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体系改革经验总结-中俄对比-杨丽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融体系改革经验总结
——中国与俄罗斯对比分析
1992年,俄罗斯开始实施“休克疗法”,大刀阔斧地进行金融体制改革,但结果却令人失望。“休克疗法”在俄罗斯经济改革和振兴的进程中扮演的大多是令人胆战心惊的角色,俄罗斯初期的改革基本呈现出“要什么有什么,有什么毁什么”的局面。在改革的几年中,俄罗斯的GDP一直呈现负增长,国内面临着通货膨胀和货币短缺(M2/GDP比率低)的双重压力,国外面临着货币急剧贬值和美元化程度过高的困境。
在银行体制上,俄罗斯实施了综合银行制,但由于其经济处于失衡状态,政府和央行又缺乏监管,银行资金迅速涌入证券和外汇市场进行投机。金融集团和金融寡头迅速崛起。
货币市场极度活跃,主要原因在于人们将主要精力用于投机,短期借贷较为活跃。同时政府发行的债券收益率较高,吸引了更多资金进入货币市场。但如此一来,用于生产的资金就更加紧缺,国与民争利的现象比较严重。
股票市场紧随国企私有化而来,但由于经济不景气,企业股票从来不分红,流通性差,大多数股票被大股东和银行家廉价收购。
债券市场,政府发行的债券占主导地位,而银行则成为主要的购买者。为了募集资金,政府还放开了债券市场对外汇的管制。但这些外国资本主要是为了投机而不是长期的投资。公司债券没有发展的空间。
外汇方面,俄罗斯不顾一切条件地进行一步到位的转变,结果却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两年半的时间里卢布贬值96.5%,使卢布信誉扫地。虽然后来俄罗斯政府利用“外汇走廊”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对外汇市场进行了管制,但从外汇市场退出来的资金,依旧用于国内投机,并没有转为生产投资。
与俄罗斯的状况相比,1992年的中国,同样也面临着改革的巨大难题。邓小平的南方讲话,突出强调了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以及经济建设的重要性,提出“两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
与俄罗斯改革不同的是,中国改革的重点放在经济实体改革之上,放在解放与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上。对外开放的部门主要是实体经济部门,并且采用了试点的方式。对于金融领域,政
府始终保持着高度管制,对外国资本进入中国以及人民币的汇率水平保持较为严格的管制。因而,在改革开放的这几十年中,实体经济发展带动了金融部门的发展,加上政府的良好保护,使我国的银行等金融机构逐步成长起来,甚至足以与外国资本抗衡。
通过对比我们可以看到,俄罗斯的“休克疗法”在短期内建立起了令决策者满意的结果,但却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再加上9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俄罗斯在20世纪最后一个十年可谓饱经磨难。其在改革中奉行的金融自由化理论也早早地为金融危机埋下伏笔。而中国的改革,则是在“摸着石头过河”,在探索中一步步推进,虽然中国的改革也经历了若干挫折,但总体还是稳定向好的。中国的改革并不是服务于某一个具体的决策者,而是一直在探寻适合中国国情的路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这一过程提供理论保障。
但这并不是说,中国的“慢一拍”绝对优于俄罗斯的“一蹴而就”。俄罗斯的改革之所以失败是因为它的国情与新体制的不适应,并不是因为它改革过快。近年来,政府对金融体系管制的弊端逐渐显露,中国政府也正在积极探索新的解决方案,如果条件具备,经济状况允许,放开金融体系管制也是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