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层营销案例(DOC)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进入“房流感”时代的“观望”季节,有产品支撑价值的优秀住宅,也有趁着一片涨声而无内在价值的虚高楼盘。我做过贵州的“山水黔城”、“盛世兴城”和南昌的“世纪风情”,都代表着所在城市高房价的高端楼盘,如何在高房价条件下,在“房流感”时代的“观望”季节里做到有效营销,我的实战的经验是:高房价,小圈层,实现高端营销点对点——即“圈层营销”。

客户在哪里?如果我们把高端客户进行分类描述的话,它大致有这样几类:

财富积累型家族、城市新贵、行业领军人物、有艺术偏好的名流、高级公务员等,每一类型都有不同的消费特征,每一类型都有自己的社交圈层。譬如财富积累型特点为早期通过长期资本积累而富裕起来的群体;他们的财富积累大都跟自己的家庭背景有一定的联系;他们富有浓厚的家族观念,有一定的家庭聚居情结。因此他们已经拥有了第一居所,并渴望第二、第三居所。而城市新贵的主要财富构成则为证券投资、房地产投资、股权套现等。

如果我们把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运用到住宅产品的空间营造上,对应马斯洛的五种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因此适合城市新贵的空间应该具有功能性、安全感、开阔感、尊崇感和格调品味感。

那么如何进行传播并售卖呢?有了客户特征的研究,传播渠道的运用就有了分寸。具体实施如下:

利用大众传播建立高度,高举高打;更多的则是运用影响力深度的小众传播,制造“小众影响”。小众传播主要是圈层营销,譬如:球会车会,高尔夫球与宝马车友;银行贵宾卡,外资银行基金服务等。也可利用现场空间进行体验营销,如体验会馆中销售人员从原来的一对一转变为多对一的尊崇服务;活动营销是不可或缺的氛围营造,类似当代中国艺术品展、经济高峰论坛、企业家联谊会、品牌汽车试驾会、奢侈品发布会等等。

文本营销也是圈层圈层的一把利器。所谓“开盘先开会,卖楼先卖书”,开会指的是论坛,先把声音放大;卖书则可以用MOOK(MAGAZINE和BOOK的综合体)代替楼书,人们在阅读文本时,看到的不是一个产品,而是一种文化,它是物质的、更是精神的。摒弃传统高端物业楼书的凝重和沉闷,以杂志方式来做楼书,增加楼书趣味性的同时,更使得目标客户的阅读感受更直观更丰满。

作为一个营销术语,“圈层营销”概念在地产行业流行有段时间了,好多高端项目的营销中“圈层营销”已经发挥了不少作用,例如万科·17英里、万科·蓝桥圣菲、广州星河湾、北京星河湾以及贵阳山水黔城等。但多数项目还只是把它作为与所谓的“文本营销”、“活动营销”一样的“营销活动”,而不是一个系统的营销战术或者特定的营销策略。目前,我们对于“圈层营销”的理解还过于

简单化。很容易通过字面意义对它有个基本的理解,就是在项目营销过程中,把目标客户当作一个圈层,通过针对他们的一些信息传递、体验互动,进行所谓精准化营销。而在操作手法上,最普遍的就是做个品质鉴赏酒会、高尔夫球比赛、网球比赛之类活动等。

再看“圈层”产生的基础和“圈层营销”的真正源起。“圈层”是对在阶层分化的社会背景下,自然产生的相对中高端的特定社会群体的概括。它可以是广义的一个具有相同社会属性的阶层,也可以是一个区域内本身具备很强的社会联系、社会属性相近的群体。圈层化是社会发展中必然的特征,这其中会产生明显的多个阶层的分化,也会产生同一阶层的有机融合,同一类人群具有相似的生活形态、艺术品位,很自然就会产生更多联系。这种圈层化和圈层运动的最初表现可以说欧洲近代产生的“文化沙龙”,作为一种社会性的圈层,它的稳定比今天的营销性的“圈层”更强。

而“圈层营销”也并非地产行业的发明,事实上奢侈品营销中早就已经出现,并且作为很多奢侈品牌永续经营中的自然营销法则。这些奢侈品牌在进行新品发布或者艺术鉴赏活动时,往往会邀请一些社会名流与富豪阶层参与。其目的很明确,一是品牌信息的有效传递和客户面的扩展;二是借助口碑使得品牌认知度更趋于一致;三是作为一种客户维系手段促进客户长期多次购买。这些功能在地产营销上也同理可证,所以在地产营销中,圈层营销也更多的与奢华、时尚的项目价值要素挂钩,而不是与青年风潮、产品性价比挂钩。

“圈层”的外在构成特征比较简单,所以在没有系统梳理的情况,地产行业的“圈层营销”操作也变的很简单,基本的原则就是“高端化、小众化”,很多人的理解“圈层营销”就是找到最有钱的那群人,结合项目推广举办个酒会或者时尚PARTY。略高明如深圳的“星河丹堤”,会通过产品属性定位“CEO官邸”来给这个“圈层”一个概念定义,当然这个项目也取得了成功,CEO 们在互相的敬仰中举杯共饮,在这场圈层运动中,成就了“星河丹堤”的畅销之势。

在“圈层营销”中应该有三个操作原则:

第一,“圈层”可分为内圈层与外圈层,而要通过“圈层营销”实现地产项目的营销成长,必须内外联动。“圈层营销”的目标客群在内圈层,价值构造也是围绕内圈层来进行的,但是精神层面的附加值形成很大部分是在外圈层完成的。楼盘开发通常有一个比较长的周期,在一个项目的产品足够出色的前提下,产品力之外的溢价形成一是靠前期战略定位,二是靠市场形象动态提升。外圈层尽管并非目标客群,但是他们的口碑相传会提升内圈层目标客户的心理价值,提升其购买动机。所以,在营销中,对于外圈层有什么样的营销安排,应该也有一定的考虑。例如中信凯旋城,并非景观之地,但在“荒地造城”的过程中,却逐渐成为了一处城市风景,经常有很多青年人会选择到这里拍“婚纱照”。对于客户来说,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荣耀。

第二,“圈层营销”应该延伸到产品价值构造阶段,准确的说也

就是项目规划设计阶段,它应该协助完成价值构造,能够为目标圈层提供最适合其需求的产品。这中间还有很多的值得研究的关系与方法。对于房地产来说,产品是战略问题,而战略是制胜的关键。所以,圈层研究应该与项目定位工作是同步,甚至提前展开的,是否有新的社会性的圈层在这个城市中正在形成,他们和旧有的其他圈层有什么不一样的价值取向,什么产品是他们需要的,都可以反映在产品设计上。

第三,“圈层营销”的方法应该更趋于整合,而不是单一的PARTY 之类活动。“圈层营销”操作过于简单化的原因一是过于强调销售导向,只注重目标客户购买意向的锁定,往往活动的真正主题就是项目销售;二是对于自身面向的“圈层”缺乏深入的研究,或者说这种研究建立在“想当然”的基础上。圈层营销的方法只有更趋向于整合,手段与资源更丰富,周期更长久,真正从引导客户需求的角度去发现契机,才能形成“圈层”的自我扩容、逐步升级和再复制能力,从而为未来积累更多的忠诚客户。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房地产营销的针对性十分强,而营销模式的选取,其根本则在于客户圈层的确立:它必须让特定的消费群体走到一起来,这部分群体在消费意识、经济条件、文化审美、生活习惯和品位等方面有诸多相通之处,对他们来说,通过特定的“圈层”,扩大了交际,谋求更多合作发展的机会,维护共同的利益,从而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圈层。对特定圈层人群的特性进行全方位剖析,以匹合其消费行为和习惯的营销模式促成交易,房地产的“圈层营销”由此诞生。“圈层营销”的确切含义是:在对目标客户进行围合细分、洞悉其消费习惯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销售策略以达成交易的营销模式。

臻园的楼书制作得挺有特色,看起来并不花哨,更多的是朴实内敛。没有什么“尊贵”、“显赫”、“豪华”等繁复而单调的形容词,更多的是一种“代入思维”,让某一群人感觉:楼书里描述的就是我的生活场景。这个“圈层”,项目描述得很明晰:一群拥有知识和品位的人群;一群对生活细节追求完美的人群;一群需要兼顾家庭关系保持平衡的人群;一群低调而内敛的人群……

“圈层”其实也是房地产项目独特而鲜明的性格。个人觉得,现阶段同期销售的几个高档楼盘,都有自己明显的性格特点:富逸·臻园代表的是一种内敛的低调的本土文化;奕翠葡萄园展现的是一种张扬的浪漫主义气息;远洋城带给人的则是一种厚重感,一种舍我其谁的霸气……买房有时只是一股冲动,在楼盘素质、价格都相差无几的情况下,对于“圈层”的认同感会促使人认定这个楼盘。

反观中山部分楼盘,总让人感觉其面目模糊,虽然也说是学人家做“圈层营销”,也有所谓的“目标客户群”。但这一部分“目标客户群”的界定,十个楼盘中,有九个宣称的是:“中高收入者、私营企业主、公务员群体……”至于如何再往下细分,那就不知道了。这样的“圈层”,实质上是以购房投入资金来划定的,这一个群体中,到底有多少种性格,多少种需求,开发商才不管呢。

真正的“圈层营销”,是要对这一圈层进行信息的量化分析,利用数据对目标进行有效地分类,针对其特征来制定沟通策略和内容,增强沟通的有效性,从而大大提高了销售成功率,降低了营销成本,并大幅提升了客户满意度。面目模糊、同质化严重的楼盘,永远只能是二线楼盘。中山人讲究人际传播,让人没有归属感、认同感的楼盘,又怎能指望这些人群去传播?去择邻而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