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市产业结构现状分析及其优化对策

合集下载

徐州市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徐州市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徐州市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作者:曹兹可来源:《旅游纵览》2020年第11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需要不断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文化开放水平。

在国家的大力倡导下,为了摆脱重工业的发展弊端,提高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率,徐州市开始由后资源型城市发展模式向可持续发展模式转变,大力扶持文化产业,打造徐州市特色文化品牌。

本文主要选取徐州市8个县区共236家规模以上文化企业为研究对象,以《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8)》为分类标准,将其文化核心领域分为内容创作生产、创意设计服务、文化传播渠道、娱乐休闲服务业,将文化相关领域主要概括为文化相关产品制造业、文化相关产品批发零售业等共六大类别进行分析探究。

(一)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情况据徐州统计局数据显示,“十二五”期间,徐州文化产业年均增速15%,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约达3.57%,比“十一五”末提高1.2个百分点。

进入“十三五”以后,徐州市政府通过《徐州市“十三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持续推进徐州市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势头,而规模以上文化产业企业正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主力军。

从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情况来看,丰县集中于内容创作生产领域,有18家规模以上文化企业,主要从事工艺美术品制造及销售;沛县着重发展文化相關产品批发零售业,主要从事文具用品和家用视听设备的零售;鼓楼区文化传播渠道较为突出,主要经营文化产品和工艺品的零售行业;泉山和睢宁在地理区位和人才资源方面略占优势,其创意设计服务、内容创作生产等侧重于文化内涵的生产经营;铜山区属于高校集聚地带,娱乐休闲服务业最为发达,也推动了文化相关产品制造业的长效发展;云龙由于位于市中心区域,文化及文化相关产品的批发零售业、创意设计业较为发达;贾汪凭借其独特的自然资源和区位优势,娱乐休闲服务业和文化相关产品制造业较为发达(见表1)。

徐州产业结构演变发展趋势

徐州产业结构演变发展趋势

徐州产业结构演变发展趋势徐州是江苏省的一个重要城市,位于苏北地区,是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与西南地区交通枢纽的重要节点。

徐州的产业结构演变发展趋势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地理位置、政策支持、区域经济发展等。

本文将从徐州产业结构的演变历程、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在不少于6000字以上的篇幅中阐述徐州产业结构发展的全貌。

一、徐州产业结构的演变历程1.农业为主导时期:徐州在古代是农业发达的地区,以农业为主导的经济结构主要以粮食和纺织品生产为主。

农业生产是徐州经济的基础,农民占据了大部分人口和劳动力资源。

2.工业化初期: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徐州进入了工业化的初期阶段。

此时,徐州的主要产业包括煤炭、钢铁、化工等行业。

徐州地区的丰富煤炭资源成为推动工业化进程的重要支撑,钢铁和化工行业在徐州地区得到快速发展。

3.产业结构调整期:随着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徐州对资源型产业的依赖逐渐减少,开始重视高科技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现代物流等新兴产业在徐州迅速崛起,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4.现代服务业兴起:21世纪以来,徐州的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金融、物流、旅游、文化创意等服务业成为徐州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徐州市中心的商业区逐渐壮大,大型购物中心和企业总部纷纷落户,为徐州经济的多元化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徐州产业结构的现状目前,徐州的经济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产业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徐州的主要产业包括:1.现代制造业:徐州拥有一大批重点企业,如徐工集团、徐州重工、徐州轴承等,先进装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航空航天制造业在徐州发展较为迅猛。

2.新能源产业:由于徐州地理位置独特,特别是煤炭资源的丰富,徐州成为国家新能源示范基地,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产业开始快速崛起。

3.现代服务业:金融、物流、旅游和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逐渐成为徐州经济的新引擎。

徐州金融街和现代物流园区逐渐形成,为徐州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支持。

徐州市经济形势分析

徐州市经济形势分析

徐州市经济形势分析徐州实施传统产业加速调整行动计划,用高新技术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据了解,装备制造、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煤盐化工、冶金、建材等传统产业结构明显优化,产业层次明显提升,创新能力明显增强。

徐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主导产业为工程机械、车辆制造和电子电气,目前已形成从零部件到整机制造的完整产业链,集聚200多家机械制造企业,吸引了4家世界500强落户。

在十二五规划新兴产业中,2011年重点是前四个支柱产业,即节能环保、生物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和高端设备制造另外三个新兴产业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和新能源都是先导产业,还在萌芽和准备阶段。

提出了加快建设“两大中心”、“三大基地”、“四大产业”的发展战略。

大力振兴以工程机械及专用车辆为代表的装备制造业,加快培育以多晶硅光伏、风电设备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积极发展以农副产品深加工为代表的绿色食品产业,努力走出一条具有徐州特色的跨越式振兴之路。

在徐州市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提出了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打造工程机械主机、特色装备制造、关键零部件、新兴装备制造四大产业链,2015年产业规模突破3000亿,巩固和提升“中国工程机械之都”地位;加快食品和农副产品加工业,延伸拉长产业链,2015年产业规模突破2000亿元;加快发展能源产业,重点推进以光伏光电、风电设备、生物质能为主的新能源产业,2015年产业规模突破2000亿元。

仅2011年,徐州市委、市政府计划安排重大项目180项,总投资2919亿元。

其中当年实施项目140项,总投资1768.6亿元,年度计划投资596.6亿元。

全市装备制造项目总投资253亿元,2011年计划投资63亿元,包括卡特彼勒大型液压挖掘机和底盘、徐工集团载重汽车等21项;光伏能源项目上,将安排江苏协鑫年产1.5gw多晶硅铸锭项目、国华集团徐州发电有限公司上大压小工程等13项,总投资338.4亿元,2011年计划投资110.1亿元;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项目将安排徐州卷烟厂异地改造暨苏烟专线、徐州统一企业食品有限公司罐装饮料生产项目等7项,总投资73.9亿元,2011年计划投资13.3亿元;商贸物流旅游项目总投资430.6亿元,2011年计划投资122.2亿元,包括中心商圈、彭城欢乐世界等39项。

调研报告徐州

调研报告徐州

调研报告徐州调研报告:徐州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一、引言徐州位于中国江苏省中部,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城市。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徐州的发展现状、主要产业和未来趋势,以及该城市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二、徐州的发展现状1.经济状况:徐州是江苏省的重要工业基地和物流枢纽,近年来经济快速发展。

在国内生产总值方面,徐州在江苏省排名第三,在全国排名前列。

该市的工业、建筑、交通和服务业都有了显著增长。

2. 主要产业:徐州的主要产业包括煤炭、钢铁、化工、机械制造和冶金等。

由于徐州地处丰富的煤炭资源区域,煤炭产业一直是该市最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

此外,随着创新技术的发展,新兴产业如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和新能源也在快速发展。

3. 城市建设:徐州城市建设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近年来,政府投资大力改善城市基础设施,包括道路交通、水利工程和公共服务设施等。

市中心和新区的建设越来越完善,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人才。

三、徐州的未来趋势1. 产业升级:随着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徐州将继续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提高知识密集型产业和高端制造业的比重。

在现代服务业方面,徐州将加强金融、文化创意和旅游等领域的发展。

2. 科技创新:徐州将加大科技创新和研发投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通过构建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和吸引高科技企业,徐州将努力成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之一。

3. 城市发展:未来,徐州将加强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改善城市生活质量和环境可持续性。

同时,发展文化旅游和体育产业,提升城市品牌形象和吸引力。

四、徐州面临的挑战和机遇1. 环保压力: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徐州也面临着环境污染和资源压力等挑战。

在未来发展中,徐州需要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推动绿色发展。

2. 人才引进:虽然徐州经济发展迅速,但在人才引进和留住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困难。

徐州需要加大对人才的吸引力和培养力度,提供更好的职业机会和优质的生活环境。

3. 区域竞争:随着周边城市的快速发展,徐州将面临激烈的区域竞争。

浅析徐州四大战略新兴产业未来发展方向

浅析徐州四大战略新兴产业未来发展方向

浅析徐州四大战略新兴产业未来发展方向【摘要】徐州是一个拥有四大战略新兴产业的城市,分别为新能源汽车产业、智能制造产业、生物医药产业和新材料产业。

本文首先对这四大产业进行了概述,然后分析了它们目前的发展现状。

接着针对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产业结构优化策略和技术创新与升级发展的建议。

在总结了徐州四大战略新兴产业的潜力和前景,强调了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为徐州四大战略新兴产业的未来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促进其持续健康发展,推动徐州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关键词】徐州,四大战略新兴产业,未来发展,产业结构优化,技术创新,升级发展1. 引言1.1 引言徐州市作为江苏省重要的城市之一,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丰富的资源条件。

近年来,徐州市大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着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特别是徐州四大战略新兴产业的崛起,为徐州经济的快速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本文将对徐州四大战略新兴产业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

通过对现状的分析和研究,揭示出这些产业在未来发展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结合徐州市的产业特点和发展需求,提出了一些产业结构优化的策略和建议,以推动徐州四大战略新兴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为徐州市未来产业发展的规划和决策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推动徐州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2. 正文2.1 徐州四大战略新兴产业概述徐州市作为江苏省重要的城市之一,近年来一直致力于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四大战略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壮大。

这四大战略新兴产业分别是新能源汽车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新材料产业和生命健康产业。

首先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徐州市拥有自己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依托当地丰富的资源优势和政府的政策支持,该产业发展迅速。

在未来,徐州市将继续加大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投入和支持,致力于打造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龙头企业。

其次是高端装备制造业,徐州市在这一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需要进一步加强技术创新和提升产品质量。

徐州市产业结构优化对策研究

徐州市产业结构优化对策研究

徐州市产业结构优化对策研究摘要:目前徐州市第一产业比重逐渐减小,二、三产业比重不断增加。

虽然徐州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然而产业结构不协调性仍然存在。

本文主要对徐州产业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得出徐州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和政策建议。

关键词:徐州;产业结构;优化对策产业结构是指各产业的构成及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包括产业结构本身,以及技术结构,产业布局,产业组织,产业链五个要素。

2011年我国三次产业内部比重为10:47:43,而徐州三次产业比重为9:50:41,其一二产所占比重大,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产业结构调整的任务仍然艰巨。

1 徐州产业发展现状1.1 徐州市产业结构演进特征徐州产业结构演进共经历了三个阶段。

1980年前为第一阶段,表现为“一、二、三”的结构特征,以农业为主导,工农业经济为主体。

1980年至1992年为第二阶段,第二产业上升为首位,表现为“二、一、三”结构特征,以工业为主导,工农业经济为主体。

1993年至今为第三阶段,三次产业结构从1993年的25.3:47.0:27.7演变为2011年的9.4:50.1:40.5 ,以工业为主导,工业服务业经济为主体。

图1 徐州三次产业结构(%)1.2 徐州三次产业特征第一产业以种植业为主,畜牧业和相关服务业发展较快。

2010年第一产业总产值为515亿元,其中种植业产值为322.4亿元,占总产值63%,畜牧业产值为145.81亿元,占总产值的28%,林业、渔业和相关服务业产值为46.4亿元。

从构成上可以看出徐州第一产业形成了以种植业为主,畜牧业为辅,林业、渔业、服务业共同发展的产业框架。

第二产业以重工业为主。

“十一五”期间工业总产值在第二产业总值中平均比重为85%。

从工业内部构成来看,徐州工业经济以重工业为主,且重工业占工业的比重逐年上升,2011年重工业比重达到72%,五年来轻重工业比重相对不变;装备制造、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煤盐化工、能源成为徐州市工业的主导产业,占据徐州工业总产值的86.7%。

徐州产业结构及空间结构分析

徐州产业结构及空间结构分析

徐州产业结构及空间结构分析区域产业结构是指区域内具有不同发展功能的产业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

区域产业结构是全国经济空间布局在特定区域的组合的结果。

在某特定区域内,之所以拥有区域产业结构的特征1、条件制约性少发展那些高耗能和高耗材的产业部门;老少边穷地区的条件决定了它不能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

当然有些条件不是一成不变的,条件的变化可以促使产业结构的变化。

2、部门结构与空间结构的区域统一性不同地区或同一地区的不同发展阶段产业结构是不同的,不同的产业结构也可以反映产业结构的阶段性,不同的产业空间结构可以反映产业结构的空间特征,产业部门结构与产业空间结构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前者是后者的内容,后者是前者的空间表现形式,它们在区域上得以统一。

3、多样性区域条件多样性和复杂性决定了区域产业结构的多样性。

由于各区域所处地理位置、资源状况及经济发展阶段等不同,所以产业结构的类型和层次总是多样的。

任何地区的产业结构层次都会随着生多样的。

4、开放性区域产业结构形成和演变,也受到区外环境的影响,与区外不断进行着物质、技术、信息,是在更大区域范围内,在劳动地域分工中担当不同的角色。

区域产业结构的开放性要求我们在分析,确定产业结构时,不能就区域论区域,要从大区、全国及至世界的全局着眼。

徐州市产业结构分析调整投资方向改善产业结构近年来,徐州市国民经济实现了较快增长,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改善,要继续保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实现全面奔小康,建设新徐州的目标,加大投资力度,优化投资方向,大力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势在必行。

一、徐州市产业结构的现状及特点1、第一产业方面。

第一产业由农、林、牧、渔业及服务业构成,从增加值结构成现状分析,2006年,徐州市第一产业增加值180.82亿元,其中:种植业增加值131.19亿元,牧业增加值30.22亿元,林业、渔业增加值分别为5.67亿元和9.24亿元,从构成上可以看出,徐州市第一产业仍是以种植业为主,畜牧业为辅,林、渔业为补充的产业框架,且呈现出以下特点,农业(种植业)占绝大比重,且呈逐年下降趋势,林、渔、牧业所占比重逐年上升。

徐州经济与产业发展现状和规划设想

徐州经济与产业发展现状和规划设想

第二阶段(1980年至1992年):以工业为主导,工农业经济为主体的发展阶段。 1992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162.1亿元,较1979年年均增长10.9%,三次产业增加值序列为28.9:43.3:27.8,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上升为首位,二、三产业比重提高14.2个百分点,表现为“二、一、三”结构特征。 工业经济中,机械、食品、纺织和电力等产业发展较快,煤炭占工业产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17.5%下降到10%以下,工业结构的综合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徐州经济在快速发展、实力不断增强的同时,也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概括言之,主要是: 1、综合实力不强。2007年徐州市GDP、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仅分别占全省的6.5%和4.5%,人均GDP、人均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分别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57.1%和39%。
(一)发展现状
1、经济规模。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继2004年跨上千亿元台阶后,今年预计接近2000亿元;财政总收入和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去年分别超过200亿元和10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金投资完成960.7亿元,今年可达1000亿元以上,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到543亿元,上述主要经济指标均居苏北首位和江苏省第6位。 2007年所辖六县(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82亿元,财政总收入69.8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87.3亿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246.5亿元,分别占全市的46.6%、31.6%、61.1%和 45.4%。
徐州城市发展,得利于优越的区位条件和便捷的水陆交通;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奠定了徐州近代工业发展的基础;装备制造业、农副产品加工、化工和建材工业的发展,进一步提升了徐州经济的综合发展水平。就整个市域而言,全市经济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二)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1980年前):以农业为主导,工农业经济为主体的发展阶段。 1979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24.87亿元,较1952年年均增长9.5%,三次产业增加值序列为43.1:42.6:14.3,表现为“一、二、三”的结构特征,二、三产业比重提高28.4个百分点。 工业经济中,以能源原材料工业为主体,其中能源及化工、建材、冶金等高耗能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50%以上。

2024年徐州房地产市场分析现状

2024年徐州房地产市场分析现状

徐州房地产市场分析现状引言徐州是中国江苏省的一个重要城市,也是一个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

房地产市场作为一项重要的经济领域,在徐州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本文将对徐州房地产市场的现状进行详细分析。

市场概况经济发展状况徐州是江苏省重要的经济中心之一,拥有良好的发展基础和丰富的自然资源。

近年来,徐州市的经济持续增长,工业和服务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口进入该市。

人口结构与需求徐州市人口众多,并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徐州的人口结构也在发生变化。

年轻人成为房地产市场的主要购房群体,他们对房屋的需求主要集中在住宅和公寓。

房地产市场现状徐州的房地产市场在过去几年中经历了大幅波动。

市场价格在短期内出现了上涨和下跌的情况,这与供需关系、政策调控和宏观经济情况等因素密切相关。

影响因素分析政策调控作为中国全国的房地产调控政策的一部分,徐州市也实施了一系列措施来稳定房地产市场。

这些政策主要包括限购、限售、增加土地供应等,旨在防止房价过快上涨和投机行为的发生。

供需关系徐州的房地产供需关系对市场价格影响显著。

在供应方面,房地产开发商根据市场需求进行新项目的规划和建设。

而需求方面,购房者的购买力、供求关系和投资预期等因素对市场价格起着重要作用。

经济环境徐州的经济状况直接影响着房地产市场的发展。

经济增长和就业机会的增加,将带动人们的购房需求。

同时,居民的收入水平和信贷政策的变化也会对房地产市场产生影响。

市场趋势展望房价预测根据徐州市房地产市场的发展趋势和各种影响因素的综合分析,预计未来几年徐州市的房价将保持相对稳定的发展态势,并有望逐步上升。

业务发展机会徐州市的房地产市场发展仍然较为活跃,投资商和房地产开发商可以抓住机会,开发新项目,满足市场需求。

与此同时,随着人们对品质生活的追求,高品质住宅和公寓的需求也将增加。

结论综上所述,徐州房地产市场目前面临着供需关系、政策调控和经济环境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促进徐州市鼓楼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提案和建议

促进徐州市鼓楼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提案和建议

提案和建议一、加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目前徐州市鼓楼区的土地资源利用并不够合理,大量土地被闲置或者低效利用。

因此建议加强土地资源的整合和利用,鼓励土地流转,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要加强对土地的保护和管理,避免过度开发和恶性竞争,保障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二、优化产业结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鼓楼区的产业结构相对单一,主要以传统制造业为主。

建议鼓励引进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加大对技术创新和科研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增加科研投入,在高新技术领域取得突破。

要加强产业结构调整,转变传统产业,提高产业附加值,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三、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人才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建议鼓励引进高层次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提供良好的人才引进政策和服务保障。

加强对本地人才的培养和引进,鼓励学生和青年才俊留在鼓楼区创业创新。

加强人才资源的整合和流动,激发人才的创新活力。

四、改善基础设施,提升城市功能当前,鼓楼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还存在不足,特别是交通、水利、能源等方面有待提高。

因此建议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优化城市布局,提升城市功能。

加强城市交通建设,改善道路网和公共交通系统,提高城市交通效率和便捷性。

加强水利和能源设施建设,保障城市正常运行和可持续发展。

五、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建议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提高环境治理效率。

要制定科学的环境保护规划和政策,推动绿色发展,建设宜居的生态环境。

结语提案和建议主要是针对当前鼓楼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希望能够引起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重视,并得到有效的解决和改进。

希望通过共同的努力,推动鼓楼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突破和进步。

在加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方面,可以提出以下建议和措施:1. 制定土地利用规划,明确土地开发和利用的方向和重点,避免盲目开发和过度竞争现象,保障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加强对农村土地流转的监管和管理,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促进农村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

新时代下徐州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研究

新时代下徐州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研究

新时代下徐州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研究随着新时代的到来,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成为当前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

作为中国制造业的重要城市之一,徐州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资源,但也面临着产业升级不足、技术水平不够、人才短缺等问题。

研究制定徐州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对于推动该市经济发展,提升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前徐州制造业发展的现状1. 产业结构单一目前,徐州制造业以传统的重工业为主,大多集中在钢铁、化工等领域,产业结构单一,同质化竞争严重。

随着环保政策的不断加大,一些传统产业遇到了发展瓶颈,亟需转型升级。

2. 技术水平不高在徐州,许多制造业企业在技术研发方面投入不足,很多企业依靠模仿他人的产品进行生产,缺乏自主创新的能力。

3. 人才短缺技术人才是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然而在徐州,这方面的人才短缺问题十分严重。

很多高校毕业生不愿意来制造业工作,制造业缺乏高素质的技术人才,影响了企业的发展。

4. 环保压力大由于传统制造业对环境的影响较大,受到了严格的环保政策及产能过剩的打压,使得企业在生产中面临较大的环保压力。

二、徐州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对策1. 促进产业升级针对目前产业结构单一的问题,政府应当加大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投资,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加企业利润空间。

2. 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政府应当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扶持力度,鼓励企业提高研发投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可以通过建立产学研用合作平台,引导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开展合作,推动科技创新成果向生产力转化。

3. 加强人才培养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鼓励高校开设与制造业紧密相关的专业课程,鼓励优秀人才进入制造业领域工作,并提供相应的激励措施,吸引更多的高素质技术人才加入制造业。

4. 提升环保意识政府需要加大对企业环保政策的宣传力度,引导企业树立绿色制造的理念,加强环保投入,提高生产过程中的资源利用率和减少排放,同时对符合环保要求的企业给予更多的支持和奖励。

加快全市开发区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加快全市开发区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加快全市开发区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徐州市外经贸局开发区处开发区是开放型经济发展和招商引资的重要载体,开发区产业竞争力是开发区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

开发区的产业发展反映着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水平,决定着地区经济发展的后劲,也引领着地区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

明确开发区产业定位、加快推进产业集聚、打造开发区产业优势,是现阶段开发区发展的紧迫课题。

为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加快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战略决策和市动员大会精神,进一步加快我市省级开发区发展,我们采用问卷调查与实地调查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全市省级开发区371家工业企业产业发展现状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专题调研,并在分析研究开发区产业发展的总体状况、主要特点、制约因素和发展前景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开发区产业发展的一些设想和建议。

一、全市开发区产业发展概况目前,全市共有8个省级开发区,经国家核准的近期规划面积66平方公里,远期规划面积633平方公里,已开发面积81平方公里,累计基础设施投入120多亿元,开发区共设立各类企业4000多家,其中外商投资企业400多家。

2007年,8家省级开发区实现GDP211亿元,同比增长 56.11%,占全市的12.57%;业务总收入910亿元,同比增长 48.1 %;一般预算收入17.44亿元, 同比增长66.1 %,占全市17.37 %,;实际到帐注册外资 2.8 亿美元,占全市的63.88%;自营出口 9.6 亿美元,占全市的58%。

开发区道路、供排水、供电、通信、热力、绿化、污水处理和标准厂房等基础设施配套比较完善,项目承载能力不断增强,开发区主导产业逐显特色,开发区进入了集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开发区已成为我市利用外资和对外开放的主阵地,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招商引资最重要的平台和增加财政收入、扩大就业的重要载体。

产业发展呈现出四个显著特点:一是产业特色初步形成。

徐州经济开发区形成了以工程机械和专用车辆为核心的装备制造业集群,同时积极培育光伏光电、清洁技术、现代服务业等特色比较鲜明的产业板块;丰县经济开发区以食品加工、盐化工和电动自行车为优势产业,形成了一定的竞争优势;沛县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以煤电铝一体化为龙头的产业体系,形成了新型材铝加工、农产品加工、煤化工三大园区,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铜山经济开发区以工程机械、车辆制造、电子电器为主导产业,规模不断壮大;睢宁经济开发区重点建设棉纺织、白色家电、皮革皮具三大产业板块;邳州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板材家具、纺织服装、煤化工三大产业,特色较为鲜明;新沂经济开发区规划了精细化工、纺织服装、造纸及纸制品加工三大产业板块,发展势头迅猛;徐州工业园区初步形成了机械制造、精细化工和新型材料产业板块,集聚能力逐步增强。

关于徐州市开发园区发展状况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关于徐州市开发园区发展状况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关于徐州市开发园区发展状况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徐州市开发园区建设起步于上个世纪90年代初,经历了由少到多、由小到大、由不规范到逐步规范的发展过程。

至2006年底,全市县级以上开发园区12个,其中经省政府批准设立的省级开发园区8个(即徐州经济开发区、铜山经济开发区、丰县经济开发区、沛县经济开发区、睢宁县经济开发区、邳州经济开发区、新沂经济开发区、徐州工业园区)。

总体上看,市及各县已基本形成以一个省级开发区为主,数个专业的工业集聚区为辅的建设发展模式。

依托“一主数辅”,我市各类开发园区发展势头良好,逐步成为当地经济建设中的亮点。

同时,开发园区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地区间发展不平衡、园区开发利用不够充分、园区项目和资金的到位率不高等。

如何统筹规划、科学定位、合理布局,进一步推动我市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建设稳步健康发展,并使之在全市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值得关注和思考。

一、园区建设和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近年来,我市开发区园区在加快推动全市对外开放、工业化和城镇化,以及县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时,也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总体规模偏小,园区发展不均。

从全市8家省级开发园区分布看,金山桥1个经济开发区,贾汪1个工业园区,丰、沛、铜、睢、邳、新各县均有1个经济开发区,分布比较均衡,但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差别较大,各开发园区建设起点参差不齐,发展态势不均。

(二)主导产业定位不明,难以发挥规模经济效应。

到2006年底,我市有8个省级开发园区,但真正有开发实力、有技术依托或能吸引外商投资,综合实力比较强的却很少。

由于产业结构雷同,特色不够鲜明,难以形成集团化优势和高新技术产业优势,缺乏对传统产业改造和辐射能力,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辐射和带动作用还不十分明显。

(三)高新技术企业少,增长方式粗放。

到2006年底,我市8个开发园区共入驻高新技术企业57家,占园区内全部企业数的2%。

徐州市场分析

徐州市场分析

徐州市场分析一、引言徐州是江苏省重要的城市之一,也是华东地区主要的交通枢纽。

本文旨在深入分析徐州市场的现状、潜力和发展趋势,为企业制定市场营销策略提供参考。

二、经济发展状况分析2.1 城市经济概况徐州作为江苏省的重要经济中心,经济总量不断增长。

城市工业产值稳步增长,服务业也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城市经济新增长点。

2.2 主要产业分布徐州主要以重工业为主,包括钢铁、化工、机械等领域。

同时,农业也是徐州的重要支柱产业,粮食、水果、畜牧业等均具有一定发展优势。

三、市场竞争分析3.1 主要竞争对手在徐州市场,主要竞争对手有本地企业和外来企业。

本地企业具有地域优势和客户资源,而外来企业则通过技术、品牌等方面构建自身的竞争优势。

3.2 市场份额分析通过市场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各主要行业的市场份额分布情况,为企业竞争策略制定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四、市场发展趋势4.1 产业结构调整随着经济发展,徐州市场的产业结构将会发生一定调整,重点向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转型。

4.2 消费升级趋势随着居民收入提升,消费水平也在不断提高,消费升级趋势明显,相关产业发展前景广阔。

五、市场营销策略建议5.1 品牌建设在徐州市场,品牌建设至关重要,企业应该加大品牌宣传和推广力度,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

5.2 产品创新产品创新可以帮助企业保持竞争优势,在徐州市场不断推陈出新,满足消费者需求是企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六、结论综上所述,徐州市场在经济发展状况良好的同时,市场竞争激烈,企业需要根据市场分析数据,制定合理的市场营销策略,引领市场发展,取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市场份额。

徐州农村产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徐州农村产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徐州农村产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概述:徐州市作为中国江苏省的重要城市之一,其农村产业发展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将分析徐州农村产业发展的现状,并展望未来的趋势。

一、现状分析1. 农村经济发展:徐州农村经济发展较为迅猛,农产品市场需求旺盛。

农业产值持续增长,农民收入得到提高。

随着政府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的实施,徐州农村地区不仅加大了农产品的生产力,还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

2. 产业结构调整:徐州农村产业结构逐渐向农产品深加工和农副产品加工转变。

比如,农产品的粗加工、深加工以及农副产品的加工都得到了较为显著的发展。

这些加工产业的注入为徐州农村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收益。

3. 电商兴起: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徐州农村地区的农产品销售也实现了线上线下的结合。

电商平台为农民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渠道,也促进了农产品的品牌化和标准化。

二、未来趋势分析1. 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未来,徐州农村产业发展将继续致力于农产品的深加工和品牌化,通过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提高农民的收入。

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是未来的重点。

2. 引进科技创新:徐州农村产业发展需要引进先进的科技创新和农业技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例如,利用生物技术改良农作物和养殖业,降低成本并提高产量。

3. 发展休闲农业:随着城市人口对休闲、旅游、农村体验的需求增加,徐州农村地区可以发展休闲农业。

充分利用乡村资源,打造农村旅游景区,提供农业观光、农事体验等项目,吸引城市人口前来参观和消费。

4.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未来徐州农村产业发展的趋势将更加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农业生态化、绿色种植、有机农业等将成为未来发展的方向。

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推广农村可再生能源利用等将是必要的措施。

5.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了促进农村产业的发展,将需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农村道路、供水、供电、通信等。

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将改善农村生产和生活的条件,也为农村产业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

浅析徐州市工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浅析徐州市工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浅析徐州市工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一、标题:1.徐州市工业结构调整背景与必要性2.徐州市工业结构中的现状与问题3.徐州市工业结构调整的目标与方向4.徐州市工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措施与手段5.徐州市工业结构调整的成功案例分析二、徐州市工业结构调整背景与必要性经济发展的结构性问题已成为中国面临的最重要的挑战之一,而徐州市同样也存在着工业结构落后、产业集聚度低、加工制造业比重过大、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

因此,徐州市必须通过调整工业结构来实现以创新驱动的高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目标,提高其全要素生产率,并促进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和跨越式发展。

三、徐州市工业结构中的现状与问题徐州市工业结构基础薄弱,市场主体资格不齐,制约了产业传统成长和发展,单纯的重化工、酒店、制造业已逐渐失去优势竞争力,面临大量的市场挤压。

此外,徐州市的制造业比重过大,饮食业、零售业、住宿业等服务业的比重在整个经济社会中较低,这不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劳动力的就业。

四、徐州市工业结构调整的目标与方向徐州市要依靠科技创新,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推动产业优化升级,谋求长期发展。

在传统产业结构上,要加强现代农业、服务业、创新型产业的建设,适度拓展中小企业领域,加强城市文化、教育、科技产业等服务产业支持。

为此,需要加强对中小企业投资与管理,同时发展IT产业、互联网+等新型服务业模式,以促进传统产业结构的升级发展、实现产业转型。

五、徐州市工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措施与手段1.先进科技、优质服务、优势底盘三位一体模式,推动全要素生产率。

这样可以进一步提高生产工艺、制造工艺和管理技术的智能化、设施化、市场化水平,优化工业结构,提高制造产业的创新能力、发展速度和国际竞争力;2.建设覆盖汽车零部件、环保利用、海洋产业的新型工业园区,促进工业集群化、特色化等产业优化升级;同时,通过共同的区域、产业、概念和技术创新来增加附加值,提高经济社会效益。

3.落实财政和金融政策,为徐州市“互联网+”等新业态的发展提供支持,同时加强对中小企业的财务支持和服务,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同时推出财政和金融、贸易、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扶持政策,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以推动综合运输、知识产权、高端制造业、数据开放、港口孵化及融资服务等产业形式的升级。

新时代下徐州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研究

新时代下徐州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研究

新时代下徐州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研究当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市场的竞争加剧,徐州市制造业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

为了促进徐州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必须采取一系列的对策,以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本文以徐州市制造业为研究对象,从市场需求、技术创新、人才引进等多个方面分析当前徐州市制造业发展的现状,提出相关对策。

一、加强市场调研,提高市场竞争力市场调研是企业制定市场营销策略、满足顾客需求、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目前,徐州市制造业的市场竞争力相对较弱,主要是由于对市场需求没有深入了解所致。

因此,加强市场调研,掌握市场变化趋势,了解市场需求和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是提高徐州市制造业市场竞争力的必要手段。

二、推进技术创新,提高产品品质技术创新是制造业提高产品质量、创造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徐州市制造业要提高市场竞争力,必须在技术创新方面下功夫。

目前,虽然徐州市制造业的一些企业已经开展了一些技术创新研究,但整个制造业对技术创新的重视程度不够,创新能力仍然弱。

因此,徐州市制造业应该从市场需求出发,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投入,加强科研、生产、销售等各环节的协作,不断提高产品品质和技术水平。

三、引进高技术人才,保障技术创新高技术人才是制造业技术创新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

在徐州市制造业发展中,引进高技术人才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因此,在徐州市制造业发展过程中,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吸引更多具有专业技术和管理经验的人才。

同时,也要加大对现有人才的培养和关注程度,以提高制造业的竞争力。

四、加强产品营销,提高市场占有率产品营销是制造业的重要环节,也是制造业提高市场占有率的关键手段。

徐州市制造业要提高市场占有率,必须采取相应的营销策略。

目前,徐州市制造业的一些企业并没有很好地利用广告、网络和其他渠道进行宣传,缺乏创新的销售模式和策略。

因此,徐州市制造业应该加强产品营销,制定科学的营销策略,开展有针对性的市场宣传,为提高市场占有率提供支持。

徐州市产业结构现状分析及其优化对策

徐州市产业结构现状分析及其优化对策

徐州市产业结构现状分析及其优化对策 (1)1产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2)2徐州市经济发展现状 (2)3徐州市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2)3」城乡二元经济突岀 (2)3.2区域内部发展不均衡 (3)3.3第三产业质量不高 (4)4产业结构变动趋势分析 (4)4」产业结构偏离度分析 (4)4.2产业结构变动度分析 (6)5优化对策 (7)5.1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着力发展现代农业 (7)5.2综合发挥各个区域内的功能,实现区域内协调发展 (7)5.3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推动产业结构的高度化,提高产业效益 (7)参考文献: (8)徐州市产业结构现状分析及其优化对策姓名:袁丹学号:20100512118班级:10资源(1)摘要:产业结构优化是指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地区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的重要基础。

本文选取地区生产总值、三次产业从业人员比例等经济指标,纵向比较与横向比较相结合,在对徐州市产业结构进行现状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产业结构的优化对策。

关键词:徐州市产业结构现状分析优化对策1产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产业结构指区域内各产业间的比例关系,是区域生产力组织系统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在一定发展阶段、一定体制机制下,资金、人力、技术、管理、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配置使用的结果,主要包扌舌区域产值结构和区域就业结构。

皿从本质上讲,一个区域内的经济增长过程必然伴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

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指调整各产业之间以及产业内部的比重,使其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并协调处理各经济要素的关系。

⑵2徐州市经济发展现状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徐州市的经济发展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综合实力越来越强,地区生产总值由2002年的794. 88亿元⑶增加到2012年的4016. 58亿元⑷,人均生产总值由2002年的8801元增加到2012年46877元。

全社会的固定资产由2002年的323. 12亿元增长到2012年的2685. 89亿元。

徐州市经济林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徐州市经济林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徐州市经济林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摘要徐州市经济林面积约占有林地面积的50%,综述了徐州市经济林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应对策略。

以期为经济林持续高效优质生产提供指导。

关键词经济林产业;现状;问题;对策;江苏徐州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7-5739(2009)16-0356-02徐州是江苏省经济林的重要产区,种地面积和总产量占江苏省的“半壁江山”。

目前,全市有林地面积达2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27.6%,其中经济林面积达到10万公顷,占整个有林地面积的1/2,经济林总产量100万吨,总产值18.87亿元。

近年来,徐州市紧紧围绕“建设生态城市。

营造绿色生态徐州”这一目标,把加快造林绿化作为建设绿色生态徐州的重点工程,与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一并推进,收到了显著成效。

然而,随着经济林栽培面积的迅速扩大、新植区的不断增加。

生产中的问题也日益增多,并逐渐成为制约全市经济林产业发展的重要瓶颈。

1徐州市经济林产业的发展现状1.1经济林产业区域化格局已基本形成目前,徐州市经济林已基本形成以丰县、沛县大沙河沿线为中心的苹果生产区,贾汪区、环市区周围的应时鲜果生产区,睢宁、铜山县的优质梨生产区,邳州、新沂市的银杏、板栗干果生产区和铜山、新沂、邳州的优质桃生产区。

丰县已成为全国十大果品基地之一,邳州银杏生产跨入全国五强县行列,睢宁成为全国重要的砂梨生产基地。

1.2产业结构渐趋优化近年来,徐州市大力开展经济林结构调整,效果逐渐显现。

全市高效经济林面积2.67万公顷,从产品结构看,鲜食产品面积8.27万公顷,加工产品面积2000hm2;从树种结构看,苹果3.13万公顷,梨1.93万公顷,桃1.60万公顷,葡萄2000hm2;从栽培方式看,设施经济林稳步发展,生产规模达到经济林总面积的2.6%。

1.3标准化生产逐步推进在2000年以后。

全市开始实施经济林无公害生产战略。

制定或引用无公害经济林产品生产技术规程20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徐州市产业结构现状分析及其优化对策 (1)1 产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2)2 徐州市经济发展现状 (2)3 徐州市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2)3.1 城乡二元经济突出 (2)3.2 区域内部发展不均衡 (3)3.3 第三产业质量不高 (4)4 产业结构变动趋势分析 (4)4.1 产业结构偏离度分析 (4)4.2 产业结构变动度分析 (6)5 优化对策 (7)5.1 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着力发展现代农业 (7)5.2 综合发挥各个区域内的功能,实现区域内协调发展 (7)5.3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推动产业结构的高度化,提高产业效益 (7)参考文献: (8)徐州市产业结构现状分析及其优化对策姓名:袁丹学号:20100512118 班级:10资源(1)摘要:产业结构优化是指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地区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的重要基础。

本文选取地区生产总值、三次产业从业人员比例等经济指标,纵向比较与横向比较相结合,在对徐州市产业结构进行现状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产业结构的优化对策。

关键词:徐州市产业结构现状分析优化对策1 产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产业结构指区域内各产业间的比例关系,是区域生产力组织系统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在一定发展阶段、一定体制机制下,资金、人力、技术、管理、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配置使用的结果,主要包括区域产值结构和区域就业结构。

[1]从本质上讲,一个区域内的经济增长过程必然伴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

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指调整各产业之间以及产业内部的比重,使其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并协调处理各经济要素的关系。

[2]2 徐州市经济发展现状改革开放30 多年以来,徐州市的经济发展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综合实力越来越强,地区生产总值由2002年的794.88亿元[3]增加到2012年的4016.58亿元[4],人均生产总值由2002年的8801元增加到2012年46877元。

全社会的固定资产由2002年的323.12亿元增长到2012年的2685.89亿元。

由此可看出,徐州市总体经济保持着平稳较快的增长趋势,市场内部需求持续增长,因此徐州市的产业结构也应该得到进一步调整和优化。

3 徐州市产业结构现状分析3.1 城乡二元经济突出徐州市的三次产业就业结构有2002年的3.45:44.03:52.52 调整为2011年的3.01:38.58:58.41。

根据配第一克拉克定理,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不断降低,第二、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将持续稳定增加。

徐州市就业结构的这一变化规律与这一定律初步相符,说明徐州市现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产业结构日趋合理,这为缩小城乡差距,统筹城乡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但是就业人员的转移速度相对较为缓慢,2002~2011年间,第一产业的就业人数下降了0.44个百分点,与此同时,第二产业的就业人数也下降了5.45个百分点,仅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上升了5.89个百分点。

纵向比较,从表1可以看出徐州市2011年的地区生产总值远远落后于南京和无锡,除了第一产业外,第二三产业的增加值均低于其他三个地级市。

另外,南京、无锡的第一产业产值分别占地区生产总值的 2.7%、1.8%,而徐州市的第一产业的产值占到地区生产总值的9.4%。

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过高,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偏低,呈现出典型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3.2 区域内部发展不均衡徐州市是一个典型的煤炭资源型为主导的工业城市,因此具有一定的工业基础,但是,在徐州市所管辖的县区内也不乏贫困地区,全市共有3县5区2个县级市。

因为受到苏南地区经济发展的辐射以及自身资源禀赋的影响,根据2011年江苏省发布的各市县的地区生产总值可以看出,徐州市的相对贫困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徐州市的中北部,这些地区以发展农业为主。

而以铜山区、新沂市、邳州市等为主的地区则凭借丰富的矿产资源,其经济总量将近占到了徐州市经济总量的一半以上。

3.3 第三产业质量不高第三产业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基础,它不仅能够为第一、二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和外部条件,而且为产业结构的高度化提供技术保证和服务,因此第三产业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和调整中占有重要地位。

[5]徐州市的第三产业在2002—2011年间,年平均增长了14.64%,但是由于起点较低,到现在为止其第三产业的产值在江苏省的13个地级市中也只属于中等水平。

此外,根据徐州市历年的第三产从业人数与产值的比重来看,第三产的产业效益相对较低。

同时。

徐州市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和质量问题非常突出,表现为结构上的低端服务业比重过大,层次上的现代服务业整体质量不高。

4 产业结构变动趋势分析4.1 产业结构偏离度分析首先,产业结构偏离度[6]是一种直接反映产业结构效益的重要量化指标它是指某次产业的就业结构与GDP产值占比重结构之间的不对称的程度。

据此我们可以直接判断出产业结构是否合理化、协调化和高度化。

其计算公式如下:P=∑=-niCi Li1P:为产业结构偏离度;Li:为i产业就业人数;Ci为i产业产值比重;n为产业数。

其含义是:P值越大产业结构偏离程度越大就业结构与产值结构愈不对称产业结构的效益愈低下。

[7]从表2可以看出,徐州市第三产业的偏离度偏重,产业结构不对称现象非常突出,这进一步表明了徐州市的第三产业效益最低。

而第一二产业的产业结构偏离度均为负值,作为农业大市的徐州,其历年的农业产值在地区生产总值中占到了很大的比重,且在2002--2006年间第一产业偏离度绝对值高于第二产业,仅次于第三产业,这意味着农业在徐州市经济发展中担任着重要的地位。

而在2006年后,其第一产业偏离度的绝对值逐渐低于第二产业,也就是说第二产业逐渐成为仅次于第三产业的重要部门,这说明徐州市逐渐步入工业化发展中期的起步阶段。

总的来说,徐州市的产业结构不对称现象较为突出,其中,第一产业结构偏离度绝对值逐年降低,产业结构日趋合理,产业效益也逐年提高。

第二产业的产业结构偏离度绝对值逐年上升,工业产值占GDP的比重最大,对地区经济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第三产业的产业结构偏离度逐年降低,产业效益逐渐提高。

其三次产业的绝对之总和也呈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这表明徐州市的产业结构日趋合理。

表1 2002——2011年徐州市三次产业结构偏离度4.2 产业结构变动度分析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演进、变化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特点。

衡量一段时期内产业结构的变化程度,可用K 值指标来加以判断分析。

K 值指标是用来动态考察某一时期内某地区三大产业结构变动速度的指标。

[8] 2008年6月 根据其变化值的大小我们可以看出某地区某段时期内产业结构的变化情况。

结构变化值公式[9]为:K=∑-30i Qi Qij式中,K 为结构变化值,Q ij 为报告期i 次产业构成比重,Q i0为起始期同i 次产业构成比重。

K 值为按三次产业计算的累加变化绝对值。

根据此公式,计算出2002年到2011年间三次产业中劳动力比重的变化度,以此来表示产业结构内涵的变化程度,得出K 值为11.78%,年平均变化值仅为 1.178%。

这说明徐州市三次产业中劳动力比重变化程度很小。

虽然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有明显变化,但是由于就业结构变化较小,产业结构调整速度过慢,与经济发展速度不相适应,因而导致效率低下。

5 优化对策5.1 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着力发展现代农业作为农业大市的徐州,农业的产值在徐州市地区生产总值中占有很大比重,对经济的发展具有很强的促进作用。

因此,必须加大对农业的管理,加强对农业的投入,建立农业综合一体化生产体系。

推广普及农业科技,改革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走集约化、产业化、规模化于一体的农业发展道路。

5.2 综合发挥各个区域内的功能,实现区域内协调发展一个地区的发展首先是凭借自身的资源禀赋,而后再形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增长极,最后依据中心边缘理论不断地增长扩大。

所以,对于徐州市内各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来说,在首先发展自身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的同时,也应该为那些资源相对匮乏的地区提供一系列的发展机遇,发挥各个县区的资源优势,实现特色发展,最终实现区域内的协调发展。

5.3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推动产业结构的高度化,提高产业效益第三产业主要包括流通和服务两大部门,具体分为四大层次:流通部门;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国家机关、政党机关、社会团体、警察、军队等,但在国内不计入第三产业产值和国民生产总值。

由此可见这种产业基本上是一种服务性的产业。

[10]发展第三产业对一个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第三产业的进一步繁荣和发展,扩大消费拉动徐州市经济增长。

鼓励多种经营成分进入,培育多元化的竞争主体,提高现代服务业的市场化程度,提升产业效益。

依托交通枢纽的优势,大力发展商贸、现代物流、金融等现代服务业,提高总体质量;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投资环境,挖掘徐州市第三产业潜力,增加第三产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参考文献:[1] 刘伯霞.甘肃产业结构现状分析及其调整、优化对策[J].开发研究,2007年第3期.[2] 毛琳.安徽省产业结构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J].中国市场,2012年第41期.[3] 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4] 2012年徐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5] 吴双.重庆产业结构现状分析及优化思路[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0年第21卷第1期.[6] 阎小培.广州产业结构的效益与演变趋势分析[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 1998(3).[7] 方远平,龙祖坤.云南省产业结构动态分析及调整对策[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7月第20卷第4期.[8] 刘金平,施亭.徐州市产业结构优化分析[J].特区经济.[9] 李悦等.产业经济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M] 1998.[10] 百度百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