窒息性气体

合集下载

窒息性气体安全管理制度

窒息性气体安全管理制度

一、目的为确保员工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防止窒息性气体事故的发生,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公司所有涉及窒息性气体使用的场所和作业。

三、窒息性气体种类1. 化学性窒息性气体:一氧化碳、氰化氢、硫化氢、苯胺等。

2. 单纯性窒息性气体:氮气、甲烷、二氧化碳、惰性气体等。

四、安全管理制度1. 作业许可制度(1)凡涉及窒息性气体使用的作业,必须办理作业许可,经相关部门审批后方可进行。

(2)作业许可内容包括:作业地点、时间、人员、气体种类、浓度、防护措施等。

2. 通风换气制度(1)作业场所必须配备足够的通风设施,确保气体浓度符合国家标准。

(2)在作业过程中,应定期检测气体浓度,如发现浓度超标,应立即采取措施,降低浓度。

(3)作业结束后,应进行彻底通风换气,确保作业场所安全。

3. 防护用品配备与使用(1)作业人员必须配备防毒面具、防护服、手套等防护用品。

(2)作业人员进入窒息性气体环境前,必须穿戴好防护用品。

(3)防护用品应定期检查、维护,确保其有效性能。

4. 安全教育培训(1)公司应定期对员工进行窒息性气体安全知识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防护技能。

(2)新员工上岗前,必须经过窒息性气体安全知识培训,合格后方可上岗。

5. 应急处理(1)发生窒息性气体事故时,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采取有效措施,降低事故危害。

(2)事故发生后,应及时上报相关部门,并积极配合调查处理。

(3)对事故原因进行分析,制定整改措施,防止类似事故再次发生。

五、监督检查1. 安全管理部门负责对本制度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2. 对违反本制度的行为,应依法依规进行处理。

六、附则1. 本制度由公司安全管理部门负责解释。

2.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讲稿5窒息性气体课件

讲稿5窒息性气体课件

配合专业人员进行事故调查
配合专业人员对事故进行调查,查找 原因,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防止类 似事故再次发生。
2023
PART 04
窒息性气体中毒的症状与 治疗
REPORTING
中毒症状
呼吸困难
窒息性气体中毒的典型 症状是呼吸困难,患者 可能感到窒息、气喘或
呼吸急促。
头晕乏力
中毒后,患者可能会出 现头晕、乏力、眩晕或
REPORTING
THANKS
感谢观看
其他来源
其他来源包括实验室、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等场所,这些场所可能产生各种 窒息性气体,如氢气、氯气等,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威胁。
人类活动如燃烧煤炭、木材等也可能产生窒息性气体,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 ,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2023
PART 03
窒息性气体的预防与控制
REPORTING
硫化氢(H₂S)
硫化氢是一种有臭鸡蛋气 味的气体,主要来源于下 水道、垃圾填埋场等。
氯气(Cl₂)
氯气是一种黄绿色、有刺 激性气味的气体,主要来 源于工业生产过程。
窒息性气体的危害
急性中毒
致癌性
短时间内吸入高浓度的窒息性气体可 能导致急性中毒,出现头痛、恶心、 呕吐、乏力、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 时可能导致昏迷甚至死亡。
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
建立应急处理程序
制定窒息性气体泄漏等紧急情 况的应急处理程序,确保员工
能够迅速、正确地应对。
应急处理
迅速撤离
一旦发生窒息性气体泄漏,立即启动 应急预案,组织员工迅速撤离现场。
佩戴防护装备
在撤离过程中,务必佩戴个人防护装 备,如防毒面具、化学防护眼镜等。
报警并通知相关部门

窒息性气体

窒息性气体

案例4:2001年6月19日上午9时许,苏州 市七子山垃圾填埋场发生一起硫化氢中毒事故。 这天该垃圾填埋场中转污水泵房因下雨积水, 造成电机损坏,一位老师傅到污水池检修时, 因嗅到硫化氢气体中毒掉入池水中,后有4人 闻讯后下池救援,亦相继中毒倒入污水池内, 这起事故共有5人中毒,其中2人经抢救无效死 亡。
1994年4月21日,某冶金公司修建部在设备检修时,造成 大量煤气泄漏外溢,一名检修工因吸入过量煤气而引起急 性一氧化碳中毒。同年5月2日,公司炼铁厂1名点焊工在 检修料车小轨道时,因料斗及其他设备煤气泄漏外溢,吸 入过量煤气而引起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同年8月29日,公 司动力部一名检修工在对煤气管道进行维护,突然管道大 量煤气泄漏外溢,造成该维修工吸入过量煤气而引起急性 一氧化碳中毒。 点评: 同一家企业在4个月的时间里,发生了5起急性一 氧化碳中毒事故。事故均发生在设备检修过程中,设备意 外泄漏,大量煤气外溢。究其原因,一方面设备老化陈旧, 容易引起煤气外溢;另一方面,,公司在职业卫生和安全 方面管理不力,缺乏完善的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作业工 人检修设备时不佩带个体防护装备,普遍缺乏防范一氧化 碳中毒知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一氧化碳中毒经常发生在煤矿及其它地下矿山、酒厂、 不通风的工业炉灶及动力车间、水煤气、冬季用炉子取暖 等场所。防止一氧化碳中毒应注意的事项: 1、冬天在屋内生煤炉取暖时必须使用烟囱,使烟气 能够顺利排到室外。 2、存在一氧化碳的车间,应经常测定空气中的一氧 化碳浓度,或设立一氧化碳警报器和红外线一氧化碳自动 记录仪,监测一氧化碳浓度变化。 3、定期检修煤氧发生炉和管道及煤气水封设备,防 止一氧化碳泄漏而引起中毒。 4、生产场所(如车间、锅炉房、动力房等)应加强 自然通风,产生一氧化碳的生产过程(如柴油机排气管、 锅炉烟囱等)要加强密闭通风;矿井放炮后必须通风20分 钟后方可进入生产现场。 5、进入危险区工作时,须戴防毒面具;操作后,应 立即离开并适当休息;作业时最好多人同时工作,便于发 生意外时自救和互救。

窒息性气体指经吸入而直接引起窒息作用的气体

窒息性气体指经吸入而直接引起窒息作用的气体

窒息性气体指经吸入而直接引起窒息作用的气体。

可分为:(1)单纯窒息性气体:其本身毒性很低或属惰性气体,但由于它们的存在可使空气中氧含量降低,导致机体缺氧窒息。

例如氮气、甲烷、二氧化碳等。

(2)化学窒息性气体:能对血液或组织产生特殊的化学作用,使组织缺氧或细胞内窒息:常见的有一氧化碳、氰化物和硫化氢等。

可燃物质(可燃气体、蒸气和粉尘)与空气(或氧气)必须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均匀混合,形成预混气,遇着火源才会发生爆炸,这个浓度范围称为爆炸极限,或爆炸浓度极限。

例如一氧化碳与空气混合的爆炸极限为12.5%~80%。

可燃性混合物能够发生爆炸的最低浓度和最高浓度,分别称为爆炸下限和爆炸上限,这两者有时亦称为着火下限和着火上限。

在低于爆炸下限和高于爆炸上限浓度时,既不爆炸,也不着火。

这是由于前者的可燃物浓度不够,过量空气的冷却作用,阻止了火焰的蔓延;而后者则是空气不足,导致火焰不能蔓延的缘故。

当可燃物的浓度大致相当于反应当量浓度时,具有最大的爆炸威力(即根据完全燃烧反应方程式计算的浓度比例)。

可燃性混合物的爆炸极限范围越宽、爆炸下限越低和爆炸上限越高时,其爆炸危险性越大。

这是因为爆炸极限越宽则出现爆炸条件的机会就多;爆炸下限越低则可燃物稍有泄漏就会形成爆炸条件;爆炸上限越高则有少量空气渗入容器,就能与容器内的可燃物混合形成爆炸条件。

应当指出,可燃性混合物的浓度高于爆炸上限时,虽然不会着火和爆炸,但当它从容器或管道里逸出,重新接触空气时却能燃烧,仍有发生着火的危险。

窒息性气体

窒息性气体

(一)窒息性气体分类窒息性气体中毒是最常见的急性中毒。

据全国职业病发病统计资料,窒息性气体中毒高居急性中毒之首,由其造成的死亡人数占急性职业中毒总死亡数的65%。

根据这些窒息性气体毒作用的不同,可将其大致分为三类。

1.单纯窒息性气体属于这一类的常见窒息性气体有:氮气、甲烷、乙烷、丙烷、乙烯、丙烯、二氧化碳、水蒸气及氩、氖等惰性气体。

这类气体本身的毒性很低,或属惰性气体,但若在空气中大量存在可使吸人气中氧含量明显降低,导致机体缺氧。

正常情况下,空气中氧含量约为20.96%,若氧含量小于16%,即可造成呼吸困难;氧含量小于10%,则可引起昏迷甚至死亡。

2.血液窒息性气体常见的有:一氧化碳、一氧化氮、苯的硝基或氨基化合物蒸气等。

血液窒息性气体的毒性在于它们能明显降低血红蛋白对氧气的化学结合能力,从而造成组织供氧障碍。

3.细胞窒息性气体常见的是氰化氢和硫化氢。

这类毒物主要作用于细胞内的呼吸酶,阻碍细胞对氧的利用,故此类毒物也称细胞窒息性毒物。

(二)窒息性气体的毒性作用窒息性气体的主要毒性在于它们可在体内造成细胞及组织缺氧。

而缺氧引发的最严重的恶果即是脑水肿,严重者导致伤员死亡。

(三)窒息性气体中毒症状1.缺氧表现缺氧是窒息性气体中毒的共同致病环节,故缺氧症状是各种窒息性气体中毒的共有表现。

轻度缺氧时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智力减退、定向力障碍、头痛、头晕、乏力;缺氧较重时可有耳鸣、呕吐、嗜睡、烦躁、惊厥或抽搐,甚至昏迷。

但上述症状往往被不同窒息性气体的独特毒性所干扰或掩盖,故并非不同窒息性气体引起的相近程度的缺氧都有相同的临床表现。

及时地治疗处理,使脑缺氧尽早改善,常可避免发生严重的脑水肿。

2.急性颅压升高表现(1)头痛。

是早期的主要症状,为全头痛,前额尤甚,程度甚剧,任何可增加颅内压的因素如咳嗽、喷嚏、排便,甚至突然转头均可使头痛明显加重。

(2)呕吐。

是颅内压增高的常见症状,主要因延髓的呕吐中枢受压所致,但窒息性气体中毒所致脑水肿以细胞内水肿为主。

窒息性气体中毒

窒息性气体中毒

via kidney
谢 谢
氰化氢
临床表现
急性中毒 多见于意外事故,浓度较高时,可出现“电 击样死亡” 非瞬间死亡时,分为 前驱期 呼吸困难期 痉挛期 麻痹期 慢性中毒:尚无定论
氰化氢

急救与治疗 患者立即脱离现场,移至空气新鲜处进行抢救。 清洁保暖。如经消化道摄入,迅速彻底洗胃。 纠正缺氧。 解毒治疗,常用的解毒剂: 亚硝酸钠—硫代硫酸钠 4-二甲氨基苯酚(4-DMAP) —硫代硫酸钠 谷胱甘肽 硫代乙醇胺 胱氨酸 对症治疗
一氧化碳
影响HbCO浓度的因素
空气中CO浓度
接触时间
机体的活动状态
氧分压
气温及其他
一氧化碳
空气中CO浓度
空气CO浓度越高,血液HbCO浓度 越高,达到饱和的时间越短。
PC-TWA 20mg/m3 , PC-STEL 30mg/m3
一氧化碳
接触时间
对不同接触浓度,在一定范围内, 接触时间越长,血液HbCO浓度越高
一氧化碳

诊断和处理
治疗原则
重点纠正脑缺氧 一般处理 防治脑水肿:头部降温、脱水剂、激素、高压 氧、
促进脑代谢
一氧化碳
诊断和处理
预防 CO报警器:产生CO的场所应安装自动报警器
防止管道漏气:生产设备、管道和阀门要经常 检修
加强HCN
窒息性气体中毒
Poisoning of Asphyxiating Gases
公共卫生学院 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教研室 牛玉杰
概 述
窒息性气体的定义
窒息性气体(asphyxiating gases):以 气态形式侵入机体而直接妨碍氧的摄取、 运输和利用,使全身组织细胞得不到或 不能利用氧,从而导致组织细胞缺氧窒 息的有害气体的总称。

学习_四窒息性气体

学习_四窒息性气体
⑵CO+血管外血红素蛋白(10%~15%) ①肌红蛋白:毛细血管→线粒体 ②线粒体细胞色素a3: 阻断电子传递
链,抑制组织呼吸。
2019/10/16
10
【临床表现】
1、轻度中毒:头痛、眩晕、心悸、恶心、呕吐、
急 性
全身乏力或短暂昏厥,脱离环境可迅速消除, HBCO>10%;
中 2、中度中毒 :述症状加重外,面颊部出现樱桃红 毒 色,多汗,血压先升高后降低,心率加速,心
3、化学工业:
4、染料工业:
5、摄影:
6、农药:
7、军事:战争毒剂;
8、某些植物:苦杏仁、木薯、白果;
2019/10/16
20
【毒理】 呼吸道、皮肤吸收
2019/10/16
21
主要毒理:
CN-结合细胞色素氧化酶的Fe3+,抑制该 酶活性,使细胞色素失去传递电子的能 力,呼吸链中断,组织不能摄取和利用 氧,引起细胞内室息。
海拔>3000m MAC 15mg/m3
2019/10/16
18
(三)氰 化 氢
【理化特性】
HCN:无色,苦杏仁气味,易溶于水(氢氰酸)、 乙醇和乙醚,可燃性,爆炸性。
2019/10/16
19
【接触机会】
1、电镀、采矿冶金工业:
2、含氰化合物生产:氢氰酸生产,制造其他氰化物、 药物、塑料、有机玻璃;
26
(四)硫 化 氢
【理化特性】
H2S:腐败臭蛋味易燃无色气体,蒸气比重 1.19,易积聚在低洼处,易溶于水,乙醇、 汽油、煤油和原油,能与大部分金属反应形 成黑色硫酸盐。
2019/10/16
27
【接触机会】
1、工业废气: 2、有机物腐败时也能产生硫化氢:如在疏

窒息性气体使用安全管理制度

窒息性气体使用安全管理制度

一、总则为保障员工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预防窒息性气体事故的发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单位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我单位所有涉及窒息性气体使用的生产、科研、实验等场所和环节。

三、窒息性气体分类窒息性气体分为化学性窒息性气体和单纯性窒息性气体。

1. 化学性窒息性气体:能影响血液氧的携带输送或损害组织对氧的利用的气体,如一氧化碳(CO)、硫化氢(H2S)、氰化氢(HCN)等。

2. 单纯性窒息性气体:能引起组织供氧不足发生窒息的无毒微毒气体和惰性气体,如氮气(N2)、甲烷(CH4)、二氧化碳(CO2)等。

四、安全管理制度1. 设备管理(1)购置和使用窒息性气体设备时,必须选用符合国家标准的产品。

(2)设备应定期检查、维修,确保设备安全运行。

(3)设备操作人员应经过专业培训,取得相应资格证书。

2. 作业场所管理(1)作业场所应设置警示标志,明确警示内容。

(2)作业场所应配备必要的通风、排毒设施,确保空气流通。

(3)作业场所应定期检测窒息性气体浓度,确保符合国家规定标准。

3. 操作规程(1)操作人员应穿戴符合规定的防护用品,如防毒面具、防尘口罩等。

(2)操作人员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不得违章作业。

(3)操作过程中,如发现异常情况,应立即停止操作,并采取相应措施。

4. 应急处理(1)发生窒息性气体事故时,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人员进行救援。

(2)救援人员应佩戴防毒面具等防护用品,确保自身安全。

(3)事故发生后,应迅速查明原因,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事故扩大。

五、安全教育1. 对涉及窒息性气体使用的员工进行安全教育培训,提高安全意识。

2. 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提高员工应对窒息性气体事故的能力。

3. 宣传普及窒息性气体中毒的预防、急救知识。

六、监督检查1. 安全生产部门负责对本制度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2. 对违反本制度的单位和个人,依法依规进行处理。

七、附则1. 本制度由安全生产部门负责解释。

常见窒息性气体有哪些

常见窒息性气体有哪些

常见窒息性气体有哪些窒息性气体是指人体呼吸系统内的气体成分发生变化,从而降低或削弱了细胞和器官的氧供应能力,造成了身体窒息的现象。

常见的窒息性气体有很多,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安全。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窒息性气体,以便人们更好地了解它们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首先是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存在于人们周围的空气中。

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约为0.0383%。

在身体内,二氧化碳主要通过细胞代谢和呼吸作用产生,并由肺部呼出体外。

但是,当二氧化碳的浓度过高或出现室内通风不良时,就会造成呼吸困难和窒息的情况。

其次是煤气。

煤气是指由甲烷、乙烷、丙烷等气体组成的混合气体,常用于家庭生活和工业生产中。

如果煤气泄漏或燃烧不完全,就会释放出有毒的一氧化碳气体,它能够与人体中的血红蛋白结合成为碳氧血红蛋白。

而碳氧血红蛋白对氧气的吸收能力远低于正常血红蛋白,从而影响了人体的呼吸功能。

另外,氮气也是一种常见的窒息性气体。

氮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占据了大气的78%。

在正常情况下,氮气并不会对人体造成危害。

但当氮气浓度过高时,就会取代肺部中的氧气,导致窒息。

发生氮气窒息的情形包括高空作业、舱内氧气不足等。

最后是一氧化氮。

一氧化氮是一种无色、有毒的气体,常见于柴油发动机的尾气中。

当呼吸纯一氧化氮时,它会与人体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形成亚硝酰血红蛋白。

亚硝酰血红蛋白的氧传递功能极差,会引起人体配合的窒息。

总之,以上描述的是几种常见的窒息性气体。

为了避免这些气体的危害,我们需要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

如加强室内通风,定期检查煤气、火灾探测器等安全装置等。

当窒息性气体污染真的发生时,最重要的是尽快逃离污染现场,并立刻寻求医疗救助。

我们需要时刻保持警惕,学习如何识别和应对窒息性气体的危害,以确保我们的生命和健康安全。

临床卫生学-窒息性气体

临床卫生学-窒息性气体


氧 化
【临床表现】

急性中毒 急性脑缺氧 迟发型性神经症
其他脏器的缺氧
慢性中毒
✓轻者有 头痛 、 无力 、 眩晕 、劳动时 呼吸困难
✓HbCO饱和度达10%—20%。口唇呈樱桃红色,
✓愈少期可✓数,H有(b又恶C1出O0心%饱现、)和严呕急度重吐性达神、中3经意0毒%精识意—神模识4和糊0恢%意、复。识虚后重障脱,者碍或经呈症昏2深状-6迷(0昏天e迷g的.,痴假 呆、伴谵高妄热、、去四大肢脑肌皮张层力状增态强)和,阵帕发金性森或综强合直征性表痉现挛, 偏瘫✓、Hb大C小O饱便和失度禁>,50失%语。、多失有明脑或水癫肿痫、,肺重水者肿死、亡心。
一氧化碳 Carbon Monoxide
Carbon Monoxide
Colorless, tasteless gas Imperfect oxidation of carbon Automobile exhaust = 5% CO
Carbon Monoxide
Acts as an asphyxiant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Relative molecular mass 28.01 Melting point -205.1°C Boiling point -191.5°C Specific gravity relative to air 0.967 Solubility in water at 0°C, 1 atm 3.54 ml/100 ml
Exposure
Released with burning of any carbon material
kerosene, natural gas, oil, gasoline usually in confined spaces

《窒息性气体中毒》课件

《窒息性气体中毒》课件

1 一氧化碳 (CO)
无色无味,会导致窒息和中毒,主要源自燃 烧器具、汽车尾气和煤气。
2 氮气 (N2)
无色无味,可占据空气中的大部气味,高浓度可导致呼吸 困难和致命的肺水肿。
4 苯 (C6H6)
无色液体,具有强烈的芳香气味,高浓度可 导致中毒,对中枢神经系统有害。
窒息性气体中毒的症状和体征
1
症状
呼吸困难、头晕、视觉模糊、恶心、呕吐、乏力、意识丧失等。
2
体征
皮肤苍白发绀、嗜睡、心跳加快或减慢、血压升高或下降等。
3
严重症状
窒息、心脏停跳、昏迷、呼吸衰竭等紧急情况。
急救措施和处理窒息性气体中毒的方法
急救措施
1. 迅速将受害者转移到通风良好的地方。 2. 打开受害者的呼吸道,保证通畅。 3. 进行心肺复苏(如有需要)。 4. 寻求专业医疗帮助。
穿着防护服装
根据环境要求,佩戴适当的防护 服装,以降低暴露风险。
总结和重点提醒
• 窒息性气体中毒是一种严重的中毒情况,可能导致窒息和死亡。 • 了解常见窒息性气体的性质、毒性和危害性。 • 注意窒息性气体中毒的症状和体征,及时采取急救和处理措施。 • 预防是最重要的,应遵循正确的应对策略和安全措施。
处理方法
1. 排除中毒源头,停止接触有毒气体。 2. 保持休息,避免过度活动。 3. 密切监测症状和体征的变化。 4. 遵循医生和急救人员的指导。
预防措施和常见应对策略
戴着气体面罩
良好的通风系统
在有可能暴露于有毒气体环境时, 佩戴有效的气体面罩以保护呼吸 系统。
确保居住和工作场所有良好的通 风系统,及时排除有毒气体。
各种窒息性气体的毒性和危害性
一氧化碳 (CO)

窒息性气体

窒息性气体

四、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一) 缺氧表现:是各种窒息性气体中毒的共 缺氧表现:
有表现。 1、轻度缺氧 轻度缺氧:注意力不集中、智力减退、 轻度缺氧 定向力障碍、头痛、头晕、乏力。 2、较重缺氧 较重缺氧:耳鸣、呕吐、嗜睡、烦躁、 较重缺氧 惊厥或抽搐,甚至昏迷。 上述症状往往为不同窒息性气体的独特毒 性所干扰或掩盖。
(1)脑血管因缺氧反射性扩张,引起血流淤 滞导致脑水肿。 (2)缺氧引起的细胞内水钠大量潴留,形成 广泛的细胞内水肿。 (3)缺氧性损伤亦使血管内皮通透异常,使 血管内液体渗入细胞外间隙,造成脑细胞间隙 水肿。 (4)脑血管内皮细胞还可因为缺氧性损伤而 发生肿胀,造成局部血管狭窄或堵塞。 以上变化会进一步减少脑组织的血液灌流, 加重脑缺氧。
3、慢性CO中毒: 、慢性 中毒: 中毒 长期反复接触低浓度的CO可引 起类神经症状和对心血管系统有不 良影响。
(五)治疗与处理:重点在纠正脑缺氧。 治疗与处理:重点在纠正脑缺氧。
五、处理原则:要尽快给予解毒、 处理原则 要尽快给予解毒、
给氧等治疗
1、阻止毒物继续吸收:转移病人脱离现场, 阻止毒物继续吸收 清洗污染皮肤,除去已经污染的衣物。 2、解毒措施:针对不同的窒息性气体,采取 、解毒措施: 不同的解毒方法。 3、氧疗法:应及早实施抗缺氧特别是抗脑缺 、氧疗法: 氧措施。应在中毒后迅速给予高浓度氧。 有条件还可使用高压氧治疗。 改善脑组织灌流: 4、改善脑组织灌流: 维持充足的脑灌注压,改善微循环状况, 缺氧性损伤的细胞干预措施,可用抗氧化 剂,钙通道阻滞剂进行干预。
硫化氢急性中毒分级与处理原则: 硫化氢急性中毒分级与处理原则:
分级 刺激反应 轻度中毒 诊断标准 眼、鼻、咽喉部等刺激症状。 处理原则 从事原工作

窒息性气体分类与接触机会

窒息性气体分类与接触机会

窒息性气体分类与接触机会窒息性气体是指被机体吸入后,可使氧的供给、摄取、运输和利用发生障碍,使全身组织细胞得不到或不能利用氧,而导致组织细胞缺氧窒息的一类有害气体的总称。

窒息性气体中毒常发生于局限空间作业场所。

一、分类窒息性气体按其作用机制不同分为两大类。

1单纯窒息性气体单纯窒息性气体本身无毒,或毒性很低,或为惰性气体,但由于它们的存在使空气中氧的比例和含量明显降低,相应地进入呼吸道、血液和组织细胞的氧含量也降低,导致机体缺氧、窒息的气体。

如氮、氢、甲烷、乙烷、丙烷、丁烷、乙烯、乙炔、二氧化碳、水蒸气以及氦、氖、氩、等惰性气体。

若空气中氧含量低于16%,即可致机体缺氧、呼吸困难;若低于6%可迅速导致惊厥、昏迷甚至死亡。

2化学窒息性气体化学窒息性气体是指进入机体后可对血液或组织产生特殊化学作用,使血液对氧的运送、释放或组织利用氧的能力发生障碍,引起组织细胞缺氧窒息的气体。

如一氧化碳、硫化氢、氰化氢、苯胺等。

根据毒作用环节不同,化学窒息性气体又分为血液窒息性气体(一氧化碳、一氧化氮、苯胺、硝基苯等苯的氨基、硝基化合物蒸汽等)和细胞窒息性气体(硫化氢、氰化氢等)。

二、接触机会窒息性气体不仅在生产环境中常见,也是家庭生活中常见的毒气体之一。

一氧化碳在含碳物质氧化不全,以及一氧化碳为原料的作业和环境中遇到,如炼焦、金属冶炼、窑炉、火灾现场、光气和合成氨制造、煤气发生炉,以及家庭生活用煤的不完全燃烧、煤气灶漏气等。

硫化氢多见于含硫矿物或硫化物的还原及动植物蛋白质腐败等有关的环境中,如石油提炼、化纤纺丝、皮革脱毛、合成橡胶及硫化染料等生产;皮革、造纸工业;制糖、酿酒、酱菜等食品加工;污物、垃圾清理和下水道疏通等作业。

氰化氢主要来源于氰化物,包括无机氰酸盐类和有机氰类化合物。

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尤其在高温或与酸性物质作用时,能释放出氰化氢气体。

常见于电镀、采矿、冶金和染料工业等;农业如熏蒸灭虫剂、灭鼠剂等;在军事上曾用作战争毒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预防原则
重点在于:
一氧化碳(carbon
monoxide
CO)
1.理化特性 一氧化碳 为无色、无味、无臭、无刺激 性的气体,俗称“煤气”。比重0.967。几乎不 溶于水,易溶于氨水。易燃易爆,在空气中爆 炸极限为12.5%~74%。不易为活性炭吸附。
2.接触机会 因无警示作用,易于中毒。 含碳物质的不完全燃烧过程均可产生一氧化碳。主 要有: ⑴ 冶金工业中的炼焦、炼钢、炼铁。 ⑵ 机械制造工业中的铸造、锻造车间。 ⑶ 化学工业中用一氧化碳作原料制造光气、甲醇、 甲醛、甲酸、丙酮、合成氨; ⑷ 耐火材料、玻璃、陶瓷、建筑材料等工业使用 的窑炉、煤气发生炉等。 ⑸ 燃气制取 ⑹ 采矿爆破作业;内燃机尾气;火灾现场;家禽 孵育;家庭煤炉燃烧不完全,煤气灶、燃气热水器泄 漏。
3.毒理 ⑴吸收迅速与排泄 ⑵毒性
⑶毒作用机制:入血后80-90%与Hb结合
a.一氧化碳(CO)经呼吸道进入血液循环,主要 与血红蛋白(Hb)结合,形成碳氧血红蛋白 (HbCO),使之失去携氧功能。b. CO与血红蛋白 的亲和力比氧与血红蛋白的亲和力大300倍,而 HbCO的解离速度比氧合血红蛋白(HbO2)的解离 速度慢3600倍,故Hb不仅本身无携带氧的功能,而 且还影响(HbO2)的解离,阻碍氧的释放。由于组 织受到双重缺氧作用,导致低氧血症,引起组织缺氧。
10.预防措施
②中度中毒 :HbCO含量30~50%。除有上述症 状外,意识障碍表现为浅至中度昏迷,出现意 识丧失、瞳孔对光反应、角膜反射及腱反射存 在或迟钝。经抢救后恢复且无明显并发症。
CO中毒特点:a.因HbCO为鲜红色,患 者皮肤黏膜之初呈樱红色,与其他缺氧不同, b.全身乏力显著,即使清醒,却难以行动,不 能自救。
⑶CO中毒:无特效解毒药。但高浓度氧吸 入,加速HbCO解离。 ⑷苯的氨基或硝基化合物:小剂量美蓝 ⑸单纯窒息性气体:无特殊解毒剂,但二氧 化碳中毒给予呼吸兴奋剂,严重者给予机械通 气,促进二氧化碳排出。 5.防治脑水肿:脑水肿是缺氧的最严重后果, 死亡原因。抢救成败的关键。 早期防治,力求不发生或程度较轻。 还应采取: 6.对症支持疗法:
窒息性气体
概述
窒息性气体中毒是最常见的急性中毒。 据全国职业病发病统计资料,窒息性气体中毒 高居急性中毒之首,由其造成的死亡人数占急 性职业中毒总死亡数的65%。
氧的供给、运输和利用
供给 摄取运输过程 利用过程 CO2+H2O 空气
O2

O2
血液
O2
组织细胞
O2
能量 单纯窒息性气体 血液窒息性气体 细胞窒息性气体
③重度中毒:HbCO含量高于50%。意识障碍程 度达深昏迷或去大脑皮层状态。 患者有意识障碍且并发有下列表现: a)脑水肿; b)休克或严重的心肌损害; c)肺水肿; d)呼吸衰竭; e)上消化道出血; f)脑局灶损害如锥体系或锥体外系损害体征。 ④其他系统损害:脑外其他器官异常,较中 枢症状出现晚。
8.诊断
⑴诊断依据 职业性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诊断标准GBZ230-2002 ⑵诊断原则 根据吸人较高浓度一氧化碳的接触史和急性发生 的中枢神经损害的症状和体征,结合血中HbCO及时测定的结果, 现场卫生学调查及空气中一氧化碳浓度测定,并排除其他病因后, 可诊断为急性一氧化碳中毒。 ⑶接触反应 出现头痛、头昏、心悸、恶心等症状,吸人新鲜 空气后症状可消失。 ⑷诊断及分级标准 4.1 轻度中毒 具有以下任何一项表现者: a)出现剧烈的头痛、头昏、四肢无力、恶心、呕吐; b)轻度至中度意识障碍,但无昏迷者。 血液碳氧血红蛋白浓度可高于10%。
2.治疗措施 ⑴急性CO中毒的治疗: 迅速脱离中毒现场 积极防治脑水肿、促进脑细胞代谢 对症支持治疗 苏醒后处理 ⑵迟发性脑病的治疗: 无特效药。高压氧、激素、血管扩张剂、改善 脑微循环、促进神经细胞营养和代谢等。
9.2 其他处理 9.2.1 轻度中毒经治愈后仍可从事原工作。 9.2.2 中度中毒者经治疗恢复后,应暂时脱离一 氧化碳作业并定期复查,观察2个月如无迟发 脑病出现,仍可从事原工作。 9.2.3 重度中毒及出现迟发脑病者,虽经治疗恢 复,皆应调离一氧化碳作业。 9.2.4 因重度中毒或迟发脑病治疗半年仍遗留恢 复不全的器质性神经损害时,应永远调离接触 一氧化碳及其他神经毒物的作业。视病情安排 治疗和休息。
2.化学窒息性气体。指不妨碍氧进入肺部,但能对血 液或组织产生特殊的化学作用,使血液运送氧的能力 或组织利用氧的能力发生障碍,引起组织细胞缺氧窒 息的气体。 按中毒机制不同分为2类: ①血液窒息性气体:阻止Hb与氧结合,或妨碍 Hb 向组织释放氧,影响血液对氧的运输功能,造成 组织供氧障碍而窒息。如CO、NO 、苯胺等苯的氨 基、硝基化合物蒸汽等。 ②细胞窒息性气体:抑制细胞内呼吸酶,使细胞 对氧的摄取和利用障碍,发生所谓的细胞 “内窒 息”。如硫化氢、氰化氢。
三、作用机制
供给 摄取运输过程 利用过程 CO2+H2O 空气
O2

O2
血液
O2
组织细胞
O2
能量 单纯窒息性气体 血液窒息性气体 细胞窒息性气体
(N2、CH4、CO2) (CO、苯的氨基、硝基化合物)(氰化物、H2S、作用于呼吸酶使之失活)
化学窒息性气体
窒息性气体进入机体后导致的组织细胞缺氧 各不相同: 一氧化碳主要与红细胞的Hb,形成碳氧血红 蛋白,以致使红细胞失去携氧能力,从而组织细 胞得不到足够的氧气。 硫化氢进入机体后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与氧 化型细胞色素氧化酶中的三价铁结合,抑制细胞 呼吸酶的活性,导致组织细胞缺氧; 与谷胱甘肽 的巯基结合,使谷胱甘肽失活,加重了组织细胞 的缺氧; 高浓度硫化氢通过对嗅神经、呼吸道 黏膜神经及颈动脉窦和主动脉体的化学感受器的 强烈刺激,导致呼吸麻痹,甚至猝死。
常见的窒息性气体:一氧化碳、硫化氢、 氰化氢、甲烷。
二、分类
按其作用机制可分为两大类: 1.单纯窒息性气体。本身无毒,或毒性 很低或属惰性气体,但由于它们的存在可使空 气中氧含量降低,引起肺泡内氧分压下降,随 后动脉血氧分压和氧饱和度也降低,导致机体 缺氧窒息。例如氮气、甲烷、二氧化碳等惰性 气体。 所致危害与氧分压降低程度成正比。 空气氧含量低于16%→缺氧、呼吸困难; 低于6%致惊厥、昏迷、死亡。
⑵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脑病(神经精神后发症) : 指 少数急性CO中毒意识障碍恢复后,经2~60天的“假 愈期”,又出现严重的神经精神和意识障碍症状。 a)精神及意识障碍呈痴呆状态,谵妄状态或去大脑 皮层状态; b)锥体外系神经障碍出现帕金森氏综合征的表现; c)锥体系神经损害(如偏瘫、病理反射阳性或小便失 禁等); d)大脑皮层局灶性功能障碍如失语、失明等,或出 现继发性癫痫。 头部CT检查可发现脑部有病理性密度减低区;脑 电图检查可发现中度及高度异常。 约10%患者发生此病,部分经治疗后恢复,有些留 下严重后遗症。 危险因素:
4.2 中度中毒 除有上述症状外,意识障碍表现 为浅至中度昏迷,经抢救后恢复且无明显并发症 者。 血液HbCO浓度可高于30%。 4.3 重度中毒 具备以下任何一项者: 4.3.1 意识障碍程度达深昏迷或去大脑皮层状态。 4.3.2 患者有意识障碍且并发有下列任何一项表现者: a)脑水肿; b)休克或严重的心肌损害; c)肺水肿; d)呼吸衰竭; e)上消化道出血; f)脑局灶损害如锥体系或锥体外系损害体征。 碳氧血红蛋白浓度可高于50%。
4.4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脑病(神经精神后发症)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意识障碍恢复后,经约2~60天的 “假愈期”,又出现下列临床表现之一者: a)精神及意识障碍呈痴呆状态,谵妄状态或去大脑 皮层状态; b)锥体外系神经障碍出现帕金森氏综合征的表现; c)锥体系神经损害(如偏瘫、病理反射阳性或小便失 禁等); d)大脑皮层局灶性功能障碍如失语、失明等,或出 现继发性癫痫。 头部CT检查可发现脑部有病理性密度减低区;脑 电图检查可发现中度及高度异常。
⑶肺分钟通气量; 血液中HbCO含量与空气CO浓度、接触 时间和人体活动状态有关,CO的分压越高, 血液HbCO饱和度越大,达到饱和的时间也越 短。
5.病理改变: 以中枢神经系统损害为主伴不同并发症; 心肌损害。 因HbCO为鲜红色,患者皮肤黏膜呈樱红色
6.临床表现 中枢神经系统对缺氧最敏感,首先受累。 吸入一氧化碳可引起急性中毒、急性CO中毒 迟发脑病(神经精神后发症) 、慢性损害。 ⑴急性中毒:急性一氧化碳中毒的临床表现主要 是急性脑缺氧所致的中枢神经损伤表现。中毒 程度与血中碳氧血红蛋白浓度有关。 ①轻度:HbCO含量10~30%。 a)出现剧烈的头 痛、头昏、四肢无力、恶心、呕吐; b)轻度至中度意识障碍,意识模糊、嗜睡、 朦胧,甚至谵妄状态。但无昏迷。
五、治疗
1.治疗原则 病情危急,争分夺秒。有效的解毒 剂,及时纠正脑缺氧、防治脑水肿,是关键。 2.现场急救: 关键在及时,重在现场。 3.氧疗法: 4.尽快给予解毒剂: ⑴急性氰化物中毒:亚硝酸钠-硫代硫酸钠 联合解毒疗法、美蓝-硫代硫酸钠疗法 、4二甲基氨基苯酚(4-DMAP)、对氨基苯丙酮。 ⑵硫化氢中毒:小剂量美蓝
氰化氢,氰离子直接作用于细胞色素氧 化酶,使其失去传递电子能力,导致细胞 不能摄取和利用氧,引起细胞内窒息。 甲烷本身对机体无明显的毒害,其造 成的组织细胞缺氧,实际是由于吸人气中 氧浓度降低所致的缺氧性窒息。
毒作用特点:
1.脑对缺氧极为敏感。 2.不同的窒息性气体,中毒机制不同,治疗须按 中毒机制和条件选用特效解毒剂。 3.慢性中毒尚无定论。有认为所谓慢性中毒只是 反复急性轻度中毒的结果。 四、临床表现 缺氧症状;脑水肿;心肌损害和肺水肿 实验室检查;
(N2、CH4、CO2) (CO、苯的氨基、硝基化合物)(氰化物、H2S、作用于呼吸酶使之失活)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化学窒息性气体
一、概念 窒息性气体(asphyxiating gases):是指 被机体吸入后,可使氧的供给、摄取、运输和 利用发生障碍,使全身组织细胞得不到或不能 利用氧,而导致组织细胞缺氧窒息的有害气体 的总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