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诗十二首(其二)翻译及赏析

合集下载

唐朝王维《杂诗其二》诗句鉴赏

唐朝王维《杂诗其二》诗句鉴赏

唐朝王维《杂诗其二》诗句鉴赏该诗是王维拟江南乐府民歌风格所作的一组抒写男女别后相思之情的五言绝句。

下面是小编的关于唐朝王维《杂诗其二》诗句鉴赏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诗句】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出处】唐·王维《杂诗·其二》。

【译注】绮窗:雕镂花格的窗户。

诗的大意是,你从故乡来,应该知道故乡的事。

来的那天,你看到花格窗前的梅花开花没有?质朴平淡的诗句中表现出对故乡的眷念之情。

【全诗】《杂诗》其二[唐] ·王维,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翻译您是刚从我们家乡来的,一定了解家乡的人情世态。

请问您来的时候我家雕画花纹的窗户前,那一株腊梅花开了没有?...【鉴赏】王维的《杂诗》三首是一组描写游子思妇相思之情的五言绝句,意思互有关联,此乃其二,着意抒写游子怀乡之情。

诗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位久居他乡的游子,这一点从头两句的两个“故乡” 中可以感知到。

在他乡忽然遇到来自故乡的友人,一下子激起无限思乡之情。

多么想多知道一些故乡的事呀。

于是,“我” 便急切地问开了——“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两个“故乡” 叠加,打破一般小诗用字忌重复的常规,发语自然,反而表现出一种问话的急切,进而令人感受到乡思之殷切。

“应知故乡事”这一句表意上近乎啰嗦,隐含着的仍然是那么急切的思乡之情——甚至是一点点的担心,你不会不知道吧?所以在问话里,便先把“不知道” 的可能给堵死了。

这种心态有些近乎孩子气,但却是非常准确地还原了生活的原始面貌。

后两句才是对“故乡事”的正式发问。

想知道的“故乡事” 当是很多很多,家人健康?友人安好? 山川景物,风土人情是否依旧?可是这些,“我” 都没有问,而是选取了一个似乎无足轻重的问话:“寒梅著花未”?你来的时候,我家窗前那株梅花开了没有呢?不从最关心的家人问起,而问起梅花,看似反常,其实细细想来,却也不然。

有的时候,我们往往会有这样的一种心态,越是关心的事,可能反而是越怕说出口——只好问起看似不相干的`梅花来。

《杂诗十二首(其二)》原文和翻译译文

《杂诗十二首(其二)》原文和翻译译文

《杂诗十二首(其二)》原文和翻译译文《《杂诗十二首(其二)》原文和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杂诗十二首(其二)》原文和翻译译文《杂诗十二首(其二)》原文和翻译其二白日沦西河,素月出东岭。

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

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

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

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

注释(其二)1.【白日沦西河】太阳落山。

沦,落下。

西河,一作西阿。

阿,山曲。

2.【遥遥万里晖,荡荡空中景】月亮遥遥万里,放射着清辉,浩荡的夜空被照耀得十分明亮。

荡荡,广大。

景,通“影”,月光。

3.【时易】时节变换。

4.【夕永】夜长。

5.【欲言无予和(hè),挥杯劝孤影】我要倾吐心中的愁思,却没有人应和,只好一个人举杯和自己的影子对酌。

无予和,没有和我应和的人。

挥杯,举杯。

6.【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时光飞快流逝,我空有壮志却不能得到伸展。

掷,抛开。

聘,驰聘。

这里是指大展宏图。

7.【终晓】直到天亮。

译文(其二)太阳从西山落下,白月从东岭升起。

月亮遥遥万里,放射着清辉,浩荡的夜空被照耀得十分明亮。

风吹入户,在夜间枕席生凉。

气候变化了,因此领悟到季节也变了,睡不着觉,才了解到夜是如此之长。

我要倾吐心中的愁思,却没有人应和,只好一个人举杯和自己的影子对酌。

时光飞快流逝,我空有壮志却不能得到伸展。

想起这件事满怀悲凄,心里通宵不能平静。

2、宋史《苏轼列传》原文及翻译译文(十二)宋史《苏轼列传》原文及翻译(十二)宋史【原】轼与弟辙,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

尝自谓:“作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

”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

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洵晚读《易》,作《易传》未究,命轼述其志。

轼成《易传》,复作《论语说》;后居海南,作《书传》;又有《东坡集》四十卷、《后集》二十卷、《奏议》十五卷、《内制》十卷、《外制》三卷、《和陶诗》四卷。

杂诗十二首(其二)___课件

杂诗十二首(其二)___课件

问题探讨七: 从意象、构思和意境、情感 的角度比较此诗与《咏怀八十二 首》的区别
意 象
明月、清风造成一种凄清的 阮诗: 气氛,也象征志趣的高雅、 品行的高洁。孤鸿、翔鸟象 征内心的孤寂。
陶诗: 白日、素月浩荡光明,可见
渊明光风霁月的胸怀。“风 来”照应下文“气变”,引 入“不眠”。
艺 术 构 思
开篇直抒胸臆,中间借 阮诗:
景抒情,结尾直接抒情 点题。
陶诗:
开篇写景,中间触景生 情,结尾直接抒情点题。
意 境
阮诗:清幽冷寂 陶诗:空阔冷清
情 感
阮诗:孤独苦闷忧愤,感情
表露隐晦曲折。
陶诗:

抒发了时光流逝、壮志难 酬的悲哀,感情表露直接 一些,点出了悲凄的原因。
问题探讨三:
诗人是如何表现“悲凄”的? (选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 怎样的意境 ?)
这首诗先描写了日月更迭,万里 辉煌的景象作为铺垫,一句“荡荡空 中景”为全诗铺下了悲凉的感情基调。 然后诗人又用了晚风、冷席的意象, 写出了因为天气的变换觉察出四时更 替,更以“天寒”衬托出“心寒”, 刻画了自己“不眠”的凄寒心境。接 下来的两句写出了孤独文人常有的一 种景象:对影独酌,倍显诗人之孤 独。
问题探讨六: 有人说隐居后的陶渊明已经找 到他心中的桃花源,不复苦恼和忧 愁,这首诗中却流露出痛苦和矛盾, 这是为什么?
陶渊明为官十三年,看惯了战乱、 篡夺、阴谋、危机,决心归隐田园, 不再出仕。但隐居后的陶渊明,表面 上过得安逸、恬淡,却始终未曾忘记 现实, 对腐朽社会的不满与壮志未 酬的苦恼时时困扰着他,使得他的诗 作看似悠然平淡,却包含焦灼与悲愤 之情。这首诗就展示了他的这种痛苦, 从诗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诗人在光阴虚 掷中矛盾不安的心境。

杂诗十二首其二童林

杂诗十二首其二童林

学习本诗三步走:
• • • • • • •
白日沦西河,素月出东岭。 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 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 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 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
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 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 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
• 生命是孤独的,不仅“欲言无余和, 挥杯劝孤影”,连生命须臾不可脱 离的时间也无情地抛弃了它,自顾 自地奔向前方,把人播种在时间田 野上的愿望连根拔走。“日月掷人 去,有志不获骋”。人生的好戏还 未正式开场,时间的舞台已匆匆撤 走了,增加生命密度与质量的愿望 也将落空,焉能不“念此怀悲凄,
•时间交替,生命凝止; 宇宙无垠,生命孤独; 生命的好戏还未上场, 时间的舞台已经撤走。 这就是杂诗第二首意 象的深层结构。
诗歌的七、八 两句在诗中起 何作用?
• 气变悟时易, 不眠知夕永。
诗歌的七、八 两句在诗中起 何作用?
•总括前六句描绘 的景象,以“悟” 和“知”引入到 下面的抒怀,起 承上启下的作用。
• 欲言无予和, 挥杯劝孤影。 诗歌的后六句抒发了 • 日月掷人去, 者何种感情 有志不获骋。 • 念此怀悲凄, 终晓不能静。
通读整首诗歌体会独特的艺术构思
陶渊明的诗善于运用朴素的语言、白描的 手法,直率地抒写而出,使人感到自然、 亲切,情感真挚,没有任何人工雕琢的痕 迹,引导读者去体味其中悠然冲淡的情致, 走进诗人所营造的意境中去。
探究诗歌的主旨
这首诗先描写了日月更迭,万里辉煌的景象作为 铺垫,一句“荡荡空中景”为全诗铺下了悲凉的 感情基调。然后诗人又用了晚风、冷席的意象, 写出了因为天气的变换觉察出四时更替,更以 “天寒”衬托出“心寒”,刻画了自己“不眠” 的凄寒心境。接下来的两句陶渊明道出了“不眠” 的原因,是因为没有可以陪自己说话喝酒的知己, 从而感叹岁月如梭匆匆而过,空留一个没有实现 大志的自己。诗的结尾把悲伤推向了极致,想到 自己坎坷的命途就只能暗自悲凄,到天亮的时候 都不能平静下来。全诗充满对人生的叹息。这是 陶渊明众多表现自己郁郁不得志的诗作中的一首。 这种思想在《杂诗十二首其一》、《拟挽歌辞》 等诗中多有体现。

(完整)杂诗十二首课件精品PPT资料精品PPT资料

(完整)杂诗十二首课件精品PPT资料精品PPT资料

太阳从西山落下,白月从东岭升起。 月亮遥遥万里,放射着清辉,浩荡的 夜空被照耀得十分明亮。 风吹入户,在夜间枕席生凉。 气候变化了,因此领悟到季节也变了, 睡不着觉,才了解到夜是如此之长。 我要倾吐心中的愁思,却没有人应和, 只好一个人举杯和自己的影子对酌。 时光飞快流逝,我空有壮志却不能得 到伸展。 想起这件事满怀悲凄,心里通宵不能 平静。
刻画了自己“不眠”的凄寒心境。
诗文解析
概述
前六句诗歌中的意象及意味
时间在交替,日沦月出。“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这是一个生命无法与之相比的
无穷大的宇宙,也是一个像生命一样美丽而飘渺的虚空。“风来”、“夜中’两句中两个
触觉意象把生命与巨大的空间分离,限定在一个点上--房户、枕席;“气变”与“不眠”两
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辗转反侧,梦寐难和安,念终得恶去卧。声,此指交谈。挥杯,摇动酒杯。孤影,即月
天气多变,知道了时节变换;
起气笔变四 悟句时,易展,现不开眠光一知幅夕下无永限。扩自大光己明之之境界。身影。欲将悲怀苦闷倾诉出来,可知音难 日举落杯月 邀出明,月昼,去对夜影觅来成,三,正人是。光无阴流人逝。与我交谈。只有挥杯劝影,自劝进酒而已。 欲辗言转无 反予侧和,,梦挥寐杯难借劝安孤,酒影终。得恶浇卧。愁,孤独寂寞,皆意在言外。李白《月下独
诗文梳理
羁旅、离别之悲
白日沦西河,素月出东岭。
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描写了日月更迭,万里辉煌的景象作为铺垫, 道出了“不眠”的原因,是因为没有可以陪自己
说话喝酒的知己,从而感叹岁月如梭匆匆而过,
寒以 ”“

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 “荡荡空中景”为全诗铺下了悲凉的感情基调,
空留一个没有实现大志的自己。

《杂诗十二首》(其二)

《杂诗十二首》(其二)

问题探讨八: 从意象、构思和意境、情感 的角度比较此诗与《咏怀八十二 首》的区别
意 象
阮诗: 明月、清风造成一种凄清的
气氛,也象征志趣的高雅、 品行的高洁。孤鸿、翔鸟象 征内心的孤寂。
陶诗: 白日、素月浩荡光明,可见
渊明宽广坦荡的胸怀。“风 来”照应下文“气变”,引 入“不眠”。
艺 术 构 思
杂诗十二首(其二)
陶渊明
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归园田居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待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 作者简介
• 陶渊明(365—427),晋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一名潜,
风吹入户,在夜间枕席生凉。
气候变化了,因此领悟到季节也变了,睡 不着觉,才了解到夜是如此之长。
抛开 驰骋 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同“凄”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我要倾吐心中的愁思,却没有人 应和,只好一个人举杯和自己的影子对酌。
时光飞快流逝,我空有壮志却不能得到伸展。
念此怀悲悽,终晓不能静。 想起这件事满怀悲凄,心里通宵不能平静。
身世及影响
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东晋 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 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作过太 守。年幼时,家庭衰微,八岁丧父,十二岁母病逝,与母 妹三人度日。孤儿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外祖 父家里藏书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 在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的两晋时代,他 不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学了《老子》《庄子》,而且还 学了儒家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的“异书”。 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 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 两种不同的志趣。

杂诗十二首(其二)欣赏

杂诗十二首(其二)欣赏

桃花源不是心灵的归宿——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二)欣赏阿占仁白日沦西河,素月出东岭。

遥遥万里晖,荡荡空中景。

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

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

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念此怀悲悽,终晓不能静。

“菊,花之隐逸者也”,“陶渊明独爱菊”。

一提起陶渊明,我们常常把他跟隐士连在一起,全是因为他的《桃花源记》和《归园田居》。

陶渊明,字元亮,后改为潜,东晋浔阳柴桑人,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

曾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但是当时门阀制度森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个人的出身背景对于其仕途的影响远远大于其本人的才能特长,门第的高低决定着人的命运。

他出身庶族,受人轻视,感到“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便弃官归隐。

他改字为潜,或许就有潜藏、归隐之意。

他是中国田园诗派第一人,被称为“千古隐逸之宗”。

陶渊明归居田园后,“桃花源”真的成了他心灵的归宿吗?他真的陶醉于田园美景,享受到了隐逸的快乐而不复苦恼和忧愁了吗?没有,思想上的矛盾和精神上的痛苦时时折磨着他,组诗《杂诗》八十二首,约作于晋安帝义熙十年(414年),此时的陶渊明年已半百,一个心怀天下“大济苍生”的人怎能允许自己蹉跎岁月而一事无成呢?然而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使他陷入了无尽的寂寞的悲哀之中。

“白日沦西河,素月出东岭。

遥遥万里晖,荡荡空中景(yĭnɡ月光)。

”诗的开篇,诗人将自己置于时间和空间交织的无限的宇宙之中。

这不禁令人感到沧海一粟,面对广袤无垠的宇宙,人是多么的渺小。

日落月出,昼夜交替,时间流转。

诗人眼前的景色呈现出冷色调,“白”“素”不是温和的,而是刺眼的,烘托出诗人心底的悲哀。

站在寥阔寂静的天地间,诗人满眼空荡荡的,心里也空荡荡的,他因为什么而落寞呢?和中国历史上大多数文人一样,陶渊明深受儒道思想的双重影响。

“学而优则仕”,“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所以仕途是他们实现远大抱负的必经之路,也是他们实现自我价值的舞台。

杂诗十二首1

杂诗十二首1

这首诗先描写了日月更迭,万里辉煌的景 象作为铺垫,一句“荡荡空中景”为全诗铺下 了悲凉的感情基调。然后诗人又用了晚风、 冷席的意象,写出了因为天气的变换觉察出四 时更替,更以“天寒”衬托出“心寒”,刻画了 自己“不眠”的凄寒心境。接下来的两句陶 渊明道出了“不眠”的原因,是因为没有可以 陪自己说话喝酒的知己,从而感叹岁月如梭匆 匆而过,空留一个没有实现大志的自己。 诗的结尾把悲伤推向了极致,想到自己坎 坷的命途就只能暗自悲凄,到天亮的时候都不 能平静下来。全诗充满对人生的叹息。这是 陶渊明众多表现自己郁郁不得志的诗作中的
《杂诗十二首(其二)》创作背景: 此诗为《杂诗十二首》第一首, 王瑶先生认为前八首“辞气一贯”, 当作于同一年内。据其六“奈何五 十年,忽已亲此事”句意,证知作 于晋安帝义熙十年(414),时陶渊明 五十岁,距其辞官归田已有八年。 明·东晋 白日沦西河,素月出东岭。 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 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 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 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
【翻译】: 太阳从西山落下,白月从东岭升起。 月亮遥遥万里,放射着清辉,浩荡的夜空被照 耀得十分明亮。 风吹入户,在夜间枕席生凉。 气候变化了,因此领悟到季节也变了,睡不着 觉,才了解到夜是如此之长。 我要倾吐心中的愁思,却没有人应和,只好一 个人举杯和自己的影子对酌。 时光飞快流逝,我空有壮志却不能得到伸展。 想起这件事满怀悲凄,心里通宵不能平静。
杂诗十二首(其二)
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 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入刘宋后改名潜。 东晋末期 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 散文家。 东晋浔阳 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曾做 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 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 《饮酒》《归园田居》《 桃花源记》《五柳 先生传》《 归去来兮辞》《 桃花源诗》等。

《杂诗·其二》古诗原文及赏读

《杂诗·其二》古诗原文及赏读

《杂诗·其二》古诗原文及赏读
【诗句】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出处】唐·王维《杂诗·其二》。

【译注】绮窗:雕镂花格的窗户。

诗的大意是,你从故乡来,应该知道故乡的事。

来的那天,你看到花格窗前的梅花开花没有?质朴平淡的诗句中表现出对故乡的眷念之情。

【全诗】
《杂诗》其二
[唐]·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题解】
这是一首别具韵致的思乡之作。

巧妙地借故乡寒梅,寄托作者深厚的情感。

【注释】
①绮窗:雕刻着花纹的窗户。

著花:开花。

著,着。

【赏读】
开头两句用语直白自然,甚至有罗嗦之嫌,却极为传神地表达出诗人渴望了解故乡事的急切心情。

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很久就想遇到故乡之人,如今终于盼来;很久就想知道故乡之事,而今终于得到了解故乡的机会。

三四句写得尤为奇特,出人意料。

在众多的值得思念的故乡之人、之物、之景中,作者只选择了绮窗前寒梅,来寻问对方,可以推测这株寒梅关涉到他在故乡生活的某些情事。

也许诗人在故乡时每年为寒梅开而喜,为寒梅凋零而悲。

总之,在诗人眼中寒梅已成为故乡的一种象征,是诗人思乡之情的集中寄托。

宋顾乐《唐人万首绝句选》评论:“问得淡绝妙绝。

”黄叔灿《唐诗笺注》说:“俱口头语,写来真挚缠绵,不可思议。

着‘绮窗前’三字,含情无限。

”俞陛云指出:“独忆窗外梅花,论襟期固雅逸绝尘,论诗句复清空一气,所谓妙手偶得也。

”(《诗境浅说·续编》)。

王维《杂诗(其二)》诗歌鉴赏

王维《杂诗(其二)》诗歌鉴赏

王维《杂诗(其二)》诗歌鉴赏王维《杂诗(其二)》诗歌鉴赏杂诗(其二)王维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我”,不一定是作者),是一个久在异乡的人,忽然遇上来自故乡的旧友,首先激起的自然是强烈的乡思,是急欲了解故乡风物、人事的心情。

开头两句,正是以一种不加修饰、接近于生活的自然状态的形式,传神地表达了“我”的.这种感情。

“故乡”一词迭见,正表现出乡思之殷;“应知”云云,迹近噜?,却表现出了解乡事之情的急切,透露出一种儿童式的天真与亲切。

纯用白描记言,却简洁地将“我”在特定情形下的感情、心理、神态、口吻等表现得如生,这其实是很省俭的笔墨。

关于“故乡事”,那是可以开一张长长的问题清单的。

初唐的王绩写过一篇《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从朋旧童孩、宗族弟侄、旧园新树、茅斋宽窄、柳行疏密一直问到院果林花,仍然意犹未尽,“心只欲问”;而这首诗中的“我”却撇开这些,独问对方: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仿佛故乡之值得怀念,就在窗前那株寒梅。

这就很有些出乎常情。

但又绝非故作姿态。

一个人对故乡的怀念,总是和那些与自己过去生活有密切关系的人、事、物联结在一起。

所谓“乡思”,完全是一种“形象思维”,浮现在思乡者脑海中的,都是一个个具体的形象或画面。

故乡的亲朋故旧、山川景物、风土人情,都值得怀念。

但引起亲切怀想的,有时往往是一些看来很平常、很细小的情事,这窗前的寒梅便是一例。

它可能蕴含着当年家居生活亲切有趣的情事。

因此,这株寒梅,就不再是一般的自然物,而成了故乡的一种象征。

它已经被诗化、典型化了。

因此这株寒梅也自然成了“我”的思乡之情的集中寄托。

从这个意义上去理解,独问“寒梅著花未”是完全符合生活逻辑的。

古代诗歌中常有这种质朴平淡而诗味浓郁的作品。

它质朴到似乎不用任何技巧,实际上却包含着最高级的技巧。

象这首诗中的独问寒梅,就不妨看成一种通过特殊体现一般的典型化技巧,而这种技巧却是用一种平淡质朴得如叙家常的形式来体现的。

杂诗十二首(其二)___课件

杂诗十二首(其二)___课件

问题探讨四: 有人说隐居后的陶渊明已经找 到他心中的桃花源,不复苦恼和忧 愁,这首诗中却为官十三年,看惯了战乱、 篡夺、阴谋、危机,决心归隐田园, 不再出仕。但隐居后的陶渊明,表面 上过得安逸、恬淡,却始终未曾忘记 现实, 对腐朽社会的不满与壮志未 酬的苦恼时时困扰着他,使得他的诗 作看似悠然平淡,却包含焦灼与悲愤 之情。这首诗就展示了他的这种痛苦, 从诗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诗人在光阴虚 掷中矛盾不安的心境。
我要倾吐心中的愁思,却没有人应和,只好一个人举杯 和自己的影子对酌。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时光飞快流逝,我空有壮志却不能得到伸展。
念此怀悲凄, 终晓不能静。
想起这件事满怀悲凄,心里通宵不能平静。
问题探讨一:
最能表现诗人情感的一个词?
悲凄
问题探讨二:
诗人为什么“悲戚”?
“日月掷人去,有志 不获骋”。
问题探讨三: 诗人是如何表现“悲戚”的?
(选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 怎样的意境 ?)
这首诗先描写了日月更迭,万里 辉煌的景象作为铺垫,一句“荡荡空 中景”为全诗铺下了悲凉的感情基调。 然后诗人又用了晚风、冷席的意象, 写出了因为天气的变换觉察出四时更 替,更以“天寒”衬托出“心寒”, 刻画了自己“不眠”的凄寒心境。接 下来的两句写出了孤独文人常有的一 种景象:对影独酌,倍显诗人之孤 独。
杂诗十二首 (其二)
陶渊明
知人论世
陶渊明,东晋大诗人。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 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东晋浔阳柴桑人 (今江西九江市)人。 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 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 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 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陶诗今存125首,多为五言诗。 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

《杂诗·其二》古诗原文及赏析

《杂诗·其二》古诗原文及赏析

【诗句】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出处】唐·王维《杂诗·其二》。

【译注】(君)来之时,绮窗前的梅花开否? “寒梅”是生活中极为常见、不惹人注目的细小事物,游子遇故乡人,不问别的,只问寒梅,因为她是故乡的象征,是思乡之情的集中寄托。

诗句平淡、质朴,寓情亲切、自然。

注:绮窗,有镂空花纹的窗子。

【赏析】有人从家乡来,久居他乡的游子自然有许多话要问。

这两句诗即是问话:你来的时候,我那窗前的梅花可曾开花?绮(qǐ)窗,镂花的窗。

诗中只问梅花,其思乡之情可见。

诗句以小见大,寓巧于朴,诗味浓郁。

【全诗】《杂诗》其二[唐] ·王维,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鉴赏】这是一首思乡的咏怀诗。

思恋故土、怀念亲人,是我国古代诗歌常见的主题之一,往往表现羁旅流寓的.游子在人生道路上遭受困顿、体验不堪忍受的孤寂时的情怀和寄托。

一般的思乡主题的咏怀诗,往往直接描述抒情主人公辗转反侧、长吁短叹那种无可排遣的忧愁本身,或者借景抒发矇眬但却浓烈的情绪,使得情景相生相长。

而作者在这首诗中却独辟蹊径,采取一种寻常而又寻常的问答体,而且还是那么漫不经意,仿佛只是同家乡来客随便寒暄了几句,优游不迫,简简淡淡:啊,您是从家乡来的,总该知道一些家乡的事吧。

更妙的是,作者似乎并不急于倾听同乡那琐屑但可能是撩拨人心的桩桩件件的叙述,而是话题一转,没头没脑地问起貌似迂阔的问题。

绮窗,是指镂花的窗格。

您来的那日,窗前的腊梅花开了吗?作者信口问道。

这一方面体现出诗人投射于想像中家乡梅花的细腻、敏锐的感觉,具有某种象征的意味;另一方面,在表现手法上又因此赋予了这短小的篇幅以深远隽永的表现力,使得这十个字包容了千言万语,一切尽在不言之中。

此外,这首诗的前两句描述的是此日此时,而后两句描述的却是千里之外的空间和若干日之前的时间,在短短四句中如此时空交错、现实与想像并织的结构,不能不使我们佩服作者驾驭五言绝句技巧的高超本领。

杂诗十二首其二全文赏析

杂诗十二首其二全文赏析

杂诗十二首其二全文赏析(学习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文言文、现代文、教案设计、文案大全、作文大全、词语、成语、范文、读后感、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classical Chinese, modern literature, teaching plan design, copy collection, composition collection, words, idioms, model essays, post-reading comment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杂诗十二首其二全文赏析《杂诗十二首》(其二)教学设计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

陶渊明古诗《杂诗十二首其二》的原文翻译及赏析

陶渊明古诗《杂诗十二首其二》的原文翻译及赏析

陶渊明古诗《杂诗其二》的原文翻译及赏析陶渊明古诗《杂诗十二首其二》的原文翻译及赏析导读:这是杂诗系列诗中第二首,主要抒怀,为五言古诗。

其原文如下杂诗十二首其二陶渊明白日沦西河,素月出东岭。

遥遥万里晖,荡荡空中景。

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

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

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

杂诗十二首其二翻译:太阳从西山落下,白月从东岭升起。

月亮遥遥万里,放射着清辉,浩荡的夜空被照耀得十分明亮。

风吹入户,在夜间枕席生凉。

气候变化了,因此领悟到季节也变了,睡不着觉,才了解到夜是如此之长。

我要倾吐心中的愁思,却没有人应和,只好一个人举杯和自己的影子对酌。

时光飞快流逝,我空有壮志却不能得到伸展。

想起这件事满怀悲凄,心里通宵不能平静。

杂诗十二首其二背景:陶渊明《杂诗》共有十二首,此为第一首。

王瑶先生认为前八首“辞气一贯”,当作于同一年内。

据其六“奈何五十年,忽已亲此事”句意,证知作于晋安帝义熙十年(414),时陶渊明五十岁,距其辞官归田已有八年。

杂诗十二首其二字词解释:①沦:落下。

阿:山岭。

西阿:西山。

②素月:白月。

③万里辉:指月光。

荡荡:广阔的样子。

景:同影,指月轮。

这两句是说万里光辉,高空清影。

④房户:房门。

这句和下句是说风吹入户,枕席生凉。

⑤时易:季节变化。

夕永:夜长。

这两句是说气候变化了,因此领悟到季节也变了,睡不着觉,才了解到夜是如此之长。

⑥无予和:没有人和我对答。

和,去声。

这句和下句是说想倾吐隐衷,却无人和我谈论,只能举杯对着只身孤影饮酒。

⑦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时光飞快流逝,我空有壮志却不能得到伸展。

掷,抛开。

骋,驰骋。

这里指大展宏图。

⑧终晓:直到天亮。

杂诗十二首其二赏析:“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

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

”阿者,山丘。

素者,白也。

荡荡者,广大貌。

景通影,辉与景,皆指月光。

起笔四句,展现开一幅无限扩大光明之境界。

日落月出,昼去夜来,正是光阴流逝。

王维《杂诗·其二》诗词赏析

王维《杂诗·其二》诗词赏析

王维《杂诗·其二》诗词赏析王维《杂诗·其二》诗词赏析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我”,不一定是作者),是一个久在异乡的人,忽然遇上来自故乡的旧友,首先激起的自然是强烈的乡思,是急欲了解故乡风物、人事的心情。

开头两句,正是以一种不加修饰、接近于生活的自然状态的形式,传神地表达了“我”的这种感情。

“故乡”一词迭见,正表现出乡思之殷;“应知”云云,迹近噜ⅲ却表现出了解乡事之情的急切,透露出一种儿童式的天真与亲切。

纯用白描记言,却简洁地将“我”在特定情形下的感情、心理、神态、口吻等表现得栩栩如生,这其实是很省俭的笔墨。

关于“故乡事”,那是可以开一张长长的.问题清单的。

初唐的王绩写过一篇《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从朋旧童孩、宗族弟侄、旧园新树、茅斋宽窄、柳行疏密一直问到院果林花,仍然意犹未尽,“羁心只欲问”;而这首诗中的“我”却撇开这些,独问对方: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仿佛故乡之值得怀念,就在窗前那株寒梅。

这就很有些出乎常情。

但又绝非故作姿态。

一个人对故乡的怀念,总是和那些与自己过去生活有密切关系的人、事、物联结在一起。

所谓“乡思”,完全是一种“形象思维”,浮现在思乡者脑海中的,都是一个个具体的形象或画面。

故乡的亲朋故旧、山川景物、风土人情,都值得怀念。

但引起亲切怀想的,有时往往是一些看来很平常、很细小的情事,这窗前的寒梅便是一例。

它可能蕴含着当年家居生活亲切有趣的情事。

因此,这株寒梅,就不再是一般的自然物,而成了故乡的一种象征。

它已经被诗化、典型化了。

因此这株寒梅也自然成了“我”的思乡之情的集中寄托。

从这个意义上去理解,独问“寒梅著花未”是完全符合生活逻辑的。

古代诗歌中常有这种质朴平淡而诗味浓郁的作品。

它质朴到似乎不用任何技巧,实际上却包含着最高级的技巧。

象这首诗中的独问寒梅,就不妨看成一种通过特殊体现一般的典型化技巧,而这种技巧却是用一种平淡质朴得如叙家常的形式来体现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杂诗十二首(其二)
陶渊明
翻译:
太阳从西山落下,白月从东岭升起。

月亮遥遥万里,放射着清辉,浩荡的夜空被照耀得十分明亮。

风吹入户,在夜间枕席生凉。

气候变化了,因此领悟到季节也变了,睡不着觉,才了解到夜是如此之长。

我要倾吐心中的愁思,却没有人应和,只好一个人举杯和自己的影子对酌。

时光飞快流逝,我空有壮志却不能得到伸展。

想起这件事满怀悲凄,心里通宵不能平静。

赏析:
陶渊明的诗歌,往往能揭示出一种深刻的人生体验。

这种体验,是对生命本身之深刻省察。

对于人类生活来说,其意义乃是长青的。

《杂诗》第二首与第五首,所写光阴流逝、自己对生命已感到有限,而志业无成、生命之价值尚未能实现之忧患意识,就具有此种意义。

“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

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

”阿者,山丘。

素者,白也。

荡荡者,广大貌。

景通影,辉与景,皆指月光。

起笔四句,展现开一幅无限扩大光明之境界。

日落月出,昼去夜来,正是光阴流逝。

西阿东岭,万里空中,极写四方上下。

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

此一幅境界,即为一宇宙。

而荡荡辉景,光明澄澈,此幅廓大光明之境界,实为渊明襟怀之体现。

由此四句诗,亦可见渊明笔力之巨。

日落月出,并为下文“日月掷人去”之悲慨,设下一伏笔。

西阿不曰西山,素月不曰明月,取其古朴素淡。

不妨比较李白的《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虽然境界相似,风格则是唐音。

那“明月”二字,便换不得“素月”。

“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

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

”上四句,乃是从昼去夜来之一特定时分,来暗示“日月掷人去”之意,此四句,则是从夏去秋来之一特定时节,暗示此意,深化此意。

夜半凉风吹进窗户,枕席已是寒意可感。

因气候之变易,遂领悟到季节之改移。

以不能够成眠,才体认到黑夜之漫长。

种种敏锐感觉,皆暗示着诗人之一种深深悲怀。

“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和念去声,此指交谈。

挥杯,摇动酒杯。

孤影,即月光下自己之身影。

欲将悲怀倾诉出来,可是无人与我交谈。

只有挥杯劝影,自劝进酒而已。

借酒浇愁,孤独寂寞,皆意在言外。

李白《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大约即是从陶诗化出。

不过,陶诗澹荡而深沉,李诗飘逸而豪放(诗长不具引),风味不同。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此二句,直抒悲怀,为全诗之核心。

光阴流逝不舍昼夜,并不为人停息片刻,生命渐渐感到有限,有志却得不到施展。

本题第五首云:“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

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饮酒》第十六首云:“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

”可见渊明平生志事,在于兼济天下,其根源乃是传统文化。

志,乃是志士仁人之生命。

生命之价值不能够实现,此实为古往今来志士仁人所共喻之悲慨。

诗中掷之一字,骋之一字,皆极具力度感。

唯骋字,能见出志向之远大;唯掷字,能写出日月之飞逝。

日月掷人去愈迅速,则有志不获骋之悲慨,愈加沉痛迫切。

“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

”终晓,谓从夜间直到天亮。

念及有志而不获骋,不禁满怀苍凉悲慨,心情彻夜不能平静。

上言中夜枕席冷,又言不眠知夜永,此言终晓不能静,志
士悲怀,深沉激烈,一篇之中,三致意焉。

一结苍凉无尽。

渊明此诗,将素月辉景荡荡万里之奇境,与日月掷人有志未骋之悲慨,打成一片。

素月万里之境界,实为渊明襟怀之呈露。

有志未骋之悲慨,亦是心灵中之一境界。

所以诗的全幅境界,自然融为一境。

诗中光风霁月般的志士襟怀,光阴流逝志业未成、生命价值未能实现之忧患意识,其陶冶人类心灵,感召、激励人类心灵之意义,乃是长青的,不会过时的。

渊明此诗深受古往今来众多读者之喜爱,根源即在于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