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短文两篇练习题及答案
《短文两篇》课后练习题与参考答案
《短文两篇》课后练习题与参考答案《短文两篇》课后练习题与参考答案学习目标1.理解行道树——无私奉献者的形象。
2.感悟并珍视人生“第一次”的阅历。
3.反复朗读课文揣摩形象化的语言。
4.学习以小见大和夹叙夹议的写法。
学习重难点①理解两篇课文的深刻内涵。
②理解形象而又含蓄的语言。
学习过程一、基础学问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堕落()点缀()苦熬()贪欲()牙龈()雏形()丰硕()累累()沉甸甸()玲珑剔透()2.解释下列词语贪欲:堕落:冉冉:雏形:丰硕:繁弦急管:红灯绿酒:玲珑剔透:回味无穷:二、理解探究1.行道树的形象体现了什么精神?运用了什么写法?2.“第一次真好”,那么第一次好在哪里?抓住关键词语分析“好”的含义。
3. 《第一次真好》在支配材料上有什么特点?好处是什么?三、合作释疑1.为什么行道树认定自己的事业是神圣的?从事“神圣的事业”的行道树承受了哪些苦痛?既然苦痛,为什么“自己选择”这种命运?2.《行道树》首尾两段前后照应,但在语序和用词上又稍有不同,为什么?3、《第一次真好》中为什么说坚固累累的柚子树是“一幅秋日风情画”,不说是“风景画”“风光画”?4. 短文末句说:“愿你珍重第一次”的含义是什么?四、课内精读阅读下列文段,完成(1)~(5)题。
①第一次真好,第一次的感觉真奇异。
细细回想:在你的生命中,有多少“第一次”值得你低回品尝?有多少“第一次”给你留下不行磨灭的印象?②几年前,家中第一次养了一笼十姊妹。
当母鸟第一次生下了几颗玲珑剔透,比小指头还小的的鸟蛋以后,我和孩子们便眼巴巴地等候小岛孵出来。
有一天,我们正在吃午饭,孩子突然大叫:“小鸟孵出来了。
”我惊喜地走到鸟笼边一看,在鸟巢里面的所谓小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一次看到刚孵出来的'雏鸟,但觉它们的样子很难看,竟因此而吃不下饭。
可是,等到它们渐渐长大,羽毛渐丰,一切都具体而微以后,我宠爱它们又甚于那些老鸟。
七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短文两篇》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朗读课文,说说这两篇文章在语言风格上有什么不同。
[参考答案]这两篇文章都是骈散结合。
《陋室铭》以骈句为主,句式整齐、节奏分明、音韵和谐;《爱莲说》以散句为主,句式长短相间、错落有致、富于变化。
二、《陋室铭》结尾引用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深意?与同学交流一下,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应该如何看待作者所说的“惟吾德馨”?[参考答案]引用孔子的话,更具有雄辩的力量。
“何陋之有”一句,语出《论语·子罕》,原话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作者截取最后一句,一方面暗含着以“君子”自居的意思,另一方面巧妙地回应了开头的“惟吾德馨”一句——陋室不陋关键在于“君子居之”。
“惟吾德馨”是古人淡泊名利、修身养性的最高境界,是古人对道德情操的最高追求。
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不应该忘记美好的品行,应努力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多参加有意义的活动,多阅读健康的书籍,开阔视野,陶冶情操。
三、《爱莲说》称莲为“花之君子”,根据课文内容,说说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具备哪些美好品质。
和同学讨论一下,如何理解“出淤泥而不染”的人生境界?[参考答案]作者心目中的君子,既不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也不像世人那样追名逐利,而是能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出淤泥而不染”寓意处于污浊的环境中,却能保持纯真的品质而不沾染坏习气。
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应该始终保持这种操守,即使身处污浊的环境,依然能洁身自好、保持自我。
四、背诵并默写这两篇短文。
[提示]先熟读,再背诵。
默写时,字迹要工整,注意易错字。
五、“之”有时充当代词;有时相当于助词“的”;有时用于标明前置宾语;有时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辨析下列句子中的“之”字各属于哪种用法。
1.何陋之.有?2.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4.友人惭,下车引之.。
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短文两篇》训练题及答案
《短文两篇》训练题及答案《短文两篇》训练题及答案(一)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1、用“‖”将本文分为三层。
2、用原文回答。
⑴ 点明全文的主旨句是________________。
⑵ 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
⑶ 表现主人生活环境清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结尾为突出主旨而引用孔子的语句是________,译文是________。
4、解释下列词语。
⑴ 斯:⑵ 馨:⑶ 案牍:⑷ 劳形:5、指出龙、仙比喻什么?________________6、“铭”是一种文体,通常用韵,本文押韵的韵脚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上段文字出自《》,作者________。
他通过这篇铭文,表达了自己________的.节操和________的情趣。
(二)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
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
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1、为下列加粗字选择正确的义项。
⑴ 又尝同席读书( )A、尝试B、曾经C、常常⑵ 宁读如故( )A、原来B、旧的C、从前⑶ 宁割席分坐( )A、把席子用刀子分割开。
B、把席分开。
这里是指志趣不同,不能坐在一起为友,引申为与朋友绝交。
2、译句:子非吾友也。
3、请简要谈谈为什么管宁与华歆绝交了?【参考答案】一、给下列词语注音rú dú zhuó fán yì xīn xiè yū二、为加粗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在正确的下面画线1、xiǎn2、tiáo3、màn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粗字1、应当2、少3、那么,就4、表示舒缓语气,不译5、可以用来6、美丽而不庄重7、与……一样8、树立四、略。
(完整版)短文两篇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短文两篇》练习题成语和名句①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现在常用来赞美客观条件并不优越而主观因素好的一些事物。
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现在常用来形容居住环境的幽雅,生活安适。
七、对联: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居有仙之山德馨,临有龙之水志远八、填空:①文章主旨:作者通过描写自己的“陋室”,表明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②《陋室铭》开头二十四字,实写的是山和水;虚写的是仙和龙。
虚写是为了引出实写中的“德馨”二字点题,这里写山写水,是为了与陋室进行类比,写仙写龙,是为了与作者进行类比,以表现自己和陋室品位不凡。
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中提及两个历史人物,一是三国著名政治家蜀国的诸葛亮,一是西汉时的文学家扬雄。
运用类比,表明“陋室”的主人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④刘禹锡以因仙、龙成名的山、水来比自己德馨而不陋的陋室,用陋室内外的情景,衬托自己的德馨,而自比古贤,表现出自己安贫乐道的崇高情怀。
⑤文中以“陋室”二字扣题,以“德馨”二字统领全篇。
九、全文分三层。
①开头到“惟吾德馨”,点明全文主旨,说明“陋室”值得铭颂,不在其陋,而在居“陋室”的人品德高尚。
②从“苔痕上阶绿”到“无案牍之劳形”,写居室环境、交往人物和日常生活,表达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③从“南阳诸葛庐”到最后,总结全文,点明“陋室不陋”。
十、用原文语句回答:1)、能体现陋室环境之雅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2)、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情趣之雅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3)、表明陋室主人居室内生活和品行高尚的句子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4)、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的句子是:孔子云:“何陋之有?”5)、与“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相呼应的句子是:孔子云:“何陋之有?”6)、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8)、表明陋室主人以古代名贤自况的句子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11)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什么?惟吾德馨13)以比喻起兴,以虚衬实,引出主旨的句子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九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短文两篇》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这两篇短文谈的都是读书。
比较阅读两篇短文,分别概括其主要内容,然后说说它们在论述角度、写作方法等方面有哪些异同。
参考答案:《谈读书》这篇随笔围绕读书的话题,采用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论述了读书的目的、读书的态度和方法及读书的价值,引导人们通过认真读书完善自我。
《不求甚解》全面阐述了陶渊明的“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并以此为根据,对否定“不求甚解”的观点进行反驳,指出读书的要诀在于会意,读书要虚心,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这样才能真正领会其精神实质。
二、下面两段文字的核心观点各是什么?作者分别是怎样论述的?思考并与同学交流。
1.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2.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
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漫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诸如此类。
参考答案:1.核心观点是“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即不同的书会塑造人不同的性格特质。
作者先分别论述史书、诗歌、数学、科学、伦理学和逻辑修辞之学的价值,然后做出总结归纳。
2.核心观点是“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
是以类比的方式进行论述的。
三、《不求甚解》一文提出,读书时“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结合你自己的读书经验,说说你对这几句话的理解。
参考答案:作者在文章中对这一认识有过三处阐发说明:其一,第5段“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其二,第6段“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其三,第7段“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
结合这些语句可以看出,作者的观点有几个核心:重视整体理解,重视精神实质的把握,不主张在语言文字上钻牛角尖。
四、课文中有不少名言警句,读一读并摘抄下来。
《短文两篇》习题含答案.doc
《短文两篇》习题含答案姓名: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一、填空题(共9题)1.《陋室铭》选自《_____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__(朝代)著名诗人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全唐文》唐代刘禹锡难度:中等知识点:作家作品2.__________________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例如《陋室铭》用的就是__________________韵。
有__________________等字在句末做韵脚,读来琅琅上口。
【答案】名、灵、馨、青、丁、经、形、亭难度:偏难知识点:字形3.《陋室铭》处处紧扣__________________一句来写,最后画龙点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何陋之有难度:中等知识点:诗4.有一句诗说:“时人莫小池水浅,浅处无妨有卧龙。
”《陋室铭》中与这句诗意思相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难度:中等知识点:诗5.《爱莲说》选自《___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____,是__________________时著名的__________________家,“元公”是他的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周元公集》周敦颐北宋哲学谥号难度:中等知识点:作家作品6.《爱莲说》的结构,我们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即以__________________为线索;两个陪衬,即以__________________为莲的总陪衬,以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作为莲的旁衬和反衬;三种类型,即以写三种花来写三种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5课《短文两篇》练习及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5课《短文两篇》练习及答案25.短文两篇【积累·感知】一.给加点字注音夸父___逐走___辩斗___盘盂___沧沧___探汤___孰___汝___二.解释加点字逐走___弃其杖___问其故___去人近___探汤___如车盖___不能决___及日中___三.翻译下列句子1.未至,道渴而死。
2. 一儿以日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3. 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4. 孰为汝多知乎?四.整体感悟课文后回答1.夸父是一位怎样的人物?你如何理解这一人物形象?2.你如何理解“弃其杖,化为邓林”这一结尾?3.两小儿的“辩斗”对你有什么启发?4. 文中“孔子不能决”说明了什么?【体验·探究】五.课内语段阅读两小儿辩日《列子》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
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1.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孰为汝多知乎?____,_________2.解释下列加点词并比较古今义有何不同日始出时去人近。
古义:_________今义_________及其日中如探汤。
古义:_________今义_________3.用原文回答“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中“此”指代什么?4.翻译下列句子①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②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5.两小儿提出的观点分别是什么?证明的根据分别是什么?请从文中找出原话回答。
小儿甲:观点:论据:小儿乙:观点:论据:6.这个故事写得生动,形象而又寓意深刻。
请你根据自己的理解,任选一个角度,用三言两语加以评说。
六.对“两小儿笑曰”一句中“笑”的理解,有人认为这是“善意的笑”;有人则认为这是“恶意的讥笑,嘲笑”。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第25课《短文两篇 夸父逐日》同步练习(含解析)(新版)新人教版-(新版)
25课《短文两篇夸父逐日》同步练习一、基础知识训练1.《夸父逐日》选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山海经》解析:“夸父逐日”出自《山海经·海外北经》与《山海经·大荒北经》,夸父逐日是古代汉族神话传说故事,相传在黄帝王朝的时代,夸父族其中一个首领想要把太阳摘下,放到人们的心里面,于是就开始逐日。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把握诗歌内容的认知能力。
文学及名著一般考查经典篇目的出处及重要作家的资料和作品有关内容。
解答这类题目关键以课本的注释为主,注意平时的积累。
最好的办法就是将这些篇目做一个系统的梳理,可按朝代和国籍编序,列出每一篇目的出处、作者、文章内容要点以及相关的资料等。
2.《山海经》是一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书。
答案:最早的地理书,主要记载传说中的地理。
解析:《山海经》是中国先秦重要古籍,也是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最古老的奇书。
山海经内容主要是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道里、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
保存了包括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相关内容在内的不少脍炙人口的远古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把握诗歌内容的认知能力。
文学及名著一般考查经典篇目的出处及重要作家的资料和作品有关内容。
解答这类题目关键以课本的注释为主,注意平时的积累。
最好的办法就是将这些篇目做一个系统的梳理,可按朝代和国籍编序,列出每一篇目的出处、作者、文章内容要点以及相关的资料等。
3.《夸父逐日》和《两小儿辩日》两篇短文的内容都与___________有关,都体现了古人的_________精神。
答案:太阳 | 探索解析:“逐日”“辩日”都是关于“太阳”的内容,都是关于“太阳”知识的探索。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把握诗歌内容的认知能力。
文学及名著一般考查经典篇目的出处及重要作家的资料和作品有关内容。
《短文两篇》课后小练习及答案.doc
《短文两篇》课后小练习及答案姓名: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一、填空题(共2题) 1.解释句子中加点的词。
1.山川____________,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记承天寺夜游》)2.何处无月?何处无竹柏?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答案】1.庭下如积水空明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难度:容易 知识点:诗四、文言文阅读(共3题)1.整体感知1.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绘自己隐居地所在山川的的秀美景色?2.“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这两句描写了哪些景物?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试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其画面,并说说这几句描写取得怎样的表达效果 ?4.作者是怎样进行动静结合的景物摹写的?【答案】1.从形态、色彩、声音三个方面描摹其美景的。
2.一是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
二是光色的动与静: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
三是声响的动与静: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
3.描写了高山、白云、流水三种景物,突出了山之高,水之净;分别从仰观、俯察两种视角来写。
4.猿鸟的呜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意思对即可)。
这几句描写,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难度:中等 知识点:散文类2.整体感知。
1.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分别是什么?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写月色?写月语句:描写方法:2.你认为文中的“闲人”有哪些含义?3..篇末的议论分别表露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或感情?4.填空:①《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两文都紧扣景物特征去写,也都运用了堪称点睛之笔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的表达方式。
②从思想感情看,两文都表达了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但作者的心绪并不同《记承天寺夜游》的苏轼是受到贬谪的“__________________”人,《答谢中书书》中的陶弘景则堪称隐居的“__________________”人(均填摘自文中的一个字)【答案】 1.(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七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习题(附答案)
七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习题副标题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9小题,共38.0分)1.下列对文章《爱莲说》第1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作者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等方面描写莲花的超凡脱俗,赋予莲君子般的美好品格。
B.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但又不以孤高自许。
C.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端正,因而美名远扬。
D.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仪态庄重,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
表现了作者对菊的爱慕之情。
2.下面对《陋室铭》文章内容和写法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本文托物言志,以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对高洁情操的追求。
B. 选文在描写“陋室”时,重点突出了“陋室”环境之清幽宁静和室内主人生活情趣之高雅。
C. 文中的“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表明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鄙弃。
D. 作者在结尾处引用孔子的话,意在表明只要环境清幽宁静,生活闲适,“陋室”就不陋。
3.下列划线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 随风直到夜郎西/中通外直B. 香远益清/益习其声C. 回清倒影/清荣峻茂D. 过中不至/明道中E.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无丝竹之乱耳4.下列语句中加下划线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A. 可爱者甚蕃(pān)惟吾德馨(xīn)B. 可远观而不可亵(xiè)玩焉无案牍(dú)之劳形C. 出淤(yū)泥而不染濯(zhái)清涟而不妖D. 谈笑有鸿儒(rú) 陶后鲜(xiān)有闻5.下面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平民,指没有功名的人)B.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官府文书)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多)C. 濯清涟而不妖(洗)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竖立)D.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靠近赏玩)菊之爱,陶后鲜有闻(鲜艳)6.下列句子不属于倒装句的一项是()A. 问女何所思B. 尝射于家圃C. 何陋之有D.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7.选出下列加下划线词词义不同的一项()A. 同予者何人何陋之有B.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可以调素琴C. 晋陶渊明独爱菊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D. 水陆草木之花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8.下面对课文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陋室铭》开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短文两篇》练习题及答案
《短文两篇》练习题及答案一、夯基达标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3)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2.“之”通常有以下五种用法,指出下列各句中“之”的用法。
A.助词,“的”B.代词C.动词,“往,到”D.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E.宾语前置的标志(1)孔子云:何陋之有?()(2)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3)无案牍之劳形。
()(4)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5)莲之爱,同予者何人?()3.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A.晋/陶渊明/独爱菊B.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D.山不/在高,有仙/则名4.揣摩作者的精妙构思,完成下面的填空题。
(1)《陋室铭》处处紧扣“”一句来写。
开头以类比发端,用、喻陋室,自然引出正题:颂扬陋室。
中间从、、三个方面来写“陋室”不陋。
最后奇峰突起,列举三位古人的事例来证明“陋室”不陋。
(2)《爱莲说》以为线索,以和作为莲的正衬和反衬,借花喻人,表达了作者对争名夺利者的厌恶,对完美道德者的礼赞。
5.理解填空。
(1)《陋室铭》中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
(2)《陋室铭》中描写陋室环境的句子是:。
(3)《爱莲说》中表明莲具有高雅、庄重气质的句子是:。
二、课内品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9题。
爱莲说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可爱者甚蕃.()(2)濯.清涟而不妖()(3)不蔓不枝.()(4)陶后鲜.有闻()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短文两篇》同步练习 (含答案)2022——2023学年初中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下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短文两篇》同步练习一、单选题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荫.庇(yìn)怪诞.(dàn)诘.责(jié)锲.而不舍(qì)B. 伎俩.(liǎ)执拗.(niù)拮挶.(jū)叱吒.风云(chà)C. 遒劲.(jìng)阴霾.(mái)孱.弱(chán)咬文嚼.字(jiáo)D. 殷.红(yān)狡黠.(xiá)媲.美(bì)锋芒毕露.(lù)2. 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孜孜不倦馨竹难书相得益彰附庸风雅B. 断章取义娇揉造作形销骨立如雷贯耳C. 佝偻提携取义成仁千钧之力朝朝暮暮D. 置之不理锐不可当信手拈来战战兢兢3. 下列句子加横线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写文章的最高境界是妙手偶得、自然天成,吹毛求疵、咬文嚼字什么的,又有何意义呢?B. 专家指出,日常体验式活动更能潜滋暗长地影响学生,锻炼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
C. 刘老师对待同学和颜悦色,同学们遇到什么问题都愿意向他请教。
D. 为了这一着,面对技术封锁,多少人殚精竭虑,青丝变白发;多少人顽强攻关,累倒在试验场。
4.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好的批评家的文字是______的,他们往往不在语言上______。
就像金圣叹点评《西厢记》一样,评到佳处,直接来一“妙”字,并不用一大通道理论说妙在何处,可是我们便感觉此是妙处了。
无需多言,读者此时已经______。
A. 咬文嚼字心领神会平易近人B. 平易近人咬文嚼字心领神会C. 咬文嚼字平易近人心领神会D. 平易近人心领神会咬文嚼字5. 给下面句子排序,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①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
②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
③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么,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就都毫无意义了。
初一下语文第25课《短文两篇》同步测试题含答案新人教版
初一下语文第25课《短文两篇》同步测试题(含答案新人教版)初一下语文第25课《短文两篇》同步测试题(含答案新人教版)一、加点字词注音。
1、夸父()2、颛顼()()3、水潦()二、解释加点字词1、逐走()2、入日()3、欲得饮()4、河、渭不足()5、北饮大泽()6、弃其杖()7、昔者()8、怒而触不周山()9、地维绝()()10、故日月星辰移焉()()11、地不满东南()12、故水潦尘埃归焉()()()三、翻译重点语句1、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
2、怒而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绝。
3、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四、课文理解1、《夸父逐日》选自:,《共工怒触不周山》选自,它们都是(体裁)。
2、《夸父逐日》从哪些方面看出它的想象力与神奇性?(原文回答)3、怎样理解“弃其杖,化为邓林。
”4、从《夸父逐日》要表达古代人民怎样的愿望与精神?5、夸父是怎样一个人物?6、“怒而触不周之山”中的“怒”字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7、如何理解《共工怒触不周山》中结尾的两句话?8、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什么?他为什么要这么做?9、对共工与颛顼为帝而“争”,你是怎么看的?10、你对夸父追日的行为有什么看法?《短文两篇》6、怒”字表现了共工的豪气、勇敢;也反映出他性格的暴躁、刚烈。
7、《共工怒触不周山》是一个神话故事。
它反映了远古部族间的斗争,同时涉及到古代天文学上的盖天说。
远古的人类显然还不能解释日月星辰运动变化的原因,对这一现象的最好解释就是借助于神话,通过大胆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解释“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的现象。
神奇的传说中带有现实主义的色彩。
8、传说中的共工氏当然并不一定实有其事,然而他那种勇敢、坚强,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的大无畏精神,是值得我们钦佩的。
语文第25课《短文两篇》综合练习
语文第25课《短文两篇》综合练习一、语言积存与运用(20分)1、下列加点字中,注音有误的一项是()(2分)A.夸父(fù)逐走(zhú)大泽(zé)B.邓林(lén)汝(rǔ)沧沧凉凉(liáng)C.此不为(wén)孰为汝多知乎(zhì).2、给下列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义项(4分)①孔子不能决也 A.决定 B.判定 C.坚决②饮于河渭 A.到 B.在 C.关于③夸父与日逐走 A.给 B.和 C.参与④日初出沧沧凉凉 A.苍茫 B.茂盛 C.冰冷3、下列句子朗读停顿错误的一项是()(2分)A.及其日中/如/探汤B.孔子不能/决也C.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D.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4、对“孰为汝多知乎”翻译正确的一句是()(2分)A.谁说你知识丰富呢?B.谁为了你明白得多呢?C.什么缘故你明白得多呢?D.谁说你明白得多呢?5、下列各组中加点字含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孰为汝多知乎A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及其日中如探汤B赴汤蹈火一儿以日初远C日积月累人不知而不愠D孰为汝多知乎6、对下列加点词语明白得有误的一项是()(4分)A.北饮大泽(北方)B.道渴而死(顺接连词,能够不译)C.日初出大如车盖(像)D.两小儿笑曰(嘲笑)7、文学常识填空(2分)《夸父逐日》选自。
夸父是。
《两小儿辩日》选自,相传是时期郑国人所作。
8、古诗文中有许多写雨的名句,请写出连续的两句来(2分)①,。
②,。
二、整体感悟(6分)1、通过《夸父逐日》这篇文章的学习,你觉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具有如何样的思想和精神?(2分)2、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是()(2分)A.两个小儿争辩的中心问题是:一天之中,太阳什么时候离我们远,什么时候离我们近。
B.结尾两句孔子对两小儿所争辩的问题不能判明是非,因此对孔子徒有虚名加以嘲笑,这是《两小儿辩日》的中心思想。
C.一小儿认为日出时太阳离我们近,日中时离我们远。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5课《短文两篇》练习及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5课《短文两篇》练习及答案25.短文两篇【积累·感知】一.给加点字注音夸父___逐走___辩斗___盘盂___沧沧___探汤___孰___汝___二.解释加点字逐走___弃其杖___问其故___去人近___探汤___如车盖___不能决___及日中___三.翻译下列句子1.未至,道渴而死。
2.一儿以日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3.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4.孰为汝多知乎?四.整体感悟课文后回答1.夸父是一位怎样的人物?你如何理解这一人物形象?2.你如何理解“弃其杖,化为邓林”这一结尾?3.两小儿的“辩斗”对你有什么启发?4.文中“孔子不能决”说明了什么?【体验·探究】五.课内语段阅读两小儿辩日《列子》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
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1.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孰为汝多知乎?____,_________2.解释下列加点词并比较古今义有何不同日始出时去人近。
古义:_________今义_________及其日中如探汤。
古义:_________今义_________3.用原文回答“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中“此”指代什么?4.翻译下列句子①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②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5.两小儿提出的观点分别是什么?证明的根据分别是什么?请从文中找出原话回答。
小儿甲:观点:论据:小儿乙:观点:论据:6.这个故事写得生动,形象而又寓意深刻。
请你根据自己的理解,任选一个角度,用三言两语加以评说。
六.对“两小儿笑曰”一句中“笑”的理解,有人认为这是“善意的笑”;有人则认为这是“恶意的讥笑,嘲笑”。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25课《短文两篇》精练精析(含答案)
温馨提示: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训练·达标检测一、双基积累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
(1)夸父与日逐走..( )(2)欲.得饮( )(3)北.饮大泽( )(4)化为邓林..( )(5)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 )(6)怒而触.不周之山( )(7)地维绝.( )(8)故水潦.尘埃归焉(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夸父与日逐走,入日。
译文:(2)弃其杖,化为邓林。
译文:(3)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
译文:3.下列朗读语句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夸父/与日逐走B.北饮/大泽C.怒而触/不周之山D.故水潦尘埃/归焉4.填空。
(1)《夸父逐日》选自,里面保存了不少远古的,对古代的历史、地理、文化、交通等均有参考价值。
(2)《共工怒触不周山》选自,该书以家思想为主。
5.《夸父逐日》要表达古代人民怎样的愿望与精神?答:6.如何理解《共工怒触不周山》中结尾的两句话?答:二、课内阅读阅读《共工怒触不周山》,回答7~11题。
7.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1)共工与颛顼争为.帝( )(2)地维.绝( )(3)故.日月星辰移焉( )8.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怒而触.不周之山(碰、撞)B.故日月星辰移焉.(相当于“于是”)C.天倾西北..(指西北方)D.故水潦尘埃归.焉(归向,这里指流向)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天柱折,地维绝。
译文:(2)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译文:10.“怒而触不周之山”中的“怒”字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答:11.这篇神话故事表现了共工怎样的精神?答:三、美文品析阅读下面两则短文,回答12~15题。
【甲】《夸父逐日》全文。
【乙】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làn,焚烧)焱(yàn,火焰)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
短文两篇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句。
(2)朗读并背诵全文,体会文章精妙的构思和音韵美。
(3)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及文章主旨。
《短文两篇》练习题一、基础知识题1.给下列汉字注音。
陋()馨()儒()牍()案()苔()2.读拼音写汉字。
yū泥() zhuó清涟() xiè玩()隐yì() xiǎn有闻()3.解释下列画线的字。
①惟吾德馨()②阅金经()③谈笑有鸿儒()④亭亭净植()⑤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⑥斯是陋室()⑦濯清涟而不妖()⑧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⑨陶后鲜有闻()⑩宜乎众矣()4.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苦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D.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5.填空。
①《陋室铭》作者_________,是_______朝诗人。
②《陋室铭》中押韵的字是名、______、______、青、_____、经、_____和______。
③《爱莲说》的作者是_______,字______,宋代________家,学者称他_______先生。
④《爱莲说》以________和________衬托莲。
⑤“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_______或者________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_________。
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陋室的环境。
⑦予独爱莲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通外直,______________。
6.翻译下列句子。
①孔子云:“何陋之有?”②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③无案牍之劳形。
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⑤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二、阅读题(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年级语文下第25课《短文两篇》精题精练册)
25短文两篇一、基础知识1、解释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
⑴解衣欲睡(欲:)⑵念无与乐者(念:)⑶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遂:)⑷相与步于中庭(相与:)⑸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但:)⑹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歇:)⑺夕日欲颓;沉鳞竞跃(颓:)2.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⑴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⑵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⑶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⑷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3.《记承天寺夜游》一文的作者是朝的;与其父、其弟并称“三苏”。
4.写出几句写月的诗句。
5、《记承天寺夜游》中作者何以夜游?6、作者为什么去找张怀民呢?7、“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8、你月夜是否出游;是独游还是与友人同游;为什么?二、同步解读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入耳。
9、唐宋八大家中宋代有六位?除苏轼外;还有、、、、。
10、本文是一篇精短的。
全文一共五句话;前三句交代了;后两句写。
11、概括这篇文章中心意思准确的一项是()A、记一次夜游的经历及所见美景。
B.记夜游所见美景;抒发怀才不遇的感慨。
C.向读者介绍只有以闲适的心情才能发现美的审美经验。
D.抒发怀才不遇的感慨与不平。
12、对“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理解得比较准确的一项是()A.庭院中有一汪明澈的水池;水中藻、荇交织;是竹柏的影子。
B.(月光照在)庭院中像一池清水;“水”中似藻、荇交织;那是松柏的影子。
C.(月光照在)庭院中像一池清水;水中藻、荇交织;覆盖了一层竹柏的影子。
D.庭院中有一汪明澈的水池;覆盖了一层竹柏的影子;像是藻、荇交织。
13、你认为文中哪一句写得好?三、美文赏读小石城山记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
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
25短文两篇练习题及答案.doc
[学法导引]本文包含两篇文言文,表现的都是古人对大自然的探索。
《夸父逐日》是我国最早的神话之一。
文中巨人夸父敢于与太阳赛跑,最终口渴而死,他的手杖化为桃林。
这个奇妙的神话表现了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勇于探索,敢于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两小儿辩日》是选自《列子》的一则短文,写两小儿为太阳的离人远近争论不休,博学多识的孔子竟也无法决断的故事,以此说明人懂得的东西总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无穷尽,同时,还反映了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客观事物而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
学习时,要先借助工具书及文下的注释疏通字词,弄清文义,再进一步反复诵读,深入思考,把握神话故事的表现手法,及两则短文给予我们的启迪。
另外,学习《夸父逐日》,还要注意体会其言简意丰、想像奇特的特点;学习《两小儿辩日》,要注意领悟其用对话表达人物情态性格、以及在对话中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语言交错使用的灵活写法。
[典题例析]例题一、你对夸父追日的行为有什么看法?解析:表面看来,夸父追日的行为是以失败告终,但上古时代的神话是人类用来表达征服自然愿望的一种手段,此类神话的着眼点并不在于最终的成败,而是以此来表现那种勇于探索、不怕牺牲、造福人类的可贵精神,解答时可从此入手分析。
参考答案:夸父是一个古代神话英雄,他不向自然屈服,敢于和自然斗争,甚至为此献身,更令人感动的是,死后,他的手杖,还要化成一片桃林,将顽强的生命延续下去。
例题二、从两小儿辩日的故事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解析:本题可从多角度思考,①从“孔子不能决”的角度,可说明人的认识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穷尽的;还可说明孔子能正确对待小儿的问题,能实事求是,表现其“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学者风范;②从“两小儿”“辩斗”的角度,可认识到两小儿喜爱探索,精神可嘉,还可认识到两小儿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标准不同,结果就不一致。
参考答案:略。
言之有理即可。
[课时训练]训练一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1-6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法导引]本文包含两篇文言文,表现的都是古人对大自然的探索。
《夸父逐日》是我国最早的神话之一。
文中巨人夸父敢于与太阳赛跑,最终口渴而死,他的手杖化为桃林。
这个奇妙的神话表现了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勇于探索,敢于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两小儿辩日》是选自《列子》的一则短文,写两小儿为太阳的离人远近争论不休,博学多识的孔子竟也无法决断的故事,以此说明人懂得的东西总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无穷尽,同时,还反映了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客观事物而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
学习时,要先借助工具书及文下的注释疏通字词,弄清文义,再进一步反复诵读,深入思考,把握神话故事的表现手法,及两则短文给予我们的启迪。
另外,学习《夸父逐日》,还要注意体会其言简意丰、想像奇特的特点;学习《两小儿辩日》,要注意领悟其用对话表达人物情态性格、以及在对话中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语言交错使用的灵活写法。
[典题例析]例题一、你对夸父追日的行为有什么看法?解析:表面看来,夸父追日的行为是以失败告终,但上古时代的神话是人类用来表达征服自然愿望的一种手段,此类神话的着眼点并不在于最终的成败,而是以此来表现那种勇于探索、不怕牺牲、造福人类的可贵精神,解答时可从此入手分析。
参考答案:夸父是一个古代神话英雄,他不向自然屈服,敢于和自然斗争,甚至为此献身,更令人感动的是,死后,他的手杖,还要化成一片桃林,将顽强的生命延续下去。
例题二、从两小儿辩日的故事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解析:本题可从多角度思考,①从“孔子不能决”的角度,可说明人的认识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穷尽的;还可说明孔子能正确对待小儿的问题,能实事求是,表现其“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学者风范;②从“两小儿” “辩斗”的角度,可认识到两小儿喜爱探索,精神可嘉,还可认识到两小儿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标准不同,结果就不一致。
参考答案:略。
言之有理即可。
[课时训练]训练一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1—6题。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 ______ ,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 ;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
1•补充文中空白处。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⑴与日逐走()⑵河渭不足()⑶北饮大泽()⑷弃其杖()3•翻译下列句子。
⑴夸父与日逐走,入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未至,道渴而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⑶弃其杖,化为邓林4•对于夸父临死时弃其杖,化为邓林(桃林)这个情节,你有何感想?5•从《夸父逐日》这个古代神话中,你了解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怎样的思想和精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你认为夸父逐日以至于丧了命,这样做值得吗?请简述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7—12题。
三人成虎庞恭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不信。
”“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不. 信。
”“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
” 庞恭曰:“夫市之无虎也,明矣,然三人言而成虎。
今邯郸之去()魏也远于市,议臣者过于三人,愿王察()之。
”庞恭从邯郸反,竟不得见()。
7•找出文中的一个通假字: _通_,意思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在文中括号内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9•由文中的故事,后人概括出一个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 ,它比喻___________10.庞恭对魏王讲“三人成虎”的故事有何用意?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庞恭从邯郸返回,得不到召见的原因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学习本文对你有什么启示?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训练二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1 —7题。
两小儿辩日《列子》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
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1.给加点字注音。
盂()沧()孰()汝()多知()乎2.解释下列加点词。
⑴两小儿辩斗()⑵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⑶及其日中如探汤( )()⑷孔子不能决也()⑸孰为汝多知乎( )( )3.翻译下列句子⑴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⑵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4•下面两句话一是直接引用句,二是间接引用句。
试将第一句改写为间接引用 句,将第二句改写为直接引用句。
⑴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 ⑵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5•从文中哪一句话可见两小儿辩论内容的复杂性? 答: 6. 答:“孰为汝多知乎? ”你觉得这能怪孔子吗?这说明了什么?7•两小儿的“辩斗”对你有什么启发?请联系实际谈谈 答:、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 8- 14题。
楚人隐形楚人贫居,读《淮南子》,得“螳螂伺蝉自障叶,可以隐形”,遂于树下仰取叶一一螳螂执叶伺蝉,以摘之。
叶落树下,树下先有落叶,不能复分别。
扫取 数斗归,一一以叶自障,问其妻曰:“汝见我不(同“否”)? ”妻始时恒答言“见”,经日,乃厌倦不堪,绐(dci ,哄骗)云“不见”。
嘿(同“默”)然 大喜,赍(j I ,携带)叶入市,对面取人物,吏遂缚诣县。
8、下列加点字注音及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9、写出下列“以”字的含义。
⑴螳螂伺蝉自障叶,可以.隐形: ___________________⑵螳螂执叶伺蝉,以 摘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⑶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________________10、 翻译语句。
⑴螳螂伺蝉自障叶,可以隐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对面取人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楚人”真的能够自隐其形吗?他是个什么样的人?答:12、 用原文回答:“楚人”的妻子是在什么情况下说不见的?答:13、 “嘿然大喜”表现“楚人”怎样的心态?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 螳螂执叶伺蝉(s i,等待) B 扫取数斗归(sh 口,好几)C 乃厌倦不堪(k能忍受) D 吏遂缚诣县(f 绑)(zh 1, 遂于树下仰取叶(zh 就)汝见我不(f ①,同“否”)? 妻始时恒答言“见” (h eng ,总是)14、请用一个成语概括本则选文的内容:25、短文两篇训练一一、1、渴;欲得饮;饮于河、渭;2、(1)竞跑、赛跑;(2)黄河(3)向北(4)他的,指夸父的。
3、(1 )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到太阳落山的地方。
(2)还没赶到大湖,在半路就口渴而死了。
(3)他遗弃的手杖,化成桃林。
4、此情节以富有诗意的高度想象力,丰富了《夸父逐日》这一神话的内涵,丰富了夸父的形象,表现了一种勇敢追求、死而不以、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使整个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魅力。
5、这个神话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6、略。
(提示:从探索未知世界角度看,他的精神可嘉,值得。
也可以从其他角度讲。
)7、反通返,意思为返回。
8、质(做人质)信(相信)去(距离)察(明察)见(召见)9、三人成虎谣言或流言反复传播,足以惑乱听闻。
10、提醒魏王应明察秋毫,勿听信流言。
11、魏王听信谣言,认为庞恭不忠。
12、做事要善于调查研究,不要轻信于人。
训练二1、y u c dig sh u r u zh i 2、(1)争辩,争论(2)认为距离(3)到热水(4)判断(5)谁通”智” 3、(1)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
(2)太阳刚出来时像个大圆车蓬,等到正午时就像个盘子或盂,这不是远处的小而近处的大吗?4、(1)一儿以日始出近,而日中时远也。
(2)—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远,而日中时近也。
”5、孔子不能决也。
6、不能。
因为这是当时人不能解决的问题。
说明一个人懂得的知识总是有限的,知识无穷尽,即使是博学多闻的孔子也会有所不知。
7、略。
8、C 9、(1)凭借。
(2)来,连词。
(3)认为。
10、(1)螳螂躲在叶子后面暗中观察蝉,它躲过的叶子可用来隐身。
(2)当面拿人家的东西。
11、不能。
他是一个妄想用一片树叶来掩盖自己的不正当行为的、贪婪而愚蠢的人。
12、“经日,乃厌倦不堪,绐云‘不见13、表现其自以为找到一种可以不劳而获的途径而沾沾自喜的心态。
14、一叶障目。
SP;13、“嘿然大喜”表现“楚人”怎样的心态?答:14、请用一个成语概括本则选文的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5、短文两篇训练一一、1、渴;欲得饮;饮于河、渭;2 、(1)竞跑、赛跑;(2)黄河(3)向北(4)他的,指夸父的。
3 、(1)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到太阳落山的地方。
(2)还没赶到大湖,在半路就口渴而死了。
(3)他遗弃的手杖,化成桃林。
4 、此情节以富有诗意的高度想象力,丰富了《夸父逐日》这一神话的内涵,丰富了夸父的形象,表现了一种勇敢追求、死而不以、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使整个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魅力。
5 、这个神话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6 、略。
(提示:从探索未知世界角度看,他的精神可嘉,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