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纲要--

合集下载

经典诵读实施方案---校本课程 1

经典诵读实施方案---校本课程 1

《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实施纲要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名著,极富哲理与文学精华,是古圣前贤留给子孙后代的一份珍贵财富。

其中,经过千百年锤炼与洗礼的蒙学教材,语言相袭,血脉相承,以其显著的教育功效与广泛持久的影响力,成为蒙养教育的经典教材。

如《三字经》已有七百多年历史,包括了中国传统的教育、历史、天文、地理、伦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等内容,三字一句的韵文极易成诵,言简意赅,广泛生动。

诵读《三字经》,不仅可以学习语言文字,而且能够“知天下事,通圣人礼”,堪称“蒙学之冠”。

1990年新加坡出版的英文新译本《三字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入“儿童道德丛书”,向全世界推广。

这类蒙学教材以精炼优美的语言为载体,文以载道,渗透着本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念,在当今电子媒体发达、垃圾文化泛滥、传统道德滑坡的社会环境中,对于学生教育显得更为珍贵而必要。

在中小学阶段有目的、有组织、有步骤、有选择地学习传统的蒙学教材,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对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大量阅读”语文教改实验的架构下,为补充当前学生语文教材和近现代白话读物之不足,系统地组织开展我国传统文化“经典诵读”活动。

为保证该活动的有序性、有效性和系统化,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经典诵读的指导思想传承与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补充当下中语文教材之不足,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与道德素质,促进学生健康、和谐的全面发展。

二、经典诵读的设定目标总体目标:在不加重学生课业负担的前提下,开展经典诵读活动,使学生从小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与热爱,提高学生的国学修养和文化水平;发挥传统文化的教化力量,增强道德教育的实效性;把学生培养成长为新一代兼具世界眼光和现代人意识、胸含传统文化底蕴的未来社会的建设者。

具体目标:各年级学生在学好规定的语文教材的基础上,低中年纪以学习传统的蒙学教材为主。

我校七至九年级学生学习《弟子规》。

古诗文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纲要2024

古诗文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纲要2024

引言概述:古诗文经典诵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情感内涵。

在当下教育中,将古诗文经典融入校本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以《古诗文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纲要(二)》为题,从五个大点阐述该课程纲要的核心内容,包括背景和意义、纲要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与手段、评价与考核。

正文内容:1.背景和意义1.1古诗文经典诵读的历史渊源1.2古诗文经典诵读对学生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1.3古诗文经典诵读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促进2.纲要目标2.1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经典的喜欢和理解2.2提高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和艺术欣赏水平2.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2.4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3.课程设置3.1选取经典诗文与现代教育相结合3.2分层次、分模块设置不同难度的诵读内容3.3诗词鉴赏、背诵、朗诵等多种形式的课程设置3.4注重诗词知识与文化背景的融合3.5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诵读体验4.教学方法与手段4.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4.2引导学生分析诗文结构与表达技巧4.3运用分层教学,帮助学生掌握核心内容4.4合作学习与小组讨论的教学方式4.5制定个性化学习计划,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5.评价与考核5.1定期进行综合评价,全面考察学生的诵读能力5.2设计富有创意的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5.3结合学科教学的综合评价,促进学科间的融合发展5.4鼓励学生参加比赛和演出,展示自己的才华总结:《古诗文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纲要(二)》旨在通过诵读古诗文经典,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同时促进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纲要中明确了背景和意义、纲要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与手段以及评价与考核等五个大点。

在实施该课程时,教师应注重选取有代表性的经典诗文,设置不同难度的诵读内容,并运用创设情境、引导分析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文的内涵。

完整版)经典诵读课程纲要

完整版)经典诵读课程纲要

完整版)经典诵读课程纲要通过经典诵读,学生能够掌握一定的国学知识,包括古诗词、经典著作等内容,同时也能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朗读能力。

情感与态度:经典诵读能够启迪学生的智慧,陶冶情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行为惯和道德情操。

思维与方法:经典诵读通过启发式的活泼的诵读吟演,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智力和创造力。

实践与应用:经典诵读不仅要落实于学校,还要落实到家庭,让学生去影响家长,带动家庭的诵读氛围,家校携手,创建良好的教育环境。

同时也能够使学生日有所读、日有所诵,养成良好的阅读惯和诵读惯。

1、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热情,让他们领略到读书的价值和意义,培养良好的读书惯。

2、通过经典诵读,提高学生的阅读、表达和作文能力,帮助他们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让他们喜欢阅读、品味经典、提升阅读感悟。

3、在教学过程中,营造“经典诵读”的氛围,提高办学质量,打造办学品牌。

3、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终身发展。

4、在低年级学段中,重点培养学生喜爱古诗文的好惯,能读出简单古诗文的韵律和节奏,了解相关历史小故事,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和语言感受。

5、在课程实施中,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遵循经典诵读的原则,结合丰富多彩的活动开发课程资源,提高学生的经典诵读兴趣。

1.对于模糊性原则,可以改写为:在经典诵读中,重点在于让学生熟练掌握诵读技巧,而不是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这样可以让学生积累经典篇章,为今后的研究打下基础。

2.差异性原则可以改写为:虽然整体推进,但是我们允许学生在个体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根据学生的不同程度,分层次、有区别地进行要求。

3.自主性原则可以改写为:我们鼓励学生在规定阶段完成规定内容的同时,也要积极地诵读更多的经典文章,并给予相应的评价和鼓励,让学生自主地研究。

4.鼓励性原则可以改写为:我们评比学生的经典诵读,以表扬为主,引导学生对经典的热爱,让他们更加积极地参与诵读活动。

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纲要

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纲要

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纲要经典诵读是一门校本课程,旨在让三到五年级的学生通过诵读中国传统经典,领悟中华五千年文化的独特魅力,感受先贤的哲思和智慧。

这门课程能够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积淀他们的文化功底,让学生打好传统文化的根基。

同时,经典诵读也能够关注学生健全的人格发展,丰富学生生活,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形成良好的行为惯和良好道德情操。

课程内容包括弟子规、三字经、诗经、论语、笠翁对韵、声律启蒙和千字文。

教学实施措施包括鼓励学生在家里每天诵读20-30分钟,取得家长的支持,充分利用周三社团活动时间进行诵读内容的指导研究,以吟诵、表演、演讲、知识竞赛等形式来指导学生研究,设立“经典诵读之星”等。

同时,课程实施原则是模糊性原则,即在诵读中不求甚解,只要求学生熟读成诵,能够积累一定的经典篇章。

原则:在诵读经典过程中,遵循差异性原则,允许学生个体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分层次、有区别要求。

同时,鼓励学生在规定阶段完成规定内容外,诵读更多的经典,并给予相应的评价和鼓励,营造鼓励性氛围。

循序渐进原则也很重要,诵读内容由浅入深,篇幅由短而长,篇章有耳熟能详的篇章到有一定难度的篇章。

这样的坡度设计有利于学生克服畏难情绪。

研究方式方法:通过经典诵读,培养学生诵读能力和感受语言的能力,积淀文化底蕴。

同时,用经典范本中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言行,形成良好的行为惯和良好道德情操。

在欣赏朗读经历中,学生可以掌握研究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感悟阅读研究的方法。

正确的读书方法也很重要,在阅读经历中,让学生喜欢阅读、品味经典、提升阅读感悟。

让学生在朗读音韵和谐、朗朗上口的文本中获得语感,获得内心成长的能量。

课程评价:学生评价采用多种评价方式,根据学生兴趣、态度、诵读及获奖情况,按照优、良、合格的等次,结合学生自评、班级互评、教师点评,及时推广和宣传典型。

教师评价按学校要求按进度完成教学任务,教学有准备,有督促学生自主研究的措施,效果好。

根据实际情况,纳入教师的业绩考核。

经典诵读课程纲要

经典诵读课程纲要

《经典颂读》校本课程纲要第一部分前言校本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我校依据党的教育方针、国家课程实施计划的要求,在特色学校创建过程中,为尊重学生个性发展与文化需求,充分利用学校的文化积淀、优厚的学校资源以及社会丰富的资源与社区文化资源,引导读书时尚,全面构建儿童的阅读体系和精神世界,打造“书香校园”,积极做好我校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与实验工作。

《经典阅读》校本课程内容是积极组织和引导学生亲近经典、阅读优秀文本、扎实有效地开展新世纪的读书活动。

在阅读教学中广泛传播中华民族博大精神,兴起读书学习热潮,营造学校良好的读书文化氛围,真正让学生在阅读中受益、进步、成长、成材,让祖国母语美丽学生的人生。

同时,通过该课程的实施,促进书香校园的营造,推进文化校园的建设,打造人人学习、终身学习型学校。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一)校本课程开发的总体目标本课程以课改为载体,坚持“科研兴校”与创建“特色学校”相结合,传承读书文化,丰富学校文化内涵,努力实现学校课改总目标。

在校本课程开发、实施中,本着“塑造完美心灵,培养健全人格”为目标,以人的发展为核心,以“陶冶学生情操,完善学生人格,丰富学生文化底蕴”为宗旨,积极组织和引导学生亲近书籍、亲近文化,培养学生的语感,让学生爱上阅读,让班级融为一个书香蕴籍的整体。

具体目标如下:知识与能力:1.使学生领略到读书的价值与意义,激励同学们多读书、读好书,拓展知识界限,引导同学们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2.掌握美文材料,培养阅读、表达、作文能力。

3.让老师在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中,发展教研和科研水平。

过程与方法:1.通过创设情景,提供知识信息源,进行课堂教学及课后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到经典读本与人生的关系。

2.在欣赏朗读经历中掌握学习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感悟阅读学习的方法。

3.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在阅读经历中,让学生喜欢阅读、品味经典、提成阅读感悟。

4.让学生在朗读音韵和谐、朗朗上口的文本中获得语感,获得内心成长的能量。

国学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实施纲要

国学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实施纲要

《国学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纲要设计王安房小学课程名称:《国学经典诵读》授课时间:一学年教材:整合、自编授课对象:一、二、三、四、五、六年级学生一、国学课程的背景分析:国学经典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有生命力的瑰宝,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其内容博大精深,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

学校的教育,目的在于使学生积极、健康、快乐的成长。

这样的成长可以概括为高尚的情操、良好的涵养、坚强的意志、强健的体魄、敏捷的头脑和丰厚的人文底蕴。

小学阶段是人成长的关键时期,在小学阶段进行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是学生品德形成和智力发展的有效载体。

因此,在小学生中开展诵读活动,有利于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培育民族自豪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有利于加强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学生: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家长、老师常常犯难,常常苦恼。

一方面,学生的语文学习只局限于与学习成绩有直接关系的十几篇课文上,课外知识的积累少的可怜,知识面狭窄,读写能力不高。

另一方面,信息时代不健康信息对孩子影响太大,传统道德品质在孩子身上缺失。

我们的孩子将来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不是孩子们不喜欢优秀的传统,而是周围的环境及教育者提供的太少。

教师:大多数教师在参加工作后除了教材和教参外,很少阅读其他书籍了。

许多教师成为近乎纯粹的“工作者”,其他与工作无直接关系的学习很少涉及,知识贫乏,视野狭窄。

而教师自身的素质直接影响着他们对丰富的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影响着教学方式的灵活运用,最终将影响到学生的发展。

课程:国家课程中有关国学的教育内容较少,而作为国家小公民的学生却应该从小了解祖国传统的优秀文化,并从中汲取养分,为一生的幸福奠基。

因此开发国学校本课程,正是对国学课程的有力补充。

基于以上对各方面的认识与对国学经典内涵的思考,学校将结合实际,围绕“办人民满意的学校”的办学目标,将“国学经典伴我成长”确立为我校国学经典诵读活动的主题。

针对学生的特点,从形式到内容,从途径到方法,从校内到校外,让国学经典走进每一个孩子的心中,走进每一个孩子的家庭,走进学校的各项教学活动和育人过程。

中牟县紫薇路小学“经典诵读”课程纲要

中牟县紫薇路小学“经典诵读”课程纲要

中牟县紫薇路小学“经典诵读”课程纲要教学材料:学校校本课程课程类型:经典诵读课时安排:12课时授课对象:一年级全体学生一:课程背景;;;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

中国传统文化讲仁爱、重道义、守诚信、崇自然、求大同等思想,汇聚着丰富的智慧,也代表了世界人民的普遍追求。

传统文化能源远流长的原因就是因为它所带给我们的精神洗礼和它的厚重,让我们领悟到了无穷无尽的哲理,能让我们有一身正气。

因此,为了使同学们对其有一定的了解,众多的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反复论证,萃取了《弟子规》《三字经》“经典诵读”丛书。

“经典诵读”是人类在重大知识领域和思想领域里具有开创性和标志性的原创性作品,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集中地体现在她的经典作品中,经典作品是民族文化的根基和典范,蕴储着丰富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因子,是真、善、美的艺术结晶。

人们从优秀的诗文作品中可以领略大自然的神奇灵秀,体悟人与物的和谐美妙,感受人类心灵的质朴圣洁。

及早让学生接触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在他们心灵最纯净、记忆力最好的时期诵读最具智慧和价值的经典作品,会在他幼小的心灵中不断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可逐渐培养其仁义敦厚的高尚人格、开启其创新思维,从而奠定他们高远的智慧、优秀的人格及秉性的基础,让我们的下一代更文雅,更具文化气质,并通过他们逐渐影响社会道德风尚。

学生从小多读些经典作品,不但可以开阔视野、增长知识,而且能够陶冶情操、培养起对真、善、美的热爱,领悟人生的真谛;还能对拓展他们的知识面,培养文学的兴趣爱好,打下扎实的文学功底,陶冶他们的情操和审美情趣,全面提高整体素质。

经典诵读活动对于塑造少年儿童的灵魂,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我校从一年级开始,着力开发了经典诵读课程。

二、课程目标1、通过诵读经典作品,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祖国优秀文化的兴趣,促使学生从小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多读多背以加强语感,积累语言,陶冶情操,丰富想象。

合肥市屯溪路小学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纲要

合肥市屯溪路小学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纲要

博雅课程系列丛书经典诵读课程纲要(试用稿)合肥市屯溪路小学经典诵读课程纲要(试用稿)策划:陈罡主编:戴忠玲张江南姚静编委:程冰戴忠玲胡安兵胡昕瞿娇石英梅王梅(小)谢婷徐艳姚静袁圆张江南张炎前言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经典是民族精神的源头,是人类文化的瑰宝,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承载着圣贤伟大的思想光辉。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的战略目标,明确要求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领悟中华五千年文化的独特魅力,感受先贤的哲思和智慧,提高中小学生语言文化素质。

2002年8月,我校被安徽省教育厅基教处列为“儿童经典诵读工程”试点学校。

十年来老师们在引领学生诵读经典的道路上孜孜以求,学生通过日日诵读经典,浸润在经典中。

如今,十年的探索和实践凝结成这册“纲要”,旨在引导全体学生迈入经典国学的殿堂。

“童蒙养正”,经典诵读是把经典在学生心里埋下种子。

通过经典诵读让全体学生从小日日享受经典润物无声般的熏陶,从而传承美德、健全人格、陶冶情操、铸造精神、提升智力。

随着学生慢慢长大,历代文人的思想精髓,一字一句中所蕴涵的力量,会与他们形影相随,使他们博古通今、懂事明理,逐渐养成博大宽厚的思想人格,奠定底色绚丽而厚重的人生基础,并对一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目录第一章课程的基本性质与理念一、课程的基本性质二、课程的基本理念第二章课程内容和目标一、课程内容二、课程总目标三、学段目标第一学段(1—2年级)第二学段(3—4年级)第三学段(5—6年级)第三章课程的实施建议一、课程资源二、教学建议三、评价建议第一章课程的基本性质与理念一、课程的基本性质经典诵读课程是我校学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践行“博雅精神儿童世界”的核心价值观的校本课程,是立足于学校“博雅精神英才少年”的育人目标对国家课程的有益补充。

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纲要--

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纲要--

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纲要一、前言对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解因人不同会存在有不同的解释,但“理想”的解释或许可以表述如下:“教师和学生一起规划、设计、实施和评价他们自己学校的学程或教学单元。

”它是在中小学多年来实施活动课、选修课和兴趣小组活动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而来的课程开发策略,意思是学校根据自己的办学理念和实际情况自主开发一部分课程,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对家庭、社会和教育起到了巨大的维系与调节作用。

”国学进入课堂势在必行,抛弃传统文化是逆潮流的,应该在全社会大力弘杨“仁、义、礼、智、信”等传统美德。

这是时代和社会的需要。

中华民族悠远的传统文化中,传承着崇高的精神和优良美德。

对于少儿道德信念、精神价值、人格熏陶、习惯养成、文化基础的培养都可以起到不可估量作用。

这是人才培养的需要。

在基础教育改革的进程中,道德教育、素质教育、校园文化建设长期缺乏有效途径和方法。

以古诗文诵读,走进中华经典文化为载体,以丰富活泼的主题教育活动和课堂教学的渗透为阵地,让少年儿童快乐地学习、科学地传承、健康地成长,将在潜移默化中、身体力行中,实现道德素养、全面素质的提升,从而为教育改革找到突破口。

这是学校教育发展的需要。

我校决定开设《经典诵读》校本课程,通过校本课程《经典诵读》组织学生诵读熟背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作品,让孩子们在一生学习、生活压力最轻、记忆力最好的时候,以最便捷的方式,获得中华文化的熏陶和修养,让他们拥有熔铸在经典中的中华文化的智慧、风骨、胸怀和情操,成为富有中华文化底蕴的新一代建设者。

所以《经典诵读》作为校本课程开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课程目标1、优化儿童的人格,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个性特长、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

让参与经典诵读的孩子长期在圣贤之道中受到熏陶,使之自然提升儿童的品味与内涵,达到人格教化的目的。

2、提高儿童的专注力,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诵读经典校本课程教学指导纲要

诵读经典校本课程教学指导纲要

“诵读经典,滋养人生”国学类校本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第一部分前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这就为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政策依据。

“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奠基孩子美好人生”,传统经典文化是中华文明传承数千年的重要载体,是炎黄子孙千年不散的根,内容博大精深,是对课堂语文教学的有效补充。

通过诵读、欣赏活动,让这些传统美德根植于小学生幼小的心灵,对于丰富学校德育内容,加强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经典文化内容丰富,文字精炼,体现了我国语言文字的高度凝练性和表达应用技巧,一举多得,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意义。

为了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校特色教育活动的开展,全面提升学生素质,我校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师资资源和图书资源,开设了“诵读经典,滋养人生”国学类校本课程,利用每周一、二、三下午4:10分——4:30分诵读、欣赏国学经典。

第二部分各年段诵读内容第三部分课程目标一、总目标1.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提升语文能力。

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到祖国语言的博大精深,感受到历史、地理、天文、艺术知识的丰富,激发学习、读书的兴趣,逐步使学生能出口成章、引经据典,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2.提高孩子的注意力、记忆力。

充分利用记忆力的黄金时期,让孩子记住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经典,在其记忆力正在发展的时候加以训练,“不求甚解、但求熟背”,使学生的记忆力达到较高的顶峰,注意力更加集中,使学生终生受益。

3.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接受人文精神熏陶。

中华国学经典是中华文化中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

通过诵读活动帮助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接受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熏陶。

长远地默默地变化其气质。

4.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通过“国学经典诵读”教育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提高学生的自身修养;在学生心灵中不断地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渐渐地陶冶其性情,开启其智慧,让经典诵读为孩子的一生提供营养。

经典诵读课程纲要

经典诵读课程纲要

《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实施纲要杨学梅胡雯雯滨州经济开发区第一中学一、基本项目1. 课程标题:中华经典诵读2. 主讲教师:杨学梅胡雯雯3. 教学材料:自编教材4. 课程类型:人文素养类5. 授课时间:每周一节6. 授课对象:八年级学生二、具体内容1.课程性质:本课程属校本课程必修课。

2.总目标: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积淀他们的文化功底,让学生打好传统的根基。

关注学生健全的人格发展,充分利用学校的现有文化资源,丰富学生生活,发展学生个性特长。

使学生获得健康的审美情趣,掌握诵读技能和技巧,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提升教师专业水平,掌握校本课程内涵,突出我校特色。

初步感受中华民族的经典优秀文化,促进学生在祖国深厚的文化土壤中汲取大量的精神养料,成为中华优秀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营造读书的良好环境,通过《中华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的开设普及、促进学校书香文化特色的形成,提高办学质量,提升办学品位,打造办学品牌。

3.课程目标1) 借助优美的文字、清新的画面和动听的诵读录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感知、认识、鉴赏美的能力。

2)激发阅读兴趣,加强诵读指导,拓宽知识面,提高综合素质。

3)学会明辨是非,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4)感悟人生,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提升人文素养。

5)在诵读中有意识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尝试用诗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

4.课程具体内容《中华经典诵读》教材是由我们老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搜集整理而成的,主要包括美文、古诗词等内容。

教材编写的原则是: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古今结合、中外结合,体现时代特征。

开拓老师、同学们的视野,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提高文化品位,审美情趣。

培养学生理解、运用精美诗歌的综合素质,激发学生对经典及美文的长期学习的兴趣。

现代诗部分:目录1 《你的名字》纪弦2 《当你年老时》叶芝3 《兰花草》胡适4 《忆什刹海》张秀亚5 《乡愁》余光中6 《乡愁四韵》余光中7 《雨巷》戴望舒8 《系一根心弦》泰戈尔9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度]泰戈尔10 《只要彼此爱过一次》汪国真11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海子12 《好吧,我们不再一起漫游》拜伦13 《沪杭车中》徐志摩14 《对镜》哈代15 《这句话》叶志祥16 《像这样细细地听》茨维塔耶娃17 《你相信爱情吗?》佚名18 《我已不再归去》西梅内斯19 《夜风》慕清20 《百年孤寂》林夕21 《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徐志摩22 《月下》费特[俄]23 《寒武纪》林夕24 《那不是我的天堂》忆明珠25 《再别康桥》徐志摩26 《当你》罗洛27 《亚玛儿菲夜曲》蒂丝黛尔28 《两天》许由29 《秋天》顾城30 《远方》安德鲁·怀斯31 《独吟秋潭》何阳32 《淡淡的云彩悠悠地游》汪国真33 《昨夜有雾》尹玲34 《一个人》一禾诗社35 《流星》余婷娜36 《菊》唐突37 《热爱生命》汪国真38 《爱在身边》歌德39 《门前》顾城40 《在我心灵深处》岛崎藤村41 《我就要沉默了》普希金42 《我曾经爱过你》普希金古代诗歌部分:目录一、爱国篇1.《满江红》2.《示儿》3.《过零丁洋》4.《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5.《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6.《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二、劝学篇7.《劝学》(孟郊)8.《劝学》(荀子)三、励志篇9.《茅屋为秋风所破歌》10.《少年中国说》11.《岳阳楼记》12.《诫子书》13.《前出师表》14.《兰亭集序》15.《爱莲说》16.《师说》四、感恩篇17.《游子吟》18.《墨萱图》19.《纸船——寄母亲》20.《再别康桥》21.《我爱这土地》五、红色经典22.《贺新郎》23.《忆秦娥娄山关》24.《长征》25.《沁园春·雪》26.《西江月·井冈山》27.《七律·长征》28.《卜算子·咏梅》29.《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5.课程实施建议组织形式:班级授课课时安排:每周一节场地:八年级四班教室。

校本课程《经典诵读》课程纲要【范本模板】

校本课程《经典诵读》课程纲要【范本模板】

案例五:校本课程《经典诵读》课程纲要学校名称:课程名称:经典诵读课程类型:语言文字类主讲教师:教学材料:选编经典《弟子规》等内容为主;辅以名言、对联、谚语、古诗词名句、歇后语等内容。

授课时间:一学年,每周一课时授课对象:二年级全体学生一、课程开发背景1、经典文学深厚的文化底蕴有待继承与发扬:我国几千年历史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时代精神加以继承和发展,做到古为今用。

根据我们的调查,大部分学生对祖国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古文化常识严重不足.文学作为文化载体,决定了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物质工具的特殊性.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

在外语学习热潮不断升温的今天,许多教师、学生、家长忽视了母语的学习,这对于传承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必将有所影响。

时代发展呼唤经典诵读,这也必将成为对教育的要求。

最近刚刚颁布实施的《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在中学语文课程中适当增加传统经典范文、诗词的比重,中小学各学科课程都要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

”这一重要精神,明确地指出了今天我们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不能离开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传统文化。

2、素质教育的和课程改革的需要:经典文学作品的思想意义深远,尤其是在“重礼明德”方面更是值得今人传承的。

诵读如《弟子规》等经典,必将对学生学会如何做人、如何做事的方向上给予指导,对于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深远的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适当增加阅读量,并明确提出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怀”,也指出:“语文教学要重视对学生古典文化积累、书写的指导,引导学生积累丰富的经典文化,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

古文中的经典恰恰可以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

重视古典文化积累,诵读经典,这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新课程的要求。

经典诵读校本课程课程纲要(1)

经典诵读校本课程课程纲要(1)
有感情的朗读、背诵春天的四首古诗。在回忆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春天的特征,理解诗歌内容。激发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第4课时:《经典诵读》诗中夏之歌1-4首
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夏天的四首古诗。读懂古诗,用自己的话语说说古诗的意思。感受古诗所描绘的景色,体会诗人的感情
第5课时:《经典诵读》诗中之夏歌5-8首
第8课时:《经典诵读》诗中冬之歌1-4首
有感情朗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会背诵古诗;能够体会古诗的含义,感受冬天古诗的意境。理解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
第9课时:《经典诵读》诗中冬之歌5-8首
诵读的过程中,更加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古诗词,也增加了积累古诗词的兴趣。
第10课时:课程展示:诗歌诵读比赛
资源分析:
以中华民族千古传诵的优秀经典诗歌为主。根据六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水平,本着从易到难,从少到多,分级段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领略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课程目标
1、在欣赏、朗诵的过程中掌握学习诗歌的方法。
2、在大量的朗诵中,体验诗词的意义与价值。
3、在祖国深厚的文化土壤中汲取大量的精神养料,成为中华优秀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
利用工具书理解文字,再理解词语意思,最后连接句意,理解诗意,从诗意中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及作者的表达方法。
第6课时:《经典诵读》诗中秋之歌1-4首
通过对古诗的学习,理解诗句的意思,会背诵古诗;能够体会古诗的含义,感受秋天古诗的意境。
第7课时:《经典诵读》诗中秋之歌5-8首
通过实行经典诵读诗中秋5--8首诗,让学生理解到古诗文语言的精妙,背诵积累古诗
《 经典诵读 》课程纲要
经典诵读
适用年级
五年级
总课时
10课时
课程简介(200字内)

宣化镇中心小学《中华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纲要

宣化镇中心小学《中华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纲要

宣化镇中心小学《中华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纲要宣化镇中心小学《中华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纲要一、课程目标学校的教育,目的在于打好人生的底本,这样的底本可以概括为高尚的情操,良好的涵养,坚强的意志,强健的体魄,敏捷的头脑和丰厚的人文底蕴。

有了这样的底本,无论经受怎样的磨难和风浪,都能昂首挺胸走出来。

小学阶段是人成长的关键时期,而在此阶段实施中华经典教学,更利于学生品德形成和智力发展。

此外,儿童的大脑有挖掘不尽的潜能,让他们背诵大量古诗、古文大有益处。

因为他们的头脑里储存的东西不多,且由于相互干扰少,容易把东西装进去并不会遗忘。

虽然很多经典的内容学生一时无法理解,只要让他们装在脑子时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对知识理解能力的增强,这些东西就会发生质的变化,成为融会贯通的知识,到那时便是一笔丰富的财产。

为深入推进素质教育,激励广大师生多读书、读好书,提高师生人文素养,创建良好的学校文化,打造书香校园,根据《高台县教育体育局关于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的通知》(高教体…2014?14号)文件精神工作安排,我们决定在全校开设《中华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其目的在于宏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塑造一代具有丰厚文化底蕴及现代意识为一体的人才,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同时,在诵读中开发儿童的记忆潜能,陶冶情操,为学生健全的人格发展与良好的性情修养形成奠基。

基于这种目的,我们确立《中华经典诵读》课程目标如下:1.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厚博大,了解中国古代、现代的优秀诗词。

2.在诵读经典的过程中,宏扬中国传统文化,培养爱国情感。

3.丰富学生的文学储备,加强其文学功底,促进学生成为一代具有丰厚文化底蕴的新世纪人才。

4.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帮助学生修身养性,净化心灵,陶冶情操。

5.开发儿童的记忆潜能,发展学生的语言、思维、想象及表达能力,为儿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课程内容中国传统文化既有其精华之处,但也有其糟粕,所以我们应当具有选择性地吸取精华。

《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纲要

《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纲要

《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纲要科目名称:经典诵读负责教师:授课对象:三四五年级学生授课时间:校本课程授课地点:阅览室课程开发背景及意义:国学经典是人类文化的瑰宝,是民族智慧的结晶。

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领悟中华五千年文化的独特魅力,感受先贤的哲思和智慧,是提高中学生语言文化素质重要途径。

通过经典诵读让全体学生从小日日享受经典润物无声般的熏陶,从而传承美德、健全人格、陶冶情操、铸造精神、提升智力。

随着学生慢慢长大,历代文人的思想精髓,一字一句中所蕴涵的力量,会与他们形影相随,使他们博古通今、懂事明理,逐渐养成博大宽厚的思想人格,并对一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教学内容1.弟子规2.三字经3.诗经4.论语5.笠翁对韵6.声律启蒙7.千字文授课目的: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积淀他们的文化功底,让学生打好传统文化的根基。

关注学生健全的人格发展,充分利用学校的现有文化资源,鼓励学生进行体验性、探究性和创造性的学习,丰富学生生活,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良好道德情操。

探索出传承经典与学生健康成长的有效方法,能在一定范围内得到推广。

使学生获得健康的审美情趣,提升教师专业水平,掌握校本课程内涵,突出学校特色。

课程实施措施:1、鼓励学生在家里每天诵读20--30分钟。

让学生多接触优秀诗文,多读多背从而多用,不增加负担,使优秀诗文诵背和阅读课外书籍活动成为课外生活的一件乐事。

2、取得家长的支持。

课外阅读,就其形式来讲,绝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外读书。

因此与家长配合与支持是很有必要的。

第一,教师要指导家长按照学生要求为学生提供读物;第二,给孩子一定的课外阅读时间;第三,家长要向教师及时反馈学生读书的情况。

3、充分利用周三社团活动时间进行诵读内容的指导学习,以吟诵、表演、演讲、知识竞赛等形式来指导学生学习,定期播放有关视频,调动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参与度。

于此同时,学校还通过一系列的展示平台,为诵读社团的成员提供展示的舞台,呈现丰富多彩的诵读节目,以此获得家长和学校的认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纲要
一、前言
对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解因人不同会存在有不同的解释,但“理想”的解释或许可以表述如下:“教师和学生一起规划、设计、实施和评价他们自己学校的学程或教学单元。

”它是在中小学多年来实施活动课、选修课和兴趣小组活动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而来的课程开发策略,意思是学校根据自己的办学理念和实际情况自主开发一部分课程,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对家庭、社会和教育起到了巨大的维系与调节作用。

”国学进入课堂势在必行,抛弃传统文化是逆潮流的,应该在全社会大力弘杨“仁、义、礼、智、信”等传统美德。

这是时代和社会的需要。

中华民族悠远的传统文化中,传承着崇高的精神和优良美德。

对于少儿道德信念、精神价值、人格熏陶、习惯养成、文化基础的培养都可以起到不可估量作用。

这是人才培养的需要。

在基础教育改革的进程中,道德教育、素质教育、校园文化建设长期缺乏有效途径和方法。

以古诗文诵读,走进中华经典文化为载体,以丰富活泼的主题教育活动和课堂教学的渗透为阵地,让少年儿童快乐地学习、科学地传承、健康地成长,将在潜移默化中、身体力行中,实现道德素养、全面素质的提升,从而为教育改革找到突破口。

这是学校教育发展的需要。

我校决定开设《经典诵读》校本课程,通过校本课程《经典诵读》组织学生诵读熟背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作品,让孩子们在一生学习、生活压力最轻、记忆力最好的时候,以最便捷的方式,获得中华文化的熏陶和修养,让他们拥有熔铸在经典中的中华文化的智慧、风骨、胸怀和情操,成为富有中华文化底蕴的新一代建设者。

所以《经典诵读》作为校本课程开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课程目标

1、优化儿童的人格,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个性特长、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

让参与经典诵读的孩子长期在圣贤之道中受到熏陶,使之自然提升儿童的品味与内涵,达到人格教化的目的。

2、提高儿童的专注力,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让参与活动的孩子在规定时间内进行经典诵读,并欣赏一些经典音乐,儿童能平心静气地学习,提高其专注力。

3、强化儿童的记忆力。

6-13岁是记忆力发展的黄金时期,在小学阶段大量诵读,将大大增强儿童的记忆力。

4、促进语文能力的提高。

儿童背诵优美的文化经典,自然提高语文表达能力,不管是在书面,还是在口语交际中都将有大的收益。

5、增强阅读兴趣和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增进身心健康。

要让儿童大量阅读,在阅读中增请兴趣,提高理解,感悟鉴赏、评价的能力。

6、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使学生热爱学校生活,适应社会。

带动其他科目学业成绩与各科技能的提高。

7、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精神,学习和掌握科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

在经典诵读中,开发儿童的左右脑,使之均衡发展,提高学习力,带动其他学科的学习效果,并且使儿童在学才艺等技能均有所提高。

~
三、课程内容
(1)显性课程:包括国学经典诵读和吟唱、古诗古韵的表演、诗人的故事、民族乐器的弹奏、名人名句的应用、作品的欣赏和书画的练习等。

(2)隐性课程:包括语文拓展型课程、艺术节、升旗仪式、校训、少先队活动、行规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道德教育和礼仪教育等。

教材建设:
(1)成立教材编写小组,制定《经典诵读》课程的教材编写方案,定时讨论、交流和修改编写的材料内容。

(2)组成教材课堂实践小组,研究课堂教学模式,加强课堂有效性研究。

四、教学建议
通过校本课程《经典诵读》组织学生诵读熟背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作品,让孩子们在一生学习、生活压力最轻、记忆力最好的时候,以最便捷的方式,获得中华文化的熏陶和修养。

学生通过实践操作、作品鉴定、竞赛、评比、汇报演出等形式展示,懂得基本的人生道理,学会感恩等,懂得做人的道理,强化责任感、进而激发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机,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五、课程管理
$
1、建立运行机制
(1)工作小组组长负责校本课程的规划。

副组长经常广泛地听取各种意见,每年调整充实一次本方案。

(2)工作小组成员:负责本方案的落实和实施以及日常教学管理与评价。

(3)任课教师:合作研究课程的开发,制订教学计划,研究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

(4)建立课程研究小组,研究解决实施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关方案。

2、保障措施:
(1)加强学习,提高对实施校本课程的认识,提高教师对自身专业发展重要性的认识。

(2)校本课程承担的工作量与必修课程一样,教师工作量,工作实绩载入业务档案,作为考评、晋级、评优的依据。

^
(3)加强师资培训。

采用自培与他培结合的方法,为课程实施提供教学技能支持。

六、课程评价
校本课程不采用书面的考试或考查方式,但要作考勤评价记录。

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突出过程评价,突出评价的激励功能。

1、过程评价: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参与性、过程性和创造性(情感、态度、意志、合作、能力)为依据,给予评价。

可分为“优秀”、“良好”、“一般”、“较差"记录,作为“优秀学生”评比条件。

2、多元评价:主要由学生自评和学习伙伴(包括学生和老师)的他评。

3、当堂评价和阶段评价相结合。

教师根据每个学生参加学习的态度进行评价,学生成果可通过实践操作、作品鉴定、竞赛、评比、汇报演出等形式展示,成绩优秀者可将其成果记入学生学籍档案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