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论文最新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论文
——探寻第一代民族资本家艰苦的实业救国之路摘要:张謇前半生的生活经历,依旧是一个具有强烈爱国情操的封建士人的奋斗轨迹。他一方面积极从事于乡里活动,另一方面继续不断地参加科举考试,最终获取了最高的科举功名,并由此卷入了朝廷高层的政治纷争。“治国平天下”的光明仕途已经呈现在眼前。
然而时代的变迁影响着他的判断和抉择。他曾说自己在光绪十二年会试后就有中国兴实业,责在士大夫的想法。甲午战争的炮火和《马关条约》的签订终将张謇推上了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在另一种人生体验中,张謇以自己前半生的积累创造了全新的辉煌。
关键词:张謇爱国情操时代变迁实业救国
张謇11岁时于宋先生处读书,先生见门外有一武人骑马而过,即曰:“人骑白马门前过,”张謇应曰:“我踏金鳌海上来。”先生大为夸奖,其父张彭年更是笑逐颜开。不仅为儿子的聪明才智,更为吉言所预示的锦绣前程。也即是从那时起,张謇便成为家族的希望,踏上了他的科举求仕之路。
同治七年,15岁的张謇开始进入科举试场,这也意味着其科举场上26年蹉跎的开始。初进科场等待着这个少年的便是一场磨难--冒籍风波,因祖上三代无参加科考之人,为在考试时对张謇有利,其父与宋先生商定让张謇冒充如皋张铨的儿子,并以张育才之名走入科举考场,并顺利通过县试,州试,并在同治八年的院试中名列前茅,获秀才称号。
寒门出秀才,自然是大喜事。但“其后如皋张氏贪得无厌、索酬无已,后竟控诉于如皋官府,意在借官勒索,于是“冒籍案”发”。在之后的五年内,张謇与家人为此事奔走四方,负债达千两之多。一个小康之家几乎倾家荡产。经济上的损失尚可数计,精神上所受的磨难和凌辱则使年轻的张謇几乎无法承受。被学官要求以《论语》子游问孝一章为题,向张氏作八股。闻听官吏拘押他,夜半冒雨潜逃。在张氏伙同地方官吏的百般纠缠于刁难下,张謇终于忍无可忍,径自向学院禀明了实情,最终在各方的努力下,才被准划归为通州本籍秀才,将临在张家的这场灾难至此结束。
冒籍事件是社会给张謇上的第一课,它使张謇蒙受了莫大耻辱,但在其初感世态炎凉的同时,也使张謇在其中结交了许多社会名流,建立了自己的关系网,更加磨炼了其坚毅的人格和不屈的品质,为未来自己的从商之路打下了基础。
光绪十一年,张謇在中断了五年后重操旧业,再返考场,并以优异成绩获得举人资格。但是好运气并没有继续降临,中举后连续4次参加会试却次次落第,以致无心再考,“乃尽
摒试具”。多年的考场消磨,虽未获最高功名,但以感无愧于父母,张謇决心就此罢休。
相隔一年余,正值农历甲午,这个中国历史上非常倒霉的年份,以慈禧太后六十大寿庆典开局,以中日黄海海战北洋舰队惨败收场。
而张謇的好运也就在这他41岁时继续来临。新年伊始,朝廷举行恩科会试,76岁的父亲仍希望儿子能在他垂暮之年金榜题名:“儿试诚苦,但几年未老,我老而不耄,可更试一回。”张謇难违父命,又一次踏上赶考的路途。
“试具均杂借友人”,“榜放之前,不听录”。如此懒散的应试却旗开得胜,中第60 名贡生。4月,在复试又被取中一等第10名,从而获得了参加殿试的资格。四月二十二日举行殿试。二十四日,在乾清宫听宣,张謇和其他新进士五更便伫立在乾清门外等候,大约上午卯正时刻,考官宣呼名次,张謇以一甲一名引见,科举场上26年的蹉跎终于获得了大魁天下的殊荣。
但是,已过不惑之年的张謇实在已难有发自内心的兴奋,反而袭来一股深深的悲凉。“栖门海鸟,本无钟鼓之心。伏枥辕驹,久倦风尘之想”。次日,皇帝授予张謇六品翰林院修撰。无论如何,张謇总算达到了多年悉心追求的正途功名,跻身于封建统治阶级的上层。
张謇最终科举夺魁,除去其个人才学不论,实乃清流人士长期扶掖之结果。其中,身居要职的南派清流头面人物翁同龢对张謇的器重尤甚。
1894年9月,北洋舰队全军覆没。面对惨败,清流派“口水抗日”进入高潮。作为打李先锋,除了参与集体讨伐外,张謇还独自奏了李鸿章一本。奏疏中,新科状元慷慨激昂:“试问以四朝之元老,筹三省之海防:统胜兵精卒五十营,用财数千万之多,一旦有事……无一端立于可战之地,以善可和之局。稍有人理,能无痛心!”继而严厉痛斥:“李鸿章非特败战,并且败和!”并强烈要求皇上削夺其北洋大臣的职务。
这篇讨李檄文一出,群情激奋,直接导致了李大学士的暂时下台。但不久后的一场暴雨,浇灭了张謇朝堂论战的激情,让他从书生意气的亢奋中彻底清醒。
那天,张謇随文武大臣去迎接从颐和园回宫的慈禧太后。当日恰逢暴雨,路面积水一二尺深,文武百官一个个匍匐路旁,衣帽尽湿,顶戴上的红缨流下鲜红的水,其中有不少七八十岁的老臣。而慈禧乘轿子经过时,却视若无物,连轿帘也没掀一下。
这件事给张謇很大震撼,让他心寒,退隐之念由此而生。
就在清流派骨干继续不断地集会商议对策时,张謇突然接到父亲病亡的噩耗。在国难家忧的悲愤心绪中,张謇于十九日匆匆回籍奔丧,结束了短暂但却活跃的京城政治生涯。
丁忧在家的张謇,心情沮丧:“既成进士而父见背,不及视含殓,茹为大痛,国事亦大坠落,遂一意斩断仕进!”
1895年,张謇接到张之洞约其去江宁面谈洋务的信件。早有“中国须兴实业,其责任须士大夫先之”思想的张謇在与张之洞的谈话中,两人一拍即合。12月,张之洞便正式委任张謇“总理通海一带商务”一职。张謇即此走上了状元创业之路。
因南通棉花“力韧丝长,冠绝亚洲”,棉纱销路旺,张謇下决心先在通州办棉纺厂。在唐家闸选定厂址后,张謇为纱厂取名“大生”,隐含救亡图存之意。
尽管状元办厂,等待张謇的却又是一路荆棘。大生募资之旅近乎乞讨,四幅厂儆图能给我们道出当年景况:
第一幅是“鹤芝变相”,指沪董潘鹤琴、郭茂芝在关键时刻退股,使筹股雪上加霜。
大生初创时,包括老朋友沈敬夫在内,只有6个布商和买办愿意和张謇集股办厂,分别叫“沪董”和“通董”。“通董”比较实在,纱厂选址不久,沈敬夫等人就开始垫资建房。但“沪董”的资金却久久不能到位。没办法,张謇动用自己最拿手的官场资源,盯上了张之洞当年大办纺织时留在上海的一批美国产纺织机,与上海招商局督办盛宣怀一人一半,作价25万两白银,作为官股投入。但沪董借口此事,集体打起退堂鼓。
第二副是“桂杏空心”,指的是盛宣怀(号杏荪)和桂嵩庆食言而肥,拒付资金。
官股到位,25万两商股却迟迟没有募齐。江宁布政使桂嵩庆曾许诺出资六七万两;盛宣怀在分领官机的时候也曾答应筹资,双方还订有合约。但是当大生纱厂动工后,资金告急,桂嵩庆答应的钱屡催不应,盛宣怀也开始支支吾吾。
第三幅是“水草藏毒”,指的是南通知州汪树堂和幕僚黄介平煽动乡绅秀才发难。
1899年开始试生产时,大生纱厂运营资金仅有数万两,甚至没有资金购买棉花。情急之下,半个月内,他给继任的两江总督刘坤一连发5封信,乞求以少量地方公款以救燃眉之急。刘坤一指示汪树堂将存在典当的地方公款,转存到纱厂,以先应急用。对于汪来说,这只是举手之劳。可汪却故意刁难,甚至煽动乡绅秀才发难,差点让纱厂被地方民众纵火烧掉。
第四幅是“幼子垂涎”,指浙江候补道朱幼鸿、盐务督销严筱舫企图低价盘下大生纱厂。
遭到汪树堂刁难后,张謇再次来到上海,寻求帮助,上海友人提意,先将工厂租给别人来筹集资金,虽不是办法,但张謇还是接受了。可是接连来了几个大商人,都拼命把租金往下压。特别是浙江候补道朱幼鸿、盐务督销严筱舫公然表示,只要张謇答应,会有很多个人好处。张謇愤怒非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