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榫卯工艺,古建精髓,惊艳世界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榫卯工艺,古建精髓,惊艳世界2
京剧被誉为中国的国粹,蕴含了我国多地地方戏曲的精华,是中国戏曲艺术的集中体现。
而在家具制造领域,同样有与其媲美的木匠艺术,那就是——榫卯工艺。
(斗拱,榫卯工艺的颠峰之作)榫卯(sǔn mǎo),一种充满中国智慧的传统木匠工艺,也有人说榫卯工艺是我国传统家具工艺的灵魂。
凸出来的部分称为“榫”,凹进去的部分叫做“卯”,榫卯相契合,从而使木头与木头完美衔接。
一榫一卯之间,一转一折之际,凝结着中国几千年传统家具文化的精粹。
以下一组动态图片,带你领略惊艳千年的中国木匠艺术之美。
楔钉榫挖烟袋锅榫夹头榫(腿足上端嵌夹牙条与牙头)云型插肩榫(牙条、牙头分造)扇形插肩榫传统粽角榫双榫粽角榫带板粽角榫高束腰抱肩榫挂肩四面平榫圆柱丁字结合榫圆方结合裹腿圆柱二维直角交叉榫圆香几攒边打槽攒边打槽装板一腿三牙方桌结构抄手榫方材角结合床围子攒接万字方形家具腿足与方托泥的结合三根直材交叉加云子无束腰裹腿杌凳腿足与凳面结合插肩榫变形平板明榫角结合柜子底枨方材丁字结合(榫卯大进小出)厚板闷榫角结合厚板出透榫及榫舌拍抹头椅盘边抹与椅子腿足的结构直材交叉结合弧形直材十字交叉弧形面直材角结合走马销方材丁字形结合榫卯用大格肩还记得设计癖之前发过名为《没用一根钉子,
只用榫卯,36张动图看老伯如何做出迷你天坛?》的文章吗?53 岁的王振华没用一根钉子就设计出一款81 倍微缩版的天坛祈年殿,他利用的就是中国传统的纯手工榫卯工艺。
不记得了?没关系 4 张动图简单帮你回忆一下。
提到榫卯工艺还要追溯到中国古代,它是古代中国建筑、家具及其他机械的主要结构方式,是在两个构件上采用凹凸部位相结合的一种连接方式,凸出的部分叫做榫,凹进部分叫做卯,这种连接方式不需要任何钉子。
其实在公元7 世纪的日本,也有一种和我国榫卯工艺有着异曲同工的工艺,它被称为日本细木工工艺。
日本细木工工艺涉及到复杂、互锁的木制卯接,在这个过程中同样不会使用到任何的钉子、螺钉或是其他粘合剂就可以连接两个构件。
一位从事汽车营销工作的年轻日本人偶然之间发现了一本介绍日本细木工工艺的书籍,他被书中所介绍的传统精妙的木工技术深深吸引,但由于不是专业人士加上没有实物直观的演示,他对书中的文字说明难以理解透彻。
他想要仔细研究这些工艺,但相关的书籍资料比较少,他思考再三决定利用现代技术来对这样工艺进行深度研究。
那他使用的是什么现代技术呢?为了更直观、更清晰的展现日本细木工工艺,他利用3D 软件技术来模拟重现通过细木工工艺结合起来的构件,在自学木工技能和软件之后,他开始了创建细木工工艺结构动画之旅。
是不是看到这有些着急想要看到这些结构动画了呢?别急,接下来就
是!三块带有不同凹凸程度的长方体,通过组合、锁定可以形成一个固定的多面体。
它类似与缩小版的房屋脚架,仔细看,在将具有不同凹凸的长方体组合在一起之后,是利用一个小小的圆木体锁住。
而这组则像是一个墙面总共有两个构件片,一片的一侧凸出,而另一片则是以凹进为主,两片结合在一起便可锁住,完成一个组件。
而接下来的这些组件也很有趣,它们是不同大小的长方体,都有不同的凹凸形成,组合在一起之后有的可以直接固定,也有的是只需要几个小圆木体便可以完成锁住。
而这个可以算是相对复杂一些的,它是由五个小构件组成的完整体,彼此之间分别锁定才能完成这个构件的组装。
原来,将传统工艺用现代技术结合起来也是如此美妙的!看完这些日本细木工工艺的结构动图,与开篇王振华利用榫卯工艺打造的微缩版的天坛祈年殿相比,你认为哪个更神奇呢?中国传统硬木家具之所以被誉为世
界家具史的瑰宝,榫卯工艺是关键。
各种榫卯做法不同,应用范围不同,但它们在每件家具上都具有形体构造的“关节”作用。
从设计构成角度来看,榫卯可以分为以下七类。
面与面拼合所用榫卯这类榫卯多用于幅面较大的桌案面心,三板围合的几类,柜门柜帮,罗汉床围子等。
薄平板相拼合多采用龙凤榫加穿带,薄板角结合、厚板结合则多用闷榫。
面与线拼合所用榫卯即板心与边框,板材与横竖材的拼合,表现在家具上则为凳椅桌案面部结合,腿足与面子结合,角牙和
横竖材的结合等。
多用格角榫、楔钉榫、格肩榫、长短榫、抱肩榫、夹头榫、“边簧”等。
面与点拼合所用榫卯在家具中多见于面子与卡子花的结合,一般有本身上下出榫或上下栽榫两种。
线与线拼合所用榫卯即横竖材结合。
两圆材相接,如椅子的搭脑和后腿,多用蛤蟆榫,里半截留榫,外半截做肩;两方材相接多用格肩榫、齐肩膀榫、交叉榫卯等;三材相接多用粽角榫;四材相接多用格角榫、楔钉榫。
线与点结合所用榫卯多见于牙条、枨子与卡子花的结合,多本身上下出榫或上下栽榫,也有用铁棍贯穿连接的。
点与点结合所用榫卯方圆材角结合于一点的结构,如椅子搭脑、扶手和腿足的结合,多用闷榫;板条角结合于一点的结构,如柜类亮格等,多用揣揣榫。
其他榫卯结构受木材本身性质制约,由于木材纹理不能做榫的地方,就只能用其他榫卯结构使之相结合。
一般采用单独取木凿榫的方法,如栽榫、穿销、关门钉等。
大概每一位木工设计师都有一个关于榫卯的梦想。
无需任何五金件或胶水,通过各种嵌套结构就可以把木制零件牢牢固定在一起。
作为中国传统建筑与家具工艺中的精髓,榫卯结构可以说是高级版的立体拼图。
遗憾的是这种工艺变得越来越小众,即便是专业的木工设计师也不一定了解所有榫卯结构,这33种榫卯模型,或许能拾起已被遗忘的传统之魂。
榫卯是古典建筑和家具之魂,在没用铁钉可用的古代社会,一榫一卯之间,一转一折之际,榫卯通过凹凸部位相结
合让两个构件连接在一起,实现了“榫卯万年牢”的承诺。
最基本的榫卯结构由两个构件组成,凸出部分叫榫或叫榫头;凹进部分叫卯或榫眼、榫槽。
其中一个的榫头插入另一个的卯眼中,使两个构件连接并固定。
榫头伸入卯眼的部分被称为榫舌,其余部分则称作榫肩。
虽然每个榫卯构件看起来都很单薄,凭借榫卯就可以做到上下左右、粗细斜直、联结合理、面面俱到、工艺精确、扣合严密、间不容发,能有效地限制木件向各个方向的扭动,整体的承受压力的能力却极大,有天衣无缝的妙处。
春秋战国时期,榫卯工艺便已出现,最初主要被应用在建筑方面。
随时间推移,榫卯工艺的应用逐渐从建筑延展到日常家具。
到明代,榫卯工艺已形成固定的33种基本组合形式。
根据连接方式和作用的不同,榫卯工艺并大致分为:面与面、点结构、构件组合等三类。
主要是作面与面的接合,也可以是两条边的拼合,还可以是面与边的交接构合。
作为“点”的结构方法,主要用于作横竖材丁字结合,成角结合,交叉结合,以及直材和弧形材的伸延接合。
将三个构件组合一起并相互连结的构造方法,这种方法除运用以上的一些榫卯联合结构外,都是一些更为复杂和特殊的做法。
如今,榫卯工艺的使用或许在成本、时间上显得不合时宜,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了解和欣赏这种传统工艺的精工巧制,对传统工艺、传统文化抱有敬畏之心。
在接触中国传统家具,或者在遇见古建筑的时候,我们都会周而
复始的用到一个工艺,那便是榫卯。
榫卯作为古代中国建筑、家具及其它器械的主要结构方式,已经浓缩成为中国古代文明的一个代表。
然而,我们却常听到关于榫卯的一句话,那便是“榫卯结构意味着家具不可拆卸,不能使用平板包装,必须整个家具打箱运输”。
从结论上来说,这句话基本是对的,因为我们现在基本都是尽可能的整体运输,尽量避免对古典家具的拆卸。
但是榫卯终究目的不是不可拆卸,至少最开始不是。
合理的榫卯都应该是可逆向的,因为木材本身的材质特性都必须考虑到维修或更换部件。
比如建筑的木质结构都是可以拆卸的。
榫卯的目的是链接和稳固,保证强度。
但这问题在于不是普通用户都能拆卸的,因为普通用户不懂榫卯的连接顺序,另外要借助工具。
以前的榫卯也要用到胶水,不过动物胶为主。
比如鱼鳔胶,就是鱼的气泡熬出来的,也有猪皮胶。
解放前的榫卯,通常是用热水泡,然后才能打开。
以前的家具部件坏了可以单独重新做一个装上,所以以前有把家具送到木匠家里修的。
另外,用木楔卡位的,如果是通孔,用工具顶出来就可以拆了。
如果不是通孔,用车转在木楔的位置,需要直接破坏掉木楔,这就需要专业技术了。
榫卯是传承,但不是唯一或最佳的结构方式,在不同定位不同结构的前提下,要向成本、时间、易用性等方面妥协。
但不会消失,至少许多位家具设计师都在传承。
中国的榫卯精致、并很有成就,但是,榫卯并不是中国特有的,谈榫卯就
有民族主义的自豪感,这其实有些过,木材作为最原始的建筑和家具材料是全球性的,所以榫卯是在全球性的发生,而不是中国的传统特色,埃及也同样很早很早出现了榫卯结构,另外座椅其实是途径西亚传入中国的,大概在东汉末年,这就是最开始的垂足而坐,以前中华大地上都是席地而坐,其实是跪着或侧躺着。
所以以前的案几只有30-40厘米高。
说到这,我们便发现了一个问题,既然榫卯这么优秀,有作用,那么为什么现在使用率却很少呢?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回归到榫卯产生的根本意义。
榫卯出现的目标是为了提供连接和保证强度!为什么要以榫卯连接?木质特性只在纵向上具备强度和韧性,横向容易折断,必须保证受力在木质纤维的方向上。
比如下图的直角:所以说,只要是木质材料的连接,榫卯结构的出现是必然的,任何地域和种族的人都会去思考如何连接他们,榫卯就这样几乎同步在这个星球的各个角落里诞生,这甚至和人类创造语言一样时必然性的。
其实这带出另一个问题,是不是木头与木头之间的连接只能用榫卯呢?答案是否定的,可以用金属,最早就铜钉,铜皮包裹,但是古时候铜是贵金属,一般百姓用不起,而且如果是大部件的连接耗材量也就会非常大。
后来又有了铁,但是铁是很容易生锈的,中国很早就出现了铁钉,和现在不一样的是,那时候的铁钉都是靠铁匠一颗颗锤打出来的,因此大多数的铁钉柱体都是方的。
主要是还是做榫卯连接之后
的固定作用,之前一直木楔或者竹楔,最主要的原因其实是木楔和木材的材料特性一样可以和家具的热胀冷缩一起变化。
但这个历史阶段辅助材料依旧非常有限,依然是榫卯为主。
科技继续进步,时代继续发展。
建筑材料中出现了水泥,金属材料中出现了钢筋,预制时代的来临,几乎终结了木材在大型建筑中的支架作用的统治力。
并且更加坚固,更具备抗压力和承重力,施工流程也更加简单。
而对于家具来说,更多混合金属以及其他材料的出现也逐渐替代榫卯的功能。
比如以前是铁的连接件,逐渐被合金如镀铜、镀铬,锌铁合金等钢性更强而且不生锈的金属替代。
机床加工更加能够保证连接件的精度能够精确的微米的误差。
更不用说更多的材料被应用到家具中,注塑、玻璃纤维、铝材等等,这些材料的出现,甚至能让家具一次成型,根本不需要榫卯连接,在这些材料中它失去了存在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