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问题的经济学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食品安全问题的经济学分析

学生:左贺

指导老师:何平均

(湖南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长沙410128)

摘要:从经济学角度对现代食品质量安全问题进行了多层面分析,从其外在表现、特点、影响、发生机理到相关理论,初步建立了一个分析框架,从中得出的基本结论是,食品质量安全问题是现代生产和消费方式的产物,政府进行公共管理的目标应该是食品风险最小化。通过维护市场公正以及提供相关信息改变消费者点付意愿,将是发挥市场机制解决问题的最有效手段。

关键词:食品质量安全;市场机制;消费者支付意愿

近年来,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不断出现。国际上如BSE(疯牛病)、FMD(口蹄疫)、O —157病原菌中毒、二噁英;国内如瘦肉精、毒蔬菜、毒大米等。这些问题的发生与传播,不仅给人类的身体和健康带来重大损害或构成严重威胁。也给消费者和食品相关产业造成了十分巨大的经济损失。并且,现代传媒的放大机制以及由于技术标准、贸易纠纷和贸易壁垒等问题通过贸易体制的放大机制也使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可能被放大。显然,现在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已不仅仅是生物学、卫生检疫学方面的问题,更是包括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以及政治学所面临的问题。发达国家每年约有二分之一的人感染食源性疾病,而在发展中国家则更为严重。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已经成为各国政府以及国际社会在公共管理方面的重要课题。

在我国,总体上人们对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偏差。一是食品质量安全问题更多的被认为是生物学和卫生检疫学领域的问题,而引发该问题的经济机理及其特点还没有被充分认识到。与此相关,人们将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解决更多地寄托在政府及公共管理体系加强监督和管理上,而忽视了利用市场机制自身来解决问题的手段。二是管理阶层应对食品风险的政策与措施也因缺少系统性的指导而处于较为混乱的状态,管理实践的效果并不明显。如我国目前多部门各自为政的食品质量认证体制以及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分A级和AA级)、无公害食品、放心食品等存在互相交叉重叠的多种认证标志,不仅造成消费者混淆,也给生产者(农民)带来混乱。不同的研究机构或部门给他们灌输不同的概念,以至于在标准上无所适从。在食品质量

安全管理机构方面,我国尚未建立统一协调的专门机构,农业、环保、质监、卫生防疫等多个部门交叉管理,各行其是(新成立的国家食品药品监督局,是否能有效克服这些问题,尚存疑问)。三是在理论研究方面,无论是基础还是前沿领域的研究都与世界发达国家差距较大,而运用经济学对食品质量安全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成果在国内尚不多见。本文试图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思考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为其提供一个初步的分析框架,以期为该问题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一个阶梯。

1现代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外在表现及特点

1.1外在表现

从检验检疫学角度看,造成质量安全问题的食品污染有微生物污染、化学污染、放射性污染等。近年来,以工业“三废”、城市垃圾、农药化肥残留等为代表的化学性污染问题有加重趋势。从产业链角度看,食品污染的来源可划分为原料污染、加工过程污染、包装污染、运输和储存污染、销售污染。在国外,食品的流转过程被形象称为“田头一餐桌(farm-table)”。显然,产业链条越长、环节越多,发生食品污染的概率越大。从与人的行为关系上看,一是在现有技术条件下,行为人完全履行了法律与道德义务也无法避免的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如DDT、六六六(农药)、瘦肉精等曾经作为技术成果被广泛推广使用而导致安全问题的发生;二是在食品生产、制造过程中,行为人因利益驱动而在投人物的选择及用量上违背诚信道德而导致的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如使用违禁农药的残留、毒大米事件等。

从上述外在表现不难看出,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在不同程度上与人类改造自然和社会的经济活动相关。因此,只有通过经济学的分析才有可能从根本上把握其本质和发生机理。

1.2特点

现代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特点体现在与传统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比较中。以食物中毒为代表的、基于食品卫生管理缺陷的传统质量安全问题固然在一定范围内还广泛存在,但以农药和添加剂残留与转基因食品安全隐患问题为代表的、基于技术使用风险和食品供应体系复杂化而引起的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当今的主流。

首先,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内涵已经突破了食物中毒的范畴。食物中毒仅为“通过摄食而进入人体的有毒有害物质所造成的疾病”(即“食源性疾患”)的一部分,不能真实地反映因食物不卫生或不安全所造成的危害。因此,国际组织和发达国家已经很少使用“食物中毒”这个概念,而改用“食源性疾患”。我国目前还拿不出比较完整

的能客观反映我国食源性疾患情况的资料,一方面是人们的食品质量安全意识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对于某些食源性疾患(如轻微腹泻)持放任态度;另一方面,在制度环境的约束下,消费者因维权的成本太大(如取证、交涉成本)而只能“自认倒霉”,以至在卫生监督部门的统计中无法反映问题的严重程度。

其次,由单一食品源引发的危害范围越来越大。现代食品的生产供应已不限于一个企业、一个部门或一个国家,而是具有跨部门、跨地区、跨国界的商品经济属性。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的食品源发生污染都可能随着大范围流通而扩散至全国甚至全球。如2000年欧洲的二噁英事件,l500多个农场2周内从同一供应商处购买了被二噁英污染的饲料,以进食该饲料的动物为原料的加工食品几周内便发往了世界各地。另外,生活方式的城市化使食品调理的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收入的增加、生活节奏的加快使人们在家就餐的机会越来越少,而在外用餐或集中就餐使单一污染源造成集体食源性疾患爆发的可能性增大。我国近年来的食品中毒原因分析报告显示,发生食物中毒最多的场所为集体食堂和餐馆,1998年占中毒总人数的39%,1999年占42%。

再次,现代食品污染对人体影响的时间在延长。工业化农业造成的环境污染及各种残留、生物工程技术(如转基因)以及生产工程技术(如辐照、膨化)使得一些既存或潜在的有害物质或因素侵入人体后可能积累或潜伏相当长的时间,甚至传至后代才表现出临床症状或产生不易察觉的影响(如寿命缩短)。例如二噁英,其超常的物理化学特性,使得生物降解期需要几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美国1996年颁布的《食品质量保护法》(FQPA-1996)强调的基本点和准则是,对于农药残留物对健康的危害不再从单一农药在单一食品中的残留量来评估,而要计算全方位摄入的总残留量,并以此评估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程度。

2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发生的机理

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认为,现代食品质量安全问题是人类自身经济活动发展的必然结果。对此,我们可以作一个简单的推理:在农业尚未发达的阶段,食品的供应基本上全部由农户自己完成,从农业生产资料的供应(如农家肥、饲料等)到农畜产品的种植和饲养,再到简单农产品加工(如自己做豆腐)——没有农药化肥等各种化学污染,没有加工及运输等污染,没有各种工程技术的污染——家家户户自给自足(生产者与消费者合二为一),因此也没有受假冒伪劣产品侵害的可能。威胁食品质量安全的因素基本局限在微生物污染上,而这种风险通常是无法降低为零的。从这个意义上讲,食品质量安全作为一个社会及经济问题的存在,是随着食品经济体系的复杂化而产生,并随其发展而发展的,而食品经济体系的复杂化主要体现于食品供给方式和消费方式的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