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虏伯火炮的巅峰 改变一战历史的列日要塞攻防战

合集下载

一战炮术发展小史

一战炮术发展小史

一战炮术发展小史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传统的炮术是视野范围内进行射击的,换句话来说就是直接射击,在目视距离内直接瞄准目标的射击方法,如果没有地形地物的障碍,目视距离一般是2500米左右,毕竟直接射击是看准目标才进行炮击的,所以一般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的野战炮都不需要太精准的瞄准机,无论是格鲁森还是克虏伯出产的野战炮均是如此。

只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因为火炮发展的进程过于迅猛,大口径重炮的射程远远超过了一般的野战炮,所以传统的炮术已经无法满足作战的需求了,在这个时候就诞生了所谓的间接射击的方法,所谓的间接射击时将炮兵部队的放列阵地隐藏在山地反斜面等敌军完全无法直接观测的地方,然后己方炮兵部队也是在无法直接目视目标的状况下进行作战,这就是所谓的间接射击。

一战炮兵开炮一般而言间接射击依靠炮兵观察所提供的坐标数据来进行炮击,而炮兵观察所的坐标方位一般是由陆军侦察部队,侦察机,热气球等侦察单位负责提供射击诸元,所以一般而言因为拥有准确的坐标方位的缘故所以野战炮群的炮击都打的很准。

同时传统炮兵部队的瞄准方式也从三点一线转换为观测瞄准了,三点一线是步枪的瞄准方式,按照距离设定表尺之后经过观察孔进行观察目标的作业,在观察孔,准星与目标三点连成一条线的时候瞄准工作就完成了,不过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的火炮瞄准具与步枪瞄准原理大同小异,只有“横表尺”的差异比较大,有膛线的火炮在射击的时候会有定偏的问题,膛线右旋的火炮炮弹出口就往右偏,膛线左旋的火炮炮弹出口就往左偏,所以火炮在定距离的竖表尺之外必须加装一个校准定偏的横表尺,整套表尺呈现一个T字型,相较之下膛线右旋或者左旋的步枪定偏可以忽略不计,步枪弹的定偏能够以照门的左右微调来解决,只有狙击手才会深究定偏问题。

炮兵集群至于观测瞄准则是前文所提及的观测瞄准,利用飞机和侦察部队报告方位进行观测射击能够大幅度提高火炮的命中率,不过在进行超过目视距离以外的射击的时候炮兵部队射击一般使用象限仪,在普法战争的1870年代象限仪已经是炮兵的制式装备,毕竟即便是普法战争时候的老式架退炮兵也需要射击超过目视距离以外的目标,例如目标在高地或者低谷的时候,在城墙或者山丘的掩盖下的时候,都需要依靠象限仪赋予射角。

克虏伯大炮的历史介绍

克虏伯大炮的历史介绍

克虏伯大炮的历史介绍克虏伯家族一直是德意志军国主义的柱石,受到国家最高当局的垂青。

克虏伯家族的奠基人叫阿尔弗雷德·克虏伯,他所造的大炮名叫克虏伯大炮,让我们和店铺一起来了解这尊大炮。

基本概述克虏伯大炮的名声在近代世界上几乎是尽人皆知的,而在中国的名声尤大。

钢铁大炮伴随着KRUPP这个外来词进入中国后,沿袭以往对火炮命名的方法,中国人给了这种火炮一个非常威武的名字——克虏伯,字面上看起来级别要高于以往的将军。

对于这个词翻译之妙,实在可以在中国翻译史上大书一笔。

克虏伯在中国的出名主要当然不是它妙之又妙的译名,而是那一尊尊钢铁后膛大炮。

曾经,克虏伯大炮几乎就是中国海防的代名词。

起源和发展起源位于德国埃森的克虏伯公司最初不过是个小小的铁匠铺,干些打铁之类不起眼的小买卖,传到老克虏伯手里时,只有三间茅草屋而已,后来老克虏伯创造出了“罐钢”,又用这种性能极好的钢造出了优良的后膛钢炮,克虏伯至此才名扬四海,李鸿章对于这个从三间茅草屋起家的德国人佩服有加,称其为“有大本领人”,屡屡喜欢跟洋务企业的总办帮办们摆摆龙门阵,讲讲克虏伯发家史,言下之意就是希望他们也能变成中国的克虏伯。

传入中国爆发于十九世纪的普法战争,奠定了普鲁士在欧洲的强国地位,也为普鲁士建立统一的德国铺平了道路。

因为这场战争,克虏伯工厂里雇工人数激增,工厂规模成倍扩展,厂房里加班加点赶造大炮军火,伴随着前线轰隆隆的炮声,老克虏伯的腰包渐渐鼓了起来。

一向对法国人看法不是很好的李鸿章,目睹了普鲁士大军用克虏伯火炮打败法国鬼子后,更是对德国青睐有加,从那以后,中国陆军开始学习德国,军火采购的中心也逐渐移向了德国,到后来甚至海军舰船也改为向德国订造,定远号、镇远号、济远号都来自德国,而舰身的大炮都来自克虏伯公司。

1866年6月27日清政府第一个外交使团访问了德国。

得到了克虏伯热情的款待,这种有别于其他国家的尊重,给清使团带来了极大的好感,另一面德方又表示无意侵略中国,多方考虑后李鸿章在1871年购买了328门克虏伯大炮。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第一场战役——列日战役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第一场战役——列日战役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第一场战役——列日战役本文导读:德国于8月1日向俄国宣战,并于隔天向法国下达最后通牒。

此时,没有什么比入侵比利时、破坏比利时的中立更能说明德军参谋部面对未来战争的勇气和决心了。

德军参谋部一致认为这是“完全合理的,完全必要的”,这是“保卫德国和为了德国生存”的一次战斗。

德军想借道比利时,无非是想实现施里芬的速战计划。

施里芬曾对速战论进行大量论证,在他看来“速战”不仅可以使战争迅速结束,还可以“减轻人类痛苦”。

德皇说:“一切都应沉浸在火焰与血泊之中。

”在德国人看来,比起入侵比利时带给德国的巨大胜利成果——摧毁法国,其带来的连锁反应的副作用简直微不足道。

为了达到摧毁法国的最终目标,德国人甘愿冒险。

德国人对于战争的巨大信心一方面来自战争优越感集结的精华—“施里芬计划”,另一方面则来自他们对比利时的判断。

德军认为比利时不会抵抗,至少不会以自己的6个师为法国增加力量。

一位德国外交人员在1911年时曾说:“它的军队在德军所到之处列队”,施里芬也认为“比利时是不会抵抗的,它们只会抗议事”……由此可看出,德军自认为对比利时很了解,而且他们自了认为熟悉了比利时国王的品性就能预知他的战略政策。

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二世生性贪婪,是个“彻头彻尾的坏蛋”。

德国人认为只要给予利奥波德二世一块领土就可以使比利时归顺德国。

他们希望比利时不会抵抗,不抵抗就意味着不会破坏铁路、桥梁,这样“施里芬计划”也就能初步顺利完成。

但是德国人忽略了1914年时的比利时国王早已换成了强硬的阿尔贝一世国王。

1909年登基的阿尔贝一世压力重大,他面对的是大国环绕下比利时不得不保持中立的局势。

但他的聪明之处在于他不仅勤奋好学善于接受新鲜事物,而且能漠视危险、非议,保持冷静。

1914年7月29日,一份由小毛奇将军亲自拟就、由外交官和宰相润色的照会送至布鲁塞尔,声称“法国欲通过比利时国境进犯德国的意图已不容置疑,德国不指望比利时军队可以阻挡法军推进,德军必须先发制人”,在照会最后小毛奇说,如果比利时阻挡德国通过其领土,则比利时将是敌国。

清军最强大炮,世界火炮之王,重44吨,射程2公里,一弹未发

清军最强大炮,世界火炮之王,重44吨,射程2公里,一弹未发

清军最强大炮,世界火炮之王,重44吨,射程2公里,一弹未发喜欢研究历史的伙伴都知道,在清朝末期的时候,清政府的还是有能力抵御外敌入侵的,不单单是从兵力人数上来讲,从武器装备来说,清军先进武器很多,清政府有实力也有钱,当时主管采购武器的李鸿章,可谓是从世界各地淘了不少的好东西呢,特别时从军工强国德国进口最多,其中像步枪、迫击炮、火炮这样的武器在仓库里都有,甚至连火力旺盛、打击威力大的马克沁重机枪都有。

然而可惜的是,这些在仓库堆积如山的武器并没有发挥作用,因为清军不会使用,导致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大部分都被日军掠夺走了,相当于白白送人。

在这些装备精良的武器,有一款装备堪称清军作战最牛、杀伤破坏力最大、射程最远的大炮,能在3000米的距离内能穿透厚钢板呢。

该大炮就是当今世界的火炮之王“克虏伯大炮”。

克虏伯大炮,是德制装备中最先进一款,各种口径的都有,而清政府的这款口径高达280毫米,质量重达44吨,仰角可达30度,有效打击距离为2公里,在测试中,炮弹3000米内可穿透65.8mm的钢板。

可以想象仅仅一炮估计八国联军阵型就乱了。

而且当时李鸿章可是采购了将近300门巨炮啊,这样的战斗实力对于长途跋涉的侵华敌军而言,根本就没有招架的余地,然而这款大炮在清朝的所有被侵略的战争中一枪未开,每门都落满了灰尘。

曾经有一名八国联军的法国士兵也坦言过:曾经缴获清军的武器,有些别说我们军队使用过,就是见也没见过。

”从这里可以看出,在历史上清朝政府装备性能还是非常先进的,至少如果打阵地战的话基本上不会输的,八国联军的军队进入国门都难呢。

然而历史使然,在一个无脑的指挥官下,虎狼之师基本上跟病猫没有什么区别,这就跟二战时期的意大利一个德行,血性都被磨平了呢。

到了后来这些武器被缴获之后,变成了日军攻打、侵略我们的致命武器,这些大炮就变成了屠杀先辈国人的利器。

八国联军进京途中,许多义和团、平民就是被这种大炮集体轰炸而亡、伤亡惨重、惨不忍睹。

德国克虏伯古炮历史作文

德国克虏伯古炮历史作文

德国克虏伯古炮历史作文说到德国的克虏伯公司,人们第一时间想到的是什么?没错,一定是钢铁,大炮和著名的虎式坦克!对于中国人而言,克虏伯可以说是一个非常熟悉的名字,从清朝到民国,无不青睐于克虏伯生产的火炮,可以说克虏伯在当时就是世界上响当当的军工巨头,今天我们就来谈谈克虏伯。

1890年,随着海军军备竞争的展开,克虏伯相继推出了新式不锈装甲钢和新式高性能无烟火药。

此外克虏伯财团还开创了装甲车生产厂和舰炮炮塔生产厂,业务也开始逐渐向生产军舰靠拢。

6年以后克虏伯财团就在德皇的支持下收购了基尔军港著名的军舰制造商日耳曼尼亚造船厂,从此注定了克虏伯财团开始走向军工神话的巅峰。

弗里茨去世以后他的女儿伯莎继承了家业,由于克虏伯家族采用男性继承权,再加上他们还是德皇威廉二世赞助的企业,威廉二世不可能允许克虏伯财团成为别人的嫁衣,于是他安排自己的远房表亲——古斯塔夫·冯·博伦与伯莎结婚,做了克虏伯家族的上门女婿。

古斯塔夫是美国名将亨利·冯·博伦的孙子,这门婚事可以说是门当户对,由于古斯塔夫是入赘的女婿,所以他改姓克虏伯,从此克虏伯家族集体成为了叱咤风云的容克贵族。

此后克虏伯在德国的地位持续升高,甚至垄断了德国军队50%的武器供应,由于古斯塔夫·冯·克虏伯是德皇威廉二世的远房表亲,即使是他在1913年参与到了克虏伯集团出售军事情报的勾当中,克虏伯集团也没有受到任何处罚,威廉二世仅仅是处理了几名无关紧要的小人物草草了事。

此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克虏伯才加大军备生产力度为德国军队提供武器。

而随着战争的爆发,克虏伯的海外产业也遭到了英法美等国的制裁,这使得克虏伯只能全力为德国提供军事武器来弥补自己的海外损失。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为克虏伯带来了数不尽的财富,而战争结束以后克虏伯公司被迫停止武器生产,7万名员工被迫解雇,军工设备也被法国和英国瓜分。

古斯塔夫只能继续经营克虏伯家族传统的房产,钢铁和慈善生意,他还投资开设了一间牙医诊所来扩充家族产业。

火炮中的巨无霸 ——列车巨炮古斯塔夫

火炮中的巨无霸 ——列车巨炮古斯塔夫

火炮中的巨无霸——列车巨炮古斯塔夫作者:马晓荣来源:《中国军转民》 2018年第8期火炮在一战和二战中都被称为“战争之神”,又被称为“战场铁锤”,是战场最主要的杀伤武器之一。

他们的口径一般从20毫米到200毫米,一般76毫米口径的火炮已经算是大家伙了。

不过实战中确有一些火炮中的怪兽,它们的体积巨大,口径惊人,威力更是惊人。

这种巨炮的代表之作,就是本文要说到的列车巨炮古斯塔夫。

威力无穷的列车巨炮早在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各国军方高层就意识到一个非常令人沮丧的问题。

就是无论火炮科学如何飞速发展,依靠步兵装备的常规火炮,都很难摧毁敌方精心修筑的要塞工事。

早在19世纪中叶的美国南北战争期间,双方凭借着坚固的要塞工事,往往能够阻挡敌军重兵进攻部队数月之久。

当时步兵的火炮打在这些要塞上只能溅起一些石屑,根本起不到什么作用。

在当时防御武器也很差劲的情况下(士兵只有前膛装弹的单发燧发枪,只能在200米内使用,精确射击距离只有几十米),进攻一方仍然会付出巨大的代价。

在实战中,美国南军和北军的将军们清醒的感觉到,依靠中小口径的步兵火炮是无法摧毁这些坚固工事,唯一的办法是必须使用大口径的重炮。

可惜在当时来说,想使用大口径火炮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因为北军长驱上千公里杀入南军后方作战,一路上的地彤复杂,路途遥远。

当时的大口径火炮受冶金技术的制约往往重量很大,需要大量的马匹才能够拉动。

而马的力量毕竟有限,重炮即使在非常良好的道路上的前进速度也非常缓慢。

一旦遭遇较差的路况,比如泥泞,雨雪,这些马匹运输部队就只能停在原地发呆,等前方修好了路或者天气好转再说。

这些问题导致这些重炮无法有效跟随步兵前进,不能给予步兵急需的火力支援。

话是这么说,既然已经打仗了,自然要想尽一切办法解决这些问题。

用中国人的话来说,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各国的军事高层们随即想到了一个很实际的办法,就是利用当时已经蓬勃发展的铁道和火车作为重炮的运载工具,将重炮和铁道结合起来,形成一种全新的武器。

硝烟滚滚话火炮——火炮历史

硝烟滚滚话火炮——火炮历史

硝烟滚滚话火炮——火炮历史硝烟滚滚话火炮(序言)1620年,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写道:“我们应该注意到这些发明的力量、功效和结果。

它们是:印刷术、火药和磁铁。

因为这三大发明首先在文学方面,其次在战争方面,第三在航海方面,改变了整个世界许多事物的面貌和状态,并由此产生了无数变化,以致似乎没有任何帝国、任何派别、任何星球,能比这些技术发明对人类事物产生更大的动力和影响。

”由于火药的发明和火器的出现,终于改变了以往战争的格局,使人类社会有可能从封建社会进入到近代社会。

在欧洲,大炮是由城市中产阶级的商人制造的。

在这历史变革时期,被用来毁灭阻碍历史步伐的贵族上层分子。

在以往,从作战技术上讲,防御比进攻优越,随着火炮的出现,扭转了这一状况,使封建堡再也守不住了。

在这方面最明显的例子是,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人,仅仅用了40天便攻下了以前是坚不可摧的君士坦丁堡,一举结束了拜占庭王朝的千年统治。

被取代的封建贵族对此忿忿不已,因为火器使大家一律平等,持枪的平民胜过无枪的绅士,等级制已不再是垄断战争的手段。

谁如果手中有军队,有火枪火炮,他就拥有了权力,能用自己的声音发言,进而掌握历史的进程和自己的命运。

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火炮被迅速装备于军队之中,并逐步演化为一个崭新的兵种。

在15世纪和16世纪之交,欧洲各国的军队已普遍配备火绳枪手和各种炮兵,它们和步兵、骑兵一块作战,在火力上给予支援。

再过了不久,专业步兵和火枪火炮代替骑兵开始扮演战场的主角,发射力量代替了冲击力量,火药取代长矛,战争方式连同各种战略战术也随之不可逆转地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此后发生的每一次战役,就再也缺少不了隆隆的炮声了。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战争实践的发展,炮兵这一强大兵种日益壮大,其武器装备和编制体制也日趋完善。

从中国明朝永乐年间神机营的诞生,到1991年海湾战争。

经过六百年的沧桑岁月,现代炮兵已经是以火炮、反坦克导弹和战役战术导弹为基本装备,以战炮分队、导弹发射分队为主要战斗分队,并配有装备侦察、测地、气象,雷达、声测、照明、通信、工程、防化、电子对抗、运输等先进设备专业分队和后勤、技术保障分队的现代化战斗兵种。

二战时德国古斯塔夫巨炮射高45公里射程30公里,它是如何超远距离准确击中目标的?

二战时德国古斯塔夫巨炮射高45公里射程30公里,它是如何超远距离准确击中目标的?

二战时德国古斯塔夫巨炮射高45公里射程30公里,它是如何超远距离准确击中目标的?纳粹的古斯塔夫是有史以来制造的最大火炮。

1939年,希特勒需要弄清楚如何越过法国马奇诺防线,这是一堵1500公里长的防线,由防御工事、坦克屏障、大炮和机枪组成,沿着法德和法意边界延伸。

希特勒在想出从比利时绕过这条线跑之前,曾计划彻底摧毁这条线。

为此,他问询了德国埃森的弗里德里希·克虏伯公司,为他制造一种能够做到这一点的武器。

到1941年,克虏伯公司设计并制造了有史以来最大的火炮,“古斯塔夫巨炮”。

古斯塔夫巨炮以克虏伯家族的古斯塔夫·克虏伯·冯·博伦和哈尔巴赫的名字命名,重达1344吨,以至于即使它被固定在一辆轨道列车上,在移动之前仍然必须拆卸,以免在它经过时毁坏这两套轨道。

这个4层楼高的庞然大物宽6.1米,长42.7米。

它的500名操作人员,由一名少将(两颗星)指挥,需要将近三整天(确切地说是54小时)来设置它并准备发射。

但当它真的开火时,抓住你的帽子。

古斯塔夫的炮膛直径为800毫米(不到一米),用了超过一吨的无烟火药来发射它的两种主要炮弹: 4800千克的高爆榴弹和7502千克重的混凝土破坏弹。

大约相当于一辆空载的71人校车的重量,初速823米/秒。

最高仰角为48度时,榴弹可以击中46.7公里外的目标,而混凝土破坏弹可以击中37公里内的任何东西——两者都有合理的精确度。

古斯塔夫高爆弹会留下一个9.1米深的弹坑,而穿孔弹可以穿透厚达1米的装甲钢板或7米的混凝土墙。

幸运的是,古斯塔夫只进行了非常短暂的作战行动。

它在塞瓦斯托波尔发射了300枚炮弹(每天大约发射14枚),在1944年华沙起义期间又发射了30枚,后来被盟军俘获,并被弄成碎片。

造价700万德国马克的姐妹炮——大朵拉,被德国人自己摧毁,以防止它落入苏联人手中。

1945年,盟军结束了柏林的战斗,纳粹邪恶的战争机器倒下。

古斯塔夫必须隐藏在敌人的视线之外,并且必须找到一个系统,允许他们在没有直接瞄准目标的情况下瞄准。

《战马》再见骑兵!

《战马》再见骑兵!

英国骑兵队身着伪装色新式呢料军服,军官腰配转轮手枪的皮枪套、望远镜的皮盒,士兵肩挎皮盒子弹带,战马身上有做工精致的全套皮革马具、鞍套和军毯。

大量的皮革制品,无不体现了一个资源丰富的工业化帝国的实力在十多部二战题材的电影和系列剧之后,斯皮尔伯格将眼光转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于是有了《战马》这部“与《西线无战事》相当的巨制”。

影片反映了大工业化背景下战场的巨大变革,以及其中形形色色的新式战争机器。

骑士的战争从《勇敢的心》、《天国王朝》到热兵器时代《最后的武士》,海啸般突袭的骑兵铁流总给人无坚不摧的气势,即使最顽强的步兵阵线也会被冲得屁滚尿流。

从中世纪到20世纪的数百年间骑兵主宰着战场,而一战彻底终结了骑兵的辉煌。

1914年夏天,战争爆发,德军依照“施里芬计划”进行机动迂回,战场尚未进入僵持局面,骑兵仍然被各国军方看作是最有效的进攻手段,例如俄国就保有36个之多的骑兵师。

《战马》描写了英国骑兵对德军的一次奇袭,这是一段视觉效果极佳的马战,两百多匹战马从长草丛中冲出,茂密的丛林和植被,让我们很难想象不久以后这里会变成满目疮痍的烂泥塘。

英国骑兵队身着伪装色新式呢料军服,军官腰配转轮手枪的皮枪套、望远镜的皮盒,士兵肩挎皮盒子弹带,战马身上有做工精致的全套皮革马具、鞍套和军毯。

大量的皮革制品,无不体现了一个资源丰富的工业化帝国的实力。

德军步枪兵在精锐骑兵铁蹄下不堪一击,但藏在林中的死神――几十挺新式马克沁机枪组成的阵地救了他们。

只需要给这些机器不停地装填帆布弹链,就足以击溃英国骑兵的任何企图。

“你以为你是谁?”德国军官与英国战俘之间的对话,体现了战争机器刚刚启动时保留的传统骑士风度。

随着机枪火炮铁丝网等大杀器上阵,战场完全变样儿了。

2011年英国人在1914年就最先意识到传统骑兵战术的过时,并最早研制了坦克,但战马并没有像我们想象的那样,迅速退出战场。

四年的大战期间,各国投入战马600万-1000万匹。

除了骑兵侦察使用,大量的马匹被派往机动车无法行动的战场,在淹没马腹的泥浆中拖炮、牵引救护车和军辅车辆。

列日要塞1914重炮的攻防战(下)[文档资料]

列日要塞1914重炮的攻防战(下)[文档资料]

列日要塞1914 重炮的攻防战(下)本文档格式为WORD,感谢你的阅读。

210毫米重榴的捶打德军步兵不顾伤亡的搏命战法亦令各堡垒内的比军士兵目瞪口呆。

正是凭借这样的不间断进攻,德军终于在当晚于伊夫革涅堡附近的结合部取得突破,同时,自北而来的德国骑兵也已进至列日城北郊。

在北郊,跟在骑兵身后的德军第34旅甚至以一部突入列日郊区,后被比军第3师击退。

勒芒的部队还抓了几百名俘虏。

但这并没有令这位守将高兴,反而使他陷入深深的忧虑中。

这次接敌使他确信,敌军已大举渗透至摩泽河左岸,使第3师仍然留在河右岸的部队遭到包围。

连日来的战地情报表明,当面之敌有好几个军的番号,这就太过于敌众我寡了。

经过反复考虑,勒芒终于在8月6日晨7时30分下令第3师撤出列日,向其余野战部队会合。

至于他本人则留在隆辛堡里履行国王赋予他的职责。

他随后向家人去信:“强敌凶险,我心如铁。

”这天上午,中路德军对多个右岸堡垒的步炮强攻没有什么进展。

但是比军第3师的撤退,却很快就令第14旅受益。

此前,负责进占弗莱龙堡和伊夫革涅堡之间结合部的该旅是损失最为惨重的一个旅,士兵们士气低落,旅长伍绍少将亦在炮火下身亡。

5日深夜,到前线视察的观察员鲁登道夫接过了这个旅的指挥,并下令继续进攻。

在他的督战下,这个旅鼓足余勇,居然于午夜过后在结合部中打出一条通路,并进至列日城外的摩泽河右岸。

6日上午10时过后,在当面比军已经奉命离场的情况下,这个旅的尖兵便顺着尚未来得及破坏的桥梁越过了摩泽河,来到列日的城边。

接下来便是传奇性的一幕,据说鲁登道夫乘坐汽车到场,然后“猛敲城门”,并宣布列日城已为德皇所有。

攻占列日的消息在7日令柏林乐翻了天,德皇欣喜若狂地把小毛奇“狂吻了一阵”。

但埃姆米希奉劝隆辛堡内的勒芒投降时,却遭到了拒绝。

这就意味着一个严酷的事实:攻克列日不等于攻克列日要塞,城外的那12座堡垒,还需要德军一座接一座的去攻打。

到了拿下列日城的第二天,埃姆米希将军心里多少有了一些底——由第2集团军紧急调拨而来的4个210毫米重榴营,已经开抵战场。

李鸿章采购的克虏伯大炮抗战时仍重创日军

李鸿章采购的克虏伯大炮抗战时仍重创日军

李鸿章采购的克虏伯大炮抗战时仍重创日军screen.width*0.7) this.width=screen.width*0.7;"title="" alt=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src="/DownloadImg/2010/06/2320/3 721398_1.jpg" onload="if(this.width>screen.width*0.7)this.width=screen.width*0.7;" border=0>克虏伯大炮1871年,李鸿章一口气向克虏伯家族买下328门各种口径的克虏伯大炮。

1866年6月27日,中国第一个外交使团访问德国。

期间,代表团参观了德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军火及钢铁制造商-克虏伯集团,受到了主人热情的款待。

回国后,代表团成员张泰向李鸿章报告了他对阿尔费雷德·克虏伯的深刻印象-“他热情、好客,不像英国人、法国人那样藐视我们的长衫、马褂和长辫,他彬彬有礼地用盛宴款待我们这些中国人!”对于为普鲁士赢得普法战争立下大功的“加农炮之王”阿尔费雷德,李鸿章早已钦佩不已。

他让手下准备了一份世界各国炮厂的大炮质量一览表。

经过认真的审阅、选择和比较后,他认为,克虏伯家族的大炮优于美国、法国、西班牙、葡萄牙等国的大炮,将来一有战事,“稍有优,则利钝悬殊”。

1871年,李鸿章在科隆商人费雷德里茨·佩尔的鼓动下,一口气向克虏伯家族买下328门各种口径的克鲁伯大炮,布防在大沽口、北塘、山海关等炮台,首先稳固北京城的防务安全。

1874年,正当李鸿章踌躇满志地运作洋务,“讲求洋品”,庆幸中国有“开花大炮”时,日本军队突然武装侵占台湾。

原来李鸿章还想与日本联手抗击西洋进犯中国,这“一厢情愿”的美梦被无情的现实击碎,李鸿章有强烈的愤怒和报复心态。

他一方面请德国军事专家“汉纳根”着手设计旅顺、威海炮台作为中国东南沿海防御炮台的样板,同时派特使前往德国与克虏伯家族谈判,认为克虏伯有义务出资为中国培训火炮专家,中国才有可能继续购买克虏伯家族的大炮,否则中国会向欧洲另一军火销售商“波鸿协会”靠拢。

抗战重武器之火炮篇

抗战重武器之火炮篇

抗战重武器之火炮篇(1)国民革命军(以下简称国军)野战炮兵部队创立于黄埔建军,开始装备的是苏联援助的火炮,建立之初炮兵的规模很小,火炮的数量也有限。

北伐开始的时候,蒋介石的第一集团军炮兵仅有1个团,装备18门俄制山炮而已。

通过北伐期间大败北洋军阀,这才缴获了一批火炮,但战争结束时候,也仅有2个炮兵团,这里面装备的火炮各式各样有德式,日式,俄式等而且都是些型号不一,口径不同的破烂货。

随着北伐战争的胜利,国民政府逐渐控制全国,各兵工厂生产的火炮开始进入国军的装备中,同时为了抗战做准备国民政府还从国外进口了大批军火,这其中就有很多的大炮,国军的炮兵建设这才有了起色。

炮兵的编制通常分为两种:即队属炮兵和预备炮兵。

队属炮兵就是直接隶属于步兵师或装甲师的火力支援单位,受隶属部队的部队长指挥;而预备炮兵则是直接受统帅部指挥,根据战事的需要被临时配属予指定的部队,进行火力的加强。

国军的炮兵编制也遵循这一原则。

炮兵在国军陆军中兵种色为蓝色,这可以通过炮兵佩戴的军衔的领章的底色来区分。

在如今拍摄的战争片中几乎所有的国军兵种戴的领章底色都是步兵的红色,真无语。

炮兵少尉军衔炮兵的兵种旗接下来我就采用时间的顺序,按预备炮兵和队属炮兵的分类对国军在抗战时使用的主要火炮给大家做一下科普,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70年前的那场关乎中华民族生死命运的决战。

预备炮兵1935年3月1日,陆军整理处在武昌正式成立。

设立炮兵整理处,专负整理炮兵之责。

将全国原有的火炮和近年进口的火炮按炮的种类统一进行了整编,此时炮兵共有炮567门(一个拥有200多万陆军的国家就装备了这么点火炮也真是个笑话),其中已不能使用的110门过于陈旧的,予以废弃。

国军堪用的火炮共有457门,整理时按照炮种统筹编成,并补充器材、马匹。

经过改订编制,划一炮种,裁汰老弱。

编制如下:炮兵第1旅(瑞典博福斯Bofors式75山炮L/20)炮兵第1团装备博福斯山炮二十四门(第1营、第2营)炮兵第5团装备博福斯山炮二十四门(第1营、第2营)炮兵第2旅(瑞典博福斯Bofors式75山炮L/20)炮兵第2团装备博福斯山炮二十四门(第1营、第2营)炮兵第3团装备博福斯山炮二十四门(第1营、第2营)炮兵第6旅(德制克虏伯式野炮Krupp,75野炮,L/29)炮兵第7团克虏伯式野炮(第1营、第2营、第3营)36门炮兵第12团克虏伯式野炮(第1营、第2营、第3营)36门炮兵第8旅(辽十四式L/30 77式野炮)炮兵第15团(第1营、第2营、第3营)36门炮兵第16团(第1营、第2营、第3营)36门独立炮兵第4团(日三八式75野炮)L/30 36门独立炮兵第6团(日三八式75野炮)L/30 36门独立炮兵第8团(辽十四式十五生榴弹炮L/12)16门独立炮兵第17团(辽十四式十五生榴弹炮L/12)16门独立山炮第一、第二、第三营每营12门博福斯山炮独立野炮第四、第五、第六营每营12门克式野炮以上编制合计:山炮132门,野炮252门,榴弹炮32门。

在友谊关的克虏伯大炮的知识

在友谊关的克虏伯大炮的知识

在友谊关的克虏伯大炮的知识
友谊关的克虏伯大炮是一座位于中国山西省的一座历史遗迹,也是中国现存最
大的一门明代大炮。

友谊关又称南长城,是明代长城的一部分,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南部。

友谊关的克虏伯大炮建于明代嘉靖年间,是为了抵御来自北方的蒙古军队而建造的。

克虏伯大炮是友谊关的一项重要防御设施,它的设计和制造技术非常先进,堪
称当时的军事奇迹。

这门大炮的口径约为280毫米,长约3米,重达约12吨,是
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火炮之一。

大炮的炮管是用多层铁皮包裹而成,内部填充有黑火药,可以一次性发射多枚炮弹,威力巨大。

友谊关的克虏伯大炮在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的存在为明朝抵御外敌入
侵提供了有力支持。

大炮的威力和射程极为惊人,可以对敌军造成重大打击,成为友谊关的重要防御武器。

在当时的军事中,大炮的存在不仅起到了震慑敌人的作用,同时也展示了明朝的军事实力和技术水平。

友谊关的克虏伯大炮至今仍保存完好,成为了一处重要的历史遗迹和旅游景点。

游客们可以在友谊关欣赏这座古老的大炮,感受当时的军事氛围。

大炮的巨大身影让人们感叹古代的军事工艺之精湛,也让人们回想起那段悠久的历史。

总的来说,友谊关的克虏伯大炮是一座重要的历史文物,它的存在为我们了解
古代的军事技术和战争方式提供了珍贵的参考。

大炮的设计和制造水平超越了当时的技术水平,展示了古代中国的军事实力和智慧。

友谊关的克虏伯大炮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不可估量,它将继续为后人留下宝贵的历史记忆。

克虏伯火炮杂集

克虏伯火炮杂集

克虏伯⽕炮杂集镇楼图就是⼀直被称作“1880年式克虏伯25倍径钢箍后膛炮”,即“31.5吨轻型海军炮”标注时间则是1883年,应该是照⽚⾥该炮的⽣产年份,31.5吨级也是305⼝径⾥最轻的,属于量⾝定制型号,产量稀少。

定远级主炮炮管在克虏伯对华销售记录上记为"30.5 厘⽶ lcht. K.L/25, C/80, Schiffs","30.5 厘⽶"指⽕炮⼝径为30.5厘⽶,"lcht."是"leichte"的缩写为轻型,"K."是"Kanone"的缩写为加农炮,"L/25"是指炮管的总长是⼝径的25倍,"C/80"是指⽕炮在1880年定型,"Schiffs"为船舶,加起中⽂意思是"30.5厘⽶轻型25倍径80式舰⽤加农炮"。

上图即是陈列在东京筑地海军参考馆中的“定远”舰30.5厘⽶主炮。

德国海军19世纪装备胡蜂级装甲炮舰的30.5厘⽶舰⽤加农炮是22倍径长,是19世纪70年代的克虏伯设计,炮管外层⽤钢套、钢篐加强,克虏伯称为Mantelringkanone,简称MRK。

30.5厘⽶22倍径,丹麦模型展外国模友制作的1/160⼤⽐例“Wespe”装甲炮舰RK 30.5CM/22克虏伯后膛炮,⾮常精致。

9世纪80年代改进型加强了穿甲性能。

改进前后的30.5厘⽶22倍径,同30.5厘⽶轻型25倍径旧型⽐较,30.5厘⽶轻型25倍径旧型的穿甲性能优于改进前的30.5厘⽶22倍径,但30.5厘⽶22倍径在改进后的穿甲性能则胜出。

的22倍炮,⽽且⽐25倍炮重不少。

克虏伯30.5厘⽶⼝径⼤致分为31.5、36、48吨级,图为另⼀个⾓度拍摄的36吨级船⽤炮。

图为“35 Kaliber(48ton) lange 30,5cm Schiffs und kusten-Lafette”35倍径30.5厘⽶48吨级船⽤炮,同样属于C/80型号,照⽚⾥标记是1882年。

超级巨炮,口径800毫米,无人复制!二战德国军工究竟有多强大?

超级巨炮,口径800毫米,无人复制!二战德国军工究竟有多强大?

超级巨炮,口径800毫米,无人复制!二战德国军工究竟有多强大?二战时期的德国军工究竟有多么强大?一国军工的发展,必须适应特定的时代和特定的作战需求,如此才能实现武器装备地成功研发。

德国军工显然深谙此道,很好的找到了这个平衡点。

由此,德国也诞生了一大批知名的武器装备。

一、最具代表性的武器装备要数火炮和坦克而说起这两样,就不得不提莱茵金属公司和克虏伯公司。

这两个公司的产品充分体现了德国工业精益求精的特质,在世界军工领域始终占有一席之地。

莱茵金属是一家始建于1889年的百年军工老店,生产各种高性能火炮已成为该公司的优良传统。

英国在第二次布尔战争期间使用的15磅MK1型轻型野战炮,就是该公司的产品。

该型炮作战性能优异,,最大射程可达6000米,最高射速20发/分,在英军中一直服役到1916年,距今刚好100年。

二战时期,莱茵金属为纳粹德国生产了多种主战兵器,一种是曾与克虏伯合作的著名的88毫米高炮。

虽然它是一型非常成功的中口径高炮,但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却是它无与伦比的反坦克能力。

另一种是有着“希特勒电锯”之称的MG42通用机枪。

88毫米高炮在实战应用中反坦克的成功,使这种炮衍生出了一些其他的改型,例如PaK88反坦克炮,以及虎式坦克的88毫米口径主炮。

作为二战名炮,88高炮体现了精明的德国人对武器有着天生的设计、制造与使用的天赋。

到了现代,莱茵金属的RH120系列滑膛炮,几乎成为了西方主战坦克的标准配置,除本国的豹二系列主战坦克外,美国的M1A1、M1A2,日本的90式主战坦克以及韩国的K1A1主战坦克所使用的主炮均为RH120-L44型的出口版本。

目前,世界滑膛炮中最出名的两种型号,一种是RH120,另一种就是苏联/俄罗斯的2A46系列125毫米滑膛炮。

后者虽然列装总数超过10万门,但火炮的最大射程及使用寿命均不及RH120系列。

RH120-L55的最大射程可达5000米,而T90坦克使用的2A46M在不使用炮射导弹的情况下,最大射程仅为3000米。

第一次世界大战:巨炮与坚城的较量——列日要塞攻坚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巨炮与坚城的较量——列日要塞攻坚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巨炮与坚城的较量——列日要塞攻坚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初始之战是由德军入侵中立国比利时揭开序幕的,而其中比利时的列日要塞首先接受了战火的洗礼。

列日城是德国进入比利时的大门,连接德国、比利时和法国北部的四条铁路线都在这个战略城市中汇集,然后向比利时平原作扇形展开。

控制这些铁路干线是实施“ 施利芬计划”的先决条件,因为德国的120多万迂回大军的后勤补给主要依赖这几条铁路线的运输,只有拿下列日,组成旋转右翼的德国第一、第二和第三集团军才可以行动。

就在奥匈帝国向贝尔格莱德开炮的第二天,比利时的布鲁塞尔接到了德国送去的照会,照会中说:“德国收到可靠情报,法军拟将沿着吉韦至那慕尔--线推进,欲通过比利时国境进犯德国的意图已不容置疑,根据自卫之需,德军必须先发制人,以阻止这种敌对性的进攻。

”德国希望比利时能让德军借道比利时,比利时政府的回答是:“我们将捍卫自己的中立,比利时不会背叛它对欧洲的责任,一定要用自己的力量击退对其权利的每一个攻击。

”在比利时存在的83年中,阿尔贝国王的国家从未打过一一次仗,并且因为它的安全有赖于作为一一个“永久中立国的直到1910年为止,军队甚至没有一个总参谋部。

德国人认为,比利时人所谓不惜一战的说法,不过是“绵羊的梦呓”,1914 年8月4日清晨的雾气尚未散尽,按照“施利芬计划'搏带200门大炮,在司令官艾米赫的指挥下,突进比利时,迅速冲向比利时境内的默强河天险,直奔比利时最重要的列日要塞,德军如果冲过默玄弦河,那么通向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的大门就被打开了,按照德国的战略设想,是几乎不停顿地通过比利时.预计没有或很少遭遇抵抗。

在柏林,小毛奇依然希望比利时人为了面子起见开了了几枪之后,或许仍会接受劝告,达成谅解,正是因为这样,德国最后一-份照会只是说“以兵戎相见”,暂时还避不宣战。

德军将领小毛奇,自1906年继任总参谋长后,对施利芬计划作了部分改动,削弱了西线进攻的力量。

列日战役的背景是什么

列日战役的背景是什么

列日战役的背景是什么列日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比利时军队为抗击德军入侵于1914年8月在列日进行的要塞防御战。

又称为“列日要塞战役”。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列日战役的背景是什么,希望大家喜欢!列日战役背景说起列日战役的背景首先要说下施里芬计划:该计划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防备在未来的战争中德国要如何应对来自英法联军的夹击。

法国为了防备德意志帝国的入侵而沿着法德边境线,以贝耳福、厄比纳尔、土尔、凡尔登为中心,构筑了一系列可防御可进攻坚不可摧的棱垒,为了达到吞并法国的目的,德国想要入侵法国,首先要攻克的就是这些棱堡。

考虑到当时的比利时陆路和水路构成的交通网四通八达便于行军,最重要的是它和法国的边境不设防,虽然比利时在列日和那慕尔设有面向德国的据点,但与法国面向德国的防御体系相比攻克下来要相对容易。

时任德国参谋总长的阿尔弗雷德·冯·施里芬伯爵从1891年到1906年间设计了一个通过取道比利时入侵法国的战略计划,即是施里芬计划,也可以说这是列日战役背景产生的原因。

接着说列日战役的背景,因为德国害怕发动战争的时候会同时面对法国和俄国的攻击而陷入漫长的双面作战,进而因为消耗过大战线太长而失败,因此快、狠、稳成为德国这场战事的关键,施里芬计划的最终目的被设计成一场闪电战:即德国迅速占领比利时,通过比利时让军队快速出击法国并取得胜利;紧接着德军再将西线军队转移到东线以击退俄国的军队。

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德军将必须打破比利时的中立立场并迅速将其占领,而且还要在短时间内通过该国抵达法国,让法国措手不及。

因此德军向比利时推进的路线上的第一块绊脚石------高度要塞化的列日便成为德军必先要铲除的目标。

列日战役过程列日战役是一战中德国入侵法国的重头战,比利时军队的抵抗给予了德国当头一棒,在世界战争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面对军事强国德国的进攻,可想而知中立国比利时在坚持列日战役过程中是如何的惨烈。

1914年8月3日德国对比利时宣战,4日早晨德军先头部队跨过德比边界攻占维塞,逼近列日要塞,预示着德军西线战争行动正式展开。

抗日战争中巨炮

抗日战争中巨炮

厦门古炮屹立113年抗战时击沉一日本军舰(图)克虏伯古炮维修现场。

韩栽茂曾整整担心了七年——世界唯一完整现存在原址上的巨型钢质古炮,是否会毁在自己的任期上,一度成了这位厦门胡里山炮台管理处主任的心病。

1893年时,清政府花费近16万两白银,从德国克虏伯公司购买了两尊巨炮,这是其中之一。

这个当时世界上最为先进的重武器,炮身总长近14米、口径280毫米、总重50多吨,最远射程近20公里。

在中国近代史的历次战争中,它们都发挥过应有的威力。

尤其在1937年的抗日战争中,一炮击沉了日军一艘“若竹”型驱逐舰,留下赫赫战功。

这两尊克虏伯巨炮虽未毁于战火,却几乎毁于人祸。

1958年全民大炼钢铁期间,厦门钢铁厂以每斤8分钱的价钱,购买下这两尊古炮,用作炼钢材料。

幸得当时的厦门市委出面制止,其中一尊古炮才得以保存。

2002年年初,德国克虏伯历史档案馆的专家在全世界范围进行了考证:自18世纪初生产销售世界各国的各种口径的克虏伯大炮,在原址的保存率近乎为零。

厦门胡里山炮台的这门克虏伯古炮,是“世界仅存的19世纪最大、完整保存在炮台原址上的后膛海岸炮”。

其价值可用一个广为流传却无法证明真假的故事作为旁证:数年前,德国克虏伯集团的总裁曾向胡里山炮台提出过一个惊人的请求——用与炮身等重的黄金,将这门古炮购回德国。

如今,这尊面临大海、霸气十足的克虏伯古炮,已经在海风中屹立了整整113个年份。

战火的考验和海洋性气候带来的各种侵蚀,已使它全身锈迹斑斑。

尤其是负载着炮身近50多吨重量的中心主轴,已经被锈蚀得不堪重负。

甚至有专家推测,如果炮身的锈蚀得不到彻底修复,古炮在数年内就将断裂、倒塌。

自从1999年走马上任以来,韩栽茂和他的团队花费了整整七年时间,对这门古炮的“每一个毛孔”,都进行了由表及里,细致入微的“解剖”和研究。

研究者们首先找到了古炮“病变”的真正原因。

胡里山炮台由一位名叫汉纳根的德国人设计。

从现在所掌握的资料看,一百多年前,这个德国的退役陆军少尉,就已经掌握了丰富的建筑学、气象学、海洋学知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克虏伯火炮的巅峰改变一战历史的列日要塞攻防

导语:100年前,数十万德军杀进比利时,试图快速夺取交通枢纽列日城改变一战历史的列日要塞攻防战众所周知,一战的重要诱因是德国和法国在
克虏伯火炮的巅峰改变一战历史的列日要塞攻防战
100年前,数十万德军杀进比利时,试图快速夺取交通枢纽列日城改变一战历史的列日要塞攻防战
众所周知,一战的重要诱因是德国和法国在1870年普法战争中结下的仇恨。

前者要彻底打垮素怀雪耻之心的近邻,而后者决心收复失地,双方为此进行了长达数十年的军事准备。

当战争正式爆发之际,迅速完成总动员的德国拿出秘藏已久的“施利芬计划”,决心用右翼迂回的方式,强行通过中立国比利时杀进法国北部,在最短时间内攻陷巴黎。

为此,比利时的列日要塞就成了德军必须踢开的“绊脚石”。

生活常识分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