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电池发展简史

合集下载

锂金属电池发展历程

锂金属电池发展历程

锂金属电池是一种重要的高能量密度电池,其发展历程如下:
1. 1970年代初:提出锂金属电池的概念,并开始进行实验研究。

然而,由于锂金属负极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问题,该技术并未得到广泛应用。

2. 1980年代:在1980年代初期,出现了第一代锂金属电池,包括锂硫电池和锂空气电池。

这些电池具有较高的能量密度,但仍面临锂金属负极的安全性和极其活性的问题。

3. 1990年代:经过多年的研究和改进,锂离子电池于1991年商业化,取代了锂金属电池。

锂离子电池以其相对较高的安全性和更长的循环寿命成为便携式电子设备的主要电源。

4. 2010年代:随着可再生能源和电动汽车市场的快速增长,对高能量密度和长循环寿命的需求日益增加,锂金属电池再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研究人员致力于解决锂金属负极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问题,并提出了一系列新型锂金属电池,如固态锂金属电池、锂硫电池和锂空气电池。

5. 未来发展:当前,锂金属电池仍在不断发展和改进中。

研究人员致力于进一步提高锂金属电池的能量密度、循环寿命和安全性,以满
足更广泛的应用需求。

此外,还有一些新兴技术,如锂金属硫化物电池和多金属离子电池等,也在逐步崭露头角。

总结起来,锂金属电池经历了从概念提出到实验研究,然后到商业化应用的过程。

虽然在某些方面存在挑战和限制,但锂金属电池仍然是未来能源存储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并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锂离子电池发展历程

锂离子电池发展历程

锂离子电池发展历程锂离子电池是一种常见的电池类型,其采用锂离子作为电解质,具有高能量密度、长寿命和快速充电等优点。

以下是锂离子电池的发展历程:1. 1970年代末:锂金属电池的出现锂金属电池是锂离子电池的前身,它使用锂金属作为阳极材料。

虽然锂金属电池能够提供高能量密度,但由于锂金属的不稳定性和易燃性,使得其在商业应用中受到限制。

2. 1980年代:锂离子电池的诞生1980年代初期,研究人员发现使用锂离子代替锂金属作为阳极材料,可以解决锂金属电池的问题。

这种新型电池被称为锂离子电池。

锂离子电池具有高能量密度、长寿命和低自放电率等优点,因此被广泛用于电子产品、电动汽车和储能系统等领域。

3. 1990年代:锂离子电池的商业化1991年,索尼公司推出了第一款商业化的锂离子电池,用于便携式电子产品。

随着电动汽车和储能系统的需求增加,锂离子电池逐渐成为主流电池类型。

同时,各种新型锂离子电池也相继问世,如锰酸锂电池、钴酸锂电池和磷酸铁锂电池等。

4. 2000年代:锂离子电池的改进2000年代,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循环寿命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此外,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研发人员开始探索使用可再生材料制造锂离子电池。

5. 2010年代至今:锂离子电池的应用扩展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锂离子电池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展。

例如,锂离子电池已经被用于无人机、智能家居、医疗设备等领域。

此外,随着电动汽车的普及,锂离子电池也成为了主流动力电池类型。

总之,锂离子电池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从锂金属电池到锂离子电池的转变,从单一应用到多个领域的普及。

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锂离子电池将继续发挥其重要作用,在各个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

锂电池的发展历程

锂电池的发展历程

锂电池的发展历程锂电池是一种能够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电池,它使用的正极材料为锂化合物,并以金属锂或碳为负极,电解液为锂盐溶液。

锂电池具有高能量密度、长周期寿命和低自放电等优点,因此在近几十年间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

锂电池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

1901年,瑞士化学家后来获得了诺贝尔奖的路易·塞尔奇议定书首次提出了锂电池的原理。

此后,锂电池的研究进展缓慢,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有了一些突破。

1973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物理学家邓肯·麦克拉沃提出了一种由钴酸锂作为正极的锂电池。

不久之后,在法国,基于三元材料的锂电池也开始获得注意。

到了20世纪90年代,人们开始对锂电池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1991年,日本索尼公司制造出了第一款商业化的锂离子电池。

这种电池采用锰酸锂作为正极材料,石墨作为负极材料。

据报道,这种电池的能量密度可以达到石油的1/6,为当时最高水平。

随着锂电池技术的发展,其应用领域也不断扩展。

在电子设备领域,锂电池得到广泛应用,如手机、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机等。

锂电池的高能量密度和轻巧的特点,使得这些设备可以更长时间地使用。

同时,锂电池还被广泛应用于电动汽车领域。

由于锂电池具有高能量密度和较长的循环寿命,它可以为电动汽车提供足够的续航里程,并且具有快速充电的特点。

随着锂电池的发展,人们也逐渐意识到了其潜在的安全隐患。

锂电池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出现过热、燃烧甚至爆炸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研究人员不断致力于开发更安全的锂电池。

例如,他们改善了电解液的组成,使用更稳定的材料来替代原有的有机电解液,以减少电池的燃烧风险。

同时,还研究开发了电池管理系统,用于监控和控制电池的运行状态,提高其安全性能。

总的来说,锂电池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

从最初的实验室研究到商业化推广,再到如今在电子产品和电动汽车等领域的广泛应用,锂电池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能量源。

虽然锂电池还面临一些挑战,如续航里程、充电时间和安全性等问题,但相信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这些问题将会逐渐得到解决。

锂电池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锂电池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锂电池技术的发展与应用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离不开各种电子产品,如手机、平板电脑等。

而这些电子设备的电源则非常重要,随着时代的变迁,其电源方式也不断更新换代。

目前,最流行的电池莫过于锂电池了。

本文将从锂电池的发展历程、特点、应用领域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

一、锂电池的发展历程锂电池,最初是在1960年代发明的。

当时,其主要应用于军事领域。

1991年,第一款锂离子电池及其商业应用问世。

随后,锂电池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很快成为各种电子产品的主要电源之一。

不断有新型号的锂电池被推出,使锂电池的容量、使用寿命等方面得到了不断的提升。

二、锂电池的特点1.安全性能好。

相比于传统镉镍电池和镍氢电池,锂电池具有更好的安全性能。

锂离子电池在长时间的放电操作下,并不会像其它电池那样会产生大量的热量。

2.容量大。

锂离子电池的容量相比其他电池更加出色,可以存储更多的电量,并且使用寿命较长。

3.充放电效率高。

锂电池的充电效率高,能有效地节省电量,让电池更加稳定,寿命更加长。

4.环保。

锂电池对环境的污染非常小,并且可以进行重复使用,在使用过程中还会将金属离子锂氧化成氧气和水。

三、锂电池的应用1.电子设备。

锂电池目前被广泛应用于手机、平板电脑、电子书、数码相机等各种电子设备上,因为其容量大,寿命长,充电效率高等特点,可以为这些电子设备提供稳定的电量。

2.新能源汽车。

锂电池也被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上,例如特斯拉等知名新能源汽车品牌就采用了锂电池作为电源。

锂电池容量大,使用寿命长,充电效率高等特点,使得这些电动车可以行驶更远的距离,为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电源保障。

3.智能家居。

智能家居在近年来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各类智能设备层出不穷。

而这些智能设备往往需要经过长时间的使用,锂电池就可以为它们提供长时间的电力保障。

总的来说,锂电池是目前电子设备中最被广泛使用的电源之一。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相信锂电池也会得到更好的优化和完善,未来在各种应用领域的应用场景也会更加广阔。

锂电池发展简史

锂电池发展简史

来自美国军方Lockheed Mis-sile and Space Co.的Chihon Jr.和 Cook使用锂金属作负极Ag,Cu,Ni 等卤化物作正极,低熔点金属盐 LiCl-AlCl3,溶解在丙烯碳酸酯(PC) 中为电解液。
1962
三洋公司在过渡金属氧化 物电极材料取得突破, 1975Li/MnO2开发成功,
在放电深度 低的情况下, 反应具有良 好的可逆性
还研究了碱金 属嵌入石墨晶 格中的反应, 并指出石墨嵌 碱金属的混合 导体能够用在 二次电池中。
嵌入容量较高, 化学性质稳定, 而且在化学电 池体系中反应 可逆性良好。
二硫化钛(TiS2)以其优 良表现得到电池设计者的青睐?
层状结构 良好的层状结构使锂离子能 在层间快速迁移,嵌入 反应速率较快。
半金属性质
半金属(semimetal)性质使 其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因此 电极中无需多添加导电添 加剂,电化学性能即可发 挥¨
单相
在与锂的嵌入/脱嵌反应过 程中,无新相生成也无成核 现象发生,从而保障反应具 有良好的可逆性(单相是反 应可逆的重要条件)。
第一块锂二次电池的诞生
A
B
C
D
E
1989年,因为Li/Mo2二次电池发生起火事故,除少数公司外,大部分企业都退出金属锂二次 电池的开发。锂金属二电池研发基本停顿关键原因还是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安全问题。
可以在负极表面形成 稳定界面的电解液
锂的电极电势极低,用另一种嵌人化合物代替金属锂,其电极电势一定会上升。 要在正负极间形成一定电压降,并为了补偿负极电压升高造成电压损失,正极 材料电压要足够高;另外,无论是锂合金还是嵌锂化合物,负极材料的电压要 足够低。最后,这些正负极材料还要与匹配的电解质溶剂产生稳定的界面。

锂电池发展简史

锂电池发展简史

05 现状与展望
04 锂聚合物电池(1978—1999)
03
锂离子电池(1980--1990) 02
锂金属二次电池(1972—1984) 01
锂电池概念与锂原电池发展 (1960--1970)
A Li/CuCl2体系:首次尝试 B Li/(CF)n体系:初见端倪 C Li/Mn02体系:收获成功 D Li/Ag2V4O11体系:医用领域佼佼者
锂银 钒氧化物(Li/Ag2V4O11体系)电池 最为畅销,它占据植入式心脏设
备用电池的大部分市场份额.
嵌入式原理
所谓“嵌人”,它描述的是“外来微粒可 逆地插入薄片层宿主晶格结构而宿主结构 保持不变”的过程。简单地说,“嵌入” 有两个互动的“要素”,一是“宿主”, 例如层状化合物,它能够提供“空间”让 微粒进入;二是“外来的微粒”,它们必 须能够符合一定要求,使得在“嵌入”与 “脱嵌”的过程中,“宿主”的晶格结构 保持不变.
石墨嵌锂化合物的研究历程
时间 1926年 1938年 1955年 1976年 1977年
人物 Fredenhagen&Cadengach
Rudoff与Hofmann Herold
Besenhard Armand
事件和意义 合成了碱金属(K,Rb,Cs)石墨嵌入化合物(简称GICs)
建议将GICs用于化学电源 合成了锂石墨嵌入化合物Li-GIC 多次电化学测试发现Li电化学嵌入到石墨中 第一次把Li-GIC作为锂二次电池的可逆电极
抛弃锂金属,选择另一 种嵌入化合物代替锂。 这种概念的电池被形象
地称为“摇椅式电 池”(Rocking Chair Battery,简称RCB)
抛弃液体电解质的第二 种方案,选择离子导电 聚合物电解质取代液体 电解质。聚合物电解质 同时还兼有液态锂离子

锂电池发展历程

锂电池发展历程

锂电池发展历程锂电池是一种利用锂离子的电化学反应实现能量转换和储存的电池。

通过不断的发展和改进,锂电池已经成为目前最为常用和普遍的电池类型之一。

下面我们来简要地介绍一下锂电池的发展历程。

20世纪60年代,研究人员开始尝试使用锂金属作为电池的阳极材料。

然而,由于锂金属容易与电解液中的物质发生剧烈反应,导致锂电池的安全性能较差。

随后,研究人员开始尝试使用锂合金代替纯锂金属,以提高电池的安全性能。

70年代中期,研究人员开始尝试使用锂化合物作为阳极材料,如二氧化锰等。

这些锂化合物不像锂金属那样与电解液发生剧烈反应,因此大大提高了锂电池的安全性能。

然而,这一时期的锂电池仍然存在能量密度低、寿命短等问题。

80年代初,研究人员将锂金属替换为锂离子材料,并将锂离子嵌入到负极(一般为石墨)中进行储存。

这种锂离子的嵌入和释放过程可以多次循环,从而显著提高了锂电池的寿命。

90年代初,锂电池开始应用于商业领域,如便携式电子设备。

同时,锂电池的能量密度也得到了进一步提高,使其能够提供更长的电池续航时间。

21世纪初,锂电池开始广泛应用于电动汽车和储能系统领域。

锂电池的高能量密度和较长的寿命使其成为电动汽车的理想能源选择。

同时,随着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储能系统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锂电池的高效能和长寿命使其成为储能系统的首选设备。

近年来,锂电池的发展仍在不断进行着。

研究人员不断探索新的材料和技术,以进一步提高锂电池的能量密度、寿命和安全性能。

例如,固态锂电池的研究和开发正在进行中,这种电池具有更高的能量密度和更好的安全性能。

总的来说,锂电池经过多年的发展和改进,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能源储存技术。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需求的增加,锂电池有望在未来继续发展,并在更广泛的领域中得到应用。

锂电池发展简史资料

锂电池发展简史资料
25
26
13



1983 年, Peled 等人提出固态电解质界面膜(简称SEI)模 型。研究表明, 这层薄膜的性质(电极与电解质之间的界面 性质)直接影响到锂电池的可逆性与循环寿命。 20世纪80年代中, 研究人员开始针对“界面”进行一系列 的改造,包括寻找新电解液,加入各种添加剂与净化剂, 利用各种机械加工手段, 通过改变电极表面物理性质来抑 制锂枝晶的生长。 80年代末期, 加拿大Moli能源公司研发的Li/Mo2 锂金属二 次电池推向市场,第一块商品化锂二次电池终于诞生。
22
4. 1������


固体聚合物电解质电池

19世纪末期, Warburg发现一些固态化合物为纯离子导体。 1975年, W right等人发现聚氧化乙烯PEO能够溶解无机盐 并且在室温下表现出离子导电性。 1978年, Armand首次将这种聚合物电解质作为锂电池电解 质研究。SPEs 电解质层可以做得很薄, 电池可做成任意 形状而且防漏, 并且可防止锂枝晶的形成, 改善电池的循 环性能。但是SPE的离子导电率不高,此外还要面对电极 表面化学的问题,因此SPEs的发展并不乐观。
6
2 锂金属二次电池( 1972-1984)


锂原电池的成功激起了二次电池的研究热潮。学术界的 目光开始集中在如何使该电池反应变得可逆这个问题上。 当锂原电池由于其高能量密度迅速被应用到如手表、计 算器以及可植入医学仪器等领域的时候, 众多无机物与碱 金属的反应显示出很好的可逆性。这些后来被确定为具 有层状结构的化合物的发现, 对锂二次电池的发展起到极 为关键的作用。
24




1990年Abraham 发表添加增塑剂的凝胶状电解质体系锂 离子传导性能研究的论文, 将室温下锂离子传导性能提高 到10-3 Ω -l cm-1,在当时来讲, 该指标被认为是不可逾越的。 1994年, Bellcore公司Tarascon小组申请专利,率先提出使用 具有离子导电性的聚合物作为电解质制造聚合物锂二次 电池。 1996年, Tarascon等人报道了Bellcore/Telcordia 商品化GPE 电池性能与制备工艺。 1999年, 锂离子聚合物电池正式投入商业化生产 , 松下公 司为首的8 家公司均有产品推出, 因此, 1999年被日本人称 为锂聚合物电池的元年。

锂电池发展的几个阶段

锂电池发展的几个阶段

锂电池发展的几个阶段锂电池是一种重要的电力储存技术,广泛应用于便携式电子设备、电动汽车和储能系统等领域。

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中,锂电池经历了几个重要的阶段,不断提高能量密度、循环寿命和安全性。

以下是锂电池发展的几个阶段的详细解释:1. 第一代锂金属电池(20世纪70年代)第一代锂金属电池是锂电池技术的鼻祖。

它使用锂金属作为负极,氧化物(通常是二氧化锰)作为正极,以及非水电解液。

这种电池具有高能量密度和较长的循环寿命,但由于锂金属负极的安全性问题,如锂枝晶短路和金属锂与电解液反应产生热量等,限制了它的商业化应用。

2. 第二代锂离子电池(20世纪90年代)第二代锂离子电池是当前广泛使用的锂电池技术。

它使用石墨作为负极,锂盐作为电解质,以及锂过渡金属氧化物(如钴酸锂、锰酸锂和磷酸铁锂)作为正极。

相比于第一代锂金属电池,锂离子电池具有更好的安全性能,不会出现锂枝晶短路等问题。

此外,锂离子电池具有较高的能量密度、较长的循环寿命和较低的自放电率。

这些特性使得锂离子电池成为便携式电子设备的首选电池技术。

3. 第三代锂硫电池第三代锂硫电池是目前锂电池技术的研究热点之一。

它使用硫作为正极材料,石墨作为负极材料,以及锂盐作为电解质。

锂硫电池具有非常高的能量密度,理论上可以达到锂离子电池的两倍。

此外,锂硫电池还具有低成本、环境友好和丰富资源等优势。

然而,锂硫电池的循环寿命相对较低,容量衰减快,需要解决电解液的溶解问题和硫正极的体积膨胀等挑战。

4. 第四代锂空气电池第四代锂空气电池被认为是未来可能的突破性技术。

它使用空气中的氧气作为正极材料,锂金属或锂盐作为负极材料,以及电解质。

锂空气电池的理论能量密度极高,远远超过锂离子电池。

此外,由于正极材料采用空气中的氧气,锂空气电池具有很高的能量效率。

然而,锂空气电池目前仍面临许多挑战,如氧气活性物质的稳定性、电极的循环寿命和放电过程中产生的碳堵塞等问题。

5. 未来发展趋势除了上述几个阶段的发展,锂电池的未来还有许多其他可能的方向。

锂电池发展历史

锂电池发展历史

东 莞 轩 航 电 子 有 限 公 司Dongguan ShineHong Electronics Co., LTD.TEL:+86-769-81629897、81629896 Fax:+86-769-81629895ADD:中国广东省东莞市长安镇长盛社区荟萃街33号金秋楼501室锂电池发展历史1.1970年代埃克森的M.S.Whittingham采用硫化钛作为正极材料,金属锂作为负极材料,制成首个锂电池。

2.1980年,J. Goodenough 发现钴酸锂可以作为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3.1982年伊利诺伊理工大学(the Illinoi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的R.R.Agarwal和J.R.Selman发现锂离子具有嵌入石墨的特性,此过程是快速的,并且可逆。

与此同时,采用金属锂制成的锂电池,其安全隐患备受关注,因此人们尝试利用锂离子嵌入石墨的特性制作充电电池。

首个可用的锂离子石墨电极由贝尔实验室试制成功。

4.1983年M.Thackeray、J.Goodenough等人发现锰尖晶石是优良的正极材料,具有低价、稳定和优良的导电、导锂性能。

其分解温度高,且氧化性远低于钴酸锂,即使出现短路、过充电,也能够避免了燃烧、爆炸的危险。

5.1989年,A.Manthiram和J.Goodenough发现采用聚合阴离子的正极将产生更高的电压。

6.1991年索尼公司发布首个商用锂离子电池。

随后,锂离子电池革新了消费电子产品的面貌。

7.1996年Padhi和Goodenough发现具有橄榄石结构的磷酸盐,如磷酸锂铁(LiFePO4),比传统的正极材料更具优越性,因此已成为当前主流的正极材料。

由于锂金属的化学特性非常活泼,使得锂金属的加工、保存、使用,对环境要求非常高,所以锂电池生产要在特殊的环境条件下进行。

但是由于锂电池的很多优点,锂电池被广泛的应用在电子仪表、数码和家电产品上。

但是,锂电池多数是二次电池,也有一次性电池。

锂电池的发展史

锂电池的发展史

锂电池的发展史锂电池是一种高能量密度、轻量级、环保且具有良好充放电性能的电池,其发展历程如下:1.1970年代末期,M.S. Whittingham在美国埃克森研究实验室中开发了第一个锂离子电池的原型,这是锂电池技术的最初起步。

2.1980年代初期,约翰·古德纳夫(John B. Goodenough)在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开发出了第一种具有实用价值的锂离子电池,使用锰酸锂作为正极材料和碳作为负极材料。

3.1990年代,Akira Yoshino在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研发了首个商业化锂离子电池,采用了石墨负极和锂钴氧化物正极,并获得了锂电池技术的重要专利。

4.2000年代,锂电池开始广泛应用于便携式电子产品,如手机、笔记本电脑等,同时也被用于电动汽车和储能系统等领域。

5.2010年代,随着新能源产业的崛起和能源转型的加速,锂电池的需求不断增长,技术不断发展,新材料、新工艺、新应用等也不断涌现。

目前,锂电池技术已经成为电动汽车、智能家居、移动通信等领域的重要能源,同时也成为解决能源问题和环保问题的重要手段。

根据不同的正极材料和电解液类型,目前市场上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的锂电池:1.锂离子电池(Li-ion):锂离子电池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锂电池,使用锂金属氧化物作为正极材料和有机电解液,其优点包括高能量密度、长寿命、轻量化、低自放电率等。

2.钴酸锂电池(LiCoO2):钴酸锂电池是最早商业化应用的一种锂离子电池,使用钴酸锂作为正极材料,具有高能量密度、稳定性好、内阻小等优点,但其成本相对较高。

3.锰酸锂电池(LiMn2O4):锰酸锂电池使用锰酸锂作为正极材料,具有高安全性、环保、寿命长等优点,但其能量密度相对较低。

4.磷酸铁锂电池(LiFePO4):磷酸铁锂电池使用磷酸铁锂作为正极材料,具有高安全性、长寿命、高温性能好等优点,但其能量密度相对较低。

5.钴酸锂三元电池(LiCoO2-LiNiCoMnO2):钴酸锂三元电池采用钴酸锂与镍钴锰酸锂混合作为正极材料,具有高能量密度、长寿命、高放电倍率等优点,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锂电池之一。

锂电池发展历程

锂电池发展历程

1、电池发展史电池是将物质化学反应产生的能量直接转换成电能的一种装置。

1800年,意大利科学家伏打(Volta)将不同的金属与电解液接触,作成Volta堆,这被认为是人类历史上第一套电源装置。

从1859年普莱德(Plante)试制成功铅酸蓄电池以后,化学电源便进入了萌芽状态。

1868年法国科学家勒克郎谢(Leclanche)研制成功以NHCl为电解液的锌—二氧化锰干电池;1895年琼格发明了镉-镍电4池;1900年爱迪生(Edison)研制成功铁-镍蓄电池。

进入20世纪后,电池理论和技术一度处于停滞状时期,但在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一些基础研究在理论上取得突破、新型电极材料的开发和各类用电器具日新月异的发展,电池技术又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科学家首先发展了碱性锌锰电池。

进入80年代,科学技术发展越发迅速,对化学电源的要求也日益增多、增高。

如集成电路的发展,要求化学电源必须小型化;电子器械、医疗器械和家用电器的普及不仅要求化学电源体积小,而且还要求能量密度高、密封性和贮存性能好、电压精度高。

因此电池池的研究重点转向蓄电池,1988年,镍镉电池实现商品化。

1992年,锂离子电池实现商品化,1999年,聚合物锂离子蓄电池进入市场。

2、锂电池发展史2.1锂原电池美国航空航天航空局(NASA)及世界上其它一些研究机构是最早从事锂原电池研究的,他们努力的结果使锂原电池在1970年初实现了商品化。

这种锂原电池采用金属锂,正极活性物质采用二氧化锰和氟化炭等材料。

与传统的原电池相比,这种锂离子电池的放电容量高数倍,而且其电动势在3V以上,可用作特殊需求的长寿命电池或高电压电池。

上述使用金属锂作活性负极物质的一次锂电池已顺利实现了商品化,但锂离子蓄电池的开发且遇到了非常大的困难,最大的困难是金属锂负极存在很大的问题。

这是由于在充电反应中过程中会产生枝晶锂(纤维状结晶),这种现象会导致蓄电池产生两个致命的缺陷,第一个缺陷是对电池特性的影响,那就是以纤维状沉积的金属锂会以100%的效率放电,由此导致电池充放电循环困难,并引起电池的循环寿命和贮存等性能的下降,第二个缺陷就是枝晶通过充放电的循环反复形成,枝晶锂可能穿透隔膜,造成电池内部短路,从而发生爆炸。

中国锂电池发展史

中国锂电池发展史

中国锂电池发展史中国锂电池发展史是一部充满创新、变革和进步的历史。

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中国在锂电池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从早期的基础研究到如今的产业规模化发展,中国锂电池产业经历了多个阶段,下面将详细介绍这段发展历程。

1.早期研究与发展(1990-2000年):中国早期对锂电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高校和科研机构。

1990年,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成功研制出锂电池,这标志着中国锂电池的诞生。

在此之后,中国开始关注锂电池的研发和产业化。

1.产业化起步(2001-2010年):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全球经济化的推进,中国锂电池产业开始起步。

这段时间内,中国政府加大对锂电池产业的扶持力度,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国内外企业投资锂电池产业。

在此背景下,许多中国企业开始涉足锂电池领域,如比亚迪、力神电池等。

1.快速增长与国际化(2011-2015年):随着全球电动汽车市场的兴起,锂电池需求大幅增长。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电动汽车市场,其锂电池产业迎来了快速发展期。

这段时间内,中国锂电池产量和市场规模持续扩大,技术水平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同时,中国企业开始在国际市场上取得一定成绩,如比亚迪、宁德时代等企业在国际市场上获得了重要客户。

1.行业整合与高质量发展(2016年至今):随着中国政府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重视和扶持,锂电池产业进入了行业整合阶段。

政府推动企业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提高产业集中度。

在此背景下,中国锂电池产业逐渐向高质量、高效益方向发展。

企业不断加强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提高产品性能和质量,同时降低生产成本。

如今的中国锂电池产业已经在全球市场上占据重要地位,为国内外电动汽车市场提供可靠的能源解决方案。

中国锂电池发展史是一部充满创新、变革和进步的历史。

从早期的基础研究到如今的产业规模化发展,中国锂电池产业经历了多个阶段。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政府和企业不断加强合作与交流,积极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使中国锂电池产业逐渐成为全球领先的力量之一。

锂离子电池发展史简述

锂离子电池发展史简述

锂离子电池发展史简述
锂离子电池是一种高效、高能量、高稳定性、重量轻的电池,被广泛应用于移动电子产品、电动汽车和储能系统等领域。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锂离子电池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其关键技术不断突破和创新,使得其性能得到了显著提升。

第一阶段:早期发展(1970年代-1980年代初期)
在70年代初期,锂离子电池的概念被提出。

但由于技术、材料和制造工艺的限制,早期的锂离子电池体积大、重量重、效率低。

直到1980年代初期,第一代商用锂离子电池才面世,但其容量仍然有限,仅适用于一些小型电子设备。

第二阶段:商业化发展(1990年代中期)
1990年代中期,锂离子电池开始进入商业化阶段。

新材料、新技术的引入使得锂离子电池的容量和循环寿命得到了显著提升,同时成本也逐渐降低。

这一时期,锂离子电池开始广泛应用于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机、移动电话等产品中。

第三阶段:高能量化发展(2000年代)
21世纪初期,锂离子电池进入了高能量化发展阶段。

随着电动汽车的出现和储能需求的增加,锂离子电池对能量密度和安全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新型材料的应用、电池设计优化和制造工艺的改进,使得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得到了显著提升,同时其安全性也得到了更好的保障。

第四阶段:未来发展(2020年代)
当前,锂离子电池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但仍面临一些挑战和机遇。

例如,长寿命、高能量密度、低成本等方面的要求仍然存在,同时新型材料和新能源的应用也将给锂离子电池带来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未来,锂离子电池将继续发展壮大,成为构建可持续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锂电池的发展史以及后期能带来如何的收益

锂电池的发展史以及后期能带来如何的收益

锂电池的发展史以及后期能带来如何的收益1,锂电池的前世今生锂离子电池诞生于90年代初,开始是日本厂商独家垄断的。

世界上第一个将锂电池商业化生产的公司是日本索尼,其在1991年商业化生产锂离子电池首先被用于消费电子产品。

最早用的锂离子电池,应用的就是我们传说中的大哥大。

锂离子电池的爆发就是伴随着移动通讯的成长。

锂离子电池在刚刚开始就让垄断的日本厂商赚到了极端的暴利。

后来在韩国政府的扶持下,三韩国三星大力加强进入锂离子电池的研究和生产,并进入锂电产业链。

于是,日本独家垄断变成了日韩联手垄断,锂离子电池维持在比较高的价格之下。

直到2000年,中国出了一个比亚迪,比亚迪电池在锂离子电池领域的崛起,标志着中国厂商第一次冲进了锂电池的行业。

开始,中国的锂离子电池还是应用在山寨机和副厂配件等方面。

但后来,由于生产的量越来越大技术逐渐进步,使得中国厂商的技术水平已经逐渐的攀高。

而中国厂商的性价比优势就逐渐体现出来。

能做多做好的锂电池公司越来越多,因为背靠着全球最大的市场,中国的锂电池公司茁壮成长成为世界锂电池行业的全球领军者。

到了近年,锂离子电池已经让中国成为世界范围内的第一大巨头,中国约全球60%的销售量,日本占了全球的17%,韩国占23%左右。

中国锂电池的进步,在于其增长速度非常快,在世界份额中的比例还在继续提升。

按照销量我们可以看到:松下排第一,lg排第二,第三名是三星,他们的营收都在两千两百亿人民币以上。

而世界的第二梯队则是中国三巨头比亚迪。

宁德时代和ATL。

往下再数,其他入围的中国厂商有:深圳沃玛特,天津神力。

另外,就是欣旺达和德赛电池,这俩是苹果的御用供应商。

其实兴旺达和德赛电池目前做的也非常大,绝对不输于其他锂电池公司。

但是我们在此文中并不多加描述,因为我们所说的是电动汽车板块下的动力锂电池。

2,锂电池到底空间有多大我曾经在我的文中【记住,锂电池是人类发明的唯一随身携带能源】说过,锂电池是人类发明的唯一随身能源。

锂电池发展简史资料

锂电池发展简史资料
? 20世纪80年代中, 研究人员开始针对“界面”进行一系列 的改造,包括寻找新电解液,加入各种添加剂与净化剂, 利用各种机械加工手段, 通过改变电极表面物理性质来抑 制锂枝晶的生长。
? 80年代末期, 加拿大Moli能源公司研发的Li/Mo2 锂金属二 次电池推向市场,第一块商品化锂二次电池终于诞生。
? 第一种方案是抛弃锂金属, 选择另一种嵌入化合物代替锂。 这种概念的电池被形象地称为摇椅式电池 ( Rocking Chair Battery, 简称RCB )。将这一概念产品化, 花了足足十年的 时间, 最早到达成功彼岸的是日本索尼公司, 他们把这项 技术命名为 Li-ion (锂离子技术)。
16
24
? 1990年Abraham 发表添加增塑剂的凝胶状电解质体系锂 离子传导性能研究的论文, 将室温下锂离子传导性能提高 到10-3 Ω -l cm-1,在当时来讲, 该指标被认为是不可逾越的。
? 1994年, Bellcore公司Tarascon小组申请专利,率先提出使用 具有离子导电性的聚合物作为电解质制造聚合物锂二次 电池。
? 1980 年, Mizushima 和Goodenough就提出LixCoO2 或 LixNiO2 可能的应用价值,但由于当时主流观点认为高工 作电压对有机电解质的稳定性没有好处, 该工作没有得到 足够的重视。随着碳酸酯类电解质的应用,LixCoO2首先 成为商业锂离子电池的正极材料。
19
20
? 1973年, 氟化碳锂原电池在松下电器实现量产, 首次装置 在渔船上。
? 氟化碳锂原电池发明是锂电池发展史上的大事, 原因在于 它是第一次将“嵌入化合物”引入到锂电池设计中。
4
1.3 Li/MnO 2体系: 收获成功

锂电池的历史发展

锂电池的历史发展

锂电池的历史发展锂电池是一种基于锂离子在正负极之间转移的电池,具有高能量密度、长寿命、轻巧等优点,广泛应用于电子设备、交通工具等领域。

它的历史发展非常丰富,下面我将从20世纪初的发展到21世纪初的现状,详细介绍锂电池的发展历程。

20世纪初,锂电池的研究工作刚刚开始。

1901年,德国科学家汉沃·西岑(Hanway W. Shin)首次利用锂锭和硫酸制备了可充电锂电池。

然而,由于当时的材料和工艺限制,这种锂电池的性能并不理想,无法应用于实际应用中。

在此之后的几十年里,电池领域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铅酸电池和镍镉电池上,锂电池的研究受到了较少的关注。

直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锂电池的研究才重新得到关注。

1967年,英国的斯坦-惠顿(Stan Whittingham)教授制备出第一种可充电锂电池,该电池使用锂金属作为负极材料、硫化铁作为正极材料,电解液采用锂盐溶液。

这是锂电池的重要里程碑,开启了锂电池的研究热潮。

然而,这种早期的锂电池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是由于使用锂金属作为负极材料,锂电池在充放电过程中会形成锂枝晶,导致电池内短路和安全问题。

此外,硫化铁作为正极材料的能量密度也比较低,限制了锂电池的应用范围。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锂电池开始进入第二个阶段的发展,以锂-钴酸锂电池为代表。

1979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约翰·古德诺(John B. Goodenough)教授首次提出了用锂金属氧化物作为正极材料的概念,并成功制备了锂-钴酸锂电池。

锂-钴酸锂电池相比之前的锂硫化铁电池具有更高的能量密度和工作电压,大大提高了锂电池的性能。

然而,锂-钴酸锂电池的正极材料钴存在着供需不平衡和价格昂贵的问题,同时锂电池的安全性也存在着潜在的风险。

因此,人们开始寻找替代钴的正极材料。

1991年,日本电气(NEC)公司的开发人员广瀨贵雄(Takao Sano)和日本理化学研究所的吉村功(Katsuaki Yazami)教授首次提出并设计了锂铁磷酸铁锂电池。

锂电池发展历程

锂电池发展历程

锂电池发展历程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锂电池的发展经历了几个关键的阶段。

以下是锂电池发展的历程:第一个阶段:早期实验和商业化应用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科学家们开始对锂电池进行实验研究。

1973年,瓦尔特·南开(Walter Nannskog)和斯坦福·阿巴拉姆斯基(Stanford R. Ovshinsky)首次提出了锂离子电池的设计概念。

随后,在1980年,约翰·史格兰(John B. Goodenough)提出了锂离子电池的正极材料——锰酸锂。

这些早期实验为后来的锂电池研究奠定了基础。

第二个阶段:锂离子电池商业化20世纪90年代,锂离子电池开始商业化应用。

1991年,索尼公司首次将锂离子电池应用于商业化产品——便携式收音机。

随后,锂离子电池逐渐在移动电话、笔记本电脑等电子设备中得到广泛应用。

这个阶段的锂电池主要由碳负极和锰酸锂正极组成。

第三个阶段:锂电池技术进一步演进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锂电池的技术也得到了改进和演进。

1996年,史坦利·沃廉姆森(Stanley Whittingham)提出了钴酸锂作为正极材料的概念。

钴酸锂具有更高的能量密度和较长的循环寿命,推动了锂电池的发展。

此后,磷酸铁锂、锰酸锂、三元材料等不同种类的正极材料相继问世。

这些新材料使锂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循环寿命得到进一步提高。

第四个阶段:高容量和快充技术的研发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和电动汽车等领域的快速发展,对高容量和快充技术的需求越来越高。

科学家们开始研究新型材料和结构,以提高锂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充电速度。

石墨烯、硅基负极、固态电解质等新技术逐渐应用于锂电池中。

这些技术的发展,使得锂电池的性能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第五个阶段:环保和可再生能源的需求当前,随着对环保和可再生能源的需求日益增长,锂电池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发展方向。

科学家们正在研究将锂电池与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相结合,以实现清洁能源的储存和利用。

中国锂离子电池发展历程

中国锂离子电池发展历程

中国锂离子电池发展历程中国锂离子电池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末,具体如下:1. 1999年:中国开始生产锂离子电池。

当时,国内的锂离子电池产能非常有限,主要用于笔记本电脑和移动电话等消费电子产品。

2. 2000年代初:中国的锂离子电池产能开始逐渐增加,产品逐渐向电动工具、电动自行车等领域拓展。

此时,国内的锂离子电池技术水平相对较低,产品性能和安全性有待提升。

3. 2006年:中国锂离子电池行业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机遇。

国家发改委发布了《锂离子电池产业发展指南》,将锂离子电池列为国家重点支持的新兴产业之一。

这一政策推动了国内锂离子电池产业的迅猛发展。

4. 2008年:中国的锂离子电池产能超过了全球其他国家。

国内的锂离子电池企业开始在电动汽车领域进行布局,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5. 2010年代:中国的锂离子电池产能继续快速增长,技术水平逐步提高。

国内的锂离子电池企业开始在国际市场上崭露头角,成为全球锂离子电池产业的重要参与者。

6. 2015年: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锂离子电池生产国。

国内锂离子电池企业的市场份额持续扩大,产品质量和性能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7. 2020年:中国的锂离子电池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涵盖了从电池材料、电池制造到电池回收利用等各个环节。

国内的锂离子电池企业在技术研发、产品创新和市场拓展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

总体而言,中国的锂离子电池发展经历了从起步阶段到快速发展的过程。

国家政策的支持、市场需求的推动以及企业自身的努力和创新,都为中国锂离子电池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未来,中国的锂离子电池产业将继续朝着高品质、高性能和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
3.2 LiMO2 化合物研究进展



70年代末,Murphy 的研究揭示类似V6O13的氧化物一样 具有优越的电化学特性,为后来尖晶石类嵌入化合物的 研究奠定了基础。 在持续的努力下, 研究人员找到LixMO2 (M代表Co, Ni, Mn)族化合物, 它们具有与LiTiS2 类似的斜方六面体结构, 使锂离子易于在其中嵌入与脱嵌。 1980 年, Mizushima 和Goodenough就提出LixCoO2 或 LixNiO2 可能的应用价值,但由于当时主流观点认为高工 作电压对有机电解质的稳定性没有好处, 该工作没有得到 足够的重视。随着碳酸酯类电解质的应用,LixCoO2首先 成为商业锂离子电池的正极材料。
13



1983 年, Peled 等人提出固态电解质界面膜(简称SEI)模 型。研究表明, 这层薄膜的性质(电极与电解质之间的界面 性质)直接影响到锂电池的可逆性与循环寿命。 20世纪80年代中, 研究人员开始针对“界面”进行一系列 的改造,包括寻找新电解液,加入各种添加剂与净化剂, 利用各种机械加工手段, 通过改变电极表面物理性质来抑 制锂枝晶的生长。 80年代末期, 加拿大Moli能源公司研发的Li/Mo2 锂金属二 次电池推向市场,第一块商品化锂二次电池终于诞生。
锂电池发展简史
1
1 锂电池概念与锂原电池发展 ( 1960~1970)



1960~1970年代的石油危机迫使人们去寻找新的替代能 源, 同时军事、航空、医药等领域也对电源提出新的要求。 当时的电池已不能满足高能量密度电源的需要。 由于在所有金属中锂比重很小、电极电势极低, 它是能量 密度很大的金属, 锂电池体系理论上能获得最大的能量密 度, 因此它顺理成章地进入了电池设计者的视野。 但是锂金属在室温下与水反应,因此如果要让锂金属应用 在电池体系中,非水电解质的引入非常关键。
22
4. 1������


固体聚合物电解质电池

19世纪末期, Warburg发现一些固态化合物为纯离子导体。 1975年, W right等人发现聚氧化乙烯PEO能够溶解无机盐 并且在室温下表现出离子导电性。 1978年, Armand首次将这种聚合物电解质作为锂电池电解 质研究。SPEs 电解质层可以做得很薄, 电池可做成任意 形状而且防漏, 并且可防止锂枝晶的形成, 改善电池的循 环性能。但是SPE的离子导电率不高,此外还要面对电极 表面化学的问题,因此SPEs的发展并不乐观。
3
1.2 Li/(CF)n体系: 初见端倪



1970年, 日本松下电器公司与美国军方几乎同时独立合成 出新型正极材料--碳氟化物。松下电器成功制备了分子表 达式为(CFx)n (0.5≤x ≤ 1)的结晶碳氟化物, 将它作为锂原 电池正极。美国军方研究人员设计了(CxF)n(x = 3.5-7.5)。 无机锂盐+有机溶剂电化学体系, 拟用于太空探索。 1973年, 氟化碳锂原电池在松下电器实现量产, 首次装置 在渔船上。 氟化碳锂原电池发明是锂电池发展史上的大事, 原因在于 它是第一次将“嵌入化合物”引入到锂电池设计中。
24




1990年Abraham 发表添加增塑剂的凝胶状电解质体系锂 离子传导性能研究的论文, 将室温下锂离子传导性能提高 到10-3 Ω -l cm-1,在当时来讲, 该指标被认为是不可逾越的。 1994年, Bellcore公司Tarascon小组申请专利,率先提出使用 具有离子导电性的聚合物作为电解质制造聚合物锂二次 电池。 1996年, Tarascon等人报道了Bellcore/Telcordia 商品化GPE 电池性能与制备工艺。 1999年, 锂离子聚合物电池正式投入商业化生产 , 松下公 司为首的8 家公司均有产品推出, 因此, 1999年被日本人称 为锂聚合物电池的元年。
7
2. 1������
பைடு நூலகம்
嵌入化合物: 锂二次电池成功的关键


60年代末,贝尔实验室的Broadhead等人将碘或硫嵌入到二 元硫化物(如NbS2)的层间结构时发现, 在放电深度低的情 况下, 反应具有良好的可逆性。 同时,斯坦福大学的Armand等人发现一系列富电子的分 子与离子可以嵌入到层状二硫化物的层间结构中, 例如二 硫化钽(TaS2),此外,他们还研究了碱金属嵌入石墨晶格 中的反应, 并指出石墨嵌碱金属的混合导体能够用在二次 电池中。 1972年, 在一次学术会议上, Steel与Armand等人提出“电 化学嵌入”概念的理论基础。
4
1.3 Li/MnO2体系: 收获成功

1975年,三洋公司在过渡金属氧化物电极材料取得突 破,Li/MnO2开发成功,用在CS-8176L 型计算器上。1977年, 有关该体系设计思路与电池性能的文章一连两期登载在 日文杂志“电气化学与工业物理化学”上。1978 年, 锂二 氧化锰电池实现量产, 三洋第一代锂电池进入市场。
10

1972年, Exxon设计了一种以T iS2 为正极、锂金属为负极、 LiClO4 /二恶茂烷为电解液的电池体系。实验表明,该电池 的性能表现良好,深度循环接近1000 次, 每次循环损失低 于0.05%。
11
充电过程中, 由于金属锂电极表面凹凸不平, 电沉积速率的 差异造成不均匀沉积, 导致树枝状锂晶体在负极生成。当枝 晶生长到一定程度就会折断, 产生“死锂”, 造成锂的不可 逆,使电池充放电实际容量降低。锂枝晶也有可能刺穿隔膜, 12 将正极与负极连接起来, 电池产生内短路。



70年代末, Exxon 的研究人员开 始对锂铝合金电极进行研究。 1977-1979 年, Exxon推出扣式锂 合金二次电池, 用于手表和小型 设备。 1979年, Exxon在芝加哥的汽车电 子展中展示了以TiS2 为正极的大 型的锂单电池体系,后来Exxon 公司出于安全问题, 未能将该锂 二次电池体系实现商品化。
5
1.4 Li/Ag2V4O11体系: 医用领域佼佼者

1976年, 锂碘原电池出现。接着, 许多用于医药领域的专 用锂电池应运而生, 其中锂银钒氧化物( Li/Ag2V4O11 )电池 最为畅销, 它占据植入式心脏设备用电池的大部分市场份 额 。这种电池由复合金属氧化物组成, 放电时由于两种离 子被还原, 正极的储锂容量达到300mAh/g。银的加入不但 使电池体系的导电性大大增强, 而且提高了容量利用率。 Li/Ag2V4O11体系是锂电池专用领域的一大突破。
25
26
19
20




LixNiO2 具有很高的比容量, 成本也比LixCoO2 低, 但合成非 常困难, 容量衰减快, 热稳定性低, 未能在商用电池中广泛应 用。 L ixMnO2 具有的理论容量与钴镍的相仿, 但循环过程中 LixMnO2 结构逐渐改变, 分解成两相, 循环性差 , 无法作为电 极材料之选。 尖晶石结构的LiMn2O4 由于它的成本低廉、热稳定性高、 耐过充性能好、高操作电压的四大特性,对它的改性多年以 来一直都是研究的热点。缺点在于在于高温下循环性能差。 目前该材料是美国、日本等国研究动力锂电池的主要对象。 1997年Goodenough 等人开创了橄榄石结构LiFePO4的工作。 LiFePO4具有较稳定的氧化状态, 安全性能好, 高温性能好, 原材料来源广泛、价格便宜等优点,L iFePO4 被认为是极有 可能替代现有材料的新一代正极材料。缺点是导电率低, 比容量偏低。 21
14
2. 3������

锂二次电池研发的停顿
1989年, 因为Li /Mo2 二次电池发生起火事故,除少数公司 外, 大部分企业都退出金属锂二次电池的开发。锂金属二 次电池研发基本停顿, 关键原因还是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安 全问题。
15
3������

锂离子电池( 1980-1990)

鉴于各种改良方案不奏效, 锂金属二次电池研究停滞不前, 研究人员选择了颠覆性方案。 第一种方案是抛弃锂金属, 选择另一种嵌入化合物代替锂。 这种概念的电池被形象地称为摇椅式电池 ( Rocking Chair Battery, 简称RCB )。将这一概念产品化, 花了足足十年的 时间, 最早到达成功彼岸的是日本索尼公司, 他们把这项 技术命名为 Li-ion (锂离子技术)。
8
锂嵌入反应示意图
9
2. 2������

第一块锂二次电池诞生

随着嵌入化合物化学研究的深入, 在该类化合物中寻找具 有应用价值的电极材料的目标逐渐清晰起来。 Exxon公司研发人员继续斯坦福大学团队的研究, 他们让 水合碱金属离子嵌入到二硫化钽TaS2中, 在分析生成的化 合物时, 研究人员发现它非常稳定。这一切都预示着: 在 层状二元硫化物中选出具有应用价值的材料作为锂二次 电池的正极将是非常有可能的。最终二硫化钛( TiS2 )以 其优良表现得到电池设计者的青睐。
16
锂离子电池原理示意图
17
3. 1������ 摇椅式电池概念

最早提出 摇椅式电池概念的是Armand。70年代初, Armand 就开始研究石墨嵌入化合物,1977年, 他为嵌锂 石墨化合物申请专利,1980年, 他提出摇椅式电池概念, 让锂二次电池的正负两极均由嵌入化合物充当。 但是要让概念变成现实,需要克服三个问题:一是找到 合适的嵌锂正极材料, 二是找到适用的嵌锂负极材料, 三 是找到可以在负极表面形成稳定界面的电解液。摇椅电 池从概念变成现实足足花了10年的时间。
2
1. 1������

Li/CuCl2 体系: 首次尝试


1958年, Harris提出采用有机电解质作为锂金属原电池的 电解质。 1962年, 在波士顿召开的电化学学会秋季会议上, 来自美 国军方Lockheed Missile和Space Co. 的Chilton Jr. 和Cook 提出“锂非水电解质体系”的设想。 Chilton与Cook设计了一种新型的电池使用锂金属作负极, Ag, Cu, Ni等卤化物作正极, 低熔点金属盐LiC l-AlCl3 溶 解在丙烯碳酸酯中作为电解液。虽然该电池存在的诸多 问题使它仅停留在概念上, 未能实现商品化, 但Chilton与 Cook的工作开启了锂电池研究的序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