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诗中的入世精神
2023届高考写作指导:“入世、出世、遁世”导写及范文
2023届河南省洛阳市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联考作文“入世、出世、遁世”导写及范文【原题呈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入世、出世、遁世”是人生的三种姿态。
“入世”是积极进取、当仁不让,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出世”是与自己所处的时代、社会保持一种心灵的距离,这种距离可以让自己回身审视,从而生活得淡泊超脱、从容自在;但如果不能把握好“出世”的“度”,就会陷入“遁世”的境地,从而心灰意冷、消极逃避。
人生奋斗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以怎样的姿态面对充满机遇和挑战的大千世界,就显得至关重要。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 字。
【审题立意】三个关键词的内涵:入世,意为投身到社会中。
强调精神上积极进取,有责任心、使命感、担当意识,胸怀家国,致力民族复兴,并愿为敢为,付诸行动。
儒家倡导积极入世,齐家治国平天下,体现个人的意义与价值,此观点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积极方面,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哲学财富。
出世,意为超脱人世,摆脱世事的束缚。
即不被时代洪流裹挟,不被私利欲望绑架,不被困难挫折吓到,保持独立自主意识和鉴别分析能力,能修心、自省,学会淡泊与超脱。
以“出世”的态度审视自我,既不汲汲于成功和荣耀,也不戚戚于失败和挫折,而是获得成长和升华,具有一定的精神境界。
遁世,意为逃避人世。
此处是指面对时代使命缺乏担当精神,袖手旁观,甘当看客;面对时代挑战缺乏进取精神,畏惧逃避。
总之,遁世是不可取的人生姿态。
[参考立意]怀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心怀出世行入世,不陷遁世致远行以出世心行入世事,弃遁世念成大精彩“入”则奋斗兴天下,“出”而不“遁”守本心躬身入世创光明,出世有度淡泊行积极入世勇担当,适度出世避遁世入世进取济天下,出世清心不逃避【优秀范文】1展入世之翼,缀出世之羽人生奋斗的过程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以正确的姿态去面对,则显得尤为重要。
陶渊明诗文中的时代精神
陶渊明诗文中的时代精神
陶渊明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的诗歌和散文作品广受赞誉,被誉为“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
他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而且深刻地反映了时代精神。
陶渊明的时代正是中国的魏晋时期,这个时期是一个动乱不安的时期。
政治上,矛盾激烈,民不聊生;文化上,传统文化日渐衰败,新兴文化开始兴起。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陶渊明的作品主要表现了以下的时代精神:
一、田园情怀。
陶渊明的诗文以田园为背景,表现了他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热爱。
他认为田园生活可以使人心灵得到净化,可以使人从喧嚣的世界中解脱出来,感受到真正的自由和平静。
二、忧国忧民。
陶渊明虽然居于田园,但他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人。
他关注着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疾苦。
在他的作品中,常常表现出对政治腐败、社会不公的愤怒和对人民的同情和关爱。
三、追求自由和独立。
陶渊明反对传统的礼教和儒家的道德规范,主张个性的自由和独立。
他认为人应该追求真正的自我价值,而不是被一些权威所束缚。
四、追求真理。
陶渊明主张追求真理和思想的自由。
他认为只有通过探索真理,人才能不断进步和发展。
他反对一切形式的偏见和迷信,主张人们要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观察来判断事物的真伪。
总之,陶渊明的作品展示了一个有思想、有情感、有追求的文化人的形象,他的时代精神对于我们今天仍然有很多启示和借鉴意义。
人格与风格:简析陶渊明诗风之成因
人格与风格:简析陶渊明诗风之成因○应文杰摘要:陶诗的主导风格在于真,也就是自然。
造成这一风格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以“狷”为主的人格取向。
本文拟从人格对风格的影响中探索这一诗风形成的原因。
关键词:陶渊明风格人格关于陶诗的艺术风格,自六朝以降,学者多有论及。
归纳起来,不外乎这几种说法:清靡、自然、平淡、闲远、朴实、冲和等等。
虽则有这几种说法,但也不过是“自然”二字,所以袁行霈先生说:“陶诗的美在于真,也就是自然。
”作诗无古今,唯造平淡难。
诗作到了平淡自然的境界,当是不易的,所以历来的评论家都觉得陶诗“邈不可及”。
那么,陶诗为什么能够达到这种自然之境?洪迈曰“夫率(渊明)才高意远,则所寓得其妙,造语精到之至,遂能如此”,黄彻曰:“渊明所以不及者,盖无心与诽誉、巧拙之间也”,陈模曰:“盖渊明人才素高,胸次洒落”,朱庭玢曰:“盖根底深厚,性情真挚,理愈积而愈精,气弥燎而弥粹……所谓绚烂至极,归于平淡是也。
”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点:1、从先天素质上讲,性情真挚,有艺术天赋;2、从后天修养来看,长期的写作实践使其理精气粹,功夫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3、从写作态度来看,无意为诗,不存祁誉之心,因而没什么得失考虑。
后来,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提供了一种社会学的解释:“汉魏晋相延,时代不远,变迁极多,即经见惯,就没有感触……再至晋末,乱也看惯了,篡也看惯了,文章便更平和。
”鲁迅先生的这番见解是很卓绝的,但也只能说指出了问题的一个方面。
我们只需看看谢灵运和颜延之就知道了。
谢灵运与陶渊明并世并称,颜延之和陶渊明交情匪浅,然而,他二人的诗文却并不“平和”。
由此可见,社会环境并不能作为解释风格差异的最终原因。
我们必须将目光转向创作主体,去探寻风格形成的内在根据。
袁行霈先生给出了另外一种解释。
他说:“陶渊明的思想核心就是崇尚自然”,“返回自然集中地体现了陶渊明的人生哲学”,“他要在他笔下实践这种哲学,又恰好有这个可能的条件……他可以从容地实践他崇尚自然的主张,使他的整个生活和诗歌接近于自然化的境地。
从陶渊明诗歌看隐逸文人的济世情怀
从陶渊明诗歌看隐逸文人的济世情怀陶渊明,这个名字可不陌生吧。
要说起他,大家脑袋里肯定会闪现出那个戴着草帽,悠哉悠哉在田间地头走的形象。
陶渊明是那个远离了官场、告别了尘嚣,选择过上隐居生活的古代文人。
他的诗歌里,总是充满了一种与世无争的平和气息,给人一种“世外桃源”般的美好感觉。
但你仔细琢磨一下,会发现陶渊明的隐居并不是完全的逃避。
相反,他的隐逸生活,背后其实藏着他的一份济世情怀,那是一种对社会、对人民、对天下苍生的深切关怀。
你看他那些诗,读起来虽然轻松,但每一句都像是在诉说着某种深沉的情感。
每一首诗,仿佛都在说:我选择远离喧嚣,但我的心始终没有离开这个世界。
陶渊明的隐逸,不是逃避,是一种更深刻的存在方式。
咱们先从《归园田居》这首诗说起。
这首诗写的是陶渊明回归田园后的生活,他在诗里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这句话简单明了,说的是他从小就不喜欢那些市侩的东西,喜欢的是自然、山水、田园。
他的内心,早就与世俗的生活格格不入了。
这不,辞官归隐,简直是“知行合一”嘛,心里想的和行动上做的一模一样。
可你仔细想想,这种归隐的生活看似孤独,可陶渊明并不是没有情怀。
他的隐逸,不是脱离社会,不是冷漠世界,他所追求的,是一种心灵的自由。
你看他在《饮酒》里写道:“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他选择住在远离尘嚣的地方,但这并不是说他跟外界没有联系。
相反,他更清楚这个世界的纷扰,他知道如何保持自己的纯净。
隐居,既是为了更好地自处,也是为了从更高的视角去看待这个世界。
说到陶渊明的隐逸生活,咱们不能忽视他对农田的热爱。
他不仅仅是在田园中寻找安宁,更是在这片土地上找到了自己的责任。
你瞧,《归园田居》里他写道:“有菜根,一亩田。
”这可不止是对田园生活的赞美,更是一种责任感。
他通过自己的双手,耕耘大地,播种希望。
这种看似简单的农耕生活,其实蕴含着对社会深深的关怀。
在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陶渊明没选择和世界对抗,他选择在平凡的田园中守护一份纯净。
试论陶渊明的儒家入世思想
试论陶渊明的儒家入世思想晋代的陶渊明作为田园诗的开创者和集大成者,其诗文中的道家出世思想占了主流,他向往淡泊无争的世事,憧憬心中的理想世界,并且开创了中国历代文人承载思想的港湾——“桃花源”,在仕途不如意时即心向往之。
其诗文中的这一思想已被历代评论家论述尽致,而其思想中蕴含的儒家入世思想却也不能不引起人们的重视。
一、家学渊源,少年时的读书经历决定了陶潜身上有浓重的儒家入世思想陶渊明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其曾祖父陶侃官至大司马,地位显赫,祖父和父亲都做过太守。
但是到陶渊明那儿,家运已经衰微,他九岁丧父,与母亲在外祖父——东晋名士孟嘉家里生活。
孟嘉“少以清操知名”,对陶渊明影响很大。
孟家藏书丰富,《庄》《老》和《六经》、神话之类图书一应俱全,为陶渊明从小接受儒道两种思想提供了可能。
而陶渊明从小就“好读书”,从书中获取了丰厚的滋养。
曾经显赫的家世,世代仕宦的家庭环境,奠定了他儒家积极入世思想的基础。
陶渊明的家世背景让他认同儒家思想,而他年少时的读书经历让这种认同更加稳固。
他在《饮酒》中说:“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
”可见,他年少时的兴趣爱好是儒家经典,而我们知道,一个人少年时的经历会影响他的一生。
何况,陶渊明读书非常刻苦,以至于废寝忘食:“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
”直至现在,这仍是一种读书的至高境界。
那么,陶渊明这么用功读书,有什么收获呢?他又在《杂诗》中说:“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
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还有“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志存高远、陶然自得而胸怀天下,这时的陶渊明,俨然是一个意气风发的有志青年。
二、陶渊明曾五次为官,又五仕五退,可见他想通过仕途实现他的理想既然胸中怀有如此志向,陶渊明在青年时期开始还是为实现这一理想做过努力的。
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二十九岁的陶渊明出任江州祭酒。
这是他第一次为官,在门阀制度森严的晋代,出身庶族的他很受轻视,于是他“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
之后,直到公元400年,他才去桓玄手下当了个属吏。
陶渊明出世与入世的作文
陶渊明出世与入世的作文怀一种半疑与期待,把自己无限地想象和憧憬,都归结为一种追求出世和安身之境:这便是古老而又至今仍旧不朽的出世和入世。
出世,可以是一种解脱,也可以是一种叹息,这是因为它不仅是一种意志的选择,更是一种付出的努力。
出世的努力,当然,除了必要的苦学外,更重要的是自觉和自律,在追求完美和精进的道路上,一定要把眼光放在目的而不是结果上。
而陶渊明出世的探究,正是一种出世的追求和愿景,他认为出世,是一种以自己的心、心性为基础,通过解放思想和实践修炼,以达到对自我权利的自由和政治上的独立意识,这种独立意识也实现了个人对真理的追求,使得自己能够把握真理,安身立命,自由自在。
入世,是有历史意义的概念,它可以说是一种“取义”,也可以是一种“取实”。
它不仅涉及到自身的革新,更以发挥自身的能力,对社会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使自己本身的价值得以体现。
陶渊明的入世,是一种以实践为核心,使自身能够做到把握时势,维护公正,把握社会秩序,把握优劣,去除罪恶,使社会更加和谐稳定的行为表现。
这正是“取义实为己任”的途径,这种以“实践”出台的入世,可以说是一种以实际行动走向进步的入世。
出世、入世,都是“超越”的过程,是自我走向更高层次的过程,也是必要的过程,是大家改变内心,改变外表,获得力量和自由的过程。
陶渊明的出世,是一种以宁静、智慧和意志力为基础,去追求自身真理,获得自由,获得自己的权利,同时以自己的心性和实践,去认识和把握真理,得以应用于实践的过程。
而陶渊明的入世,是一种以实践为中心的入世,通过他的实践,以及他维护公正、把握优劣、去除罪恶等,使自己的价值得以发挥,使得社会更加富有活力。
陶渊明,以他对出世与入世的独特见解,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他始终坚持以自身心性为基础,以实践为中心,去追求出世和入世,这正是陶渊明出世与入世的故事,也是他留下的文化遗产。
陶渊明的思想性格
陶渊明的思想性格陶渊明的思想性格陶渊明熟谙儒家学说,诗文中引用儒家经典很多,仅《论语》就有,,处。
他有儒家的入世精神,也像儒家那样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但不拘守儒家经典的章句,显得通脱而不拘泥。
他说:“好读书,不求甚解。
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 (《五柳先生传》)这与汉儒的态度很不相同。
他赞扬孔子,但又有点将孔子道家化的倾向。
他深受老庄思想的影响,在诗文中有,,篇用了《老》、《庄》的典故,共,,处之多;魏晋玄学对他也有影响。
但人并不沉溺于老庄和玄谈,他是一个很实际的、脚踏实地的人,做县吏就有劝农之举,做隐士又坚持力耕,与虚谈废务浮文妨要的玄学家很不同。
他住在庐山脚下,距离慧远的东林寺很近,他的朋友刘遗民与慧远关系密切;陶渊明的诗中偶尔也可见到类似佛教的词语,但他决非佛教徒,并且与慧远保持着距离。
佛教是对人生的一种参悟,陶渊明参悟人生而与佛教暗合的情形是有的,但他是从现实的人生中寻找乐趣,不相信来世,这与佛教迥异。
在不惧怕死亡这一点上,他和一些高僧虽然近似,但思想底蕴仍有很大的差异。
他是抱着“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形影神》)的态度对等死亡,与佛教之间向往极乐世界大相径庭。
他所思考的都是有关宇宙、历史、人生的重大问题,如什么才是真实的,历史上的贤良为什么往往没有好的结果,人生的价值何在,怎样的生活才完美,如何对待死亡,等等。
他的思想既融会了儒道两家的思想,又来自个人的生活实践,具有独特的视点、方式和结论;而思考的结论又付诸实践身体力行。
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是陶渊明思考人生得出的两个主要结论,也是他人生的两大支柱。
“安贫乐道”是陶渊明的为人准则。
他所谓“道”,偏重于个人的品德节操方面,体现了儒家思想。
如“匪道曷依,匪善奚敦”(《荣木》)。
“好爵吾不萦,厚馈吾不酬。
……朝与仁义生,夕死复何求”(《咏贫士》其四)。
他特别推崇颜回、黔娄、袁安、荣启期等安贫乐道的贫士,要像他们那样努力保持品德节操的纯洁,决不为追求高官厚禄而玷污自己。
以反对陶渊明入世的观点写一篇作文
以反对陶渊明入世的观点写一篇作文陶渊明,这位东晋时期的大诗人,以其归隐田园的生活方式和清新脱俗的诗文,赢得了无数后人的赞赏和追崇。
然而,于我而言,却并不认同他入世的态度。
陶渊明选择归隐,远离尘世的喧嚣与纷扰,过上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
听起来,这似乎无比惬意,充满了诗意与宁静。
但细想之下,这又何尝不是一种逃避?让我给您讲讲我身边的真实事儿。
我有个叔叔,曾经也有着和陶渊明相似的想法。
他厌倦了职场的尔虞我诈,觉得城市的生活压力太大,于是决定回到老家,过起了所谓的“田园生活”。
刚开始,他确实觉得轻松自在。
每天种种菜,养养花,看上去悠然自得。
可日子一长,问题就来了。
家里的经济收入成了大问题,孩子上学需要钱,老人看病需要钱,日常的开销也不是一笔小数目。
光靠那一亩三分地,根本无法维持生计。
而且,由于长期与外界脱节,他的知识和技能渐渐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想要再出去找工作,都变得困难重重。
他开始后悔自己当初的决定,意识到这种逃避现实的生活方式,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
后来,他咬咬牙,重新回到了城市,努力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重新融入社会。
经过几年的打拼,虽然过程充满了艰辛,但他的生活逐渐有了起色,家庭的经济状况也得到了改善。
再回过头来看陶渊明,他归隐田园,看似洒脱,实则是对社会责任的一种逃避。
在那个时代,国家动荡,百姓生活困苦,正需要有识之士挺身而出,为改变社会现状贡献力量。
可他却选择了独善其身,躲进自己的小世界里,追求个人的安逸与宁静。
如果人人都像陶渊明这样,遇到困难就选择逃避,那社会如何进步?国家如何发展?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充满了挑战和机遇,也有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和不公。
但正是因为有了那些勇敢面对、积极入世的人,我们的社会才得以不断发展,不断进步。
就拿这次疫情来说吧,无数的医护人员不顾个人安危,冲在抗疫一线。
他们日夜奋战,与病魔作斗争,拯救了无数生命。
他们没有选择逃避,没有选择退缩,而是勇敢地承担起了自己的责任,为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浅谈陶渊明·孟浩然·王维山水田园诗的异同3
论文序号:159广西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论文题目浅谈陶渊明·孟浩然·王维山水田园诗之间精神追求的异同论文作者:何建慧准考证号:010*********作者单位: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指导教师:刘浈主考学校:广西师范大学完成时间:2013 年 5 月浅谈陶渊明·孟浩然·王维山水田园诗之间精神追求的异同汉语言文学何建慧指导老师刘浈内容摘要:诗如其人,欣赏山水田园诗,我们就要了解山水田园派诗人内心的精神追求。
诗人人生境遇的不同,造就其思索问题的不同,面对同样的山水美景就必然引发不同的感慨。
从诗人内心精神追求不同这个层面,去分析诗人所创作的诗歌风格的异同。
关键词:山水田园诗;精神追求;异同山水田园诗以反映田园生活、描绘山水为作品主要内容的一个诗派。
歌咏田园生活,大多以农村的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
诗人们以自然山水或农村自然景物、田园生活为吟咏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山水田园诗属于写景诗的范畴,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愫,或者借景抒情,或者情景交融。
陶渊明诗歌淳朴,自然,富有韵味。
他把自己对自然和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融入到诗作中来,开创了田园诗一体。
孟浩然以山水隐逸为主要题材,风格恬淡孤清,但是他善于发掘自然中的美景,把自己的情感与自然山水融合在一起,努力做到情与景的结合,从而创造出了一种以清旷冲淡为主的艺术风格。
王维把画意融入诗歌文章,画意与禅趣相融合,使其诗文既构成了“禅”的状态,又在山水景物中形成了极为冲淡空灵优美深邃的意境。
他们歌歌风格的不同与其内心精神追求的不同有着必然联系。
现在就他们的诗歌去分析精神追求的异同。
田园诗起源于东晋陶渊明,至盛唐朝时王维、孟浩然诸人,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色彩雅淡,意境幽深,多采用五言古体和五言律绝的形式。
中国文化名人陶渊明的诗歌精神
中国文化名人陶渊明的诗歌精神陶渊明,一个耳熟能详的名字。
他不仅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诗人,还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他的诗歌精神影响着人们至今。
他的名字来源于他的父亲在陶器业中从事“渊明”、修补损坏的陶器,所以陶渊明是陶学家出身。
他生活在东晋时期,是一个文学家、诗人和官员。
陶渊明的诗歌精神反映了中国古代文人的人生态度,强调了追求精神自由、追求自由存在的观念。
陶渊明的诗歌风格独具匠心,他的诗咏物、咏景典雅,容易引起共鸣。
他的诗歌在表现自然的同时,也传递了对人生的思考。
他的诗歌中充满着积极向上的力量。
他的代表作《桃花源记》被称为“后世 utopia 的开篇之作”,借助小说形式传达了对传统文化的怀疑、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对理想、自由、宁静和追求的呼吁。
如今,在追求人类精神进步的今天,这种思想依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陶渊明的思想精神不仅反映在他的文学作品中,他的人生也充满了对精神自由的追求。
他曾多次拒绝做官,选择隐居田园。
他不问世事,不以权力财富为虑,一生寄情于田园自然、人情淳厚、无为而治。
对他而言,人生的意义在于追求精神自由和内心的宁静。
陶渊明的诗歌精神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
我们生活的现代社会,流行简单直白、富有刺激、充满娱乐的文化,强调表面的体验,而忽略掉了人类内在的追求。
我们应该像陶渊明一样,重视追求内心的宁静与精神的自由。
在当今的文化大潮中,我们应该保留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根,也是我们发展的基础。
陶渊明的诗歌精神希望提醒我们在自由表达个性的同时,不忘本真和对真正意义的思考。
总之,陶渊明的诗歌精神,不仅是中国文化的代表,更是中国人精神追求的一种体现。
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让他的理念始终在我们的心中存在,通过我们的生活再次传递他的思想。
出世与入世作文名人事例
出世与入世作文名人事例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里,“出世”与“入世”的抉择,似乎一直困扰着人们。
有人渴望远离尘嚣,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超脱;有人则立志在尘世中拼搏,实现自我价值。
而当我们探寻名人们的足迹时,会发现他们在这出世与入世之间,走出了各自独特的道路。
就拿陶渊明来说吧。
他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简直就是出世的典范。
陶渊明生活的时代,官场黑暗,人心叵测。
他本怀着一腔报国之志踏入仕途,可那浑浊的官场却让他心力交瘁。
面对那些虚伪的应酬、阿谀奉承的嘴脸,他感到无比的厌恶。
最终,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离开,回归田园。
他的田园生活,那可真是细致入微又充满趣味。
每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在他那简陋的茅舍上,他便悠悠地从睡梦中醒来。
伸个大大的懒腰,推开那扇有些破旧的木门,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带着泥土的芬芳和花草的香气。
他眯着眼,深深吸一口这甜美的气息,脸上露出满足的笑容。
然后,他会慢悠悠地走到田间地头,看看自己种下的那些庄稼。
那绿油油的麦苗,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向他点头致意。
他弯下腰,仔细查看麦苗的长势,用粗糙的手轻轻抚摸着叶片,感受着它们的生机与活力。
有时,他会发现几株杂草混在其中,便小心翼翼地将它们拔掉,生怕伤到了周围的麦苗。
干完农活,陶渊明会来到自家的小院里。
院子里种满了各种各样的花草,有菊花、牡丹、月季……五颜六色,争奇斗艳。
他拿起一把小锄头,松松土,浇浇水,精心呵护着这些美丽的花朵。
看着花朵在自己的照料下茁壮成长,他的心里充满了成就感。
到了傍晚,夕阳的余晖将天空染成了一片橙红。
陶渊明会坐在门前的石凳上,欣赏着这美丽的景色。
远处的山峦连绵起伏,在霞光的映照下,如梦如幻。
他端起一杯自家酿的美酒,轻轻抿上一口,那醇厚的酒香在口中散开,让他陶醉不已。
此时的他,心中没有了尘世的烦恼,只有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满足。
陶渊明的出世,并非是逃避现实,而是对真善美的追求,对自由的向往。
他在田园中找到了内心的宁静,用诗歌表达着自己对人生的感悟。
心存忠义 心处闲逸——论陶渊明诗文创作体现的儒道精神
植不足以 自给 , 幼稚盈 室, 瓶无储粟 , 生生所资 , 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 为长吏 , 脱然商怀 , 之 求
基金项目: 吉林省社会科 学规划项 目( 编号 2o07 ; o62)吉林大学 “ 门精品课程建设工 程” 百 第三批(04立项项 目(中国古代 文 2o) < 学史> , )沈文凡为项 目 第一负责人。 作者简介 : 沈文凡(90 , , 和龙人 。 16 一)男 吉林 文学博士, 吉林大学文学院教授 , 中文系副主任 ; 钟 静(97 , , 1 一)女 黑龙江鹤 岗人 , 7 吉林大学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
合, 达到了和谐 自 又随着生存际遇和人生选择的不同, 适, 后来略显道家精神。两种思想在陶渊明身上不相
矛盾 , 是一种忧 忠意识和 自由精神 的五融。这种精神具体体现在 回归 自然的人 生观 和委 运任化的生死现 中。 关键词 :陶渊明 ; 文; 诗 儒道 互补 ; 自然回归; 生死 中图分类号 : 0 . 1 62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62 652o )l 0 7 4 17 一o9 {o6o 一0 5 —0
陶渊明少年时代就有一陶渊明思想中的儒道情结凌云壮志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中国古典美学精神是兼容并蓄的既有儒家hgc十二首之五又是东晋大司马陶侃的后的持已严正忧国不复谋身的入世愿望又有道代虽然家世已没落然祖上的遗风古训尚存所家的重朴含真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避世心以他思想中既有儒家兼济天下建功立业的入世态还带有释家的空诸所有拈花微笑的空灵任抱负也有儒家的忧勤自任克已自省达济天下达亦带有墨家的朴素简约躬耕自食的尚实之的精神信仰
达, 亦带有墨家 的朴素简约、 躬耕 自食的尚实之
气等。中国古代士人身上大都带有这种多元而 归一的思想 , 又随着人生经历和生命境遇的不同
出世与入世——精选推荐
1一:究竟什么是出世入世?我们所说的出世和入世,通俗地来讲,“出世”就是看破红尘远离喧嚣的尘世,不过多地与身边的人和事有频繁的往来;“入世”则相反,很深地溶入于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并为了某种目的不断地努力奋争。
出世的人基本上有两个目的:一是远离华而不实的尘世;二是为了入世。
入世的人也基本上有两个目的:一是以积极的人生态度改变这个世界,尽自己的力量为社会的进步做出一点贡献;二是以入世的方式去赢取功名利禄和荣华富贵。
儒家历来被视为出世的代表。
孔孟思想一直主张“仁义道德”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都是积极入世的修行。
孔子甚至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他周游列国十四年不为所用,也要“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道家则是“出世”的代表。
老子和庄子的思想里贯穿了“无欲”和“无为”的哲学,说“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者,谓之倒置之民”。
老子倒骑黄牛出走函谷关,庄子则以一阙《逍遥游》特立独行于世间。
这些都是他们出世思想的集中表现!作者:何逸舟 (本文为我新书节选内容)二,我们应该如何选择出世入世?我们今天面临的世界是一个进步而倒退着的世界。
或许总的来说是进步的,但一定是充满剧烈变革和光怪陆离的,甚至充斥着些许的丑陋!进步在于科技的日新月异使我们能够享受更舒适的生活;倒退也正在于此,舒适的生活使得我们的心灵失去了归属,道德归于沦丧!享受高科技的同时我们也正面临违背自然规律后的严惩。
我不研究生命哲学,也不研究物种起源,但我于冥冥之中感觉:人类社会的自我轮回的日子已经不远了!轮回并不是彻底地灭绝,而是重回几十亿年前那个混沌的地球。
我不信歪门邪说,但我敬畏自然的力量!两千多年前哲人老子说:“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老子的意思是:你看啊,当今这个世界真是太让人难以理解了!什么奇怪的事情都出现了!但是我只把它当作大自然的轮回,纷乱之后,一切总会回到她原本的自然状态!在我的家里,家人都说我快成评论家了。
对于当今社会的种种拍案惊奇,我似乎总有很多的愤恨,但评论愤恨之余,我却总把它统统地忘记于生活和工作之外!一方面洁身自好,一方面努力改变着丑恶的现实。
陶渊明诗文中的“归隐”情结
陶渊明诗文中的“归隐”情结陶渊明诗文中的“归隐”情结“隐”,即仕的对立面,是相对于仕的隐,脱离开仕,也就无所谓隐。
“隐”和“仕”都是一种处世的态度,即出世或入世。
“归”是渊明诗文中出现频率很高的一个字,如“开荒南野际,抱拙归园田。
”(《归园田居·其一》),“遂尽介然分,终死归田里”(《饮酒·其十九》),“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归去来兮辞》)等。
“归”,主要解释为“返回”之意,“归隐”即返回到“隐”这种处世态度或处世方法,也即“出世”。
从“返回”一词中可简要括出陶渊明的人生历程:出世(居田)——入世(时仕时归)——出世(归田)。
在其《饮酒·其十九》中写到:“畴昔苦长饥,投耒去学仕。
”从中也可知道,陶渊明是在学仕之前先已在田园之中,所以他的归隐是名副其实地回到了自己的本源,而“投耒去学仕”反而是学着过的一种生活,一种不自然的生活,违背自己本性的生活。
“情结”意为“心中的感情纠葛”或“深藏在心底的感情”,“归隐”正是陶渊明“深藏在心底”的一份情。
这可从他的诗文中来求证:(一)“居官”时期的归隐情结陶渊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他从小就爱好大自然,对世俗的事情不甚留心,不感兴趣。
不过,年轻时代的陶渊明也曾抱有“猛志逸四海,思远”(《杂诗八首·其二》)的雄心壮志,他在《荣木》一诗中还写到:“先师遗训,余岂云坠?……千里虽遥,孰敢不至!”所以后来,陶渊明出仕了,但在居官过程中,他却一再留恋山泽乡居的生活,时仕时归。
陶渊明是在二十九岁时去江州做祭酒,但没有做成什么事情却看到了许多官场之弊,深深打击了他的自信心和少壮时期的热情。
所以,他很快就辞官归田。
“遂尽介然分,终死归田里”是他当时就下过的决心,也曾想坚持下去,但此时的陶渊明毕竟年纪尚轻,内心还埋藏着希望之火,再加上朝廷中又发生了一些“良性变化”[5],重新激起了陶渊明“大济于苍生”的壮志豪情。
于是,闲居了几年后的陶渊明,在三十多岁时再度出仕。
出世与入世为话题的高中作文
出世与入世为话题的高中作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的出世情怀让无数人心向往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的入世精神又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
出世与入世,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贯穿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也困扰着无数在人生道路上徘徊的人们。
对于我们这些还在高中校园里埋头苦读的学生来说,出世与入世似乎是一个太过遥远和深奥的话题。
但细细想来,其实它就在我们的身边,就在我们每天的生活中。
就说我家隔壁的王大爷吧,他就是一个有着出世心态的人。
王大爷年逾古稀,头发花白,但精神矍铄。
他的子女都在大城市里工作,生活条件优越,多次想接他去城里享福,可他却执意留在乡下。
他在自家的小院里种满了各种各样的蔬菜和花卉,每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在小院里,王大爷就已经在菜地里忙碌起来。
他弓着腰,仔细地查看每一棵蔬菜的长势,拔掉杂草,捉掉害虫,就像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精心。
到了春天,小院里的桃花、杏花竞相开放,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把小院装点得如诗如画。
王大爷会搬个小板凳,坐在花树下,泡上一壶清茶,眯着眼睛,听着鸟儿的歌声,享受着这片刻的宁静与美好。
夏天,菜地里的黄瓜、西红柿、豆角都成熟了,王大爷总是会摘一些送给左邻右舍,大家吃着新鲜的蔬菜,心里都充满了感激。
秋天,王大爷会把收获的玉米、红薯、南瓜堆满小院,那金灿灿、红彤彤的颜色,让人看了就心生欢喜。
冬天,虽然小院里一片萧瑟,但王大爷也不闲着,他会给果树修剪枝条,为来年的丰收做准备。
王大爷的生活简单而充实,他不追求物质的享受,不被外界的喧嚣所干扰,只专注于自己的小院,自己的生活。
他常说:“人这一辈子,能平平静静地过日子,就是最大的福气。
”在王大爷身上,我看到了出世的真谛,那就是远离纷扰,回归内心的平静,享受生活的本真。
而我的表哥,则是一个入世的典型代表。
表哥大学毕业后,毅然决定回到家乡创业。
他看准了家乡丰富的农产品资源,成立了一家农产品加工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