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非现场审计系统进行分析性复核

合集下载

利用非现场审计系统进行分析性复核

利用非现场审计系统进行分析性复核

利用非现场审计系统进行分析性复核非现场审计系统是一种利用电子化工具和技术进行审计的方式,可以高效地进行数据收集、分析和复核。

在进行分析性复核时,可以采用非现场审计系统来辅助,提高审计工作的准确性和效率。

本文将从非现场审计系统的特点、分析性复核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利用非现场审计系统进行分析性复核等方面展开讨论。

非现场审计系统的特点:1.自动收集数据:非现场审计系统可以自动从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系统中获取数据,避免了人工汇总数据的繁琐过程,减少了错误率。

2.大数据分析能力:非现场审计系统具备强大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可以对大量数据进行快速处理,提高分析的效率和准确性。

3.数据可视化:非现场审计系统可以将数据以图表等形式展示,使审计人员更容易理解数据的关联和趋势,进而辅助分析。

4.高效沟通协作:非现场审计系统可以实现多方协作,审计人员之间可以随时共享和交流数据、分析结果和发现,提高团队协作的效率。

分析性复核的重要性:分析性复核是审计工作中的重要环节,通过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潜在的问题和风险,以及提供审计意见的依据。

分析性复核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发现异常情况:通过分析财务数据,可以发现异常情况,例如异常的收入或支出、异常的利润率等,从而引起审计人员的警觉,进一步深入调查可能存在的问题。

2.识别风险:通过对财务数据的分析,可以识别潜在的风险因素,例如市场变化、竞争压力等,从而提前预警并采取相应措施,降低风险。

3.验证财务报表:通过与被审计单位提供的财务报表进行比对,可以验证财务报表的准确性和真实性,避免虚假报表的出现。

如何利用非现场审计系统进行分析性复核:1.设定分析目标:在进行分析性复核时,首先需要确定分析的目标,例如检查营业收入是否与销售额相符、利润率是否合理等。

2.提取数据:利用非现场审计系统,从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系统中提取相关的数据,并整理好数据的格式,以便后续的分析处理。

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防范与控制措施

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防范与控制措施

摘要:执业质量是会计师事务所的生命线,而每个审计项目的执业质量则是构建会计师事务所整体质量声誉的奠基石,做好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相关影响因素的控制及管理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为达成上述目的,可在深入挖掘审计质量一系列影响因素的基础上,结合各类影响因素的特征,确立适宜的控制措施。

此外,为保障事务所的良性发展,还可结合其他事务所的成功审计管理经验,提炼有价值的管理措施,以促进事务所审计质量的持续提升。

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了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防范与控制措施。

关键词: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风险控制会计师事务所进行质量管理最终要达到的目的有两个,一个是确保会计师事务所以及事务所的工作人员是在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职业规则的限定范围内服务客户、履行职责以及开展业务;另一个就是确保会计师事务所、项目合伙人以及注册会计师能够出具符合当下具体情况的、高质量的、合适的报告。

为了达到会计师事务所进行质量管理的两个目的,会计师事务所能做的就是尽可能的规避、控制、减小风险。

一、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形成原因(一)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自从我国出台新的会计审计风险准则之后,其中增加了较多行业涉及的法律法规,扩展了针对重大评估风险等内容的相关法律条文定义,并且也完善和更新了会计审计工作的定责和行政方面的规定,但目前在相关的民法中没有明确具体的民事责任判定以及刑罚方面的法律法规,造成了政府追责过程中难以进行会计师行业的刑事落实的问题,导致了行业内部对审计工作的检查监督的力度不足,一些审计工作人员会利用法律的漏洞,辅助企业规避税务等,严重违反我国法律法规,造成了国家财政的损失[1]。

(二)监管环境及力度的变化从审计流程来看,外部监管的作用为:监督、约束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工作,保障审计工作规范性。

因此,监管环境、监管力度的变化,可引发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的波动。

从我国目前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监管工作状况来看,负责监督会计师事务所的机构以证监会、财政部门、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为主。

国家电网公司审计工作办法

国家电网公司审计工作办法

国家电网公司审计工作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建立健全国家电网公司(以下简称公司)自我约束和风险控制机制,规范公司审计工作,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公司章程,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各区域电网公司、省电力公司以及其他全资公司和控股公司(以下简称公司各单位)。

第三条公司实行内部审计制度.内部审计是指内部审计机构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财务会计制度和单位内部管理规定,对本单位及子公司(单位)财务收支、资产质量、经营状况与绩效,以及建设项目或者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的监督与评价。

第四条按照国家和公司有关规定,依照内部审计准则的要求,公司各单位应认真组织做好审计工作,及时发现问题,明确经济责任,纠正违规行为;通过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检查,防范和化解经营风险,维护正常生产经营秩序,促进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第五条审计工作应遵循独立性和客观性原则。

第六条公司内部审计工作接受审计署、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等部门和行业协会的指导和监督。

第二章审计管理体制第七条按照管理体制和产权关系,公司各单位审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分层负责.公司各单位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预算执行情况审计、重大投资项目审计等专项审计和审计调查,按照“谁任命、谁审计”、“谁考核、谁审计”、“谁投资、谁审计”、“谁管理、谁审计”、“谁控制、谁审计”的原则分级组织实施.第八条公司总部负责对公司各单位的审计,指导公司各单位审计工作。

可根据管理需要进行延伸审计。

公司总部负责审计资源统一配置,制定重要审计制度和培训标准,培训审计负责人和业务骨干,对重要事项和临时审计任务,统一调配公司系统审计力量.公司各单位按照管理权限,负责配置管理范围内的审计资源,上级单位负责对下级单位审计工作的检查与指导。

第九条公司设审计部和审计派出机构.审计派出机构协助审计部工作,业务上接受公司审计部的指导.第十条公司各全资子公司、分公司、公司具有实际控制权的单位以及地市级供电单位设立独立的审计部门,县级供电单位根据需要设立独立的审计部门。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进一步提高数据质量做好非现场监管工作的通知-银监通[2008]10号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进一步提高数据质量做好非现场监管工作的通知-银监通[2008]10号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进一步提高数据质量做好非现场监管工作的通知正文:----------------------------------------------------------------------------------------------------------------------------------------------------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进一步提高数据质量做好非现场监管工作的通知(银监通[2008]10号)各银监局,各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中国邮政储蓄银行,银监会直接监管的信托公司、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非现场监管信息系统于2007 年正式投入运行,经各方共同努力,已基本实现预计目标。

为进一步提高非现场监管报表数据质量,做好2008 年非现场监管工作,现将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建立数据质量“四单制度”,规范数据质量管理流程建立以“提示单”、“警告单”、“现场检查单”和“处罚单”为核心的数据质量管理制度,细化监管要求,规范监管流程。

(一)针对数据中存在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核实情况时,向银行业金融机构发出“提示单”1.适用条件:针对非现场监管报表数据中存在问题和疑点,非现场监管人员在通过电话交流或现场走访等方式与银行业金融机构进行了解沟通后,仍认为需要对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提示或需要对有关问题进一步进行核实时,向银行业金融机构发出提示单。

2.格式内容:(1)提示单格式参见附件1。

(2)提示单要明确说明银行业金融机构非现场监管报表或相关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或需要确认的内容。

(3)提示单要明确说明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提供的信息范围和内容,包括提供数据变动原因、数据管理制度、业务流程安排、自我检查情况或内部审计结果等。

(4)提示单要明确银行业金融机构反馈信息的时间和方式,如正式文件、讨论会议或约见会谈等。

3.使用方式:非现场监管人员以本部门(处、科)或本局(分局)办公室名义正式行文通知银行业金融机构,“提示单”作为附件。

非现场审计在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中的作用与提升措施

非现场审计在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中的作用与提升措施

非现场审计在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中的作用与提升措施2011-04-29 09:45:31非现场审计是指建立在现代信息处理和传递方式基础上,通过连续地搜集被审对象的各种数据和资料,依据预定的程序和方法来分析、评价和监测被审对象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的一种审计方法。

非现场审计具有全面性、时效性以及成本低、效率高和规范性强等特征,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农行非现场审计的信息化、网络化和专业技术化程度偏低。

本文就农行内部审计现状及非现场审计在内部审计中的作用定位展开研究,提出充分发挥非现场审计作用的对策。

一、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面临“三大矛盾”近几年来,我国五大商业银行先后完成股份制改造并成功上市,内部审计被纳入董事会及其下的审计委员会管理,其在公司治理、风险管理等方面的作用和地位显得十分重要,为此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机构正积极推进审计转型,以满足董事会和最高管理层需要。

当前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面临“三大矛盾”。

(一)银行业务量的快速增长与审计理念陈旧、审计手段落后的矛盾。

一方面在经济高速发展下,商业银行各项业务正处在快速增长期,表现为新业务品种不断推出、存贷款业务快速增长、中间业务突破性发展,带来内部审计领域扩展、审计需求大增。

另一方面面对堆积如山的凭证、报表、档案,在海量的业务数据中发现问题、寻找证据,仍沿袭以往的以手工操作为主的审计手段和过分依赖于现场审计的审计模式使得审计人员在履行职能时多少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只有改进原有的审计理念和审计方法,才能完成董事会赋予内部审计的目标任务。

(二)银行机构众多、网点分散与内审机构收缩的矛盾。

一方面农业银行是我国网点最多的商业银行,因机构众多、网点分散,审计人员在各个机构之间东奔西突、疲于奔命,工作强度大,审计成本高,审计效率和审计的有效性难以得到保证。

另一方面审计体制改革后,农业银行内部审计划片设置10个审计分局,机构收缩、人员减少,实施审计项目时因资源配备不足,对审计覆盖面、审计的深度、审计及时性有一定的影响,可能造成审计职能作用发挥不够。

非现场审计支持提升审计项目成效的作用分析

非现场审计支持提升审计项目成效的作用分析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爆炸式发展,审计技术与方法不断创新,非现场审计以其低投入、高成效的优势日益成为审计人员青睐的新型审计手段,并逐步在审计工作的各个方面得到推广和应用。

从单个审计项目实施过程来看,传统的审计项目实施需要经历审前准备、现场审计、审计报告、整改跟踪等不同阶段,且一般全部由一个审计项目小组完成,需要的人力和时间较长。

非现场审计诞生后,单个审计项目的不同阶段可以由不同小组人员分别实施,从而为提高单个审计项目实施成效提供了技术可能和保障。

一、非现场审计支持的基本运作方式非现场审计技术支持的思路是在现场审计小组之外,再成立一个专业的审计技术支持团队,专门负责开展风险分析、审计计划确立、审计方案编制、提供审前分析报告、疑点线索分析、现场审计答疑、审计报告质量控制、审计风险提示、审计经验及案例汇编等技术类工作,从审前、审中、审后全流程对各个现场审计小组提供审计技术支持服务。

在这种机制下,各现场审计小组可以集中精力进行现场核实工作,按照审计方案实施相关审计程序,以风险为导向,重点对疑点数据和线索进行深入调查和分析,以提高审计揭示和发现普遍性、重大性、趋势性问题的能力。

由此可见,现场审计小组与技术支持团队就像是推动审计项目实施的两个轮子,现场审计小组重在通过现场核实揭示问题,技术支持团队重在通过海量数据分析提供线索和难点问题技术解决方案。

这一模式的积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从审计成效看,技术支持团队一般由经验丰富的资深审计人员构成,由他们统一进行风险分析和审计项目计划编制,有利于综合考虑外部监管及内部管理等各个方面的因素,以风险为导向,合理确定年度审计重点,统筹安排审计项目,从而确保审计资源配置的有效性。

同时,由专业的技术支持团队通过非现场海量数据分析的方式先行定位疑点数据和问题线索提供给各现场小组实地核实,并实时提供现场疑难问题解决方案,这都是对现场审计人员技术方面的大力支持,无疑将极大地提高问题的揭示率。

银行如何有效开展非现场审计

银行如何有效开展非现场审计

银行如何有效开展非现场审计【摘要】非现场审计是提高审计效率、节约审计成本、弥补现场审计不足的有效方法。

本文针对银行目前开展非现场审计存在的问题,指出了银行有效开展非现场审计的思路和方法。

非现场审计是审计部门按照一定审计程序连续收集、整理分析被审机构和业务经营数据及相关资料,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检测被审机构经营状况及其发展趋势的一种监督方式。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金融电子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审计对象、审计环境等已发生了较大变化,要求审计方式必须与时俱进,以信息化的审计对应信息化的审计对象,非现场审计与现场审计方式相结合、非现场审计技术与审计经验相结合必将成为银行内部审计方式的发展方向。

一、开展非现场审计的意义非现场审计是以计算机最新技术为手段,通过对审计对象相关业务数据和资料的连续调集、整理和分析,可以对银行所有分支机构和业务进行持续的、不间断的监测,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和疑点,扩大了审计的机构和业务覆盖范围,提高了审计的实效性,可以弥补现场审计的不足。

而且,非现场审计通过银行风险评估所提供的机构和业务的风险状况,可以帮助现场审计更加科学准确地选择审计样本,通过问题查找发现的疑点能够帮助现场审计有针对性地跟进检查、核实,为制定审计计划、安排审计资源提供支持,从而提高现场审计的效率,节约审计成本。

(一)银行开展非现场审计能够及时发现被审计单位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由于非现场审计实施不间断监控,而且非现场审计的监测频率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定为一个季度、一个月,甚至五天、一天,对风险变化的反应几乎是同步的,可以及早发现风险苗头,实现对风险的早期控制,为管理层提供预警信号。

同时,非现场审计是通过对审计对象的经营状况进行风险检测,确定审计工作重点监控对象和区域,这样就可以为现场审计提供资料和线索,最大限度地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为领导决策提供支持。

(二)银行开展非现场审计可以减少人为因素,提高审计效果非现场审计利用计算机技术直接对整个业务系统进行连续的或突击的审计,无须事先准备资料,这种非现场适时突击审计可以将人为因素减少到最低的限度,甚至可以在被审计单位不知不觉的情况下完成审计工作,这将为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质量、严肃查处各类违规违纪问题,充分发挥审计的监督和评价作用创造以极为有利的条件。

关联交易管理专项审计方案定

关联交易管理专项审计方案定

关联交易管理专项审计方案定关联交易专项审计方案根据银监会《商业银行与内部人和股东关联交易管理办法》“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部门应当每年至少对商业银行的关联交易进行一次专项审计”的相关规定,为了进一步规范我行关联交易行为,有效控制关联交易风险,科学有效地管理关联交易,掌握我行在授信、资产转移、提供服务等方面是否存在关联交易风险。

根据年度工作计划,内审监督部组织人员对我行关联交易管理情况进行一次专项审计。

一、审计目标一是检查关联交易管理组织制度建设情况;二是掌握全行关联交易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三是关联交易管理是否符合诚实信用、实事求是、严格管理、力求规范的原则;是否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和有关的银行业监督管理规定。

经过本次专项审计,客观地评价关联交易管理现状,揭示业务中的薄弱环节,进而有效防范风险,规范关联交易行为。

二、审计范围及审计对象本次专项审计主要检查关联方与我行发生的信贷业务,审计对象为董事会办公室、授信评审部、风险管理部、公司一部、公司二部、个金一部、个金二部、城中支行、常新支行以及相关营业机构,实际期限必要时能够上溯。

三、审计时间及审计方式从09月01日至09月30日,采取现场与非现场审计相结合的方式。

四、审计内容(一)组织、制度建设情况1、关联交易管理的组织架构检查我行是否成立关联交易控制委员会;成员是否不少于三人;是否由独立董事担任负责人;是否有相关部门负责对关联交易进行台账登记,并负责管理交易的日常事务。

2、制度建设情况检查我行《关联交易管理办法》,是否符合银监局公布的《商业银行与内部人和股东交易管理办法》要求。

我行办法中是否存在内容不完整、不合理的情况,是否存在与监管办法有冲突的地方。

3、业务流程管理情况(1)一般关联交易,即单笔交易金额在本行资本净额1%以下,且该笔交易发生后本行与该关联方的交易余额在本行资本净额5%以下,流程是否正确:即由支行(或总行业务部门)提交总行授信管理部门审查,经分管行长审核后,报风险管理与关联交易控制委员会主任审批。

高校财务管理风险分析与审计措施

高校财务管理风险分析与审计措施

高校财务管理风险分析与审计措施摘要:高校内部管理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财务管理,其管理质量直接影响到高校健康发展。

长期以来,高校不重视财务管理风险,主要是因为高校不是营利组织,缺少成本核算与追求效益的动力,加上没有有效的研究方法,也不重视资金使用效率。

但随着高校不断扩招及改革,办学呈现多元化,使得财务管理面临着较为复杂的局面。

高校财务管理风险不再局限于传统财务管理风险问题,而是拓展为整个财务及经济活动领域的风险。

因此,需深入研究高校财务管理风险问题,切实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进一步提高高校整体管理效率。

关键词:高校;财务管理风险;审计;措施1高校财务审计的重要性随着高校迅速发展及规模扩大,财务工作凸显复杂性特点,面临着日益繁重的工作任务。

要想保证高校健康运行,就要提高高校经济管理能力,加强对财务监督审计工作的重视度,提升财务管理能力,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所谓审计质量控制,就是审计机关在审计过程中为完成审计目标,对审计工作进行规范处理,明确审计责任采取的措施,目的在于确保审计工作质量符合国家标准,这也是实施审计质量控制程序以及控制政策的总称。

在实践过程中,审计质量控制措施的实施,能够有效提升总体的审计质量,对于改进审计工作,优化流程、提升效率都具有重要意义。

对此,高校需提升对审计质量控制的重视程度,严格落实审计质量控制的相关措施,全面做好风险防范工作,为审计工作的后续开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尤其是当前高校资金来源呈现多元化,而且会参与较多的社会活动,造成财务审计监督工作难度增加。

加上高校与企业之间合作,导致资金来源更为复杂,如基建教育、财政资金、社会援助等,而且高校会发挥自身优势筹措资金,还有贷款、贴息等。

高校资金结构多元化,使财务审计监督难度增加,审计复杂性增大。

2高校财务管理与审计面临的主要风险分析2.1运营风险高校的运营风险,一般指的是资金的运行风险,体现为财务管理风险,即一旦存在资金不足的流动性风险,高校的财务状况因此会呈现失衡状态。

《2024年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行为识别及其监管研究》范文

《2024年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行为识别及其监管研究》范文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行为识别及其监管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蓬勃发展,上市公司数量不断增加,财务报告作为企业信息披露的重要手段,其真实性和准确性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财务报告舞弊行为屡见不鲜,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损害了投资者利益。

因此,对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行为的识别及其监管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分析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行为的特点、识别方法及监管措施,以期为提高我国资本市场信息披露质量提供参考。

二、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行为的特点(一)舞弊手段多样化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手段日益多样化,包括虚构收入、提前确认收入、隐瞒关联交易、利用会计政策等。

这些舞弊手段往往具有隐蔽性,难以被及时发现。

(二)涉及领域广泛财务报告舞弊行为涉及领域广泛,包括财务报表、会计估计、关联交易等。

舞弊行为可能出现在任何一个环节,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产生重大影响。

(三)后果严重财务报告舞弊行为一旦被发现,将对企业形象、投资者信心和市场秩序造成严重损害,甚至可能导致企业退市。

三、财务报告舞弊行为的识别方法(一)分析性复核通过对财务报表进行趋势分析、结构分析和比率分析等方法,识别异常波动和不合理变化。

例如,通过比较企业历史数据和行业平均水平,发现收入、利润等指标的异常变化。

(二)审计程序审计人员应采用适当的审计程序,如抽样审计、详细审计等,对企业的财务报表进行全面审查。

通过审查会计估计、关联交易等重点领域,发现潜在的舞弊行为。

(三)信息化手段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手段,对企业的财务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发现异常数据和潜在规律。

例如,通过监测企业资金流动情况,发现资金流向与业务不匹配的异常情况。

四、财务报告舞弊行为的监管措施(一)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修订工作,提高对财务报告舞弊行为的处罚力度,增强法律的威慑力。

同时,建立健全信息披露制度,要求企业及时、准确、完整地披露财务信息。

分析性复核程序在审计中的具体运用

分析性复核程序在审计中的具体运用

冶金财会 2007 年第 1 期 41
政策法规
Metallurgical F inancial Accounting
《企 业 会 计 准 则 — 资 产 减 值 》 对涟钢财务核算的影响
吕兵
【提要】湖南华菱涟源钢铁有限公司( 下称“华 菱涟钢”) 成立于 2005 年, 湖南华菱管线股份有限 公司占 88.32%的股权, 作为上市公司的子公司。于 2007 年 1 月 1 日起要执行新的企业会计准则, 笔者 通过对新准则的学习, 就资产减值新准则在华菱涟 钢的实务运用, 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资产减值的定义
资产减值是指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本准则 中的资产, 除了特别规定外, 包括单项资产和资产组, 资产组是 企业可以认定的最小资产组合, 其产生的现金流入应当基本上 独立予其他资产或者资产组产生的现金流入。
能地安排更多的凭证抽查等其他实质性测试程序。同时也可 以从多方面、多角度地运用分析性复核程序来确定审计重 点, 如: 计算各明细项目占费用总额的比例, 一般将所占比例 高的列为重点; 将本年度各个月份的管理费用进行比较, 将 有重大波动的月份列为审计重点。二是可以对费用中某些具 体的明细项目 , 如仓储费用、运输费用、水电费、人 员 工 资 等 一些可变费用, 与当期的销售收入、成本等相关指 标 进 行 比 较分析。如果分析结果表明有异常变动, 就要引起高度关注, 一定要采取其他审计程序来进行印证。笔者曾在一次审计中 发现, 一家企业的本年销售收入与去年相比极度萎缩, 呈下 降趋势, 但其中的仓储费用、运输费用等反而呈上升趋势, 与 收 入 规 模 极 不 配 比 。 经 查 所 发 生 的 费 用 均 附 有 合 同 、发 票 等 原始凭证。后经深入调查, 发现原来这家企业本年以他人的 名义新成立了一家公司, 而新公司本年企业所得税属于免税 期, 因此该企业将原有的一部分业务划入新公司经营, 但相 关的费用却仍由该企业负担, 造成国家税收流失。在该案例 中, 若注册会计师仅执行抽查凭证、核对合同等审计程序, 显 然不利于发现这一违规行为。

《利用非现场审计系统进行分析性复核》

《利用非现场审计系统进行分析性复核》

《利用非现场审计系统进行分析性复核》目前建设银行内部审计的审计手段主要是人工核对账表,手工计算,或者进行些简单的比较分析等,很少能看到实施分析性复核所形成的工作底稿。

可以说,分析性复核在审计实践中并未得到有效运用。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理论研究的匮乏。

尽管我国审计界在制订准则等政策性要求时已参照国际审计准则,但从切实指导实践的角度看,我国迄今对分析性复核的理论研究仍很贫乏,除了在审计方法的研究中偶尔涉及、在审计教科书中有些简单介绍外,几乎属于空白。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编写出版的指南中,分析性复核部分的内容很少,许多重大问题尚未提供具体指导意见,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也未对分析性复核做出具体描述,理论研究的匮乏,使得审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应用分析性复核得不到有效指导。

审计技术手段的落后。

分析性复核多针对数据而展开,实施过程中还可能需要大量的较为复杂繁琐的计算,手工劳动工作量极大。

因此,灵活运用技术性分析方法必须借助计算机手段的支持,首先将大量的业务数据从业务应用系统中提取出来,形成分析的数据源,然后借助于计算机建立各种技术分析模型。

虽然商业银行计算机办公条件已经具备,但没有一种适合工作需要的审计软件,面对越来越多的庞大繁杂的业务数据,仅仅依靠简单的办公软件和半手工操作无法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审计技术手段的落后严重制约了分析性复核的运用。

审计人员的素质尚需提高。

分析性复核技术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有丰富的业务经验,而且应具有一定的审计理论、数学统计知识和综合分析能力。

目前银行内部审计人员大多从事多年会计、信贷等具体工作,经验较丰富,也能够进行简单的业务分析,但精通审计理论方法及数理统计并能有效运用的人员并不是很多,对分析性复核的理解及应用均有不同程度的差距,甚至有的从业人员根本不了解分析性复核这种审计方法,迫切需要提高审计人员应用分析性复核这项具体技术的技能。

建设银行开发并推广应用的非现场审计系统,是面向审计人员的应用软件,它提供了灵活的数据接口、强大的数据计算。

审计整改常见问题、风险和防范措施

审计整改常见问题、风险和防范措施

审计整改常见问题、风险和防范措施来源:《中国审计》杂志2021年第1期原标题:审计整改检查工作风险控制探讨审计整改是提升审计成效,体现审计价值的重要途径。

当前,全国各级审计机关越来越重视审计整改工作,“治已病、防未病”的审计功能得到有效发挥。

但是,被审计单位虚假整改、敷衍整改的现象仍时有发生,审计机关的审计整改检查工作面临诸多风险。

本文试作探讨,以期对推动此项工作不断完善提供参考。

一、审计整改检查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一)审计整改检查工作的体制机制尚不健全体制机制是约束和规范各类社会活动的重要保障和关键基础。

就当前我国审计整改检查方面的体制机制建设而言,审计法、审计法实施条例、国家审计准则以及其他有关法规制度对此项工作涉及内容较少。

比如,尚无制度规范对审计机关的审计整改检查工作相关的周期频次、人员确定、工作方式等方面做岀详细规定,也缺乏制度规范对被审计单位的整改行为进行约束规范,这就使得审计机关的审计整改检查工作和被审计单位的整改工作均具有较大的主观性,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审计效率,也给审计整改检查工作带来了较大风险。

(二)审计整改检查工作的职责分工尚不明晰当前,随着审计范围不断扩大、审计任务不断增加,审计工作组织方式日益多样化,既有传统的审计机关直接负责审计,也有上级审计机关牵头组织、下级审计机关交叉审计,还有审计机关委托第三方审计机构审计等多种方式,随之产生了职责分工问题,即审计整改检查的牵头组织、具体实施、审核把关等工作应由谁来负责的问题。

从目前来看,各地审计机关对于上述问题的解决方式不尽相同。

此外,就审计机关内部而言,业务部门、审理部门、综合部门等在审计整改检查工作中所承担的职责分工也无章可循,如应该由谁来负责审核认定审计整改结论、由谁来负责汇总审计整改情况等。

(三)督促被审计单位进行整改的手段有限国家审计准则第一百六十三条规定:“审计机关应当建立审计整改检查机制,督促被审计单位和其他有关单位根据审计结果进行整改。

分析性复核在审计中的运用介绍

分析性复核在审计中的运用介绍

分析性复核在审计中的运用介绍本文是由上传的:分析性复核在审计中的运用。

一、关于分析性复核分析性复核是指注册会计师分析被审计单位的重要财务比率或趋势,包括调查这些比率或趋势的异常变动及其与预期数额和相关信息的差异。

分析性复核的实质是通过分析资料之间的相互联系或逻辑关系,找出异常变动或重大差异,并就异常变动和重大差异形成原因做出实质性的测试或解释。

对于异常变动项目或重大差异,应引起注册会计师的职业警觉,需要重新考虑其所采用的审计方法,必要时应追加适当的程序,以获取相应的证据。

笔者认为,目前运用分析性复核是发现财务报表舞弊的一个较为简捷、有效的方法。

采用分析性复核可以从总体上对企业会计记录的真实性做定性分析。

从发现财务报表舞弊角度而言,分析性复核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了解、把握各经济变量之间的互动关系。

使用分析性复核程序的基本假定是:在没有反证的情况下,数据之间预计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在一般情况下,销售收入上升,相应的销售成本、推销费用、运输费用、包装费用也会随之上升,相关的销售税金也会上升;制造业的产品单位成本通常会随产量的下降而上升;利息支出应与借款金额成正相关关系。

通过分析被审计单位的各个经济变量之间互动关系的合理性,找出异常变动的项目,层层深入直至找到症结所在。

2.选取重要的项目编制趋势分析表,进行多期间的比较,并结合与同行业的比较,分析判断其变动趋势的合理性。

尽管报表造假形式多样,但是通常都是围绕着收入和利润这条主线展开的。

而这两个非常重要的财务指标又分别代表着市场占有量和效益,其他的重要指标无不与此相关。

因此,对收入和利润指标进行分析性复核非常重要。

3.比较本年各月或各季度某个项目的波动情况,分析其波动趋势是否正常,并查明异常现象和重大波动的原因,以核实该项目是否存在漏记、隐瞒或虚记现象。

4.根据各科目间的勾稽关系,将有内在联系的几种比率结合行业特征进行比较。

例如,用行业平均存货周转率确定被审计单位存货周转率的合理性,并据此判断期末存货成本和本期销货成本总体上是否合理。

提升审计工作底稿质量的方法和路径(节选)

提升审计工作底稿质量的方法和路径(节选)

提升审计工作底稿质量的方法和路径(节选)展开全文◆ 农行审计局武汉分局课题组1.完善顶层设计,加强内部审计独立性,提高审计人员宏观判断能力和整体风险评估水平。

一是提高内部审计独立性。

独立性是内部审计灵魂,也是影响审计质量的关键因素,失去独立性,想形成高质量的审计工作底稿是句空话。

因此,应不断完善内部审计体制机制建设。

要提高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落实回避制度,保证各级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能独立地、不受干扰地实施审计。

要倡导审计人员在精神上保持独立,坚持客观、审慎、保密与胜任的从业原则,增强审计队伍的职业认同感和使命感,保持客观性和良好的职业操守。

二是创新理念,更新意识。

加强新业务、新知识、新理论的学习,提高审计人员业务能力和审计职业素质,加快审计行为转型,着力提高审计履职能力、风险预警能力和价值创造能力。

三是坚持综合分析、辩证思维、整体评价。

以风险为导向,充分把握审计事项的内外部环境、历史和现实的原因,着力提高总体风险评估水平,加强审前分析,找准审计方向,合理选取样本。

充分把握样本与样本之间、样本与非样本之间、样本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善于辩证思维,跳出审计看问题、跳出样本做评价,全面梳理审计事项的逻辑联系,深入分析问题形成的原因,准确揭示问题本质特征和核心风险,既抓大放小,又小中见大,全面审计,突出重点。

2.明确审计工作底稿核心要素,把握问题本质,切实防止揭示问题碎片化、表象化的现象。

充分把握审计事项的内在联系,准确揭示核心风险和问题本质是提高审计工作底稿质量的根本要求。

应严格执行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发布的《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和单位内部审计规范,规范审计行为,除了按内部准则规定的八大基本要素编制审计工作底稿外,更要善于以审计工作底稿核心要素为导向,统揽审计全过程,要将“是什么(问题性质)、为什么(问题产生的原因)、怎么样(问题产生的后果)、怎么办(解决问题的建议)”作为审计工作底稿核心要素,按照审计事项逻辑顺序和因果关系回答这四个方面的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利用非现场审计系统进行分析性复

随着企业规模、业务范围以及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审计工作也逐步向着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的方向转化。

非现场审计系统作为一种新兴的审计方式,被广泛应用于企业财务审计、税务审计、合规审计等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本文将重点讨论利用非现场审计系统进行分析性复核的实践操作及其优劣势分析。

一、理论部分
非现场审计系统(CAATs)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对企业财
务信息进行分析、抽样、比对,以及提取相关信息的一种审计技术。

其主要优点在于能够大大提高审计效率与准确度,减少人为错误的发生,同时也能够快速定位风险点并进行深入分析。

在实际应用中,CAATs主要包括数据捕获工具、数据分析工具、数据存储工具、报告生成工具四大模块。

分析性复核是指利用分析方法对审计对象的财务信息进行分析、研究,从财务数据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以及发现潜在的风险点。

分析性复核是审计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其目的在于检查财务报表的准确性、完整性,以及评估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效性。

在实际应用中,分析性复核通常采用比较分析、比例分析、趋势分析等手段进行。

二、实践操作
1.数据准备
在进行分析性复核前,需要对相应的财务数据进行收集、导入、清洗等准备工作。

数据来源可以是企业内部的财务系统、ERP系统以及相关销售、采购、盘点等系统,也可以是外部数
据的导入(如税务局数据)。

要注意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以及数据格式的统一。

2.数据分析
数据分析是非现场审计的核心环节,其结果直接关系到审计报告的准确性与完整性。

数据分析通常采用分类汇总、比较分析、趋势分析等手段,可以制定各类数据分析报告。

以分类汇总为例,可采用分类码表法、账簿式分类法、数字式分类法、多维度分类法等方式进行。

分类汇总能够直观展示企业的主要业务、收支情况,对比分析能够有效发现异常点、失误点,进一步深入分析。

比较分析则是通过提取数据块、数据区间等方式,建立数据分层结构,从而进行水平和垂直比较分析,快速体现出财务数据中存在的异动点,更加精准的实现通道审核、审计样本抽取等。

趋势分析则是通过对同一经济事项的多期数据比较分析,以研究其变化趋势、周期性的变化、季节性变化以及规律性变化。

通过趋势分析,能够有效地检测出财务数据中的异常点、误操作点、失误点等。

3.报告生成
报告生成是非现场审计系统的最后一环节,其目的在于通过数据呈现、风险分析、建议措施等方式,为企业提供更多的意见与建议,从而达到合规管理、风险控制等目的。

报告生成可以是静态形式,比如PDF、Excel、Word等格式;也可以是
动态形式,包括数据分析图表、嵌入视频等形式,更能够突出数据的可视化。

三、分析优劣势
与传统的手工复核相比,利用非现场审计系统进行分析性复核具有以下显著的优势:
1. 审计效率大幅提升
利用非现场审计系统进行分析性复核能够更快速、准确地掌握企业财务数据,自动分析取样数据,并且生成分析结果。

大数据量与复杂数据的审计工作大大压缩了时间和经济成本。

2. 数据分析更精准
非现场审计系统采用计算机进行财务数据的分析,能够突出数据趋势分析、数据关联,从而更加精准的检测出异常点、失误点、风险点。

3. 审计透明度更高
非现场审计系统具有审计全过程的可追溯性与可回溯性,审计人员可以随时查看审计工作的进度、结果,一旦出现问题,能够及时解决。

4. 风险管控能力更强
非现场审计系统可以快速定位到财务数据中存在的隐患点、漏洞点、错误点,从而帮助企业针对性的制定风险控制策略。

同时,还可以洞察企业经营状况,提高企业业务安全等级。

综上,利用非现场审计系统进行分析性复核,可以快速有效完成财务信息分析,提高审计效率,精准审计风险点,同时能够降低财务报表的错误率,还可以为企业提供更多的风险管控意见与建议,是一种非常优秀的审计方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