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作品《赋格的艺术》Die Kunst der Fuge;BWV1080 ;J.S.Bach古典吉他谱

合集下载

赋格的艺术(内页译文)

赋格的艺术(内页译文)

赋格的艺术(内页译文)《赋格的艺术》可谓巴赫的音乐遗嘱。

他的这部最后的作品使我们进入了一个拥有无法超越的美和精致的世界,它堪比米开朗杰罗的罗马圣彼得教堂。

《赋格的艺术》,正如圣彼得教堂,在它们尚未完成时,其创作者就已告别人世。

然而,米开朗杰罗在世时亲自见证了其巨大穹顶最初石块的搭建,在结构设计上,这个穹顶与这巨大建筑的轮廓融合为一体,并且为十字架格局的四条巴西利克教堂的侧翼“加冕”。

以类似的方式,巴赫也可说是完成了他最后的一首四声部赋格曲。

这两者的非凡的美感和崇高性都被那伟大而完美的建筑设计赋予了一种可感知的外在形式,而想象力通过智慧凝结而成的火花得到了体现。

卡洛·马代尔诺为圣彼得教堂加上的巨大的中殿,并因此改变、歪曲了米开朗杰罗令人赞叹的对称性,几乎使其处于无法辨认的境地;同样,在巴赫死后一年里,被添加到其作品中的外来作品几乎毁掉了巴赫精心设计的美感,并且它之后从未以有说服力的方式被修正。

在不同的时期,围绕这部作品产生了产生了相当多的、令人难以置信的矛盾观点。

此外,人们对于《赋格的艺术》也写下了很多的荒谬的观点,以致于其中一些最为疯狂的观点时至今日还有待驳斥,并且就连最为明显的事实也还需要一再重申。

有三个问题是被不断地提出的:这部作品确实是为羽管键琴创作的吗?要以何种顺序演奏这些曲子?以及闻名遐迩的未完成赋格是否应属于这一套曲目?大量音乐学家做出了重要的研究工作,使今后我们对于这三个问题可以给出有力的回答,并且可以几乎确信地推断出巴赫的意图:该作品事实上就是为羽管键琴创作的;预先设定的演奏顺序的组合几乎是确定的,其形式是全部14首赋格和4首卡农;未完成的赋格曲是巴赫特别考虑为这套作品中的一首的,因为我们现在知道这首赋格已被算在作品的页码内了。

《赋格的艺术》在巴赫作品中的地位为了同时可以理解这部作品复杂的历史和巴赫确切的意图,一些初步的知识是必不可少的。

巴赫1740年时似乎将精力主要集中在两件事情上:对于出版他的键盘练习曲的渴望,以及他个人对考究的对位和卡农中,表现力的可能性的兴趣。

赋格乐评范文

赋格乐评范文

赋格乐评范文赋格是一种音乐形式,它的特点是多个声部同时进行,每个声部都有自己的主题,但是它们又相互关联,形成一种复杂的音乐结构。

赋格乐曲的创作需要高超的音乐技巧和丰富的音乐知识,因此赋格乐曲往往被认为是音乐家的高峰之作。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几首经典的赋格乐曲,并对它们进行评价。

《赋格的艺术》《赋格的艺术》是德国作曲家巴赫的代表作之一,也是赋格乐曲的经典之作。

这首曲子共有14个声部,每个声部都有自己的主题,但是它们又相互关联,形成了一种复杂的音乐结构。

这首曲子的音乐风格庄重、严谨,充满了古典音乐的韵味。

对于《赋格的艺术》,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音乐结构:这首曲子的音乐结构非常复杂,但是它又非常有条理。

每个声部都有自己的主题,但是它们又相互关联,形成了一种复杂的音乐结构。

这种结构不仅需要高超的音乐技巧,还需要丰富的音乐知识和对音乐结构的深刻理解。

•音乐风格:这首曲子的音乐风格庄重、严谨,充满了古典音乐的韵味。

它的音乐风格非常适合用来表达一种高雅、庄重的情感。

•音乐表现力:这首曲子的音乐表现力非常强,它能够让人感受到一种高雅、庄重的情感。

在听这首曲子的时候,人们往往会感到一种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赋格的艺术2》《赋格的艺术2》是巴赫的另一部代表作,它与《赋格的艺术》一样,也是一首复杂的赋格乐曲。

这首曲子共有10个声部,每个声部都有自己的主题,但是它们又相互关联,形成了一种复杂的音乐结构。

这首曲子的音乐风格与《赋格的艺术》类似,都是庄重、严谨的古典音乐。

对于《赋格的艺术2》,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音乐结构:这首曲子的音乐结构同样非常复杂,但是它又非常有条理。

每个声部都有自己的主题,但是它们又相互关联,形成了一种复杂的音乐结构。

这种结构同样需要高超的音乐技巧和丰富的音乐知识。

•音乐风格:这首曲子的音乐风格与《赋格的艺术》类似,都是庄重、严谨的古典音乐。

它的音乐风格同样非常适合用来表达一种高雅、庄重的情感。

巴赫十二平均律赋格

巴赫十二平均律赋格

巴赫十二平均律赋格巴赫十二平均律赋格是巴赫所作的一部十分重要的音乐作品,它以其复杂的结构和极高的艺术价值,成为了音乐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巴赫十二平均律赋格是由德国大师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于1722年所作,其涉及到小调和大调各一半。

这部作品的完成源于巴赫对于音乐理论和音乐技术的关注。

他在寻求能否将所有的调式融合成一种统一的乐曲时,发现了十二平均律,也称为等律。

这个理论体系被广泛应用于古典音乐中,包括巴赫十二平均律赋格这一伟大的作品。

在巴赫十二平均律赋格中,我们可以发现各种有趣的音调结构、旋律变化和技术手法。

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巴赫为每个平均律创作的一组赋格和前奏曲。

每个赋格由两个部分组成,分别是一个主题和一个衍生自主题的反复。

这种复杂的结构和巴赫独特的技艺让这些赋格显得极其流畅和富有变化。

而前奏曲则被称为巴赫最典型的作品之一,其涉及到许多复杂的技术手法和源自多个不同调式的旋律。

每个前奏曲都以不同的方式来展现巴赫对于音乐多样性和技术本质的深刻认识。

同时,前奏曲的各部分之间的对比和衔接也令人叹为观止。

除此之外,巴赫十二平均律赋格还包括了许多其他的技巧和音乐手法。

例如,他使用了调性反复,让主题在不同的调式之间发生了变化,同样地,他还使用了管式音乐和五声音乐等各种不同的音乐技术。

通过这种方法,巴赫很成功地将不同的音乐风格合并在了一起,使得这部作品具有更加广泛的影响力和艺术价值。

总的来说,巴赫十二平均律赋格是一个极其复杂和令人惊叹的音乐作品,其中包括了许多不同的技术手法和旋律变化。

它的成功来自于巴赫对于音乐理论和音乐技术的深刻认识,同时也来自于他在创作中创新的态度和精湛的技艺。

因此,这部作品具有非凡的艺术价值和意义,其作为古典音乐的瑰宝,将永远留存于世界音乐史的长河之中。

对巴赫赋格作品的分析及录音版本比较——以作品BWV868为例

对巴赫赋格作品的分析及录音版本比较——以作品BWV868为例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是巴洛克时期德国音乐的代表人物,他受早期启蒙思想影响,作品蕴含广阔、深邃的人文主义思想。

哲学家阿尔伯特·施韦泽在其著作《论巴赫》中,将巴赫归于“客观的艺术家”之列,这足以证明其音乐是充满理性、逻辑和科学性的。

巴赫极其推崇十二平均律,用遍二十四个大小调写成的《平均律键盘曲集》被视为钢琴音乐的“圣经旧约”,包含四十八首赋格,流传最广的版本是以大、小调半音次序排列成的两卷本:第一卷(1722年出版)、第二卷(1744年出版)。

本文将以赋格作品BWV868为例,对其结构及演奏风格进行分析,为演奏赋格作品提供参考。

一、复调作品体裁之代表——赋格赋格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时期,从16世纪的宗教音乐采用这种体裁伊始,直到18世纪在巴赫的推动下达到顶峰,是复调音乐中最为复杂而严谨的曲式。

赋格通常由“主题”和“对题”构成,主题常为乐曲首句,并以单声部形式贯穿全曲;“对题”伴随主题同时出现在其对位声部,分为“固定对题”和“自由对题”,并始终伴随主题出现。

此外,还有“答题”,答题常在主题后,在主题的属调上出现。

在一首赋格作品中,主题和对题通常会在不同声部中轮流出现,其间也常有过渡性的乐句起承上启下的连接作用。

赋格分为三个部分:呈示部、中间部和再现部。

在呈示部中,主题会在主、属调上依次呈现于各声部,中间部则由主题展开发展的各插部构成,最后在再现部回到原来的主题,并回归主题调性。

二、BWV 868作品结构分析(一)呈示部(1—11小节)蔡先婷吴驰对巴赫赋格作品的分析及录音版本比较——以作品BWV868为例这是一首四声部的赋格作品,B大调,4/4拍,主题首次出现在中声部,从该调主音进入,主题在尾声部分出现一个二分音符的长颤音(相较主题旋律而言),填充了主题与答题部分的缝隙,使二者间衔接更为紧密,同时结束在主音上,巩固主调调性。

主题第二次在高声部以属调答题的形式出现,与第一句形成主属关系的相互呼应。

探析巴赫《#g小调前奏曲与四声部赋格曲》

探析巴赫《#g小调前奏曲与四声部赋格曲》

探析巴赫《#g小调前奏曲与四声部赋格曲》作者:徐梦婉来源:《大观》2020年第09期摘要:巴赫所处的年代离我们非常久远,许多人在学习巴赫的作品时,总会在对风格的把握上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

文章从巴赫的《#g小调前奏曲与四声部赋格曲》入手,分析作曲家的背景、曲子的内部结构,并与古典、浪漫派典型音乐进行风格对比,从节奏、织体等关键方面谈谈它们的不同。

关键词:巴赫;《#g小调前奏曲与四声部赋格曲》;风格对比一、《#g小调前奏曲与四声部赋格曲》巴赫《#g小调前奏曲与四声部赋格曲》的作品编号BWV863,BWV中文译名为“巴赫作品目录”,其中的BWV 846-893为平均律钢琴曲集。

第一次弹奏巴赫那简单轻快的小步舞曲时,老师就告诉笔者,巴赫不是个简单的人物。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大名在中外音乐界都可称得上是如雷贯耳,就连著名的作曲家贝多芬等人,对巴赫也是充满了敬仰之情。

贝多芬第一次看到巴赫的作品时,不禁惊叹:“他不是小溪,而是大海!”柏辽兹说过“巴赫就是巴赫,正像上帝就是上帝一样”,他觉得巴赫就是如此纯粹,誉之为音乐界的上帝。

李斯特将巴赫的6首管风琴前奏曲和复格改编成了钢琴作品。

为了纪念巴赫逝世100周年,在舒曼等人的支持下,1850年,一个国际性的学术机构——巴赫学会在德国成立了。

时至今日,国内外大大小小的音乐考试和比赛,都将巴赫的作品列入必选曲目之一。

巴赫的作品,一定有其独特之处,耐人寻味。

巴赫,1685年出生在德国中部著名的音乐世家,年幼失去了双亲由哥哥代为照顾。

他从小就对音乐有着极高的热情,向往哥哥家大量的音乐著作和曲谱,可是哥哥只教他键盘乐器,就是不允许他翻阅这些书籍。

无奈他只能乘着夜深人静的时候,着迷了般疯狂地抄写,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的音乐天赋也逐渐显露。

他是个有天赋又极其努力的人才,却在音乐之路上缺少伯乐,一生劳碌所得收入也只够勉勉强强维持家庭支出。

巴赫生前寂寂无名,在逝世近80年后门德尔松发现他的手稿,并且安排了一场《马太受难曲》的演出。

HN作曲家作品曲目类别版本(仅供阅读与学习使用-G.HenleVerlag

HN作曲家作品曲目类别版本(仅供阅读与学习使用-G.HenleVerlag

9992 贝多芬
HN 作曲家 贝多芬 贝多芬 贝多芬 贝多芬 贝多芬 贝多芬
作品 a小调弦乐四重奏 op. 132 降B大调弦乐四重奏 op. 130与大赋格 op. 133 升c小调弦乐四重奏 op. 131 降E大调弦乐四重奏 op. 127 F大调弦乐四重奏 op. 135 弦乐四重奏 op. 18,1-6 / 根据F大调钢琴奏鸣曲(op. 14,1)改编的弦乐四重奏
意大利协奏曲、法国风格序曲、四首二重奏、哥德堡变奏曲
钢琴
学习版/平装
HN 作曲家
作品
曲目 降B大调第一帕蒂塔 BWV 825 c小调第二帕蒂塔 BWV 826 a小调第三帕蒂塔 BWV 827 D大调第四帕蒂塔 BWV 828 G大调第五帕蒂塔 BWV 829 e小调第六帕蒂塔 BWV 830 G大调组曲 BWV 1007 d小调组曲 BWV 1008 C大调组曲 BWV 1009 降E大调组曲 BWV 1010 c小调组曲(变格定弦) BWV 1011 D大调组曲 BWV 1012 补录: c小调第五组曲(Klangnotation) BWV 1011 g小调奏鸣曲I BWV 1001 b小调帕蒂塔I BWV 1002 a小调奏鸣曲II BWV 1003 d小调帕蒂塔II BWV 1004 C大调奏鸣曲III BWV 1005 E大调帕蒂塔III BWV 1006 合唱幻想曲及其他作品 (op. 112, 118, 121b, 122, WoO 95) op. 80 “平静的海洋和幸福的航行” op. 112 悲歌 op. 118 “他们幸福列国的建造者” WoO 95 祭歌(早期版本) op. 121b 同盟歌(早期版本) op. 122 同盟歌 op. 122 祭歌 op. 121b C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 op. 15 降B大调第二钢琴协奏曲 op. 19 c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 op. 37 G大调第四钢琴协奏曲 op. 58 E大调第五钢琴协奏曲 op. 73 F大调弦乐四重奏 op. 18,1 G大调弦乐四重奏 op. 18,2 D大调弦乐四重奏 op. 18,3 c小调弦乐四重奏 op. 18,4 A大调弦乐四重奏 op. 18,5 降B大调弦乐四重奏 op. 18,6 补录: 弦乐四重奏,根据E大调钢琴奏鸣曲(op. 14,1)改编 F大调弦乐四重奏“拉兹莫夫斯基” op. 59,1 e小调弦乐四重奏“拉兹莫夫斯基” op. 59,2 C大调弦乐四重奏“拉兹莫夫斯基” op. 59,3 降E大调弦乐四重奏“竖琴” op. 74 f小调弦乐四重奏 op. 95 降E大调弦乐四重奏 op. 127 降B大调弦乐四重奏 op. 130 与大赋格op. 133 升c小调弦乐四重奏 op. 131 F大调弦乐四重奏 op. 135 D大调钢琴协奏曲 op.61a (根据小提琴协奏曲op. 61改编)

西方钢琴艺术史-键盘音乐转变时期

西方钢琴艺术史-键盘音乐转变时期
巴赫特意使平均律钢琴曲集中成对的前奏曲与赋格和之间 彼此相互联系,关于这种联系的紧密程度已经有许多人对此 研究。人们也提供了各式各样的答案,一些人持否定观点而 另一些人则抱着肯定的态度。普遍认同的是巴赫并没有在成 对的前奏曲与赋格组合之间运用相同的主题材料,但也有相 当个别的例外。
其他教材类作品
1、《钢琴练习曲》(Clavierbüchlein),这 是巴赫为自己的大儿子W.F.巴赫而作的手抄 本,里面包括著名的15首二部创意曲和15首 三部创意曲
3、各式体裁的乐曲,比如组曲、舞曲以及为 羽管键琴或管风琴而做到的《赋格或仪式 终始曲》(Fugues or Voluntaries,6, HWV605-610/op.3)
一、组曲 第一册古钢琴曲集(HWV426-433,J.克鲁尔1720年出版于伦敦)第一 册古钢琴曲集收集了8套组曲,这一册古钢琴曲集早在巴赫《英国组 曲》和《法国组曲》之前就完成。根据意大利小提琴家科雷里的古奏 鸣曲的套曲原则为典范。 亨德尔在组曲中到处使用赋格,以求形式上的多样化和整体结构上更 大的动力和对比,获得格外强烈的戏剧性。组曲是亨德尔最重要的贡 献。 例:第一册第三套d小调组曲 二、赋格 亨德尔为键盘乐器写了11首赋格曲。其中六首收集在1735年出版的古 钢琴曲集内,另外5首分别为第一册古钢琴组曲集的第二、第三、第 四、第六和第八套中的乐章。 三、变奏曲 主要以恰空为主,艺术价值逊于他的赋格。较为出名是第二册古钢琴 曲集中收集的G大调第21恰空、G大调第62恰空和降B大调AIR的变奏 (勃拉姆斯用此主题创作了著名的《亨德尔主题变奏曲》OP24)。
新旧两种美学思想
在巴洛克时期,理想的音乐作品是从头至尾表达一种单独的情感,音乐 的材料都按照感情或者作品情感的特点来选择。 而18世纪开始诞生的新式的美学思想,开始逐渐对音乐变得尊重起来, 这种思想与不加任何歌词的纯器乐音乐有着密切的联系。新的理想是 将许多种不同个性和情感特质都融合在一个独立的作品中。这种变革为 音乐作品带来了惊人的改变, 这种反差在17世纪末18世纪初早起已经为人所察觉,真正到了18世纪中 期开始,这种在音乐作品中做感情对比的理想已经被人们所接受。如 C.P.E.巴赫,就可以在一部作品中作出极为丰富的情感对比。 新的美学思想不仅对音乐作品的创作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也同样决定 着乐器本身。

巴赫12平均律第一册第九首赋格

巴赫12平均律第一册第九首赋格

巴赫12平均律第一册第九首赋格
巴赫的《12平均律》是一部包含了24首赋格和24首前奏曲的作品集。

其中第一册的第九首赋格是以E大调为主题的赋格。

这首赋格的主题由四个音符组成,以及两个音符的重复。

赋格的结构非常严谨,遵循了巴赫典型的赋格形式,包括主题的逐声部出现、逐渐进行发展和变化以及反复出现的主题。

在这首赋格中,巴赫巧妙地运用了对位、对位变化和模因的变化来表达不同的音乐情感。

音乐旋律流畅而优美,充满了巴赫音乐的特点,同时也展示了他的技巧和创造力。

巴赫的《12平均律》是西方音乐史上最重要的键盘音乐作品之一,不仅具有音乐性和技术性的挑战,还对后世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巴赫《赋格的艺术》中的组合对称

巴赫《赋格的艺术》中的组合对称

巴赫《赋格的艺术》中的组合对称作者:许金昕来源:《北方音乐》2016年第13期【摘要】音乐中的一切对称都可以归纳为“平移、反射、旋转”等三种基本形式所组成的“群”的组合排列,对于巴赫《赋格的艺术》中组合对称的分析可以探知音乐最深层结构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和艺术理想。

也让我们对巴赫创作中的理性和科学客观性有了新的认识。

【关键词】组合对称;巴赫;群一、对称的含义及对称群音乐结构有很多种,其中对称是一个基本且核心的概念。

这在钱仁康先生的大作《音乐语言中的对称结构》①中有详细描述分析,他将对称的基本形式分为:平行、逆行、反行、逆反行。

但对于组合对称及组合对称之间的关系没有过多探讨。

本文即以此概念来对音乐文本巴赫《赋格的艺术》②进行分析,力图以一个突破口找到音乐的一种基本结构及其变换形式。

据研究,西方艺术中的“对称(symmetry)”源于希腊词根“sym”和“metria”,组成的意思是“同样的尺寸”[1]3。

对此,德国数学家外尔解释说:“如果有一样可以加工的东西,你加工后它如前一样,那么这东西就是对称。

”这是说,所谓对称,乃是一可量度之物经过转换之后仍保持不变。

在其专著《对称》一书中,他引同是数学家的伯努利墓志铭上的话:“我虽然变了,但却和原来一样”来说明对称的性质[2]76。

现代数学、物理学意义上的對称,其实指不变性。

变形之中的不变,变量之中的恒定。

对称的基本形式其实很有限,在二维空间里,对称无非三种形式:平移、反射、旋转。

平移,指向量移动后的叠合。

反射,反射后的叠合。

即我们常说的镜像、左右手对称。

旋转,指绕一个中心点旋转某一角度后的叠合。

音乐虽被称为时间的艺术,但其对称形式也不例外。

音乐中,平移(即钱文所说平行)包括前后(同声部)、上下(异声部)、交叉(异声部易位)平移;反射,包括上下(即钱文所说反行)、左右(即钱文所说逆行)反射;旋转(即钱文所说逆反行),因为五线谱的特殊表现方式,乐曲中的旋转一般为180°,即曲式中常说的倒影逆行③。

g小调赋格曲巴赫九级讲解

g小调赋格曲巴赫九级讲解

g小调赋格曲巴赫九级讲解摘要:一、巴赫九级概述二、G小调赋格曲分析1.曲式结构2.主题及变奏3.和谐与对位三、演奏技巧与建议四、练习与欣赏正文:【一、巴赫九级概述】巴赫九级,全名G小调赋格曲,BWV 808,是德国著名作曲家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创作的一首键盘音乐作品。

这首作品被认为是巴赫九级赋格曲中最著名、最具代表性的一首,常作为音乐院校学生学习和演奏的教材。

G小调赋格曲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技巧要求,涵盖了作曲技巧、演奏技巧等多方面内容。

【二、G小调赋格曲分析】1.曲式结构:G小调赋格曲采用了传统的赋格曲式,包括主旋律、答题、对题、插入段等部分。

整首作品共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快板(Allegro),第二部分为慢板(Adagio)。

2.主题及变奏:G小调赋格曲的主题简洁明快,具有典型的巴洛克风格。

在整首作品中,主题及其变奏反复出现,形成了丰富的音响效果。

主题在各个声部轮流演奏,展示了巴赫高超的变奏技巧。

3.和谐与对位:G小调赋格曲的和谐处理独具匠心,巴赫巧妙地运用了各种和对位手法,使作品充满活力。

例如,在答题与对题的对话中,巴赫运用了倒影、逆行等对位手法,展现出丰富的音乐内涵。

【三、演奏技巧与建议】1.掌握恰当的节奏:演奏赋格曲时,应准确掌握各个声部的节奏,注意速度的变化。

尤其在答题与对题的部分,要处理好相互之间的关系,使音乐更加生动。

2.音色与动态控制:在演奏过程中,要注重音色的变化和动态的起伏。

通过对键盘的触键、力度变化等手段,表现出作品的层次感和立体感。

3.练习方法:为演奏好G小调赋格曲,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针对性练习:a.分析曲式结构,熟悉各个部分的特点;b.逐段练习,注意各个声部的交织和对位关系;c.加强音阶、琶音等基本技巧的练习;d.注重表情符号和动态变化的处理。

【四、练习与欣赏】学习G小调赋格曲,不仅要掌握技巧,还要深入理解巴赫的创作意图。

解析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中二重赋格的创作特征r——以BWV887与BWV892为例

解析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中二重赋格的创作特征r——以BWV887与BWV892为例

解析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中二重赋格的创作特征r——以
BWV887与BWV892为例
潘逸筱
【期刊名称】《黄河之声》
【年(卷),期】2018(000)013
【摘要】本文以德国作曲家J.S.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1750)《平均律钢琴曲集》(Wel-Tempered Clavier)中的两首二重赋格——II 18#g小调赋格(BWV887)与II 23 B大调赋格(BWV892)为研究对象,力求从作品整体结构、主题核心素材、音乐情绪发展等研究视角来进行深入解析,意图探寻出巴赫在二重赋格这一复杂赋格体裁中的均衡性原则.
【总页数】4页(P8-11)
【作者】潘逸筱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上海 200234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套曲曲式思维在赋格中的开拓性应用——以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第Ⅱ卷第18首为例 [J], 翟纬经;
2.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的意义及弹奏要点——以《C大调前奏曲与四声部赋格曲》(BWV846)r为例 [J], 严琦
3.论巴赫赋格艺术中的间插艺术——以《平均律钢琴曲集》赋格为例 [J], 郭红喜
4.纯音乐作品的精神解读--以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 I》Nr.4之赋格为例 [J], 冯
存凌
5.万变不离其宗的巴赫赋格——解析《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一册No.1之赋格曲[J], 孙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巴赫《赋格的艺术》中的对称破缺

巴赫《赋格的艺术》中的对称破缺

巴赫《赋格的艺术》中的对称破缺许金昕(江汉大学音乐学院,湖北 武汉 430056)【摘要】对称是音乐语言的基本结构,但为了显示不完美性,作曲家会故意打破平衡,造成对称的破缺。

对于巴赫《赋格的艺术》而言,对称的破缺其实是神性回归人性、宗教回归世俗的一种体现。

【关键词】对称破缺;巴赫;人性【中图分类号】 J61 文献标识码:A费曼在其名著《物理学讲义》中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日本的阳明门,被称为日本最美的门,它由朝鲜工匠建造,因此受到中国艺术传统的深刻影响。

这道门十分精巧,完全对称。

但是当一个人靠近看的时候,可以在其中一个石柱上看到有一个小小的设计元件在雕刻的时候上下颠倒了。

这是他们在那里有意犯的一个错,以便上帝不会嫉妒和恼恨人类。

[1]这种思维反过来解释就是:人类故意使法则接近对称,以便我们不能窥探到上帝的完美。

这个故事生动地向我们揭示了一个艺术中的悖论:作为艺术的一般法则,“对称即美”可谓是艺术各门类之间的共同的结构,这结构使不同的时空有相同的规范,使不同的材质有相同的特征。

我们会看到一幅画、一首诗、一曲音乐、一栋建筑……外在形式或时间或空间,或具象或抽象,面貌各异,法门万千,但内在结构的对称却稳定不变,无乎不同。

而同时,对称也意味着完美的神性,意味着上帝之威严,如罗丹所言:“大教堂全靠这种关于对称的智慧,这种既是自然与艺术最主要的品格,又是它们的光辉智慧,始终雄浑壮丽”[2],无疑对人性而言是一种遮蔽和压抑。

所以艺术家们为了凸显世俗性和回归人性,有时会故意打破对称,去扰动平衡状态,显示不完美。

费曼让我们知道,对称的破缺常常有意为之,并且它也是艺术的一种常态。

“在绝对对称性中有目的地、偷偷地塞进一些细微变化。

”(托马斯·曼语)是创作者们常干的事儿。

一、破缺有道“不论是西方还是东方,音乐语言都离不开对称的法度。

”钱仁康先生在其长文《音乐语言中的对称结构》中做了如是判断,他罗列古今中外各种例证,来说明“音乐语言的各要素都可以构成对称结构”[3]。

巴赫--赋格的艺术--风的使者

巴赫--赋格的艺术--风的使者

巴赫--赋格的艺术--风的使者巴赫--赋格的艺术- -在音乐本身面前,文字显得苍白。

在各种艺术形式中,音乐是最为直接的,语言或者文字,总是同人的心灵隔了一层。

音乐的繁复,也远不是文字所能够表达的。

对于巴赫,更是如此。

将不可化约的巴赫归约为情感性的体验或貌似理性的文字分析,都像是卑微者徒劳的尝试。

面对作为神圣文本的巴赫作品,无论是以乐器,还是以文字加以解释,渺小者都只能、也只应当处于文本之下,而不敢、也不应有重现文本自身或将神圣文本作为自我意识注脚的妄念。

J.S.巴赫《赋格的艺术》(BWV1080)作于1749年至1750年间,是一部未完成的作品。

据说在未完成的第十九号中,巴赫想根据自己的姓名做成B─A─C─H四个主题组成的四声部赋格。

对于作品的版本和演奏,一直都存在着一些模糊和争议。

巴赫生前并未指定演奏该作品的乐器种类。

有研究认为巴赫写作该作品时,以羽管键琴作为主导乐器。

现在,这部作品已经有了键盘(包括羽管键琴、管风琴和现代钢琴)、弦乐四重奏、管弦乐团等多种演奏形式。

《赋格的艺术》可算是一部为对位法立法的作品。

其中包括13首对位曲、四首卡农和一首未完成的赋格。

对位曲的复杂程度随编号而增加,使这部作品看上去像是一部详细的对位教科书。

在其中,深奥的对位法技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单从乐谱上看,《赋格的艺术》并没有大段的炫技,但从技术的角度上说,决不能说是容易。

事实上,对于乐器学习者来说,演奏和理解巴赫,即便不是最困难的,也是最困难的事之一。

巴赫的作品需要饱满丰沛同时又有节制的音色,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是比快速演奏密集音符更高的要求。

对于键盘乐器而言,演奏者既要顾及多个声部旋律线的精确进行,又要考虑到横向与纵向音符间的恰当平衡,从技术上看,不能不说是一种挑战。

但是,就真正的艺术作品而言,技术难度却是组建其伟大的环节之一。

恰当地表现或接近巴赫,这项工作就不是仅凭勤勉的学童和匠人所能完成的了。

那些听来似乎平和亲切,然而却真正需要仰视的作品,包含着不加矫饰而难以企及的伟大。

五彩斑斓、妙趣横生——解读巴赫《赋格的艺术》创作技法的艺术性

五彩斑斓、妙趣横生——解读巴赫《赋格的艺术》创作技法的艺术性

五彩斑斓、妙趣横生——解读巴赫《赋格的艺术》创作技法的艺术性作者:翟纬经来源:《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2018年第3期[ 内容提要] 本文以巴赫《赋格的艺术》套曲中的14 首赋格为研究对象,从创作技法的艺术性视角出发,对核心主题的艺术性贯穿、主题变奏、分支式衔接技法的应用、调式调性及赋格结构布局等问题以新视角深入研究,以论证赋格的多样性特质。

[ 关键词] 核心主题/ 分支式衔接/ 自然音综合音阶/ 多重赋格中图分类号:J61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736(2018)03-0072-13一、核心主题的艺术性贯串《赋格的艺术》是基于核心主题创作的包括14 首赋格与4 首卡农的大型复调套曲。

作为贯穿整部套曲的核心主题将套曲中各组成部分联结为有机整体。

巴赫采用两类布局原则将核心主题艺术化的贯串于相同调性的14 首赋格中:1、用于赋格初次陈述的主题。

2、用于多重赋格中的对比性主题。

由此构建成艺术化的网络体系。

此外,运用倒影、紧缩、扩大等变形技法发展出的丰富多彩的主题形态创造出的14首个性迥异、风格多样的赋格,使套曲呈现出五彩斑斓的、高度艺术化的特质,完美地体现了作为标题“赋格的艺术”的内涵主旨。

在这网络中无阻隔地从微小变化到形成新的性格特质的变奏技法,最终达到艺术性的汇合可用下面的排序加以显示(不包括赋格内部的变形发展):二、核心主题变奏技法的运用作为重要的主题发展手法,变奏技法的运用将核心主题的艺术内涵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变奏性思维体现在赋格结构的各个层面:运用变奏手法创作的主题既可以运用于赋格的开始,也可以运用于结构内部;既可以独立出现,也可以构成模仿。

由此可见,变奏是巴赫赋格创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技法。

在14 首赋格中,核心主题主要运用的是装饰性变奏及紧缩、扩大等变形技法:装饰性变奏是在不改变主题结构音的基础上加入经过、辅助等变化音而进行的变奏形式。

如对位曲5、对位曲6 中作为首次呈示的主题;对位曲10 的第二主题均属装饰性变奏。

赋格的艺术

赋格的艺术

赋格的艺术1750年,巴赫永远停下了笔。

一个明显没有结束的音符轻飘飘的湮没在寂静里,我感到的却是一脚踩进悬崖,无言的悲恸让我浑身震颤,每一处空洞都填满泪水。

没有人说话,屋里连我四个人,音乐已经结束了一段时间,CD机咔哒一下停止。

大家都一怔。

“我在想,如果写完了是什么样子?”宇弦说,他的声音斟酌着,这个问题很平常,但是我们都明白他还有想法。

“为什么没写完?”衡振没回答,而是反问。

晴音轻轻接到:“他逝世了,中风,你知道的。

”“不,这可能只是表象。

”衡振站起来,他显得有些激动,“宇弦你跟我的想法是一样的。

写完了一定会有什么影响。

”“我在想,但是……”宇弦犹豫着。

衡振一挥手:“我们分头调查一下吧!我觉得有蹊跷。

”分头调查的第一晚,衡振回到集合地点的时候非常兴奋。

“我发现了有趣的事情。

”他边脱外套边说,“我仔细研究了它的结构,你知道么,这首曲子是可以可以展开的,它的描述能力似乎很强,而且缠绕成复杂的形态,更主要的,我甚至发现了类似于校验的部分。

”他甩给我们一沓复杂标记过的乐谱,上面勾出了各种特征,我们拿起来看,他拿起旁边的微型电子琴,对晴音说:“你帮我一下。

”晴音到他身边坐下,衡振拿给她一张纸,说:“你来弹这个声部。

”“这是……”晴音问,同时试着去弹这个曲子,衡振听了两个小节,然后加入进来,一段类似于赋格的曲子在室内回荡,虽然不是太好听,但是并不刺耳。

晴音诧异的看着谱子,有点忙的弹着,以便适应衡振的速度,弹着弹着,她的眉头有点皱起来。

“这个曲子……”她说,但是没有接下去。

一段完了,衡振问:“怎么样?我用密码编的一个曲子。

”宇弦点点头,但是没说什么。

晴音笑了:“想不到你这个技术宅还有这种本事。

”衡振略有点不好意思,客气了两句,忽然好像想起来啥似的,一下兴奋起来。

“猜到我的想法了吧!如果赋格的艺术本来是一个密码,那么就会有人想阻挠它表达出来,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巴赫会突然死去了。

”宇弦一愣:“怎么会有人费这么长时间去编一个密码?而且从信息到密码不是很容易算出来的吗?”衡振神秘的一笑:“你太小看密码学了,一个出众的算法和一个拙劣的算法,它的压缩比可以相差数十倍,但是代价就是复杂程度成几何级数增长,如果我们假设巴赫想隐藏的是海量的数据的话,编写这么长时间也就毫不奇怪了。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