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术语
【高中地理】100个地质名词解释,全部是考试常用术语!
【高中地理】100个地质名词解释,全部是考试常用术语!1地质学:是研究地球及其演变的一门自然科学,主要研究岩石圈的物质组成、构造、形成及其变化发展历史以及古生物、古气候演变历史。
包括静力地质学、动力地质学、历史地质学、经济地质学、综合地质学等方面。
2地貌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结构及其发生、发展和分布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来认识、利用和改造自然的科学。
包括气候地貌学、构造地貌学、岩石地貌学、动力地貌学、沉积地貌学、历史地貌学、应用地貌学等方面。
3将今论古:地质学最基本的原理。
发生在古老地质历史时期的地质作用及其结果,与现在正在进行的地质作用及其产物有相似之处。
从现代地质作用过程和产物中总结出来的规律可以用来分析和推断发生在古代的地质作用和当时的古地理环境。
4地质作用:由于自然动力引起地球物质组成、地表形态和内部构造发生改变的各种作用。
分为内力和外力地质作用,具有地区差异性、时间长久性、现象复杂性等特点。
5地质营力:自然动力会引起地球物质组成、地表形态和内部构造发生改变,即地质作用,而引起变化的力量就是地质营力。
6大地水准面:指平均海平面通过大陆延伸勾画出的一个连续的封闭曲面。
大地水准面包围的球体称为大地球体。
从大地水准面起算的陆地高度,称为绝对高度或海拔。
7重力异常:扣除高程与地形影响后,与理论重力值,即以大地水准面为基础计算得到的重力值,的差异。
8软流圈:上地幔中下部(50-250km)存在的塑性层,物质可以缓慢流动。
岩浆发源地,与地壳运动关系密切。
9磁偏角:磁北线和真北线之间的夹角。
第一章:矿物1矿物:天然形成的单质或化合物,是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天然产物,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绝大多数为晶质固态的无机物,具有一定的物理化学性质,对于结晶矿物,还具有一定的形态。
稳定于一定的物理化学条件。
2结晶质矿物:组成矿物的物质质点(离子、原子、分子)按照一定方式规则地排列成空间格子构造的矿物。
3隐晶质矿物:矿物晶粒极为细小,用肉眼无法分辨出矿物颗粒,仅有光性反应的矿物。
高考地理必背术语
高考地理必背术语〔一〕自然地理局部1 影响温度的因素〔11个〕纬度:〔太阳辐射、太阳高度角〕:纬度越低,温度越高地形:海拔越低,温度越高〔经常用于谷地〕山脉阻挡:冬季北侧有山脉阻挡冷空气,温度高洋流:暖流增温,寒流减温锋面:冷锋后最冷,暖锋后最暖下垫面:城市>郊区,城市热岛效应,白天:荒地>草地>森林>湖泊河流〔含水越多,温差越小〕海陆位置:夏季陆地>海洋冬季海洋>内陆天气情况:白天晴天>阴天〔原因是晴天大气削弱作用弱〕夜晚阴天>晴天〔原因是阴天大气保温作用强〕,整体来看,晴天多温度更高海陆风:冬季海风增强海洋性,增温〔如盛行西风〕山地阴阳坡:北半球南阳北阴,南半球北阳南阴下沉气流:谷地下沉气流可以增温,也可以降温,看题想要什么,山地背风坡下沉气流增温〔导致雪崩〕2 影响降水或水分的因素〔11个〕风:吹海风多雨〔如盛行西风、东南季风〕,吹陆风少雨〔如信风、西北季风〕气压:低压上升气流多雨,高压下沉气流少雨洋流:暖流增湿,寒流减湿锋面:冷锋峰后降水,暖锋锋前降水下垫面:湖泊降水>森林>荒地,城市雨岛效应,雾岛效应海陆位置:临海降水多,内陆降水少山地迎背风坡:迎风坡多地形雨背风坡焚风效应少雨谷地上升与下沉气流:下沉增加蒸发,降低湿度;上升气流遇冷凝结多降水厄尔尼诺与拉尼娜:厄尔尼诺中国少雨旱灾,拉尼娜洪灾蒸发:纬度高温度低蒸发弱纬度低温度高蒸发强第 1 页下渗〔土质疏松、西北沙土、西南喀斯特地貌易下渗,东北青藏冻土、城市地面硬化不易下渗〕3 影响气候的因素〔4个〕现在的大题根本都考“气候的非地带性〞气压、风带、洋流、地形4 影响温差的因素〔5个〕纬度:高纬>低纬海拔:年温差:低海拔>高海拔〔东北平原>青藏高原〕日温差,高海拔>低海拔〔等同于山谷风原理〕下垫面:荒地>森林>湖泊天气情况:晴天>阴天海陆位置:内陆>临海5 影响蒸发〔强度或量〕的因素〔4个〕温度:温度高蒸发强风:大风蒸发强水域面积:面积大蒸发强降水量:降水量是蒸发的根底6 影响气压的因素〔4个〕〔气压大小实质就是空气的多少〕温度:冷高压、热低压海拔:海拔越高气压越低〔如青藏高原高寒缺氧〕气流运动:下沉气流形成高压天气系统〔冷暖峰、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7 影响光照或太阳辐射的因素〔4个〕等同于太阳能纬度:低纬>高纬,高纬夏季光照时间长〔新疆内蒙〕季节:夏季>冬季地形:海拔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天气情况:晴天>阴天〔晴阴天多少取决于降水、降水取决于气候〕8 天气情况〔类似于天气预报〕〔5个〕温度晴天〔阴天、降水、云雾〕风力风速风向第 2 页大气稳定或不稳定逆温〔通常答有逆温现象〕9 城市雨岛效应原因〔3个〕上升气流:城市温度高,上升气流旺盛凝结核:城市污染严重,空气中凝结核多城市建筑阻挡空气流动10 形成雾的因素〔6个〕温度低、湿度大、有凝结核〔杂质尘埃〕、无风、大气稳定有逆温、地形封闭11 影响海水盐度的因素〔5个〕降水:降水多盐度低蒸发:蒸发强盐度高洋流:暖流增盐寒流减盐河流:河流注入多盐度低海区封闭程度:海区越封闭,盐度越大或越小12 影响湖水盐度的因素〔4个〕如何判断咸水湖、淡水湖降水、蒸发、河流注入、河流流出:有河流流出将盐分带走,盐度低;无河流流出盐分沉积,盐都高13 影响渔场的因素〔4个〕世界五大渔场,中国最大的舟山渔场〔日本暖与中国沿岸寒〕洋流:寒暖流交汇上升补偿流径流:径流带来营养物质大陆架:水浅光照温度适宜海域封闭:海域封闭多岛屿,阻碍鱼群游动14 影响盐场的因素〔4个〕中国盐场集中在北方的渤海,天津长芦盐场;海南岛莺歌海蒸发:纬度低温度高蒸发强地形:地形平坦,海岸滩涂广布天气情况:晴天多光照强蒸发旺盛海区盐度:盐度高15 解决水资源短缺措施〔8个〕第 3 页水资源包括:地下水、冰川融水、淡水河流湖泊水〔雨水、海水、冰川、深层地下水都不是水资源〕开源:修建水库调水工程海水淡化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节流:节水农业〔提高灌溉技术〕工业用水〔提高利用率〕政策、公民节水治理水污染〔水质型缺水〕16 影响湖泊缩小的因素〔5个〕气候干旱,降水少径流注入少高温大风蒸发强地质断层下渗人为用水,围湖造田,引水灌溉17 湖泊面积缩小的影响〔5个〕气候变干,温差增大对下游径流调节作用下降水旱灾增加生态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盐碱化扩大地下水位下降18 影响河流流量多少的因素〔4个〕补给类型:大气降水高山冰雪融水季节积雪融水地下水湖泊水支流多少:支流多流量大人类活动:人类活动用水多,农业灌溉用水量大蒸发:晴天多温度高蒸发强19 影响河流流量变化的因素〔2个〕第 4 页补给类型:大气降水高山冰雪融水季节积雪融水地下水调节作用:湖泊、森林、沼泽、地下水、水库具有调节作用,调节作用强,流量变化小,河流越稳定20 影响河流航运条件的因素〔6个〕河道:河道宽阔水深泥沙:泥沙淤积少流速:落差小流速平缓结冰:无结冰期弯直:河道平直经济腹地:经济腹地广阔,航运需求量大21 湿地〔沼泽〕形成原因〔5个〕蒸发:纬度高温度低蒸发弱下渗:冻土广布,下渗弱河流:河网密集地势:地势低洼,排水不畅凌汛:有凌汛现象22 湿地〔湖泊〕的环境效益〔4个〕提供水源调节气候改善热岛效应动植物栖息地生物多样性城市防洪排涝23 黄河下游地上河的原因〔2个〕上游〔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河流含沙量大下游落差小流速慢,沉积作用强,泥沙淤积多24 地上河的影响(3个〕河床高,无法获得地下水补给,出现断流无支流注入,河流流量小,小于河流上游易发生洪涝灾害25 地上河的治理措施〔3个〕第 5 页上游:治理水土流失〔根本措施〕中游:修建大坝水库,阻拦泥沙下游:加固防洪水坝,挖沙26海岸线退化的原因〔4个〕海岸植被破坏河流泥沙减少,三角洲退化风大海浪作用强海岸地势低洼上游修建水坝,阻挡河流泥沙〔如埃及阿斯旺大坝〕27凌汛现象的原因〔2个〕河流有结冰期河流由低纬流向高纬28 河流水的来源〔5个〕降水高山冰川融水季节积雪融水地下水湖泊水某种作物用水来源〔6个〕河水+五种补给29 自然地理环境因素〔5个〕通常用来答:某事物对环境的影响气候〔气候变干,湿度减小,昼夜温差增大,气候恶化〕水文〔河流流量减少、断流、水文特征、水体污染水质变差、地下水、湿地减少〕土壤〔土层变薄,土壤肥力下降,土壤污染,入海口泥沙减少〕生物〔植被破坏、生态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灾害与生态问题〔荒漠化、水土流失、土壤盐碱化、洪涝、旱灾、海水侵蚀陆地、寒潮暴雪冻害、滑坡泥石流、病虫害〕30 森林的环境效益〔4个〕修养水源平衡径流保持水土生物多样净化空气降低噪声防风固沙减轻沙化31 影响雪线〔冰川、积雪量〕的因素〔4个〕温度高,雪量少,雪线高降水多,雪量多,雪线低第 6 页坡度大,雪量少植被覆盖多,雪量少32 影响太阳能的因素〔3个〕地形:海拔高空气稀薄,太阳能丰富季节:夏季多于冬季纬度:纬度低太阳辐射强,纬度高夏季白天长,光照时间长天气情况:某某气候,降水少晴天多光照强【地区】:33 影响风能的因素〔3个〕风源地〔接近高压中心,大风源地,水平气压梯度力大,多大风天气〕地形〔平原地形平坦开阔、无山地阻挡、位于风口、有狭管效应、山谷方向与风向一致〕摩擦力〔植被少,摩擦力小〕33补充例题:内蒙古风能丰富,但开发利用率低的原因〔以后所有能源开发利用低的问题,都可以借鉴此条〕自然:风沙大荒漠化严重气候干旱,夏季地表温度高,昼夜温差大冬季受寒潮影响大,多暴雪冻土广布,不利于施工社会:人口城市少稀疏,经济落后,市场需求少技术条件难度大线路长,建立本钱高风能价格高,煤炭价格低,煤炭等传统能源利用范围更广34 影响水能的因素〔2个〕河流流量大地势落差大35 影响地热能的因素〔3个〕位于板块边界,地壳活动频繁有断层,利于地下热量上升附近有火山,岩浆活动频繁,地热丰富第 7 页36 影响潮汐能的因素〔等同海岸多大浪、大潮〕〔4个〕地形:临海,海岸线曲折可储存大量海水,河口呈喇叭口形,海水涌向陆地力量大大风:盛行风风力强,潮水力量大落差:潮汐落差大,动能大顶托:河流流量大,河水对海水顶托作用强37 影响山地自然带〔生物种类〕多少的因素〔3个〕纬度低,自然带多海拔高、相对高差大,自然带多阴阳坡:阳坡多于阴坡38 某地沙源丰富、沙丘〔河流含沙量大〕形成的原因〔5个〕植被覆盖率低,修养水源条件差临近高压中心,多大风天气临近沙漠、沙地冬季枯水期,河岸湖滩裸露,多风沙河流上游落差大流速快,侵蚀作用强水土流失严重,河流沙量大39 河流改道原因〔4个〕河流流量大,季节变化大周围地形平坦,河水容易溢出植被少,修养水源能力低泥沙淤积,河床高形成地上河40 某地被称为“水塔〞、“固体水库〞的原因〔5个〕如青藏高原被称为亚洲水塔,东非高原被称为非洲水塔,祁连山被称为固体水库降水丰富〔气候、迎风坡〕地势高,冲山顶自下河流形成自流多冰川,淡水储量大海拔高温度低,有利于冰雪储存数量多夏季冰雪融水量大,提供充足水源41 热带国家或地区的城市人口集中在高原的原因〔3个〕地势高温度低,气候凉爽有坡度排水条件好,洪涝灾害少第 8 页蚊虫少病虫害少〔二〕描述特征局部设问类型:〔1〕描述说明综述:只答现象或者图中信息〔2〕分析简析:既答现象,也答原因〔3〕比照评价影响:从两方面分析1 气候特征〔温度、降水特征〕〔4个〕气温、降水、季节变化、是否同期2 地形地势特征〔4个〕上下、地形、地势、变化3 分布特征〔5个〕方向多少、最多最少、分布是否均匀、稀疏密集分布在……地形、沿....分布〔河流、海岸、交通线、山脉、边境等〕4 河流水文特征〔7个〕流量、汛期〔长短、季节月份、几次、季节变化大小〕含沙量、结冰期、凌汛、断流、落差流速水能航运5 河流水系特征〔6个〕流程、支流、流域、地形区、内外流、注入6 等值线分布特征〔4个〕方向、弯曲、疏密、闭合相交平行7 地理位置特征〔4个〕半球:东半球或西半球,北半球或南半球纬度五带:低纬中纬高纬,热带温带寒带海陆位置:位于某某洋、某某大洲方向相对位置〔如:西安位于秦岭北部、渭河沿岸〕例题:描述钓鱼岛位置特征:位于北半球东半球,位于北温带低纬度,位于亚洲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8 某事物的开展〔变化〕特征〔3个〕方向多少变化〔时间、空间、类型〕最多最少〔三〕人文地理局部第 9 页1 城镇形成开展的区位因素〔2方面〕自然:地理位置好〔位于。
高中地理专业名词58个
1.地理单元——按照一定的尺度和性质将地理要素组合在一起而形成的空间单位。
2.地理空间——地球表层现象的相关几何范围。
实在、客观并界定了的,称绝对地理空间;个人或群体所感知到的各地理事件之间或地理事件各方面之间的几何关系,称相对地理空间。
3.地理过程——地理事物随时间的演变轨迹。
4.地理结构——一定尺度地理系统中各要素和各部分的空间格局和相互关系。
5.区域承载力——一定空间范围内所有资源能支撑的人口数量和人类活动强度。
6.地理阈值——又称“地理临界值”。
它将地理系统中的不同状态加以区分或分隔,对某一性质的表现范围加以限制和说明。
7.地理系统稳定性——地理系统在外部干扰下保持原状的能力。
8.地理系统敏感性——地理系统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响应程度和速度。
9.地理环境——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地球表层。
10.地理因子——影响和决定地理现象的原因和条件。
11.地理要素——构成地理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组成成分。
12.地理分布——地理现象在一定地区或范围内的集聚或扩散。
13.地理界线——将地域单位或地理现象加以区分的线或带。
一般处在地理要素或地域综合体特征变化最明显的部位。
14.地理位置——地理现象所在的地点。
作为绝对的术语,是指经纬坐标网中的某个地点;作为相对的术语,是指在某个地域内的相对空间关系。
15.地理综合——地理学最基本的逻辑思维方法。
将地球表层或某一特定区域作为统一整体,综合研究其组成要素及其空间结构和演变过程。
16.地理考察——以地理环境为对象的实地调查和观测,是地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之一。
17.区域分析——剖析不同区域内部的结构,包括不同要素之间的关系及其在整体中的作用,区域之间的联系,以及其间发展变化的制约关系。
18.区域分异——地球表层不同地域之间的相互分化以及由此产生的差异。
19.地理循环——地球表层具有时间上可重复性的现象。
包括地质大循环、生物小循环等。
20.景观——反映统一的自然空间、社会经济空间组成要素总体特征的集合体和空间体系。
地理名词解释与地理术语
地理名词解释与地理术语一、地理名词解释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表面及其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学科,因此有许多专有名词和术语。
以下是对一些常见地理名词的解释。
1. 大陆漂移:指地球上大陆板块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的现象。
大陆板块在地球表面上移动,会导致地震、火山喷发等地质灾害。
2. 热带风暴:是一种位于热带地区的低气压系统,其特点是风力强劲、降水量大。
热带风暴包括飓风、台风和热带低气压等种类。
3. 地貌:指地球表面的形状和特征,包括山脉、河流、湖泊、平原等各种地形单位。
4. 洪水:指由于降雨过多或河流水位上升等原因造成的大规模涝灾。
洪水常常会导致城市和农田的淹没,对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带来重大影响。
5. 气候:是指长期而稳定的大气状况,包括温度、降水量、风向、湿度等因素的平均值和变化范围。
6. 土地开垦:指对原本未经开发的土地进行开拓、改造和利用的过程。
土地开垦常常涉及农业、工业和城市建设等方面。
7. 污染:是指对地球环境产生不利影响的物质或能量的释放。
污染会导致空气、水体和土地质量下降,对生物和人类健康构成威胁。
二、地理术语地理学作为一门学科,有许多专门用于描述地理现象和研究方法的术语。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地理术语。
1. 地球经度:指地球表面上任意点与本初子午线的角度差异,也称为经度。
通过经度可以确定地球上不同地区的空间位置。
2. 地球纬度:指地球表面上任意点距离地球赤道的距离,也称为纬度。
纬度可以用来确定地球上不同地区的纵向位置。
3. 峰谷系:指一块地球上连续的山脉和河谷。
峰谷系通常由山脉、河流、湖泊等地形特征组成。
4. 生物圈:指地球上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在内的生命群落及其所处的外部环境。
生物圈是地球上生物活动的居住和交互关系的区域。
5. 环境可持续发展:指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基础上,不破坏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使得子孙后代也能够满足自身需求的发展模式。
6. 地理信息系统:是一种将地理空间数据进行收集、分析、存储和展示的技术体系。
高考地理万能答题术语
高考地理万能答题术语高考地理答题术语1水循环和洋流类常见地表水用语:淡水资源、河川径流、冰川融水、季节性积雪融水。
常见水循环用语:海陆间循环、海上内循环、陆上内循环、地表径流、资源型缺水、水质型缺水。
常见洋流用语:风海流、季风洋流、寒流、暖流、渔场、增温增湿、降温减湿。
高中地理答题术语:地理区位类常见农业区位因素用语:自然因素:地形、土壤、气候(光照、热量、降水、昼夜温差)、水源(灌溉水源)等。
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运输、政策、劳动力、科技、工业基础等。
常见工业区位因素用语:自然因素:位置、土地、水源等。
经济因素:农业基础、原料、燃料、市场、交通、劳动力、技术、资金、地价等。
社会因素:政策、个人偏好、工业惯性、社会协作条件、国防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历史条件等。
常见城市区位因素用语:自然因素:地形、气候、河流等。
社会经济因素:自然资源、交通、政治、军事、宗教、科技、旅游等。
常见失误(1)混淆概念。
农业自然区位因素中的光照和热量、降水和水源是最易混淆的两种概念。
对农作物生长或品质影响较大的是“日较差”,而不是“年较差”。
(2)思路不全面,造成答案不完整。
涉及区位因素分析的问题,一般要从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回答,有的考生往往只答一个方面,造成思路不完整,而造成失分。
(3)语言过于口语化,缺少地理术语色彩。
“某居住地”该用“聚落” 表达,把“商品谷物农业”表述成“小麦种植业”。
高考地理答题术语2天气和气候类常见天气用语:天气晴朗、阴雨、大风、降温、天气转晴、多连续性降水、暴雨等。
常见气候用语:终年高温多雨、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降水季节分配均匀、气温年较差大等。
主要气候名称:热带雨林气候、热带沙漠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常见失误(1)天气用语和气候用语相混。
(2)气候用语表述不当。
如“高温多雨”一词在应用时要注明是“终年”高温多雨,还是“夏季”高温多雨。
(3)气候类型名称与自然带、植被类型相混。
如将“热带雨林气候”误写为“热带雨林”“热带雨林带”或“热带雨林带气候”,“热带沙漠气候”误写为“热带荒漠气候”。
高中地理术语名词解释总结归纳
高中地理术语名词解释总结归纳一、等潜水位线将潜水位线海拔高度相等的点连成的线称作等潜水位线。
随地形起伏而起伏。
1、判断地势的高低潜水位的高低起伏与地表地势的高低起伏基本一致,但潜水位要平缓得多。
2、判断潜水的流向垂直等潜水位线,由高水位流向低水位。
3、判断河流的流向潜水水位随地形而有起伏(呈正相关),可根据图中等潜水位线的数据递变(递增或递减)顺序判断出地势高低,河流都是由高处向低处流,可知河流流向。
河流的流向与等高线的递减方向一致。
4、判断潜水的流速等潜水位线越密集,潜水流速越快;等潜水位线越稀疏,潜水流速越慢。
不同地图中要注意比例尺和高差。
5、计算潜水的埋藏深度某地的潜水埋藏深度等于该地的等高线值(或范围)减去等潜水位线值(或范围)。
6、判断潜水与河水的补给关系方法1:首先,作出河流两岸的潜水流向;然后,依据潜水的流向进行判断。
若潜水的流向向河流汇合,则潜水补给河水若潜水的流向向河流分开,则河水补给潜水(河流补给潜水)(潜水补给河流)方法2:依据等潜水位线的凹凸关系判断河流流经处,若等潜水位线是高处凸向低处,则河流补给潜水河流流经处,若等潜水位线是低处凸向高处,则潜水补给河流7、合理布置取水井和排水沟为了最大限度地使潜水流入水井和排水沟当等潜水位线凹凸不平、疏密不均时,取水井(或排水沟)应布置在潜水汇流并且埋藏较浅处;当等潜水位线由密变疏时,取水井(或排水沟)应布置在由密变疏的交界处,并与等潜水位线平行(注意不是垂直)。
8、闭合状况,判断人类对等潜水位线的影响(1)中心潜水位低,地下水开采过多(2)中心潜水位高,降水多或大水漫灌二、潜水位线潜水等水位线通常是具有一定倾斜度的曲面,潜水等水位线图就是潜水面等高线图,它是根据潜水面上各点的水位标高绘制成的,一般绘制在地形图上。
由于水位随时间的变化而发生变化,故应选用同一日期的资料才较为准确,潜水面在钻孔或打井时,就出现一个稳定水位称为潜水位。
潜水位通常以海拔高度来表示,称为潜水位标高。
高考地理常考的专业术语大全
高考地理常考的专业术语大全一、水循环和洋流类常见地表水用语:淡水资源、河川径流、冰川融水、季节性积雪融水。
常见水循环用语:海陆间循环、海上内循环、陆上内循环、地表径流、资源型缺水、水质型缺水。
常见洋流用语:风海流、季风环流、寒流、暖流、渔场、增温增湿、降温减湿。
常见地域分异用语: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分异基础:热量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 分异基础:水分二、地理区位类常见农业区位因素用语:自然因素:地形、土壤、气候(光照、热量、降水、昼夜温差、生长期)、水源(灌溉水源)等。
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运输、政策、劳动力、科技、工业基础等。
常见工业区位因素用语:自然因素:位置(地缘、交通位置)、土地、水源等。
经济因素:农业基础、原料、燃料、市场、交通、劳动力、技术、资金、地价等。
社会因素:政策、个人偏好、工业惯性、社会协作条件、国防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历史条件等。
常见城市区位因素用语:自然因素:地形、气候、河流等。
社会经济因素:自然资源、交通、政治、军事、宗教、科技、旅游等。
三、高考地理专业术语汇总1.土地利用类型:耕地、林地、草地、建筑用地等。
2.植被类型:森林、草原、荒漠。
3.农业地域类型:水稻种植业(季风水田农业)(如亚洲)、商品谷物农业(如美国)、现代混合农业(如澳大利亚)、 大牧场放牧业(如阿根廷)、乳畜业(如西欧、美国五大湖周围)。
4.农业区位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市场、交通、科技、政策。
5.耕地类型:水田、旱地。
6.耕作制度:一年一熟、一年两熟、两年三熟。
7.农业(结构)生产部门: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8.粮食作物:水稻、小麦、玉米9.工业区位因素:土地、资源、劳动力、交通、市场、技术、政策。
10.工业类型:原料指向型工业、市场指向型工业、动力指向型工业、技术指向型工业、劳动力指向型。
11.交通运输方式:铁路、公路、水运(河运和海运)、航空、管道运输。
12.人口增长模式:原始型(“高高低”)、传统型(“高低高”)、现代型(“三低”)。
高中地理名词解释大全:轻松搞定考试
高中地理名词解释大全:轻松搞定考试地理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无论在学校还是在现实生活中,都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
高中地理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科目之一,也是升学考试中常见的一部分。
因此,熟悉和理解地理名词的含义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为大家提供一个高中地理名词解释的大全,帮助你轻松搞定考试。
让我们开始吧!自然地理1. 大陆漂移(Continental Drift)大陆漂移是指地球上陆地板块相对于地球的地壳自行漂动的现象。
这一理论是由德国地质学家阿尔弗雷德·韦格纳于20世纪初提出的。
他认为,地球上的大陆板块曾经形成一个超级大陆,后来逐渐分裂漂移到现在的位置。
2. 地球纬度(Latitude)地球纬度指地球表面上由南向北的纬线。
纬度是用来衡量地点相对于地球赤道的位置的。
赤道是地球上纬度最大的圈,为0度纬度。
北纬和南纬分别用正值和负值来表示。
3. 地球经度(Longitude)地球经度指地球表面上由西向东的经线。
经度是用来衡量地点相对于地球子午线的位置的。
子午线是连接地球北极和南极的线,被定义为0度经度。
东经和西经分别用正值和负值来表示。
4. 工程地图(Topographic Map)工程地图是一种用于描述和表示地球上地理特征的专业地图。
它通常包括各种地形要素,如山脉、河流、湖泊、岛屿等,并使用等高线来表示地形的高低。
5. 生物圈(Biosphere)生物圈是地球上包含生命的所有区域和环境的总称。
它包括陆地、海洋和大气层等各种生态系统和生物群落。
生物圈是地球上生态系统互动的保护盖,对维持地球生态平衡起着重要作用。
人文地理1. 人口密度(Population Density)人口密度指在单位面积内居住的人口数量。
它通常用于衡量一个地区的人口分布情况和人口负荷。
人口密度高的地区通常意味着相对较多的人口和较密集的人口居住。
2. 城市化(Urbanization)城市化是指人口从农村迁移到城市的过程。
它通常伴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社会经济结构的改变。
地理学术语名词解释
地理学术语名词解释
地理学术语名词解释如下:
1. 地理: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自然现象、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2. 地图:地图是一种以图形方式表示地理信息的工具,它通过符号、线条、颜色等来表示地形、地貌、城市、交通、人口等地理要素。
3. 经度:经度是指地球表面东西方向的差异,是以本初子午线为基准,将地球分成360度,从西向东以度为单位测量地球表面的位置。
4. 纬度:纬度是指地球表面南北方向的差异,是以赤道为基准,将地球分成180度,从北向南以度为单位测量地球表面的位置。
5. 高程:高程是指某一点相对于某一基准面的高度,通常是以海平面为基准,表示某地的海拔高度。
6. 气候:气候是指某一地区在较长一段时间内的天气现象和气象条件的总和,包括温度、降水、风速、日照等要素。
7. 地形:地形是指地球表面的形态和特征,包括山地、丘陵、平原、盆地等,是由地球内部的构造和地壳的运动所形成。
8. 水文:水文是指与水有关的自然现象和人类活动,包括河流、湖泊、水库、地下水等水体的分布、变化和特征。
9. 土壤:土壤是指覆盖在地表层的矿物质、有机质、水、空气等的混合物,是植物生长的基础,也是人类农业生产的重要资源。
10. 植被:植被是指覆盖在地表的植物群落的总称,包括各种类型的森林、草原、苔原等。
以上只是部分地理学术语名词解释,如需更多信息,可以阅读地理类书籍或文献。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超全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地球与地图地球形状、地球运动、时区划分•地球形状:略呈椭球体,赤道略鼓,两极稍扁。
•地球运动:自转、公转。
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有昼夜交替、时间差异;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有四季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等。
•时区划分:我国跨东五区、东六区、东七区、东八区、东九区、东十区六个时区,以北京所在的东八区为标准时间。
地图投影、比例尺、坐标系•地图投影:将地球表面投影到二维平面上,常见的有墨卡托投影、高斯-克吕格投影等。
•比例尺:表示地图上的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例关系,有数字式、图形式、文字式三种表示方法。
•坐标系:平面直角坐标系、经纬度坐标系。
自然地理•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寒带气候、高原山地气候等。
•气候要素:气温、降水、风、湿度等。
•气候现象:全球气候变暖、温室效应、厄尔尼诺现象、拉尼娜现象等。
•水体类型:河流、湖泊、地下水、冰川、海洋等。
•水文过程:蒸发、降水、地表径流、地下径流、水循环等。
•水文特征:径流量、汛期、含沙量、水温等。
•地貌类型:山地、平原、高原、丘陵、盆地等。
•地貌形成:地壳运动、流水侵蚀、风力侵蚀、冰川作用等。
•地貌特征:地形起伏、地貌组合、地貌分区等。
•生物群落:森林、草原、湿地、沙漠等。
•生物种类:植物、动物、微生物等。
•生物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人文地理•人口分布:世界人口分布不均匀,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人口增长:自然增长、机械增长。
•人口问题:人口老龄化、人口红利、人口负担等。
•城市形成:自然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等。
•城市布局:集中布局、分散布局、团块状布局等。
•城市问题:城市化问题、城市环境问题、城市交通问题等。
•农业类型: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等。
•农业生产:耕作制度、种植结构、农业生产技术等。
•农业分布: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特色作物等。
高中新高考地理知识点归纳
高中新高考地理知识点归纳高中新高考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涉及到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以及地理信息技术等多个方面。
以下是对高中新高考地理知识点的归纳:自然地理部分1. 地球与地图:了解地球的形状、运动,学习地图的基本知识,包括比例尺、方向、图例等。
2. 气候与天气:掌握全球气候类型及其分布,理解天气现象的形成原理。
3. 水文地理:河流、湖泊、地下水等水体的分布、特性以及水循环过程。
4. 地貌学:了解不同地貌类型,如山脉、平原、高原等,以及它们的形成过程。
5. 生物地理:研究生物分布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包括植被分布和动物地理。
6. 土壤地理:土壤的形成、分类以及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人文地理部分1. 人口地理:人口分布、迁移、人口结构等基本问题。
2. 城市地理:城市化过程、城市空间结构、城市问题等。
3. 农业地理:农业分布、农业类型、农业区位等。
4. 工业地理:工业分布、工业区位、工业发展与环境问题。
5. 交通地理:交通网络、交通方式、交通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6. 文化地理:文化景观、文化扩散、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地理信息技术1. 遥感技术:遥感的原理、应用,如土地利用监测、环境变化等。
2. 地理信息系统(GIS):GIS的基本概念、功能以及在地理研究中的应用。
3. 全球定位系统(GPS):GPS的原理和在地理定位中的应用。
综合分析与应用1. 区域分析:对特定区域的自然条件、人文环境、经济发展等进行综合分析。
2. 可持续发展: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分析地理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3. 环境问题:全球变暖、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的地理学视角分析。
4. 地理案例研究:通过具体的地理案例,学习如何应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结束语:高中新高考地理知识点的归纳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的地理知识,还要求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进行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我们所生活的地球,以及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地理高一术语知识点
地理高一术语知识点地理学是一门探讨地球表面各种现象和规律的科学,其中包含了大量的术语。
掌握地理术语是学好地理学的基础,下面将介绍一些高一地理学中常见的术语知识点。
1. 地理地理是研究地球表面自然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它涉及居住在地球上的人类行为、自然灾害、气候变化、地形地貌等各个方面。
2. 地球地球是我们生活的星球,它是太阳系中的第三颗行星。
地球的表面被大部分的水覆盖,被称为“蓝色星球”。
3. 地理数据地理数据是地理学中的重要内容,它指的是对地球表面的各种现象和要素进行测量、记录和处理的数据。
地理数据包括地图、气象数据、遥感影像等。
4. 地理信息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是一种用来管理、分析和可视化地理数据的系统。
它通过将地理数据与地图结合起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利用地理信息。
5. 大地构造大地构造是研究地球内部结构和地质变化的学科。
它包括板块构造理论、地壳运动、地震活动等内容。
6. 等高线等高线是地图上表示地形高度的线条。
等高线的密集程度表示地形的陡峭程度,等高线的隔离程度表示地形的起伏程度。
7. 地球自转地球自转是指地球围绕自身轴线旋转的运动。
地球自转造成了昼夜交替和地球上各地不同的经度和时区。
8. 地球公转地球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运动的轨迹。
地球公转时间为365天5小时48分钟46秒,形成了四季交替的现象。
9. 山脉山脉是指由若干连续的山峰和山谷组成的地形地貌特征。
山脉常常是地壳运动或板块碰撞的结果。
10. 河流河流是指自然界中流水的河道。
河流常常是地表水循环和地势高低差异的结果,它们是人类生活和农业发展的重要资源。
11. 湖泊湖泊是指由淡水或咸水充满的洼地或凹地。
湖泊的形成可能是由于断层、冰川作用、火山等多种原因。
12. 洲际板块洲际板块是地球上的大片岩层,它们组成了地球的最外围,每个板块都可以移动。
板块的运动导致了地质灾害和地形格局的变化。
13. 经纬度经纬度是用来确定地球上任一点位置的坐标系统。
地理高考知识点术语总结
地理高考知识点术语总结1. 地球的形状和尺寸地球是一个近乎球形的天体,其赤道直径约为12756千米,南北极直径约为12714千米。
地球是一个近乎球形的椭球体,其几何尺寸主要有地球的平均半径、地球的赤道半径、地球的极半径、地球的周长等。
地球的平均半径约为6370千米。
2. 地球的运动地球有自转和公转两种运动。
自转是指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旋转一周所需要的时间,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运行一周所需的时间。
自转导致了地球的昼夜交替和地球的地方时间,公转则导致了地球的四季变化和地球的时间计量。
3. 地球的地理坐标地理坐标是用来表示地球上任意一点位置的坐标系统。
地理坐标主要是由经度和纬度两个进行组成的。
经度是指地球表面上由南向北或由北向南的半圆线,纬度是指地球表面上由东向西或由西向东的半圆线。
4. 地球的气候气候是地球上某一地区长期的天气状态的总和。
气候受多种因素共同影响,其中最主要的是纬度、海陆分布、地势高度、洋流和风带的影响。
气候有热带气候、亚热带气候、温带气候和寒带气候等。
5. 地球的地理环境地理环境主要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自然环境是指地球上的岩石、土壤、水、气候、植被和动物等自然资源,人文环境是指人类在地球上的各种生产活动和生活活动所形成的环境。
6. 地球的自然灾害自然灾害是指自然界突发的、引起人类生命和财产损失的事件。
主要有地震、火山、洪涝、风暴、滑坡、泥石流、干旱和沙漠化等种类。
7. 地球的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是地球上自然固有的、人类利用和消耗的各种物质和能源的总称。
主要包括陆地和水资源、矿产资源、能源资源和生物资源等。
8. 地球的人口和城市人口是地球上人类数量的总体。
每个国家的人口数量由于经济、社会、文化、政治和自然等因素的影响,会有很大的差异。
城市是人类社会的重要集聚地,主要有人口聚集、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的作用。
9. 地球的区域分布地球上的区域分布主要包括自然区域划分和区域划分。
自然区域划分是指将地球上的自然环境根据地表的地貌、气候、地质、水文和植被特征进行划分,主要包括北美自然区、欧洲自然区、非洲自然区、亚洲自然区和大洋自然区。
高中地理:地理名词及概念
高中地理:地理名词及概念学好地理要知道75个地理名词1、环境:是相对主体而言的。
那些围绕着主体、占据一定空间、构成主体存在条件的诸种物质实体或社会因素,就是该主体事物的环境。
2、地理学:就是研究地理环境的科学。
3、地理环境: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
是由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相互重叠、相互联系所构成的整体。
4、超外圈(或磁层、磁圈):向外扩展到外围空间的磁力线所构成的地球外部磁场。
5、外圈(或大气圈):在地球引力作用下大量气体集聚在地球周围所形成的包层,自上而下分为散逸层(扩散层)、电离层(暖层)、中间层(高空对流层)、平流层、对流层。
6、地球表层: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和生物圈交错重叠、互相渗透的复杂综合体。
7、不连续面:地震学家把对地球深处地震波传波速度发生急剧变化的地方。
8、莫霍洛维奇面或M界面:地壳与地幔之间的不连续面(或间断面)。
192019年由南斯拉夫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奇发现。
9、康拉德面:地胯铝层与硅镁层之间的不连续面(或间断面)。
由地震学家康拉德发现。
10、古登堡面:地幔与地核之间的不连续面(或间断面)。
192019年由美国地震学家古登堡发现。
11、莱曼面:内、外地核之间的不连续面(或间断面)。
1936年由丹麦地震学家莱曼女士发现。
12、上下成层的组合形式:在高空和地球深部的地圈,其层内理化性质较为一致,圈层之间的关系较为简单,表现为上下成层的组合形式。
13、相互交织的组合形式:在海陆表面附近的大气圈(下部)、水圈、岩石圈(上部)和生物圈则表现为相互交织的组合形式。
14、自然地理要素: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庞大的物质系统。
其组成包括自然地理环境的各种物质以及在能量支配下物质运动所构成的各种动态体系,即自然地理要素。
15、部门自然地理学:研究组成自然地理环境某一要素的自然地理学的分支学科。
16、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综合特征的自然地理学的分支学科。
17、区域自然地理学:研究一定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某个组成要素和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特征。
地理常见术语
地理常见术语包括但不限于:
1.地形:指地表各种各样的形态、形状,它是多种多样的,分类比较复杂。
2.地势:指地表高低起伏的状态,如山高谷深,地势崎岖等。
3.气候:指某一地区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如某地四季分明,冬冷夏热等。
4.降水:指某一地区在一定时间内降下的雨、雪、冰雹等水汽凝结物的总量。
5.水文特征:指河流、湖泊、水库等水体的水位、流量、流速、水温、水质等方面的特征。
6.水系:指河流的干流和支流所组成的网络系统,包括河流的长度、流向、流域面积等。
7.植被:指覆盖在地表上的植物群落的总体,包括各种类型的森林、草原、湿地等。
8.土壤:指地球表面的一层松散、肥沃的土壤层,它是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等组成的混
合物。
9.自然地理区划:指根据自然地理特征的差异而划分的地理区域,如热带季风区、温带大陆性气候
区等。
10.人文地理区划:指根据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特点而划分的地理区域,如城市、农村、工业区等。
50个地理名词和解释高中
50个地理名词和解释高中以下是50个地理名词及其简要解释,适合高中水平:1.地壳(Crust):地球的外层,包括陆地和海洋地壳。
2.板块(Tectonic Plate):地球表面的大块岩石,可以移动并导致地质变化。
3.地理经度(Longitude):衡量地球东西方向的坐标线。
4.地理纬度(Latitude):衡量地球南北方向的坐标线。
5.赤道(Equator):地球的中心线,分隔北半球和南半球。
6.经济地理(Economic Geography):研究地理位置对经济活动和资源分布的影响。
7.环境科学(Environmental Science):研究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
8.气候(Climate):长期时间内某地区的天气模式,包括温度、湿度和降水。
9.地形(Topography):地球表面的自然形状和特征,包括山脉、平原和河流等。
10.生态系统(Ecosystem):由生物群落和其非生物环境组成的生态单元。
11.洪水(Flood):大量水流超过了正常水位,通常导致地区广泛的淹水。
12.海岸线(Coastline):沿海地区陆地和海洋的交界线。
13.人口密度(Population Density):单位面积内的人口数量。
14.城市化(Urbanization):人口从农村地区迁移到城市地区的过程。
15.地球自转(Earth's Rotation):地球绕其自身轴旋转的运动。
16.土地退化(Land Degradation):土地质量下降,失去原有的生产力。
17.沙尘暴(Dust Storm):大风引起的大量沙尘在空气中携带,影响能见度。
18.沙漠化(Desertification):土地逐渐变成沙漠的过程。
19.地震(Earthquake):地壳内的断层突然释放能量,引起地面震动。
20.冰川(Glacier):长期积雪形成的大型冰体,随时间缓慢流动。
21.气象学(Meteorology):研究大气和天气现象的科学。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高一全册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高一全册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一、地球与地图1. 地球的形状与运动: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公转产生四季更替和昼夜长短变化。
2. 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与注记。
比例尺表示地图上的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值,方向通常以北方为基准,图例是地图上表示各种地理事物的符号,注记是对地理事物的解释和说明。
3. 地图的分类:自然地图和社会经济地图。
自然地图主要展示自然环境要素,如地形、气候、水系等;社会经济地图展示人类活动和经济现象,如工业、农业、商业等。
二、自然地理1. 大气与气候:- 大气层的组成: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外层。
- 气候类型:热带气候、温带气候、寒带气候,以及各自的特征和分布。
- 气候变化:长期气候变迁和短期天气变化,影响因素包括地球运动、海陆分布、大气环流等。
2. 水文循环:- 水循环的三个阶段:蒸发、凝结、降水。
- 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相互转化。
- 河流的流域、水系和河流的分类。
3. 地貌:- 内力作用:地壳运动、火山、地震等。
-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沉积、冰川作用等。
- 地貌类型:山地、平原、高原、盆地等。
三、人文地理1. 人口与城市:- 人口分布的规律和影响因素。
- 人口问题:人口过多或过少带来的社会经济问题。
- 城市化进程:城市化的定义、特点、影响及城市规划。
2. 农业与工业:- 农业的分类: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等。
- 工业的分类:重工业、轻工业、高新技术产业等。
- 农业和工业的区位因素分析。
3. 交通运输与商业贸易:- 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和适用性。
- 交通运输网络的布局和对地区发展的影响。
- 商业贸易的模式和全球化趋势。
四、地理信息技术1. 遥感技术:通过卫星或航空器获取地球表面信息的技术。
2. 地理信息系统(GIS):收集、存储、管理、分析和描述地理空间数据的系统。
3. 全球定位系统(GPS):通过卫星信号进行地面定位和导航的技术。
高考地理知识点术语
高考地理知识点术语地理学作为一门学科,涵盖了广阔的知识领域,地理术语是地理学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高中地理课程在高考中占据很大的比重,所以对于掌握地理知识点术语非常重要。
本文将从地理要素、地理现象和地理概念三个方面进行介绍和解析,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相关地理知识。
一、地理要素地理要素是指构成地球表层(包括大气层、水圈、陆地)的各种要素,包括大地形要素、气候要素、水文要素等。
了解地理要素可以帮助我们全面了解地球表层的特征和变化。
1.大地形要素大地形要素是指地球表面的相对高低的地形特征。
它主要包括山地、平原、高原、丘陵和盆地等。
这些地形要素的形成是由地质运动、风化、侵蚀、沉积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2.气候要素气候要素是指构成气候特征的各种要素,如温度、降水、湿度、风向和风速等。
地球各地的气候要素因纬度、海陆分布、地形等因素而存在差异,进而形成了多样化的地理气候区域。
3.水文要素水文要素是指地球表层各种水的存在形式和分布特征。
包括河流、湖泊、湿地以及冰川、冻土等。
水文要素不仅影响着地球的水资源分配,也对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地理现象地理现象是指地球表层的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
了解地理现象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地球上的各种社会经济活动和自然现象。
1.自然地理现象自然地理现象包括地球内部和地球外部的各种地理变化和地质现象,如地震、火山喷发、地壳运动等。
这些现象是地球演化和自然环境变化的重要表现。
2.人文地理现象人文地理现象主要指人类活动在地球表层上所产生的各种人文现象,如城市发展、人口迁移、文化交流等。
人文地理现象反映了人类在空间上的活动和地域特征的形成过程。
三、地理概念地理概念是指地理学中用来描述和解释地理要素和地理现象的概念和原理。
熟练掌握地理概念可以帮助我们准确描述地理现象、分析地质问题。
1.自然地理概念自然地理概念主要包括地球的结构、气候带、地形等基本概念。
地球的结构包括地球的内部结构、大气圈的分层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术语:一、等潜水位线将潜水位线海拔高度相等的点连成的线称作等潜水位线。
随地形起伏而起伏。
1、判断地势的高低潜水位的高低起伏与地表地势的高低起伏基本一致,但潜水位要平缓得多。
2、判断潜水的流向垂直等潜水位线,由高水位流向低水位。
3、判断河流的流向潜水水位随地形而有起伏(呈正相关),可根据图中等潜水位线的数据递变(递增或递减)顺序判断出地势高低,河流都是由高处向低处流,可知河流流向。
河流的流向与等高线的递减方向一致。
4、判断潜水的流速等潜水位线越密集,潜水流速越快;等潜水位线越稀疏,潜水流速越慢。
不同地图中要注意比例尺和高差。
5、计算潜水的埋藏深度某地的潜水埋藏深度等于该地的等高线值(或范围)减去等潜水位线值(或范围)。
6、判断潜水与河水的补给关系方法1:首先,作出河流两岸的潜水流向;然后,依据潜水的流向进行判断。
若潜水的流向向河流汇合,则潜水补给河水若潜水的流向向河流分开,则河水补给潜水(河流补给潜水)(潜水补给河流)方法2:依据等潜水位线的凹凸关系判断河流流经处,若等潜水位线是高处凸向低处,则河流补给潜水河流流经处,若等潜水位线是低处凸向高处,则潜水补给河流7、合理布置取水井和排水沟为了最大限度地使潜水流入水井和排水沟当等潜水位线凹凸不平、疏密不均时,取水井(或排水沟)应布置在潜水汇流并且埋藏较浅处;当等潜水位线由密变疏时,取水井(或排水沟)应布置在由密变疏的交界处,并与等潜水位线平行(注意不是垂直)。
8、闭合状况,判断人类对等潜水位线的影响(1)中心潜水位低,地下水开采过多(2)中心潜水位高,降水多或大水漫灌二、潜水位线潜水等水位线通常是具有一定倾斜度的曲面,潜水等水位线图就是潜水面等高线图,它是根据潜水面上各点的水位标高绘制成的,一般绘制在地形图上。
由于水位随时间的变化而发生变化,故应选用同一日期的资料才较为准确,潜水面在钻孔或打井时,就出现一个稳定水位称为潜水位。
潜水位通常以海拔高度来表示,称为潜水位标高。
等潜水位线:①等潜水位线类似于等高线,它是潜水位相等的点连成线;②等潜水位线数值反映地势高低,潜水位高低和地形起伏相一致;③等高线地形图中,河流形成于山谷处并由地势高出流向地势低处,潜水流向垂直于等潜水位线,由高水位流向低水位,等潜水位线密处流速快,反之则慢;④等潜水位线与河流、湖泊相交时,其数值等同于河面、湖面的海拔高度;⑤潜水与河流补给关系:若潜水流向河流,则潜水补给河流;若潜水流向背向河流,则河流补给潜水三、等深线等深线(depth contour;isobath;isobathymetric line;fathom line )深度相等的各相邻点的连线。
在水深分布图上,深度相等点的连线。
四、承压水承压水是充满两个隔水层之间的含水层中的地下水,它有两种不同的埋藏类型,即埋藏在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之上的潜水和埋藏在上下两个稳定隔水层之间的承压水。
典型的承压含水层可分为补给区、承压区及排泄区三部分。
自流水:承压水头高于当地地面,开凿后能自行喷出或溢出地表的地下水。
以往也曾将承压水(包括不具备自流条件的承压水)通称为自流水。
承压水水头高于隔水顶板,在地形条件适宜时,其天然露头或经人工凿井喷出地表,称为自流[1]水自流井:地下水有两种不同的埋藏类型,即埋藏在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之上的潜水和埋藏在上下两个稳定隔水层之间的承压水。
钻到潜水中的井是潜水井。
打穿隔水层顶板,钻到承压水中的井叫承压井,承压井中的水因受到静水压力的影响,可以沿钻孔上涌至相当于当地承压水位的高度。
在有利的地形条件下,即地面低于承压水位时,承压水会涌出地表,形成自流井。
五、辐合与辐散一般而言,上升的空气会成云致雨,而下沉的空气则会带来晴天。
空气的垂直运动,直接影响天气。
但空气何时上升,何时下沉,却又受水平辐合(convergence)和辐散(divergence)所影响。
分布在不同地点的空气的移动方向和速度常常是不一致。
有时移动方向相同而速度快慢不同,有时速度相同而方向各异,也有方向与速度都不相同。
这样,就可能引起空气在某些地方堆积起来,而在另一些区域流散开去。
图一(a)表示各点的空气都背着同一线或一点散开,图一(b)则表示前方空气移动速度较后方的快而令空气散开,这种现象称为水平辐散。
图二(a)表示各点空气向着同一线或一点聚集,图二(b)则表示前方空气移动速度较后方的慢而令空气堆积,这种现象称为水平辐合。
图一(a)图一(b)图一水平辐散图二(a)图二(b)图二水平辐合在大气中,空气的水平辐合辐散的分布是比较复杂的,有时下层辐合,上层辐散;有时下层辐散,上层辐合。
从图三可见,当对流层上层有水平辐合、下层有水平辐散的区域会引致下沉运动,下沉的空气会带来晴天;反之,则会出现上升运动,形成云层甚至下雨。
辐合和辐散这两个概念,在天气预报上非常重要。
预报员一般都会在天气预报图上,找出辐合和辐散的区域。
图三水平气流的辐合辐散和垂直运动的相互关系六、伏旱与梅雨伏旱:在伏天时期出现的干旱,称为伏(夏)旱,属于季风区灾害性气候。
主要发生在中国长江流域及江南地区特别是湖北、湖南、江西、江苏、安徽等省。
伏旱对农业生产有很大影响,同时还影响工矿业用水、生活用水和航运事业;也因干热缺水,引发疾病,危害人、畜健康。
原因:大体上从7月中旬到8月中旬。
此时梅雨静止锋已于7月上旬推移到黄河中下游和东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被“副高”控制,形成反气旋天气,以下沉气流为主,日照长,太阳辐射很强,气温高,蒸发旺盛。
农作物生长也快,农田需水量很大。
但由于气团单一,除局部地区的雷阵雨外,无大片雨区,普遍出现干旱酷暑天气,故叫“伏旱”。
这一季节长江中下游地区午后气温一般达33~35℃,个别地方有高达43~45℃的高温记录。
一般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且少台风活动时,容易出现严重干旱。
主要发生在中国长江流域及江南地区特别是湖北、湖南、江西、江苏、安徽等省。
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且少台风活动时,容易出现严重干旱,降水量显著少于多年平均值的现象。
大体上从7月中旬到8月中旬。
(伏天从夏至后第3个庚日起,大约在每年7月12日之后的10天里。
)梅雨:梅雨(黄梅天),指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台湾、日本中南部、韩国南部等地,每年6月中下旬至7月上半月之间持续天阴有雨的气候现象,此时段正是江南梅子的成熟期,故称其为“梅雨”。
梅雨季节中,空气湿度大、气温高、衣物等容易发霉,所以也有人把梅雨称为同音的“霉雨”。
连绵多雨的梅雨季过后,天气开始由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主导,正式进入炎热的夏季。
七、热岛效应城市热岛效应(Urbanheatislandeffect)是指城市中的气温明显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
在近地面温度图上,郊区气温变化很小,而城区则是一个高温区,就象突出海面的岛屿,由于这种岛屿代表高温的城市区域,所以就被形象地称为城市热岛。
八、焚风效应气流翻过山岭时在背风坡绝热下沉而形成干热的风。
当气流经过山脉时,沿迎风坡上升冷却,在所含水汽达饱和之前按干绝热过程降温,达饱和后,按湿绝热直减率降温,并因发生降水而减少水分。
过山后空气沿背风坡下沉,按干绝热直减率增温,故气流过山后的温度比山前同高度上的温度高得多,湿度也显著减少。
亚洲的阿尔泰山、欧洲的阿尔卑斯山、北美的落基山东坡等都是著名的焚风出现区。
中国不少地区有焚风,比较明显的如天山南坡,太行山东坡,大兴安岭东坡的焚风现象,其增温影响甚至在多年月平均气温直减率上也可促使作物、水果早熟,强大的焚风可造成干热风害和森林火灾。
冬季强焚风可引起山区雪崩等。
九、淋失淋失是一种自然过程,它引起土壤中营养元素的大量损失。
土壤中的养分被水带走十、逆温逆温(Temperature inversion)是指对流层中出现的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现象。
一般情况下,在低层大气中,通常气温是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的。
但有时在某些层次可能出现相反的情况,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这种现象称为逆温。
出现逆温现象的大气层称为逆温层。
逆温是对流层中气温垂直分布的一种特殊现象。
一般来说,近地面的空气冷却较快时,或者有一股较冷的空气移来时,上层空气温度就会高于近地面空气,这时就出现逆温了。
逆温的出现就不利于空气的上升运动,如果有污染物的话,污染物就会长期停留在原处而造成污染。
辐射逆温(一般日出后,逆温就逐渐消失)平流逆温(温差愈大,逆温愈强)湍流逆温(因低层空气的湍流混合作用而形成的逆温)下沉逆温(多出现在高压控制的地区,范围广,厚度大,持续时间长。
)锋面逆温(暖气团位于锋面之上,冷气团在下)生物、物理内容: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其中生产者为主要成分。
不同的生态系统有:森林生态系统(最大)、草原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分为湖泊生态系统、池塘生态系统、河流生态系统等)[13]、农田生态系统、、冻原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
其中,无机环境是一个生态系统的基础。
物质三态的相互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