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开市场业务效果分析

合集下载

我国公开市场业务作用效果的局限性分析

我国公开市场业务作用效果的局限性分析

我国公开市场业务作用效果的局限性分析一、货币市场的滞后发展严重影响公开市场业务的政策传导效果1. 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

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是公开市场业务各种操作工具的基础, 它不仅影响各有关工具的市场发育, 还反映调控货币供应量的效果。

1996 年1 月3 日全国统一的银行间拆借市场建立, 同年6 月1 日, 取消拆借利率上限限制, CHIBOR (全国银行间拆借市场利率) 从无到有,实现了同业拆借市场的统一化、规范化和网络化,促进了银行体系内资金更加合理的流动和使用效益的提高。

但我国的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 在市场法规的建设、技术系统的运行效率、市场规模的扩大、交易品种和交易方式、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等方面尚待完善和提高。

特别是由于两级网络的并存, 大量网外交易及统计方法的原因, 使实际交易的数据在网上得不到全面、真实地反映,而且,目前日均23. 1 亿元的拆借成交额相对于我国货币资金的实际规模是比较小的。

而1996 年全年银行拆借总额占市场总额的比重仅有20 % , 在一级市场网络上其所占比重也只有20. 5 % ,造成现行拆借市场利率在一定程度上失真和不完整,权威性有待增强。

加之市场监管机制还没有有效建立, 市场的交易主体因没有健全的自我约束机制和风险防范机制,对系统内资金流动及头寸不能及时掌握,对央行政策调整不灵敏。

特别是作为公开市场业务主要对象的商业银行, 它们入市交易的积极性不高且只拥有有限的市场占有份额。

因此, 市场的交易状况还不能全面、真实、准确地反映社会资金的供求状况。

这样, 不利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传导和引导资金合理流动, 公开市场业务的实际效果在市场发育的不完善中大打折扣。

2. 国债市场。

公开市场业务的效果如何取决于国债市场的深化程度。

从质上看, 它要求国债市场机制健全,国债利率市场化; 从量上看,它要求国债余额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达到一定水平。

在我国, 国债的发行还不完全是经济主体自愿的资产选择行为, 发行节奏呈现非均衡性, 导致社会资金流量突变, 给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流动性管理及风险管理带来冲击; 而且国债二级市场间地区分割, 市场流动性差, 交易品种不尽相同, 造成二级市场的非统一和不均衡发展, 使债券市场实现资本配臵和风险定价等基本功能钝化。

近几年我国公开市场业务的应用情况

近几年我国公开市场业务的应用情况

近几年我国公开市场业务的应用情况关键词:中央银行;公开市场业务;背景;优缺点;作用;效果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通过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吞吐基础货币,调节货币供应量的活动。

与一般金融机构所从事的证券买卖不同,中央银行买卖证券的目的不是为了盈利,而是为了调节货币供应量。

根据经济形势的发展,当中央银行认为需要收缩银根时,便卖出证券,相应地收回一部分基础货币,减少金融机构可用资金的数量;相反,当中央银行认为需要放松银根时,便买入证券,扩大基础货币供应,直接增加金融机构可用资金的数量。

一、我国中央银行公开市场业务的发展背景1.公开市场业务的启动与恢复期(1994~1998年)1994年我国成功实施了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和人民币汇率并轨,实行了银行结售汇制度,建立了银行间外汇市场,中央银行为了稳定人民币汇率,于1994年3月启动了外汇公开市场操作。

1996年4月又启动了买卖短期国债的公开市场业务。

当时交易对象只有14家商业银行,交易工具只有财政部当年发行的短期国债,交易品种只有正回购一个,交易方式非常单一,每次的招标数量很少,只有1~2亿元的规模。

1997年因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公开市场业务基本上停止了。

1998年5月央行恢复了公开市场业务债券交易,并实行了一级交易商制度,选择—些实力雄厚、资产质量较好、资信较高,并能进行大额债券交易的商业银行作为公开市场业务的交易对象。

当年人民银行共进行了36次公开市场操作。

至此,公开市场业务开始成为调控基础货币的经常性货币政策工具。

2.公开市场业务的初步形成期(1999~2001年)1999年至2001年,因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的影响,我国经济发展一直处于低谷,需要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大力支持,所以,中央银行除了把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调低到6%外,还加大了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力度。

1999年9月以后,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加大了对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券的现券买入力度。

我国央行货币政策目标及有效性

我国央行货币政策目标及有效性

我国央行货币政策有效性摘要: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向纵深推进,中国人民银行已逐渐演变成了国民经济的重要宏观调控部门,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

本文阐述了货币政策理论及其相关研究,以及对近年来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货币政策通货膨胀有效性2003年以来,我国GDP增长率连续五年超过10%。

但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通货膨胀一直持续急升。

中国政府已经将治理通货膨胀视为宏观经济第一要务。

这次的通货膨胀主要表现在:⑴构成CPI的八大商品类别看,上涨幅度较大的主要是食品类价格。

2006年以来,国际粮食价格全线上涨,大部分农作物的价格、涨幅均达到近十年来的最高水平。

⑵随着次级债危机影响的不断扩散,美元持续贬值,导致以美元计价的国际石油、有色金属等能源和基础产品价格持续上涨。

使中国企业背负了越来越重的成本压力,生产资料价格持续上涨对下游产品的成本推动效应,将带动整体物价水平的上扬。

⑶劳动力市场的紧张推动了劳动力价格的上升、特别是2008年《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企业的劳动力成本提高,而且就业刚性增强。

针对CPI过高的现象,央行2007年提出适度从紧“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的货币政策,作为当时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

到了2008年,年初中国人民银行还在执行从紧的货币政策,进入9月份以后,由于国际金融危机急剧恶化,对我国经济的冲击明显加大,中国人民银行就开始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而从2010年1月12日至2011年6月14日,为了缓解外汇占款持续上升、经济流动性过剩以及通货膨胀的压力,我国央行连续12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自2011年12月30日起,为了向市场释放流动性,以增强经济运行活力,央行又三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

这些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得到挑战。

一、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货币政策有效性,就是指货币政策能否立足于特定的经济金融环境,运用特定的政策工具与政策手段选择,通过不同的传导机制,影响现实经济金融运行,引导社会资金的合理流动,提高资源配置的有效性,顺利实现其预定的调控目标。

三大货币政策工具的优缺点

三大货币政策工具的优缺点

三大货币政策工具的优缺点再贴现业务的主要优点是,它有利于中央银行发挥最后贷款者的作用,并且既能调节货币供给的总量,又调节货币供给的结构。

再贴现业务的主要缺点是再贴现业务的主动权在商业银行,而不在中央银行,这就限制中央银行的主动性;再贴现率的调节作用有限。

繁荣时期提高再贴现率未必能够抑制商业银行的再贴现需求,因为商业银行的盈利更高;萧条时期降低再贴现率也未必能刺激商业银行的借款需求,因为此时的盈利水平更低。

而且再贴现率不能经常调整,否则市场利率的经常波动,会使商业银行无所适从。

此外,再贴现业务的最大缺点在于它具有顺经济走势的倾向,繁荣时期的物价上涨使得再贴现票据的金额上升,货币供给增加;萧条时期的物价下跌,又使得再贴现金额下降,货币供给减少。

货币政策因此可能在繁荣时期“火上加油”,而在萧条时期“雪上加霜”。

公开市场操作具有如下优点:第一,中央银行能及时运用公开市场操作,买卖任意规模的有价证券,从而精确地控制银行体系的准备金和基础货币,使之达到合理的水平。

虽然其发生作用的途径同再贴现率政策和准备金政策基本相同,但它的效果比这两种政策更为准确,并且不受银行体系反应程度的影响。

在公开市场操作中,中央银行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完全可以按自己的意愿来实施货币政策。

依弗里德曼之意,中央银行实施公开市场操作是“主动出击”,而非“被动等待”。

第二,公开市场操作没有“告示效应”,不会引起社会公众对货币政策意向的误解,因而,也不会造成经济的不必要紊乱。

这就可以使中央银行连续、灵活、不受时间数量方向限制地进行公开市场操作,而不会因为经济主体的适应性调整,造成经济运行的紊乱,即使中央银行出现政策失误也可以及时进行修正。

这是具有强烈“告示效应”的再贴现率政策和准备金政策所做不到的。

第三,中央银行进行公开市场操作,不决定其它证券的收益率或利率,因而不会直接影响银行的收益。

另外,公开市场操作可以普遍运用,广泛地影响社会经济活动。

近十年来我国宏观经济政策演变与效果分析(ppt49张)

近十年来我国宏观经济政策演变与效果分析(ppt49张)

主要成绩:
第一,抑制了过旺的需求,有效地治理了通
货膨胀。首先是使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的 势头受到明显抑制。国家采取了严格控制信 贷规模,整顿乱拆借、乱集资等一系列措施, 使固定资产投资增幅逐年回落。其次是财政 收入增长较快,财政支出有所控制,财政赤 字逐年缩小,全国银行工资性支出的增幅也 逐年回降。过旺的总需求得到有效控制。对 抑制通货膨胀起到“釜底抽薪”的作用。
财政政策 适度从紧 积 极 积极淡出
货币政策 适度从紧 稳 健 稳健趋紧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 策
1994~1997
1、宏观经济背景

从1993年开始中国经济出现过热现象。作为推动我 国经济增长主要因素的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 1992年至1993年增速分别为42.6%和58.6%,大大 超过以往的增长速度。投资需求带动了消费需求, 当时我国正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 中,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的双膨胀,加剧了商品供 给的短缺状况,造成1993年至1994年全国商品零售 价格指数分别上升了13.2%和21.7%,产生了较为 严重的通货膨胀。经济增长过快带来的经济过热与 严重的通货膨胀,成为社会经济稳定的巨大隐患。
2、相关措施
1994-1997年,实行的是“双紧”配合,财政
政策方面结合分税制改革,强化了增值税、 消费税的调控作用,合理压缩财政支出,并 通过发行国债,引导社会资金流向。货币政 策方面,严格控制信贷规模,大幅提高存贷 款利率,要求银行定期收回乱拆借的资金, 使宏观经济在快车道上稳刹车,并最终顺利 实现了软着陆。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一国调控宏观经济的
主要政策工具,两者充分搭配协调才能达到 最佳宏观调控效果。 据有关统计表明,近十年来,我国国内生产 总值(GDP)年均增长9.7%。在看似一路平稳递 增的经济增长背后,我国宏观经济政策进行 了三次较大的调整。

关于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操作的思考

关于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操作的思考
一 19-
经济管理理论
王希颖 关于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操作的思考
葬粼 羹瓣 攀攀 彝瓣 瓣 摹缪 羹襄
作具有以下优点:
1. 中央银行占据主动地位。中央银行可以根据需要随时到金融市场上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 从而
达到调节流通中货币量的目的。这一过程简单而直接,不会受到传导机制的阻滞,也无需考虑商业银 行是否配合。而别的货币政策工具,如再贴现率,中央银行在使用时并不总能如愿,因为这需要商业 银行的配合才行,否则中央银行就无法将它的政策意图贯彻到底。 2. 具有充分的灵活性。中央银行可以根据需要随时到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券,而且规模可大可小, 因而十分灵活。当发现操作失误时还可立即进行逆向操作,这给中央银行实行货币调节的时间、额度 以灵活的选择余地,中央银行可以进行经常性、 连续性的操作。 而其他货币政策工具不具有这些特性。 如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节,因它会产生放大效应,作用力度很大,故不宜经常使用。而再贴现率的 调节会对商业银行产生 “ 宣示”效应,若经常使用,也会使商业银行感到无所适从。 3. 作用缓和, 冲击性小。在公开市场操作中,中央银行和其他投资者一样参与证券市场交易,是 众多交易中的一笔,商业银行也会根据 自己的资产负债情况 自 行决定是否买卖,因而不会对经济产生
太大的冲击。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则威力巨大,微小的变化都会造成货币供应的巨大波动,不利于货
币的稳定,因而在实际操作中不被作为一个主要的政策工具加以运用。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公开市场操作具有显而易见的优越性,因而成为西方发达国家中央银行贯彻 货币政策最重要的工具而处于主要地位。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再贴现率则作为辅助性的政策工具, 用以配合公开市场业务的开展。
经济管理理论
lb-r * 翼 }f A-f-4}* r l ) i il

我国公开市场业务作用效果分析及对策建议

我国公开市场业务作用效果分析及对策建议

□理论探索一、我国公开市场业务作用效果的局限性分析(一)货币市场的滞后发展严重影响公开市场业务的政策传导效果1.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

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是公开市场业务各种操作工具的基础,它不仅影响各有关工具的市场发育,还反映调控货币供应量的效果。

1996年1月3日全国统一的银行间拆借市场建立,同年6月1日,取消拆借利率上限限制,CHIBOR(全国银行间拆借市场利率)从无到有,实现了同业拆借市场的统一化、规范化和网络化,促进了银行体系内资金更加合理的流动和使用效益的提高。

但我国的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在市场法规的建设、技术系统的运行效率、市场规模的扩大、交易品种和交易方式、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等方面尚待完善和提高。

特别是由于两级网络的并存,大量网外交易及统计方法的原因,使实际交易的数据在网上得不到全面、真实地反映,而且,目前日均23.1亿元的拆借成交额相对于我国货币资金的实际规模是比较小的。

而1996年全年银行拆借总额占市场总额的比重仅有20%,在一级市场网络上其所占比重也只有20.5%,造成现行拆借市场利率在一定程度上失真和不完整,权威性有待增强。

加之市场监管机制还没有有效建立,市场的交易主体因没有健全的自我约束机制和风险防范机制,对系统内资金流动及头寸不能及时掌握,对央行政策调整不灵敏。

特别是作为公开市场业务主要对象的商业银行,它们入市交易的积极性不高且只拥有有限的市场占有份额。

因此,市场的交易状况还不能全面、真实、准确地反映社会资金的供求状况。

这样,不利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传导和引导资金合理流动,公开市场业务的实际效果在市场发育的不完善中大打折扣。

2.国债市场。

公开市场业务的效果如何取决于国债市场的深化程度。

从质上看,它要求国债市场机制健全,国债利率市场化;从量上看,它要求国债余额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达到一定水平。

在我国,国债的发行还不完全是经济主体自愿的资产选择行为,发行节奏呈现非均衡性,导致社会资金流量突变,给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流动性管理及风险管理带来冲击;而且国债二级市场间地区分割,市场流动性差,交易品种不尽相同,造成二级市场的非统一和不均衡发展,使债券市场实现资本配置和风险定价等基本功能钝化。

对我国4万亿投资效果的宏观经济学分析

对我国4万亿投资效果的宏观经济学分析

对我国4万亿投资效果的宏观经济学分析王建云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摘要】在全球经济危机爆发以后,各国政府都想法设法采取各种措施拯救本国经济,中国政府于2008年11月9日正式宣布要在未来两年内投资四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加快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和灾后重建,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

通过提高政府投资,带动民间资本,刺激总需求,增加总供给,以保经济平稳加快增长。

本文从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理论出发,分析4万亿扩大内需的投资对我国经济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4万亿投资凯恩斯主义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挤出效应一、研究背景2008年以来,由于受到以美国次贷危机而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宏观经济的各项指标明显呈现下滑的趋势。

GD。

的增长速度放缓、国内失业率明显上升、对外贸易的数额持续下滑,沿海地区大量制造业企业面临倒闭。

在面对不断趋于严峻的国内宏观经济形势,中国政府于2008年11月9日正式宣布推出4万亿元的投资计划以达到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加快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和灾后重建,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带动民间资本,刺激总需求,增加总供给,以保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我国政府的扩大内需政策是延续了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管理的基本思想。

尽管凯恩斯主义在帮助美国走出了1929年的大萧条,取得了经济上的繁荣。

然而,在面对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国运用凯恩斯主义管理宏观经济时,我们应该认真的分析凯恩斯主义政策的优点以及本身的缺陷,以便更加有效的实现对宏观经济的管理。

二、凯恩斯主义政策理论凯恩斯理论诞生于二三十年代的美国经济危机,其主张通过货币财政政策有效的刺激国内需求,以达到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均衡,最终实现宏观经济的有效运行。

其主要采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根据财政政策调节国民经济总量和结构中的不同功能可以将其分为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和中性财政政策。

凯恩斯主义宏观经继续强调。

财政制度本身存在一种内在的、不需要的政府采取其他干预行为就可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自动调节经济运行机制。

公开市场业务

公开市场业务
一是满足了商业银行为增加可用资金而融资的需要。1998年5月以来,中国人民银行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向商 业银行累计融出资金2367亿元,适时满足了其资金需求,为商业银行增加贷款创造了良好的宏观环境。
二是发挥了对市场利率的导向作用。随着市场利率的逐步放开,中央银行对短期利率的引导和调控就显得非 常重要。中国人民银行利用公开市场业务灵活的特点,配合利率调整,适时调整公开市场业务债券回购利率,并 适当引导银行间拆借利率的变化,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制定相关的债券交易资金清算制度和操作规程
依托中央国债登记公司的通信络,中国人民银行开发了公开市场业务招标、投标、中标交易系统,并不断升 级,实现了2000年计算机问题平稳过渡,为公开市场业务的开展提供了较好的技术支持。
实施效果
实施效果
公开市场业务恢复以来,在引导市场利率、满足商业银行的资金需求、配合财政政策的实施、促进银行间债 券市场的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
2013年1月,立足现有货币政策操作框架并借鉴国际经验,中国人民银行创设了“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 (Short-term Liquidity Operations, SLO)”,作为公开市场常规操作的必要补充,在银行体系流动性出现 临时性波动时相机使用。
2019年1月25日,为支持银行发行永续债补充资本,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创设央行票据互换工具(Central Bank Bills Swap,CBS)。
发展特征
综述 不断扩大交易对象
逐步丰富交易期限品 种
不断拓展交易工具
积极开展回购交易 的同时加大现券操
作的力度
尝试不同的交易方 式
制定相关的债券交 易资金清算制度和
操作规程
综述
中国人民银行公开市场业务债券交易有回购、现券交易以及发行中央银行票据三个品种。公开市场业务操作 原则上每周进行一次,同时根据商业银行的大额资金要求和实际情况,进行专场交易。近几年其发展具有以下特 征。

货币政策案例

货币政策案例

货币政策案例一:调整法定准备金率抑制通货膨胀2010年一月份提高准备金率,这是自2008年6月份提高存款准备金率间隔一年多之后的首次准备金利率的上调。

我们认为三大原因此次存款准备金率上调:首先,经济已无后顾之忧。

公布的我国2009年12月出口增长17.7%,远超预期,这也是14个月以来的首次增长,这提供了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新证据。

其次,通胀压力已经明显。

根据申银万国最新的报告显示,预测09年12月通胀率在2%,今年全年通胀率为3.2%,通胀压力上升。

最后,央票利率上升的调控作用及其规模,不足以达到政府控制风险的目的。

从此,开始了中国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到2011年6月接连12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收紧流动性,以抑制通货膨胀。

具体调整历程如表一:表一:图一:货币政策案例二:1998年我国中央银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分析背景介绍1998年,中国人民银行取消对商业银行贷款规模限额控制,改革存款准备金制度,三次调低存款利率。

这些措施增强了金融机构信贷供给能力,有利于扩大货币供应,同时,也促进了中国人民银行对货币信贷总量的调控向间接方式的转变,相应也就迫切需要建立起能够代替规模管理进行总量控制的间接货币政策工具。

从货币市场的发展情况来看,自1997年6月银行间债券市场开办以来、银行间同业市场不断发展,交易主体不断增加,交易日趋活跃,利率弹性增强,已逐步成为商业银行调剂头寸的首选和主要场所。

特别是中央结算公司托管的可在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的债券种类和数量大量增加,为中国人民银行开展公开市场业务提供了必要条件。

为保证1998年经济增长目标的实现,中国人民银行陆续出台了一系列货币政策措施。

作为1998年重要的货币政策措施之一,中国人民银行于当年5月16日恢复公开市场业务,加大操作力度,灵活有效地管理基础货币,保证商业银行增加贷款的资余需要,支持经济发展。

基本操作情况中国人民银行于1998午5月26日恢复公开市场业务债券交易。

我国货币政策工具及其效果评价.

我国货币政策工具及其效果评价.

我国货币政策工具及其效果评价08金融3班08050315 钱晨摘要: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对国民经济实施宏观调控,是中央银行的基本职责之一。

货币政策作为宏观经济间接调控的重要手段,在整个国民经济宏观调控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决策程序的科学合理和政策工具的正确使用是货币政策作用有效发挥的重要前提。

在本文中,我们将讨论我国当前货币政策面临的主要问题,了解当前的货币政策目标和为实现目标使用的货币政策工具,以及对政策的效果评价关键字:货币政策货币政策工具汇率利率政策效果正文:货币政策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来调节市场利率,通过市场利率变化来改变民间资本投资,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各种方针措施。

当前,我国金融经济的总体运行态势是好的,但由于正处于市场化改革的特殊历史时期,一些不良因素和倾向值得警惕。

货币政策面临着巨大挑战和严俊考验。

当前货币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汇率和货币政策独立性之间存在冲突,以及多重因素导致的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

目前我国正处于金融业对外开放、金融机构健全性改革以及汇率、利率和资本市场等市场化改革齐头并进的特殊历史时期,金融经济运行的总体态势是好的,但是有些不良因素和倾向也值得警惕,包括国际热钱大量流入、人民币升值预期强烈、流动性过剩、贷款增长偏快以及房地产价格居高不下等。

货币政策面临着巨大挑战和严峻考验。

我国当前货币政策的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汇率稳定和货币政策独立性之间存在冲突一方面,为了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央行试图使人民币与美元利率之间保持一定的差距,这样不但可以减小“热钱”的套利空间,还可以鼓励国内资金外流,进而减轻本币升值压力;另一方面,国内流动性过剩,信贷增速偏快,直接导致了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房地产、部分能源和原材料市场价格偏高。

经济形势本身要求提高利率,紧缩流动性。

当前这种格局符合“蒙代尔三角”的描述:一个国家在资本自由流动、汇率稳定和保持货币政策独立性之间只能三取其二。

《公开市场业务》课件

《公开市场业务》课件

市政债券的优点包括税收优惠、收益 稳定和风险相对较低,但同时也存在 违约风险和利率风险。
市政债券拍卖通常通过竞价方式进行 ,投资者可以通过购买市政债券获得 利息收入。
联邦机构证券拍卖
联邦机构证券是由联邦政府机构 发行的证券,如联邦住房贷款银
行、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等。
联邦机构证券拍卖通常通过竞价 方式进行,投资者可以通过购买
回购协议的优点包括灵活性高、资金成本低和交易效率高,但同时也存在信用风险 和流动性风险。
短期国库券拍卖
短期国库券是政府债券的一种, 通常期限为一年以内,由美国财
政部发行。
短期国库券拍卖是通过竞价方式 向投资者销售国库券的过程。
短期国库券拍卖的优点包括信用 风险低、流动性强和收益稳定, 但同时也存在利率风险和通货膨
通过公开市场业务,中央银行可以调 节市场利率水平,从而影响投资和消 费等经济活动。
公开市场业务的历史与发展
历史回顾
公开市场业务最早起源于美国, 自20世纪初以来一直是中央银行 实施货币政策的重要工具之一。
发展趋势
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创新 ,公开市场业务在各国中央银行 的货币政策操作中越来越重要, 成为货币政策框架的重要组成部
《公开市场业务》 PPT课件
目 录
• 公开市场业务概述 • 公开市场业务类型 • 公开市场业务操作流程 • 公开市场业务的影响因素 • 公开市场业务的监管与法规 • 公开市场业务案例分析
01
公开市场业务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 融市场上通过买卖政府债券来调 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的一种货币 政策工具。
监管政策
监管政策的变化会影响金 融机构的行为和市场环境 ,从而影响公开市场业务 的操作策略。

公开市场操作对股票价格的影响效应分析

公开市场操作对股票价格的影响效应分析
通过不断的研究,最近几年有些学者更喜欢使用更加先进的数学方法和计量方法来分析和研究股票市场与公开市场操作之间的关系。在这些研究中,由于收集到的样本时期不同,而每个时期都有每个时期的特点,公开市场操作对于股票价格波动在影响因素中占的比重不同,所以得出的结论有时不同有时甚至相反。比如AntuoN.Bomfim搜集到了标准普尔500指数从1989年7月到1998年12月的日收益率,将标准普尔500指数的日收益率作为股票日收益率来进行分析,而货币政策变化的样本,采用联邦基金期货数据,结果显示,只有投资者对于货币政策进行了预先的估计那么当时的市场信息,才会对之后投资者投资股票市场产生影响,但是像当时出现的货币政策的信息和经济新闻所暴露出来的股价信息,对于股票的波动情况并没有显著的影响。
1.3文献综述
1.3.1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的研究现状
Fisher是最早进行利率与股票价格波动关系研究的人。之后Fair建立了一个利率期限结构,产量和证券市场的简单的LS-LM模型,来分析股票价格与利率的关系,而正式的进行理论分析的是Blanchard,他建立了一种模型来论述,资产的名义价值与产量以及利率之间的关系。他的研究结果为,在经济变化不受其他因素的影响的条件下,利率的上下波动与股票价格的波动情况呈反关系。
摘要:近几年来中国在金融方面不断地创新,央行对宏观经济调控的新型手段的不懈尝试,我国在经济方面得到了跨时代的进步,而如今公开市场操作也渐渐变为央行实施货币政策稳定国家经济的重要手段。正因为公开市场操作的地位不断攀升,而央行颁布的各项货币政策都是投资者密切关注的主要对象,因此近些年投资者对公开市场操作的关注度也大幅提升,股票市场受公开市场操作的影响程度不断加大。本文主要研究公开市场操作对于股票价格的影响情况,通过研究其机理来确定货币流通量与利率之间的关系,利率与股票价格的关系,公开市场操作与利率间的关系,在公开市场操作和同期的股票市场上选取相应的指标来构建模型,近而来证明公开市场操作与股票价格之间确切的,更加准确的关系,最后得出结论,公开市场操作回笼市面上的资金时股票价格就会下降,反之股票价格上涨。

中央银行开展公开市场操作的实际效果分析

中央银行开展公开市场操作的实际效果分析
工 具 。 本 文 在 回顾 我 国公 开 市场 业 务及 操 作 工 具 的发 展 历 程 的 基 础 上 ,运 用 经 济 计 量 方 法 , 详 细 论 证 了我 国公 开 市场 业务 对 我 国 的广 义 货 币供 应 量 M2的 变 化 有 影 响 ,但 是 作 用 效 果 与 西 方 发 达 国 家 相 比 还 有 显 著 差 距 。针
[ 稿 日期 ] 2 1 —0 —2 收 00 7 3 [ 者 简 介] 张 艳 ( 9 3 ) 作 18 ~ ,女 ,西 安 市 人 , 西 安 欧 亚 学 院 _ 商 管 理 学 院 ,助 教 。 T -
7 5

艳 . 中 央银 行 开 展 公 开市 场 操 作 的 实 际效 果 分 析 [] 陕西 广 播 电 视 大学 学 报 ,2 1 , () J. O 1 1
公 开市场 操作 是指 中央银 行在 金融 市 场上 买 卖 二 级 市场 债 券 以增 加 或减 少 货 币 供应 量 的一 种 政策 手 段 ,是 目前 大多数 发达 国家 常用 的三大 货币 政策之 一 。 由于我 国公开 市场业 务起 步 晚 ,国 内对公 开 市场业
务 运行研 究 的文献 相对较 少 ,研究 主要集 中对 公开 市场 的理论 研究 和公 开 市场业 务操 作工 具缺失 原 因分析
开 市场操 作成 功经 验 的基 础 上 ,认 为制 约 中国公开 市场 操作 效果 的 主要原 因是 中 国国债 市场规模 以及结构 期 限不 够合理 。赵 丽娜 ( 0 4 2 0 )提 出公 开市 场业务 是货 币政 策有 效性 的突破 口。魏永 芬 ( 0 5 2 0 )对公 告操 作进 行 了研究 ,指 出 “ 告操 作” 的缘 由 、背景 以及优 点 ,认为 中 国 目前应 该 大力发 展公 开市场 操作 ,提 公

中国人民银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效果研究

中国人民银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效果研究
成量进行 G agr r e 因果检验 , n 以检验人行 的公 开市场操作是否与
目前 中国货 币政策 的中介 目标主要是货 币供 应量 , 以 , 所 本
文通过分 析人行公 开市场操作对 MO M1 M2的影响 , 、 、 来考察公
开市场业务 中介 目标的实现情况 。为了考察公开市场业务对 最
的影 响时 ,0 3年 12月份和 2 0 20 、 0 4年 12 以及 2 0 、月 0 5年 12月 、 的公开市场业务净交易量都进行了合并 ,并且公开市场业务净交 易量采用数据的时间区间也相应为 2 0 0 2年 3 月到 2 0 0 5年 7月。
O MO、 O M1M2 P G MO和 I 差 分之后 , 了 D 2符合 弱 M 、 、 、、O N。 除 M
在本文 以下部分用 O MO、 O M1M2 P分别 代表公开市场 M、 、 、 业务 月度净交易量 、 流通 中现金月度 数据 、 狭义 货币月度 数据 、 广义货 币月度数据 以及全 国居 民消费价格指数月度数据 。在分 析人 民银行公 开市场操作对 固定资产投资 的影 响时 ,用 G M OO 表示公开市场交易量 , I 用 N表示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量 。
阶 数 都 为 l 。
注 :以上检验 类型为 IM 和 I 2 列都用的是 既含 有常 n 1 n 序 M 数项 又含 有趋势项 的检 验式 。 M 、 P l M l 0 l 、 O O用的是含 有常数 n n n 项的检验 式。它们 的差分序列所采 用的都是没有常数项 也没有
到 20 0 5年 7月 的月 度公开 市场业 务净交 易量 、月度 流通 中现
O MO、 、 、 、 O M1M2 P G MO都 不是平稳 的时间序列 ,N为弱平稳时 I 间序列 。为保持数据 的可 比性 ,对它们都进行差分处理 ,并用

公开市场业务

公开市场业务

首先,我们得知道公开市场业务也称为公开市场操作,它的行为主体是中央银行,在我国也就是中国人民银行。

中国人民银行有三大法宝:公开市场操作、调整法定准备金率和调整贴现率,来实现对货币供应量的调整。

公开市场操作其实是三个操作中更为主动,且易控制效果的操作,但是公开市场操作如果要达到理想的效果,则需要一个发达的资本市场和独立程度较高的中央银行。

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操作主要是买卖债券,通常是短期国债。

买进债券,央行向市场投放货币,则是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卖出债券,即发债,央行回笼货币,则是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

由于我国现期国债主要是中长期国债,短期国债占比较少,同时央行与财政部联系较紧密,通过市场来调整货币供给量的条件不足,所以目前来看,公开市场操作尚不成为中央银行调整货币供应量的良好选择,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我国央行常用的手段之一,但是因为此手段效果比较强烈,所以在调整时需要谨慎思考。

我国公开市场政策的实践及效果评析

我国公开市场政策的实践及效果评析

“ 公 开 市场 E买 卖 国 债 和 其 他 约 了 公 开 市场 业 务 的 开 腱 。1 9 年 6 在 97
砦 新 的 特 点 、 一是 发 行 数 量 增
政 府 债 券 及 外 ”, 明 确 列 为 人 民 月 以 前 , 业 银 行 乇 要 通 过 汪 券 交 易 加 ,垒 年 共 发 行 国 债 2 7 商 4 6亿 元 , 比 银 行 的 货 币政 策工 具 . 2 -一 。 所 进 行 债 券 买 卖 。 在 股 票 市 场 过 热 上 年 增 加 5 9 元 。 是 国 债 券 种 增 0亿 二
改 革 的 决 定 , 明 确 把 公 开 市 场 操 融 资 的 债 券 回 购 交 易 , 代 之 以 中 央 摊 派 的 方 式 发 行 。 上 述 方 式 既 不 符 作 列 为 货 币 政 策 工 具 之 一 。 19 9 4年 银 行 融 资 券 ,以 吸 收 商 业 银 行 过 多 合 会 融 机 构 的 需 求 , 也 不 利 』银 行
一、Biblioteka 我 国公 开市 场 业务 的实 践
酊交 易 不 活 跃 根 据 各 量 19 9 6年 共 进 行 有 效 投 标 并 回 购 员 有 限 , 困 『 r各 类 金 融 机 构 加 入 市 场 。 过 去 ,
为 r适 应 社 会 主 义 市 场 经 济 体 51 , 人 民 银 行 通 过 同 债 同 购 计 拆 类 金 融 机 构 的 需 求 , 人 民 银 行 批 准 次
维普资讯
金论 融 坛I
我国公开市场政策的实践及效果评析
i 入 全 国 联 网 的 银 行 间 外 : 场 , 对 银 {- 部 退 深 沪 征 券 交 易 所 、进 市 H债 稳 定 人 民 币 汇 率 起 到 了 重 要 作 用 。 ^ 银 行 ] 券 市 场 进 行 债 券 交 易 。 “ 银 行 r 州 在 ・ 央 使 { 开 市场 政 策 叉 称 公 开 市 场 操 1 9 年 4月 9 日 , 人 比 银 行 开 始 以 根 据 规 定 . 商 、 96

结合我国实际论述三大货币政策工具。

结合我国实际论述三大货币政策工具。
1、场外交易市场是指在证券交易所以外进行证券交易的市场。
其特点是:
(1)集中交易场所;
(2)以买卖未在交易所登记上市的证券为主;
(3)交易可以通过交易商或经纪人,也可以由客户直接进行;
(4)交易由双方协商议定价格。
2、(1)聚敛功能。金融市场引导众多分散的小额资金汇聚成为可以投入社会
再生产的资金集合。
及商业银行持有的政府债券规模,是完善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重要措施。
六、论述题:
1、从各种信用形式的特点出发,论述我国应怎样运用这些信用形式。
2、试比较分析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优点与局限性,你认为我国应怎样运用这
两种方式。
〖参考答案〗
1、(1)信用的经济含义。现代信用的形式主要包括: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国
得一定成绩的同时,往往又带来金融机构体系效率低下的负效应。
2、(1)中国人民银行要真正地成为我国金融机构体系的核心和领导。首先,中
央银行必须有相对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国家行政部门不能对其过多地进行干预。
其次,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核心和领导作用,主要不是靠中
央政府赋予的行政领导和管理权实现,而要靠经济手段对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
银行券的流通往往受到很大限制,这就需要一个资金实力雄厚且具有权威性的银
行来统一发行银行券并保证兑现;
②票据交换问题,随着商业银行间互相支付量的增加,有各自银行自行轧差清算
已非常不方便,客观上需要有一个统一的票据交换和债权债务清算机构,为各个
商业银行间的票据交换和资金清算提供服务。
③最后贷款人问题,单个银行由于资金有限,支付能力不足而产生即对于破产事
2、(1)依法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
(2)发行人民币,管理人民币流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公开市场业务效果分析中文摘要:本文主要从公开市场业务的发展,在我国的作用效果以及进一步发展的措施几方面来展开,立足于中国实际,运用统计学的基本方法进行分析和讨论,以期对此有个粗浅的认识.关键字:公开市场业务货币供应量回归分析改进措施目录:一.公开市场业务简介…………………………………………………..二.在我国的发展特点…………………………………………………..三.效果分析……………………………………………………………..四.进一步发展的措施…………………………………………………..一.公开市场业务简介定义: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通过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吞吐基础货币,调节货币供应量的活动。

根据经济形势的发展,当中央银行认为需要收缩银根时,便卖出证券,相应地收回一部分基础货币,减少金融机构可用资金的数量;相反,当中央银行认为需要放松银根时,便买进证券,扩大基础货币供应,直接增加金融机构可用资金的数量。

简介:中国人民银行从1998年开始建立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制度,选择了一批能够承担大额债券交易的商业银行作为公开市场业务的交易对象,目前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共包括40家商业银行。

这些交易商可以运用国债、政策性金融债券等作为交易工具与中国人民银行开展公开市场业务。

从交易品种来开可分为以下几类,如下图所示二.在我国的发展特点一是不断扩大交易对象。

公开市场业务实行一级交易商制度,中国人民银行选择了一些实力雄厚、管理规范、资产质量较好、资信较高、能承担大额债券交易的商业银行作为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

目前,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已由1998年底的25家增加到40家,这些交易商同时也是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的交易主体,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券的承销团成员,中国人民银行与其直接交易,有利于传导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意图。

二是逐步丰富交易期限品种。

目前有7天、14天、28天、91天、182天和365天六个期限品种,在操作中,根据商业银行流动性变化相机选择,实际操作以7天、14天的居多。

三是不断拓展交易工具。

目前,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券都作为公开市场业务的操作工具。

四是尝试不同的交易方式。

公开市场业务自恢复交易以来,采用了价格招标和数量招标等不同招标方式。

价格招标以利率或价格为标的,旨在发现银行间市场的实际利率水平、商业银行对利率的预期;数量招标是在事先确定利率或价格的基础上,以数量为标的进行招标,旨在引导债券市场回购利率和拆借市场利率的走势。

五是在积极开展回购交易的同时,加大现券操作的力度。

1999年9月以后,中国人民银行公开市场业务加大了对市场化发行的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券的现券买入力度。

2000年累计向商业银行融出资金1032亿元,其中债券回购721亿元,买入现券311亿元,有效地扩大了基础货币供应,增加了中国人民银行的债券资产,改善了债券资产结构。

六是制定相关的债券交易资金清算制度和操作规程。

依托中央国债登记公司的通信网络,中国人民银行开发了公开市场业务招标、投标、中标交易系统,并不断升级,实现了2000年计算机问题平稳过渡,为公开市场业务的开展提供了较好的技术支持。

三.效果分析由于数据比较难难找,我们只分析2004.1——2007.6月份的数据公开市场业务与货币供给量的月度数据公开市场业务M0 M1 M2 2004.1 510 22287.43 83805.9 225101.93 2004.2 1550 19893.44 83556.43 227050.72 2004.3 2800 19297.43 85815.57 231654.6 2004.4 750 19878.4 85603.64 233627.86 2004.5 1250 19048.43 86780.37 234842.4 2004.6 700 19017.58 88627.14 238427.49 2004.7 820 19048.43 86780.37 234842.4 2004.8 810 19517.94 89125.33 239729.19 2004.9 1420 20524 90439 243757 2004.10 1980 20078 90782 243740 2004.11 1210 20209.25 92387.13 247135.58 2004.12 2150 21468.3 95970.82 253207.7 2005.1 2530 24015.41 97079.03 257708.47 2005.2 1150 22667.97 92814.95 259357.29 2005.3 3650 21238.95 94743.19 264588.94 2005.4 2500 21666.56 94593.72 266992.66 2005.5 2150 20811.59 95802.01 269240.49 2005.6 1800 20848.76 98601.25 275785.53 2005.7 1100 21171.2 97674.1 276966.28 2005.8 1400 21351.56 99377.7 281288.22 2005.9 2650 22272.92 100964 287438.27 2005.10 2900 21982.98 101751.98 287591.61 2005.11 3500 22409.39 104125.78 292350.39 2005.12 2200 24031.67 107278.57 298755.48 2006.1 2050 29310.37 107250.68 303571.65 2006.2 6200 24482.02 104357.08 304516.27 2006.3 4950 23472.03 106737.08 310490.65 2006.4 1680 24155.73 106389.11 313702.34 2006.5 3750 23465.32 109219.22 316709.81 2006.6 3600 23469.08 112342.36 322756.35 2006.7 2140 23752.59 112653.04 324010.76 2006.8 1990 24185.36 114845.67 327885.67 2006.9 4080 25687.38 116814.1 331865.36 2006.10 2840 24964.16 118359.96 332747.17 2006.11 810 25527.25 121644.95 337504.15 2006.12 2580 27072.62 126028.05 345577.91 2007.1 7050 27949.13 128484.06 351498.77 2007.2 1520 30627.93 126258.08 358659.25 2007.3 9660 27387.95 127881.31 364104.66 2007.4 3220 27813.88 127678.33 367326.45 2007.5 2790 26727.97 130275.8 369718.15 2007.6 680 26881.09 135847.4 377832.15因为公开市场业务主要是影响M1,因此我们只讨论它们两者之间的关系1.我们先用折线图来有一个简单直观的印象(纵轴我们取对数刻度)说实话,我们很难发现两者的关系,或者说关系不大.2.我们再次用excel中工具——数据分析——回归,来观察两者的关系。

得表如下(令M1为y,令公开市场业务为x)SUMMARY OUTPUT回归统计Multiple R 0.88385966R Square 0.781207898Adjusted R Square 0.775738096标准误差7032.610543观测值42方差分析df SS MS F Significance F回归分析 1 7063632749 7063632749 142.82196 8.90418E-15残差40 1978304442 49457611.1总计41 9041937191Coefficients 标准误差t Stat P-value Lower 95% Upper 95% Intercept 3878.791079 8466.62151 0.45812737 0.6493402 -13232.8891 20990.47X Variable 1 4.337521402 0.36294778 11.950814 8.904E-15 3.603976586 5.071066(1)相关性分析:.由上表,我们可以知道两者的关系系数r=0.88385966>0.8,属于强相关。

下面我们再进行相关关系的显著性检验: 由题意得:r=0.88,令显著性水平α=0.05 解:根据题意作如下假设: H0:ρ=0 H1: ρ≠0检验统计量t=|r|212r n --~t(n-2)当α=0.05时,t2a(n-2)=t025.0(40)=2.00211 拒绝域为{|t|>2.00211} 这里r=0.88,n=42, t=|r|212r n --=0.88* 13.31559= 11.71772>2.00211落入拒绝域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两者有相关关系,推翻原假设(2).拟合的回归方程:由上表的,回归方程为y=3878.791079+4.337521402x,由此我们可以得到,公开市场业务的货币创造乘数为4.33,也就是说公开市场业务每向货币市场投入1亿元,就会创造出4.33亿元。

(3)解释:由上表我们还可以得到,判定系数R2=0.781207898,经调整后为0.775738096,也就是说货币数量的增加有77.57%的可能性是由公开市场业务变化造成的。

由残差图知,残差随机的分布在直线两侧,我们的回归分析是合理的由趋势图,我们可以看到,回归方程覆盖了大多数的点,我们的回归方程拟合度是比较好的.由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到,公开市场业务与货币供给量的关系是密切的。

下面我们再用经济学知识进行一下验证,分析结果与实际相吻合,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的分析是正确的!四.进一步发展的措施一。

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工具要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补充存款预备金率、再贴现率政策和公开市场操作并称央行金融宏观调控的“三大法宝”,其中公开市场操作以其灵活性、主动性和可逆性等优势,为多数国家的央行所青睐。

中心银行票据是我国公开市场除回购交易、现券交易外的第三大交易品种,也是与国债、政策性金融债“并驾齐驱”的公开市场三大操作工具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