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现场监测在商业银行经济责任审计中的应用与探讨
合规试题5
合规测试题〔五〕一、单项选择题1.负债的流动性,是指商业银行随时筹得所需资金的能力及成本。
筹资的能力越强,所付的成本越低,则流动性越〔B 〕。
A、弱B、强C、没有影响D、有影响,但不确定2. 流动性需求和流动性来源之间的〔A 〕是流动性风险产生的根源。
A、不匹配B、匹配C、两者没有关系D、以上都不对3.如果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需求和流动性来源之间出现了不匹配,流动性需求〔A〕流动性来源,或者获得流动性的成本过高降低了银行的收益,流动性风险就发生了。
A、大于B、小于C、等于D、以上都不对4 . 我国《票据法》规定,背书人应记载背书日期,背书人未记载背书日期的( )。
A.背书无效B.背书行为效力待定,待背书人补充填写后才生效C.不影响背书效力,视为在票据到期日前背书D.不影响背书效力,视为在票据提示付款期限内背书正确答案:C5 . 根据企业破产法律制度的规定,在人民法院受理破产案件并通知债权人和发布公告后,债权人应当在法定期限内向人民法院申报债权,逾期未申报债权的〔〕A视为自动放弃债权,在破产程序中不再予以清偿B可持有关证明单独向人民法院申报,由法院判决清偿C 可持有关证明向清算组申报,由清算组决定是否清偿正确答案:A6.进行〔C〕保持与负债持有人和资产出售市场的联系,对于银行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银行需要按照融资工具类别、资金提供者的性质和市场的地域分布来审查对各种融资来源的依赖程度。
A、情景分析B、压力测试C、融资渠道管理D、应急计划7. 在对外币的管理中,银行〔A〕实施对每一种货币的流动性管理策略。
A、必须B、不需要C、可以也可以不用D、以上都不对8. 通过〔D〕可以将不具有流动性的中长期贷款置于资产负债表之外,及时获取高流动性的现金资产,从而有效缓解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压力。
A、备用流动性B、危机处理方案C、融资渠道管理D、资产证券化9.无论是银行本身的跨国经营,还是商业银行与外国代理行或客户的业务往来,都势必要与一系列非本国事务打交道。
《农村合作银行内部非现场审计的探讨》
《农村合作银行内部非现场审计的探讨》劳丽君唐可平作者工作单位:杭州联合农村合作银行内审部在当前信息科技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农村合作银行各项业务与管理所依托的平台日渐电子化、网络化,这对于作为风险控制第三道防线的内部审计工作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如何才能提高审计效益,提升对于风险的识别、监测与控制能力。
至少,在农村合作银行内部探索实施非现场审计是审计方式改进的重要突破。
本文以介绍非现场审计的基本概要入手,阐述非现场审计的特有价值,分析开展非现场审计的现状,梳理开展非现场审计的相关思路,以供交流探讨。
一、非现场审计的基本概要农村合作银行的内部审计,按实施场地的不同,分为现场审计与非现场审计,两者作为审计监督和评价的方式,都以增加组织价值和改善组织运营为根本宗旨。
传统意义上的内部审计主要指现场审计,而非现场审计目前并无权威的定义,一般认为它是基于现代信息处理手段和传递方式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全新审计方式,通过收集审计对象的各种数据或资料,按照一定的程序或方法来分析、评价、监测审计对象的违规行为、潜在风险和异常情况。
通常认为,非现场审计的职能有两个,一是监督职能,即相对独立地对审计对象实施的监测与评价;二是服务职能,即通过收集、分析数据资料,为更好的实施现场审计做准备。
非现场审计获取数据的平台包括各类信息系统(数据库)、电子数据台帐、电子数据报告及其他便于获取的文本资料等。
而非现场审计分析则采用趋势分析(比较分析)、相关分析、结构分析与因素分析等方法,用以观测数据之间的内在关系和变动规律。
我们认为,农村合作银行内部非现场审计的基本方式应该包括独立性非现场审计和辅助性非现场审计两种方式。
(一)独立性非现场审计。
即通过对审计对象报送的材料或审计人员主动采集的数据进行监测与预警,加强分析与评价,并最终形成非现场审计报告。
包括数据收集审查,计算整理,风险分析,报告处理,信息反馈等五个阶段。
(二)辅助性非现场审计。
即通过对审计对象报送的材料或审计人员主动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归纳重点、疑点问题与抽样建议,为实施现场审计提供服务与指导。
广东农信非现场审计监测平台建设与应用实践
广东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审计部副总经理 李朝旗广东农信非现场审计监测平台建设与应用实践广东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审计部副总经理 李朝旗广东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非现场审计中心 王超 蔡煜堃近年来,数字经济的发展为银行业带来了革命性变革,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不断应用到金融领域,传统银行逐渐向数字银行转型升级。
在此背景下,作为银行风险防控第三道防线,内部审计必然需要通过应用信息技术改变传统审计作业模式,实现自身的数字化转型。
自2018年以来,广东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以下简称“广东农信”)正视内外部审计工作的环境变化,按照监管部门关于“建立现场检查和日常风险监测相配合的审计工作机制”的要求,紧跟信息科技的步伐,坚持“以我为主、自主创新”的理念,积极探索非现场审计监测平台的建设与应用,并取得了较好成效。
一、坚持“数据先行”,建设独立、高效的审计数据集市数据是开展非现场审计监测工作的基础,独立的审计数据集市是打造审计监测分析工具的前提条件。
在大数据环境下,支持千万级以上多表、多分区、多并发复杂连接计算的大数据平台是打造数据分析工具的必然要求。
数据集市独立、数据贴源是审计独立性的具体体现。
1.将大数据平台作为底层数据分析脚本的支撑平台当前,对于银行业100GB 以上规模的存储及计算需求,传统的关系型数据库不能支持多人在线实时并发查询,数据库平台的资源扩展性和弹性也不足。
为此,广东农信采用企业级大数据平台,能较好地支持审计监测分析所需的大规模数据查询及计算,提供分析建模服务,与审计开展数据分析的存储和计算等需求相匹配。
2.设计独立的审计数据集市广东农信独立的审计数据集市整体架构共分为四层,从底层向上分别为贴源层、基础层、中间层和模型结果层。
其中,贴源层主要用于缓存从操作型存储数据(Operational Data Store,ODS)接入未经加工的原始数据,一般缓存近7天的数据;基础层又称“系统数据层”,一般以接入系统来源进行命名和区分,主要用于存储业务数据基础表,同时还为每一条业务数据绑定法人机构,供后续数据加工提供权限控制字段;中间层又称“共性加工层”或“宽表层”,是审计数据集市最核心的层次,也是审计模型开发建设的基础,一般从信贷、财务、资金等业务维度进行划分,其建设得好坏将直接决定审计模型开发的难易程度,进而影响日常审计监测工作的开展;模型结果层又称“数据应用层”或“数据成果层”,一般包括模型发现的异常线索、线索明细、指标值等数据,是监测成果的直接呈现,将通过审计信息系统实现功能联动。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印发《银行业金融机构内部审计指引》的通知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印发《银行业金融机构内部审计指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已撤销)•【公布日期】2006.06.27•【文号】银监发[2006]51号•【施行日期】2006.07.01•【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银行业监督管理,审计正文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印发《银行业金融机构内部审计指引》的通知(银监发[2006]51号)各银监局,各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国家邮政局邮政储汇局,银监会直接监管的信托公司、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现将《银行业金融机构内部审计指引》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请各银监局将本通知转发至辖内各银行业金融机构。
二00六年六月二十七日银行业金融机构内部审计指引第一条为促进银行业金融机构完善公司治理,加强内部控制,健全内部审计体系,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本指引所称银行业金融机构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
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中国银监会)批准设立的其他金融机构可参照执行本指引。
第三条本指引所称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评价和咨询活动,是银行业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系统化和规范化的方法,审查评价并改善银行业金融机构经营活动、风险状况、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效果,促进银行业金融机构稳健发展。
第四条银行业金融机构内部审计的目标是,保证国家有关经济金融法律法规、方针政策、监管部门规章的贯彻执行;在银行业金融机构风险框架内,促使风险控制在可接受水平;改善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运营,增加价值。
第五条银行业金融机构内部审计工作应当独立于经营管理,以风险为导向,确保客观公正。
非现场审计技术在商业银行内审中的应用
看才 能得 出完整、 准确 的结论。 因此 , 要准
点数 量多而准 确率低 的情况 。因此 , 在部 如现 场审计直接有 效的疑虑 。
( ) 二 积极开展计 算机 审计 系统应用 确定位, 将二者有机结合、 为补 充, 互 统一
的能力。提高审计人员素质, 促使他们积 计帮助制定科学的审计计划 , 提供审计线 每名 审计 人员都必须 经过现代审计 理念 点 , 保障审计样本 的代表性和有效性 。非
出入库手续是否健全, 卡能否及时登记, 账、 药 领药申请单, 药品经发人、 经领人、 会计签字后
二、 销售管理 ( 西药销售 一)
审计工作是完善舟部控制的重要环节, 审 品进销差价核算范围准确; 晟后是定期盘点与 出库, 药品出入库手续齐全。 计人员应通过查阅医院的药品管理制度, 稽核, 询问 医院药品要根据使用量和药品有效期合 药品科、 住院处、 收费处、 财务处, 了解进、 理确定储备定额, 销、 加强交接清点管理, 定期进 存全部管理流程及核算控制环节, 并进行实地 行盘点。盘点工作应由药品科组织实施, 同时
三、 非现场审计发展面临的问题
( ) 二 降低审计成本 , 高审计质量和 提
非现场审计模 ( ) 一 非现 场审计 系统 固有 的局限性 。 险事件方面更是具有不可 比拟 的优 势, 在 效率.一是节约审计成本 。 式下 , 审计组除 了必要的现场调查和现场 由于数据等 因素 的局 限, 非现场 审计 发现 实践应用 中取得 了较好 的效果 。
、
药品管理
占医院各种消耗的比重很大, 药品的储备与周 由药剂人员准确发放。 审计时要查看药品采购
我院设立西药库、 中药库, 严格执行药品
转是 医院资金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 以药 品 计划的审批、 所 药剂人员的资格是否符合制度规 管理有关制度,药品的入库必须经过采购员、
中国银保监会关于印发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管理办法的通知
中国银保监会关于印发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管理办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公布日期】2022.11.28•【文号】银保监规〔2022〕20号•【施行日期】2023.01.01•【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银行业监督管理正文中国银保监会关于印发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管理办法的通知银保监规〔2022〕20号各银保监局,各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外资银行、直销银行:为加强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管理,银保监会制定了《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管理办法》,现予印发,请遵照执行。
中国银保监会2022年11月28日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商业银行。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表外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从事的,按照现行企业会计准则不计入资产负债表内,不形成现实资产负债,但有可能引起损益变动的业务。
第四条根据表外业务特征和法律关系,表外业务分为担保承诺类、代理投融资服务类、中介服务类、其他类等。
担保承诺类业务包括担保、承诺等按照约定承担偿付责任或提供信用服务的业务。
担保类业务是指商业银行对第三方承担偿还责任的业务,包括但不限于银行承兑汇票、保函、信用证、信用风险仍由银行承担的销售与购买协议等。
承诺类业务是指商业银行在未来某一日期按照事先约定的条件向客户提供约定的信用业务,包括但不限于贷款承诺等。
代理投融资服务类业务指商业银行根据客户委托,按照约定为客户提供投融资服务但不承担代偿责任、不承诺投资回报的表外业务,包括但不限于委托贷款、委托投资、代客理财、代理交易、代理发行和承销债券等。
中介服务类业务指商业银行根据客户委托,提供中介服务、收取手续费的业务,包括但不限于代理收付、代理代销、财务顾问、资产托管、各类保管业务等。
非现场监测在商业银行经济责任审计中的应用与探讨
非现场监测在商业银行经济责任审计中的应用与探讨【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非现场监测在商业银行经济责任审计中的应用及其影响。
在介绍了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接着从非现场监测技术和商业银行经济责任审计两个方面进行概述,然后重点分析了非现场监测在商业银行经济责任审计中的应用、优势和挑战。
在总结了非现场监测对商业银行经济责任审计的影响,并指出未来研究方向。
这篇文章为了解非现场监测在经济责任审计中的作用提供了有益参考,为银行业提升审计效率和质量提供了有益启示。
【关键词】非现场监测、商业银行、经济责任审计、技术应用、优势、挑战、影响、未来发展、研究方向、结论1. 引言1.1 研究背景现代商业银行在日常运营中会遇到许多经济责任审计的问题,这些问题可能涉及到资金的安全性、业务流程的规范性以及内部控制的有效性等方面。
传统的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是通过人工抽样检查和现场查验来获取数据和信息,但这种方式存在着效率低下、成本高昂、容易受到人为因素影响等问题。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非现场监测技术应运而生。
非现场监测技术是一种基于数据分析和自动化审计技术的审计方法,可以通过对大规模数据的采集、整理和分析,实现对商业银行经济责任审计的全面监测。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非现场监测技术在商业银行经济责任审计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通过利用数据挖掘、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非现场监测可以帮助审计人员快速、准确地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提高审计效率和效果。
探讨非现场监测在商业银行经济责任审计中的应用,对于提升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非现场监测在商业银行经济责任审计中的应用情况,分析其对审计工作的影响和作用机制。
通过深入研究非现场监测技术以及商业银行经济责任审计的相关理论和实践,揭示非现场监测在审计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和效果,为提高商业银行经济责任审计的效率和准确性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本研究旨在进一步完善商业银行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和方法,促进商业银行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规范化和专业化发展,为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和经营管理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依据,推动商业银行业务的可持续发展。
非现场审计在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中的应用研究
非现场审计在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中的应用研究【摘要】本文主要研究了非现场审计在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中的应用情况。
首先介绍了非现场审计的概念与特点,然后对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现状进行了分析。
接着探讨了非现场审计在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中的应用方式及其优势,同时也指出了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比实际案例和数据,本文得出了非现场审计在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中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未来研究方向。
非现场审计在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中具有重要意义,将对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起到积极作用。
【关键词】非现场审计、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应用研究、概念、特点、现状分析、应用方式、优势、存在问题、重要性、未来研究方向、结论总结。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中,非现场审计的应用还相对较少,相关研究和实践经验也不足。
有必要深入探讨非现场审计在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中的应用研究,以推动银行审计模式的转型和提升审计效能。
1.2 研究意义研究意义是指本研究对实际应用和理论探讨方面的重要意义。
非现场审计在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中的应用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
随着银行业务的复杂化和全球化,传统的现场审计已经无法满足对商业银行内部风险和合规性的审计需求。
研究非现场审计在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中的应用方式,对于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成本具有实际意义。
通过对非现场审计在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中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可以为银行内部审计制定更科学合理的审计方法和策略提供参考,促进银行内部审计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发展。
非现场审计在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中的重要性不仅在于提高审计效率和降低成本,更在于为银行业构建健康的风险管理体系和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研究非现场审计在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对非现场审计在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中的应用进行深入探讨,分析其实际操作过程以及在内部审计工作中的效果。
通过研究,旨在揭示非现场审计在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中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为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工作的改进提供参考和建议。
非现场监测在商业银行经济责任审计中的应用与探讨
非现场监测、商业银行、经济责任审计、技术概述、应用、影响因素、案例分析、价值、发展趋势、结论总结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在进行商业银行经济责任审计时,传统的现场监测方法存在诸多不足,如时间成本高、效率低、易受主观因素影响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非现场监测技术被引入到商业银行经济责任审计领域。非现场监测技术是指通过数据采集、信息技术和数据分析等手段,对银行业务进行监测和评估,从而实现有效监督和管理。
非现场监测可以降低风险。由于监测过程是通过技术手段完成的,可以避免人为操作带来的错误和误差,有助于提高审计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非现场监测可以增强监督力度。利用监测技术可以实现实时监测和数据追踪,可以有效防范风险和违规行为,对商业银行的经济责任进行更为全面和深入的审计。
非现场监测技术在商业银行经济责任审计中的应用将为审计工作带来更高的效率、更低的风险和更强的监督力度,有助于保障商业银行的经济责任,促进银行业的健康发展。
商业银行经济责任审计主要包括对商业银行的资金运作、信贷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合规性及社会责任履行等方面进行审核。审计人员需要通过对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流动性风险管理报告、合规性报告等资料进行检查,以了解商业银行的资金运作情况及经营状况。审计人员还需要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系统、内控制度、合规机制等方面进行抽样检查,以评估其是否符合监管要求。
非现场监测技术的主要特点包括远程监控、实时数据传输、自动化处理和报警功能等。通过这些特点,监测人员可以随时随地对监测对象进行监控和管理,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在商业银行经济责任审计中,非现场监测技术可以帮助审计人员实时获取银行的经济运行数据,监测银行的各项业务活动,识别潜在的风险和问题,并及时进行预警和处理。通过非现场监测技术,审计人员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银行的运作情况,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
银行对近两年非现场审计工作的报告
银行对近两年非现场审计工作的报告近两年,我行紧密围绕全行经营进展的工作目标和治理思路,严格遵循上级行的有关精神与要求,依照“先单项后综合,先常规后专项,先重点后一样”的工作方针,踊跃开展非现场审计工作,并将非现场审计、操作风险监测与现场审计有机结合、互为补充,充分发挥了非现场审计事中的操纵作用和事后的监测、导向作用,为全面提高我行内控合规治理水平、帐务核算质量、经营效益和平安运行,起到了良好的增进作用。
两年来,我行共完成非现场审计项目14个,即中间业务收入(2次)、2004年以后新发生不良贷款及其后续审计(2次)、财务收支(2次)、银行承兑汇票(2次)、员工四类违约、IT项目案件风险排查、帐销案存、缩水处置、房租收入、操作风险监测等,发出质询书58份,整改通知37份,提出非现场审计建议65条。
我行在非现场审计中所做的要紧工作是:一、成立和完善非现场审计工作职能,配足人员,明确职责,落实组织机构和监测体系。
自开展非现场审计以来,我行之内控治理为核心,以防范和化解经营风险为目的,以及时发觉问题和落实整改成重点,踊跃推动内部审计工作的“三个转变”,做到现场审计和非现场审计“两条腿”走路。
在非现场审计工作上:一是遵循省分行有关要求,我行配备了2人专门负责非现场审计工作(其中1人为副领导),并明确了非现场审计监测的职位职责和任务。
二是不断完善监测指标体系。
在前两年较系统地成立了信贷资产质量、要紧财务风险、效益评判及其他监测指标体系以后,##年从第三季度起又新增了操作风险监测的27项指标。
在操作风险指标的监测工作上,三是增强与各业务部门的和谐配合,在数据共享和信息技术上做到彼此支持,确保数据传输和信息传递渠道的畅通和风险治理的互通有无。
二、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全面开展非现场审计风险监测分析,及时提出风险预警和治理建议。
一是充分运用计财BB2000相关数据、治理信息统计在线和CS2002相关数据、大机返传相关数据、缩微系统相关数据及凭证、信贷治理CM2002相关对应数据、其他数据资料及信息,慢慢成立各业务系统传输渠道和指标、分析报告等传送制度,依照审计重点或项目,明确审计要素,运用内部数据网络和查询语句,及时的、持续的、动态的进行非现场监测分析,对所审计内容运用对照分析法、结构分析法、因素分析法、风险概率分析和风险损失率分析等方式找出不合理的因素及潜在风险,以进一步确信是不是需要进行质询或现场审计,同时查证结果,提出非现场审计建议。
非现场审计在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中的作用与提升措施
非现场审计在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中的作用与提升措施2011-04-29 09:45:31非现场审计是指建立在现代信息处理和传递方式基础上,通过连续地搜集被审对象的各种数据和资料,依据预定的程序和方法来分析、评价和监测被审对象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的一种审计方法。
非现场审计具有全面性、时效性以及成本低、效率高和规范性强等特征,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农行非现场审计的信息化、网络化和专业技术化程度偏低。
本文就农行内部审计现状及非现场审计在内部审计中的作用定位展开研究,提出充分发挥非现场审计作用的对策。
一、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面临“三大矛盾”近几年来,我国五大商业银行先后完成股份制改造并成功上市,内部审计被纳入董事会及其下的审计委员会管理,其在公司治理、风险管理等方面的作用和地位显得十分重要,为此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机构正积极推进审计转型,以满足董事会和最高管理层需要。
当前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面临“三大矛盾”。
(一)银行业务量的快速增长与审计理念陈旧、审计手段落后的矛盾。
一方面在经济高速发展下,商业银行各项业务正处在快速增长期,表现为新业务品种不断推出、存贷款业务快速增长、中间业务突破性发展,带来内部审计领域扩展、审计需求大增。
另一方面面对堆积如山的凭证、报表、档案,在海量的业务数据中发现问题、寻找证据,仍沿袭以往的以手工操作为主的审计手段和过分依赖于现场审计的审计模式使得审计人员在履行职能时多少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只有改进原有的审计理念和审计方法,才能完成董事会赋予内部审计的目标任务。
(二)银行机构众多、网点分散与内审机构收缩的矛盾。
一方面农业银行是我国网点最多的商业银行,因机构众多、网点分散,审计人员在各个机构之间东奔西突、疲于奔命,工作强度大,审计成本高,审计效率和审计的有效性难以得到保证。
另一方面审计体制改革后,农业银行内部审计划片设置10个审计分局,机构收缩、人员减少,实施审计项目时因资源配备不足,对审计覆盖面、审计的深度、审计及时性有一定的影响,可能造成审计职能作用发挥不够。
非现场审计背景
非现场审计系统一、非现场审计的研究背景1.1非现场审计概述非现场审计,是内部审计机构或人员通过计算机远程访问、调用被审计单位的财务会计资料、业务数据资料,按照一定的程序,利用辅助审计工具实时检查和评价相关资料及其所反映的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以及内部控制的健全性、有效性,帮助企业加强风险管理,增加组织价值,从而实现组织目标的独立性经济监督和评价活动。
开展非现场审计业务是完善商业银行监督体系的客观要求,是审计监督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也是审计监督的重要手段。
1.2非现场审计的研究背景21世纪是以网络技术为核心的新经济时代。
因特网的出现和迅速普及,极大地改变了企业的战略思想、管理理念、运行方式和组织结构。
企业的规模和边界越来越大,同时电子商务迅速发展,这要求企业的资源管理网络化、实时化。
因此,如何解决企业规模扩大与加强管理协调的矛盾,如何加强对企业内部风险预警和实时管理,增加企业价值,成为企业在新经济时代下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根据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 (IIA)的定义,内部审计作为一项旨在增加组织价值和改善经营的独立的、客观的确认与咨询活动,其业务范围正由传统财务收支审计向管理审计、内控评审、风险管理等方面日益拓展和延伸。
因此,为了更好地适应新经济时代的要求和新时期自身职能的更高定位,内部审计的内容、手段以及方式方法也必须进行改革,非现场审计这一网络技术条件下内部审计的新形式,也就应运而生了。
非现场审计,在国外也称联网审计或连续审计。
发达国家早在上个世纪就进行了开发研究和大胆尝试,并且有了一些成功经验。
如瑞典国家审计署设立的“梦想蓝图”工程,计划实现了审计人员无论身处何地,都可以通过访问被审计单位的中央数据库信息进行实时监控和审计,要求被审计单位以审计人员可以访问的方式存储数据,目前这一工程已成功地开发了相关审计支持软件系统,罗马尼亚审计院将联网审计用于增值税退税等领域印度最高审计机关则对如何确保数据的机密性、完整性和可行性以及数据的再利用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
大数据在商业银行非现场审计中的应用
3092018.11MEC财税研究MODERNENTERPRISECULTURE一、大数据应用审计业务的意义大数据改变了企业的管理模式即风险防范方式,传统管理多是以“领导的意志”为准,或以已发生的案件为突破口,审计职能具有一定的滞后性。
目前,大数据思维和大数据分析可以更为科学、直观的将管理量化,从而颠覆传统的管理模式,从仅仅依靠经验和反馈,向事前分析、事中控制转变。
大数据分析也会把看起来不相干的关系联系起来,这种联系也正是应用大数据进行风险管理以及内部审计的起点。
商业银行是经营风险的企业,与一般的企业存在较大不同。
首先是业务量级大,且财务活动频繁。
其次,商业银行风险更为集中,金额更大。
最后,除了自身风险管理需要,商业银行面临更为严格的外部监管要求,因此对风险防范更为敏感。
二、大数据在审计业务中的应用(一)大数据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应用全面风险管理工作分为六个阶段: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风险预警、监控、风险报告、风险监督与改进。
因此,本文着重介绍了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估中大数据应用路径及方法,并以风险预警为例,探讨、风险识别及风险评估结果的应用方式: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第一步,也是风险分析的基础。
需要专门的技术和工具,以保证识别结果的准确性。
这些方法包括德尔菲法、SWOT 分析法、检查表、流程图法等。
大数据可以将上述模型成两类录入系统,一类用于实时分析,利用系统产生的实时数据进行实时分析,如流程图、SWOT 分析法。
另一类用于反馈分析。
即在需要时,收集专家数据,结合系统数据进行分析,如德尔菲法及流程图法等。
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是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通过一定方法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对比分析,以辨识风险的过程。
风险评估需要计算风险发生的概率,以及影响程度,并量化其对目标实现的影响。
风险评价分为自我评价和独立评价。
对于自我评价可以通过收集被审计单位,第一二道防线的监管结果进行分析,而独立评价则可以通过设计模型结合外部检查结果进行综合评价来实现。
我国银行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行进行现场检查, 但检查项 目的确定和计划安排在事前未充 分沟通, 检查结果和处理情况也未及时交流, 造成重复检查、
重复处理的情况时有发生。 2.未充分发挥市场监督和中介机构的作用。除上市银行 外, 我国其他非上市商业银行的信息披露是不够充分的, 有些
2.没有针对不同银行和不同地区银行业务的风险特点来 确定检查重点和检查力度。我国银行机构在业务结构和规模
近些年来, 中国的银行业监管取得了较大进展, 在防范银 行业风险、 促进银行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 中国当 前的银行业风险仍然十分突出,银行业的监管也存在诸多问 题, 特别是在中国加人WTO后, 银行业市场 日 益开放, 如何通 过健全银行业法规体系, 改进监管理念、 方式和手段来提高银 行监管的有效性,对于促进金融发展和保持金融稳定具有重
大意义。 一、 当前银行业监管中存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的主要问题
(一)监管的法规建设滞后 目 前我国的金融法律有巧部, 金融法规有40多部, 人民银
行已发布的银行业管理规章和规范性文件1000多件。尽管我
均存在较大不同, 同时由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 各地银行机 构的业务特点及规模也存在不同, 相应的主要风险点也不同。 但 目前的现场检查项 目安排往往采用“ 一刀切” 的方法 , 一个 检查项目同时对多家银行机构展开全国范围的运动式检查, 其结果是对风险高的地区和银行的检查范围和力度不够, 风 险得不到有效控制,而对风险较低的地区和银行投放的检查 力度过大, 造成监管资源浪费。 (四 )监管合力没有形成 从我国的监管实践看, 银行业监管部门、 市场监督和内部 审计三股力量没有实现有效的联合。
(三 )现场监管缺乏连续性和针对性
《利用非现场审计系统进行分析性复核》
《利用非现场审计系统进行分析性复核》目前建设银行内部审计的审计手段主要是人工核对账表,手工计算,或者进行些简单的比较分析等,很少能看到实施分析性复核所形成的工作底稿。
可以说,分析性复核在审计实践中并未得到有效运用。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理论研究的匮乏。
尽管我国审计界在制订准则等政策性要求时已参照国际审计准则,但从切实指导实践的角度看,我国迄今对分析性复核的理论研究仍很贫乏,除了在审计方法的研究中偶尔涉及、在审计教科书中有些简单介绍外,几乎属于空白。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编写出版的指南中,分析性复核部分的内容很少,许多重大问题尚未提供具体指导意见,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也未对分析性复核做出具体描述,理论研究的匮乏,使得审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应用分析性复核得不到有效指导。
审计技术手段的落后。
分析性复核多针对数据而展开,实施过程中还可能需要大量的较为复杂繁琐的计算,手工劳动工作量极大。
因此,灵活运用技术性分析方法必须借助计算机手段的支持,首先将大量的业务数据从业务应用系统中提取出来,形成分析的数据源,然后借助于计算机建立各种技术分析模型。
虽然商业银行计算机办公条件已经具备,但没有一种适合工作需要的审计软件,面对越来越多的庞大繁杂的业务数据,仅仅依靠简单的办公软件和半手工操作无法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审计技术手段的落后严重制约了分析性复核的运用。
审计人员的素质尚需提高。
分析性复核技术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有丰富的业务经验,而且应具有一定的审计理论、数学统计知识和综合分析能力。
目前银行内部审计人员大多从事多年会计、信贷等具体工作,经验较丰富,也能够进行简单的业务分析,但精通审计理论方法及数理统计并能有效运用的人员并不是很多,对分析性复核的理解及应用均有不同程度的差距,甚至有的从业人员根本不了解分析性复核这种审计方法,迫切需要提高审计人员应用分析性复核这项具体技术的技能。
建设银行开发并推广应用的非现场审计系统,是面向审计人员的应用软件,它提供了灵活的数据接口、强大的数据计算。
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关于印发商业银行负债质量管理办法的通知
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关于印发商业银行负债质量管理办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公布日期】2021.03.23•【文号】•【施行日期】2021.03.23•【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银行业监督管理正文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关于印发商业银行负债质量管理办法的通知为促进商业银行提升负债质量管理水平,维护银行体系安全稳健运行,银保监会制定了《商业银行负债质量管理办法》,现予以印发,请遵照执行。
2021年3月23日商业银行负债质量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商业银行负债质量管理,维护银行体系安全稳健运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商业银行所开展的境内外、本外币各项负债业务。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负债质量管理是指商业银行以确保经营的安全性、流动性和效益性为目的,按照与其经营战略、风险偏好和总体业务特征相适应的原则,就负债来源、结构、成本等方面所开展的管理活动。
第四条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银保监会)及其派出机构依法对商业银行的负债质量实施监督管理。
第二章负债质量管理体系第五条商业银行应当确立与本行负债规模和复杂程度相适应的负债质量管理体系。
第六条商业银行应当建立健全负债质量管理组织架构,明确董事会、高级管理层以及相关部门在负债质量管理中的职责和报告路线,建立相应的考核及问责机制。
商业银行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应当对负债质量实施有效管理与监控。
董事会承担负债质量管理最终责任,高级管理层承担负债质量的具体管理工作。
第七条商业银行应制定并执行负债质量管理的策略、制度、流程、限额、应急计划,建立健全有关负债质量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
商业银行应充分了解并定期评估本行负债质量状况,及时掌握负债质量的重大变化和潜在风险。
第八条商业银行负债质量管理的策略、制度、流程和应急计划,应涵盖本行境内外所有可能对其负债质量产生重大影响的业务部门、分支机构和附属公司的所有负债业务,及相关重要交易对手、合作机构等,并包括正常情况和压力状况下的负债质量管理。
商业银行非现场审计机制的完善
试论商业银行非现场审计机制的完善摘要:非现场审计对于商业银行发挥内部审计对风险防控的保障性作用和现代公司治理实践中的专业性作用至关重要。
而目前非现场审计机制仍存在一些不合理不完善,其发挥的效能和运用并未引起足够重视,需要进一步更新理念、转变职能和创新模式,整体提升审计监督能力。
关键词:非现场审计持续监测风险评估数据信息分析工具非现场审计是指建立在现代信息处理和传递方式基础上,审计人员通过连续地搜集被审对象业务经营管理的各种数据和资料,依据预定的程序和方法来分析、评价和监测被审对象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的一种远程审计方法。
如何推进并完善非现场审计体系,大力推动非现场方法技术的创新,是内部审计未来提升履职能力的重中之重。
一、商业银行非现场审计工作机制面临的挑战近年来各商业银行非现场审计工作机制逐步建立,信息平台不断完善,方法体系日益全面,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但由于受审计理念及技术手段等方面的制约,非现场审计并未充分体现了”远程监督,精确制导,有效审计”的特点,在工作实践中也面临诸多挑战。
(一)审计理念更新的挑战由于受传统审计观念的影响,一些人对非现场审计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未能形成现场审计应建立在非现场审计基础上的现代审计理念。
非现场审计需要较高的信息技术手段和数据提炼分析能力,因而一部分人思想上存在畏难情绪,工作上消极观望,给开展非现场审计工作带来很大的负面效应,直接影响到非现场数据信息的采集,导致审计涵盖面窄,手段单一,很难通过恰当的方式全面监测并及时发现经营管理中的薄弱环节。
(二)审计职能转变的挑战根据国际内部注册审计师协会的定义,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旨在增加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运营。
也就是说,内部审计具有确认和咨询两项职能,在公司治理、风险管理、内部控制三个领域中发挥着作用,目的在于增加价值、改善组织的运营、帮助组织实现目标。
未来一个时期,商业银行在业务结构、资源布局、风险管理格局都面临着深刻变革和全面考验,许多业务将面临着走出去或重新整合,许多新产品将会研发投产,对内审工作而言,这其中有许多是未知的领域,面临更为复杂多变的新情况、新问题,工作职能发挥的空间非常大。
浅谈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的内部审计工作
现代经济信息338浅谈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的内部审计工作潘健洪 广东顺德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摘要:银监会于2016年9月30日在其官网发布了《银行业金融机构全面风险管理指引》,里面明确提出了“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将全面风险管理纳入内部审计范畴,定期审查和评价全面风险管理的充分性和有效性。
”以及“内部审计部门应当跟踪检查整改措施的实施情况,并及时向董事会提交有关报告”。
由此可见,银行对全面风险管理的内部审计工作,已自上而下地成为商业银行审计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而且赋予给它的职责也越来越大。
关键词: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内部审计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9)010-0338-01一、全面风险管理的内涵所谓全面风险管理,是指企业围绕总体经营目标,通过在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和经营过程中执行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培育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包括风险管理策略、风险理财措施、风险管理的组织职能体系、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和内部控制系统,从而为实现风险管理的总体目标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和方法。
而对于商业银行来说,要做好全面风险管理,应当建立起银行内部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识别、计量、评估、监测、报告、控制或缓释所承担的各类风险。
其中: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框架应包括但不限于风险治理架构、风险管理策略、风险偏好和风险限额、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管理信息系统和数据质量控制机制、内部控制和审计体系等要素。
而商业银行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中面对的各类风险包括但不限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国别风险、银行账户利率风险、声誉风险、战略风险、信息科技风险以及其他风险。
二、审计的目的及对象审计的目的是指审计欲达之境,是审计的预期结果和审计基本任务的统称。
对于商业银行来说,进行全面风险管理的内部审计工作十分重要,其目的不仅仅是要满足银监全面风险管理指引提出的“要将全面风险管理纳入内部审计范畴,定期审查和评价全面风险管理的充分性和有效性”;更重要的是希望通过银行内部的审计,审视银行近年来的风险管理水平变化情况,评价现时银行内部风险管理效果,从而发现并关注风险管理及机制建设中的存在的困难及不足,提出有针对性的、有效可行的改进建议,并以此不断提升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实现银行不同时期的经营目标。
银行经济责任审计要点
商业银行经济责任审计值得重视的几个方面【摘要】非现场审计是提高审计效率、节约审计成本、弥补现场审计不足的有效方法。
本文针对银行目前开展非现场审计存在的问题,指出了银行有效开展非现场审计的思路和方法。
非现场审计是审计部门按照一定审计程序连续收集、整理分析被审机构和业务经营数据及相关资料,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检测被审机构经营状况及其发展趋势的一种监督方式。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金融电子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审计对象、审计环境等已发生了较大变化,要求审计方式必须与时俱进,以信息化的审计对应信息化的审计对象,非现场审计与现场审计方式相结合、非现场审计技术与审计经验相结合必将成为银行内部审计方式的发展方向。
一、开展非现场审计的意义非现场审计是以计算机最新技术为手段,通过对审计对象相关业务数据和资料的连续调集、整理和分析,可以对银行所有分支机构和业务进行持续的、不间断的监测,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和疑点,扩大了审计的机构和业务覆盖范围,提高了审计的实效性,可以弥补现场审计的不足。
而且,非现场审计通过银行风险评估所提供的机构和业务的风险状况,可以帮助现场审计更加科学准确地选择审计样本,通过问题查找发现的疑点能够帮助现场审计有针对性地跟进检查、核实,为制定审计计划、安排审计资源提供支持,从而提高现场审计的效率,节约审计成本。
(一)银行开展非现场审计能够及时发现被审计单位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由于非现场审计实施不间断监控,而且非现场审计的监测频率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定为一个季度、一个月,甚至五天、一天,对风险变化的反应几乎是同步的,可以及早发现风险苗头,实现对风险的早期控制,为管理层提供预警信号。
同时,非现场审计是通过对审计对象的经营状况进行风险检测,确定审计工作重点监控对象和区域,这样就可以为现场审计提供资料和线索,最大限度地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为领导决策提供支持。
(二)银行开展非现场审计可以减少人为因素,提高审计效果非现场审计利用计算机技术直接对整个业务系统进行连续的或突击的审计,无须事先准备资料,这种非现场适时突击审计可以将人为因素减少到最低的限度,甚至可以在被审计单位不知不觉的情况下完成审计工作,这将为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质量、严肃查处各类违规违纪问题,充分发挥审计的监督和评价作用创造以极为有利的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现场监测在商业银行经济责任审计中的应用与探讨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非现场监测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并被广泛认可,商业银行经
济责任审计也不例外。
非现场监测在商业银行经济责任审计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已经成
为银行审计的重要手段之一。
其次,非现场监测可以提高商业银行经济责任审计效率和精度。
非现场监测基于信息
技术手段进行,应用大量的计算机、网络和数据挖掘等技术,大大提高了审计效率和精度。
有了非现场监测,审计人员可以更加精准、快速地获取大量信息和数据,不需要耗费大量
的时间和人力,进一步提高了商业银行经济责任审计的效率和准确性。
第三,非现场监测可以减少商业银行经济责任审计人员的工作风险。
商业银行经济责
任审计工作本身就具有风险,但是通过非现场监测可以大大降低审计人员的工作风险,特
别是可以减少腐败、欺诈等不良行为的发生,保障审计人员的人身安全和调查工作的顺利
开展。
第四,非现场监测还可以为商业银行提供更多的对策和建议。
非现场监测在审计过程
中可以发现银行业务存在的问题和缺陷,为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提供更多的对策和建议,
帮助银行完善业务流程和管理机制,提高银行整体的绩效和竞争力,保障经济安全和金融
稳定。
总之,非现场监测在商业银行经济责任审计中的应用和重要性已经得到广泛认可,其
作用和功能也越来越多地被银行和付出人员所认可和使用。
通过非现场监测的应用,商业
银行经济责任审计人员可以更好地实现银行风险监测和控制的目标,借助信息技术的力量
保证金融行业的稳定和发展,进而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