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澍 一个建筑师的理想与现实
王澍 一个建筑师的理想与现实
王澍:一个建筑师的理想与现实中国网络电视台消息:这里是杭州的一个普通住宅小区,叫做钱江时代,他的设计师给他的名字叫做垂直的院宅,而当地人给他的名字叫做钱塘江边的那几栋怪房子,这个小区在开盘的时候销售的状况并不好,因为设计师独特的理念还有它不一样的长相,它的设计师名字叫王澍,最近刚刚得了国际建筑界的最高奖普利兹克奖,由于这样的一个奖项,使得人们对于王澍和他设计的这一堆古怪的房子刮目相看。
导语:这里是杭州的一个普通住宅小区,叫做钱江时代,它的设计师给它起的名字叫做垂直的院宅,而当地人给了它一个更加有趣的名字,叫钱塘江边的那几栋怪房子,这个小区在刚刚开盘的时候卖得并不好,因为设计师独特的理念,还有它不一样的长相。
它的设计师名字叫王澍,最近刚刚得了国际建筑界的最高奖,普利兹克建筑奖,由于这样的一个奖项,使得人们对于王澍和他设计的这一堆古怪的房子刮目相看。
人物介绍:王澍,49岁,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2012年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得者。
【解说1】2012年2月28日,普利兹克建筑奖暨凯悦基金会主席汤姆士·普利兹克正式宣布,49岁的中国建筑师王澍,荣获2012年普利兹克建筑奖。
这一代表全球建筑领域最高荣誉的颁奖典礼将于2012年5月25日在北京举行。
普利兹克建筑奖每年度授予一位做出杰出贡献的、在世的建筑师,被誉为全球建筑界“诺贝尔奖”。
在历届获奖者中,有悉尼歌剧院的设计者丹麦设计师约翰·伍重,鸟巢的设计者瑞士设计师皮尔·德·梅隆,以及卢浮宫金字塔的设计者美籍华裔设计师贝聿铭等等。
作为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中国人,王澍引来了社会的极大关注。
记者:您好像一直走过来是比较,用别人给您的评价是比较狂妄,比较清高的,但既然这样的话,为什么还要去参加一系列的国际的评奖?王澍:我从来没参加过评奖,我觉得比较高兴的是我从来不参加中国国内的评奖,那才叫评奖,每次评的时候会要求你提交资料,层层地让你填东西,完了之后有人要审你,评奖。
王澍的景观设计理念是啥
王澍的景观设计理念是啥
王澍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师和景观设计师,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理念而闻名。
在他的设计中,景观并不仅仅是为了美化环境,更重要的是要与自然和人文环境相融合,为人们创造出舒适、和谐的生活空间。
王澍的景观设计理念可以概括为三个关键词,自然、人文和创新。
在他的设计中,自然是首要考虑的因素。
他注重利用自然的地形、植被和水体等元素,将其融入到设计中,使景观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协调。
同时,他也注重保护自然环境,避免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破坏。
其次,人文因素也是王澍设计的重要考虑因素。
他认为景观设计不仅仅是为了
美化环境,更重要的是要为人们创造出舒适、宜居的生活空间。
因此,他在设计中注重考虑人们的生活习惯、文化背景和情感需求,力求创造出具有人文气息的景观环境。
最后,创新是王澍景观设计理念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他不断探索新的设计理念
和技术手段,力求创造出独特、具有创新性的景观作品。
他善于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将传统的景观元素与现代的设计理念相结合,创造出具有时代感和创新性的景观作品。
总的来说,王澍的景观设计理念是以自然为基础,以人文为核心,以创新为动力。
他的作品不仅仅是为了美化环境,更重要的是要为人们创造出舒适、和谐的生活空间,同时注重保护自然环境,力求创造出具有时代感和创新性的景观作品。
这种理念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也为他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和认可。
王澍的建筑设计理念
王澍的建筑设计理念
王澍是中国知名的建筑师和建筑学者,他提出了许多独特的建筑设计理念。
以下是他的一些主要理念:
1. 谦逊和谦恭:王澍认为建筑师应该保持谦逊和谦恭的态度,尊重自然和环境,与之和谐共生。
他倡导回归自然,避免过度开发和浪费自然资源。
2. 参与式设计:王澍强调建筑师应该与当地社区和用户紧密合作,听取他们的意见和需求。
他认为建筑应该服务于人民,并且应该满足使用者的需求和期望。
3. 本土化:王澍主张建筑应该反映当地文化和环境的特点,保留本土建筑的传统和特色。
他致力于恢复中国传统建筑技术和材料的使用,以及传统建筑与现代化的结合。
4. 生态可持续性:王澍积极倡导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他在设计中注重使用可再生能源和材料,最大限度地减少能源消耗和对环境的影响。
5. 手工艺和民间技艺:王澍对于传统手工艺和民间技艺非常关注,他鼓励使用这些技艺来创造出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细节,以保留和传承这些文化遗产。
总的来说,王澍的建筑设计理念强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尊重本土文化和传统,注重可持续性和社区参与,同时也重视使用手工艺和传统技艺来打造独特的建筑。
王澍:建筑师首先是个哲人
王澍:建筑师首先是个哲人中国建筑评论家史建曾为5家中国建筑设计事务所在纽约策划了一个展览。
在这个专为专业机构举办的展览中,有一家却叫“业余建筑工作室”。
其他建筑师都滔滔不绝地讲解自己的作品,业余工作室的建筑师王澍却不慌不忙铺开一幅李公麟的山水画,对老外讲起了画中的空间布局。
他的讲解让外国建筑师大跌眼镜。
他们开始理解,中国传统山水画不仅是在描摹景物,更是一种洞悉世界的角度,甚至展现着某种含有哲学意味的世界观。
从学生时代起,王澍就想把中国山水画的思维方式移植到建筑领域,经过十几年的摸索,终于发展出一套独特的建筑思想。
这种建筑思想在他49岁时获得了世界级的承认,2012年2月,他获得了有“建筑界诺贝尔奖”之称的普利兹克奖,成为第一个获得该奖项的中国公民。
不鼓励拆迁、不愿意在老房子上“修旧如新”、不喜欢地标性建筑、几乎不做商业项目。
在乡村快速城市化、建筑设计产业化的中国,他始终与潮流保持一定的距离,这使他备受争议,也更让他独树一帜。
“很奇怪,当你真正走上一条独创的道路时,你会发现自己进入了一个无竞争的市场。
很多项目摆在面前等着你挑选。
”获奖后,王澍这样评价自己的成功,“当一些人重新考虑要不要走我这条道路时,我已经骑着一匹快马绝尘而去,只留下一团烟尘。
”人要过有信念的生活位于杭州转塘的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是王澍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
按照传统观念,这里应该没有什么设计,因为50%的土地没有任何建筑,全部是水渠、田地、草木丛生的小山,房子仅仅是环境中的次要因素。
但迈进这里,顿感青瓦白墙间流露出书院般的古雅气息。
而远离一步,房屋又与环境融为一体,如天作之合。
象山校区工程被分成两期,分阶段完成。
王澍回忆,绘制二期的图纸前,脑子里整天都像在“过电影”,各个细节变成一个个分镜头,这样过了三个月电影,他最终只用4个小时就把整幅草图一气呵成。
画图时,他也没有借助任何电脑软件,而是按照中国传统绘画方法手工作业,从上到下、从左到右。
解读本土建筑师王澍的建筑观
解读本土建筑师王澍的建筑观摘要:王澍作为本土建筑师,一直坚持中国传统营造的文化观,在他十多年的从业生涯中,扎根于研究中国民间的传统营造技术,在建筑与环境之间试图营造出带有中国文人气质的建筑内涵,他对于建筑如何适应于环境以及营造所传达的空间感受有他独特的文化价值观。
关键词:王澍,文化观,环境观,技术观,教育观Abstract: as a local architect wang shu, insist on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n his more than ten years working career, rooted in the Chinese folk traditional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in between buildings and environment with Chinese try to build their quality building connotation about him, how to adapt to the building in the environmental and create convey sense of space has his unique cultural values.Keywords: wang shu, culture, view of environment, technology view, education一.背景二.2012年对于王澍来说无疑是丰收的一年,他获得了2012年度建筑普利策奖,这也是继华人建筑师贝聿铭之后第二位中国建筑师能够获此殊荣。
这不仅是中国建筑师经过半个多世纪努力的结果,也是中国城市化发展的今天,经济文化大繁荣的体现,中国的城市化发展给中国的建筑师带来了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
从积极的角度去看,王澍也是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成长起来的;王澍1963年出生于新疆一个艺术家庭,不能不说王澍的成长和他的家庭背景有着一定的关系,父亲是一名小提琴演奏家,母亲是一名老师兼图书管理员,从小王澍就饱读了大量的文学作品,较早的接触了一些西方的哲学思想和中国传统思想,这也为他的文人气质打下了厚实的基础,王澍也自诩自己首先是一个文人,其次是一个带有艺术气息的建筑艺术家。
王澍的景观设计理念是啥
王澍的景观设计理念是啥
王澍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师和景观设计师,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厚的文
化底蕴而闻名于世。
在他的设计中,景观不仅仅是为了美观,更是为了与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和谐共生。
王澍的景观设计理念可以概括为"回归自然、融合人文、创造
共生"。
首先,王澍倡导的景观设计理念是"回归自然"。
他认为自然是最完美的艺术家,景观设计应该尊重自然,尽量保留原有的自然环境,让建筑和自然融为一体。
他的作品中常常能看到大量的绿植和水体,以及自然地形的保留和利用,这些都是他对自然回归的理念的体现。
其次,王澍的景观设计理念是"融合人文"。
他注重将人文因素融入景观设计中,让景观与人文环境相互融合。
他会在设计中融入当地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元素,使景观更具有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
他的设计不仅仅是为了照顾自然环境,更是为了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最后,王澍的景观设计理念是"创造共生"。
他认为景观设计应该是自然、人文
和建筑的共生之地,让人们在其中得到愉悦和滋养。
他的设计中常常能看到人们在其中游玩、休憩、交流,这些都是他创造共生的理念的体现。
总的来说,王澍的景观设计理念是一个全面的、综合的理念,不仅注重自然环
境的保护和利用,更注重人文因素的融合和共生。
他的作品不仅仅是一座建筑或一片景观,更是一个与自然和人文环境和谐共生的艺术品。
王澍我就是个造房子的人
每一次,我都不只是做一组建筑,每一次,我都是在建造一个世界。
我从不相信,这个世界只有一个世界存在。
——王澍王澍:我就是個造房子的人海子说: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王澍说:我不谈建筑,我只造房子。
他是中国第一个获得“建筑界诺贝尔奖”——“普利兹克奖”的建筑师,却一直在回避“建筑”这个词:建筑离人太远,而房子扎根生活。
王澍造的房子,扎根中国人的生活。
每每落成,如李白诗,浪漫情怀下,是彪悍锋利的坚定。
作为时代的逆行者,王澍能够立起自己的大旗不容易:追随向来简单,能够在黑暗与混沌中趟出一条自己的路来的人,才值得叹服。
困局:七年沉寂20世纪90年代,王澍突然沉默了。
在此之前,他是一个无比狂傲的战士。
挥舞着批判之剑,砍向横在他面前的规矩、教条、价值观……常常是,语不惊人死不休。
在他的母校东南大学(原南京工学院),王澍是个传奇般的存在。
读大二时,王澍就开始放话:没有老师能教我了。
因为他们教的内容“肤浅,幼稚,保守,陈旧”。
研究生时,他写了一篇论文:《当代中国建筑学的危机》,一口气批了中国十几位建筑大师,其中包括梁思成与他的导师齐康。
硕士毕业论文,他又写一篇《死屋手记》,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整个中国建筑界,还声称“中国只有一个半建筑师,杨廷宝是一个,齐老师算半个”。
尽管第一轮答辩全票通过,学术委员会最后却没有给王澍硕士学位。
他们觉得,“这个学生太狂了!”《死屋手记》影印稿 |王澍十几年后,老师们谈起他,还有这样的印象:“每次当你从走廊走过来,我们都感觉不是一个人走过来,而是一把刀走过来,那把刀带着寒风的,大家都会不自觉地避开。
”狂妄如王澍,到真正面对建筑的时候,却变得小心翼翼起来。
1992年,中国迎来新一轮改革开放,城市像雨后春笋般迅速崛起。
对于建筑师来说,那是个“遍地是钱”的好时代。
但王澍,却在此时选择了归隐。
面对疯狂扩张的城市,他看不清楚,想不明白:中国人要的未来到底是什么?你跟自己的历史和文化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在巨大的高楼大厦之下,普通人的那种卑微的日常的可爱的小小的生活还有没有价值?“我发现我突破不了我想要寻找的中国现代建筑的表达方式。
王澍的设计理念
王澍的设计理念王澍是中国当代著名建筑师,他的设计理念以“人文关怀”为核心,以注重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生、与自然的融合为出发点,以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对现实问题的思考为指导,致力于打造有温度、有情感、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建筑作品。
王澍的设计理念首先体现在他对于建筑与环境的关系上。
他强调建筑应该能够与自然景观相融合,通过合理布局、精心设计,使建筑物与周围的环境和谐共生。
他的作品常常采用自然材料,如木材、竹子等,以营造出质朴、自然的氛围。
此外,他注重建筑与自然的尺度关系,通过巧妙的造型和空间设计,使人们在建筑中能够感受到自然的美妙和宁静。
其次,王澍的设计理念体现在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上。
他热衷于传统建筑文化的研究和保护,通过对传统建筑的借鉴和传承,将中国传统建筑的精髓融入到现代建筑中。
他认为传统建筑代表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审美情趣,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得到珍惜和传承。
他的一系列作品中融入了传统建筑的元素,如庭院、回廊等,既保留了传统建筑的特点,又赋予了现代感。
最后,王澍的设计理念体现在对社会问题的思考上。
他关注城市化进程中人们生活的问题,致力于提供更好的居住环境和公共空间。
他的作品中常常能够看到对社区、家庭的关注,他认为建筑应该是人们生活的舞台,不仅要提供基本的生活功能,还要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因此,他注重打造具有人文关怀的建筑,通过创造舒适的空间,化劣为优,使人们在建筑中能够感受到温暖和幸福。
综上所述,王澍的设计理念以“人文关怀”为核心,注重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生、与自然的融合,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解决社会问题。
他的设计作品充满温度和情感,能够与人们的生活紧密联系,为人们的生活提供美好的空间和体验。
王澍作品思想分析
王澍建筑思想分析及对中国城市化的思考建筑学专业摘要:随着改革开放,中国的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刹那间各式各样的高楼大厦在各大城市拔地而起,传统建筑风貌正逐步消失,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引发了我们对中国的城市化、中国的建筑应基于传统还是只应面向未来的思考。
本文将通过对王澍关于城市复兴和传统建筑现代复兴思想的分析,结合当代中国城市化发展的问题,探讨中国城市化该如何更好地发展下去。
关键词:中国城市化、传统建筑、未来、王澍、城市复兴一、王澍的建筑思想2012年,中国建筑师王澍获得了普利兹克建筑奖,这是中国本土建筑师首次获得这个被誉为建筑界诺贝尔奖的建筑奖项。
王澍的获奖引起了相当大的社会关注,这是因为中国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发展到一个阶段,传统建筑社区生活方式消失殆尽,取而代之的是对现代建筑简单的复制和模仿,不仅建筑师连普通的居民也要发出提问,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生活方式。
正如评审辞中指出:“中国建筑师获奖的重要之处在于,它代表着评委会成员们认可中国建筑师将推动中国及世界建筑思潮的发展。
同时,未来中国城市化的成功对中国及世界而言都将是意义重大的。
在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的同时,中国既要保持悠久而独特而的文化传统,又应关注城市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由此可见,王澍基于本土建筑的思想和将旧材料与新技术成功结合的作品将对中国今后的建筑和城市发展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王澍是一个对建筑有着独立思考的人。
他一向都特立独行,在读大学时就被看作是异类,大二时就宣称没有老师可以再教他了。
上个世纪80年代,当大家都热衷于现代主义建筑时,他曾写过论文《当代中国建筑学的危机》,批判整个近代中国建筑界的状态,从各个建筑界大师,一直批到自己的导师齐康;他的硕士毕业论文《死屋手记》影射了东大建筑系以及整个中国的建筑学状况,当时有人给他传话,如果不改论文就可能没有学位,但他就是一个字都不改;他的博士论文《虚构城市》阐述了他对未来城市发展趋势的思考,但时至今日,不少他在同济的师兄弟和老师都说看不懂。
王澍的景观设计理念是啥
王澍的景观设计理念是啥
王澍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师和景观设计师,他以其独特的设计风格和理念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他的景观设计理念融合了传统文化和现代理念,注重自然与人文的融合,以及对环境的尊重和保护。
王澍的景观设计理念可以概括为“回归自然、尊重历史、体现人文、保护环境”。
他认为,景观设计不仅仅是为了美化环境,更重要的是要让人们与自然和历史产生共鸣,感受到自然的美好和历史的厚重。
在他的设计中,常常可以看到对传统文化的借鉴和传承,比如利用传统的建筑手法和材料,将现代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
他强调景观设计要体现人文情怀,要让人们在其中感受到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珍惜。
同时,王澍的景观设计也非常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他强调要尊重自然的生态系统,保护植被和动物,避免对环境造成破坏。
在他的设计中,常常可以看到对水、土地、植被等自然元素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总的来说,王澍的景观设计理念是一种融合了传统文化、人文情怀和环境保护的理念。
他的设计作品不仅仅是为了美化环境,更是为了让人们在其中感受到对自然和历史的敬畏和热爱,以及对环境的保护和珍惜。
这种理念不仅在中国,也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当代景观设计的一种重要理念。
精选美文观王澍教授讲座有感
观王澍教授讲座有感建筑的表面,不过是繁华。
建筑的文化,唯有回归。
他们,在启往建筑事业的路上毫不犹豫地踏上征途,在浮沉的世间随着人海漂移不定。
他们心怀渴望,怀抱新潮,在本就不平凡的街道上再创繁华,在姿态各异的建筑中愈加奋然。
追求,他们唯有追求,像踏上这条路一样的毫不犹豫地追求。
他,在前往建筑这条路上斟酌谨慎,在他们追求时,捡拾了一份静默来反省,坐在山头观看世间沉浮的人海。
意念在一片葱茏间琢磨那水墨山水,原始的元素,自然的奥妙。
跟随着工人在绿树下,在青草上追寻属于中国的建筑。
他怀抱着旁观者的态度,酝酿了几千年的古建筑文化,念想着文化的回归。
回归,才是建筑所需要的;回归,才是道路的宗旨。
这一念即在尘世间穿梭了七年。
他们,七年后,仍在用别人的材料在白纸上描绘,用别人的理念在原就缤纷的色彩上重抹一笔,用别人的一砖一瓦来建造自己的辉煌。
他们不知别人所云,一意孤行地在看似光鲜亮丽的道路上行走着自己口中的脱俗。
然而,属于他们自己的道路,无人问津。
原本的路在如今他们所行走的路上渐渐被尘埃吞噬,被沙尘隐没。
他,七年后,决定用自己的念想来征服这个埋没了太多人才的建筑道路。
决定用那些无人在意的材料为自己铺路。
他说:“中国有那么深厚的文化,而现在到处在拆古老的建筑,当年古代建筑师用的那些有尊严的材料,如今像垃圾一样被丢弃,所以我要用智慧的方式让它们复活。
”或许,成功就是在认清这个世界后仍旧坚持自己的道路——回归文化,不回头,不仰望。
他在建筑中,抛弃了现代滥用的水泥,尝试了泥土与竹子的混合。
一次次的失败,可他从未想过放弃这条路。
观望他的建筑。
零碎的线条在空中凌乱却不失步伐地舞蹈,冷冽又不失风采。
粗犷的线条层层叠叠,最终的交汇是大自然的风情。
跌宕起伏的线条纵横交错,亦柔和亦锐利。
终究是回归了文化。
斑斑驳驳的墙面是泥土,是石子,是砖瓦。
土色般的色彩没有规律,像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均匀地在线条上染上尘埃的色彩。
没有华丽的金色银色,没有夺人眼目的猩红深蓝,没有天际一线的工整无感。
浅析王澍的建筑思想
浅析王澍的建筑思想当代中国建筑行业中涌现了许多年轻有为的中青年建筑师,而最让人感兴趣的莫过于王澍。
好的建筑作品必然会与背后的建筑思想挂钩,而王澍正是现在为数不多的能够横跨业界与学界,并且能谈得上有思想而不仅仅是捕捉潮流的建筑师。
然而,建筑思想又与建筑师本人的生活经历、所受教育、思维方式等因素有关。
而王澍,他的身份是多变的——建筑师、文人、学者、教师。
所以解读王澍的作品,不妨先解读一下王澍除建筑师之外的各种身份,然后再一窥他的建筑思想。
一、情趣盎然的“传统”文人王澍对弟子常说的一句话是“在作为一个建筑师之前,我首先是一个文人”。
通观王澍的文章,字里行间里流露出一种浓烈的儒气与书卷味。
王澍的这种文人情结,影响了他的为人气质与做事方法。
赏山水画、品龙井茶、携妻游园是他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这种颇有传统文人气息的生活方式使得王澍成为当下离中国传统最近的建筑师之一,所以他对园林的关注,也就表现出了不同于其他专业人士的视角:用略带感性的笔调记录。
他让学生走进花圃中,或站或坐,然后调侃说“这就是竹林七贤”。
在此,文人墨客的意味由生。
王澍深知园林的博大精深在于“人的到场”——他曾不下百次地游历苏州园林,熟到可以默背的地步——可以认为,王澍是在有意识地摆脱对现代主义彩响下的宏大叙事性,不再过多纠缠于书本杂志上的平面图像,而深入现象之中,用“识悟”的方式感知对象。
如此看来,王澍最关心的这个“到场”的场所就是诗意长驻的空间——园林。
王澍的妻子问他“为什么在你造的房子里总有一种气氛,让人说不清楚”,而王澍的答案是“那个人类观察者隐匿在建筑看似客观的砖石梁柱间”。
所以王澍的作品中往往会带有一“到场”的视角,而对此的表现又似乎是充满文人气的,并具有园林式的路径体验。
于是,王澍设计的宁波美术馆就是充分表现出了这一特点。
二、求真务实的“边缘”学者对比王澍的传统文人形象,他对建筑理论的反叛似乎众所周知,一如他的工作室之名——“业余建筑工作室”。
王澍的建筑与情怀剖析资料
•
•
•
画廊
外墙的外层是各 种砖块堆砌的 钢筋条做垂帘
青瓦与青砖的 堆砌
青瓦与青砖的 堆砌
五散房——画廊
五散房——茶室
• • 元素:茶室外立面采用的是传统建 筑的窗棂形式。 材料语言:钢筋混凝土对木格花窗 的替换,用现代的材料来诠释传统 的建筑元素。 将传统建筑的窗棂按一定的比例放 大,赋予一定的逻辑结构顺序,结 合钢筋混凝土的可塑性,体现出了 茶室应有的气质。制造出美轮美奂 的光影效果在现代之中延续着对传 统的记忆,同时也在那种特定的环 境中勾勒出了一幅建筑与自然融合 共生的场景。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 王澍对传统的运用并不拘泥,所有 的合院都不是闭合的;在有的院子 里,王澍把面山的一面彻底打开, 而在图书馆这处院落里,围合处会 有一个缺口,种上一棵树。王澍说 ,等树长大,学生们会在树荫下看 书。而在建筑的内部,所有的内部 设计,都非常现代主义:线条感极 强的灯、屋顶的水泥质感、管道和 线路的裸露。
王澍主要作品
• • • • • • • • • • 2000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建成,地点:苏州 2000上海顶层画廊,建成,地点:上海 2001-2005垂直院宅(钱江时代),在建,地点:杭州 2002-2005宁波市美术馆,建成,地点:宁波 2002-2005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园一期工程,建成,地点:杭州 2002-2005东莞理工学院艺术系馆,建成,地点:广东东莞 2004-2005五散房,建成,地点:宁波 2004-2005瓷屋1,建成, 地点:金华 2006-2008宁波博物馆 建成,地点:宁波 2010上海世博会宁波馆
五散房——茶室2
砖的砌筑是宁波本地 传统民居的建造工法 主楼
入口
水景倒影 黄颜色土墙 室内场景
造房子王澍读后感
读完王澍的《造房子》这本书,我对于建筑和设计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王澍的作品体现了他对建筑和自然的深刻尊重,以及他对传统和现代融合的独特见解。
王澍的建筑理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强调建筑与自然的关系,认为建筑应该与自然环境相融合,而不是破坏自然。
他通过自己的作品展示了如何将现代设计和传统元素相结合,创造出既具有美感又具有实用性的建筑。
此外,王澍对于建筑和城市化问题的看法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认为城市化不应该简单地追求高楼大厦和现代化设施,而应该注重保留当地的文化底蕴和历史遗产。
他的作品不仅保留了当地的文化特色,同时也展现了国际化的设计理念。
总的来说,这本书让我对建筑和设计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王澍的建筑理念和作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更加关注建筑与自然、文化的关系,以及更加重视传统和现代元素的融合。
这本书不仅是一本关于建筑的书,更是一本关于生活、文化和哲学的书。
王澍
中国当代建筑师——王澍王澍之建筑观“我不做“建筑”,只做“房子”。
房子就是业余的建筑。
业余的建筑是无限接近自发性秩序的建筑,在它的视野中,自发的建造,违章的建造,临时的拼接有着和专业建筑学平等的地位。
业余的建筑只是不重要的建筑,专业建筑学的问题之一就是把建筑看的太重要。
但是,房子比建筑更基本,它紧扣当下的生活,它是朴素的,通常是琐碎的。
在做一个建筑师之前,我首先是一个文人,建筑只是我的业余活动。
比建筑更重要的是一个场所的人文气息,比技术更重要的是朴素建构手艺中光辉灿烂的语言规范和思想。
业余的建筑首先是一种态度,一种批判性的实验建筑态度,但它可能比任何专业建筑学的实验更彻底,更基本。
在我看来,没有彻底性,任何建筑实验活动都将是毫无意义的。
”建筑师,首先得是个文人。
不谈建筑,只谈房子,所以就是业余的,业余建筑。
这是王澍喜欢说起的两句话,这基本上是王澍的建筑观。
前一句,表现出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与认同。
“寻根”在他们那代知识分子心里是难以割舍的。
而无论是苏州的园子还是从白居易到李渔等文人的文章,都在感染着他、召唤着他。
王澍,学贯东西方,所以他更能从比较中去感知那以远去中国的美。
古人造园的足迹也影响着他的建筑,去鼓励他去承袭与发展我们的华夏建筑。
后一句,则道出他对当下的批判。
把建筑看的太神圣是会曲解建筑、扭曲建筑的。
抱着平常心,真心诚恳的对待建筑。
去解决问题,而不是制造问题。
把乐趣带进建筑里,开开心心的设计。
对于文化,建筑其实不大,尤其在文学已经杀死建筑的今天。
是先文化,再建筑;而不是为了建筑,去套文化,谓之概念。
王澍,一个60年代出生的建筑家,他的建筑活动就如其所生的年代一样矛盾而敏感。
在建筑师同行里,王澍被公认是最有中国文人气的。
而他也是很早就对中国的现代建筑提出尖锐看法的人之一。
王澍在中国建筑师中的名气,一方面是因为他在国际上受到的关注,另一方面是因为他的另类。
他是把建筑带入大学的引路人,但他又一直表现着对于庙堂规则的不屑。
回归传统、力求本土 —— 解读建筑师王澍
图1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校区占地60余亩,因校区中有一座小山名象山而得名,整个校区分为两个部分,南区为老建筑改造部分,植被极好,
图2 文正学院图书馆
山走到水,四个散落的小房子和主体建筑相比,尺度悬殊,但在这里,可以相互转化的尺度是中国传统造园术的精髓。
水中那座亭子般的房子,图书馆的阅览室,便是一个中国文人看待世界的“观点”。
宁波历史博物馆
2012年度普利兹克建筑奖的评审词中,专门提及了宁波博物馆。
评审词称“王澍的建筑作品具有难能可贵的特质——外表不失庄重威严的同时,又能完美运作,并为生活
图3 宁波历史博物馆
)山体的构思
场地处于一片由远山围绕的平原,不久前还是稻田,城市刚刚扩张到这里。
这座建筑是被作为一座人工山体来设计的。
思想首先来自建筑所处的环境。
人如何与一座山共同生存是被反复描绘的对象,山是中国人寻找失落的文化和隐藏文化之地。
整体建筑分割为参差不齐的5个部分,王澍接受采访时说:“当我着手设计这座建筑时,我想到了巍峨的我无法为这座城市设计什么,因为这里还不存在城市。
因此我想做一些有生命的东西。
最后我决定设计一座山。
它是中国传统的一部分。
”从设计手法上来讲,它的结构充满随意性,从外观上看像个盒子,但其侧面却是倾斜的,缺失了大块面积。
建筑各部分使用了多种材料。
立面上切凿出多个随意布置的小型开窗,丝毫反映不出建筑室内的任何内3所示[4]。
(下转第
建筑与装饰2017年2期。
王澍的景观设计理念是啥
王澍的景观设计理念是啥
王澍是一位备受尊敬的建筑师和景观设计师,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思想而闻名。
在他的设计中,景观被视为建筑的一部分,而不是简单的附属物。
王澍的景观设计理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尊重自然,王澍强调自然环境对于设计的重要性,他认为设计应该尊重自然的特征和规律,而不是试图改变或掩盖它们。
他的设计中常常融入自然元素,如树木、水体和岩石,以营造自然与建筑和谐共存的氛围。
2. 强调场所感,王澍的设计注重场所感,他认为每个设计都应该与其所在的环境和文化背景相契合。
他的作品常常通过独特的设计手法,营造出独特的场所感,使人们在其中能够感受到周围环境的氛围和特点。
3. 注重人文关怀,王澍的设计不仅关注自然环境,也注重人文关怀。
他认为设计应该为人们创造舒适、宜居的环境,使人们在其中可以得到愉悦和满足。
因此,他的设计常常融入人文元素,如文化符号、历史传承等,以增强设计的人情味和温暖感。
总的来说,王澍的景观设计理念是以尊重自然、强调场所感和注重人文关怀为核心,通过独特的设计手法和理念,创造出与自然和人文和谐共生的景观空间。
他的作品不仅在设计领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誉,也为后来的设计师们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和借鉴。
造房子王澍主要内容
造房子王澍主要内容王澍,这个名字一提起来,大家肯定都会想起那座又独特又充满艺术气息的“宁波博物馆”吧!王澍这个人,简直就是建筑界的奇才,不管你喜不喜欢他的设计,你都不能不佩服他那股与众不同的劲儿。
他的建筑有一种独特的韵味,简直就像是个老艺术家,在现代建筑的世界里,玩得风生水起,堪称一颗璀璨的明星。
你瞧瞧他这些年设计的作品,哪一个不是令人惊叹!他不是那种一眼就能看明白的风格,反而更像是读一篇慢慢品味的散文,越看越有味道。
你看他那宁波博物馆,怎么看怎么有意思,外面是破碎的灰色砖墙,简单得让你有点摸不着头脑,但一走进去,你才明白,这种不拘一格的设计,居然能够让人觉得有一种朴实的温暖感,完全不一样。
其实王澍的设计理念,说白了就是“反叛”。
他不走常规的建筑路线,喜欢打破常规,甚至有点“逆天”的味道。
他就喜欢把一些传统的元素,像砖石啊、木材啊,重新拿来玩一遍。
看起来很粗犷,但又有一种回归自然的感觉,好像是个追求自由的灵魂,把现代和传统融合得恰到好处,既不突兀,又不死板。
你知道吗,他设计的建筑,每一块砖、每一根梁柱,都有它的独特故事。
你看他那座“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一眼就让人觉得有种与生俱来的气质,仿佛是从历史的尘埃中走出来的,却又有着与现代结合的灵动。
不过,说起来,王澍可是个实打实的“野路子”建筑师,他不喜欢高楼大厦,也不想搞那些华丽炫目的设计,反而喜欢把“毛坯”给做出来,极简的线条,粗犷的材料,像是给建筑穿上了“朴素的衣服”,简直就像他在人类社会中穿越过来的一个“隐士”。
要说建筑风格嘛,他可以说是中国传统和现代的“拉锯战”,用最简单的方式,把最复杂的东西表达出来。
你看他那座“嘉兴南湖革命纪念馆”,看似简简单单的外观,实际上却隐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他把那种文化的气息完全融入建筑当中,给人的感觉就是一种“有话说”的空间,每一根梁柱、每一块石板,都像是在讲述一个属于那个地方的故事。
有人说,王澍的设计总是充满了“破旧立新”的感觉。
王澍_我首先是个文人_然后才是建筑师
屋顶和墙面上重现新生。一砖、一瓦、一 结果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他的建筑终于 论,并演化成扎根于其历史背景、永不
檐、一木间,江南民居般的灵性与自然 对中国正在发生的现实做出了正面回 过时甚至具世界性的建筑。”
的灵趣交相辉映,使人看着心里有一种 答,并得到了世界的关注和认可。
在评委们的眼中,王澍获奖在于设
的历史情感?有没有和本地的自然人文 也归功于中国美术学院、各地政府的大 优势位置。
肌理和谐共处?如何努力解决中国快速 力支持。尤其是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
普利兹克建筑奖评委的点评就是
城市化下城市和乡村的冲突?
江,在王澍的作品受到外界争议时,仍 很好的印证。普利兹克先生揭晓今年普
这种对延续传统生活习惯、信念的 然一直站在他的身后,还把中国美术学 利兹克建筑奖获奖名单时,给出了对王
上世纪 90 年代,中国改革开放掀 年里,始终如一地遵循着自己内心的声
“我首先是个文人,然后才是建筑
起热潮,“千城一面”的钢筋混凝土大楼 音,用建筑书写着“小世界”的文化大理 师。”这是王澍最喜欢说的话。王澍有着
在全国各地拔地而起。这样的建筑与本 想。
深厚的书画功底和文学情结,他对自己
土文化有多大关系?王澍责疑。
W文 化 ZHEJIANG TODAY 文化名家 ENHUA 主持 / 朱馨 电话 /87052244
朱 馨 金晓依
2012 年 5 月 25 日,北京人民大会 堂。
王澍
设立于 1979 年,有着建筑界“诺贝 我首先是个文人,然后才是建筑师
尔奖”之称的普利兹克建筑奖,首次将
颁奖典礼设在中国,并首次颁奖给一位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是其中体 生动体现。
有的机遇,一方面要与中国悠久而独特
业余建筑师——王澍
“业余建筑师”——王澍摘要:王澍无论是思想还是建筑风格上都是个特立独行的建筑师,他称自己是业余建筑师,通过对他的各种思想的解读尝试做以下的归纳:1、注重建筑本身、场地以及环境的设计;2、尝试大胆使用低廉材料身边常见材料;3、建筑回归生活4、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关键词:王澍、深思熟虑、自由、生活、传统刘家琨曾经在评论王澍的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的文章中提到王澍的三个特点:知识背景、民间/业余状态和江南烟雨气质。
又同时指出知识背景王澍是极力摆脱同时又受其强有力的影响,而民间/业余状态是有意为之,江南烟雨气质是下意识的。
在后来的一次访谈中王澍也分别针对这三个问题阐述了具体的思想。
从中可以得到以下归纳:一、真正好的城市,是以深思熟虑为基础的,城市的设计应当是整体式设计的。
在这整体式设计中再去寻找所谓的多样性和差异性。
王澍认为,建筑的设计虽然是单个体建筑,但是仍是属于城市的,应该可以非常容易地直接地插入某个城市。
他的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宁波美术馆、杭州垂直院宅以及美术学院香山校园都是这样的特征。
保持城市的整体性设计。
与周围环境可以很融洽的契合到一起去,甚至只是将它们放在一起都不会很冲突。
王澍的作品十分注重环境的分析,这是一个建筑能够适应当地环境的必不可少的因素。
他曾解释说在江南不可避免的带上地方特色有时并非诗意。
在做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的时候他就明白了在白墙上要加了一溜黑线,因为天不是蓝的,都是灰色的。
白色建筑在视野中和天的就没有了分界线,分不出天际。
另外由于气候的潮湿,建筑对风向的要求是十分强烈的,所以他的建筑方向性十分明确可以一目了然风是哪里过来的。
“风会决定这个建筑采用一个什么样子的形态,而不是你的美学趣味要这个房子是什么样子的”王澍的这个观点在多处其实都有体现,有很明显的批判后现代主义的意味存在,他曾指出后现代注意实际是种很肤浅的做法,基本是一种古典的符号复兴。
当然他自己也确实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传统文化的复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澍:一个建筑师的理想与现实中国网络电视台消息:这里是杭州的一个普通住宅小区,叫做钱江时代,他的设计师给他的名字叫做垂直的院宅,而当地人给他的名字叫做钱塘江边的那几栋怪房子,这个小区在开盘的时候销售的状况并不好,因为设计师独特的理念还有它不一样的长相,它的设计师名字叫王澍,最近刚刚得了国际建筑界的最高奖普利兹克奖,由于这样的一个奖项,使得人们对于王澍和他设计的这一堆古怪的房子刮目相看。
导语:这里是杭州的一个普通住宅小区,叫做钱江时代,它的设计师给它起的名字叫做垂直的院宅,而当地人给了它一个更加有趣的名字,叫钱塘江边的那几栋怪房子,这个小区在刚刚开盘的时候卖得并不好,因为设计师独特的理念,还有它不一样的长相。
它的设计师名字叫王澍,最近刚刚得了国际建筑界的最高奖,普利兹克建筑奖,由于这样的一个奖项,使得人们对于王澍和他设计的这一堆古怪的房子刮目相看。
人物介绍:王澍,49岁,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2012年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得者。
【解说1】2012年2月28日,普利兹克建筑奖暨凯悦基金会主席汤姆士·普利兹克正式宣布,49岁的中国建筑师王澍,荣获2012年普利兹克建筑奖。
这一代表全球建筑领域最高荣誉的颁奖典礼将于2012年5月25日在北京举行。
普利兹克建筑奖每年度授予一位做出杰出贡献的、在世的建筑师,被誉为全球建筑界“诺贝尔奖”。
在历届获奖者中,有悉尼歌剧院的设计者丹麦设计师约翰·伍重,鸟巢的设计者瑞士设计师皮尔·德·梅隆,以及卢浮宫金字塔的设计者美籍华裔设计师贝聿铭等等。
作为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中国人,王澍引来了社会的极大关注。
记者:您好像一直走过来是比较,用别人给您的评价是比较狂妄,比较清高的,但既然这样的话,为什么还要去参加一系列的国际的评奖?王澍:我从来没参加过评奖,我觉得比较高兴的是我从来不参加中国国内的评奖,那才叫评奖,每次评的时候会要求你提交资料,层层地让你填东西,完了之后有人要审你,评奖。
国外的奖都很简单,都是某一天某人给我电话,说你拿这个奖,事先我不知道任何事情。
记者:就是说按照我们的逻辑,你没有参评。
王澍:从来没有。
记者:人家就给你。
王澍:到现在为止我从来没有参评过任何奖。
记者:你这次得奖是用什么得的这个奖?王澍:两块吧我觉得,一块儿可能是大家讲的代表作,当然他们有国外的评委那种角度,他们会认为我的这么大面积的整体设计在全世界都罕见的项目,剩下我做的宁波的博物馆,在公众的心目当中用大量的旧的回收材料来建造,既包含了对历史的讨论,也包含了对这种生态或者可持续发展的讨论,这是代表作。
另外一个就是他们讲给我的是在足够长的时间内坚持自己的理想,不动摇不妥协,保持高质量的设计。
【解说2】在此之前,王澍的名字并不被人们所熟知,那么他是何许人物,为什么一位青年设计师能够走上最高荣誉的领奖台。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在杭州市首先找到了王澍设计过的唯一一个商业住宅项目“钱江时代”,开始了对他的采访。
【钱江时代小区动态采访】记者:咱们上几层?王澍:随便,上一楼,因为底下有两层高度的架空,主要是这个,应该有一个空间,在这儿。
当心,有点黑,这儿有点荒废。
就是这个小空间。
记者:您设计的是什么目的呢?王澍:当时是想这个比如说你这个下雨天,老人小孩可以有一个地方玩一玩。
记者:这是几户人家,这一个门就是一户人家吗?王澍:对,这里就是四口,一、二、三、四,这就是四户。
记者:这给四户人家一个共用的院子。
王澍:对,它自己每一家有一个种树小院子,这是四户共同可以用的。
记者:过去北京大杂院那公共空间。
王澍:是,但是显然你可以看到就是这种社区的意识的培养的,它是要需要时间。
记者:那您看,您带我们到这儿来,这是因为荒废了还是说人们根本没有理解你的意图。
王澍:我觉得这种生活方式的变换想让它变回来是困难的。
记者:您指变什么回来?王澍:比如说大家原来有邻居,大家喜欢邻居坐在院里互相聊天,当大家这个失去了这种生活方式之后,我是希望用我的建筑把这个方式能找回来。
【解说2】王澍从2001年开始接手设计钱江时代,到2007年建成业主入住。
最初他给这个拥有6栋高楼的小区起的名字叫“垂直院宅”,本意是通过院落式设计,引导一种邻里共处的社区生活。
但是5年之后,当记者跟随王澍随机走进这样的高层院落里,刚开始看到的情况似乎并不理想。
【钱江时代小区动态采访】记者:也就是说它小小的这样社区氛围并没有实现。
王澍:这是中国城市一个很大的问题,它并不只是社区,这个社区,因为我们都是在造这个高楼,把以前老的房子比如捉这种这种历史街区都拆了,它不仅是在拆房子,它的在拆生活方式,它是拆一个社区。
一个城市一个社会的和谐,尤其在城市里它的基础就是社区,我们相当于把发展的很很多年成熟的社区全拆了。
记者:想通过建筑再把这个社区重建。
王澍:重建起来,社区的意识重建起来,但是我知道这个很是难的,就像这是一个很典型的一个乌托邦的梦想。
记者:再上一层去看看。
王澍:我们随即访谈一下我估计成功的案例很少。
我们可以去看一下记者:这17。
王澍:17吧。
记者:就是这么一个地。
王澍:这有点像老百姓的小院。
记者:就是在看看的过程是很有意思的。
王澍:是的。
还有一大狗呢。
记者:狗狗你好。
王澍:太好了。
这家就做成花园了。
记者:您好。
这个花园是大家一起用的?住户:对呀。
记者:您是哪一年买的这个房子?住户:我是2009年买的。
记者:2009年买的。
当时为什么要买这个房子?住户:我就感觉它的视线,任何角度看出去都感觉心情很舒畅。
王澍:我最喜欢坐在那儿聊天,我称之为叫做恍如隔世,真有历史的时间,不只是现代,好像你不知道你身后在什么时空。
【解说3】在随后走访的两个院落里,我们看到公共空间已经被这里的住户有效利用,这一点令它的设计者王澍感到很是欣慰。
在设计之初,为了给楼里的住户留出院子的空间,他需要极力说服开发商放弃了本应有的利润。
【钱江时代小区静态访谈】王澍:比如说我们做得这个空间,这个空间房地产商给我算,他说你做这样一个邻里交互的空间,6栋楼这么多处合在一起,一笔账。
记者:合多少房子?王澍:按五千一个平米的造价,五千万不见了,他说我陪着你理想,就这样一下五千万不见了。
记者:它本身也是有价值的,空间并不是说就是一文不值的,当你意识到它的重要性之后,他可能比实实在在的房子还值钱。
王澍:你说得对,但是对房地产商来说五千万就是五千万,他把房子卖就完了,所以这个楼当时这个房地产商就是说他说,总要干点有价值的事情,所以他说陪你理想主义一次,就这一次我估计这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我陪你一次,所以这五千万他就赔进去了,做了这样一个理想。
记者:但是对于住在这儿的每一个人来说,他们是赚了?王澍:他们赚了最起码一个很好的很舒服的生活空间还有非常好的视野。
我不是说做完建筑就走人的建筑师,我特别感兴趣的是我的建筑做完之后,我说我创造了一个时空的,就像是一个舞台,我等着角色走上来,好了之后,他们开始在这里表演,就像人的生活开始发生,他会发生什么事情,我特别的感兴趣。
【解说4】也就是在这样的理念下,王澍设计了钱江时代,这个小区的六栋带院子的高层住宅也成为他至今十多年设计生涯当中,唯一设计过的商业建筑。
【钱江时代小区静态访谈】记者:你自己也讲过一般不做这个商业建筑,那当时为什么要做这个商业房产?王澍:我记得当时很多像我们这样的建筑师,就是国内的这种比较前卫、先锋的建筑师,有点思想,有点理想的建筑师是不屑做的。
记者:什么叫不屑于?王澍:因为这种东西的话其实他都是以逐利为主要的目的,大量地房产都在追逐利润,所以你只要做这个东西,就像是某种商业链条上的服务者,或者说,我不愿意帮凶这个词,或者同谋,它是一个环节,所以有一批国内的青年建筑师对这些东西是抱有一种批判的态度。
记者:那您为什么又涉足这个领域呢?王老师:因为这个时代中国的建筑对生活的影响太大了,对社会的影响太大了,如果我们是我们管自己的实验建筑师,实验建筑运动,像这样的一种实验派的建筑师只需做内容很艺术的建筑,像美术馆,艺术家工作室,一般做这个比较多,而整个的社会的问题,住在每一个城市里都在90%以上的量就是住宅,尤其是房地产的住宅,对我们的生活产生这么大的影响的事情,如果我们没有声音,我觉得我们不能够被称为实验建筑师,实验不只是来艺术的,实验的主要目的是要对这个时代爆发的问题给予正面的回答,完了以一种勇敢的实验性的方式去给予回答,这是我的一种。
记者:为什么只有这一次呢?王澍:其实犯这种傻的房地产商的是很少的。
基本上你不会看到房地产商会有点社会责任心,或者说有一些在文化或者传统问题上这种讨论,真正肯花心思参与这个讨论的开发商是非常罕见的.【解说5】王澍告诉我们,在目前建筑市场片面追求利润的导向下,像钱江时代这样能够体现出社会责任的地产项目只能是可遇不可求。
除此之外,他还争取过政府保障房的设计项目。
【钱江时代小区静态访谈】王澍:我一直试图想要插足安居房设计和建设,但是插不进去,因为这个各地都在很快地完成任务,我们进去做设计,那是在找麻烦。
所以想让我去设计安居房的到现在为止还没有,我尽管主动地去做试探,能不能我去做一些,因为我知道一般的建筑师不愿意做,费用很低,也没有多少设计费,要花很多的时间。
但是既使是这样,到现在为止我也没有机会。
记者:如果有这样的机会,你准备把它设计成什么样?王澍:我对安居房这个概念是有质疑的,因为安居房大家就说廉价,或者是低租住宅,它隐含着对这个社会阶层的一个划分,对低收入的人要注意划分,而且很多城市都规定,安居房必须放在城市郊区多远的地方。
我一直主张就是建筑尤其是大量的住宅,尤其是这次。
记者:3600万套,五年。
王澍:这样大量的,其实对重新来整理我们城市的社会的结构可以起很大的作用,它不仅仅是为了低收入的人群提供安全住宅,我最主张的方法是把安居住宅和房地产住宅混合到一起,我经常把安居房定这样的定义,我称之为社会主义住宅,其实我们看现代社会史上,如果你有机会去看,比如在布鲁塞尔,我经常去拜访当年的社会主义部门,很朴素的三层楼的小砖房,就像这样的结构,几户一个伦理,造价很低,但是很细心地考虑到人们的生活,前后有点绿化,形成一个不是房地产的社区,而是大家能够在生活上,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英文词叫(英),就是指的社区,就是邻居,是大家一起来享受一种分享的生活。
它应该是按照这样的方向来去做的东西。
【解说6】近年来,伴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拆大建的旧城改造突飞猛进,有人形容几乎每一个城市都是一个正在建设中的“大工地”。
迅速涌现的钢筋水凝土的建筑群打乱了人们原有的社区生活,人际关系恶化,传统文化缺失,这一系列的社会问题都让王澍深深感到忧虑。
【钱江时代小区静态访谈】王澍:说一句比较激进的话,我对中国的城市现状也是完全绝望的,这个根本不是我们的目的,这不意味着好的生活,环境能变成如此恶劣的状态,而且接下来越走越危险,我们都可以预见得到,这个城市会出什么问题如果我们提前,像我们是所谓的学者,学者就是要领先社会做一些研究,想一些事情,如果我们不能够提前看到这些东西,发出自己的声音,或者做一些样板示范,我觉得我们就没有尽到我们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