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农村建设.docx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论文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论文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以及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农村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为了现代化农业的重要战略,为实现农村全面发展和农民共同富裕提供了新的方向和动力。
本论文将探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及对于中国农村发展的意义,同时分析其现状与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设策略和措施。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中国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重要战略。
它旨在通过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实现农村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于推动农业现代化、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保障农村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于解决农村的突出问题具有重要作用。
比如,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能够解决农村道路交通不便、供水供电不足等问题,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此外,加强农村人才培养和教育投入,可以提高农村人力资源质量和劳动力竞争力,促进农民就业创业,减少农民外出务工现象。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状与问题目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滞后,尤其是交通、教育、医疗等方面,与城市差距较大。
其次,农村经济结构不合理,传统农业仍占据主导地位,农业科技创新和现代农业发展滞后。
同时,农民收入水平不高,农村贫困问题仍然突出。
还有,农村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农业生产方式不可持续。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策略和措施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采取一系列的策略和措施。
首先,要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交通、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水平,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其次,要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强农村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
同时,要加大对农民的扶持力度,通过政策措施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其生活条件。
另外,要坚持可持续农业发展,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实施农业资源保护和环境治理。
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前景与展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实现农村全面发展和农民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
浅谈新农村建设的论文
浅谈新农村建设的论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时期为解决“三农”问题而出台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新农村建设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新农村建设的论文范文一:浅谈新农村建设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当今我国的农村问题,不是单纯的农村问题,而是国家城市化问题在农村的具体表现。
长期以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长久而深刻的命题,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决定,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内容的新农村建设战略。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统筹城乡发展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基本途径,是缩小城乡差距、扩大农村市场需求的根本出路,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
一、何为新农村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以创新为动力,以农村公用设施、公共事业、生产生活、生态环境、组织管理、素质教育、文明风尚等为主要建设为内容,以勤勉、协作、自立为建设精神的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是改变农民生产、生活方式,提升整体素质的有效途径,是农民步入现代社会,享受改革开放成果的平台和载体。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20字方针,既是我国新农村建设长期的奋斗目标,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由之路。
具体而言,所谓“新农村”包括5个方面,即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
这五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范畴。
即要因地制宜地建设各具民族和地域风情的居住房,而且房屋建设要符合“节约型社会”的要求;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清洁安全饮水、道路交通、水电、广播、通讯、电信等配套设施要俱全,让现代农村共享信息文明;生态环境良好、生活环境优美。
尤其是在环境卫生的处理能力上要体现出新的时代特征;使农民具备现代化素质,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守法纪、讲文明”的新型农民;要移风易俗,提倡科学、文明、法制的生活观,加强农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论新农村建设
论新农村建设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战略目标,并且为新农村建设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
这一战略目标,是基于世界上工业国发展的普遍模式,即一个国家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由农村支持城市、农业为工业发展提供积累转变成城市带动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发展模式提出的。
因此,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新农村建设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目标,关键是在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路径选择下抓住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两大推手,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以农业现代化为新农村建设的经济支柱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业问题,打好农业现代化这个经济基础,发展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才能落到实处。
我国虽然是一个农业大国,但长期以来农业生产力水平较低,农业产出率与发达国家存在不小差距,发展农业现代化是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迫在眉睫的任务。
首先,应当提高农业生产的集约化程度,实现规模效应。
通过政府鼓励、政策扶持和市场培养,使原先一家一户的分散的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向专业户、合作社和农业企业一类规模优势明显的生产单位集中,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实现社会化大生产。
在产业调整过程中,应注重通过法律法规约束和政策导向,一方面规范土地等生产资料流转的合法性,保障好农民的合法权益;一方面保护好农业生产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
其次,大力发展农业产业链,实现价值延伸。
发展好农业生产的产前服务、产中管理和产后加工环节,使农业产业由传统意义上的种植养殖业丰富为覆盖种养加产供销整个产业环节的完整价值链。
在政策上扶持涉农企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通过完善法律和强化执法手段,规范农业服务市场,确保农民经济利益。
同时鼓励建立专业协会和新型合作社,规范市场运行。
培养一批农业职业经济人、扶植一批专业农产品流通市场、壮大一批规模以上农产品深加工企业,使农产品品质精良、生产专业、深度加工、附加值丰厚,走出同质化竞争,谷贱伤农的怪圈。
关于新农村建设的论文
摘要:城市的发展影响和带动着周边村镇的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
新农村建设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和谐农村。
以村庄整治为切入点,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起点,逐步将新农村建设全面推开,是我市郊区农村建设与发展的实际要求。
新农村建设对于实现社会经济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关键字:新农村;城市化;乡村景观;新农村建设一、城市与新农村城市是一定地区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
城市的行政概念,在我国是指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市和建制镇。
国家要求县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县城均设建制镇。
乡村分为集镇和村庄,集镇是乡人民政府所在地。
镇是在我国的行政区划中,镇是建制镇的简称。
我国的镇是包括县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建制镇和县以下的建制镇。
城镇发展的均衡性,强调城市、农村、大城镇、小城镇都能协调发展。
城市化是指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又称城镇化、都市化。
随着城市开发与扩展, 周边村镇迅速实现城市化。
资料显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数量增长了4倍多,城市面积也拓展了4倍,目前,中国城市数量近700座,城市化率已达到34.9%[1]。
2006年2月21日,中央以“一号文件”的形式发布了《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
文件强调,推进新农村建设要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要加强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村庄治理要突出乡村特色,保护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村落和古民宅;本着节约原则,充分立足现有基础进行房屋和设施改造,防止大拆大建,防止加重农民负担,扎实稳步地推进村庄治理。
二、新农村城镇化建设城市有城市的历史与功能,所以形成城市的肌理和布局方式,乡村有乡村的历史与功能,因此形成乡村的布局模式,同样是鲜活的、富有生命力的。
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必要性及可行性论文
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现阶段“三农”工作的一大举措,是时代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一、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必要性及可行性(一)、必要性农村人口比重大、经济社会发展滞后是我国当前的一个基本国情。
现阶段,只有实行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方略,加快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我们才能实现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以苏门楼村为例,该村经过近三年的新农村改造,从昔日的脏、乱、差变成了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生产发展、管理民主的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村。
实践证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是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是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推动剂。
(二)、可行性1、我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大幅提升,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完全有条件通过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实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进一步加大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
2、中央的支农惠农力度逐步加大。
在过去农村改革的基础上,从2004年起,中央连续多年出台了指导农村工作的1号文件,制定了一系列扶持“三农”的重大措施,从发展农业生产和农村社会事业多个方面加大了投入,“三农”问题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3、加快农村发展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广大农民盼望加快农村发展,各级党委和政府支持农村发展,社会各界关心农村发展,已成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广泛共识。
4、农村建设已经具备一定基础。
近几年,国家加大对农村公共事业的支持力度,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加快,道路、饮水、电网、通信等基础设施开始改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得到加强。
这些都为推进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5、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近年来随着农民外出务工人数的增加以及农村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壮大,农民收入出现了多元化发展的趋向。
新农村建设论文(范文参考6篇)
新农村建设论文(范文参考6篇)新农村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实现我国现代化发展目标的重要内容之一。
新农村建设的稳步推进对于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意义。
新农村建设涉及到农村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诸多领域的全面发展,是在我国城镇化、工业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进行的,是在我国农村发展面临的体制机制障碍尚未完全破除的环境中进行的,因而新农村建设必然要面临众多的复杂问题。
以下是我们整理的6篇新农村建设论文的范文,供你参考借鉴。
新农村建设论文一题目:浅析新农村建设之中韩差异性摘要: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韩国的新村运动与我国新农村建设有一定的相似性,为我国的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同时它也存在诸多问题值得我们借鉴。
本文主要探讨了两国新村建设运动的差异性。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新村运动;奖惩机制;农村工业化二战后,韩国为促进经济发展,采取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经济发展取得显着成效,与工业发展相比农业发展缓慢,农民生活水平低下,城乡差异日益增大,社会矛盾激化。
这此背景下,韩国发动由政府主导、以农民为主体、改善农村生活、缩小城乡差异的"新村运动";.30年间,韩国农村工业化进程基本完成,农民生活水平显着提高。
与韩国相似的是,中国农村也面临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缓慢,农民生活困难,城乡差距拉大导致社会问题从生等问题,但是两国的新农村建设活动却依然存在着本质上的差异。
1、两国国情不同首先:韩国新村运动召起时,韩国总人口只有32.24百万人,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比例的44.7%,农业人口共有14.12百万人,而中国拥有14亿人口,共有近9亿的农业人口。
这一庞大的数据差已说明,中国新农村建设困难度远高于韩国;其次:中国地域广阔,民族复杂,许多地域是多民族混居,中国的农村问题还要考虑地域、文化差异;第三:中国不但存在城乡差异,农村之间也存在南北差异。
中国南方经济发展水平正提高与北方,部分经济发达地区如:浙江、江苏一带早已开启农村的现代化建设进程,由城市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已基本形成良性循环圈,反之,中国北方以及西部等内陆地区,不但农村发展滞后,城市亦属于经济不发达地区,与南方农村存在巨大差异,因此,中国的新农村建设面临着更加复杂的农村问题。
我国新农村建设论文5篇
我国新农村建设论文5篇第一篇1规划背景自2006年2月21日中央发布了《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
随着2012年年底“美丽中国”宏伟目标的提出,美丽乡村建设成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典型范例,建设美丽乡村成为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有效手段。
四年来,太原市新农村建设的工作体制和机制日渐完善。
全市212个新农村中先后有1/5的村庄完成了新农村建设的规划编制,新农村建设渐入佳境。
东山地区作为太原市新农村分布的一个集中区域,主要分布有杏花岭和迎泽两个区内的多个村庄。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该区域的村庄尽管拥有良好的发展优势和机遇,但因东山地区为黄土丘陵地形,又承担着城市的防洪、交通等众多功能,在发展上面临着一定的劣势和挑战。
做好东山地区的新农村建设,无疑将推动整个东山地区的经济发展,引导东山地区广大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向城镇转移,在城乡统筹发展中实现城乡一体化,也为以后类似新农村建设提供一些参考经验。
2现状存在问题根据东山地区已编制完成的新农村建设规划可以总结出东山地区的新农村规划主要存在以下四个限制因素:1)地形复杂多变,地质条件不佳。
太原市东、西、北三面环山,中南部为河谷平原,东部的山地通称为东山。
由于该区域常年经雨洪冲刷,现状沟壑纵横,高差可达上百米。
现状许多村庄就坐落于条条冲沟之中,如枣沟村、长沟村、后沟村、东沟村、小枣沟村等村庄就因此得名。
复杂的地形不但限制了村庄的发展,同时汛期对村民的安全也造成隐患。
东山地区属典型的黄土丘陵地貌,高低起伏、沟壑纵横,适合开发和建设的土地并不多。
土质大部分为三级自重湿陷性黄土,给规划建设和施工带来一定难度。
加之东山煤矿、长沟煤矿等多家煤矿的开采,在区域内形成一定范围的采空区域,进一步减少了可供利用的土地存量。
2)市政设施缺乏,基础设施限制。
东山地区特别是高速环路以外地区,仅有几条公路可供通行,道路密度远低于城市水平,相应配套的公共服务设施与市政设施严重不足,制约本区的发展。
新农村建设毕业论文
新农村建设毕业论文新农村建设:农村发展的新方向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村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
新农村建设作为农村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旨在提升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新农村建设的意义、目标和实施策略。
首先,新农村建设对于农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农村是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是国家的主要劳动力和人口基础。
农村发展的滞后不仅影响着农民的生活质量,也制约了国家经济的全面发展。
因此,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是实现农村现代化、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其次,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多元化、可持续发展。
传统的农村建设主要注重农田水利、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而新农村建设更加注重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农民收入的增加以及农村社会文化的发展。
新农村建设旨在实现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推动农村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促进农村社会文化的繁荣发展。
在实施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需要采取一系列的策略和措施。
首先,要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包括农田水利、道路交通、电力通讯等方面。
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可以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
其次,要推动农村产业的发展。
农村产业的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
要通过培育农村特色产业、发展农村电商等方式,推动农村产业的多元化发展。
同时,要加强农村人力资源的培训和引导,提高农民的创业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此外,还要注重农村社会文化的发展。
农村社会文化是农村发展的重要支撑。
要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科技水平。
同时,要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推动农村社会文化的融合发展。
最后,要加强农村治理体系和能力建设。
农村治理体系和能力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保障。
要加强农村党组织建设,推动农村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提高农村治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总之,新农村建设是农村发展的新方向,是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
新农村建设(通用4篇)
新农村建设(通用4篇)新农村建设篇1提高管理水平坚持科学发展把新胜村建设成为全省一流的新农村示范点新农村建设是农村第二次飞跃式发展的基础和关键。
近年来,我镇新胜村作为市级新农村示范点,农村经济在日光温室产业的推动下,基本实现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但制约全镇经济发展的瓶颈以及影响农村稳定和持续繁荣的因素依然很多,新农村建设还有许多新的问题和情况亟待解决,新农村建设任重而道远。
一、基本情况新胜村地处古浪县城北部36公里,土门镇区西北部2公里处,全村现有15个村民小组,814户,3744人,劳动力1492人,耕地面积9096亩,其中水浇地6700亩,旱地2396亩,属典型的川区井河混灌区。
20xx年,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3712元,比20xx年增加1000元。
20xx年完成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20xx年被列为市级新农村建设示范点。
二、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成效(一)产业开发势头良好,农民收入显著提高。
充分发挥本地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交通运输便利等条件,结合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把发展日光温室产业,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和有效途径,广泛发动群众,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发展高效节水农业,累计建成日光温室520幢,全村60%以上的农户都有了日光温室。
日光温室产业给全村经济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20xx年,全村仅日光温室蔬菜销售收入就达到300多万元,人均增收800多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1.6%。
同时,大力发展陆地蔬菜、玉米制种、啤酒大麦、优质小麦,地膜覆盖率34%,各类蔬菜782亩,优势作物种植面积达8500多亩,占播种面积的93.4%。
(二)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公益事业发展迅速。
近三年来,新胜村通过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改造中低产田8200亩,衬砌渠道45.4公里,修建渠系建筑物54座,埋设低压管道11公里,配套维修机井10眼,改造田间机耕道路16公里,埋设自来水入户管道14.8公里,自来水入户率达90%以上。
浅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doc
浅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摘要】自从我国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后,参与国际竞争的日益激烈,三农问题日渐突出,其中涉及到的农业现代化建设、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农民收入增加等问题尤为重要,已经成为首当其冲的、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党中央提出了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重大决策,逐步开始适应时代发展进步的要求。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思路及方法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提出目前,我国在农村、农业现代化发展举步维艰、农民收入增长困难重重、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任务艰巨,已经成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难点和关键。
现如今,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尚未消除,促进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改变。
如果这些突出的问题不根治、不解决,小康社会的全面发展就会举步维艰。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明显提升,工业化、城镇化的速度加快,以及土地、资金等要素体现出的大量向城市集中的体现,这种长期积累的种种矛盾带来的强烈的预警信号愈加严重。
因此,合理的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势在必行。
建设和谐农村社会,就应紧密的与农村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以农民的根本利益为前提,将每一个城市先进的设施文化运用到农村建设之中,让城市发挥其功能,带动农村共同发展,实现城乡共同进步,努力为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生态良好、文明进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奋斗。
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公平、共同富裕,这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建设的基本特征。
总的来说,社会主义在总建设中,始终要坚持以发展为重、发展为先,发展工业必须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工带农,通过加快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步伐,不断缩小城乡差距,从而实现农村社会由温饱到小康,由局部小康到全面小康的跨越,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近年来,我国虽然在各地积极地调整了农业结构和科学技术,但是农村土地毕竟有限,有些地区的农业生产方式仍然处于落后,农民的劳动积极性难以持续,很难实现突破。
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论文
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论文引言随着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地区的发展问题逐渐受到重视。
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经济的蓬勃发展对于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满足人民群众在农村地区的美好生活期待。
第一部分: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基础。
当前,我国农村土地流转面临着一些问题,如土地使用权和农民土地流转权益保护等。
为了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们需要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保护,推动农村土地流转的顺利进行。
同时,应加强土地保护的力度,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第二部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是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目标。
当前,我国农业仍然存在着规模小、技术水平低和附加值不高等问题。
为了发展现代农业,我们需要加大农村经济产业化进程的力度,提高农业产品的附加值。
同时,要加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引导,促进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第三部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保障。
当前,我国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交通不便、水电供应不稳定等。
为了改善农村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我们需要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特别是要注重解决农村地区的交通不便问题,提供更加便捷的出行条件。
第四部分:农村社会事务改革与发展农村社会事务改革与发展是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保障。
当前,我国农村地区社会事务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教育资源不足、医疗服务不便等。
为了满足农村地区居民对教育、医疗等社会事务的需求,我们需要加大对农村社会事务的改革和发展力度。
特别是要加强农村教育和医疗资源的配置,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
结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也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通过探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社会事务改革与发展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些建议。
论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中的财政对策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我国农业人口占三分之二。
“三农”问题始终是我们党、政(论文库)府高度关注的焦点问题。
没有农业的牢固基础和农业的积累与支持,就不可能有国家的自立和工业的发展;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
农业丰,则基础牢;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民富,则国家昌。
只有广大农村的落后面貌明显改变,才能实现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小康。
为此,中央审时度势,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为今后我国农村勾画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蓝图。
当前,我国经济已发展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政府财力已经初步具备了加大对农业和农村支持保护的条件和能力,在这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如何充分认识并加强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采取有利于“新农村”发展的财税政策及合理的制度安排,实现城乡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是我们当前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财政支农的特征分析1、总量小我国农业属于弱质性产业,比较利益低,“三农”各个方面的发展都需要国家的大力支持,虽然国家对农业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但从总量上看,财政农业投入仍然偏低。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在不断增长。
从“一五”的99 .58亿元增加到“九五”的4938.88亿元,增长了48.6倍,总体上快于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
但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财政农业投入的增长幅度却大大慢于国家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另外,按照WTO《农业协议》,我国农业综合支持量可以达到农业生产总值的8.5%,而目前仅有3.3%。
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更大。
2、结构偏流通环节多于生产环节。
与WTO规则和发达国家农业政策相比较,我国政府支持农业的特点是流通环节多于生产环节,实践证明这种支持方式的效率是比较低的,中间环节流失较多,农民应该得到的利益没有完全得到。
【关于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新农村建设.doc
【关于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新农村建设闽清县是一个“八山一水一田”的多山县。
全县农业人口23 .36万,占全县人口的78%,耕地25 .7万亩,林地170万亩。
近年来,闽清县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为目标,大力发展壮大省会卫星县。
坚持统筹城乡发展,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在农村的一系列政策,不断巩固农业基础地位,推进农业增效增收和农村各项事业发展。
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果经过XXXX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取得了长足进步,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传统落后的农村经济增长方式正逐渐向现代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得到加强。
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
农村社会发展步伐加快。
农村基层组织、民主政治建设正逐步走向规范化、法制化。
首先,农民收入不断增加。
3年多来,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4841元,年均增长6 .2%。
该县每年转移6000多名农村剩余劳动力,80%的贫困人口脱贫。
第二,农业产业化取得显著成效。
水产品、畜牧业、茶果、食用菌、森林和竹子、蔬菜等六大主导农业产业持续增长。
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由3年多7家增加到19家,销售收入5亿元。
第三,农村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
农村中小企业逐渐聚集在工业集中区。
xx年,全县工业总产值达到73 .3亿元,年均增长15 .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为60 .8亿元,年均增长17 .9%。
第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全县农村教育、健康、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农民素质进一步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力、凝聚力增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不断加强,群众精神文明活动不断深化。
“平安乡”、“平安村住宅”、“文明村镇”活动全面推进,农村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存在问题。
虽然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事业取得了良好的进展,但也面临许多困难和制约。
首先,农民难以持续增加收入。
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就业机会狭窄,农村难以巩固扶贫成果,完全摆脱贫困,城乡差距继续拉大,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尚未形成。
论新农村建设
论新农村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并把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概括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它体现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在农村的完美结合,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科学内涵。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当树立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关注民生、尊重民权、扩大民主、培育民智、生发民力的基本指导思想,紧紧把握“围绕中心、突出重点、明确路径、依靠主体”四大要义,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一、围绕中心———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
建设新农村不仅仅是建新房、修街道。
它最重要、最本源的内容是发展农村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
只有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了,农村经济全面发展了,才能增强自身的活力,才能为新农村建设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
继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
面对市场范围的扩大和竞争的加剧,需求层次的提升和需求多样化趋势,农业供给结构必须进行战略性调整。
要适应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农产品多样化、优质化的需求,不断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形成总量基本平衡、品种多样化、安全放心和营养丰富的农产品生产格局。
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从粗放增长向集约增长转变。
发展节约型农业,以节地、节水、节肥、节能为重点,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和农村生活方式。
通过增加产量、提高质量、节约成本,提高农业效益。
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出发点和归宿。
增加农民收入,要做好“三农”内部和外部两篇文章。
既要在农业、农村挖掘潜力,更要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寻找出路;既要从当前出发,采取“吹糠见米”显效快的增收措施,又要着眼长远寻求解决农民增收的治本之策,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二、把握重点———增加公共产品供给,改善农村公共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内容应该是为农民提供最基本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满足农民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关于新农村建设的论文
关于新农村建设的论文现如今,“新农村建设”已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在国家发展战略中占据重要地位。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新农村建设的背景、目标、政策以及对农村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影响,以期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深入的分析和建设方向。
1. 背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持续减少,农村经济发展面临巨大挑战。
新农村建设应运而生,旨在推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并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2. 目标新农村建设的核心目标是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升农民生活水平、促进城乡均衡发展。
具体目标包括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推进乡村旅游与休闲产业发展等。
3. 政策实现新农村建设的目标需要有相应的政策支持。
我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财政投入、土地制度改革、农村金融等方面的支持政策,以推动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
4. 农村经济发展新农村建设对农村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通过加强农业产业化、农民合作社的建设,农村经济实现了转型升级,农民的收入也得到显著提高。
同时,新农村建设也为农村创业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5. 农村社会进步新农村建设不仅关注农村经济,也注重农村社会的进步。
通过改善农村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提升,农村社会的发展也得到了加强。
6. 农村环境保护新农村建设致力于推动可持续发展,注重农村环境保护。
通过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农村环境治理等措施,农村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并为农村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基础。
7. 结论新农村建设在推动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新农村建设仍面临一些挑战,如农村土地问题、乡村公共服务不足等。
因此,未来需要进一步深化政策支持、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以推动新农村建设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果。
通过对新农村建设的细致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其在农村经济、社会和环境方面的重要性。
只有持续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和支持,才能够实现农村现代化的目标,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
最新整理新农村建设的问题,原因及对策.docx
最新整理新农村建设的问题,原因及对策新农村建设的问题,原因及对策问题:1.农业问题(1)同二、三产业相比,农业投资周期长,资金周转缓慢,比较效益低,投资于农业的生产要素一般难以得到社会平均利润和平均劳动报酬,农业部门的盈利水平长期处于偏低状态,(2)农业受气候条件和其它自然力因素的影响极大,生产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较多,农业生产效益的脆弱性、易损性要求有外部力量的扶持甚至救助。
2.农村问题(1)农民还需要承担修路、办学、住房、养老等一系列公共福利性支出。
(2)农村公共服务的缺乏限制了农村发展的活力,也是导致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滞后的一个重要原因。
农民看病难,吃药难,受教育难,上学难,社会保障难,文化享受难,这些都反映了农村公共服务缺乏。
3.农民问题(1)生产经营权。
自农村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长期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对农村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约束力。
农业长期实行统购包销制度,产品价格背离市场供求关系,农民没有生产自主权。
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虽然农业生产开始面向市场,但粮食生产依然是一项硬性任务,农村支援城市的格局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
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等制度设计虽然有利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但长期实施却影响了农村发展与农民增收,造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协调。
(2)生活迁徙权。
以城乡分治、户口管制为特征的行政性分割制度使亿万农民固定在土地上,无法自由流动。
(3)农民自身问题。
主要表现为:农民整体文化程度低,整体素质不高,思维方式较为保守和僵化。
原因:1.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缺乏制度基础。
目前,我国人均占有耕地约1.4亩,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0%,劳动力人均占有耕地是耕地面积较大国家的1%。
如此的生产规模,即使搞成“绣花农业”,也无法实现整体的现代化。
与此同时,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存在诸多制度约束。
据有关部门调查,我国农民工的实际劳动小时工资只相当于城市职工的1/4。
按国际通行惯例,一个地区最低工资标准大约相当于本地区社会平均工资的40%―6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新农村建设发
论新农村建设发展
摘要:具体而言,所谓的"新农村"包括五个方面,即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
这五者缺一不可,共同构造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范畴,即要因地制宜地建设各具民族和地域风情的居住条件,而且房屋建设要符合"节约型社会"的要求;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道路、水电、广播、通讯、电信等配套设施要齐全,让现代农村共享信息文明;生态环境好、生活环境优美,尤其是在环境卫生的处理上要体现出新的时代特征;使农民具备现代化素质,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农民";要因风宜俗,提倡科学、文化、法治的生活观,加强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经济发展文明精神生活观
调查目的:为更好的领会中央政策,使之与农村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以便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调查对象:广安市罗渡镇新农村建设情况
调查方法:实地调查并访问群众
实践内容:
我生于农村,长于农村,从小在农村长大。
后来大了,在广安市上高中,到现在在攀枝花市上大学。
虽然经历过这么多的地方,心中的思念永远只有那片土地。
今年的寒假,我参加了学校的活动,进行了一次寒假回乡实践调查,调查对象是我的家乡--广安市罗渡镇,我就其中的一个村——桐子坪村进行了调查走访,走访时得到了广大村民的信赖和支持,调查时也针对村里开展了一些工作,还对部分村民进行实地调查走访,以取得更好的调研效果。
提高,农民的收入在一步步的稳定提高。
桐子坪村是比较传统的村,村里无企业、公司等办公场所,环境没有受到来自外界的污染,因此许怀村自然环境很好,空气清新,山清水秀,村民的饮用水都是纯天然的井水,平时食用的瓜果蔬菜都是自家种的无污染食品。
农业情况:桐子坪村耕地分为一级、二级、三级三级别。
主要种植玉米、花生、水稻、西瓜等农作物,基本上达到了农业的多元化生产。
畜牧养殖情:畜牧养殖方面以养鸡业较具规模,两村有10户以公司+农户为模式的养鸡基地,配套设施完善,养殖户养鸡数量在3000~10000只不等。
养猪主要以家庭散养为主,部分养殖户已打算明年春天扩大养殖规模,但相对现代化的养猪企业还有很大差距。
不足之处:
1、村中不经常组织村民进行劳动技能的培训,如果能多增加些培训就相当于用技术来武装农民,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农民在生产中走弯路。
2、农民的娱乐生活太单调,村中的公共活动场所太少。
除了村委会前有一处可供村民休息的小厂地外就没发现其他的供村民利用的公共场所。
3、村中目前的绿化比较乱,根据村中得绿化计划,形式上是沿路线绿化,没有集中的绿化用地。
4.农业机械化程度还不完善,因为桐子坪村地势不是很大的平路,有的田地在山坡上,每户的每一块土地也是比较小,散落。
不太适合使用农业机械。
所以到目前还是有不少田地还保持着最原始的耕作方式。
总结体会:
这次社会实践活动给生活在象牙塔的我提供了广泛接触基层、了解基层的机会。
深入基层、深入农村,使我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这次的社会实践我的收获很大,我常常被有思想、有远见、有决策的农民所感动,更被他们的勤劳、朴实的品质所折服。
感受也很多。
我也感受到了农民的朴素和勤劳。
总之,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我对中国的农村建设有了一个更全面的认识。
参考文献:
[1] 胡永利,对农村小学教师建设队伍思考2012.04
[2] 李忠林,崔树义。
我国农村低保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东岳论丛2009年第8 期30卷:49-56
[3] 陈永平.《我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模式的探讨》[A].铜陵学院学报,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