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第四单元知识点整理(岳麓版必修二).doc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是一本涵盖了我国历史的教材,主要介绍了从鸦片战争到抗日战争这段历史时期的重要事件、人物以及影响。
对于中学历史学习者来说,掌握“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中的知识点非常重要。
因此,本文将对本教材中的重点知识进行总结,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历史知识。
一、鸦片战争及其影响鸦片战争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它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中国与西方列强的贸易不平衡;二是中国拒绝西方列强的走私行径;三是西方列强对中国贸易的渴望。
此时,英国在推销鸦片的同时,也迫使中国放开对外贸易的限制。
鸦片战争结束后,中国与西方国家签订了一系列的条约,这些条约严重削弱了中国的主权,开启了侵略的历史。
这期间中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大幅度下降,国际地位也大幅度降低。
因此,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二、洋务运动恢复中国的实力是中国在面对外来侵略和强权威胁的过程中一直致力于追求的目标。
洋务运动就是在此背景下发生的一种社会运动。
该运动的主要目的是借鉴西方技术及管理制度,为中国的现代化发展打下基础。
在此期间,很多有能力的人才投身于新兴的产业。
同时,中国也开始采用外国现代科技和建筑技术,兴起了一些新的商业企业。
洋务运动的成果曾经创造了许多历史上的第一,如世界上第一艘铁甲舰,第一艘蒸汽轮船等等。
该时期对于推动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和促进中国各种产业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
三、义和团运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混乱的局面让中国面临了更多的挑战。
在此时,义和团运动应运而生。
此次运动的发生是因为晚清政府的腐败和贪污,日益侵略的外国势力及其教会,在这样的情况下,大量农民和城市小民加入了义和团。
他们不满外来势力的压迫和威胁,因此采用直接的方式对付上述的势力。
20世纪初,义和团的行动导致了《八国联军抵华协定》的签订。
历史必修2知识总结 岳麓版.doc
单元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发达的古代农业1、中国原始农业的创始人:神农氏“制耒相,教民耕作”。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2、耕作方法的发展:%1原始社会:刀耕火种;%1春秋战国:铁犁牛耕是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春秋战国时期农用动力方面的革命: 牛耕的出现。
西汉赵过推广耦犁,东汉推广到珠江流域,隋唐江东出现曲辕犁。
3、耕作技术:春秋战国:垄作法;西汉:代田法;魏晋南北朝:耕耙糖技术。
4、耕作制度:一年一熟,宋以后一年两熟或一年三熟。
宋朝我国经济重心移到江南地区。
5、水利的兴修:战国时秦国李冰修建了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了“天府之国”。
曹魏翻车, 唐朝创制筒车;宋朝出现利用水力的高转筒车,明清出现风力水车。
6、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铁犁牛耕是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1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7、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夏商西周:井田制(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春秋:私田出现,井田制破坏;公元前594年,鲁国初税亩承认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战国: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
北魏至唐朝前期:均田制。
明朝:丈量全国土地,按人丁和田亩多寡收取赋税。
二、古代中国手工业1、成就:高超的冶金技术,享誉世界的制瓷业,异彩纷程的丝织业。
(1)冶金业%1商周时期:是青铜时代的繁荣时期,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礼器等。
%1春秋时期:铁器时代的到来(两汉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东汉杜诗发明水力鼓风冶铁工具, 南北朝的灌钢法)。
(2)陶瓷业商朝已烧制原始瓷器,东汉青瓷,北朝白瓷,唐代形成南青北白,(越窑青瓷,邢窑白瓷); 宋代五大名窑:定窑、汝窑、哥窑、官窑和钧窑。
景德镇是著名“瓷都”。
明青花瓷。
清代: 粉彩瓷器。
(3)丝织业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缓丝织绸的国家。
汉代:丝织品经丝绸之路远销欧洲、中国被称为“丝国”。
明清:明朝的花楼机能制造精细的丝织品,在丝织业发达的江南首先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机户出资,机工出力,雇佣关系)。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必修二的历史比较深奥,并不是凭看几眼课本就能理解的,课后还需要多花时间对所学知识再次复习。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大家有用!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归纳1、中国古代农业、手工业、商业经济政策的特点?农业特点:①以家庭为生产的基本单位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③注重精耕细作④犁牛耕是中国古代农业的重要耕作方式手工业特点:①手工业生产部门不断增加与劳动分工越来越细②手工业生产技术不断进步③手工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与工场手工业出现④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式并存⑤经济重心南移与手工业生产布局成相应变化⑥古代手工业生产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还远销亚、非、欧许多国家,广受欢迎和赞誉商业特点:①商业起源早,并且再不断的发展②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连,相辅相成③受重农抑商政策制约,发展艰难而曲折,商业和商人地位低下④商业市场形式多样⑤城市商业经济发达⑥国内贸易、对胃贸易发达⑦货币种类不断丰富,商人群体活跃经济政策:①历朝大多执行重农抑商政策②对经济的控制非常全面、具体、严密③实行禁奢移政策2、对比民营手工业和官营手工业。
民营手工业:民间私人自主经营、民间消费品(在市场流通)、商品生产性质;在重本抑末的社会环境下发展艰难官营手工业:行业收归官办,由政府垄断,除皇帝特别赏赐外平民不得使用。
“工官”工场的制造工艺水平代表当时手工业的最高技术水平。
行业之间相互隔绝,新技术难以推广,往往导致失传。
元代以后,工匠被编入专门的户籍,由专门机构直接管理,不得脱籍改业,必须世代相袭,承担指定的工役。
高中历史必修二必备知识一、陶瓷发展史①唐宋五大名窑:河北定窑、河南钧窑、江西景德镇窑、浙江龙泉窑、陕西耀州窑②商代到东汉:陶过渡到瓷东汉末:制瓷技术成熟、青瓷、白瓷唐代:出现南青北白两大系统宋代:五大名窑元代:景德镇成为制瓷中心出现青花瓷明清:粉彩瓷、珐琅彩二、“市”的发展:①秦代:管理“市”的法律规定,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②汉代:进行集中贸易的“市”由专门的管理机构。
2024年岳麓必修二历史知识点归纳
2024年《岳麓必修二历史》课程中的三个重要知识点归纳如下:知识点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在20世纪30年代,世界各地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这场战争主要由两个对立的阵营组成:同盟国和轴心国。
轴心国由德国、意大利和日本组成,他们试图通过侵略和扩张势力来改变战后国际秩序。
同盟国则由美国、英国、苏联和中国等国家组成,他们对轴心国的侵略表示强烈抵制。
通过激烈的战斗和决定性的战役,同盟国最终获胜,对轴心国进行了制裁和处罚。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不仅改变了世界地缘政治的格局,还对战后的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它促使了国际组织如联合国的成立,并在德国和日本等国家进行了战后重建。
这场战争还揭示了战争破坏和人道主义灾难的性质,并加强了对人权和全球和平与稳定的重视。
知识点二:冷战与东西方对抗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紧张关系愈发加剧,最终导致了冷战的爆发。
冷战期间,美国和苏联之间的对抗以及他们各自的盟友之间的竞争是主要特征。
美国主张资本主义和民主,而苏联则主张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冷战期间,东西方对抗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领域达到高潮。
这期间,两个超级大国之间进行了核武器和太空竞赛,同时进行着间接战争,特别是在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中。
东西方对抗对世界造成了巨大的不稳定和紧张局势,威胁到了全球的和平与安全。
知识点三:全球化与经济发展全球化的发展也带来了一些争议。
一方面,全球化为许多国家带来了经济增长和就业机会。
另一方面,全球化也造成了贫富差距的加大、环境破坏和文化冲突等问题。
对于各国政府来说,如何应对全球化的挑战和机遇,促进经济发展和公平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综上所述,2024年岳麓必修二历史课程中的三个重要知识点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战、冷战与东西方对抗以及全球化与经济发展。
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学习,学生们将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和影响,从而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历史意识。
【经典】岳麓版历史必修二知识点、经典、详细、全面、丰富、.docx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0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一、农业的起源 (一)概况1、采集经济一>种植业 (1) 传说:神农氏(2) 产生:①黄河流域,粟麦,半坡②长江流域,水稻,河姆渡 (3)影响:定居,五谷2、狩猎 -------- >家畜饲养业 (1)六畜和十二生肖 (二)特点:1、 地理分布:长江黄河流域,南稻北粟2、 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二、生产工具的发展及影响(二)影响:提高生产效率;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 三、水利灌溉 (一)发展概况 1、 上古传说:大禹治水 2、 商周:井田沟V 血纵横3、 春秋:(1)楚相孙叔敖修芍陂(2)吴王夫差开和沟(3)中原使用桔棒4、 战国:(1)秦国李冰,都江堰,成都平原(2)秦国郑国,郑国渠,关中平原5、 西汉:(1)西域:坎儿井(2)漕渠、白渠,大规模治河工程(王景治理黄河)6、 曹魏:翻车 7:唐朝:筒车 四、耕作方式1、 商周:大规模简单协作,“千耦齐耘”2、 春秋:个体农耕,铁犁农耕(1) 原因:①生产工具(铁犁)和耕作技术(牛耕)进步 ②私有土地出现(2) 特点:拥有部分土地,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3)评价:①是什么?特点+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
② 积极: ③ 局限: 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稳定生活,有积极性;社会稳定的基础。
A. 封闭性,自给自足,狭隘B. 分散性,个体小农,难以扩大生产C. 落后性,阻碍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D. 脆弱性,过度剥削容易使其破产第0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一、土地所有制(一)原始社会:土地公制(二)商周:井田制,土地国有1、商朝:出现2、西周:最鼎盛(1)概念:(2)实质:名义上是国家公有,实际上公田为贵族占有,私田氏村舍成员的份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3)作用:①存进农业的发展②巩固分封制3、春秋:开始崩溃(1)根本原因:生产力提高(牛耕、铁犁)(2)表现:①公田抛荒,②私田私有,③税制改革(齐国“相地而衰征”;鲁国初税亩)4、战国:商鞅废除(1)法律:废止井田制,全面肯定土地私有制(2)阶级:根据军功培植新兴大土地所有者(三)春秋战国后1、土地国有制:均田制、屯田制2、私有制:(1)君主,(2)地主私有土地,形成的二种方式:公田私有,军功获得,土地兼并(3)自耕农3、土地兼并:(1)汉代:土地兼并成为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对应编户齐民制度)(2)北魏:抑制土地兼并,采用均田制(对应租调制)(3)宋初:田制不立,不抑制土地兼并,(沿用唐朝中期的两税法)(4)明清:商品经济发展,重农抑商一>土地兼并进一步发展(一条鞭法,摊丁入亩)4、赋税的来源:自耕农、地主二、农业经营方式【经营方式】: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关系1、商周:井田制2、春秋战国(1)自耕农,男耕女织(2)雇工:主仆关系,劳役,清中期获得凡人地位(3)租佃:①含义P9②概况/A.战国产生| B.汉代比较普遍C.宋代日益普遍化:仅次于自耕农,契约,实物地租,分成租,定额租、D.明清进一步发展:货币地租③影响:A.人身控制减弱B.提高积极性,促进农业发展(原因:永久租佃土地的权利,契约,分成租,定额租,货币地租)C.促进农业商品化第0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一、汉代的四大经济区 1、 概况:1) 2) 3) 4) 2、 特点:1) 2) 山东:喈山以东,中原,最发达的地区,最重要的粮食产地 山西:喈山以西,关中+河西、巴蜀,传统的农业区 江南:地广人稀,经济落后,差距大 龙门碣石以北:传统的畜牧区或半农半牧区,以长城为界分塞内、塞外 战国到东汉,全国经济区域呈现出多样性和经济实力发展不平衡的特点 山东山西是传统的农业区,长期居于全国经济重心地位二、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 原因:概况:1、 2、3、 影响: 经济发展不平衡、战乱、五逃(天、官、军、钱、愚) 两晋:八王之乱 中唐:安史之乱 两宋之际:靖康之变劳动力、生产工具、技术向江南传播 民族融合 文化融合 丰富人民生活 北方生态改善,但是农业生态坏境恶化 1) 2) 3) 1) 2) 3)4)5) 三、经济重心南移1、 原因:2、 概况:3、 影响: 启示: 1) 2) 3) 4)5)6) 1) 2)3) 4)1) 2) 3)4) 5) 1)2) 3)4)人口南迁,劳动力增加,生产水平“量”变 人口南迁,带去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生产水平“质”变 南方社会环境相对稳定自然条件相对优越 -------- 巨大潜力 统治者重视民族融合,人民辛勤劳动六朝:南方开始赶上北方,南北趋于平衡 中唐:开始南移 南宋: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明清:南方不仅是农业重心,也是工商业重心 江南经济发展 南方人口大量增加 文化重心南移南北方之间交通运输业更快发展(隋唐大运河) 南方过度开发导致生态破坏(唐朝) 合理利用外来劳动力 引进先进工具和技术 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 领导者要重视发展经济 ) 保 护 生 态 可 持 续 发 展第04课农耕时代的手工业1、生产部门不断地增加,分工越来越细2、生产技术不断地进步,长期领先于世界3、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明清时期出现资芽4、三种经营形态并存5、于工业以农业为基础,受农业生产制约6 、于工业布局与经济重心南移形成相应变化第0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解题】农耕时代,是整个古代社会,直到鸦片战争;这一时期的商业和城市是从属于自然经济的。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单元体系总结【第4单元】
(3)结果:增强了企业活力,解放了生产力,工业开始腾 飞,成就举世瞩目。
11
3.第三次:20世纪90年代以来 (1)内容: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粗放式经营向 集约式经营转变。 (2)原因:党中央在认识国情和总结社会主义经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建设经验 教训的基础上,决定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深化经济体制改 革。核心是把企业推向市场。 (3)结果:有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迈向21世纪。
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1
单元体系总结
2
单元知识框图
3
专题归纳整合
一、 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 1.土地改革 (1)原因:解放战争基本取得胜利,新解放区尚未进行土地 改革,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2)核心内容: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私有 制。 (3)意义: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开辟了道 路。
12
word部分:
请做:单元验收 (四)
点此进入该word板块
13
4
2.农业合作化 (1)原因:分散的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2)核心内容:把土地等主要的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公有 制,实行集体经营。 (3)意义:进一步解放了生产力。
5
3.人民公社化 (1)原因:党的一些领导人主观地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 大,公有化的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因此片面 追求公有化的程度。 (2)核心内容:提高公有化程度和扩大规模。 (3)影响: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
8
(3)结果:这种体制在建国初期,对恢复国民经济,发展社 会主义经济曾起到积极作用,并取得一定成就。但它超越了历 史发展的阶段,严重的弊端使企业失去了活力。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必背知识点梳理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必背知识点梳理中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随着生产工具地不断改进、生产技术日益完善和水利工程的不断兴建,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在中国形成并日臻成熟。
2.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农业生产,“男耕女织”式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农村的主要经营方式,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3.中国古代土地制度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
商周时期的井田制是一种土地国有所有制,从春秋战国时起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取代土地国有制,成为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
4.中国古代素以手工业发达著称,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中国古代在冶炼、纺织、制瓷等手工业部门中取得突出成就,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5.中国的手工业长期受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始终是农业经济的附属存在,明清时期虽然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但由于受到封建生产关系的阻碍,中国始终没有进入工厂手工业时代。
中国古代的商业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1.春秋战国时期,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但整体来看,古代中国商业发展始终处于封建政府的压制之下。
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的进步,商业繁盛促使中国古代都会的大量兴起。
2.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经历了从周到唐的严格限制阶段和宋至明清的放松限制阶段。
周到唐实行严格的坊市制度,商业活动受地域和时间限制,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城市的职能主要是政治军事中心,市场规模不大;宋代以后坊市界限被拆除,打破了空间限制,乡村可以贸易、打破了时间和经营围限制,出现了夜市草市晓市,政府放松限制,城市经济功能大大加强。
3.明清时期农耕经济和工商业繁荣的表现①生产技术水平明显提高,经济作物广泛种植,商品化程度提高,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
②明中叶以来,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办工厂,占据了主导地位。
③工商业市镇兴起,商品流通扩大,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
在流通中广泛使用,商业资本日趋活跃。
④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实力雄厚,形成了徽商、晋商、闽商、宁绍商人等大商帮。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归纳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归纳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归纳必修二的历史不仅仅要求我们重视知识的记背,还要求我们要注重培养我们辩证的看待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能力。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历史重要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一、鸦片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1)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是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外因)(2)表现:①农村家庭手工棉纺织业破产(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标志)②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和城乡商品交流发展,受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影响③城市手工业受沉重打击④洋行大量增加⑤买办(殖民地半殖民地里替外国资本家在本国市场上经营企业,推销商品的代理人)和买办化的商人出现(3)影响:一方面带来了灾难;另一方面又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市场和劳动力。
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二、洋务派近代工业的创办1.创办近代军事工业企业名字创办时间地址创办人安庆内军械所(最早) 1861 安庆曾国藩江南制造总局(最大) 1865 上海曾国藩李鸿章福州船政局 1866 福州马尾左宗棠天津机器局 1867 天津崇厚2.兴办近代民用工业企业名称创办时间创办人备注上海轮船招商局 1872 李鸿章中国近代第一家轮船公司开平矿务局 1878湖北织布局 1890 张之洞汉阳铁厂 1890 中国近代第一个近代化钢铁工业3、军事工业性质、特点性质封建性企业特点(官办企业)使用新式机器生产,出现了新的生产力,但企业都是官办的(用国家的经费由官吏来办理),由封建官僚管理。
产品由清政府分配给军队使用。
一个工厂形同一座衙门。
4、民用工业性质、特点性质带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特点(官督商办)(官商合办) 采用西方先进技术和设备进行生产,生产出的产品除供给国家和军队使用外,还投放到市场上,对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势力的扩张,客观上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三、洋务派创办近代工业的影响它引进了西方国家的近代生产方式,第一批近代企业在中国出现了;培养了一批近代科技人员;在客观上对本国封建经济起到一定的解体作用,从而刺激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民用工业的兴办,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
岳麓版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岳麓版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归纳岳麓版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归纳一、古代农业耕作方式演变(1)刀耕火种(原始农业)(2)石器锄耕(耒耜)(3)铁犁牛耕:春秋出现,汉代后,铁犁牛耕成为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二、农业的精耕细作生产工具:春秋战国—铁犁;西汉—耦犁、耧车(播种工具);隋唐—曲辕犁耕作方法:春秋战国—垄作法(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法);西汉—代田法水利工程:都江堰(战国);漕渠、白渠、龙首渠(汉)灌溉工具:翻车(三国)、筒车(唐朝)、高转筒车(宋朝)、风力水车(明清)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时间:春秋战国原因:①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普及,提高了生产力。
(根本原因)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特点:①以家庭为生产单位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③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地位:小农经济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评价:积极①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②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做出了贡献消极①小农经济比较脆弱,容易破产②是我国封建社会繁荣的原因,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蒸汽”的力量1、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标志:18世纪60年代,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标志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开始。
2、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条件:①海外殖民扩张和掠夺,为工业革命提供了资金来源,也扩大了海外市场;②圈地运动的进行,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劳动力资源并促进国内市场的扩大;③手工工场的发展使技术改革和机器发明的条件成熟;④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的确立,成为工业革命发生的巨大动力和政治保障。
3、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①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使英国率先完成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②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经济地理状况和人口结构,促进了许多新兴城市的产生,加快了城市化进程;③为第三产业的发展准备了条件;④促进了科学共产主义的诞生;⑤社会关系: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⑥促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和逐渐成熟:Ⅰ、世界各地联系加强Ⅱ、列强在全球扩张,殖民体系形成Ⅲ、促进科学共产主义的诞生走向整体的世界1、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标志:1866年德国,西门子制成发电机标志着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
高中岳麓版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一、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A❀(1)农作物:水稻(南)、粟(北)(引进作物:玉米、番薯)❀(2)生产工具的变革:1原始农业:刀耕火种2商周:主要使用耒和耜3春秋战国:铁器和牛耕出现4唐代:曲辕犁5灌溉工具:三国翻车、唐代筒车(3)水利设施的完善:❀1春秋战国:芍陂、都江堰、郑国渠(水旱从人,不知饥馑)2汉代:漕渠、白渠、坎儿井、治理黄河(4)生产方式的变化:1千耦其耘:商周时期大规模简单协作2自耕农经济:①原因: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进步;私有土地出现②产生:春秋❀③特点: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规模小,难扩大再生产二、古代中国主要的土地制度A❀(1)井田制:1形成:商周时期2实质: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2)私有制确立:1形成:战国时期2原因:私田逐渐私有;税制改革承认土地私有;商鞅变法从法律上确认土地私有❀(3)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君主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自耕农土地私有制(4)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土地兼并三、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B(1)以种植业为主,畜牧业为辅(2)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3)“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四、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和特征B❀(1)金属冶炼术的演变: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2)纺织技术:1丝织技术:①西汉中国被称为“丝国”称号②唐代发明了缂丝技术❀2棉纺技术:①元代: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②元明时期:江苏成为棉纺织业中心,棉纺织业新兴的手工业部门❀③明代后期:棉布成为广大人民的主要衣料(3)陶瓷:1陶器的发明:新石器时代:黑陶、彩陶、白陶❀2制瓷技术:①东汉末年:青瓷②南北朝:白瓷③隋唐时期:技术臻于成熟,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④宋代:瓷都景德镇,出现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窑体系⑤元代:创造了青花和釉里红,开始进入彩瓷时代⑥明代:创造了斗彩和五彩瓷⑦清代:创造了粉彩和珐琅彩3影响:唐代瓷器大量出口,取代丝绸成为中华文明的象征(4)手工业经营方式的变化:❀1官营手工业:①产生:西周时期②特点:官府统一经营管理、工匠职业世袭;生产范围广、规模大、分工细致;明代以前占据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 第四、五单元复习提纲
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课标要求】(1)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2)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意义。
【知识梳理】一、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49~1956】1.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1)条件:①新中国政权得到巩固,国内外环境相对稳定;②1952年底经济基本恢复:农村完成土地改革,城市没收官僚资本建立了国营经济、合理调整了资本主义工商业;③外交上一边倒,与苏联结盟,得到经济援助;苏联工业化的经验、教训提供借鉴。
(2)指导:过渡时期总路线。
(3)实施:“一五”计划。
(4)特点:①发展生产力与改造生产关系相结合;②重点发展重工业;③通过计划体制;(5)成果:①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②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改变了民族工业近百年来“后天畸形”的局面,进一步说明民族独立是现代化的前提。
2.社会主义三大改造(1)原因:①个体生产无法适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②防止农村封建生产关系复发;③为了早日建成社会主义;(2)过程:①农业:1953年普遍建立以土地入股、统一经营为特征的初级农业合作社,1955年出现兴办高级合作社高潮;②手工业:以合作社的形式,从分期、分批、分片改造到一次性合作化高潮;③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初级是加工定货、统购包销和经销代销,高级是实行赎买政策,进行公私合营。
(3)性质:把私有制改造为公有制,社会主义革命性质。
(4)评价:①积极:建立起生产资料的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和计划经济体制,改变了国家的经济结构、阶级结构、社会主要矛盾和社会制度,为工业化发展开辟道路;②消极:改造过程中出现冒进、过激行动,所有制形式单一,超越了生产力实际。
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7~1966】1.探索成就(1)正确方针——“八大”:①召开:1956年北京;②内容:主要矛盾变化、主要任务和建设方针;③评价:结论正确,符合实际,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次成功探索,但在实践中未能坚持下来。
【优化方案】历史岳麓版必修Ⅱ精品课件第四单元单元优化总结
名称 项目
农村改革
城市改革
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有 增强了企业活力,有 历史作用 利于农业的现代化建设 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 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和健康发展 改革都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解 放和发展生产力;农村改革有力地推动了城 联系 市改革;都调动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推 动了社会经济快速发展
例2
原因 党中央在认 识国情和总 结社会主义 建设经验、 教训的基础 上,决定加 快经济体制 改革
内容
结果
这次调整将 把企业 进一步有利 推向市 于解放和发 场 展生产力
(2010年高考四川卷)右图是四川宁江机 床厂的一则广告,发表在 1979 年 6 月 25 日的《人 民日报》上。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该报首次刊登 推销产品的广告。这一现象的积极作用包括( ) ①促进企业技术革新,提高企业产品质量 ②开 拓国内国际市场,实现中外合作生产 ③鼓励企 业大胆探索,变革企业经营模式 ④突破计划经 济体制,推动商品经济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内容
例1
1953 年,我国开始对农业进行社会主
义改造,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在农村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下对这两种制度的
分析评价,正确的是( )
A.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B.是作用完全不同的两种经济政策
C.是为了调整生产关系以发展生产力
D.是为了纠正经济工作中的“左”倾错误
内容
结果 增强了企 业的竞争 实力,逐 渐形成了 一批有实 力和活力 的大企业 集团,使 国有资产 大幅度增 加
发展多种 所有制经 济体制, 调整产业 结构,改 变企业管 理方式, 实行政企 分开等
时 间 20 世 纪 90 年 代 以 来
历史:第四单元知识点整理(岳麓版必修二)
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1.背景: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新生的人民政权得到巩固;经过调整,195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支援。
2.路线和任务:1953年提出和制定(1)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即一化三改造;(2)“一五”计划(1953年—1957年):①借鉴苏联经验,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
②同时有步骤地促进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借鉴苏联经济建设的经验;中国工业基础差,底子薄;建设巩固国防的需要。
)3.成就:①到1957年底,新建了飞机制造、汽车制造、发电设备、冶金设备以及重型机械等工业部门,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②中西部地区新建了钢铁、煤炭、电力等工业设施,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
社会主义工业化全面展开。
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1953—1956年)1.目的:为了适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
2.改造方式:(1)农业和手工业:走合作化道路,组织生产合作社。
农业的途径是: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2)资本主义工商业:①策略:利用、限制和改造。
②方法:赎买和国家资本主义;(运用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等形式,将其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最高形式是公私合营;①1953年个别企业公私合营;②1956年全行业公私合营。
)3.意义: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三、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得与失1.中共八大的正确认识和决议:1956年(1)对国情的正确认识:在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起来后,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落后的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最新历史岳麓版一轮课件:必修2 第4单元知识点全整合
农也常被排除在“人民”之外。
据材料,分析该时期社会阶层变化带来的主要影响,谈谈你对社会阶层划
分的理解。 提示: 影响: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 ( 三大政治制度 ) 确立;通过三大改造确 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理解:社会阶层的划分是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表现;存在社会分层就是承
认社会不平等;政治原因造成的社会分层是不合理和不公平的表现,因此人们
〔史学争鸣〕
对社会主义改造的不同评价
社会主义改造是20世纪中国的重大历史事件,通常被看作中国社会主义制
度建立的标志。近年来,随着单一公有制经济被突破,如何评价社会主义改造 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
观点一
基本肯定社会主义改造
这种观点认为,社会主义改造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了 如此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这的 确是伟大的历史性胜利。尽管存在一些问题和缺点,但总体上反映了历史发展 的趋势。
必 修 二
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单 元 整 合
﹝历史时空﹞
﹝归纳拓展﹞
1.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经济结构和经济体制的变动
新中国成立初到中共十一 届三中全会前 由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 表 经济结构并存到单一的社 现 会主义公有制及建立高度 集中的统一管理的计划经 济体制 照搬苏联模式;中国共产 原 党缺乏经济建设经验;主 因 观上追求“一大二公”, 急于实现工业化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到20 世纪90年代初 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结构 到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 、 多种经济结构并存;从计 划经济体制向以计划经济 为主、 市场调节为辅的经 济体制转变 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工业 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 , 并借鉴了外国经验 ,实行 改革开放 20世纪90年代以来 20 世 纪 90 年 代 以 来,向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转变 认识国情和总结社 会主义建设的经验 教训,加快经济体 制改革
高中历史必修二岳麓版第4单元复习
19c末 末
1911
三民主义பைடு நூலகம்
课本 62
各阶层 联合 五四运动 国内矛盾
尖锐
1919
课本65页 课本 页
课本66 课本
�
农民 阶级 地主 阶级
太平天国 义和团 洋务运动
太平天国和第 推动王朝中兴, 推动王朝中兴, 二次鸦片战争 巩固统治 刺激
自强, 自强,求富
资产 阶级
维新运动 挽救民族危机 甲午战争战败 推翻清王朝 辛亥革命 建立资产阶 级共和国 维新变法失败 八国侵华 清成走狗 巴黎外交失败 二十一条 民族工业的发展 新文化运动
鸦片战争 (1840- - 1842) )
第二次鸦片战 争(1856- - 1860) )
直接原因 虎门销烟 根本原因
进一步打开 打开中国 进一步打开 中国的市场 市场
甲午战争 (1894— 1895) ) 朝鲜东学党 起义 侵华野心蓄 侵华野心蓄 谋已久. 谋已久.
八国联军 侵华(1900)
镇压义和团 运动 为了进一 为了进一 步侵略瓜 侵略瓜 分中国
历史必修(Ⅰ)
政治文明历程
单元复习
第四单元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两条基本线索: 两条基本线索:
1,从鸦片战争开始,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一步步的加深, 从鸦片战争开始,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一步步的加深, 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 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 2,伴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中国各阶层进行了一系列的抗 伴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 中华民族奋起. 争,中华民族奋起.
课本第 59页 页
运动 阶层 (级)
根本原因
国内矛盾 激化 民族矛盾 尖锐
其他原因
列强侵略 自然灾害 反洋教斗争 遭压制
最新修订岳麓版历史必修二全册知识框架(1).
(岳麓版-必修2)《经济成长历程》最新修订全册知识框架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一)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起源:约一万年前,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地域分布:黄河、长江流域,形成南稻北粟的生产格局农业的起源基础:生产工具的出现农作物:培植粟、水稻,逐渐出现“五谷”家畜饲养:“六畜”、农业和家畜饲养业并存发展工具材料:石、木、骨器青铜器铁器商周以前:主要使用木耒和骨耜生产工具的变革春秋战国:铁器和牛耕开始出现耕作工具汉代:犁壁、牛耕得到广泛的推广唐代:曲辕犁中国传统步犁基本定型精耕春秋战国:芍陂、都江堰、郑国渠细水利设施的完善汉代:漕渠、白渠、坎儿井、治理黄河作明代潘季训编著的水利专著农业原因:生产力水平低下生千耦其耘特点:大规模简单协作产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进步模生产方式的变化原因私有土地出现式产生:春秋时期的自耕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形特点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成规模小,难扩大再生产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的产业模式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精耕细作日臻完善的农业生产模式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模式(二)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土地公有制:原始社会存在,生产力落后的表现形成:商周时期阡陌纵横,成“井”字型特点有“公田”、“私田”之分“公田”集体耕种,收获物全部缴纳给贵族井田制“私田”是村社成员的份田,有使用权,无占有权性质: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原因铁制农具的使用,私田增多;战争的频繁中瓦解各国的税制改革(齐国的相地而衰征、鲁国的初税亩)国大量公田抛荒古表现部分“私田”逐渐私有代时间:战国时期的“公田”、“私田”逐渐转化为私有土地土私有制确立原因齐国、鲁国税制改革承认土地私有地商鞅变法从法律上确认土地私有制制君主土地私有制度土地私有制多种形式地主土地私有制(土地兼并是其最主要的来源)自耕农土地私有制产生原因:土地私有制的存在,土地兼并是必然现象汉代:土地兼并愈演愈烈土地兼并发展趋势宋初:不抑兼并明清:土地买卖日益普遍国家对策:均田制、限田制、屯田制原因:土地兼并导致土地的集中,并产生大量失地农民战国:产生租佃关系发展汉代:较普遍日益普遍宋代:成为仅次于自耕农的经营方式明清:普及全国,成为农村经济的主要形式趋势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减弱租佃关系在农村中的比重逐渐增大(四)农耕时代的手工业青铜冶青铜时代:夏代(二里头文化)到春秋末期炼技术技术相当成熟:工艺精湛、器物造型生动,纹饰铭文丰富青铜器特点:数量多、种类齐备(礼器、兵器、食器、工具)钢铁冶春秋时期发明了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金属冶炼炼技术技术手段改进:块炼铁生铁硬度高性能好的钢术的进步春秋时期用木炭冶铁冶铁燃料汉代开始用煤作燃料,并用于冶铁,北宋普遍流行南宋末年,开始用焦碳炼铁,明朝流行开来上古时期发明了养蚕缫丝技术丝织技术西周丝织技术有了较大发展西汉丝绸远销欧洲,中国被称为“丝国”纺织技术唐代发明缂丝技术,极具艺术神韵(衣被天下)宋末元初:棉花由边疆向内地传播农元代:黄道婆推广先进棉纺织技术,发明脚踏三锭纺车耕棉纺技术元明时期江苏的松江成为棉纺织业中心,时棉纺织业成为新兴的手工业部门代明代后期:棉布成为广大人民的主要衣料的陶器的发明:新石器时代——彩陶、黑陶、白陶手东汉末年:青瓷工南北朝:白瓷业从烧陶隋唐时期:技术臻于成熟,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到制瓷制瓷技术宋代:瓷都——景德镇,出现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窑体系元代:创造了青花和釉里红,开始进入彩瓷时代明代:创造了斗彩和五彩瓷清代:创造了粉彩和珐琅彩影响:唐代瓷器大量出口,取代丝绸成为中华文明的象征产生:西周时期官府统一经营管理,工匠职业世袭,为官府劳作特点生产范围广、规模大、分工细致官营手工业明代以前占据着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地位优势资金雄厚,规模经营,精细分工与协作,工匠集中管理严格,有利于古代手工业技艺的提高官私手工业弊端不计成本,不入市场,供官府和贵族消费的消长缺乏竞争,强制劳动,超经济剥削手段,激化矛盾生产关系调整:征役制到雇募制兴起:春秋时期,“工商”与“士、农”并为“四民”原因:生产力的提高、生产关系的变革、私营工商业的兴起发展:明代中叶后取代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私营手工业唐代以前:以农民家庭副业和城镇家庭小作坊经营方式形式组织生产的变化唐宋以来:私营手工业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明中后期;孕育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五)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产生:原始社会末期“以物易物”原因:生产力进步——剩余产品的出现、社会分工的发展商朝:产生了专门的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商业的发展周朝:实行“工商食官”的政策春秋战国:私商逐渐取代官商成为商人的主体发展隋唐政治大一统和大运河的开凿促使商业贸易蓬勃发展陆上、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空前繁荣农宋代:出现世界上最早纸币“交子”,集镇、夜市兴盛耕元代:纸币广泛流通;时明清商业发展出现新特点,货币经济占主要地位,白银广泛流通代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区域性大商帮出现的商城市特点:商业交易受官府的严格限制,官方设“市”业周秦至唐布局分明:坊、市分开城市职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和军事重镇与城市的繁荣城市特点: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监控,布局和功能发生重大变化城宋代市坊破界:突破了空间和时间限制,出现“夜市”、“草市”、“晓市”市城市职能:经济功能大大加强明清:许多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城市兴起,原因商业的不稳定性及商人的流动性强调耕战、加强中央集权的思想产生战国:商鞅变法制定重农抑商政策——商业为“末业”重农抑商汉代:汉高祖采取歧视商人的政策,“重租税,禁购置地”演变中唐以来:抑商政策有所松动,商人地位有所提高明清:继续采取重农抑商的政策后果:阻碍了明清以来新经济因素的成长,是导致中国落后的重要原因(六)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生产技术、经营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农业双季稻得到大面积扩种,水稻单位面积产量提高玉米、番薯等高产作物引进和种植,广泛种植棉花等经济作物近农耕经济高度发展手工业: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办手工业占主导地位代商品流通扩大,广泛使用白银,商业资本活跃前商业运河沿岸、江南地区发展起众多工商业市镇夜耕地面积扩大和人口增长明清国力强盛GDP在世界总值中所占比重很高的人口众多的大城市数量增多是世界经济贸易的中心地区之一发根本原因:生产力的提高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展条件机户占有生产资料,拥有资本购买劳动力工匠脱离土地,失去生产资料、成为人身自由的劳动力与特征:商品生产、自由雇佣劳动、工场手工业(三个要素)苏州:工匠分“匠有常主”和临时工两种,形成劳动力市场迟概况景德镇常年受雇者按年或按季发钱,临时工按日或计件发钱资本主义萌芽分工协作,社会化程度高和劳动效率较高滞限制经营、强制摊派,低价征购,苛税盘剥抑商措施颁令实行矿禁,限制工商业活动阻碍海禁原因以“天朝上国”自居,不需要外来物资防范“外夷”侵犯和沿海人民的反清斗争产生后果:强化农耕自然经济形态,压制了工业化变革.统治者对外禁闭国门,对内压制工商业清朝中国脱离世界发展大势,失去工业化契机近代前夜的危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完成向近代工业国家的转变西方西方国家对外疯狂展开殖民扩张,建立殖民统治表现:中西国力兴衰易位,中国社会陷入深重的危机之中(七)经济根源:资本主义萌芽要求扩大市场原因社会根源:欧洲人对东方黄金的追求新航路开宗教动力;基督教号召进行圣战和扩张辟的背景造船、航海技术取得巨大的进步新条件政治保证:欧洲君主强化王权,扩张势力,全力支持海上探险航1487年迪亚士抵达好望角路新航路开葡萄牙(东)1497—1498年达伽马到达印度的辟的过程1492年哥伦布抵达美洲开西班牙(西)1519—1522年麦哲伦环球航行(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辟欧洲:引起商业革命,促进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美洲:传统社会遭到灭顶之灾新航路开非洲:黑奴贸易带来深重灾难辟的影响亚洲:刺激商品经济的发展世界形成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人类由分散孤立走向整体世界(八)扩张方向:非洲和亚洲葡萄牙占领地区:非洲东西海岸、亚洲的印度、印尼沿岸等葡萄牙、西班牙方式:暴力掠夺和敲诈勒索,确立在印度洋的海上霸权欧的早期殖民活动扩张方向:美洲洲西班牙占领地区:除巴西外的中南美洲和亚洲的菲律宾殖方式:以掠夺金银为主要手段,还建立农业种植园民时间:17世纪上半叶,取代西葡成为世界头号贸易强国者范围西北欧海域贸易、对亚洲的远洋贸易荷兰的殖民扩张对西方“新大陆”的贸易扩手段:组建大型商业公司张影响商贸发展带动了银行信贷业务发展与17世纪中叶阿姆斯特丹成为国际金融中心掠手段:政府支持海盗式掠夺,进行商业战争,建立商业公司夺英国殖民帝国的崛起结果18世纪下半叶成为最大殖民帝国,殖民掠夺成为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来源参与15—17世纪,葡萄牙、西班牙、荷兰支配国家18世纪,英国成为奴隶贸易的主角残酷的黑奴贸易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发展,影响也为美洲殖民地开发提供了劳动力严重破坏了非洲的社会经济(九)资本:殖民掠夺、海外贸易条件科技:工场手工业积累的生产技术蒸汽时代(工业革命)棉纺织业:飞梭、珍妮纺纱机、水力织布机、水力纺织机表现冶金业:焦煤炼铁法;采矿业:蒸汽抽水机、安全灯动力:蒸汽机——动力革命交通运输业:铁路、汽轮_影响: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铁路时代”;工厂制度产生前提:资本主义制度普遍确立和不断完善条件:资本主义经济飞速发展;自然科学研究取得重大突破改标志:电力广泛应用电气时代动力能源:电力工业、石油工业变(第二次工业革命)电器工业:各种电器表现化学工业:有机化肥、人工合成染料、合成橡胶、炸药世交通运输:内燃机、汽车、飞机钢铁部门:贝塞麦、西门—马丁、托马斯炼钢法界电讯工业:电报、电话影响: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大企业(垄断组织)出现的特点:生产资料、工人集中,采用机器生产,工工厂制度工人受严格纪律约束,又受机器支配经济思想:自由主义思想业工业时代的出现原因: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经济组织代表性企业:美国的八大财团、日本的四大财阀、法国的革大企业二百家族、德国的通用、西门子电器公司(垄断组织)经营模式: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提高了生产效率命影响:企业日趋国际化、出现国际联合企业经济组织形式开始形成:15、16世纪新航路的开辟形成过程初步形成:18、19世纪中叶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最终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途径:国际贸易的发展、人口流通和资本输出、武力威逼的形成促进了资本主义自身的发展影响造成了亚、非、拉美的贫穷落后以欧美工业国为主导的统一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十)目的:暴力打开中国门户并取得贸易特权中英《南京条约》及附件;中美《望厦条约》;不平等条不平等条约中俄、中美、中英、中法《天津条约》;约的签订中俄、中英、中法《北京条约》鸦开辟通商口岸,倾销商品片危害允许外国人到内地游历、经商、传教,外国商船可在各口岸航行战协定关税极大的削弱了中国海关对民族经济的保护争涉及关税的条约有:《南京条约》、《望厦条约》、《天津条约》的1842—1846年:大量洋货涌入中国。
高中岳麓历史必修二知识点
高中岳麓历史必修二知识点高中历史作为一门学科,主要是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和变革,是学生了解过去,理解当代及未来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岳麓历史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其必修二内容包括了三个单元:新时期的中国(1949-1966年),文化大革命和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
以下是关于高中岳麓历史必修二的知识点的详细介绍。
一、新时期的中国(1949-1966年)1.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及其基本经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目标是消灭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实现国家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
其基本经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取得了全国的胜利,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
2. 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及中国共产党的建设新中国成立后,国际形势的变化对中国造成了深刻的影响。
同时,中国共产党开始了一系列的建设工作,建立了各级党组织、工会、共青团等群众组织,发展了阶级斗争和思想斗争的轮廓。
3. 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基本探索新中国成立后,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期工作。
政治上,实行了人民民主专政,建立了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政府机关,实现了政治民主化、制度化;经济上,开展了对生产关系的改造,逐步实现了社会主义制度,完成了重工业比重的过渡;文化上,进行了反对封建思想、传统文化和外来文明的建设工作,推动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二、文化大革命1.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性质、基本内容及其影响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场群众运动。
其主要目的是批判党内的走资派,推动全国的社会主义建设。
其对中国的影响是深远的,不仅造成了中国政治和社会的多方面变化,还产生了重大的历史意义。
2. 文化大革命的爆发、发展及其历史背景文化大革命是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期时期爆发,并得到广泛的发展。
其历史背景包括文化、政治和经济方面的多种因素,如教育制度、政治制度、生产关系等。
3. 文化大革命的历史启示及其对中国的影响文化大革命给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了很多的困难和挑战,但也给中国的未来发展带来了重大的启示和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1.背景: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新生的人民政权得到巩固;经过调整,195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支援。
2.路线和任务:1953年提出和制定(1)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即一化三改造;(2)“一五”计划(1953年—1957年):①借鉴苏联经验,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
②同时有步骤地促进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借鉴苏联经济建设的经验;中国工业基础差,底子薄;建设巩固国防的需要。
)3.成就:①到1957年底,新建了飞机制造、汽车制造、发电设备、冶金设备以及重型机械等工业部门,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②中西部地区新建了钢铁、煤炭、电力等工业设施,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
社会主义工业化全面展开。
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1953—1956年)1.目的:为了适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
2.改造方式:(1)农业和手工业:走合作化道路,组织生产合作社。
农业的途径是: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2)资本主义工商业:①策略:利用、限制和改造。
②方法:赎买和国家资本主义;(运用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等形式,将其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最高形式是公私合营;①1953年个别企业公私合营;②1956年全行业公私合营。
)3.意义: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三、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得与失1.中共八大的正确认识和决议:1956年(1)对国情的正确认识:在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起来后,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落后的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2)正确决议: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把中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2.1958—1960年经济建设的“左”倾失误(1)出现:1958年中共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2)特点:在经济建设中,片面追求经济建设中的高速度,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
(3)实践:1958年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大跃进”和以“一大二公”为特点的人民公社化运动。
(4)后果: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
1959—1961年出现连续三年的严重经济困难。
(5)纠正错误:从1960年开始,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196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基本完成。
1956---1966年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虽然走了不少弯路,经历了许多挫折,但仍然取得了巨大成就。
3.文革”对经济的严重破坏1966—1976年“文革”期间,经济建设中“左”倾错误恶性膨胀,严重干扰和破坏了国民经济建设,导致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在低水平线上徘徊。
据估算,“文革”十年中的国民经济损失约5000亿元。
4.经验教训①现代化建设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别国经验,但不能生搬硬套,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②要注意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抓住机遇,促进发展,更要注意遵守经济建设的客观规律。
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一、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经济体制改革方针的确定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改革开放,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方面来的方针,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期。
改革就是要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法、活动方式和思想方法。
目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前提: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实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2、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中国农村率先进行改革,改变了人民公社吃“大锅饭”的生产组织形式,普遍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原因: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人口占我国人口的80%,农村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农民没有摆脱贫困,就是我国没有摆脱贫困。
)安徽、四川率先进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指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为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用农民们的话简单概括就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
”以包产到户为主要特征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
1982年1月,中共中央下发了《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指出全国农村已有90%以上的生产队建立了农业生产责任制。
1984年中国粮食产量突破4亿吨,基本解决了8亿农民的温饱问题。
农村改革进入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时期。
3、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乡镇企业是指农村集体或个人创办的各类企业。
乡镇企业原来叫社队企业,在经济体制改革前基本没有活力。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有了很大的发展。
1982年,社队企业的生产总值为646亿元。
到1985年,乡镇企业总产值达2728亿元,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44%,吸纳农村劳动力达6000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乡镇企业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有利于农业的现代化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国有企业改革(即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背景:原来的管理体制束缚了企业的发展;农村改革的推动。
2、过程1978—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处于试点时期,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简政放权,扩大企业自主权;发挥中心城市作用,开展综合配套改革;扩大城市综合改革,试行厂长(经理)负责制。
1984—1992年: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全国全面展开。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目标是要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1992年以后:1992年,中国共产党“十四大”确立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就是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实行规范化的公司制改革,使企业成为适应市场的法人实体和竞争主体,以适应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要求。
为了适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1993年12月,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国有企业改革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实力,逐渐形成了一批有实力和活力的大企业集团,使国有资产大幅度增加,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在国有企业改革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下岗职工增加、部分职工生活困难等,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制,以利于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1、对计划和市场的认识(传统观念认为,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东西,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
1985年,邓小平指出:“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
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
”邓小平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进一步强调: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2、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1992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3年,全国人大将《宪法》第15条修改为“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一次写进我国宪法。
1997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有了更进一步的创新。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成到21世纪初,中国已经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格局基本形成。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除具有欧美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外,还具有自己的鲜明特色:⑴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
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
⑶、国家能够对市场经济的运行实行有力的宏观调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解放了中国的生产力,使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真正接轨,大大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加快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进程。
第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一.经济特区和经济开发区1.对外开放的含义:指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遵循平等互利、互守信用的原则,同世界各国发展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
这是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
原因:从历史教训看,闭关锁国造成落后;从世界发展看,各国联系不断加强;从我国国情看,对外开放是改变落后面貌的重要途径。
内容:积极发展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扩大对外贸易往来,吸收国外资金,引进先进技术,学习外国先进经济管理经验。
(“走出去,引进来”)2.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1)经济特区含义:指国家划出一定的范围,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体制的地方。
特区“特”在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方法。
目的:更好的吸收和利用外国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以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建立:1980年起,先后建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等五个经济特区。
(建五特区的条件:①是中国对外交通的重要陆路通道或海运港口;②是著名的侨乡,历史上与海外有密切交往;③毗邻香港、澳门、台湾。
)(2)沿海开放城市和沿海经济技术开放区①1984年,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②随后相继把厦漳泉三角区(闽南三角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③1990年,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3)内地全面开放90年代以来,我国新一轮对外开放高潮迭起,各地出现了一大批不同级别的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科技园区、保税区、金融贸易区和出口加工区等,对外开放的形式更加灵活多样。
(4)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我国的对外开放从设立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到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及内地省会开放城市,形成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11月,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世贸组织实际上就是各国之间从事经济贸易活动的世界性统一市场。
凡是经过批准手续、领取了“营业执照”的世界贸易组织成员,都可以进人这个大市场。
中国是关贸总协定的创始国之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历史原因,中止了在关贸总协定中的活动。
1981年,中国首次派观察员列席关贸总协定主持召开的国际纺织贸易协议谈判会议。
1986年7月,中国正式申请恢复在关贸总协定中的缔约国地位,并为此做了许多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