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4古诗三首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教案)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0871c65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3942374.png)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径、斜”等9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会写“寒、径”等1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3首古诗,默写《山行》。
(重点)3.能借助注释,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
能从古诗中描绘的景象知道古诗描写的季节。
(难点)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山行教学目标:1.认识“径、斜”2个生字,会写“寒、径、斜、霜”4个生字。
2.通过观察图片,看注释,查字典,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等方法,推测、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重点理解诗句中“远上”“斜”“生处”“坐”“爱”“于”的意思,进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默写。
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1.出示秋天的图片,明确单元主题,引导学生形成单元整体印象,从单元整体学习目标过渡到课文学习。
导语:同学们,说到秋天,你们的脑海里会浮现怎样的画面?我们每个人对秋都有不同的发现和感受,秋天真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季节!今天我们就要踏上一个新的单元学习之旅,主题就是“金秋时节”。
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将吟诵秋天的诗歌,描绘秋天的画卷,感知秋天的气息,聆听秋天的声音,从而感受到秋天的美好。
与此同时,我们还将学会一项新的语文阅读技能,那就是了解并运用多种方法去理解难懂的词语。
现在,就让我们穿越回古代,一起去看看古人眼里的秋天吧!2.播放朗读音频,学生听读三首古诗,观赏插图,进入古诗情境。
3.课件出示《山行》。
齐读诗歌,理解诗题。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1.指名学生介绍作者。
杜牧(803—852)唐代诗人。
字牧之,号樊川,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有诗文集《樊川文集》传世。
他的诗豪放、旷达、俊逸,七律和七绝都写得很成功,而七绝尤为凝练、自然,很多名篇为后人所传诵。
由于他在诗歌方面成就较高,后人把他与杜甫相提,称他为“小杜”,与李商隐并提,合称为“小李杜”。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4.《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4.《古诗三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f5e705f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31.png)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4.《古诗三首》教案《古诗三首》教案导语:本篇教案针对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二单元的课文《古诗三首》,通过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美,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教案主要包括教学目标、教材分析、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和课后作业。
一、教学目标:1. 了解《古诗三首》这一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2. 提高学生对古诗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欣赏古诗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
4. 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合作精神。
二、教材分析:教材《古诗三首》是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的第二单元,其中包括《登鹳雀楼》、《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月下独酌》这三首古诗。
这些古诗作者较为著名,内容优美、意境深远。
通过学习这些古诗,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阅读古诗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
四、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课1. 让学生观察并讨论课本封面上的古诗插图,引起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Step 2:导读课文1. 依次让学生朗读《登鹳雀楼》、《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月下独酌》。
2. 分别介绍每首古诗的作者、背景和意境,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深远内涵。
Step 3:阅读理解1. 让学生再次读一遍课文,并回答问题,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2. 引导学生表达自己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帮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古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Step 4:集体朗诵1. 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分别选择一首古诗进行朗诵。
2. 每个小组选择一名代表来进行朗诵,其他小组同学给予评价和鼓励。
Step 5:创作古诗1. 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创作一两句古诗。
2. 让学生依次朗读自己创作的古诗,鼓励他们大胆表达。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97c61b4e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37.png)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课前解析】本课三首古诗从不同角度描绘了秋天的景色。
本课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初读了解古诗大致内容,能说出三首古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插图、联系生活细读,想象画面,大致理解诗句意思;背诵积累古诗。
关注文本:本课由三首古诗组成,描绘的都是秋天的景色。
《山行》前两句写诗人看到的山中景致,后两句写诗人停车欣赏的原因,并从中悟得了“霜叶红于二月花”富有理趣的警句。
《赠刘景文》中的诗句将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跃然纸上,用“橙黄橘绿”写出了秋天的丰收景象,显露勃勃生机,给了好友刘景文以勉励,揭示了赠诗的目的。
《夜书所见》以景衬情,动静结合,运用对比手法表达诗人思乡念亲,怀想故园的感情。
关注写作背景:《赠刘景文》是苏轼于宋哲宗元佑五年(1090年)任杭州太守时所作。
苏轼在杭州见刘景文时,刘景文已五十八岁。
经苏轼向朝廷竭力保举,刘景文才得到小小升迁。
不想只过了两年,景文就死去了。
苏轼感慨刘景文人生坎坷遭遇,应当时景色作此诗作。
关注生字:本课需要书写的生字两个半包围结构,四个上下结构,七个左右结构,可以根据字的结构进行归类学习,从整体上把握书写规律。
引导学生书空,并注意观察,指导学生把握部件的位置与比例,把字写紧凑。
关注句子:在学习理解难懂的词语的方法时,可以结合课后练习第三题所列举的诗句引导学生运用借助注释进行理解体会。
如“坐”的注释是“因为”,大致了解这句诗的意思: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深秋枫林晚景。
“橙黄橘绿”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其指的正是秋天。
【教学目标】1.认识“径、斜”等9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会写“寒、径”等12个字。
2.能读出诗句的节奏和语调的变化,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默写《山行》。
3.能借助注释和插图,大致了解诗句的意思。
4.能从古诗中的景象知道古诗描写的季节。
5.感受作者的心情,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韵律美、意境美,逐步产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四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四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875bf72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38.png)
【导语】教案包括教材简析和学⽣分析、教学⽬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练习设计等。
⽆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篇⼀】部编版三年级语⽂上册第四课《古诗三⾸》课⽂原⽂ ⼭⾏ 【唐】杜牧 远上寒⼭⽯径斜, ⽩云⽣处有⼈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花。
赠刘景⽂ 【宋】苏轼 荷尽已⽆擎⾬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年好景君须记, 正是橙黄橘绿时。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灯明。
【篇⼆】部编版三年级语⽂上册第四课《古诗三⾸》知识点 ⼀、我会写 寒hán(严寒、寒冷、寒来暑往) 径jìng(径直、途径、⼤相径庭) 斜xié(斜线、斜坡、⽬不斜视) 霜shuāng(霜冻、风霜、霜期) 赠zèng(赠⾔、赠送、回赠) 刘liú(姓刘、刘海⼉) 盖gài(盖楼、盖章、掩盖) 菊jú(菊花、赏菊、春兰秋菊) 残cán(残缺、残害、残酷) 君jūn(君⼦、君⾂、国君) 橙chéng(橙红、橙⾊、鲜橙) 送sòng(欢送、送来、送别) 挑tiǎo(挑逗、挑动、挑拨) ⼆、我会认 犹yóu(犹如、犹有、记忆犹新) 傲ào(骄傲、傲⾻、傲慢⽆礼) 橘jú(橘⼦、橘红⾊、橙黄橘绿) 三、多⾳字 ⾏ háng(银⾏) xíng(不⾏) 挑 tiǎo(挑灯) tiāo(挑选) 四、古诗诗意 ⼭⾏诗意:⼀条弯弯曲曲的⼩路蜿蜒伸向⼭顶,在⽩云飘浮的地⽅有⼏户⼈家。
停下来欣赏这枫林的景⾊,那⽕红的枫叶⽐江南⼆⽉的花还要红。
赠刘景⽂诗意:荷叶败尽,像⼀把遮⾬的伞似的叶⼦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机勃勃。
别以为⼀年的好景将尽,你必须记住,最美景是在初冬橙黄桔绿的时节啊! 夜书所见诗意: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的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的秋风让客游在外的诗⼈不禁思念起⾃⼰的家乡。
第四课《古诗三首》(教案)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第四课《古诗三首》(教案)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54b2a0d9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f5.png)
第四课《古诗三首》(教案)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学生能够朗读《登鹳雀楼》、《静夜思》和《春晓》三首古诗,并理解其内容和意义。
2.学生能够运用诗歌的语言形式和思想表达人生感悟。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和欣赏诗歌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情感素质,提高学生对情感生活的感悟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三首古诗,让学生感受到古人的情感与思想,引导学生在心智上与古人产生共鸣,提高学生的情感认识水平,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和传统文化意识。
教学重点1.学习《登鹳雀楼》、《静夜思》和《春晓》三首古诗。
2.理解三首古诗的内容和意义,准确抒发古诗的情感。
教学难点1.让学生体会《登鹳雀楼》、《静夜思》和《春晓》三首古诗蕴含的文化内涵和人生哲理。
2.培养学生对三首古诗的欣赏和感受能力。
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教学内容1.《登鹳雀楼》2.《静夜思》3.《春晓》教学过程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三首古诗的课件,寻找相应的图片,方便学生了解古诗的内涵和情感。
2.教师准备音乐,为学生进入古代的诗意世界营造氛围。
导入1.教师放一首古风音乐,让学生调整呼吸,放松身体,进入诗意世界。
2.教师用自己的话简单地向学生介绍一下汉族文化的发展历程。
学习1.教师首先朗读出一首诗歌《登鹳雀楼》2.让学生跟读教师读诗,并夹杂着一些解释,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义。
3.请几个同学分别来读这首诗歌并讲述心得体会。
4.给学生时间思考,让学生抒发对这首诗歌的感受。
5.教师再让学生去品读《静夜思》和《春晓》两首诗歌,进行同样的操作。
总结1.教师对学生进行总结,让学生谈谈学习这三首古诗的感受和收获。
2.教师简单地总结三首古诗蕴含的文化内涵和人生哲理,让学生在心智上与古人产生共鸣。
教学评价评价方式1.表演评价。
2.书面评价。
3.互动评价。
评价标准1.学生能朗读诵三首古诗。
2.学生能够理解这些诗歌的内容和意义。
3.学生能够对这些诗歌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2023最新-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4篇
![2023最新-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4篇](https://img.taocdn.com/s3/m/63e2e62f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05f8566.png)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4篇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
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
下面是整理的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4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杜牧《山行》诗歌鉴赏篇一江苏省宜兴市万石实验小学张建峰邮编214212教材简析:《山行》是一首七言绝句,诗中通过对寒山、石径、白云、枫林的描写,勾画出了一幅绚烂的山林秋色图。
教学的过程中,我在识字的基础上,重[]点让学生理解诗句,从中体会到诗人那不同一般的情感,让学生感受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机,感受到这是一首秋的赞歌。
目标预设: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三个生字“径”“枫”“霜”,能说出诗句中“坐”、“于”的意思。
3体会诗中所描写的秋色以及诗人对秋天、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重点、难点:体会诗中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教学过程:一、学习生字、了解秋天。
1用换部首的方法学习生字。
经()枫()雪()径()疯()霜()指导学生观察上面一行与下面一行字有什么异同,然后再教学书写方法,最后指导学生读音上的区别。
2小朋友们,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板书:秋天)3对啊!“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这“橙黄橘绿时” 指的就是绚烂的秋天。
4你觉得秋天什么最美?(学生讨论,教师适时加以引导,可以描述,可是吟诗,也可以歌唱)二、设计情境,导入古诗。
1在这绚丽的秋天,正是登山的好季节,我们不妨跟着作者一起到山中去行走一下,感受秋天的美吧!(板书课题:山行)2出示古诗,学生自由读。
3初步说说,读了这首诗,你发现秋天的山上怎么样?或问秋天的山上都有些什么?三、品读古诗、感悟秋天。
(一)远上寒山石径斜1师:深秋时节,当我们沿着弯弯曲曲的山路向山上爬行,此时你看到满山枯黄的树枝杂草,你会有一种什么感觉?生:一种荒凉的感觉。
生:看到树木枯黄了,光秃秃的山,让人感觉冷嗖嗖的。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优质教案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优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7c36408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11.png)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优质教案4古诗三首第1课时:研究《山行》教学目标:1.掌握生字的音、形、义。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山行》。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大意。
4.培养研究古诗的兴趣,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大意。
教学难点:感受诗中表现秋天的美好境界,注意“径、斜”读音。
教学准备:1.课文挂图、字理演变图、生字卡片或课件。
2.朗诵的背景音乐。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教师出示挂图(或课件出示),说一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深秋,天气已经很冷,远处山林中传来阵阵清脆悦耳的XXX,诗人XXX坐在马车上正慢慢走来,今天我们一起学一首XXX写的古诗《山行》。
2、初读感知,识记生字,了解古诗大意1.自己读,定位识字,读准字音。
2.自由读,圈出不了解的词语。
3.小组读,合作研究,了解词义。
注意“径、斜”的读音,理解“石径、坐、霜叶、红于、XXX”等字词的含义。
小结:这首诗只用了二十几个字,就为我们描画了一幅这么美丽的秋景。
真了不起呀!实在,这每个字都是经过诗人精心雕琢的,你能不能沉下心来,再来细细地品味它,一定会有新的发现。
三、再读感悟,背诵古诗1.边放课件,边放古典音乐,用优美的语言把学生带人意境。
(走在带有深秋寒意的山路上,看到小路盘旋曲折,斜斜地向远处的山顶延伸。
诗人一边走一边向远处望去,只见那白云缭绕的地方住着几户人家。
诗人走着走着,忽然停下了车,为什么呢?因为美丽的XXX晚景把他给吸引住了。
诗人不禁赞叹:“霜叶红于二月花。
”)2.刚才我们跟随诗人一起观赏了秋季的景色,你有什么感触感染?你能把这感触感染读出来吗?(齐读)诗人写得美,你们读得也美,想不想把它背下来。
(自由背)四、指点写字1.“雨”作偏旁时,左边竖变点,横折钩变成横钩。
2.“车”字的下横要写得伸展。
五、拓展活动1.填字,涂色,说说你眼中的秋天。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a107290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22.png)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教案【教案】一、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的课文之一,主要内容是三首古诗,分别是《山丹丹花开红艳艳》、《悯农》和《小螺号》。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了解这三首古诗的背景和意义,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诵读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三首古诗的作者和背景;(2)理解古诗的内容和意义;(3)能够准确、流畅的朗读三首古诗。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朗读能力;(2)通过分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现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学习三首古诗的背景和意义;(2)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2.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内容和意义;(2)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现能力。
四、教学过程1.热身导入(1)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学习的内容;(2)播放与《山丹丹花开红艳艳》相关的音乐,营造学习氛围。
2.新课呈现(1)引导学生观察《山丹丹花开红艳艳》的图片,并进行描述;(2)介绍古诗的作者和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带领学生一起朗读《山丹丹花开红艳艳》,并进行语音语调的训练。
3.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悯农》这首古诗,了解其中的意义和情感;(2)学生自主朗读《悯农》,教师进行点评和修正。
4.拓展延伸(1)播放与《小螺号》相关的音乐,引发学生的联想;(2)讲解《小螺号》的背景和意义,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3)学生进行小组展示,表演《小螺号》的情景。
5.巩固提高(1)集体合唱三首古诗,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韵律和美感;(2)进行整体复习,检查学生掌握情况。
6.课堂总结(1)总结今天学到的知识和技能;(2)展示学生的优秀作品,给予肯定和鼓励。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古诗三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能够准确、流畅地朗读古诗。
同时,通过合作探究和拓展延伸,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现能力。
但在教学中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下节课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考能力的培养。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4 古诗三首教案(含教学反思)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4 古诗三首教案(含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b5ca3823fad6195f312ba67e.png)
4 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会认“径、斜”等11个字,会写“寒、径”等13个字,正确认读多音字“挑”。
2.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并能背诵。
【教学重点】1.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古诗表达的情感。
2.在比较欣赏中体会古诗中饱含的“情”。
【教学难点】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教学课时】3课时第一课时山行【课时目标】1.会认“径、斜”2个字,会写“寒、径”等4个字。
2.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教学重点】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2.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体会诗的意境,激发学生对秋天的欣赏美的欣赏,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教学过程】【课堂作业新设计】1.默写古诗《山行》。
2.根据诗意写诗句。
(1)深秋时节,山间有一条小路弯弯曲曲地伸向远方。
(2)在山林深处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3)我停下车子不走,是因为我喜欢这夕阳照耀下的枫树林。
(4)被秋霜打过的枫叶比春天的鲜花还要红艳。
参考答案1.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1)远上寒山石径斜(2)白云生处有人家(3)停车坐爱枫林晚(4)霜叶红于二月花【板书设计】山行(唐)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课后反思】成功之处: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诗三首》教案5篇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诗三首》教案5篇](https://img.taocdn.com/s3/m/f9974430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c0.png)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诗三首》教案5篇中班级的古诗教学,要重视指导同学感受诗的内容,充分领悟诗人的情感,然而诗的语言是浓缩的精华,加之诗人的创作背景同学根本无法体验。
所以,不能单单逐句理解诗句的意思,而应引导同学进入情境,进行感悟。
以下是我为大家细心整理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1.部编版三班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诗三首》教案教学目标:1、学会本首古诗生字“枫”,读准“斜”,理解词语。
2、读懂《山行》,用自己的话语说说古诗的意思。
3、感受古诗所描绘的景色,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过程:一、古诗激趣1、同学沟通古诗,背诵古诗。
2、回忆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1)理解课题,熟悉(2)解释词语,说说诗意(3)联系实际,发挥想象(4)感情朗读,体会诗境二、揭题学习《山行》1、仔细读诗,想一想哪些你能读懂了?2、同学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诗,沟通。
(1)山行:在山路上行走。
(2):杜牧(唐)同学用课外学问沟通对杜牧的熟悉,加深记忆,更便利的理解诗意。
(3)沟通:石径、坐、霜叶、红于、白云深处……(同学发觉沟通,在结合同学质疑,解读古诗词鱼。
)3、句子的理解:A、石头铺成的小路弯弯曲曲,远远伸向已是深秋季节的山头。
B、山上白云缭绕的地方,隐模糊约可以观察几户人家。
C、由于留恋这枫林傍晚的美景而停下车来(欣赏)。
D、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盛开的红花还要鲜红。
4、同学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古诗的诗意。
(自己说、同桌说、指名说)5、联系实际,发挥想象6、介绍古诗(可用小导游、小画家、小诗人……来表达古诗的意思。
)7、沟通: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感情?在朗读娴熟的基础上,体会感情。
8、美读古诗形式多样,体会情感。
三、作业完成课后的习题2.部编版三班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诗三首》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古诗《山行》,感受诗人对秋天的宠爱之情。
2、学习诗中消失的生字。
会写“于、枫”这两个字。
3、培育同学对古诗的宠爱之情,鼓舞同学背诵课文以外的古诗。
新人教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优质教案
![新人教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优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352c2be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e4.png)
新人教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优质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径、斜”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会写“寒、径”等1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默写《山行》。
3.能借助注释,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
能根据古诗中的景象知道古诗描写的季节。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故事导入,介绍作者。
1.出示课件,介绍《山行》的创作故事。
(板书课题)2.课件出示岳麓山图片。
“山行”是什么意思?这座山是哪座山?——湖南长沙的岳麓山。
3.杜牧简介。
杜牧(803—853),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诗文中多指陈讽喻时政之作。
有《樊川文集》。
代表作品有《清明》《阿房宫赋》等。
二、初读古诗,扫清字词障碍。
1.配乐范读。
要求:听准字音。
2.指名读,教师指导读准节奏,读准字音。
(1)课件出示: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教师正音:径.(jìng√jìn) 霜.(shuāng√shāng)3.说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为什么是“寒山”?“生”“坐”“于”各是什么意思?)4.结合画面,学生讨论交流疑难字词,教师释疑。
课件出示:寒山:深秋时节的山。
生:产生,生出。
坐:因为。
于:比。
三、再读古诗,品味诗意。
1.你认为这首诗中哪些地方写得好,或者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都可以提出来。
(生自由发言)2.学生先独立探究,然后小组讨论。
3.集体交流:(1)“寒山”点明了季节,这个“寒”字使人仿佛看到了……(2)“白云生处”说明山高;“有人家”使整个画面充满生机,起到静中有动的效果,使人仿佛看到了……听到了……(3)前两句诗描写了哪些景物?(板书:寒山石径白云人家)你认为第三句诗中哪个字最能表现诗人此时的心情?(爱)(出示秋天的枫树林图片)下面请同学们边欣赏枫树林边想象,此时我们与诗人一起来到了枫树林,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板书:枫林)(4)夕阳下的枫树林是如此美丽,你觉得哪个字最能表现枫叶的特点?(红)诗人觉得这枫叶比什么还红?(二月花)诗人仅仅是赞美枫叶的颜色红吗?你认为诗人赞美了一种怎样的精神呢?(点拨:注意“霜叶”的“霜”。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优秀教案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458a007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1c.png)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优秀教案教学目标:1.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生字十三个,背诵三首古诗。
2.学会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意思,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3.理解诗的意思,了解秋天的特点,体会诗人热爱秋天、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学会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意思,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教学难点:理解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热爱秋天、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小黑板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山行》一、导入新课1.谈话交流:同学们,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引导思考,后交流。
)(教师)因为有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所以我们看到了一个奇妙、美丽的大自然。
但是秋天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季节,也是收获的季节。
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山行》。
板题:山行杜牧2.教师播放诗歌录音,学生看课文听录音,注意“石径、斜、霜叶、坐爱”等词语的音形。
二、自主合作,读诗明意1.简介作者: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代诗人。
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人。
有《樊川文集》。
与XXX齐名,称“XXX”。
XXX的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XXX为“XXX”,称XXX 为“XXX”。
2.自由朗读,读到琅琅上口为止。
3.请学生朗读,互相评价。
4.四人小组合作,利用文中的注释及词语手册,合作互助,逐字逐句理解诗文。
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或写下来。
5.小组汇报交流。
点拨:1)山行:在山上行走(谁在山上行走)2)远上:向山的远处伸展。
3)寒山:深秋时节的山林(寒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实指秋天的山)4)斜:在这首诗中应读xié,意思仍当倾斜解释,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5)XXX:生:生出,存在。
(指有白云缭绕的地方,也说明那地方比较高。
)6)坐:因为。
爱:真爱,留恋的意思。
7)霜叶:经霜打过的枫叶。
枫林晚:傍晚时候的枫树林。
《古诗三首》(教案)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古诗三首》(教案)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69c93974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9d.png)
古诗三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并背诵古诗《咏鹅》、《晨曦》和《小松鼠》。
2.了解古诗创作背景及意义,理解古诗结构和语言特点。
3.提升学生对语言的感性理解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学生对三首古诗的背诵和理解。
2.学生对古诗的结构和语言特点的认识。
教学难点1.学生对古诗中的抒情描写的理解和表达。
2.学生对中文词汇的理解和掌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先播放一段描写鹅的视频让学生观看,然后教师向学生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你们想说些什么?”引导学生对所看到的鹅进行简单的感性认识和表达。
2. 学习《咏鹅》(25分钟)(1)朗读古诗教师先对古诗《咏鹅》进行朗读,让学生先听一遍后再跟读,重点讲解古诗中的抒情描写。
(2)背诵古诗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古诗的背诵,并进行同步朗读。
(3)理解古诗教师分析古诗《咏鹅》的意义及背景,引导学生理解古诗中的描述和描写,并进行感性的表达。
3. 学习《晨曦》(25分钟)(1)朗读古诗教师先对古诗《晨曦》进行朗读,让学生先听一遍后再跟读,重点讲解古诗中的语言表达和词汇掌握。
(2)背诵古诗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古诗的背诵,并进行同步朗读。
(3)理解古诗教师分析古诗《晨曦》的意义及背景,引导学生理解古诗中表达的情感和感觉,并进行感性的表达。
4. 学习《小松鼠》(25分钟)(1)朗读古诗教师先对古诗《小松鼠》进行朗读,让学生先听一遍后再跟读,重点讲解古诗中的动态描述和行文结构。
(2)背诵古诗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古诗的背诵,并进行同步朗读。
(3)理解古诗教师分析古诗《小松鼠》的意义及背景,引导学生理解古诗中描写的形象和动态,并进行感性的表达。
5. 总结归纳(5分钟)教师让学生针对三首古诗进行总结和归纳,让学生通过总结加强对课堂内容的把握和理解。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方法以“朗读-背诵-理解”为主,辅以导入和总结环节。
通过多次反复朗读古诗,让学生充分领略古诗的魅力。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诗三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cff58e6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4365845.png)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诗三首》教案一、课程概述本课程为部编版三年级上学期语文课程中的第四课,名称为《古诗三首》。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三首古诗的学习,包括《登鹳雀楼》、《将进酒》和《静夜思》。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通过阅读、朗读和解析这些古诗文来了解古人的文化和思想价值观。
二、教学目标1.了解并掌握三首古诗的内容,并能进行基本的朗读;2.了解古代文化的基本特征,认识古代文化的重要性;3.提升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4.开发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1.理解并朗读《登鹳雀楼》、《将进酒》和《静夜思》;2.了解诗文背景及有关文化知识。
3.2 教学难点1.通过阅读理解和诗歌的语言特点感受到诗歌中的情感表达;2.发现并习惯运用有关的阅读技巧来帮助理解人物的情感和心理。
四、教学方法1.集体讨论法:通过有针对性的提问来进行集体讨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2.阅读法:采用读一段、讲一段、思考一段的方式进行阅读,鼓励学生自己思考;3.表演法:组织学生朗读和表演诗歌,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和语言能力。
5.1 导入环节通过幻灯片或者全班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并带领学生了解古诗的特点和价值。
5.2 学习环节5.2.1 《登鹳雀楼》1.请学生一起来认真朗读一次《登鹳雀楼》,体验诗歌语言和情感的魅力;2.指导学生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尽量从诗歌描写的角度来描述作者的情感和心态,从而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3.请学生自行查找并阅读《登鹳雀楼》的历史背景并将其分享给全班,加深对诗歌的了解。
5.2.2 《将进酒》1.请学生跟随老师朗读一遍《将进酒》,体会其语言明快、气韵华丽的特点;2.引导学生自行理解《将进酒》中邀约、谦逊、高傲、豪放等情感;3.加强对诗词背后的历史情境的了解。
5.2.3 《静夜思》1.先请学生自行朗读和理解《静夜思》的内容;2.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关于对老家乡之思念而引发的情感表达;3.帮助学生发现《静夜思》中所体现出来的意向美和典型的中国文学赏析方法;4.让学生学习认识文章的层次,理解自己的思考所在的角色位置。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9a555f96b0717fd5360cdce6.png)
4 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认识生字,会写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要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古诗,体会其中的意境。
【教学难点】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要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教学方法】欣赏教学法【教学准备】1.课文插图。
2.学生搜集描写秋景或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读读背背。
【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熟读古诗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播放香山枫叶的录像)师:你们感觉这怎么样?这么美的景色,若是让画家看到了他会怎么做?让诗人看到了——(生:作一首非常有诗意的诗。
)师:对,唐代就有一位叫杜牧的著名诗人,他在山中行走的时候,被那美景所吸引,触景生情,写下了千古传颂的名诗——山行。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这首诗。
2.板书:山行,你们想读一读吗?引导学生自读。
3.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这首诗吗?(喜欢)我们怎么才能把它学好呢?(学生各抒己见。
)师:说得真好!那我们就先来朗读古诗吧!先自由地读,读好后再读给同桌小朋友听,要读准字音,读出重音、节奏。
学生自由地大声朗读、同桌互读纠正错误、同学们自告奋勇地朗读、小组读、全班、齐读等方式把古诗读正确。
二、品读古诗,领悟意境1.明确目的,交给方法师:小朋友真棒!一会儿就把这首古诗读通顺,读正确了!但仅仅会读还是不够的,还要能理解古诗的意思,怎样才能弄懂诗的意思呢?你们都知道哪些好办法呀?(学生自由说)下面我们就运用刚才大家说的这些方法同位合作学习这首诗。
学习要求:(1)读一读这首诗。
(2)圈画出诗中描写的景物。
(3)在不懂的地方作上标记,互相讨论,再和同伴说一说诗的意思。
2.再读古诗,品读诗句(1)诗人在山中行走,看到了哪些景物?(板书)从这些景物中,你们知道诗人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为什么?(2)解读感悟诗句。
第4课《古诗三首》(教案)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第4课《古诗三首》(教案)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69d71cee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94ac014.png)
第4课《古诗三首》(教案)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并背诵《山行》、《枫桥夜泊》和《夜书所见》三首古诗;理解诗句的含义,感受诗人的情感;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小组讨论、资料搜集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欣赏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教学内容1. 课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包括《山行》、《枫桥夜泊》和《夜书所见》三首古诗。
2. 生字词:学习本课中的生字词,并能正确地朗读、书写和运用。
3. 背景资料:介绍诗人的生平事迹、创作背景等相关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地朗读并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句的含义,感受诗人的情感;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教学难点:把握诗歌的意境,理解诗人的情感;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课件、黑板、粉笔等。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字典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音乐等方式,引导学生进入古诗的世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课文:教师带领学生朗读三首古诗,注意语音、语调、节奏等方面的把握。
3. 理解诗意:通过讲解、提问、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感受诗人的情感。
4. 学习生字词: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本课中的生字词,并能正确地朗读、书写和运用。
5. 小组活动: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6. 诗歌鉴赏:通过对比、联想等方式,引导学生欣赏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布置作业。
六、板书设计1. 课题:《古诗三首》2. 诗人:杜牧、张继、叶绍翁3. 诗句:摘录三首古诗的重点诗句,进行讲解和赏析。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 第4课 古诗三首 教案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 第4课 古诗三首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486acbd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1b.png)
4 古诗三首(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径、斜”等9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会写“寒、径”等1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山行》。
(教学重点)3.通过借助注释和插图、联系生活实际、想象画面等方法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
能从古诗中的景象知道古诗描写的季节。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准备课文内容相关的补充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径、斜”2个生字,会写“寒、径、斜、霜”4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能从古诗中的景象知道古诗描写的季节。
背诵《山行》,默写《山行》。
3.通过借助注释和插图、联系生活实际、想象画面等方法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山行》的情感。
教具准备小学课件资源教学过程Ⅰ图片激趣,谈话导入1.欣赏四季图片,感受每个季节的景色特点。
师:你们喜欢哪个季节?说说它的特点。
预设1:春天,万物复苏,一切都充满了生机。
预设2:夏天,有各种香甜的瓜果。
预设3:冬天,白雪皑皑,大地像是铺上了一层厚厚的地毯。
2.谈话导入:古代有很多诗人也喜欢四季景色,他们用诗歌来记录自己的所见所感。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组这样的古诗。
(板书课题:古诗三首)(出示古诗)请大家自由读古诗,思考这三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
(秋季)【设计意图】通过自由读三首古诗,思考古诗描写的季节,让学生对三首古诗有初步了解,使学习具有一定的整体性。
3.现在让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古诗。
(板书:山行)Ⅱ学习《山行》,感悟喜爱与赞美1.读懂诗题,了解诗人。
(1)齐读诗题。
(读准后鼻音“行”)根据字义,并联系生活经验,理解诗题。
学生由字到词,说说诗题的意思,“山行”是指在山中行走。
师:一天,杜牧乘着马车,顺着山路而上,山上的美景让他流连忘返,他情不自禁挥毫写下了这首诗。
(2)你了解诗人杜牧吗?学生交流。
课件出示杜牧的助读资料。
2.读通诗文,感受韵律。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2)交流易读错的字音,“斜”读xié;“径”是后鼻音,读jìng,注意与“经”区分开;另外要注意“生”和“枫”的读音。
4《古诗三首》(教案)三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
![4《古诗三首》(教案)三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8750d829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9f.png)
《古诗三首》(教案)三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句的含义,感受古诗的意境;学会生字、新词,并能正确书写。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感悟、想象、表达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审美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古诗,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引导学生珍惜时光,热爱生活。
二、教学内容1. 课题:《古诗三首》2. 课型:讲读课3. 课时:2课时4. 教学内容:三首古诗《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夜宿山寺》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句的含义,感受古诗的意境;学会生字、新词,并能正确书写。
2.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的含义,感受古诗的意境;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审美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课本、笔记本、字典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三首古诗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课文:学生自读三首古诗,注意字音、停顿、语气,初步感知古诗的韵律美。
3. 学习生字: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生字,掌握生字的读音、写法、意义。
4. 理解诗意:通过讲解、讨论、想象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感受古诗的意境。
5. 背诵古诗:学生分组背诵古诗,互相纠正,达到熟练背诵的程度。
6.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欣赏其他古诗,了解古诗的作者、背景、风格等,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六、板书设计1. 课题:《古诗三首》2. 课型:讲读课3. 课时:2课时4. 教学内容:三首古诗《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夜宿山寺》5. 教学重点与难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句的含义,感受古诗的意境;学会生字、新词,并能正确书写。
七、作业设计1. 背诵三首古诗,家长签字。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三首》教案及反思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三首》教案及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cd1ffc10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09.png)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三首》教案及反
思
一、教学目标
1.对《古诗三首》的作者及背景了解。
2.让学生初步了解古诗的形式特点和意境。
3.学会运用朗读、背诵等方法,对古诗进行鉴赏。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让学生初步了解古诗的形式特点和意境。
2.教学难点:鉴赏古诗并加以理解和表达。
三、教学过程
1. 集体观看课文
观看课文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初步熟悉文本,同时培养学生对古文的感性认知。
2. 集体朗读课文
通过朗读古诗,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节奏和意境,同时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口语表达能力。
3. 教师讲解课文
教师通过具体的解释和分析,让学生了解古诗的形式特点和意境,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4. 小组合作阅读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阅读古诗,通过讨论和思考,理解古诗的深层含义。
5. 分组演讲
让分组的学生进行演讲,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四、教学评价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在朗读、鉴赏和表达等方面都得到了较好的锻炼。
同时,学生也对古诗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发展了审美情趣和阅读能力。
五、反思
本次教学中,我觉得教师讲解课文这一环节要注重讲解的深度和广度,并适当注重互动交流,借鉴学生的思维和想法。
同时,在小组合作和分组演讲环节,要注意活跃氛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和表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认识“径、斜”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会写“寒、径”等1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默写《山行》。
3.能借助注释,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
能根据古诗中的景象知道古诗描写的季节。
- 第一课时-一、故事导入,介绍作者。
1.出示课件,介绍《山行》的创作故事。
(板书课题)2.课件出示岳麓山图片。
“山行”是什么意思?这座山是哪座山?——湖南长沙的岳麓山。
3.杜牧简介。
杜牧(803—853),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诗文中多指陈讽喻时政之作。
有《樊川文集》。
代表作品有《清明》《阿房宫赋》等。
二、初读古诗,扫清字词障碍。
1.配乐范读。
要求:听准字音。
2.指名读,教师指导读准节奏,读准字音。
(1)课件出示: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教师正音:径.(jìng√jìn) 霜.(shuāng√shāng)3.说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为什么是“寒山”?“生”“坐”“于”各是什么意思?)4.结合画面,学生讨论交流疑难字词,教师释疑。
课件出示:寒山:深秋时节的山。
生:产生,生出。
坐:因为。
于:比。
三、再读古诗,品味诗意。
1.你认为这首诗中哪些地方写得好,或者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都可以提出来。
(生自由发言)2.学生先独立探究,然后小组讨论。
3.集体交流:(1)“寒山”点明了季节,这个“寒”字使人仿佛看到了……(2)“白云生处”说明山高;“有人家”使整个画面充满生机,起到静中有动的效果,使人仿佛看到了……听到了……(3)前两句诗描写了哪些景物?(板书:寒山石径白云人家)你认为第三句诗中哪个字最能表现诗人此时的心情?(爱)(出示秋天的枫树林图片)下面请同学们边欣赏枫树林边想象,此时我们与诗人一起来到了枫树林,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板书:枫林)(4)夕阳下的枫树林是如此美丽,你觉得哪个字最能表现枫叶的特点?(红)诗人觉得这枫叶比什么还红?(二月花)诗人仅仅是赞美枫叶的颜色红吗?你认为诗人赞美了一种怎样的精神呢?(点拨:注意“霜叶”的“霜”。
经霜打过的枫叶一般都是怎样的?)枫叶那种不屈不挠、顽强抗争的精神不正是诗人所赞叹的吗?(5)指名说说全诗的意思。
(深秋时节,我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山,白云飘浮的地方,隐约可以看见几户人家。
我之所以禁不住停下车来,是因为太喜爱这深秋枫林的晚景。
经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的春花还要红艳。
)四、精读古诗,疑难探究。
“霜叶红于二月花”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这一片红色使秋天的山林呈现出一种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诗人从中感受到了秋天胜于春天的生命力。
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喜爱枫林秋景、赞美秋天的感情。
(板书:热爱秋天)五、指导诵读。
多种形式反复读,背诵古诗。
六、课外作业。
根据《山行》画一幅画。
一首好诗是美的,一幅好画更是美的,你愿意把它画下来吗?- 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认识作者。
这节课我们学习宋代诗人苏轼的《赠刘景文》。
1.认识作者。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都是大文豪,世称“三苏”。
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和比喻,在艺术表现上独具一格。
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影响很大。
代表作品有《水调歌头》《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苏轼很欣赏一位叫刘景文的诗人,还写了一首诗送给他以表达对他的支持与鼓励。
诗人一反悲秋的调子,反而认为这“橙黄橘绿”的时节为一年中最好的光景,实在是胸襟宽广、乐观旷达啊!现在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这首诗吧!2.理解诗题。
理解“赠”的意思,明确《赠刘景文》就是“送给刘景文的诗”。
二、初读古诗,扫清字词障碍。
1.教师范读。
要求:听准字音。
2.教师正音:赠.(zèng√zhèng) 擎.(qíng√qín) 残.(cán√chán) 橙.(chéng√chén)3.学生自己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圈出不理解的字词。
4.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尽:完毕,这里指凋谢。
擎:举,向上托。
残:残败,枯萎。
犹:还,尚且。
5.师生交流,划分节奏。
赠刘景文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三、再读古诗,想象诗歌画面。
1.自由读,结合插图理解诗意。
2.小组内讨论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3.教师读,学生看图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四、理解古诗,疑难探究。
1.荷尽已无擎雨盖。
师:什么是荷尽?(荷花凋谢)什么是“擎雨盖”?(遮雨的盖子,这里指荷叶。
)(出示图片)由此可以知道这是什么季节?(秋)2.菊残犹有傲霜枝。
师:还可以从哪里看出来这首古诗是写秋天的呢?(点拨:用同样的方法理解“菊残”。
)(开败了的菊花)平时碰到有不理解的内容,你是如何解答的?(查阅相关资料;联系上下文;结合插图;组词,根据词语来选择合理的解释。
)课件出示:霜,指附着在地面或靠近地面的物体上的白色微细冰粒,是接近地面的水蒸气降至0℃以下凝结而成的。
当时的情景是什么样的?(看课文插图)在这样寒冷的季节里,菊花谢了,还剩下枝条傲然挺立着,不怕风吹霜打。
(点拨:傲霜——傲视风霜。
)师小结:在古代,菊花和荷花都是品性高洁的代表,时至今日,人们还是对菊花和荷花情有独钟,说品德高尚的人“出淤泥而不染”,说性情恬淡、不争名利的人“人淡如菊”。
(齐读两句)(板书:歌颂气节) 3.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橙黄橘绿”,说明是深秋时节;“好景”,即秋天硕果累累的丰收景象。
荷叶原来像撑开的雨伞,到如今全都枯败了,再也无法遮挡雨水;菊花虽然也凋零落尽,然而它的残枝却带着傲骨,仍挺立于霜雪中。
也许有人会觉得这样的时节一定是萧条无味的,可苏轼却说:“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板书:充满乐观)4.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吗?(荷花凋谢,连那遮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的菊花的花枝还在傲霜凌寒。
一年中最好的光景您一定要记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时节。
)5.师:此诗托物言志,意境高远。
前两句写残景,“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的萧条景象;后两句议好景,揭示了赠诗的目的,通过“橙黄橘绿”来勉励朋友困难只是暂时的,要乐观向上,切莫意志消沉。
全诗表现了诗人旷达的胸襟和对处于窘境中的友人的劝勉和支持。
- 第三课时-一、图片导入,激发兴趣。
1.课件出示秋天景物的图片,提问:这是什么季节的景色?(生答)2.师:秋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丰收的季节,也是一个容易让人产生愁思的季节。
宋代有位诗人叫叶绍翁,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
一天夜里,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夜书所见》。
“书”即“写”,题目的意思就是“在夜晚写下自己看到的景物”。
大家想知道作者写了什么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板书诗题)3.介绍作者。
叶绍翁,字嗣宗,号靖逸,龙泉(今浙江龙泉)人,南宋诗人。
其诗以七言绝句最佳,写景抒情,字句精丽,长于白描。
有的写江南水乡景色,颇有风味;有的写田家的生活片段,平易含蓄,词淡意远,耐人寻味。
代表作品有《游园不值》《夜书所见》等。
二、初读古诗,扫清字词障碍。
1.自由朗读。
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这首诗读通顺,读流利。
2.教师正音:萧.(xiāo√xāo) 挑.促织(tiǎo√tiāo)3.借助字典和注释,理解诗中词语的意思。
(挑:用细长的东西拨弄。
)4.课件出示古诗节奏,读好停顿。
夜书所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教师范读古诗。
要求学生边听边思考,想想诗中描写了哪几种景物。
2.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教学)3.结合插图理解诗意。
四、精读古诗,疑难探究。
1.认真读前两句诗,体会诗人心里的“寒”。
诗的前两句写景,这两句用“萧萧梧叶”“寒声”和“江上秋风”写出了环境的凄清幽冷,实际上是用来衬托诗人客居心境的凄凉。
(板书:凄凉)2.请大家默读后两句诗,边读边结合插图和注释想一想,诗人看到了什么?这些情景有什么作用?有不懂的问题可以提出来。
在这深夜里,诗人看到远处篱笆下有一盏灯火亮着,料想是有孩子们在捉蟋蟀。
儿童的无忧无虑、天真自在,更加反衬了“客”的孤寂与无奈。
这样的情景让人忍不住想问,诗人是否想起了他的童年生活呢?(板书:孤寂、思乡)3.这首诗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该诗以动衬静,以景衬情:以梧叶声和风声衬出秋夜的寂静;以儿童夜挑促织的乐景反衬自己客居他乡的悲情。
)五、拓展阅读。
你还知道哪些思乡的古诗,找来读一读。
泊 船 瓜 洲[宋] 王安石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古 诗 三 首山行{ 远景{寒山 石径白云 人家近景——枫林}热爱秋天 赠刘景文{ 秋末的特征{荷尽无叶菊残傲霜}歌颂气节收获的季节{橙子金黄橘子青绿}充满乐观}赞赏 勉励夜书所见{ 见:梧叶 一灯明听:寒声感:动客情}凄凉、孤寂、思乡这三首诗都是描写秋天的景色,但是表达的感情却大不相同。
三年级的古诗教学,本应重视指导学生理解诗的内容,充分领悟诗人的情感。
然而诗的语言是浓缩的精华,而且诗人的创作背景学生无法体验。
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不能单单逐句理解诗句的意思,而应引导学生充分了解诗人的经历与抓住诗句的语言美进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