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赏析式教学

合集下载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赏析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赏析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赏析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赏析相见欢①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②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③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④【注释】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又名《乌夜啼》、《秋夜月》、《上西楼》。

李煜此词即有将此调名标为《乌夜啼》者。

三十六字,上片平韵,下片两仄韵两平韵。

②锁清秋:深深被秋色所笼罩。

③离愁:指去国之愁。

④别是一般:另有一种。

要谈李煜的词,必先说其人。

李煜不仅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词人,他的一生也充满了传奇色彩。

他是南唐最后一个皇帝,二十五岁继承皇位,可惜他不是当皇帝的料,十五年后,被赵匡胤攻破城池,活捉到汴京,从此过上了囚徒生活。

三年的囚徒生活,虽然让他失去了帝王生活,却让李后主的艺术个性和艺术才华发挥到了极致。

短小明朗而又含义无穷的“神秀”之作如冰泉圣水汩汩而出,一篇篇一首首真挚,沉痛,深切而又凄惨动人。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就是其中的佳作之一。

该词是李煜自述囚居生活,书写离愁的作品。

上阕主要写深秋月夜,词人独上高楼的情景。

“无言独上高楼”,词人独自登上西楼。

起句平铺直叙,看似平淡,却如李密〈陈情表〉“茕茕孑立,形影相吊”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勾勒了一个孤独者的凄婉形象。

无言并不是无所思,无所言,而是无人共言,一个“独”字点出了词人沦为阶下囚,受人监视,控制的孤苦处境。

“登西楼”自然是后主东望故园,点明作者对南唐故国深深的怀念之情。

接着写登楼所见,“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交代了登楼的时间以及词人囚居深院的生活环境。

举头仰望,新月如钩,闪烁着如水的寒光,让人感觉如披冰雪;低视那梧桐,也是阴森森的一片。

身为一国之君的李煜,不正像那幽闭在深秋庭院的梧桐,孤苦,寂寞,没有生气,没有自由吗?在这没有自由,没有温暖的异国他乡,孕育着作者怎样的感情呢?下阙劈空而来,作者的感情似波涛汹涌,将全篇推向高潮,“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离愁本是虚体,看不见,摸不着,怎么能“剪”和“理”呢?其实是词人把它形象化了。

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原文】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译文】
默默无语独自登上西楼,月儿如钩。

深院里长着寂寞的梧桐,锁着寂寞的清秋。

那剪不断梳理却又乱了的是离愁。

唉!是一种别样的滋味在心头。

【赏析】
以“无言”起首,寂寞孤独感醒人眼目,再加以“独”字强调之,非孤独寂寞至极者难以道出。

孤独者偏欲登楼,正因伤心人别有怀抱,不可与人者,只可面对自然也。

“月如钩”三字如画,背景为一片明朗的夜空,正与词人之心互为观照也。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以“寂寞”关照上文之“无言独上”,总是宇宙之内,只我一人而已之意,并以“寂寞”提领下片之意象:深院中的梧桐,深院中关锁的清秋,“梧桐”、“深院”为实,“清秋”为虚,虚实相映,实以象之,虚以广之,正见一切言外之象也。

下片写心境,写离愁,写上片反复强调了的寂寞感、悲哀感。

人类的感受是抽象的,特别是一种心绪的感受,很难道出。

词人将这种抽象化为具象的丝缕,纷乱如麻,剪也剪不断,欲要梳理好却又霍然散乱。

这是以具象说抽象;“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则是以人类的某一种感受来说另一种感味,并且说这种离愁的感受,是不同于人们已经表述过的能够以词汇表达出的滋味,譬如酸、甜、苦、辣、咸、淡等等,也不同于疼、痒、麻、胀等的生理感受,词人指出,这是截然不同的一种说不出道不明的滋味。

这是以抽象说抽象。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李煜作品)原文、翻译及赏析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李煜作品)原文、翻译及赏析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五代: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一般一作:一番)标签婉约、宋词三百首、思念、写景、孤独、初中古诗、登楼译文默默无言,孤孤单单,独自一人缓缓登上空空的西楼。

抬头望天,只有一弯如钩的冷月相伴。

低头望去,只见梧桐树寂寞地孤立院中,幽深的庭院被笼罩在清冷凄凉的秋色之中。

那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让人心乱如麻的,正是亡国之苦。

那悠悠愁思缠绕在心头,却又是另一种无可名状的痛苦。

注释锁清秋:深深被秋色所笼罩。

清秋,一作深秋。

剪:一作翦。

离愁:指去国之愁。

别是一般:另有一种意味。

别是,一作别有。

赏析首句“无言独上西楼”将人物引入画面。

“无言”二字活画出词人的愁苦神态,“独上”二字勾勒出作者孤身登楼的身影,孤独的词人默默无语,独自登上西楼。

神态与动作的描写,揭示了词人内心深处隐寓的很多不能倾诉的孤寂与凄婉。

“……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寥寥12个字,形象地描绘出了词人登楼所见之景。

仰视天空,缺月如钩。

“如钩”不仅写出月形,表明时令,而且意味深长:那如钩的残月经历了无数次的阴晴圆缺,见证了人世间无数的悲欢离合,如今又勾起了词人的离愁别恨。

俯视庭院,茂密的梧桐叶已被无情的秋风扫荡殆尽,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和几片残叶在秋风中瑟缩,词人不禁“寂寞”情生。

然而,“寂寞”的不只是梧桐,即使是凄惨秋色,也要被“锁”于这高墙深院之中。

而“锁”住的也不只是这满院秋色,落魄的人,孤寂的心,思乡的情,亡国的恨,都被这高墙深院禁锢起来,此景此情,用一个愁字是说不完的。

缺月、梧桐、深院、清秋,这一切无不渲染出一种凄凉的境界,反映出词人内心的孤寂之情,同时也为下片的抒情做好铺垫。

作为一个亡国之君,一个苟延残喘的囚徒,他在下片中用极其婉转而又无奈的笔调,表达了心中复杂而又不可言喻的愁苦与悲伤。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用丝喻愁,新颖而别致。

相见欢诗句赏析

相见欢诗句赏析

相见欢诗句赏析原文:《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一、衍生注释:1. “相见欢”:词牌名,又名“乌夜啼”“秋夜月”“上西楼”等。

2. “无言独上西楼”:默默无言,孤孤单单,独自一人缓缓登上空空的西楼。

3. “月如钩”:月亮像钩子一样,描绘出新月的形状。

4.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梧桐树寂寞地孤立院中,幽深的庭院被笼罩在清冷凄凉的秋色之中。

“锁”字用得极妙,将秋色与庭院联系起来,仿佛是庭院锁住了这一片清冷的秋意。

5.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那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的,正是亡国之苦的离愁别绪。

把无形的愁绪比作有形的丝线,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愁绪的纷繁杂乱。

6.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这种滋味与一般的愁不同,是一种难以言说的痛苦。

二、赏析:这首词真的是太绝了!李煜一个人默默无言地登上西楼,多孤单呐。

你看那月亮像钩子一样挂在天上,这画面就透着一股凄凉劲儿。

深院里的梧桐也是孤零零的,整个院子都被清冷的秋意笼罩着,就像被锁住了一样。

这几句就把那种孤独寂寞的氛围渲染得超级浓烈。

而说到愁,他把愁比作丝线,说这愁啊剪不断理还乱。

哎呀,这得多愁啊!一般的愁就已经让人难受了,他这还不是一般的愁,是亡国之愁,这种滋味他都没法用言语表达,只能说在心头别有一番滋味。

这就像心里塞了一团乱麻,想解开解不开,想扔掉又扔不掉,真让人揪心。

三、作者介绍:李煜,南唐最后一位国君。

他在政治上没什么大的作为,但是在文学艺术方面那可是相当厉害。

他的词写得特别好,前期的词多写宫廷生活的奢华享乐,后期呢,因为国家灭亡,词风就转为悲叹身世和亡国之痛。

他的词感情真挚,笔触细腻,对后世词的发展影响很大。

四、运用片段:我和朋友闹别扭了,那种感觉就像李煜词里的“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我心里有好多委屈和不满,想要跟朋友说清楚,可是又不知道从哪里说起。

我一个人在小花园里散步,看着弯弯的月亮,突然就想起李煜独自上西楼的画面,我感觉自己就像他一样孤独寂寞,这友情里的愁绪啊,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李煜《相见欢》赏析

李煜《相见欢》赏析

李煜《相见欢》赏析[赏析 ]李煜,五代时南唐国主,世称李后主。

这首词是李煜降宋以后所作,借以表达他的亡国哀思。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无言”而又“独上” ,令人看到一个形单影只、“斯人独憔倅”的孤影。

“西楼”,是斯人对景伤怀之处。

由“无言独上西楼” 的描绘,已可想见其人处境之孤寂、心境之萧索。

俞平伯先生指出:“六字之中,已摄尽凄婉之神。

”(《读词偶得》)首句为整首词所写之景、所抒之情染上一层悲凉黯淡的底色。

“月如钩”,点明时间是夜晚。

连月也不是圆月,而是残破之月。

这是仰望之景、天空之景,是令人愁上添愁之景。

“孤独梧桐深院锁清秋。

”点明季节是秋季。

这是俯视之景、地面之景,是令人愁而更愁之景。

“孤独”与首句的“无言”“独上”相应。

“寂寞”者,非梧桐深院,乃人也;被“锁”者,非“清秋” ,亦人也。

人间秋景,无所不在,怎样能“锁”住?这一个“锁”字,是传神之笔,是词中人“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王国维《人间词话》)所产生的主观印象。

被锁于深院之人,悲愁无尽,只有“清秋”相对,怎能不深感孤独?上阕三句,首句写出词中人“独上西楼”的孑然身影,二、三句摹画其人所见楼外之景。

孤单的身影融于凄清的风景中,孤独忧愁之情一句愈甚一句。

残月的清光照着梧桐的疏影,孤独庭院,重门紧锁,写的全部是词中人的眼中之景,全部无不笼上冷淡凄清的浓烈色彩。

这里虽未出现“愁”字,但不言愁而愁自见,下边所要表达的离愁已呼之欲出。

“剪不停,理还乱,是离愁。

”因“丝”与“思”谐音,以丝喻相思、愁思在古典诗词中常有。

这里暗用丝做喻体,却更深一层,翻出新意。

这三句是说,离愁之缭绕心头,如丝之千丝万缕,但丝还能够用快刀斩断,而离愁却没法切断,乱丝还能够理顺,而离愁却愈理愈乱。

以千丝万缕之没法剪断,没法理出眉目,形容愁思之纷纷和难解,比纯真谐音取义更胜一筹。

只有对离愁确有体验、深有感觉的人,才能将离愁说得这样真切,这样深刻。

“别是一番味道在心头。

初中语文 文言文 李煜《相见欢》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初中语文 文言文 李煜《相见欢》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李煜《相见欢》原文和译文(含赏析)原文:相见欢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注释: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又名《乌夜啼》、《秋夜月》、《上西楼》。

李煜此词即有将此调名标为《乌夜啼》者。

三十六字,上片平韵,下片两仄韵两平韵。

②锁清秋:深深被秋色所笼罩。

③离愁:指去国之愁。

④别是一般:另有一种。

译文:默默无言,孤孤单单,独自一人缓缓登上空空的西楼,抬头望天,只有一弯如钩的冷月相伴。

低头望去,只见梧桐树寂寞地孤立院中,幽深的庭院被笼罩在清冷凄凉的秋色之中。

那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让人心乱如麻的,正是离别之苦。

那悠悠愁思(丝)缠绕在心头,却又是另一种无可名状的痛苦。

作者介绍:李煜(937—978),公元961年即位,五代南唐国主,世称李后主。

他登位之时,宋已代周建国,南唐形势风雨飘摇。

他在对宋委曲求全中过了十几年苟安生活。

南唐为宋灭之后,他被俘到汴京,过了约两年囚徒生活,终为太宗赐鸩毒杀。

李煜在政治上十分无能,文艺上却颇有成就,能书善画,妙解音律,尤工于词。

他的创作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期不修政事,纵情于吟咏宴游,笙歌燕舞,为了使宫女的舞姿更加曼妙婀娜,荒唐病态竟至于让宫女束脚,戕害中国女子裹脚陋习便起于其人。

他这一时期的词作大都反映了他荒淫奢靡的宫廷生活,这些词是在技巧上已日臻成熟,实则为南朝宫体和花间词风的承续。

后期则为入宋之后,此时,他逐渐从醉生梦死中清醒过来,对屈辱的拘囚生活极为愤懑感伤,他的词开始转向抒奏亡国之音,倾泻其“日夕以眼泪洗面”的深哀巨恸,他的词有了打动人心的恒久的艺术力量。

可以说,亡国使他丢掉了皇帝的宝座,却使他在词的创作上获取了巨大的成就,诚如清代大学者王国维所说的那样:“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

”这便是对他文学地位的中肯评价。

赏析一:词名《相见欢》咏的却是离别愁。

此词写作时期难定。

如系李煜早年之作,词中的缭乱离愁不过属于他宫庭生活的一个插曲,如作于归宋以后,此词所表现的则应当是他离乡去国的锥心怆痛。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李煜-翻译、注释、赏析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李煜-翻译、注释、赏析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李煜〔五代〕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一般一作:一番)翻译:孤独的人默默无语,独自一人缓缓登上西楼。

仰视天空,残月如钩。

梧桐树寂寞地孤立院中,幽深的庭院被笼罩在清冷凄凉的秋色之中。

那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让人心乱如麻的,正是亡国之苦。

这样的离异思念之愁,而今在心头上却又是另一般不同的滋味。

注释:锁清秋:深深被秋色所笼罩。

清秋,一作深秋。

剪,一作翦。

离愁:指亡国之愁。

别是一般:另有一种意味。

别是,一作别有。

赏析:这首词是作者被囚于宋国时所作,词中的缭乱离愁不过是他宫廷生活结束后的一个插曲,由于当时已经归降宋朝,这里所表现的是他离乡去国的锥心怆痛,这首词感情真实,深沉自然,突破了花间词以绮丽腻滑笔调专写“妇人语”的风格,是宋初婉约派词的开山之作。

“无言独上西楼”将人物引入画面。

“无言”二字活画出词人的愁苦神态,“独上”二字勾勒出作者孤身登楼的身影,孤独的词人默默无语,独自登上西楼。

神态与动作的描写,揭示了词人内心深处隐寓的很多不能倾诉的孤寂与凄婉。

“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寥寥12个字,形象地描绘出了词人登楼所见之景。

仰视天空,缺月如钩。

“如钩”不仅写出月形,表明时令,而且意味深长:那如钩的残月经历了无数次的阴晴圆缺,见证了人世间无数的悲欢离合,如今又勾起了词人的离愁别恨。

俯视庭院,茂密的梧桐叶已被无情的秋风扫荡殆尽,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和几片残叶在秋风中瑟缩,词人不禁“寂寞”情生。

然而,“寂寞”的不只是梧桐,即使是凄惨秋色,也要被“锁”于这高墙深院之中。

而“锁”住的也不只是这满院秋色,落魄的人,孤寂的心,思乡的情,亡国的恨,都被这高墙深院禁锢起来,此景此情,用一个愁字是说不完的。

缺月、梧桐、深院、清秋,这一切无不渲染出一种凄凉的境界,反映出词人内心的孤寂之情,同时也为下片的抒情做好铺垫。

作为一个亡国之君,一个苟延残喘的囚徒,他在下片中用极其婉转而又无奈的笔调,表达了心中复杂而又不可言喻的愁苦与悲伤。

相见欢李煜赏析_《【相见欢】李煜》诗歌阅读答案

相见欢李煜赏析_《【相见欢】李煜》诗歌阅读答案

相见欢李煜赏析_《【相见欢】李煜》诗歌阅读答案《【相见欢】李煜》诗歌阅读答案【相见欢】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一个人默默无语,独自登上西楼,天边月形如勾,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在这清寒的秋夜,院子里深锁著梧桐,也锁住了寂寞。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心中的思绪,想要减断,却怎样也减不断,想好好梳理,却更加的杂乱,这样的离异思念之愁,而今在心头上却又是另一般不同的滋味。

写作背景:李煜,五代南唐国主,世称李后主。

这首小令写于后主被掳之后,以一个丧国的君主而言,内心的苦楚与怅惘,时时刻刻如影随形,这期间他写下了许多小令,每一首都如泣如诉地述说着他心中的孤独、苦闷、哀愁和悔恨,其中《相见欢》是他小令中最为凄婉的作品。

《唐宋诸贤绝妙词选》中写道“此词最凄婉,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

这首词情景交融,感情沉郁。

上片写庭院中的清幽景色首句“无言独上西楼”将人物引入画面。

此句运用了白描,短短六个字就使得李后主愁恨满怀,踽踽独行的形象跃然纸上。

他登上西楼,举头望去,只见新月如钩,钩起一串旧恨新愁;低头看桐荫深锁,锁住了满院清秋。

凄凉的景物中,蕴含着深深的愁恨,景中有情,情溢景外。

此所谓“无声胜有声”,此种无言之哀,胜于痛哭流涕。

下片抒发诗人的离愁。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以丝缕喻愁思,将千丝万缕、纷繁难解的离愁以及那说不清、道不明、挥不去的滋味形象地表现出来了。

这样贴切的比喻,将复杂的感情具体化、形象化了,增强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造就了脍炙人口的词句。

末句“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紧承上句写出了李煜对愁的体验与感受。

“别是”,就是不同于一般。

以滋味喻愁,荣华富贵已成过眼烟云,故国家园亦是不堪回首,帝王江山毁于一旦,这诸多的愁苦悲恨哽咽于词人的心头难以排遣,只能让它始终围绕在心上久驱不散。

词名《相见欢》咏的却是离别愁。

统观全文,说的全是白话,自然率真,和血和泪,艺术造诣,居上上乘。

词以情胜,造就了不朽之词作。

《相见欢》原文及翻译赏析

《相见欢》原文及翻译赏析

李煜《相见欢》原文及翻译赏析原文: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译文:默默无言,孤孤单单,独自一人缓缓登上空空的西楼。

抬头望天,只有一弯如钩的冷月相伴。

低头望去,只见梧桐树寂寞地孤立院中,幽深的庭院被笼罩在清冷凄凉的秋色之中。

那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让人心乱如麻的,正是亡国之苦。

那悠悠愁思缠绕在心头,却又是另一种无可名状的痛苦。

赏析:首句“无言独上西楼”将人物引入画面。

“无言”二字活画出词人的愁苦神态,“独上”二字勾勒出作者孤身登楼的身影,孤独的词人默默无语,独自登上西楼。

神态与动作的描写,揭示了词人内心深处隐寓的很多不能倾诉的孤寂与凄婉。

“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寥寥12个字,形象地描绘出了词人登楼所见之景。

仰视天空,缺月如钩。

“如钩”不仅写出月形,表明时令,而且意味深长:那如钩的残月经历了无数次的阴晴圆缺,见证了人世间无数的悲欢离合,如今又勾起了词人的离愁别恨。

俯视庭院,茂密的梧桐叶已被无情的秋风扫荡殆尽,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和几片残叶在秋风中瑟缩,词人不禁“寂寞”情生。

然而,“寂寞”的`不只是梧桐,即使是凄惨秋色,也要被“锁”于这高墙深院之中。

而“锁”住的也不只是这满院秋色,落魄的人,孤寂的心,思乡的情,亡国的恨,都被这高墙深院禁锢起来,此景此情,用一个愁字是说不完的。

缺月、梧桐、深院、清秋,这一切无不渲染出一种凄凉的境界,反映出词人内心的孤寂之情,同时也为下片的抒情做好铺垫。

作为一个亡国之君,一个苟延残喘的囚徒,他在下片中用极其婉转而又无奈的笔调,表达了心中复杂而又不可言喻的愁苦与悲伤。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用丝喻愁,新颖而别致。

前人以“丝”谐音“思”,用来比喻思念,如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就是大家熟悉的名句。

李煜用“丝”来比喻“离愁”,别有一番新意。

然而丝长可以剪断,丝乱可以整理,而那千丝万缕的“离愁”却是“剪不断,理还乱”。

相见欢 李煜赏析

相见欢 李煜赏析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李煜〔五代〕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赏析:这首词是作者被囚于宋国时所作,词中的缭乱离愁不过是他宫廷生活结束后的一个插曲,由于当时已经归降宋朝,这里所表现的是他离乡去国的锥心怆痛,这首词感情真实,深沉自然,突破了花间词以绮丽腻滑笔调专写“妇人语”的风格,是宋初婉约派词的开山之作。

“无言独上西楼”将人物引入画面。

“无言”二字活画出词人的愁苦神态,“独上”二字勾勒出作者孤身登楼的身影,孤独的词人默默无语,独自登上西楼。

神态与动作的描写,揭示了词人内心深处隐寓的很多不能倾诉的孤寂与凄婉。

“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寥寥12个字,形象地描绘出了词人登楼所见之景。

仰视天空,缺月如钩。

“如钩”不仅写出月形,表明时令,而且意味深长:那如钩的残月经历了无数次的阴晴圆缺,见证了人世间无数的悲欢离合,如今又勾起了词人的离愁别恨。

俯视庭院,茂密的梧桐叶已被无情的秋风扫荡殆尽,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和几片残叶在秋风中瑟缩,词人不禁“寂寞”情生。

然而,“寂寞”的不只是梧桐,即使是凄惨秋色,也要被“锁”于这高墙深院之中。

而“锁”住的也不只是这满院秋色,落魄的人,孤寂的心,思乡的情,亡国的恨,都被这高墙深院禁锢起来,此景此情,用一个愁字是说不完的。

缺月、梧桐、深院、清秋,这一切无不渲染出一种凄凉的境界,反映出词人内心的孤寂之情,同时也为下片的抒情做好铺垫。

作为一个亡国之君,一个苟延残喘的囚徒,他在下片中用极其婉转而又无奈的笔调,表达了心中复杂而又不可言喻的愁苦与悲伤。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用丝喻愁,新颖而别致。

李煜用“丝”来比喻“离愁”,别有一番新意。

然而丝长可以剪断,丝乱可以整理,而那千丝万缕的“离愁”却是“剪不断,理还乱”。

这位昔日的南唐后主心中所涌动的离愁别绪,是追忆“红日已高三丈后,金炉次第添金兽,红锦地衣随步皱”(《浣溪沙》)的荣华富贵,是思恋“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破阵子》)的故国家园,是悔失“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破阵子》)的帝王江山。

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译文注释及考点分析

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译文注释及考点分析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李煜(五代)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译文孤独的人默默无语,独自一人缓缓登上西楼。

仰视天空,残月如钩。

梧桐树寂寞地孤立院中,幽深的庭院被笼罩在清冷凄凉的秋色之中。

那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让人心乱如麻的,正是亡国之苦。

这样的离异思念之愁,而今在心头上却又是另一般不同的滋味。

注释锁清秋:深深被秋色所笼罩。

清秋,一作深秋。

剪,一作翦。

离愁:指亡国之愁。

别是一般:另有一种意味。

别是,一作别有。

创作背景开宝八年(公元975年),宋朝灭南唐,李煜亡家败国,被囚禁待罪于汴京。

李煜后期词作多倾泻失国之痛和去国之思,沉郁哀婉,感人至深。

《相见欢》便是后期词作中很有代表性的一篇。

赏析这首词是作者被囚于宋国时所作,词中的缭乱离愁不过是他宫廷生活结束后的一个插曲,由于当时已经归降宋朝,这里所表现的是他离乡去国的锥心怆痛,这首词感情真实,深沉自然,突破了花间词以绮丽腻滑笔调专写“妇人语”的风格,是宋初婉约派词的开山之作。

“无言独上西楼”将人物引入画面。

“无言”二字活画出词人的愁苦神态,“独上”二字勾勒出作者孤身登楼的身影,孤独的词人默默无语,独自登上西楼。

神态与动作的描写,揭示了词人内心深处隐寓的很多不能倾诉的孤寂与凄婉。

“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寥寥12个字,形象地描绘出了词人登楼所见之景。

仰视天空,缺月如钩。

“如钩”不仅写出月形,表明时令,而且意味深长:那如钩的残月经历了无数次的阴晴圆缺,见证了人世间无数的悲欢离合,如今又勾起了词人的离愁别恨。

俯视庭院,茂密的梧桐叶已被无情的秋风扫荡殆尽,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和几片残叶在秋风中瑟缩,词人不禁“寂寞”情生。

然而,“寂寞”的不只是梧桐,即使是凄惨秋色,也要被“锁”于这高墙深院之中。

而“锁”住的也不只是这满院秋色,落魄的人,孤寂的心,思乡的情,亡国的恨,都被这高墙深院禁锢起来,此景此情,用一个愁字是说不完的。

李煜《相见欢 无言独上西楼》原文及赏析

李煜《相见欢 无言独上西楼》原文及赏析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唐] 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作品赏析(一名乌夜啼,又名上西楼、西楼子、月上瓜洲、秋夜月、忆真妃)--------------------------------------------亡国之音哀以思——李煜两首《相见欢》的解读一、李煜生平及词风衍演李煜(937-978)公元961年即位,史称南唐后主。

他登位之时,宋已代周建国,南唐形势风雨飘摇。

他在对宋委屈求全中过了十几年苟安生活。

南唐为宋灭之后,他被俘到汴京,过了约两年囚徒生活,终为太宗赐鸩毒杀。

李煜在政治上十分无能,文艺上却颇有成就,工书善画,妙解音律,尤工于词。

他的创作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期不修政事,纵情于吟咏宴游,笙歌燕舞,为了使宫女的舞姿更加曼妙婀娜,荒唐病态竟至于让宫女束脚,戕害中国女子裹脚陋习便起于其人。

他这一时期的词作大都反映了他荒淫奢靡的官廷生活,这些词虽在技巧上已日臻成熟,实则为南朝宫体和花间词风的承续。

后期则为入宋之后,此时,他逐渐从醉生梦死中清醒过来,对屈辱的拘囚生活极为愤懑感伤,他的词开始转向抒奏亡国之音,倾泻其“日夕以眼泪洗面”的深哀巨恸,他的词有了打动人心的恒久的艺术力量。

可以说,亡国使他丢掉了皇帝的宝座,却使他在词的创作上获取了巨大的成就,诚如清人王国维评价:“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

”便是对他文学地位的中肯评价。

二、《相见欢》的“细读”西方新批评学派在解读诗歌时采纳重视文字本身在作品中的作用的“细读”方式,他们认为,文字是组成篇什的基础,而文字表现出的形象、肌理、色调、语法乃是评说一首诗歌的重要依据。

下面,笔者就用这种“细读”的形式对两首《相见欢》的意义加诸简评。

(一)《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1、“林花”:满林花树;“谢了”:表现一种美好事物--美好之节、美好之花、美好之色--零落凋残的悲慨;“春红”:代落英;“太匆匆”:花开短促,体现为对美的凋零的伤悼之感。

李煜《相见欢》两首赏析

李煜《相见欢》两首赏析

李煜《相见欢》两首赏析.txt不要为旧的悲伤而浪费新的眼泪!现在干什么事都要有经验的,除了老婆。

没有100分的另一半,只有50分的两个人。

李煜《相见欢》两首赏析相见欢两首·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读李煜《相见欢》二首李煜(937-978),字重光,是南唐最末一个皇帝,史称李后主。

975年,南唐被北宋灭亡,李煜肉袒出降,被押送到汴京,封“违命侯”,过着“北中日夕,只以泪水洗面”的日月。

一个掌握生杀予夺之权的一国之主,忽而变为任人宰割的阶下之囚,景况一落千丈,他的悲痛愁恨乃是一般人难以想象的。

他领受了人生的悲哀,又直率、真切地把自己的悲哀倾泻在词中,这使他的词“深衷浅貌,短语长情”,无论就思想内容或艺术技巧来看,都大大超越了前人,达到了小令的最高境界。

试选取《相见欢》二首略加解说。

先看第一首。

“无言独上西楼”,这一句叙述,通过动作揭示人的思想感情。

语言通俗明白,而又十分精炼准确。

写的动作是“上西楼”,单从这三个字,看不出人的情感。

如果是爱妃宫娥,前呼后拥上西楼,那倒是十分欢乐热闹的。

然而这却是“独上西楼”,并且还是“无言”!“白鸟无言定是愁”,何况人呢?李后主愁恨满怀,踽踽独上的形象跃然纸上,呈现眼前。

“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这两句描景,写后主所处的凄凉环境。

他登上西楼,举头见新月如钩,钩起一串旧恨新愁;低头看桐荫深锁,锁住了满院清秋。

凄凉的景物中,蕴含着深深的愁恨,景中有情,情溢景外。

梧桐,在古典诗词中,从来就是个表现愁情的物象,“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温庭筠《更漏子》)、“依约相思碎语,夜凉桐叶声声”(陆甫之《清平乐》)“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张炎《清平乐》)等等,表现的都是愁闷的境界;秋天是个萧条悲凉的季节,“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吴文英《唐多令》),秋景所引起的是一种凄切、悲伤的情绪。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原文-翻译及赏析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原文-翻译及赏析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原文|翻译及赏析创作背975年(开宝八年),宋朝灭南唐,李煜亡家败国,肉袒出降,被囚禁待罪于汴京。

宋太祖赵匡胤因李煜曾守城相拒,封其为违命侯。

李煜在忍屈负辱地过起了囚徒生活。

李煜的词以被俘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后期词作多倾泻失国之痛和去国之思,沉郁哀婉,感人至深。

《相见欢》便是后期词作中很有代表性的一篇。

文学这首词上片选取典型的景物为感情的抒发渲染铺垫,下片借用形象的比喻委婉含蓄地抒发真挚的感情。

首句无言独上西楼将人物引入画面。

无言二字活画出词人的愁苦神态,独上二字勾勒出作者孤身登楼的身影,孤独的词人默默无语,独自登上西楼。

神态与动作的描写,揭示了词人内心深处隐寓的很多不能倾诉的孤寂与凄婉。

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寥寥12个字,形象地描绘出了词人登楼所见之景。

仰视天空,缺月如钩。

如钩不仅写出月形,表明时令,而且意味深长:那如钩的残月经历了无数次的阴晴圆缺,见证了人世间无数的悲欢离合,如今又勾起了词人的离愁别恨。

俯视庭院,茂密的梧桐叶已被无情的秋扫荡殆尽,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和几片残叶在秋风中瑟缩,词人不禁寂寞情生。

然而,寂寞的不只是梧桐,即使是凄惨秋色,也要被锁于这高墙深院之中。

而锁住的也不只是这满院秋色,落魄的人,孤寂的心,思乡的情,亡国的恨,都被这高墙深院禁锢起来,此景此情,用一个愁字是说不完的。

缺月、梧桐、深院、清秋,这一切无不渲染出一种凄凉的境界,反映出词人内心的孤寂之情,同时也为下片的抒情做好铺垫。

作为一个亡国之君,一个苟延残喘的囚徒,他在下片中用极其婉转而又无奈的笔调,表达了心中复杂而又不可言喻的愁苦与悲伤。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用丝喻愁,新颖而别致。

前人以丝谐音思,用来比喻思念,如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就是大家熟悉的名句。

李煜用丝来比喻离愁,别有一番新意。

然而丝长可以剪断,丝乱可以整理,而那千丝万缕的离愁却是剪不断,理还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赏析式教学摘要:诗词教学往往是令许多中学教师头疼的事,讲清了词的意思往往丢掉了诗词的味道。

我认为诗词教学要通过熏陶引导学生体验到诗词中生命的感发,体会到诗词的魅力。

本文以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为例进行赏析,力求使学生体会到诗词中最令人感动的部分。

关键词:中学语文;诗词教学;诗词赏析
中学的诗词教学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讲得通不易,讲得传神更有难度。

叶嘉莹先生在评价诗词的时候,认为那些能够表现诗人一种生命涌动的作品才是好的作品。

诗词之所以能够感人,就在于它表现了诗人感于外物的一种生发,而技巧则是外在的形式,如果没有情动于衷,然后行之于外的过程,那么技巧仅仅是技巧。

所以,诗词教学不能仅仅满足于讲出技巧和结构,不能仅仅满足于翻译出来,而要通过教师情感的渲染来引导学生体会到作品中涌动的生命和情感。

本文立足于赏析,以比较真实地传达诗词真实的魅力,来倡导一种情感熏陶为主的教学模式。

一、叙述背景以熏陶
南唐后主李煜不是一个好帝王,耽于安乐,不恤政事,最终家破国亡。

宋太祖开宝八年,李煜放弃了最后的抵抗,出城受降,被封为“违命侯”,从此幽居于大宋汴梁的一座深院小楼中。

从现在的角度来看,李煜情商过人,感情细腻,所以才能笔触动人。

然而,他不能算一个理智成熟的政治家。

被幽禁后既没有像越王勾践那样忍
辱负重,以图东山再起,也未能看清世事,收敛光芒,虽则日夜笙歌,却没有学会适时的闭嘴,终致杀身之祸。

但也正因他情商过人,感情细腻,又遭遇家破国亡,才成为一位开拓意境的词人。

前人吊李煜道:“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做君王。


词本源于曲,传唱于歌姬,创作于民间。

仕人的无意创作提高了词的品位,但词仍是“诗余”,很长时间里都不是文人创作的正途。

温庭筠等人的创作多描写美女,借女子抒情,而李煜则拓宽了词的境界,以此来抒发岁月感慨、亡国之情,凡此种种。

二、赏析词作以熏陶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正是作于被“软禁”之时,亡国之君的心境可见一斑。

词上片曰:“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下片曰:“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上片。

起句说“无言独上”,只这四字就可想见一代君主沦为他人阶下囚的落寞与孤独。

李煜不是一个性格刚烈之人,所以,词中并没有愤怒和屈辱,更多的则是被“锁”的愁苦。

韩愈说“物不平则鸣”,一个人总是在向外在世界表现自己的不满和欲望,总是在以各种形式表达自己的诉求。

而等到“无言”的时候往往是“言”失去意义或者无人可“言”的时候。

词人落寞、沉闷,久久不能释怀,话既无人可说,说了也无人能懂,所以只好“无言”“独”上西楼。

去西楼干什么?西楼的意象不仅给人沉沉之感——太阳西坠,月亮也是西坠,而且,登高的目的往往是望远,望远当然是在怀乡。


以,李煜说“无言独上西楼”,这就表明他的愁绪无人能解,而且,这愁绪中很大的成分是在思念故国,思念那久已逝去的日子。

这份情感我们可以从下文得到印证,那剪不断理不乱的正是离愁。

俞平伯在《读词偶得》中评论此句曰:“六字之中,已摄尽凄惋之神。

”而“月”也是传统的思乡意象,但无奈的是这月并不圆满,只如钩一般,这就注定了深锁清秋的悲剧。

所以,起句便已将那种难以叙说的孤独与寂寞真切地传达了出来,让人似乎看到了一个“斯人独憔悴”的孤独背影正缓缓地登上西楼。

可是,作者看到的是什么?登高后才幡然醒悟,明白自己真实的处境,原来梧桐疏影,重门深锁,一院清秋。

登高非但没有慰藉自己的愁苦,反而让心情更加沉重起来。

梧桐易感秋声,正是悲秋的典型意象。

一地黄叶堆积,风吹过,沙沙作响,院门深锁,然而,这锁并非仅仅是锁院子,也并不仅仅是锁住了清秋。

“锁”字暗示了李煜不幸的身世,“锁”住的正是词人自己。

王国维说:“以我观物,一切皆着我之色彩。

”归途无期,所以,这里的月是残缺的,梧桐是寂寞的,院落是深深的。

“锁”字用得好,是深院锁寂寞梧桐和清秋的倒装句,而且,赋情于物,达到了情景交融的上佳境界。

一个“锁”字冷冰冰地横亘在作者心中,惊醒了多少梦,平添了多少愁。

下片。

命运如此,寂寞如此,无奈如此,情何以堪?词人在下片就直接抒情,这剪不断理还乱的正是离愁。

但这种愁绪也并非离愁这么简单,有更多的家国物象,有更多的个人遭遇,有更多的世事无
常都一时搅合其中,难以分辨,也难以理清。

所以,在心头的别是一番滋味。

“剪不断,理还乱”,用具有表现力的“剪”和“理”将那种抽象的愁绪具体化,用动作的描写将那种“此情无计可消除”的烦闷形象地表达了出来。

这正是李煜高明的地方,他总是能巧妙地运用具象化的意象传达他内心复杂的感情和情绪。

三、教学反思
这首词最为人称道的是李煜对“离愁”的描写。

从汉代乐府就有用同音字“丝”来代替本字“思”的习惯,并延为传统。

这首词中李煜也用了丝来表思念之意,但是他用得更有意境,用“剪不断,理还乱”来写那种千丝万缕纠缠不清的纷繁,这样就把离愁的特点更加形象深刻地写了出来。

他写“离愁”还有一个生动形象的比喻,在《清平乐?别来春半》中说“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将离愁挥之不去欲休难休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

对抽象事物的描写和表达是个难处,也正是应该让学生体会和学习的地方。

此外,这首词抒情自然,几乎像是脱口而出,毫无矫揉造作之感,浑然天成,不加修饰,此乃天份和情感所致。

难怪有论者惊呼后主词乃为“天籁”。

这类诗词不能仅靠理解,只有熟读成诵才能融进学习者的血液里。

在教学中,要将通过讲的方式熏陶和通过读的方式熏陶结合起来。

在教学的过程中虽然尽情熏陶,但学生组织语言的能力尚有欠缺,他们往往能够感觉得到,却往往说不出。

所以,最好还是以带有提示性语言的题的形式加以总结,这样效果才更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