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与蒲鲁东主义
从《哲学的贫困》和《共产党宣言》看马克思对蒲鲁东的批判及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意义
观 和形 而上学 , 阐明了辩证思维 的方法 , 进一 步发展 了
历史唯物主义。
在 《 困的哲学》 , 贫 中 蒲鲁 东不 了解社 会 主义发展
的客观规律 .他假定有一种神秘 的观念或 理性支配着
历 史 的发 展 ,他 认 为 社 会 历 史 是 一 个 确 立 上 帝 观 念 的 漫长 过 程 ,普 遍 理 性 ”就 是 上 帝 ,支 配着 社 会 发 展 规 “
生产对 交换 、 配和消费 的决 定作用。 阐释 了生产力 分 并 与生产关系 、 劳动价值等重要理论。
蒲 鲁 东 把 交 换 看 成 是 人 的 先 天 不 变 的 本 性, 认 为 他 人 的 天 生 的 各 种 需 要 是 通 过 交 换 达 到 各 自需 要 的 满
第 二 、 哲 学 方 面 , 克 思 批 判 了蒲 鲁 东 的 唯 心 史 在 马
社 会 主 义 进 行 了批 判 , 两部 著 作 对 马 克 思 主 义 哲 学 历 史 唯 物 主 义 的 形 成 具 有 决 定 性 的 意 义 。 这
【 键词 】 关 马克思 ; 哲 学的 贫困> < ;蒲鲁东 ; 共产 党宣言> 《
【 中圈分类号 】 1 B7
【 文献标识 码】 A
来 ,人 不 过 是 观 念 或 永 恒 理 性 为 了 自身 的发 展 而 使 用
而上学 者。他用辩证法分析资本 主义社会 , 为资本主 认 义也有好 的方面和坏 的方面 ,在不触动资本 主义生 产
的工具 , 社会发展 的动力都应归 结于理性 和范畴 , 而不
是 现 实 的 生 产力 和人 民 的 劳动 智 慧 ,社 会 本 身 是 按 照
相等 , 用商品中所包含 的劳动量来衡量 的商品价值 把“
哲学的贫困解读
哲学的贫困解读
《哲学的贫困》是卡尔·马克思的一部重要著作,主要从经济学和哲学两个方面对蒲鲁东的唯心主义经济学进行了批判。
首先,在经济学方面,马克思指出蒲鲁东的经济学观点忽略了商品的价值取决于劳动时间这一本质因素。
他认为,蒲鲁东试图通过分析商品交换中的等价交换原则来揭示资本主义经济的矛盾,但是这种方法是错误的,因为等价交换原则在资本主义经济中是不存在的。
马克思指出,商品的价值取决于劳动时间,而不是交换中的等价交换原则。
因此,蒲鲁东的经济学观点是唯心主义的,忽略了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
其次,在哲学方面,马克思批判了蒲鲁东的唯心主义哲学。
他认为,蒲鲁东的哲学观点忽略了物质世界和人类社会的客观存在。
蒲鲁东试图通过抽象的概念和范畴来解释世界,但是这种解释是片面的,因为它忽略了人类社会的历史和实践。
马克思指出,人类社会是客观存在的,是由物质世界和人类实践活动所构成的。
因此,蒲鲁东的哲学观点是唯心主义的,忽略了人类社会的客观存在。
最后,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揭露了蒲鲁东对资本主义批判的非科学性和小资产阶级的反革命性。
他认为,蒲鲁东的经济学观点是唯心主义的,忽略了资本主义经济的本
质。
同时,他的哲学观点也是唯心主义的,忽略了物质世界和人类社会的客观存在。
因此,他的批判是片面的和不科学的。
此外,蒲鲁东所代表的小资产阶级在当时的社会中是反革命的,因为他们没有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和规律,也没有认识到无产阶级革命的重要性。
青年黑格尔派,蒲鲁东主义与马克思主义
青年黑格尔派,蒲鲁东主义与马克思主义青年黑格尔派也称黑格尔左派,是德国的一个唯心主义哲学派别,产生于19世纪30—40年代,是当时德国资产阶级激进派的思想代表。
青年黑格尔派相信理性是连续不断的展开过程,并把他们的任何看作是它的传达者。
他们主张,哲学体系化没有在黑格尔那里终结,反思的精神在它的连续发展中超越任何固定的思想体系,包括黑格尔本人的体系。
他们对黑格尔采取批判的态度,认为他们能克服或扬弃黑格尔,发展超越黑格匀的黑格尔主义。
青年黑格尔学派在政治上和宗教观点上是激进的,并把他们的兴趣集中于黑格尔思想的人本主义和历史方面。
青年黑格尔派坚持辩证法的否定原则,青年黑格尔派用历史发展的眼光看待一切,但把历史归结为观念史、思想史,青年黑格尔派由主观唯心论回复倾向,他们强调的不是绝对的客观的精神,而是人类的自我意识,青年黑格尔派的宗教观有无神论倾向。
蒲鲁东主义是以法国无政府主义者皮〃约〃蒲鲁东为代表的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流派,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
蒲鲁东主义认为共产主义和资本主义都有弊病,都不合乎理性,以“个人占有”为基础的“互助制”社会是最好的社会模式;主张建立以无息贷款为基础的“人民银行”作为改造资本主义制度、实现“互助制”社会的根本途径;宣扬阶级调和与和平革命,反对暴力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鼓吹个人绝对自由,反对任何国家和政府,反对一切权威。
蒲鲁东主义的核心,是幻想通过和平改良的办法,建立小手工业生产制,实现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
同时,还主张建立一种契约制度代替政府。
他认为,凡是一切都处于相互契约关系中的地方,根本不需要警察执行一切监督、保护的职务,人们也不再需要国家和政府干预他们的事务。
他从对自然法权观念的分析入手,指出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提出的人生而平等的原则,实际上只是一种抽象的法权设定,因为它恰恰是以“财富和等级上的不平等为前提”的。
蒲鲁东揭露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自相矛盾。
他对“所有权的来源是劳动”这一观点提出了挑战。
马克思主义经典学习——马克思《致帕 瓦 安年科夫》
马克思主义经典学习马克思《致帕·瓦·安年科夫》读书笔记此封信马克思写于1846年12月28日,此时马克思28岁。
在此之前,马克思完成了《1844年的经济哲学稿》,1845-1846年间,马克思正致力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
这封信是马克思回复帕·瓦·安年科夫(俄国作家)他对蒲鲁东《哲学的贫困》一书的看法。
蒲鲁东是法国人,他的《哲学的贫困》发表于1846年,书虽名“哲学”,内容却是经济学范畴。
马克思“花了两天的时间把这本书浏览了一遍”,在回信中他指出了蒲鲁东观点、论述的错误,并给出了自己在经济学上的观点。
回信可大致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中,马克思对《哲学的贫困》(以下称该书)给出了总体评价;第二部分针对该书的整体框架进行了评述;第三部分对书中对具体经济学现象的论述进行了分析批驳。
在第一部分中,马克思首先直言“这是一本很坏的书”。
马克思认为,蒲鲁东不了解“关系中的现代社会制度”,因此只得借上帝、无人身的理性来解释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联系;同时,蒲鲁东混淆了“思想和事物”,他没有关注历史的实在进程,却大谈他头脑中各观念的进化及历史。
第二部分主要对该书整体框架进行了分析评述。
马克思评价该书的框架是“经济范畴在他的头脑中的排列次序”:该书一开头论述价值,接着论述一系列经济进化的开始——分工。
马克思认为,蒲鲁东对分工的谈论,不过是“在他之前说过的东西的归纳,并且是很表面,很不完备的归纳”。
并且在对分工得论述中,蒲鲁东忽略了很多重要的分工实践,比如世界市场,殖民地等等。
因此蒲鲁东得出的关于分工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蒲鲁东接着谈第二个进化——“机器”,他提出机器是一般分工的结果,并将机器与分工、竞争、信贷等经济范畴并列起来。
马克思认为这种关于机器的观点“再可笑不过”,“极其荒谬”,因为机器并不属于经济范畴,自然也就不能与分工、竞争等并列。
蒲鲁东在结束机器的论述之后,分章节论述了竞争、垄断、税收或警察、贸易平衡、信贷和所有制。
对蒲鲁东的批判给马克思带来了什么?——《哲学的贫困》的思想史地位辨析
从 历 史 唯 物 主 义 的角 度 批 判 蒲鲁 东 的能 力 。
本 文 系教 育 部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研 究 重 大 课 题 攻 关 项 目“ 当代 资 本 主义 的理 论 与 实践 研 究 ”0 J D 0 2 的 阶 段 性 成 果 (9Z 00 )
无 法 清 晰 地 建 构 历 史 唯 物 主 义 的 具 体 历 史 理 论 , 在 批 判 蒲 鲁 东 时 沿 用 了在 批 判 费 尔 巴 哈 等 人 他
时 已形 成 的 阐述 思 路 , 而在 一 定 程 度 上 影 响 了 他 对 资 本 主 义 生 产 关 系之 深 层 内容 的 理 解 。 从
年 以抽 象 人性 为 基 点 的 理 论 思 考 , 《 意 志 意识 形 到 德
态 》 中 以生 产 力 和交 往 形 式 的 矛 盾 运 动 为 基 点 的历
史 阐释 ,其 间 的 学 术 跨 度 是 很 大 的 。 正 因 为 如 此 ,
14 年 的 马克 思 在 学 术 思 路 上 实 际 上 已经无 法 容 忍 86
理 论 局 限 的话 , 么 , 时 的 马 克 思 已经 完 全 具 备 了 那 此
14 84年 到 14 86年 , 鲁 东 始终 把他 的理 论 思 考建 立 蒲
在 抽 象 法 权 或 者 说 抽 象 的社 会 性 的基 础 上 ,其 学 术 路径 没 有 发 生 多 大 变 化 。而 马 克 思 则不 同 ,从 14 84
克 思 有 着 明 显 的 不 同 , 是 完 全 站 在 抽 象 法权 的 基 础 上 来 进 行 理 论 运 思 的 。 蒲 鲁 东根 本 瞧 不起 他
马克思与蒲鲁东的思想分歧研究
Advances in Philosophy 哲学进展, 2023, 12(9), 1811-1816 Published Online September 2023 in Hans. https:///journal/acpp https:///10.12677/acpp.2023.129301马克思与蒲鲁东的思想分歧研究龚 会,宣林君南京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收稿日期:2023年8月7日;录用日期:2023年8月28日;发布日期:2023年9月8日摘要 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运用唯物主义的辩证法和历史观,从经济领域与哲学领域对蒲鲁东进行双重批判,从而找到贫困问题产生的真正根源。
并且,马克思通过批判蒲鲁东忽视矛盾的对立统一,批判蒲鲁东的新发现“构成价值理论”的不合理性,批判蒲鲁东生产关系的形而上学,从而完成了对《贫困的哲学》的回答。
对蒲鲁东的批判是马克思思想发展的重要阶段,正是因为有对蒲鲁东关于社会主义思想和基于唯心主义视角的深刻批判,才有之后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础以及科学社会主义形成和发展。
关键词《贫困的哲学》,《哲学的贫困》,辩证法,政治经济学批判,唯物史观Research on Thought Differences between Marx and ProudhonHui Gong, Linjun XuanCollege of Marxism,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Received: Aug. 7th , 2023; accepted: Aug. 28th , 2023; published: Sep. 8th , 2023AbstractIn The Poverty of Philosophy , Marx used the materialist dialectics and historical view to criticize Proudhon from the economic field and the philosophical field, so as to find the real source of po-verty. Moreover, Marx completed the answer to The Philosophy of Poverty by criticizing Proudhon for ignoring the unity of opposites of contradictions, criticizing the irrationality of Proudhon's new discovery of "constitutive value theory" and criticizing Proudhon's metaphysics of production re-lations. Criticisms of Proudhon is important stag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Marx’s thought, it is be-cause of Proudhon about socialism and profound criticism,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idealism is龚会,宣林君after the basic theory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and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cientific socialism.KeywordsThe Philosophy of Poverty, The Poverty of Philosophy, Dialectics, Critique of Political Economy,Historical Materialism Array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licenses/by/4.0/1. 引言在马克思思想发展的过程中,受到诸多人物的影响,蒲鲁东就是对马克思早期思想产生较大影响的人物之一,《哲学的贫困》就是马克思为了回答蒲鲁东关于“哲学为什么贫困”的论战性著作。
马克思恩格斯对蒲鲁东正义公平思想的批判
它们产生于人类思 维对社会关 系 的抽象 ,而这种社
会 关 系又 根 源于 物 质 生 产 。物 质 生 产 与 社 会 关 系 随 着 生产 力 的发 展 变 化 而 发 展 变 化 ,所 以这 些 观 念 和
们应 当深入理解马克 思恩格斯 公平正义思想 的本 真
面 貌 ,以推进 我 国和 谐 社 会 建 设 的进 程 。 马 克思 恩
有历史性 ,而且具 有地域性 。蒲鲁 东将正义等人类 思维抽象 出来 的范 畴独立化 、实体化 ,使之成 为历 史发展的永恒原 则 ,这就 颠倒 了二者之 间的关 系, 扭 曲了正 义 的涵 义 。
其 次 ,既然 没 有 永 恒 不 变 的 正 义 ,那 么 将 社 会 发 展 看作 对 正 义 的 趋 向和 回归 ,就 是 完 全 误 解 了社
说 :衡量一种商品的贵贱 , “ 除了为取得这种商品而作
出的劳动的牺牲 以外 , 我不知道还有什么别 的标准。
任何东西原来都是用劳动购买 的; 没有 它 , 就没有一
样具有价值 的东西能够生产 出来。……投入商品 的 劳动量的或多或少 , 是其价值变动的唯一成 因。 ( 李 ”《 嘉图著作和通信集》 卷第31 蒲鲁东从李嘉 图的 第4 7 页) 观点出发 , 认为工人的劳动产 品只属于作为唯一生产 者 的工 人 , 因此 应该 在 工人 之 间平 均 分 配 。马 克思 和 恩格斯指出, 这样做脱离 了现实 的经济 运行规 律, 仅 仅是一种诉诸道义和正义感 的做法。恩格斯说 : 按 “ 照资产阶级经济学的规律 , 产品 的绝大部分不是属于 生产这些产 品的工人 。如果我们说 : 是不公 平的 , 这 不 应该 这样 , 么这 句 话 同经济 学 没有 什 么 直接 的关 那 系 。我们不过是说 , 这些经济事实 同我们 的道德感有
读马克思《哲学的贫困》节选
读马克思《哲学的贫困》节选摘要:这是对马克思主义中有决定意义的论点的科学表述。
马克思通过七个说明,批判了蒲鲁东的改良主义思想和形而上学的研究方法,即经济学研究的哲学指导方法问题,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并再一次运用于政治经济学本身的科学建构之中。
蒲鲁东继承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观点,认为现实世界是从观念世界中产生出来的,经济范畴是人类理性逻辑的表现,而马克思则第一次科学地论述了经济范畴的客观性和历史性,实现了以历史唯物主义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方法论(特别是社会唯物主义)的超越。
关键词:马克思;蒲鲁东形而上学;历史唯物主义中图分类号:a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9-00-02《哲学的贫困》是马克思于1847年撰写并发表的,是为了批判蒲鲁东的《经济矛盾的体系,或贫困的哲学》。
该论作以论战的形势第一次对马克思主义有决定意义的论点作了科学的表述。
在本书中马克思批判了蒲鲁东的形而上学的政治经济学和阻碍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在工人间传播的蒲鲁东观点。
本文则为读马克思《哲学的贫困》(节选)第二章之《政治经济学的形而上学》一点感想。
在该部分马克思批判蒲鲁东的改良主义思想和形而上学的方法,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剖析了所谓“人类理性”发现完备的真理的谬论,指出“只有在没有阶级和阶级对抗的情况下,社会进化将不再是政治革命”。
为了批判蒲鲁东假黑格尔主义的形而上学的研究方法,即经济学研究的哲学指导方法问题,马克思做了七个说明。
这一章的开始,马克思就明确提出要说明“政治经济学的形而上学”。
马克思反讽地说,“刚才迫使我们讲英国话,使我们差不多变成了英国人。
现在场面变了。
蒲鲁东先生把我们转移到我们亲爱的祖国,使我们不由得又变成了德国人。
”从英国人变到德国人,就是从政治经济学家变成哲学家。
同时,马克思在此第一次直接论说了李嘉图与黑格尔的关系:“如果说有一个英国人把人变成了帽子,那么,有一个德国人就把帽子变成了观念”。
马克思对蒲鲁东人民主体观的批判和超越
马克思对蒲鲁东人民主体观的批判和超越作者:刘真金来源:《西部学刊》2019年第17期《哲学的贫困》是马克思为批判蒲鲁东的《贫困的哲学》而撰写的。
蒲鲁东是法国小资产阶级学者,《贫困的哲学》的法文题目直译为中文是《经济矛盾的体系,或贫困的哲学》,中文译本对其前半部分的省略容易让读者误认为这本著作讲述的是“哲学很贫困”。
其实这本书首先是一部经济学著作,探讨的是经济方面的贫困现象及其诊治办法。
①只不过蒲鲁东认为他高明的地方,在于他掌握了解决贫困问题的哲学方法,解决了“自古以来哲学与政治经济学相脱节”的问题。
从这个意义上说,蒲鲁东的这一著作也可以看作是哲学著作。
从1840年撰写《什么是所有权》到晚年,蒲鲁东一直关心并致力于解决无产阶级的普遍贫困问题,而这一问题是现实社会不平等在经济上的具体反映。
蒲鲁东探讨并致力于解决的其实是关于人民主体问题,正如他在《贫困的哲学》中所指出的,他致力于要实现的目标就是要“使资本从属于人民,把权力交给人民”②。
正因为蒲鲁东对人民主体目标的探索和追求,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对他给予肯定,“我们一再提起这一点……蒲鲁东是为了无产者的利益而写作的。
”“蒲鲁东写作的出发点……是群众的、现实的、历史的利益”。
③但在《哲学的贫困》中,马克思则对蒲鲁东进行了集中批判,批判他追求人民主体目标的政治经济学基础和哲学方法的双重错误,批判他追求人民主体目标的错误方案。
基于唯物史观的形成,马克思对蒲鲁东的人民主体观进行批判的理论旨趣是为了阐述自己不同于蒲鲁东的人民主体观。
马克思对蒲鲁东人民主体观的批判还体现在写于1844年的《神圣家族》、1846年致巴·瓦·安年柯夫的信、1865年致约·巴·施韦泽的信以及《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其中有“蒲鲁东对财产的起源问题的错误看法”一节)等文献中。
一、马克思对蒲鲁东人民主体观的政治经济学基础的批判就全书的结构而言,《哲学的贫困》由第一章“科学的发现”和第二章“政治经济学的形而上学”共两章构成。
马克思超越蒲鲁东的思想进程
马克思超越蒲鲁东的思想进程马克思超越蒲鲁东的思想进程马克思作为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他的思想对于社会科学和社会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思想进程超越了其时代的局限性,与其他思想家相比,特别是蒲鲁东,他的思想更加前瞻性和理论化。
本文将从马克思超越蒲鲁东的历史背景、社会分析和阶级观点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马克思和蒲鲁东的历史背景。
马克思的思想诞生于19世纪的工业革命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崛起和社会阶级的剧变。
而蒲鲁东的思想则产生在18世纪的启蒙时期,这一时期是封建制度走向衰落、资本主义在发展的初期。
这两个时期的社会背景不同,马克思所处的时代更加复杂多变。
这为马克思的思想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其次,马克思的社会分析更为深入。
他从资本主义的本质出发,深入分析了商品经济的特点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
马克思通过对剩余价值理论的阐释,揭示了资本家利润是由工人剥削而来的这一概念。
他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使得马克思主义成为无产阶级反抗资本主义制度的思想基础。
而蒲鲁东的思想相对较为局限于对当时封建制度和专制统治的批判,对社会经济制度的分析不够深入。
最后,马克思的阶级观点更加明确。
他认为社会的演进是一个阶级斗争的过程,崛起和转变是因为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导致的。
马克思的著作《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念,为无产阶级解放提供了思想指导。
相比之下,蒲鲁东更侧重于对专制统治的批判,对阶级问题的思考相对不够深刻。
总的来说,马克思的思想超越了蒲鲁东的局限性。
他的思想更具有前瞻性和理论性,更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的本质和社会阶级矛盾。
同时,他的阶级观点也更加明确,提出了无产阶级解放和社会主义的理念。
马克思对历史和社会的思考,不仅在当时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马克思的思想超越了蒲鲁东,对于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贡献综上所述,马克思的思想超越了蒲鲁东的局限性,他以更为深入的方式分析了资本主义的本质和社会经济制度的内在矛盾。
论马克思对蒲鲁东的批判
2021第4期·总第570期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以下简称《大纲》)中的“货币章”是以他对达里蒙的《论银行改革》的批判开篇的。
虽然这种对达里蒙的批判很快就转为马克思对货币问题更进一步的阐释,但这一批判,正如奈格里所说的那样,“暗含着对蒲鲁东的整个论辩,正如我们将要看到的那样,这确实是一个重要的基础”。
〔1〕本文试图厘清在“货币章”当中,马克思究竟是如何批判达里蒙及其背后的蒲鲁东、蒲鲁东主义的。
与此同时,显然,马克思对蒲鲁东的批判不是在《大纲》中首次出现的,众所周知的最重要的文本就是《哲学的贫困》。
所以,本文也将尝试探究在“货币章”与《哲学的贫困》这两个文本中,马克思对蒲鲁东及蒲鲁东主义的批判、对其自身理论的阐发,以及这二者之间的关联性。
一、对达里蒙《论银行改革》的批判在“货币章”开篇,马克思直接展开了对达里蒙《论银行改革》的批判。
达里蒙的主张是通过对资本主义现存的金融、货币制度进行改革,从而消除其中的弊病。
他通过分析,提出的设想主要有两条,一是反对金银和货币挂钩,二是主张发行小时券。
马克思逐一对这两个改革设想进行了驳斥。
首先,达里蒙主张废除金银的特殊地位,他认为这正是货币危机发生的原因。
通过比较银行的金融储备数量和贴现证券的数量,达里蒙试图证明银行证券贴现额和金属储备额之间成反比,并进一步证实两者之间的关联性。
〔2〕乍看上去,数据的列举似乎构成了一种极具说服力的经验事实,马克思将计就计,利用这个表格详细地反驳了达里蒙。
通过逐个时间段比较两个数额之间的增[作者简介]关山彤,复旦大学哲学学院2019级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博士研究生。
摘要: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货币章”这一部分中,马克思对达里蒙、蒲鲁东等人的批判,一方面渊源于他同蒲鲁东的个人交往,以及贯穿他研究始终的同蒲鲁东及无政府主义的理论论战,另一方面也受到了1857—1858年世界经济危机,以及他这一时期对危机理论研究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关文献汇总(13)
《哲学的贫困》:全称《哲学的贫困——答蒲鲁东先生的〈贫困的哲学〉》。
马克思批判蒲鲁东、阐发新历史观和新经济观的一部论著。
写于1847年1月至4月初间,著作完稿后即付印。
1928年首次由李铁声译成中文发表在上海《思想》月刊第2~3期上。
中译文收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版第4卷,节选收入《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
1846年5月,马克思和恩格斯致信蒲鲁东,邀请他参加国际社会主义通讯组织。
当月,蒲鲁东回信,反对社会主义者用革命手段建立新的社会制度,主张在承认现实社会的前提下用温火式的改良来医治资本主义,并明确表示愿意同马克思进行不同观点的讨论。
此时,蒲鲁东的著作《贫困的哲学》即将问世,他自认为自己在“保守主义”的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和“激进主义”的社会主义之间实现了均衡和超越,用哲学拯救了政治经济学。
为全面批判蒲鲁东,“给力求阐明社会生产的真实历史发展的、批判的、唯物主义的社会主义扫清道路”,马克思着手完成了《哲学的贫困》的撰写。
《哲学的贫困》以全新的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武器,从经济学和哲学两个方面批判了蒲鲁东唯心主义经济学,揭露了其对资本主义批判的非科学性和小资产阶级的反革命性。
全文共分两章。
第一章《科学的发现》批判了蒲鲁东唯心主义经济学特别是价值论,为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奠定了初步基础;第二章《政治经济学的形而上学》批判了蒲鲁东的社会改良主义观点,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哲学的贫困》的主要内容有:第一,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批判蒲鲁东颠倒经济范畴与现实运动关系的非历史观点。
马克思明确指出任何经济范畴都只是历史的暂时的产物。
蒲鲁东从唯心主义出发,把范畴看作是历史的动力,完全颠倒了经济范畴与现实运动之间的关系,完全不理解人类历史发展中经济形式的暂时性和历史性。
蒲鲁东把资产阶级生产关系说成是“固定不变的、永恒的范畴”,这种违背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非历史观点必然导致错误的唯心史观。
第二,批判蒲鲁东的构成价值理论并初步分析阐述价值和剩余价值。
哲学的贫困马克思读后感
哲学的贫困马克思读后感首先呢,马克思在这本书里对蒲鲁东那一套理论进行了非常犀利的批判。
蒲鲁东就像是一个拿着错地图还想当领航员的人。
他搞出那些所谓的经济思想,听起来好像有点道理,但马克思就像一个拿着放大镜的侦探,把他那些隐藏在花里胡哨理论背后的错误一个个揪了出来。
马克思说,蒲鲁东根本就没搞清楚经济关系的本质。
蒲鲁东想在不改变资本主义根本制度的情况下,玩一些概念的小把戏来解决贫困问题,这就好比给一个生病的人只换身衣服,就觉得能让他病好一样可笑。
马克思指出,贫困可不是简单的概念问题,而是深深扎根于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之中的。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工人就像被拴在机器上的小木偶,资本家为了追求利润,不断压榨工人,这种剥削的关系才是贫困的根源。
我觉得马克思特别厉害的一点就是他用非常接地气的方式来讲很深刻的哲学和经济道理。
他就像一个故事大王,一边给你讲着工人怎么在工厂里辛苦劳作,一边就把那些抽象的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的概念给你解释得清清楚楚。
比如说,我们看到工人每天累得像狗一样,生产出一堆产品,但是拿到手的工资却只能勉强糊口,而资本家呢,啥体力活都不干,却赚得盆满钵满。
马克思就告诉你,这中间的差价就是剩余价值,是资本家从工人身上剥削来的。
这就好像是资本家偷偷从工人的劳动成果这个大蛋糕上切走了最大的一块,还假装这是公平交易。
从这本书里,我还感觉到马克思的目光就像X光一样穿透了社会现象。
他不仅仅是看到了贫困这个表面的问题,而是深入到整个社会结构里面去分析。
他让我明白,要解决贫困,不是靠一些不痛不痒的改良措施,而是要从根本上改变这个不合理的资本主义制度。
这就像是要把一座摇摇欲坠的破房子推倒重建,而不是只修修补补屋顶和墙壁。
论马克思对蒲鲁东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观的批判
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Jianghan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Vol. 34 No. 2 Apr. 2017
论马克思对蒲鲁东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观的批判
刘 雨 1,石镇平 2
(1. 内蒙古师范大学 法政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1517;2. 苏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6)
·28·
2017 年第 2 期
刘 雨,石镇平:论马克思对蒲鲁东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观的批判
关键词:马克思;蒲鲁东;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观 中图分类号:D09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915(2017)02-0028-04 DOI:10.16387/ki.42-1867/c.2017.02.005
一、蒲鲁东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观的 主要内容
工 业 革 命 之 后 ,资 本 主 义 生 产 力 得 到 迅 速 发 展 的 同 时 ,其 弊 端 也 日 益 暴 露 ,经 济 危 机 频 繁 爆 发 。 不 仅 工 人 阶 级 起 来 反 对 资 本 主 义 制 度 ,就 连 资 产 阶 级 、小 资 产 阶 级 的 代 表 也 批 判 资 本 主 义 ;不 仅 工 人 阶 级 追 求 社 会 主 义 ,而 且 资 产 阶 级 、小 资 产 阶 级 等 各个 社 会 阶 层 都 把 自 己 打 扮 成 社 会 主 义 者 ,蒲 鲁 东 的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就是其中的一种。
蒲鲁东(1809—1865),19 世纪初生于法国农民 兼 手 工 业 者 家 庭 ,是 法 国 小 资 产 阶 级 的 代 言 人 ,法 国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理论的始祖。他所提出的 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理论在 19 世纪的西欧,尤其是 在 以 农 民 、手 工 业 者 、小 企 业 主 以 及 与 这 些 阶 层 密 切 相 关 的 工 人 国 家 中 ,产 生 了 很 大 的 影 响 。 蒲 鲁 东 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观的主要内容如下:
马克思对蒲鲁东政治哲学思想的批判
马克思对蒲鲁东政治哲学思想的批判作者:王瑞超来源:《学理论·上》2014年第12期摘要:作为法国社会主义思想家、批评家和无政府主义的创始人,比埃尔·约瑟夫·蒲鲁东曾在其《什么是所有权》、《贫困的哲学》等著作中提出一些著名的观点,例如“财产就是盗窃”、“人类理性”等等。
但他作为一名小资产阶级思想家最终仍未能摆脱其思想的局限,形成了唯心主义历史观、系列辩证法和无政府主义的思想,并受到了马克思的彻底批判。
关键词:蒲鲁东;马克思;批判中图分类号:A81 ; 文献标志码:A ;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34-0027-02蒲鲁东在马克思的思想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而马克思与蒲鲁东之间的关系也随着各自思想的转变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1809年的1月15日,比埃尔·约瑟夫·蒲鲁东诞生在法国贝桑松附近的一个小村庄。
受其家庭情况的影响,蒲鲁东始终宣称自己代表着农民和手工业者的利益和要求。
例如,他在1837年致大学校方的报考信中鲜明地表示他“生在工人阶级之中,长在工人阶级之中,共同的思想和感情、共同的痛苦和愿望使我依然是工人阶级的一员。
”[1]65并指出如果他能进入学校,那么他觉得“最大的愉快无疑将是坚持不懈地和全心全意地通过科学和哲学为那些我乐意称作我的兄弟和伙伴的人谋求道德和精神上的进步,并在他们中间播撒我认为是道德世界规律的理论种子。
”[1]65-66显然,蒲鲁东在他以后的著作中确实是打着“人民代表”的旗号在传达自己的思想,但他所说的无产阶级却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1840年出版的《什么是所有权,或对权利和政治的原理的研究》(简称《什么是所有权》)使得蒲鲁东名声大噪,也正是由于这本著作的巨大影响力使马克思于1844年与蒲鲁东接触并开始交往。
在以后的一段日子里,马克思不断地借鉴蒲鲁东思想中积极、正确的部分,甚至曾和恩格斯一起高度评价《什么是所有权》这部著作,指出:“政治经济学的一切论断都以私有制为前提。
重思马克思对蒲鲁东辩证法的批判
重思马克思对蒲鲁东辩证法的批判徐多文【摘要】马克思对蒲鲁东辩证法的批判是马克思对蒲鲁东政治经济学体系批判的核心。
蒲鲁东的辩证法成分包含康德和黑格尔的思想,以往学界认为主要侧重于后者。
本文则认为,蒲鲁东的思想来源更侧重于对康德二律背反思想的吸收,与黑格尔辩证法本身相距甚远甚至对立,但在形式上与黑格尔辩证法又具有同构性。
马克思通过对蒲鲁东辩证法的批判,从更深层次来说是对自康德以来的德国古典哲学传统的总批判。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有必要重思马克思对蒲鲁东辩证法的批判。
【关键词】马克思;蒲鲁东;辩证法;德国古典哲学中图分类号:B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660(2021)02-0009-08作者简介:徐多文,安徽淮南人,(广州510275)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暨哲学系博士生。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马克思与德国古典哲学关系的拓展性研究”(19ZDA019)以往我们对蒲鲁东的辩证法的理解是:他的辩证法是对黑格尔辩证法的冒用。
学界主要是对蒲鲁东辩证法对黑格尔辩证法的冒用为标的进行阐述,进而分析马克思对蒲鲁东的批判;抑或简单回顾马克思曾经教授过蒲鲁东黑格尔辩证法这一事实,而对蒲鲁东辩证法构成的叙述却不甚了了。
“问题是,蒲鲁东的辩证法是否源于黑格尔,以及他未接受德语教育如何获得该知识。
”①既然蒲鲁东是黑格尔蹩脚的模仿者,为何马克思还要花很大精力去研究批判他?马克思也说:“特别是对于蒲鲁东的机智的著作,决不能根据肤浅的、片刻的想象去批判,只有在长期持续的、深入的研究之后才能加以批判”②。
因此,我们有必要重新梳理蒲鲁东辩证法的构成特征,进而重新思考马克思对蒲鲁东辩证法的批判。
一、重思蒲鲁东的辩证法之谜蒲鲁东的辩证法不是对黑格尔辩证法的冒用。
如果只是简单地把蒲鲁东的辩证法看作是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拙劣演绎,那么蒲鲁东辩证法的很大一部分会构成被我们忽略或归为黑格尔的理论。
国内研究蒲鲁东的代表性人物朱进东在《马克思和蒲鲁东》一书中对蒲鲁东辩证法有两个结论:第一,认为“蒲鲁东的政治经济学的形而上学是与康德和黑格尔的方法联系在一起的,并且主要是与后者的方法联系在一起的”③,因此“蒲鲁东在政治经济学方法方面的失误,应归于他对德国哲学中黑格尔辩证法的误解”,这似乎代表了国内对蒲鲁东辩证法定性的一般共识;第二,认为蒲鲁东的“新形而①②③JohnConwayO Brien,“Pierre-JosephProudhon,Socialist-KarlMarx,Communist:AComparison”,InternationalJournalofSocialEco nomics,Vol.19,Iss.3-5,Bradford:EmeraldGroupPublishingLimited,1992,p.7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95页。
论马克思批判价值“二律背反”的当代价值——《哲学的贫困》读后感
现代商贸工业2021年第12期5㊀作者简介:范艺玮(1996-),女,汉族,辽宁锦州人,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陈俊丞(1995-),男,汉族,河北唐山人,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论马克思批判价值“二律背反”的当代价值«哲学的贫困»读后感范艺玮㊀陈俊丞(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沈阳110036)摘㊀要: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引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对资本主义的本质进行了解释,同时也点明了社会主义运动的正确方向以及它的历史根据.通过对本书的阅读,从马克思对普鲁东以实现 工资平等 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方案的批判,我们可以发现马克思早已明白蒲鲁东正是因为对 二律背反 不具备正确认知才出现书中的错误思想.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对价值 二律背反 的批判㊁ 二律背反 的表现以及我国应如何防范此类风险三个部分来分析.关键词:二律背反;批判价值;当代价值中图分类号:G 4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㊀d o i :10.19311/j .c n k i .1672G3198.2021.11.0031㊀马克思对价值二律背反 的批判关于形而上学的方法在«哲学的贫困»中对其进行了七个说明,倘若我们认为这是政治经济学的核心骨架,那就不难发现蒲鲁东受到的 构成价值 批判是马克思的点睛之笔.因为蒲鲁东的 二律背反 解决方案便是以构成价值作为核心,同时也将其作为政治经济学体系的基础.蒲鲁东又将 二律背反 称为反律,指的是命题之间的特殊关系,蒲鲁东认为两个命题处于不可或缺但又彼此对立㊁斗争的关系中.然而这却并非属于蒲鲁东的独特理论,亚当 斯密㊁李嘉图早已提出了这个问题,并给出了这个问题的解答劳动价值论.而蒲鲁东则用黑格尔式的辩证法,寻找到了一个抽象的范畴,即构成价值.蒲鲁东受到的批判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分别为:其一,蒲鲁东在对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的关系进行阐述时掺杂了过多的主观意识,在蒲鲁东的认知中必须先提前进行假设才会产生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交换的每一次发生都仅仅是某一个人在某一个事件产生了交换的需要,提出了交换的建议,接着就不断地有人来建议二次方的交换,以至三次方的交换.蒲鲁东认为交换的历史是从先验假设的需要开始的,这种先验的假设正是马克思反复批判的主观主义.其二,蒲鲁东仅仅以调和的形式做出了 二律背反 的解决方案,但这样的方法并未深入到现实社会.蒲鲁东关注的价值 二律背反 的一种现象 生产带来贫困,原本生产应当意味着财富的积累,可是现实情况却是工人越是努力工作创造的价值越多反而越贫穷,当然,产生这种现象的责任并不在于价值的二律背反,而是劳动的异化引发了这种现象.但是 二律背反 反映的仅仅使现实社会的矛盾,蒲鲁东一直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因此他提出的解决方案是无效的,只运用抽象的调和是不可能解决的.第三,蒲鲁东忽视了人的主体地位.价值的 二律背反 是社会现实矛盾的一种表象,其解决的关键在于立足于人的现实活动,重视人的主体地位.2㊀价值二律背反 在资本主义社会的表现2.1㊀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二律背反 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一直都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因此生产力转变成基本的社会化活动发生在工业革命之后,但无论如何占有社会产品的还是资本家,工人进行的仍然是生产产品的交换活动.资本主义社会的 二律背反 正是基于这样的因素产生私人占有生产资料和生产社会化的二律背反. 西方国家(特指欧洲各国)曾经在某个特殊时期形成了这样一个被认为是公理的认知 法庭和君主拥有财产的主权,尽管家庭才是财产的归属.这件事发生在公元16世纪,在当时这是所有人共同的观点 ,因此资本主义拥有了指挥(驱使㊁压榨)生产力的权利之后,长期致力于将各种分散的生产资料进行集中从而扩大本阶级的优势,甚至可以说这成了资产阶级的历史任务,他们通过一系列动作将其转化为加强现代生产力的杠杆.资产阶级实现这一作用的历程从15世纪开始,直至达成共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为:(1)简单协作;(2)工场手工业;(3)大工业.确切的说,资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只有一件事,那就是将有限的生产资料进行归集合并,使其从个人占有的方式转变为社会化的生产资料.这一历程持续到19世纪初,当时手工业工厂和大的作坊掌握着绝大部分的生产资料,社会化的生产资料便是从此时真正产生了.生产者和资本家在这个时期彻底走上了对立面,这是因为生产者除了自身的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而资本家手中掌握着全部的生产资料,这便是社会化大生产和资本主义占有不相容的开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关系逐渐恶化,变得水火不容.2.2㊀工作日的控制与延长的二律背反 对于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的观点是在其内部共有两种权利在进行对抗.资本家的权利可以称之为 买者 ,换而言之,资本家必须最大限度地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才可以达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目的.一般而言资本家通常通过两种途径压榨工人的剩余价值,分别为:(1)延长剩余劳动时间;(2)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必须在此处进行解释的是,在生产中资本主义将劳动时间分为两种:一种叫作 必要劳动时间 ,即生产劳动力的必要时间;另一种叫 剩余劳动时间 ,也就是超出必要劳动时间的额外时间.剩余劳动时间和必要劳动时间相加的总时间长度便是所谓的 工作日 ,因此资新时代论坛现代商贸工业2021年第12期6㊀㊀本家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的行为也可以理解为延长工作日.生产者拥有的权利是 卖家 ,也就是售卖自己的劳动力和时间.但是工人必须使得自身的正常生活得到保障,因此其必须将工作日维持在自身可以接受的正常限度内,一般而言工人都是将道德界限和身体界限作为工作日的确定依据.但是在资本主义的流通和交换中,工人的劳动力其实仅仅是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而存在的,因此 二律背反 就这样出现了.资本家作为 买家 ,他们可以充分行使自身的权利尽情使用花钱买到的生产力,从而为自己带来更多的 增殖利益.资本家往往通过无限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的方式来增加自己可以获得的 增殖利益.2.3㊀劳动致富和劳动者贫困的二律背反 当今社会,每个人都认同 劳动是一切社会财富的源泉 这个观点,劳动的真正主体工人应该享受劳动产品的所有权.因为劳动者创造了劳动产品,后者乃是前者的结晶,因此产品理所当然属于真正的劳动主体.但这一理论在实际生活中,则恰恰相反.资本主义社会中不劳而获的只有那些精于算计的资本家,他们完全不在乎劳动者的生死,想尽一切办法对其进行剥削,还美其名曰自身拥有最大程度使用 买来的生产力 的权利,这种行为简直要用厚颜无耻来形容.马克思一语道破了其中的关键:资本家仅仅是基于最低的生理界限和道德界限给工人发放工资,仅仅是为了确保工人 不至于死绝 .马克思将这一 二律背反 的成因归结为异化劳动.确切地说牵制着劳动者本身的是以下四种形式的异化分别为:(1)自我异化;(2)人与人的异化;(3)物的异化;(4)人类的类本质异化,这种现象的产生具有特殊的社会历史性.在异化的条件下,劳动者的困苦生活与资本家的奢靡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源自于劳动者对象化活动的异变.国民经济学揭开了资本主义的面纱,将资本家利用资本占有工人的劳动以及其劳动产品来积累财富的真相,摆在了人们面前.马克思在对国民经济学家的批判中的过程中,意识到如果不改变私有制统治,那么雇佣工人受资本家剥削压迫的困苦境遇难以更改.3㊀马克思批判二律背反 所具有的当代价值3.1㊀社会价值关于普鲁东批判的问题上,马克思将其关于黑格尔主义的基本出发点很好地把握住,再通过历史唯物主义来将关于个人的生产社会关系方面的历史实践思辨遮蔽全面地予以清除,由此对那些由历史唯物主义主导 历史科学 相关任务以及对象进行了全面且非常深刻的确认.他指出,对于人来使,其社会历史实际上仅为个体发展的一个历史,无论人们可否对此有所认识,物质关系将是所有关系的重要基础.该物质关系仅仅为个体活动所需实现的一个形式.由此可见,马克思通过对社会历史发展的分析,阐释出发展的根本是个体发展,以物质关系为基础,进一步形成各类关系.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过程中,马克思关于价值的 二律背反 方面的深刻批判的意义是非常重要的.为了使我国的国家治理能力及其体系得到顺利的开展且取得良好的成效,需高度关注受到 二律背反 思想的影响,对其进行严格的防范,为此需要的就是深刻理解㊁准确把握㊁灵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以此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高质量发展.3.2㊀经济价值政治受到经济的决定性影响,经济起到基础的作用,而政治则为它的集中体现.目前,我国采取的经济主体为公有制㊁同时各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地发展.该制度的实施主要是考虑到国家的基本国情社会主义建设的初级阶段.根据马克思关于 二律背反 方面的批判,将可有效地避免掉入到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陷阱之中.习近平同志明确地提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发展过程中需要坚持科学的发展道路,所遵循的发展理念应当包含开放㊁绿色㊁协调以及创新等.为了形成新的发展理念,需要对过去的发展经验进行全面的总结,及对国际国内的发展形式进行分析研究,然后结合我国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存在的各类主要问题而逐步形成.只有进行新发展理念的坚持,才能够在发展及改革过程中避免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掉进 二律背反 的陷阱之中.在进行经济建设的过程中,新发展理念对我们党的基本发展理论体系进行了传承,其核心思想是以人民为中心,对国家的建设事业如何发展㊁如何实现等一系列重大的问题进行了科学的回答,从而使我们国家的发展之路更公平且有更高的效率.3.3㊀个人价值从本质上看,马克思关于 二律背反 批判的问题上主要对资本主义的劳动关系以及资产等的异化进行了深刻的抨击,从而使工人阶级利益得到有效全面的保护,该点实际上正是我们党当处建立新中国的最朴素的思想.我们需要严格地避免受到 二律背反 思想的影响及渗入,对人民群众的权益进行有力的保证.我国的«民法典»在今年得以正式颁布,它也是我国首部 法典 ,更凸显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过程中所取得的突破性进展.为此,首先我们需深刻地认识到该法典正是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以及坚持不懈地树立以民众为中心的要求.它对各类民事主体(如法人及自然人等)相互间所存在财产及人身等关系进行规范,而这些正是整个社会生活中广泛存在的一种关系,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对广大的群众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如果能够有效地实施好我国的民法典,将可以更好地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形成有序的人际交往关系,构建出和谐的社会局面.其次我们需要深刻地领悟民法典的全面有序实施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开展市场经济建设的一项必然要求.该法典确定了我们在长期开展社会主义法治以及市场经济建设方面所获得的关键性制度成果,对人民群众在开展经济生活中所涉及的贸易及财产等关系进行了进一步的规范,从而有助于积极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事业中关于市场经济以及经济制度方面的工作展开,并取得理想的效果.参考文献[1]付文军.论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经济 二律背反 现象的逻辑理路[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05).[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4]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5]付文军.资本㊁资本逻辑与资本拜物教兼论«资本论»研究的逻辑主线[J ].当代经济研究,2016,(02).。
马克思与蒲鲁东关系之历史演变
马克思与蒲鲁东关系之历史演变余源培付畅[摘要]马克思和蒲鲁东最初是作为具有代表性的两位社会主义者发生联系的。
蒲鲁东的《什么是所有权》在圣西门、傅立叶之后起了某种划时代的作用。
马克思在其著作中,一方面吸取和保护蒲鲁东思想中的积极因素,另一方面又经常指出他的缺陷,希望他能摆脱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的立场。
当马克思大踏步前进的时候,蒲鲁东却不进则退,两人之间的分歧便日益彰显,最终导致公开决裂。
剖析马克思与蒲鲁东关系之历史演变,是深入研究马克思新世界观从创立到公开问世的一个不可或缺的视阈。
[关键词]马克思;蒲鲁东;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唯物史观在马克思的思想发展历程中,蒲鲁东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历史人物。
1842年,马克思接触到蒲鲁东的《什么是所有权》之后,就开始着手进行政治经济学批判。
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哲学的贫困》(1847年),马克思的每一部重要著作,几乎都对蒲鲁东有所涉及,并且每次评论的观点都不尽相同。
蒲鲁东一直受到马克思的持续关注,但是,长期以来我们对于这一视点重视不够。
本文将就这一不可或缺的视阈作出剖析。
一19世纪中叶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精神园地中到处都是社会主义的萌芽。
除了正在形成中的马克思主义之外,影响比较大的当数与比埃尔·约瑟夫·蒲鲁东这个名字相联系的社会主义思潮。
在当时特定的社会历史语境中,马克思和蒲鲁东最初就是作为具有代表性的两位社会主义者发生联系的。
研究马克思与蒲鲁东关系之历史演变,需要联系蒲鲁东的两本代表性著作,即《什么是所有权》和《贫困的哲学》。
1809年,蒲鲁东出生于法国贝桑松附近的乡村。
1837年,他在致大学校方的报考信中表示,自己“生在工人阶级之中,长在工人阶级之中,共同的思想和感情、共同的痛苦和愿望使我依然是工人阶级的一员”。
如果能有幸得到求学的机会,他“最大的愉快无疑将是坚持不懈地和全心全意地通过科学和哲学为那些我乐意称作我的兄弟和伙伴的人谋求道德和精神上的进步,并在他们中间播撒我认为是道德世界规律的理论种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与蒲鲁东主义
作者:杨洪源《光明日报》(2016年05月11日14版)
对马克思的学说进行评价需要有参照系,马克思主义研究者不应囿于自身领域内思考问题,而应在比较的视野中作出相应的评判。
在与马克思发生过直接关系的思想家及其派别中,蒲鲁东主义和马克思之间的思想差异及纠葛尤为错综复杂。
认真梳理这段思想史,对于理解马克思所实现思想变革来说,既有思想史价值,又有现实意义。
蒲鲁东主义的思想原貌及其实质
以往研究中关于蒲鲁东及其思想的认识和理解较为简单,只是给它贴上“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改良主义”“互助论”和“无政府主义”等“标签”,忽视了其本身的整体性、独特性与复杂性。
认真梳理蒲鲁东和蒲鲁东主义者的相关论著,不难发现他们有着远大的理论抱负,即整合与超越当时的思辨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学说,从根本上解决全部的社会问题。
就其思想内容而言,蒲鲁东主义可被划分为系列辩证法、社会经济学和社会革命理论这三个有机组成部分。
其中,系列辩证法既是认识世界的方法又是社会存在的原则,能够实现政治经济学的科学化。
整个社会的经济生活是一个从分工到人口的经济矛盾体系,只要实现了价值的构成,就能够解决全部的经济矛盾及作为其现实表现的社会贫困。
解决贫困问题是社会革命的真正使命,只有把包括分工、机器、竞争和所有权在内的全部经济力量组织起来,才能实现社会产品的直接平等交换和构成价值(综合价值),才能完成劳动和财产方面的革命,推动整个社会的政治革命的完成。
只有资产阶级,而不是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才是真正的革命者,后两者根本不具有政治能力,社会革命从根本上是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和解。
社会革命完成后的理想社会形式是超越私有制和共有制的“自由”或无政府状态。
蒲鲁东主义的产生,是与18~19世纪的法国国情相适应的,它是当时的资本主义思潮、社会主义思潮和私有制批判思潮,同占主导地位的落后小农生产方式之间矛盾的产物。
这种进步理论同落后现实之间的巨大张力,使得蒲鲁东和蒲鲁东主义者一方面提出要捍卫法国大革命后获得土地的农民、小的所有者和小资产阶级的利益;另一方面却徘徊于有产者和无产者、资产阶级和社会主义者中间,既迷恋资产阶级社会的物质财富并将其视为改变社会经济组合形式的基础,又极大地同情底层民众因绝对贫困而遭受的巨大苦难。
从这个角度来说,马克思对蒲鲁东主义的定性即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是极为准确的。
这种定性不全是批判,还有小部分的肯定:作为法国小资产阶级的解释者,蒲鲁东和蒲鲁东主义者做过一些“真正的功绩”,“因为小资产阶级将是一切正在酝酿着的社会革命的组成部分”。
马克思与蒲鲁东主义的思想交锋与论战
在由“副本批判”转向“原本批判”的初期,出于在关注物质利益问题、批判政治经济学和以实现人的自由为目标等方面的一致性,马克思对蒲鲁东主义给予了褒扬。
马克思把蒲鲁东对作为政治经济学基础的私有财产的首次有决定意义的考察,称作一种能够引起政治经济学的革命并使之有可能真正成为一门科学的巨大进步。
与此同时,马克思也认识到蒲鲁东主义的局限性,比如,没有正确认清私有财产与异化劳动的关系,只是在异化范围内克服异化;系列辩证法不过是对黑格尔观念论方法的直接套用,用思维的过程代替各个单独的思想。
在此后的思想进程中,马克思论证出作为“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的共产主义的必要性,积极投身于社会革命实践。
而蒲鲁东和蒲鲁东主义者则醉心于经济范畴的重合组合,以“用文火烧掉私财”来代替暴力革命。
再加之蒲鲁东主义在德国的传播甚广,引发了德国工人阶级的思想混乱,马克思开始全面批判蒲鲁东主义。
马克思敏锐地觉察到,蒲鲁东主义的立论要点在于通过描述整个经济社会生活所处的经济矛盾体系,来阐明构成价值理论的合理性与实践性,为实现全部社会产品的直接平等交换
提供理论依据。
只要推翻了构成价值理论和经济矛盾的体系,蒲鲁东主义关于工人运动与暴力革命无效性的论断便不攻自破,其造成的不利影响也会随之消除。
在批判蒲鲁东主义的同时,马克思实现了对自己思想体系的三个组成部分,即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学说进行了系统的思考与整合,从而标志着其新世界观的首次公开问世。
囿于传播渠道受限和出版商的因素等,马克思对蒲鲁东主义的首次全面批判尽管立即产生了实际效果,但并未彻底清除蒲鲁东主义对工人运动的不利影响。
相反,蒲鲁东主义在19世纪50~70年代的影响力遍及欧洲主要国家,“除了蒲鲁东的著作以外,罗曼语地区的工人就没有过任何别的精神食粮”。
马克思在其思想锤炼的过程中,从政治经济学及其哲学方法、社会主义学说的维度对蒲鲁东主义进行了持续二十年的全面清算。
随着《资本论》第1卷于1867年问世,马克思的学说被工人阶级普遍接受并获得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力。
相形之下,蒲鲁东主义则日渐式微,在日耳曼地区的工人中间,蒲鲁东的著作已被遗忘并由马克思学派的著作所代替。
马克思批判蒲鲁东主义的思想启示和当代意义
观照社会和历史的方式决定着马克思和蒲鲁东主义者对现代市民社会的理解程度。
唯物史观透视资产阶级社会的深度是蒲鲁东主义的系列辩证法所不可比拟的,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学说相应地要强于蒲鲁东主义的相关学说。
缘何马克思在首次全面批判蒲鲁东主义时,没有彻底清除其影响力?究其根源,与当时他们各自的宣传策略和工人阶级的理论水平直接相关。
19世纪50~60年代,尽管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对立日益加剧,但极度贫困的处境使得迅速改善生活状况在工人阶级那里成为压倒一切的中心,导致这种贫困状况的因素则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接受教育程度的低下,使得工人阶级在当时无法理解私有制和劳动的对立、其所属阶级的革命性和共产主义运动的合理性。
这就造成了蒲鲁东主义所宣扬的“财产就是盗窃”“消灭所有权”之类的简单直观的口号,要比广袤深邃的理论更易于被工人阶级接受。
马克思对上述境况有着清楚的认识,但他仍坚持以将各种社会主义学说统一到正确道路为首要任务。
马克思认为,如果一味迎合工人阶级迫切改变物质生活条件的需求,以物质财富的增加和社会地位的平等为许诺,能够在短期内迅速团结一大批工人从事社会主义运动。
而这绝非长久之计,长此以往反而会削弱工人阶级革命的彻底性,工人运动在缺乏科学共产主义的指导下终将失败。
实践证实了马克思的判断,对真理的追求与探索使马克思最终彻底战胜蒲鲁东主义。
这充分表明,深邃的思想和科学的理论只有经得起历史的检验与时间的锤炼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时至今日,蒲鲁东主义仍具有一定的影响力,这与马克思所说的满足共产主义的前提,即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相联系的世界交往尚未达成有着直接的关联。
小资产阶级仍旧存在并在社会中发挥着重要影响。
如何引导他们消除阶级偏见而走上正确的社会变革道路,是消除蒲鲁东主义影响力的着力点。
一些看似现时代所独创的“时髦”理论,比如在劳资冲突问题上主张阶级调和、在经济制度问题上主张保留小私有制与实行平均分配、在社会组织原则问题上主张无政府状态、在政权问题上反对无产阶级专政等,它们在精神实质和思维方式、世界观与方法论方面,是同蒲鲁东主义一脉相承的。
这就要求我们充分借鉴马克思在与蒲鲁东主义进行论战时所采用的思想方法和策略手段,从而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上述主张。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