第25课《短文两篇》
七年级下册第25课短文两篇-课件
预习反馈
优秀小组: 优秀个人: 存在问题: 1、预习案部分个别字词的意思不准确。 2、有一部分同学的字体有待提高。
2020/5/6
《山海经》:是先秦古籍,是一 部富于神话传说的最古老的地理书, 共18篇,其中14篇是战国时期的作品, 《海内经》4篇则为西汉初年作品。内 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保 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对古代历 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 神话等研究有参考价值。其中的矿物 记录,为世界最早的有关文献。
(2)《共工怒触不周山》 从前,共工与颛顼争做帝王,(共工在大战中
惨败,)愤怒地撞击不周山,支撑着天的大柱子折 断了,拴系着地的大绳子也断了。(结果)天向西 北方向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向这里移动;地向东 南方向塌险,所以江湖流水的泥沙都流向东南角这 里。
2020/5/6
探究点3、夸父和共工共同的特点是什么? • 参考答案:(1)夸父和共工都很勇敢、坚强
2020/5/6
2020/5/6
学习目标
• 1、了解有关神话、《山海经》和《淮南 子》的有关知识,扎实掌握古今异义、一 词多义和词类活用等重点文言文基础知识 ,提高准确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探究夸父和共 工的英雄形象。
• 3、激情投入,全力以赴,感受夸父和共 工的英雄气概,学习古代劳动人民探索自 然的精神。
2020/5/6
《淮南子 》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淮 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
《淮南子》是以道家思想为指导,吸收诸 子百家学说,融会贯通而成。
《淮南子》在阐明哲理时,旁涉奇物异类 、鬼神灵怪,保存了一部分神话材料,像“女 娲补天”、“后羿射日”、“共工怒触不周山”等 古代神话,主要靠本书得以流传。
教学设计3:第25课《短文两篇》
短文两篇【教学目标】1.了解文言文一词多义现象;理解积累文言词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
2.了解并掌握神话故事的知识,理解短文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懂得事物具有多面性,要敢于思考,大胆质疑,要实事求是。
3.有感情地诵读并熟练地背诵课文;能通过想象,扩展文章省略的细节和场景,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4.感受共工勇敢、坚强,自我牺牲的精神,以及改造山河的大无畏精神;体会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时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1.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诵读及背诵。
2.让学生明白故事中蕴含的意义及课外的拓展延伸。
【教学设想】1.教学这两篇短文,要注重诵读。
2.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设计】一、新课导入1.神话是最早的口头叙事文学之一,是古代先民以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原始理解为基础,集体创造的部落故事。
神话是远古先民对自然和社会现象无法作科学的解释,主要通过超自然的现象和幻想的形式,表达远古先民对自然现象及人与自然的理解,一定程度上表达出古代先民对自然力的斗争和对理想的追求。
一些神话学者将神话分为独立神话和体系神话两种。
所谓独立神话,又叫“原始的、单个的神话”,所谓体系神话,又叫“文明的、综合的神话”。
中国神话是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文化遗产中的一部分,如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精卫填海、盘古开天地、嫦娥奔月、八仙过海等,或宏伟壮丽,或典雅庄重,或优美动人,或谐趣天成,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寓意,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
丰富的想象、夸张的手法及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尤其影响了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
今天的社会科学技术高度发达,但仍有广阔的未知领域等待我们去探寻,去研究,所以,这种想像力、创造意识,都是我们今天仍迫切需要的。
2.《山海经》18篇,作者不详。
分为《山经》(五篇)和《海经》(《海外经》四篇,《海内经》四篇,《大荒经》四篇和又一篇《海内经》)两个部分。
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地理、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
第25课《短文两篇》参考资料(人教版初一下)
第25课《短文两篇》参考资料(人教版初一下)夸父逐日的故事夸父逐日是一个神话故事。
它讲得是上古时期,神人夸父追赶太阳,最后被太阳烤死的情况。
古籍«山海经»对此有详尽描述:〝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
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桃〕林。
〞这段记述是讲:夸父追赶太阳,追至太阳周围,因炎热而口渴,喝干了江河仍嫌不足,因此,欲饮沼泽之水,未等喝到,不幸渴死。
手杖弃于路边,竞长成一片桃林。
夸父为何要去追赶太阳?杨公骥先生认为,夸父逐日的故事有其极为深记得的寓意。
它讲明〝只有重视时刻和太阳竞走的人,才能走得快;越是走得快的人,才越感到腹中空虚,如此才能需要并接收更多的水〔不妨将水当作知识的象征〕;也只有获得更多的水,才能和时刻竞走,才能不致落后于时刻〞。
杨先生这一观点被编入«中国文学»一书,受到许多同志的赞同。
另外,文学家萧兵先生在其«盗火英雄:夸父与普罗米修斯»一书中称:夸你逐日是为了给人类采撷火种,使大地获得光明与温顺。
夸父是〝盗火英雄〞,是中国的普罗米修斯。
还有人把夸父逐日看成是自然界的一种争斗,夸父代表〝水〞,而太阳代表〝火〞。
水神、火神相争,水火不容。
夸父逐日的故事,给人以丰富的想象,也给人以深刻的启发。
如何明白得那个故事,已不仅仅是学术界关注的咨询题,而它积极的意义在于,人们以各自不同的明白得,去认识那个世界,去实现自己美好的追求。
大荒北经山海经·卷十七东南海之外,大荒之中,河水之间,附禺之山,帝颛顼与九嫔葬焉。
爰有【丘鸟】久、文贝、离俞、鸾鸟、皇鸟、大物、小物。
有青鸟、琅鸟、玄鸟、黄鸟、虎、豹、熊、罴、黄蛇、视肉、玕瑰、瑶碧,皆出卫于山。
丘方员三百里,丘南帝俊竹林在焉,大可为舟。
竹南有赤泽水,名曰封渊。
有三桑无枝。
丘西有沈渊,颛顼所浴。
有胡不与之国,烈姓,黍食。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咸,有肃慎氏之国。
七年级语文下册25《短文两篇》共工怒触不周山精品课件(新版)新人教版
四、主题思想
去掉神话色彩,还原本色。(即去掉文中的想象和夸张)这则 神话故事实际反映了哪些内容?
a.远古时期原始部落间的激烈斗争。 b.先祖对自然界的巨变的认知。 主题思想
文章反映了远古部落间的斗争,塑造了一位勇敢、坚强、颇具挑战精神的共工形象,从神话角度向人 们解释了天倾西北,河向东南流的自然现象的原因。从侧面反映了远古劳动人民探索自然、征服自然 的强烈愿望。
(3)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什么? 他为什么要这么做?请你作一点推测。
明确: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争为帝”, 即争夺部落首领的位置。他的怒触似乎包含 有失败的愤怒与不甘心,而且,似乎还夹杂 着与对方同归于尽的想法。当然也体现了共 工庞大的气势。
三、谈启示
讨论:对共工与颛顼为帝而“争”,你是怎 么看的?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然后推举代表发言。
五、写神话
1、想象大比拼(任选一题) 运用联想和想象,描述以下两个场景。 (1) 共工与颛顼为帝之后,大怒,心中十分不甘,请描述 共工发怒的情状。(提示从心理、语言、动作、神态) (2) 共工撞倒不周之后,天地出现怎样的情景呢?(指导: 抓住语言点、联想、想象,融入自己新的想法)
当堂训练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昔者( )(2)、怒而触不周山( )(3)、地维绝 ( )( ) (4 )故水潦尘埃归焉( ) 2.翻译下列语句 怒而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绝。 3.“怒而触不周之山”中的“怒”字说明了什么?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 格特点? 4.共工触山的结果是 怎样的?你如何理解? 5.你如何看待这场共工与颛顼之间的战争?
• • • •
自学检测一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昔者( ) (2)、怒而触不周山( ) (3)、地维绝 ( )( ) (4 )故水潦尘埃归焉( ) 2.翻译下列语句
七下25短文两篇(已核)(孟杨)
教师总结,学生齐读:勇哉,夸父!
壮哉,夸父!
美哉,夸父!
诵读课文
感受魅力
1、学生齐声诵读课文。
2、夸父的精神魅力对后世的影响很大,以至于人们赋予它
一定的象征意义,后人有许多赞美他的诗文,如:
1、给文中最后一句话断句。
2、用原文回答问题。
(1)女娲使用什么办法来挽救苍生的?
(2)女娲补天的结局如何?
附:2、(1)、“炼五色石·······止淫水。”(2)、“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
板书设计
(一)夸父逐日
逐走入日宏伟志向丰富的想象
渴饮于河、渭
北饮大泽勇敢追求奇特的夸张
道渴而死
弃杖化邓林死而后已造福后人浪漫主义色彩
(二)共工怒触不周山(略)
教学反思
“夸父诞宏志,乃与日逐走。”(陶渊明《读山海经》)
“君不见夸父逐日窥虞渊,跳踉北海超昆仑。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柳宗元《行路难》)
学生齐声诵读积累。
经典阅读
拓展思维
阅读经典故事,拓展思维训练。
《愚公移山》是个寓言故事,传统看法往往从愚公移山的目的、精神的角度给予正面肯定。愚公修建一条通往山外的大道有着改善生存环境、造福子孙后代的良好动机和勇于面对困难不怕困难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锲而不舍的精神。
2、在你心目中,共工是一个怎样的人?
学生交流,教师归纳明确:
正面:勇敢坚强,敢于挑战权威,甘于牺牲,无所畏惧。
反面:性格暴躁,偏激任性,不计后果。
思考:从共工的身上,我们可以得到什么样的启示。
课件3:第25课《短文两篇》
(2)蜗牛:守旧、爬行主义、慢慢腾腾、四平八稳等。
我们还可以这样思考……
你能说出我国古代神话中某一个人物吗?
盘古开天地;炎帝神农氏遍尝百草;黄帝轩辕氏;始祖神伏羲;始 祖神女娲娘娘;鹊桥相会;梁山伯与祝英台;白娘子盗仙草;嫦娥 奔月;后异射日;精卫填海;造字神苍颉;天下之巧匠鲁班;酒神 杜康;玉皇大帝;王母娘娘;李铁拐、钟离权、张果老、何仙姑、 蓝采和、吕洞宾、韩湘子、曹国舅(八仙过海)等
25.短文两篇
盘古说:我开; 女娲说:我补; 共工说:我撞; 精卫说:我填; 夸父说:我追;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顾城
同学们,提及神话,我们自然会记起上学期学习的那个富有人性化 和生活气息的《女娲造人》的故事,那么,什么是神话呢?
神话是在科学水平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产生的,那时的人们无法对 许多自然现象做出科学的准确的解释。但是,人类又想要探求这方面 的知识,所以,只好借助于想像来解决这个问题了,而这种大胆而奇 特的想像恰恰就是神话故事中的亮点。这种想像体现了远古时代人们 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今天的社会科学技术高度发达,但仍有广阔的 未知领域等待我们去探寻,去研究,所以,这种想像力、创造意识, 都是我们今天仍迫切需要的 。
我
们 得 到 了 什 么 启 示 ?
从 夸 父 这 个 神 话 人 物
的
身
上
,
春暖花开的时候 芬芳的桃花 因为吸纳了 一个英雄钢铁般的意志 幻化为天地间最美丽的春景 绚丽了人间
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争为帝”,即争夺部落首领的位置。他的 怒触似乎包含有失败的愤怒与不甘心,而且,似乎还夹杂着与对方同 归于尽的想法。当然也体现了共工庞大的气势。
第25课《短文两篇》内容透析全套(人教新课标初一下)
第25课《短文两篇》内容透析全套(人教新课标初一下)一、课文导读〔一〕、文题诠释«夸父逐日»是一篇神话故事,是我国最早的神话故事之一,夸父是古代神话人物。
«两小儿辩日»是一那么寓言,围绕一个〝辩〞字去写的。
交代了人物和事件。
〔二〕谋篇立意«夸父逐日»是我国最早的神话之一,在这篇神话中,巨人夸父敢于与太阳竞跑,最后口渴而死,他的手杖化为桃林。
那个奇异的神话表现了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究、战胜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坚强意志。
«两小儿辩日»通过孔子无法判定两个小儿对太阳距离人远近的争辩的故事,反映了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客观事理而独立摸索、大胆质疑的精神,同时也告诉人们对待科学要有实事求是的精神。
〔三〕、层次划分«夸父逐日»只有一段,塑造了夸父这一鲜亮的人物形象,具有超现实的想像、夸张的浪漫主义魅力,对后世阻碍专门大,人们常以〝夸父逐日〞比喻人有宏大的志向或庞大的力量和气概。
按照故情况节的进展,分为两层:第一层〔开头至〝道渴而死〞〕:夸父与日竞跑,没来得及喝大泽的水渴死了。
第二层〔弃其杖,化为邓林〕:夸父的手杖化为邓林。
«两小儿辩日»共有七段,按照故情况节的进展,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孔子东游时看见两个小儿在争辩。
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写两个小儿争辩的咨询题以及各自的依据。
第三部分〔6—7自然段〕:写孔子不能辨论两个小儿谁是谁非。
〔四〕、写作特点及借鉴写作特点1、«夸父逐日»:语言简练,具有超现实的想像、夸张的浪漫主义魅力。
2、«两小儿辩日»:行文简洁,层次分明,要紧通过对话来表现人物,展开情节。
借鉴:«两小儿辩日»中人物语言切合人物身份,并借助多种感受增强表现力,我们在写作时应借鉴。
那个故事采纳〝咨询答式〞的对话,仅用一百多字构成了一个情节完整的故事。
第25课 短文两篇
第25课短文两篇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女娲】中国神话传说中人类的始祖。
传说女娲是伏羲的妹妹,兄妹结合为夫妇而产生了人类。
近人根据古代出土的器物上的画像和边疆少数民族的传说,证明伏羲和女娲原是传说中的兄妹结为夫妻的一对人类始祖。
【伏羲】中国古代神话中人类的始祖,传说人类是由他和妹妹女娲氏结婚而产生的。
他又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始祖,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一。
又传他曾教民结网,从事渔猎畜牧。
反映了中国原始时代开始渔猎畜牧的情况。
【盘古】神话中开天辟地的人物。
据说,日月、星辰、风云、山川、田地、草木、金石等自然存在和自然现象都是盘古死后由他身体各部位和声、气等变成的。
盘古开天辟地反映了原始人对天地缘何而始,人类从何而来,天地之外有何物的探索,是原始人类的原始哲学、宇宙观。
【共工】传为人面蛇身赤发,身乘二龙。
在旧的传说里,多把他写成一个兴风作浪的凶神。
如《淮南子·本经训》说:“共工氏振滔洪水。
以薄空桑。
”意思是他发起洪水,迫近了空桑(今山东境内)。
连他的臣子相繇(yáo),也是个同时把九个头放在九个山上,吃尽九个地方东西的恶煞。
大禹杀死他后,水腥臭无比,流在地上连五谷都不生长(《山海经·大荒北经》)。
【后羿】据《楚辞》《山海经》《淮南子》来看,后羿有两个。
一是神话人物。
在远古时代,曾经发生大旱灾,加之怪兽、怪鸟、水火怪异为害,广大劳动人民在与自然灾害的斗争中,创造了后羿这位神,以表达他们征服自然灾害的强烈愿望。
另一种说法是,后羿是夏代东夷族首领,善于射箭,后推翻夏朝统治,夺得了太康王位,号称有穷氏。
据《离骚》王逸注说,羿当政后“娱乐田猎,不恤民事”。
不久被国相寒浞指使家臣逢蒙射死。
【拓展心语】我国古代神话反映了原始人类所进行的自然斗争和社会斗争,寄托了他们的理想和情感,并且充满奇情异彩,有非凡的艺术魅力。
从先贤的故事中汲取力量1.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雄于世界,则中华必雄于世界!毛泽东做到了,从眼神中可看出他的豪情,从行动中可看到他的英雄气概。
《短文两篇》原文及翻译
《短文》原文及翻译《短文两篇》原文及翻译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短文两篇》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读!《陋室铭》作者:刘禹锡原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译文: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
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有灵气了,这间简陋的房子,好就好在主人有美好的德行。
苔藓给石阶铺上绿毯,芳草将帘内映得碧青。
说说笑笑的是学问渊博者,来来往往的没有粗鄙的人。
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浏览珍贵的佛经。
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耳朵,没有(成堆的)公文劳累身心。
(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雄的玄亭。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爱莲说》作者:周敦颐原文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翻译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
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欢菊花。
自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欢牡丹。
我则唯独喜爱莲——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它的茎)内空外直,没有(缠绕的)蔓,(也)没有(旁逸的)枝;香气远播,更显得清芬;它笔直地洁净地立在水中,(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
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对于莲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谁呢?对于牡丹的爱,那当然是有很多的人了!。
七年级下册第25课《短文两篇》课件
01
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和结果,探讨中华民国建立的
意义和影响。
新文化运动与思想启蒙
02
分析新文化运动对民国时期社会变革的推动作用,理解思想启
蒙在其中的重要地位。
社会生活与风俗变迁
03
探究民国时期社会生活、风俗习惯的变迁及其原因,感受历史
变革对人们日常生活的深刻影响。
与美术学科结合:欣赏相关画作创作
问题2
两篇短文中,作者通过对蝉和 贝壳的描写,想要传达给读者 什么样的启示或思考?
问题3
在《蝉》中,作者通过哪些细 节描写来展现蝉的生命历程和 特点?
问题4
在《贝壳》中,作者又是如何 借助贝壳的形象来表达对生命 和时间的思考的?
小组合作探究答案
分组讨论
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6人,各小组针对 上述问题进行讨论。
着。”等,这些句子运用了生动的描写和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对乡村
生活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修辞手法运用举例
比喻
本课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如将细雨比作“牛毛”、 “花针”、“细丝”,形象地描绘出了细雨的特点。
拟人
文章中将景物赋予人的情感和动作,如“他们的房屋,稀 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使景物更加生动形象。
1 2
欣赏民国时期画家作品
了解徐悲鸿、林风眠等民国画家的代表作品及艺 术风格,感受他们如何通过画笔表现时代精神。
创作反映民国社会风貌的画作
尝试运用美术技巧,创作反映民国时期社会风貌、 人物形象的画作,加深对历史文化的理解。
3
探讨画作中的历史元素
分析画作中的历史元素,如服饰、建筑、生活场 景等,探讨它们如何反映民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风筝》情节梳理与人物形象塑造
七下文言文-短文两篇
七年级下册第25课短文两篇《夸父逐日》原文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
原文翻译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
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又去北方的大湖喝水。
还没赶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
他遗弃的手杖,化成桃林。
学法导引《夸父逐日》选自《山海经》,该书是一部记载我国神话、地理、植物、动物、矿物、物产、巫术、宗教、医药、民俗、民族的著作。
在《夸父逐日》中,巨人夸父敢于与太阳竞跑,最后口渴而死,他的手杖化为桃林。
这个奇妙的神话表现了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共工怒触不周山》原文昔者,共工与颛顼(zhuānxū)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
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原文翻译从前,共工与颛顼争夺帝位,失败了,于是(共工)发怒(用头)去撞不周山,支撑天的柱子折了,系挂地的绳子断了。
天向西北方向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朝西北方移动;地的东南角陷塌了,所以江河泥沙都朝东南方向流去。
学法导引《共工怒触不周山》此文章出自《淮南子》。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刘安子》,是我国西汉时期创作的一部论文集,由西汉皇族淮南王刘安主持撰写,故而得名。
其中最为著名的篇章有《鲧禹治水》、《共工怒触不周山》、《塞翁失马》等。
《共工怒触不周山》是一个神话故事。
它反映了远古部族间的斗争,塑造了一位勇敢、坚强、颇具挑战精神的共工形象,从神话角度向人们揭示了天倾西北、河流东南的自然现象,从侧面反映远古人民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
浙江省七级语文下册 25《短文两篇》内容透析
25《短文两篇》内容透析Ⅳ、课文内容透析一、课文导读(一)、文题诠释《夸父逐日》是一篇神话故事,是我国最早的神话故事之一,夸父是古代神话人物。
《两小儿辩日》是一则寓言,围绕一个“辩”字去写的。
交代了人物和事件。
(二)谋篇立意《夸父逐日》是我国最早的神话之一,在这篇神话中,巨人夸父敢于与太阳竞跑,最后口渴而死,他的手杖化为桃林。
这个奇妙的神话表现了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两小儿辩日》通过孔子无法判定两个小儿对太阳距离人远近的争论的故事,反映了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客观事理而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同时也告诉人们对待科学要有实事求是的精神。
(三)、层次划分《夸父逐日》只有一段,塑造了夸父这一鲜明的人物形象,具有超现实的想像、夸张的浪漫主义魅力,对后世影响很大,人们常以“夸父逐日”比喻人有宏大的志向或巨大的力量和气魄。
按照故事情节的发展,分为两层:(四)、写作特点及借鉴写作特点1、《夸父逐日》:语言简练,具有超现实的想像、夸张的浪漫主义魅力。
2、《两小儿辩日》:行文简洁,层次分明,主要通过对话来表现人物,展开情节。
借鉴:《两小儿辩日》中人物语言切合人物身份,并借助多种感觉增强表现力,我们在写作时应借鉴。
这个故事采用“问答式”的对话,仅用一百多字构成了一个情节完整的故事。
两个小儿及孔子的形象生动,又表达了引人深思的道理,手法简练而传神。
两小儿的争辩,论述过程简明、清楚,人物语言又切合其身份特点。
论据又巧用比喻,以车盖、盘盂唤起视觉现象,以探汤唤起触觉,这些形象和感受是人们都能体会到的,易于把抽象的自然现象讲得生动而具体,增强了感染力。
二、课文重点难点疑点导析(一)、重难点句子导析1、夸父与日逐走,入日。
导析:巨人夸父敢于与太阳竞跑,表现了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们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1、5月24日清晨,阳光灿烂,珠穆朗玛峰尖锥形的顶峰耸立在蓝天之上,朵朵白云在山岭间缭不散。
七年级下册25课《短文两篇》课件
填空题
描述填空题内容
解答题
描述解答题内容
课后作业
1 练习题一
描述练习题一
3 练习题三
描述练习题三
2 练习题二
描述练习题二
4 练习题四
描述练习题四
4 词汇四
解释四
课文二:《短文二》
短文二将带领我们探索另一个刺激的故事。内容引人入胜,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和想象力。
短文二的重点词汇解释
1 词汇一
解释一3 词Βιβλιοθήκη 三解释三2 词汇二
解释二
4 词汇四
解释四
阅读训练
1 题目一
描述问题一
2 题目二
描述问题二
3 题目三
描述问题三
知识巩固
选择题
描述选择题内容
七年级下册25课《短文两 篇》课件
本课件将介绍七年级下册第25课《短文两篇》的内容和相关训练,帮助学生 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课文一:《短文一》
短文一将带领我们进入一个有趣的故事。内容生动有趣,让学生在阅读中提 高阅读理解能力。
短文一的重点词汇解释
1 词汇一
解释一
3 词汇三
解释三
2 词汇二
解释二
课件2:第25课《短文两篇》
简介
历程
荣誉
数据
颛顼部不赞成共工氏的做法。颛顼认为,在部族中至高无 上的权威是自己,整个部族应当只听从他一个人的号令,共 工氏是不能自作主张的。他用这样做会让上天发怒为理由, 反对共工氏实行他的计划。于是,颛顼与共工氏之间发生了 一场十分激烈的斗争,表面上是对治土、治水的争论,实际 上是对部族领导权的争夺。
女
女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识记文学常识及生字词。 2、能准确翻译。 3、学习远古人民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和改造自然的英勇气概。
夸 父 逐 日
说说你听过的一些古代神话故事。
神话
反映古代人们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及社会生活的原始 理解,并通过超自然的形象和幻想的形式来表现的故事和传 说。“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 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
三、探究文意 说说你对夸父这一神话人物的认识。 提示:在夸父前面的加上修饰语,并说明理由。 具有无比的英雄的气概,勇敢追求、死而不已、甘为人类造福 的精神。
补充资料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1)。有人,珥(2)两黄蛇,把 (3)两黄蛇,名曰夸父。后土生信,信生夸父。夸父不量力, 欲追日景(4),逮(5)之于禺谷(6)。将(7)饮河而不足也, 将走大泽,未至,死于此。
问题:在“木石”与“东海”这组强烈的反差中,你体会到精 卫怎样的精神?
夸父形象分析: 他是一个有胆量有决心,目标远大,气魄非凡,意志坚强
的英雄人物。 文章主题:
通过神话,表现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 民探索自然、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板书:共工怒触不周山
原因 — — 争为帝
经过 — — 怒而触不周之山
讨论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授课
短文两篇
1、知识和技能
(1)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理解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3)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2、通过朗读和翻译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的自学文言文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两篇文章的主旨以及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2、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解两篇文章的主旨。
3、体会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第一课时
一、自学:
1、导入新课
神话是我们文学天地中灿烂夺目的瑰宝。
女娃造人的故事还记得吗?你还读过哪些神话故事?(盘古开天辟地,后羿射日,女娃补天,精卫填海)
2、复习一下有关神话知识。
讲述神话的产生和特点及《山海经》。
1)神话是在科学水平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产生的,那时的人们无法对许多自然现象做出科学的准确的解释。
但是,人类又想要探求这方面的知识,所以,只好借助于想像来解决这个问题了,而这种大胆而奇特的想像恰恰就是神话故事中的亮点。
这种想像体现了远古时代人们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
今天的社会科学技术高度发达,但仍有广阔的未知领域等待我们去探寻,去研究,所以,这种想像力、创造意识,都是我们今天仍迫切需要的。
2)《山海经》译,书名。
18篇。
作者不详,各篇著作时代亦无定论,近代学者多认为不出一时一人之手,其中14篇是战国时作品,
2、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
2)教师范读课文。
3)学生齐读2遍。
(齐声朗读)
3、自学问题:
1)翻译课文
2)全文仅37个字,但故事情节波澜曲折,这篇神话共分几个画面来描述夸父?
3)这篇短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4)你对夸父追日的行为有什么看法?你能不能写一段夸父临死前的内心独白?
二、互动
1、翻译课文
1)学生对照注释,初步理解文句,划出疑难字词,
2)小组交流
3)师生交流。
逐走:竞跑,赛跑。
欲得饮:想要。
饮于河:黄河。
大泽:大湖。
邓林:桃林。
4)、学生口头翻译课文。
(同桌交流)加深理解。
2、理解课文
1)明确:逐走,入日——渴,饮于河渭——北饮大泽——道渴而死——弃杖化邓林
2)问题探讨
明确:《夸父逐日》是我国最早的神话之一。
在这篇神话中,巨人夸父敢于与太阳竞跑,最后口渴而死,他的手
杖化为桃林。
这个奇妙的神话表现了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夸父这一神话人物形象,具有超现实的想像、夸张的浪漫主义魅力。
明确:夸父是一个古代神话英雄,他不向自然屈服,敢于和自然斗争,甚至为此献身,更令人感动的是,死后,他的手杖,还要化成一片桃林,将顽强的生命延续下去。
勇于探索、不怕牺牲、造福人类的可贵精神这篇神话对后世影响很大。
3)对《夸父逐日》的结尾:弃其杖,化为邓林。
应如何理解?
4)成语“夸父逐日”(“夸父追日”“逐日”)意为:比喻人有宏大的志向或巨大的力量和气魄。
三、反馈:
1、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共工怒触不周山》
一、自学:
1、作品简介
《共工触怒不周山》(《淮南子·天文》。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
)
2、朗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
2)教师范读课文。
要求学生听准字音、节奏。
3)学生齐读2遍。
(齐声朗读)
3、自学问题:
翻译全文
二、互动
1、学生对照注释,初步理解文句,划出疑难字词。
2、师生交流
三、反馈:
1、检测:学生口头翻译课文。
(同桌交流)加深理解。
译文:
从前,共工与颛顼争为帝王(共工:传说中的部落首领。
颛顼:传说中的五帝之一,黄帝轩辕氏的孙子),(共工)发怒撞不周之山(触:碰,撞。
不周山:传说中的一座大山),支撑天的柱子折了(按,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天有八根柱子支撑,地的四角有大绳拴挂),系挂地的绳子断了。
天向西北方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朝西北方移动(焉:代词兼语气词,与“于是”或“于此”相当);大地的东南角陷塌了,所以江河泥沙朝东南角流去(潦:积水。
水潦,这里泛指大地上的江河。
尘埃:尘土,这里指泥沙。
归:归向,这里指流向)。
2、背诵课文。
第三课时
一、自学
1、自学目标:发挥想象,描述“共工与颛顼争为帝”的战争场景
2、、学生自学
3、小组合作交流
4、师生交流
2、、自学问题:
1)了解文章的内容之后,在你的心目中,共工是一个怎样的人?
2)夸父和共工共同的特点是什么?
二、互动
互动方式:个人自学,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并归纳。
问题一:共工勇敢,坚强,敢于挑战权威,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具有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问题二:(1)夸父和共工都很勇敢、坚强,敢于挑战权威,夸父敢于与太阳赛跑,共工敢于与颛顼争帝。
(2)夸父和共工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夸父死后弃其杖,化为桃林,
为后人止渴;共工为了广大人民的利益,兴修水利,发展农耕,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他们都是神话传说中的华夏民族的英雄。
三、反馈:
1、朗读背诵课文。
2、课堂练习: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后面练习。
烈日下,沙漠中,两个疲惫的旅行者取出唯一的水壶摇了摇。
一个旅行者说:“唉呀,太糟糕了,我们只剩半壶水了。
”而另一个旅行者却高兴地说:“。
”
(1)另一旅行者会说些什么呢?
(2)个旅行者的话分别说明了什么?
参考答案:
1、“哎呀,太好了,我们还剩半壶水呢!”
2、第一个旅行者面对半壶水看到的是更遥远的路,凭这半壶水恐怕难以走出茫茫的沙漠,充满忧虑和悲观。
第二个旅行者面对半壶水看到的则是希望,坚信有这半壶水足以帮助他们克服困难,走出沙漠,充满乐观和自信。
3、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