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病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
植物病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
植物病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一、名词解释1.病状:植物得病后本身所表现的病态。
病征:病原物在植物病部表现出的特征性结构体。
症状:植物生病后的不正常表现。
病原:引起植物发病的原因。
2.喷菌现象在徒手切片中看到有大量细菌从病部喷出,这种现象称为喷菌现象(bacteria exudation,BE) 。
为细菌病害所特有,是区分细菌病害和其它病害的最简便的手段之一。
3.钝化温度(Thermal lnactivation Point,TIP) 将病组织汁液处理10min使病毒丧失活性的最低温度,用摄氏度表示。
4.病害循环病害循环(disease cycle) 也称作侵染循环(infection cycle):5.整体产果(Holocarpic)。
低等真菌繁殖时, 营养体全部转为繁殖体时叫整体产果分体产果(Eucarpic)。
高等真菌繁殖时, 营养体部分转为繁殖体时叫分体产果。
6.系统侵染:7.综合防治综合防治(综合治理 IPM)(植物病害管理 PDM):从农业生产的全局和农业生态系的总体观念出发,根据有害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充分发挥自然控制因素的作用,因地制宜地协调应用生物的、物理的、化学的等必要措施,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经济损害允许水平之下,以获得最佳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同时要把防治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有害副作用减少到最低限度。
8.局部侵染 :系统侵染 :9生理小种(Physiological race) :指在种内或变种内或专化型内,在形态上没有差异,但生理特性(培养性状、生理生化、病理、致病力或其他特性)有差异的生物型或生物型群。
9.单分体病毒 ;10侵染性病害 :病原生物侵染植物引起的病害非侵染性病害:由植物自身及非生物因素引起的植物病害。
11、同宗配合:单个菌株生出的雌雄性器官能交配,自身亲合,如卵菌。
异宗配合 : 异宗配合:同一菌株上生出的雌雄性器官不能交配,必须和另一有亲和力菌株上的才能交配,担子菌以此为主(接合、子囊两种方式都有)。
植物病理学课后习题
第一章单元习题一、名词解释1、植物病害:植物病害是在生物因子或非生物因子持续刺激下,植物的正常生理和生物化学功能受到干扰和破坏,生长发育异常,从而表现出各种不同症状的现象。
2、病因: 引起植物生病的原因很多,既有不适宜的环境因素,包括各种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又有生物因素,包括外来生物的因素和植物自身的因素;还有环境与生物相互配合的因素,包括病原生物与环境条件的配合,环境因素与植物生长发育过程的配合,以及环境、病原物和植物三者的相互作用等。
3、症状:植物受病原生物或不良环境因素的侵扰后,内部的生理活动和外观的生长发育所显示的某种异常状态。
4、病状:是植物受病原物侵害或不良环境因素影响后在外表所出现的不正常状态;5、病征: 指在病状表面,尤其是病斑部分的表面着生或出现的病原生物的子实体。
例如真菌的菌核、菌丝体、细菌的菌脓、线虫的虫体、寄生性植物等。
6、非侵染性病害: 没有病原生物参与,只是由于植物自身的原因或外界不良环境条件引起的病害,这类病害在植株间不会传染,因此称为非侵染性病害或非传染性病害。
7、侵染性病害: 由病原生物因素造成的病害,称为侵染性病害,因为病原生物能够在植株间传染,因而又称为传染性病害;8、综合症:一种病害同一植株上可先后或同时出现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类型的症状。
9、并发症: 同一植物在受到两种或几种病原物复合侵染时,同时出现两种不同的症状,甚至出现不同于原有两种病菌单独引起的另一种症状。
10、隐症现象: 隐症现象:病原物侵染寄主后,病植物的症状在特定条件下(通常是高温),可以逐渐减退直至暂时消失而“复原”的现象。
二、填空题1、植物侵染性病害由病原生物侵染引起,非侵性病害由由外界不良环境因子引起。
2、引起植物侵染性病害的病原物有真菌、细菌、病毒、寄生植物、线虫、原生动物、。
3、植物病害的病状类型有变色、坏死、腐烂、和畸形。
4、植物病害的病征类型有霉状物、粉状物、锈状物、粒状物、和脓状物。
植物病理学名词解释
植物病理学名词解释1.植物病害:植物由于受到病原生物或不良环境的持继干扰,其干扰强度超过了能够忍耐的程度,使植物正常生理功能受到严重影响,在生理上和外观上表现出异常,这种植物偏离了正常状态的现象称植物病害。
2.单主寄生:在同一种寄主上完成其生活史的病原菌称单主寄生。
3.垂直抗性: 即小种特异性抗病性,它对病原物的某一个或多个小种是抵抗或免疫的,而对另一些小种是感病的或高度感病的,即对病原物的某些小种具有抗病性。
4. 症状: 是寄主内部发生一系列复杂病变的一种表现,包括外部的和内部的。
5. 稀释终点:将感病寄主的汁液(含有病毒)榨出来,加水稀释,超过一定限度时便失去传染力,这个最大稀释度为稀释限点。
6. 生物防治: 是指利用有益微生物及其产品来进行防治病害的方法称生物防治。
7. 异宗配合:单个菌体不能完成其有性生殖,必须与另一个有亲和力的菌体交配后才能完成其有性生殖的称异宗配合。
8. 失毒温度:把病组织的榨出液在不同温度下处理10分钟,在10分钟内使病毒失去传染的处理温度称为该病毒的失毒温度。
9. 拮抗作用:一种微生物产生某种特殊的代谢产物或改变环境条件,从而抑制或杀死另一种微生物的现象称为拮抗作用。
10.多型性:指真菌在一个生活史中可以产生多种类型孢子的现象称多型性。
11.体外保毒期:病株组织的榨出液在室温(20-22℃)下能保存其传染力的最长时间称为病毒的体外保毒期。
12.交互保护作用:在寄主上接种弱毒株系而能低抗强毒株系侵染的作用称交互保护作用。
13. 因对基因学说:(gene for gene theory)对应于寄主群体的每一个决定抗病性的基因,病原物方面也存在一个决定致病性的基因;反之,应于病原物群体的每一个决定致病性的基因,寄主方面也存在一个决定抗病性的基因。
14. 生理小种:(race):同种、变种、专化型内的病原物的不同群体在形态无差别,在生理特性、培养性状、生化特性、致病性等方面存在差异。
普通植物病理学复习资料【范本模板】
普通植物病理学一、名词解释1、植物病理学:研究植物病害的原因、病害发生发展规律、植物与有害生物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以及病害预测及其防治的学科。
2、植物病害:指植物在其生命过程中受寄生物侵害或不良环境条件的持续干扰,其干扰强度超过了能够忍耐的程度,使植物在生理细胞和组织上发生一系列异常变化,外部呈现不正常现象,引起产量降低或品质变劣的现象.3、病原:引起植物偏离正常生长发育状态而表现病变的因素。
4、病原生物:除植物自身以外的另一种生物因素影响其正常生长发育,进而引起植物发生病害的生物。
5、病害三角:需要病原生物、寄主植物和一定的环境条件三者相互配合才能引起病害的观点,就称为“病害三角”。
6、病状:是指发病植物本身所表现出来的反常现象。
7、病征:指病原物在植物体上表现出来的特征性结构,只在侵染性病害中出现。
8、坏死:染病植物局部或大片细胞和组织的死亡,因受害部位不同而表现各种变化.9、萎蔫:指植物的整株或局部因脱水而枝叶萎垂的现象.10、腐烂:植物组织较大面积的分解和破坏.腐烂可以分干腐、湿腐和软腐;根据腐烂部位分为根腐、基腐、茎腐、果腐及花腐等.11、畸形:指植物受害部位的细胞分裂和生长发生促进或抑制性的病变,植物整体或局部的形态异常。
畸形可分为增大、增生(肿瘤或癌肿)、减生(矮化)和变态四种.12、矮化:枝叶等器官的生长发育均受阻,各器官受害程度和减少比例相仿。
13、隐症现象:;一种病害的症状出现后,由于环境条件的改变,或者使用农药治疗以后,原有症状逐渐减退直至消失。
14、接触期:指病原物的接种体在侵入寄主之前与寄主植物的可侵染部位初次直接接触或达到能够受到寄主外渗物质影响的根围和叶围后,开始向侵入的部位生长或运动,并形成侵入结构的一段时间。
15、滞育期:病原物从与寄主建立寄生关系到开始发现明显症状的时期。
16、病害循环:指一种病害从寄主的前一生长季节开始发病,到后一生长季节再度发病的过程。
17、死体营养型:病原物可以直接从死亡的细胞中吸收养分或者是先杀死寄主细胞,然后再从死亡的细胞中吸收养分的寄主物。
植物病理学的名词解释
植物病理学的名词解释植物病理学是一门研究植物疾病的学科,它探索了植物与病原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植物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控制方法。
在植物病理学中,存在着一些重要的名词,它们有助于我们理解和描述植物疾病发生的过程。
本文将对一些常见的植物病理学名词进行解释。
1. 病原微生物:病原微生物是引起植物疾病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原生动物和线虫等。
这些微生物可以侵入植物并在其体内生长,导致植物生理功能紊乱或器官坏死。
2. 病原体:病原体是指致病菌、致病菌株或者带有致病基因的病原微生物。
病原体可以通过种子、土壤、虫媒、器官接触等多种途径传播,引发植物病害的发生。
3. 病害:病害指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受到病原微生物侵害而引起的生理、形态和解剖结构上的异常变化。
病害的严重程度取决于植物种类、病原体的侵染程度以及环境因素等。
4. 病斑:病斑是病害在植物器官上形成的局部病变区域。
病斑的形态特征可以帮助鉴别病害的类型,并且在疾病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5. 症状:症状是植物在受到病原微生物侵害后表现出的外部特征。
症状可以包括叶片变黄、枯萎、变形、裂伤等。
通过观察和描述症状,可以帮助识别和诊断植物病害。
6. 抗病性:抗病性是指植物对病原微生物侵染的抵抗能力。
植物通过表现抗性,如抗性基因的表达、产生抗性蛋白等来保护自身不受病原微生物的侵害。
抗病性可以分为常染色体遗传抗性和质粒遗传抗性两种。
7. 寄主:寄主是指植物病害的宿主植物。
不同的植物种类对不同的病原微生物具有不同的易感性和抗病性。
寄主的抗病性水平决定了病害的发展和传播。
8. 疫情:疫情是指特定地区或特定时间发生的病害流行。
疫情的严重程度与病原微生物的侵染程度、寄主易感性、环境条件等有关。
疫情监测和预测对于制定病害防控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9. 遗传多样性:遗传多样性是指植物种群内个体基因组的差异程度。
病原微生物的遗传多样性与抗病性的破坏和病害发生有关。
遗传多样性的保护对于病害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植物病理学复习重点 名词解释
植物病理学复习重点一、名词解释非传染性病害:是由植物自身的生理缺陷或遗传性疾病,或由在生长环境中有不适宜的物理、化学因素直接或间接引起的一类病害。
传染性病害:由生物因素的侵染引起的,主要是病原生物的侵染,病害能够在植物的不同个体间互相传染。
寄生物:要从活的生物中夺取营养物质的生物寄主:被其他生物夺取营养物质的生物病原:能诱发病害发生的寄生物生物病原物:能诱发病害发生的生物因素非生物病原物:能诱发病害发生的非生物因素病害的三角关系:病原寄主环境病害的四角关系:病原寄主环境人为植物病害症状(病状和病症):植物生病后的不正常表现病状:寄主植物本身的不正常表现(变色、坏死、腐烂、萎蔫、畸形等)病症:病原物在病部形成的特征性表现(粉状物、霉状物、点状物、颗粒状物、脓状物、)菌核:菌核是由菌丝紧密交织而成的休眠体,其内层为疏丝组织,外层是拟薄壁组织。
菌索:菌索是由菌丝体平行交织构成的长条形绳索状结构,外形与高等植物根系相似,故也称为根状菌索。
子座:子座是由菌丝在寄主表面或表皮下交织形成的一种垫状结构,也有由菌丝与寄主组织结合而成的(假子座)革兰氏染色反应:对涂片固定的细菌先用结晶紫初染,再用碘液媒染,之后用乙醇冲洗以脱色,最后用番红复染。
如果菌体呈紫色,则为革兰氏阳性反应,如果菌体呈红色,则为革兰氏阴性反应。
喷菌现象:除了菌原体引起的病害以外,由细菌侵染所致病害,受害部位的薄壁细胞或维管束组织一般都有大量细菌存在,都可以在徒手切片中看到有大量病菌从病部喷出,这种现象称为喷菌现象。
钝化温度:指恒温处理10min后,使病毒丧失活性的最低温度。
稀释限点:是病毒能保持侵染能力的最高稀释浓度,反应了病毒的体外稳定性和侵染能力。
体外存活期:病株组织的榨出液在室温(20-22)下能保存其传染力的最长时间。
柯赫式法则(可简答):(1)在病植物上常伴有一种病原微生物存在。
(2)该微生物可在离体或人工培养基上分离纯化而得到纯培养。
植物病理名词解释
植物病害(plant disease):植物在生物或非生物因子的影响下,发生一系列形态、生理和生化上的病理变化,阻碍了正常生长、发育的进程,从而影响人类经济效益的现象。
病状:指植物受病原物或非生物因子影响后,局部或整株出现的不正常的表现,如在叶部形成的坏死斑点、植株萎蔫等病征(sign):是指在病部出现的病原物的个体或群体。
寄生性:寄生物克服寄主植物的组织屏障和生理抵抗,从其体内夺取养分和水分等生活物质,以维持其生存和繁殖的能力。
致病性:指病原物所具有的破坏寄主并诱发病害的特性非侵染性病:是由于植物自身的生理缺陷或遗传性疾病,或由于在生长环境中有不适宜的物理、化学等非生物环境因素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植物病害。
侵染性病害:植物受病原物寄生引起有传染能力的病害,也可称寄生性病害或传染性病害。
整体产果; 鞭毛菌繁殖时,有的整个营养体全部转变为繁殖体,称为整体产果分体产果:绝大多数真菌仅是部分营养体转变为繁殖体,其余部分仍在进行营养生长子实体: 为真菌的产生孢子的生殖体,异宗配合;多数食用菌的单核菌丝有性别(、异宗配合:“-”与“+”菌丝)之分,同性别的菌丝间永不亲和,只有经过异性菌丝结合才能生育后代者,称异宗配合同宗配合:由一个担孢子萌发的两条单核菌丝能进行结合而生育后代者,称为同宗结合或自交亲、同宗配合准性生殖:是指真菌不通过有性生殖的基因重组过程,包括异核体的形成、二倍体的形成和体细胞的重组。
真菌的生活史指从一种孢子开始,经过萌发、生长和发育,最后又产生同一种孢子的个体发育过程。
生理小种:同种、变种、专化型内的病原物的不同群体在形态无差别,在生理特性、培养性状、生化特性、致病性等方面存在差异。
两游现象(diplanetism)从孢子囊中释放出来的游动孢子经游动休止后,再次萌发释放游动孢子继续游动的现象称为两游现象。
9+2鞭毛;指鞭毛的微观细胞生物结构,由外圈9组二联微管,内包有一对中央微管的结构,所以叫做9+2鞭毛子囊果;子囊大多产生在由菌丝形成的包被里,形成具有一定形状的子实体叫子囊果担子果(basidiocarp):是高等担子菌的一种产生子实层的高度组织化的结构。
园艺植物病理学习题 按章节整理(含名词解释)
园艺植物病理学习题第一章一、概念题1、植物病害:植物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由于遭受其它生物的侵染或不适宜的环境条件的影响,使它的营养、生长、生殖、发育受到显著障碍,导致产量降低、品质变劣、甚至死亡,并造成经济上的损失,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植物病害。
2、萎蔫:是指植物的整株或局部因脱水而枝叶下垂的现象。
主要由于植物根部受害,水分吸收和运输困难或病原毒素的毒害、诱导的导管堵塞物造成。
3、病理过程:植物通过一系列的病变而逐渐表现出病态的过程则成为植物的病理过程(又成病理程序)4、寄主:病原物依附的植物被称为寄主植物,简称寄主。
5、病原物:引起植物病害的生物称为病原物。
主要有真菌、细菌、病毒、寄生性种子植物、线虫等。
二、填空题1、根据寄主种类,把植物病害划分成(大田作物病害)、(果树病害)、(蔬菜病害)、(花卉病害)等。
2、植物病害的病状主要有(变色)、(坏死和腐烂)、(萎蔫)、(畸形)等。
3、植物病害的病症主要有(粉状物)、(锈状物)、(黑色小粒点)、(颗粒状物)、(脓状物)等。
4、植物病害因病原不同可分为(侵染性病害或传染性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或非传染性病害)。
三、简答题1、如何判断是否植物病害?主要根据是否有病理过程以及是否带来经济上的损失来判断。
四、论述题1、植物病害发生的基本因素有那些?举例说明他们之间相互关系。
引起植物病害的基本因素有病原、寄主以及环境条件等。
病原是引起植物病害的直接原因。
寄主对病原侵染进行积极的抵抗,寄主的抵抗力强于病原物的侵染力时病害不能发生。
环境条件一方面影响寄主植物,另一方面也影响病原物,只有环境条件有利于病原物,而不利于寄主植物时病害才有可能发生。
植物病害要发生必须有病原、寄主以及环境条件三者,缺一不可。
在每一具体病害中这三则中往往存在有一个决定性的因素,如苗木猝倒病来说,苗期本身非常感病、苗床地环境条件也非常适合病害发生,故病害发生与否常与病菌是否存在以及病原物的数量有直接关系;又如苹果腐烂病病害发生与否常与寄主抗病性强弱有关;再如银杏苗木茎腐病的发生与否常与是否出现大量伤口出现有关,而伤口的出现与阳光直射有直接的关系,只有有利于伤口出现的环境条件下才能病害大发生。
植物病理学的专业名词解释
植物病理学的专业名词解释植物病理学是研究植物病害的发生、发展和防治的学科,它涉及到许多专业名词。
本文将对几个重要的植物病理学专业名词进行解释,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学科的基本概念。
1. 病原体(Pathogen)病原体是指引起植物病害的生物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类病毒颗粒和原核生物。
它们通过侵入、寄生或寄生虫等方式感染植物,破坏其正常生长和发育过程,导致植物出现病状。
2. 病斑(Lesion)病斑是病害在植物体上所形成的病征。
它通常表现为叶片、茎部或果实上的颜色变化、组织坏死等病变。
通过观察病斑的形状、大小、颜色可以初步判断病害类型,为后续的防治提供依据。
3. 传播途径(Transmission)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从一个寄主植物到另一个寄主植物的方式。
病原体可以通过空气、水、土壤、种子、嫁接等多种途径进行传播。
了解病原体的传播途径对于预防和控制植物病害至关重要。
4. 抗性(Resistance)抗性是指植物对病原体感染的免疫能力或抵抗能力。
植物可以通过遗传途径,表达一系列特定基因,以抵御病原体的入侵和繁殖。
研究植物的抗性机制,可以为选育具有抗病性的新品种提供理论依据。
5. 病害防治(Disease Control)病害防治是指通过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减少或消除植物病害对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常见的病害防治方法包括化学防治(如农药的使用)、生物防治(如利用天敌或拮抗微生物)和栽培管理措施(如合理的种植密度和病害防除措施)。
6. 统计学分析(Statistical Analysis)统计学分析在植物病理学中起到重要作用。
通过采集大量的样本数据,应用统计学方法对病害发生的规律性进行分析,可以对病害的流行病学特点、病原体的传播方式等进行研究。
统计学分析结果可以为制定合理的病害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7. 生物学防治(Biological Control)生物学防治是利用天然的生物途径来控制植物病害。
这包括使用益生菌、寄生性蜱虫、真菌拮抗剂等生物制剂来抑制病原体的生长和繁殖。
植物病理学网上作业题参考答案
植物病理学网上作业题参考答案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植物病害 : 植物在生长发育、储藏运输过程中,在一定外界环境影响下,受到病原生物或非生物的持续干扰,超越了它能忍受的范围,致使在生理上、组织上、及形态上发生一系列的变化,生长发育不正常,表现出一些特有的外部症状及内部病理变化,病因此造成产量下降、质量变坏、颗粒无收,降低了对人类的经济价值。
2、病状:植物生病后的不正常表现。
3、病症:病原物在植物发病部位形成的有一定特点的结构。
4、病害三角:需要有病原生物、寄主植物和一定的环境条件三者配合才能引起病害的观点,就称为“病害三角”。
5、侵染性病害:生物侵染引起的病害。
6、非侵染性病害:非生物因素导致的病害称。
二、填空1、侵染性病害、非侵染性病害2、真菌病害、细菌病害、病毒病害、线虫病害、寄生性植物病害3、变色、坏死、腐烂、萎蔫、畸形4、霉状物、粉状物、点状物、颗粒状物、脓状物5、寄主、病原、环境条件6、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7、病症、病状8、马铃薯晚疫病9、气传病害、种苗传播病害、土传病害、虫传病害三、选择1、a2、d3、a b d4、b c d5、a b d6、b d7、a b c8、a c四、判断对错1.V 2、X 3、“ 4、X 5>v 6、X 7、X 8五、简答题1、简析病害三要素之间的关系。
病原生物、寄主植物和环境条件为病害的三要素。
植物病害发生需要有三者互相配合。
环境条件不仅本身可引起非传染性病害,同时又是传染性病害的重要诱因,非传染性病害降低寄主植物的抗病性,促进传染性病害的发生。
二者相互促进,往往导致病害加重。
2、什么是病症和病状?都包括哪些类型?病状:植物生病后的不正常表现。
病症:病原物在植物发病部位形成的有一定特点的结构。
植物病害的病状分为变色、坏死、腐烂、萎蔫、畸形五大类型。
植物病害的病征分为霉状物、粉状物点状物、点状物、颗粒状物、脓状物五种类型。
六、论述题1、什么是侵染性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各由哪些因素引起?答:侵染性病害由生物侵染引起,其特点是植物个体间可以互相传染。
植物病理学试题和答案
《植物病理学》一、名词解释(每小题 1 分,共 10 分)1、症状:植物生病后表现出来的不正常的状态。
2、致病性:是指病原物对寄主植物的致病和破坏能力。
3、无隔菌丝:菌丝体有分枝、无隔膜、为单细胞。
4、无性繁殖:是否经过性器和性细胞的结合,直接从营养体上产生孢子。
5、游动孢子囊:菌丝顶端形成囊状结构,其内产生游动孢子。
6、分生孢子:菌丝分化具有一定形状的分生孢子梗,其顶端形成外生的孢子。
7、子囊果:着生子囊和子囊孢子的结构体。
8、质粒:在有些细菌中,独立于核质之外呈环状结构的遗传因子。
9、多分体病毒:病毒内几种大小或形状不同的粒体所组成,只有当这几种粒体同时存在时才能表现该病毒的全部性状。
10、全寄生性种子植物:无叶片或叶片退化或鳞生化,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它们完全依靠从寄主植物上吸取营养。
1、病征:植物感病后,由病原物在病部构成的特征。
2、寄生性:指一种生物依附于其他生物而生存的能力。
3、菌核:由菌丝紧密交织而成的一种较坚硬的颗粒装物。
4、有性生殖:是通过性细胞或性器官结合而进行的一种繁殖方式。
5、卵孢子:由两个异型配子囊(藏卵器和雄器)结合而形成的有性孢子。
6、转主寄生:病原菌需要寄生两种不同植物上,才能完成其生活史的现象。
7、荚膜:细菌细胞外比较厚而稳定的粘质层。
8、交互保护作用:先侵染植物的病毒可以保护植物不受另一种病毒的侵染。
9、稀释限点:把病株组织的榨取液稀释,超过一定限度时便失去侵染力,这稀释限度即为稀释限点。
10、卫星病毒:有些RAN 病毒伴随有低分子量的小粒体病毒,这种小粒体病毒称卫星病毒。
1、专性寄生物:只能从活体的寄主细胞或组织中吸取营养而生存,寄主细胞亡便终止寄生关系。
2、初生菌丝:由担孢子萌发形成的单核菌丝。
3、厚垣孢子:菌丝顶端或中间个别细胞膨大,原生质浓缩,细胞壁加厚形成休眠孢子。
4、准性生殖:菌丝形成异核体,通过核配,有丝分裂、染色体交换,最后形单倍体细胞核的过程。
植物病理学复习题
植物病理学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植物病害:植物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由于遭受其它生物的侵害或不适宜的环境条件(非生物因素)的影响,使植物正常的生理机能受到破坏,组织形态发生改变,甚至导致死亡,并对农业生产造成经济损失的现象称为植物病害。
2、植物病理学:研究植物病害的发病原因、病害发生发展规律,植物与有害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以及病害预测及防治的学科。
3、非侵染性病害:由于生长环境条件不合适或物理化学因素造成的不能侵染的,不能传染,这种病害叫非侵染性病害。
4、侵染性病害:由于生物因素引起的病害,有侵染性的,能传染,这种病害叫非传染性病害。
生物因素包括:真菌、细菌、病毒、线虫等。
5、症状:植物受病原影响生病后表现出来的不正常的状态称为植物病害的症状。
包括病症(病原物)和病状(植物)。
(1)病状:是指发病植物本身所表现出来的反常现象。
【变色、坏死(斑点)、腐烂、萎靡、畸形】(2)病症:是指病原物在植物体上表现出来的病原体特征。
【霉状物、点粒状物、粉状物、菌核、脓状物(细菌特有)】6、寄生:一种植物与另一种生物生活在一起,从中吸取食物的现象。
(1)专性寄生:在自然界只能从寄生的活组织中获取营养,如锈菌、黑粉菌、白粉菌等。
(2)非专性寄生:一种是侵害活的组织,组织死亡后,仍能继续发育和繁殖,另一种是在侵入寄主之前先杀死寄主组织,然后在其内进行腐生。
(3)单主寄生:多数植物病原真菌在一种寄主植物上就能完成生活史。
(4)转主寄生:锈菌特有的,寄生阶段必须在两种亲缘关系不同的寄主植物上生活才能完成生活史,这种现象叫转主寄生。
7、致病性:是指病原物所具有的破坏寄主和引起病变的能力。
但并非是单纯的对营养和水分的依赖关系.8、真菌的生活史:是指真菌孢子经过萌发、生长和发育,最后产生同一种孢子的整个生活过程。
【典型的生活史包括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
9、.稀释限点:病毒在病株粗汁液中,经过若干倍数的稀释后仍能保持病毒侵染力的最大稀释倍数。
植物病理学
植物病理学名词解释1.病害循环:一种病害从寄主前一生长季节发病到后一季节再度发病的过程。
2. 病原物的寄生性:是病原物从寄主体内夺取养分和水分等生活物质以维持生存和繁殖的特性。
3 .病害的三角关系:即病害三角,是指需要病原物,寄主和环境条件三者配合才能引起发病的观点。
4.侵染过程:病原物育寄主接触、侵入到寄主发病的过程。
侵染性病害:由病原生物侵染所形成的病害。
5 .单循环病害:在病害循环中只有初侵染而没有再侵染的或在侵染作用很小的病害。
6.多循环病害:在一个生长季节中,病原物能连续繁殖多代从而发生多次再侵染的病害。
7.寄生专化性:病原物对寄主的选择性称为寄生专化性。
8.病情指数:将病害普遍率与严重度结合起来,用一个数值全面反映植物发病程度。
或普遍率与平均严重度之积。
9.诱导抗性:是植物经各种生物预先接种后或受到化学因子、物理因子处理后所产生的抗病性,也称为获得抗病性。
10.系统侵染:病原物侵染后,可以从侵染点向四周扩展,甚至可扩展至植株全身,最后一点侵入多点发病,或一点侵入而在距离侵染点较远处发病。
11.农业防治:又称环境管理或栽培防治,主要包括生产管理、耕作制度和栽培技术方面与植物病害防治有关的措施。
12.病害预测:是依据流行学原理和方法估计病害发生时期和严重程度,指导病害防治或病害管理。
8.毒性:也称毒力或致病力,指病原物诱发病害的相对能力。
13.定向选择:由于垂直抗病品种的选择作用而使病原物某些毒性基因频率增大。
14.症状:植物生病后表现出来的不正常的状态。
15.致病性:是指病原物对寄主植物的致病和破坏能力。
16.无隔菌丝:菌丝体有分枝、无隔膜、为单细胞。
17.无性繁殖:是否经过性器和性细胞的结合,直接从营养体上产生孢子。
18.病征:植物感病后,由病原物在病部构成的特征。
19.寄生性:指一种生物依附于其他生物而生存的能力。
20.菌核:由菌丝紧密交织而成的一种较坚硬的颗粒装物。
21.有性生殖:是通过性细胞或性器官结合而进行的一种繁殖方式。
植物病理学
一、名词解释:1、症状:2、真菌:3、抗病性:4、病害循环:5、农药:6、病程:7、病原:8、农业防治:9、植物病害:10、病因:11、致病性:12、病害流行:二、单选:1. 植物病害发生的一个显著特征是................()A 机械损伤过程B.病理变化过程C.组织死亡过程D.产生孢子2.在真菌的五个亚门中包括有植物病原真菌的亚门数有........()A. 2个B. 3个C. 4个D. 5个3. 植物病原细菌都是单细胞、绝大多数具有鞭毛,其形状是.....( )A. 球状B. 杆状C. 螺旋状D. 线状4. 决定植物病毒的传染性是.................................()A. 核酸B. 蛋白质C.细胞质D.细胞核5. 植物病毒侵入植物寄主的途径是通过........................()A. 微伤B. 机械伤C.碰伤D. 虫伤6. 目前生产上长期种植的抗病品种丧失其抗病性的主要原因是.......()A.品种多样性B. 种性退化C.品种单一化D. 环境不适7. 引起植物病害数量最多的病原是...........................()A. 线虫B.细菌C.病毒D. 真菌8. 能渗入植物体或能被植物吸收后起防治病菌作用的农药叫做....()A.保护剂B.免疫剂C.内吸杀菌剂D.杀菌剂9. 苹果树锈病在其周年循环过程中会产生几种孢子类型....()A.2种B.3种C.4种D.5种10. 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具有的共同症状是....................()A. 维管束变色B. 叶片黄化C. 叶片枯萎D. 叶片坏死11. 植物病原细菌的繁殖方式是..................................()A、裂殖 B. 产孢 C. 复制 D. 卵殖12.半知菌亚门中的真菌引起的植物叶斑类病害,在病部表面常出现..()A. 霉状物B. 锈状物C. 白色粉状物D.黑粉状物13.植物病原真菌的子实体为真菌的.............................()A. 产孢机构B. 营养体C. 菌组织体D. 变态类型14.植物病原细菌的形态特点是单细胞杆状和绝大多数体外具有.....( )A. 荚膜B. 鞭毛C. 附属丝D. 纤毛15. 植物病毒的核酸决定病毒的..................................()A. 抗原性B. 传染性C.寄生性D.抗药性16. 植物病毒侵入寄主的途径是通过植物............................()A. 自然孔口B.气孔C.机械伤口D.微伤17. 历史上(1845年)造成爱尔兰饥荒的病害是................()A 水稻胡麻斑病B.玉米小斑病C.马铃薯晚疫病D.葡萄霜霉病18. 由工厂生产出来未经加工的有机合成农药叫.................()A.原油B.原粉C.原液D.原药19. 谷子白发病可以产生几种不同类型的症状...................()A.2种B.3种C.4种D.5种20. 马铃薯环腐病发主与为害程度决定于.......................()A.气象条件B.士壤温湿度C.种薯带菌率D.带菌肥料三、多选:1. 植物病害发生的基本因素包括........................()A. 人为影响B. 寄主植物C. 病原D. 环境条件E. 虫害爆发2. 我国植保方针是......................................()A. 喷药治病B. 栽培防治C. 预防为主D. 植物检疫E综合防治3. 影响病原菌侵入寄主的主要气候条件是................()A.温度B.湿度C.营养物质D.光照E. pH4. 决定棉花枯萎病是否流行的关键因素是...............()A.中心病株B.高温高湿C.高湿凉爽D.初始菌量5. 真菌侵入寄主的途径有............................()A. 直接穿透寄主表皮B. 气孔C. 水孔D. 皮孔E. 伤口6. 能引致植物发生生理性病害的因素有....................()A.营养过多B.营养不足C.光照过强D.温度过高E.水分不足7. 植物病原菌产生的具有致病作用的代谢产物有............()A.酶B. 毒素C. 生长调节物质D. 营养物质E. 机械压力8. 植物寄生线虫要经历那几个时期........................()A. 卵B. 幼虫C. 蛹D. 成虫E. 产孢9.植物病害的症状类型有...............................()A.变色B.坏死C.腐烂D.畸形E.萎蔫10.植物病害的侵染过程包括............................()A.侵入期B. 潜育期C. 发病期D. 越冬期E. 萌发期11. 将植物病害分成传染性和非传染性两类病害是根据.........()A. 病原的性质B. 病原类别C.传播途径D.传染性E. 病害循环12. 植物病害发生和流行的影响因素有........................()A. 寄主状况B. 病原毒性C. 环境条件D. 人为干扰E. 昆虫危害13. 真菌的繁殖形式有......................................()A. 有性生殖B. 无性繁殖C. 减数分裂D. 菌丝融合E. 准性生殖14. 植物非侵染性病害(生理性病害)的病因有...............()A. 温度失调B. 营养失调C水分失调D. 光照失调E.有害物质及药害15. 下列属于幼苗侵染系统发病的病害有......................()A. 小麦腥黑穗B.玉米丝黑穗C. 棉苗立枯病D.谷子白发病E. 稻瘟病16. 植物病毒和其传毒介体间的生物学关系有................()A. 持久性B. 寄生性C.半持久性D.抗病性E.非持久性四、判断正误:1. 吸器、假根、菌套和附着胞是真菌营养菌丝的一种变态结构。
植物病理学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植物病害的症状:植物受病原生物或不良环境因素的侵扰后,内部的生理活动和外观的生长发育所显示的某种异常状态。
2.病因:使植物偏离正常生长发育状态而表现病变的因素。
3.病征:是指病部出现的病原物的个体或群体。
4.病状:植物染病后本身表现的不正常状态。
5.植物病害:由于受到病原生物或不良环境条件的持续干扰,植物正常的生理功能受到严重影响,在生理上和外观上表现出异常的状态。
6.菌丝:真菌丝状营养体上的单根细丝称为菌丝。
7.真菌:是具有细胞核,能产孢而无叶绿素的生物.它们一般都能进行无性和有性繁殖,并有分枝的丝状营养体.8.真菌的生活史:指真菌从一种孢子开始,经过营养生长和繁殖,最后又产生同一种孢子为止的整个过程。
9.真菌的有性繁殖:是指真菌通过特殊的两性细胞或两性器官的配合,经质配、核配和减数分裂产生后代的生殖方式称为有性生殖。
10.真菌的无性繁殖:是指真菌不经过性细胞或性器官的结合,而从营养体上直接产生孢子的繁殖方式。
11.无性孢子:有无性繁殖方式产生的孢子,如厚垣孢子、芽孢子、游动孢子、孢囊孢子和分生孢子。
12.有性孢子:有性孢子就是指经过减数分裂形成的孢子或经过受精作用产生的双倍体孢子。
13.植物病原细菌:指侵染植物引起植物病害的细菌。
14.原核生物:指含有原核结构的单细胞微生物。
它的遗传物质(DNA)分散在细胞质种,无核膜包围,无明显的细胞核,细胞质中含有小分子的核蛋白体,但无内质网,线粒体等细胞器。
15.植物病毒:指侵染植物引起植物病害的病毒。
16.病原物的侵染过程:指病原物与寄主植物可侵染部位接触,并侵入寄主植物在其体内繁殖扩展,发生致病作用,进而显现病害症状的过程。
17.初次侵染:越冬或越夏的病原物,在寄主生长期间的第一次侵染,叫初次侵染。
18.再次侵染:受到初次侵染的植物发病后,有的可以产生孢子或其他繁殖体,传播后引起的侵染叫再次侵染。
19.介体传播:是指病原生物依附在其他生物体上,借其他生物体的活动而进行的传播及侵染。
植物病理学考试复习资料
植物病理学考试复习资料植物病理学名词解释。
植物病害:植物活体在生长或储藏过程中由于所处的环境条件恶劣。
寄生物:寄生于其他生物的生物。
寄主:被寄生的生物。
病原物:任何诱发病害的因素无论是生物还是非生物的统称为病原物。
植物病害的症状:植物生病后所表现的病态。
共生现象:两种不同的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的现象。
寄生现象:一种生物与另一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并从中吸取食物的现象。
致病性:异养生物能诱发病害的能力。
活体营养食物:在自然间,只能从活的植物细胞或组织中获得营养的寄生物。
在实验室里不能培养。
死体营养食物:除寄生于或的植物组织上外,还可以在死的植物组织上生活或者以死的有机质作为营养物质的寄生物。
腐生物:只能从死的有机物上获得营养物质的异养生物。
半寄生种子植物:有叶绿素能够自制养分,但必须从寄主植物上吸取水分和无机盐的寄生性种子植物。
全寄生种子植物:没有根或叶,或者茎叶具有很少的叶绿素,不能活仅能极有限地用无机物制造养分,因而必须从寄主植物体内吸收全部或大部分养分和水分的寄生性种子植物。
相继病原学:先入的病原物先侵染寄主,后入的病原物随之进入寄主,最终可以形成复合病害的综合症。
相伴病原学:两种或更多的病原物同时侵染寄主,引起的病害比单独的病原物引起的症状更重。
生理小种:在病原物的种内,在形态上相同,但在培养性状、生理、生化、病理、致病力或其他特征上有差异的生物型或生物型群。
致病性:是病原物诱发病害的能力的总称,一般是用来描述对不同种寄主的致病力。
毒性:是指病原物诱发病害的相对能力,用来衡量和表示致病力的差异。
侵袭力:致病菌能突破宿主皮肤、粘膜生理屏障,进入机体并在体内定植,繁殖和扩散的能力。
免疫:寄主对病原物侵染的反应表现为完全不发病的称为免疫。
抗病:寄主对病原物侵染的反应表现为发病轻的称为抗病。
感病:寄主对病原物侵染的反应表现为发病重的称为感病。
高度抗病:寄主对病原物侵染的反应表现为发病很轻的称为高度抗病。
耐病:发病情况类似高度感病品种,但受害的影响比感病品种的小。
普通植物病理学试题题库
普通植物病理学试题题库普通植物病理学试题题库一、名词解释:基因对基因学说; 生理小种;侵染剂量;植物病程;土壤习居菌;菌物;整体产果;子实体;准性生殖;侧丝;孢子;营养体;菌核;子囊果;假根;真菌;分体产果;异核现象;转主寄生;异宗配合;同型配子囊;菌丝;闭囊壳;子座;菌丝体假菌丝初生菌丝次生菌丝双核菌丝三生菌丝锁状联合菌索吸器附着枝附属丝有性孢子卵孢子接合孢子子囊孢子担孢子无性孢子休眠孢子囊游动孢子孢囊孢子分生孢子厚垣孢子芽孢子异形配子囊雄器藏卵器游动孢子囊孢子囊子囊子囊壳假囊壳子囊座子囊腔子囊盘担子果分生孢子器分生孢子盘整体产果分体产果有性生殖准性生殖异核体异核现象亲和性同宗配合病害循环病情指数植物病害病症病状单循环病害多循环病害单主寄生转主寄生多分体病毒多型现象发病率侵染性病害非侵染性病害非小种专化抗病性共栖共生过敏性坏死反应获毒期活体营养型寄生专化性寄主两游现象内含体耐病性农业防治喷菌现象潜育期侵染过程侵入期生物防治死体营养型生活史受精作用同宗配合异宗配合循回期隐症现象诱发抗病性越冬和越夏初侵染再侵染植物病害流行植物检疫致病力致病性综合防治生物防治二、判断题:认为下列论述正确的在()内打上“+”号、错误的在()内打上“-”号。
1、过敏性坏死反应是主动的化学抗性机制。
()2、活体营养生物是非专性寄生菌3、积年流行病害又称多循环病害。
()4、影响潜育期的关键气候因素是湿度。
()5、寄主的垂直抗性控制基因多数情况下是主效基因。
()6、引起单年流行病害的病原物越冬越夏后的存活率高。
()7、由病原物的初侵染即可引起全田普遍发病的传播方式称为弥散式传播。
()8、植物病原细菌可直接侵入寄主。
()9、热力处理防治病害的原理是减少初始菌量。
()10、再侵染是特指不同种病原物同时侵入一种植物的现象。
()11.根肿菌为专性寄生物,其营养体为无隔菌丝体。
( )12.白粉菌和霜霉菌都属于专性寄生物。
( )13.只能寄生一种植物的真菌称为单主寄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植物病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一、名词解释1.病状:植物得病后本身所表现的病态。
病征:病原物在植物病部表现出的特征性结构体。
症状:植物生病后的不正常表现。
病原:引起植物发病的原因。
2.喷菌现象在徒手切片中看到有大量细菌从病部喷出,这种现象称为喷菌现象(bacteria exudation,BE) 。
为细菌病害所特有,是区分细菌病害和其它病害的最简便的手段之一。
3.钝化温度(Thermal lnactivation Point,TIP) 将病组织汁液处理10min使病毒丧失活性的最低温度,用摄氏度表示。
4.病害循环病害循环(disease cycle) 也称作侵染循环(infection cycle):5.整体产果(Holocarpic)。
低等真菌繁殖时, 营养体全部转为繁殖体时叫整体产果分体产果(Eucarpic)。
高等真菌繁殖时, 营养体部分转为繁殖体时叫分体产果。
6.系统侵染:7.综合防治综合防治(综合治理IPM)(植物病害管理PDM):从农业生产的全局和农业生态系的总体观念出发,根据有害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充分发挥自然控制因素的作用,因地制宜地协调应用生物的、物理的、化学的等必要措施,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经济损害允许水平之下,以获得最佳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同时要把防治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有害副作用减少到最低限度。
8.局部侵染:系统侵染:9生理小种(Physiological race) :指在种内或变种内或专化型内,在形态上没有差异,但生理特性(培养性状、生理生化、病理、致病力或其他特性)有差异的生物型或生物型群。
9.单分体病毒;10侵染性病害:病原生物侵染植物引起的病害非侵染性病害:由植物自身及非生物因素引起的植物病害。
11、同宗配合:单个菌株生出的雌雄性器官能交配,自身亲合,如卵菌。
异宗配合: 异宗配合:同一菌株上生出的雌雄性器官不能交配,必须和另一有亲和力菌株上的才能交配,担子菌以此为主(接合、子囊两种方式都有)。
12病毒内含体13. 担子果:高等担子菌的担子着生在具有高度组织化的结构上形成子实层,这种担子菌的产孢结构叫担子果(basidiocarp)。
常见的各种蘑菇、木耳、银耳、灵芝等,都是担子菌的担子果。
14.越冬和越夏15.子实体真菌的产孢机构无论是无性繁殖或有性繁殖均叫子实体(fruit-body).16.植物病害:植物受到病原生物的侵染或者不良环境条件的持续干扰,其正常的生理功能受到严重影响,在生理及外观上表现出异常,最终表现为产量下降,品质低劣,甚至死亡,这种现象就叫做植物病害17、.稀释限点(Dilution End Point,DEP) 病组织汁液保持病毒侵染力的最高稀释度,用10—1,10—2,……表示。
18单循环病害: 在一个生长季节中,只有初侵染而无再侵染的病害。
多循环病害: 在一个生长季节中,可以发生多次再侵染的病害。
少循环病害:病害的初侵染为主,有再侵染但次数很少。
19.革兰氏染色反应:将细菌制成涂片后,用结晶紫染色,用碘液处理,然后用95%酒精洗脱,如不能脱色,则为革兰氏阳性菌G+,能脱色则为革兰氏阴性菌G-。
植物病原细菌大多G -,少数是G+。
20单主寄生(autoecism)多数植物病原真菌在一种寄主植物上就可以完成生活史。
转主寄生(heteroecism):有的真菌需要在两种或两种以上亲缘关系较远的寄主植物上才能完成生活史。
21、生活史:真菌孢子经过萌发、生长和发育,最后又产生同一种孢子的整个过程。
包括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两大阶段。
22.体外存活期:室温(20~22℃)下,病组织汁液保持病毒侵染力的最长时间。
23.多分体病毒多分体病毒:含多组分基因组的病毒被称为多分体病毒。
多分体现象为植物病毒所特有24.植物病害:植物受到病原生物的侵染或者不良环境条件的持续干扰,其正常的生理功能受到严重影响,在生理及外观上表现出异常,最终表现为产量下降,品质低劣,甚至死亡,这种现象就叫做植物病害25.整体产果(Holocarpic)。
低等真菌繁殖时, 营养体全部转为繁殖体时叫整体产果分体产果(Eucarpic)。
高等真菌繁殖时, 营养体部分转为繁殖体时叫分体产果。
26.安全使用间隔期:从最后一次用药到植物收获之间的相隔日期农药允许残留标准:农药在农副产品中允许存在的最高限度的残留量。
衡量农副产品是否适合人们食用的安全数值。
27多型现象(polymorphism):有些真菌在整个生活史中可以产生2种或2种以上的孢子。
如锈菌28避病抗接触又称为避病(disease escape) 抗损害又称为耐病(diseaea tolerance),而植物的抗再浸染特性则通称为诱发抗病性(iduced resistance)。
29专化型(Forma specialis) (f. sp.):种内或变种内致病力不同,孢子形态上没有差异的类型。
30初侵染初侵染:越冬或越夏的病原物,在植物的新一代植株开始生长以后引起最初的侵染。
再侵染:受到初次侵染的植物发病后产生的孢子或其他繁殖体传播后引起的侵染及其以后的反复侵染。
31交互保护作用:当寄主植物接种弱毒株系后,再第二次接种同一种病毒的强毒株系,则寄主抵抗强毒株系,症状减轻,病毒复制受到抑制。
32积年流行病害33诱发抗病性植物的抗再浸染特性则通称为诱发抗病性(iduced resistance)。
34隐症现象(masking of symptom)也是症状变化的一种类型。
一种病害的症状出现后,由于环境条件的改变,或者使用农药治疗后,原有症状逐渐减退直至消失。
一旦环境条件恢复或农药作用消失后,植物上的症状又会重新出现。
35过敏性坏死反应(necronc hypersensitive reaction) 植物对非亲和性病原物侵染表现高度敏感,此时受侵细胞及其邻近细胞迅速坏死,病原物受到遏制或被杀死,或被封锁在枯死组织中36拮抗现象(antagonism),有时这两种症状在同一部位或同一器官上出现,就可能彼此发生干扰,即只出现一种症状或很轻的症状;协生现象(synergism)有时这两种症状在同一部位或同一器官上出现,就可能彼此发生干扰,出现互相促进从而更加重症状的,甚至出现完全不同于原有两种各自症状的第三种类型的症状37.单分体病毒:五、简答题(15分,每题5分)1、简述植物病原真菌五个亚门的主要特征。
(一)、鞭毛菌的主要特点:(1) 营养体从原质团到无隔菌丝体。
(2)游动孢子囊形态多样,释放游动孢子,1-2根鞭毛,茸鞭和尾鞭两种。
单鞭或双鞭两种类型。
称作鞭毛菌。
(3) 休眠孢子囊和卵孢子。
(4) 水生习性,高湿、多雨、低洼积水和通风透光不好的条件下,侵染植物导致病害。
(5) 整体产果,分体产果。
(二)、接合菌亚门及其所致病害的特点(1)菌丝体无隔多核,细胞壁由甲壳质组成。
(2)孢子囊,不能游动的孢囊孢子。
(3)接合孢子。
(三)、子囊菌亚门及其所致病害的特点单细胞或发达的菌丝体,有隔,一至多个核,壁以几丁质为主,厚垣孢子。
粉孢子,芽孢子(四)、担子菌亚门(1).担子菌,最高等。
(2).形成两种类型的菌丝体:(1)初生菌丝体(2)次生菌丝体(3).有性生殖简单。
产生担孢子.双核阶段较长。
(4).高等担子菌的担子着生在具有高度组织化的结构上形成子实层,这种担子菌的产孢结构叫担子果(basidiocarp)。
常见的各种蘑菇、木耳、银耳、灵芝等,都是担子菌的担子果。
( 5). 大多没有无性繁殖阶段(五)、半知菌亚门(1)半知菌亚门真菌:是指那些在生活史中没有发现或根本就没有有性阶段的真菌。
包括只有无性阶段或有性阶段尚未发现的真菌。
通常称作半知菌或不完全菌。
(2)有性阶段很少见而未被发现(由于缺乏性亲和的相对交配型或完全丧失有性生殖能力)2、简述梨锈病的症状特点。
受害叶片正面形成橙黄色斑点,边缘具黄绿色晕圈,密生橙黄色针头大的小粒点(性孢子器)。
潮湿时,其上溢出淡黄色粘液(性孢子)。
粘液干燥后,小粒点变为黑色。
病组织逐渐变肥厚,叶背隆起,长出黄色毛状物(锈子器),内生黄褐色粉末(锈孢子)。
3、对于未常见和新发生的病害进行诊断与鉴定应遵循什么原则?简述之。
柯赫氏假设(Koch’s postulates )作用:用来确定侵染性病害病原物的操作程序(对不熟悉的或新的病害完成诊断与鉴定)。
鉴定:是将病原物的种类和病害种类同已知种类比较异同,确定其科学名称或分类上的地位。
(1)在病植物上常伴随有一种病原生物存在;(2)该微生物可在离体的或人工培养基上分离纯化而得到纯培养;(3)将纯培养接种到相同品种的健株上,表现出相同症状的病害;(4)从接种发病的植物上再分离到其纯培养,性状与原来微生物记录相同。
即:认定病原——分离培养——接种——再分离培养4、简述病原物的越冬越夏场所。
(一)、田间病株.在田间正在生长的多年生或者一年生病株体上越冬或越夏。
防治策略:及时防治(二)、种子、苗木和其他繁殖材料.携带病原的方式:①混杂在种子间。
如菟丝子种子。
②休眠孢子附着在种子上。
如黑粉菌的冬孢子③在种子、苗木和其他繁殖材料的内部。
番茄病毒病,洋葱霜霉病等。
最有效的初侵染来源。
远距离传播。
防治策略:播前或扦插前处理种苗。
(三)、土壤1、休眠体散落于土壤中2、以腐生的方式在土壤中存活。
土壤寄居菌(soil invaders)和土壤习居菌(soil inhabitants)两类。
防治策略:轮作,深耕或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料等(四)、病株残体防治策略:清洁田园,集中烧毁或深埋(五)、肥料防治策略:高温堆沤及充分腐熟(六)、昆虫防治策略:消灭传病昆虫5、简述苹果腐烂病的发生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分生孢子器、分子孢子角在病树皮上越冬,弱寄生菌,只能从伤口侵入。
有2个高峰,即3-4月和8-9月。
春季重于秋季。
5-8月是病菌集中传播侵染期。
病菌孢子萌发侵入时,先在死亡组织(落皮层)上长定居,潜伏集聚侵染势,形成表面溃腐,处于潜伏状态。
夏季是苹果树活跃生长期,不利于病菌扩展致病;11月至翌年1月,内部发病数量激增。
深冬季节(休眠期),病组织中的病菌突破周皮,病变向树皮内层发展,同时落皮层上定植的病菌开始扩展危害,逐渐进入发病盛期。
果树休眠期发病最多,危害最烈,外观症状出现的高峰期在早春(3—4月),病斑扩展快,为害最严重。
5月,果树进入生长期,发病渐趋停顿、发病盛期结束。
在生长期内,遗留下来的病斑不再活动,只有老弱枝干上的病斑可缓慢地扩展。
晚秋,腐烂病斑发生又出现一个小高峰。
根据病害发展过程,从初夏落皮层形成,表面溃疡开始出现,到第二年春季发病盛期结束,可视为苹果腐烂病的一个发生周期。
6、简述真菌生活史无性阶段的特点。
无性阶段:真菌无性繁殖阶段在它的生活史中往往可以独立地多次重复循环,而且完成一次无性循环的时间较短,一般7-10天,产生的无性孢子的数量极大,对植物病害的传播和发展作用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