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联通智慧沃家智能网关技术规范(v1.0_2015.2.9
中国联通固网终端远程管理系统技术规范v1.0
![中国联通固网终端远程管理系统技术规范v1.0](https://img.taocdn.com/s3/m/17d025d3d15abe23482f4d59.png)
FTP
FileTransferProtocol
文件传输协议
HG
Home Gateway
家庭网关
HGU
HomeGateway Unit
家庭网关性ONU单元
HNB
WCDMAHomeNodeB
WCDMA家庭节点
HTTP
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
超文本传送协议
IP
Internet Protocol
图5.1RMS网络位置图
RMS通过北向接口(接口M)与BOSS系统相连,主要接收来自BOSS系统的服务开通、服务变更、服务保障等方面的要求;RMS通过南向接口(接口A)与被管理终端相连,主要完成对被管理终端的管理认证、配置、软件升级、状态监测和故障检测等。
相关业务的开通由BOSS系统启动,不仅需要通过RMS对家庭终端进行配置,也可能需要通过其它的网管系统对相关的接入网、承载网、业务平台进行相应的配置,由于各BOSS系统的差异性,不同业务的开通流程也会有差异,具体实现方式请参考不同业务的相关规范。
终端管理部分,根据管理的终端对象,分为家庭网关、企业网关、应用终端等三部分。
应用服务,实现RMS的系统功能,如报表统计、状态监视、报警呈现等;
数据库系统,对用户帐号、终端信息等的记录,可以与系统内HLR复用。
15.3
对远程管理系统的逻辑组件划分重组,可支持多种类型的远程管理系统结构。远程管理系统应支持集中式架构、分布式架构、混合组网模式,应根据网络规模灵活组织。建设初期以集中式架构为主。
互连网协议
LAN
Local Area Network
局域网
MAC
Medium Access Control
中国网通PHS短消息网关技术规范V20说明
![中国网通PHS短消息网关技术规范V20说明](https://img.taocdn.com/s3/m/79f9be8ea98271fe900ef9dc.png)
《中国网通PHS短消息网关技术规范V2.0》说明本文主要描述了PHS短消息网关技术规范V2.0对V1.0版本内容所做的修改,并对PHS短消息网关技术规范V2.0中部分内容的技术要求做了补充说明,以备参考。
一、2.0版对1.0版所做的修改相对于《PHS短消息网关技术规范》V1.0版本,V2.0版本做了如下修改:1.1 第一分册(与SP接口规范)1.1.15.4.1 login中的ClientID字段说明改为:SMGW设置的SP接入标识。
1.1.25submit和forward消息中的ValidTime, AtTime字段说明中将原格式定义形式改为:参照SMPP3.4协议。
1.1.35.5 forward消息中的ChargeTermId字段说明改为:“表示计费用户号码”。
1.1.44.3.3 去掉“每个网元单独产生并匹配MsgID。
”1.1.57.3Err错误代码表后增加:注:没有的错误类型一律用系统错误,即006。
7.4 status错误代码表做如下修改:1.2 第二分册(与计费中心接口规范)1.2.1 话单存放问题5.3 计费文件采集对于预付费和后付费方式,网关都应产生话单。
话单除了话单采集目录和备份目录,还应有一个对账目录,用于与其他运营商对账。
1)接口协议:FTP。
2)话单采集目录:SMGW上的billing/网关先按照PHS预付费、PHS后付费、固网短消息将话单区分目录(对于没有开展固网短消息业务的情况不需此目录);如果各地计费系统有需要,应进一步将各地的话单按区号分目录存放,如311(石家庄)、312(保定)等。
3)话单备份目录:SMGW上的backup/采集终端采集失败时可以从此目录中获取同名的文件。
目录设置同话单采集目录。
4)话单对账目录:SMGW上的operator/网关将网内话单和与其他运营商互连的话单分别存放在不同的目录下,以用于对账。
对账目录至少保留一个帐务周期。
5)文件命名规则:局名+日期+循环序列号例如:假设河北局命名为HBISMG,则话单如:HBISMG.20010612.0001序列号和日期无关,在0000 - 9999 间循环。
184(20160 中国联通物联网智能家居业务子业务云平台接入技术规范 V1.0
![184(20160 中国联通物联网智能家居业务子业务云平台接入技术规范 V1.0](https://img.taocdn.com/s3/m/27ce6fa7f121dd36a22d8206.png)
QB/CU 中国联通公司企业标准QB/CU W21-184(2016)中国联通物联网智能家居业务子业务云平台接入技术规范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China Unicom cloud platform Access of business for IoTSmart Home(V1.0)2016-12-01发布2016-12-01实施目录前言 (II)1范围 (1)2规范性引用文件 (1)3缩略语 (1)4系统总体架构 (2)5第三方子业务云平台接入 (2)5.1 业务流程 (2)5.2 鉴权 (3)5.3 功能模块 (3)6 性能要求 (7)6.1 处理性能 (7)6.2 系统时延 (7)前言本标准是《中国联通物联网智能家居业务子业务云平台接入技术规范V1.0》。
本标准规定了中国联通物联网智能家居业务第三方子业务云平台接入的流程、鉴权和功能要求等相关内容,为中国联通物联网智能家居业务第三方子业务云平台接入的开发提供依据。
本标准是中国联通物联网系列标准之一。
该系列标准目前包含的标准名称如下:《中国联通物联网智能家居业务整合管理平台技术规范 V1.0》《中国联通物联网智能家居业务整合管理平台测试规范 V1.0》《中国联通物联网智能家居业务设备接入技术规范总册 V1.0》《中国联通物联网智能家居业务设备接入技术规范 IP分册 V1.0》《中国联通物联网智能家居业务设备接入测试规范 IP分册 V1.0》《中国联通物联网智能家居业务APP应用开发技术规范V1.0》《中国联通物联网智能家居业务子业务云平台接入技术规范V1.0》本标准对中国联通物联网智能家居业务第三方子业务云平台接入过程中需要规范的内容提出了全面要求,是物联网智能家居业务第三方子业务云平台接入实现过程中需要遵从的纲领性文件,主要规定了中国联通物联网智能家居业务第三方子业务云平台接入在流程、功能、和鉴权等方面的要求。
中国联通LTE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终端设备技术规范 总册:总体技术要求 v1.1_发布稿_
![中国联通LTE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终端设备技术规范 总册:总体技术要求 v1.1_发布稿_](https://img.taocdn.com/s3/m/40e4b0222af90242a895e5ff.png)
接口测试方法 第 1 部分:支持 LTE 的通用用户识别模块 (USIM)应用特性 YD/T 2582.2-2013 LTE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 通用集成电路卡(UICC)与终端间 Cu 接口测试方法 第 2 部分:支持 LTE 的通用用户识别模块应用 工具箱(USAT)特性 3GPP TS25.123 通用陆地无线接入:支持无线资源管理的需求(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Group Radio Access Network; Requirements for support of radio resource management) 3GPP TS25.214 3GPP TS25.302 通用陆地无线接入: 物理层过程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Group Radio Access Network; Physical layer procedures (FDD)) 通用陆地无线接入: 物理层提供的服务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Group Radio Access Network;Services provided by the physical layer) 3GPP TS25.331 通用陆地无线接入:无线资源控制(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Group 3GPP TS36.133 Radio Access Network; Radio Resource Control (RRC);Protocol specification) 演进的通用陆地无线接入:无线资源管理支持需求(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E-UTRA) Requirements for support of radio resource management) 3GPP TS36.304 演进的通用陆地无线接入:空闲态的用户设备过程(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E-UTRA); User Equipment (UE) procedures in idle mode) 3GPP TS36.331 演进的通用陆地无线接入:无线资源控制(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E-UTRA); Radio Resource Control (RRC)) 3GPP TS45.005 GSM/EDGE 无线接入网:无线收发(Technical Specification Group GSM/EDGE Radio Access Network; Radio 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 3GPP TS45.008 GSM/EDGE 无线接入网:无线子系统链路控制(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Group GSM/EDGE Radio Access Network; Radio subsystem link control)
2015年中国联通重庆家庭信息中心终端(标准型)技术规范书
![2015年中国联通重庆家庭信息中心终端(标准型)技术规范书](https://img.taocdn.com/s3/m/c34dcad5f5335a8103d22010.png)
2015年中国联通重庆家庭信息中心终端技术规范书(v2.0)中国联通网络通信有限公司重庆市分公司2015年12月1.本技术规范书的目的和要求目的简述本次招标范围为家庭信息中心终端,针对终端硬件进行统一规定,同时保证家庭信息中心终端与家庭信息中心软件的集成,并能正常运行。
重庆联通(以下简称招标人)为了规避硬件及操作系统的差异,保证业务的可持续性、开放性,可实现增值业务的统一运营管理、统一部署。
要求参加投标的家庭信息中心终端厂家(以下简称投标人)承诺可与家庭信息中心软件进行集成。
各厂家提供的家庭信息中心终端系统必须经过集成与测试,并且有丰富的应用案例。
中标产品为一款家庭信息中心终端。
同一投标人只能提供一种投标产品。
权利保留招标人在任何时候将保留对本技术规范书的解释权和修改权。
任何后期新增技术要求和规范均与本技术规范书具备同等效力。
招标人相关家庭信息中心终端设备技术规范,如与本次技术规范书有不同,投标人应该免费提供软硬件修改、测试、升级,以满足招标人业务发展需求。
保密要求未经招标人书面同意和授权,投标人不得将本技术规范书及其相关内容泄露给第三方。
点对点答复书内容要求在点对点答复书中,须对本技术规范书中所提各项要求能否实现与满足以及实现与满足的程度和时限,逐项予以答复和说明。
答复须采用“满足”、“不满足”、“部分满足”的形式,对于“部分满足”的部分须加以详细说明。
投标人亦可根据自己的方案及方案中所涉及产品的技术性能与特点,附以详细资料对本技术规范书未涵盖的部分做出说明。
对于投标人回答满足,将视同为本次项目提供。
对于投标人点对点要求中的重复部分,投标人必须逐条答复,不得参照点对点其它条目。
投标人应提供与本技术规范书相对应的技术建议书,对本技术规范书中的各相关点对点条目作详细说明。
对于点对点应答中应答“满足”的部分,必须详细说明对该内容的理解,并对如何实现该部分进行详细应答,如内容较多,必须在技术建议书中进行应答,并必须在点对点应答中注明在技术建议书文件中的具体位置(应以章节号或者页数注明)。
中国联通家庭网关定制规范(v2.0)
![中国联通家庭网关定制规范(v2.0)](https://img.taocdn.com/s3/m/1bcafe21453610661ed9f4fd.png)
中国联通企业标准中国联通家庭网关定制规范(v2.0)中国联通公司发布目录前言 (III)1范围 (4)2名词解释 (4)3家庭网关终端产品规格要求 (5)4路由型终端业务功能要求 (6)4.1 宽带接入 (6)4.1.1 宽带接入 (6)4.1.2 终端异常信息提示功能 (6)4.1.3 动态域名服务(可选) (6)4.2 多用户上网 (6)4.2.1 多上网终端接入 (6)4.2.2 接入控制 (7)4.2.3 地址管理 (7)4.2.4 家庭首次上网门户控制 (7)4.2.5 绿色上网(可选) (7)4.3 增值业务支持 (7)4.4 业务质量保障 (8)4.5 家庭网络安全 (8)4.5.1 防火墙 (8)4.5.2 WLAN安全策略 (8)4.6 远程管理和本地高级Web配置功能 (8)4.6.1 零配置启动 (8)4.6.2 软件自动升级 (9)4.6.3 远程诊断 (9)4.6.4 终端状态监控 (9)4.6.5 用户配置备份 (9)4.6.6 双栈管理 (9)4.7 USB应用 (9)4.7.1 FTP业务 (9)4.7.2 USB共享存储业务(可选) (10)4.7.3 USB共享打印(可选) (10)4.7.4 通过USB支持WCDMA上行(可选) (10)4.8 语音功能 (10)5SFU业务功能要求 (10)5.1 宽带接入 (10)5.2 语音功能 (11)6家庭网关终端UI、外观及包装要求 (11)6.1 配置界面要求 (11)6.1.1 整体风格要求 (11)6.1.2 页面要求 (12)6.2 终端外观要求 (14)6.3 开关与按键要求 (15)6.4 指示灯要求 (15)6.5 端口标识要求 (17)6.6 外包装盒要求 (18)6.7 配件要求 (19)7FTTH终端UI、外观及包装要求 (20)7.1 配置界面要求 (20)7.1.1 整体风格要求 (20)7.1.2 页面要求 (21)7.2 终端外观要求 (23)7.3 开关与按键要求 (25)7.4 指示灯要求 (25)7.5 端口标识要求 (27)7.6 外包装盒要求 (28)7.7 配件要求 (28)附录A中国联通家庭接入终端设备型号命名规则(规范性附录) (30)附录B家庭网关设备标识定义(规范性附录) (31)附录C W EB配置页面菜单(规范性附录) (33)附录D基于逻辑ID注册认证页面图 (36)附录E规范修订记录 (39)中国联通企业标准—家庭网关定制规范前言本标准是中国联通家庭网关系列标准之一。
中国联通固网终端远程管理系统技术规范
![中国联通固网终端远程管理系统技术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fa8546e8a8956bec0875e322.png)
中国联通固网终端远程管理系统技术规范中国联通固网终端远程管理系统技术规范1中国联通固网终端远程管理系统技术规范China Unicom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Fixed Network Terminal RemoteManagement System(V1.0)中国联通公司发布目录目录 (I)前言 (I)1范围 (1)2规范性引用文件 (1)3缩略语 (4)4总体原则 (6)5远程管理系统架构 (7)5.1 远程管理系统的网络位置 (7)5.2 远程管理系统的逻辑结构 (9)5.3 组网结构 (11)6终端远程管理应用场景 (13)6.1 RMS的管理范围 (13)6.2 不同终端管理方案 (15)7远程管理系统功能要求 (18)7.1 RMS系统性能和状态管理 (18)7.1.1 资源监视 (18)7.1.2 软件管理 (19)7.1.3 数据管理 (19)7.1.4 时间同步 (20)7.1.5 系统日志管理 (20)7.2 RMS系统安全管理 (22)7.2.1 安全策略管理 (22)7.2.2 角色管理 (23)7.2.3 帐号管理 (24)7.2.4 分权分域管理 (26)7.2.5 系统管理用户登录管理 (27)7.2.6 在线用户管理 (28)7.2.7 网络安全管理 (29)7.3 RMS报表统计管理 (29)7.3.1 缺省报表 (29)7.3.2 报表定制 (31)7.3.3 报表输出 (31)7.4 终端拓扑管理 (31)7.4.1 终端发现和识别功能 (32)7.4.2 终端认证功能 (32)7.4.3 分组管理 (33)7.4.4 终端信息管理 (34)7.4.5 业务代码管理 (39)7.5 终端配置功能 (43)7.5.1 终端参数配置 (43)7.5.2 终端软件升级 (46)7.5.3 审核管理和异常管理(可选) (46)7.6 终端性能和状态监视功能 (47)7.7 终端故障管理功能 (48)7.7.1 告警功能 (48)7.7.2 告警呈现 (49)7.7.3 告警处理 (50)7.7.4 故障检测和诊断 (51)7.7.5 告警信息要求 (52)7.7.6 告警日志 (52)7.8 终端软件版本/配置文件管理 (52)7.8.1 版本/配置模板管理对象 (52)7.8.2 版本/配置模板操作管理 (53)7.9 终端日志管理功能 (53)7.10 终端报文跟踪功能 (54)7.11 快速诊断工具(可选) (54)7.12 在线终端信息更新功能(可选) (55)8系统性能要求 (56)8.1 处理能力 (56)8.2 稳定性 (56)8.3 备份、倒换和故障恢复 (57)9系统软硬件要求 (57)9.1 软件要求 (57)9.1.1 总体要求 (58)9.1.2 操作系统要求 (58)9.1.3 应用软件要求 (59)9.1.4 数据库要求 (60)9.2 硬件要求 (61)9.2.1 总体要求 (61)9.2.2 主机系统要求 (63)9.2.3 存储设备要求 (64)9.2.4 备份设备要求 (65)9.3 IPv6要求(可选) (65)附录A终端标识定义(资料性附录) (67)附录B告警信息(规范性附录) (72)B.1 告警编号规则 (72)B.2 RMS系统告警信息 (73)B.3 设备告警信息 (78)附录C:UP N P应用终端代理管理(资料性附录) (83)F.1 UPnP代理管理架构 (83)F.2 功能模块 (85)网关功能模块 (85)应用终端功能模块 (86)应用终端的管理策略 (87)附录D基于远程管理平台自动配置流程建议(资料性附录) (88)H.1 家庭网关(企业网关)预配置 (88)H.2 上联桥接建立流程 (89)H.3 上联路由建立流程 (91)H.4 上联DHCP建立流程 (93)H.5 上联Static IP建立流程 (95)H.6 LAN侧WLAN业务配置 (98)H.7 语音业务配置(针对软交换SIP) (98)H.8 语音业务配置(针对H.248) (100)H.9 端口映射配置 (102)H.10 QoS服务保障 (103)附录E........ RMS操作界面建议(资料性附录)119I.1 设备信息查询 (120)I.2 业务发放配置 (122)I.3 故障诊断和排除 (124)前言本标准是中国联通家庭终端远程管理系统技术系列标准之一,该系列标准的名称及结构如下:1、《中国联通固网终端远程管理系统技术规范》2、《中国联通家庭终端远程管理系统接口规范》3、《中国联通家庭终端远程管理系统参数模型规范.》4、《中国联通家庭终端远程管理系统测试规范》本规范为《中国联通固网终端远程管理系统技术规范》,规定了中国联通固网终端远程管理系统的总体技术要求,包括固网终端远程管理系统的系统架构、应用场景、功能要求、性能要求等要求,给出了中国联通实现对所有支持TR069协议的固网终端远程管理的方案建议。
中移动家庭网关终端技术规范
![中移动家庭网关终端技术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fcdbfe5a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f0.png)
中移动家庭网关终端技术规范1. 引言本文档旨在制定中移动家庭网关终端的技术规范,以确保家庭网关终端的功能和性能符合中移动的需求。
本规范适用于所有中移动家庭网关终端的设计、开发和生产。
2. 术语和定义在本文档中,以下术语和定义适用: - 家庭网关终端:指中移动提供的用于连接互联网的终端设备,用于提供家庭网络连接和管理功能。
- 中移动:指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 技术规范:指制定家庭网关终端设计和开发过程中的技术要求和标准。
- 功能规范:指家庭网关终端应具备的功能要求。
3. 设计要求家庭网关终端应具备以下设计要求: - 可靠性:对于家庭网络的连接和管理,家庭网关终端应保持稳定的运行。
- 兼容性:家庭网关终端应能够与各种不同类型的设备和网络接口兼容。
- 安全性:家庭网关终端应具备安全防护功能,确保家庭网络的安全和隐私。
- 易用性:家庭网关终端的设置和操作应简单易懂,方便用户使用和管理。
- 扩展性:家庭网关终端应支持扩展功能和接口,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4. 技术规范4.1 硬件要求家庭网关终端的硬件要求如下: - 处理器:至少是1GHz的处理器,以保证流畅的运行速度。
- 内存:至少512MB的内存,以支持多任务处理。
- 存储:至少4GB的存储空间,用于存储系统和用户数据。
- 网络接口:至少具备一个以太网接口,用于连接宽带网络。
- 无线接口:支持Wi-Fi标准,以提供无线网络连接。
- 外部接口:至少包括USB接口和音频接口,以支持外部设备的连接。
4.2 软件要求家庭网关终端的软件要求如下: - 操作系统:使用稳定可靠的操作系统,具备良好的兼容性和可扩展性。
- 网络协议:支持各种常用的网络协议,以实现家庭网络的连接和管理。
- 安全机制:具备安全认证和加密功能,确保家庭网络的安全和隐私。
- 用户界面:提供用户友好的界面,使设置和操作变得简单和直观。
- 远程管理:支持远程管理功能,以方便用户进行远程控制和管理。
中国移动智能家庭网关设备测试规范标准[详]
![中国移动智能家庭网关设备测试规范标准[详]](https://img.taocdn.com/s3/m/f7bd6ab181c758f5f61f67c6.png)
中国移动通信企业标准QB-╳╳-╳╳╳-╳╳╳╳中国移动智能智能网关测试规范T e s t S p e c i f i c a t i o n o f I n t e l l i g e n tH o m e G a t e w a y f o r C h i n a M o b i l e版本号:1.0.0╳╳╳╳-╳╳-╳╳发布╳╳╳╳-╳╳-╳╳实施目录前言 (IX)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1)3.1. 术语定义 (1)3.2. 缩略语 (1)4. 测试配置 (4)5. 管理接口功能测试 (4)5.1. 连接功能 (4)5.1.1. 智能网关设备首次连接管理平台(OUI-SN认证) (4)5.1.2. 智能网关设备首次连接管理平台(设备认证Password认证) (6)5.1.3. 智能网关设备非首次连接管理平台 (7)5.2. 软件升级 (8)5.2.1. 测试目的 (8)5.2.2. 测试配置 (8)5.2.3. 测试步骤 (8)5.2.4. 预期结果 (9)5.3. 设备重启 (9)5.3.1. 测试目的 (9)5.3.2. 测试配置 (9)5.3.3. 测试步骤 (10)5.3.4. 预期结果 (10)5.4. 参数配置文件上传 (10)5.4.1. 测试目的 (10)5.4.2. 测试配置 (10)5.4.3. 测试步骤 (11)5.4.4. 预期结果 (11)5.5. 参数配置文件下载 (11)5.5.1. 测试目的 (11)5.5.2. 测试配置 (11)5.5.3. 测试步骤 (12)5.5.4. 预期结果 (12)5.6. 远程恢复出厂设置 (12)5.6.1. 测试目的 (12)5.6.2. 测试配置 (13)5.6.3. 测试步骤 (13)5.6.4. 预期结果 (13)5.7. 故障诊断 (14)5.7.1. 诊断 (14)5.7.2. 告警 (15)5.7.3. 上传日志文件 (16)5.8. 性能监控 (17)5.8.1. 参数值变化上报 (17)5.8.2. 周期采样监控 (18)5.8.3. GPON上行状态统计查询 (19)5.9. 安全管理 (20)5.9.1. 智能网关发起安全连接 (20)5.9.2. 管理平台发起安全连接 (21)5.10. 指示灯控制 (22)5.10.1. 测试目的 (22)5.10.2. 测试配置 (22)5.10.3. 测试步骤 (22)5.10.4. 预期结果 (23)5.11. 智能网关系统信息参数查询 (23)5.11.1. 测试目的 (23)5.11.2. 测试配置 (23)5.11.3. 测试步骤 (23)5.11.4. 预期结果 (23)6. 设备接入功能测试 (24)6.1. WAN连接功能 (24)6.1.1. 测试目的 (24)6.1.2. 测试配置 (24)6.1.3. 测试步骤 (24)6.1.4. 预期结果 (24)6.2. WAN连接配置 (25)6.2.1. 测试目的 (25)6.2.2. 测试配置 (25)6.2.3. 测试步骤 (25)6.2.4. 预期结果 (26)6.3. WAN连接数据隔离功能 (27)6.3.1. 测试目的 (27)6.3.2. 测试配置 (27)6.3.3. 测试步骤 (27)6.3.4. 预期结果 (27)7. 设备传送功能测试 (28)7.1. VLAN功能 (28)7.1.1. VLAN透传功能 (28)7.1.2. VLAN标记功能 (28)7.2. 数据转发功能 (29)7.2.1. 端口绑定转发方式 (29)7.2.2. VLAN绑定转发方式 (30)7.2.3. 路由转发方式 (31)7.3. 组播功能 (31)7.3.1. IGMP Proxy功能 (31)7.3.2. IGMP Snooping功能 (32)7.4. 接入公网终端数量限制功能 (33)7.4.2. 测试配置 (33)7.4.3. 测试步骤 (33)7.4.4. 预期结果 (33)8. 设备联网功能测试 (34)8.1. 用户接口联网功能 (34)8.1.1. 测试目的 (34)8.1.2. 测试配置 (34)8.1.3. 测试步骤 (34)8.1.4. 预期结果 (34)8.2. 智能网关下挂设备管理测试 (35)8.2.1. 测试目的 (35)8.2.2. 测试配置 (35)8.2.3. 测试步骤 (35)8.2.4. 预期结果 (35)8.3. WLAN功能 (35)8.3.1. 开启和禁用功能 (35)8.3.2. 无线信道选择功能 (36)8.3.3. 发射功率可调 (37)8.3.4. 多SSID (37)8.3.5. WLAN共享功能 (38)8.3.6. WPS (39)8.3.7. 访客网络 (39)8.3.8. WLAN工作频段 (40)8.3.9. WLAN定时开关测试 (41)9. 设备地址功能测试 (43)9.1. IPv4地址管理 (43)9.1.1. WAN侧IPv4地址获取功能 (43)9.1.2. LAN侧IPv4地址分配功能 (43)9.2. IPv4 NAT/NAPT要求 (44)9.2.1. NAT/NAPT功能 (44)9.2.2. Virtual Server功能(可选) (45)9.2.3. SIP ALG功能 (46)9.2.4. L2TP IPSec ALG功能 (46)9.2.5. FTP ALG功能 (47)9.3. DNS功能要求 (48)9.3.1. DNS Relay功能 (48)10. 设备QoS 功能测试 (49)10.1. 业务流分类和标记功能 (49)10.1.1. 测试目的 (49)10.1.2. 测试配置 (49)10.1.3. 测试步骤 (49)10.1.4. 预期结果 (50)10.2. 业务流限速 (51)10.2.2. 测试配置 (51)10.2.3. 测试步骤 (51)10.2.4. 预期结果 (52)10.3. 绝对优先级队列调度功能 (52)10.3.1. 测试目的 (52)10.3.2. 测试配置 (52)10.3.3. 测试步骤 (52)10.3.4. 预期结果 (52)10.4. WRR优先级队列调度功能 (52)10.4.1. 测试目的 (52)10.4.2. 测试配置 (53)10.4.3. 测试步骤 (53)10.4.4. 预期结果 (53)11. API功能测试 (53)11.1. API权限测试 (53)11.1.1. API权限相关信息查询功能 (53)11.1.2. 网关API权限管理 (54)11.2. 智能网关API功能调用验证 (55)11.2.1. 智能网关API接口 (55)11.2.2. 数据流QoS服务类API接口测试 (55)11.2.3. 数据流重定向服务类API接口测试 (56)11.2.4. 数据流镜像服务类API接口测试 (57)11.2.5. 数据流精细处理服务类API接口测试 (58)11.3. 插件消息通知测试 (59)11.3.1. 流量监控消息通知测试 (59)11.3.2. 语音呼叫记录通知测试 (59)11.3.3. USB设备消息通知测试 (60)11.3.4. 智能网关下挂设备消息通知测试 (61)12. 设备安全功能测试 (62)12.1. 防攻击功能 (62)12.1.1. 防DoS攻击能力 (62)12.1.2. 防端口扫描能力 (63)12.1.3. MAC地址学习数量限制 (63)12.1.4. 防火墙功能 (64)12.1.5. 非法组播源控制功能 (65)12.1.6. DHCP、IGMP、ARP报文抑制功能 (65)12.2. 网络访问的安全性 (66)12.2.1. DMZ功能 (66)12.2.2. 接入控制功能 (67)12.2.3. URL访问控制功能 (68)12.3. WLAN安全 (68)12.3.1. SSID广播/隐藏功能 (68)12.3.2. Open System/Share Key-WEP加密功能 (69)12.3.3. WPA-PSK/WPA2-PSK-AES/TKIP加密功能 (70)12.4. 语音安全 (71)12.5. 家长控制(可选) (72)12.5.1. 测试目的 (72)12.5.2. 测试配置 (72)12.5.3. 测试步骤 (72)12.5.4. 预期结果 (72)12.6. 设备其它功能 (72)12.6.1. SNTP功能 (72)13. VoIP测试 (73)13.1. VoIP双栈管理 (73)13.1.1. 测试目的 (73)13.1.2. 测试配置 (74)13.1.3. 测试步骤 (74)13.1.4. 预期结果 (74)14. 操作管理维护要求 (74)14.1. 日志功能 (74)14.1.1. 测试目的 (74)14.1.2. 测试配置 (75)14.1.3. 测试步骤 (75)14.1.4. 预期结果 (75)14.2. 本地操作管理维护 (75)14.2.1. 本地管理基本要求 (75)14.2.2. 本地Web登录安全要求 (76)14.2.3. 本地Web上的Password认证功能要求 (77)14.2.4. 本地Web界面功能要求 (77)14.2.5. 本地恢复操作测试 (78)14.3. 预配置文件下发功能(可选) (79)14.3.1. 测试目的 (79)14.3.2. 测试配置 (79)14.3.3. 测试步骤 (79)14.3.4. 预期结果 (79)15. 扩展功能要求 (80)15.1. USB存储共享功能(可选) (80)15.1.1. 测试目的 (80)15.1.2. 测试配置 (80)15.1.3. 测试步骤 (80)15.1.4. 预期结果 (80)15.2. USB共享打印(可选) (81)15.2.1. 测试目的 (81)15.2.2. 测试配置 (81)15.2.3. 测试步骤 (81)15.2.4. 预期结果 (81)15.3. UPnP功能要求 (81)15.3.2. 测试配置 (81)15.3.3. 测试步骤 (82)15.3.4. 预期结果 (82)15.4. DLNA DMS功能(可选) (82)15.4.1. 测试目的 (82)15.4.2. 测试配置 (82)15.4.3. 测试步骤 (82)15.4.4. 预期结果 (83)16. 智能化功能 (83)16.1. 网关认证 (83)16.1.1. 测试目的 (83)16.1.2. 测试配置 (83)16.1.3. 测试步骤 (83)16.1.4. 预期结果 (83)16.2. 智能网关和手机客户端绑定 (84)16.2.1. 测试目的 (84)16.2.2. 测试配置 (84)16.2.3. 测试步骤 (84)16.2.4. 预期结果 (84)16.3. 插件通用功能测试 (84)16.3.1. 插件状态查询 (84)16.3.2. 插件安装 (85)16.3.3. 插件更新 (86)16.3.4. 插件启动 (86)16.3.5. 插件终止 (87)16.3.6. 插件卸载 (87)16.3.7. 插件恢复 (88)16.3.8. 插件数据存储 (88)16.4. 网关心跳上报 (89)16.4.1. 测试目的 (89)16.4.2. 测试配置 (89)16.4.3. 测试步骤 (89)16.4.4. 预期结果 (89)16.5. JVM和OSGi基础运行环境测试 (90)16.5.1. 测试目的 (90)16.5.2. 测试配置 (90)16.5.3. 测试步骤 (90)16.5.4. 预期结果 (90)17. 性能测试 (91)17.1. 路由转发性能要求 (91)17.1.1. IPv4路由转发吞吐量 (91)17.1.2. IPv4 NAPT转发吞吐量 (92)17.1.3. 地址学习 (92)17.1.5. 连接数量要求 (94)17.1.6. 稳定性 (95)17.1.7. 多API接口调用场景下的NAT转发吞吐量测试 (95)17.2. WLAN吞吐量性能要求 (96)17.2.1. 性能测试-无加密时的多用户吞吐量(理想环境) (96)17.2.2. 性能测试-有加密时的多用户吞吐量(理想环境) (98)17.3. 系统性能测试 (99)17.3.1. 业务流处理能力测试 (99)17.3.2. 多业务服务等级验证测试 (100)17.3.3. ONU混合满配测试 (100)17.4. 智能化功能模块的性能测试 (101)17.4.1. JVM性能 (101)18. 功耗 (102)18.1. 测试目的 (102)18.2. 测试配置 (102)18.3. 测试步骤 (103)18.4. 预期结果 (103)19. 预置插件测试 (104)19.1. 网关软探针测试 (104)19.1.1. 测试目的 (104)19.1.2. 测试配置 (104)19.1.3. 测试步骤 (104)19.1.4. 预期结果 (104)19.2. 基础功能插件测试 (105)19.2.1. 测试目的 (105)19.2.2. 测试配置 (105)19.2.3. 测试步骤 (105)19.2.4. 预期结果 (105)20. 编制历史 (105)附录A (标准性附录)智能网关支持IPv6功能测试 (107)A.1.IPv4/v6双栈功能 (107)A.1.1.测试目的 (107)A.1.2.测试配置 (107)A.1.3.测试步骤 (107)A.1.4.预期结果 (107)A.2.DS-Lite 功能 (108)A.2.1.测试目的 (108)A.2.2.测试配置 (108)A.2.3.测试步骤 (108)A.2.4.预期结果 (108)A.3.IPv6地址管理 (109)A.3.1.WAN侧IPv6地址获取功能 (109)A.3.1.1.测试目的 (109)A.3.1.2.测试配置 (109)A.3.1.3.测试步骤 (109)A.3.1.4.预期结果 (109)N侧IPv6地址分配功能 (110)A.4.1.测试目的 (110)A.4.2.测试配置 (110)A.4.3.测试步骤 (110)A.4.4.预期结果 (110)A.5.VLAN功能 (110)A.5.1.测试目的 (110)A.5.2.测试配置 (111)A.5.3.测试步骤 (111)A.5.4.预期结果 (111)A.6.QoS功能 (111)A.6.1.测试目的 (111)A.6.2.测试配置 (112)A.6.3.测试步骤 (112)A.6.4.预期结果 (113)A.7.IPv6路由转发吞吐量 (113)A.7.1.测试目的 (113)A.7.2.测试配置 (113)A.7.3.测试步骤 (113)A.7.4.预期结果 (114)A.8.IPv6 组播功能 (114)A.9.MLD Proxy功能 (114)A.10.MLD Snooping功能 (114)A.11.跨VLAN组播转发功能 (114)A.11.1.测试目的 (114)A.11.2.测试配置 (115)A.11.3.测试步骤 (115)A.11.4.预期结果 (115)前言本规范对中国移动智能智能网关设备功能和性能测试方法、内容进行了定义,主要包括网络定位、接口、功能、性能、操作管理维护、硬件能力和扩展功能等要求,适用于中国移动网络环境下的智能智能网关设备及相应的网络侧平台。
中国联通综合终端远程管理系统技术规范-接口要求
![中国联通综合终端远程管理系统技术规范-接口要求](https://img.taocdn.com/s3/m/fed0d00dcc17552707220832.png)
中国联通公司发布中国联通综合终端远程管理系统技术规范-接口要求目次目次 (I)前言 (1)中国联通综合终端远程管理系统技术规范分册-接口要求 (1)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缩略语 (1)4 总体原则 (1)5 网络架构 (1)5.1 远程管理系统网络架构 (1)5.2 远程管理系统功能实体 (2)5.3 系统南向接口与协议要求 (2)6 远程管理要求 (9)7 管理流程 (9)7.1 连接管理 (9)7.2 参数查询与配置 (13)7.3 设备维护与诊断 (24)8 数据模型定义 (37)附录A日志文件格式 (38)附录B报警事件定义 (39)附录C扩展Inform事件 (41)附录D业务配置模板定义 (41)附录E升级描述文件 (42)中国联通综合终端远程管理系统技术规范-接口要求前言本规范是中国联通综合终端远程管理系统技术规范系列之一。
该系列规范包括:(1) 中国联通综合终端远程管理系统技术规范—系统要求(2) 中国联通综合终端远程管理技术规范—接口要求(3) 中国联通综合终端远程管理测试规范等,后续可根据被管理终端的增加,制定相应终端分册。
本标准是其中的《中国联通综合终端远程管理系统技术规范—接口要求》分册。
本分册定义了综合终端远程管理系统的接口技术、接口数据模型原型等。
本标准由中国联通公司技术部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中国联通公司技术部、国家工程实验室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兴新本标准的修改和解释权属中国联通公司。
中国联通拥有本协议的版权,任何厂家未经中国联通书面许可不得向第三方泄漏协议的内容。
中国联通综合终端远程管理系统技术规范分册-接口要求1 范围本规范规定了中国联通综合终端远程管理系统的接口技术、接口数据模型等。
本规范适用于中国联通各种终端和RMS服务器。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中国联通WCDMA Home NodeB设备技术规范
![中国联通WCDMA Home NodeB设备技术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8e102a93daef5ef7ba0d3ce6.png)
中国联通WCDMA Home NodeB 设备技术规范 China Unicom WCDMA Techinical Specification of Home NodeB Equipment(V1.0)中国联通公司发布中国联通WCDMA Home NodeB设备技术规范目次前言 (III)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缩略语 (1)4 概述 (2)5 Home NodeB设备功能要求 (2)5.1 系统信息广播 (2)5.2 移动性管理功能 (3)5.3 无线资源管理功能 (3)5.4 物理层功能 (5)5.5 位置指示功能 (5)5.6 位置接入限制功能 (5)5.7 自动配置功能 (6)5.8 自动优化功能 (6)5.9 Home NodeB注册功能 (7)5.10 UE注册功能 (7)5.11 Home NodeB GW发现功能 (8)5.12 HSPA功能 (8)5.13 Home NodeB容量 (8)5.14 其他功能 (9)6 Home NodeB设备性能要求 (9)6.1 频段与信道安排 (9)6.2 发射机性能 (9)6.3 接收机性能 (15)6.4 实际传播条件下性能要求 (17)7 Home NodeB业务能力 (21)7.1 Home NodeB业务流程 (21)7.2 信令承载 (23)7.3 电路域业务承载 (23)7.4 分组域业务承载 (23)7.5 并发业务承载 (23)7.6 业务Qos要求 (23)8 可用性和可靠性 (23)9 接口要求 (23)9.1 Uu接口要求 (24)9.2 Iuh接口要求 (24)9.3 Home NodeB和HMS之间的接口要求 (24)9.4 Home NodeB接入方式要求 (24)I中国联通WCDMA Home NodeB设备技术规范10 同步要求 (24)10.1 Home NodeB时钟同步 (24)10.2 Home NodeB、Home NodeB GW及其操作维护系统绝对时间同步 (25)11 环境适应性要求 (25)12 电源要求 (25)12.1 220V AC电源输入特性 (25)12.2 电源保护功能要求 (25)12.3 防护要求 (25)13 电磁兼容能力 (25)14 安全要求 (26)14.1 Home NodeB鉴权 (26)14.2 Home NodeB移动终端用户准入鉴权 (26)14.3 Home NodeB的传输安全 (26)14.4 设备安全性 (26)A.1 UL参考测量信道总结 (1)A.2 12.2 kbps UL参考测量信道 (2)A.3 64 kbps UL参考测量信道 (3)A.4 144 kbps UL参考测量信道 (4)A.5 384 kbps UL参考测量信道 (5)A.6 空 (7)A.7 UL RACH参考测量信道 (7)A.8 HS-DPCCH参考测量信道 (8)A.9 E-DPDCH 固定参考信道的总结 (9)A.10 E-DPDCH固定参考信道1 (FRC1) (10)A.11 E-DPDCH固定参考信道2 (FRC2) (11)A.12 E-DPDCH固定参考信道3 (FRC3) (12)A.13 E-DPDCH固定参考信道4 (FRC4) (12)A.14 E-DPDCH固定参考信道5 (FRC5) (14)A.15 E-DPDCH固定参考信道6 (FRC6) (15)A.16 E-DPDCH固定参考信道7 (FRC7) (16)附录B 传播条件 (17)B.1静态传播条件 (17)B.2多径衰落传播条件 (17)B.3移动传播条件 (17)B.4生/灭传播条件 (18)B.5用于E-DPDCH和E-DPCCH测试的多径衰落传播条件 (18)II中国联通WCDMA Home NodeB设备技术规范前言本标准是中国联通WCDMA Home NodeB系列标准之一,该系列标准的结构和名称如下:(1)《中国联通WCDMA Home NodeB网络技术体制》(2)《中国联通WCDMA Home NodeB设备技术规范》(3)《中国联通WCDMA Home NodeB设备测试规范》(4)《中国联通WCDMA Home NodeB网关设备技术规范》(5)《中国联通WCDMA Home NodeB网关设备测试规范》(6)《中国联通WCDMA HMS设备技术规范》(7)《中国联通WCDMA HMS设备测试规范》(8)《中国联通WCDMA Home NodeB Iuh接口测试规范》(9)《中国联通WCDMA Home NodeB与HMS间接口测试规范》本标准是《中国联通WCDMA Home NodeB设备技术规范》。
中国联通融合业务管理规范 智慧沃家业务分册V1.3
![中国联通融合业务管理规范 智慧沃家业务分册V1.3](https://img.taocdn.com/s3/m/5e0fe505c281e53a5802ff72.png)
中国联通公司企业标准QB/CU XXX-20142014-XX-XX发布2014-XX-XX实施中国联通公司发布前言为了建立以智慧家庭为主要目标的新一代家庭融合通信解决方案,适应LTE、光纤宽带及全业务电子商务的发展趋势,重新设计以家庭为单位、以家庭全业务流量及应用共享为特征、聚焦家庭互联网应用的智慧沃家套餐体系。
为保障公司新一代智慧家庭融合通信解决方案顺利推广,贯彻落实公司“管理集中、系统集中、系统融合、规范统一”的发展思路,在公司内部建立统一、规范的融合业务管理体制,特制定本规范。
本规范是公司基于智慧家庭融合业务的管理规范,供业务管理、营销推广等环节使用。
适用于总部以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分公司。
本规范由中国联通公司市场营销部提出。
本规范主要起草单位:中国联通公司市场营销部。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向红兵、李山、陈丽燕、王艳丽、赵明、杜晓东、姚颖、李明、王丹本规范的修改和解释权属中国联通公司。
1规范说明1.1背景与目标为了建立以智慧家庭为主要目标的新一代家庭融合通信解决方案,适应LTE、光纤宽带及全业务电子商务的发展趋势,重新设计以家庭为单位、以家庭全业务流量及应用共享为特征、聚焦家庭互联网应用的智慧沃家套餐体系。
为保障公司新一代智慧沃家融合通信解决方案顺利推广,贯彻落实公司“管理集中、系统集中、系统融合、规范统一”的发展思路,在公司内部建立统一、规范的融合业务管理体制,特制定本规范。
1.2规范内容本规范对智慧沃家套餐营业受理、计费原则、信控原则、分摊原则等内容制定统一的要求。
1.3参考文献(1)《中国联通融合业务管理规范沃家庭业务分册V3.0》(2)《中国联通移动业务管理规范营业分册V2.1》(3)《中国联通移动业务规范3G后付费信控管理分册V1.0》(4)《中国联通家庭客户融合业务管理办法》(中国联通集团【2010】11号)(5)《关于统一套餐收入分摊原则的通知》(市场【2014】157号)(6)《中国联通专业核算办法》(中国联通集团【2010】164号)1.4名词解释名词解释账本是登记账户服务及往来收支关系的账薄,一个账户可以有一到多个账本,一个账本只能属于一个账户。
161-2009 中国联通无线局域网接入控制器设备技术规范v1.0
![161-2009 中国联通无线局域网接入控制器设备技术规范v1.0](https://img.taocdn.com/s3/m/3d0ff4490b1c59eef8c7b449.png)
无线控制功能相关的管理和维护要求见《中国联通无线局域网接入点设备技术规范》5.4节。
17
17.1
17.1.1
AC设备应支持WEB+DHCP认证、PPPoE认证以及802.1x认证。
17.1.2
AC设备能够支持WEB重定向功能,用户输入任何网址,系统强制定向到指定URL,为用户弹出指定登录界面。
可将在线用户强制断开网络。
17.1.4
AC设备应支持基于用户或用户组的带宽限制,可设置基于端口的带宽限制。
17.1.5
AC设备能够支持实时或定时检测用户在线情况。
对于非正常下线用户(如非正常关机)可以自动将用户断开网络。
17.1.6
AC设备支持在指定时间内检测不到用户流量可将用户断开网络功能。该时间可以设置。
类型2:具备无线控制功能,能够与集中管理型AP一起组网提供WLAN接入服务。同时具备接入控制功能,能够提供现网BRAS的基本功能,支持PPPoE认证或DHCP+WEB认证以实现对用户的认证。类型2设备主要应用于尚不具备BRAS设备或BRAS设备能力不足的地区,一方面与集中管理型AP一起组网提供WLAN接入,另一方面可以完成BRAS相关功能,保证WLAN业务的正常开展。
AC设备应支持基于标准RADIUS协议的认证,授权和计费,可向计费服务器发送用户使用网络时长、流量等信息。
AC设备应支持按优先级顺序设置多个RADIUS服务器地址。
AC设备应支持7.2.2和7.2.3中规定的RADIUS属性标准定义。
17.2.2
AC设备应支持下表定义的RADIUS属性值列表对应的功能。
目次
1
本标准是中国联通无线局域网技术系列标准之一,该系列标准的名称及结构如下:
中国移动智能家庭网关软探针北向接口技术规范V1...
![中国移动智能家庭网关软探针北向接口技术规范V1...](https://img.taocdn.com/s3/m/0c8485804afe04a1b171de30.png)
中国移动通信企业标准QB-╳╳-╳╳╳-╳╳╳╳中国移动智能家庭网关软探针北向接口技术规范T e c h n i c a l S p e c i f i c a t i o n s f o r I n t e l l i g e n tH o m e G a t e w a y S o f t P r o b e a n dN o r t h-I n t e r f a c e版本号:1.0.0╳╳╳╳-╳╳-╳╳发布╳╳╳╳-╳╳-╳╳实施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发布目录1. 前言 (3)2. 范围 (3)3. 规范性引用文件 (3)4. 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3)5. 智能家庭网关软探针与监测平台接口定义 (4)5.1. 接口功能描述 (4)5.2. 接口结构描述 (5)5.3. 接口协议说明 (5)5.3.1. HTTP请求发起 (5)5.3.2. HTTP请求返回 (6)5.3.3. FTP文件上传 (7)5.3.4. 接口JSON数据协议定义 (7)6. 开机上报接口 (7)6.1. 开机上报请求 (7)6.2. 开机上报响应 (10)7. 周期上报接口 (12)7.1. 周期上报数据 (12)7.1.1. 网关信息 (12)7.1.2. 业务信息 (15)7.2. 周期上报请求 (19)7.3. 周期上报响应 (21)7.4. 周期文件上报接口 (21)7.4.1. FTP文件格式和参数 (21)8. 实时上报接口 (22)8.1. 实时上报数据 (22)8.1.1. 网络诊断数据 (22)8.1.2. 网络质量测试功能数据 (24)8.2. 实时上报请求 (25)8.3. 实时上报响应 (26)9. 告警上报接口 (27)9.1. 告警上报数据 (27)9.1.1. DNS告警 (27)9.1.2. TCP连接告警 (27)9.1.3. HTTP连接告警 (28)9.1.4. HTTP下载告警 (28)9.1.5. 视频卡顿告警 (29)9.1.6. 即时通信/游戏告警 (29)9.2. 告警上报请求 (29)9.3. 告警上报响应 (30)10. 网络探测接口 (31)10.1. 主动测试请求 (31)10.2. 主动测试响应 (31)11. 配置接口 (31)11.1. 周期上报配置 (31)11.2. 告警配置 (33)11.3. 网络探测配置 (34)11.3.1. 网络诊断配置 (34)11.3.2. 网络质量测试配置 (34)附录A常量表 (35)1.前言本规范旨在描述智能家庭网关软探针与软探针监测平台(省级数字家庭管理平台-软探针前置机)之间的接口协议,用以规范智能家庭网关软探针应用和软探针监测平台的对接与实现,保证整个智能家庭网关软探针中间件及软探针监测平台顺畅运行。
180(2016) 中国联通物联网智能家居业务设备接入技术规范 IP分册 V1.0
![180(2016) 中国联通物联网智能家居业务设备接入技术规范 IP分册 V1.0](https://img.taocdn.com/s3/m/13acba6ca417866fb84a8e9e.png)
QB/CU 中国联通公司企业标准QB/CU W21-180(2016)中国联通物联网智能家居业务设备接入技术规范IP分册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China Unicom Device Access of IoT Smart HomeIP volume(V1.0)2016-12-01发布2016-12-01实施目录前言 (III)1范围 (1)2规范性引用文件 (1)3缩略语 (1)4角色定义 (2)5协议基础 (3)5.1 通信基础 (3)5.2 数据类型 (3)5.3 传输规则 (3)5.4 消息的组成 (4)6通信连接 (6)6.1 连接的模式(AD) (6)6.2 连接的建立 (6)6.3 连接的维持(CP、DP) (6)6.4 连接的断开 (7)7消息处理(CP、DP) (7)7.1 TCP和UDP消息处理 (7)8消息处理(AD) (8)8.1 鉴权消息 (8)8.2 设备信息 (8)8.3 设备管理 (10)8.4 设备控制 (13)8.5 设备数据采集 (14)8.6 设备场景设置 (15)9协议分类(CP、DP) (15)9.1 概述 (15)9.2 控制中心和设备管理类协议 (16)9.3 通用数据传输类 (16)9.4 手机接入内网 (16)10协议定义(CP、DP) (16)10.1 控制中心通用应答 (16)10.2 平台通用应答 (17)10.3 心跳 (17)10.4 控制中心和设备注册 (17)10.5 控制中心鉴权 (18)10.6 设备数据上报 (19)10.7 设备信息查询 (20)10.8 设备控制 (23)10.9 设备联动策略 (25)10.10 手机接入内网 (27)11附录 (29)11.1 协议和消息ID照表 (30)11.2 重要关键字列表 (30)11.3 应答结果代码表 (31)前言本标准是《中国联通物联网智能家居业务设备接入技术规范 IP分册 V1.0》。
中国联通企业网关技术规范总册v1.0(057-2010))
![中国联通企业网关技术规范总册v1.0(057-2010))](https://img.taocdn.com/s3/m/ea7846d7195f312b3169a563.png)
中国联通企业网关技术规范总册China Unicom Enterprise Gateway Technical Specification——General Requirement(v1.0)目次目次 (1)前言 (1)1范围 (2)2引用文件 (2)3缩略语 (3)4设备总体要求 (5)4.1企业网关在网络中的位置 (5)4.2设备形态 (6)5功能要求 (7)5.1数据转发功能要求 (7)5.1.1路由和桥接模式的功能要求 (7)5.1.2PPPoE功能要求 (8)5.1.3PPPoE代理功能要求 (8)5.1.4ATM功能要求 (8)5.1.5VLAN功能要求 (8)5.1.6WAN连接要求 (8)5.2网络协议功能要求 (10)5.2.1路由功能要求 (10)5.2.2DHCP功能要求 (10)5.2.3DNS功能要求 (11)5.2.4DDNS功能要求 (11)5.2.5NAT功能要求 (11)5.2.6组播功能要求 (11)5.2.7ALG功能要求 (12)5.2.8其他功能要求 (12)5.3认证授权功能 (12)5.4设备发现功能要求 (12)5.5Q O S功能要求 (13)5.5.1流分类 (13)5.5.2基于业务流的CAR (13)5.5.3标记和重标记 (13)5.5.4队列管理 (13)5.5.5ATM的QoS (14)5.5.6VLAN的QoS (14)5.5.7带宽保障和限制 (14)5.6防火墙功能 (14)5.7上网策略控制功能 (14)5.8办公组网功能 (15)5.9FTP功能 (15)5.10USB扩展功能 (15)5.10.1 USB共享存储 (16)5.10.2 USB打印共享 (16)5.10.3 USB快速备份和恢复要求 (17)6设备接口要求 (18)6.1上行接口要求 (18)6.1.1ADSL2/2+接口 (18)6.1.2Ethernet接口 (18)6.1.3EPON上行接口要求 (19)6.1.4GPON上行接口要求 (19)6.2下行接口要求 (19)6.2.1LAN接口 (19)6.3USB接口要求 (20)7网络管理、操作维护要求 (20)7.1基本要求 (20)7.1.1配置文件 (20)7.1.3本地管理 (21)7.1.4日志要求 (21)7.2配置功能和界面要求 (21)7.2.1Web登陆要求 (21)7.2.2设备标识要求 (26)8管理要求 (26)9设备性能要求 (27)9.1上电时间 (27)9.2上行接入性能要求 (27)9.3路由转发性能要求 (27)9.3.1ADSL2+上行吞吐量 (27)9.3.2Ethernet上行吞吐量 (27)9.3.3EPON上行吞吐量 (27)9.3.4GPON上行吞吐量 (28)9.3.5地址学习 (28)9.3.6缓存大小 (28)9.3.7安全处理要求 (29)9.4可靠性 (29)10硬件系统 (29)10.1基本要求 (29)10.2硬件能力要求 (29)10.3F LASH闪存规划 (30)10.4指示灯要求 (30)10.5开关与按键要求 (31)10.6端口标识要求 (31)10.7配件要求 (32)10.8标签 (32)10.10电源适配器要求 (33)10.11整机功耗 (33)10.12环境要求 (33)10.13电磁性能指示 (34)11软件系统 (34)11.1基本要求 (34)11.2软件开发环境要求 (34)11.3用户登录要求 (34)11.4系统升级要求 (34)12安全要求 (35)12.1用户侧接口安全 (35)12.1.1网络访问的安全性 (35)12.2登录安全 (35)12.2.1用户侧登录安全性 (35)12.3设备安全性 (36)12.4过电压过电流 (36)12.5电磁兼容性 (36)12.6认证 (36)附录A(规范性附录)PPP O E代理实现流程 (37)A.1 业务场景 (37)A.2 PPPoE功能描述 (37)A.3 PPPoE实现流程 (38)A.4 PPPoE代理配置 (39)附录B(规范性附录)DHCP报文扩展 (39)B.1 Vendor Specific Information(Option 43) 格式 (39)B.2 Vendor class identifier(Option 60)格式 (39)附录C(规范性附录)日志文件格式 (41)C.1 文件格式 (41)C.2 Syslog Message Severities (41)附录D(规范性附录)企业网关设备标识定义 (41)附录E(规范性附录)告警信息 (44)E.1 告警编号规则 (44)附录F(规范性附录)企业网关USB打印机驱动分发流程 (47)前言中国联通企业网关是中国联通面向中小企业用户发展网络业务的核心终端设备。
中国联通客户网管系统技术规范
![中国联通客户网管系统技术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d8f91f22b4daa58da0114ae2.png)
中国联通公司企业标准中国联通客户网络管理系统技术规范China Unicom Customer Network Management System Technical Specification(v1.0)2011-06-22发布2011-06-22实施中国联通公司发布目录1范围 (5)2缩略语 (5)3综述 (6)3.1背景 (6)3.1.1客户网管系统建设必要性 (6)3.1.2技术规范制定的迫切性 (6)3.2客户网管系统目标 (7)3.3客户网管系统定位 (7)3.4客户网管系统管理范围 (8)3.4.1客户网管系统业务管理范围 (8)3.4.2客户网管系统使用模式 (9)3.5客户网管与专业综合网管区别 (10)4系统体系结构 (12)4.1二级部署架构 (12)4.2软件体系结构 (13)5系统功能要求 (15)5.1运维管理门户 (15)5.1.1资源管理 (15)5.1.2拓扑管理 (22)5.1.3告警管理 (24)5.1.4性能管理 (34)5.1.5客户服务质量管理 (36)5.1.6客户定制管理 (42)5.1.7统计报表 (44)5.1.8系统管理 (49)5.1.9客户内网代维 (52)5.2客户自助门户 (55)5.2.1客户信息浏览 (56)5.2.2客户资源浏览 (56)5.2.3拓扑视图查看 (56)5.2.4告警信息查看 (56)5.2.5性能信息查看 (57)5.2.6客户报表查看 (57)5.2.7内网运行情况查看 (57)5.2.8客户自服务 (57)5.2.9移动终端门户(可选) (58)5.3VPDN监测(可选) (58)6系统集成关系及接口 (60)6.1总体集成关系 (60)6.2客户网管系统部省级接口 (61)6.3与资源管理系统间接口 (62)6.4与电子运维系统间接口 (62)6.5与专业综合网管系统间接口 (62)6.5.1与传输综合网管系统间接口 (62)6.5.2与数据ATM网管系统间接口 (62)6.5.3与IP综合网管系统间接口 (62)7总体技术要求 (63)7.1接口要求 (63)7.1.1接口协议 (63)7.1.2接口技术要求 (63)7.2性能要求 (64)7.2.1一般性能要求 (64)7.3安全要求 (65)7.3.1客户网管安全要求 (65)7.3.2物理安全要求 (65)7.3.3网络安全要求 (66)7.3.4系统安全要求 (66)7.4硬件要求 (68)7.4.1主机要求 (68)7.4.2存储要求 (69)7.4.3备份要求 (69)前言中国联通客户网管系统,是以对客户租用电路和客户设备的实时监测为主要目标,从面向客户、面向业务的角度对网管数据进行分析和呈现,实现大客户网络的状态监视、故障定位以及性能分析等功能,同时为大客户提供统计报表和SLA报告,使其成为中国联通为大客户服务的重要支撑平台。
中国联通光传送网(OTN)技术规范v1.1
![中国联通光传送网(OTN)技术规范v1.1](https://img.taocdn.com/s3/m/d0b53053312b3169a451a46a.png)
中国联通光传送网(OTN)技术规范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China Unicom OTN Equipment(v1.0)中国联通公司发布目次目次 (I)前言 (IV)中国联通光传送网(OTN)技术规范 (1)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缩略语 (1)4 OTN系统组成与结构 (4)4.1 OTN系统的组成 (4)4.2 OTN系统分层结构 (5)4.3 OTN网络分域 (5)4.4 OTN网络参考点 (5)5 接口要求 (6)5.1 OTN接口结构 (6)5.2 OTN帧结构 (8)5.2.1 OTUk 帧结构 (8)5.2.2 ODUk 帧结构 (8)5.2.3 OPUk帧结构 (8)5.3 OTN开销 (9)5.3.1 OTS、OMS 和Och的开销(可选) (9)5.3.2 OTUk、ODUk和OPUk的开销 (9)5.3.3 开销描述 (10)5.4 维护信号 (11)5.4.1 维护信号概述 (11)5.4.2 OTUk维护信号 (12)5.4.3 ODUk维护信号 (12)6 复用和映射结构 (13)6.1 复用和映射结构 (13)6.2 比特速率和容量 (16)6.3 OPUk虚级联 (18)6.4 客户信号的映射 (18)6.4.1 SDH业务 (18)6.4.2 OTUk业务 (18)6.4.3 以太网业务 (19)7 OTN设备类型和基本要求 (19)7.1 设备类型 (19)7.1.1 OTN终端复用设备 (19)7.1.2 OTN电交叉连接设备 (20)7.1.3 OTN光交叉连接设备 (21)7.1.4 OTN光电混合交叉连接设备 (22)7.2 设备功能要求 (23)7.2.1 业务接口适配功能 (23)7.2.2 线路接口处理功能 (23)7.2.3 ODUk调度功能 (23)7.2.4 光复用段和传输段处理 (23)7.2.5 OCh调度功能 (23)7.2.6 OTN开销处理 (24)7.3 OTU光接口参数 (24)8 ROADM设备技术及管理要求 (25)8.1 ROADM设备技术要求 (25)8.1.1 ROADM设备上下波能力 (26)8.1.2 ROADM设备的光波长区分配 (26)8.1.3 ROADM设备性能要求 (26)8.2 ROADM设备管理要求 (27)8.2.1 功率管理功能 (27)8.2.2 波长管理功能 (27)9 系统性能要求 (28)9.1 假设参考光通道 (28)9.2 误码性能 (28)9.3 抖动和漂移特性 (29)9.3.1 OTN网络接口的输出抖动 (29)9.3.2 OTN接口的输入抖动容限 (29)10 OTN保护要求 (30)10.1 通用要求 (30)10.1.1 拖延计时器 (30)10.1.2 等待恢复时间 (31)10.1.3 操作类型 (31)10.1.4 APS 信令通道 (31)10.1.5 倒换类型 (31)10.1.6 倒换性能 (31)10.2 OCh 1+1保护 (31)10.3 ODUk 1+1SNC保护 (32)10.3.1固有监视SNC/I(可选支持) (32)10.3.2非介入监视SNC/N (32)10.3.3子层SNC/S(可选支持) (32)11 监控通道要求 (32)11.1 光监控通道(OSC)要求 (33)11.2 电监控通道(ESC)要求 (33)12 OTN同步实现方式 (33)13 控制平面功能要求(可选) (33)13.1 控制平面基本功能要求 (33)13.2 路由功能要求 (34)13.3 自动发现功能要求 (34)13.4 连接类型 (34)13.5 保护恢复要求 (35)13.5.1 光层保护恢复类型 (35)13.5.2 电层保护恢复类型 (35)13.5.3 光电混合保护恢复要求 (35)13.6 控制平面可靠性要求 (35)14 网络管理要求 (36)14.1 网元管理功能 (36)14.1.1 故障管理 (36)14.1.2 性能管理 (38)14.1.3 配置管理 (40)14.2 子网管理功能 (43)14.3 DCN管理功能 (46)前言随着各种业务对带宽需求的不断增长,大颗粒电路的需求数量不断增加,同时适合传送多粒度、具备全业务的适配能力、强大的管理维护能力、高效的业务调度能力以及有效的保护恢复能力的OTN技术也已经成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1.1 数据转发模式功能要求 ................................................................................. 11 5.1.2 PPPoE 功能要求..............................................................................................12 5.1.3 VLAN 功能要求................................................................................................12 5.1.4 WAN 连接要求..................................................................................................12 5.2 网络协议功能要求.................................................................................................15 5.2.1 IP 协议要求....................................................................................................15 5.2.2 路由功能要求.................................................................................................15 5.2.3 DHCP 功能要求................................................................................................16 5.2.4 DNS 功能要求..................................................................................................16 5.2.5 NAT 功能要求..................................................................................................16 5.2.6 组播功能要求.................................................................................................17 5.2.7 ALG 功能要求..................................................................................................17 5.2.8 其他功能要求.................................................................................................17 5.3 IPv6 技术要求........................................................................................................18 5.3.1 地址管理要求.................................................................................................18 5.3.2 DNS 功能要求..................................................................................................18 5.3.3 组播功能要求.................................................................................................18 5.3.4 VLAN 功能要求................................................................................................19 5.3.5 QoS 功能要求..................................................................................................19 5.4 WLAN 功能要求........................................................................................................19 5.4.1 基本业务功能要求.........................................................................................20 5.4.2 SSID 功能........................................................................................................20 5.4.3 参数要求.........................................................................................................20 5.4.4 安全性要求.....................................................................................................21 5.4.5 其它要求.........................................................................................................22 5.5 QoS 功能要求..........................................................................................................22 5.5.1 流分类.............................................................................................................22 5.5.2 数据流的 CAR..................................................................................................23 5.5.3 标记和重标记.................................................................................................23 5.5.4 队列管理.........................................................................................................23 5.5.5 带宽保障和限制.............................................................................................23
中国联通企业标准
QB/CU xxx-2015
中国联通智慧沃家智能网关技术
中国联通公司发布
2015-xx-xx 实施
目次
QB/CU xxx-2015
目 次 .............................................................................................................................................. I 前 言 ............................................................................................................................................VI 1 范围...........................................................................................................................................1 2 引用标准及协议.......................................................................................................................1 3 名词解释...................................................................................................................................3 4 设备总体要求...........................................................................................................................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