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原理 马工程0导论
美学原理 马工程第01章 审美的本质
• 3.自由形式不能如工具积淀说所片面归结的,视为规律与目的相统一的衍生物 积淀的结果,也是积极协调、整合统一规律与目的的实践性中介功能机制。
二、审美本质及其逻辑
• 4.审美作为自由形式,其本源形态乃是以劳动为原型的人类实践活动中介方式, 原初的审美其实就是人感受到超越实用性的自由的生活方式。
三、作为元价值的真善美及其对立面的假恶丑
• 作为人类核心与基础形态的劳动不仅包含着人类三种基本活动的关系结构,同 时也包含了人类三种元价值关系体系:
性质
认知
审美
功利
内容
规律
中介并超越
目的
状态
理(知)性
情感
意志
学科
科学
美学
伦理学
元价值
真
美
善
三、作为元价值的真善美及其对立面的假恶丑
• 美是真与善相统一的自由形式。美并非物质实体,而是超越性中介真与善所 构成的现实世界、使之趋向自由的意境。
• 1.选取生活与艺术欣赏各一例,结合自己的审美体会说明,现实活动中体验 性审美与艺术品欣赏各有何特性?
• 2.为什么说审美既是劳动的产物又是劳动的功能机制? • 3.简述审美从劳动中独立的过程。 • 4.美与真善的关系及其现代意义是什么?
二、审美本质及其逻辑
• 审美的普遍必然性根源于审美内在于劳动所代表的实践活动的普遍必然关系。 • 就根源言,审美的本质是规律与目的相统一活动所产生的自由形式; • 就功能言,审美的本质是能动协调规律与目的的自由活动方式; • 就价值言,审美的本质是人的自由本质的对象化理想。
第七章艺术美李 美学原理 马工程课件
PPT学习交流
7
PPT学习交流
图3 .铜车马
8
一、“美的艺术”与艺术独立的现代性
• 2.艺术独立的现代性 • 艺术的自主性萌生了艺术独立的总体要求,艺术的自律则在自主性
的要求下演绎了艺术独立的现实步骤,而艺术自身的合法化就是艺 术独立的最终结果。 • 在艺术自主性原则指导下,主体视野由“向外” 转移到“向内”,主体这 样的视野转移更有利于保证艺术独立,使艺术中美的本质得到更加 稳定而持久的表达。
• 1.审美理想的形象塑造 • 审美理想是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的追求目标,需要借助具象手段传达
才能得到适宜的表现。因此,艺术美在表现审美理想时擅长于对审 美理想的赋形,主体通过形象塑造来把握艺术美中审美理想的存在。 形象成为沟通理想与现实的桥梁,艺术美通过形象来表现审美理想。
PPT学习交流
19
三、艺术美作为审美理想的表现
PPT学习交流
20
图9. 《在蒙娜丽莎的脸上画上胡 须》,马塞尔·杜尚 (Marcel Ducham体的核心人物。
一、“美的艺术”与艺术独立的现代性
• 1.艺术独立的历史溯源 • 艺术诞生之初往往被当作精神工具,人们更加看重其功效性,首先
是原始观念的传达,其次是身份地位的象征。主体审美眼光被实用 性所遮蔽,审美意识淡薄。 • 现代性契机使得艺术独立的合法性成为现实,艺术的审美价值伴随 现代性主体意识的成熟而确立,独立之后的艺术整体上表现出审美 化转向,形成“美的艺术”。
PPT学习交流
11
二、艺术美作为社会美与自然美的完美再现
• 1.艺术美作为社会美的完美再现 • 社会生活是人类审美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美是与主体生活息息相
关的美感形式,也是艺术再现的重要阵地,社会美与艺术美关系密 切,社会美深刻的、原初的内容通常会转化为艺术审美的主题。 • 社会美针对社会生活展开,主要关注人类社会的审美建构问题,侧 重于主体改造世界、构建社会时美的本质显现。
美学知识点整理马工程
一、导论(一)美是什么,我们为何要谈美1.美是数的和谐(毕达哥拉斯学派)美是理念(柏拉图)美是无目的的和目的性(康德)2.“无论在哪个年代,人类都要在饱食暖衣、高官厚禄等等之外,别有较高尚、较纯洁的企求。
”只具有实际生活的知识远远不够,我们还要有人生的智慧,美学与人生息息相关。
朱光潜:我坚信情感比理智重要,要洗刷人心,并非几句道德家言所可了事,一定要从‘怡情养性’做起,一定要于饱食暖衣、高官厚禄等等之外,别有较高尚、较纯洁的企求。
要求人心净化,先要求人心美化。
(二)美学的历史1.美学学科美学:1750年,德国哲学家亚历山大·戈特利布·鲍姆嘉通首次提出使用,鲍氏也因此被称为“美学之父”。
注意区分美学思维和美学学科。
虽然美学学科十八世纪才产生,但是人类的美学思维早在史前就逐渐开始并延续至今。
2.美学思维美学思维是欣赏、选择和创造美的感性思维能力。
从史前时期人类的一些审美活动(如山顶洞人把打磨得形状相近的珠子串在一起)可知,人类的美学思维源远流长。
3.西方美学柏拉图是第一个从哲学思辨的高度探讨美学问题的哲学家。
4.中国美学●中国古典美学:依托中国古代文化的主干儒释道●“美学在中国”:晚清以来中国引进的、作为近现代学科的美学●“中国美学”建设:基于中国传统美学思维与民族地域审美经验、自觉区别西方的“中国美学”建设。
●20世纪中国两次美学热潮50年代到60年代美学大讨论:美的本质(美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美是在物还是在心)80年代美学热:作为当时文化热的一部分,不仅讨论美的本质问题,讨论问题比较分散。
(三)美学研究的对象1.若干观点:艺术:艺术只有作为审美形态才进入美学的研究范围,艺术系统中的非审美因素并非美学的研究对象。
美:一个多义的“美”不宜作为美学研究对象的范畴术语。
●审美经验:“审美经验”只有作为涵括审美意识与审美对象的“审美活动经验”才是美学的研究对象。
2.美学是研究审美活动的学科审美活动:审美对象、审美意识美学对象的范围:社会生活中的审美:社会美自然环境中的审美:自然美艺术形态的审美:艺术美审美教育与修养:美育审美范畴:崇高、悲剧、喜剧、优美、丑(四)美学的学科特性1.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自然科学研究自然客体,社会科学研究社会客体,人文科学研究主体性的人2.美学是一门理论学科:美学具有价值批判引导功能,具有哲学深层思维特性。
马工程美学原理知识点
马工程美学原理知识点1. 对称性原则:马工程美学强调对称性的重要性。
对称性能够给人一种平衡、整齐、稳定的感觉。
在马工程设计中,应该注意在设计元素、形状和布局中保持对称性。
2. 简洁性原则:马工程美学注重简洁、明了的设计。
简洁性可以使设计更易于理解和欣赏。
马工程设计应该尽量避免过多、复杂的元素,保持简单而有力的表达。
3. 节奏和动感原则:马工程美学认为设计中的节奏和动感是吸引和引导观众注意力的重要因素。
在马工程设计中,可以通过重复、变化、对比等手法营造出动感和节奏感。
4. 比例和尺度原则:马工程美学强调比例和尺度对于设计的重要性。
恰当的比例和尺度可以给人一种和谐、舒适的感觉。
在马工程设计中,应该注意元素之间的比例和尺度的协调性。
5. 色彩和材质原则:马工程美学认为色彩和材质是设计中不可或缺的因素。
适当使用颜色和材质可以增强设计的视觉效果,传达出特定的感觉和情绪。
6. 空间和层次原则:马工程美学注重空间的运用和层次的处理。
合理的空间布局和明确的层次结构可以使设计更具层次感和深度。
7. 特点和个性原则:马工程美学鼓励在设计中表现出独特的特点和个性。
设计应该体现出个性化,与众不同,以吸引观众的注意。
8. 功能和实用性原则:马工程美学认为设计的功能和实用性是至关重要的。
设计应该符合实际需求,满足使用者的功能和实用性要求。
9. 历史和文化背景原则:马工程美学强调设计与历史和文化背景的联系。
设计应该尊重并体现出特定历史和文化背景的特点和价值观。
10. 创新和突破原则:马工程美学鼓励创新和突破传统的设计思维,尝试新的形式和表达方式。
创新可以为马工程设计带来新的突破和发展。
11第十一章-美育-王-《美学原理》-马工程PPT课件
.
25
• 新中国成立以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为美育的发展奠 定了良好的基础。新中国成立之初提倡过德、智、体、美 和综合技术教育,美育已被纳入了社会主义教育体系之中。 但是到了1964年,在批评“修正主义”的浪潮中,美育应 当列入全面发展教育的观点遭到强烈批判。“文化大革命” 中,美育被当作“封资修的黑货”遭到彻底否定。
.
24
• 从新文化运动到新中国成立前,文化知识界多名学者提 倡美育。文学家、画家丰子恺发起成立了中华美育会,出 版会刊《美育》,积极倡导美育。美学家朱光潜明确提出: “美感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美感教育的功用在怡情 养性”。现代文艺理论家、翻译家周扬翻译了俄国革命民 主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生活与美学》,不仅对建立 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发生了重要影响,也奠定了中国的 马克思主义美育观的基础。
• 这一时期的美育是以音乐为主的艺术教育,是一种特殊的、 温和的道德教育手段。自古希腊始,教育家都把艺术教育作 为德育或智育的工具,这种看法经久未衰。美育实际上还未 获得独立的地位,在理论上还未形成一种独立的形态。
.
8
第一节 一、美育溯源
在东方文明辉煌灿烂的我国先秦时代, 文化、学术空前发展。随之,教育体系 逐渐形成。西周的教育政策提出“明人 伦”作为教育目的,而以礼、乐、射、 御、书、数六艺作为基本内容。其中所 谓乐,在我国古代含义极广,包括音乐、 舞蹈、诗歌、绘画等艺术类型。乐教即 艺术教育,是用来“修内”,陶冶性情、 提高道德的,也是美育的雏形。
.
34
第二节 三、完善人格
.
16
第一节 一、美育溯源
• 18世纪50年 代 ,在美学 从哲学中分化出来形成独 立学科之后,德国哲学家 席勒吸收并改造了康德的 思想,写成了《美育书 简》,正式提出了“美育” 概念,并对其实质、社会 功能和意义作了系统阐述。
6第6章 自然美-杜 《美学原理》 马工程
图1 .华山之险 图2 .黄山之奇
图3 .泰山之雄 图4 .青城山之幽
二、自然美的基本特性
2.自然美的内容相对朦胧、宽泛,侧重于自然事物的形式美 同社会美整体内涵意义丰富、内容充实,但形式粗糙不同,自然美多
半内涵稀薄、缺乏确定内容,但其形式却清晰鲜明、具体生动,侧重于形 式美。
因此,线条、形状、色彩、声音、质料等形式美的因素,成为外在自 然物之美的自然美欣赏中最重要和压倒其他的部分。自然物往往以它鲜艳 的色彩、悦耳的音响、生气盎然的姿态等感性形式直接唤起人的美感。
第六章 自然美
内容概要
第一节 自然美的概念内涵与基本特性 第二节 自然美的代表性模式 第三节 天然美: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自然美范畴
第一节 自然美的概念内涵与基本特性
一、自然美的两种内涵 二、自然美的基本特性
一、自然美的两种内涵:外在自然物之美与内在 天性之美
二、自然美的基本特性
1.对自然事物及其属性的依赖性或鲜明的自然性 自然物自身的自然因素、自然条件及其自然特征是自然审美 与自然美产生的物质前提和基础,对自然物自身及其相关特 征的依赖性则构成了自然美的首要特征。
本章小结
关键词:自然美; 比德模式 ;天然美 自然美有两种内涵,即外在自然物之美与内在天性之美。自然审美依赖自然 事物及其属性,内容相对朦胧、宽泛,形态多变,审美过程不可传达。 自然审美的主客体代表性模式有如画模式、比德模式、宇宙本体论模式和天 成境界。 天然美即内在天性之美的自然美。它构成了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自然美范畴, 一般简明地表述为“天然”、“天成”或“天然(之)美”、“天成(之) 美”,涵盖了自然界、人生社会、艺术等诸多审美领域的核心美学范畴。
图9. 《竹》,(明 )徐渭 图10. 《兰》,(清)石涛
7第七章艺术美-李 《美学原理》 马工程
一、装饰的人文意义
人生艺术化使装饰成为艺术美改造日常生活的手段和组成内容。装饰既指主体 在审美理想指导下按照美的规律使对象审美特性凸显的装点和打扮活动,又指经 过主体一系列装点、打扮之后具有审美效果的成品本身。
装饰活动与装饰作品构筑了主体审美生活的情趣空间,主体在其中完成人生的 审美建构,思考人生的价值,展示人文意义,从而捍卫装饰在人生艺术化中的合 理性地位。
图3 .铜车马
一、“美的艺术”与艺术独立的现代性
2.艺术独立的现代性 艺术的自主性萌生了艺术独立的总体要求,艺术的自律则在自主性的要求下演 绎了艺术独立的现实步骤,而艺术自身的合法化就是艺术独立的最终结果。 在艺术自主性原则指导下,主体视野由“向外” 转移到“向内”,主体这样的 视野转移更有利于保证艺术独立,使艺术中美的本质得到更加稳定而持久的表达。
图12.书房装饰
图13.客厅装饰
一、装饰的人文意义
1.装饰中人文意义的产生 审美活动由人按照美的理解来进行,艺术审美以人为本,审美中的人文意义不 容忽视。装饰中的人文意义代表了艺术审美主体的人生思考。装饰艺术主体的人 文思考在装饰中逐渐沉淀,就变成了某些固定的符号,形成人文意义。装饰中人 文意义的产生是艺术美作用于社会人生的自然结果,装饰在整体层次上完成了对 单纯意义上美的超越,使美的内涵更加丰富。
五、艺术的终结
“艺术终结”论的代表观点: 意大利美术史家乔治奥·瓦萨里(Giorgio Vasari, 1511~1574) 认为艺术的历史是一个类似生命发展 的过程,同样会经历诞生、成长、成熟,最后走向 衰亡。
图11.乔治奥·瓦萨里
五、艺术的终结
黑格尔认为古典艺术是完美的、达到理想境界的, 在有缺点的浪漫艺术之后,艺术终将被哲学和宗教所 取代。
11第十一章 美育-王 《美学原理》 马工程
• 美育与美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其区别主要在于美学是侧 重理论,而美育侧重于践行。美学对于美育的意义,就是 提出美育所要践行的目标。也就是说,通过美学的研究, 能理解人类的审美活动,并了解审美活动对于人类和社会 的意义。而对美育的重视,则是看到了美学研究所提出的 目标要通过美育来实现。因为美育既是审美方式的教育活 动,又是教育方式的审美活动。
•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美学家与艺术家们纷纷呼吁恢 复美育的地位,引起了有关领导的关注。经过20多年的努 力,1999年3月中国人大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要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同年6月召开的第三 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颁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 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将美育正式列入素质教育 的有机组成部分。
第一节 三、美育的特性
• 首先,从施教手段来看,美育是一种形象教育,也就是 说,美育总是通过一定的媒介来施行,而作为这种媒介, 必定是审美对象。
• 其次,从受教者的受教方式来看,美育是一种情感教育, 也就是说,美育要激发起受教育者感情的活动,并通过情 感的体验作用于他们的心灵。
• 其三,从受教者产生的受教效果来看,美育是一种快乐 的教育。
• 审美能力的提高不仅对于艺术活动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而且对于物质生产活动意义也十分重大。
第二节 二、陶冶性情
• 美育由于是一种情感的教育,是让人进入审美活动之中, 在对审美对象的感知与体验中获得愉快的感受,才能对人 的性情起作用。
• 美育对人的情感的培育与陶养,不仅要使人的情感趋于 丰富与纯洁,还要使人获得对事业的巨大激情与动力,这 也是美育的特殊目标之一。
第二节 美育的功能
• 一、培养审美能力 • 二、陶冶性情 • 三、完善人格 • 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4第4章 技术美-杜 《美学原理》 马工程
一、技术范畴
德国美学家M.本泽根据三种特性把以下四种对象区别开来:
对象 特性
固有性
自然对象 √
技术对象 ×
设计对象 ×
艺术对象 ×
确定性
×
√
×
×
预期性
×
√
√
×
二、技术的美学视域
19世纪是西方产业革命最终确立起来的年代,它使机器生产方式得到普及。 对于机器生产方式,当时人们存在两种不同的态度和历史观:一种视工业化的 发展为一种危害,他们把目光转向中世纪,求助于手工艺生产;另一种则认为 工业化是一个民族的必然命运,它是时代精神和大众化的体现,艺术家的使命 是要为工业化生产创造出崭新的形式。
激进功能主义的代表:活跃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英国阿基格拉姆集团。 他们主张现代建筑学应该同“当代的生活体验”紧密结合,电脑、自动化技 术、宇宙航行、大观模的旅游、环境公害等等已是生活中的热点话题,从中可 以概括出“流通和运动”、“消费性与变动性”等概念,这些概念应作为建筑 的核心理念。
二、功能美
亥伦的行走城市,设想的是一个由智能建筑或机器人组成的系统,人呆在 巨大的、自给自足的生活舱内,任意地漂浮在城市上空。生活舱是独立的,但 通过插入式的站点可以补充给养或交换居民。所谓市民就是得到服务的游民, 同今天汽车造成的现实并非全然不同。项目的背景是核战争后的废墟。
蓬皮杜中心的形象是刻意追求的结果。建筑师认为建筑应该设计得能让人在其中自 由自在地活动,自由和变动性就是房屋的艺术表现。他们说:“这座建筑是一个图示, 我们要大家立即了解它,把它的内脏放到外面,是为了大家看得清楚,自动扶梯装在 透明管子里,让大家能看清其中的人怎样上上下下,来来往往。这对我们非常重要。” 这座建筑是一种新的美学的宣言。
高教版《美学原理》教学大纲
高教版《美学原理》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美学原理适用对象:马工程专业的本科生课程学时:48小时课程简介:《美学原理》是马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主要介绍美学的基本原理、美学理论及其在工程设计中的应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美学的基本概念、鉴赏方法和审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提高工程设计的美学性和艺术性。
课程目标:1.理解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掌握美学思维方法和鉴赏技巧。
2.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在工程设计中发挥美学素养的作用。
3.培养学生的美学意识和审美价值观,提高对美的追求和欣赏能力。
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一章:美学基础知识(4学时)1.美学的定义和特点2.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3.美和艺术的关系第二章:审美主体和客体(4学时)1.审美主体的心理活动2.审美客体的特征和分类3.审美经验和审美态度第三章:审美判断和价值(6学时)1.审美判断的基本要素2.审美价值的内涵和外延3.审美价值的相对性和客观性第四章:美学鉴赏方法与过程(8学时)1.美学鉴赏的基本方法2.美学鉴赏的过程3.艺术品的鉴赏与评论第五章:美学与设计(10学时)1.工程设计中的美学要求2.美学与功能、造型的关系3.美学设计案例分析第六章:美学与社会文化(6学时)1.美学与社会文化的关系2.美学对社会发展的影响3.当代美学问题与批评教学活动与方法:1.理论讲授:通过教师讲解、幻灯片展示等方式,讲述美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重要观点。
2.实例分析:通过分析经典的艺术品、设计作品等实例,引导学生发现美学的具体应用和价值。
3.学生讨论: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辩论和交流,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4.课堂演示: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美学鉴赏活动,通过实际操作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5.考察实践: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参观艺术展览、设计展览等,提升学生的美学体验和感悟。
教学评价方式:1.课堂参与度: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活动的情况。
美学原理马工程-《美学原理》教学大纲.docx
《美学原理》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美学一门是在现代性进程中从哲学分化出来的人文学科。
美学原理或美学概论是美学学科家族中最基础的理论学科,它既不同于美学史、艺术美学等其他美学分支学科,更有别于美术学、艺术学及任何单纯的文学或艺术理论。
简言之,美学原理是一门以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为理论资源,研究和理解人类审美意识发牛,审美活动的木质、特征、种类、范畴与功能等一般问题的人文学科。
二、教学目的作为大学通识教育或文学、艺术、哲学等相关专业的基木选修或必修课程之一,美学原理或美学概论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系统了解、掌握美学学科的基础知识与理论,认识、把握纷繁复杂的审美活动的基本规律,初步培养和提高他们运用美学理论去分析、鉴赏自然、社会和艺术审美等各种审美现彖的能力, 从而使他们成为具有一定理论素养和审美鉴赏能力的专业人才,并为他们深化相关学科的学习,从事审美鉴赏或审美创造,从事各种学科的基础教育教学、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工作奠定理论基础。
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美学原理在培养学生的综合人文学科素质和相关专业能力,尤其是理论思维的能力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落实上述作用是美学原理课程的教学宗旨。
三、教学内容美学课程总体上由导论和审美本质、审美经验、审美类型、审美范畴和审美教育等六大板块内容构成。
导论主要使学牛学习美学简史、研究对象、学科特性与学习方法,课程主体部分重点使学生具体学习关于审美活动的本质及其地位,审美经验的根源、心理结构、感受特性、心理要素、经验模式及历史演变与文化差异,形式美、技术美、社会美、白然美、艺术美等五大审美类型的美学内涵、基本特征及其价值等相关知识与理论,优美、崇高、悲剧、喜剧和丑等五大审美范畴的美学内涵、基本特征及其价值等相关知识与理论,审美教育的美学内涵、功能与实施途径等相关知识与理论。
!1!教学方式基于木课程理论性与人文体验性兼具之特点,采用理论讲授与个案文木分析相结合的手段。
3第三章 形式美 -王 《美学原理》 马工程
点
线
面
造型
三、声
• 声即声音,是由听觉器官所接受的形式因素。 • 声音是一种由振动引起的物理波,人类听觉能接收到的
声音是每秒振动为20至20000次的声波。声音可以由低向高
排列,产生不同的音色。
三、声
• 在人类能接收的声音中,由不同的物体产生的不同声音 会因其音色、大小强弱及其在时间中的延续变化,使人产 生不同的心理效应。
第三章 形式美
内容概述
• 第一节 形式美的自由历程 • 第二节 形式美的构成要素 • 第三节 形式美的基本规律 • 第四节 形式美的变迁
第一节 形式美的自由历程
• 一、从形式到美的形式 • 二、从美的形式到形式美
一、从形式到美的形式
•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可以分解为形式与内容两个部分。 • 内容是指构成事物的内在要素的总和,包括事物的内在
二、从美的形式到形式美
• 形式美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指各种形式因素,它们是一 种感性存在,是一种自然形态,能直接作用于人的各种感觉器 官,引起人们不同的心理反应。
• 对应于人的各种感觉器官,作用于人的视觉器官的形式因 素有色与形;
• 作用于人的听觉器官的形式因素是声音; • 作用于人的触觉器官的形式因素主要是材质; • 作用于人的味觉器官与嗅觉器官的形式因素则是味道和气
光与色
一、色
• 色彩能引起人各种各样的心理效应。 • 这种心理影响构成了色彩的审美特征。 • 所以,马克思认为“色彩的感觉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
的形式。”
一、色
• 人类天生就有对某种色彩的敏感和爱好,如对红色、对 那些会闪光的东西有一种本能的追求。
• 单纯的色彩也使人产生某种特定的情感反映,由此决定 了人们的好恶,这是色彩的审美特征生成的生理基础。
美学原理 马工程第04章 技术美
二、技术的美学视域
密斯用金属和玻璃这样的材料来建造,特别能塑造精准的视觉效果。密斯擅 长使用工字钢的组合来丰富建筑立面的构件形式,一方面使建筑显得轻盈,一 方面增加了细部的光影层次。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一、技术范畴
《庄子•达生》
梓庆削木为鐻,鐻成,见者惊犹鬼神。鲁侯见而问焉,曰:“子何术以为 焉?”对曰:“臣工人,何术之有?虽然,有一焉。臣将为鐻,未尝敢以耗气 也,必斋以静心。斋三曰,而不敢怀庆赏爵禄;斋五日,不敢怀非誉巧拙;斋 七日,辄然忘吾有四枝形体也。当是时也,无公朝,其巧专而外骨消。然后入 山林,观天性,形躯至矣,然后成见鐻,然后加手焉;不然则已,则以天合天, 器之所以疑神者,其是与!”
汽车、飞机、喧嚣而不眠不休的工业化城市等等在未来主义者的眼中充满魅 力,因为这些象征着人类依靠技术的进步征服了自然。
水晶宫建成于1851年,位于伦敦市。它与世博会于1851年同时诞生,是一个以钢铁为骨架、 玻璃为主要建材的建筑,是十九世纪的英国建筑奇观之一。在1936年的一场大火中被付之一炬。
图 5.水晶宫外观效果图
图6.水晶宫内景
二、技术的美学视域
德国人的实践更为务实,他们组织了“德意志制造联盟”,把艺术家和生产 企业召集到一起,全面提升工业产品的审美品质。
彼得·贝伦斯是联盟的代表人物,得以有机会在当时的主流意识形态鞭长莫及 的工业建筑领域进行探索。
贝伦斯并未将经济和效率理解为简陋,在摈弃不必要的建筑装饰的同时,仍 然注重建筑的审美品质,这种美是通过简明的几何体量组合、高效的平面布局、 良好的采光、通风条件而实现的。
图7.贝伦斯设计的通用公司透平机车间
图8.格罗比乌斯的德绍包豪斯校舍
二、技术的美学视域
0导论-王 《美学原理》 马工程ppt课件
二、美学学科的形成及其当代演变
• 但他们之后的另一个唯理主义哲学家鲍姆嘉通在其对 “诗”(广义的文学艺术)的研究中,重新认识了人类的感性。他 在1735年写的博士论文《诗的哲学默想录》中力求阐明,“哲学 和如何构思一首诗的知识是联接在一个最和谐的整体之中,却往 往被视为完全相反的东西。”他认为,逻辑引导我们达到的完善 是概念、命题及互相联系的内在一致,而感性所展示的完善是感 性表象的明晰、生动、丰满与主题的和谐。
• 所以,鲍姆嘉通在审视莱布尼兹-沃尔夫哲学体系的壮丽结构 时,发现要给艺术一个恰当的位置,需要创立一门新学科来弥补 体系的缺陷。他的博士论文就致力于创立这样的一门研究感性认 识的新学科,他以拉丁文“Aesthetica”命名,希腊文的词根意 思为“感性的”,也就是“感性学”的意思,即英文 “Aesthetics”。
美意识的符号观念化,最晚也可以上溯至殷商时期。
甲骨文“美”字
金文“美”字
8
一、美学思维及其古代形态
与美相关的理论思考: (1)老子对流行审美提出深层的辩证思考。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老子《道德经》
(2)柏拉图区别“美的”和“美本身”,追寻审美现象之 本源。
美是难的。 ——柏拉图《大希庇阿斯篇》
• 审美与艺术作为一种浪漫的社会生活方式设计同时构成 空想社会主义美学。在空想社会主义蓝图中,审美与艺术 不再与社会分离对立,反而成为社会生产与生活的重要组 成部分、甚至就是生产与生活自身的特性。
17
二、美学学科的形成及其当代演变
3.现当代西方美学
(1)心理学经验美学
关注生理与心理的经验实证,以代替哲学美学形而上思辨。
13
二、美学学科的形成及其当代演变
• 鲍姆嘉通是在十八世纪近代学科分化独立的时代背景下提 出建立美学学科的,这具有深刻的时代必然性和代表性。
11第十一章 美育-王 《美学原理》 马工程 PPT
大家有疑问的,可以询问和交流
可以互相讨论下,但要小声点
第一节 一、美育溯源
在东方文明辉煌灿烂的我国先秦时代, 文化、学术空前发展。随之,教育体 系逐渐形成。西周的教育政策提出 “明人伦”作为教育目的,而以礼、 乐、射、御、书、数六艺作为基本内 容。其中所谓乐,在我国古代含义极 广,包括音乐、舞蹈、诗歌、绘画等 艺术类型。乐教即艺术教育,是用来 “修内”,陶冶性情、提高道德的, 也是美育的雏形。
• 我国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都 十分重视艺术教育,可以说贯穿着艺术教育思想。诗教用 的三百篇诗皆能弦而歌之,礼教也离不开相应的音乐。
• 孔子把艺术教育看作完成道德教育所必不可少的手段, 在教育上有着不可抹煞的价值,开创了儒家重视乐教的先 声。
• 荀子发展了孔子的乐教理论,对音乐教育作了比较系统而全面 的论述。荀子认为音乐是人的快乐的感情的表现,是人的感情的 正当出路。音乐“入人也深,化人也速”,如果能利用好的音乐, 就能把人的“好恶之情”引于好善,以取得“移风易俗”的效果。 荀子乐教的目的在于“以道制欲”,音乐的任务是把人的快乐引 向他所谓的道德。这首先要把音乐都化为符合统治阶级道德精神 的“正声”,然后使人们通过潜移默化于阶级道德之中。
• 亚里士多德在美育史上有特殊的贡献。他第一个根据儿 童身心的自然发展顺序确定了教育年龄的分期:出生到7岁 为第一期;7至14岁(青春发育期)为第二期;发育期到21岁 为第三期。这种分期对于教育的意义在于,实施美育必须 考虑到儿童和青少年的年龄特征。
10第十章丑-李-《美学原理》-马工程
2021/8/14
15
一、丑的审美价值
• 2.丰富和解放美的价值 • 在美丑转化的意义上,狭义的丑密集进入审美领域,甚至占据审美舞台,使
自身成为一种形式美中的特殊形态,以其畸形、混乱和不和谐等形态特征,对 以优美为代表的传统习惯的和谐、对称、均衡等形式美构成背离和破坏,从而 丰富和扩展了广义的美的内涵和范围,解放了人类的审美生活和审美实践。
2021/8/14
14
一、丑的审美价值
• 1.对比和陪衬美的价值 • 美丑作为对立面同时包含着作为矛盾统一体相互依存的关系,丑作为对比与
陪衬是一种背景,用来增强美的光辉。 • 丑所增大的心理反差,被广泛地运用于艺术审美中,丑从多方面映衬、增强
了美的效果。尽管如此,这种意义上的丑,仍然不是正面肯定的,而需要通过 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加以扬弃,并使其对比和陪衬的审美价值释放出来。
• (3)艺术形态的丑,这类丑经过了艺术规范和艺术理想的浇灌熔铸,已转化为 艺术美的组成部分,是审美实践中需要加以辩证分析的对象。
2021/8/14
7
一、丑的审美界定
• 3.丑的观念发展历史 • 原始时代——丑以怪诞凶恶的面貌出现,但当时并不被认为这怪诞凶恶是丑,
而认为是美,或者美丑混杂,美丑不分。 • 古典时代——从古希腊到19世纪,美丑分明,美就是美,丑就是丑,人们高
2021/8/14
12
第二节 丑的审美特征
• 一、丑的审美价值 • 二、丑与其它审美范畴
2021/8/14
13
一、丑的审美价值
• 虽然作为审美范畴的丑与美相对立,尤其与优美意义上的美相对立,但它仍 然具有审美价值。这在于它是人的自由活动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从这个意 义上说,丑不仅是美的反衬、陪衬和烘托铺垫,而且是对美的丰富、扩展和解 放去蔽,丑还是其他审美范畴如悲剧、喜剧、崇高、滑稽等的必要组成部分。
美学原理 马工程0导论35页PPT
16、人民应该为法律而战斗,就像为 了城墙 而战斗 一样。 ——赫 拉克利 特 17、人类对于不公正的行为加以指责 ,并非 因为他 们愿意 做出这 种行为 ,而是 惟恐自 己会成 为这种 行为的 牺牲者 。—— 柏拉图 18、制定法律法令,就是为了不让强 者做什 么事都 横行霸 道。— —奥维 德 19、法律是社会的习惯和思想的结晶 。—— 托·伍·威尔逊 20、人们嘴上挂着的法律,其真实含 义是财 富。— —爱献 生
1、最灵繁的人也看不见自己的背脊。——非洲 2、最困难的事情就是认识自己。——希腊 3、有勇气承担命运这才是英雄好汉。——黑塞 4、与肝胆人共事,无字句处读书。——周恩来 5、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使人精确。——培根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美学思维及其古代形态
• 1.史前期 • 史前考古发现间接证明“美学思维”活动:
旧石器时代的山顶洞人文化遗址
山顶洞人把石珠、贝类等穿孔串 联成项链,说明其已有了审美意识
一、美学思维及其古代形态
• 原始审美与巫术混同,但它源远流长。
史前期的西 班牙阿尔塔 米拉洞窟壁 画表明原始 审美的发达 程度。
教育组成部分。
二、美学学科的形成及其当代演变
2.德国古典美学范型 康德批评并超越了鲍姆加通的感性认识论美学观念,将
主体的认知、意志、情感与哲学上的认识论、伦理学和美学 三足鼎立。
认知——认识论 意志——伦理学 情感——美学
二、美学学科的形成及其当代演变
• 审美无利害及艺术自律成为康德所奠基的近现代美学的 范型。这一范型一方面使审美与艺术独立于生活内容而突 出形式美特征,另一方面又从本体价值高度高扬审美与艺 术批判并指导生活的地位。
马克思主义美学是基于生产-生活本身的现实审美眼光 。 因此,马克思主义美学不能仅视为一个流派,而是现代 美学制高点。
第二节 美学研究的对象
• 一、美学研究对象的若干观点 • 二、美学是研究审美活动的学科
一、美学研究对象的若干观点
1.艺术
美学曾被规定为“艺术哲学” 但美学研究艺术与艺术学不同。
美学和艺 术学关系
二、美学学科的形成及其当代演变
1.美学诞生的近代背景 鲍姆加通1750年出版《埃斯特惕卡》,首次使用
Aesthetica这一术语,指“感性认识的科学”,日本与中国学 者将其翻译为“美学”。
鲍氏因此被称作 “美学之父”。
美学的对象就是感 性认识的完善,这就是 美;与此相反的就是感 性认识的不完善,这就 是丑。 ——鲍姆加通《美学》
二、美学学科的形成及其当代演变
• 鲍姆加通是在十八世纪近代学科分化独立的时代背景下提 出建立美学学科的,这具有深刻的时代必然性和代表性。
• 维柯《新科学》的“诗性智慧” • 英国经验派哲学的“道德感”(moral sense)与“内感觉”
(inner sense) • 休谟对“趣味”(taste)专题研究 • 夏夫茨伯里提出了“审美无利害”命题 • 法国夏尔·巴图神父《归结为单一原理的美的艺术》
一、美学思维及其古代形态
• “审美”、“美学思维”、“美学”: • “审美”:是人类现实活动之一;它包含审美意识与审
美对象; • “美学思维”:是审美意识的观念化,它势必趋向理论
自觉形态; • “美学”:是人类知识近代分化所产生的美学思维的学
科形态。
一、美学思维及其古代形态
2.古代发生期 中国上古卜辞和金文中已经出现“美”字。这说明,中华审
对美学概念进行逻辑与经验相结合的分析审查;狭隘压缩 了审美经验,从而将美学引向形式主义。 (3)美学的文化学转向
20世纪后半叶,美学扬弃分析美学的形式主义,返回生活 实践。如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批判、法国艺术社会学、英国的 文化研究以及美国的实用主义等。
三、中国美学
三种中国美学: 1.中国古典美学
——依托中国古代文化主干儒释道的美学思想 2.“美学在中国”
2.“美”
一个多义的“美”不宜作为美学研究对象的范畴术语。
3.“审美经验”
只有作为涵括审美意识与审美对象的“审美活动经验”才是美 学的研究对象。
二、美学是研究审美活动的学科
(1)审美对象
审美活动构成 (2)审美意识
(1)社会美
(2)自然美
审美活动存在领域 (3)艺术美
(4)美育
(1)崇高
(2)悲剧
• 审美与艺术作为一种浪漫的社会生活方式设计同时构成 空想社会主义美学。在空想社会主义蓝图中,审美与艺术 不再与社会分离对立,反而成为社会生产与生活的重要组 成部分、甚至就是生产与生活自身的特性。
二、美学学科的形成及其当代演变
3.现当代西方美学 (1)心理学经验美学
关注生理与心理的经验实证,以代替哲学美学形而上思辨。 (2)分析美学
(1746)一书提出的“美的艺术”(beaux-arts)。
二、美学学科的形成及其当代演变
• 《科学、艺术和工艺详解百科全书》(1751),将这种独立 的美学与艺术美观念作为确定的知识普及向全欧洲。
• 众多分化独立的学科,是工场手工业开端的分工与职业 行会的教育对应体。
• 美学作为近代学科独立,是和近代学科群独立相关的。 • 美学与近代一批学科独立,属于近现代社会转型的学术
审美范畴
(3)喜剧
(4)优美
(5)丑
第三节 美学的学科特性
• 一、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 • 二、美学是一门理论学科 • 三、美学相邻学科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
美学原理
高等教育出版社
导论
内容概要
• 第一节 美学的历史 • 第二节 美学研究的对象 • 第三节 美学的学科特性 • 第四节 美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 美学的历史
• 一、美学思维及其古代形态 • 二、美学学科的形成及其当代演变 • 三、中国美学 • 四、马克思主义美学
一、美学思维及其古代形态
• 结论: • 在美学思想的古典发生期,无论东西方,其审美观念均具有突
出的宽泛所指特性。从自然宇宙到器物制度与形体容貌,均可纳 入审美评价。 • 古代发生时期的美学思维多以零散的议论出现,并且往往与宗 教崇拜、伦理学、文学艺术理论或者科学技术的议论混杂在一起, 很少有专著。 • 上述这些特性不仅表现出古典美学尚不独立的性质,而且也反 映出审美融渗于生活整体的古代生存方式及其文化特性。
美意识的符号观念化,最晚也可以上溯至殷商时期。
甲骨文“美”字
金文“美”字
一、美学思维及其古代形态
与美相关的理论思考: (1)老子对流行审美提出深层的辩证思考。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老子《道德经》
(2)柏拉图区别“美的”和“美本身”,追寻审美现象之 本源。
美是难的。 ——柏拉图《大希庇阿斯篇》
——晚清以来中国从西方引进的美学学科 3.“中国美学”的重建
——自觉区别于西方美学的中国美学现代形态 注意“中西”与“古今”的两对比较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马克思主义美学
1.实践人学观,使美学成为一门现代人文学科。 “把感性世界理解为构成这一世界的个人的全部活生生
的感性活动”,从而把对象、现实、感性“当做感性的人的 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 2.以“美的劳动”更新了美学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