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师范大学本科课程计划(化学学院)

合集下载

2011春季周数分配及共同课计划表(净月)

2011春季周数分配及共同课计划表(净月)
17
2
2.5
1
4
2*
1*
08级
210
19
17
2
1*
07级
229
17
6
1
1
经济
10级
148
19
17
2
2.5

1
2
09级
141
19
17
2
2.5
1
4
08级
143
19
17
2
07级
141
17
10
6
1
0
商学院
10级
141
19
17
2
2.5

1
2
09级
125
19
17
2
2.5
1
4
08级
123
19
172ຫໍສະໝຸດ 07级97179
7
1
0


10级
151
19
17
2
2.5

1
2
1
09级
164
19
17
2
2.5
1
4
08级
140
19
17
2
07级
185
17
7
7
1
0
音乐
10级
141
19
17
2
3

1
2
3
09级
154
19
17
2
3
1
4
2*
1*
08级
152
19

东北师范大学本科课程计划(计算机学院)

东北师范大学本科课程计划(计算机学院)

计算机学院本科课程计划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计划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社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等各方面协调发展的,具有崇高理想及敬业精神,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掌握科学思维方法和技术教育方法的高等教育及工程技术高级专门人才。

二、培养要求1.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热爱教育事业,为人师表。

2.能够比较系统、准确地掌握计算机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了解计算机学科的发展、应用和新技术。

3.具有熟练的程序设计能力、系统分析能力、系统设计与系统开发能力。

4.掌握教育的基础理论与方法、计算机教学的特点和方法,懂得教育教学规律;具有较强的文字、口头表达能力和教学组织管理能力,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创新精神。

5.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能流利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刊,使用外语进行专业学术交流和授课。

6.具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审美素养。

三、学制与修业年限标准学制4年,修业年限3-5年。

四、最低毕业学分与授予的学位本专业学生在学期间必须修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计划规定的152学分,其中通识教育课47学分,专业基础课25学分,专业主干课24学分,专业系列课28学分,专业实习和毕业论文10学分,其他为任意选修课学分。

符合毕业要求的学生,准予毕业,并发给毕业证书;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授予条例》和《东北师范大学本科学生学士学位授予细则》规定者,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五、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3.教师资格教育课参见“东北师范大学教师资格教育课程目录”。

4.任意选修课参见本专业专业系列课、学校通选课和其他学科专业的专业教育课目录。

六、副修专业和第二学位课程说明1.副修专业课程说明副修专业是根据学校的要求,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为学生拓宽知识面,增强适应性而提供的选择。

副修专业的课程为专业课程计划中的专业必修课,学生必须修满30学分,符合要求的学生,发给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副修证书。

2.第二学位课程说明为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第二学位课程。

选修课分类

选修课分类
德国文化地理
2

URB037
城市灾害与安全
2

环境科学
URB028
环境科学概论
2

URB029
环境伦理学
2

URB030
生态学基础
2

URB031
环境安全与健康
2

URB038
现代环境卫生学
2




艺术
MUS021
国际标准交谊舞
2

MUS022
中外音乐名著欣赏
2

ART021
外国美术史话
3

ART022
中国文学通论
2

LIT022
中外文学名著导读
2

LIT023
美学基础
2

MED025
传播学原理
2

MED026
广告学
3

MED027
广告设计基础
3

MED028
广播电视概论
2

MED029
视听语言
3

LIT024
中国诗歌艺术研究
2

LIT025
20世纪西方文学名著鉴赏
2

LIT026
中国古代民俗文化史
应用摄影及数字图像制作技术
2

PHS027
改变世界的物理学(文科)
2

PHS028
实用电子制作
2

PHS029
人文物理
2

化学
CHE021

化学师范生大一学习计划

化学师范生大一学习计划

化学师范生大一学习计划第一章总体规划化学师范生大一学习计划的制定,是为了适应化学师范生的特殊需求,为学生提供一个系统全面的学习安排,使其能够在大学化学课程中获得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为将来的教学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大一学年中,学生将接触到一系列基础化学课程,同时也需要拓展自己的视野,增强自己的综合素质。

因此,大一学年的学习计划应该包括基础课程学习、实验室工作、科研活动等方面的安排,使学生在多方面得到锻炼和提高。

第二章基础课程学习1.化学基础理论大一学年,化学师范生将学习化学基础理论课程,包括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等。

这些课程是学生建立化学知识框架的基础,对于将来的教学和深造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学生需要认真对待这些课程,理解其中的理论知识,积累化学反应方程式,熟练运用常见的化学计算方法。

2.化学实验课在化学实验课学习中,学生将学习化学实验基础知识,包括实验原理、实验操作技巧、实验安全等方面的知识。

实验课程是化学师范生们的实践基础课程,通过实验操作,学生能够加深对于化学知识的理解,锻炼实验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实验操作的严谨态度和观察数据的准确性。

第三章科研活动1.科技论文写作学生需要学会科研论文写作的基本方法,包括文献查找、实验设计、数据处理、结果分析等技能。

这些知识将为学生将来的科研活动做好充分准备。

2.科研实践大一学年的化学师范生应该有机会参与科研实践活动,这既可以锻炼学生的科研能力,又能够让学生了解科研工作的流程和要求。

在科研实践中,学生将有机会接触化学实验中的新技术和方法,了解化学实验室的运作方式。

第四章综合素质提升1.英语学习英语是国际化发展的必备技能,也是从事科学研究的必备技能。

因此,化学师范生应该注重英语学习,提高自己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积累化学英语词汇和表达方式,培养查找英文文献和写作英文论文的能力。

2.科学素养培养学生需要注重科学素养的培养,这包括对科学问题的思考能力、对科学知识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对科学伦理和科学方法的了解。

东北师范大学本科课程计划

东北师范大学本科课程计划

东北师范大学本科课程计划计算机科学与信息技术学院本科课程计划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计划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计划一、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具有坚实的数理基础、扎实的计算机专业基本理论和知识,熟悉计算机系统与应用环境,掌握计算机系统分析、设计和开发的基本方法,初步具备计算机科学理论研究以及从事计算机前沿技术研发的复合型人才。

二、培养要求1.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逐步树立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而奋斗的责任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情操,遵纪守法,立志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熟悉掌本专业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扎实的数理基础和计算机专业基本理论和知识,掌握计算机系统的分析和设计的基本方法;具有研究与开发计算机软硬件的基本能力。

3.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以及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具有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自我拓展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具有合作共事、协同工作的能力和竞争能力;了解与计算机有关的法规;具有良好的社会道德和职业道德。

4.熟练使用本国语和至少一门外语有效表达、阐述和交流自己的思想。

5. 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锻标准,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身心健康。

三、学制与修业年限标准学制为4年,修业年限3-6年。

四、最低毕业学分和授予的学位本专业学生在学期间最低修满155学分。

其中,通识教育课程最低修满48学分(通识教育必修课程38学分,通识教育选修课程最低选修10学分);专业教育课程最低修满84学分(专业教育基础课程24学分,专业教育主干课程41学分,专业教育系列课程最低选修19学分);生涯规划课程最低修满19学分;毕业论文4学分。

符合毕业要求者,准予毕业,颁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证书。

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授予条例》及《东北师范大学本科学生学士学位授予细则》的规定者,授理学学士学位。

五、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本专业课程主要由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生涯规划课程构成,具体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请见下表。

东北师范大学本科生教育总则

东北师范大学本科生教育总则

东北师范大学本科生教育第一章总则第一条贯彻“宽口径、厚基础、精专业、多出路”的培养思路,保证和促进我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适应新世纪经济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满足学生自主学习与个性化发展的需要,我校在本科教育阶段全面实行学分制教学管理。

为保证学分制教学管理的顺利实施,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学分制是以学分为计量单位衡量学生学习状况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

学生取得学校规定的毕业学分要求即可毕业。

为此,学校规定以四年为标准本科学制,并以此制定课程计划。

但学生的实际修业年限,可根据其获得学分的不同情况在3至6年内浮动。

无论提前或延迟毕业,颁发毕业证书时均填写标准学制年限。

6年期满,仍未修满课程计划规定的毕业学分者,作结业或肄业处理。

第三条在学分制下,学生可以根据课程计划的基本要求和自身的学习情况自主选择修读的课程,可以自主选择授课教师(限于开设平行课堂的课程),自主安排学习进程。

所有学生均可以修读副修专业或第二学位课程。

部分优秀学生还允许转专业。

第四条学校实行每学年三学期制,即“两长一短”三个学期。

长学期为19周,考试2周;短学期一般为3—4周。

第二章课程结构与学分分布第五条学校对各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提出统一要求,各学院根据学校的统一要求,结合各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制定出各专业的课程计划,并报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审批。

第六条学校构建“模块化、多样化、网状多向”的课程体系,方便学生自主选课。

学校本科课程体系由通识教育课、专业教育课、教师资格教育课和任意选修课四大模块构成。

其中,教师资格教育课是为准备从事教师职业的学生提供的一个课程模块。

学校各专业课程计划中的所有课程均可以分为必修和选修两大类。

必修课是指依据本专业的培养要求,规定学生必须修读的课程。

选修课分为限定性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两类,限定性选修课是指按照课程计划规定,学生必须从若干门(模块)课程中选修一定数量的课程(模块);任意选修课是指学生在修满课程计划中规定的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学分要求之外修读的所有课程,课程计划中只作学分规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任意选修。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课程计划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课程计划

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课程计划一、培养目标教育技术学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教育技术学基本理论、能够进行各级各类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开展数字媒体研究及开发技术、从事教育软件工程和进行现代远程教育的综合性人才。

学生经过本科阶段学习应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科学素质、工程素质,具有获取知识的能力、媒体设计与开发能力、媒体应用与评价能力、创新能力、教育技术研究能力、教学系统使用、维护与管理能力、教学系统设计能力。

学生毕业后主要成为如下领域的专门人才:1.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技术及相关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及教育媒体的使用、维护和教学软件开发方面的专门人才;2.教学媒体和教学系统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的教育技术学科高级专门人才;3.在IT教育领域从事软件开发、网站维护、网页设计、制作及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4.在政府和其他部门从事教育信息化和终身教育所需要的信息技术专门人才;5.在媒体传播系统从事各类节目编导、制作、维护等专业人员。

二、培养要求根据国际上高等教育的发展的现状及趋势,结合我国教育技术学专业发展的实际和我校专业建设的总体目标,现将我校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划分为以下三组:1.基础研究型人才,主要从事教育技术基本理论的研究,通过本类人才的培养,为教育技术学专业硕士生的学习奠定基础。

2.应用研究型人才,培养将教育技术理论、实践与研究成果应用于教育及其它相关领域的人才。

3.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将本专业所学到的各种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媒体与软件的设计、使用技术、教学设计及绩效技术等)应用于社会各行业中的专门人才。

三、学制与修业年限本专业标准学制4年,修业年限3-5年。

四、最低毕业学分和授予的学位最低毕业学分为150学分,其中通识教育课50学分,专业基础课20学分,专业主干课21学分,专业系列课28学分,专业实习和毕业论文10学分,其它为任意选修课学分。

符合毕业要求,准予毕业,发给毕业证书;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授予条例》和《东北师范大学本科学生学士学位授予细则》规定者,授予理学学士学位或教育学学士学位。

部属6所师范大学化学专业本科课程设置分析

部属6所师范大学化学专业本科课程设置分析

部属6所师范大学化学专业本科课程设置分析
周仕东;王梅;姚丹丹
【期刊名称】《化学教育》
【年(卷),期】2014(035)020
【摘要】从课程类型的学分分布、专业教育课程设置以及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等多个维度对6所部属师范大学化学专业本科(师范)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进行统计,并根据统计结果进行了讨论,希望对高师院校课程改革有借鉴意义.
【总页数】5页(P8-12)
【作者】周仕东;王梅;姚丹丹
【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化学学院吉林长春130024;东北师范大学化学学院吉林长春130024;长春市实验中学吉林长春1300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首届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意向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全国6所部属师范大学免费师范毕业生的调查 [J], 付义朝;付卫东
2.如何让免费师范生下基层就业——基于部属与地方师范院校免费师范生就业政策的比较分析 [J], 李新
3.《科技论文写作》在化学类专业本科生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以广西师范大学化学与药学学院为例 [J], 胡焕成;张战运;陈自卢;梁宇宁
4.基于满意度调查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课程设置分析——以新疆师范大学为例[J], 胡炯梅;玛依拉·艾杰
5.整合取向:社会工作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本土化探索——基于南宁师范大学的案例研究 [J], 罗永仕;徐远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东北师范大学本科课程打算(化学学院)

东北师范大学本科课程打算(化学学院)

化学学院本科课程计划化学专业课程打算(师范类)一、培育目标面向社会进展和基础教育进展的需要,以增强基础,拓宽知识面、提高综合素养为原那么,引导和增进学生成为有见地、有能力、有责任感的自主学习者,培育学生成为有理想、有理想、德智体美全面进展,基础扎实且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养、专业化中学化学教师,为其成为教育家奠定坚实基础。

二、培育要求1.拥有作为合格公民的大体意识和道德素养,乐于从教。

2.具有扎实的化学专业基础知识、理论及技术,同时具有广博的知识和开阔的视野。

3.确立现代教育观念并养成专业精神,把握有关教育的大体知识、理论和技术,具有教育实践能力和教育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具有开展教育研究的能力。

4.具有集体合作和组织和谐能力。

5.具有利用至少一门外语有效地表达和交流思想的能力。

6.拥有熟练运用多种手腕和方式获取、说明、评估、治理、利用信息的能力。

7.拥有健康意识,把握增进身心健康的手腕与方式,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养。

三、学制与修业年限标准学制为4年,修业年限3-6年。

四、最低毕业学分和授予的学位本专业学生在学期间最低修满151学分。

其中,通识教育课程最低修满50学分(通识教育必修课程40学分,通识教育选修课程最低选修10学分);专业教育课程最低修满72学分(专业教育基础课程32学分,专业教育骨干课程25学分,专业教育系列课程最低选修15学分);教师职业教育课程最低修满25学分;毕业论文4学分。

符合毕业要求者,准予毕业,颁发化学专业毕业证书。

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授予条例》和《东北师范大学本科学生学士学位授予细那么》的规定者,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五、课程设置及学分分派本专业课程要紧由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教师职业教育课程和毕业论文组成,课程设1.通识教育课程通识教育课程最低修满50学分。

其中,通识教育必修课程40学分,通识教育选修课程最低选修10学分。

2.专业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最低修满72学分。

无机化学课程方案

无机化学课程方案

环境学院本科教学大纲2013年秋目录环境科学专业 (5)《无机及分析化学(无机化学)》课程方案 (5)《无机及分析化学(分析化学)》课程方案 (10)《有机化学》课程方案 (14)《物理化学》课程方案 (19)《自然地理学基础》课程方案 (24)《环境学》课程方案 (29)《生态学导论》课程方案 (35)《环境监测》课程方案 (39)《环境监测实验》课程方案 (43)《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方案 (47)《环境工程学》课程方案 (53)《环境工程实验》课程教学方案 (57)《环境化学》课程方案 (61)《环境化学实验》课程方案 (65)《区域环境规划》课程方案 (69)《环境管理学》课程方案 (74)《环境科学专业综合实习》教学大纲 (78)吉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实习 (83)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和龙湾自然保护区的实习 (83)长春市污水处理厂、净水厂参观实习 (85)吉林省气象台、地震局实习 (87)河流及人工湖库水环境功能实习 (87)《产业生态学》课程方案 (89)《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方案 (94)《工程制图》课程方案 (98)《固体废物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方案 (102)《化工原理》课程方案 (105)《环境法规》课程方案 (108)《环境法学》课程方案 (112)《环境教育》课程方案 (115)《环境经济学》课程方案 (119)《环境水力学》课程方案 (128)《环境微生物》课程方案 (132)《环境信息系统》课程方案 (136)《环境遥感》课程方案 (140)《环境医学》课程方案 (143)《环境仪器分析》课程方案 (147)《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课程方案 (151)《环境灾害学》课程方案 (155)《环境政策分析》课程方案 (160)《景观生态学》课程方案 (165)《绿色化学》课程方案 (170)《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课程方案 (174)《生态毒理学》课程方案 (179)《生物化学》课程方案 (183)《生物统计学》课程方案 (188)《室内环境学》课程方案 (193)《水环境数学模型》课程方案 (198)《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方案 (203)《污染控制化学》课程方案 (208)《噪声污染与控制》课程方案 (212)《生态工程学》课程方案 (216)生态学专业 (222)《无机及分析化学(无机化学)》课程方案 (222)《有机化学》课程方案 (227)《无机及分析化学(分析化学)》课程方案 (232)《普通生物学(动物)》课程方案 (236)《普通生物学(植物)》课程方案 (242)《自然地理学基础》课程方案 (247)《环境学》课程方案 (252)《生态学导论》课程方案 (258)《种群与群落生态学》课程方案 (262)《景观生态学》课程方案 (268)《环境微生物学》课程方案 (273)《生物化学》课程方案 (277)《进化生物学》课程方案 (286)《生物统计学》课程方案 (290)《分子生态学》课程方案 (295)《污染物评定方法》课程方案 (299)《动物生态学》课程方案 (303)《水生生物学》课程方案 (307)《生理生态学(植物)》课程方案 (310)《生理生态学(动物)》课程方案 (314)《生态遗传学》课程方案 (320)《土壤学》课程方案 (322)《生态监测与评价》课程方案 (326)《环境遥感》课程方案 (331)《生态工程学》课程方案 (334)《环境工程学》课程方案 (340)《环境监测》课程方案 (344)《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方案 (348)《城市生态学》课程方案 (354)《人类生态学》课程方案 (359)《保护生物学》课程方案 (364)《产业生态学》课程方案 (369)《生态经济学》课程方案 (374)《环境信息系统》课程方案 (378)《全球生态学》课程方案 (382)环境科学专业《无机及分析化学(无机化学)》课程方案课程编码CHY361 课程名称: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英文名称:Inorganic Chemistry 预修课程:无一、课程设计1、课程性质(属性以及相邻、相近课程间的关系)无机化学是环境科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教育基础课程,3学分,共68学时,其中20学时为实验课。

应用化学专业本科课程设置 - 江南大学图书馆与档案馆

应用化学专业本科课程设置 - 江南大学图书馆与档案馆

新增专业设置情况调研(三)应用化学专业江南大学图书馆2006年12月本次调研以教育部直属211高校中的44所大学(下附详细名单)的网站内容为基础,对应用化学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计划等情况进行了调查与总结,由于各学校网站设立的内容各不相同,有的详尽,有的粗略,所以专业课程设置的调研主要围绕几个设立比较详细的院校进行的。

44所教育部直属211高校名单上述44所高校中共有以下26所(包括江南大学)开设了应用化学专业,此次调研根据应用化学专业所在各个高校的院系、专业方向、主要课程进行了以下总结(见下表),并列出相关大学教学计划。

由于各学校院系提供的信息详略有别,所以下表中有的学校列出了详尽的介绍;有的学校没有提供某项目的情况介绍,则下表中用“未列”描述了此种状况。

应用化学专业——高校情况调研表在设立了应用化学专业的26所高校中,以下4所高校列出了详细的本科教学计划及课程设置的相关信息,下表为这4所院校开设的相关课程。

应用化学本科生课程设置表实例1: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应用化学系本科生主要课程:说明:总学分:140全校公共必修课30学分,专业必修60学分,合计90学分,占总学分64.3%;通选课16学分,专业选修28学分(从以上所开选修课中选),选修课合计44学分,占总学分31.4%;毕业论文6学分,占总学分4.3%;应用化学专业选课指导方案:应用化学基础,应用化学专题,生命化学基础,综合化学实验,物理化学Ⅱ.实例2:复旦大学——化学系2006(春季)课程表化学系化学、应用化学专业 2003级填表日期 2005 年 11 月2006(春季)课程表化学系化学、应用化学专业 2004级填表日期 2005 年 11 月2006(春季)课程表化学系化学、应用化学专业 2005级填表日期 2005 年 11 月2006(春季)课程表化学系化学专业 2005级基地班填表日期 2005 年 11 月实例3:湖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应用化学(含制药)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应用化学专业: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坚实的数、理、化基本理论知识,良好的科学素质,敏锐的分析思辨能力,熟练的化学研究与应用技能,能从事应用电化学和材料表面工程领域或制药和精细化工领域的教学、科研和生产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

化学类专业及院校介绍

化学类专业及院校介绍

化学类专业及院校介绍1.化学主干学科:化学主要课程: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含仪器分析)、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含结构化学)、化学工程基础等。

包括生产实习、毕业论文等,一般安排10~20周。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化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在化学及与化学相关的科学技术和其它领域从事科研、教学、技术及相关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化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与方法,受到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的训练,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应用研究及科技管理的能力。

就业方向1.掌握数学、物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2.掌握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含仪器分析)、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含结构化学)及化学工程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实验技能;3.了解相近专业的一般原理和知识;4.了解国家关于科学研究、化学相关产业的政策,国内外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法律法规;5.了解化学某些领域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以及化学相关产业发展状况:6.掌握中外文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创造实验条件,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开设院校[北京]清华大学[广东]中山大学[上海]复旦大学[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河南]郑州大学[吉林]吉林大学[江苏]苏州大学[天津]南开大学[湖南]湖南大学[重庆]西南大学[山东]中国海洋大学[四川]成都理工大学[山东]青岛科技大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广东]广州大学[北京]中国农业大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甘肃]兰州大学[陕西]西北大学[河北]河北大学[辽宁]辽宁大学[安徽]安徽大学[四川]西南石油大学[辽宁]大连大学[河南]河南大学[北京]中央民族大学[江苏]扬州大学[天津]天津师范大学[四川]四川师范大学[广东]华南师范大学[湖北]华中师范大学[浙江]宁波大学[湖南]湘潭大学[山东]山东师范大学[江苏]南京工业大学[江苏]江苏大学[湖南]湖南师范大学[上海]上海师范大学[江苏]南京师范大学[云南]云南大学[广西]广西大学[黑龙江]黑龙江大学[吉林]东北师范大学[浙江]浙江师范大学[陕西]陕西师范大学[新疆]石河子大学[陕西]陕西科技大学[黑龙江]东北林业大学[浙江]杭州师范大学2.应用化学主干学科:化学主要课程: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含仪器分析)、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含结构化学)、化学工程基础及化工制图。

东北师范大学师范专业学生培养方案

东北师范大学师范专业学生培养方案

东北师范大学师范专业学生培养方案为落实国务院《关于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实行)的通知》[国办发〔2007〕34号]文件精神与温家宝总理视察我校的指示精神,为培养出优秀的基础教育师资,引导学生乐于从教、终身从教,特制定师范专业学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与培养思路东北师范大学师范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是:引导和促进学生成为有见识、有能力、有责任感的自主学习者,培养其成为有理想、有抱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扎实且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中学教师,为其成为教育家奠定坚实基础。

具体地说,要培养我们的学生,具有“高尚的师德修养、扎实的专业知识、高超的教育技能、宽阔的学术视野、先进的教育理念、独立的研究能力”。

为实现师范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学校确定了“宽口径、厚基础、精专业、强能力”的培养思路。

二、课程体系东北师范大学坚持“专业教育与教师职业教育高度融合”的师范大学模式。

师范专业的课程体系由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教师职业教育课程三大模块构成。

三大模块课程相互交叉,三类教育课程相互融合,将教师教育贯穿于整个培养过程中。

(一)通识教育课程(50学分)通识教育课程是专业教育课程与职业教育课程的基础。

其目的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公民教育,使学生了解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艺术等方面的基本思想,形成学科知识的整体观念,促进不同学科知识及其思维方式的互动与迁移;使学生具备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为学生终身学习与全面发展、为学生未来从事教师职业奠定必要的基础。

根据我校师范生培养目标和通识教育课程目标,学校规划通识教育课程由必修课(以下称“通修课”)和选修课(以下称“通选课”)组成。

通修课学分约占4/5(40学分左右),通选课学分约占1/5(10学分左右)。

通修课由思想政治理论课、健康体育与国防教育课、交流与表达课、数学与信息技术课四大类课程组成。

思想政治理论课、健康体育与国防教育课参照教育部的有关规定执行。

李阳光-东北师范大学化学学院

李阳光-东北师范大学化学学院
33
博士
副教授
多酸化学光电催化
王永慧
43
博士
副教授
多酸化学多酸合成
主要学术兼职
吉林省化学会第十届理事会副秘书长
吉林省化学会第十届理事会无机化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化学会会员
二、学科建设
履职情况
应聘时承诺的学科梯队建设目标:
完善学科梯队建设,引进学科领军人才,增强团队科研影响力,加强青年骨干国际合作交流,并培养青年学术骨干。
第七届中西部无机化学与化工学术会议
2017/4/28-30
西安
特邀报告
3
第七届全国物理无机化学学术会议
2016/5/6-9
北京
第十四届固态化学与无机合成学术会议
2016/9/27-29
天津
第六届全国多酸化学学术会议
2015/9/18-20
大连
平台基地建设
聘期内新增的学科平台名称
层次或等级
时间
本人作用
聘期内已实现的学科梯队建设目标,有何标志性成果:
1.协助学院引进国家杰青长江广山团队加盟无机化学学科,壮大研究队伍;
2.协助学院引进外专千人松伟丰教授研究团队加盟无机化学学科;
3.引进臧宏瑛博士,2014年被评为吉林省长白山学者特聘教授臧宏瑛博士;
4.聘请英国格拉斯哥大学龙德良博士成为吉林省长白山学者讲座教授;
成立无机化学教学团队,获得吉林省无机化学精品课建设项目;
成立理科大类平台课程化学概论教学团队,建设BB平台,建设教考分离题库,规划并出版《化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教材,协助出版《普通化学实验》新版教材。
培养方案制定情况
协助学院完成《化学本科课程计划》新方案修订。
人才培养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学院
本科课程计划
化学专业课程计划(师范类)
一、培养目标
面向社会发展和基础教育发展的需要,以加强基础,拓宽知识面、提高综合素质为原则,引导和促进学生成为有见识、有能力、有责任感的自主学习者,培养学生成为有理想、有抱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扎实且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专业化中学化学教师,为其成为教育家奠定坚实基础。

二、培养要求
1.拥有作为合格公民的基本意识和道德素养,乐于从教。

2.具有扎实的化学专业基础知识、理论及技能,同时具有广博的知识和开阔的视野。

3.确立现代教育观念并养成专业精神,掌握有关教育的基本知识、理论和技能,具有教育实践能力以及教育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具有开展教育研究的能力。

4.具备集体合作和组织协调能力。

5.具有使用至少一门外语有效地表达和交流思想的能力。

6.拥有熟练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获取、解释、评估、管理、利用信息的能力。

7.拥有健康意识,掌握增进身心健康的手段与方法,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学制与修业年限
标准学制为4年,修业年限3-6年。

四、最低毕业学分和授予的学位
本专业学生在学期间最低修满151学分。

其中,通识教育课程最低修满50学分(通识教育必修课程40学分,通识教育选修课程最低选修10学分);专业教育课程最低修满72学分(专业教育基础课程32学分,专业教育主干课程25学分,专业教育系列课程最低选修15学分);教师职业教育课程最低修满25学分;毕业论文4学分。

符合毕业要求者,准予毕业,颁发化学专业毕业证书。

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授予条例》和《东北师范大学本科学生学士学位授予细则》的规定者,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五、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
本专业课程主要由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教师职业教育课程和毕业论文构成,课程设
1.通识教育课程
通识教育课程最低修满50学分。

其中,通识教育必修课程40学分,通识教育选修课程最低选修10学分。

2.专业教育课程
专业教育课程最低修满72学分。

其中,专业教育基础课程32学分,专业教育主干课程25学分,专业教育系列课程最低选修15学分。

注:“HXY472创新实践课”是指学生在校期间参加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等课余科研活动,并取得一定的成果,经学院教务委员会认定,记入学习课程2学分。

3.教师职业教育课程
教师职业教育课程最低为25学分,其中,教师职业教育课程必修部分为22学分,教师职业教
4.毕业论文
化学专业课程计划(普通类)
一、培养目标
面向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加强基础,拓宽知识面、提高综合素质为原则,引导和促进学生成为有见识、有能力、有责任感的自主学习者,培养学生成为有理想、有抱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扎实且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化学专业人才。

二、培养要求
1.拥有作为合格公民的基本意识和道德素养。

2.具有扎实的化学专业基础知识、理论及技能,同时具有广博的知识和开阔的视野。

3.具有运用化学专业知识和实验技能进行实验设计与操作,以及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4.具有使用至少一门外语有效地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5.拥有科学的思维方式,具备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解决问题,特别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6.拥有熟练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获取、解释、评估、管理、利用信息的能力。

7.拥有健康意识,掌握增进身心健康的手段与方法,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学制与修业年限
标准学制为4年,修业年限3-6年。

四、最低毕业学分和授予的学位
本专业学生在学期间最低修满150学分。

其中,通识教育课程最低修满50学分(通识教育必修课程40学分,通识教育选修课程最低选修10学分);专业教育课程最低修满72学分(专业教育基础课程32学分,专业教育主干课程25学分,专业教育系列课程最低选修15学分);生涯规划课程最低修满20学分;毕业论文8学分。

符合毕业要求者,准予毕业,颁发化学专业毕业证书。

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授予条例》及《东北师范大学本科学生学士学位授予细则》的规定者,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五、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
本专业课程主要由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生涯规划课程和毕业论文构成,课程
通识教育课程最低为50学分。

其中,通识教育必修课程为40学分,通识教育选修课程
2.专业教育课程
专业教育课程最低修满72学分,其中,专业教育基础课程32学分,专业教育主干课程
注:“HXY472创新实践课”是指学生在校期间参加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等课余科研活动,并取得一定的成果,经学院教务委员会认定,记入学习课程2学分。

3.生涯规划课程
生涯规划课程最低修满20学分。

生涯规划课程是学生在学校开设的课程中根据自身发展需要而选择的课程。

学生可选修学校通识教育选修课程、教师职业教育课程、本专业的专业教育系列课程及其他专业的专业教育课程。

4.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为必修课程,8学分。

六、副修专业和第二学位课程说明
1.副修专业课程说明
副修专业是根据学校的要求,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为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强适应性而提供的选择。

化学副修专业的课程为本专业课程计划中的专业教育基础课程和少部分专业教育主干课程,学生必须修满规定课程的35学分。

符合要求的学生,发给化学专业副修证书。

2.第二学位课程说明
为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第二学位课程。

化学第二学位开设的课程为本专业课程计划中的专业教育基础课程和大部分专业教育主干课程,学生必须修满规定课程52学分。

符合条件的学生,发给化学专业第二学位证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