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命运观
历代祖师对荣华富贵的看法
![历代祖师对荣华富贵的看法](https://img.taocdn.com/s3/m/21fd3dfb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1869301.png)
历代祖师对荣华富贵的看法
历代祖师对荣华富贵的看法在不同的时期和文化背景下可能有所不同。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观点:
1. 佛教观点:佛教强调超脱世俗欲望,认为追求荣华富贵只会导致贪欲和痛苦的增加。
佛教主张要追求内心的平静和智慧,而不是物质的财富。
2. 儒家观点:儒家重视道德修养和人际关系,认为人应该追求仁义道德的实践,而不仅仅是物质财富的追求。
荣华富贵在儒家中被视为一种荣誉和责任,必须以谦虚、节俭和孝顺为基础。
3. 道家观点:道家强调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认为追求荣华富贵只会陷入功利与欲望的困扰。
道家主张追求无为而治和自我修养,以达到身心的平衡与和谐。
4. 基督教观点:基督教认为物质财富不是最重要的,真正的荣华富贵来自于与上帝的关系和追求灵性的扩展。
基督教强调仁爱、谦卑和无私的价值观。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观点是一种广义上的概括,并不代表所有历代祖师的观点。
不同的祖师可能有不同的看法和强调。
而且,个体的观念也受到家庭、社会和个人的经历和信仰的影响,因此可能会有很大的差异。
运气不好时,牢记这4个方法,转机随之出现
![运气不好时,牢记这4个方法,转机随之出现](https://img.taocdn.com/s3/m/f551ea23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1b.png)
运气不好时,牢记这4个方法,转机随之出现每个人穷极一生都在探索,关于自己的命运则是我们都很关心的。
古语有云:“夫治乱,运也;穷达,命也;贵贱,时也。
”这句话是说天下的安定与否,个人的贫富与否都是由命运、时机所影响。
命运对我们的影响如此之大。
是不是意味着我们只能认命呢?其实不然,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佛教主张诸法因缘而生,空无自性,因此命运也是因缘生法,没有自性。
这就说明人的命运和凶吉并不是一定的,人一生的境遇,往往会由于各种因素而改变。
在一次祈福中,有幸遇到一位高僧,高僧的开示让人豁然开朗,高僧用佛教的4个方法来转运。
01观念高僧言:“若能自识本心,念念磨练;莫住者,即自见佛性也。
”也就是说,如果能够认清自己的内心,并且坚持自己的想法,加以磨练,就能修得正果。
人的命运在于选择,而选择的核心是观念,观念也有对错,拥有错误的观念,往往会陷入迷途,拥有正确的观念,则能柳暗花明。
观念会影响着我们的思维,观念不同,我们的认知就不同,这也直接影响到我们的行为和情绪。
拥有正确的观念,我们的人生才有正确的选择,也才能有成功。
反观生活中那些成功的人,往往都拥有非凡的观念,正是因为这些观念的引导,他们才得以抓住时机,获得成就。
电影《沙漠之花》里那个反对割礼争取人权的国际名模,从索马里沙漠走出,但是她并不屈从,而是用行动改变命运,因为她始终相信人人平等,男女平等,这正是这样的观念让她不断为了自己而活。
树立正确的观念,才能引导我们走向更好的未来。
生活中我们要多学习他人的经验,多读书多积累,与时俱进,更新观念,这样才能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保持屹立,也更能抓住机遇。
02信仰“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
”高僧说道。
信仰是支撑人们拥有功德的力量源泉,拥有信仰且坚持信仰的人必有善缘。
信仰是一种精神力量,滋养心灵,指引方向。
拥有信仰的人从不孤单,拥有信仰的人从不害怕。
信仰可以拯救迷茫的人,信仰可以唤醒麻木的人,信仰使人向上,信仰催人奋进。
佛教对命运的命运看法
![佛教对命运的命运看法](https://img.taocdn.com/s3/m/428f200aeff9aef8941e06c1.png)
命运既然如此奥妙,那么佛教对于命运究竟有什么看法呢?1、佛教认为命运不是定型的,命运是可以改变的佛教虽然也讲命运,但是有别于外道机械的宿命论。
佛教主张诸法因缘而生,空无自性,因此命运也是因缘生法,没有自性。
坏的命运可以借著种植善因善缘而加以改变,像小沙弥增长福寿,就是有名的例子。
有一位证得阿罗汉果位的师父,一天在禅定中知道自己疼爱的徒弟只剩几天的寿命,心想:“这么乖巧的孩子怎么只剩下七天的寿命呢?真是太不幸了!不可以将真象告诉他,他小小的年纪,怎么承受得了这样的打击呢?”天一亮,师父压抑著悲伤,将小沙弥叫到跟前说:“好孩子!你有好久不曾回家看望父母了,你收拾行李回去和父母聚一聚吧!”不知情的小沙弥虽然感觉到师父的异样,但是仍然高高兴与地拜别了师父回家乡去了。
日子一天一天的过去,过了七天小沙弥还没有回来,虽然断了烦恼的阿罗汉,也难免为小徒弟的不幸遭遇而怅然伤感,心中正在为再也见不到徒弟而郁郁不乐时,小沙弥突然平平安安地回来了。
阿罗汉大为惊讶,牵著小沙弥的手上下打量地说:“你怎么好好地回来了?你做了什么事吗?”“没有呀!”小沙弥迷惑地摇头回答。
“你仔细想想看,有没有看到什么?做了什么?”师父不放松地追问。
“噢!我想起来了。
回家的途中,我经过一个池塘,看到一团蚂蚁被困在水中,我检了一片叶子,把它们救上了岸。
”小沙弥如实地回答,乌黑的眸子,散发著喜悦的光芒。
师父听了之后,马上再进入神通之中观看徒弟的命运:这个孩子不但去除了夭寿之相,并且有百岁的寿命。
小沙弥的一念慈悲,不但救了蚂蚁的性命,也改变自己的命运。
除了慈悲能改变命运之外,修福也可以转坏命为好命。
有的人认为自己罪障滔天、恶贯满盈,永远无法扭转命运,其实不然。
佛教认为再深重的恶业也可以减轻,好比一把盐,如果将它放入杯子之中,当然咸得无法入口。
但是如果把它撒在盆子里或者大水缸中,咸味自然减淡。
罪业的食盐无论如何咸涩,只要福德因缘的清水放多了,仍然可以化咸为淡,甚至甘美可口。
今生的一切都是命中注定吗
![今生的一切都是命中注定吗](https://img.taocdn.com/s3/m/9f06ca31af45b307e871977a.png)
今生的一切都是命中注定吗护眼色:绿橙棕黑字体:粗体大中小作者:学诚法师发布时间:2015-8-17 20:08:36 繁體版佛法认为,人的际遇是由业决定的,每个人都生活在因与果的网中,每时每刻的所遇、所作,既是果,又是因,延绵不断。
命运离不开今生的造作,但也不完全是由今生决定的。
一生的结束并不代表生命的终结,善恶业终将无误地显现它的作用。
问题一:今生的一切都是命中注定吗?1、网友:师父好!有一句话是“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
但是又有说“大善大恶之人可以改变命运”,那么这个改变命运也是前世因吗?又说“一饮一啄,莫非前定。
”是这么精确吗?学诚法师:“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和“一饮一啄,莫非前定”,都是说明业果的规律。
业果法则是极其精密、准确的,但不等于命运是注定的。
业不仅与前世有关,也与今生有关,命运的改变也是符合业果法则的。
2、网友:法师,是否人世间的一切悲欢离合、挫折磨难、荣华富贵都是命中注定?学诚法师:人的命运之轮由业力所掌握,若不懂得如何去改变业力,命运之轮的轨迹就无法改变。
可以学习《了凡四训》的故事。
3、网友:经历了一些事后,我对所谓的公平、正义充满了困惑。
按照佛家说法,我们不够高贵是上辈子的因,王侯将相另有种耳!只有认命吗?好不心甘呐!学诚法师:佛法讲因果绝非为了让我们“认命”,而是让我们可以正确的把握自己的命运,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平等。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因果,只要好好照着因果的原则去行为,就能够主导自己的生命。
4、网友:法师,我有个问题总想不明白。
中国人骨子里有个观念:“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这说法对不对呢?我们又说敢于和自己命运抗争的人是令人敬佩的,究竟哪种说法对呢?学诚法师:人生的际遇,在佛法上称为“异熟果”,是宿世之因在异时、异地、变异而熟的果相,由于难以获知其因,人们往往对命运感到难以捉摸、无可奈何,故认为是“天”在主宰。
其实,所有的结果都是由我们一手打造,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
佛教的人生智慧
![佛教的人生智慧](https://img.taocdn.com/s3/m/2d58eb27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e8.png)
佛教的人生智慧佛教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之一,拥有丰富的人生智慧。
这些智慧不仅可以指导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选择,还可以帮助我们在追求内心平静和幸福的道路上找到方向。
以下是关于佛教的人生智慧的详细解析。
1. 因果律:佛教教导我们,一切都有因果关系。
每个行动都会产生相应的结果。
因此,我们应该明智地选择我们的行为,因为我们将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2. 无常:佛教强调一切都是无常的。
无论是快乐还是痛苦,都是暂时的。
这个教义提醒我们要珍惜当下,不要过于执着于物质的追求,而是专注于内心的平静和智慧。
3. 禅定:禅定是佛教修行的核心之一。
通过冥想和专注,我们可以培养内心的平静和集中力。
禅定可以帮助我们超越烦恼和负面情绪,达到内心的平和与喜悦。
4. 慈悲与无我:佛教鼓励我们培养慈悲心和无我心。
慈悲心是关爱他人,帮助他人的心态。
无我心是超越个人利益和自我中心,关注整个世界的利益。
通过慈悲与无我,我们可以减少自身的贪婪和痛苦,同时也能为他人带来快乐和安慰。
5. 中道:佛教倡导走中道,避免极端。
过度的欲望和贪婪会带来痛苦,而过度的自我克制和苦行也会导致不平衡。
中道是指在欲望和克制之间找到平衡,以达到内心的和谐和平衡。
6. 缘起:佛教教义中的缘起理论解释了一切现象的起源和相互关系。
它告诉我们,一切事物都是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的。
这个理论提醒我们要看到一切事物的综合性和复杂性,而不是片面地看待问题。
7. 离欲:佛教认为欲望是痛苦的根源。
通过减少欲望和执着,我们可以减少痛苦,获得内心的自由和平静。
离欲并不是要完全放弃物质享受,而是要学会控制欲望,不被欲望所奴役。
8. 无所执着:佛教教导我们不要执着于任何事物。
执着会带来痛苦和不满。
通过放下执着,我们可以获得内心的自由和平静,同时也能更好地适应变化和不确定性。
9. 智慧:佛教强调培养智慧。
智慧是超越表面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和真相。
通过培养智慧,我们可以摆脱迷惑和困惑,找到真正的幸福和内心的满足。
佛教死亡观探析
![佛教死亡观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05cb1b0d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84.png)
佛教死亡观探析佛教是一个源远流长的宗教,拥有独立而完整的一套死亡观念。
在佛教中,死亡并不是一个终结,而是一个不断轮回的过程。
佛教认为,人的一生都是在不断地生、老、病、死的轮回中反复进行。
在这种轮回中,人们会经历各种各样的苦难和痛苦,直到悟道成佛才能够超脱生死的轮回。
佛教认为死亡是一个必然的过程。
佛教的核心教义之一就是无常,即一切都是在不停地变化和流动当中。
人的一生也是如此,生活中的一切都是暂时性的,包括生命本身。
佛教强调人应当认识到生命的无常性,并且接受并适应这种变化。
死亡作为生命中最终的变化,也是不可回避的。
人们应当学会接受并理解死亡的存在。
佛教对死亡持有一种宽容的态度。
佛教认为,人的一生都是在不断地追求幸福和满足的过程中渡过的。
佛教指出,人们对于欲望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无论多少欲望得到了满足,人们总会有更多的欲望出现。
这种欲望的追求无法给人带来持久的满足感,只会让人们越来越痛苦。
佛教认为,死亡可以解脱人们的痛苦,使人们超脱生死的轮回。
佛教鼓励人们接受死亡,并且通过修行来寻找解脱。
佛教提倡让死亡成为为人们的一种反思和觉醒的机会。
佛教认为,死亡是一个可以引起人们对生命的反思的契机。
佛教里提倡的「常念死亡」,是指在日常生活中时刻牢记生命的无常性和临时性,以此来提醒自己珍惜眼前的时光并追求有意义的生活。
佛教认为,人们对死亡的思考可以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和目标,激励他们更加努力地追求真理和解脱。
佛教对于死后的命运有着独特的见解。
佛教认为,人的灵魂并不会在死亡后永久地消失,而是会重新投胎转世。
佛教称这种投胎轮回为「生死轮回」。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会根据自己过去生命中的行为和修行的成果,得到相应的报应。
如果一个人在生前多做善事、修行行为良好,那么他在下一世就会得到更好的境遇和机会。
而如果一个人生前行为恶劣,造下了很多恶业,那么他在下一世就会受到相应的惩罚和痛苦。
佛教的死亡观包括死亡的必然性、对死亡的宽容、让死亡成为反思和觉醒的机会、以及死后的轮回和报应等方面。
儒释道的命运观:儒家最丧;佛家最正;道家最牛
![儒释道的命运观:儒家最丧;佛家最正;道家最牛](https://img.taocdn.com/s3/m/87459bf1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26.png)
儒释道的命运观:儒家最丧;佛家最正;道家最牛什么是命运?简单的来说,人的出身,即是命,也是一个人生命的起点。
命好,出生于大富之家;命苦,出生于贫困之所。
然而,命并非一成不变的,因为还有一个“运”的存在。
少年贫寒,若鸿运当头,一样可以时来运转,走向人生巅峰。
所以,“运”能改命。
我很喜欢《布衣神相》中的一句话:“人各有命。
我信命,但不认命。
”你呢?这一生,如果事与愿违,你,真的愿意认命吗?如何看待命运?且看儒释道三家的命运观。
命运儒家讲究入世,教化万民。
对于命运,孔子在《论语》中说道:“不知命,不以为君子也。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因此,在当时那个年代,人人笃信上位者“受命于天”,老百姓应该“安分守己”,万不可逆天而行。
孟子也说:“莫非命也,顺受其正。
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
”大概意思是说,天命不可违。
顺天而行,尽力而为,死得其所,才是正命。
若逆天行事,自不量力,白白送死,就只能是死于非命了。
儒家这种命运观,且不论对错,至少给人的感觉很不舒服,让人看不到希望,用现代的话就两个字“很丧”。
儒家佛家讲究出世,人人平等,一草一木皆有佛性,因此,也最是中正平和。
对于命运,佛说:“种甘草甜,种黄连苦,种瓜得瓜,种果得果。
”没有上位者的说教,有的,只有让人开悟的苦心。
我只告诉你此中缘由,至于如何选择,全在于你自己。
正所谓,如鱼饮水,冷暖自知。
《大涅槃经》中说道:“一切众生,不必尽因过去本业受苦乐也。
”意思是说,一个命运的好坏虽受因果轮回的影响,但更加重要的是现世的修行。
也就是佛家所说的“现世报。
”行善积福,今生一样会有欢喜福报;作恶多端,今生一样难逃苦果报应。
佛家的命运观,如黑暗中的一座灯塔,纵然苦海无边,却有一线希望,堪称“最正。
”佛家道家讲究离世,无为而无不为,道法自然。
这里有必要提一下,道法自然,其实是道法于自然。
自然之道,是最大的道,尚在天地之上。
天大地大又如何?我效法自然,地位并不在你之下。
佛学的五种人生态度
![佛学的五种人生态度](https://img.taocdn.com/s3/m/d7fa2048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bd.png)
佛学的五种人生态度
佛学中,有五种人生态度,它们被称为"五种命运观"或"五种人生观",表示不同的对待和理解人生的态度。
以下是这五种人生态度的简要介绍:
1. 欲望态度:这种态度认为人生的目标是追求个人欲望和享乐。
它强调个人的物质享受和感官满足,追求快乐和享乐的境界。
然而,佛学认为欲望的追求是无尽的,会带来痛苦和轮回的循环。
2. 离忧态度:这种态度认为人生的目标是通过摆脱痛苦和忧虑来获得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它强调通过修行、禅定和冥想等方法来超越世俗的忧虑和纷扰,追求内心的宁静。
3. 道德态度:这种态度认为人生的目标是追求道德和伦理的价值观。
它强调通过遵守道德规范、行善积德、关心他人等方式来实现自身和他人的幸福与福祉。
4. 知足态度:这种态度认为人生的目标是满足于现有的条件和境遇,不追求过多的物质财富或地位。
它强调知足常乐,学会满足于简单的生活和内心的宁静。
5. 忘我态度:这种态度认为人生的目标是超越自我的存在,追求无私和利他的境界。
它强调放下自我,关注他人的幸福和利益,通过奉献和利他行为来实现自我超越和慈悲心。
这五种人生态度代表了佛学中不同的观点和理念,旨在指导人们在人生中寻求内心的平静、追求真正的幸福和意义。
它们提供了不同的人生取向和行为准则,帮助人们面对人生的挑战和困境,以更有意义和有益的方式生活。
1/ 1。
佛学对命运的解释
![佛学对命运的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684e5692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1c.png)
佛学对命运的解释
人们一直对命运的概念有着疑惑而又晦涩的态度,这可能是因为一个人的命运似乎没有确定的范围。
然而,佛学通过它的概念和价值观来解释命运,其中包括苦、无常和宿命。
首先,根据佛教,所有的生活都有苦。
事实上,苦是生活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并且每个人都将经历这种苦。
佛教认为,每个人都可以从苦中找到一些积极的东西,甚至可以从苦中学到Something。
因此,我们可以接受苦而不失望,并将它转化为助力,从而获得令人满意的结果。
第二,佛教也讲述了无常的概念,即一切都是瞬息万变的。
这个概念更加强调了一个人的命运是没有固定的,同时它也提出了一个有趣的观点:一切都无常,我们不需要依赖我们现在的某些情况来定义我们的生活,也不需要依赖它来影响我们的未来。
因此,我们应该适应生活中的多变性,并充分利用它们。
最后,佛学还认为宿命是一种不可逆转的命运,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宿命,即一个人生活的目标,而且这个目标不会因为任何原因而改变。
但是,佛教也认为,虽然宿命不可逆转,但是我们可以使用我们的行为来改变我们的未来,并有助于实现宿命。
总的来说,佛学有助于我们理解命运,我们可以从苦中学到,适应无常,并努力实现宿命。
虽然佛学的概念和价值观可能晦涩难懂,但只有在理解它们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充分理解生活,并对自己负责。
因此,我们有必要继续深入研究佛学和它对命运的解释,并以此指导
我们的生活。
《受戒》读书心得
![《受戒》读书心得](https://img.taocdn.com/s3/m/310f986c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12.png)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受戒》读书心得《受戒》是一本关于佛教的著作,作者通过探讨佛教的核心理念和修行方法,深入解析了佛教对人们生活的指导意义。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受益匪浅,对佛教的理念和修行方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以下是我对《受戒》的读书心得。
首先,《受戒》向读者详细介绍了佛教的基本概念。
佛教强调人的内心修行和超越世俗的追求,而不是拘泥于物质财富和外在的虚荣。
佛教主张通过觉知和禅定来实现内心的平静和解脱,从而摆脱一切痛苦和纠结。
这种解脱并不是逃避现实,而是通过觉知和智慧去认识和面对人生的无常和苦难,从而找到内心的平静和智慧。
在阅读《受戒》时,我深深感受到佛教对于内心修行的重要性。
通过觉知和禅定,我们可以洞察和觉察自己的痛苦和困惑,从而解脱自己的心灵。
这种具体的修行方法,如坐禅、行禅等,被详细地介绍和解释。
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追求物质的满足和享受,而忽略了内心的平静和智慧。
佛教的修行可以让我们重建内心的平静和自由,从而更好地面对人生的挫折和变化。
此外,《受戒》还深入阐述了佛教的道德规范。
佛教强调五戒和十戒等道德准则,这些准则对于我们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和维护社会和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遵守戒律,我们可以保持思想的清净和行为的廉洁,从而培养内心的纯洁和善良。
佛教的道德准则提醒我们要摒弃贪婪、嗔恨和愚痴等负面情绪,培养慈悲和智慧,以利益他人和自己。
在阅读《受戒》的过程中,我还注意到佛教对于智慧和觉悟的强调。
佛教认为通过智慧,我们可以认识事物的真实本质和内在联系,从而超越痛苦和无明。
觉悟是指对生命和宇宙的本质的领悟和理解,它是通过修行和觉知来实现第1页/共2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的。
佛教通过智慧和觉悟,教导人们超越自己的局限和无知,从而获得真实的幸福和解脱。
《受戒》还提到了佛教的宇宙观和命运观。
佛教认为宇宙是无始无终、循环不息的,人类的一生只是轮回中的一环。
命运是由我们过去的因果决定的,而我们的行为和修行将影响未来的因果连锁。
佛教对「人生命运」的看法
![佛教对「人生命运」的看法](https://img.taocdn.com/s3/m/89b5a41ec5da50e2524d7fe1.png)
【當代問題座談紀實】之六佛教對「人生命運」的看法星雲大師講弟子滿義記錄「世間上,不論是富商巨賈,或是販夫走卒,每個人對自我都有一些期許和信仰。
一般人除了信仰宗教以外,有的人相信金錢萬能,有的人相信權勢有力,有的人相信情愛美好,有的人相信友誼關懷勝過一切。
當然,也有的人相信因緣果報,但是,芸芸眾生中絕大多數的人還是喜歡相信命運」。
以上是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於二○○三年十一月十五日在上海普門經舍主持「當代問題座談會」時,針對「佛教對命運的看法」所做的開場白。
大師認為,生活裡,每個人最關心的問題,莫過於「自己」;而自己的問題之中,又以「命運」最為重大。
因為一般人對於自己的明日不能預知,對於自己的前途無法掌握,便想探索命運,甚至把一切歸咎於命運。
例如,有的人從小到大,學業順利、事業成功、愛情得意、家庭美滿,一切都很順心如願,他就慶幸自己有好的命運;有的人一生坎坷,挫折不斷,他就感嘆造化弄人,時運不濟。
究竟人有沒有命運呢?大師肯定的說:所謂「命運」,其實就是「因緣」。
大師引述佛言「諸法因緣生」,以及六祖大師說:「心好命又好,富貴直到老;命好心不好,福變為禍兆;心好命不好,禍轉為福報;心命俱不好,遭殃且貧夭。
心可挽乎命,最要存仁道;命實造於心,吉凶惟人召;信命不修心,陰陽恐虛矯;修心一聽命,天地自相保。
」最後結論出「命運與我們的口言身行,尤其存心善惡,有很大的關係」。
大師不諱言:「一個人的一生,有時候因為一句話,或是一個人、一件事、一塊錢、一本書、一個環境、一個觀念、一個思想,都會產生關鍵性的影響。
」不過,大師強調:「我們生命周遭的人、事、物,雖然有時可以影響我們的禍福、有無,但那只是一時的,究竟最終的命運,還是操之在我;命運絕對不是天神可以左右,也不是像算命先生所說,能夠預知,如《了凡四訓》的作者袁了凡,其一生的際遇不就說明命運是可以改變的嗎?再如佛教裡的『沙彌救蟻』、『烏龜報恩』,不都是命運可以改變的最好明證嗎?所以自己才是決定自己命運的主人。
佛教死亡观探析
![佛教死亡观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7dab2a07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f31fb74.png)
佛教死亡观探析佛教是一种富有哲学思考的宗教,对于死亡和生死问题也有其独特的观点。
佛教认为,死亡是生命不可避免的一部分,是一个人世间存在的自然现象。
而且,佛教也提供了一种特殊的观念来理解死亡,即“轮回转世”,即一个人在死后会重生到另一个生命形态,直到最终解脱。
佛教对于死亡的态度可以总结为四个方面:接受、平静、无常和解脱。
佛教教义主张人应接受死亡,面对生老病死的现实。
佛教律之一提到:“无论贵贱圣凡,人皆须相临终。
” 佛教倡导人们在面临死亡时不要抗拒,而是要接受并从中领悟生命的无常。
因为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是生命自然规律的一环。
通过接受死亡,一个人能够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佛教认为人在面临死亡时应保持平静。
佛教强调内心的净化和冥想,以使人们能够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宁静。
佛教认为,内心的平静是摆脱人生痛苦和追求解脱的必要条件。
在面对死亡时,保持内心平静能够帮助一个人从容面对死亡,并更好地投入到下一生命的旅程中。
佛教强调生命的无常。
佛教认为一切事物都是无常的,包括生命也不例外。
佛教律中有一句名言:“常住我心,一切都是无常。
”佛教认为,人们常常陷入对事物的执着和依恋,而无常的觉悟则是解脱的前提。
人们应该意识到生命的无常性,减少对物质和世俗的追求,以及对一切事物的执着。
只有领悟到生命的无常,人们才能真正地理解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佛教的终极目标是解脱。
佛教强调通过修行和觉悟来实现心灵的解脱。
佛教认为,人们通过修行可以净化心灵,解脱自己的苦难和痛苦。
当一个人能够达到解脱的境界时,不再受生死轮回的束缚,获得了永恒的解脱。
佛教对于死亡不仅是接受和面对,更是一种通向解脱的过程。
佛教对于死亡有着独特的观点和态度。
佛教认为死亡是生命不可避免的一部分,人们应该接受死亡、保持平静、意识到生命的无常性,并通过修行获得解脱。
佛教的死亡观不仅是对死亡问题的一种哲学思考,也是对生命的一种深刻理解和探索。
佛教的死亡观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理解和面对死亡的方法,并为人们追求解脱和内心平静提供了指引。
佛教死亡观探析
![佛教死亡观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a72606bf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ffd1a7f.png)
佛教死亡观探析
佛教认为生命是无常的,死亡是不可避免的。
因此,佛教对死亡有一种特殊的看法,认为死亡不是结束,而是一个过程的开始。
死亡不应该被害怕,而应该被看作是一个转变的机会,从而为灵魂的转世和轮回铺平道路。
在佛教中,生命被看作是一个“五蕴”体系,即色身、受、想、行、识。
几个蕴体说明了人的生命和它的可以被分解的元素,也就是肉体、感觉、思维、言语和神智。
当一个人逝世后,他的识蕴将离开他的身体并进行超越。
佛教认为,在死亡过程中,识蕴(也被称为阿赖耶识,即藏在无限量的记忆中的灵魂)会生存下来,反映着人们的道德选择和贡献,这可能影响到他们在下一个生命中的体验。
因此,佛教教导我们要关注如何在活着的时候创造积极的行为,以便在死后获得更好的体验。
另外,在佛教的信仰中,实际并没有“灵魂”的概念。
佛教认为,人的心灵一个个离散的要素,并被称为“五蕴”。
也就是说,当一个人死亡时,这些蕴就被分解,其中识蕴是唯一伸出去的部分,从而载着人的道德积累,挑战着轮回循环。
佛教对死亡的观念并不是建立在痛苦或悲伤的同时,因为它认为世间所有的事物都是无常的,生命无可避免地要接受死亡的现实。
佛教希望人们更深入地探索这个过程,更全面地了解灵魂受到的影响,但不是以悲痛或沮丧的方式。
总之,佛教看待死亡的方式承认了生命的周期性,认为死亡不是结束,而是一个无休止的轮回。
因此,死亡被看作是生命过程的一部分,而不是一个恐怖的末日。
佛教同时倡导人们要在生命中创造积极的行为,以便在死后获得更好的体验。
浅析佛教因果论
![浅析佛教因果论](https://img.taocdn.com/s3/m/2510bbcf6f1aff00bed51e13.png)
浅析佛教因果论1450005 闻贡源在漫长的人类文明史中,无数圣贤哲士对命运这一主题进行过思考,创立了许多关于命运的学说,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两种:一种是说命运掌握在神祗手中,要改变命运只有依靠神灵;另一种则认为,人的命运早已前定,无可更改,人只有听从命运的摆布。
实则不然。
佛教的因果律是通看三世的。
善恶因果贯通了三世渐次受报,业力的大小轻重也决定了受报的先后等次。
今生的作善作恶,即生未必受报;今生的遭遇多半由于往世业力的果报,今生的所为多半尚待到后世感报。
佛教认为:人的命运遵循着因果的规律,种下什么样的因,就收获什么样的果,所谓“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果”。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
”这是我们推定人生三世因果并驾驭自己命运的最简单的原理。
同样地,佛教所说的因果律,也并非一般人所误解的宿命论或定命论。
唯有重大的业力不能转变而被成为“定业”之外,人是可以凭借后天的努力来改善先天的业因的。
可见即便是因果定律,也不离缘生法则。
放下过去,立足现实,面向未来,这是我们对待命运唯一积极的态度。
命运就是我们自己,要转变命运,只有转变自己。
现世的努力与懈怠、修善与作恶,通过转迷失为觉悟,转凡夫成觉着,使命运最终操之于手。
星云大师,从因果中悟到了人应该乐观进取,虽然宿世的恶业形成今世的障碍,但只要肯耐心培养当下的善缘,改善过去的恶因,未来必定有无限的希望。
懂得因果,可以让我们勇于面对挫败,勇于面对自我。
只要我们自己不负“因果”,“因果”必定也不会辜负我们。
《楞严经》云:“因地不真,果招纡曲。
”若大家心中都有“因果”观念,则任何时候都会融融恰恰,相安无事。
佛教用十二因缘来描述一个人的生命过程: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
过去世一切烦恼,通是无明,以过去未有智慧光明故,则一切烦恼得起故,是以过去烦恼悉是无明也。
从无明生业,业即是行,以善不善业,能作世界果故,故名为行也。
佛教如何看待命相
![佛教如何看待命相](https://img.taocdn.com/s3/m/81b7d3627e21af45b307a8fe.png)
所谓风水,风是空气,是来自空中的活力;水是万物生长之必需,是来自地下的活力。有了这两种活力的配合,再加上能够吸收充分阳光的地理位置,那不等于近人所说的生命三要素:阳光、空气、水吗?
可是我所熟识的名地理学家李易浓先生说:要有1、积功累德2、生辰八字3、地理风水,三个条件都配合得好,才能够富贵寿考。所谓生辰八字,就是先天的命理;所谓积功累德,就是后天的努力修养;地理、风水只占其中三分之一。如果命坏而又心恶、行为不正,不会找到好的风水;纵然已得好的风水,也会遭受水灾、地震等的自然灾变所破坏。而且他又说:“三分风水七分做。”也就是风水必须加上人为的努力,去改善环境。因此,从佛教的立场说,风水、地理虽然有其道理,但也未必是决定的道理。
另外,我们北投中华佛教文化馆新馆的地理位置,只因我本人从四周环境和方位所得到的自然反应,觉得非常舒畅,所以没有请地理师之前,就已做了择地的决定,结果,由专家们勘定之时,都说:“好!好!”|我可说是一个毫无地理、风水知识的人,只是知其原理,认为此理与彼理,应该理理相通才是。因此,我既信又不信;为了我自己,我不必去信;为了随俗,以慰大众,请专家勘定做为参考,也无伤大雅。所谓参考,仅止于参考,不可盲从盲信,否则反而会遭致心理上的困扰及生活上的不便。
佛教典故中的生死观如何面对生命的无常与不确定性
![佛教典故中的生死观如何面对生命的无常与不确定性](https://img.taocdn.com/s3/m/d2b0c369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9b.png)
佛教典故中的生死观如何面对生命的无常与不确定性佛教是一个重视生死观的宗教,其典故中蕴含着对人生无常和不确定性的思考。
在面对生命的起伏和变化时,佛教提供了一种独特的生死观,使人们能够以平和的心态迎接各种挑战。
本文将从佛教典故的角度探讨生死观如何帮助我们应对生命的无常和不确定性。
一、生命的无常性佛教认为生命的存在是无常的,一切都在不断变化和流逝。
典故中的“访筹白骨”正是对这一观念的生动描述。
据说,释迦牟尼佛在修行时遇到一位女子,她向佛陀展示了一枚筹码,象征着生命的短暂。
佛陀以此为引,引发了对生命无常性的深入思考。
面对生命的无常,佛教教导人们要抱持一种无我的心态,不依附于外在事物,以免被变化所困扰。
正如典故中的佛陀所示范的,我们应该带着一种超然的心态来面对生命的无常性,不为外界因素左右,从而保持内心的平静。
二、生命的不确定性佛教典故中的“舍身饲虎”向我们展示了生命的不确定性。
据传,一个叫般若的比丘尼舍身喂虎,表现出了对生命的放下,以及对境遇的无惧。
这个典故启示我们,在生命中会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面对这些不确定性,我们需要一种相同的勇气和释然。
佛教教导人们克服对生命的执着和執念,抱着一种觉悟的心态去面对生命的不确定性。
正如“舍身饲虎”所传递的启示,人们应该学会舍去对生命过分执念,以及对未来的过度担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理解和感受生命的自然流动。
三、生死观的启示佛教的生死观教导人们要超越生命与死亡的边界,摆脱生死对于灵魂的束缚。
典故中的“临终妙应”告诉我们,死亡并不是终结,而是灵魂进入另一个循环。
这一观念使人们对生命和死亡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在面对生命的无常和不确定性时,佛教提醒人们要继续修行追求觉悟,超越个人欲望和執念,认识到生命和死亡只是轮回中的一个阶段。
这种观念使人们能够超越物质世界的束缚,从而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平和与从容。
结论佛教典故中的生死观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应对生命无常和不确定性的指导。
面对生命的无常性,我们应该以平静的心态来面对各种变化;在生命的不确定性面前,我们应该学会释然和接受。
改变命运
![改变命运](https://img.taocdn.com/s3/m/e8b1e2e6b8f67c1cfad6b86c.png)
改变命运,要靠自己。
《佛教对命运的看法》:“习惯、迷信、感情、权势、欲望、业力虽然能控制我们的命运,但是命运并不是定型而不可改变。
因为一切的习惯乃至业力都是我们自己造作的,只要我们善加摄持正念、谨言慎行,仍然可以将乖舛的命运转变为美好的命运。
那么命运又如何改变?改变命运有什么方法呢?一、观念可以改变命运;二、信仰可以改变命运;三、结缘可以改变命运;四、持戒可以改变命运。
”
注:星云大师认为,要想改变命运,不一定要去看相、算命、卜卦,也不一定要找神明来解运。
改变命运要靠自己,改变命运的方法是:一、道德的观念:举心动念,只要合乎义理、人情、道德,命运就会不一样。
二、正确的信仰:不要迷信,不要邪信,不要让神权控制,要信仰具有历史、有道德、有人格、有能力的对象,他能帮助你,避免你走岔了路。
三、善意的结缘:你好心好意,与人为善,与人祝福,给人帮助,给人方便,各种善意的结缘都可以改变命运。
四、合理的持戒:不做非法的事情,不动非法的念头,一切行为都在法理、人情与义理之中,命运就不会变坏。
佛家对算命看法及意义
![佛家对算命看法及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e732bee3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33.png)
佛家对算命看法及意义佛教主张人虽有先天累世所积的业力(即所谓命运),然透过后天的努力修行,业力是可以消解的。
业力有「不定」业力及「定」业力两种。
其中又以不定业力居多,「定」业力较少。
换言之,不定业力是可经由后天的努力而加以改变。
而「定」业力虽然不能改变(必然发生),但透过后天的努力修行,也可大事化小,重业变轻报。
故而佛教是不主张算命的。
所谓算命或预测命运,一般大众其实误解良深。
「真实」的命运,是由先天的「人地事物时」及后天的「人地事物时」组合而成,算命只是利用出生之时间或空间(星象)之「开始点」,来预测未来未发生之「将来点」。
故而算命其实只是在算「先天」的部分,而「后天」的人地事物时,因尚未发生,其实是不可预测的。
「人」对「先天」的业力主宰力不大,但后天的「未来事」主宰力,则完全操之在我。
换言之,后天的努力愈大,后天部分所占的比率即愈大,相对的,先天的支配力量就相对减小。
故而命运乃是先天加上后天所呈现的最后结果,问题的症结在于先天及后天所占的比率若何,无人知晓,唯有佛能得知。
先天比率强,即可预测命运,先天比率低,命运即算不准。
综上可知,若认为「命定论」,无疑是走入迷信的死胡同,将永难超生。
若铁齿认定「人定胜天,无命可算」,也是一种迷信,两者都是偏见,都是邪论。
厘清了上述有关命运的观念,然后才可言及算命之功能。
既然算命充其量只是在算「先天」的部分,当然其预测仅能供作参考,若预测是好命,但「后天」不努力,也未必是好命。
若预测是「坏命」,只要多加提防,努力化解,也未必是坏命。
算命,严格而言,其必行性是在于趋吉避凶,但因为算命具有相当程度的「暗示」作用,若用之不当,也会有反作用发生。
所以,「到底要不要算命」,如果您认为算命只是算先天的部分,而后天的部分则成之在我,持这样的心态即可算命。
而且,算命才具有良性的趋吉避凶的作用。
若果您认为算命可以百分之百准确预测,则您千万不可算命,如此完全抹煞后天的部分,将更加重先天的支配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佛教的命运观紫虚居士著摘要壹、前言贰、佛教的因果律参、佛教的业报论肆、缘生论伍、意志力──行陆、命运柒、宿命论与命定论之探讨捌、结论摘要:本文以佛教的观点来探讨命运的问题,命运就是一个人一生所出现各个果报的总和。
命运与佛教所说的因果论、业报论及缘生论有密切的关系,一个人自心的‘行’也决定命运之好坏。
命运组成的要素为因、缘、行、果四者。
本文皆有详述。
本文中也探讨命定论不能成立的理由,以及学佛之人对命运应有的看法。
壹、前言命运就是一个人的遭遇与状况。
每个人一生的情况从出生就不一样,有人出生就在有权有势、生活优裕的家庭,有人却出生在濒临死亡边缘的地方(如今日非洲一些地区)。
有人生来就身心健康五官美好,有人却是体弱多病四肢不全。
有人一生常遇贵人,诸事风顺,有人却到处碰壁一生潦倒。
有人是多子多孙寿终正寝,而有人却是孤苦无依客死异乡。
每个人的生命旅程确是大不相同,这是命中注定或别有原因?我想很多人都希望知道。
现在报纸广告上登载的命相专家、术士及各种数法神算可以说多如牛毛,有紫微斗数,有刘伯温、诸葛等神算,还有易经、八卦、占星术等等,有本土的也有外来的,洋洋大观,美不胜收。
很多神坛、庙宇也用鬼神之神通,替人预卜吉凶、解因果改命运,真是热闹非凡,对这些命理、风水之说佛教徒要怎么对待?这是学佛的人应该知道的。
我个人所研读之佛经不多,尚未看到佛经中有详细谈论风水、命理之事,只知道释尊是不赞成佛弟子从事星相、占卜风水等行业,但好像也没有特别排斥他们。
我个人认为风水、命理虽然并不完全正确,学佛的人不要相信这些,但也有一些道理。
佛教中的因果论、业报论、缘起论等与‘命运’之说似乎有相当的关连。
我个人要在我们的通讯上谈命运这种事情,不是想要大家去了解社会上这些五花八门的命理神算到底是怎么回事:主要原因是‘命运观’对人生有很大的影响。
一个人若抱持著「宿命论’或‘命定论’,认为今生今世一切发生的事都已‘命定’,该发生的一定会发生,不会发生的再努力也不会发生,这种人的生活态度可能会很消极,他不会积极去做任何事情,什么学佛行菩萨道对他都没有意义。
反之,一个人若抱持著极端的‘意志论’,认为没有什么因果业报的想法,这种结果很容易使人变成骄慢自大,甚至产生像希特勒这种野心份子。
对社会、人类造成莫大伤害,因此,培养一个正确的命运观是有其必要。
我个人希望经由命运观的探讨,我们能建立一个健康与正确的命运观,使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能心存善念、烦恼减少,生活充满生气与希望。
在本文中个人以佛法中的因果、业力、缘生等论点来探讨命运的问题,这些都是我个人的意见,若有问题请各位读者来函指正。
贰、佛教的因果律要谈命运首先要了解佛教的因果律,佛教认为世间一切现象的发生与消灭都要受因果律的支配,有因必有果,这是佛教的根本道理之一。
佛教讲‘三世因果’,所谓‘三世’是指时间上的过去世、现在与未来世。
因果的意思是说,现在发生的‘果’与过去所作的‘因’有关,未来将要发生的‘果’与现在造作的‘因’有关,由此,未来的‘果’与过去所作的‘因’亦有关。
由于三世的时间在定义上可以很长也可以很短,例如,我们可以说前一分钟是过去,后一分钟是未来,那么说话当时就是现在。
但在本文中所称的今世是指这一生,‘过去世’是表示从很久以前(无始)到今生开始前这段无限长的过去时间,而‘未来世’是指下一生开始到无限长的未来时间。
‘三世因果’就是说我们这一生所发生的一切事都与‘过去世’所造作的某些‘因’有关,而‘未来世’将会发生的事与我们‘现在世’所造作的某些‘因’有关。
佛教有一句名言‘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做者是。
’所以,我们不必有什么宿命通或天眼通,只要看我们现在正在受的果报及正在做的事情,就可以大略推知我们的过去与未来的状况。
人一生所以有不同的遭遇与状况,佛教的因果律是重要的因素之一。
‘好命’的人主要原因就是过去世多做种种善事,种下很多善因。
反之‘歹命’的人就是过去世坏事做太多。
种善因会形成‘善种’,这是人之所以有福报的来源(详见本刊‘谈福报的本质’),起善心做善事,供佛、念经、布施、持戒等都是种善因。
而不信因果,毁谤三宝,起恶心造恶业都是种恶因,机缘成熟就会有‘恶运’临身。
然而对‘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及‘三世因果’的道理很多人不相信,这可能与我们现实的一些经验有关。
的确在生活中,我们常会见到一些很好的人,但生活却很潦倒,甚至不得善终,而有一些作恶多端的人却能活得既富裕又舒适,像这样善人也不见得好,恶人也不见得会不好的现象,使很多人误认为没有因果律存在,其实不是这样,像这样‘因果不明显’的事,只是其中有些原因我们凡人不得而知,并不表示做坏事没有果报,只是机缘未到而已。
有一个城隍庙上挂著一块横匾,上面写著「终有一天等到你’,就告诉这些作恶多端的人,‘善恶到头终有报,不是不报,只是时机未到。
’很多人之所以会怀疑因果律这事实,主要是一般人无法看到或知道‘过去世’所发生的事情,但我们也不能一切事都要以自己眼见为凭所知为证,否则就很容易成井底之蛙,只能坐井观天了。
试问有谁见到过孔子或黄帝,谁见过自己的祖先?我们也只有靠过去的记录而相信其存在。
而因果律是巨观物理现象的基本定律,在我们所见的物质世界中它是正确的。
而人事的善恶因果在历史上也有很多记载,但很多人还是不相信,似乎没有什么道理。
实际上,‘真正了知’因果律存在的人很多,只是一般人不知道而已。
参、佛教的业报论与命运有关的第二个理论就是业报论,佛教讲业力,‘业’是佛教的专有名词,一个人身体做一件事,则此事有时会对其他众生有影响(有时不会),若此人对其所做的事或对做此事的影响产生执著,那就形成此人的‘身业’。
同样的,若人有言说,对其言说内容或影响产生执著就有‘语业’。
若人起心动念产生思想,并对其所想及其影响产生执著就有‘意业’。
一般人在世间都会造身口意三业。
‘业’以现代的话来比喻就类似‘惯性’或‘记录’。
我们身体有动作,嘴有言说或心有起想,不是过后就什么都没有,而是留有‘余势’,就好像运动的惯性:一个物体受外力作用后开始运动,当外力移去后,此物体不是立刻停止而是继续在运动。
身口意的作为也是如此。
此外,身口意之一切作为都会反映到第六识形成为‘名色’或进一步熏习到第八识而成为业识种子,好像身口意业记录在名色与第八识之中。
所以我说‘业’类似一种‘记录’。
有业之后就有作用之力称为‘业力’,如同惯性运动的物体尚有动力一样。
有业力就会形成果报,称为‘业报’。
众生由于过去无限长的生命过程中(不一定是人类)所造的‘业’几乎无限多,这些累积的‘业’会产生一个最终决定的‘业力’,这些包括贪业、杀业、……等。
由于业力的累积及其产生果报的过程是极为复杂奥秘,除非是已证得平等性智的报身佛,一般凡夫是不得而知,例如一个人死后投胎转世,生到那一道?或投生人道的那一户人家?这些都是受某一种业力的影响,我们无法知道。
‘业’有‘共业’与‘别业’,共业是两个以上的众生做相同一件事所造的‘业’,‘别业’则是众生各自所造的‘业’。
共业的果报经常呈现的形式是集体灾难或福报,例如一次大地震,一场大火灾或空难很多人一起死亡,这些人有可能是‘共业’产生的果报。
有人运气不好会赶上死亡的班机也许是有‘共业’的问题存在。
肆、缘生论第三个与命运有关的理论是佛教的缘生论(又称缘起论),佛教讲‘诸法缘生性空’,这是说宇宙各种现象都是本体(佛教称为‘空’)起‘无明’而如幻生起,其之发生除无明为主因外,还要一些外在的条件共同参与,这些条件每一个都被称为‘缘’。
例如埋在土中的种子(因)必须有充足的水份与阳光(缘)才会发芽(果),如果只有‘因’而没有‘缘’,果报还是不会产生。
在使一件事情发生的所有条件之中,影响最大且最主要的称为‘因’,其他则称为‘缘’。
此外,在一件事情的果报没有发生前,它的‘因’是永不会消失的。
而‘缘’对一件事情的发生而言,只是‘偶然的际遇’而参与其事。
故有‘因缘际会’之说。
佛教说‘因果’与‘缘生’而不说‘缘果’与‘因生’就是这些道理的关系。
‘缘’既是一种偶然的参与其事,人应该多做善事,使善缘的数目增多,则因果事情发生时就比较有机会得到善缘相助以化解因果,使伤害减低。
反之,就较会有恶缘加入,使果报伤害更严重。
伍、意志力──行与命运有关的另一项重要因素就是意志力,我称为‘行’(不是受想行识的行,也不是十二因缘中的行)。
这个行是一种意识心,就是我们常说的‘意志’,它是我们的感官(如眼睛、耳朵等)与心识(包括所有八识)共同作用的综合结果,而经由第六识表达出来。
行与过去生的习气及今生的经验都有关系。
‘行’的作用极为复杂,它包括‘自主性’与‘非自主性’两种力量,自主性力量源于‘自性’,而非自主性力量是过去世业力的表现。
当我们在讨论某一因果事件时,此事件的业力不包括在‘行’的非自主性力量之中。
事实上,由于我们过去世所造业几乎无限多,某一个事件的业力对‘行’的影响是微不足道的。
这个‘行’是我们修行的对象,我们修行首要在消除业障,也就是在消除第六识与第八识的各种无明,当各种无明消除干净,这个‘行’的非自主力量就没有了,只剩源于‘本心’的自主力量,我们就解脱自在了。
修行使‘行’改变,内心的名色与业识种子逐渐清净,当然表现在外的行为也改变了,人生的际遇当然也会改变,也就是说透过修行,人的命运是会变好的。
陆、命运有了以上的认识之后,我们就可以用佛教的观点来探讨命运了。
命运可以用以上所说的因、缘、行、果四个要素来表达。
如图所示,果是由因缘与行三者经复杂的影响而产生的。
一件事情已发生就是一个‘果’,累积一个人一生所出现的所有‘果’就是这个人这一生的遭遇与状况。
而‘因’是指与此件事情有关的过去业因。
‘缘’是指发生此事件当时的各种偶然参与的外在条件。
‘行’是指事件发生当时自己下的决定。
此四个要素分别说明如下。
一、‘因’的影响:‘因’是决定天生命之好坏的最主要因素,一个人过去世好的业因多,生下来时有好果报的机会就多,当然出生就‘命好’机会也就多了。
佛经在说做某些善事就有某些人天福报,如护生不杀则会有身体健康与长寿的果报。
有些小孩子生下来就多病或残废,可能就与某些不好的业因有关(如过去生杀业太重。
)有些人一生多病痛,医治也好不了,也许就是过去世某些业障(内因)或因果(外因)所致。
一个人内心的障碍(即业障)会导至生理或心理的疾病,佛教称‘业障病’,也是‘前世疗法’所治疗的一些病。
一个人自己造恶业为什么会导致业障病?在此以一例子来说明:若某人长时间以某种法器(如桃木剑之类)施法害人,则他的潜意识(尤其施法是在定中进行)受熏习知道这种法器会伤人很可怕,到未来有一生他也许因机缘成熟而重现这种潜意识,他就会产生对这种法器的恐惧,这就是果报。
一个人若长时间在恐惧害怕之中,至引发疾病,那就是‘歹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