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新农村建设的创新理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新农村建设规划中的“创新”理念

——制度创新与打造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新农村作者:方晨帆

工作单位:乐清市规划建设局城乡规划设计院

【内容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是明确新农村建设的方向,在此基础上切实推进制度创新,以制度创新带动观念革新。新农村的建设规划,应立足自身的资源条件和发展优势,从产业、环境和文化等多角度综合思考,打造村庄特色,才能实现促进农村发展和改善村民生活的核心目标,才能从整体上持续推进农村的现代化发展进程。

【关键词】:新农村;现代化;村庄特色;实施管理

引言

做好新农村建设规划是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环节。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节约用地、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村民生活生产条件;加强农村社会文化事业建设等,均需要以科学的规划进行指导。因此,新农村规划设计,应以村民利益为出发点,以促进农村发展和改善村民生活为核心目标,从促进农村产业发展、土地集约利用、改善农村生态及人文环境等多角度综合思考和入手,推进农村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1. 新农村建设中的制度创新——概要

1.1 制度创新促进新农村发展进程

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方向,无疑是农民的公民化、市民化、非农化(产业工人化),农村的城镇化、现代化、文明化;农业的产业化、市场化、机械化。

1.1.1 农民现代化

农民现代化是指要对农民进行现代公民教育和农业科学技术教育,另外,随着农村城镇化,市民规范性教育也要跟上,在推动农民非农化、产业工人化的时候,要对农民进行职业技术和职业伦理教育。

在推进农业市场化、产业化和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的基础上,要着手培育现代产业农民、现代产业工人和第三产业服务人员。重点是公民教育、职业技术与伦理教育两手抓,以这两大教育为主题的终身教育也要提上日程。1.1.2 农业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制度主要应着眼于建设农业现代化的支持平台和动力机制。不但要健全中央政府的财政转移划拨制度,还要建立有关城市对乡村的长效投资与技术支援制度。要引导农民面向市场生产经营,逐步由手工劳动向机械劳动;由劳力经济向技术经济;由小农经济、个体经济、家庭经济向规模经济、联合经济、

社会化生产经营过度。就农村现代化而言,除了农村的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发展等方面,要有现代文明的理念外,在政治、社会、管理、教育、文化等方面要推进综合改革。

要切实增强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就要完善农村科技成果市场化制度和农业科学研究支持制度,创设农业科学研究基金;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和服务,关键在于建立对农民的农业技术定期培训制度;推进农业产业化,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就要建设农村二、三产业技术支持平台和面向农村的全国农产品市场信息网和市场信息分析指导与咨询服务机构。另外,要减轻农业发展负担,培育农业发展良性运行环境,使农业现代化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建设农业良性循环的动力机制,就要逐步取消对农村征收的各种不合理税费,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深化农村财政收支与管理体制改革。

1.2 制度创新促进产业特色形成和经济发展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村庄规划实施的首要和根本目的就是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与经济发展形成互动良性循环,为农民安居乐业服务;适应和满足其需要和利益,使村庄空间发展与交通设施建设相结合、建筑变化与基础设施服务容量相匹配、居民生活水平提高与环境质量改善相呼应、物质财富积累与人文氛围优化相同步。产业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撑,必须通过科学规划促进农村产业发展。

2. 正确处理新农村发展生产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制度创新的特点延续

农村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基础之上,最大限度地以较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保持村镇人居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交融,实现村镇可持续发展。

2.1 集约利用土地

认真分析农村的土地价值,本着不同地段土地赋予不同使用功能的原则,保证土地的集约利用,使土地的综合利用效益最大化,适当控制其容积率、建筑密度及日照间距系数等规划技术指标,提高居住用地的集约利用水平。对于节约的土地,按产业发展的需求,适当集中产业园区。通过这些措施,调整土地利用功能,做到地尽其用,最大限度地节约土地,最大限度地提升土地的价值。

在农村土地政策上一方面要严格落实补充耕地制度,凡建设需占用耕地的,在报批时,须做好建设用地补充耕地方案,明确补充耕地地点、面积、资金安排及完成期限,对未落实补充耕地方案建设项目,一经查处,暂停农用地转用审批;另一方面,要重点加强村庄宅基地管理:

2.1.1 加大宅基地置换、耕地流转等用地制度创新,探讨土地使用权市场化运作相关思路,探讨、出台相关的各地用地政策。

2.1.2 以经济手段管理农村宅基地。对于位置优良地段和空闲地,村集体组织可组织有资格申请宅基地农户公开招标,由中标人优先选择宅基地。

2.1.3 积极探索农民进城后原承包地与宅基地处理办法。

2.2 注重资源节约

从地方实际出发,在村建设规划中落实环保措施,注重新技术的科学利用,重点加强对居民点、生猪养殖基地的废水、污水控制。村民住户改厨、改厕、改栏、改浴率。立足于省水、省电、省燃料,降低农民生活成本支出。采用明厨明厕;推广应用沼气、太阳能热水及雨水收集系统等。

2.3 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是乡村可持续发展根本要求

生态建设、良好人居环境是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目标,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是

乡村可持续发展重要一环,乡村经济增长,绝不可以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为代价。按照村庄现状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结合村庄地貌及建筑特点,本着少花钱、求实效的原则,坚持走生态环境与生产建设“双赢”之路。

2.3.1提高村民生态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知识素养。将生态环境保护思想贯穿人们生活各方面,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2.3.2新农村规划应突出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村庄功能分区应注意人居环境优化和污染源布局;村庄园林、绿地、水面要合理安排,占到一定比例;“三废”净化处理等都应在规划中有所体现等。

2.3.3积极采取措施,消解已存在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

2.3.4建立乡村持续发展指标评价和考核体系,建立、健全村庄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制度,加强立法和执法力度,完善有关政策、法规,保证乡村健康、持续成长。

3. 打造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现代化新农村——制度创新的目的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构建和谐社会,文化和谐和历史传统的可持续发展是其中的要旨之一。村落是社会文化的最基层单元,其街巷、建筑、环境及居民生活状态、特有的民俗文化活动等或多或少地保留着的传统特色,也是构成中华民族数千年古老文化的载体。

3.1 当前新农村规划实施存在的主要问题

3.1.1 村庄建设缺乏规划指导或管理混乱

作为“龙头”的新农村规划,对指导、规范农村建设发展,起着举足轻重作用。然而据调查,在以村民住宅为主的广大农村至今没有可供实施规划的乡镇规划管理机关,对村民建设实行的规划许可,其依据不是规划,而是宅基地权属。这种无规划的许可,成了规划管理一个盲点。

另一方面,农村人口迁移和建设缺规划、建设管理滞后等影响造成“空心村”或“半空心村”现象。旧村改造与“空心村”整理,需要出台新的宅基地置换政策,建立新集中居住点往往需要建立耕地先占后补再平衡制度,集中居住后农民耕作半径发生变化,需要对承包田进行调整,这又形成了与农田承包制度的矛盾等等。

3.1.2 传统规划技术方法难以适应村庄规划实施

在不断深入调查研究过程中,各级政府与规划工作者总结形成了较先进规划理念,但对于如何实施这些理念,目前村庄规划方法没有太多对策,规划仍停留在“集中开发新村”、“整体空间布局”、“统一村庄设计”等传统技术模式上,城市规划通过新区开发积累资金反哺老城改造是一项成功经验,但这一模式不适合于村庄建设,因城市新区建设相对旧城改造是一种低成本开发模式,而新村建设相对旧村改造却是高成本开发模式。故村庄规划明显存在理念与方法错位,昔日规划技术方法难以保证先进理念的实现。

3.1.3 规划实施缺乏资金支持

经相关人员对新农村规划建设的调查,村庄完全按照规划实施的很少,大部分村庄只停留在道路建设、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河道清理、垃圾填埋等阶段,除一些乡镇的扶贫移民安置点建设外,大面积成片居住区规划建设很少实现。当然,在村庄规划实施措施中,规划者都希望得到足够资金支持,要求成立专门规划实施管理队伍,提出进行相关农地制度创新。但现有城乡二元体制难以满足规划实施要求,不利于村庄规划实施。

规划往往提出多元投资思路,建议政府、地方、农民共同出资,甚至提出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