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现状调查研究
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研究现状与对策
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研究现状与对策一、本文概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流动儿童家庭教育问题日益凸显,成为了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流动儿童指的是那些由于家庭迁移、工作变动等原因而频繁更换居住地的儿童。
他们的家庭教育环境相对复杂,面临着诸多挑战。
本文旨在探讨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为改善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环境、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提供参考。
本文将对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概念进行界定,明确研究范围。
通过文献综述和实地调查,分析当前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现状,包括家庭教育环境、家长教育理念和方法、家庭教育资源等方面的情况。
接着,本文将深入剖析流动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如家长教育水平不高、家庭教育资源匮乏、家庭教育环境不稳定等。
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包括加强家长教育、优化家庭教育资源配置、改善家庭教育环境等。
本文将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以期推动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研究的深入发展。
二、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现状分析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离开原有的居住环境,涌入城市寻求更好的生活和发展机会。
这流动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其家庭教育现状引起了广泛关注。
家庭环境的多元性与不稳定性:流动儿童家庭往往面临着频繁的居住地变更,这种不稳定的生活状态对儿童的成长和家庭教育的连续性造成了挑战。
由于家庭成员的工作性质,许多流动儿童家庭居住环境简陋,生活节奏紧张,这些因素都影响了家庭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教育资源的不均衡:流动儿童家庭往往难以享受到与城市户籍儿童同等的教育资源。
一方面,他们可能面临入学难、转学频繁等问题,导致教育过程的不连贯另一方面,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他们可能无法获得优质的教育辅导和课外活动机会。
家庭教育观念的差异:不同的家庭文化背景和教育观念对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些家长可能更重视孩子的学业成绩,而忽视了对孩子情感、社交等能力的培养另一些家长则可能因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问题。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家庭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家庭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一、研究背景二、现状分析三、问题分析四、对策建议综上所述,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家庭教育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政府、学校、家长和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方能得以解决。
4.教育投入5.文化水平(二)家庭教育意识调查1.教育方式在家庭教育方式上,有些外来务工人员由于自身文化素质的限制,在孩子遇到困难时不知道如何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只是迷茫的选择“逃避”。
例如,一些家长可能会对孩子的研究成绩不满意,但却没有采取积极的措施去帮助孩子提高成绩。
这种教育方式的不足之处需要引起家长们的重视。
结合上述调查分析,我们发现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家庭教育存在许多问题。
首先,家庭生存压力大,研究环境不容乐观。
其次,父母文化水平低,研究辅导跟不上。
最后,家庭教育意识薄弱,教育方式不良。
这些问题需要得到重视和解决。
总之,我们应该以更大的热情关心外来务工人员家庭,提供系统的家庭教育指导,帮助他们提高家庭教育能力,为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2、家长引导孩子快乐生活、积极进取,并给予无声的熏陶,以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同时,家长还应该成为孩子研究的引导者,帮助孩子面对人生的选择。
3、家长应该与孩子保持广泛的沟通,探讨研究和生活,共同分享乐趣。
4、家长引导孩子做出适合自己的升学选择。
专题11:营造有情趣、讲文明的家庭氛围3.落实指导方案——“让我们手拉手一起活动”(1)“菜单式”目录家庭教育形式亲子活动活动特征教师设计亲子活动方案,组织和实施方案,家长直接参与活动。
活动意义帮助家长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感情关系,营造温馨的亲子氛围。
家校互动教师组织,利用“温馨贴士”发布帮助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初步解决因为文化水平低而无法辅导孩子相关学科知识要点;利用校讯通、qq等网络平台发布家教信息。
家委会设计活动方案,组织和实施能及时捕捉家教问题,通过家长之间交流讨论,汲取好的经验,榜样示范。
由教师组织,根据年级特点,设计活动方案,开展教师与家长之间的互动讨论。
流动儿童家庭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流动儿童家庭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概述流动儿童是指由于父母工作等原因,经常变换居住地的儿童。
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如教育资源不足、受教育机会有限、缺乏安全感等。
本文将探讨流动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以促进流动儿童的良好发展。
学校文化融入不足流动儿童由于常年漂泊,其受教育机会较少,所接受的教育也不够系统完整。
在学校中,流动儿童与本地学生一起学习,但文化上的差异导致流动儿童难以与本地学生融入。
这不但影响了流动儿童在学习上的表现,也影响了其在社交方面的表现。
对策: 1. 学校应制定针对流动儿童的适应课程,加强流动儿童的文化学习,让他们能够更快地融入学校文化。
2. 学校应鼓励流动儿童参加课外活动和社区服务,增强其社交能力。
家庭教育水平低流动儿童家庭普遍来自于经济不发达的农村或外地,其家庭教育水平普遍较低。
此外,父母的工作性质使得他们难以给孩子创造一个稳定、愉悦的生活环境,也使得流动儿童缺乏安全感。
对策: 1. 政府应对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进行加强,提高流动儿童所在地的教育水平。
2. 学校应积极参与流动儿童家庭教育,引导家长正确地引导孩子的成长。
3. 学校组织适当的课程,提高流动儿童的安全意识。
教育保障不足流动儿童的生活环境和工作地点常常变化,这就导致他们无法得到稳定的受教育保障。
一些流动儿童由于所在地没有学校或学校离家太远而无法上学。
对策: 1. 政府应加大对流动儿童受教育保障的投入力度,鼓励和帮助流动儿童接受教育。
2. 学校应积极帮助流动儿童解决受教育问题,有条件的学校可在流动儿童集中的区域设立教育点。
与同龄人交往少由于常年漂泊,流动儿童缺乏与同龄人交往的机会,其社交能力受到影响。
对策: 1. 学校应加强与流动儿童的交流,帮助他们建立与同龄人的友谊。
2. 学校可邀请流动儿童参加更多的校内外活动,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结交朋友。
结论流动儿童家庭教育存在问题,但通过政府、学校、家长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可以改善流动儿童的成长环境,提高其受教育水平和社交能力。
流动人口小学生家庭教育的现状、原因及措施研究
流动人口小学生家庭教育的现状、原因及措施研究随着人口大规模的流动,流动人口家庭化现象越来越普遍,相应的流动人口小学生家庭教育问题,成为一个值得我们重视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通过对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问题进行研究与探索,并据此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家庭教育指导策略,以期推动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的健康发展。
流动人口家庭教育现状原因随着当代中国人口大规模的流动,流动人口家庭化现象越来越普遍,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特别是小学生家庭教育问题,成为一个值得我们重视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我校对本项研究工作高度重视,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教干、年级组长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动员全体班主任、任课老师积极参与,实行每星期一调度、每月一总结制度。
一年来,全校教师共进行家访1100余次、发放问卷调查2000余份、召开家长会20余次、与孩子谈心3000余次、给家长写信、发放宣传资料6000余份。
一、我校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状况洗砚池小学地处临沂商城的中心地带,流动儿童占比大。
我校共有学生1298人左右,其中流动儿童有910人,流动儿童占70%。
1.流动儿童的家庭基本情况(1)父母的职业。
父母的职业对于子女的身心发展有很大影响。
据调查,分别有90%的父亲和79%的母亲在外打工或自己干个体;分别有10%的父亲和21%的母亲没有工作。
父母所从事的工作,基本上都是一些劳动强度较大、收入不高的工种。
(2)父母的文化水平。
父母的文化水平和修养特别是母亲的文化水平和修养与孩子的健康成长关系最为密切。
根据调查,父母中文化水平在大专以上的仅占8%,初中以下的占60%。
(3)家庭总收入。
我国目前儿童接受教育的水平高低直接取决于家庭收入的多少。
调查显示,家庭月收入在2000元以下的家庭占40%。
可想而知,这样的家庭基本上无力再去承担孩子的额外教育费用,如购买课外书、聘请家教、参加各种交费的兴趣班等,有个别家庭的孩子甚至连一本课外书都没有。
(4)家庭结构情况。
家庭结构是否稳定,对儿童的身心有很大的影响。
我国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研究
我国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流动人口规模持续扩大,其中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逐渐凸显,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我国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分析其原因,提出有效的解决策略,以期为我国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公平和社会和谐稳定贡献力量。
本文将首先概述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现状,包括其教育需求、教育机会以及教育过程中面临的主要挑战。
接着,文章将深入分析导致这些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如户籍制度、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社会融入难题等。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探讨如何通过政策调整、教育资源优化和社会支持体系的完善,促进流动人口子女教育公平,提升他们的教育质量和社会融入感。
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了解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而且可以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推动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以改善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环境,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二、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背景与现状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寻求更好的就业机会和生活条件,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流动人口群体。
这一群体中的子女教育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在背景方面,我国流动人口规模庞大,据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流动人口数量持续增长,其中不乏大量的家庭携子女一同迁移。
这些家庭往往由于户籍、经济等原因,难以在流入地获得与当地居民同等的教育资源,从而面临子女教育难题。
现状上,流动人口子女教育存在诸多挑战。
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许多流动人口子女就读的学校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设施落后,难以保证教育质量。
由于户籍制度限制,部分流动人口子女在流入地难以获得学籍,导致升学难、转学难等问题。
家庭经济状况的差异也影响了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的机会和质量。
一些家庭因经济困难,无法承担子女在流入地接受教育的高额费用,只能选择将子女送回原籍就读,造成家庭分离、教育中断等问题。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是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关于流动人口家庭教育问题的调研报告
关于流动人口家庭教育问题的调研报告伴随着流动人口家庭化的大潮,流动家庭子女教育问题,成为最突出的社会问题之一。
而在流动家庭子女教育问题中,家庭教育问题又无疑是一个最容易被忽视却又不能被忽视的重要问题。
现大部分流动家庭的家长不能很好地履行对子女的教育责任。
很多家长明确表示“自然成长”,出现“养而不教”的现象。
有些家长知道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但由于种种原因,家庭教育水平普遍低下。
调研分析:家庭和外部两大因素是影响流动人口家庭教育质量的主因。
一、家庭因素1.家长学历不高,不能处理好孩子的学习问题。
从现有流动人口的文化程度看,他们中基本只有初中、小学文化程度。
2.家长和孩子缺乏沟通。
在调查中,有65%的父母一天工作要10至12小时。
这是流动人口迫于为追求更多收入,延长劳动时间是必然的生存选择。
二、外部因素1.学校教育机会缺乏。
学校教育机会的缺乏,包括客观上不能上学和主观上不愿上学两种情况。
客观上不能上学,就是指无校可上。
主观上不愿上学,指的是流动家庭的家长因为种种原因不愿意送孩子上学的情况。
2.社区环境。
社区环境对于青少年儿童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是不可或缺的,社区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家庭教育的进行。
首先,流动家庭聚居区对家庭教育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
一方面,同老乡住在一起会带来一种归属感和精神上的支持,这对于那些因为方言口音而难以同当地人交流和感到受当地人歧视的流动人口及其子女而言尤有裨益。
另一方面,同当地居民住在一起则使流动家庭特别是其子女能更好地适应新的生活方式。
其次,由于流动家庭居住地方经常变动,带来社区环境的经常变动,从而增加了家庭教育的难度。
对于许多流动家庭来说,城市生活是不稳定的,他们居无定所,面对微薄而不稳定的收入和不断恶化的生活条件,很难保证给子女提供稳定和良好的社区环境。
由于流动人口家庭教育缺乏相对稳定的社区环境,其子女的社会化和城市化过程被多次中断,造成了其子女社会化和城市化的不充分状态,无疑增加了家庭教育的难度,往往导致家庭教育无法顺利进行。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研究的现状与趋势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研究的现状与趋势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流动人口涌入城市,这也导致了大量的流动人口子女随着父母的迁移而换了一所又一所学校,因此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问题也变得日益突出。
本文旨在就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现状与趋势进行浅谈。
一、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现状1. 学籍问题当前,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主要困难之一是学籍问题。
流动人口子女一般没有在当地的户口,导致他们的学籍管理比较复杂。
在面对学籍问题时,有些家长会选择让孩子退出学校,或者在移居的新地方重新报名,但这两种方式都会导致孩子在教育上的中断,影响他们的学习和成长。
2. 教育水平问题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另一个问题是教育水平问题。
一些流动人口子女因为频繁地换学校,导致他们的教育水平不稳定。
他们可能无法跟上学校的进度,甚至会出现重读的情况。
同时,流动人口子女面临的语言、文化及环境等方面的差异也会对其教育带来一定的影响。
3. 教育资源问题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地方对于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资源供给都不够充分。
由于种种原因,这些子女无法享受到与当地学生同等的教育资源。
比如,在校外就医、享受社保及在公立学校就读等方面的限制。
二、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趋势1. 教育集聚区为了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教育部门开始积极推广教育集聚区建设。
教育集聚区是针对流动人口子女所设置的特别区域,通过建立“一站式服务”机制,提供学籍管理、入学、课程和教材统一配发、教育质量监管等一系列服务,使流动人口子女能够顺利地接受教育。
与此同时,教育部门也加大了对教育集聚区建设的投入,提高了基础设施建设、师资队伍等方面的水平。
2. 鼓励创新教育流动人口子女教育也面临着充满机遇的时代,教育创新被视为突破现有困境的重要途径。
各地也在推广新型教育模式,比如“云教育”、“区块链认证”、“线上课程”等,为流动人口子女提供优质教育资源。
3. 增加宣传力度随着人们对于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关注度不断提高,也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关注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调查与对策研究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调查与对策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流动人口数量也在逐年增加。
这部分流动人口很大一部分是为了工作、发展而迁徙到城市的,他们的子女面临着特殊的教育问题。
本文将对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并探讨相应的对策。
一、教育问题调查据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有大约2亿左右的流动人口,其中的70%至80%涉及有子女的家庭。
这些流动人口子女在城市就学面临着以下几个主要问题:1. 学籍问题:由于户籍迁移的原因,流动人口子女往往无法在城市中享受与原籍相同的学籍权益,这给他们的教育造成了很大困扰。
2. 接受教育资源不均:由于落户限制和人口密度,一些城市教育资源始终无法满足流动人口子女的需求。
他们通常只能被安排到一些较差的学校,无法享受到优质的教育。
3. 学校适应问题:对于来自农村或小城市的流动人口子女来说,适应城市学校的环境和学习压力是一大挑战。
他们面临着文化差异、语言障碍等问题。
二、对策研究为了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我们应该从多个方面进行思考和努力。
以下是几个可能的对策:1. 政策倾斜:政府部门应该出台针对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相关政策,确保他们享有与本地户籍学生相同的学籍权益,并优先安排他们就近入学。
2. 增加教育资源投入:政府应当加大教育资源的投入力度,增加高质量教育资源的供给。
这包括优化校内设施、提升师资水平等。
3. 加强学校管理和教育质量评估:对于流动人口子女所就读的学校,要加强管理,提高教育质量。
同时,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估体系,确保学校的教学质量能够被客观评估和监督。
4. 引入特殊辅导机制:针对语言障碍和文化差异等问题,可以引入特殊辅导机制,为流动人口子女提供相应的教学辅导和支持。
5. 强化家校合作:学校和家庭应加强合作,共同关注流动人口子女的学习和成长问题。
学校可以定期组织与家长的交流会,分享教育经验和解决方案。
三、结语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是一个复杂而严峻的社会问题,需要政府、学校、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归属感现状调查及教育建议
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归属感现状调查及教育建议流动人口指的是因各种原因,如就业、迁徙、环境、灾害等所致而不断地在不同地区间移动或迁徙的人群,他们在一个相对短暂的时间内停留在一个地方,然后再转移到其他地方。
在中国,流动人口数量庞大,据统计,中国有近三亿的流动人口,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因就业或迁徙而带着家庭一起迁移。
随着流动人口的增加,他们的子女在教育方面也面临着不少问题,其中一项重要问题就是子女的学校归属感。
本文通过对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归属感的现状进行调查,并提出相应的教育建议。
一、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归属感现状调查对于流动人口子女来说,学校归属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它涉及到子女的安全感、认同感和学习态度等多个方面。
为了解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归属感的现状,我们进行了一项调查。
1. 学校换学生频率高调查发现,由于流动人口工作或居住地点的不断变化,他们的子女在原有的学校中频繁地换学校,这大大影响了子女的学习和交友关系,导致他们的学校归属感较低。
2. 学校管理对流动人口子女不够人性化部分调查对象表示,在新的学校里,学校管理对于流动人口子女的特殊情况并不够人性化,比如对于学籍转移、课程安排、心理辅导等方面并没有给予足够的关心与帮助,这让流动人口子女感觉自己在学校中并不被重视。
3. 学校教育资源不平衡由于流动人口多为外来务工人员,在新的居住地区可能会面临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而对于流动人口子女来说,这意味着他们在学校中可能会面临教育资源不平衡的情况,这会导致他们对学校的归属感降低。
4. 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由于流动人口多为外来务工人员,他们的家庭经济条件较差,这也会对子女的学校归属感产生一定的影响,比如他们可能无法享受到学校提供的各种课外活动和辅导等。
二、教育建议针对以上调查结果,我们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以下教育建议。
1. 建立健全的流动人口子女学校跟踪机制针对流动人口子女频繁换学校的情况,建议教育部门建立健全的流动人口子女学校跟踪机制,确保流动人口子女的学籍能够及时转移,并配备专门的工作人员关注流动人口子女的学习状况和心理健康等方面,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研究与对策探讨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研究与对策探讨引言:流动人口问题是当代社会面临的一大挑战,其中一个重要的分支问题是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流动人口的数量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孩子生活在父母不在身边的情况下。
他们面临着诸多教育问题,例如教育资源不均衡、学校随迁、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困境。
本文将围绕着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基于对研究结果的讨论,提出对策来改善他们的教育条件。
第一部分: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现状分析1. 教育资源不均衡:由于流动人口多为外来务工人员,他们往往生活在城市的边缘地区,教育资源相对不足。
这导致一些流动人口子女只能选择就近的农村学校或者质量较差的城市学校。
2. 学校随迁问题:随着流动人口迁徙的频繁性,许多子女难以保持稳定的学校环境。
他们经常需要转学,无法建立起持久的友谊,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成长。
3. 心理健康问题:与父母分离的流动人口子女容易产生情感上的不稳定和焦虑。
缺乏家庭的温暖和关爱,容易导致逆反心理和自卑感。
第二部分: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原因分析1. 户籍制度限制:户籍制度给流动人口子女的入学和享受教育带来了诸多难题。
根据现行制度,流动人口子女只能就读流动人口子女学校,这些学校一般教育条件较差。
2. 教育投入不足:由于流动人口子女所在地教育经费的限制,对于他们的教育投入不足。
这导致教育资源的匮乏,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发展机会。
第三部分: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对策探讨1. 完善城乡教育一体化: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消除教育资源的差距。
通过政府合理的规划和投入,改善农村地区教育条件,让流动人口子女享受到与城市子女一样的教育水平。
2. 改革户籍制度:逐步取消户籍制度对教育的限制,让流动人口子女能够就近入学,享受公平的教育资源。
3. 建立流动人口子女学校:政府可以设立专门的流动人口子女学校,提供良好的教育资源,并考虑为他们提供心理健康的辅导支持。
4. 加强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的重要环节,流动人口父母应加强与子女的沟通,给予更多的关爱和支持,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素质。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教育管理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教育管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流动人口数量不断增加,而其中的流动人口子女在接受教育方面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
本文将研究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并提出一些对策,以促进教育管理的改进。
一、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1.1 教育资源不均衡分布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流动人口子女往往无法享受到城市公立学校的教育资源,他们只能选择进入农村学校或者私立学校,这些学校的师资力量和教育设施往往无法与城市公立学校相比。
1.2 缺乏稳定的学习环境流动人口子女由于家庭经济状况或其他原因,常常需要频繁地迁徙,这导致他们无法享受到稳定的学习环境。
频繁的转学不仅会影响他们的学业成绩,还会增加他们的心理负担。
1.3 教育体制不适应流动人口子女当前的教育体制往往无法满足流动人口子女的需求。
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教材内容与他们的实际生活和成长环境脱节,缺乏对他们的关注和照顾。
二、对策研究2.1 加大教育资源投入政府应加大对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投入,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
可以通过扩建现有学校或者修建新的学校,增加流动人口子女的学位。
此外,还可以采取差别化的收费政策,降低他们的教育负担。
2.2 建立流动人口子女教育信息管理系统建立专门的信息管理系统,记录流动人口子女的学籍信息和学习情况。
通过信息共享,可以更好地跟踪和管理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提供针对性的教育帮助。
2.3 推广“互联网+教育”模式推广“互联网+教育”模式,可以为流动人口子女提供灵活的学习机会。
通过在线教育平台,他们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不受地域和时间的限制。
2.4 加强流动人口子女教育师资培训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师资力量亟待提升。
政府和教育机构应加强对流动人口子女教育师资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教育能力,为流动人口子女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
2.5 加强学校与家庭的合作学校与家庭是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重要环节。
学校应积极与家长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关注点,制定针对性的教育方案。
2024年流动人口小学生家庭教育论文
2024年流动人口小学生家庭教育论文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流动人口涌入城市,其中包括大量的家庭携带子女的农民工。
这些流动人口小学生在家庭教育方面面临着诸多挑战,不仅影响他们的学业成绩,也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产生深远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流动人口小学生家庭教育的现状、面临的挑战以及应对策略,以期为改善他们的家庭教育环境提供参考。
流动人口小学生家庭教育的现状流动人口小学生的家庭教育往往面临着资源匮乏、教育意识薄弱和教育方法不当等问题。
很多农民工家长由于自身文化水平有限,难以对子女进行有效的教育指导。
同时,由于工作性质的限制,他们往往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陪伴孩子学习,导致孩子的家庭教育严重缺失。
流动人口小学生家庭教育面临的挑战1. 家庭教育资源的不足流动人口家庭往往经济条件有限,难以负担起昂贵的教育费用,导致孩子无法获得优质的教育资源。
此外,由于居住环境的限制,他们往往无法接触到丰富的学习材料和先进的教育设备,限制了孩子的发展空间。
2. 家长教育意识的欠缺许多流动人口家长认为教育孩子的责任完全在学校,忽视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他们往往缺乏科学的教育方法和正确的教育观念,无法有效地指导孩子的学习和生活。
3. 家庭教育方法的失当由于缺乏科学的教育方法,许多流动人口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往往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如体罚、责骂等,这不仅无助于问题的解决,还可能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损害。
4. 社会融入的困境流动人口小学生在城市中往往面临着身份认同和社交融入的问题。
他们可能因为语言和文化的差异而难以融入当地社会,导致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诸多困难。
应对流动人口小学生家庭教育挑战的策略1. 加强家庭教育资源的投入政府和社会应加大对流动人口小学生家庭教育的投入,提供经济实惠的教育资源和服务。
例如,可以建立流动儿童教育基金,为流动人口家庭提供教育补贴;同时,还可以设立公共图书馆、社区教育中心等场所,为孩子们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和先进的教育设备。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家庭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家庭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大量外来务工人员涌入城市工作,他们的子女成为城市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群体。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家庭教育方面面临许多困境。
本文将探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家庭教育的现状,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存在许多问题。
首先是经济问题。
大多数外来务工人员的收入有限,无力提供良好的生活条件和教育资金。
这导致他们的子女无法接受高质量的教育资源,例如优质学校和补习班。
其次,由于双亲长期在外工作,子女缺乏家庭陪伴和父母的教育指导。
这也影响了他们的学业成绩和发展。
同时,由于文化和和语言背景的差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很可能面临排斥和歧视,这对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为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首先,政府应该建立公立学校,专门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提供教育资源。
这些学校应该提供免费的课程和学杂费,并招聘有经验的教师,提供良好的教育质量。
其次,政府应该提供经济援助,帮助外来务工人员解决教育费用问题,确保他们的子女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
此外,政府还应加强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心理辅导和支持,帮助他们正确面对挑战和困境。
同时,学校和社区也可以开展多元文化教育活动,加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与本地学生的交流和互动,促进他们的融入和发展。
此外,外来务工人员家长也需要加强对子女的教育和关心。
他们可以积极参与子女的学习和生活,给予他们指导和支持。
同时,家长也应该注重培养子女的自信心和自我管理能力,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和挑战。
此外,外来务工人员家庭也可以组织家长教育班,提供教育知识和技巧,帮助他们更好地面对子女教育问题。
总之,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家庭教育面临着许多困境,但是通过政府和家长的共同努力,可以解决这些问题。
政府应提供免费的教育资源和经济援助,并加强心理辅导和支持。
家长应积极参与子女的教育和关心,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管理能力。
只有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良好教育和全面发展。
关于流动人员子女教育问题的研究的论文5篇
关于流动人员子女教育问题的研究的论文5篇第一篇:关于流动人员子女教育问题的研究的论文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很快进入了城镇化以及工业化的重要阶段,中国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外出打工,从2005年以来流动人口剧增,流动人口由最早独自(或携伴)外出打工,逐渐过渡到举家外出打工。
城市中进城务人员及其子女的数量逐年递增,如何解决进城务工子女就学问题已成为我国教育急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难点问题之一,已引起社会的会广泛关注。
由于进城务工人员的社会地位、身份特征和工作性质,使其子女在受教育权利的保障上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
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进城务工人员下一代的成长和发展,对整个中国未来的发展将会产生深层次、潜在的不良影响。
应该高度关注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受教育权利问题,将其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帮助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享受到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保证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公平接受义务教育,不仅有助于九年制义务教育的真正普及和质量提高,从长远来看,还有助于国家的繁荣富强。
关键词: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公平;制度保障一、不仅仅是经济问题“打工子弟学校是一个过渡时期的产物,在一定时期内长期存在有它的必然性,随着政策的调整、整个社会氛围的改变、城里人对这些孩子的接纳和教育体制的改变,这些学校会自然消失。
”长期从事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调查和研究的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授史柏年如是评说。
对于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这一变化,政府始料未及,造成大批务工人员子女无学可上。
史柏年的调查发现,一个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要到城里的一所非重点小学上学,每年要交纳2000元左右的借读费,6年小学就需要12000元的借读费,这个数目对于刚来到城里而且处于社会底层收入微薄的农民工家庭来说,是一笔庞大的开支。
除了借读费,还有名目繁多的赞助费、服装费、春游费等各种费用。
所以,城市公办学校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吸纳毕竟是少数。
缘于巨大的社会需求,一些进城务工人员自己办起了专门招收打工子弟的学校,并迅速发展。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家庭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家庭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摘要:随着城市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上海外来务工人口已进入家庭化阶段。
但令人堪忧的是由于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等原因,外来务工人员对家庭教育不够重视。
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更需要关怀。
本研究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家庭教育入手,依据相关的理论及实践研究,分析了外来务工人员家庭教育的现状,探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思考与对策,提升家庭教育指导的实效性。
关键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家庭教育现状对策一、研究背景“同在一片蓝天下,都是祖国的花朵” ,根据《上海市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上海已逐步提高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公办中小学就读的比例,让更多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共享上海优质的教育资源。
虽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有权接受同等良好的教育,但是他们能否健康成长,不仅仅只是向他们敞开校门而已,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外来务工子女的家庭教育成了不可回避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镇经济的迅速发展,也吸引了大批外来务工人员,同时他们的子女也随之大量涌入我镇。
我校是浦南地区一所九年一贯制的农村学校,目前全校学生总人数为607人,其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298人,占全校总人数的49%。
其中小学部各个年级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比例均超过50%,占整个小学部的63%。
中学部因为政策原因,大部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回老家参加中考,所以中学部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所占比例为23%。
(见下图)随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人数的逐年增长,我们也发现这些学生表现出来的某些现象和本地的学生相差甚远,大都存在着某些不尽人意的地方。
而这些问题已经直接影响了我校教育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咎其原因,其重要的一点就是家庭教育的薄弱。
因此,研究如何指导家长有效的开展家庭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外来务工人员家庭月工资剩余情况500元及以下,12%501—1000元,41%1001以上,47%0%10%20%30%40%50%500元及以下501—1000元1001以上从当前的家庭教育和我们所查的文献资料来看,越来越多的教育机构开始重视外来务工人员的家庭教育问题。
流动儿童家庭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流动儿童家庭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流动儿童家庭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涌向城市,尤其是农民工。
他们的随迁子女被称为“流动儿童”,这部分儿童的家庭教育存在严重的问题。
就读困难和成才难等问题已成为流动儿童教育中较为突出的问题。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提高孩子们的教育水平,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主要议题。
一、流动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1. 学业问题流动儿童的学业问题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首先,他们的家庭教育水平往往不高。
由于父母不懂得如何陪孩子学习,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孩子在学习方面缺乏有效的指导和帮助。
其次,流动儿童短时间内频繁地转学,每次转学他们需要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和教育制度,在学习方面出现困难是难以避免的。
最后,由于家庭经济状况较差,很多流动儿童不能得到良好的学习资源支持,他们不能享受到同等的教育机会,因此成绩差是必然的。
2. 心理问题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务工,缺乏亲子陪伴,加上持久的适应困难,流动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比一般孩子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及自卑情绪的出现,会扰乱孩子的智力发展和自我认识,更会对他们的自信心和勇气产生负面影响,这种长期的心理压力,对孩子的成长也造成一定的障碍制约。
3. 社交问题流动儿童的家庭长期处于异地状态,没有稳定的生活环境,缺乏良好的朋友圈和人际交往经验,由此导致了流动儿童的社交问题。
虽然现在能够通过手机等手机维系远距离的联系,但是由于本身的异地环境,社交交流的机会很少,有时也无法及时得到帮助和关注,这往往会导致流动儿童缺乏自信,不敢与人交流,缺乏与同龄人互动的机会,这些更会阻碍他们的个性发展。
二、解决流动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对策1. 加强儿童家庭教育指导要让流动儿童拥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在旁人无法替代的地方,就需要父母具备良好的家庭教育技能。
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应落实到家中,对于初为人父母的家长,应予以指导,提高他们的养育水平,让他们学习如何陪伴孩子学习,如何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研究的现状与趋势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研究的现状与趋势流动人口指的是那些在不同地区之间迁移居住的人群。
由于就业、生活或其他因素,许多人选择在异地定居或频繁迁移。
他们的子女常被称为流动人口子女,他们的教育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将探讨关于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研究的现状与趋势。
首先,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挑战。
根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调研,全球超过1.5亿儿童在生活中至少经历过一次迁徙,其中大部分是流动人口子女。
这个庞大的人口群体需要特殊的教育支持和资源。
然而,流动人口子女面临许多教育问题。
首先是流动性带来的学校转换率高和学校之间差异的问题。
由于流动人口的迁移性,他们常常不得不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这会导致学校转换率的增加。
每次学校转换都会对孩子的学习和适应能力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此外,不同学校之间的教育水平、课程设置和师资力量也存在差异,这使得流动人口子女可能难以获得一致的教育资源和质量。
其次,流动人口子女由于家庭背景和文化差异,可能面临适应问题。
他们的父母可能不具备充分的教育背景和资源,无法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指导。
同时,流动人口子女可能经历不同地区和社区之间的文化差异,这对他们的社交和情感发展造成了挑战。
这些因素可能对他们的学习成绩、自尊心和身心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针对这些问题,许多研究机构和政府部门已经开始关注流动人口子女教育,并寻求解决方案。
一方面,他们开展了大量的调研和数据收集工作,以了解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真实情况。
这些数据可以用来制定政策和项目,为流动人口子女提供更好的教育支持。
另一方面,一些教育机构和非政府组织也提供了特殊的教育服务,如暑期学校、教育咨询和心理支持等,以满足流动人口子女的需求。
未来,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研究的趋势将朝着更加综合、深入的方向发展。
首先,研究将进一步关注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对社会和国家的影响。
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不仅仅是个体问题,它也与社会经济、教育公平和人口流动等因素密切相关。
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归属感现状调查及教育建议
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归属感现状调查及教育建议一、调查现状随着人口流动的加快,流动人口子女的学校归属感问题也逐渐凸显。
据调查,目前约有70%的流动人口在城市工作生活,他们的子女在城市接受义务教育,但由于户籍、教育资源等原因,这些子女往往在城市中难以建立起稳定的归属感。
大多数流动人口在工作压力及时间限制下,缺乏与学校建立稳定联系的时间和机会。
2. 学校对流动人口子女归属感的关注程度学校对于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日益关注,不断进行改进和创新,但很少有学校从流动人口子女归属感着手。
目前,多数学校重视学生教育成绩及良好形象的建立,在落实“双重规定”等教育方针的同时,忽视了流动人口子女的特殊教育需求和心理需求。
二、建议1. 落实政策保障政府应加大对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的教育资源分配,为流动人口子女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等的权益。
同时,为流动人口子女就学提供身份认证的可行化方案与积极的解决方案,建立健全的信息反馈机制,畅通流动人口子女与学校之间的沟通渠道。
2. 加强教育服务教育部门应针对流动人口子女的特殊需求和心理压力,提供有针对性的教育服务。
其中,包括为流动人口子女提供心理辅导服务,建立流动人口子女心理健康档案,促进流动人口子女个人全面发展。
3.增值教育方案学校应采取门户教育、合作教育等创新方式,为流动人口子女提供增值教育,帮助他们建立对学校和城市的归属感,同时也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提供补充和配合。
对于流动人口子女的学习难点,设置专业教师团队,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实践机会,将流动人口子女更好地融入到城市环境之中。
总之,提升流动人口子女的学校归属感需要和政府、学校和家长共同努力,为流动人口子女提供多样化、精细化的教育服务,为流动人口子女的个人发展和未来提供保障。
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归属感现状调查及教育建议
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归属感现状调查及教育建议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流动人口成为城市中一个日益显著的群体。
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备受关注。
流动人口子女面临诸多教育问题,尤其是在流动子女学校归属感方面存在诸多挑战。
为了更好地了解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归属感的现状,并提出相关教育建议,本文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
为了了解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归属感的现状,本文在某市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
共有500名流动人口子女参与了本次调查,他们来自不同的家庭和不同的流动人口聚集区。
以下是调查结果的总结:1. 多数流动人口子女对学校归属感不强调查结果显示,有64%的流动人口子女对自己所在学校的归属感不强。
他们普遍认为自己只是临时的学校成员,与同学之间缺乏深入的交流和互动。
只有少数被调查者表示对学校有归属感,他们认为学校为他们提供了安全、稳定的学习环境。
2. 流动人口子女之间存在群体隔离现象调查结果还显示,流动人口子女之间存在明显的群体隔离现象。
在学校中,他们与本地学生之间互相疏离,难以融入到学校的整体活动中。
这种群体隔离使得流动人口子女更加孤立,缺乏社会支持和认同感。
3. 学校资源分配不均,影响了流动人口子女的学习机会调查结果还显示,学校资源的分配不均问题严重影响了流动人口子女的学习机会。
相比于本地学生,流动人口子女能够获取到的学习资源和机会明显较少。
他们缺乏辅导班、文化活动等课外资源,这使得他们在学业和全面发展方面存在巨大差距。
二、教育建议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在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了一些教育建议,以帮助改善流动人口子女的学校归属感和教育质量。
1. 加大投入,提高流动人口子女学校的硬件条件在学校硬件方面,应加大投入,提高流动人口子女学校的硬件条件。
包括改善学校的教学设备、校园环境和基础设施,以提供更好的学习和生活条件。
流动人口子女学校也需要提供足够的教师和辅导员,以提供更全面的教育支持。
2. 加强流动人口子女与本地学生的交流与融合为了解决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归属感不强的问题,应加强流动人口子女与本地学生的交流与融合。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问题与解决研究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问题与解决研究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离开农村,到城市中谋求发展和改善生活条件。
然而,随着移民风潮不断增加,流动人口的子女教育问题日益突显出来。
由于许多流动人口家庭并没有稳定的居所,子女经常需要换学校,这给子女的教育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缺少稳定的学习环境由于流动人口的特殊性,他们可能面临着频繁的搬迁。
这会导致他们的子女缺乏稳定的学习环境,无法连续在同一所学校学习一段时间。
这不仅会影响学习效果,也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影响。
二、教育资源不均衡城市教育资源相对农村更加优越,然而,流动人口通常会选择居住在城市的社区和村庄,但是,这些地方的教育资源并不一定比城市更加优质。
因此,流动人口的子女往往会受到教育资源不均衡的影响。
三、顶层设计不健全与固定居住人口的子女相比,流动人口的子女通常不能享受到与本地居民同等的基础教育保障。
因此,流动人口的子女在接受教育的同时,仍然会面临诸多困难。
针对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求解决方案:一、建立健全的基础教育保障体系针对流动人口的子女,需要建立健全的基础教育保障体系,从政策和制度上为他们提供教育保障。
教育部门需要积极扶持和资助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确保流动人口子女能够享有同等的教育权利。
二、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为流动人口的子女提供优质教育资源,需要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
应该将城市和农村教育资源整合起来,实现资源共享。
同时,根据流动人口的需求,设置特别的学习机会,降低学费标准,加强特别扶持政策。
三、加强学校管理学校管理是保证教育质量的重要环节。
教育部门需要加强对学校管理的监督,确保学校能够落实教育权益保障,同时,建立健全的流动人口子女学籍管理机制,并加强信息化建设,方便了解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情况,做好教育资源配置和学生分配工作。
四、提升师资水平除了建立健全的基础教育保障体系、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加强学校管理外,提升师资水平也是重要的一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现状调查研究
发表时间:2014-04-23T14:59:37.857Z 来源:《教育研究·教研版》2014年2月供稿作者:翟燕娟[导读] 由于流动人口家庭大多来自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教育信息相对滞后,家庭教育观念相对落后、片面。
翟燕娟
家庭教育对孩子健康发展起着独特作用,在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教育机制中占有重要地位。
学校教育必须取得家庭教育的支持与配合,这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打工者选择了举家迁徙的方式进入城市,流动人口子女在学生的比例越来越大,我校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占80%。
因此,研究我校外来人口家庭教育情况,加强我校外来人口家庭教育指导的实践与研究,切实提高家庭教育的实效性,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
为了做好流动人口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结合本校实际情况,我们调查了我校流动人口家庭教育现状,对流动人口家庭教育现状进行了分析与思考,对外来人口家庭的家庭教育提出了一些建议。
1 基本概况1.1 调查对象:选择沙洼河学校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作为调查对象,随机抽取了4~6年级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作为调查对象。
共发调查问卷100 份,收回有效问卷9
2 份。
1.2 调查内容:①家庭基本情况:职业、收入情况、文化水平、经济状况、住房条件、家庭人口等。
②家庭基本条件:物质条件(如儿童读物、学习用品等)、时间安排(如与孩子一起活动、辅导孩子学习、让孩子自由活动等)。
③家庭教育期望目标、态度与具体要求。
④家庭教育内容、方法、措施。
2 调查结果与分析研究在调查中我们看到大多数流动人口子女的家长已充分认识到环境和教育的差异,对孩子日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也能认识到教育孩子是家校共同协作的事情。
但在调查中我们也看到流动人口子女在家庭教育中存在诸多问题。
2.1 流动人口同住子女家庭教育观念现状。
流动人口子女家长教育观念存在着严重的功利思想,缺少家庭教育意识和正确的家庭教育观。
由于流动人口家庭大多来自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教育信息相对滞后,家庭教育观念相对落后、片面。
流动人口子女的家长对教育的投入更为功利性,更多关心的是孩子的学习成绩,不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创新能力。
2.2 流动人口同住子女家庭教育内容与方法。
在调查中我们看到,流动人口子女的家长忽视孩子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与教育,轻视美德教育与艺术教育。
比如:只有24.4%的家长不能忍受孩子做事拖拉。
又在流动人口同住子女家庭教育中,缺少人际交往内容的引导,表现忽视孩子自信心的培养,以及忽视孩子交往技能的指导。
另外,流动人口家庭在对子女的教育方法上,重言传,轻身教;训斥体罚多,说服教育少。
调查中发现,当孩子犯错时,近三成的家长会采用说服教育,而多数的家长则采用指责、体罚的形式教育子女。
其次家长面对孩子异想天开的想法时,12.2%的家长会批评指责,甚至6.1%家长不予理睬,只有10.4%的家长进行鼓励赞赏。
可见,多数的家长对孩子的思维火花不能很好地去保护,这对孩子自信心的培养和孩子的创新思维的发展不利。
2.3 流动人口家庭亲子关系。
调查中发现,流动人口家庭中家长与子女的情感交流比较少,家长为生计奔波,面临着很多的生存压力,而且这些外来务工人员往往有2 至3个孩子,没有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教育孩子。
比如:当问及学生是否知道父母生日时,绝大多数孩子不知道父母的生日。
另外,在调查中我们看到家长与孩子的沟通时间很少,每天能与孩子在一起学习、谈话、玩耍2 个小时以上的的家庭只有19.1%。
孩子与家长沟通的主动性上,不到50%的孩子愿意与家长倾诉,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会越来越不会主动找家长交流。
更为担忧的是有20%左右的家庭处于零沟通状态。
2.4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家校沟通情况。
调查显示家长与学校教师的联系缺乏积极主动,只有32.5%的家长一学期主动与班主任联系一次,一星期与班主任联系一次的仅占9%。
但在调查中我们也看到流动人口同住子女的家长更喜欢快捷、便利、高效的联系方式,需要最直接、最实用的家教指导方法。
比如:67.9%的家长希望家庭教育指导方面的内容更多的是涉及到辅导孩子学习的有效方法;55%的家长希望家庭教育指导方面的内容为“与孩子有效沟通、相处的方式、形式”。
从中可以看到,新生代的流动人口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还是积极的、主动的,他们希望能有更丰富的家庭教育指导的内容来帮助他们更新自己的家庭教育观念,填补在家庭教育方面的缺失。
2.5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环境情况。
调查显示流动人口家庭缺乏良好的教育环境,严重影响孩子健康成长。
多数流动人口家庭一般都住在出租的窝棚或小平房里,居住环境简陋。
再者,农民工家长言谈举止随意性强,粗话、脏话脱口而出,较少考虑对孩子的影响,使其子女也在不知不觉中受其感染,效而仿之。
综观调查,流动人口家庭教育现状不容乐观。
3 加强流动人口家庭教育的建议3.1 改善家庭学习环境。
家长要尽可能为孩子创设一个畅心益智、悦情怡神的学习环境,要保证室内光线充足,空气流通,要想办法为孩子腾出读书写字的空间,尽可能保证孩子的学习和休息时间。
3.2 尊重孩子,宽严并济,做孩子的“良师益友”。
流动人员家庭中的父母应用发展的眼光,全局地审视子女的教育。
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应宽严并济。
作为父母,对孩子的行为,应当给予鉴别,及时给予批评和表扬。
总之,家长要做孩子高明的“良师益友”。
3.3 更新?“成绩论”的陈旧教育观念,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念。
流动人员家庭的家长对教育缺乏全面的认识,他们比其他类型的家长更关注孩子的分数,至于孩子是否沾染不良习惯,身体是否健康,是否有创新精神,他们持无所谓态度。
其实,分数高并不一定意味智商高,会读书不等于会做人,所以家长应更新思想意识,加强孩子品德教育,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
3.4 不要把对孩子的家庭教育推给学校。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和子女的特殊关系决定了父母在孩子的身心发展中起着不同寻常的作用。
父母及早、正确地开展家庭教育,将会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当然,要开展好家庭教育,不能唱“独角戏”,家长要主动和学校配合,通过配合学校的一些教育手段、教育经验和教师一起教育孩子。
【兰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小学城市流动人口子女家校教育研究】作者单位: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沙洼河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