闺意献张水部阅读答案
诗词格律与欣赏章节测试答案

1.1唐诗与科举(一)本次成绩:1001【单选题】()提出了“知人论世”的观点。
A、庄子B、孔子C、墨子D、孟子答案:D2【多选题】格律诗的三个基本要求包括()。
A、意境B、用韵C、对仗D、平仄我的答案:BCD3【判断题】《闺意献张水部》是朱庆馀写的一首闺情诗。
(我的答案:×得分:33.4分1.2唐诗与科举(二)1【单选题】陈子昂考上了进士时候是()。
A、22岁B、21岁C、24岁D、23岁我的答案:C2【单选题】白居易的哪首诗被顾况读了之后,便认为其完全能够在长安立足?()A、《井底引银瓶》B、《赋得古原草送别》C、《长恨歌》D、《钱塘湖春行》我的答案:B得分:20.0分3【单选题】李白认为的“有唐第一人”指的是()。
A、孟浩然B、杜甫C、白居易D、陈子昂我的答案:D得分:20.0分4【判断题】考进士比考明经的难度低。
()我的答案:×得分:20.0分5【判断题】糊名制是进士考试在审阅程序上采取的。
()我的答案:×得分:20.0分1.3唐诗与科举(三)1【单选题】“故人西辞黄鹤楼”中的故人指的是()。
A、白居易B、孟浩然C、汪伦D、杜甫我的答案:B得分:33.3分2【单选题】“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是()的观点。
A、李白B、白居易C、陆游D、苏东坡我的答案:D得分:33.3分3【判断题】中国工笔花鸟画的开山鼻祖是王维。
()我的答案:×得分:33.4分1.4唐诗与科举(四)1【单选题】“赋诗何必多,往往凌鲍谢”中的“谢”指的是哪位人物?()A、谢枋得B、谢道韫C、谢灵运D、谢朓我的答案:C得分:33.3分2【单选题】与其他文人一起联句作诗时,孟浩然的()一出,则无人敢接下句。
A、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B、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C、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D、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我的答案:B得分:33.3分3【判断题】孟浩然自己求仕失败以后,写下了“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由干谒诗谈诗歌鉴赏

15. 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 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表达技巧及其作用的能力。鉴赏诗歌表达技巧题 的答题步骤:①准确地指出用了何种手法;②结合诗句,阐述为什么用这 种手法;③阐述此手法有效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本题颈联“垂纶雨结 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用典故“垂钓”来表达自己热爱田园生活的 情趣,用大雁夜半乘风来归,表达渴望能收到好消息,即对取得功名的渴 望。这两句从情感表达角度来看,写出了作者虽有求仕之心,但高洁耿介 情怀没有改变,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从结构安排来看, 首联、颔联,表达了求仕的心。尾联表达接收恩惠一定要符合自己的原则。 颈联起到过渡的作用,舒缓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从容之致。
(19年2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投长沙裴侍郎 杜荀鹤
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只望至公将卷读[注],不求朝士致书论。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 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
【注释】
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 ①裴(péi)侍郎:即裴瓒(zàn)。 ②朱门:权贵之门。 ③孔门:孔子儒家之门。 ④至公:公正的长者,指裴侍郎。 ⑤垂纶(lún):钓鱼。 ⑥地:见地,缘由。 ⑦等闲:平白无故。
,另一种是 。晚唐的进士科考试大多 是第二种,即所谓“行卷”,而实际可能就是贿赂。 在这两种做法中,诗人还是希望走科举的正路的
。实际上,诗人对这样的科举是很深恶痛绝的,但是 他又不得不通过进士科考试来实现人生抱负。儒家认 为知识分子要入世,而有了科举之后,贫寒子弟通往 心中政治理想的最佳途径就是科举,最关键的就是科 举中的进士科考试。诗人列举的两种途径正是在这样 的背景下提出的。
闺意献张水部古诗翻译

闺意献张水部古诗翻译:美妙诗词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大意】洞房里的红烛彻夜不熄新娘等待着天明向公婆行礼她精心打扮后轻声问夫婿眉毛的浓淡画得是否合乎时宜【赏析】在唐代,士子应举,有向名人行卷之风。
朱庆馀应举时,张籍已诗名卓著。
他和韩愈一样,喜好奖掖后进。
庆馀来京应试,已向张籍行卷投诗。
张“索庆馀新旧篇什,留二十六章,置之怀袖以推赞之。
”(《唐诗纪事》卷四十六)虽因张籍推重,庆馀当时诗名已蜚声京华,但临试前夕,诗人感到此系一生前途命运,心里忐忑不安,唯恐一失足而遗恨千古,故写下这首诗,献给张籍。
如果去掉题中的“献张水部”,仅留“闺意”二字,而且又缺乏这首诗的背景资料,我们再来读这首诗,恐怕会深感自己想象力的匮乏。
因为,从诗歌的符号系统所表现出的内容中,我们几乎无法想象这是一首科场角逐前投石问路的行卷之作,而这首诗的妙处却正在这里。
自《楚辞》中创下以夫妻关系或男女爱情比拟君臣师友关系这种手法以来,历代作品采用此种手法的不乏其例,本诗也是用的这种手法。
其巧妙之处不仅在于以夫妻关系比拟张籍和朱本人的关系,以舅姑比拟主考官是如何地贴切,而且在于在构思上将封建时代文人生活中两件至关重要的大事:洞房花烛夜和金榜挂名时,摆在同一社会背景下从整体上进行比拟。
在科场上,主考官的点划勾勒,对于士子此生升沉起落至关重要,一如古代女子嫁到夫家公婆对她的爱憎好恶,将决定她此生的幸福与痛苦一样,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所以诗人以旧时婚姻仪式中的“拜舅姑”这一礼仪比拟自己的考试,是再恰当不过了。
新妇一拜而能获得舅姑好感,日后生活将一路顺当;士子一试而获得主考满意,摘桂成功,此生将可能平步青云。
诗人抓住新妇“拜”前心理和士子“考”前心理上的一致,通过女子“拜”前内心的忐忑不安,将自己试前的焦虑心情表现得极为生动可感。
淡妆浓抹的美人之焦虑,本就引起人们的同情与怜爱,而我们透过新妇的焦虑而窥见一个青年士子试前的不安的内心世界时,更会产生一种强烈的震动。
《闺意献张水部》原文、诗意及赏析

《闺意献张水部》原文、诗意及赏析
【原诗】: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译意】:
昨天晚上洞房点着红色的蜡烛,等待天明到厅堂前拜见公公婆婆。
梳洗完毕轻声地问丈夫,画眉深浅合不合时新的式样?
【点评】:
本篇是朱庆馀在应进士科考试前呈献给正做水部员外郎张籍的,意思是让张籍品评一下自己的文章。
闺意,就是以闺情之意表达自己一些想法。
朱庆馀创作此诗,虽然不是为了表现儿女之情,但客观上却写出一首绝妙的闺情诗,而且很有影响。
欧阳修《南歌子》词中就曾典化过诗中的句子。
所以我们也暂且把它选了进来。
全诗都是以新娘的口吻写的。
前两句描述洞房花烛夜的情景;后两句刻画新娘子清晨梳妆时的脉脉深情。
语言自然朴实,形象鲜明逼真,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
第 1 页共1 页。
听蒙曼品唐诗之八十七

听蒙曼品唐诗之八十七蒙曼解读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今天跟大家分享孟浩然的五言律诗《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先说题目《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洞庭湖现在是中国第二大淡水湖,但在唐朝时候,洞庭湖号称“八百里洞庭”,面积超过鄱阳湖,是第一大淡水湖。
湖畔的岳阳楼,也是江南三大名楼之一,自古就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的说法。
写洞庭湖的名篇很多呀,比方说杜甫的《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还有李白的《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刬(chan)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
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
当然还有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孟浩然这首诗,既然叫“望洞庭湖”,自然也是立足于洞庭湖的浩渺烟波,但这只是诗题的前半部分,诗题还有后半部分,叫“赠张丞相”。
所谓“张丞相”,有人说是张说,还有人说是张九龄,都是辅佐唐玄宗“开元盛世”的名相,也都是一代文豪。
我们之前讲“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那是张九龄的作品,而《唐诗三百首》的第一首《感遇》“兰叶春葳蕤(weirui),桂花秋皎洁”,那是张说的作品。
孟浩然这首诗到底是写给哪一位张丞相?现在学术界还有争议,我们在这里也不做分辨,但既然是“赠张丞相”,那就意味的这是一首投赠诗。
所谓“投赠诗”,就不是泛泛地写景抒情,而是专门赋诗赠给某个人,至于为什么投赠,那理由就各不相同了。
比方说李白《赠汪伦》,那是因为汪伦请他喝酒,还给他送行,他要表示感激;而朱庆馀《闺意献张水部》,则是希望水部侍郎张籍能在未来的科举考试中给他美言几句,但无论是哪一种情况,投赠诗必须要写出投赠的目的,那么孟浩然投赠张丞相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呢?跟“望洞庭湖”之间又有怎样的关系呢?先看首联: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2021届高考专题复习:酬赠诗鉴赏指导(课件41张)

梦微之( 白居易) 晨起临风一惆怅,通川湓水断相闻。 不知忆我因何事,昨夜三更梦见君。
早晨起来迎着清冷的晨风我多么惆怅,通川湓水迢 迢千里我们只能在梦中相见。不知你想念我所为何 事,至于我昨晚梦见你。
▪ 这首诗在表达情感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 诗人不直说自己苦思成梦,而是想象去元稹不止
因何事而忆自己,致使自己昨夜梦到元稹,诗人 用这种想象委婉含蓄地表现了自己对元稹处境的 无限关心,并且使这种对友人的相思、关心之情 表现得更为浓烈。
Q:这位女主人公在拒绝第三者的追求时,思
她给出了哪些理由呢?
• 我已出嫁,要守节。 (“事夫誓拟同生 死”、“何不相逢未嫁时?” ……)
• 我的丈夫也很优秀。 (“妾家高楼连苑 起,良人执戟明光里。” )
思
表面内容:节妇对第三者的拒绝和对丈夫的忠贞!
比喻
实质目的:拒绝李师道的邀请,同时表露 了自己对朝廷的忠贞和对藩镇的痛恨!
作者简介
▪ 张籍(约767~约830),唐代诗人。 字文昌。原籍苏州(今属江苏),迁 居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 贞元 十五年在长安进士及第任国子博 士,后任水部员外郎、国子司业 等, 世称“张水部”、“张司业”。张籍 的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 府”。
节妇吟 张籍 读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 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 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 还君明珠双泪垂,何不相逢未嫁时。
作用:较好地表达了主题.
• 沉吟久,怕君恩未许,此 意徘徊。
• —— 辛弃疾的《沁园 春 带湖新居将成》
上李邕(李白)
• 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 •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诗歌鉴赏——行卷诗

诗歌鉴赏——行卷诗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高蟾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
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
关于此诗有一段本事,见《唐才子传》:(高蟾)出身含门,为人正直,累举不上,题诗省墙间曰:‘冰柱数条搘白日,天门几扇锁明时。
阳春发处无根蒂,凭仗东风次第吹’,怨而切。
是年人论不公,又下第。
上马侍郎云(诗从略)。
晚唐科举场上弊端极多,诗歌中有大量反映,此诗就是其中著名的一首。
唐代科举尤重进士,因而新进士的待遇极优渥,每年曲江会,观者如云,极为荣耀。
此诗一开始就用天上碧桃、日边红杏来作比拟。
天上、日边,象征着得第者一登龙门则身价十倍,地位不寻常;和露种、倚云栽比喻他们有所凭恃,特承恩宠;碧桃、红杏,鲜花盛开,意味着他们春风得意、前程似锦。
这两句不但用词富丽堂皇,而且对仗整饬精工,正与所描摹的得第者平步青云的非凡气象悉称。
《镜花缘》第八十回写打灯谜,有一条花名谜的谜面就借用了这一联现成诗句。
谜底是凌霄花。
非常切贴。
天上碧桃、日边红杏所以非凡,不就在于其所处地势凌霄吗?这里可以体会到诗句暗含的另一重意味。
唐代科举惯例,举子考试之前,先得自投门路,向达官贵人投卷(呈献诗文)以求荐举,否则没有被录取的希望。
这种所谓推荐、选拔相结合的办法后来弊端大启,晚唐尤甚。
高蟾下第,自慨阳春发处无根蒂,可见当时靠人事关系成名者大有人在。
这正是碧桃在天,红杏近日,方得和露倚云之势,又岂是僻居于秋江之上无依无靠的芙蓉所能比拟的呢?第三句中的秋江芙蓉显然是自比。
作为取譬的意象,芙蓉是由桃杏的比喻连类生发出来的。
虽然彼此同属名花,但天上、日边与秋江之上,所处地位极为悬殊。
这种对照,与左思《咏史》名句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类似,寄托贵贱之不同乃是地势使之然。
这里还有一层寓意。
秋江芙蓉美在风神标格,与春风桃杏美在颜色妖艳不同。
《唐才子传》称蟾本寒士,……性倜傥离,稍尚气节。
人与千金无故,即身死不受,又说其胸次磊块等等。
秋江芙蓉孤高的格调与的人品是统一的。
《近试上张水部》翻译赏析和笔记

《近试上张水部》翻译赏析和笔记《近试上张水部》是唐代诗人朱清玉考取科举前赠给张继的一首行卷诗。
这首诗把新娘比作张继,新郎比作张继,公婆比作考官,以此来征求张继的意见。
全诗选材新颖,视角独特。
拿一个人能否踏上仕途和一个新娘的紧张心情来比较,很有意思。
《近试上张水部》翻译/译文洞房里,花点了一夜,等天亮拜公婆赞。
穿好衣服后,温柔地问老公:我的眉毛是用适合时尚的浓淡色调画的?《近试上张水部》注释(1)张水布:张继,曾任水利部委员。
(2)新房:新婚卧室。
停止红烛:让红烛燃烧一整夜。
停止:扣留。
阿姨:公婆。
(4)深度:浓淡。
过时:是否时尚。
这里比喻一下文章是否合适。
《近试上张水部》赏析/鉴赏将夫妻关系或男女关系与君臣、朋友、师生等其他社会关系进行比较,是中国古典诗词中《楚辞》年以来出现并发展起来的一种传统表达手法。
这首诗也是这样写的。
"在政府考试前夕给张书记"的标题可以帮助读者理解诗歌的含义。
唐代应考的文人有向名人卷纸的倾向。
来到考场上,朱庆余担心自己的作品可能达不到考官的要求,所以他把自己比作新娘,把张继比作新郎,把张继比作公婆。
古代习俗,结婚的第一个晚上,第二天一早新娘去拜访她的公婆。
这首诗的重点是她去探望前的精神状态。
第一句说结婚。
洞房,这里指洞房。
停下,准备好。
停止红烛,也就是让它燃烧,它就不会整夜熄灭。
下一句写拜访。
因为探访是一件大事,她一大早就起床,在红烛灯下盛装打扮,在法庭前等待天明行礼。
这时,她不禁怀疑自己的打扮是不是很时髦。
也就是你能讨好公婆吗?所以在后半段,她就基于这种心情写下了自己的言行。
仔细梳理完妆容,画完眉毛,还是觉得不确定,只好征求老公的意见。
因为是新娘,当然有点害羞。
而且这个想法不容易说出来让别人听到,所以低声问是极其合理的。
这种写法真的很精细很细致。
只是作为“闺房”,这首诗很完整,很美。
但作者的初衷是为了表达自己在面对一场关系到自己政治前途的考试时所特有的不安和期待。
朱庆馀《闺意献张水部》赏析

朱庆馀《闺意献张水部》赏析闺意献张水部朱庆馀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诗人小传】庆馀,生卒年不详,名可久,以字行,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进士,官至秘书省校书郎。
他写诗的风格技巧学习张籍,在当时很有名气。
【注讲】①闺意献张水部:诗题所谓“闺意”,是说诗歌内容是写女子闺房之事,但“献张水部”说明这首诗是以女子的闺房之事来有所比喻或象征的。
张水部即当时的著名诗人张籍(本书前文选录有张籍的诗),时任水部郎中,故称张水部。
唐朝的科举考试远不如宋朝那样严格公正,考生们在考试之前可以堂而皇之地拿着自己的诗卷奔走于权贵之门以求赏识和帮助,考生是否及第以及及第的名次往往也在考试之前就被内定了。
朱庆馀也是在考试之前打点关系,而张籍在当时不但是一代文宗,而且以喜欢奖掖后辈而知名,朱庆馀便以这首诗献给张籍,意在探听张籍的口风,看自己能否得到张籍的赏识。
②这一联是写一名女子在昨夜的婚礼之后,天明即将拜见公婆。
“舅姑”即公婆。
古人的婚俗和现在完全不同,唐代的这种婚俗是从《周礼》来的。
传统婚礼以安静为特色,是在黄昏时分静悄悄地举行的——“婚”字原本作“昏”,“成婚”原作“成昏”,就是由此而来的。
结婚要在黄昏举行亲迎礼,据《仪礼·士昏礼》记载,新郎要把车子漆成黑色去迎接新娘,待新娘上车之后,一行人还要带上火把,因为这已经是黄昏了,天很快就要黑了。
并且,所有人都穿黑色的衣服,大红大绿的装束和吹吹打打的作风一样是社会平民化之后的产物。
迎亲之后,新郎带着新娘回到自家,这时天已大黑,两人稍事饮食,饮合卺酒,即所谓“共牢而食,合卺而饮”,之后回房安寝。
等到第二天清晨,新娘沐浴梳妆之后,这才第一次拜见公婆。
③这一联写新娘在第二天清晨仔细梳妆,为的是在第一次见面中给公婆留下一个好印象,但新娘不太自信,待化妆完毕之后低声问新郎,请他看看自己的打扮是否入时,是否能让公婆喜欢。
这一联的引申义是:朱庆馀忐忑地向张籍询问,请他看看自己的诗文风格是否能够迎合科举考试主考官的口味。
《近试上张籍水部》朱庆馀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近试上张籍水部》朱庆馀唐诗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近试上张籍水部》是唐代诗人朱庆馀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是一首在应进士科举前所作的呈现给张籍的行卷诗。
前两句渲染典型新婚洞房环境并写新娘一丝不苟地梳妆打扮。
后两句写新娘不知自己的打扮能否讨得公婆的欢心,担心地问丈夫她所画的眉毛是否合宜。
此诗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张籍,以公婆比主考官,借以征求张籍的意见。
全诗选材新颖,视角独特,以“入时无”三字为灵魂,将自己能否踏上仕途与新妇紧张不安的心绪作比,寓意自明,令人惊叹。
作品原文:近试上张籍水部⑴洞房昨夜停红烛⑵,待晓堂前拜舅姑⑶。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⑷?词句注释:⑴张籍:唐代诗人。
水部:水部司,官署名。
隋朝始置,为工部所属四司之一。
当时张籍任水部员外郎。
⑵洞房:新婚卧室。
停红烛:让红烛通宵点着。
停:留置。
⑶舅姑:公婆。
⑷深浅:浓淡。
入时无:是否时髦。
这里借喻文章是否合适。
白话译文:韵译洞房里昨夜花烛彻夜通明,等待拂晓拜公婆讨个好评。
打扮好了轻轻问丈夫一声:我的眉画得浓淡可合时兴?散译洞房里,昨天夜里留着的红烛一夜没熄;新媳妇等待天亮到堂前去拜见公婆。
她梳妆打扮完低声问丈夫:我描画的眉毛,颜色深浅是否合宜?创作背景:此诗为宝历(唐敬宗年号,825—827)年间朱庆馀参加进士考试前夕所作。
唐代士子在参加进士考试前,时兴“行卷”,即把自己的诗篇呈给名人,以希求其称扬和介绍于主持考试的礼部侍郎。
朱庆馀此诗投赠的对象,是时任水部郎中的张籍。
张籍当时以擅长文学而又乐于提拔后进与韩愈齐名。
朱庆馀平日向他行卷,已经得到他的赏识,临到要考试了,还怕自己的作品不一定符合主考的要求,因此写下此诗,看看是否投合主考官的心意。
此诗便是行卷之作。
作品鉴赏:以夫妻或男女爱情关系比拟君臣以及朋友、师生等其他社会关系,乃是中国古典诗歌中从《楚辞》就开始出现并在其后得到发展的一种传统表现手法。
此诗也是用这种手法写的。
“近试上张水部”这个标题可以帮助读者明白诗的作意,唐代应进士科举的士子有向名人行卷的风气。
高考专题复习:诗歌题材鉴赏——酬答唱和诗+课件30张

寄江州白司马 杨巨源
江州司马平安否?惠远东林住得无?湓浦曾闻似衣带,庐峰见说胜香炉。
题诗岁晏离鸿断,望阙天遥病鹤孤。莫谩拘牵雨花社,青云依旧是前途。
示儿子 陆游
禄食无功我自知,汝曹何以报明时?为农为士亦奚异,事国事亲惟不欺。
道在六经宁有尽,躬耕百亩可无饥。最亲切处今相付,热读周公七月诗。
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 陆龟蒙
东德州做官,黄几复在广东四会任县令,为官清廉却未得重用。多年不见,黄庭坚作此诗。黄几复回和了
他的诗。②《史记》中说大文豪司马相如很穷,“家居徒四壁立”。③出自《左传》,意思是折断三回胳
膊,积累了治病经验就可当好医生了。这里是说黄几复政治经验丰富,可做大事。④蕲(qí):祈求。
寄黄几复
【宋】黄庭坚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但不必用其原字。
③用韵,即用原诗韵的字而不必顺其次序。
④次韵,亦称步韵,即用其原韵原字,且先
后次序都须相同。
5/4/2023
临河三中 陈静
13
常用手法
情感主旨:
①直抒胸臆(直接抒情) •表谢意(含婉拒)
②间接抒情(托物言志,•表深情(依依惜别
借景抒情)
深情厚谊/激励劝勉)
③比喻、以乐衬哀、 动静结合、虚实相生
虽失春城醉上期,下帷裁遍未裁诗。因吟郢岸百亩蕙,欲采商崖三秀芝。
栖野鹤笼宽使织,施山僧饭别教炊。但医沈约重瞳健,不怕江花不满枝。
2023/5/4
《鲁望春日多寻野景日休抱临疾河三杜中门因陈静有是寄》
17
和南丰先生出山之作 陈师道
侧径篮舁两眼明,出山犹带骨毛清。 白云笑我还多事,流水随人合有情。 不及鸟飞浑自在,羡他僧住便平生。 未能与世全无意,起为苍生试一鸣。
朱庆馀《闺意献张水部》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朱庆馀《闺意献张水部》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原文】:闺意献张水部① (唐)朱庆馀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②。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注释】①张水部:张籍。
朱庆馀曾得到张籍的识,而张籍又乐于推荐提拔后辈。
因而朱庆馀在临应考前作这首诗献给他,借以征求意见。
②舅姑:公婆。
【翻译】洞房里昨夜花烛彻夜通明,等待拂晓拜公婆讨个好评。
打扮好了轻轻问丈夫一声:我的眉画得浓淡可合时兴?【赏析】:闺意献张水部即近试上张水部。
《近试上张水部》是唐代诗人朱庆馀在应进士科举前所作的呈现给张籍的行卷诗。
此诗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张籍,以公婆比主考官,借以征求张籍的意见。
全诗选材新颖,视角独特,以“入时无”三字为灵魂,将自己能否踏上仕途与新妇紧张不安的心绪作比,寓意自明,令人玩味。
“近试上张水部”这个标题可以帮助读者明白诗的作意,唐代应进士科举的士子有向名人行卷的风气。
临到要考试了,朱庆馀怕自己的作品不一定符合主考的要求,因此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张籍,以公婆比主考,写下了这首诗,征求张籍的意见。
朱庆馀呈献的这首诗获得了张籍明确的回答。
在《酬朱庆馀》中,他写道:“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由于朱的赠诗用比体写成,所以张的答诗也是如此。
在这首诗中,他将朱庆馀比作一位采菱姑娘,相貌既美,歌喉又好,因此,必然受到人们的赞赏,暗示他不必为这次考试担心。
首句写这位姑娘的身分和容貌。
她是越州的一位采菱姑娘。
这时,她刚刚打扮好,出现在镜湖的湖心,边采菱边唱着歌。
次句写她的心情。
她当然知道自己长得美艳,光彩照人。
但因为爱好的心情过分了,却又沉吟起来。
(沉吟,本是沉思吟味之意,引申为暗自忖度、思谋。
)朱庆馀是越州(今浙江省绍兴市)人,越州多出美女,镜湖则是其地的名胜。
所以张籍将他比为越女,而且出现于镜心。
这两句是回答朱诗中的后两句,“新妆”与“画眉”相对,“更沉吟”与“入时无”相对。
唐诗画眉深浅赏析

唐诗画眉深浅赏析画眉深浅闺意献张水部朱庆余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酬朱庆余张籍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人间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这两首诗,是中唐诗人朱庆余和张籍之间的唱和,两诗分别载于《全唐诗》卷五百一十五和卷三百八十六。
朱庆馀,字可久,以字行,闽中(今福建省)人,一作越州(今绍兴市)人。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进士,秘书省校书郎,有《朱庆馀诗集》。
张籍(约767——约830),唐代诗人。
字文昌,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祖籍苏州,先世移居和州。
唐德宗贞元年间进士,曾任水部员外郎、国子监司业等职,世称张水部。
朱庆余此诗的诗题即是《闺意献张水部》。
张籍无需多做介绍,他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新乐府运动的中坚,其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
白居易曾称赞他“尤工乐府诗,举代少其伦”(《读张籍古乐府》)。
其诗作关心现实,多用比兴、通俗浅白,但骨力深透。
如《野老歌》、《节妇吟》、《秋思》皆传于乐章,流布人口。
对朱庆余,一般的读者可能知道的不多。
他也是为颇为杰出的诗才,在唐代就很知名,曾被唐人张为选入《诗人主客图》,称其为“及门之人”。
宋明清时期,其诗作也是诗话和文人创作经常提及和引用的:南宋洪迈在著名的笔记《容斋随笔》谈及“草堂”时,引用了杜甫、白居易、元稹等一流诗人的诗作,其中也提到朱庆余的“称著朱衣入草堂”(《容斋随笔》卷十)。
清人杭世骏在《订讹类编》中,说到自己曾得许浑手书诗句“湘潭云尽暮烟出”,称赞其中“烟字”极妙,因而断定“是许之手笔无疑也。
浅人妄改‘烟’作‘山’,无味”。
其证据中就举朱庆余诗“浦迥湘烟暮,林香岳气春”为据,证明“始知改者之谬”。
由于诗中颇多佳句、精工粹美,所以常被后人用来集句或用作楹联。
扬州萧村水厅绿云亭里有副对联,是集唐人诗句,上联就是朱庆余的“山深松翠冷”,下联是崔翘的“树密鸟声幽”(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卷十五)。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课件.

如何理解最后四句的诗意?
明确:最后四句由前面的写景转入抒情。 “欲济无舟楫”,是作者面对广袤的湖水而触发之 想。其实这是对自己现状的一个比喻:我自己还是在野 之身,要被录用进入士大大之列却没人接引,这正如要 渡过湖去却无舟船一样。为了不失自己的身份,推说自 己闲居不仕是有愧于当今的圣明天子的。最后两句揭出 了自己目前的感受:旁观别人垂钓,空有一番期望得到 鱼的心情。言下之意是:我也很希望做一个垂钓者,希 望张九龄能给我解决渔具,以实现获鱼的心愿。最后两 句隐喻想做官而没有门径。
作者介绍:
孟浩然,字浩然,襄阳人,世称“孟襄阳”。盛 唐时期著名的田园诗人,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 称为“王孟”。 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青 年时隐居鹿门山,闭门读书30年,先后两次入京求仕, 一次应试不第,一次因朋友宴聚,荐举不果,后入张九 龄荆州幕。与李白、王维、王昌龄均有交往。一生以漫 游隐逸为主。他是唐代少有的一位以布衣终老的诗人, 但他不甘隐没,常为得不到进仕的机会而苦恼。他的诗 歌多以山水田园为主题,恬淡孤清,有《孟浩然集》
导议
• 1、用一到两个词语概括洞庭湖的景象? • 2、任选一联诗句进行赏析。(从练字、修 辞的角度赏析) • 3、诗歌的颈联和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 愿望?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表露心声?
展示
• • • • •
1、有感情的朗读或背诵诗歌。 2、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3、用一到两个词语概括洞庭湖的景象? 4、任选一联诗句进行赏析。(练字、修辞) 5、诗歌的颈联和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愿 望?运用了哪些手法表露心声?
[动静结合,虚实结合,视觉与听觉结合,对仗]
颈联: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翻译:想渡过湖去却没有船只,闲居在家,因有负太平盛 世而感到羞愧。
朱庆馀《闺意献张水部》阅读答案附赏析

朱庆馀《闺意献张水部》阅读答案附赏析【阅读理解题目】:闺意献张水部①(唐)朱庆馀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②。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注释]①张水部:张籍。
朱庆馀曾得到张籍的识,而张籍又乐于推荐提拔后辈。
因而朱庆馀在临应考前作这首诗献给他,借以征求意见。
②舅姑:公婆。
[思考与练习](1)诗歌中哪些词语表现了新娘的性格?(2)全诗以“”三字为巧妙比喻的灵魂,新娘询问新郎打扮得人不入时,能否讨得公婆欢心,如此精心设问寓意自明,令人惊叹。
(3)张籍在《酬朱庆馀》诗中答道:“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把朱庆馀比作越州镜湖的,不仅长得艳丽动人,而且有绝妙的,这是身著贵重丝绸的其他越女所不能比并的。
文人酬答俱妙,千古佳话,流誉诗坛。
【参考答案】:(1)“拜”、“低声问”等。
(2)入时无(3)采菱女歌喉【赏析】:闺意献张水部即近试上张水部。
《近试上张水部》是唐代诗人朱庆馀在应进士科举前所作的呈现给张籍的行卷诗。
此诗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张籍,以公婆比主考官,借以征求张籍的意见。
全诗选材新颖,视角独特,以“入时无”三字为灵魂,将自己能否踏上仕途与新妇紧张不安的心绪作比,寓意自明,令人玩味。
“近试上张水部”这个标题可以帮助读者明白诗的作意,唐代应进士科举的士子有向名人行卷的风气。
临到要考试了,朱庆馀怕自己的作品不一定符合主考的要求,因此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张籍,以公婆比主考,写下了这首诗,征求张籍的意见。
朱庆馀呈献的这首诗获得了张籍明确的回答。
在《酬朱庆馀》中,他写道:“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由于朱的赠诗用比体写成,所以张的答诗也是如此。
在这首诗中,他将朱庆馀比作一位采菱姑娘,相貌既美,歌喉又好,因此,必然受到人们的赞赏,暗示他不必为这次考试担心。
首句写这位姑娘的身分和容貌。
她是越州的一位采菱姑娘。
这时,她刚刚打扮好,出现在镜湖的湖心,边采菱边唱着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篇一:闺意献张水部阅读答案
篇二:闺意献张水部阅读答案
朱庆馀《闺意献张水部》张籍《酬朱庆馀》比较阅读作者:东方文章来源:会员整理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乙】酬朱庆馀张籍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是人间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注】朱庆馀平日很得水部郎中张籍的赏识,临考试前写下此诗,征求张籍的意见,而张籍则以酬诗的方式作了回答。
1.从内容上看,甲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乙诗以酬诗的方式对朱庆馀的试探表明了什么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乙两诗继承了我国诗歌创作的优良传统,它们共同采用了诗歌传统表现手法中的哪一种?请从两诗中各举一例加以说明。
(不超过50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朱庆馀《闺意献张水部》张籍《酬朱庆馀》比较阅读答案:1.甲诗表达了诗人作为应试举子在考试前所特有的不安和期待的心情。
2.乙诗肯定了朱庆馀的才能……
更多有关的资料篇三:闺意献张水部阅读答案
篇四:闺意献张水部阅读答案
篇五:闺意献张水部阅读答案
[注释]①张水部:张籍。
朱庆馀曾得到张籍的识,而张籍又乐于推荐提拔后辈。
因而朱庆馀在临应考前作这首诗献给他,借以征求意见。
②舅姑:公婆。
[思考与练习](1)诗歌中哪些词语表现了新娘的性格?(2)全诗以三字为巧妙比喻的灵魂,新娘询问新郎打扮得人不入时,能否讨得公婆欢心,如此精心设问寓意自明,令人惊叹。
(3)张籍在《酬朱庆馀》诗中答道: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把朱庆馀比作越州镜湖的,不仅长得艳丽动人,而且有绝妙的,这是身著贵重丝绸的其他越女所不能比并的。
文人酬答俱妙,千古佳话,流誉诗坛。
参考答案:(1) 拜、低声问等。
(2)入时无 (3)采菱女歌喉赏析:闺意献张水部即近试上张水部。
《近试上张水部》是唐代诗人朱庆馀在应进士科举前所作的呈现给张籍的行卷诗。
此诗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张籍,以公婆比主考官,借以征求张籍的意见。
全诗选材新颖,视角独特,以入时无三字为灵魂,将自己能否踏上仕途与新妇紧张不安的心绪作比,寓意自明,令人玩味。
近试上张水部这个标题可以帮助读者明白诗的作意,唐代应进士科举的士子有向名人行卷的风气。
临到要考试了,朱庆馀怕自己的作品不一定符合主考的要求,因此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张籍,以公婆比主考,写下了这首诗,征求张籍的意见。
朱庆馀呈献的这首诗获得了张籍明确的回答。
在《酬朱庆馀》中,他写道: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由于朱的赠诗用比体写成,所以张的答诗也是如此。
在这首诗中,他将朱庆馀比作一位采菱姑娘,相貌既美,歌喉又好,因此,必然受到人们的赞赏,暗示他不必为这次考试担心。
首句写这位姑娘的身分和容貌。
她是越州的一位采菱姑娘。
这时,她刚刚打扮好,出现在镜湖的湖心,边采菱边唱着歌。
次句写她的心情。
她当然知道自己长得美艳,光彩照人。
但因为爱好的心情过分了,却又沉吟起来。
(沉吟,本是沉思吟味之意,引申为暗自忖度、思谋。
)朱庆馀是越州(今浙江省绍兴市)人,越州多出美女,镜湖则是其地的名胜。
所以张籍将他比为越女,而且出现于镜心。
这两句是回答朱诗中的后两句,新妆与画眉相对,更沉吟与入时无相对。
全诗以入时无三字为灵魂。
新娘打扮得入不入时,能否讨得公婆欢心,最好先问问新郎,如此精心设问寓意自明,令人惊叹。
后半进一步肯定她的才艺出众,说:虽然有许多其他姑娘,身上穿的是齐地(今山东省)出产的贵重丝绸制成的衣服,可是那并
不值得人们的看重,反之,这位采菱姑娘的一串珠喉,才真抵得上一万金哩。
这是进一步打消朱庆馀入时无的顾虑,所以特别以时人与之相对。
朱的赠诗写得好,张也答得妙,文人相重,酬答俱妙,可谓珠联璧合,千年来传为诗坛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