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大学之内涵
大学精神与大学文化

“理念” 源于希腊文 idea和 eidos
德文和英文里分别用 die 和 idea 表示
编辑ppt
16
一、哲学观的历史发展与大学理念
1.理性主义的大学理念主导时期 中世纪大学的诞生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理性主
义教育目的观占主导地位时期 理性主义是一个哲学流派
编辑ppt
25
(一)社会需求在大学理念形成中 所起作用的历史考察
1.中世纪的大学理念与社会需求 “智慧的花朵”“象牙塔”
编辑ppt
26
2.19世纪的大学理念与社会需求 文艺复兴后“黄金时代”结束 大学成了僵
化保守落后的机构 洪堡 纽曼
编辑ppt
27
3.20世纪的大学理念与社会需求
编辑ppt
7
大学精神既深藏于“大学”之中,又游离于“大 学”之外。它给大学注入了生命活力,使大学不 仅仅是教学楼、图书馆、林荫路等冷冰冰的建筑 群落,也不仅仅是人才的集聚地,而是人、思想、 价值观念、理性思考、创新、智慧与博大胸怀的 代表。
编辑ppt
8
大学精神是在某种理念的支配下,经过所 有大学人的努力,长时期积淀而成的稳定 的、共同的追求、理想和信念,它是大学 生命力的源泉,是大学文化的精髓和核心 之所在,对大学的生存、发展起决定性作 用的思想导向
大学精神文化与大学理念
编辑ppt
1
大学精神文化的涵义 大学理念的历史发展 大学理念的时代内涵
编辑ppt
2
一、大学精神文化
大学精神文化的基本内涵
梁启超“文化者,人类心能所开积出来之有价值的共业 也。”何为“业”,“我们所有一切身心活动,都是一刹 那一刹那的飞奔过去,随起随灭,毫不保留。但是每活动 一次,他的魂影便永远留在宇宙间,不能磨灭。就像一个 宜兴茶壶,多泡一次茶,那壶的内容便生一次变化。茶吃 完了,茶叶倒去了,洗得干干净净,表面上看起来什么也 没有;然而茶的“精”渍在壶内,第二次再泡新茶,前次渍 下的茶精便起一番作用,能令茶叶更好。茶之随泡随倒随 洗,便是活动的起灭;渍下的茶精便是业。茶精是日渍日多, 永远不会消失的,除非将壶打碎。这叫做业力不灭的公例。 在这种不灭的业力里头,有一部分我们叫做‘文化’。”
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科学内涵及精神实质

・
9 ・ 6
一
官府” 就是政治国家把持教育 的典范 , , 在这个意义 上, 学术 和 教育 完全 是 一 种政 府行 为 。随着 春秋 时 期 阶级 矛盾 的激化 以及 政 治 、经 济制 度 的变 革 , 社
会生 产 力获 得 了较 大 的发 展 , 社会 上 出现 了一 批 不 从 政 的脑 力 劳 动 者 , 鲁 国的 孔 丘 、 如 墨翟 以及 郑 国
世 界 公 民社 会 ( r iznS ce ) Wol Ct e o i y 的形 成 及 d i t
同一 的 , 因为 市 民社会 就是 政 治 社 会 , 为 市 民社 因 会 的有 机原 则 就 是 国家 的 原则 。”1 在这 种 情 况 [3 ]
其 纵深 发 展 ,普 遍要 求 高等 学 校积 极 转变 观 念 , 树 立 新 的办 学 理念 ,深化 学校 管 理制 度 改革 与 创新 ,
、
世 界公 民社会 兴起 与现 代大 学 制度 的形 成
现代 大学 或 现代 大 学制 度 的形 成 , 不开 社 会 离 的 自由 、 独立 和 自治 。然而 , 自由 、 独立 和 自治 的社 会 不是 从 来 就 有 的 , 传 统 的初 民社 会 中 , 会 淹 在 社
没在政治 国家 的专制统治之下 , 只见 国家而不见 “ 社会” 即“ , 市民社会 的等级和政治意义上 的等级是
表 着 特 定 阶级 的政 治 利 益 ; 一 方 面 , 私 学 ” 另 “ 的教
学 内容大 多 是特 定 阶级 的政 治 主张 和 道德 要求 , 而 教 学 的 目的则 是 培 养 推 行 这 种 政 治 主 张 的专 门人 才 , 调 “ 而 优则仕 ” 强 学 。
大学内涵的解构、分析与界定

6
刘朝锋 : 大学内涵的解构、 分析与界定
第 2期
持自 身的连贯性及使 自己名实相符来保持 自己的活 开始就应独立地承担一项研究工作 。恰恰 相反 , 虽 力” …。在组织文化的视野里 ,大学不仅仅是一个 然学生有 自由, “ 但他们需经历一段艰苦 的学徒期后 承担其特定社会职能的物理空间场所 , 的存在意 才能获得独立地位 , 它 随着青少年的成长 , 他们的 自由 义更在于它 自身所应具备 的文化个性与精神品格 , 和责任也随之增加。在接 近大学时 , 中学 的特征会 以及 由此 而焕发 出的旺盛 创造 活力 ” 。 以某种方式逐渐消失 , 最终会出现一次突变 、 一次振
・
高而明确 、 精神与 目的统一的有机体 , “ 是 学问的中 职 能 以适应 当时 当地 的社 会 政 治 环 境 , 时通 过保 同
收稿 日期 :0 9 0 —2 20 —3 1
作者简介 : 刘朝锋 ( 9 l ) 男 , 18 一 , 河南新密人 , 硕士 , 河南科技学 院人 文学 院教育系教师 , 主要研 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学 。
纬度 即历史 的纬度 ; 一个是横 向的纬度 即比较 的纬度 。通过这 两个纬度解构 , 以得 出这 样 的大学 内涵 : 可 大学是 一 个学者 的社 团; 大学是传 播和探索高深学 问的场所 ; 大学是独立思想和批 判的中心; 大学具有服 务生 活世 界和 引导
社会 的特性 ; 大学是一个 以知识为核心 的统 一有机体 。 关键 词 : 大学; 内涵 ; 生活世界; 界定 ; 比较 中图分类号 : 70 G 1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8 7 1 ( 09 0 —0 5 0 10 —5 6 2 0 ) 2 0 0 — 3
大学的思想内涵

大学的思想内涵作为高等教育的代表,大学是一个国家和社会重视的重要场所。
大学为青年学子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学习资源,其卓越的教学水平和独特的文化氛围,为传承和创新中国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平台。
在这一方面,大学的思想内涵是非常重要的。
大学的思想内涵,一方面是体现在办学理念的内涵上。
大学办学的初衷是培养国家和社会需要的人才,为社会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大学应该坚定不移地走质量第一、特色明显、人才培养为中心的道路,创新办学模式,加强学科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
此外,大学还应该注意孕育和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人才培养和思想理论的深度融合,努力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大学的思想内涵,另一方面体现在师德师风的建设上。
大学教师作为学术领域的重要代表,是学生知识和精神世界的引领者,在学风建设和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大学应该致力于营造良好的师德师风,注重师资队伍的建设和管理,加强对教师的培养和管理,切实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术水平,帮助教师建设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师德师风,发挥好教师在人才培养和创新研究方面的作用。
大学的思想内涵,第三方面是体现在学生个人素质和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上。
大学的教学任务不仅仅在于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思维能力。
学校应该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贯穿于教育的始终,切实发挥好以课堂为主体和课外为补充的育人作用。
同时,学校应该关注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加强学生的体育、文艺和社团活动,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比赛和实践活动,提高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总之,大学的思想内涵是大学建设和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其涵盖了各个方面的内容。
学校应该以人才培养为核心,注重质量,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培养,构建协调发展的教育体系。
我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可以让大学的思想内涵更加深刻、丰富和精彩。
学术本位:现代大学制度的基本意涵

学术本位:现代大学制度的基本意涵摘要:大学制度改革必须立足于大学的学术组织属性,符合学术本位的大学逻辑;现代大学制度即基于学术本位的大学制度体系;从普遍所指来看,现代大学制度是以大学内在的学术价值为本、以满足其外在的社会价值为辅的制度体系;从具体涵括而言,现代大学制度包含了普遍与本土元素、正式与非正式约束要素,而这俱以学术本位为基本原则。
关键词:现代大学制度;学术本位;大学逻辑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0717(2013)01-0011-05收稿日期:2012-11-04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现代大学制度原理与中国大学模式建构”(11jjd880021);厦门大学基础创新科研基金研究生项目“现代大学制度视域中的大学章程研究”(201222g010)。
作者简介:张继明(1979—),男,山东潍坊人,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2010级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理论研究。
大学的组织特性要求大学在逻辑上奉行学术本位,大学制度的变革必须遵循学术本位这一大学根本逻辑。
现代大学制度实质上就是基于学术本位的大学制度。
以大学的学术本性或学术本位为制度建构的基点,同时也以此为制度实践的归宿,这是现代大学制度的基本意涵。
无论如今的大学及其所处的环境如何复杂,大学制度显现出如何复杂的制度特征,学术本位都是大学制度改革的不变法则。
当前我国要构建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就要以尊重、维护和促进学术本位为根本的指导原则。
一、现代大学制度的研究现状现代大学制度是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重要内容。
原国家教委王冀生研究员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中较早提出了“现代大学制度”概念[1]。
2001年,《现代大学教育》首期开设“学者沙龙”,专门讨论现代大学制度问题,拉开了现代大学制度研究的序幕。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后,提出了构建现代大学制度的方案和方向,引起了现代大学制度研究的高潮。
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内涵与要素

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内涵与要素作者:徐少华章兢来源:《大学教育科学》2012年第01期摘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了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任务,掀起了一场探索现代大学制度的新高潮。
探讨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需要从其内涵和基本要素研究着手。
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从宏观层面上要规范政府、社会与高校三要素之间的关系,从微观层面上要调整好高等学校内部权力关系的规范和秩序。
关键词:现代大学制度;内涵;要素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0717(2012)01-0013-05收稿日期:2011-12-10作者简介: 徐少华(1972-),男,湖北天门人,湖南大学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办公室主任,副研究员,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是现代大学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高等学校内部体制改革面临的基本任务。
党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明确了“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任务[1];教育部部署了国家教育综合体制改革试点,其内容之一就是建设现代大学制度;胡锦涛同志在2011年4月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讲话中也提出了“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要求。
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重点和难点。
本文探讨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内涵与要素,希望能为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研究与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一、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内涵对于现代大学制度的定义,目前理论界尚无准确、明晰、公认的界定,最典型的一种说法是为发轫于洪堡在柏林大学创立的现代大学制度原型,欧美发达国家的现代大学制度基本是沿着洪堡创立大学的思路进行制度设计。
欧美一些大学通过提倡学术自由和大学自治建构了现代大学制度的基础,并通过大学制度创新来推动大学的创新与发展。
现代大学运行机制的内涵、特征及构想

一
、
现 代大 学运 行机 制 的 内涵及特 征
开放 性是 指 大学 在运 转 过程 中必 须 充 分关 注 学校 的 外部 环 境 , 把外 部环 境 的变 化作 为 自身度 研 究有 多 种视 角 。从 文化
如 根 据 人 才 市 场 的需 求 对 专 业 结 构 和 课 程设 置 进行 调
复旦教 育论坛
21 年第 9 01 卷第 2 期
Fdn dc i o m 21.V 1.o ua Euao Fr 01 o9N . tn u . 2
・
专
题・
现 代大 学运行 机 制 的 内涵 、 特征 及构 想
徐 魁 鸿
( 南师 范大 学 教 育科 学学 院 , 南 新 乡 4 3 0 ) 河 河 5 07
XU Kui ho - ng
(c olfE uainS in e H n nN r a n est Xi in 5 0 7 H nn C ia S ho d ct c c, e a om lU i ri , n a g4 3 0 , e a, hn) o o e v y x
Ab t a t:Ch r ce ie b o nn s , a t n my n de c a y t o e a i g sr c a a t rz d y pe e s u o o a d mo r c , he p r tn me h n s c a im o mo e n f d r u i e st e ie ie st o pr p ry h n e i n e n la d e t r l r lto s n v r i r qu r s un v r i t o e l a dl t i tr a n x e na e ai n .Th c nim s ma e u y y s e me ha s i d p wih s v r la tv o o e t,i cud n o r ftu t e s t ihe t d cso t e e a c ie c mp n n s n l i g a b a d o r se s a he h g s e ii n—ma i g bo ,a p e i e t k n dy r sd n o ie o e l wih g n r la f is s ho l o ncl nd a a a e c c mmite e p nsbl fr s e il fa r f c t d a t e e a far ,a c o c u i a n c d mi o te r s o i e o p ca af is r s c ie y nd a P ry c mmite t u e v s h o e u v r i . e pe tv l ,a a t o te o s p r ie t e wh l nie st y Ke r :Op r tn c n s y wo ds e a i g me ha im;Mo e n Un v riy S se Ex e n lr l to ;I e n lr l to s d r i e st y t m; t r a ea ins ntr a ea i n
论大学精神的基本内涵及特征

论大学精神的基本内涵及特征大学精神是反映大学历史传统、文化品位、办学理念、特征面貌的一种精神文化形态,是大学的核心和灵魂。
它包含自由精神、独立精神、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创新精神、批判精神、宽容精神和启蒙精神等八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具有独特性、创新性、批判性和发展性的特征。
深刻把握大学精神的基本内涵及特征,对于培育和弘扬大学精神意义重大。
标签:大学精神;基本内涵;特征现代大学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以及对外交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它所孕育的大学精神是大学的核心和灵魂,对大学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引领作用。
深刻把握大学精神的基本内涵及特征,对于培育和弘扬大学精神意义重大。
一、大学精神的基本内涵大学精神是反映大学历史传统、文化品位、办学理念、特征面貌的一种精神文化形态,是为大学人所认同的一种价值观念体系和群体意识。
它是大学的核心和灵魂,是引领大学前进的精神动力。
一般说来,大学精神包含以下八个方面的基本内容。
一是自由精神。
大学是崇尚自由的地方,这里的自由更多的是指一种学术的自由。
“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
”[1]大学正是依靠这种对学术自由的推崇和对真理的执着,培育出一批又一批的国家栋梁之材,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强调大学的自由精神,并不意味着大学可以自由得没有边界,大学的自由必须以法律为底线。
因为,任何大学都必须为统治阶级培养人才,必须传播统治阶级的思想价值观念。
二是独立精神。
大学是崇尚独立的地方,这里的独立更多的是指大学独立自主的发展和学者人格、思想的独立。
大学可以不受外界干预按照自己的办学理念、宗旨和目标来发展,政府和社会也不应该以各种理由来干预大学的发展。
与此同时,大学学者的人格和思想是独立的,必须尊重学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允许学者独立地从事学术研究。
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曾提出“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箴言,值得我们铭记。
三是科学精神。
大学是崇尚科学的地方,追求真知、寻找真理一直是大学的主要目标之一,而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形成科学精神。
浅析现代大学质量文化的基本内涵及建设的方法与途径

质文化基础上 , 全体师生 员工 涉及 教学 质量 的一切 精神
活动 、 精神行 为以及精 神物化产品的总称 ; 它既是 一种观
念, 又是 一种 物化 形态 , 是 一种 动态 的价 值 和实践 追 更
求。 ]
其三 , 为学 校质 量文化 是在 一般 学校 文化基 础上 认
发展提升的 、 中体 现学校变革及发展进程 中在价值 观 、 集 质量观等方面 的高境界 的质量追求 和质量品质 的学 校文 化 。其代表 着学校变 革及发 展 的品质 , 现着 学校变 革 体 及发展 的个 性 , 是学 校在变 革及 发展进 程 中所积 淀 的精
化建设 的顺 利进行 。
一
念以及在追求教学质量过程中共同遵循的行为准则和思
维方式等 。
其五 , 为“ 认 质量文化是学校文化在质量管理上的积 淀和凝结 , 是学校在 长期 的教 育教学过 程中 , 承民族文 继
化传统 , 国外学校文化 的有益成果 , 系学 校的教育 借鉴 联
质量管理实践 , 总结 创新 所形成 的具有 明显个 性特 点的
其二 , 为大学质量文化是 以质量 为中心 , 认 建立在物
综上所述 , 所谓 高校质 量文化 即为高 校在 长期办学 遵程 中形成 的 、 为全体成员共 同认可的 、 以高校质量建设 为中心的 、 体现学校精神 内核和个性特色 的价值 观念 、 道 德规 范 、 意识形 态 、 维方式 、 思 历史传 统 、 风俗习惯 、 运行 机制 、 章 制度 、 规 法律 法规 以及行 为方 式等一 切精 神 活 动、 精神行为以及精 神物 化产 品的总称 。其 内容包 括质 量价值观 、 质量精神 、 量 目标 和质量 形象 等多个方 面 , 质 其不仅是一种管理文化 、 经济文化 , 也是一 种组织文化 和
论现代大学制度的内涵及合理性

有 效性 。
一
所 以能 够不 断地 向人 道 前进 , 社 会 之 所 以持 续 的发 展 和繁 荣 , 以及我们 生存 的世界 之所 以越来 越美 丽 , 这 一切 都是 建立在 新 的 观念 和 技 术 的基 础 上 的 , 是 以对未 知世界 的永 恒探 索 为 前提 的。 问题 在 于 , 对 于未知 世界 的探索 没 有 千 年不 变 的 成例 可 以遵 循 , 是 一场 观念 的 冒险和科学 技术 的反复试 验 。我们 永 远 无法 知道或 计划 出新 的观念 和科学 原理 在何 时何 地 出现 , 很多 时候 , 对 于 学者 和 科 学 家来 说 , 创 新 的 活 动是 一场知 性 的游 戏 , 是 在理 性 和 激情 支配 下 的
使 得现 代 大学在 制度 上 区别于社 会 上 的其 他一 切机
构, 与社会 和 国家之 间形 成 了 合理 的职 权 分 工 和权
力制衡 。随着现 代 社会 和大 学 自身 的 发 展 , 这一 制 度 的基 础 结构虽 然 受 到 了很 大 的挑 战 , 但 是其 基 本
的理念 和精 神仍 然 在 发挥 着 作 用 , 当然 它 也在 努 力
2 0 1 3年 1 1月
重 庆 高 教 研 究
Ch o ng q i ng Hi g he r Ed u c a t i o n Re s e a r c h
No v ., 2 01 3 Vo 1 . 1 No . 6
第 1卷
第 6期
论 现 代 大 学 制 度 的 内涵 及 合 理 性
“大学之道”内涵及其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意义

[摘要]“大学之道”内涵丰富,其精髓在于为世人确立了一种内外兼修的价值取向,是一部“大人”修身之学。
当今一部分大学生面临价值缺失、精神滑坡、责任意识薄弱等道德素质问题,从现代视角阐明大学之道的内涵,对于大学生成长意义重大。
[关键词]“大学之道”;内涵;大学生;价值意义[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22)07-0157-03“大学之道”内涵及其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意义乔兴燕(吕梁职业技术学院,山西吕梁033000)《大学》作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相传为孔子学生曾子所著,它原本是儒家“五经”之一《礼记》中的一篇文章,在很长一段时间并未引起儒家学者及世人的关注。
到了宋代,“二程”将其重新整理编排,学者朱熹为其修改作注,从而形成传世的《大学》,且位居“四书”之首,确立了它在儒家经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文中的“大学”与今天所谓的“大学”意思有很大的差异。
朱熹指出“大学者,大人之学也。
”“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及其十有五年,则自天子之元子与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学。
”郑玄说:“大学者,以其记博学可以为政也。
”可见这里的“大学”有两个意思,一是古代较高的一种学制,与小学相对。
二是指大学问,博学,为政之学。
所以,《大学》的核心内容就是教育那个时代的大学生如何成为一个大学问者,成为一个怎样的大学问者。
正如朱熹在《大学章句序》中说:“《大学》之书,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法也。
”《大学》微言大义,对中国古代的高等教育(科举考试)发挥过重大的作用,是古代哲人先贤修身、为学、为政思想的重要源头,虽然历经几千年的社会变迁,但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与现代大学生提升自我修养、追求高尚品德的精神却一脉相承,因此它对现代大学生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之道”的丰富内涵阐释(一)《大学》开篇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句话是《大学》思想的总纲领“大学之道”的“道”是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可以理解为精神、本质、核心、原则、规律等意思,与具体的外在形式是相对而言的。
现代大学发展战略:内涵、特征与功能

21 00年 3月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 ( 教研究版) 高
Ju a o hn cu nvrt f eh o g ( ge d ctnSuyE io ) o r l f agh nU ie i o c nl y Hi r uai td dtn n C sy T o h E o i
个方面 、 个 阶段 之 间的 关 系, 定 军 事力 量 的准 备 和运 各 规
用 ” “ ’ 。 虽说“ 战略” 一词仅限 于军事用语 , 泛 指” 但“ 这
种 内涵 , 实际却早被广泛运用。譬如 , 战国时代苏 秦 、 张仪 的
“ 合纵 ” 连横 ” 汉末诸葛亮三分天下 的“ 与“ , 隆中对” , 等 都是
次性 、 长期 性 、 态性特征 和 启智 、 向 、 动 导 咨询 、 优化 、 激励 功能 。
[ 关键词 ] 大学 ; 发展 战略 ; 内涵 ; 特征 ; 功能
[ 作者简介] 唐世纲(9 9 ) 男, 17 一 , 玉林师范学院教育科 学系讲师, 主要从事教育基本理论和 高等教育 学研 究。
识。
一
运用于经济 、 政治 、 教育 、 科技 等领域 , 成为“ 并 泛指重 大的 、 带全局性或决定 全局 的谋划 ” _( 。5 嗍 这种 谋划 主要包 括 : 】 确定战略 目标 、 制定达 到 目标 的战略措 施及其 实施程序 、 提
出针对某些可能出现 的问题 所准备采取 的对策 等。到了知 识经济初露端倪的现时代 , 社会环境 日趋复杂 , 际竞 争更 国 为激烈 , 因此 , 人们指导国家和事业的发展不能不研究 未来、 把握未来。作为社会组织 的大学也不例外。事实上 , 制定大
的对于未来发展 的重大 的、 带全局性或决定全局的谋 略或谋
论中国现代大学精神的内涵发展与核心竞争力

Vo . ONo 5 13 .
临 沂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J OURNAL 0F L nr NoRM AI UNI RS T I , VE I Y
20 年 1 08 0月
Oc . 0 8 t2 0
论 中国现代大学精神 的 内涵发展与核心竞争 力
开放 精 神 , 坚持 以人 为 本 , 内涵发 展 的道 路 , 造 和 谐 校 园 , 不仅 是 高 等教 育 自身改 革发 展 的 需要 . 走 打 将 更是 社 会 进
步赋 予 大学 的 历 史使 命 。 关键词 : 和谐 理念 ; 学精 神 ; 大 内涵发 展 ; 心竞 争 力 核 中 图分 类 号 : 4 G60 收 稿 日期 :0 80 .2 2 0 .72 作 者 简 介 : 国 宁(9 9 )女 , 东潍 坊 人 , 坊 医学 院 助教 。 庄 17 一 , 山 潍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 0 96 5 (0 8 0.0 40 10 —0 12 0 )50 5 .4
思。 所谓 “ 自治 ” 指 大学 的 办学 自主 权 , 是 在学 术 的 学 术 追 求 与功 利 追求 并 不 矛盾 ,市 场机 制 就 是 利 基 础 上 自主确 定谁 来 教 、 教什 么 、 何 学 : 学术 自 如 “ 教 师 的保障 制度 。 精 神 的核心 在 于追求 真理 、 探求 学 问 。真 理是 自由 益竞 争 机 制 。 目前各 大 学 中采 取 的激励 机 制 在很 合 理 的 限度 . 利 益 的追 求 过 分膨 胀 , 使 以至 于 不惜 如果 超越 由 ” 指 一种 教 师 在西 方 大 学享 有 的一 种 特 权 , 是 是 大程度 上 就是 以利 益为 杠 杆的 。问题是 , 学 术 自由是 现代 大 学 精 神 的核 心 所 在 。大 学 牺 牲 学 术 之 道 、 育 之 道 , 么 , 利 主 义 就会 与 教 那 功
浅析现代大学制度的内涵与创新途径

定 》 。因 此 , 基 本 原 则 规 定 也就 成 为 各 成 员 国 制 建 立 。吴 敬 琏 先 生 在 其 《 度 重 于 技 术 》 书 中 指 出 : 中 其 制 一 定 的 执 行 国 内教 育 贸 易政 策 的 文 本 基 础 。那 么 WT “ 划 经 济 不 是 经 济 发 展 的成 功 之 路 , 不 是 科 技 发 O 计 也 的 艮 贸 易 协 定 》 成 为现 代 大 学 国 际 化 的 制 度 文 展 的 成 功 之 路 , 使 在 市场 经 济 中 , 果 由政 府 主 导 务 也 即 如 本 , 现 代 大 学 制 度 的新 基 石 。同 时 , O 一 旦 成 为 科技 发 展 , 不 见 得 有什 么 好 结 果 。 日本 通 产 省 主持 是 WT 也
维普资讯
黑龙江教 育( 高教 研究与评 估)
20 0 8年第 6期
浅 析 现 代 大 学 制 度 的 内涵 与 创 新 途 径 水
田 巨为
( 黑龙江 大学, 黑龙江 哈 尔滨 1 0 8 ) 5 0 0
[ 摘 要】 从现 代 大学 的可持 续发展 来看 , 建设 有 中国特 色的现代 大学制度, 高等教 育深化 改革 的一项 紧迫任 是 务。现代 大学理念 引导着 大学的发展, 大学理念 只有 转化 为现代 大学制度, 体现在制度 中, 他的 引导作 用才能发挥
产 业 政 策 等 将 产 生 巨 大 影 响 ,从 而 要 求 高 等 教 育 必 境 氛 围 , 就 有 影 响 的大 学 。 造
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内涵

制, 也应 按照 有关 法律法 规 加 以规 范 。3 优 化 大 学 . 组织 结构 。优 化 大学 组 织 结 构 应 遵 循 以下 几个 基
本 原则 : 一是要 有 利于 扩大 基层 教学 科 研单 位 的 自 主权 , 更好 地遵 循 教 学 和 科研 活 动 规 律 ; 是 要 有 二
度的价值理念是普适性的 , 但在实现方式和表现形 态上 必然会 呈 现 出多样 性 的特 征 。因此 , 在 遵循 应
共 同 内核 的基 础上 , 重多 样 性 , 挥 大 学 的 创 造 尊 发
性, 探索适合 自身发展需求 的制度模式 , 这也是中
国特 色现代 大 学制度 的生命 力所 在 。
要从制度上明确党委和校长 的职责 , 完善大学党委 和行 政 的议事 规则 和机制 , 强调 党政 之 间 的 团结 和
性的要求 , 既要学习和借鉴西方大学制度精髓 , 又 要适 应并 促进 中 国的变 革 , 力 实 现二 者之 间 的协 努 调 。3 效率 性 。构建 中国特 色 的现代 大 学 制 度 , . 必
种形式 , 畅通意见表达渠道, 最大限度地保障利益 相关 者 的知情权 与 参与 权 。第二 , 建 立权 力 制 衡 要
学术 创新 ; 四是 要 有利 于行 政部 门管 理 职 能 的整 合 和精 简 , 好 地 为教 学 科 研 服务 ; 是要 有 利 于 发 更 五 挥学 术组 织在 学科 建设 、 术发 展 和教 学科 研 中的 学 作用 。4 保 障 大 学 民 主 管理 。建 设 中国 特 色 的 现 .
学还 是职业 导 向 的高 职 高专 学校 , 论是 公 办 大 学 无
大学内涵的解构、分析与界定

【理论研究】大学内涵的解构、分析与界定刘朝锋(河南科技学院,河南新乡 453000)摘 要:大学是什么?这是一个历久弥新的问题。
对大学内涵的解构可以从两个纬度来进行:一个是纵向的纬度即历史的纬度;一个是横向的纬度即比较的纬度。
通过这两个纬度解构,可以得出这样的大学内涵:大学是一个学者的社团;大学是传播和探索高深学问的场所;大学是独立思想和批判的中心;大学具有服务生活世界和引导社会的特性;大学是一个以知识为核心的统一有机体。
关键词:大学;内涵;生活世界;界定;比较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516(2009)02-0005-03 大学是什么?这一古老而崭新的命题,始终萦绕在所有关注大学形成、延续与演进的人们的脑际之中,从而被不断地思索和追问。
然而,伴随时间的流动和社会的变迁,大学系统变得越来越多样而复杂,从而导致有关大学本质存在和现实意义的解释业已成为一个没有终结的话题。
在此,我将从两个纬度解构大学的内涵:纵向的纬度和横向的纬度。
纵向的纬度也就是历史的纬度,从大学的历史中分析大学包含的“真”;横向的纬度,就是比较大学与其他社会机构或组织的区别,从差异中找出大学的独特性。
一、纵向的纬度(历史的纬度)英国高等教育史专家哈罗德珀金曾经说过:“一个人如果不理解过去不同时代和地点存在过的大学概念,他就不能真正理解现代大学。
”[1]自大学出现以来,人们就从未停止对“大学是什么”的追问和深思。
最早系统阐述大学观的是英国著名神学家、教育家纽曼(J.H.C.New man),他认为“大学就是传授普遍知识的场所”(A Place of Teaching U ni-versal Kno wledge)[2];在美国著名学者、教育家弗莱克斯纳(Abraham Flex ner)看来,大学是一个目标崇高而明确、精神与目的统一的有机体,是“学问的中心,致力于保存知识、增进系统的知识并在中学之上培养人才”[3],并基于“大学是民族灵魂的反映”这一认识而希望大学“有所为有所不为”;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Karl.Jaspers)认为“大学是研究和传授科学的殿堂,是教育新人成长的世界,是个体之间富有生命的交往,是学术勃发的世界”[4];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家克拉克科尔(Clerkkerr)把多元巨型大学比作是“一座充满无穷变化的城市”,“一些人在城市中失败了;另一些人则上升到城市的上层;大多数人则在许多亚文化群中生活着”[5]。
现代大学内涵建设与师德师风建设研究

系着教育的成效 , 是 培养 青 年 学 生 健 康 成 长成 才 的 重 要 保 证 。 要 实 现 高 校 的健 康 、 快 速、 可持续发展 , 必须要 关 注 教 师 的 师 德师 风建设 。 教 育 部 十 分 重视 师 德 教 风 建 设 工 作。 出 台 了《 关 干 进 一步 加 强 和 改进 师 德 建
2 0 1 3 NO 1 3
.
—
; 。
I n n 0 v e t l o n H e r a J d
师德 建 设
现 代 大 学 内涵 建设 与 师德 师 风 建设研 究
郑培 亮 ( 内蒙古 农业大 学纪委 内蒙古呼 和浩特 0 1 0 0 1 8 )
设 的 意 见》 , 对 新 时 期加 强 师 德建 设 的 相 关 问 题 作 了具 体 的 要 求 。 在 当前 信 息 网 络 化 和 文 化 多元 化 的 社 会 变 革 中 , 尤 其 要 关 注 教 师 的个 人 素 质 , 关注 教 师 的 师德 师 风 , 为 提高高校的教学水平打下坚实基础 。
一
第一 , 要 坚持 以学 生 为本 。 创 建 新 型 的师 生
荏大学教育 的重要资源 , 也 是 大 学 的 核心 竞争 力 。 陶 行 知 先生 说 : “ 德高为师, 身 正为 范” 。 这 句话告诉我们 : 只 有 道 德 高 尚 的人 方能 成 为 真 正 的 教 师 。 教 师 的 个 人 素 质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之内涵何谓大学?格林斯潘、比尔盖茨这两个人,都是哈佛大学法学院感到自豪的学生,可是到最后这两个学生都没有取得学位?耶鲁大学法学院长说了一句话:“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需要大学”。
什么是大学?大学就是那些原本比较聪明,但他/她还不是绝顶聪明的人,能够把自己变得更加聪明和更加智慧的地方。
这句话大家可以认真思考,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需要大学。
他这句话解释了格林斯潘和比尔盖茨为什么不能从哈佛大学法学院毕业的原因。
因为他们绝顶聪明。
而只有那些一般聪明、比较聪明的人才需要大学。
大学就是把这些一般聪明、比较聪明的人变得更加聪明,而最后变成智慧的人的殿堂。
在耶鲁大学法学院的正门有一幅浮雕,这个浮雕是:老师在讲课,慷慨陈词,手舞足蹈,而下面所有的学生都在睡觉。
所以说在大学里面,学生睡觉是天然的权利。
另一幅浮雕在耶鲁大学法学院的后门,这个浮雕正好相反:学生们分成了两排,一看就知道,争论的已经不可开交,甚至相互指责的手势都有,这个时间老师在睡觉。
我们思考一下这两组浮雕。
大学的主体在任何时候都是学生,没有学生就没有大学。
如果不把学生作为主体,而只把老师作为主体,实行这种教育观,学生的积极性就调动不起来。
所以老师再有积极性,如果不以学生为主体,这个老师就是多余的。
大学要有大师什么是大学?哈佛大学1909年到1933年做了24年校长的雅培劳伦斯说过一句话:“哈佛大学之所以备受尊重,不在于哈佛大学有多少座高楼,而在于哈佛大学有一代又一代备受人尊重的大师”。
这句话,被清华老校长梅贻琦把它总结为:“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
这句总结非常精确,我认为比哈佛校长说的更有雅气。
大学之“大”,在于大德、大爱,在于大学问,在于有大师,在于大楼,在于大业、。
“大德”,意味着一所大学有担当民族责任的德性。
集“大德”、“大爱”、“大学问”于一身的,堪称“大师”。
大学之“大”,也包含有“大楼”的意思,大学应有良好的办学条件,包括为教员提供维持其尊严的待遇。
大学之“大”还应当包括“大业”,也就是大事业,一所大学要肩负起科教兴国、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大业。
所以我曾说,大学之大之第一大,大学必须有大师。
没有大师难以称得上大学。
大学的高度是由大师来代表的,有时候一个人就代表一个学科,这一个人的高度就是这个学院的高度,就是这个学科的高度,也是这个学校的高度,所以大师在任何时候都是大学之首大。
但是在当今,大学和大楼是矛盾的吗?不是的。
大学必须有“大楼”,这个“大楼”在我的心目当中,它不是建筑物,指的是这所大学的办学条件。
当今中国办学条件最好的两所大学就是你们两家,你们拥有中国最丰富的法学、教育的资源。
要从办学条件的角度来看待“大楼”,包括它的实验室、实验条件和设备等,有了“大楼”才能引来大师。
大学需要“大道”大学还需要什么?还需要“大道”。
这个“道”不是指的我们每天行走的道路,这个“道”是指的道理,是指的道统。
大学是做“大学问”的地方。
她追求的是“大道”,而非以逐利谋生为目的的职业训练所。
学有学统,道有道统,法有法统。
大学里边就是要探讨、传承学统、道统,因此大学里必须有“大道”。
大学还需要什么?大学里特有的一种“大”,叫“大学之爱”,大学之爱为大爱。
这个爱和其他的爱有区别吗?“大爱”指的是以真理为信仰对象而升华的爱。
教师对学生的爱,学生对老师的爱,因除去了世俗私利而成为“大爱”。
父母之爱尚有自私的因素,教师基于传播真理而对学生的爱则是超越了回报要求而独具神圣性的爱。
所有的教育都基于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我们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经历,哪个老师对你爱过,对你偏爱过,你这一生都记得。
大学的爱和中小学的爱区别在哪里?大学里面老师要爱学生,学生也要爱老师,除了这两种爱,大学里面的大爱其实是大学应该更爱真理,这就是哈佛的校训,也就是大家都知道的亚里士多德的名言:“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
对真理的爱超过一切,这就是大学的使命。
大学是探讨真理的地方,大学是把真理作为灵魂和生命的地方。
真正的大学,为了真理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是大爱。
这就是大学之“大”。
大学还有个“学”字。
这个“学”代表什么?大学之“学”,即“学府”、“学科”、“学人”、“学问”、“学业”。
大学是学者的共同体,是为“学府”。
大学里面要有“学科”,所以分成了一个一个的院系。
大学里面必须有“学人”。
老师是“学人”,我们同学也都是“学人”,所以你们是学术共同体,只有大学才有学术共同体。
大学里面要有“学问”,真正的学问就是思想,大学问就是大思想。
教师的活动是“学术”,学生的活动称为“学业”,他们共同维护学统,都是追求“学问”的“学人”。
合之则成大学之“学”。
代表着这个地方是学问之地。
一个“大”一个“学”组合起来,就构成了“大学”。
大家都知道,它是收藏思想的地方,它是收藏良心的地方,它是收藏知识的地方,它也是创新的地方。
所以它应该是社会的灯塔,大家是在灯塔当中。
但只有点亮你的思想,灯塔才会亮起来,大学才能引领这个社会。
那么我们如何理解“大学”?大学的传统大学是自由者的乐园。
1929年,陈寅恪在所作的王国维纪念碑铭中,首先提出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为追求的学术精神与价值取向。
他向中国两千年“学”、“仕”不分的传统提出了挑战,堪称体悟现代大学精神的知识分子的先驱。
“自由”不是排斥权威,而是要挑战资本的权威、管理的权威、宗教的权威,确立知识的权威。
有思考能力的人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阶梯。
有独立精神和自由的思想,方有发现和创新。
大学是新民的摇篮。
《大学》有言:大学之道,在亲民,在明明德,在止于至善。
“大学”,即大人之学,是做大学问的地方;“亲”,同“新”,大学的使命在于培养一代又一代的新民,当每个人都成为新人时,“民”也就形成了。
当年梁启超办《新民丛报》,“新民”也是意在“去愚”,变换民智,以图民族富强。
大学是社会的灯塔。
大学不限于传播知识,她还是传递价值观的地方。
她应占居社会的精神高地,成为普罗大众心灵中仰望的净土。
大学是社会的灯塔,当社会陷入黑暗时由她发出光明。
点亮灯塔的是思想,没有思想的大学,就是没有光明的大学,也是被笼罩在黑暗和世俗中的大学。
大学是创新的活水。
大学是一批值得尊重而又有经验的人和一批充满激情而又渴望知识的人激荡思想的地方。
鲁迅先生在《我观北大》中说:北大是常新的。
其实这是对所有大学的期望。
为什么大学是常新的?她每年都有新的学生,每年都有新的教师。
如果她每天再有新的知识、新的见解、新的思想产生,大学就真正成为社会精神财富的源头活水。
这样,不但大学是常新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也将是常新的。
大学是真理的福地。
哈佛的校训是:“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与真理为友。
”对此,我们心生景仰之余也不免慨叹其深意:圣贤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者,其地位也高不过真理!倘若没有“吾爱吾师,吾犹爱真理”的境界和勇气,苏格拉底之后就不会有柏拉图,柏拉图之后也不会有亚里士多德。
耶鲁大学的校训是“光明和真理”,是否有光明在于真理、真理即光明之意呢?哈佛校长索马斯在出席耶鲁建校三百周年庆典时说,哈佛与耶鲁实乃互相鞭策、共同进取的战友,他们共享信奉真理、宽容和思想的力量这一价值观,并为之奋斗不息。
大学是文化的酵母。
一个人一生中需要三个“母亲”来塑造他的品格:自然人格是母亲给的,民族品格是祖国给的,文化品格则是母校给的。
大学既传递知识,也滋养文化。
不同的大学必然有不同的文化,其区别既是不同的大学必有不同的传统、所秉持的理念以及洋溢于外的校风。
一个人进了大学,就像进了一个发酵池,他会受到大学的熏陶。
母校的文化味道,必将与他终生相伴。
大学是知识的源泉。
知识是大学生活的中心。
大学对知识有五种处理方式:传播知识、运用知识、收藏知识、创新知识、交换知识。
大学不是公司,她是非营利性的,因此可以专心于知识和真理;大学不是政府,无需随一时的政治需要或俯或仰,因此可立足长远,心无旁骛地追求知识。
斯坦福大学校长在造访中国的一次演讲中说,在历史上,大学是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今天的大学,在这方面又被赋予了更多的期望,特别是在知识创新方面。
由于产业界对长远的基础研究缺乏兴趣,大学的作用再次凸现。
只有扎根于基础研究的肥沃土壤,才会有应用研究的百花齐放。
大学是道德的高地。
大学有两堵墙。
一堵是有形的墙,墙外是世俗的,墙内是高雅的。
大学内的人,要成为一个道德的共同体,遵从高尚,创新文明,拒绝世俗,拒绝功利。
另一堵墙是无形的,是心灵上的。
大学教师应有一种道德的担当,自觉做公民的表率、社会的楷模,人之师表。
只有共同遵从高尚,才能组成道德的共同体。
大学是良心的堡垒。
有大学对社会的良知,才有五四运动。
大学关心政治进步、法治昌明、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公正。
这五个方面,是大学的良心所系。
大学是收藏社会良心的地方,当社会无德时,大学还有德。
当社会因为物欲横流、吏治腐败而使人们心灵堕落的时候,大学还应以其独立、自由、公正的品格予以阻却。
企业会因唯利是图、不顾公益而无德,政府会因丧权辱国而无德。
如果一个社会连大学都堕落了,社会的良心也就沦丧殆尽了。
大学,共同体大学是知识的共同体、学术的共同体、思想的共同体、文化的共同体、道德的共同体。
这就是大学的本质所在。
在坐的每一位都是中国最幸运的人。
因为你们置身于中国最好的大学。
但是前几天我在吉林大学讲过几句话,一句话叫作:“所有天使在上帝面前都是凡人”。
你们来之前都认为自己是最好的,当所有的最好都集中在一起的时候,每一个人都是凡人。
第二句话:“在母校面前,所有的游子都是孩子”。
在这里,我讲一个季羡林到山东大学的故事。
京师大学堂是清政府建立的第一所官办学堂——1898年,清政府光绪皇帝批的京外的第一所大学是1901年山东大学堂。
山东大学堂当时办学的时候,是预科和本科同时办。
山东大学1991年迎来90周年校庆的时候,季羡林1926年在山东大学做学生,这里面有他很多的故事。
他不愿意读书,天天到大明湖去玩青蛙,还发现大明湖的青蛙为什么不叫。
当时山东大学的校长是清末的状元叫王寿彭,他也是一个著名的书法家,他发现了这个孩子。
校长直接找他谈,告诉他,如果这个学期期末能考第一的话,我给你写一幅字。
季羡林就回去告诉他的叔父,季羡林是过继给他的叔父的。
他叔父在济南开当铺。
他的志愿当时就是将来要打一手好的算盘,把他叔父这个当铺继承下来,把它开好。
他叔父一听,王寿彭能给你写一幅字,他那幅字的价值,比我们整个当铺的价值都大,你好好学。
到年终,他就考了第一名,校长不食言,写了一幅字给他。
然后校长又告诉他,如果你明年还考第一名,我不光给你写字,我还给你作一幅画。
季老第二年又考了第一名,王寿彭又给他写了字作了画。
再后来季老就带着这两件作品到清华来,再后来留学回国,到我们北大来。
当山东大学90年校庆的时候,季老回母校参加校庆,坐在主席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