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指标体系综合评价

合集下载

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指标体系综合评价

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指标体系综合评价

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指标体系综合评价朱庆芳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做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重申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指出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我国已拥有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各种有利条件。

目前,促进社会和谐已取得全国人民的共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已深入人心,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社会形势基本稳定。

这可在我们构建的由38项重要指标组成的社会和谐指标体系的历年增长速度比较中可以得到反映(见表1)。

表1 历年社会和谐度各子系统递增速度的比较发展速度(%)平均每年递增(%)2005年为1978年的2005年为1990年的2005年为2004年的1979-2005年 1991-2005年社会和谐度综合指数1-4项398.0 226.7 104.2 5.2 5.6 1-6项280.8 181.) 104.7 3.9 4.11.社会结构指数259.6 151.4 103.82.83.82.人口素质指数505.3 253.0 106.2 6.2 6.43.经济效益指数361.8 270.3 101.94.9 6.94.生活质量指数413.4 203.1 106.15.4 4.85.社会秩序指数68.0 83.6 110.7 -1.4 -1.26.社会稳定指数75.5 67.0 100.8 -1.1 -3.0从表1看,改革开放27年来除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指数为负增长外,其他四项社会经济指数都有较大增长,社会秩序的负增长在2005年已大有好转,由于警力的加强,安全事故死亡率、刑事案件立案率及贪污受贿受案率均比上年下降,使社会秩序指数首次扭转了下降趋势。

2005年社会稳定指数也比上年度增长了0.8%。

综合指数比上年增长4.2%,27年年均递增5.2%,1991年以来15年年均递增 5.6%,其中以经济效益指数年均递增最快,其次是人口素质指数、生活质量指数递增与社会结构指数递增。

从主要指标看,2005年与1990年比较,增长最快的是每万人口大学生和人均生活用电量,分别递增13.5%和11.5%;增长8%-10%的是人均财政收入、人均GDP、社会劳动生产率,居民消费水平增长了7.5%(速度均按可比价格计算)。

社会活力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分析

社会活力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分析

社会活力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分析社会活力是衡量一个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它反映了社会成员的创造力、创新力、适应力、合作力等方面的特征。

社会活力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是评价社会活力的一个重要工具,它将社会活力的各个方面进行系统化的评估,从而得出一个全局的评价结果。

社会活力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应该包括人口结构、经济水平、科技创新、文化创意、政治体制、社会风气、环境质量、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指标。

下面我们将从这些方面进行一一分析。

1. 人口结构方面:人口结构是反映一个社会各种因素的重要基础,它包括年龄结构、性别结构、劳动力结构等方面。

我们可以通过对人口结构的评估来了解社会的发展阶段,人口的劳动力及教育程度等情况。

2. 经济水平方面:经济水平是社会活力最基本的方面之一。

其指标主要包括国内生产总值、居民人均收入、就业率、物价水平等。

这些指标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收入水平、效率、生产力等方面的特点。

3. 科技创新方面:科技创新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是否具备竞争力的关键。

科技创新方面的指标主要包括科技研发经费、专利申请数量、高科技产品出口额等。

这些指标反映了社会科技创新能力、创新成果的转化能力等方面的特点。

4. 文化创意方面:文化创意是一个社会文化活力的重要体现。

其指标主要包括文化产业增加值、文化产品出口额、知识产权登记量等。

这些指标反映了社会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水平,以及社会成员对于文化自主创作的分享与认知程度。

5. 政治体制方面:政治体制是一个社会运行的重要基础,其稳定性和法制成熟程度决定着一个社会的整体稳定性和发展性。

政治体制方面的指标主要包括政治领导层的稳定性、政治和平指数、组织和政治现代化水平等,这些指标能够反映出一个社会的政治稳定性及法制保障程度。

8. 公共服务方面:公共服务是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依托于社会教育、医疗、文化、交通等各个方面,是一个社会成员所共同享有的服务性质的集合。

公共服务方面的指标主要包括教育水平、医疗保健水平、公共交通设施完善度等,这些指标反映了社会成员对于公共服务资源的需求和享受程度。

经济发展的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

经济发展的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

经济发展的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一、引言经济发展的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健康与繁荣程度的重要依据。

合理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能够客观地反映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为制定对策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探讨经济发展的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并分析其现实意义与局限性。

二、经济发展的指标体系1. 经济增长指标经济增长指标是衡量经济发展速度的常用指标,如国内生产总值(GDP)、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 per capita)等。

这些指标能够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生产与消费的总量,是衡量经济整体规模的重要指标。

2. 就业与劳动力市场指标就业与劳动力市场指标是衡量经济发展对就业的影响的指标,如就业人口比例、就业率、失业率等。

这些指标能够反映经济发展对于提供就业机会和改善劳动力市场的状况,为政府制定就业政策提供依据。

3. 社会福利指标社会福利指标是衡量经济发展对社会福利影响的指标,如人均可支配收入、贫困率、教育水平、医疗保障覆盖率等。

这些指标能够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社会福利程度,为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提供参考。

4. 环境可持续发展指标环境可持续发展指标是衡量经济发展对环境影响的指标,如二氧化碳排放量、能源消耗强度、水资源利用率等。

这些指标能够反映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为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三、经济发展的评价方法1. 单一指标评价方法单一指标评价方法是根据某个主要指标来评价经济发展的优劣,如以GDP增长率为主要评价依据。

这种评价方法简单直观,但无法全面反映经济发展的真实情况,容易忽略其他重要因素的影响。

2. 综合指标评价方法综合指标评价方法是综合多个指标来评价经济发展的综合状况。

常用的综合评价方法有人类发展指数(HDI)、可持续发展指数(SDI)等。

这种评价方法能够较为全面地反映经济发展的多个方面,但指标权重的确定和数据获取难度较大,可能存在主观因素的影响。

3. 区域经济发展评价方法区域经济发展评价方法是根据地区自身的特点和发展目标来评价经济发展的状况。

新疆和谐社会指标体系构建及综合评价分析

新疆和谐社会指标体系构建及综合评价分析

谐 社会 评 价 指 标 体 系 , 以评 价 和 监 测 新 疆 和 谐 社
会 发 展 的状 况 。该 评 价 指 标 体 系 以人 为 核 心 , 力 求充分揭示人 、 会 、 社 自然 之 间 的 协 调 发 展 状 况 。
该 评 价 指 标 体 系 包 括 人 口、 济 、 会 、 境 等 4 经 社 环
经 过 反 复 比 较 和 充 分 筛 选 , 计 了 一 套 由 4个 一 设 级 指 标 、 2+ - 级 指 标 、 4 个 具 体 指 标 组 成 的 和 I - - 4
3 .% , 均 增 长 3 % , 高 于 全 国 平 均 水 平 59 年 .1 略 (4 1 ) 3 .% 。 从 人 口素 质 看 , 村 劳 动 力 不 识 字 或 识 字 很 少 农 的人 口 占 总 人 口 的 比 重 逐 年 下 降 , 2 0 年 的 由 00 9 1 下 降到 20 .% 0 9年 的 4 3 % , 是 大 专 以 上 文 化 .8 但 程 度 的农 村 劳 动 力 占 总 人 口 的 比 重 一 直 比 较 低 , 到
从 人 口规 模 看 , 2 0 与 0 0年 相 比 , 然 2 0 虽 0 9年 新
展 产 生 不 利 影 响 。 正 是 在 这 种 背 景 下 本 研 究 紧 密 围 绕 党 的执政 精 神 , 图构 建 一 套 既 能 反 映 “ 谐 社 力 和 会 ” 学 内涵 , 符 合 新 疆 经 济 社 会 发展 实 际 的评 科 又
发展。
关 键 词 和 谐社 会
指 标 体 系 综合 评 价


新 疆和谐 社会评 价指标 体 系的构建
二 、 疆 和 谐 社 会 建 设 进 程 的 现 状 分 析 新 根 据 表 I的 数 据 , 新 疆 和 谐 社 会 建 设 进 程 现 对

社区治理的绩效评估方法论研究

社区治理的绩效评估方法论研究

社区治理的绩效评估方法论研究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社区治理作为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逐渐受到了人们的关注。

然而,如何对社区治理的绩效进行评估却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社区治理绩效评估的目的、评估指标、评估方法及其应用等角度进行探讨。

一、社区治理绩效评估的目的评估的目的是为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改进治理绩效,促进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评估的核心是“质量”,只有通过对治理质量进行科学的评估,才能真正做到提高治理水平,保障群众权益,促进社区繁荣发展。

二、评估指标1、社会公正社会公正是社区治理的核心指标之一。

通过对社区的基本公共服务、公共资源配置、社会保障等方面进行评估,了解社区治理是否能够保障社会公正。

2、公共安全公共安全是社区治理的重要保障。

通过对社区卫生环境、消防安全、治安状况等方面进行评估,了解社区治理是否能够促进公共安全。

3、社会和谐社会和谐是评估社区治理的重要指标。

通过对社区的民主参与、社会公信力、社会稳定等方面进行评估,了解社区治理是否能够促进社会和谐。

4、环保状况环保状况是社区治理的重要指标之一。

通过对社区环境保护措施、环境污染治理、生态环境保持等方面进行评估,了解社区治理是否能够促进环保状况的改善。

5、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是社区治理的重要指标之一。

通过对社区的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就业机会等方面进行评估,了解社区治理是否能够促进经济发展。

三、评估方法1、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常用的评估方法,可以将社区治理绩效分解成若干个层次,通过对每一层次的权重进行评估,得到各个指标的权重大小,从而得出社区治理绩效的总体评估结果。

2、综合评价模型综合评价模型是一种通过建立指标体系对社区治理绩效进行评价的方法。

通过对各个指标的权重进行划分并进行加权平均,得到社区治理绩效的总体评价结果。

该方法不仅可以避免主观性的干扰,还可以全面地反映社区治理的实际情况。

3、主成分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是一种通过寻找原始数据中的主成分来评估社区治理绩效的方法。

社会活力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分析

社会活力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分析

社会活力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分析社会活力是指一个地区或一个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各方面的发展活力。

对于一个社会来说,社会活力的大小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发展水平和竞争力。

社会活力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分析就成为了衡量一个社会发展状况的重要手段。

社会活力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通常包括经济活力、政治活力、文化活力和科技活力等多个方面的指标。

以下是对这些方面指标的分析:经济活力指标是衡量一个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的重要指标,主要包括GDP、人均收入、就业率等数据指标。

经济活力的大小直接关系到一个社会的发展水平,并间接影响着社会稳定和人民生活水平。

经济活力的高低取决于国内外投资、产业结构、就业机会等多个方面因素。

政治活力指标是衡量一个社会政治发展情况的重要指标,主要包括政府公信力、法治环境、政治参与度等。

政治活力的大小直接反映了一个社会政治体制的稳定性和民主程度。

政治活力的提升需要建立健全的法制环境,促进公民参与和政府公信力的提升。

文化活力指标是衡量一个社会文化发展情况的重要指标,主要包括文化产业增长率、文化创新能力、公共文化服务等。

文化活力的大小直接关系到一个社会的创新力和社会凝聚力。

文化活力的提升需要鼓励创新,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并提供多样化的文化服务。

科技活力指标是衡量一个社会科技发展情况的重要指标,主要包括科技创新能力、科技投入占比、高新技术产值等。

科技活力的大小直接关系到一个社会的科技实力和竞争力。

科技活力的提升需要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培养创新人才,并加强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社会活力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分析涵盖了经济活力、政治活力、文化活力和科技活力等多个方面。

这些指标的综合评价能够客观地反映一个社会的发展状况,并为政府和社会各界提供相关决策和改进的依据。

社会和谐指标体系综合评价和分析

社会和谐指标体系综合评价和分析

社会和谐指标体系综合评价和分析(1978~2006)朱庆芳*摘要:本文根据中国和谐社会建设的理念,从宏观面选择有代表性的38项重要指标,建立了一套全面反映社会和谐度的指标体系,该体系包括了社会结构、人口素质、经济效益、生活质量、社会秩序、社会稳定六个子系统。

本文运用1978-2006中国的有关数据,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发展的和谐度,同时也反映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状况。

关键词:社会和谐社会指标和谐度评价中共十七大重申了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了要确保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已拥有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各种有利条件,目前,促进社会和谐已取得全国人民的共识,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已深入人心,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社会形势基本稳定。

本文根据和谐社会的理念,建立一套全面概括的社会和谐度指标体系,从宏观面选择有代表性的6类38项重要指标组成,它既反映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发展的和谐度,同时也反映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地区之间、城乡之间、贫富之间的不和谐状况,现将改革开发以来的综合指数和分类指数的增长情况和问题,简要分析如下:表1 历年社会和谐度各子系统递增速度的比较单位:%发展速度 平均每年递增2006年为1978年的2006年为1990年的2006年为2005年的1979~2006年 1991~2006年社会和谐度综合指数(1-4项)441.9 233.0 105.7 5.5 5.4 (1-6项) 332.6 187.2 105.0 4.4 4.01. 社会结构指数 282.3 162.5 103.9 3.8 3.12. 人口素质指数 582.7 285.0 106.7 6.5 6.83. 经济效益指数 463.0 282.9 107.6 5.6 6.74. 生活质量指数 447.6 218.9 105.3 5.5 5.05. 社会秩序指数 67.4 86.0 106.5 -1.4 -0.96. 社会稳定指数 88.1 74.9 100.5 -0.5 -1.8注:上表是根据38项指标用综合指数法计算(详见附表1)。

未来社区的评价指标体系

未来社区的评价指标体系

未来社区的评价指标体系未来社区的评价指标体系是以评估社区综合发展、提升社区生活质量、促进社区居民参与和建立和谐社会为目标的一套指标体系,用于衡量社区的发展状况和效果,为社区规划和管理提供科学的依据。

以下是未来社区评价指标体系的主要内容:一、社区建设与环境:1.基础设施:包括道路、供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和质量。

2.绿化环境:包括公园、绿地、花坛等绿化设施的覆盖面积和质量,以及空气质量等环境指标。

3.社区安全:包括治安状况、消防设施和安全管理等方面的指标。

4.建筑质量:包括住宅和公共设施的建筑质量、使用寿命和功能利用率等指标。

二、社区服务与管理:1.公共服务设施:包括医疗、教育、文化娱乐等公共服务设施的覆盖程度和服务质量。

2.社区管理效能:包括居民参与、社区管理机构运行效率、公共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益等方面的指标。

3.社区服务质量:包括社区服务对象的满意度、服务的及时性和周到性等方面的指标。

4.公共安全:包括社区的治安状况、突发事件应对和应急救援等方面的指标。

三、社区经济与就业:1.社区经济发展:包括社区经济规模、增长速度、产业结构和经济效益等经济指标。

2.就业机会:包括社区就业率、就业结构、职业培训和创业机会等就业方面的指标。

3.社区商业与服务业:包括商业设施的覆盖程度和服务质量,以及社区居民购物和消费的便利程度。

四、社区文化与教育:1.文化活动与设施:包括文化活动的覆盖面、文艺团体数量和文化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指标。

2.文化传承与创新:包括文化传统的传承与保护、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文化创新成果等方面的指标。

3.教育质量:包括学校的教育质量、教师的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情况等方面的指标。

五、社区居民健康和幸福感:1.健康状况:包括社区居民的身体健康状况和医疗资源的覆盖情况。

2.幸福感指数:包括社区居民对社区生活的满意度、幸福指数和生活质量等指标。

3.社区居民参与度:包括居民对社区事务的参与程度和参与方式等方面的指标。

品质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品质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品质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品质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是用来衡量一个城市综合发展水平、人民生活品质以及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一套指标体系。

它是根据城市的发展需求和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实际情况来确定的,是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依据。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品质城市评价指标。

一、城市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指标1.公共交通的覆盖范围和便利程度:衡量市民出行的便利程度,以及公共交通系统的完善程度。

2.公共设施的建设情况:包括教育、医疗、文化和体育设施等,衡量市民获得公共服务的机会和质量。

3.水、电、燃气等基础设施的供应情况:衡量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可靠性和供应质量。

二、城市环境指标1.空气质量:衡量城市大气污染情况,包括PM2.5浓度、空气质量指数等。

2.水质和水环境状况:衡量城市供水质量和水资源保护状况。

3.垃圾处理和环境卫生:衡量城市垃圾处理能力和城市环境的卫生状况。

三、经济发展指标1.城市GDP和人均收入:衡量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和市民的经济状况。

2.就业机会和失业率:衡量城市的就业机会和就业质量。

3.人口增长率和人口结构:衡量城市的人口发展情况和人口结构的合理性。

四、社会发展指标1.平安指数:衡量城市治安状况和市民的安全感。

2.教育水平和教育资源:衡量城市的教育发展和教育资源分配情况。

3.医疗服务和健康水平:衡量城市的医疗服务水平和市民的健康状况。

五、文化和社会环境指标1.文化资源和公共文化服务:衡量城市的文化资源丰富程度和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范围。

2.社会公平和社会福利:衡量城市社会公平的程度和社会福利的分配情况。

3.居民满意度和社会和谐:衡量市民对城市发展的满意程度和社会和谐的状况。

综上所述,品质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是多维度、多角度的,包括了城市的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环境、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以及文化和社会环境等方面的指标。

这些指标体现了一个城市的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的综合实力和发展潜力,可以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提供科学的依据。

区域经济与生态发展和谐度综合评判精编

区域经济与生态发展和谐度综合评判精编

区域经济与生态发展和谐度综合评判精编区域经济与生态发展和谐度是评价一个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实现了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和谐统一的程度。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如何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摆在各个地区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本文将从资源利用、环境污染、生态平衡和低碳经济四个方面来综合评判区域经济与生态发展的和谐度。

首先,资源利用是评判区域经济与生态发展和谐度的重要指标之一、合理利用地区的资源,实现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的双赢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

如果资源过度开采或者没有得到合理利用,必将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因此,地区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应注重资源的保护和节约利用,避免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可逆的破坏。

其次,环境污染是评判区域经济与生态发展和谐度的另一个重要指标。

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污染物,如工业废水、工业废气、生活垃圾等。

地区经济与生态发展和谐度高的地方,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会注重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

通过引进环保技术和管理手段,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同时加大对污染物的监测和管理,以保护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生态平衡是评判区域经济与生态发展和谐度的重要指标之一、生态平衡是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健康,确保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环境的完整。

地区经济与生态发展和谐度高的地方,会注重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建立健全的生态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区,加强对野生物种的保护和管理,激活地区的生态功能。

最后,低碳经济是评判区域经济与生态发展和谐度的重要指标之一、低碳经济是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发展清洁能源,实现经济繁荣和环境保护的一种经济模式。

地区经济与生态发展和谐度高的地方,会积极引进低碳技术和节能环保产业,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推动清洁能源的利用,实现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综上所述,评判区域经济与生态发展和谐度的综合评判指标包括资源利用、环境污染、生态平衡和低碳经济四个方面。

地区要注重保护资源、治理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和推动低碳经济发展,通过综合评判,才能真正实现区域经济与生态发展的和谐统一、只有实现了区域经济与生态发展的和谐度,才能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长治久安。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东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年度综合评价及考核办法的通知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东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年度综合评价及考核办法的通知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东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年度综合评价及考核办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8.03.10•【字号】鲁政办发[2008]11号•【施行日期】2008.03.1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正文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东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年度综合评价及考核办法的通知(鲁政办发[2008]11号)各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省发展改革委会同省财政厅、省统计局等部门对《山东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年度综合评价及考核办法》进行了修订完善。

经省政府同意,现将修订后的《山东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年度综合评价及考核办法》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二○○八年三月十日山东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年度综合评价及考核办法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省九次党代会精神,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根据《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意见》(鲁发[2003]25号)、《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在新的起点上推进县域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的意见》(鲁发[2006]13号)和《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健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考核监督体系的意见(试行)》(鲁发[2007]21号),制定本办法。

一、指导思想和原则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坚持好字优先,坚持分类指导,坚持科学导向,全面、客观、公正地对全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进行综合评价和考核。

鼓励先进,促强扶弱,在新的起点上推进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在新起点上实现富民强省新跨越贡献力量。

社会和谐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以巫溪为例

社会和谐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以巫溪为例

负责、社会 协同、公 众参 与”这 四个方面是 否做到
有序推 进以及有效实施。 社 会 和谐 的效 果 评价首先 体 现在 公 众满 意 方 面。伴 随我 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各级政 府重 视民生,
恰恰是社会和谐发 展相构建和谐 社会 核心 价值的具 体体现 。 通 过以上分析, 社会和谐度的构成要素为: ( 1 )
概 念所不具有 的复 杂性。鉴 于社会 和谐度 的各种 特 性 ,要正确 把握其 内涵 、 指 导地 区社会 管理 的内容 及 目标 , 就 必须 对影响社会 和谐度 能力的各个 环节 进行科 学 、 细致的分析, 并予以抽象概括 、 归纳总 结, 建 立一套可以 进行评 估操作 的指标体系 ,使其为地 区的社 会管理向正确 f 方向发 展提供保证。
括各种 社会保 险、社会 救助 、社 会福利 、军人保障 等基 本社会制度 ,而且也包 括教 育福 利、住房 福利 以及各种补充性保 障措 施。社会 保障对社会公 平与 正义 的追求 ,对全体 国民共享经济发展 成果的保障,
的基础上 提供 有益参考,保证社 会管理在 某地 区的
管理实践 中起 到积极作用。评 价一个地 区的社会管 理的效 果,依 据的 主要 特征 包括 “ 党委领 导 、政府
4 6公共政策
中国市场 第 1 5 期 总第7 3 0 期
社会和谐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拳
— —
以巫溪为例
郑 向东 侯祖 戎 俞楚珩
摘要 : 一个 有效 的治理 模式 必须具有普 适性 ,能够 推广 ,经得 起检验 。结合全 国部分地 区的相 关经验 ,本 文从 五个维度进行 指标 设计 ,即民 主法 制 ,公平正义 ,诚 挚友爱 ,社 会凝 聚和社会保 障 ,运 用模糊 评价 ,建 立了一个 社会和谐度评 价指标体 系 ; 并对 重庆市 巫溪 县的包 容式治理 进行了实践检验评估 。 关键词: 社会和谐度 ; 评价指标 ; A H P 模型

社会活力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分析

社会活力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分析

社会活力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分析
社会活力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它涵盖了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环境、政治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为了对社会活力进行综合评价,需要建立一个全面科学的
指标体系。

下面就社会活力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详细分析。

社会活力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应包括经济指标。

经济是社会活力的基础,因此需要考
虑国内生产总值(GDP)、人均收入、就业率、企业数量、贸易额等经济指标。

这些指标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活力。

社会活力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还应包括社会指标。

社会指标包括人口结构、居民收入
差距、教育水平、医疗保障水平、社会保障水平、犯罪率等。

这些指标可以反映一个国家
或地区的社会发展水平和社会福利程度。

社会活力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还应包括环境指标。

环境指标包括空气质量、水质状况、生态环境状况等。

这些指标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状况和可持续发展水平。

第五,社会活力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还应包括文化和科技指标。

文化和科技是社会发
展的重要动力,因此需要考虑科技创新能力、科技产出、知识产权保护程度、文化多样性
等指标。

这些指标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和科技发展水平。

新时代中国高质量发展的综合评价及其路径选择

新时代中国高质量发展的综合评价及其路径选择

新时代中国高质量发展的综合评价及其路径选择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经济格局的不断变化和中国社会的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的概念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本文将深入探讨新时代中国高质量发展的综合评价及其路径选择。

文章首先概述了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及其在当前中国发展阶段的重要性,随后对高质量发展的多维度指标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

本文旨在为中国在新时代背景下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为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在本文中,我们将首先明确高质量发展的定义和特征,阐述其在新时代背景下的战略意义。

接着,我们将从经济、社会、环境等多个维度出发,构建一套全面、科学的综合评价体系,以量化分析的方法对中国高质量发展的现状进行评估。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结合中国国情和发展阶段特征,探讨适合中国的高质量发展路径,包括产业结构调整、创新驱动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

我们将提出促进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以期为中国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为中国在新时代背景下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为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我们也期望通过本文的探讨,能够引发更多学者和决策者对于高质量发展的关注和思考,共同推动中国在新时代实现更高水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二、高质量发展的理论框架高质量发展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核心战略,其理论框架的构建对于指导实践、深化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在理论层面,高质量发展是一个多维度、复合性的概念,涉及经济结构优化、创新驱动发展、资源环境可持续、社会公平正义等多个方面。

高质量发展强调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

这包括产业结构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转变,从传统制造业向高新技术产业、绿色经济和服务业转变。

同时,城乡结构、区域结构也需协调发展,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高质量发展注重创新驱动发展。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素。

“两型社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研究——以长株潭为例

“两型社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研究——以长株潭为例

“两型社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研究——以长株潭为例摘要:在全面理解“两型社会”科学内涵的基础上,采用归纳演绎法、调查研究法、量化值加权函数法等方法构建一套含15个一级指标、53个二级指标的“两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对各指标权数以及所要达到的目标值做出了合理界定。

拟借助这一指标体系,监测长株潭“两型社会”的建设现状。

关键词:两型社会;指标体系;长株潭2007年12月14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下发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批准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通知》。

长株潭城市群获准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为全国6个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之一。

随着“两型社会”建设序幕的拉开,长株潭城市群被赋予了重要使命,承担起了“两型社会”建设先行者角色。

但令一些政府决策和执行部门困惑的是,目前对“两型社会”的讨论多集中于理论层面,缺乏像“和谐社会”指标体系那样的量化指标,主要属于定性分析,而定量的论证则很少。

并且对“两型社会”未来要建成什么样子还“智者见智”,以致于政府部门决策缺少依据,执行缺乏方向,考核缺乏标准。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从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要建立“两型社会”,把建立“两型社会”定为基本国策来贯彻执行以来,很多国内专家和学者对其进行了研究。

特别是在2007年底,国务院批复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为“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之后,对“两型社会”的讨论则更加激烈。

如朱翔教授《在中部崛起背景下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建设研究》一文中以分析长株潭城市群基本情况和发展定位为前提,提出以经济一体化为突破口组建长株潭大都市圈;又如刘茂松教授在《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的几点思考》一文中提出“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实验的主抓手是创新,应从5个方面进行突破和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产业创新,社会创新。

此外,国内学者对“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等建设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社会活力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分析

社会活力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分析

社会活力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分析
社会活力是指社会的各类主体在经济、文化、政治、教育、科技、环境等方面的活动程度和能动性。

社会活力的高低可以反映一个社会的繁荣程度和发展水平。

为了综合评价一个社会的活力,可以建立一个包含多个指标的评价体系。

从经济方面考虑,可以考察一个社会的产业结构、经济增长速度、就业率、消费水平等指标。

一个经济活力旺盛的社会,应该具备多样化的产业结构,经济增长率较高,就业率较稳定,消费水平较高。

还可以关注创业活动的数量和质量,以及营商环境的好坏。

从文化方面考虑,可以考察社会的文化创新能力、文化传承程度、文化产品的创造力等指标。

一个文化活力旺盛的社会,应该具备创新的思维和创造力,有丰富的文化资源,能够积极传承和创造出具有独特特色的文化产品。

从政治方面考虑,可以考察社会的政治稳定程度、民主程度、公平正义程度等指标。

一个政治活力旺盛的社会,应该具备政治稳定,有健全的民主制度,能够保障人民的权利和利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还可以考虑社会的教育程度、科技创新能力、环境保护程度等指标。

教育程度高的社会,能够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科技创新能力强的社会,能够不断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环境保护程度高的社会,能够保护好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综合评价一个社会的活力,需要考察多个方面的指标。

不同方面的指标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一个社会活力的综合评价体系。

只有综合考察这些指标,才能对一个社会的活力进行全面、准确的评价。

浙江省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文献综述]

浙江省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统计学浙江省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一、前言部分浙江省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开放带和沿江产业密集带。

其核心地区包括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等城市,属长江三角洲最繁华的地带之一。

未来10年内,长江三角洲将有可能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和亚太地区经济发达地区之一,成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能力的外向型经济示范区。

近年来浙江省由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经济发展政策,使其一直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跃居成为我国经济最活跃,发展最迅速的省份之一。

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开始着手深入地研究并努力使其成为我国目前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经济总量规模最大、最具有发展潜力的城市,并通过良好的带动作用推动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的发展。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浙江省的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各个行业均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同时由于多种因素造成长期以来浙江省各行业经济发展的多层次性和不平衡性。

本文考察浙江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通过收集各项指标体系,对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做一个综合评价,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本文写作的目的就是希望通过采用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综合评价浙江省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找出它们之间的相关关系,使得各地区的经济可以均衡的发展,为浙江经济更好的发展而努力。

有关概念:主成分分析[1]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也称主分量分析, 是由Hotelling于1933年首先提出的利用降低维度的思想,在损失很少的信息前提下把多个指标转化为几个综合指标的多元统计方法。

一般情况下,将转化后生成的综合指标称为主成分,其中每一个主成分都是原始变量的线性组合,并且各个主成分之间是线性无关的,这样就使得主成分比原始变量具有更优越的性能,这样就使得在研究复杂问题时可以只考虑少数几个主要成分而不至于损失太多的信息,从而更容易抓住主要的矛盾,揭示事物内部变量之间的联系和规律,同时将问题得到简化,提高分析的效率。

中心镇经济社会发展动态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中心镇经济社会发展动态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进 中心镇对地方经济发展辐射力 的提升。
2 以包容性指标设置化解差别化考核需要的原则。就 当前 、 我国各地 区中心镇发 展水平 参差不 齐且 主导产业特 色差 异较 大 的发展状态 ,盲 目地 追求评 价考核 指标细 化基础 上的一 致
成一批经济发达 、 布局合理 、 能齐全 、 境优美 、 功 环 文明和谐 、 各 具特色 的中心镇 的基础上 , 彻底改变 城 乡二元经济结构 。正因
容不断细化 、 全面 , 评价结果更符合实际。另一方面在坚持用共 同指标进行标准化考核 的同时 , 增添特 色化考核评价指标兼 顾 各中心镇的发展差异 , 考核 评价更显公允 。但 当前对 中心镇 经 济社 会发展综合评价及其实施 过程 仍存在一些不足 。其一 , 虽 然 各地 的评 价指标体 系的 内容在 不断充实 , 考核评价 的中心 但 仍 停留在经 济发展和基 础建设上 , 对环 境保 护 、 会安 全等 可 社 持续性 发展指标 的关注严重不足 。其二 , 有的评价多注 重过 现 去 的发展结 果 , 少涉 及 乡镇 的未来发 展能 力评价 , 以促进 很 难 中心镇经济 的持续发 展。其三 , 缺乏对 中心镇辐 射效果指标 的 关注 。其四 , 评价体 系中的创新 内容 多限于技术变革范畴 , 乏 缺 对政府 职能转变 及以社会经 济运 行管理方 式变革 为代 表的非 技术 创新 内容 的关注 , 由此 导致 地方政府 的 因循 守旧 , 不利于 社会经济运 行与管理方式 的突破 ,必将限 制社会 发展后劲 , 制 约着未来农村建设“ 的程度 。最 后 , 新” 目前中心镇评价 指标体
中心 镇 经 济 社 会 发 展 动 态综 合 考 核 评 价 指 标 体 系 内 容 及 其 权 重 的 确 定 方 法 . 后 提 出 中心 镇 经 济 社 会 发 展 动 态综 合 评 价 实 最

基于二重权重综合指数法的区域经济与社会和谐综合评价探析

基于二重权重综合指数法的区域经济与社会和谐综合评价探析

关 键 词 : 重 综 合 指 数 综 合 评 价 二
数的基础 上, 先计算各项指 标的发展速度 , 然
后 乘 以各 自的 权 数 加 总后 除 以 总权 数 求得 。
指 数 , 量 采 用 大样 本 随 机 统 计 模 式 , 尽 以使 指 标 尽 可能 客 观 公 正 , 量 减 少 人 为 的 干 扰 因 尽
状 况 与 社 会 和 谐 状 况 )对 两 类 施 以权 重 后 再 ,
G=( ^ ; )a ∑÷ / i =1
改革开放近 3 0年来 , 我们 党领导全 国人 民“ 聚精会神搞建设, 一心 一意谋发展 ” 现代 , 化成就举世 瞩 目。但 随 着 经济飞速 发展 , 不 和 谐 的 诸 多 因 素 也 日见 凸 显 。 这 些 因 素 已经 成为制约社会和谐与经济持 续发展的障碍。 和谐社会 的构建体现 了科 学发展观 的基 本 内涵 , 中地 反 映 了当前 我 国社 会发展 所 集 处阶段的 内在要 求。顺应 了人 民群 众的根本 意愿和社会发 展的方 向。但 是构 建和谐社会 作为一项艰 巨而又长期的任 务是 不可能一 步 到 位 和 整 体 到 位 的 。 同 时 整 个 社 会 和 谐 与 经 济发展是由区域的和谐与 经济发展 有机构成 的。 因此 , 区域 经济 的发展 与 和谐 社会 的率 先构建就显得 十分重要 和必要。如何 评价 区 域经济发展 与社会 和谐程 度及 状 态, 是一 则 个定量研 究的课 题。长期 以来, 们一般 采 我 用的 是 多种 统 计 指 标 同 时 评 价 的 方 式 。 不 同 的行业均有 自己相 应的一 套 统计 指标 体 系, 缺乏综合性和整体的概括 评价。 即使 有些指 标( G P 能够反 映各行业发 展的 总规模 , 如: D ) 但 却 不能 反 映 各 行 业 的 效 益 . 不 能 反 映 社 更 会的和谐程度 。鉴 于此 . 们 采用 综合 指数 我 法来对 区域经济与社会和谐进行综合评价。 二 、 重 综合 指 数 法 原 理 二 计算综合指数, 可采 用多种方法 , 这里选 用两种方法 , 每一种方法都分 为两类 ( 即经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指标体系综合评价朱庆芳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做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重申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指出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我国已拥有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各种有利条件。

目前,促进社会和谐已取得全国人民的共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已深入人心,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社会形势基本稳定。

这可在我们构建的由38项重要指标组成的社会和谐指标体系的历年增长速度比较中可以得到反映(见表1)。

表1 历年社会和谐度各子系统递增速度的比较发展速度(%)平均每年递增(%)2005年为1978年的2005年为1990年的2005年为2004年的1979-2005年 1991-2005年社会和谐度综合指数1-4项398.0 226.7 104.2 5.2 5.6 1-6项280.8 181.) 104.7 3.9 4.11.社会结构指数259.6 151.4 103.82.83.82.人口素质指数505.3 253.0 106.2 6.2 6.43.经济效益指数361.8 270.3 101.94.9 6.94.生活质量指数413.4 203.1 106.15.4 4.85.社会秩序指数68.0 83.6 110.7 -1.4 -1.26.社会稳定指数75.5 67.0 100.8 -1.1 -3.0从表1看,改革开放27年来除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指数为负增长外,其他四项社会经济指数都有较大增长,社会秩序的负增长在2005年已大有好转,由于警力的加强,安全事故死亡率、刑事案件立案率及贪污受贿受案率均比上年下降,使社会秩序指数首次扭转了下降趋势。

2005年社会稳定指数也比上年度增长了0.8%。

综合指数比上年增长4.2%,27年年均递增5.2%,1991年以来15年年均递增 5.6%,其中以经济效益指数年均递增最快,其次是人口素质指数、生活质量指数递增与社会结构指数递增。

从主要指标看,2005年与1990年比较,增长最快的是每万人口大学生和人均生活用电量,分别递增13.5%和11.5%;增长8%-10%的是人均财政收入、人均GDP、社会劳动生产率,居民消费水平增长了7.5%(速度均按可比价格计算)。

2005年人均GDP已达14040元,人均财政收入达2428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9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255元,这些主要指标15年来年均递增5%-10%。

城镇人口比重已由1978年的17.9%上升为43%,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由12.1%上升为31.4%,出口占GDP的比重由4.6%上升为34.3%。

在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仍然存在矛盾和问题。

比较研究2005年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指标,可以看到,有五个问题比较突出。

一 社会发展总支出在GDP总量中的比例偏低国家财政和企业用于文教科卫、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等支出,统称为社会发展总支出,它用于社会公益事业、居民福利救助、社会保障,它直接影响人口素质和居民的生活质量的提高,也是增强居民生活安全感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指标。

它包括社会文教卫生科研的事业费和基建投资、社会保障补助、社会福利救济、在岗职工的五项社会保险费、离退休人员的保险福利费等,不包括个人和集体用于上述支出的费用。

2005年以上各项共计22380亿元,占GDP12.2%,比1978年的5.9%提高了6.3个百分点,比1990年的7.6%提高了4.6个百分点(详见表2)。

表2 社会发展总支出占GDP和财政支出的比例单位 1978年1990年1995年2000年 2004年 2005年GDP 亿元3645 18668 60794 99215 159878 183085 财政支出亿元1122 3084 6824 15887 28487 33930 社会发展总支出亿元-1410 4272 10550 19022 22380 其中:1.社会文教费亿元147 738 1757 4385 7491 89532.社会保险(在职)亿元-152 877 2386 4627 54013.离退休保险福利费亿元50 465 1522 3041 4815 54924.社会福利、救济优抚亿元19 55 116 213 564 7165.社会保障补助亿元---526 1525 1818 社会发展总支出占GDP的比重% 5.9 7.6 7.0 10.6 11.9 12.2 第1、4、5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 14.8 25.7 27.4 32.3 33.6 33.9从表2看,社会发展总支出比例和绝对额均有较大提高,但按人口平均水平过低,2005年社会发展总支出人均只有1717元,其中社会保障、福利支出为13427亿元,占60%,人均为 1030元,社会文教科卫支出8953亿元,占GDP4.9%,人均仅687元。

2004年预算内教育经费为3454亿元,2005年估算为4630亿元,两年均占GDP的2.5%。

20世纪90年代初期提出的十年教育发展纲要,要求到2000年达到占GDP4.0%的目标,至今没有实现,差距还很大。

教育经费在城乡间、地区间,分配极不公平,机会不均等,造成农村和欠发达地区的文盲率过高,教育设施条件落后。

据2005年1%的人口抽样调查,6岁及以上未上过学文盲率仍高达10%,女性高达15.1%,主要集中在农村,中西部地区危房多,贫困生多,农村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经费缺口很大。

卫生经费的投入也很少,2005年卫生事业费和基建投资只有1587亿元,只占GDP的0.86%,人均仅122元。

医疗资源的分配在城乡间严重不公平,约有80%集中在城市,农村缺医少药的状况长期没有改变,农村因病致贫、返贫的情况仍较普遍。

医疗费15年来上涨了9倍,个人医疗费的支出增长了10多倍,目前仍有一半左右的城市人口,80%左右的农村人口无医疗保障。

卫生事业发展滞后,不仅影响了居民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而且由于劳动力因病、损伤和早亡,对国民经济也造成了巨大损失。

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支出,2005年有13427亿元,占GDP 7.3%,它主要用于城镇单位职工和离退休人员,农民基本上享受不到社会保障,在城市打工的农民工不仅工资水平低,大部分都享受不到基本的社会保障和福利。

用全社会从业人员和离退休人员计算的社会保障覆盖率仅为32%,而且大部分人员保障水平较低,如企业的离退休人员、尤其是退休较早的退休人员退休费过低,2005年平均只有 8500多元,低于机关和事业单位56%,与机关事业单位的差别过大,而且长期得不到解决, 2006年虽增加了企业离退休人员的离退休金,但仍低远于事业机关的增幅,造成企业离退休人员的不满。

2005年全国离退休人员的人均离退休金,为在岗职工的平均工资的55.7%,上海仅为34.5%,为各省市的最低水平。

对社会保障金的分配和管理,应加强监督防止拥用和挤占。

文化经费投入更少,2005年财政支出用于文化、体育、广播、出版、文娱的事业费和基建投资,只有1389亿元,占GDP只有0.76%,人均为107元,公共图书馆的人均购书费不足1元,人均图书出版量只有5册,文化事业的发展滞后,远远满足不了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财政支出用于科学研究支出为1335亿元,占GDP0.73%,人均为102元,加上从企业、贷款筹集的资金用于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为1967亿元,占GDP 1.4%。

此比例均低于国际水平,它影响了我国科研发展水平的提高,发明创造和专利申请少且质量不高。

我国社会发展总支出比例,与世界各国比较明显偏低,以基本可比的教育、卫生、社会保障三项合计占GDP的比例,我国只占10%左右,低于美、法的16%和30%,也低于波兰、俄罗斯、伊朗、巴西等国会20%左右的比例。

公共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也明显低于国际水平,不仅低于世界平均4.8%和发达国家 7%右的水平,也低于低收入国家4%左右的水平。

社会发展总支出比例偏低,直接影响了居民生活质量和人口素质的提高,社会保障比例和水平过低,是社会不稳定因素的诱因。

在现代化进程中、教育、科技的落后,将会削弱国际竞争力,并影响经济社会效率和质量的提高。

值得注意的是,在国家财政支出中,行政管理费从1978年的53亿元增至2005年的6512亿元,占总支出的比例由4.7%提高到19.2%,若加上预算外用于行政事业费3134亿元,共计9646亿元,占总支出25.2%,相当于财政支出用于科教文卫、社会保障福利支出11487亿元的84%,而每年在行政费开支中用于吃喝招待和公车消费就达数千亿元,因此,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压缩和节约行政开支,增加社会发展支出已势在必行。

二居民消费率下降到历史最低点居民消费需求不足,消费率过低的问题,一直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按可比价格计算,2005年居民消费额比1990年年均递增7%,慢于同期GDP年均递增9.6%的速度。

居民消费率是指居民消费额占按支出法计算的GDP的比例,从1990年的48.8%降为2005年的38.0%,已降到了历史最低点,比最高年1981年的52.5%降低了14.5个百分点。

从世界消费率看,各国消费率大致在60~80%之间,高于我国20~40个百分点。

居民消费率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

1990以来,固定资产投资年均递增率高达21%,2006年预测增速仍高达25%。

投资率从1990年的23.3%上升至2005年的47.5%,2006年预测将上升至54.5%,已提高到历史最高水平,比1990年提高了一倍多;而每一单位投资的GDP 即投资效果系数,由1990年的45.1%降为29.8%,降低了34%。

投资的低效率是造成低消费的重要原因。

居民消费率呈下降趋势的另一原因是中低收入者收入水平低,增长慢,尤其是广大农民和农民工收入偏低,据调查,约有80%的中低收入者对消费有较大需求而无购买力,消费能力最低的贫困人口居高不下,据测算,2005年城乡尚有贫困人口8000万人,占总人口约6%,消费能力较强的中等收入者占总人口比例偏低,目前只占20%左右。

当前中低收入者还受教育、医疗、住房三项支出的巨大压力。

据国家统计局的城乡住户调查,2005年,在城镇居民中三项支出约占消费支出的25%,在农民中约占消费支出的1/3;其中居住占的比例最大,城乡分别占10%和15%。

由于三项支出压力过大,许多家庭为了筹措过高的教育费、医疗费或购房、建房费,往往要压缩日常消费开支而加大储蓄,即压缩了即期消费,加大预期消费的积累。

近五年来,储蓄余额每年以17%的高速递增。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此三项支出的费用仍在上涨,教育乱收费没有扭转,药费经过17次降价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综合医院的人均医疗费2005年比1995年上涨了2.2倍,人均住院费上涨了1.8倍;房价连年上涨,全国居住消费价格指数2005年比上年上涨了5.4%,2006年70个城市房价又上涨了7%,房价与收入比过高,一般工薪阶层需15-20年的收入积累才能买一套两居室,归还房贷已成为工薪阶层的沉重负担,低收入者则根本买不起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