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心得——莎士比亚《哈姆雷特》戏剧叙事艺术的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书心得——莎士比亚《哈姆雷特》戏剧
叙事艺术的特点
威廉·莎士比亚,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戏剧作家和诗人,出生于英国沃里克郡斯特拉特的一个小镇,从小家境富裕,自幼系统地学了拉丁文、修辞学、文法文学及欧洲早期的戏剧,并对戏剧产生浓厚创作兴趣。13岁时由于父亲破产,家庭状况日益下降,莎士比亚也被迫辍学。直到1590年,莎士比亚开始同一些爱好戏剧的学生有了往来,一起学习与谈论戏剧,使其对欧洲古典文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在文化方面的修养也得到了提升,观察生活的眼界和视角逐步开阔。莎士比亚开始接触人文方面的先进思想的同时,也开始尝试剧本创作,这为其后来成为人文主义思想的鼻祖及“英国戏剧之父”奠定了坚实基础[1]。一、戏剧《哈姆雷特》创作的时代背景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于17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创作的极具代表性的悲剧之一,中世纪的英国处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时期,是英国历史进程中重要的转折点。该剧题材取决于14世纪的《丹麦史》,以丹麦宫廷内部为时代背景,以哈姆雷特为父复仇展开故事,真实反映了当时欧洲的社会现状。与此同时,英国处于极其混乱的时代,揭露了英国封建地主与资产阶级为了权力的殊死较量。
二、戏剧《哈姆雷特》的叙事艺术特点
1.人物形象的描述
剧中的主人公哈姆雷特是一个人文主义思想者,其性格非常复杂,但理想却特别崇高,目光敏锐,对事物的看法也有深入思考。哈姆雷特毕业于德国的威登
堡大学,当时的德国是欧洲新文化的中心,因为受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哈姆雷特对未来的生活有着美好的愿望。学成回国后,却突遭王室变故,父亲去世,母后匆忙改嫁。眼前的现状使他崇高的理想破灭,开始变得郁郁寡欢。偶然的王魂显灵时,他才恍然大悟,于是重燃理想的火焰,下定决心报杀父之仇,变革当下的黑暗现实,想要肩负起拯救国家的重担。然而,哈姆雷特的理想与现实生活之间有着尖锐的矛盾,精神的崩塌,使他悲愤不已。虽然面对如此的环境,但他还是在不断思考并积极理性地面对社会。剧情中他从家庭的突然变故看到了皇室外面残酷的现实社会,有了更强的责任感。可仅仅依靠个人力量,远不能解决现实中的任何问题,因此,他整日忧心忡忡,思考大于行动,时时感到茫然、忧郁。
剧中的哈姆雷特似乎又是一个有勇有谋的人物,在确定叔父克劳狄斯就是杀父仇人时,为了避免叔父的怀疑便靠装疯卖傻来掩护自己。在如此孤独无助的情况下,与强敌周旋,迷惑敌人。接二连三识破了克劳狄斯为他安排的朋友、爱人及母亲对他的试探。最后,将计就计打破了克劳狄斯的计谋,把毒酒物归原主,使其自食其果。哈姆雷特与叔父克劳狄斯的斗争,也不断反映着人文主义理想和封建社会之间的矛盾,批判着皇室王权与封建社会的罪恶行径。
代表封建黑恶势力反派的带领者还有克劳狄斯,为了得到王位,于是将狠毒、虚伪、奸诈等表现得淋漓尽致,先通过杀害兄长、谋权篡位、强娶长嫂,又假惺惺地把哈姆雷特当儿子一样照顾有加,目的就是为了对哈姆雷特的“位权”进行逐步掌控,最后除掉哈姆雷特。但戏剧性的是克劳狄斯最终被哈姆雷特的复仇之剑结束一生。整部作品集中体现了资产阶级的丑恶作态与封建阶级暴君的勃勃野心。
2.丰富的语言色彩应用
如果戏剧表现在语言方面,莎士比亚的剧作《哈姆雷特》是最有特色的作品之一,在创作时期就凸显了较深的文字功底。而在当时的英国,语言正处于发展的重要时期,莎士比亚将书面语言与民间谚语有机结合。剧中哈姆雷特有时语言生动、内容丰富;有时慷慨激昂;有时冷静沉着。例如:剧中丹麦国王灵魂对哈姆雷特说道,我要告诉你一件事情,会使你的双眼像脱离轨道的星球一样向前突出。但有时语言粗矿,甚至用一句话就能让观众或读者深入其境。例如,哈姆雷特想到父亲死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母亲竟然嫁给“丑怪”克劳狄斯,用丑怪一词形容自己的叔父,同时也道出了母亲的可耻行为。这说明莎士比亚在创作《哈姆雷特》这部作品时在语言的使用上时而简普、时而优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莎士比亚通过语言描写可以形象凸显人物内心的变化,在《哈姆雷特》中,每个人物的台词,时如溪水,时如长江大河,令人赞叹不绝。
3.人物性格特征层次分明
由于哈姆雷特的父亲被叔父陷害,母亲急于改嫁,因此哈姆雷特生活在仇恨的阴影之下,造就了他顽强与刚烈的性格,这种与生俱来的性格使主人公在这两者之间痛苦地犹豫着,因此,他的意志不断动摇着。一个复仇计划生生上演成了一次次痛苦的思想考验,在这个过程中,哈姆雷特努力面对现实的残酷,试图让自己融入这样的生活中,但人道主义信仰使哈姆雷特有着本能的抵抗。
《哈姆雷特》人物性格层次分明,个性特征贴切,语言鲜明易分辨,通过语言描写来完美塑造人物形象。例如,表现御前大臣波洛涅斯阿谀奉承的语句:“陛下可以相信,我对上帝以及皇恩的浩荡,责任就好比灵魂。”内容空洞饶舌,一
听便知出自谁的口。剧中的人物语言会随着心境和处境的不同而多变。例如,哈姆雷特在等待父亲鬼魂时,以神志不清、磕磕绊绊、混乱的抑郁低沉的语调来凸显,而在责怪母亲改嫁时,言语如惊涛骇浪一般犀利。莎士比亚的作品,在运用讽刺、比喻的语句时轻车熟路,且在表现人物性格特征上恰到好处。
4.戏中戏的故事情节
哈姆雷特为了进一步证实叔父克劳狄斯的罪恶行径,故意在戏班上演了一出恶意杀兄,篡位娶嫂的戏剧谋杀案——《贡扎古之死》,戏中的贡扎古与父亲遭谋杀的情节非常相似,哈姆雷特借此机会来观察叔父的面部表情。由于戏中的一切都在哈妹雷特的掌握之中,也是哈姆雷特预谋好的,所以,整个事件描述得十分详细。当剧情发展到琉西安娜斯将毒药灌进正在熟睡的贡扎古的耳朵里面时候,此时的叔父惊恐万分,如坐针毡。哈姆雷特发现叔父确实看不下去了,便装作身体不舒服回到了宫殿。故事情节与叔父的反应及其相符,证实了哈姆雷特的猜忌。
哈姆雷特利用戏班还原现实,揭露了哈姆雷特的复仇和叔父克劳狄斯保命保权的冲突,戏中的主人公将这场戏上演得张力十足,镜头不断地在哈姆雷特、叔父和舞台上切换,将几个人物内心的惶恐不安表现出来。
三、戏剧《哈姆雷特》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莎士比亚通过《哈姆雷特》将人生的价值是如何毁灭的展示在我们面前,揭示人类对价值与情境的思考,哈姆雷特不断的变化过程也正是我们每个人所经历的,也是无法避免的现实,现实中人们没有走进社会时就像戏剧中的王子一样,觉得一切事物都是美好的,也有着伟大的理想和崇高的愿望。可是随着慢慢的蜕变和成长,或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事情时,仍然抱有幻想,然而当结局定性的那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