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响乐欣赏-贝多芬英雄交响曲

合集下载

英雄交响曲赏析

英雄交响曲赏析

英雄交响曲赏析英雄交响曲赏析《英雄交响曲》分四个乐章,与以往的交响曲不同的是它的规模增加了很多,海顿的后期交响曲演奏时间约为25分钟,而这部交响曲需要演出45分钟左右。

下面我们着重就第一乐章一起来听一听这部伟大的里程碑式的交响曲。

总谱上显示的乐队编制:2支长笛、2支双簧管、2支单簧管、2支大管、2支圆号、2支小号、大调定音鼓、第一小提琴组、第二小提琴组、中提琴组、大提琴组和低音提琴组第一乐章朝气蓬勃的快板,速度标记为二分附点音符=60乐曲一开始就推陈出新,开门见山地奏出了2个爆炸性的和弦,在弦乐组伴奏下大提琴奏出第一主题,矛盾的是,这一主题是只包含几个音符的短小的动机,即:主要的乐思建立在开始的和弦上,紧接着木管组重复主题一遍,音乐逐级加强,突然出现一次急转,在上方属调降B大调上奏出第二主题,这是一系列的短小乐思,靠其自身的力量和动力凝聚起来,形成一种前进能量。

有些像乐器之间的接力或互相应答,然后经过一个木管乐器的上行音阶,被推入了一段小提琴组的躁动不安的齐奏。

经过句是一些持续不断的反复出现的主题与变化的和声,这时在又一个渐强和乐队全奏后,以一个强有力的和弦结束,接着是小提琴和长笛之间的抒情旋律,呈示部结束时,大提琴再次奏出第一主题。

展开部音乐转入了降E大调的关系小调c小调以及C大调,第二主题和那段上行音阶相互映衬,第一主题在大提琴和低音提琴上重新以新的调性出现,音乐突然合奏,并开始了一系列转调,它引出了一段类似赋格开头的乐段,并导向了一个巨大的高潮,在那里出现了一系列的刺耳的、不协和的和弦,这一高潮突然中断,并出现了远关系调上的新的抒情主题,先由双簧管奏出,再由长笛奏出,但这时第一主题重又出现,肯定了自己的存在,虽然抒情主体又反复,但使人感到音乐正在走向再现部,在经过了一段乐队全奏后,管乐持续奏出和弦,伴随着暗示第一主题的弦乐及其震音,好像按捺不住,一只圆号轻轻地奏起了第一主题,于是音乐进入再现部。

贝多芬E大调《第三交响曲》(英雄)

贝多芬E大调《第三交响曲》(英雄)

贝多芬E大调《第三交响曲》(英雄)贝多芬E大调《第三交响曲》(英雄)有一次,贝多芬的一位朋友问他:“在你创作的交响曲当中,你最喜欢哪一部?”“那,不论怎样说,也是《第三交响曲》(英雄)啊。

”“是么?我一直以为你喜欢《第五交响曲》(命运)呢。

”“不,毫无疑问,是《第三交响曲》。

”在每一种贝多芬传记上都没有遗漏过这样的记载,这说明了贝多芬对这部交响曲的一往情深。

这段对话是在《第九交响曲》完成之前出现的,虽然《第九》诞生之后,他的回答也许有所改变,但是,贝多芬在当时已经相当受欢迎而且作品本身也可以说完美无缺的情况下,能够毫不犹豫地表明他喜爱《第三交响曲》,可见贝多芬在他的作品中把《第三交响曲》置于什么样的地位上,是显而易见的了。

1805年,也就是贝多芬35岁那年的4月7日,在他亲自指挥之下,在维也纳大剧院举行了值得纪念的《第三交响曲》首演。

其实,这天并非是真正的首演,因为,去年8月和12月,已经进行过不公开,或者半公开的演出了。

而且,包括那两次不公开和半公开的演奏在内,此曲从一开始就遭到了听众的非议,而主要原因是太冗长。

一般的交响曲最长不过30分钟就结束了,这是当时的习惯;可是,《第三交响曲》却几乎长了一倍。

听众们都被长长的音乐拖得不耐烦了,甚至有人起哄:适可而止吧,如果停止,我再付一块钱!”评论家们也冷言冷语:“这音乐太令人厌烦了,既冗长又杂乱无章。

”也有的人干脆说:“贝多芬把它改编成七重奏倒好一些。

”简直把它当作“怪物般的交响曲”了。

1805年11月1日,在柏林也演出了《第三交响曲》,听众和评论家的反应依然如故。

就连后来与贝多芬交往甚密的评论家罗霍利茨也责备这部作品太长。

他指责说:“超出了人的耐力极限,一个小时毕竟太长了。

”可是,贝多芬听到这些话却振振有词地说:“我写这部超过一个小时的交响乐还嫌太短呢。

”不论别人怎样议论纷纷,贝多芬自有他创作这样庞大的作品的道理。

促使贝多芬创作这部划时代的《第三交响曲》的最主要的原因,是曾经一度使他几乎坠入死亡的深渊的可诅咒的耳疾。

浅谈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

浅谈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

浅谈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
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是他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不仅成就了贝多芬,而且也是古典乐派晚期出现的最伟大的作品。

《英雄交响曲》是贝多芬在他的第三次第七重奏协奏曲之后于1803年写成的。

它共有五首乐章,分别是:开幕、激丽、鱼人、愤怒和快乐之歌。

这五首乐章涉及到历史、民间而带有浪漫气息,体现了古典乐派晚期的最高水准。

此曲的开幕乐章充满了高尚的象征审美,充满了温柔的歌声,它用朴实的旋律让人感受到史诗般的气势和伟大的形象;激丽乐章用进行曲的形式,充满了凶狠的力量,表真实了当时这种隐秘的斗争;鱼人乐章有着微妙的变奏,它表现出了人类、动物和自然之间交流融洽的过程,而“愤怒"乐章又将紧张的气氛推向高潮,旋律变化较多、节奏较快,尤其是用全部乐器齐奏的效果,让更多的乐迷感受到贝多芬的伟大;最后的快乐之歌则充满了浪漫又快乐的气氛,也证明了乐曲的优美和庄严。

总之,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是一首凝练而高雅的伟大之作,它充满了历史和现代思想,体现了古典乐派领域当时的最高技术水平,深深影响了后世音乐,被不同时期新灵魂乐派所崇拜,并被近期观众所钟然。

贝多芬的交响曲赏析

贝多芬的交响曲赏析

【 关键乐史上最伟 大的音 乐家之一 . 他一生 中几 乎 涉及 了当时所有的音乐体裁。在 众多音 乐作 品中 ,交 响曲” “ 可谓是 一座丰碑 . 为什么他的交 响曲能在众 多作 曲家 中能 成为 丰 碑呢?我认为这与作者 的风格 和作 品的特点密切相关。我先 将 自己近期赏析的几首经典交响 曲 , 一点浅识 与大家共勉。一 ( J 一 首先 . 深刻的思 想性 . 定的 斗争性 , 坚 彻底 的革命性 , 是 贝多芬作 品的一 大特点 .他 的作 品体现 了他是 一位伟 大的 “ 革命 音乐家” 贝 多芬 出生于 德国波恩 的一个 平 民家庭 ,这样 的 出生环 境. 给他接触平 民阶层创造 了客 观条件 。 他深深 了解 民众疾苦 . 在当时欧洲一切进步思想都遭禁 锢的封建 专制年代里 , 劳苦民 众处于水深 火热之 中, 而贝 多芬说 ; 要热 爱 自由 , “ 超过 爱其他 切。他一生 崇尚“ ” 平等 、 自由 、 民主 ” 的生活。 多芬的交响曲 贝 中寄寓 了法 国大革命 时代 的先进 思想及 战斗热 情 . 如他 的第三 交响 曲《 英雄》 作 品 5 ( 5号 )就 是 10 。 8 2年准 备写成 后呈献 给 他 当时 崇拜的拿破 仑 .8 4年总 谱完成 时却 传来拿 破仑称 帝 10 的消息 . 失望 之极 , 他 把题有拿 破仑 名字 的扉页 撕得粉碎 仍在 地上 , 他悲愤地说 “ 拿破仑也 不过 是一个凡 夫俗 子罢 了 . 在他 现 称帝就是 要践踏一切 人的权利 。 只顾 自己的野心 , 他就 要高踞 所有人之上成 为暴 君了” 1 。 0月份 总谱 出版时 . 改成 了为纪 他 念一位伟人而作 。《 英雄 交响曲》 运用 了广阔的发展动机 . 对比 主题和 富有动 力的和声 . 情绪激愤 , 响如同火 山爆发 。 曲分 音 全 为四个 乐章 : 第一 乐章 是奏鸣曲式 。 第一 主题先是大提琴 奏出 : 1 3 1 1 1 7 撑 —— 6 - —5 5 — 6 3 — 1J,接 着其他 乐器在高音 区重复 和展 开。 第二主题 包含三个短小 片段 。 展开 部分较长 而且充满 戏剧性 . 尤其在 结尾 高潮处 , 乐转入 六级 音 大调 、 并且很快轻 柔下来 , 好像在描 写英 雄经过浴血奋 战 . 不幸 负重伤跌倒在地 , I 听 此处又 响起 了圆号奏 出的音响 , 音乐情绪 极富号召性 , 象征英雄又站起 来 了, 重新 投入战斗。 第二乐章是 葬礼进行 曲式 。 用了小调式。 达了深切 的悲痛情绪 , 运 表 末尾处 音调 时断时续 , 觉上好像 送葬 的人泣 不成声 , 感 和声运 用上恰 当, 唯肖 , 唯妙 让人感觉身临其境。 第三 乐章 中音 乐则充满活 力 和热情 . 后部 分如闪电般迅猛 . 前 情绪 对比鲜 明。 中间部分有象 征未来 的号角 , 一个英雄倒下 . 千百 万人 民站起来 了。 四乐章 第 表现 了人民群众庆祝胜利的狂欢庆场 而结束全 曲。 第一次演 出 时封 建贵族极 为反 感 , 看客q N道 :只要停 止演 奏 , 封建 ] “ 我可 以多给 一个 铜板” 足可 以看 出作 品的影响。他的作 品引导人们 坚 守“ 自由 、 等” 平 的信念 . 通过 言论 和作 品 . 共和振 臂 呐 他 为 喊 。他的作 品象 匕首投枪 对封 建专制 阶级进 行无情 抨击和战 斗 。《 雄》 英 是第一次展现作者英雄 主义创作思想 . 了从斗 刻画 争到 胜利的历 程 , 是交 响乐史 中一个伟 大 的里 程碑 , 后人叹 令

浅析贝多芬《第三交响曲》_艺术论文

浅析贝多芬《第三交响曲》_艺术论文

内容提要贝多芬《第三交响曲》充满了英雄性和斗争性充满了对人的理性和力量的炽热信念作品形式宏伟壮丽、内容丰富深刻。

本文研究了贝多芬《第三交响曲》的创作特点、历史背景、贡献。

关键词贝多芬交响曲英雄《第三交响曲》的出现标志着在欧洲音乐历史发展中具有重要社会政治意义的题材第一次进入了交响乐这个音乐体裁的领域突破了传统的交响曲快板乐章奏鸣曲式的旧框框使主要音乐形象在充满了紧张的戏剧性矛盾冲突的广阔范围中发展。

贝多芬到达了古典主义音乐艺术的巅峰又开创了浪漫主义音乐艺术的先河。

一、贝多芬《第三交响曲》创作背景1.法国革命的历史概况《英雄交响曲》的完成标志着贝多芬在创作道路上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成熟的阶段1803-1814。

1803-1816年间欧洲发生了新的动荡:法国革命经历了反复各国的封建势力多次联合向革命的法国大举进攻而拿破仑上台后在推翻封建主义、扫除资本主义发展道路障碍的同时又出自资本主义扩张政策的本性对各国进行了侵略和掠夺引起了各国人民的反抗。

这样欧洲出现了一个持续十多年的拿破仑战争。

1816年第六次反法联军进入巴黎战争以拿破仑被迫退位而告终。

2.谱写《第三交响曲》的缘由1789年革命的法国在维也纳设立了公使馆贝多芬结识了大使波拿道特将军和法国小提琴家克鲁采。

他向他们了解了法国的情况和法国的音乐。

法国人民的革命性主义精神及他们推翻封建专制主义的伟大气魄给了他巨大的鼓舞。

在波拿道特的建议下他谱写了《第三交响曲》表现了对革命的向往。

他为这部巨著酝酿了四年之久这部交响曲深刻地表现了他对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敬仰和对共和革命的旗手拿破仑的崇拜。

在这部作品中他是以希腊神话中的巨人普罗米修斯的形象来刻画这位共和主义英雄的并且在这部作品中具体吸取了法国革命音乐的音调。

1803年贝多芬完成了此曲定名为波拿巴交响曲在封面上写了为纪念一个伟大的人物而作的赞扬当时德国知识界的进步人士都希望法国革命的精神在德国传播可有助于彻底铲除德国的封建主义。

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

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

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音乐中的英雄本论文旨在深入剖析德国浪漫主义作曲家路德维希·凡·贝多芬的经典作品——《英雄交响曲》。

该交响曲共包含四个乐章,每个乐章都具有独特的音乐特色和情感表达。

论文首先介绍了《英雄交响曲》的背景和创作历程,接着深入分析了每个乐章的音乐元素和情感内涵。

特别是对于第一乐章的开头四个重重的音符,论文指出它们象征着英雄的敲门,展现出作曲家对英雄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此外,论文还探讨了该作品在音乐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以及它在当今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

最后,论文总结了《英雄交响曲》的艺术魅力和情感深度,呼吁读者去欣赏和感受这部经典之作。

艺术魅力、情感深度目录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音乐中的英雄之舞 (1)引言 (1)一、作品背景 (2)(一)历史背景 (2)1.近代历史 (2)2.当代历史 (3)(二)创作背景 (3)二、音乐基本要素 (3)(一)作品旋律 (3)(二)作品结构 (4)(三)作品表现 (4)三、个人理解 (5)(一)作品欣赏 (5)(二)个人感悟 (5)四、结语 (6)引言路德维希·范·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的《英雄交响曲》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也是古典音乐史上最具有影响力的作品之一。

这部作品的名称源于贝多芬自己赋予它的含义,即通过音乐表现人类与英雄的斗争。

在这篇论文中,我们将对《英雄交响曲》进行音乐鉴赏,分析其音乐元素和结构,以及它们如何体现贝多芬对英雄的独特理解。

一、作品背景(一)历史背景1.近代历史(1)英雄交响曲,即贝多芬的《第五交响乐》,其历史背景主要与贝多芬自身的经历密切相关。

在完成《第三交响乐英雄》后,贝多芬的听力开始逐渐减退,到创作《第九交响乐合唱》时,他已经完全失去了听力。

尽管遭受着对作曲家来说最致命的伤害,贝多芬仍然坚持创作,并在此期间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包括《第五交响乐英雄》。

(2)《第五交响乐“英雄”》被广泛认为是贝多芬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电影Immortal,Beloved中交响曲音乐赏析】 钢琴名曲鉴赏论文

【电影Immortal,Beloved中交响曲音乐赏析】 钢琴名曲鉴赏论文

【电影Immortal,Beloved中交响曲音乐赏析】钢琴名曲鉴赏论文[摘要]著名的外国电影ImmortalBeloved是1994年拍摄的一部有关贝多芬一生的人物传记题材的电影。

整部影片自始至终都是围绕着贝多芬创作的音乐作品来展开的,在这部电影当中,我们仅仅只需要按图索骥,就能够深刻体会到贝多芬一生所追崇和向往的音乐国度,与此同时也能感受到贝多芬每部作品如何成功地扮演推动剧情的说书人的功能。

透过ImmortalBeloved中的交响乐,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影片的本质和其中深刻的内涵。

[关键词]ImmortalBeloved;交响曲;贝多芬电影ImmortalBeloved(《永远的爱人》)是一部描写伟大的音乐创作家贝多芬一生的人物传记电影,也有许多影评人形象地将这部作品称之为“贝多芬传”。

由伯纳德?罗斯执导完成。

影片描写的是贝多芬逝世之后,人们在他的书桌上找到了一些零散的音乐曲谱和一封存放了多年的情书。

这是写给他生前最爱的女人的一封信,在这封信当中贝多芬将自己一生的财产都留给了这个女人。

然而究竟谁才是这位被伟大的音乐诗人所爱慕的女人呢,在他的信中只字不提。

于是导演伯纳德?罗斯展开了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将贝多芬所创作的作品与和他有过关系的三个女人联想在了一起,对这位贝多芬“永远的爱人”进行了一次大胆的想象。

与此同时通过高超的剪辑手法,记录了贝多芬传奇般的一生。

影片ImmortalBeloved的配乐指导是匈牙利著名的指挥家乔治?索尔第,也正因为这位鼎鼎大名的配乐指导的加入,让这部影片的配乐变得更加出色。

影片从头到尾都贯穿了贝多芬一生当中所创作的音乐作品,我们仅仅只需要按图索骥,就能够深刻体会到贝多芬一生所追崇和向往的音乐国度,与此同时也能感受到贝多芬每部作品如何成功地扮演推展剧情的说书人的功能。

透过ImmortalBeloved中的交响乐,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影片的本质和其中深刻的内涵。

一、ImmortalBeloved中的音乐主题贝多芬一生当中写下了将近138部优秀的音乐作品,令人震惊的是这当中的许多作品都是他在没有办法亲自运用自己的感官来验证的前提下进行的,全聋时期的他创作出来的音乐辉煌是无人能及的,为欧洲音乐增添了最美妙动人的篇章。

贝多芬第三交响曲《英雄》赏析

贝多芬第三交响曲《英雄》赏析

贝多芬第三交响曲《英雄》赏析贝多芬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英雄》,此曲完成于1804年春,本欲献给法国第一位执政者拿破仑,但当得知拿破仑将于五月十八日即位皇帝时,贝多芬立刻将总谱写有题词的封面撕下,并愤怒地高喊:"这是一个独裁者!"后来出版时他将标题改为"为纪念一位伟大的英雄而作"。

这部作品于1805年在维也纳初演一举成功,从此贝多芬蜚声于欧洲乐坛。

熟悉世界历史的朋友都应该知道,拿破仑推翻了法国封建王朝之后,并没有实行人们期盼已久的“共和”,而是重新恢复帝制,自己当上了皇帝。

更加丑陋的是,在加冕典礼上他自己为自己戴上了皇冠。

这种背叛革命的行为,使得所有向往自由的革命志士痛心疾首。

而这个消息传到贝多芬这里的时候,作曲家已经完成了《第三交响曲》的创作,并且特意命名为《拿破仑.波拿巴大交响曲》,还恭恭敬敬地写了献给拿破仑的题词。

此刻,当得知拿破仑如此卑劣的行径之后,简直无法表述自己当时愤怒的心情,贝多芬冲动的撕下了写有题词的交响曲总谱首页,大骂拿破仑是“凡夫俗子、野性暴君”。

经过了这次打击,贝多芬对拿破仑的好感似乎一下子烟消云散了,据说为此还病了一场,所以也就耽误了《第三交响曲》的发表。

一直到1804年4月才在维也纳第一次上演,1806年总谱出版发行,而这部曾经是为拿破仑“夺身定做”的交响曲标题也被改为了“《英雄交响曲》——为纪念一位伟大人物而作”。

后来有人分析说,虽然拿破仑不再是贝多芬心中的“神”,但是在某些方面贝多芬依然尊重他。

虽然拿破仑背叛了革命,《第三“英雄”交响曲》的主角似乎一下子从“伟人”变成了“叛徒”,但是这丝毫不能掩盖这部作品的伟大。

虽然这是为拿破仑而作的交响曲,但是其中到处洋溢着贝多芬向往自由,向往革命的精神。

这部长达40多分钟的作品,可以说塑造了一群为革命理想而奋斗的英雄雕像。

曲调中时刻洋溢着战斗的气息,自由的理念。

这部作品的内涵应该是广义而非狭隘,应该是宏观而非微观的。

贝多芬第三交响曲鉴赏

贝多芬第三交响曲鉴赏

第三交响曲《英雄》鉴赏第三交响曲,是德国作曲家贝多芬作于1804年,作品55号,共包括四个乐章。

它的标题是《英雄交响曲,为纪念一位伟人而作》,原稿上的标题是《拿破仑·波拿巴大交响曲》,是应法国驻维也纳大使的邀请为拿破仑写的。

但当时贝多芬听到拿破仑称帝的消息时,愤然撕去标题页,改成了《英雄》的曲名。

这首交响曲从内容到形式都富于革新精神,感情奔放,篇幅巨大,和声与节奏新颖自由。

他在曲式结构上作了革新,如用一首庄严的葬礼进行曲作为第二乐章,用一首谐谑曲作为第三乐章,都是前所未有的。

这部作品是贝多芬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是第一部打破维也纳交响乐模式,完全体现英雄性格的作品。

作品贯穿着严肃和欢乐的情绪,始终保持着深沉、真挚的感情,呈现出强烈的浪漫主义气氛。

第一乐章(辉煌的快板——降E大调——3/4拍)以雄伟、果敢的总奏和弦开始,紧迫且恢弘,体现了英雄意志的充沛和锐不可当的气势。

在一段简短引子严峻有力地冲击之后,河堤被冲决了,生活的泉流以其不可遏制的力量浩浩荡荡冲击海洋,各种乐器奏出的声音汇成一股激流,强烈地冲击着每个人的心弦;中间情绪虽有所缓和,但英雄意志的激流仍然没有停息,惊慌的沙沙声,悲戚的申诉,崇高的筹思,以及胜利的呼喊,仍是乐曲的主旋律。

罗曼·罗兰曾这样描绘这一乐章:“这是一幅庞大的壁画,在这里,英雄的战场扩展到宇宙的边界。

而在这种神话般的战斗中,被砍碎的巨人像洪水前的大蜥蜴那样重又长出肩膀;意志的主题重又投入烈火中冶炼,在铁砧上锤打,它裂成碎片,伸张着,扩展着……不可胜数的主题在这漫无边际的原野上汇成一支大军,无限广阔地扩展开来。

洪水的激流汹涌澎湃,一波未平,一波复起;在这浪花中到处涌现出悲歌之岛,犹如丛丛树尖一般。

不管这伟大的铁匠如何努力熔接那对立的动机,意志还是未能获得完全的胜利……被打倒的战士想要爬起,任他再也没有气力;生命的韵律已经中断,似乎已濒陨灭……我们再也听不到什么(琴弦在静寂中低沉地颤动),只有静脉的跳动……突然,命运的呼喊微弱地透出那晃动的紫色雾幔。

从力度音色音区织体方面描述贝多芬第三交响曲

从力度音色音区织体方面描述贝多芬第三交响曲

贝多芬的第三交响曲,也被称为《英雄交响曲》,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以下是从力度、音色、音区和织体方面对这部交响曲的描述:
1. 力度:
这部交响曲在力度上有着极高的表现。

贝多芬在曲中运用了丰富的力度变化,从柔和的轻声到强烈的暴风雨般的音响,形成强烈的对比。

他通过力度的强弱转换,塑造了鲜明而有力的音乐形象,使听众在感受音乐的过程中体验到强烈的情感冲击。

2. 音色:
贝多芬在这部交响曲中使用了丰富的音色,包括弦乐、管乐和打击乐等。

他通过对各种乐器音色的巧妙运用,创作出了独特的音乐效果。

尤其是在高潮部分,各种乐器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宏大而震撼的音响效果,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3. 音区:
贝多芬在这部交响曲中广泛使用了不同的音区,从低音到高音,每一个音区都被充分利用。

他通过音区的变化,使得音乐更具层次感和立体感。

同时,他也通过音区的对比,突出了音乐中的情感变化和
戏剧性冲突。

4. 织体:
这部交响曲的织体非常复杂,贝多芬运用了多种音乐元素,如旋律、和声、节奏和力度等,构建了一个宏大而复杂的音乐结构。

他通过织体的巧妙安排,使得整部交响曲既有统一的整体感,又有丰富的细节和变化。

同时,他也通过织体的变化,展现了音乐的戏剧性和情感变化。

总的来说,贝多芬的第三交响曲是一部充满力量和激情的作品。

它通过力度、音色、音区和织体等方面的丰富表现,展现了贝多芬作为一位伟大作曲家的才华和情感。

这部交响曲也是古典音乐中的经典之作,深受广大听众的喜爱和尊敬。

贝多芬部分作品赏析:

贝多芬部分作品赏析:

贝多芬部分作品赏析:贝多芬部分作品赏析:1、《第五交响曲》(命运)《第五交响曲》是贝多芬艺术风格的代表作品,它的结构严谨、完整,手法简练、明快,发展紧凑、均衡,主题形象鲜明、生动。

作为一部英雄性交响曲来说,它的矛盾冲突、情绪对置及紧张的戏剧性,比以前的作品更集中、更统一、更尖锐。

各乐章之间紧密的内在联系,使全曲情绪激昂,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这种浑然一体的雄伟气魄,代表着贝多芬的艺术风格。

有人曾经说过:“贝多芬就是在这部交响曲中成为巨人的。

”c小调第五号交响曲《命运》完成于1807年末至1808年初,是贝多芬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

本曲声望之高,演出次数之多,可谓交响曲之冠。

贝多芬在交响曲第一乐章的开头,便写下一句引人深思的警语:“命运在敲门”,从而被引用为本交响曲具有吸引力的标题。

作品的这一主题贯穿全曲,使人感受到一种无可言喻的感动与震撼。

贝多芬在第三交响曲完成以前便已经有了创作本曲的灵感,一共花了五年的时间推敲、酝酿,才得以完成。

乐曲体现了作者一生与命运搏斗的思想,“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他不能使我完全屈服”,这是一首英雄意志战胜宿命论、光明战胜黑暗的壮丽凯歌。

恩格斯曾盛赞这部作品为最杰出的音乐作品。

整部作品精炼、简洁,结构完整统一。

全曲共分四个乐章:第一乐章,灿烂的快板,c小调,2/4拍子。

奏鸣曲形式。

乐章的开始由单簧管与弦乐齐奏出著名的四个音动机,并发展为第一主题,即命运主题,极富男性粗壮的气息。

通过圆号对第一主题的号角式变奏,引出明朗、抒情的第二主题。

第二乐章,稍快的行板,降A大调,3/8拍子,自由变奏曲。

第一主题抒情、安祥、沉思,由中提琴和大提琴奏出。

与之对应的第二主题先由木管奏出,后由铜管乐器奏出豪迈的英雄凯旋进行曲,表现了战士们的信心和勇气。

第三乐章,快板,c小调,3/4拍子。

诙谐曲形式。

在这一乐章中,命运主题的变奏依然凶险逼人,但在大提琴和低音提琴跃跃欲试的曲调后,乐队奏出旋风般的舞蹈主题,引出振奋人心的赋格曲段,象征着人民参加到与命运斗争的行列中,黑暗必将过去,曙光就在眼前。

《英雄》交响曲——贝多芬

《英雄》交响曲——贝多芬

《英雄》交响曲——贝多芬此曲完成于1804年春,本欲献给法国第一位执政者拿破仑,但当得知拿破仑将即位皇帝时,贝多芬立刻将总谱写有题词的封面撕下,并愤怒地高喊:"这是一个独裁者!"后来出版时他将标题改为"为纪念一位伟大的英雄而作"。

这部作品于1805年在维也纳初演一举成功,从此贝多芬蜚声于欧洲乐坛。

这部作品是贝多芬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完全体现英雄性格的作品。

作品贯穿着严肃和欢乐的情绪,始终保持着深沉、真挚的感情,呈现出强烈的浪漫主义气氛。

贝多芬本人曾声称他最喜欢的交响乐就是这部第三交响曲。

拿破仑一生介绍1769年8月15日,出生于法国科西嘉岛阿雅克修城。

10岁,接受法国教育。

15岁,进入炮兵学校学习指挥。

17岁,以少尉衔毕业,成绩平平。

24岁,参加收复土伦堡战役,显露其军事才能。

26岁,1795年10月,在巴黎平定保王党人的暴乱。

27岁,越过阿尔卑斯山,挥师意大利,打败反法同盟重要国家奥地利。

29岁,1798年5月,远征埃及打击英国势力。

不久法国陷于第二次“反法同盟”国家重重包围之中。

30岁,1799年8月,擅离职守,非法潜回国内。

10月达巴黎,暗中组织夺权,11月9日,发动雾月政变(共和历雾月18日),任首席执政官,攫取政权。

31岁,1800年5月,开始第二次意大利战役,再次打击奥地利。

33岁,1802年8月,由首席执政变为终身执政,确立独裁统治。

35岁,1804年3月,颁布《拿破仑法典》。

5月,强迫元老院封他为帝。

12月2日,令教皇为其加冕,即皇帝位,建立第一帝国。

36岁,1805年5月底,成为意大利国王。

12月,大败联军,赢得奥斯特里茨大捷。

37岁,1806年横扫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解体,进入普京,颁柏林敕令(即大陆封锁令)。

38岁,1807年弗里德兰之战打败俄国军队占领葡萄牙国都里斯本。

39岁,1808年,侵入西班牙,占其国都马德里。

40岁,1809年,攻奥国,进入首都维也纳。

贝多芬第三交响曲第一乐章赏析

贝多芬第三交响曲第一乐章赏析

贝多芬第三交响曲第一乐章赏析●作品摘要与历史背景贝多芬第三交响曲是法国驻奥地利维也纳大使邀请贝多芬为拿破仑所写的,早期的题目是《拿破仑.波拿巴大交响曲》后改名为《英雄交响曲,为纪念一位伟人而作》整部作品尤其是第一乐章在演奏过程中,气势磅礴,热情奔放,而且在内容结构上与以往的交响曲有着很大的区别,更加衬托出了此曲的本色。

贝多芬第三交响曲是他平生所创作编号交响曲中最伟大的作品之一,这部作品很好的阐释了当时时代背景下人们心中向往的,自由、平等、博爱精神。

深刻的刻画了在实现法国革命中人们勇敢的战斗精神和对牺牲人们的沉痛哀悼及最后胜利的祥和景象,是具有历史意义的一部作品。

作者生活的历史背景造就出了该作品的中心思想与本身的内涵,贝多芬生活的是一个战争的年代,人们渴望和平,希望一位英雄能平息当时的战乱,这一时期新思潮的思想影响了贝多芬的创作。

贝多芬本人对莎士比亚,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作品研究颇深,对歌德和席勒十分敬仰,从这些文豪中学习到了人道主义精神和独立民主的思想,这两种思想让他的人生价值观念更加的丰富,当时富于革命精神民主共和观念是他所倡导和信仰的,他对这部史诗巨作酝酿了四年之久,作曲时深刻的表现了对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敬仰和对拿破仑的崇拜,而拿破仑作为当时的统治者上台没多久就实行了帝制,贝多芬在百般恼怒情况下把原先为了歌颂拿破仑的交响曲曲目名称改为了《英雄交响曲》,随后这部作品在1805年4月7日维也纳剧院首次公开演出,当时的指挥就是贝多芬本人,就这样一部伟大的作品流传至今,被人们所熟知和演奏。

●乐章的结构及其表现贝多芬对整部交响曲的创作上奠定了自己创作的思维逻辑那就是通过不屈的斗争得到最后的胜利,以及描写刻画此曲中的英雄性和群众性的风格,作品的新颖和特色是当时那个时代所难以超越的。

整个交响曲乐章分为四部分,对第一乐章进行分析,该乐章为降E大调,四分之三拍,采用的写作手法是奏鸣曲式,此曲开始采用快板贯穿其中,不像其他作品,没有引子作为开头,直接直抒曲意,精致不缺乏巧妙,变换的风格,乐曲主题像歌颂神话中的普罗米修斯一样的气势磅礴,非常有韧性和力度的进入。

贝多芬第三交响曲,英雄(卡拉扬版)

贝多芬第三交响曲,英雄(卡拉扬版)

贝多芬第三交响曲,英雄(卡拉扬版)Herbert.von.Karajan.-.[Beethoven.Symphony.No.3.(1971)].交响乐.(DVDRip)中文名称:贝多芬交响乐全集英文名称:Beethoven The Symphonies版本:UNITEL [mkv]发行时间:2005年专辑歌手:卡拉扬(Herbert.von.Karajan)地区:美国语言:德语内容介绍:1区版,LPCM 2.0与满档DTS 5.1音轨,中英法等字幕!音乐、音响与电影艺术的完美结合,选用了卡拉扬在1960-1970年代在Unitel的第二次与柏林爱乐乐团的录音,录像。

这一版的交响全集,完全是在大部分录音室中完成的,交响乐队的布局相当新潮,在当时绝对有跨时代的意义,第九交响曲是在新落成的柏林爱乐大厅完成的,观众席上站满了柏林德意志歌剧院合唱团的演唱者,有着无比恢宏的气势。

尽管有人对“指挥帝王”卡拉扬有不同的评价,但是作为古典音乐圣殿指挥台上的这位君王,卡拉扬在20世纪下半叶的统治地位以及影响力,是无法撼动更不能抹杀的。

这位指挥泰斗有自己的个性,他的指挥魅力不仅体现在他对作品的深入探索与挖掘,同时也反映在他具有强烈自信的肢体语言和冷峻威严的面部表情上。

卡拉扬生前曾无数次地演绎过贝多芬交响曲。

他的一系列录音版本同样具有权威性。

而环球DG的这套DVD的问世,最大的诱惑力就是让广大爱乐者对卡大师的演绎能够“耳闻目睹”。

从业内外对卡拉扬指挥柏林爱乐乐团演绎贝多芬交响曲作品的综合评价看,艺术水准和演录品质最高的,不是他指挥事业开始腾飞的时期(20世纪50年代),也不是他晚期(20世纪80年代)的录音产品,而多是他中期的版本(主要集中在60年代)。

DG这套影碟,基本上收编的是这位指挥帝王20世纪60~70年代的演录。

可能因为早期的演录在艺术上“火候”未及最佳境界,加上录音技术的限制(如单声道)等原因;晚期的演绎,又因巨人身心疲衰,力不从心而未臻最佳状况,所以才有中晚期的演绎最佳的说法。

欣赏英雄交响曲

欣赏英雄交响曲

我最喜欢的交响乐----英雄交响曲英雄交响曲----纪念一位伟人的遗迹1802年,贝多芬在柏纳多特的提意下,动手写作献给拿破仑的《第三交响曲》。

在他的心目中,拿破仑是摧毁专制制度、实现共和理想的英雄。

1804年,贝多芬完成了《第三交响曲》。

正当他准备献给拿破仑时,拿破仑称帝的消息传到了维也纳,他愤怒的把写给拿破仑的献词撕个粉碎。

直到过了许多日子,贝多芬的气愤才渐渐的平息,并允许把这部作品公之于世。

因为1806年10月总谱出版时,标题页上印着:英雄交响曲——纪念一位伟人的遗迹,《第三交响曲》就被称为“英雄交响曲”。

这部作品是贝多芬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是第一部打破维也纳交响乐模式,完全体现英雄性格的作品。

作品贯穿着严肃和欢乐的情绪,始终保持着深沉、真挚的感情,呈现出强烈的浪漫主义气氛。

贝多芬本人曾声称他最喜欢的交响乐就是这部第三交响曲。

从英雄中,我们就可以感受到他旷世的才华与伟大的意志。

本曲一共分为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中,贝多芬将强而有力的音量汇集而出,展现出英雄威武不能屈的坚强意志。

第二乐章的送葬进行曲,则暗喻英雄之死,却在被死亡征服后升华,因为所谓的英雄应能超脱人类的死亡过程,最后得到解脱而升天。

贝多芬心目中的英雄,并非幻化而来的具有人类不可企及的神力,甚可主宰天地间的一切,而是真实世界中可触摸得到的人类形象,具有一股凛然的正义之气,正如他本人一样,不图私利,具有崇高的理想。

因此在最后两个乐章中,洋溢欢欣的气息,昭告圆满的结局,象征英雄是不屈不挠的,勇往直前战胜挑战。

从头听过英雄后绝大多数的聆听者莫不对贝多芬营造的强而有力的音响性、发展规模庞大复杂的乐章等留下深刻的印象对于乐曲背后的意涵,即贝多芬所谓的英雄形象,应该取决于体验人类世界的一种真实展现,他能意气昂扬,他也会受到死亡的征服,并再度苏醒升华到另外一个世界而他所拥有的正义、伟大与威信都将随之过往消逝。

英雄交响曲里巨大的迷宫,深密的丛林,剧烈的对照,是它成为德不但是音乐史上划时代的建筑,亦且是空前绝后的史诗。

贝多芬《英雄交响曲》赏析

贝多芬《英雄交响曲》赏析

贝多芬《英雄交响曲》赏析贝多芬创作的交响乐《英雄交响曲》是⾳乐史上最伟⼤的作品之⼀。

《英雄交响曲》贝多芬创作的降E⼤调,第三交响曲,作品55号,作于1804年,它的标题是《英雄交响曲,为纪念⼀位伟⼈⽽作》,简称《英雄交响曲》,原稿上的标题是《拿破仑.波拿巴⼤交响曲》,是应法国驻维也纳⼤使的邀请为拿破仑写的。

但当时贝多芬听到拿破仑称帝的消息时,愤然撕去标题页,改成了现在的曲名。

这⾸交响曲从内容到形式都富于⾰新精神,感情奔放,篇幅巨⼤,和声与节奏新颖⾃由。

他在曲式结构上作了⾰新,如⽤⼀⾸庄严的葬礼进⾏曲作为第⼆乐章,⽤⼀⾸谐谑曲作为第三乐章,都是前所未有的。

第⼀乐章的规模确实宏伟壮观,这是由它内在的紧张冲突所决定的。

⽃争的热潮,⽕⼭爆发般的毅⼒,冲破⼀切障碍的胆略,同困惑、沉思和苦难的形象交织在⼀起,像这样紧张的情绪发展只是到最后才有所缓和。

真是妙不可⾔,他只⽤⼀个像军号声⼀般的简单素材,却能构筑起何等巍峨的建筑物来;这么⼀个三拍⼦的主题,它的进⾏速度⼏乎相当于圆舞曲,这个精⼒充沛的主题,别看它⼀开始还只是藏在⼀群⼤提琴的深处,当它逐渐改变原来平静从容的⾳调并出现不协和⾳和切分节奏,当它逐渐扩及越来越⼴的⾳域并⽤乐队全奏组成⾼潮时,它已经汇合成⼀股激流,强烈地冲击着每个⼈的⼼弦。

到处都可以看到这个主题,它⽀配着这⼀乐章的庞⼤⽽繁复的发展;到处都呈现着紧张情绪的浪潮,⽽且⼀个接着⼀个,循环不息,翻滚向前。

呈⽰部的第⼆主题拥有两⽀旋律,其中⼀个是抒情式的申诉,由⽊管乐器和⼩提琴轮番交替奏出它的基本动机,这个旋律按传统惯例出现在属调上,同乐章的基本主题⼀样,它的呈⽰本⾝就包含着不断发展。

另⼀⽀旋律由⽊管乐器奏出上⾏模进式的宁静和弦,情绪似乎有所缓和。

但是即使在这两个⽐较抒情的旋律呈现时,英雄意志的激流仍然没有停息,原来奏鸣曲形式惯有的主题对⽐和连接段的过渡因素⼏乎全消失了;在这⾥只听到不安的进⾏,惊慌的沙沙声,悲戚的申诉,崇⾼的筹思,以及胜利的呼喊。

贝多芬第三交响曲赏析

贝多芬第三交响曲赏析

贝多芬第三交响曲赏析(总2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贝多芬第三交响曲赏析内容提要贝多芬《第三交响曲》充满了对人的理性和力量的炽热信念;作品形式宏伟壮丽、内容丰富深刻。

关键词贝多芬交响曲英雄《第三交响曲》的出现,标志着在欧洲音乐历史发展中具有重要的社会政治意义的题材第一次进入了交响乐这个音乐体裁的领域,突破了传统的交响曲快板乐章奏鸣曲式的旧框框,使主要音乐形象在充满了紧张的戏剧性矛盾突破的广阔范围中发展。

贝多芬到达了古典主义音乐艺术的巅峰,又开创了浪漫主义音乐艺术的先河。

作品摘要与历史背景贝多芬第三交响曲是法国驻奥地利维也纳大使邀请贝多芬为拿破仑所写的,早期的题目是《拿破仑.波拿巴大交响曲》后改名为《英雄交响曲,为纪念一位伟人而作》整部作品尤其是第一乐章在演奏过程中,气势磅礴,热情奔放,而且在内容结构上与以往的交响曲有着很大的区别,更加衬托出了此曲的本色。

贝多芬第三交响曲是他平生所创作编号交响曲中最伟大的作品之一,这部作品很好的阐释了当时时代背景下人们心中向往的,自由、平等、博爱精神。

深刻的刻画了在实现法国革命中人们勇敢的战斗精神和对牺牲人们的沉痛哀悼及最后胜利的祥和景象,是具有历史意义的一部作品。

作者生活的历史背景造就出了该作品的中心思想与本身的内涵,贝多芬生活的是一个战争的年代,人们渴望和平,希望一位英雄能平息当时的战乱,这一时期新思潮的思想影响了贝多芬的创作。

贝多芬本人对莎士比亚,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作品研究颇深,对歌德和席勒十分敬仰,从这些文豪中学习到了人道主义精神和独立民主的思想,这两种思想让他的人生价值观念更加的丰富,当时富于革命精神民主共和观念是他所倡导和信仰的,他对这部史诗巨作酝酿了四年之久,作曲时深刻的表现了对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敬仰和对拿破仑的崇拜,而拿破仑作为当时的统治者上台没多久就实行了帝制,贝多芬在百般恼怒情况下把原先为了歌颂拿破仑的交响曲曲目名称改为了《英雄交响曲》,随后这部作品在1805年4月7日维也纳剧院首次公开演出,当时的指挥就是贝多芬本人,就这样一部伟大的作品流传至今,被人们所熟知和演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最喜欢的交响乐
----英雄交响曲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这个时候贝多芬19岁,自由、平等、博爱的希望点燃了他蓬勃的青春。

在他心目中有一团火,这团火是他一直创作的激情,这团火是他不言放弃的决心,这团火是他昂首挺胸的脊梁。

在他心中还有一个人,这个人拿着火把点燃了那团火,就像每个少女都无限向往自己的白马王子一样,那个人对于贝多芬来说也是完美的,或者说是贝多芬把他想的完美了,他摧毁专制制度,他实现共和理想,他是响当当的英雄。

就像贝多芬在音乐上摧毁创作枷锁,实现激情演绎,成为音乐上的英雄,交响乐中的巨人。

英雄惜英雄,可惜这只是他心目中的英雄,就像骑白马的变成了唐僧,但唐僧没有错,错的也许是少女,她不愿意相信王子是光头的,就像贝多芬不愿意接受英雄也是有欲望的。

于是贝多芬失望了,伟人不在了,只留下了遗迹。

——————前言贝多芬被后人认为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交响曲作家,他意志坚强,始终坚守“自由、平等、博爱”的政治信念,通过言论和作品,为共和理想奋臂呐喊。

“贝多芬降E大调第三交响”这部作品是贝多芬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作品贯穿着严肃和欢乐的情绪,始终保持着深沉、真挚的感情,呈现出强烈的浪漫主义气氛。

贝多芬本人曾声称他最喜欢的交响乐就是这部第三交响曲。

的确,《英雄》具有它不可抹灭的意义与价值。

现而今,音乐艺术在人类世界文化中越来越受到重视。

年轻人更喜欢流行音乐,老年人们则更喜欢那些古老的歌谣,民歌或戏曲。

小学校园里孩子们清脆的歌声,清晨公园里老年人热情的歌声更是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道理,音乐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当然,音乐也在时时刻刻反映着我们的生活。

每一个时期都有优秀的音乐流传,每一个时期的音乐,我们都能从中捕捉到昔日社会的政治、文化、经济状态以及人们的生活面貌。

法国19世纪著名文学家、音乐史学家罗曼〃罗兰说:“艺术为历史提供的最大帮助,是使之更贴近一个时代的灵魂,从而也就触摸到了情感的源泉。

”他还说:“一个民族的政治生活,只是它存在的浅层部分,为了了解其内在的生命、其行动的源泉,我们必须通过它的文学、哲学以及音乐艺术这些反应该民族理念情感和梦想的东西,来深入探索它的灵魂。

音乐展示给我们的是在表面的死亡之下生命的延续,是在世界的废墟之中,一种永恒精神的绽放。

”今天,罗曼〃罗兰对音乐的认识仍然给我们很深刻的启示。

交响乐的英雄----贝多芬
在浩瀚的音乐海洋里,有一种艺术形式流传了几百年。

经过许多代音乐家、乐器制作家、器乐表演艺术家的共同努力,这一音乐艺术形式已在全世界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流传开来。

它虽然
在一些人的意识里有些模糊,但只要静下心来认真聆听,就会慢慢体味到其中更深奥的东西。

这种音乐形式就是交响音乐。

说道西方交响音乐发展必然会提到维也纳古典乐派,那也就不得不提到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三位代表人物: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

提到贝多芬,浮现在我脑海中的是这样一个男人:一双充满自信炯炯有神的双目,与紧抿着的双唇,眉间紧皱,散着一头蓬松的乱发,颈上还系着一条枣红色的领巾,这是我幼年学习钢琴时琴房里的一张画像,而他陪伴我度过了7年的学琴时光。

虽然时至今日,琴艺已经丢的七七八八,可在那些单调冗长的时光里,这个男人略带忧愁的,像与命运抗争的目光已经深深的烙在我心里。

贝多芬出生于德国波恩的平民家庭,家族是科隆选侯宫廷歌手世家,自幼跟从父亲学习音乐,很早就显露了音乐上的才华。

八岁便开始登台演出。

1792年到音乐之都维也纳深造,艺术上进步飞快。

他信仰共和,崇尚英雄,创作了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他集古典音乐的大成,同时开辟了浪漫时期音乐的道路,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后人尊称为“乐圣”。

是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钢琴家,与海顿、莫扎特一起被后人称为“维也纳三杰”。

当贝多芬19岁的时候,法国大革命爆发,给贝多芬带来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

但是才华横溢的他三十岁尚不曾创作出任何一部交响曲。

相比之下他的老师海顿二十七岁开始便陆续推出交响乐作品,即使他的同窗学长莫扎特,自八岁起也打着音乐神童的名号,写作出四十多曲脍炙人口的交响曲。

或许我们不能尽知当时的贝多芬心中盘算着些什么?但是可以确定的是他那严谨的作曲态度。

因为以他纵横的才气,要写出与前辈相匹敌的作品并不是难事。

刚刚开始的时候他继承海顿和莫扎特的艺术风格和创作技法,但很快的,他就对传统进行了突破,采用不对称的或是偶数加奇数的方式来组成音乐主体的句式,实现了从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最初的转变。

“英雄”诞生了。

想想一八零四年英雄交响曲首演之际,引发各界“严重”的回应——怪异的演奏编制、剧烈的调性转变、冗长的首乐章、奇怪的曲式安排等等。

但是这些负面的评价,均随着时间的考验而一一被否定。

诚如贝多芬也自诩第三号交响曲是他最得意的交响乐作品。

的确,英雄具有它不可抹灭的意义与价值。

贝多芬拥有一颗火热的心,他用它创作出旷世的作品,用它谱写出他伟大的爱情。

可是他的热情是非常不幸的,他总是交替地经历着希望和热情、失望和反抗,这无疑成了他的灵感源泉。

英雄交响曲----纪念一位伟人的遗迹1802年,贝多芬在柏纳多特的提意下,动手写作献给拿破仑的《第三交响曲》。

在他的心目中,拿破仑是摧毁专制
制度、实现共和理想的英雄。

1804年,贝多芬完成了《第三交响曲》。

正当他准备献给拿破仑时,拿破仑称帝的消息传
到了维也纳,他愤怒的把写给拿破仑的献词撕个粉碎。

直到
过了许多日子,贝多芬的气愤才渐渐的平息,并允许把这部
作品公之于世。

因为1806年10月总谱出版时,标题页上印着:英雄交响曲——纪念一位伟人的遗迹,《第三交响曲》
就被称为“英雄交响曲”。

这部作品是贝多芬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是第一部打破维也纳交响乐模式,完全体现英雄性格的作品。

作品贯穿着严肃和欢乐的情绪,始终保持着深沉、真挚的感情,呈现出强烈的浪漫主义气氛。

贝多芬本人曾声称他最喜欢的交响乐就是这部第三交响曲。

从英雄中,我们就可以感受到他旷世的才华与伟大的意志。

本曲一共分为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中,贝多芬将强而有力的音量汇集而出,展现出英雄威武不能屈的坚强意志。

第二乐章的送葬进行曲,则暗喻英雄之死,却在被死亡征服后升华,因为所谓的英雄应能超脱人类的死亡过程,最后得到解脱而升天。

贝多芬心目中的英雄,并非幻化而来的具有人类不可企及的神力,甚可主宰天地间的一切,而是真实世界中可触摸得到的人类形象,具有一股凛然的正义之气,正如他本人一样,不图私利,具有崇高的理想。

因此在最后两个乐章中,洋溢欢欣的气息,昭告圆满的结局,象征英雄是不屈不挠的,勇往直前战胜挑战。

从头听过英雄后绝大多数的聆听者莫不对贝多芬营造的强
而有力的音响性、发展规模庞大复杂的乐章等留下深刻的印象对于乐曲背后的意涵,即贝多芬所谓的英雄形象,应该取决于体验人类世界的一种真实展现,他能意气昂扬,他也会受到死亡的征服,并再度苏醒升华到另外一个世界而他所拥有的正义、伟大与威信都将随之过往消逝。

英雄交响曲里巨大的迷宫,深密的丛林,剧烈的对照,是它成为德不但是音乐史上划时代的建筑,亦且是空前绝后的史诗。

可是当心啊,初步的听众多容易在无垠的原野中迷路!罗曼〃罗兰把它看成一个生灵,一缕思想,一个意志,一种本能。

因为我们不能把英雄的故事过于看得现实,这并的非叙事或描写的音乐。

拿破仑也罢,无名英雄也罢,实际只是一个因子,一个象征。

真正的英雄还是贝多芬自己。

本曲之中我里面最喜欢的一段以长号为主,听起来感觉是凯旋归来的军队在接收宫廷的检阅,脑海中出现的全部是拿破仑或更早期的西方部队的样子,或许是个人比较喜欢西方骑士的那种Gentleman的感觉,钟鼓齐鸣,号角长啸,狂热的群众围着英雄欢呼。

然而其间的经过是何等曲折;多少次的颠扑与多少次奋起。

这是浪与浪的冲击,巨人式的战斗!就像是贝多芬本人的命运一样,虽然他被推上了音乐世界的巅峰,可是他身体的残疾,童年的不幸,爱情的不忠都成为这位英雄生命中不能言说的痛苦!但是,多少的不幸都击不跨这位伟大的英雄,他用美妙的音符,迷人的旋律谱写了一篇又一篇的不朽名著,他用音乐幻化为
一种语言表现出最深刻的思想。

他用音乐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英雄!
真正的英雄
不可否认拿破仑是英雄,是伟人,只是他不是贝多芬心目中的英雄,在贝多芬心中:他也不过是一个凡夫俗子。

现在他也要践踏人权,以逞其个人的野心了。

他将骑在众人头上,成为一个暴君!贝多芬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他一定不会爱上维纳斯,因为她有断臂,就像他不喜欢有欲望的拿破仑一样。

他一直在追求完美,追求真正的自由、平等、博爱,从未放弃,至死不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