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里·斯奈德的日本情结_感悟
野径与禅道:加里·斯奈德的禅学因缘——兼论“中国文化还是欧美‘本土意识’成就了斯奈德”
智 慧为指 向 、 以文 化批 判为途 径 、 以 自然 审美 为风 格 , 认 为 斯奈 德 是 一个 以“ 生 态价 值 ” 为核 心 , 以“ 逆
向文 化” 、 “ 多元 文化 主义 ” 、 “ 原 始未 来主 义” 为思想 品格 , 借 用前 现代 思想术 语 表达 后 现代 主 张 的后现 代诗 人。其 思想 的有机 构 成是不 同时期 、 不 同场 合 自相矛 盾 的陈述 才是 判定“中国文化还 是欧 美 ‘ 本 土 意识 ’ 成就 了斯奈德 ” 这 一 学术公 案 的判 断依 据 。 关 键词 : 加里 ・ 斯奈 德 ; 后现 代 主义 ; 禅学; 生态
二陈述相左的陈述并不少更不能将其日本学禅十余年是师友如日本禅师dtsuzuki18701966odesesso著作访谈里大量出现中国文化元素作为评判标准他接受roshi19011966miuraisshuroshi19031978过更为完整系统的欧美文化和美洲大陆原住民文化的熏国诗人学者爱好禅宗者如alanwatts19151973陶斯奈德的核心思想与中国文化有无内在关联关联度jackkerouac19221969allenginsberg19261997如何才是回答该问题客观科学的依据
K e n n e t h R e x r o t h( 1 9 0 5—1 9 8 2 ) 、 C h e n S h i h—h s i a n g( 1 9 1 2—
方面 , 根据 斯 奈德研 究专 家 、 学 者 派屈 克 ・墨菲
( P a t r i c k D .M u r p h y ) 的研 究 , 斯 奈德 作 品有 三大 思 想来 源 : 美 国印第 安文化 、 东方文 化 、 生态观念。 另一 方 面 , 斯 奈 德
廖伟棠:加里·斯奈德的诗歌总是充满思念
廖伟棠:加里·斯奈德的诗歌总是充满思念双脚开立,丹田之气运于指关节,十磅斧头高举,弧行于头顶,你也被举起!它漂浮,你漂浮,刹那间看得又远又清楚——盯着横切面上的裂口摆好橡木块的角度等待挨那一劈。
斧子落下——随着一声叹息——木头咔嚓裂开变成躺在地上的两爿——不过眨眼间。
当斧子劈开一切,祝愿你俩永远在一起。
这是美国著名诗人加里·斯奈德(Gary Snyder)的《献给比尔和辛迪婚礼的一斧》。
我们不难从其中读到一种原始的生命与自然气息。
事实上,这正是捕捉斯奈德诗歌的关键。
如同诗人廖伟棠所说,他的诗歌里总是充满思念,对地球和人类本来面目的思念。
加里·斯奈德(Gary Snyder,1930-),美国诗人,曾在上世纪50年代参与“旧金山文艺复兴”并与艾伦·金斯堡发起“垮掉的一代”诗歌运动。
在1954年麦卡锡主义盛行时期,斯奈德选择在森林中做一名伐木工,这段经历促成了一系列相关诗歌及关于神话和森林的文章。
同“垮掉的一代”中的其他人一样,斯奈德着迷于禅宗和东方文化,受到埃兹拉·庞德的影响后开始学习中文。
1955年,他选择成为一名佛教徒,并前往日本京都修行禅宗文化,对中国禅宗唐诗也极有研究,《寒山诗》便是他将唐代僧人寒山子的诗歌进行转译的作品。
另外,他对生态保护的关注也让他被誉为“深层生态学的桂冠诗人”。
1975年,他的诗歌《龟岛》获得了普利策诗歌奖。
这十年是加里·斯奈德的中译本出版高峰。
在2009年之前,加里·斯奈德的中译单行本只有台湾联合文学出版社的一本诗文合集《山即是心》;但2009年后,光诗集就出版了西川译本《水面波纹》、杨子译本《盖瑞·斯奈德诗选》、谭琼玲译本《山河无尽》,散文集有陈登译本《禅定荒野》。
今年又有了他的两本名著中译,柳向阳译《砌石与寒山诗》、许淑芳译《斧柄集》。
这两本,可以视为加里·斯奈德的原点与巅峰之作。
加里·斯奈德与寒山诗
斯奈德其人 寒山诗简析 溯源“寒山热” 译作赏析
加里·斯奈德
(Gary Snyder,1930-) 20世纪美国著名诗人、 散文家、翻译家、 禅宗信徒、环保主义者、 BG代表人物之一。
生于旧金山,早年移居 到美国西北部,在他父母的 农场工作,1951毕业于里 德学院,获得文学和人 类学学位,后来进入加利福尼亚大学大学攻读东方语言文学, 并在此间参加垮掉派诗歌运动,此时他翻译的寒山诗对他产生 了很大影响,致使他东渡日本(1956—1968),出家为僧三年,
鸟弄情不堪,I can’t stand these bird-songs 其时我草菴。Now I’ll go rest in my straw shack. 樱桃红烁烁,The cherry flowers out scarlet 杨柳正毵毵。The willow shoots up feathery. 旭日含青嶂,Morning sun drives over blue peaks 晴云洗绿潭。Bright clouds wash green ponds. 谁知出尘俗,Who knows that I’m out of the dusty world 驭上寒山南。Climbing the southern slope of Cold Mountain?
其中高举环保大旗的作品 《龟岛》获得了1975年 度普利策诗歌奖。
2021/4/1
散文包括:
《大地家族:对即将到来的佛教革命的扣问与记录》 (Earth House Hold:Technical Notes & Queries
for Fellow Dharma Revolutionaries)(1999)、 《真正的工作:1964年至1979年间的访谈》
论美国诗人斯奈德生态思想的美学特征
论美国诗人斯奈德生态思想的美学特征
毛明
【期刊名称】《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6(034)002
【摘要】斯奈德的生态思想具有明显的美学特征,这既表现在它具有一般的美学特征,更表现在它具有生态美学特征.其生态美学特征主要表现为:强调人在面对大自然时的审美情感、秉持更加多样的审美标准、肯定生态过程中因“流变”而体现出的“不确定性”.上述特点符合其诗人身份,并为进一步了解其生态思想提供了一个视角.
【总页数】5页(P110-114)
【作者】毛明
【作者单位】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海南海口57115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2
【相关文献】
1.历史意识与诗性原则——美国诗人加里·斯奈德的翻译诗学研究 [J], 胡安江
2.美国诗人斯奈德的禅学因缘 [J], 房定坚;耿纪永
3.加里·斯奈德生态诗歌中的禅学思想 [J], 张小花
4.“地方”:生态批评研究的新范畴——段义孚和斯奈德“地方”思想比较研究 [J], 蔡霞
5.美国诗人加里·斯奈德与中国文学 [J], 毛明;罗琳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加里·斯奈德《龟岛》中整体自然观的探析
加里·斯奈德《龟岛》中整体自然观的探析发布时间:2021-06-22T05:30:24.511Z 来源:《当代教育家》2021年8期作者:李伟[导读]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也让环境面临着不少灾难和问题,如何唤起人类的环保意识,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让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成为各个国家面临的重要难题。
湘潭大学湖南湘潭 43030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也让环境面临着不少灾难和问题,如何唤起人类的环保意识,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让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成为各个国家面临的重要难题。
在我国随着整个社会经济的迅猛增长,带动社会财富极大丰富的同时,导致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涌现出了一系列问题,加剧了生态危机的恶化程度,而深入学习和理解斯奈德整体自然观的能够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有效路径,带动我国逐步向生态经济发展方向迈进。
关键词:斯奈德;生态哲学思想;《龟岛》前言:加里·斯奈德出生于1930年,是20世纪美国最著名的诗人和散文学家,同时也是虔诚的禅宗信徒,是坚定的环保主义者以及 BG的代表性人物。
其代表作《龟岛》充分反映出了斯奈德的生态整体论思想以及其所推崇的生态法则,同时批判了工业文明发展进程中对生态系统构成的负面影响。
本文将从生态整体主义、重建与自然的契约、实现生态自我三个方面探析《龟岛》中整体自然观。
生态整体主义斯奈德在《龟岛》中描写的地方感体现了其生态整体,所谓地方感就是强调人与地方之间是一种联姻关系,二者之间以相互依赖和和谐共生的方式构成了一个整体,她认为地方感就是要求人类必须与自然界中的所有花草树木或砂石等融为和谐的整体。
他在接受马丁采访时说道,我们逐渐回归到乡村的这一代人非常清楚,我们就是要与地方建立长期稳定的联系,就是要严肃严谨的效忠于地方的思想。
1在他的观点中,“地方感”有其自身的产生发展历程,从最初的旧区域主义演变到新区域主义,同时不断向生物区域主义发展。
从生态批判视角看,这显然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2024版部编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雾在哪里》
目录
• 课文背景与作者简介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知识点梳理与拓展 • 思考与讨论:雾的意象在文学作品中
的运用
目录
• 跨文化对比:东西方文化中关于“雾” 的认知差异
• 实践活动设计
01
课文背景与作者简介
作者加里·斯奈德简介
加里·斯奈德(Gary Snyder),美国当代著名诗人、散 文家、翻译家、禅宗信徒、环保主义者。
方向发展。
02
文本解读与赏析
文章结构和写作特点
03
段落分明,逐层深入
文章通过不同段落的划分,逐步引导读者 进入雾的世界,从描述雾的出现到雾中的 景象,再到雾的消散,结构清晰。
生动的描绘手法
作者运用细腻的笔触,通过视觉、听觉等 感官描写,将雾的形态、声音等生动地呈 现在读者面前。
语言简练,意境深远
西方文化中的“雾”
在西方文化中,雾的象征意义则更加多样。一方面,雾可以被视为障碍和困扰,代表着迷茫、困惑和失落。 另一方面,雾也可以被看作是一种保护和遮蔽,为人们提供一种隐秘和安全的氛围。在文学和艺术作品中, 雾常被用来表达孤独、迷茫或神秘的主题。
不同民族对于自然现象的认知差异探讨
认知方式差异
不同民族对于自然现象的认知方式存在显著差异。一些民族可能更注重对自然现象的直观感受和体验,而另一些 民族则可能更强调对自然现象的理性分析和解释。这种认知方式的差异可能导致不同民族对同一自然现象产生不 同的象征意义和审美观念。
散文家通过描绘雾的形态、变化,抒发 对自然的感悟和对人生的思考,如《荷 塘月色》中对荷塘雾景的描写。
思考如何将自然元素融入自己的创作中
观察与体验
深入自然,观察并体验各 种自然元素的特点,如雾 的朦胧、神秘等。
2022韩素音国际翻译大赛(英译汉)二等奖译文
行禅人生中的“疫”与益1965年,加里·斯奈德、艾伦·金斯伯格和菲利普·韦伦暂别凡尘杂念,行走在塔玛佩斯山上,冥思苦想。
在此番或曰作环山行禅的旅途中,他们既是诗人,又是佛学生。
他们依循佛教传统以顺时针方向经行,哪儿的自然风光让他们眼前一亮,他们就在哪儿择定仪式并逐一施行:以佛教、印度教的咏唱、诵咒、念经、祈愿等形式。
在1992年的一次采访中,斯奈德鼓励后来的经行者们能像他们表现出来的那样富有创新力。
采访最后他还想说点什么,但欲言又止,或许他原本还想说道说道他们仨选停的地点吧。
经行,是指出于特定目的,围绕神物进行庄严的旋回往返的活动。
这一古老的仪式植根于世界上诸多文化。
那么在现代的语境下,它的意思是什么呢?斯奈德解释道:“要诀是你得用心,得行动,一边走、一边停,一心一意。
它不过是人类驻足欣赏风光——同时也是审视自身——的一种方式。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我在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研究生院师从斯奈德学习诗歌。
他教会我,人类察觉并能阐明自己在哪、周围是什么,有多么的重要。
这也是生物地域主义所倡导的观点。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英文教授、摄影师大卫·罗伯特森效仿斯奈德,推行环山绕行。
他会带着学生前往塔山作短途旅行,以纪念斯奈德、金斯伯格与韦伦。
1998年3月里寒冷的一天,我彼时的男友、现时的丈夫和我一同参与他组织的长达14英里的上山、下山旋回往返徒步,途中我们会停下来诵念相同的佛教、印度教咒语、经文,在1965年三人朝圣的十个地点祈愿。
罗伯特森此举意在让戴维斯分校里学习荒野文学课程的学生离开教室而深入风土。
该门课程以斯奈德的诗歌为一大特色,因此让学生去一趟塔山看上去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雾气里弥漫着加州湾月桂的浓烈气味。
整整一天的时间里,我们在雾气中翻越一座又一座青翠的山坡、穿越一片又一片的加州栎、花旗松、北美红杉。
终于,我随大部队穿过了最后一片丛林。
这也太难熬了,即便我身体强壮、酷爱徒步。
日本读后感
日本读后感近年来,日本一直是世界上备受瞩目的国家之一。
不仅拥有世界一流的科技水平,更以独特的文化和民风传世。
最近我阅读了一本关于日本的书籍,通过深入了解这个国家,我对日本的文化、历史和人民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产生了强烈的兴趣,渴望有一天能够亲自去日本看一看。
首先,让我对日本的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从书中我了解到,日本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时期。
在这个漫长的历史中,日本经历了许多政权更迭、战争与和平的交替。
从古代时期的山岳时代,到中世纪的武士时代,再到现代的工业时代,每一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风貌和价值观。
而日本人民却能在这个历史变迁的过程中,保留并传承了许多独特的文化和艺术形式。
这种坚持和自豪感深深地吸引了我。
日本的文化传统与世界其他国家截然不同,这也是我最为着迷的地方之一。
在书中了解到,日本有着独特的礼仪和习俗。
例如,鞠躬礼和拜年和尚的习俗,使我感受到了日本人尊重传统的态度以及他们对他人的关心和尊重。
而且,日本的传统艺术形式如茶道、歌舞伎和浮世绘,也深深地吸引着我。
这些艺术形式独具特色,经过千百年的发展与演变,形成了现代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此外,日本的现代文化也引人入胜。
从流行音乐到动漫,从电子游戏到时尚,日本的流行文化正在全球范围内取得巨大的影响力。
作为一个爱好音乐和电影的人,我对日本的流行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书中,我了解到了许多日本的音乐家、导演和艺人。
他们的作品不仅在日本国内广受欢迎,也在国际舞台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而动漫和电子游戏更是日本流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优秀的动漫作品和游戏在世界各地都拥有着庞大的粉丝群体。
这些文化产品既给人们带来了娱乐享受,又能够传递出许多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同时,日本的科技实力也让我佩服不已。
书中介绍了许多日本科技公司的创新成果,例如丰田汽车的先进技术、索尼电子产品的高品质、松下电器产品的先进性能等等。
这些科技产品不仅领先世界,而且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加里·斯奈德诗歌历程中的佛学思想
$number {01}加里·斯奈德诗歌历程中的佛学思想日期:汇报人:•加里·斯奈德与佛学思想的结缘•加里·斯奈德诗歌中的佛学思想体现•加里·斯奈德诗歌中佛学思想的深化与拓展•加里·斯奈德诗歌中佛学思想的跨文化传播与影响•加里·斯奈德诗歌中的佛学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启示与反思01加里·斯奈德与佛学思想的结缘加里·斯奈德的生平简介•加里·斯奈德(Gary Snyder)是一位美国诗人、翻译家和环保活动家。
他出生于1930年,成长于美国西北部地区。
在他的求学过程中,他接触到了佛教,并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01•加里·斯奈德受到佛学思想的影响,开始关注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强调内心的平静和修行。
他的诗歌作品体现了这些思想,表达了他对人类和自然的敬畏之情。
0203佛学思想对加里·斯奈德的影响加里·斯奈德对佛学思想的接受与传播•加里·斯奈德不仅在自己的诗歌中表达了对佛学思想的接受,还积极地将这些思想传播给其他人。
他通过讲座、翻译作品等方式,向更多的人介绍佛教的理念和方法。
他的努力有助于促进佛教在美国的传播和接受。
02加里·斯奈德诗歌中的佛学思想体现佛教三法印在加里·斯奈德诗歌中的体现诸行无常加里·斯奈德在多首诗歌中表达了无常的观念,描述了自然和人类世界的不断变化和不确定性。
他以敏锐的观察和细腻的笔触描绘出生命的短暂和无常,如《雨夜》中“窗外的雨滴,像时间的泪水,滑落在脸庞”。
诸法无我加里·斯奈德在诗歌中时常描绘出一种超越个体的存在状态,体现出“无我”的观念。
他通过自然和超自然的元素,表达出对自我消解、与宇宙合为一体的向往,如《雾》中“我融入了雾,成为一片”。
涅槃寂静加里·斯奈德在诗歌中追求一种超脱世俗纷扰、达到内心平静的状态。
他通过描绘自然和超自然的世界,展现出对涅槃寂静的向往和追求,如《山》中“越过山丘,便是永恒的寂静”。
the invisible japanese gentleman读后感
读完《The Invisible Japanese Gentleman》后,我深感这部作品所传递的信息和情感。
这本书以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日本绅士的形象,通过他的故事,我们得以一窥日本文化的精髓和价值观。
首先,这部作品让我对日本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作者通过主人公的经历,展示了日本社会的各个方面,包括家庭、工作、社交等。
这让我更加明白,日本文化是一种注重礼仪、尊重他人、追求完美的文化。
同时,我也看到了日本人在面对困境时的坚韧和毅力,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其次,这部作品让我感受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
主人公在面对生活和情感上的挑战时,展现出了不同的性格特点。
他的内心矛盾和挣扎,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同时,我也看到了人们在面对困境时的无奈和选择,这让我更加珍惜自己的生活和情感。
最后,这部作品让我对爱情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主人公在面对爱情时,展现出了坚定的信念和勇气。
他的爱情经历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爱情的真谛:它不仅仅是感情的交流,更是心灵的共鸣和互相扶持。
同时,我也看到了人们在面对爱情时的迷茫和选择,这让我更加珍惜自己的爱情和生活。
总之,《The Invisible Japanese Gentleman》是一部非常优秀的作品,它让我对日本文化、人性、爱情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思考。
我相信这部作品会对我未来的生活和情感产生深远的影响。
“墙内开花墙外香”——论寒山对加里·斯奈德的影响
“墙内开花墙外香”——论寒山对加里·斯奈德的影响摘要:中国唐朝诗人寒山子虽在国内鲜为人知,在海外却得到了广泛传播,引起了一阵阵的“寒山热”,成为“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典型代表。
美国著名生态诗人加里?斯奈德深受寒山影响,从行为、创作到精神上都师仰寒山。
本文拟从诗学创作风格和生态哲学观两大方面论证寒山对加里?斯奈德的影响,并对加里?斯奈德受本土意识制约而对寒山这一异质文化的“自我化”、“美国化”这一现象作出阐释。
关键词:寒山;加里?斯奈德;诗学风格;生态思想寒山是我国唐朝的一位隐逸诗人,在国内一度被冷落的寒山诗在朝鲜、日本、美国等地却掀起了一阵又一阵的狂热崇拜。
在美国六七十年代的年轻人中,“垮掉的一代”和“嬉皮士”盛行,来自异域的寒山甚至成为他们的鼻祖和精神偶像。
他的诗被大量翻译,甚至连“衣衫破烂、长发飞扬”的形象也被人模仿[1]。
美国著名的生态诗人加里·斯奈德[2],这位“未垮掉”的“垮掉派”诗人更是深受寒山的影响,笔者将在下文中具体论述。
一、诗学创作风格的借鉴与共鸣虽然寒山诗是中国古典诗歌,而加里·斯奈德写的是现代诗歌,但是综观加里·斯奈德的诗,我们依然可以看出他对寒山诗这种中国古典诗歌从内容到形式上的全方面的借鉴与引进。
第一,意象的引入和意境的相通。
在寒山的诗中不乏“寒山”、“道路”、“石”、“秋月”这类型的意象。
如:“重岩我卜居,鸟道绝人迹。
庭际何所有,白云抱幽石。
(二)”[3]诗中这些自然意象是与浙东天台山的自然环境息息相关的,这里不仅是寒山的居住地,更是他参禅悟道的精神家园。
在加里·斯奈德的许多诗中可以看到他对寒山诗中典型意象的引入。
试举一例,《皮尤特涧》[4],此诗中我们不仅能看到“山”、“岩石”、“月亮”等意象,仔细揣摩其中的意境会发现该诗和寒山的“碧涧泉水清”一诗诗境相通。
两首诗仿佛用不同的形式描述了一幅明月朗照寒山,清风拂林,溪流潺潺,孤独的诗人背靠山岩凝神静思,禅心相伴的玄妙图景。
唯美惊艳的名人名言
唯美惊艳的名人名言(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句子大全、说说大全、经典语录、名人名言、个性签名、标语大全、口号大全、心语大全、幽默笑话、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articles, such as sentence lists, talk lists, classic quotes, celebrity quotes, personal signatures, slogans, slogans, heart phrases, humorous jokes, and other sample article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唯美惊艳的名人名言1、远方除了遥远一无所有。
the invisible japanese gentleman读后感
the invisible japanese gentleman读后感摘要:1.引言:提及《The Invisible Japanese Gentleman》这本书的背景和作者2.书籍概述:简要介绍书中的故事情节和主要角色3.隐形日本先生的特点:分析书中所描述的隐形日本先生的形象特点及其在故事中的作用4.文化差异的体现:探讨书中所反映的日本文化和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冲突5.书中传达的信息:解读作者通过故事想要传达给读者的信息6.对读者的启示:总结书中的观点,分享读者如何在生活中应对文化差异和挑战7.结尾:表达对这本书的喜爱和推荐意愿正文:【引言】《The Invisible Japanese Gentleman》这本书由英国作家Helen Smith 创作,讲述了一个在英国生活的日本人的故事。
这本书以一种幽默而又引人入胜的方式,揭示了文化差异和跨文化交流中的趣事与挑战。
【书籍概述】书中讲述了在英国生活的日本青年Nobu的日常生活。
Nobu是一位普通的上班族,但他却面临着一系列因为文化差异而引发的问题。
故事通过Nobu与同事、朋友和家人的互动,展示了他在英国社会中所经历的各种困境和困惑。
【隐形日本先生的特点】obu这位隐形日本先生,他在外表上与英国人并无太大差别,但在生活习惯、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上却有着鲜明的日本特色。
他尊重他人、敬业精神强、注重礼仪,这些特点在故事中都得到了生动的展现。
同时,他也面临着文化冲突,例如在西方职场中,他的谦逊和过分礼貌被误解为拘谨和冷漠。
【文化差异的体现】书中巧妙地展示了日本文化和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
例如,Nobu在处理人际关系时遵循的日本礼仪和英国人的直接表达方式形成了鲜明对比。
这些文化差异不仅体现在日常生活中,还影响到他的职业生涯和心理健康。
作者通过这一系列的故事,让读者深入思考文化差异对个体生活的影响。
【书中传达的信息】作者通过Nobu的经历,传达了这样一个信息:在跨文化交流中,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文化至关重要。
《雾在哪里》课件
作品以作者在加州山区 的亲身经历为背景,描 述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主题思想:倡导人类应 尊重自然、保护自然, 与自然和谐相处。
04
通过对雾的描写,表达 了作者对自然的敬畏之 情和对人类破坏自然的 批判。
文学地位与影响
01
02
03
04
《雾在哪里》被誉为美国自然 文学的经典之作,对后来的环 保运动和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
《雾在哪里》课件
目录
• 课文背景与作者简介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雾的意象及其内涵探讨 • 人物形象塑造及其心理剖析 • 环境描写及其对主题烘托作用 • 艺术特色与审美价值评价
01
课文背景与作者简介
Chapter
作者加里·斯奈德生平及成就
01
加里·斯奈德(Gary Snyder),美国著 名诗人、散文家、 翻译家、环保活动 家。
文章以雾为主线,通过对雾的描写和叙述,展现了 自然的神秘和美丽。篇章结构清晰,从引入、描绘 到情感抒发,层层递进。
写作特点
作者运用细腻的笔触,将雾的形态、变化以及带给 人的感受描绘得淋漓尽致。同时,通过拟人、比喻 等修辞手法,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描绘自然景象及抒发情感手法
自然景象描绘
文章通过对雾的形态、颜色、动态等方面的描绘,呈现出一幅幅如诗如画的自然景象。例如,“雾像轻纱一样笼 罩着大地”,“雾在山间缭绕,仿佛仙境一般”。
人物性格特点和命运走向
性格特点分析
01
通过对人物言行举止的描写,分析其性格特点,如勇敢、懦弱、
机智、愚蠢等。
命运走向探讨
02
探讨人物的命运走向与其性格特点之间的关系,分析性格对命
运的影响。
性格与命运的内在联系
论斯奈德诗歌中的中国隐士模式
论斯奈德诗歌中的中国隐士模式【摘要】美国诗人加里·斯奈德不仅是一位东方文化的痴迷者,也是少数采用中国诗隐模式的美国诗人之一。
斯奈德认同并积极效仿中国隐逸诗人的行动方式和诗歌创作,而这也意味着他对中国隐逸文化的认同。
中国诗隐模式不仅影响了斯奈德自身的创作特点,客观来讲,也影响美国诗歌的发展。
【关键词】斯奈德隐士中国诗隐模式一. 加里·斯奈德的人生经历对其诗歌的影响加里·斯奈德是美国“垮掉一代”的领军人物,由于他与众不同的生平经历和平稳、老练的性格决定了他独特的诗风。
加上他对东方文化,尤其是日本禅宗、俳句、中国的书法、山水画以及古典律诗的痴迷,使他在西方文学的创作中,融入了中国文学的思想模式,随处弥漫着中国诗风和神韵。
而在中国诗歌中斯奈德最钟情于中国山水诗,正如他对中国山水画一见倾心,中国山水诗的雄伟气魄和人文情意的细腻独到,都与他心中所想的意境深深契合。
他从西方的角度来观察,把中国山水诗放在世界文学之中,提出三种中国山水诗的优胜之处:第一是中国诗人大多属于士大夫阶级,由于他们深涉于世事,故对大自然之感会更加深切。
第二是大自然的空间就是人生哲理的空间。
第三是诗人的大自然具有伸缩性,大至全宇,小至茅庐庭院。
(钟玲,2006:119)所以士大夫退隐的山居生活对斯奈德特别具有吸引力,因为他本身就是一位积极的隐逸派诗人。
毫无疑问,他的诗歌中也常融入中国隐逸派风格的元素。
他的诗歌大多以自然为题材,采纳中国诗歌的诗隐模式,诗友语调等。
实现了一种人与宇宙合一的和谐。
因此,斯奈德的风格恰恰遵循了中国诗人“人景交融”的精神,这也成为了斯奈德诗作中的传统。
(钟玲,2006:128)二. 中国隐士模式的定义:首先,应该对“隐士”一词加以解释。
隐士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独特的文化现象。
西方历史上也有“……”——Hermit。
他们主要是出于宗教信仰或者信念,自愿选择选择一种离群索居的静修生活方式,在孤独和静修中研思神学,倾听上帝,并且把自己完全交托给神的人,是苦行僧和修道士。
日本应将富国有德读后感
日本应将富国有德读后感读后感一嘿,朋友们!我刚读完《日本应将富国有德》这本书,心里那叫一个感慨万千呀!一开始读的时候,我就在想,这题目可真够直接的。
日本一直以来给人的印象就是经济挺强的,可这“德”字是不是被忽略了呢?书里讲了好多例子,让我明白了富有的同时,德行真的太重要啦!就好比一个人光有钱,却没有好心肠,那也不会让人真正喜欢和尊重。
日本要是能把这个“德”字放在心上,多做些对世界有益的事儿,那得多好呀!我觉得吧,一个国家就像一个大家庭。
家里有钱固然重要,但家人之间相互关爱、尊重,对邻居友好,这才是真正的幸福。
日本要是能在追求财富的路上,也不忘培养善良、正义、有爱心的品质,那它在大家眼里肯定会更棒!而且呀,有德的富有才能长久。
光靠钱可撑不起一个国家的未来,得有大家都认可的好品德,才能走得稳、走得远。
读后感二亲爱的小伙伴们,今天我要和你们聊聊我读完《日本应将富国有德》的感受哟!刚翻开这本书,我就被它的主题吸引住啦。
你说,一个国家富有是好事,可要是没有德,那能算真正的强大吗?在书里看到那些案例,我就在心里不停琢磨。
日本在经济发展上确实有一手,可有时候在一些事情上的做法,真的让人忍不住摇头。
就好像一个孩子,只顾着自己兜里有糖果,却不懂得和小伙伴分享,甚至还抢别人的,这能让人喜欢吗?我觉得“德”就像是一个国家的灵魂。
没有灵魂的富有,那只是空壳子。
日本要是能多一些善良、多一些担当、多一些为他人着想的心,那该多好呀!比如说,在环保方面,别光想着自己的发展,也要照顾到地球这个大家园;在和其他国家相处的时候,要真诚友好,别搞那些小动作。
读完这本书,我真的特别期待日本能够明白,富有的同时要有德,这样才能赢得世界的尊重和喜爱。
不然,就算再有钱,也只是让人表面敬畏,心里却不认同。
小伙伴们,你们说是不是这个理儿呀?。
加里·斯奈德与寒山诗
斯奈德其人 寒山诗简析 溯源“寒山热”Snyder,1930-) 20世纪美国著名诗人、 散文家、翻译家、 禅宗信徒、环保主义者、 BG代表人物之一。
生于旧金山,早年移居 到美国西北部,在他父母的 农场工作,1951毕业于里 德学院,获得文学和人 类学学位,后来进入加利福尼亚大学大学攻读东方语言文学, 并在此间参加垮掉派诗歌运动,此时他翻译的寒山诗对他产生 了很大影响,致使他东渡日本(1956—1968),出家为僧三年,
2021/4/1
加里·斯奈德 的寒山诗英译本无疑是最 成功也最广为流传的版本。 而作为最风行的寒山诗英译本译者, 他说,译寒山诗缘起于在1953年日本艺 展上看到的一幅寒山画像:“一个衣袍破烂、长发 飞扬、在风中大笑的人”——联系嬉皮们以长发赤足、 奇装异服以示对社会的反抗,桦冠木屐、布裘破敝的寒山引 起他们的共鸣也就不足为怪了。
3.译诗过程中——
语言风格上,斯奈德选择了以自由体译寒山诗。 省去原诗韵脚,并多处省去句首连接词和谓语动词,有时更用分词代替
谓语动词。同时,译诗频繁使用美国口语,缩略语亦是随处可见。 这无疑迎合了美国自新诗运动以来开创的开放自由与意象并置的诗学传
统和由此沿袭下来的读者的审美习惯:
2021/4/1
·创造性误读·
浅显易懂。或看似明白如话,实际上另有奥旨。寒山诗是中国古代诗国中的一枝奇 葩,寒山诗长期流传于禅宗丛林,宋以后受到诗人文士的喜爱 和摹拟,号称“寒山体”。 近代以来风靡欧美和日本,形成世界范围内的“寒山诗热”
2021/4/1
寒山詩
在佛教中,寒山传说为文殊菩萨的化身,与师傅丰干(弥陀), 拾德(普贤)并称为三圣。寒山生性洒脱,不为世俗所羁,其诗清 奇雅致又明白如话,展现心灵世界的宽广与自在。其抒发自己参禅的心 得体会的诗,空灵飘逸,剔透晶莹,把人带到一种毫无烟火气的玄妙境界。
一物落, 万物生
一物落,万物生作者:***来源:《作文与考试·初中版》2021年第10期鲸落海底,哺暗界众生十五年。
——加里·斯奈德一念山河成,一念百草生。
“那是这凡世间最温柔最高尚的一场赴死”,那深沉而清澈的碧蓝是对生命的最高礼赞。
洋流卷带万物,从世界的这头飘向那头。
鲸亦与之相随。
犹如行旅中的过客,它们淌过海峡,见过冰原。
它们鸣叫、闭眸、下潜,携带着微光,沉于这片星海。
生于海,长于海,归于海,隐于海。
我口中呢喃“鲸落”二字,不觉想起龚自珍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为了似锦繁花,不惜化身春泥。
一次花落,为的是下一树琼苞的盛放。
巨鲸一日落,万物十年生。
一次奉献,为的是深海千万生灵的生生不息。
沉寂在深不见底的黑暗海底,鲸鱼以骨肉养育生灵。
它们将己身所有,悉数奉还世界,给与世间绵延不绝的温柔,亘古不变的善意。
渡邊和子也曾言:“在哪里存生,就在哪里绽放,不要因为难过,就忘了散发芳香。
”有人便问:如此奉献,是否值得?答案是肯定的。
吕宝民制止歹匪,身中数刀;杜富国争先排雷,失去双眼双手;钟扬教授致力于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援藏16年,足迹遍布西藏最偏远最艰苦的地区。
吕宝民保住了他心中最可爱的人民,杜富国的身旁响起战友嘹亮的歌声,钟扬教授使他珍爱的藏波罗花绽放在高山砾石之间。
暗流之下,是一座被光明照亮的海底之城。
城中的每一滴水,都折射出亿万个辉煌的太阳。
我们无法延长生命之长度,却可改变其宽度;无法改变其本质,却可以丰富其内涵。
“拼尽老红一万点”,便也能“换将新绿百千重”。
2020年身着白衣、心有锦缎的逆行者,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才保得“山河无恙,人间皆安”;2019年为扑灭熊熊山火,献出年轻生命的消防员,将人民生命财产放在第一位,才换得万家安宁;2008年向倩、袁文婷、谭千秋等老师,以血肉之躯撑起一片生命的天空,才护住祖国栋梁……有人居庙堂,有人守边疆,同忧同行,才有太平。
他们,使黎明之金光不轻易掉入黑暗的口袋,他们,愿做鲁迅口中“会朽的草”,成为我们心中不败的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京都和东京的差异,斯奈德说:“我也曾经这样,相比东京我更喜欢京都。但现在我不这么认为了。我对多元的日本文化很感兴趣,东京也非常迷人——它是个重要的现代化大都市,非常繁忙,街道干净,犯罪率很低,公共交通发达,有很多文化场馆,建筑也很有意思,但我不知道这种状况能维持多久。”
参考文献
[1]高歌.生态诗人加里·斯奈德研究[D].厦门大学,2008
[6]陈小红.加里·斯奈德的生态文明观[J].求索,2006,(07)
0
斯奈德的日本之行
退学后的斯奈德四处打零工,1953年的冬季住在旧金山,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东方语言研究所学习中文和日文。除了语言听说读写课外,还跟日本老师千浦小畑学习毛笔书画。跟中国老师学习诗歌,并在老师陈世骧的指导下翻译了中国唐代诗人寒山的诗共24首。此次斯奈德去伯克利并不是为了获取学位,而是为去日本学习禅宗做准备 。在里德学院时,他就开始练习打坐。在去印第安大学之前,斯奈德在旧金山读了铃木大拙有关禅宗的英文著作,开始对日本的禅宗感兴趣。虽说印第安文化是斯奈德最先关注的,但他慢慢发现“期望对美国印第安文明进行的那种精神上的研究,对一个白人来说,并不可行。”禅宗是历经千年的宗教,是向每一个想要学习的人敞开,这正是斯奈德要寻找的东方智慧,因此开始学习日文和中文,并梦想去日本。
[2]陈小红.寻归荒野的诗人加里·斯奈德[J].当代外国文学,2004,(04)
[3]彭予.斯奈德:一位没有“垮掉”的垮掉派诗人[J].黄淮学刊(社会科学版),1990,(03)
[4]刘生.加里·斯奈德诗中的中国文化意蕴[J].外语教学,2001,(04)
[5]区鉷.加里·斯奈德面面观[J].外国文学评论,1994,(01)
谈起在京都的经历,斯奈德说:“我想起在京都时的一个故事。我不在禅修院居住时经常去我家附近一条小街上买菜,那里有很多说传统方言的老派京都人。我注意到,每次我买完东西,他们都会用京都方言说谢谢,而且会说好几遍。京都方言“谢谢”的发音是“orgeeni”,和标准日语不同。一次我只是买了些青菜,那个女人向我说了10次“orgeeni”。后来我给我的禅修师傅带了些茶叶,顺便问他:如果别人对你说很多很多遍谢谢,那谢谢还有意义吗?他听完就笑了,说:“不用担心。只要自己每回感谢别人的时候都是真心的,就足够了。”这是很好的一课。
1959年,斯奈德又到京都大德寺,作为小田雪窻的第一个外国弟子跟其学习,但这次并没有出家,而是以居士的身份潜心学习临济宗。斯奈德曾如下描述在大德寺的学习经历:每天盘腿打坐至少5小时,在打坐间歇,人人都要劳动----园艺、腌菜、砍柴、清理浴室、轮流做饭。每天至少与小田雪窻老师小参两次,在会见时,我们都要对事先指定的公案说出心得体会……睡眠时间很少,食物也不够,房间很简陋,而且没有暖气……。寺院的生活虽然艰苦,但对斯奈德来说算不得什么,因为比起母亲对其要求和大学期间的穷苦,这样的生活对斯奈德来说已经是很温和了。他认为“那种生活的美、精致与真正文明的品质是美国现代生活无法比拟的”,而且他认为禅宗的最终目的是通过这种清规戒律的生活来达到个体和整个宇宙的解放。据斯奈德的朋友菲利普·扬波斯基说,禅师们经常提到一种“禅宗病”,就是指有很多习禅的学生会陷入一种误区,在一知半解后就以为自己已经大彻大悟了。每遇到这样的情况,老师们大多选择切断与这些学生的交流。有些日本的学生会误入误区,但他们通常能改正过来,而几乎所有的西方学生会得这种“禅宗病”,他们“患病”后,经常要求导师给予肯定,但斯奈德却是个例外。由此可见,斯奈德习禅的态度是如此的端正和认真。
在日本学习一年后,为有时间感悟禅宗,同时也是为了赚一点钱,斯奈德找到了一份水手的工作,斯奈德跟随油轮到达美国。1958年,斯奈德在旧金山湾区待了九个月。第二年,诗集《砌石》出版,期间结识了一位女诗人乔安妮·凯格,一年后斯奈德与凯格结婚,在此段婚姻之前,斯奈德曾有过六个月的短暂婚姻,但与乔安妮·凯格的婚姻也仅维持了四年。
斯奈德回忆日本生活
斯奈德在接受中国记者采访时,曾这样讲述自己在日本的生活以及感受:我年轻的时候,很多禅宗经典都被翻译成日语,日本有很多禅修学堂,于是,1956年我到了京都,在日本临济宗的禅堂里和禅修老师、其他僧人一起研究公案。日本禅直接来源于唐朝的禅,它们使用的典籍都是一样的。禅宗之外,我也进行了很多佛学方面的研究,比如研读典籍——包括梵文佛教典籍,我能看懂一些基础的梵文词汇。梵文佛经强调佛教伦理中最重要的一戒,ahimsa——不杀生,非暴力 。甘地和马丁·路德·金就是ahimsa最著名的两位践行者。佛教倡导和平,尊重其他生命,这和美洲本土的一些观念非常接近。而基督教、犹太教和伊斯兰教同宗同源(都源于古犹太教),他们关心的是人而非其他生物。到任何地方之前都不该抱有想象,那是个坏毛病。你应该放空自己的想法,接受所到之处的本来面貌。当时的日本正努力从二战的创伤中恢复过来,到处都是贫穷和饥饿感悟,人们和寺院里的僧人一样清贫。日本是个人口拥挤的国家——虽然它们也有一些林地。我在日本接触到中国政治史和自然史,这时我意识到我对东亚最初的看法——东亚文化对自然的感受更为细腻敏感——实际上是错的。于是我又开始研究东亚环境史。我早该认识到这一点:宗教和一些灵性体验对强势政府完全没有影响力,就像基督教并没有修正欧洲,佛教也没有改善东亚。
加里·斯奈德的日本情结_感悟
时间:2011-06-25பைடு நூலகம்11:49:14 感悟 作者:秩名
论文导读::而是为去日本学习禅宗做准备。我对多元的日本文化很感兴趣。斯奈德的第一篇散文便是他登山的感悟。
论文关键词:禅宗,日本文化,感悟
斯奈德赴日本之前的生活
加里·斯奈德(GarySnyder)是20世纪美国著名诗人、散文家、翻译家、禅宗信徒、环保主义者、BG代表人物之一。1930年5月8日出生在加州旧金山的史丹福大学医院,赶上美国大萧条时期,斯奈德一家为度过拮据的生活,于1931年底迁到华盛顿州西雅图北部的莱克城,在那里全家以务农为生。生性勤奋的父亲在斯奈德十岁时便教其锯木、伐木等技术,让其从小就培养了很强的动手能力。斯奈德经常到农庄后面的树林中露宿,自己生火、做饭,一住就是一两天,与深林、山谷等亲密接触让斯奈德从小对自然界有着独特的兴趣,这在其文学作品和日后的生活轨迹中都有所体现。另一方面,母亲洛伊丝册希望斯奈德能够完成自己的愿望,即成为一名作家,于是母亲经常到图书馆借书给斯奈德读。父母不同的教育方式,反而让斯奈德兼备两种独特的理念:生活上简朴,精神上追求创作尤其是来自自然界灵感的创作。
1942年,斯奈德举家迁到俄勒冈州西北部的波特兰市,但斯奈德与大自然的特殊感情让其感到自己仍然属于童年的大山和深林。高中时期的几个暑假,他参加了基督教青年会的露营,便因此对露营、登山、旅游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故在他年少时期创作的诗歌主要来自于在大自然的亲身体会。1946年,斯奈德的第一篇散文便是他登山的感悟。1947年,在母亲的协助下,斯奈德申请到奖学金感悟,进入波特兰市一所私立大学-----里德学院,主修人类学和文学。大学期间,斯奈德一直追求对大山和荒野的学习研究,曾利用暑假出海、穿梭于城市和乡村、平原和高低之间,为自己的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在不断地创作和寻找素材的过程中,斯奈德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原本就对印第安文感兴趣的斯奈德,在美国著名人类学家博厄斯的影响下,常到美国民族局收集印第安人的诗歌和神话。在大学毕业时,写了一篇以印第安神话为研究主题的毕业论文,并于1979年出版成书。大学毕业后,斯奈德被印第安大学的研究所录取,但一个学期后,主动退学,他说:“我做了一个完全的、彻底的的抉择,刻意地背弃专攻人类学者的事业……并把自己松绑,去做一个诗人,在世界上或沉或浮。”
1961年12月,斯奈德与妻子凯格一同前往印度,在印度的5个月时间里,拜访了印度各地的大寺庙和修院,并且将自己的印度之行记录在《印度之旅》中。此书描写了印度人民的生活,并将其与日本人的生活作出比较。斯奈德在思想上一贯追求真实,曾在日本同志社大学教授英文的日本人金关佐夫说:“人们相信加里是一个真正的东方学者,其中一个原因是他从来不像他的前辈那样把东方和日本传奇化。……加里知道制度化的佛教下人们所有的软弱和堕落,然后再此基础上她在努力观察和评价我们的文化。当我鄙视一个黑夜中将墓地的边界石搬到远处感悟,从而扩张自己地盘的贪婪的牧师时,加里了解这一切,但仍然设法从这个人的启蒙教化中看到希望。”1964年,斯奈德与妻子凯格关系疏远,不久离婚。接着,斯奈德在伯克利分校教授创作课,并参加了佛教反越战的静坐示威。1965年,回到日本,诗集《砌石》加入了24首他译的寒山诗再版了。1967年,斯奈德短暂地返回美国,并参加了在金门公园举行的抵抗运动。此次再返日本,斯奈德更多地从佛教团体中走出来,而加入到日本的类似嬉皮的团体中去,并结识了友人榊七尾,此人是二战时期日本空军雷达分析师,战后游走日本各地,但坚持阅读和写作,了解林地的状况。斯奈德曾这样形容他的职业:“游荡的艺术家,还有,像梭罗一样,是全日本的山脉和河流的东方督察员。”通过对榊七尾的接触,斯奈德更多地了解了日本的传统文化,至今,二人都是很好的朋友。在向榊七尾学习期间,斯奈德认识了日裔美国女人,并与其在1967年结婚。二人于1969年回到美国,定居于加里福利亚北部山区。至此,斯奈德结束了在日本长达十几年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