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病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

合集下载

植物病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

植物病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

植物病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一、名词解释1.病状:植物得病后本身所表现的病态。

病征:病原物在植物病部表现出的特征性结构体。

症状:植物生病后的不正常表现。

病原:引起植物发病的原因。

2.喷菌现象在徒手切片中看到有大量细菌从病部喷出,这种现象称为喷菌现象(bacteria exudation,BE) 。

为细菌病害所特有,是区分细菌病害和其它病害的最简便的手段之一。

3.钝化温度(Thermal lnactivation Point,TIP) 将病组织汁液处理10min使病毒丧失活性的最低温度,用摄氏度表示。

4.病害循环病害循环(disease cycle) 也称作侵染循环(infection cycle):5.整体产果(Holocarpic)。

低等真菌繁殖时, 营养体全部转为繁殖体时叫整体产果分体产果(Eucarpic)。

高等真菌繁殖时, 营养体部分转为繁殖体时叫分体产果。

6.系统侵染:7.综合防治综合防治(综合治理 IPM)(植物病害管理 PDM):从农业生产的全局和农业生态系的总体观念出发,根据有害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充分发挥自然控制因素的作用,因地制宜地协调应用生物的、物理的、化学的等必要措施,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经济损害允许水平之下,以获得最佳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同时要把防治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有害副作用减少到最低限度。

8.局部侵染 :系统侵染 :9生理小种(Physiological race) :指在种内或变种内或专化型内,在形态上没有差异,但生理特性(培养性状、生理生化、病理、致病力或其他特性)有差异的生物型或生物型群。

9.单分体病毒 ;10侵染性病害 :病原生物侵染植物引起的病害非侵染性病害:由植物自身及非生物因素引起的植物病害。

11、同宗配合:单个菌株生出的雌雄性器官能交配,自身亲合,如卵菌。

异宗配合 : 异宗配合:同一菌株上生出的雌雄性器官不能交配,必须和另一有亲和力菌株上的才能交配,担子菌以此为主(接合、子囊两种方式都有)。

植物病理学课后习题

植物病理学课后习题

第一章单元习题一、名词解释1、植物病害:植物病害是在生物因子或非生物因子持续刺激下,植物的正常生理和生物化学功能受到干扰和破坏,生长发育异常,从而表现出各种不同症状的现象。

2、病因: 引起植物生病的原因很多,既有不适宜的环境因素,包括各种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又有生物因素,包括外来生物的因素和植物自身的因素;还有环境与生物相互配合的因素,包括病原生物与环境条件的配合,环境因素与植物生长发育过程的配合,以及环境、病原物和植物三者的相互作用等。

3、症状:植物受病原生物或不良环境因素的侵扰后,内部的生理活动和外观的生长发育所显示的某种异常状态。

4、病状:是植物受病原物侵害或不良环境因素影响后在外表所出现的不正常状态;5、病征: 指在病状表面,尤其是病斑部分的表面着生或出现的病原生物的子实体。

例如真菌的菌核、菌丝体、细菌的菌脓、线虫的虫体、寄生性植物等。

6、非侵染性病害: 没有病原生物参与,只是由于植物自身的原因或外界不良环境条件引起的病害,这类病害在植株间不会传染,因此称为非侵染性病害或非传染性病害。

7、侵染性病害: 由病原生物因素造成的病害,称为侵染性病害,因为病原生物能够在植株间传染,因而又称为传染性病害;8、综合症:一种病害同一植株上可先后或同时出现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类型的症状。

9、并发症: 同一植物在受到两种或几种病原物复合侵染时,同时出现两种不同的症状,甚至出现不同于原有两种病菌单独引起的另一种症状。

10、隐症现象: 隐症现象:病原物侵染寄主后,病植物的症状在特定条件下(通常是高温),可以逐渐减退直至暂时消失而“复原”的现象。

二、填空题1、植物侵染性病害由病原生物侵染引起,非侵性病害由由外界不良环境因子引起。

2、引起植物侵染性病害的病原物有真菌、细菌、病毒、寄生植物、线虫、原生动物、。

3、植物病害的病状类型有变色、坏死、腐烂、和畸形。

4、植物病害的病征类型有霉状物、粉状物、锈状物、粒状物、和脓状物。

植物病理学名词解释

植物病理学名词解释

植物病理学名词解释1.植物病害:植物由于受到病原生物或不良环境的持继干扰,其干扰强度超过了能够忍耐的程度,使植物正常生理功能受到严重影响,在生理上和外观上表现出异常,这种植物偏离了正常状态的现象称植物病害。

2.单主寄生:在同一种寄主上完成其生活史的病原菌称单主寄生。

3.垂直抗性: 即小种特异性抗病性,它对病原物的某一个或多个小种是抵抗或免疫的,而对另一些小种是感病的或高度感病的,即对病原物的某些小种具有抗病性。

4. 症状: 是寄主内部发生一系列复杂病变的一种表现,包括外部的和内部的。

5. 稀释终点:将感病寄主的汁液(含有病毒)榨出来,加水稀释,超过一定限度时便失去传染力,这个最大稀释度为稀释限点。

6. 生物防治: 是指利用有益微生物及其产品来进行防治病害的方法称生物防治。

7. 异宗配合:单个菌体不能完成其有性生殖,必须与另一个有亲和力的菌体交配后才能完成其有性生殖的称异宗配合。

8. 失毒温度:把病组织的榨出液在不同温度下处理10分钟,在10分钟内使病毒失去传染的处理温度称为该病毒的失毒温度。

9. 拮抗作用:一种微生物产生某种特殊的代谢产物或改变环境条件,从而抑制或杀死另一种微生物的现象称为拮抗作用。

10.多型性:指真菌在一个生活史中可以产生多种类型孢子的现象称多型性。

11.体外保毒期:病株组织的榨出液在室温(20-22℃)下能保存其传染力的最长时间称为病毒的体外保毒期。

12.交互保护作用:在寄主上接种弱毒株系而能低抗强毒株系侵染的作用称交互保护作用。

13. 因对基因学说:(gene for gene theory)对应于寄主群体的每一个决定抗病性的基因,病原物方面也存在一个决定致病性的基因;反之,应于病原物群体的每一个决定致病性的基因,寄主方面也存在一个决定抗病性的基因。

14. 生理小种:(race):同种、变种、专化型内的病原物的不同群体在形态无差别,在生理特性、培养性状、生化特性、致病性等方面存在差异。

普通植物病理学复习资料【范本模板】

普通植物病理学复习资料【范本模板】

普通植物病理学一、名词解释1、植物病理学:研究植物病害的原因、病害发生发展规律、植物与有害生物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以及病害预测及其防治的学科。

2、植物病害:指植物在其生命过程中受寄生物侵害或不良环境条件的持续干扰,其干扰强度超过了能够忍耐的程度,使植物在生理细胞和组织上发生一系列异常变化,外部呈现不正常现象,引起产量降低或品质变劣的现象.3、病原:引起植物偏离正常生长发育状态而表现病变的因素。

4、病原生物:除植物自身以外的另一种生物因素影响其正常生长发育,进而引起植物发生病害的生物。

5、病害三角:需要病原生物、寄主植物和一定的环境条件三者相互配合才能引起病害的观点,就称为“病害三角”。

6、病状:是指发病植物本身所表现出来的反常现象。

7、病征:指病原物在植物体上表现出来的特征性结构,只在侵染性病害中出现。

8、坏死:染病植物局部或大片细胞和组织的死亡,因受害部位不同而表现各种变化.9、萎蔫:指植物的整株或局部因脱水而枝叶萎垂的现象.10、腐烂:植物组织较大面积的分解和破坏.腐烂可以分干腐、湿腐和软腐;根据腐烂部位分为根腐、基腐、茎腐、果腐及花腐等.11、畸形:指植物受害部位的细胞分裂和生长发生促进或抑制性的病变,植物整体或局部的形态异常。

畸形可分为增大、增生(肿瘤或癌肿)、减生(矮化)和变态四种.12、矮化:枝叶等器官的生长发育均受阻,各器官受害程度和减少比例相仿。

13、隐症现象:;一种病害的症状出现后,由于环境条件的改变,或者使用农药治疗以后,原有症状逐渐减退直至消失。

14、接触期:指病原物的接种体在侵入寄主之前与寄主植物的可侵染部位初次直接接触或达到能够受到寄主外渗物质影响的根围和叶围后,开始向侵入的部位生长或运动,并形成侵入结构的一段时间。

15、滞育期:病原物从与寄主建立寄生关系到开始发现明显症状的时期。

16、病害循环:指一种病害从寄主的前一生长季节开始发病,到后一生长季节再度发病的过程。

17、死体营养型:病原物可以直接从死亡的细胞中吸收养分或者是先杀死寄主细胞,然后再从死亡的细胞中吸收养分的寄主物。

植物病理学的名词解释

植物病理学的名词解释

植物病理学的名词解释植物病理学是一门研究植物疾病的学科,它探索了植物与病原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植物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控制方法。

在植物病理学中,存在着一些重要的名词,它们有助于我们理解和描述植物疾病发生的过程。

本文将对一些常见的植物病理学名词进行解释。

1. 病原微生物:病原微生物是引起植物疾病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原生动物和线虫等。

这些微生物可以侵入植物并在其体内生长,导致植物生理功能紊乱或器官坏死。

2. 病原体:病原体是指致病菌、致病菌株或者带有致病基因的病原微生物。

病原体可以通过种子、土壤、虫媒、器官接触等多种途径传播,引发植物病害的发生。

3. 病害:病害指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受到病原微生物侵害而引起的生理、形态和解剖结构上的异常变化。

病害的严重程度取决于植物种类、病原体的侵染程度以及环境因素等。

4. 病斑:病斑是病害在植物器官上形成的局部病变区域。

病斑的形态特征可以帮助鉴别病害的类型,并且在疾病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5. 症状:症状是植物在受到病原微生物侵害后表现出的外部特征。

症状可以包括叶片变黄、枯萎、变形、裂伤等。

通过观察和描述症状,可以帮助识别和诊断植物病害。

6. 抗病性:抗病性是指植物对病原微生物侵染的抵抗能力。

植物通过表现抗性,如抗性基因的表达、产生抗性蛋白等来保护自身不受病原微生物的侵害。

抗病性可以分为常染色体遗传抗性和质粒遗传抗性两种。

7. 寄主:寄主是指植物病害的宿主植物。

不同的植物种类对不同的病原微生物具有不同的易感性和抗病性。

寄主的抗病性水平决定了病害的发展和传播。

8. 疫情:疫情是指特定地区或特定时间发生的病害流行。

疫情的严重程度与病原微生物的侵染程度、寄主易感性、环境条件等有关。

疫情监测和预测对于制定病害防控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9. 遗传多样性:遗传多样性是指植物种群内个体基因组的差异程度。

病原微生物的遗传多样性与抗病性的破坏和病害发生有关。

遗传多样性的保护对于病害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植物病理学复习重点 名词解释

植物病理学复习重点 名词解释

植物病理学复习重点一、名词解释非传染性病害:是由植物自身的生理缺陷或遗传性疾病,或由在生长环境中有不适宜的物理、化学因素直接或间接引起的一类病害。

传染性病害:由生物因素的侵染引起的,主要是病原生物的侵染,病害能够在植物的不同个体间互相传染。

寄生物:要从活的生物中夺取营养物质的生物寄主:被其他生物夺取营养物质的生物病原:能诱发病害发生的寄生物生物病原物:能诱发病害发生的生物因素非生物病原物:能诱发病害发生的非生物因素病害的三角关系:病原寄主环境病害的四角关系:病原寄主环境人为植物病害症状(病状和病症):植物生病后的不正常表现病状:寄主植物本身的不正常表现(变色、坏死、腐烂、萎蔫、畸形等)病症:病原物在病部形成的特征性表现(粉状物、霉状物、点状物、颗粒状物、脓状物、)菌核:菌核是由菌丝紧密交织而成的休眠体,其内层为疏丝组织,外层是拟薄壁组织。

菌索:菌索是由菌丝体平行交织构成的长条形绳索状结构,外形与高等植物根系相似,故也称为根状菌索。

子座:子座是由菌丝在寄主表面或表皮下交织形成的一种垫状结构,也有由菌丝与寄主组织结合而成的(假子座)革兰氏染色反应:对涂片固定的细菌先用结晶紫初染,再用碘液媒染,之后用乙醇冲洗以脱色,最后用番红复染。

如果菌体呈紫色,则为革兰氏阳性反应,如果菌体呈红色,则为革兰氏阴性反应。

喷菌现象:除了菌原体引起的病害以外,由细菌侵染所致病害,受害部位的薄壁细胞或维管束组织一般都有大量细菌存在,都可以在徒手切片中看到有大量病菌从病部喷出,这种现象称为喷菌现象。

钝化温度:指恒温处理10min后,使病毒丧失活性的最低温度。

稀释限点:是病毒能保持侵染能力的最高稀释浓度,反应了病毒的体外稳定性和侵染能力。

体外存活期:病株组织的榨出液在室温(20-22)下能保存其传染力的最长时间。

柯赫式法则(可简答):(1)在病植物上常伴有一种病原微生物存在。

(2)该微生物可在离体或人工培养基上分离纯化而得到纯培养。

植物病理名词解释

植物病理名词解释

植物病害(plant disease):植物在生物或非生物因子的影响下,发生一系列形态、生理和生化上的病理变化,阻碍了正常生长、发育的进程,从而影响人类经济效益的现象。

病状:指植物受病原物或非生物因子影响后,局部或整株出现的不正常的表现,如在叶部形成的坏死斑点、植株萎蔫等病征(sign):是指在病部出现的病原物的个体或群体。

寄生性:寄生物克服寄主植物的组织屏障和生理抵抗,从其体内夺取养分和水分等生活物质,以维持其生存和繁殖的能力。

致病性:指病原物所具有的破坏寄主并诱发病害的特性非侵染性病:是由于植物自身的生理缺陷或遗传性疾病,或由于在生长环境中有不适宜的物理、化学等非生物环境因素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植物病害。

侵染性病害:植物受病原物寄生引起有传染能力的病害,也可称寄生性病害或传染性病害。

整体产果; 鞭毛菌繁殖时,有的整个营养体全部转变为繁殖体,称为整体产果分体产果:绝大多数真菌仅是部分营养体转变为繁殖体,其余部分仍在进行营养生长子实体: 为真菌的产生孢子的生殖体,异宗配合;多数食用菌的单核菌丝有性别(、异宗配合:“-”与“+”菌丝)之分,同性别的菌丝间永不亲和,只有经过异性菌丝结合才能生育后代者,称异宗配合同宗配合:由一个担孢子萌发的两条单核菌丝能进行结合而生育后代者,称为同宗结合或自交亲、同宗配合准性生殖:是指真菌不通过有性生殖的基因重组过程,包括异核体的形成、二倍体的形成和体细胞的重组。

真菌的生活史指从一种孢子开始,经过萌发、生长和发育,最后又产生同一种孢子的个体发育过程。

生理小种:同种、变种、专化型内的病原物的不同群体在形态无差别,在生理特性、培养性状、生化特性、致病性等方面存在差异。

两游现象(diplanetism)从孢子囊中释放出来的游动孢子经游动休止后,再次萌发释放游动孢子继续游动的现象称为两游现象。

9+2鞭毛;指鞭毛的微观细胞生物结构,由外圈9组二联微管,内包有一对中央微管的结构,所以叫做9+2鞭毛子囊果;子囊大多产生在由菌丝形成的包被里,形成具有一定形状的子实体叫子囊果担子果(basidiocarp):是高等担子菌的一种产生子实层的高度组织化的结构。

园艺植物病理学习题 按章节整理(含名词解释)

园艺植物病理学习题 按章节整理(含名词解释)

园艺植物病理学习题第一章一、概念题1、植物病害:植物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由于遭受其它生物的侵染或不适宜的环境条件的影响,使它的营养、生长、生殖、发育受到显著障碍,导致产量降低、品质变劣、甚至死亡,并造成经济上的损失,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植物病害。

2、萎蔫:是指植物的整株或局部因脱水而枝叶下垂的现象。

主要由于植物根部受害,水分吸收和运输困难或病原毒素的毒害、诱导的导管堵塞物造成。

3、病理过程:植物通过一系列的病变而逐渐表现出病态的过程则成为植物的病理过程(又成病理程序)4、寄主:病原物依附的植物被称为寄主植物,简称寄主。

5、病原物:引起植物病害的生物称为病原物。

主要有真菌、细菌、病毒、寄生性种子植物、线虫等。

二、填空题1、根据寄主种类,把植物病害划分成(大田作物病害)、(果树病害)、(蔬菜病害)、(花卉病害)等。

2、植物病害的病状主要有(变色)、(坏死和腐烂)、(萎蔫)、(畸形)等。

3、植物病害的病症主要有(粉状物)、(锈状物)、(黑色小粒点)、(颗粒状物)、(脓状物)等。

4、植物病害因病原不同可分为(侵染性病害或传染性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或非传染性病害)。

三、简答题1、如何判断是否植物病害?主要根据是否有病理过程以及是否带来经济上的损失来判断。

四、论述题1、植物病害发生的基本因素有那些?举例说明他们之间相互关系。

引起植物病害的基本因素有病原、寄主以及环境条件等。

病原是引起植物病害的直接原因。

寄主对病原侵染进行积极的抵抗,寄主的抵抗力强于病原物的侵染力时病害不能发生。

环境条件一方面影响寄主植物,另一方面也影响病原物,只有环境条件有利于病原物,而不利于寄主植物时病害才有可能发生。

植物病害要发生必须有病原、寄主以及环境条件三者,缺一不可。

在每一具体病害中这三则中往往存在有一个决定性的因素,如苗木猝倒病来说,苗期本身非常感病、苗床地环境条件也非常适合病害发生,故病害发生与否常与病菌是否存在以及病原物的数量有直接关系;又如苹果腐烂病病害发生与否常与寄主抗病性强弱有关;再如银杏苗木茎腐病的发生与否常与是否出现大量伤口出现有关,而伤口的出现与阳光直射有直接的关系,只有有利于伤口出现的环境条件下才能病害大发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植物病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一、名词解释1.病状:植物得病后本身所表现的病态。

病征:病原物在植物病部表现出的特征性结构体。

症状:植物生病后的不正常表现。

病原:引起植物发病的原因。

2.喷菌现象在徒手切片中看到有大量细菌从病部喷出,这种现象称为喷菌现象(bacteria exudation,BE) 。

为细菌病害所特有,是区分细菌病害和其它病害的最简便的手段之一。

3.钝化温度(Thermal lnactivation Point,TIP) 将病组织汁液处理10min使病毒丧失活性的最低温度,用摄氏度表示。

4.病害循环病害循环(disease cycle) 也称作侵染循环(infection cycle):5.整体产果(Holocarpic)。

低等真菌繁殖时, 营养体全部转为繁殖体时叫整体产果分体产果(Eucarpic)。

高等真菌繁殖时, 营养体部分转为繁殖体时叫分体产果。

6.系统侵染:7.综合防治综合防治(综合治理IPM)(植物病害管理PDM):从农业生产的全局和农业生态系的总体观念出发,根据有害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充分发挥自然控制因素的作用,因地制宜地协调应用生物的、物理的、化学的等必要措施,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经济损害允许水平之下,以获得最佳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同时要把防治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有害副作用减少到最低限度。

8.局部侵染:系统侵染:9生理小种(Physiological race) :指在种内或变种内或专化型内,在形态上没有差异,但生理特性(培养性状、生理生化、病理、致病力或其他特性)有差异的生物型或生物型群。

9.单分体病毒;10侵染性病害:病原生物侵染植物引起的病害非侵染性病害:由植物自身及非生物因素引起的植物病害。

11、同宗配合:单个菌株生出的雌雄性器官能交配,自身亲合,如卵菌。

异宗配合: 异宗配合:同一菌株上生出的雌雄性器官不能交配,必须和另一有亲和力菌株上的才能交配,担子菌以此为主(接合、子囊两种方式都有)。

12病毒内含体13. 担子果:高等担子菌的担子着生在具有高度组织化的结构上形成子实层,这种担子菌的产孢结构叫担子果(basidiocarp)。

常见的各种蘑菇、木耳、银耳、灵芝等,都是担子菌的担子果。

14.越冬和越夏15.子实体真菌的产孢机构无论是无性繁殖或有性繁殖均叫子实体(fruit-body).16.植物病害:植物受到病原生物的侵染或者不良环境条件的持续干扰,其正常的生理功能受到严重影响,在生理及外观上表现出异常,最终表现为产量下降,品质低劣,甚至死亡,这种现象就叫做植物病害17、.稀释限点(Dilution End Point,DEP) 病组织汁液保持病毒侵染力的最高稀释度,用10—1,10—2,……表示。

18单循环病害: 在一个生长季节中,只有初侵染而无再侵染的病害。

多循环病害: 在一个生长季节中,可以发生多次再侵染的病害。

少循环病害:病害的初侵染为主,有再侵染但次数很少。

19.革兰氏染色反应:将细菌制成涂片后,用结晶紫染色,用碘液处理,然后用95%酒精洗脱,如不能脱色,则为革兰氏阳性菌G+,能脱色则为革兰氏阴性菌G-。

植物病原细菌大多G -,少数是G+。

20单主寄生(autoecism)多数植物病原真菌在一种寄主植物上就可以完成生活史。

转主寄生(heteroecism):有的真菌需要在两种或两种以上亲缘关系较远的寄主植物上才能完成生活史。

21、生活史:真菌孢子经过萌发、生长和发育,最后又产生同一种孢子的整个过程。

包括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两大阶段。

22.体外存活期:室温(20~22℃)下,病组织汁液保持病毒侵染力的最长时间。

23.多分体病毒多分体病毒:含多组分基因组的病毒被称为多分体病毒。

多分体现象为植物病毒所特有24.植物病害:植物受到病原生物的侵染或者不良环境条件的持续干扰,其正常的生理功能受到严重影响,在生理及外观上表现出异常,最终表现为产量下降,品质低劣,甚至死亡,这种现象就叫做植物病害25.整体产果(Holocarpic)。

低等真菌繁殖时, 营养体全部转为繁殖体时叫整体产果分体产果(Eucarpic)。

高等真菌繁殖时, 营养体部分转为繁殖体时叫分体产果。

26.安全使用间隔期:从最后一次用药到植物收获之间的相隔日期农药允许残留标准:农药在农副产品中允许存在的最高限度的残留量。

衡量农副产品是否适合人们食用的安全数值。

27多型现象(polymorphism):有些真菌在整个生活史中可以产生2种或2种以上的孢子。

如锈菌28避病抗接触又称为避病(disease escape) 抗损害又称为耐病(diseaea tolerance),而植物的抗再浸染特性则通称为诱发抗病性(iduced resistance)。

29专化型(Forma specialis) (f. sp.):种内或变种内致病力不同,孢子形态上没有差异的类型。

30初侵染初侵染:越冬或越夏的病原物,在植物的新一代植株开始生长以后引起最初的侵染。

再侵染:受到初次侵染的植物发病后产生的孢子或其他繁殖体传播后引起的侵染及其以后的反复侵染。

31交互保护作用:当寄主植物接种弱毒株系后,再第二次接种同一种病毒的强毒株系,则寄主抵抗强毒株系,症状减轻,病毒复制受到抑制。

32积年流行病害33诱发抗病性植物的抗再浸染特性则通称为诱发抗病性(iduced resistance)。

34隐症现象(masking of symptom)也是症状变化的一种类型。

一种病害的症状出现后,由于环境条件的改变,或者使用农药治疗后,原有症状逐渐减退直至消失。

一旦环境条件恢复或农药作用消失后,植物上的症状又会重新出现。

35过敏性坏死反应(necronc hypersensitive reaction) 植物对非亲和性病原物侵染表现高度敏感,此时受侵细胞及其邻近细胞迅速坏死,病原物受到遏制或被杀死,或被封锁在枯死组织中36拮抗现象(antagonism),有时这两种症状在同一部位或同一器官上出现,就可能彼此发生干扰,即只出现一种症状或很轻的症状;协生现象(synergism)有时这两种症状在同一部位或同一器官上出现,就可能彼此发生干扰,出现互相促进从而更加重症状的,甚至出现完全不同于原有两种各自症状的第三种类型的症状37.单分体病毒:五、简答题(15分,每题5分)1、简述植物病原真菌五个亚门的主要特征。

(一)、鞭毛菌的主要特点:(1) 营养体从原质团到无隔菌丝体。

(2)游动孢子囊形态多样,释放游动孢子,1-2根鞭毛,茸鞭和尾鞭两种。

单鞭或双鞭两种类型。

称作鞭毛菌。

(3) 休眠孢子囊和卵孢子。

(4) 水生习性,高湿、多雨、低洼积水和通风透光不好的条件下,侵染植物导致病害。

(5) 整体产果,分体产果。

(二)、接合菌亚门及其所致病害的特点(1)菌丝体无隔多核,细胞壁由甲壳质组成。

(2)孢子囊,不能游动的孢囊孢子。

(3)接合孢子。

(三)、子囊菌亚门及其所致病害的特点单细胞或发达的菌丝体,有隔,一至多个核,壁以几丁质为主,厚垣孢子。

粉孢子,芽孢子(四)、担子菌亚门(1).担子菌,最高等。

(2).形成两种类型的菌丝体:(1)初生菌丝体(2)次生菌丝体(3).有性生殖简单。

产生担孢子.双核阶段较长。

(4).高等担子菌的担子着生在具有高度组织化的结构上形成子实层,这种担子菌的产孢结构叫担子果(basidiocarp)。

常见的各种蘑菇、木耳、银耳、灵芝等,都是担子菌的担子果。

( 5). 大多没有无性繁殖阶段(五)、半知菌亚门(1)半知菌亚门真菌:是指那些在生活史中没有发现或根本就没有有性阶段的真菌。

包括只有无性阶段或有性阶段尚未发现的真菌。

通常称作半知菌或不完全菌。

(2)有性阶段很少见而未被发现(由于缺乏性亲和的相对交配型或完全丧失有性生殖能力)2、简述梨锈病的症状特点。

受害叶片正面形成橙黄色斑点,边缘具黄绿色晕圈,密生橙黄色针头大的小粒点(性孢子器)。

潮湿时,其上溢出淡黄色粘液(性孢子)。

粘液干燥后,小粒点变为黑色。

病组织逐渐变肥厚,叶背隆起,长出黄色毛状物(锈子器),内生黄褐色粉末(锈孢子)。

3、对于未常见和新发生的病害进行诊断与鉴定应遵循什么原则?简述之。

柯赫氏假设(Koch’s postulates )作用:用来确定侵染性病害病原物的操作程序(对不熟悉的或新的病害完成诊断与鉴定)。

鉴定:是将病原物的种类和病害种类同已知种类比较异同,确定其科学名称或分类上的地位。

(1)在病植物上常伴随有一种病原生物存在;(2)该微生物可在离体的或人工培养基上分离纯化而得到纯培养;(3)将纯培养接种到相同品种的健株上,表现出相同症状的病害;(4)从接种发病的植物上再分离到其纯培养,性状与原来微生物记录相同。

即:认定病原——分离培养——接种——再分离培养4、简述病原物的越冬越夏场所。

(一)、田间病株.在田间正在生长的多年生或者一年生病株体上越冬或越夏。

防治策略:及时防治(二)、种子、苗木和其他繁殖材料.携带病原的方式:①混杂在种子间。

如菟丝子种子。

②休眠孢子附着在种子上。

如黑粉菌的冬孢子③在种子、苗木和其他繁殖材料的内部。

番茄病毒病,洋葱霜霉病等。

最有效的初侵染来源。

远距离传播。

防治策略:播前或扦插前处理种苗。

(三)、土壤1、休眠体散落于土壤中2、以腐生的方式在土壤中存活。

土壤寄居菌(soil invaders)和土壤习居菌(soil inhabitants)两类。

防治策略:轮作,深耕或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料等(四)、病株残体防治策略:清洁田园,集中烧毁或深埋(五)、肥料防治策略:高温堆沤及充分腐熟(六)、昆虫防治策略:消灭传病昆虫5、简述苹果腐烂病的发生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分生孢子器、分子孢子角在病树皮上越冬,弱寄生菌,只能从伤口侵入。

有2个高峰,即3-4月和8-9月。

春季重于秋季。

5-8月是病菌集中传播侵染期。

病菌孢子萌发侵入时,先在死亡组织(落皮层)上长定居,潜伏集聚侵染势,形成表面溃腐,处于潜伏状态。

夏季是苹果树活跃生长期,不利于病菌扩展致病;11月至翌年1月,内部发病数量激增。

深冬季节(休眠期),病组织中的病菌突破周皮,病变向树皮内层发展,同时落皮层上定植的病菌开始扩展危害,逐渐进入发病盛期。

果树休眠期发病最多,危害最烈,外观症状出现的高峰期在早春(3—4月),病斑扩展快,为害最严重。

5月,果树进入生长期,发病渐趋停顿、发病盛期结束。

在生长期内,遗留下来的病斑不再活动,只有老弱枝干上的病斑可缓慢地扩展。

晚秋,腐烂病斑发生又出现一个小高峰。

根据病害发展过程,从初夏落皮层形成,表面溃疡开始出现,到第二年春季发病盛期结束,可视为苹果腐烂病的一个发生周期。

6、简述真菌生活史无性阶段的特点。

无性阶段:真菌无性繁殖阶段在它的生活史中往往可以独立地多次重复循环,而且完成一次无性循环的时间较短,一般7-10天,产生的无性孢子的数量极大,对植物病害的传播和发展作用很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