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汉学研究的论文
海外汉学领域有关中国古代文论的研究著述
海外汉学领域对我国古代文论的研究著述环境1. 我国古代文论的研究意义我国古代文论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承载着古代文学观念和审美理念,同时也反映了古代我国社会的思想、文化和艺术特征。
对我国古代文论的研究对于理解古代我国文学、文化乃至整个古代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海外汉学领域一直致力于对我国古代文论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以期达到更深入的了解和更全面的解读。
2. 海外汉学领域的研究成果自19世纪以来,海外汉学领域对我国古代文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形成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这些研究成果涵盖了从文论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到文论的理论体系和实践应用的方方面面,包括但不限于古代文学经典的评价标准、文学创作的规范与方法、文学批评的理论框架等内容。
3. 海外汉学领域的重要学者和论著在海外汉学领域,有众多学者对我国古代文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产生了许多重要的著述,其中一些被誉为经典之作。
这些学者的著述在海外汉学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对我国古代文论的研究起到了指导和推动作用。
4. 学者刘宾雁的研究成果刘宾雁(1915-2003)是海外汉学领域中我国古代文论研究的杰出学者之一。
他对我国古代文论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产生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如《我国古代文论史》、《我国文学评传》等。
这些著述系统地梳理了我国古代文论的发展脉络,对各个时期的文论理论和实践进行了深入分析和解读,对后世的文论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 学者贾平凹的文学批评著述贾平凹(1952- )是当代著名作家,同时也是海外汉学领域中文学批评研究的重要学者之一。
他的文学批评著述《我国散文学史》、《我国小说技巧史》等对我国古代文论进行了深入研究,尤其是对我国散文和小说的发展历程、风格特色以及文学技巧进行了系统梳理和分析,为我国古代文论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6. 学者王国维的《人间词话》王国维(1877-1927)是近现代我国文论研究的杰出代表,其《人间词话》堪称我国古代文论研究的经典之作。
《翻译规范理论视角下海外汉学史学著作《乾隆帝》译本研究》范文
《翻译规范理论视角下海外汉学史学著作《乾隆帝》译本研究》篇一翻译规范理论视角下《乾隆帝》译本研究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海外汉学史学著作的翻译与研究成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一环。
其中,《乾隆帝》作为一部深入探讨清朝盛世的史著,其翻译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本文以翻译规范理论为视角,通过对《乾隆帝》译本研究的分析,探讨其翻译中的规律、原则与技巧。
二、翻译规范理论概述翻译规范理论是指以一定的翻译标准或准则为指导,进行翻译实践和研究的理论。
该理论认为翻译是受多种规范影响的复杂活动,包括语言规范、文化规范、社会规范等。
语言规范涉及语言的具体运用和表达方式;文化规范关注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融合;社会规范则与翻译作品在特定社会环境中的接受度和影响力有关。
三、《乾隆帝》译本研究(一)翻译背景及作者介绍《乾隆帝》一书原作为中文写作,系统讲述了乾隆皇帝的生平及其在清朝统治下的国家状况。
该著作被海外学者翻译并研究,对世界范围内的汉学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原著作者XXX在史学界的地位与影响也是译本研究中不可忽视的部分。
(二)翻译规范的实践运用1. 语言规范的运用:在《乾隆帝》的翻译过程中,译者需准确理解原文语义,保持原文句法结构的完整与通顺。
在保证传达准确性的同时,注重语言表达的流畅性和可读性,力求达到形式和内容的高度统一。
2. 文化规范的考虑:翻译中要充分体现中华文化的特色和精髓,对中华传统思想、文化元素等进行恰如其分的处理。
如对古诗词、典故的翻译需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文化内涵,使其在异国文化背景下得到更好的理解和接受。
3. 社会规范的关注:译者需根据不同国家的读者需求和文化习惯进行翻译和调整,使译本在目标语环境中得到更好的传播和接受。
同时,译本还需符合学术出版规范,确保译文的准确性和学术性。
(三)译本分析针对《乾隆帝》的译本分析,主要从翻译策略、译文质量、文化信息传达等方面展开。
例如,针对长句和复杂句的处理、人名地名的翻译等难点进行探讨,并从实例中总结出具体的翻译方法和技巧。
国外汉学概论
国外汉学概论国外汉学概论:探寻汉语在世界的影响力导语: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汉语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语言之一,其在国外的学习和研究逐渐得到重视。
本文将以“国外汉学概论”为中心,探讨汉语在国外的传播与影响力,并分析国外汉学发展的现状和趋势。
第一部分:国外汉学的历史与现状汉学是指对中国文化、历史、语言等进行深入研究的学科。
国外的汉学研究起源于几个世纪以前,最早是基督教传教士来华传教时开始对汉语进行学习和研究。
随着中外交流的不断加深,国外汉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在20世纪,特别是近几十年来,国外汉学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许多国家和地区设立了汉语教学和汉学研究机构,培养了大量的汉语教师和研究人员。
同时,汉语教学在国外的普及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越来越多的外国人选择学习汉语,中国文化也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传播。
第二部分:国外汉学的意义与影响国外汉学的发展对于增进中外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通过学习汉语和研究中国文化,外国人更好地了解了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现象,促进了中外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同时,国外汉学也为中国学者提供了借鉴和参考的机会,推动了中国学术的发展。
另外,国外汉学的发展也为国外人士提供了更多了解和体验中国文化的途径。
通过学习汉语,外国人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当代社会,增进对中国的兴趣和好感。
同时,汉语的普及也为中国与国外的经贸合作和人文交流提供了便利。
第三部分:国外汉学研究的挑战与前景尽管国外汉学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仍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汉语的学习难度较大,需要外国学生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因此,如何提高汉语教学的效果和质量,成为了国外汉学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其次,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和国际地位的提升,对中国文化和汉语的需求不断增加,这也给国外汉学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何培养更多的优秀汉语教师和研究人员,满足国际社会对汉语学习和中国文化研究的需求,成为了当前国外汉学研究的重要任务。
善渊-海外汉学研究的新进展
海外汉学研究的新进展善渊九十年代中国学术界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是对海外汉学的研究。
王元化主编的“海外汉学丛书”已有十几本之多;刘东主编的“海外中国研究丛书”洋洋洒洒已有数十种;任继愈主编的“国际汉学研究书系”后来居上,注重学科建设,其中许多译著受到好评;李学勤主编的《国际汉学著作提要》、《国际汉学漫步》备受欢迎;季羡林主编的“中学西传”丛书侧重研究,引起学界注意。
在这些书之外,各类学术性辑刊纷纷出版,一些大学也成立了专门的研究机构。
学术界对汉学研究的关注和热情是中国学术走向世界和学术研究范式转型的重要标志。
汉学的存在也日益揭示出了中国文化的世界性意义。
近二十年来,在西方的传统文科中,汉学成为发展最快的学科。
现在全球有近万名专业汉学家,仅美国就有三千多名职业汉学家,每年毕业的汉学博士有近千名,每年海外出版的汉学著作有几百部。
当然,汉学家的研究水平并非整齐划一,他们中许多人的研究隔靴抓痒,文不对题。
他们的许多研究方法和成果也应深入讨论,但这些都不能作为我们轻视海外汉学家的理由。
那种对老外做中国学问不屑一顾的态度是学术上无知的表现。
中国学术从传统的经学转变为近代、现代学术,除其自身的原因以外,最重要的外在因素就是与汉学的互动。
从远处说,明清之际心学衰落,实学兴起,这与耶稣会入华有直接的关系。
被胡适称为中国的文艺复兴的清乾嘉学派,其学问转向就受到在华传教士的直接影响,这是西方早期汉学与中国近代学术的互动。
晚清以降,民国以来西方汉学的发展直接刺激了中国现代学术的发展,对中国现代学术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例如,法国汉学家伯希和的敦煌研究,直接导致了中国现代敦煌学的产生;瑞典汉学家高本汉的中国语音学研究,直接影响了赵元任、李方桂的中国语言学研究。
当时汉学对国学的影响和冲击,陈垣先生的一席话表达得最为真切:“现在中外学者谈论汉学,不是说巴黎如何,就是说日本如何,没有提到中国的,我们应把汉学的中心夺回中国,夺回北京。
西属菲律宾时期的汉学研究
西属菲律宾时期的汉学研究摘要:西班牙殖民统治菲律宾后,随着中菲贸易的发展,西班牙为了从中国获取更大利益而开始了汉学研究。
西属菲律宾时期的汉学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西班牙传教士编译了不少的汉语书籍,为中菲、中西的文化交流和汉学在欧洲的兴起做出了贡献,也证明了菲律宾的华文教育早已在西属时期就存在了。
关键词:西班牙;菲律宾;汉学;研究中图分类号:h20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1-0-02一、西属菲律宾时期汉学研究的启蒙菲律宾的汉学研究可以追溯到西班牙统治菲律宾时期。
16世纪初,麦哲伦环球航行发现菲律宾后,西班牙殖民者把菲律宾作为它在东方扩张的主要目标,多次派出远征军攻占菲律宾。
1576年,菲律宾正式沦为西班牙的殖民地。
[1]当时的西班牙是政教合一,西班牙人所到之处一定都有教会的传教士。
西班牙占领菲律宾后,传教士也随之被派往菲律宾。
早在菲律宾沦为殖民地前,中国民间已经与菲律宾有了贸易往来。
西班牙占领马尼拉后,中国商人因害怕受到西班牙人的迫害,不敢到马尼拉与西班牙人进行商品交易,但是仍然在宿务等岛屿进行商品买卖。
看到这种情况,西班牙殖民者为了满足统治和生活的需要,开始采用安抚华人的政策,鼓励华人到马尼拉开展商品贸易。
疑虑消除后,中国商人开始用中国的瓷器、香料、铁器、铜器等生活必需品与西班牙人的黄金和白银进行交易。
随着贸易的扩大,中国商人开始大批的赶来菲律宾做生意,一时在马尼拉的华人比西班牙人还多。
后来,西班牙殖民者发现中国商人运来的商品种类有限,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
另外,对用黄金白银换取中国的瓷器等商品造成西班牙的钱财大量流入中国而大感不安。
为了了解华人,方便与华人进行贸易,西班牙的传教士就开始他们在菲律宾的汉学研究。
自此,菲律宾的汉学研究就从西班牙殖民统治者开始了。
二、西属菲律宾时期汉学研究的目的西班牙统治菲律宾时期的汉学研究者都是来自欧洲的传教士,他们学习的对象是从中国来菲从事商品贸易的华人或那些已经相对长期居住在马尼拉从事商业活动的华人,汉学研究主要是学习文言文和闽南话。
海外英文汉学论著翻译研究_叶红卫
上海翻译Shanghai Journal of Translators 2016No.4[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基金项目“英文汉学文献中译研究”(14YJC740106)的研究成果之一。
[收稿日期]2016-04-20[作者简介]叶红卫,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基础学院应用外语部副教授,研究方向:翻译教学、汉学翻译。
海外英文汉学论著翻译研究叶红卫(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201615)[摘要]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日益深入,大量海外英文汉学论著在国内翻译出版。
汉学论著的语言形式是英文的,涉及的内容却是关于中国社会文化的。
本文分析了汉学论著翻译与一般英汉翻译的不同之处,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汉学著作的翻译策略和注意事项。
[关键词]汉学论著;回译;翻译策略[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358(2016)04-0037-061引言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日益深入和学术视野的不断拓宽,对海外汉学,特别是欧美汉学研究成果的关注,已经成为近年来国内学术界的一大热点。
在“中国知网”以“汉学”或“中国学”为篇名关键词进行检索,共有论文两千六百余篇,其中近10年(2005—2014)发表的占总数的三分之二,可见学术界对海外汉学的研究已经形成了较大规模。
与此同时,大量海外汉学著作在国内陆续翻译出版,这些著作有的观点新颖、写法独特,有的视野开阔、见解独到,在带给中国内地学术界震撼的同时,也有力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和互动。
2汉学论著翻译现状国内学术界对海外汉学研究成果的关注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初从翻译介绍一些海外中国游记开始,如最著名的《马可·波罗游记》。
早在公元1874年,国人就通过《申报》所刊登的求知子的介绍文章《询意国马君事》得知这部奇书,1909年魏易将其翻译为《元代客卿马哥博罗游记》并连载于《京报》。
早期海外汉学论著翻译贡献最大的当属《马可波罗行纪》的译者冯承钧,他是“开创这一翻译道路的第一人,不仅年代最早,成就也最为人所称道”(江帆,2006:34)。
汉字在国外汉学研究中的影响
汉字在国外汉学研究中的影响汉字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一直以来都吸引着国内外学者的关注。
尤其是在国外的汉学研究领域,汉字的影响不可忽视。
本文将探讨汉字在国外汉学研究中的影响,并分析其原因和意义。
首先,汉字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字系统,给国外学者带来了学术上的挑战和兴趣。
汉字的复杂结构和丰富内涵使得学者们在研究中不断发现新的奥秘和价值。
许多国外学者投身于汉字的研究,试图揭示其演变规律和文化内涵。
他们通过对汉字的解读和比较研究,为我们提供了更全面、深入的认识。
其次,汉字在国外汉学研究中的影响还体现在其对语言学和文化研究的启示上。
汉字不仅仅是一种文字,更是一种文化的载体。
通过对汉字的研究,国外学者们不仅可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还可以从中汲取启示,拓宽自己的学术视野。
汉字的独特性和多义性,使得国外学者在研究中更加注重语言的多样性和文化的多元性,这对于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和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汉字在国外汉学研究中的影响还体现在其对教育和翻译工作的影响上。
随着中国的崛起和对外交流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国外学生开始学习汉字。
汉字的学习不仅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还可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同时,汉字的翻译工作也成为国外学者们关注的焦点。
汉字的翻译涉及到语言、文化和历史等多个方面,要求翻译者具备深厚的汉学知识和翻译技巧。
因此,汉字在国外的教育和翻译领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汉字在国外汉学研究中的影响不仅仅是对学术研究的贡献,更是对跨文化交流和理解的促进。
汉字的独特性和复杂性,使得国外学者们在研究中不断发现新的问题和挑战,这促使他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和语言。
同时,汉字的学习和翻译也为国外学生和翻译者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挑战,帮助他们更好地与中国进行交流和合作。
总之,汉字在国外汉学研究中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不仅仅是对学术研究的推动,更是对跨文化交流的促进。
汉字的独特性和丰富内涵使得国外学者们对其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从而推动了汉学研究的发展。
对外汉语国外汉学研究 (4)
友好 姊妹 学校协 议 的 第一 人 , 是 中国大 学设 韩 国学系 的第 一人 , 是 在 中国组 建第 一个 中韩
经济 文 化交流 协 会的创 始 人 , 第一 、 第一 … …次 序是 无 关紧 要 的 , 重 要 的是像 金老 师那 样 , 有 着一 股对 “第 二故 乡 ” 的热 情 、 亲情 和友 情 。 在 许多 场合 , “师 者 ”金俊烨 称 冯玉 忠教授 为 “我多 年 的好朋 友 ” 。 金老 先生 几乎 每次访 问 中 国 , 都要 访 问辽 宁大 学 , 会 见这 位 同他 一样 有着 超 众 品格 、 超 人学 识 、超前 见识 的 “学 生 ” 。 “学 生 ”多次访 韩 。 总也忘 不 了找机 会 向 “老 师 ”汇 报辽 宁大 学韩 国学 系和 研究 中心 的发 展情 况 , 汇 报 自己的工作 和 思想状 况 ,汇 报 对韩 国的 新看法 等 。 这 种特 殊 的 “师 生 ” 关 系 , 是 中韩两 国人 民睦邻 友好 的 一个 缩影 , 是推 动两 国经 济文 化交 流与发 展 的 “纽 带 ”。
命 与建设 的 基本 问题 》 等专 著 , 发 表 《市场 经济 五大 功 能 》 等论 文
余篇 ,
多万 字 。
冯玉 忠教 授也 是 在 “一穷 二 白 ” 的情况 下 , 创 立 了韩 国学 系和韩 国研 究 中心 , 开展 对韩 国 的全 方位 研 究和 培养 高级 人 才 。 同样 的学 者 , 同样 的社 会 名流 , 为他 们建 立师 生友 谊提 供 了有 力 的交 流条 件 。
冯玉 忠教 授关 于韩 国学 系和 研 究中心 的筹 建汇 报后 , 金老 先 生不顾 年迈 体劳 , 和韩 国企业 家 金灿 斗 、南 在佑 先 生一道 , 带 着 冯玉 忠教授 亲 赴 国际 交 流财 团 , 把 辽 宁大学 的校 长 引荐 给财
历史论文_法国汉学界对丝绸之路的研究_历史论文
一、法国学者研究丝绸之路的背景与机构丝绸之路是沟通中西经济、政治、人员、文化和思想交流的一条大动脉。
在海上丝绸之路大举开通之前,陆路丝路东起中国 ,穿越西域、古印度、阿拉伯- 波斯社会 ,一直通向希腊- 罗马世界。
丝路输送的并不仅仅是丝绸,而且从时空和交易额方面综观全局,丝路上的丝绸交易所占比例甚小。
从狭义上讲,文化交流实际上与物质交流平分秋色,甚至还可能有过之;从广义上讲,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提倡的那样:丝绸之路是对话之路。
由陆路丝绸之路又衍生出了诸如海上丝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瓷器之路、草原之路、皮货之路、茶叶之路、沙漠之路和骆驼队之路等形形色色的名称。
虽然这些耳熟能详的名称之科学性和历史真相,尚有商榷余地,但它们在中外关系史上的作用却不容置疑。
丝绸之路的提法,最早是外国人的发明,后来又被中国学者认同和采纳,现已成为一个国际通用学术名词,远远地超越了路的地理范畴和丝绸的物质范畴。
最早提出丝绸之路的是普鲁士舆地学和地质学家、近代地貌学的创始人、旅行家和东方学家李希托分( Ferdinand vonRichthofen ,1833 1905年)。
他于1860 年曾随德国经济代表团访问过包括中国在内的远东地区。
在他死后才陆续全部面世的5卷本巨著《中国亲程旅行记》(1877 1912 年) 中,当他谈到中国经中亚与希腊- 罗马社会的交通路线时,首次称之为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一名便在世界范围内逐渐流传开了,而且使用得越来越广泛,其外延也越来越大。
甚至成了中西乃至整个中外多领域交流的代名词。
丝绸之路实际上是一片交通路线网,从陆路到海洋、从戈壁瀚海到绿洲,途经无数城邦、商品集散地、古代社会的大帝国。
来往于这条道路上的有士兵与海员、商队与僧侣、朝圣者与游客、学者与技艺家、奴婢和使节、得胜之师和败北将军。
这一幅幅历史画卷便形成了意义模糊的丝绸之路。
世界三大宗教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唐代的景教、元代的方济各会会士) 以及西域的巫教祆教、摩尼教、犹太教等,都是经这条路线传入中国的。
关于海外汉学研究
关于海外汉学研究程裕祯开展对海外汉学的研究,现在是到了学术界多加关注并着力开展研究的时候了。
谁都知道,海外对中国文化的研究,早在千余年前就在我们的东邻日本和韩国开始了,并且取得了丰厚的成果。
自从西学东渐和东学西传以来,欧洲各国和后来的美国对中国文化的研究更是一直兴盛不衰,其学术成就也为我们所惊叹。
所有这些对中国文化的研究,就是本文所称的“海外汉学”。
与这种兴盛而热闹的研究景况相比,我们对海外中国文化研究的 βλ《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梁漱溟全集》,第一卷,1989年版,第332-333页。
βµβν《中国民族自救运动之最后觉悟》,《梁漱溟全集》第五卷,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18页。
βοβπβθβρ《梁漱溟全集》,第三卷,第45、221、191、189页。
βσ《乡村建设理论提纲初编》,《梁漱溟全集》,第五卷,1992年版,第1046页。
βτ《中国文化要义》,《梁漱溟全集》,第三卷,1990年版,第191页。
χκ《乡村建设理论提纲初编》,《梁漱溟全集》,第五卷,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040页。
χλχµχν《中国民族自救运动之最后觉悟》,《梁漱溟全集》,第五卷,第82页;第82页;第106页。
χοχπ《安娜 卡列尼娜》,第493、494页。
χθ1901年5月7日《日记》,《列夫 托尔斯泰文集》第17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255页。
χρχσ《安娜 卡列尼娜》,第499页;362页。
χτ《中国的贤哲》,《列夫 托尔斯泰文集》,第15卷,人民文学出版社,第71页。
δκ1884年7月9日《日记》,《列夫 托尔斯泰文集》第17卷,第130-131页。
δλδµ《致张庆桐信》,《列夫 托尔斯泰文集》第16卷,第326、326页。
δν《东方杂志》,1928年,第25卷19号,第57页。
δο《乡村建设理论》,《梁漱溟全集》,第二卷,1989年版,第489页。
欧美汉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欧美汉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美国的汉学研究大致可以追溯至18世纪末19世纪初,这时候的汉学研究大多是来华商人、传教士、外交官员等对中国社会的记述,尚未形成体系。
与西欧传统汉学注重将古文字、古文献作为研究对象不同的是,美国的汉学研究在发展伊始,便初显其“现实性”关照,即“欧洲汉学家们对中国的研究,比较多考察的是中国的历史和文化,而美国的中国观察家们,因为时代背景的关系,偏重于对现实的中国政治、经济问题的考察,兼及历史和文化。
”尽管如此,从目击实录的早期汉学逐渐发展为一门系统而独立的专门学科——美国现代中国学,美国的中国研究还是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持久的发展过程。
根据美国中国学研究领域的权威学者朱政惠教授的观点,可将这一发展过程分为4个阶段:18世纪晚期—19世纪中期是美国早期传教士汉学兴起时期;19世纪中期—20世纪早期是美国专业汉学的形成时期。
20世纪早期—二战的爆发,是美国传统汉学向近现代中国学的过渡与转型时期;二战结束后,美国的现代中国学研究正式兴起并快速发展。
在这一过程中,随着国际局势的变化与国家利益的需要,美国的中国研究范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为了更好地总结归纳出美国汉学向中国学转型发展中的特征,在此先就美国早期汉学的发展与演变做一简要的爬梳。
美国早期汉学研究的发端中国和美国最早的接触始于1784年,当美籍“中国皇后”商船开往中国的同时,中美交流的历史也随之开启了。
而远航中国不仅使美国发现了在中国的商机,收获了丰沛的利润,与此同时打开了美国人认识中国新的大门。
在这段历史中,“最早从美国出发来到中国大陆并有完整观察记录的是一位名叫山茂召的商人”。
作为首位来华的商人,山茂召将自己对中国所观察到的一切记录在日记当中,后被收录整理形成《山茂召日记》,“《山茂召日记》被认为是第一位踏上中国国土的美国人对中国的所见所闻的记录,是早期美国人对中国社会及其民众的最初印象的记录。
”因此,可以说美国对中国最早的关注几乎是与中美之间的贸易交往所同时进行的,因而也为日后的汉学研究增添了一份实用主义的色彩。
汉语国际教育需要海外汉学研究——以海外汉学研究为视角
2015年7月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 u l.2015第36卷第4期㊀J o u r n a l o fG u a n g x i T e a c h e r sE d u c a t i o nU n i v e r s i t y(P h i l o s o p h y a n d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E d i t i o n)V o l.36N o.4汉语国际教育需要海外汉学研究∗以海外汉学研究为视角孟庆波(中国矿业大学国际汉文化比较研究中心,江苏徐州221116)[摘㊀要]㊀汉语国际教育的深入发展需要海外汉学研究的学术支撑:进行汉语国际推广时我们应事先了解西方人的汉语研究史;以语言为载体的中华文化对外传播也应考虑西方人有关中国的知识体系演进;在汉语国际教育的具体执行过程中应当与各国的汉学(中国学)学者合作,国内的各海外汉学研究机构也可以为汉语国际教育提供智力辅助.[关键词]㊀汉语国际教育;海外汉学研究;辅助;合作[中图分类号]㊀H19㊀㊀[文献标识码]㊀A㊀㊀[文章编号]㊀1002G5227(2015)04G0133G05㊀㊀十余年来,我国的汉语国际教育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据2012年的一份报告,全世界的汉语学习者已经超过了5000万人,遍及105个国家.孔子学院推广汉语教育,传播中华文化,成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成功案例[1].在2012年的第三届世界汉学大会上,国家汉办宣布启动 孔子学院新汉学计划 ,世界将再次迎来学习汉语和中华文化的新一轮热潮.汉语国际教育是以语言教学为对象㊁以文化传播为背景的一项系统工程,它的实施迫切需要我们进行海外汉学的相关研究.研究海外汉学,一方面可以实现中华文化的自省,更好地服务于中华民族自身的文化建设;另一方面,也可以把握外国对中国文化的基本态度,因地制宜地制定灵活多样的语言教学及文化传播策略.本文在海外汉学研究对国际汉语教育的辅助功能上冒言一二,希望能得到方家的批评指正.一㊁汉语国际推广应了解外国人的汉语研究史㊀㊀中外文明交流可以追溯到约三千年以前.希腊巴特农神庙出土的命运女神雕塑㊁雅可波利斯的科莱女神石像㊁克里米亚半岛出土的象牙版绘画 波利斯的裁判 ,身上都披着薄如蝉翼的丝衣[2].物质文化的交流总是先于精神文化的交流.相比于源远流长的中西器物交流,西方人对汉语的记述则要晚很多.13世纪至15世纪,意大利方济各会修士柏朗嘉宾㊁法国方济各会修士鲁布鲁诺㊁意大利商人马可波罗都在欧洲的相关文献中留下了对汉语的描述.而西方人对于汉语进行的真正研究,应当说始于明末天主教耶稣会士来华.1551年,耶稣会士沙勿略抵达广东上川岛,由此开启了天主教在华传教运动.据西方学者荣振华统计,仅1552-1880年间,就有975名耶稣会士进入中国内地[3].这些耶稣会士学习汉字㊁研究语音方言㊁编写字典㊁出版教材,可以说首开西方的汉语研究史.根据董海樱的辑录[4],仅在明清时期,天主教士沙勿略㊁范礼安㊁迦果㊁教皇马塞勒斯二世㊁克鲁兹㊁佩雷拉㊁艾斯加兰第㊁巴洛斯㊁乔里奥㊁拉达㊁门多萨㊁阿科斯塔㊁孟三德㊁陆若汉㊁曾德昭㊁安文思㊁贝纳维戴斯㊁高母羡㊁尼瓦㊁奇罗诺㊁迪亚士㊁瓦罗㊁沙守信㊁杨嘉禄㊁晁俊秀㊁杜德美㊁傅圣泽㊁马若瑟㊁冯秉正等,或者记述过其汉语学习经历,或者进行过汉语描写㊁编纂过汉语教材与中西字典.除了这些来华的传教士以外,欧美本土学者㊀[收稿日期]㊀2015G04G05∗[基金项目]㊀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 汉文化比较研究 (2014WX01)㊀[作者简介]㊀孟庆波(1977-㊀),河北卢龙人,中国矿业大学外文学院讲师㊁博士,研究方向为欧美汉学史.134㊀㊀㊀㊀㊀㊀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15年对汉语的研究也逐渐形成一定的体系和规模.德国学者基歇尔1667年在阿姆斯特丹出版了«中国图说»,该书的第六部分专门谈论中国的语言,首次向西方人展示了中国文字的各种类型[5].«中国图说»影响巨大,在欧洲很快激发了各国学者的研究兴趣.限于篇幅,本文只能列举以下曾对西方的汉语研究作出过重大贡献的传教士及学者:巴耶尔㊁莱布尼茨㊁弗雷列㊁傅尔蒙㊁马若瑟㊁德经㊁洪堡特㊁儒莲㊁巴赞㊁哥士耆㊁马礼逊㊁艾约瑟㊁马士曼㊁威妥玛㊁翟理斯㊁裨治文㊁卫三畏㊁顾赛芬㊁戴遂良等.及至现代,又有雷慕沙㊁沙畹㊁伯希和㊁马伯乐㊁戴密微㊁微席叶㊁古兰㊁李嘉乐㊁艾乐桐㊁贝罗贝㊁帕里㊁白乐桑㊁萨加尔㊁高本汉㊁蒲立本㊁邓临尔㊁鲍则岳㊁司徒修㊁方妮安㊁柯蔚南等.其中,威妥玛和翟理斯㊁顾赛芬的汉语标音体系分别在英语和法语世界通行将近一个世纪;高本汉利用西方历史语言学理论对汉语音韵的研究更是直接导引了赵元任㊁罗常培和李方桂,进而促进了中国现代汉语语言学的建立.其实,面对如此辉煌的国外汉语研究史,国内学界早已有人对其进行了关注和研究,并开始将部分著作译介到国内,若干博士论文也专门以国外的汉语研究史为对象.限于篇幅,本文同样也仅举几例:论著的引进及翻译:[英]M a t t h e w Y.C h e n 著㊁王嘉龄导读«汉语方言的连读变调模式»,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年版;[美]帕卡德著㊁石定栩导读«汉语形态学:语言认知研究法»,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年版;[英]威妥玛著㊁张卫东译«语言自迩集:19世纪中期的北京话»,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美]罗杰瑞著«汉语»,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年版;[日]沈国威著«近代中日词汇交流研究:汉字新词的创制㊁容受与共享»,中华书局2010年版;[英]艾约瑟著㊁钱乃荣等译«上海方言口语语法»,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年版;[意]卡萨齐㊁[法]莎丽达著«汉语流传欧洲史»,学林出版社2011年版;[日]内田庆市«近代西洋人汉语研究 汉语语言学的 周边 研究法»,载«国际汉学»第二十二辑;[美]史皓元著㊁顾黔译«汉语方言分区的理论与实践»,中华书局2014年版.研究论文及著作:姚小平著«17-19世纪的德国语言学与中国语言学»,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年版;徐式谷著«历史上的汉英词典(上㊁下)»,载«辞书研究»2002年第1-2期;张西平㊁李真㊁王艳著«西方人早期汉语学习史调查»,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3年版;姚小平编«海外汉语探索四百年管窥»,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年版;冯晓虎著«莱布尼茨和基歇尔的汉语研究»,载«同济大学学报»2011年第3期;董海樱著«16世纪至19世纪初西人汉语研究»,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张西平㊁杨慧玲著«近代西方汉语研究论集»,商务印书馆2013年版;元青著«晚清汉英㊁英汉双语词典编纂出版的兴起与发展»,载«近代史研究»2013年第1期.博士论文:班立华«中文的异域之旅 16-19世纪西方中文观念的演变»,南开大学2003年;董海樱«西人汉语研究述论 16-19世纪初期»,浙江大学2005年;郑梦娟«论19世纪上半叶英国汉语语法研究 以‹中国言法›‹上海方言口语语法›为例»,中国传媒大学2007年;董方峰«十九世纪英美传教士的汉语语法研究»,北京外国语大学2009年;卞浩宇«晚清来华西方人汉语学习与研究»,苏州大学2010年;肖应云«明清西方传教士的汉语学习与文化交流(1582-1795)»,暨南大学2010年;宋桔«‹语言自迩集›的文献和语法研究»,复旦大学2011年;刘亚辉«‹汉语札记›与‹马氏文通›文言虚词对比研究»,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柏寒夕«德国汉学家甲柏连孜(G e o r g v o nd e rG a b e l e n t z)‹汉文经纬›(C h i n eGs i s c h eG r a mm a t i k)研究»,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康太一«从英译‹论语›到汉译‹圣经› 马士曼与早期中西对话初探»,北京外国语大学2013年;白鸽«西方来华传教士对中国语言文字变革运动影响研究»,陕西师范大学2013年;徐丽«日本明治时期汉语教科书研究 以‹官话指南›‹谈论新篇›‹官话急就篇›为中心»,北京外国语大学2014年.综上可知,无论是外国人对汉语的研究,还是中国人对外国研究成果的对应研究,都可谓洋洋洒洒,是丰富的知识宝库.如果在进行国际汉语教学时,学界能够参考外国及中国的研究成果,相信可以少走一些弯路.二㊁进行文化传播应了解外国有关中国的知识史㊀㊀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文化的载体.我国所推行的汉语国际教育,就是中华文化走出去大战略的一部分.在走出去之前,我们应该先第4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孟庆波:汉语国际教育需要海外汉学研究135㊀对外国人有关中国的知识史加以了解.哥伦布是如何得到马可波罗的«中国行纪»,执意要找到行在城的?梵蒂冈的天主教档案室里还有多少从未被翻阅的明清档案?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献县的天主教堂㊁上海徐家汇的藏书楼里,藏有哪些中国典籍?各国各阶层㊁各年龄段的人群对中国的认识有怎样的差异?政治对文化沟通产生过怎样的影响?这些知识史问题都是我们要去探寻的.下面,本文以影响国外对中国文化认识的几部巨著为例,简要说明西方中国知识史的宏大和系统性.欧洲汉学三大典籍: 礼仪之争 发生后,耶稣会不断派遣驻华传教士回欧,并且向耶稣会总部㊁罗马教廷频繁发出札记㊁书信和传教报告.这些资料经过耶稣会总干事郭弼恩㊁杜赫德等人编辑,形成了轰动欧洲的三大著作,推动了当时欧洲的 中国热 .日本学者后藤末雄将它们称为 欧洲18世纪有关中国的三大名著 :1702-1776年出版的«耶稣会士中国书简集»,共34册;1735年出版的«中华帝国全志»,4巨册;1776-1814年的«北京传教士关于中国历史㊁科学㊁艺术㊁风俗㊁习惯录»,16巨册.这些丛书都源于康熙㊁雍正㊁乾隆年间众多法国耶稣会士的通信,对中国的哲学宗教㊁历史地理㊁民风习俗㊁物产工艺㊁伦理道德等都有描述和研究,成为当时欧洲人了解中国乃至东方的第一手资料和主要参考文献[6],有学者评价说,它们 对于清史研究,尤其是一座史料的宝库 [7].«中国丛报»:由最早来华的美国传教士裨治文和卫三畏在广州创办,以来华西方人为读者对象的一份英文月刊,旨在向他们介绍中国的政治㊁经济㊁军事㊁外交㊁地理㊁民俗㊁历史㊁语言㊁文学等方面的知识.该报自1832年5月创刊,至1851年12月停刊,共出版20卷232期,发表各类文章共1378篇,其中涉及中国的文章占90%.这些文章都是珍贵的第一手史料, 在西方学术界重构关于中国的知识体系过程中具有显著地位 [8].美国汉学家赖德烈评价«中国丛报»时曾说它是 有关中国知识的矿藏 , 是当时中国对外关系的最好的史料 ,是研究当时中国的 不可缺少的史料 [9].«剑桥中国史»: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一部规模宏大㊁颇具影响的中国史巨著,共分«剑桥中国秦汉史»«剑桥中国隋唐史»«剑桥辽西夏金元史»«剑桥中国明代史»«剑桥中国晚清史»«剑桥中华民国史»«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共11卷,由费正清㊁崔瑞德等著名学者主编,邀集美国㊁英国㊁法国㊁荷兰㊁加拿大㊁澳大利亚㊁日本等国著名的中国问题专家参加撰写.该丛书从1966年开始策划,历50余年一直到今天仍在继续编辑㊁出版.它以西方的学术视角和学术话语为架构,荟萃了各国研究中国史的丰硕成果,反映了国外研究中国史的学术水平和动态.学界有评价说,外国人写的这部中国史, 为读者提供了言之有据㊁弥足珍贵的参考书籍.这种严谨务实的著史态度,很值得我们参取 [10].«剑桥中国文学史»:在谈论这部«文学史»之前,我们先引用李佳㊁曲景毅的学术史回顾, 相比较来说,西方撰写中国文学史更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最早的中国文学史是俄罗斯学者瓦西里耶夫的«中国文学史纲要»(1880),后来有日本学者末松谦澄的«支那古文学史»(1882)㊁藤田丰八的«中国文学史»(1895)㊁古成贞吉的«中国文学史»(1897)㊁笹川种郎的«支那历朝文学史»(1898)㊁英国剑桥大学翟理斯的英文本«中国文学史»(1901)㊁赫伯特 贾尔斯的«中国文学史»(1901)㊁德国葛鲁贝的«中国文学史»(1902)㊁笹川临风的«支那文学史»(1904).上世纪60年代以来用英文重写中国文学史者仍不绝如屡,如白芝㊁梅维恒㊁闵福德 [11].这部«剑桥中国文学史»由耶鲁大学孙康宜教授和哈佛大学宇文所安教授共同主编,以1375年为界分为上㊁下两卷,介绍了从殷商晚期的甲骨文㊁青铜铭文,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夕中国文学三千多年的发展历程.国内有学者评价说,«剑桥中国文学史» 给予我们的启示不少,特别对于我们如何历史地全方位地考察和认识文学的生成㊁发展㊁传播和影响,以及研究和撰写新的文学史,都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12].从以上列举的几种大型丛书不难看出,国外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研究早已成为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构建了他们自己的中国知识史.他们的研究是以西方的立场为出发点,以西方的问题意识㊁依托西方的话语体系写就,并不完全等同于我们对自身文明的认知;并且他们的这一系统工程薪火相传㊁代代相继,已经持续了约400年,其成就绝不容我们小觑.136㊀㊀㊀㊀㊀㊀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15年三㊁汉语国际教育需要与海外汉学研究合作㊀㊀西方世界最早的汉学讲座设立于1814年,雷慕沙出任法兰西学院 汉㊁鞑靼㊁满语言文学教授 ,以此开始了 专业汉学 研究.根据1981年«美国中国学手册»的统计,仅在美国,1960-1969年获得中国研究博士学位的就有412人;到1979年,在美国各大学中任教与从事研究的中国学博士约有1000人,美国的中国学家队伍约有3000人;188个机构出版过中国研究的专著[13].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现在若要精确统计研究汉学(中国学)的个人和机构,则似乎变得不太可能.与西方汉学的迅猛发展相呼应,国内对海外汉学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近来的发展势头也颇引人注目.自197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组建了 国外中国学研究室 之后,国内的其他研究中心也相继成立:北京大学比较文学及比较文化研究所(1985年),乐黛云任所长;清华大学国际汉学研究所(1985年),李学勤任所长;四川外国语学院国外中国学研究所(1991年),张春良任所长;北京外国语大学海外汉学研究中心(1996年),张西平任主任;北京语言文化大学汉学研究所(1996年),阎纯德任主任;华东师范大学海外中国学研究中心(1996年),朱政惠任主任;南京大学域外汉籍研究所(2000年),张伯伟任所长;陕西师范大学国际汉学研究所(2003年),陈学超任所长;北京师范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国外中国学研究中心(2003年),侯且岸任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外中国学研究中心(2004年),黄长著任主任;苏州大学海外汉学(中国文学)研究中心(2005年),季进任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汉学研究中心(2006年),校长纪宝成兼主任;国家图书馆海外中国学文献研究中心(2009年),李嘉任主任;天津师范大学国际中国文学研究中心(2009年),王晓平任主任;复旦大学中国学研究中心(2011年),吴兆路任主任;北京联合大学海外中国学研究中心(2012年),韩强任主任;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中国学研究中心(2012年),张维为任主任;四川大学中国学中心(2013年),罗中枢任主任;深圳大学海外中国学研究中心(2013年),钱超英任主任;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海外汉学研究所(2013年),任增强任所长;中国矿业大学国际汉文化比较研究中心(2014年),吴格非任主任.此外,国内的海外汉学研究界已准备好了基本的研究资料.据朱政惠先生统计,最主要的包括严绍璗«日本的中国学家»㊁孙越生与陈书梅«美国中国学手册»㊁中国社会科学文献情报中心«俄苏中国学手册»㊁黄长著«欧洲中国学»㊁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与外事局«世界中国学家名录»㊁安平秋与安乐哲«北美中国学家手册»㊁冯蒸«近三十年国外 中国学 工具书简介»等[14].另外,中国学术出版界也组织了大规模的汉学研究丛书,何培忠曾列举出 国外中国学研究译丛 日本学者中国文学研究译丛 中国近代史研究译丛 海外中国研究丛书 海外汉学丛书 中国文学在国外丛书 西域探险考察大系 瑞典东方学译丛 法国西域敦煌学名著译丛 中日文化交流史大系 当代汉学家论著译丛 海外中国学研究系列 西方视野里的中国形象丛书 西方人眼中的中国 名著译丛 认识中国系列 丛书 国际汉学研究书系 外国人眼中的中国 西域游历丛书 外人眼中的近代中国丛书 西方发现中国丛书 东方文化丛书 等大型书系[15].四㊁余㊀语汉语国际教育是一项规模宏大的国家工程,影响深远.本文认为,在进行汉语国际教育的过程中,一方面我们应注意吸纳西方汉学和国内对海外汉学研究的相关成果,在语言研究㊁教材设计㊁教学实施中少走弯路;另一方面我们也应牢记语言教育乃是文化传播的组成部分和载体,切忌就语言而语言㊁就教学而教学,要注意在语言教学中融入文化因素.西方汉学和国内的海外汉学研究完全可以成为汉语国际教育的必要辅助.早就有学者指出, 那种对老外做中国学问不屑一顾的态度是学术上无知的表现.中国学术从传统的经学转变为近代㊁现代学术,除其自身的原因以外,最重要的外在因素就是与汉学的互动 [16].目前,世界各国都建立了大量的汉学(中国学)机构,对中国进行研究;国内也有众多机构在进行对应研究.这种学术往来事实上已经成为汉语国际教育一个巨大的智力宝库.如果能够把精致的汉语研究㊁具体的汉语国际教育与泛化的海外汉学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那么我们的汉语国际教育㊁中国文化对外传播事业将迈向新的高度.第4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孟庆波:汉语国际教育需要海外汉学研究137㊀[参考文献][1]㊀王芳,傅丁根.探访四国孔子学院[J].人民文摘,2013(1):28G29.[2]㊀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9G20.[3]㊀耿昇.从基督宗教的第3次入华高潮到西方早期中国观的形成[J].华侨大学学报,2009(3):20G35.[4]㊀董海樱.西人汉语研究述论 16G19世纪初期[D].杭州:浙江大学,2005.[5]㊀张西平.欧洲早期汉学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9:395.[6]㊀杨慧玲.«耶稣会士中国书简集» 十七世纪末至十八世纪中期中国基督教史研究的珍贵资料[J].世界宗教研究,2003(4):146G147.[7]㊀李华川.«耶稣会士中国书简集»书后[N].中华读书报,2006G6G21.[8]㊀吴义雄.«中国丛报»与中国历史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2008(1):79G91.[9]㊀谭树林.«中国丛报»考释[J].历史档案,2008(3):84G89.[10]龚杰.读«剑桥中国史»[J].华夏文化,1995(1):60G61.[11]李佳,曲景毅.试论宇文所安«剑桥中国文学史»的理念与呈现[J].文化与诗学,2011(1):298G319.[12]徐志啸.«剑桥中国文学史»的启示[N].光明日报,2011G4G20.[13]中国社会科学院情报研究所.美国中国学手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4G22.[14]朱政惠.近30年来中国学者的海外中国学研究:收获和思考[J].江西社会科学,2010(4):18G24.[15]何培忠.国外中国学研究的发展与意义[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G6G26.[16]善渊.海外汉学研究的新进展[N].文汇报,2003G4G11.C h i n e s e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E d u c a t i o nN e e d sO v e r s e a s S i n o l o g i c a l S t u d i e sF r o mt h eP e r s p e c t i v e o fO v e r s e a sS i n o l o g i c a l S t u d i e sM E N G Q i n gGb o(C e n t e r f o rC o m p a r a t i v eS i n o l o g y S t u d i e s,C h i n aU n i v e r s i t y o fM i n i n g a n dT e c h n o l o g y,X u z h o u221116,C h i n a)A b s t r a c t:C h i n e s e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e d u c a t i o n g r e a t l y n e e d s t h e a c a d e m i c s u p p o r t f r o mo v e r s e a s s i n oGl o g i c a l s t u d i e s.T e a c h e r s s h o u l d l e a r n t h ew e s t e r n e r s r e s e a r c hh i s t o r y o f C h i n e s e b e f o r e t h e y p r o m o t e i t t o t h ew o r l d.C h i n e s e c u l t u r a l t r a n s m i s s i o nw h i c h t a k e s t h e l a n g u a g e a s t h e c a r r i e r s h o u l d a l s o c o nGs i d e r t h eC h i n e s e k n o w l e d g e e v o l u t i o n a t a b r o a d.T e a c h e r s s h o u l d c o o p e r a t ew i t h s i n o l o g i s t s i n i t s s p eGc i f i c i m p l e m e n t a t i o n p r o c e s s,a n dr e l e v a n td o m e s t i c i n s t i t u t i o n s c a na l s os u p p l e m e n t t h eC h i n e s e i nGt e r n a t i o n a l e d u c a t i o n.K e y W o r d s:C h i n e s e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E d u c a t i o n;O v e r s e a s S i n o l o g i c a l S t u d i e s;A s s i s t a n c e;C o o p e r aGt i o n[责任编辑㊀易奇志][实习编辑㊀黄㊀宇]。
海外汉学研究的一部力作——评《俄罗斯汉学——口述史》
序跋评述|277海外汉学研究的一部力作——评《俄罗斯汉学一口述史》◎马晓辉摘要:《俄罗斯汉学一口述史》(20-21世纪俄罗斯杰出汉学家访谈录)(2015)(第二卷)是自2010年季塔连科领衔主持的《中国精神文化大典》之后的俄罗斯汉学界另一部力作。
在访谈中详细介绍了俄罗斯汉学家们的生平、学习经历和事业、学术研究、对中国问题的看法、本国汉学和世界汉学的历史、俄中两国的关系等等。
这部访谈录的问世向世界展示了俄国汉学界的风貌,能够引起学者对20-21世纪俄国汉学命运的思考,也是俄罗斯汉学传统在21世纪的延续和积极发展的有力见证。
我们期待着它很快在中国被译介并出版。
关键字:俄罗斯汉学口述史汉学家俄罗斯汉学经历了帝俄、苏联和当代俄罗斯三个时期,汉学家辈出,成果丰厚,现已形成几个主要的汉学学派。
最早一个学派是圣彼得堡学派,它建立在圣彼得堡科学院和后来的国立圣彼得堡大学基础之上。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出现了莫斯科汉学学派和远东%以符拉迪沃斯托克为中心)汉学学派。
所有学派不仅为俄罗斯汉学,而且也为世界汉学的发展做出了显著贡献,开创了以新概念新态度研究中国的新局面。
俄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及其圣彼得堡分所是俄罗斯研究中国问题时间最长的机构之一。
A-A•博克夏宁、A•@-科布泽夫、克鲁申斯基等许多学者都在中国问题部工作,他们研究中国中世纪史、新孔子思想、古文结构等问题。
俄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中国问题部几十年来一直举办俄罗斯重大的年度会议一“中国社会与国家”°《俄罗斯汉学一口述史》(20-21世纪俄罗斯杰出汉学家访谈录)(第二卷)①是由俄罗斯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刘宇卫%B.B CEBaHB)主编,并在另外几位知名汉学家的协助下完成的,其中包括获得2014年中国政府“文化交流贡献奖”的维亚特2741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八辑)金及以哲学史专家科布泽夫,编撰者可谓阵容强大。
这是自2010年季塔连科领衔主持的《中国精神文化大典》②之后的俄罗斯汉学界另一部力作。
海外汉学研究的论文
贺铸《青玉案》的两种英译本对比赏析林思婕对外汉语0801班U200816394 内容概要:一、引言二、贺铸《青玉案》原词及中文翻译三、两种英译版四、两种版本的对比赏析五、总结关键词:《青玉案》英译宋词对比赏析正文:一、引言贺铸的《青玉案》是我最喜欢的一首宋词。
那种青春年华的孤寂与愁绪,伤流年,叹闲情。
那种无以名状的忧伤似烟草,似风絮,似黄梅雨,叫人欲罢不能、欲说还休。
唯有春天,总是那么姹紫嫣红、风情万种,而人生的青春那么短,更痛苦的是还无法与佳人相共韶华。
这怎不叫人断肠?初中时偶邂这首词,便爱上了它。
最喜欢那“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的绝妙比喻。
后来高中时再背这首词,便喜欢那句“锦瑟年华谁与共”。
那时的我是一个多愁善感的女生,学习之余也常常渴望能遇到此生致爱。
现在大学了,重读这首词便喜欢这句“彩笔新题断肠句”。
将“彩笔”与“断肠”并列,更加对比出诗人的内心悲凉。
二、贺铸《青玉案》原词及中文翻译青玉案——【宋】贺铸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
锦瑟年华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
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中文翻译:偶然的一次机遇,使作者结识了词中所写的这位女子。
但她未能到横塘来,便只好看她姗姗而去了。
你青春的美好年华将怎样度过呢?想象着的情景是:大概你是在桥上踏月,院落赏花,或者生活在有着雕花窗子的朱阁里面吧。
天空,碧云缓缓流动;地下,临水的岸上香草轻轻地摇曳。
伫望既久,望断云天,而―日暮碧云合,佳人殊未来‖(江淹)。
愁情难遣,于是希望象江淹那样能有一枝五色彩笔,写出动人的诗句来——可是即令有,恐怕也只能写出肠断魂销的伤情来,又有什么用?这时候,你问我的闲愁到底有多少么?那么请看那―一川烟草‖,是多么密密层层,匝地皆是;那―满城风絮‖,是多么地漫天飞扬,穿帘入户;那―梅子黄时雨‖,又是多么地连绵不断,永远无休无止吧!三、各种英译版1、许渊冲译:Green Jade CupBy He ZhuNever again will she tread on the lakeside lane.I follow with my eyesThe fragrant dusts that rise.With whom is she now spending her delightful hours, Playing on zither string,On a crescent-shaped bridge, in a yard full of flowers, Or in a vermeil bower only known to spring?At dusk the floating cloud leaves the grass-fragrant plain;With blooming brush I write heart-broken verse again.If you ask me how deep and wide I am lovesick,Just see a misty plain where grass grows thick,A townful of willow down wafting on the breeze,Or drizzling rain yellowing all mume-trees!2、南緯28°译:HE Zhu – Lyrics to the Melody of Green Jadeite Bowl Lissom and graceful are a lady's steps, yet she'll never walk towards where I live,Nonetheless my eyes follow her as she leaves behind her dusty trail.Who have I to spend my youthful days with?On an arched bridge, in a blooming garden, or behind green windows and red doorsWhere my lady could be, only spring knows.Under drifting clouds, the night veils over the pond surrounded by fragrant verdure,I pick up a brush to compose more heartbroken verses. How much idle melancholy can one hold?A river of creeping weeds, a town of whirling blossoms,And a season of constant drizzling rains as plums ripen.四、各种版本的对比赏析1.标题:许渊冲的“Greeen Jade Cup”译为中文就是“翡翠杯”的意思。
汉文化国外文献
汉文化国外文献引言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其汉文化一直以来都吸引着世界各地的学者和研究者。
汉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语言文字、哲学思想、艺术表现形式等。
在过去几十年中,越来越多的国外学者开始关注和研究汉文化,并发表了大量有关汉文化的著作和论文。
本文将介绍一些重要的国外文献,探讨这些研究对于理解和传承汉文化的意义。
国外学者对于汉字的研究汉字是中国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字系统之一,也是世界上唯一仍在使用中的象形文字。
国外学者对于汉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起源、演变和结构等方面。
例如,美国学者戴维·诺尔斯(David N. Keightley)在他的著作《中国古代神话与传说》中详细考察了古代中国神话故事中所涉及到的汉字,并通过比较不同时期的汉字形态,揭示了汉字的演变轨迹。
此外,英国学者戴维·霍华德(David L. Howell)在他的论文《汉字与中国文化》中探讨了汉字对于中国文化的重要性。
他认为,汉字不仅仅是一种文字系统,更是中国文化的核心。
通过研究汉字,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国人民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历史变迁。
汉语言学与翻译研究除了对于汉字的研究外,国外学者还对汉语言学及其翻译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美国学者李德伟(DeWitt C. Lee)在他的著作《现代汉语动词短语结构理论》中提出了一种新的分析方法,用于解释现代汉语动词短语结构中存在的问题。
这一理论不仅对于理解和教授汉语具有重要意义,也为跨文化交流提供了有益参考。
此外,在翻译领域,西班牙学者何塞·兰迪罗(José Lambert)致力于将西方翻译理论与中国传统翻译理论相结合,提出了一种新的翻译方法。
他认为,跨文化翻译需要考虑到源语和目标语之间的文化差异,因此翻译者应该具备深入了解源语和目标语文化的能力。
汉文学与艺术研究汉文学和艺术是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外学者关注的重点领域之一。
国外汉语研究(四)-法国汉学研究
另一部意大利文著作《论中国宗教的几问题》由于法 国的努力得以在欧洲流传,本文作者是龙戈巴尔多。 他的中国名字是龙华民(1550一16以),西西里人‘, 接替利玛窦在中国作为耶稣会会长,但在中国宗教间 题上与他的前任观点迥异。这篇短小的论文是十七世 纪汉学不可多得的文献资料之一,于1701年在巴黎出 版,随后就引起了当时两位最伟大的哲学家马勒伯朗、 莱伯尼茨的注意。这时爆发了所谓礼仪之争。大概当 时中国有一种复古运动。这个运动与我们的新教宗教 改革运动有无可争辩的极其相似之处;不要忘记耶稣会 士是“反对宗教改革运动热的杰出代表,在三十人主 教会议上(1545一1563)耶稣会鼓吹反对“宗教改革运 动”,为了与之进行战斗,反对改革派在很多方面反 映了宗教改革派的观点。无论如何,龙华民神甫显然 是很清楚当时流行于中国的哲学论争的。
他并未放弃医学研究,1813年,他以研究中国医药的 论文获巴黎大学博士学位。由于瞎了一只眼睛,再加 寡母孤儿,雷慕沙得以免服兵役。但是随着外国军队 对法国的入侵,无限制征募重新恢复,雷慕沙很难再 继续逃避了。 在仁慈的德· 萨西的积极活动下,雷慕沙得到了陆 军大臣丢克· 费尔特雷(Duck de Feltre)的庇护。他 德· 被任命为巴黎军队医院的军医副官,随后又在蒙太涅 (Montaigne)的医院担任主任医生的副手。面对1814 年的巴黎“屠场”,和送到医院来的累累伤兵,雷慕 沙干得颇为称职。他放弃了需要才能加勇气的医务职 业。
1685年,六位非常博学的耶稣会士荣膺“国王 数学家”的称号,被赐予科学器材、礼品和养 老金;每个人都受到了国王的亲自接见,并令其 “提高科学艺术水平”,被接纳为王家科学院 成员(王家科学院在此二十年前即1666年成立), 将来向科学院寄送考察报告。这是一个名副其 实的“考察团”;因此可以说这是法国汉学创立 的证书。1685年,这六位耶稣会士登上国王为 送去逞逻上任的使臣租用的船起程了。“考察 团”从逼逻继续前往中国,但是葡萄牙人不同 意他们取道澳门,他们不得不掉转船头经宁波、 扬州去北京。从此北京法国传教团与葡萄牙传 教团的关系国 (Mar„inoMar飞nil614一1661),特兰托人,他 有机会参加了满洲人对浙江的征讨,在他的 《鞑靼史》(1654)中提供了真实可信的证据, 不久此书就译成法文。他的《中国上古史》确 定了从伏羲(公元前1952年)到公元初中国古代 编年史。从十七世纪中叶起,人们看到,欧洲 汉学的牛耳从意大利人那里落入法国人手中。
浅谈对话海外汉学与传播中国文化.docx
浅谈对话海外汉学与传播中国文化海外汉学,作为国外学者研治中国文化的一门学问,因与中国国内的学术研究有着共通之研究对象,故可视为中外文化交通、中国文化海外传布的重要路径。
国内学界对海外汉学的观瞩较早如莫东寅之《汉学发达史》,然系统与规模性的爬梳与研治则当肇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由文献译介始,而后步入学术史梳理阶段,进而在坚守“本土意识”基础上初步尝试与海外汉学展开对话。
但如何有效地进行对话,继而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国家战略下推进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此无疑是当下海外汉学研究所亟须回应的问题。
藉于此,本文尝试以刘若愚与费诺罗萨关于汉字的“二度邂逅”为个案,揭橥这一学案对于国内的汉学研究以及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某些启示。
一、二度邂逅的过程描述刘若愚(JamesLiu,一九二六-一九八六),美国华裔学者,早年负笈海外,后寓留美国高校任教;欧内斯特•费诺罗萨(ErnestFranciscoFenollosa,一八五三-一九○八),美国本土汉学家、东方学者。
二者同为二十世纪知名汉学家,但生命轨迹并无交叠,此处“二度邂逅”是指刘若愚对费诺罗萨文中所提出的关涉汉字的同一汉学观点先后两次态度迥异的评断。
费诺罗萨长期旅居东瀛,在当时的东京帝国大学以及东京高等师范学校讲授政Z经济学、哲学与英国文学。
与此期间,亦致力于探究中国和日本的传统艺术,并曾在日本汉学家森槐南(KainanMori)指导下研习汉语与汉诗,希冀为西方文学艺术寻得某些东方资源。
正如著名意象派诗人庞德(EzraPound)所言,“他的头脑中总是充满了东西艺术之间异同的比较。
对其而说,异国的东西总是颇有裨益。
他盼望见到一个美国的文艺复兴”。
①费诺罗萨通过对东方文艺差异性现象的观照,试图探寻一种诉诸于视觉的形象语言,抑或说是一种视觉诗,从而使得读者可以自由体验艺术家的独特匠心。
在费诺罗萨观来,艺术需要的是综合思维,而非西方的分析性思维。
综合性思维不需要抽象语言,而是需要一种包孕性的语言;一些富于趣味、意义隽永的语词,其中心充荷着丰富的意义,一如原子之核,爆发后向广袤无垠的的四周放射光辉。
《翻译规范理论视角下海外汉学史学著作《乾隆帝》译本研究》范文
《翻译规范理论视角下海外汉学史学著作《乾隆帝》译本研究》篇一翻译规范理论视角下的《乾隆帝》译本研究一、引言翻译在传播和弘扬中国文化、推广汉语教育、构建海外汉学历史学的整体图景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从翻译规范理论视角来分析,中国古典史书及古代皇帝著作的翻译有其特殊的需求和要求。
本篇论文将选取《乾隆帝》这部史学著作的译本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翻译实践,探究其翻译规范和策略。
二、翻译规范理论概述翻译规范理论是翻译研究的重要理论之一,它主要研究翻译实践中的规范和规则。
这些规范和规则既包括语言层面的,也包括文化层面的,以及翻译过程中涉及的诸多因素。
翻译规范理论对于我们理解翻译的本质、过程和结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乾隆帝》译本概述《乾隆帝》是一部重要的海外汉学史学著作,其内容丰富,涉及中国历史、文化、社会等多个方面。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遵循一定的翻译规范和策略,以确保译文的准确性和可读性。
本论文选取了数个《乾隆帝》的英译本进行对比分析。
四、《乾隆帝》译本的翻译规范分析(一)语言层面的翻译规范在语言层面,译者需要遵循语言规范,确保译文的准确性、地道性以及易于理解。
对于古代皇帝的著作而言,措辞准确和规范是必不可少的。
《乾隆帝》的译本在处理词汇时采用了多种方法,如直译、意译等,使得原文的内容在语言层面得以保留。
(二)文化层面的翻译规范在文化层面,译者需要充分考虑源语文化和目标语文化的差异,尽可能地保留源语文化的特色。
在《乾隆帝》的译本中,译者通过注释、背景介绍等方式,向读者传递了丰富的中国文化信息。
这些信息对于理解原文内容和历史背景具有重要意义。
(三)翻译策略分析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根据不同的语境和内容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
例如,对于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名称,译者需要采用异化策略,以保留其原始含义和历史背景;而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历史现象和文化特色,则需要采用解释性策略进行详细的解读和阐述。
此外,由于本书属于历史学范畴,严谨性和科学性是必要的特征之一。
《2024年翻译规范理论视角下海外汉学史学著作《乾隆帝》译本研究》范文
《翻译规范理论视角下海外汉学史学著作《乾隆帝》译本研究》篇一翻译规范理论视角下《乾隆帝》海外汉学史学著作的译本研究一、引言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交流和翻译事业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从翻译规范理论出发,对于汉学史学的海外著作《乾隆帝》的译本研究,有助于理解跨文化交流的深度与广度。
本文以《乾隆帝》为研究对象,探讨在翻译过程中如何遵循翻译规范理论,以期为今后的汉学史译介工作提供借鉴与参考。
二、翻译规范理论概述翻译规范理论旨在通过规范翻译过程中的各项行为和标准,以确保翻译质量和准确度。
这一理论涉及语言学、文化学、翻译学等多个学科,为翻译工作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在《乾隆帝》这类海外汉学史学著作的翻译中,规范理论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
三、《乾隆帝》译本概述《乾隆帝》作为一部海外汉学史学著作,详细记录了乾隆皇帝的生平事迹及其对清朝乃至整个中华文明的影响。
其译本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外国读者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认知和评价。
因此,对该著作的译本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四、翻译规范理论在《乾隆帝》译本中的应用1. 语言规范的运用:在《乾隆帝》的翻译过程中,语言规范的应用显得尤为关键。
译者应遵循目标语言的语法、词汇和句式等规范,确保译文流畅、自然,易于理解。
同时,也要注意保留原文中的文化特色和历史背景,以体现汉学史学的独特魅力。
2. 文化规范的融合: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译者需要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尊重并融合目标语言国家的文化规范。
这要求译者对两国的历史文化、社会风俗等有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以便在翻译过程中准确传达原文的文化内涵。
3. 翻译策略的选择:在《乾隆帝》的翻译过程中,应灵活运用多种翻译策略,如直译、意译、音译等。
直译有助于保留原文的文化特色和历史信息;意译则能更好地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音译则能体现原文的语音特点。
通过综合运用这些策略,可以更好地实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
五、《乾隆帝》译本研究的意义与价值通过对《乾隆帝》译本研究,可以深入了解翻译规范理论在汉学史学著作翻译中的应用效果。
《2024年翻译规范理论视角下海外汉学史学著作《乾隆帝》译本研究》范文
《翻译规范理论视角下海外汉学史学著作《乾隆帝》译本研究》篇一翻译规范理论视角下《乾隆帝》译本研究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推进,海外汉学史学著作的翻译与传播愈发重要。
作为汉学研究的重要一环,对于《乾隆帝》这一经典史学著作的译本研究,不仅有助于其文化价值的国际传播,也为翻译规范理论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案例。
本文将从翻译规范理论的角度,对《乾隆帝》的译本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海外汉学史学著作的翻译提供参考。
二、翻译规范理论概述翻译规范理论,是指在翻译过程中所遵循的一系列准则和规范。
这些规范涵盖了语言、文化、历史、社会等多个方面,是翻译活动的重要指导。
在翻译海外汉学史学著作时,翻译规范不仅关乎语言的转换,更涉及到文化背景、历史背景的准确传达。
三、《乾隆帝》译本概述《乾隆帝》作为一部重要的汉学史学著作,其译本在海外传播中具有重要地位。
本文选取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译本进行对比分析,包括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等不同语种的译本。
这些译本在语言转换和文化传达上各有特点,为本文提供了丰富的分析材料。
四、《乾隆帝》译本的翻译规范分析(一)语言规范的运用在语言规范方面,译本应准确传达原文的语言特点,包括词汇选择、句式结构等。
通过对不同语种的译本进行对比,可以发现各译本在语言转换上的差异,如英语译本更注重语言的流畅性,而法语译本则更注重保留原文的韵味。
(二)文化规范的体现文化规范是翻译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环。
在《乾隆帝》的译本中,各译本在处理文化元素时采取了不同的策略。
有的译本注重保留中国文化元素,以展现原文的文化特色;而有的译本则更注重跨文化传播,对原文中的文化元素进行了解释或删减。
这些处理方式各有利弊,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三)历史背景的传达历史背景的传达是《乾隆帝》这类史学著作翻译的重要任务。
各译本在处理历史背景时,应准确传达原文的历史信息,包括时代背景、社会环境等。
同时,还需注意跨文化传播中的历史差异,避免因文化差异导致的历史误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贺铸《青玉案》的两种英译本对比赏析林思婕对外汉语0801班U200816394 内容概要:一、引言二、贺铸《青玉案》原词及中文翻译三、两种英译版四、两种版本的对比赏析五、总结关键词:《青玉案》英译宋词对比赏析正文:一、引言贺铸的《青玉案》是我最喜欢的一首宋词。
那种青春年华的孤寂与愁绪,伤流年,叹闲情。
那种无以名状的忧伤似烟草,似风絮,似黄梅雨,叫人欲罢不能、欲说还休。
唯有春天,总是那么姹紫嫣红、风情万种,而人生的青春那么短,更痛苦的是还无法与佳人相共韶华。
这怎不叫人断肠?初中时偶邂这首词,便爱上了它。
最喜欢那“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的绝妙比喻。
后来高中时再背这首词,便喜欢那句“锦瑟年华谁与共”。
那时的我是一个多愁善感的女生,学习之余也常常渴望能遇到此生致爱。
现在大学了,重读这首词便喜欢这句“彩笔新题断肠句”。
将“彩笔”与“断肠”并列,更加对比出诗人的内心悲凉。
二、贺铸《青玉案》原词及中文翻译青玉案——【宋】贺铸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
锦瑟年华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
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中文翻译:偶然的一次机遇,使作者结识了词中所写的这位女子。
但她未能到横塘来,便只好看她姗姗而去了。
你青春的美好年华将怎样度过呢?想象着的情景是:大概你是在桥上踏月,院落赏花,或者生活在有着雕花窗子的朱阁里面吧。
天空,碧云缓缓流动;地下,临水的岸上香草轻轻地摇曳。
伫望既久,望断云天,而―日暮碧云合,佳人殊未来‖(江淹)。
愁情难遣,于是希望象江淹那样能有一枝五色彩笔,写出动人的诗句来——可是即令有,恐怕也只能写出肠断魂销的伤情来,又有什么用?这时候,你问我的闲愁到底有多少么?那么请看那―一川烟草‖,是多么密密层层,匝地皆是;那―满城风絮‖,是多么地漫天飞扬,穿帘入户;那―梅子黄时雨‖,又是多么地连绵不断,永远无休无止吧!三、各种英译版1、许渊冲译:Green Jade CupBy He ZhuNever again will she tread on the lakeside lane.I follow with my eyesThe fragrant dusts that rise.With whom is she now spending her delightful hours, Playing on zither string,On a crescent-shaped bridge, in a yard full of flowers, Or in a vermeil bower only known to spring?At dusk the floating cloud leaves the grass-fragrant plain;With blooming brush I write heart-broken verse again.If you ask me how deep and wide I am lovesick,Just see a misty plain where grass grows thick,A townful of willow down wafting on the breeze,Or drizzling rain yellowing all mume-trees!2、南緯28°译:HE Zhu – Lyrics to the Melody of Green Jadeite Bowl Lissom and graceful are a lady's steps, yet she'll never walk towards where I live,Nonetheless my eyes follow her as she leaves behind her dusty trail.Who have I to spend my youthful days with?On an arched bridge, in a blooming garden, or behind green windows and red doorsWhere my lady could be, only spring knows.Under drifting clouds, the night veils over the pond surrounded by fragrant verdure,I pick up a brush to compose more heartbroken verses. How much idle melancholy can one hold?A river of creeping weeds, a town of whirling blossoms,And a season of constant drizzling rains as plums ripen.四、各种版本的对比赏析1.标题:许渊冲的“Greeen Jade Cup”译为中文就是“翡翠杯”的意思。
而南纬28°的“Lyrics to the Melody of Green Jadeite Bowl”译为中文则是“翡翠钵曲的抒情诗”。
两者的译文中都有翡翠钵/杯,不同的是许的更简洁,与原词简短的词牌名相得益彰;而南的更确切,更能体现这是一首词的词牌名,而不是其他的什么名字。
从不同的评判标准看,二人各有所长,但我更钟爱许的翻译,因为它契合中国人的审美习惯,简洁、短小、三字对。
2.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
许的翻译是“Never again will she tread on the lakeside lane.I follow with my eyes.The fragrant dusts that rise.”南的翻译是“Lissom and graceful are a lady's steps, yet she'll never walk towards where I live, Nonetheless my eyes follow her as she leaves behind her dusty trail. ”这一句,我认为南翻译得好,他把原文的关键之处都翻译得淋漓尽致;而许有些死译。
南把“凌波”翻译成“敏捷而优雅的步履”很是到位。
而且他知道“横塘路”不是湖畔小道,而是贺铸所住之地。
再次许把芳尘直译为“fragrant dusts”,显得有些草率。
3. 锦瑟年华谁与度?许译为“With whom is she now spending her delightful hours,Playing on zither string,”南译为“Who have I to spend my youthful days with? ”两人翻译不同在于理解不同。
许的理解是说那位女子的美好年华是与谁相伴的。
而南的理解是说“我”的美好年华能与谁相伴。
从现在流行的官方的观点来看,许的理解更确切。
但是许犯了一个致命错误。
他错误的理解了“锦瑟”的含义,以至于将它直译成女子弹拨琴弦。
“锦瑟”出自李商隐的名句“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在李商隐这里锦瑟已不是本意琴弦了,而是与年华同意。
所以贺铸这句“锦瑟年华”应该是同意复用。
4. 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许译为“On a crescent-shaped bridge, in a yard full of flowers,Or in a vermeil bower only known to spring?”南译为“On an arched bridge, in a blooming garden, or behind green windows and red doors.Where my lady could be, only spring knows. ”我觉得这句许翻译得好一些。
虽然他并未翻译“琐窗”,但“朱红的闺房”不是应该有一扇小小的窗子,不是应该有朱红的门吗?而南的翻译完全直译,而且还没有直译到位,把“月桥”翻译成拱桥,“琐窗”译为“绿窗”,“朱户”译为“红门”。
在最后一句处理上,许的更简洁,南的有些欧化。
5. 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许译为“At dusk the floating cloud leaves the grass-fragrant plain;With blooming brush I write heart-broken verse again.”南译为“Under drifting clouds, the night veils over the pond surrounded by fragrant verdure, I pick up a brush to compose more heartbroken verses.”这句话,两人都翻译得可以。
不同之处是一个将“蘅皋”翻译成长满青草的平原,一个是青草环绕的池塘。
一个将“暮”直译为“dusk”,一个意译为“the night veils over”。
“新题”一个译为“again”,一个译为“more”。
6. 若问闲情都几许?许译为“If you ask me how deep and wide I am lovesick,”南译为“How much idle melancholy can one hold? ”我认为南翻译得好一些。
因为南将“闲情”转译为“闲着的忧郁”可谓入门三分,而许转译为“相思病”则太直白,失去韵味。
而且南的“hold”也用得传神。
7.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许译为“Just see a misty plain where grass grows thick, A townful of willow down wafting on the breeze,Or drizzling rain yellowing all mume-trees! ”南译为“A river of creeping weeds, a town of whirling blossoms, And a season of constant drizzling rains as plums ripen.”这句尽管南的句式很整齐“a river of”, “a town of‖,“a season of‖,但“烟草”、“风絮”、“梅子黄时”,用词没有许的确切、恰当。
许的那个“yellowing”很传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