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体物理学史

合集下载

天体物理学发展图集

天体物理学发展图集

宇宙大爆炸理论的形成
总结词
宇宙大爆炸理论是天体物理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之一,它解释了宇宙的起源、演化和终极命运,为人 们认识宇宙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详细描述
宇宙大爆炸理论认为宇宙起源于一个极度高温和高密度的状态,被称为大爆炸。随着宇宙的膨胀和冷 却,宇宙中的物质和能量经历了复杂的变化,形成了现今宇宙中的各种结构和现象。这一理论经过多 年的观测和实验验证,已经成为现代宇宙学的重要基石。
天体物理学发展图集
目录
• 天体物理学的起源 • 天体物理学的早期发展 • 现代天体物理学的进展 • 天体物理学的未来展望
01
天体物理学的起源
古代天文学的贡献
星Hale Waihona Puke 和星图古代天文学家通过对天空的观察,绘制了星座和星图,为后来的 天体研究提供了基础。
天文仪器的发明
古代天文学家发明了多种天文仪器,如浑仪、简仪等,用于观测天 体位置和运动。
03
天体物理学的发展对于人类认识宇宙、探索自然规律、推动科
技进步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02
天体物理学的早期发展
恒星与星系的研究
总结词
恒星与星系是天体物理学早期研究的重要领域,通过观测和理论分析,人们对恒星和星系的形成、演化和结构有 了更深入的了解。
详细描述
天文学家们通过长期观察和测量,确定了恒星的光度和距离,揭示了恒星的性质和演化规律。同时,通过对星系 的观测和研究,人们逐渐认识到星系是由恒星、气体、尘埃等组成的大型系统,它们的形成和演化与宇宙的整体 演化密切相关。
黑洞与中子星的研究
总结词
黑洞与中子星是天体物理学中的重要研 究对象,它们的发现和研究为人们揭示 了宇宙中极端物理条件的奥秘。

天体物理学的基础知识点

天体物理学的基础知识点

天体物理学的基础知识点天体物理学是研究宇宙中天体的性质、演化和相互作用的学科。

在这里,我们将介绍天体物理学的一些基础知识点。

天体物理学可以分为多个子领域,包括恒星物理学、星系物理学、宇宙学等。

在这里,我们将讨论一些最基础的概念和理论。

一、天体物理学的起源和历史天体物理学起源于人类对天空的观测和研究。

古代的天文学家通过观察星体的位置和运动来推测宇宙的本质和规律。

随着科学的发展,人类对宇宙的认识逐渐扩大,并提出了一些基本的理论,如引力理论和天体结构理论。

二、恒星物理学恒星是宇宙中最常见的天体之一,它们通过核聚变反应在其内部产生能量并释放出光和热。

恒星物理学研究恒星的结构、演化和能量生成过程。

其中,主序星是最常见的一种恒星类型,它们的质量、大小和亮度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三、星系物理学星系是由恒星、星际气体、暗物质等组成的巨大天体系统。

星系物理学研究星系的形成、演化和性质。

人们通过观测星系的光谱和运动来推测它们的成分和结构。

根据形态和性质的不同,星系可以被分为椭圆星系、螺旋星系和不规则星系等不同的类型。

四、宇宙学宇宙学研究整个宇宙的起源、演化和结构。

宇宙大爆炸理论是目前广泛接受的宇宙起源理论,认为宇宙是在一个极端高温和高密度的初始状态下诞生的,并且从此以后不断膨胀。

通过观测宇宙背景辐射和星系红移等现象,人们尝试推测宇宙的年龄、组成和未来的发展。

五、暗物质和暗能量暗物质和暗能量是目前宇宙学中尚未完全理解的概念。

根据天体的运动和引力的作用,科学家猜测宇宙中存在着一种未知的物质和能量,它们不发光也不与普通物质相互作用,但是对宇宙的演化有着重要的影响。

总结:天体物理学是一门研究宇宙和天体的学科,涉及恒星、星系、宇宙学等多个领域。

恒星物理学研究恒星的结构和演化,星系物理学研究星系的形成和性质,宇宙学研究整个宇宙的演化和结构。

同时,暗物质和暗能量也是当前天体物理学中研究的热点问题。

通过学习和研究这些基础知识点,我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宇宙的奥秘和规律。

天体物理概论_向守平_第一章绪论探索宇宙12天体物理学简史资料

天体物理概论_向守平_第一章绪论探索宇宙12天体物理学简史资料

§1.2 天体物理学简史真正意义上的天体物理学开始于十九世纪。

由于分光学、光度学和照相术广泛应用于天体的观测研究,对天体的结构、化学成分、物理状态的研究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天体物理学发展史上的一些主要事件是:(注:科学家在天体物理学领域的重大进展已经获得了十几次诺贝尔物理奖)1859年德国物理学家克希霍夫发现,太阳光谱的吸收线是由于太阳光球发出的连续光谱被太阳大气吸收所致,这可以说是天体物理学的开创性工作;1864年英国天文爱好者哈根斯和意大利教士塞西分别用摄谱仪证认出一些恒星的元素谱线,哈根斯并根据多普勒效应测定了一些恒星的视向速度;1869年英国天文学家洛基尔在太阳光谱中首次发现氦线,之后到1895年才由英国化学家雷姆塞在地球上发现了氦;1885年哈佛大学天文台开始用物端棱镜方法,对恒星光谱的分类作大规模的研究,此后到1924年,共完成225,000多颗星的光谱分类,这是近代天文史上的巨作,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1914年由依巴谷卫星测定了三角视差的4万多颗近距离恒星的赫罗图。

1915年纵坐标分别用绝对星等及光度表示,横坐标分别用色指数和温度表示1915年爱因斯坦发表广义相对论,并求出水星近日点进动的精确值;同年,美国天文学家亚当斯发现测定恒星距离的分光视差法,使得恒星距离测量的范围由几百光年(三角视差法的上限)达到几千光年;1917年爱因斯坦发表《根据广义相对论对宇宙学所作的考查》一文,为现代宇宙学的奠基之作;1919年英国天文学家爱丁顿领导的日食观测队发现太阳引力使光线偏转的现象,成为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天文学验证之一;1920年代印度天文学家萨哈发表恒星大气电离理论,同时德国天文学家埃姆登和史瓦西、英国天文学家爱丁顿等建立了系统的恒星内部结构理论,爱丁顿并从理论上导出了恒星的质光关系;1929年美国天文学家哈勃发现星系的红移-距离关系,为现代大爆炸宇宙学奠定了观测基础;1930年1932年前苏联物理学家朗道预言存在完全由中子构成的恒星——中子星;1934年德国天文学家巴德与瑞士天文学家兹威基提出,中子星是超新星爆发的产物;1937~1939年德国物理学家魏茨泽克和美国物理学家贝特提出质子-质子反应和碳氮循环两种核反应,创立了恒星核能源理论;1939年美国物理学家奥本海默和沃尔科夫建立了中子星的理论模型,预言中子星的直径只有几千米,密度可达每立方厘米几亿吨;1944年荷兰天文学家范德胡斯特从理论上提出存在星际中性氢21厘1948年美国物理学家伽莫夫预言,宇宙创生于一次热大爆炸,并预言可以观测到温度大约为10K的大爆炸背景辐射遗迹;1951~1954年美国、荷兰和澳大利亚的天文学家先用光学的方法,继而用射电方法发现并描绘出银河系的旋涡结构;1959年美国用高空气球进行γ辐射观测,发现宇宙γ射线源,之后又发现太1963年美国用射电方法发现星际有机分子;1964年同年旅美荷兰天文学家施密特发现类星体;1965年美国工程师彭齐亚斯和威尔逊发现3K宇宙微波背景辐射;1967年英国天文学家休伊士和贝尔发现脉冲星;1968年以上称为六十年代四大天文发现。

天体物理导论-绪论

天体物理导论-绪论
淮南子天体物理学天体测量学天文力学天体物理学astrophysics既是天文学的一个主要分支也是物理学的分支之一它是利用物理学的技术方法和理论来研究天体的形态结构物理条件化学组成和演化规律的学科
天体物理导论
理电学院 段正路 丙申年
绪 论
• 天文学是研究宇宙的科学。 • 宇宙: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 —— 《淮南子》 • 宇宙包含了所有的空间、时间、物质和能 量。
空间尺度:从极小到极大
最遥远星系 银河系 邻近恒星 太阳 地球 人类 细胞 原子 质子 夸克
1026 m
1020 m 1010 m 100 m 10-10 m
10-20 m
恒星世界
马头星云
超新星SN1987A爆发前后 超新星
白矮星
脉冲星,中子星
黑洞
The First Sounds of Merging Black Holes
天文学
天体测量学
天体物理学
天文力学
天体物理学(astrophysics)既是天文学的一 个主要分支,也是物理学的分支之一,它 是利用物理学的技术、方法和理论来研究 天体的形态、结构、物理条件、标和现象
按尺度的规模,可以分为以下四个层次, 1 . 行星层次:地球、其它行星和太阳系小天体, 太阳系 以及其他行星系统(含行星际物质)。 2 . 恒星层次:太阳、其它恒星和恒星系统(含星 际物质)。 3 . 星际层次:银河系、各类星系和其它河外天体, 星系群、星系团等系统(含星系际物资和星系团际 物质)。 4 . “宇宙”整体。
– 天体光度和光谱的测量。
– 观测技术和理论工具飞速发展。
– 光学天文学→射电天文学、空间天文学→全波
天文学。
– 量子论、相对论、原子核物理学、高能物理学。

宿川天体物理

宿川天体物理

宿川天体物理宿川天体物理学引言:宿川天体物理学是研究恒星、星系、星云以及宇宙起源、演化等天体现象的学科。

“宿川”源于中国古代天文学中的一颗星,象征着科学与智慧。

天体物理学的发展与人们对宇宙的思考和探索紧密相连,是现代科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宿川天体物理学的起源宿川天体物理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

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家以及古希腊、印度等古代文明的学者都对天体现象进行了观察和记录,并从中总结出一些规律。

例如,中国古代的《春秋》中就有关于日食和月食的观测记录;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提出了地球是圆的观点。

然而,直到17世纪的科学革命,宿川天体物理学才开始成为正规的学科。

二、宿川天体物理学的关键概念1. 恒星恒星是宇宙中的基本构成单位,是由气体等物质组成的巨大球体。

恒星的能量主要来源于核聚变反应。

通过恒星的观测与研究,人们了解到恒星的种类众多,形态各异。

例如,太阳是一颗黄矮星,而还有红巨星、白矮星、中子星等不同类型的恒星。

2. 星系星系是由恒星、星云、行星等天体构成的巨大系统。

宇宙中有各种各样的星系,例如我们所在的银河系。

星系观测的结果对于研究宇宙的起源、演化以及宇宙学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3. 星云星云是宇宙中由气体、尘埃等物质构成的庞大云状结构。

星云是恒星形成的重要研究对象,因为在星云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引力塌缩形成新的恒星。

4. 宇宙起源和演化理论宇宙起源和演化理论探讨了宇宙的起源、发展以及宇宙规律。

这一领域的研究涉及到宇宙大爆炸理论、宇宙膨胀、暗物质、暗能量等概念。

宇宙起源和演化理论的发展将深刻影响人们对宇宙认识的深度和广度。

三、宿川天体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1. 天文观测天文观测是宿川天体物理学的重要研究方法之一。

人们使用望远镜、射电望远镜等设备对宇宙中的天体进行观测和记录。

随着科技的发展,观测手段不断更新。

例如,人们可以利用太空望远镜对宇宙进行更加清晰的观测;射电望远镜可以用来探测和研究射电波的天体。

天体物理学资料

天体物理学资料

天体物理学资料天体物理学是研究宇宙中天体及其现象的学科,涉及广泛的领域,包括恒星、星系、黑洞、宇宙演化等等。

本文将介绍一些关于天体物理学的基本知识和最新研究成果。

一、恒星的形成和演化恒星是宇宙中最基本的天体,它们的形成和演化过程对于理解宇宙的起源和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恒星的形成通常发生在星际云气中,当云气中的物质密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引力开始主导,云气开始坍缩。

随着坍缩的进行,云气中的物质逐渐聚集,并形成了一个旋转的气体盘。

在盘中,物质不断凝聚,最终形成了恒星。

恒星的演化过程通常分为主序星、巨星和超巨星三个阶段。

主序星是最常见的恒星类型,它们通过核聚变反应将氢转化为氦,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当恒星的核心的氢耗尽时,核聚变反应停止,恒星会膨胀成巨星或超巨星。

在这个阶段,恒星的外层物质逐渐膨胀并演化成红巨星或红超巨星。

最后,恒星的外层物质会被抛射出去,形成行星状星云或超新星遗迹。

二、星系的结构和演化星系是由恒星、气体、尘埃和暗物质等组成的巨大系统。

根据形态,星系可以分为椭圆星系、螺旋星系和不规则星系等几种类型。

椭圆星系通常由老化的恒星组成,而螺旋星系则具有旋臂结构,其中包含大量年轻的恒星和星际物质。

星系的演化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恒星形成、星系合并和超大质量黑洞的活动等。

恒星形成是星系演化的基本过程之一,它会导致星系内部的气体和尘埃重新分布。

星系合并是另一个重要的演化机制,当两个星系发生合并时,它们的恒星和气体会相互作用,形成新的星系结构。

超大质量黑洞也在星系演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们的活动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影响星系内的物质分布和星系形态。

三、黑洞的性质和研究进展黑洞是由质量极大的天体引力坍缩形成的区域,其引力场极强,甚至连光也无法逃逸。

黑洞的研究对于理解宇宙的引力和时空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质量,黑洞可以分为恒星质量黑洞和超大质量黑洞两种类型。

恒星质量黑洞是由质量超过太阳数倍的恒星引力坍缩形成的,它们通常位于星系中心或者与其他天体形成双星系统。

天体物理学的发展与历史物理学史期末论文

天体物理学的发展与历史物理学史期末论文

天体物理学的发展与历史摘要:在本学期学习《物理学史》课程以来,让我了解到很多物理学发展史,以及众多物理学家对物理做出的巨大贡献;了解到现代如此先进的技术都脱离不开物理学的高度发展,因此,物理学是科学技术的基础,是科技得以产生的基石。

他不仅推动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更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助燃剂。

在众多物理分支方面我比较感兴趣的就是天文学这一块,所以接下来我将介绍有关天体物理方面的发展。

关键词:天体物理学粒子物理学宇宙学(一)天体物理学的起源从公元前129年古希腊天文学家喜帕恰斯目测恒星光度起,中间经过1609年伽利略使用光学望远镜观测天体,绘制月面图,1655~1656年惠更斯发现土星光环和猎户座星云,后来还有哈雷发现恒星自行,到十八世纪赫歇耳开创恒星天文学,这是天体物理学的孕育时期。

十九世纪中叶,三种物理方法——分光学、光度学和照相术广泛应用于天体的观测研究以后,对天体的结构、化学组成、物理状态的研究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天体物理学开始成为天文学的一个独立的分支学科。

天体物理学是应用物理学的技术、方法和理论,研究天体的形态、结构、化学组成、物理状态和演化规律的天文学分支学科。

多年来,随着世界人口的不断增加,资源不断的消耗,人们的生存环境日益缩减,资源也愈加匮乏。

越来越多的国家将希望寄托于地球外部的空间,这进一步促进了天体物理学的发展,理论天体物理学的发展紧密地依赖于理论物理学的进步,几乎理论物理学每一项重要突破,都会大大推动理论天体物理学的前进。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量子理论的建立,使深入分析恒星的光谱成为可能,并由此建立了恒星大气的系统理论。

三十年代原子核物理学的发展,使恒星能源的疑问获得满意的解决,从而使恒星内部结构理论迅速发展;并且依据赫罗图的实测结果,确立了恒星演化的科学理论。

(二)天体物理学的分类:天体物理学分为:太阳物理学、太阳系物理学、恒星物理学、恒星天文学、星系天文学、宇宙学、宇宙化学、天体演化学等分支学科。

天体物理概论_向守平_第一章绪论探索宇宙12天体物理学简史资料

天体物理概论_向守平_第一章绪论探索宇宙12天体物理学简史资料

§1.2 天体物理学简史真正意义上的天体物理学开始于十九世纪。

由于分光学、光度学和照相术广泛应用于天体的观测研究,对天体的结构、化学成分、物理状态的研究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天体物理学发展史上的一些主要事件是:(注:科学家在天体物理学领域的重大进展已经获得了十几次诺贝尔物理奖)1859年德国物理学家克希霍夫发现,太阳光谱的吸收线是由于太阳光球发出的连续光谱被太阳大气吸收所致,这可以说是天体物理学的开创性工作;1864年英国天文爱好者哈根斯和意大利教士塞西分别用摄谱仪证认出一些恒星的元素谱线,哈根斯并根据多普勒效应测定了一些恒星的视向速度;1869年英国天文学家洛基尔在太阳光谱中首次发现氦线,之后到1895年才由英国化学家雷姆塞在地球上发现了氦;1885年哈佛大学天文台开始用物端棱镜方法,对恒星光谱的分类作大规模的研究,此后到1924年,共完成225,000多颗星的光谱分类,这是近代天文史上的巨作,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1914年由依巴谷卫星测定了三角视差的4万多颗近距离恒星的赫罗图。

1915年纵坐标分别用绝对星等及光度表示,横坐标分别用色指数和温度表示1915年爱因斯坦发表广义相对论,并求出水星近日点进动的精确值;同年,美国天文学家亚当斯发现测定恒星距离的分光视差法,使得恒星距离测量的范围由几百光年(三角视差法的上限)达到几千光年;1917年爱因斯坦发表《根据广义相对论对宇宙学所作的考查》一文,为现代宇宙学的奠基之作;1919年英国天文学家爱丁顿领导的日食观测队发现太阳引力使光线偏转的现象,成为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天文学验证之一;1920年代印度天文学家萨哈发表恒星大气电离理论,同时德国天文学家埃姆登和史瓦西、英国天文学家爱丁顿等建立了系统的恒星内部结构理论,爱丁顿并从理论上导出了恒星的质光关系;1929年美国天文学家哈勃发现星系的红移-距离关系,为现代大爆炸宇宙学奠定了观测基础;1930年1932年前苏联物理学家朗道预言存在完全由中子构成的恒星——中子星;1934年德国天文学家巴德与瑞士天文学家兹威基提出,中子星是超新星爆发的产物;1937~1939年德国物理学家魏茨泽克和美国物理学家贝特提出质子-质子反应和碳氮循环两种核反应,创立了恒星核能源理论;1939年美国物理学家奥本海默和沃尔科夫建立了中子星的理论模型,预言中子星的直径只有几千米,密度可达每立方厘米几亿吨;1944年荷兰天文学家范德胡斯特从理论上提出存在星际中性氢21厘1948年美国物理学家伽莫夫预言,宇宙创生于一次热大爆炸,并预言可以观测到温度大约为10K的大爆炸背景辐射遗迹;1951~1954年美国、荷兰和澳大利亚的天文学家先用光学的方法,继而用射电方法发现并描绘出银河系的旋涡结构;1959年美国用高空气球进行γ辐射观测,发现宇宙γ射线源,之后又发现太1963年美国用射电方法发现星际有机分子;1964年同年旅美荷兰天文学家施密特发现类星体;1965年美国工程师彭齐亚斯和威尔逊发现3K宇宙微波背景辐射;1967年英国天文学家休伊士和贝尔发现脉冲星;1968年以上称为六十年代四大天文发现。

高考:物理学史——天体

高考:物理学史——天体

====Word 行业资料分享--可编辑版本--双击可删====
源-于-网-络-收-集 物理学史
——对天体运动规律的研究 及 万有引力定律的建立
1、托勒密:“地心说”
2、哥白尼:反对“地心说”,建立“日心说”:行星和地球都绕太阳做匀速、圆
周运动!
3、伽利略:发明天文望远镜,进一步证明地球不是所有天体运动的中心。

4、第谷:天才的观测家。

观测记录了几千个行星位置的测量数据。

5、开普勒:数学天才。

整理第谷的观测数据,进一步验证“日心说”,但,发现行星绕太
阳的运动不是完美的匀速圆周运动,而是椭圆轨道上的非匀速圆周运动,并最终整理发表了“行星运动三大定律”。

6、布鲁诺:勇敢的支持和发展了“日心说”,并把它传遍欧洲,后被宗教迫害,烧死于罗
马的鲜花广场,为科学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7、胡克:更深入的研究这个问题,认为:行星绕太阳运动时因为受到了太阳对它的引力,
甚至,他证明了如果行星的轨道是圆形的,它所受引力的大小跟行星到太阳的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

8、牛顿:在前人的基础上,结合牛顿运动定律的知识,整理出太阳与行星之间的引力
2r Mm
G F =,并且,又向前走了一大步:月—地检验,证明天上的力与地上的力是同一
种性质的力,就把这个结论推广到了宇宙中的一切物体之间!——“万有引力定律”诞生!(还不能定量计算,为什么?)
9、卡文迪许:在实验室,通过几个铅球之间万有引力的测量,教准确的得出了引力常
量G 的数值。

2211-/1067.6kg m N G •⨯=。

天体物理学的发展讲义.ppt

天体物理学的发展讲义.ppt

我国科学家建造世界最大射电望 远镜 可探测宇宙信号
二、匹克林谱系 之谜
1896年,美国天文学家匹克林在哈佛天文观测台的第 12号通报中宣布: “弗莱明夫人发现船尾座ζ 星的光谱非常特殊,和别 的光谱都不一样","这6根线很像氢光谱线那样,形成 有规律的谱线,显然,这是出自其它星体或地球上尚 未发现的某种元素".当时,还在通报上发表了拍得的 照片,从照片上可以明显地看到,有4根谱线与氢的巴 耳末系Hα ,Hβ ,Hγ ,Hδ ,Hε 互相间隔,极有规律.
天体物理学的发展
饶志明 2014.11.24
天文学家确认144.6亿岁最长寿恒星
• • 一个天文学家研究团队再次确定宇宙中迄今最古老恒星HD 140283的年龄,或比既定宇 宙的年龄还要大,这意味着宇宙比它看起来还要老。 宇宙是由一个致密炽热的奇点于137亿年前一次爆炸后膨胀形成的。1929年,美国 天文学家哈勃提出星系的红移量与星系间的距离成正比的哈勃定律,并推导出星系都在 互相远离的宇宙膨胀说。基于这一推论,宇宙中一切天体的年龄都不应超出这个“宇宙 龄”所界定的上限。恒星的年龄可以从它们的发射功率和拥有的燃料储备来估计。根据 热核反应提供恒星能源的理论,人们得到的天体年龄竟与“宇宙龄”协调一致,这对大 爆炸宇宙模型当然是十分有力的支持。 恒星HD 140283距离地球190光年,位于天秤座星群里的贫金属次巨星,其视星等 7.223,几乎由氢和氦组成,铁含量不到太阳的1%。2013年,天文学家最初确定其年龄 时,不禁感到困惑了。根据宇宙微波背景辐射估计,目前宇宙年龄为138.17亿岁。而它 似乎大约有144.6亿岁,比宇宙本身还大。这种罕见的恒星似乎相当古老,以至于可以 将其称为长寿之星了。此外,其作为一个高速的恒星为人所知有一个世纪左右,但它在 太阳附近存在和其组成却有悖于理论。 当然,最终揭示这颗“老寿星”的年龄估计误差实际上比原来的研究更宽泛,天文 学家给这个边际增加了8亿年。该误差边际可能会使这个在宇宙中已知最早的星体年轻 了许多,但仍在自大爆炸以来的时间界限内。但是,在这个年龄的上限是什么? 目前,土耳其安卡拉大学的比罗尔提出是否有种可能:这颗恒星与最初测量的一样 老,但仍处于“大爆炸的边缘”?他采用宇宙辐射模型(RUM),计算宇宙年龄为 148.85±0.4亿岁,最低限度的比微波背景辐射估计推算宇宙的年龄稍微年长一些,随之 也很容易地调整出HD 140283的原始年龄。 比罗尔的RUM理论给哈勃常数提出了一种新的动态值,表明自从大爆炸后44亿年 宇宙膨胀已经加速,很可能容纳了暗能量。此外,这种加速增长率本身是缓慢的,转而 可能由暗物质占据。暗物质和暗能量已被广泛讨论、争议的物理现象,但有观测证据表 明它们是真实的。此外,RUM暗示描述量子大小的普朗克常数并非是单纯的常数,而 是一个宇宙变量。2014-11-17

天体物理学的发展与历史物理学史期末论文

天体物理学的发展与历史物理学史期末论文

天体物理学的发展与历史摘要:在本学期学习《物理学史》课程以来,让我了解到很多物理学发展史,以及众多物理学家对物理做出的巨大贡献;了解到现代如此先进的技术都脱离不开物理学的高度发展,因此,物理学是科学技术的基础,是科技得以产生的基石。

他不仅推动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更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助燃剂。

在众多物理分支方面我比较感兴趣的就是天文学这一块,所以接下来我将介绍有关天体物理方面的发展。

关键词:天体物理学粒子物理学宇宙学(一)天体物理学的起源从公元前129年古希腊天文学家喜帕恰斯目测恒星光度起,中间经过1609年伽利略使用光学望远镜观测天体,绘制月面图,1655~1656年惠更斯发现土星光环和猎户座星云,后来还有哈雷发现恒星自行,到十八世纪赫歇耳开创恒星天文学,这是天体物理学的孕育时期。

十九世纪中叶,三种物理方法——分光学、光度学和照相术广泛应用于天体的观测研究以后,对天体的结构、化学组成、物理状态的研究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天体物理学开始成为天文学的一个独立的分支学科。

天体物理学是应用物理学的技术、方法和理论,研究天体的形态、结构、化学组成、物理状态和演化规律的天文学分支学科。

多年来,随着世界人口的不断增加,资源不断的消耗,人们的生存环境日益缩减,资源也愈加匮乏。

越来越多的国家将希望寄托于地球外部的空间,这进一步促进了天体物理学的发展,理论天体物理学的发展紧密地依赖于理论物理学的进步,几乎理论物理学每一项重要突破,都会大大推动理论天体物理学的前进。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量子理论的建立,使深入分析恒星的光谱成为可能,并由此建立了恒星大气的系统理论。

三十年代原子核物理学的发展,使恒星能源的疑问获得满意的解决,从而使恒星内部结构理论迅速发展;并且依据赫罗图的实测结果,确立了恒星演化的科学理论。

(二)天体物理学的分类:天体物理学分为:太阳物理学、太阳系物理学、恒星物理学、恒星天文学、星系天文学、宇宙学、宇宙化学、天体演化学等分支学科。

天体物理学史

天体物理学史

天体物理学的定义:研究宇宙中天体的物理学性质和相互作用的科学。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项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请言简意赅的阐
述观点。
天体物理学的意义:揭示宇宙的奥秘,理解自然规律,推动人类文明进步。 理学的创立与发展
天体物
天体物理学的创立与发展
创立背景:19世纪末,随着观测技术的发展,人们开始对宇宙中的天体进行更深入的 研究。
激发人类探索精神:天体物理学的探索和研究激发了人类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推动了人类对宇宙的认知和理解。
启示科学研究方法:天体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思路为其他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 启示和借鉴,推动了科学方法的进步和发展。
天体物理学史对未来科技发展的意义
推动科技发展:天体物理学的发展为科技领域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推动了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创新。
天体物理学的分支:包括恒星物理学、行星物理学、星系物理学、宇宙射线物理学等。
天体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观测天文学、实验天文学、理论天文学等。
天体物理学的发展历程:从早期的天文观测到现代的天文观测,从早期的理论模型到现代的理论模型,从早期的实验 验证到现代的实验验证。
天体物理学的发展历程
20世纪初:相对论与量子力 学的应用
古代阿拉伯天文学:以花剌子模为代表,对星球运动进行了长期观察和计算,提出了较为精确 的星球运动模型。
古代中国天文学:以张衡、祖冲之等为代表,对天体运行规律进行了长期观察和研究,提出了 许多重要的天文学理论和技术,如浑天说、历法等。
古代印度天文学:以印度教和佛教为代表,对天体运行规律进行了长期观察和研究,提出了许 多重要的天文学理论和技术,如印度教的天文图、佛教的星占学等。
启示未来发展:天体物理学史的研究为未来科学发展提供了启示,为人类探索宇宙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物理学史天体力学

物理学史天体力学

物理学史天体力学天体力学是天文学和力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是天文学中较早形成的一个分支学科,它主要应用力学规律来研究天体的运动和形状。

天体力学以往所涉及的天体主要是太阳系内的天体,20世纪50年代以后也开始研究人造天体和一些成员不多(几个到几百个)的恒星系统。

天体的力学运动是指天体质量中心在空间轨道的移动和绕质量中心的转动(自转)。

对日月和行星则是要确定它们的轨道,编制星历表,计算质量并根据它们的自传确定天体的形状等等。

天体力学以数学为主要研究手段,至于天体的形状,主要是根据流体或弹性体在内部引力和自转离心力作用下的平衡形状及其变化规律进行研究。

天体内部和天体相互之间的万有引力是决定天体运动和形状的主要因素,天体力学目前仍以万有引力定律为基础。

虽然已发现万有引力定律与某些观测事实有矛盾(如水星近日点进动问题),而用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却能对这些事实作出更好的解释,但对天体力学的绝大多数课题来说,相对论效应并不明显。

因此,在天体力学中只是对于某些特殊问题才需要应用广义相对论和其他引力理论。

天体力学的发展历史远在公元前一、二千年,中国和其他文明古国就开始用太阳、月亮和大行星等天体的视运动来确定年、月和季节,为农业服务。

随着观测精度的不断提高,观测资料的不断积累,人们开始研究这些天体的真运动,从而预报它们未来的位置和天象,更好地为农业、航海事业等服务。

历史上出现过各种太阳、月球和大行星运动的假说,但直到1543年哥白尼提出日心体系后,才有反映太阳系的真运动的模型。

开普勒根据第谷多年的行星观测资料,于1609~1619年间,提出了著名的行星运动三大定律,深刻地描述了行星运动,至今仍有重要作用。

开普勒还提出著名的开普勒方程,对行星轨道要素下了定义。

由此人们就可以预报行星(以及月球)更准确的位置,从而形成了理论天文学,这是天体力学的前身。

到这时,人们对天体(指太阳、月球和大行星)的真运动还仅处于描述阶段,还未能深究行星运动的力学原因。

天体物理学的奠基人

天体物理学的奠基人

天体物理学的奠基人姓名:徐明宇学号:1107820419 一.什么是天体物理学简单的说天体物理学是研究天体和其他宇宙物质的性质、结构和演化的天文学分支。

天体物理学包括太阳物理学、太阳系物理学、恒星物理学、恒星天文学、行星物理学、星系天文学、宇宙学、宇宙化学、天体演化学等分支学科。

另外,射电天文学、空间天文学、高能天体物理学也是它的分支。

在天体物理学的发展历史中,有无数位科学家为此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甚至为天体物理的研究贡献了一生。

而在这其中,贡献最突出的就是第谷、开普勒、牛顿和爱因斯坦。

二.天体物理学奠基人1.第谷、开普勒人类对行星各层次研究通常被分为三部分,这三部分的关键人物分别是第谷、开普勒和牛顿。

第谷,是一个出身于丹麦贵族之家的青年,曾在哥本哈根大学学习法律与哲学。

在一次偶然观测日蚀后,转向了天文学与数学研究的他,是最后一位也是最伟大的一位用肉眼进行观测的天文学家。

他的第一件成就是重新制作了行星表,他所制作的新行星表定位精度达到了30弧秒。

第谷做出的第二件成就,是在1572年观测到一次星球爆发,后人称之为第谷星,这是继1054年中国人观测到的那颗之后的第二颗新星。

第谷第三件成就是对慧星的研究。

那时人们认为有“天界”,而第谷对天空出现的一颗巨大彗星研究的结果,则打破了这一观点。

而且由于它运行也有特定的轨道,所以也与亚里土多德的天空观念冲突,而且与伽利略“替星不能与其它天体的永恒性和规律性相比,它仅仅是一种大气现象”的说法也不相符。

第谷一生对行星的观测,积累了有关行星的位置及运行的大量数据,为后世留下了许多宝贵财富。

开普勒,毕业于德国蒂宾诺大学。

曾担任第谷的助手,替他制作行星运行表。

第谷去世后,开普勒继承了一大批非常宝贵的资料。

他以这些观测结果为基础,计算出了一个能描述星体运行的体系。

开普勒最大的成就在于开普勒三定律。

他通过学习希腊数学家阿波洛尼乌斯的圆锥曲线发现第谷观测到的火星位置与椭圆轨道正好相符,而太阳也正好位于椭圆轨道的一个焦点上。

天体物理学发展史

天体物理学发展史

天体物理学是研究宇宙的性质、结构、运动以及发展的一门科学。

天体物理学的发展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

古希腊时期:在古希腊时期,哥白尼、开普勒等科学家开始研究天体运动,提出了很多天体物理学的基本原理,如地球是圆的、地球围绕太阳运动等。

新纪元:在新纪元时期,科学家们开始使用望远镜观测天体,并发现了很多新的天体,如行星、星云等。

同时,科学家们还提出了许多新的天体物理学理论,如引力定律、光速定律等。

20世纪:在20世纪,科学家们开始使用卫星和太空探测器观测天体,并发现了很多新的天体物理学现象,如黑洞、时空扭曲等。

同时,科学家们还提出了许多新的天体物理学理论,如宇宙扩张理论、宇宙膨胀理论等。

21世纪:在21世纪,科学家们继续使用卫星和太空探测器观测天体,并发现了更多的新的天体物理学现象,如暗物质、黑洞合并等。

天体物理概论_向守平_第一章绪论探索宇宙1.2天体物理学简史

天体物理概论_向守平_第一章绪论探索宇宙1.2天体物理学简史

§1.2 天体物理学简史真正意义上的天体物理学开始于十九世纪。

由于分光学、光度学和照相术广泛应用于天体的观测研究,对天体的结构、化学成分、物理状态的研究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天体物理学发展史上的一些主要事件是:(注:科学家在天体物理学领域的重大进展已经获得了十几次诺贝尔物理奖)1859年德国物理学家克希霍夫发现,太阳光谱的吸收线是由于太阳光球发出的连续光谱被太阳大气吸收所致,这可以说是天体物理学的开创性工作;1864年英国天文爱好者哈根斯和意大利教士塞西分别用摄谱仪证认出一些恒星的元素谱线,哈根斯并根据多普勒效应测定了一些恒星的视向速度;1869年英国天文学家洛基尔在太阳光谱中首次发现氦线,之后到1895年才由英国化学家雷姆塞在地球上发现了氦;1885年哈佛大学天文台开始用物端棱镜方法,对恒星光谱的分类作大规模的研究,此后到1924年,共完成225,000多颗星的光谱分类,这是近代天文史上的巨作,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1914年由依巴谷卫星测定了三角视差的4万多颗近距离恒星的赫罗图。

1915年纵坐标分别用绝对星等及光度表示,横坐标分别用色指数和温度表示1915年爱因斯坦发表广义相对论,并求出水星近日点进动的精确值;同年,美国天文学家亚当斯发现测定恒星距离的分光视差法,使得恒星距离测量的范围由几百光年(三角视差法的上限)达到几千光年;1917年爱因斯坦发表《根据广义相对论对宇宙学所作的考查》一文,为现代宇宙学的奠基之作;1919年英国天文学家爱丁顿领导的日食观测队发现太阳引力使光线偏转的现象,成为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天文学验证之一;1920年代印度天文学家萨哈发表恒星大气电离理论,同时德国天文学家埃姆登和史瓦西、英国天文学家爱丁顿等建立了系统的恒星内部结构理论,爱丁顿并从理论上导出了恒星的质光关系;1929年美国天文学家哈勃发现星系的红移-距离关系,为现代大爆炸宇宙学奠定了观测基础;1930年1932年前苏联物理学家朗道预言存在完全由中子构成的恒星——中子星;1934年德国天文学家巴德与瑞士天文学家兹威基提出,中子星是超新星爆发的产物;1937~1939年德国物理学家魏茨泽克和美国物理学家贝特提出质子-质子反应和碳氮循环两种核反应,创立了恒星核能源理论;1939年美国物理学家奥本海默和沃尔科夫建立了中子星的理论模型,预言中子星的直径只有几千米,密度可达每立方厘米几亿吨;1944年荷兰天文学家范德胡斯特从理论上提出存在星际中性氢21厘1948年美国物理学家伽莫夫预言,宇宙创生于一次热大爆炸,并预言可以观测到温度大约为10K的大爆炸背景辐射遗迹;1951~1954年美国、荷兰和澳大利亚的天文学家先用光学的方法,继而用射电方法发现并描绘出银河系的旋涡结构;1959年美国用高空气球进行γ辐射观测,发现宇宙γ射线源,之后又发现太1963年美国用射电方法发现星际有机分子;1964年同年旅美荷兰天文学家施密特发现类星体;1965年美国工程师彭齐亚斯和威尔逊发现3K宇宙微波背景辐射;1967年英国天文学家休伊士和贝尔发现脉冲星;1968年以上称为六十年代四大天文发现。

天体物理学的形成与演化

天体物理学的形成与演化

天体物理学的形成与演化天体物理学是一门研究宇宙中各种天体及其相互作用的学科。

它的研究范围广泛,既包括星体与星际空间的性质,也涉及宇宙的起源和演化。

天体物理学的形成和发展是与人类的认知与技术进步息息相关的。

在古代,人们对天空的观测已经起初步的天体物理学探索。

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认为,宇宙是由无数微小、不可分割的粒子构成的,这个观念为后来原子论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伴随着望远镜等器械的出现,人类开始观测到更多的星体和天文现象,这更加促进了天体物理学的发展。

伽利略似乎是第一个使用望远镜来研究天体的人。

他的天文观测结果与他的亲身经历相矛盾,使人们开始认识到过去人们根据偏见和传说提出的一些观点并不是事实。

天体物理学的进一步发展与物理学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成为天体物理学研究的基础。

在牛顿的框架下,人们开始研究行星轨道、力学性质以及其他天体现象。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研究兴趣越来越广泛,逐渐涉及到更加远大的尺度,如星系、星云以及宇宙的起源。

天体物理学的发展也得益于新的观测技术的出现。

例如,射电天文学的诞生使人们能够研究到以前不可见的天体现象。

射电望远镜的使用使我们能够观察到射电星系、脉冲星等。

各种不同波长的观测手段,如X射线、伽马射线、红外线等,通过不同的物理过程向我们展示了宇宙的丰富多样性。

天体物理学迈向了新的发展阶段,如宇宙学的崛起。

宇宙学是研究宇宙的起源、演化和结构的学科。

通过对宇宙射线背景辐射的观测,人们成功地推测出了宇宙的起源,即宇宙大爆炸理论。

宇宙学的研究也揭示了宇宙的演化过程,如星系的形成与演化、暗物质与暗能量的存在等。

天体物理学的发展离不开国际合作和大型科学项目的支持。

例如,欧洲空间局的没有眼泪的快乐、阿波罗登月计划等重大项目推动了天体物理学的发展。

无论是国际空间站还是大型地面望远镜,这些设施都为我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观测手段和研究条件。

天体物理学的发展仍然面临着许多未解之谜。

天体物理学的研究与发展

天体物理学的研究与发展

天体物理学的研究与发展天体物理学是以天体物理研究为基础,涉及天体物理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包括恒星物理学、星系物理学、宇宙学等领域。

天体物理学的发展,与人类发现和认知宇宙的历程紧密相连。

人类从很早开始就在观察天象,形成一些基本的认知,在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中,天体物理学也不断发展。

2009年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成功着陆月球,标志着中国航天的一大里程碑。

月球上的卫星,是人类眼中的天体之一。

太阳系中有许多天体,它们中的一些天体被认为是人类未来探索外太空的目标。

而天体物理学研究的范围正好覆盖了太阳系中的所有天体。

对于各种天体的研究,不仅能更好地认识宇宙,还有深远的应用前景。

恒星物理学一直是天体物理学的重要领域。

恒星是宇宙中最常见的天体,它们通过核聚变反应,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现代恒星物理学的研究范围包括恒星内部的物理过程、恒星演化模型的构建、恒星成组现象等等。

同时,对于恒星的精确定向定位以及表观形态的研究,对于我们了解恒星的基本属性、观测恒星演化过程、识别双星、可变星和爆发星体,也是很有价值的。

除了恒星之外,星系物理学也是天体物理学重要的研究领域。

星系是宇宙中最大的天体结构,是星球、恒星和星际物质的庞大聚集体。

目前已知的星系辐射的总能量非常之大,与宇宙微波背景有关。

星系物理学主要研究星系形成和演化的机制、星系间物质交互作用、星系演化中的角色及其演变时的任意机制等因素。

在对星系物理学的研究中,天文学家进行了大量的观测和理论分析,通过建立数值模拟演化计算模型实现了对星系演化过程的模拟,并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

此外宇宙学也是天体物理学的重要分支,它研究宇宙的形成、演化和性质,包含了广义相对论、宇宙学常见模型、暗物质、暗能量、早期宇宙背景辐射等领域。

宇宙学从物理学的角度阐明宇宙形成及其发展的机制和规律,是天体物理学中最具挑战性和前沿性的领域之一。

天体物理学的研究一直是一个跨领域、多学科突破的课题,其研究牵涉到物理学、数学、化学等多种学科知识。

天体物理学史

天体物理学史
精品文档
• 图12-12 彭齐亚斯(右)与威尔逊站在他们(tā men)的天线旁
精品文档
• 图12-14 COBE取得(qǔdé)的数据与黑体谱在0.1%内相符 (×号为测量数据,曲线为理论预计)
精品文档
• 图12-15 COBE得到的背景(bèijǐng)辐射图
精品文档
脉冲星的发现 (fāxiàn)
• 图12-8 1929年伽莫夫(右)和考克饶夫在一起(yīqǐ)
精品文档
宇宙背景(bèijǐng)辐射 的发现
• 1948年美国科学家阿尔弗和赫尔曼预言,宇宙大爆炸 产生的残系辐射,由于宇宙的膨胀和冷却,如今它所 具有的温度约为绝对零度(juéduìlíngdù)以上5开,或 者说5K(绝对零度(juéduìlíngdù)等于摄氏零下273.15 度,即-273℃)。但是他们的预言并未引起人们的普遍 重视。
1655-1656年惠更斯发现土星(tǔxīng)的“耳朵”是一些光 并发现猎户座星云
哈雷发现恒星自行和哈雷彗星
18世纪末,W.赫谢尔创立了恒星天文学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zǒuxiàng)
成 熟



十 九 世 纪
理 学 由 孕 育
得益于


三种 (sān zhǒnɡ) 物理学 方法
精品文档
1 光度学 2 分光学(guāngxué) 3 照相术
天天体体(t(itāiānntǐt)ǐ物)物理理学的发 学发展
精品文档
天体(tiāntǐ) 物理学 的兴起
精品文档
公元前129年 古希腊天文学家喜帕恰斯 目测恒星(héngxīng)亮度 并根据亮度把恒星 (héngxīng)划分为六个等 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提出太阳的反应能源 主要来自4个氢核聚 变变为氢核的过程, 称为p-p反应。提出 了碳循环
• 图12-7 贝特
1956年伽莫夫发表 了“膨胀宇宙的 物理学”描述从 原始高密状态和 膨胀地概貌

图12-8 1929年伽莫夫(右)和考克饶夫在一起
宇宙背景辐射的发现
• 1948年美国科学家阿尔弗和赫尔曼预言,宇宙大爆炸 产生的残系辐射,由于宇宙的膨胀和冷却,如今它所 具有的温度约为绝对零度以上5开,或者说5K(绝对零 度等于摄氏零下273.15度,即-273℃)。但是他们的 预言并未引起人们的普遍重视。

图12-26 哈勃和他观测的 天体(Physics Today 1999 年5月号封面)
宇宙学中,暗能量是某些 人的猜想,指一种充溢空 间的、具有负压强的能量。 按照相对论,这种负压强 在长距离类似于一种反引 力。如今,这个猜想是解 释宇宙加速膨胀和宇宙中 失落物质等问题的一个最 流行的方案。


图12-22
黑洞示意图
后来人们在不同波段上对微波 背景辐射做了大量的测量和详 细的研究,发现它在一个相当 宽的波段范围内良地符合黑体 辐射谱,对应温度大约2.7K (近3K)并且在整个天空上是 高度各向同性的,只是具有一 个微小的偶极各向异性:在赤 经11.3±0.1 h,赤纬4±2°的 地方温度略高,在相反的方向 温度略低,人们认为这是由银 河系运动带来的多普勒效应所 引起的。
图12-27 威尔金森微波各向异性探测器

图12-28 斯隆数字太空勘测望远镜

图12-29 2003年,从WMAP获得的宇宙婴儿时期图像(读者可以与图12-15 比较)

பைடு நூலகம்
图12-30
宇宙学和粒子物理学原来是相通的
匹克林谱系 之谜
n 3646 .1 2 n 16
人们称以上这个谱系为匹克林谱系
2
1884年,巴尔末提出了氢光谱的公式
1913年玻尔提出氢原子的定态跃迁原子模型,遇到了 匹克林谱系的困扰
里德伯肯定了他们是氢的光谱
1913年9月初发表的伊万士氢谱结果支持波尔理论
匹克林谱系之谜被解开
恒星演化理论的建立
• 图12-12 彭齐亚斯(右)与威尔逊站在他们的天线旁

图12-14 COBE取得的数据与黑体谱在0.1%内相符
(×号为测量数据,曲线为理论预计)

图12-15 COBE得到的背景辐射图
脉冲星的发现
• 贝尔检测射电望远镜收到的信号时无意中发现了一些有规律的脉冲信 号,它们的周期十分稳定,为1.337秒。起初她 以为这是外星人“小 绿人(LGM)”发来的信号,但在接下来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又陆陆 续续发现了数个这样的脉冲信号。后来人们确认这是一类新的天体, 并把它命名为脉冲星(Pulsar,又称波霎)。脉冲星与类星体、宇宙微 波背景辐射、星际有机分子一道, 并称为20世纪60年代天文学“四大发现”。 安东尼· 休伊什教授本人也因脉冲星的发现 而荣获1974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尽管人们对贝尔小姐未能获奖而颇有微词。
• 图12-24 哈勃太空望远镜

图12-25 日美高级宇宙及天体物理卫星
弗里兹· 扎维奇发现,大型星系 团中的星系具有极高的运动速 度,除非星系团的质量是根据 其中恒星数量计算所得到的值 的100倍以上,否则星系团根 本无法束缚住这些星系。之后 几十年的观测分析证实了这一 点。尽管对暗物质的性质仍然 一无所知,但是到了80年代, 占宇宙能量密度大约20%的暗 物质以被广为接受了
• 1965年,美国新泽西州贝尔实验室的两位无线电工程 师阿尔诺彭齐亚斯和罗伯特威尔逊却十分意外地发现 了这种宇宙辐射场,当时他们正在为跟踪一颗卫星而 校准一具很灵敏的无线电天线
• 图12-11 贝尔实验室的射电望远镜喇叭形天线
• 1964年,美国贝尔实验室的工程师阿诺彭齐亚斯 和罗伯特威尔逊架设了一台喇叭形状的天线,用 以接受“回声”卫星信号。为了检测这台天线的 噪音性能,他们将天线对准天空方向进行测量。 他们发现,在波长为7.35cm的地方一直有一个各 向同性的讯号存在,这个信号既没有周日的变化, 也没有季节的变化,因而可以判定与地球的公转 和自转无关。
天体物理学的发展 天体物理学发展
天体物理学 的兴起
公元前129年 古希腊天文学家喜帕恰斯 目测恒星亮度 并根据亮度把恒星划分为 六个等级
这可以说是最早的光度 学测量
1609年伽利略第一次使用光学望远镜观测天体, 绘制月面图 记录大量木星卫星的运动资料 发现了土星的“耳朵”·太阳黑子·太阳的自转等~

图12-17 休伊什在做实验

图12-18 1967年11月28日从射电源CP1919第一次观测到周期性的脉冲信号

图12-19 脉冲星沿磁轴方向射出的辐射束,象探照灯一样迅速扫过空间

图12-20 赫尔斯正在用计算机巡查脉冲星

图12-21 从脉冲双星发射出引力波
黑洞的产生过程类似于中子 星的产生过程;恒星的核心 在自身重量的作用下迅速地 收缩,发生强力爆炸。当核 心中所有的物质都变成中子 时收缩过程立即停止,被压 缩成一个密实的星球。但在 黑洞情况下,由于恒星核心 的质量大到使收缩过程无休 止地进行下去,中子本身在 挤压引力自身的吸引下被碾 为粉末,剩下来的是一个密 度高到难以想象的物质。任 何靠近它的物体都会被它吸 进去,黑洞就变得像真空吸 尘器一样
1655-1656年惠更斯发现土星的“耳朵”是一些光环 并发现猎户座星云
哈雷发现恒星自行和哈雷彗星
18世纪末,W.赫谢尔创立了恒星天文学


天 体 物 理 十 学 九 由 世 孕 纪 育 走 向 成 熟
得益于
三种 物理学 方法
1 光度学
2 分光学
3 照相术
拉 塞 佛 1865 年 拍 摄 的 月 球 照 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