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心理学在中国_成就_问题与展望
政治学中的政治心理学
政治学中的政治心理学引言:政治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政治行为和政治思维的学科,它探索个体和群体在政治决策和行动中的心理过程。
政治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广泛,涉及选民行为、政治意识形态、领导力、群体动力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通过探讨政治心理学的重要概念和研究方法,以及其在实际政治中的应用,展示政治心理学在政治学领域中的重要性和价值。
一、政治心理学的重要概念1.1 政治认同政治认同是指个体对于政治实体(如国家、政党、领导人等)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政治认同对于个体的政治行为和态度起着重要的影响,它可以塑造个体的政治偏好、参与意愿和投票行为。
1.2 政治社会化政治社会化是指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接受和内化政治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政治知识的过程。
政治社会化对于个体的政治参与和政治行为具有重要影响,它决定了个体在政治决策中的态度和行动。
1.3 政治意识形态政治意识形态是指个体或群体对于政治问题的根本观点和信仰体系。
政治意识形态对于个体的政治行为和态度具有深远影响,它可以决定个体对于政策的支持或反对,以及对于政治领导人的评价和选择。
二、政治心理学的研究方法2.1 实证研究实证研究是政治心理学中常用的研究方法,它通过收集和分析大量的数据,以验证和解释政治心理学的理论假设。
实证研究可以利用问卷调查、实验设计、统计分析等方法,从而揭示个体和群体在政治决策和行动中的心理过程。
2.2 案例研究案例研究是政治心理学中常用的研究方法,它通过深入分析个体或群体的具体案例,以了解和解释其政治行为和思维模式。
案例研究可以通过访谈、观察和文本分析等方法,从而深入挖掘个体和群体在政治决策和行动中的心理动因。
三、政治心理学在实际政治中的应用3.1 政治宣传政治心理学为政治宣传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通过深入了解选民的政治认同和意识形态,政治宣传可以针对选民的心理需求和价值观念,制定相应的宣传策略和口号,从而更好地吸引选民的支持和认同。
3.2 领导力研究政治心理学为领导力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框架和实证分析方法。
政治心理 调研报告
政治心理调研报告政治心理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和背景政治心理是指个体或群体在政治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情感、动机和行为,是政治行为的内在动力和心理基础。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人们对政治的态度、观念、行为以及心理需求,从而探讨民众与政治之间的关系,为政治决策提供参考。
二、调研方法和样本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选择了随机抽样的方法,调查对象为年龄在18-65岁之间的成年人群体。
共发放问卷200份,有效回收问卷180份,回收率为90%。
三、调研结果1. 政治参与根据调研结果显示,56%的受访者表示会参与政治活动,如投票、参加议会听证会等。
其中,54%的受访者表示会参与党派活动,而42%的受访者表示会参与社区事务。
这一结果表明大多数人对政治活动持积极参与的态度。
2. 政治态度在关于对政治的态度问题上,调研结果显示,40%的受访者表示对政治持中立态度,30%的受访者表示对政治持支持态度,而20%的受访者表示对政治持反对态度。
对于政治态度的形成原因,调研发现,教育背景、经济状况以及家庭背景等因素都会对个体的政治态度产生一定的影响。
3. 政治参与动机通过对受访者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参与政治活动的主要动机有四种,分别为对社会公正的追求(40%),对集体利益的关注(35%),对自身利益的保护(20%)以及对政治权力的渴望(5%)。
这一结果显示,大部分参与政治的人对社会公正与集体利益具有较高的关注度。
4. 政治满意度对于现有政府的表现,调研结果显示,受访者对政府的满意度整体较低。
其中,30%的受访者表示比较满意,45%的受访者表示不太满意,而25%的受访者则表示非常不满意。
不满意的原因主要包括政策执行不力、廉政问题、官僚主义等。
四、调研结论通过对政治心理的调查,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个结论:1. 大多数人对政治活动持积极参与态度,但参与的形式和途径有所不同。
2. 对政治的态度呈现多样性,但中立态度占据主导。
3. 教育、经济和家庭背景等因素影响个体的政治态度的形成。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发展现状综述 (1)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是一门思想政治教育学与心理学交叉产生的边缘学科。
自诞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学科建设有了一定的发展,基础理论不断深化,研究范围也有一定扩展。
但是作为一门年轻的边缘学科,对它的研究刚刚起步,仍存在许多争议与分歧的问题,还面临一些研究难题。
所以,认真总结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现状,梳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分歧,深入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难点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建设发展的必然要求,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建设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发展现状研究的基本成果(一)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存在必要性的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是在改革开放中提出了“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的命题后产生的[1],目的在于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化和有效性。
自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诞生以来,许多专家学者都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必要性进行了系统性的论证,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针对人的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学只有在遵循人的心理规律基础上才具有科学性。
总结其主要观点如下:1.从人心理、意识、思想的内在联系入手,论证思想政治教育学与心理学结合的科学性。
这种观点认为,人的心理、意识具有相通性,都是人脑特有的机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心理是意识的基础,经过理性思维上升为思想。
由于人的意识和思想具有一致性,习惯统称为思想意识。
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改变人的政治态度、思想意识与道德觉悟,就必然涉及人的心理层面,探讨影响人们政治行为、道德行为背后的心理因素。
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借鉴心理学的相关研究成果,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原则,才能使之科学化。
2.从现实角度论证思想政治教育学借鉴心理学成果的必要性。
思想政治教育学必须根据时代的发展变化调整自己的工作重点。
在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时期,社会主要矛盾转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人们处在一个思想活跃的时代,各种观念、意识形态有融合也有碰撞,人们产生许多精神疑惑、心理问题与意识冲突,这时要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实效性与科学性就必须借鉴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解决教育对象的心理问题,使他们能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提高适应社会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我国近五年来大学生政治心理研究综述
交流我国近五年来大学生政治心理研究综述陈月尧 西华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要:政治心理作为政治学理论的重要内容,对任何国家和政府来说,都是重要的政治资源。
而对当代大学生而言,他们的政治心理对中国政治的未来走向有着较大的影响。
系统总结我国近五年来相关理论成果,可以看出,其研究主要是围绕大学生政治心理的概念、现状、影响因素以及优化途径等四个方面展开。
关键词:大学生;政治心理;研究综述大学生作为成长中的政治人,他们的政治心理发展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我国的社会生活政治发展。
因此,当今社会,研究大学生的政治心理显得越来越重要。
通过对已有成果的认真梳理,有助于为进一步推动相关研究奠定基础。
一、近五年来大学生政治心理研究现状政治心理学最初是在西方产生的,我国对政治心理的相关研究还处于相对薄弱的阶段。
从目前已公开出版的著作来看,专门研究大学生政治心理的较为有限,在期刊论文方面,从CNKI检索的结果表明,从2011年开始至今,主题为“大学生政治心理”的论文有276篇,综合分析这些著作和论文,其研究的基本问题主要围绕以下几方面展开。
(一)大学生政治心理的概念界定在国内,学界对政治心理有不同的界定。
王科认为,政治心理是人们对政治现象和政治过程所呈现出的一种心理倾向,是对社会政治生活较直接的反映形式。
王浦劬认为,政治心理是社会成员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对社会政治关系以及政治生活各个方面的一种自发的心理反映。
而关于大学生政治心理,王晓燕认为,大学生作为特殊社会政治群体,他们的政治心理是在各种因素影响下,对社会政治关系和政治生活做出的一种自发的心理反应。
(二)大学生政治心理的现状1.大学生政治认知方面大学生的政治认知,即大学生对政治生活各方面的认识、判断以及评价。
游河和李晨认为,绝大多数大学生拥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较强的政治敏感性,具有相当的辨别是非能力、政治批判性思维以及判断能力。
[1]蒋雨诗和李敏认为,大学生政治意识增强,对国家重大政治活动颇为关注。
政治心理学研究综述
政治心理学研究综述这是一篇课程论文作者精心整理总结我国政治心理学研究综述【论文摘要】政治心理学是研究政治学与心理学互动作用的交叉学科,国际上对这一学科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____年代。
然而,在我国,政治心理学仍然属于新兴学科,对相关问题的研究仍然处于起步阶段。
本文以理论研究和历史发展为两条线索,概述我国政治心理学研究的内容、方法、意义等理论特征,总结我国政治心理学研究的现状和困境,并提出政治心理学在我国发展的出路。
【关键字】政治心理学综述困境和出路一、政治心理学研究的内容、方法及意义政治心理学( political psychology) 是一门跨越政治学与心理学的学术领域, 主要研究对象是个体政治心理和群体政治心理, 目标是抽象出政治活动中的心理规律, 以便预测政治行为。
但该学科远非如此简单, 事实上它几乎可以运用不同心理学流派的理论范式来解释、说明和预测政治行为中深藏的心理规律。
他不仅包括个体、群体的心理对政治的影响,也包括政治对个体及群体心理的作用,政治和心理在交互作用中共同呈现。
作为一门学科,我们首先要澄清政治心理学的概念,虽然政治心理学落脚于心理学,但是其本质上是政治学的分支,并且为政治学服务,心理学只是作为一种研究方法或研究角度为政治学的研究提供辅助。
因此,在严格的意义上,“政治心理学”实际上应该被称为“心理政治学”,只是我们没有必要对学术界已经约定俗成的称呼而斤斤计较,就像在哥白尼之后,人们没有必要把“太阳从东方升起”改为“地球的东面转向面对太阳了”一样。
但是厘清政治心理学的研究基础还是十分必要的,这也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明确这门学科的研究内容和重点。
(一)政治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政治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是该学科体系必须面对的范围问题。
这方面国内外学者尝试较多, 典型的思考方向和观点有以下几个:美国心理学家斯通认为是基于个体之上的心理系统与政治系统间的交互关系; 美国政治学家多伊认为基于个体与群体之上的心理系统和政治系统的交互关系; 张清敏《国际政治心理学流派评析》一文中根据政治心理学的研究途径和侧重点, 将这一学科划分为以精神分析为基础的心理分析学派、侧重政治领导人个性特征的个性学派以及重点分析研究对象认识和信息处理过程的认知学派。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发展现状综述_胡均
借鉴心理学的 相关 研究成 果, 融入 思想政 反应的现 象。在思 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存在
治教育的理论原则, 才能使之科学化。
着各种各样的心理效应。
2. 从现实 角度 论证 思想 政 治教 育学
第四, 思想政 治教 育过程 中的 心理 学
借鉴心理学成果的必要性。思想政治教育 原则、方法。探究教育对象的思想规律, 必 学必须根据时代的发展变化调整自己的工 须遵循心 理学的原则。适应于思想政治教
教育者成 为教育 对象 政治生 活的 引路人、 精神生活的指导者、心理问题的咨询师。
第二, 思想政 治教 育工作 者应 具备 的 心理品质 。包括智 力品质和非智力品质两 个方面。智力品质 包括 良好 的认知 能力, 如敏锐的 观察力、良好的记忆力、较强的分
析研究能 力等等。非智力品质包括广泛的
第三, 思想政 治教 育的 心理 效应。心 兴趣, 良好的情绪调控能力, 顽强的意志力
政治教育学科 的观 点。从目 的角 度, 构 建 互关联但又 相互 独立 的学科。其 中, 思想 治教育心理学研 究方法 的科 学化, 这 一切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学科的主要目的并不 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 都需要在实践中探索。
是研究后者 心 理 , 而 是为 前 者 思想 教 育 服务, 心 理学成果借鉴可以看作促进思 想政治教育工作 具有 时代性、实 效性 和科
第二, 思想政治 教育 的心理 机制 与心 理功能。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机制研究着 重探讨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激励的心理 机制、态度 转变的心理机制、自我教育的心 理机制等。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多方面的心 理功能, 如激励 功能、态度 转变功 能、情绪 调节功能、心理保健功能等。
第一, 对思想 政治 教育工 作者 的角 色 定位。思想政治教 育者是社会主流意识的 传播者, 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是多方面的, 是 学者和专 家、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还是社会 道德规范 的楷模。这些角色要求思想政治
当代中国政治学的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
当代中国政治学的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摘要】当代中国政治学在不断发展的也面临着挑战和机遇。
本文从背景介绍和研究意义入手,探讨了当代中国政治学的发展现状,政治学研究方法与技术的应用,中国政治学研究的重点和趋势,以及政治学在中国的学科建设和教育培养。
同时还分析了中国政治学的国际影响。
在展望了当代中国政治学的前景,并探讨了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随着中国在全球政治舞台上的日益重要地位,当代中国政治学将在未来取得更大的发展,为中国政治理论研究和实践提供更多有益的思考和支持。
【关键词】当代中国政治学、发展现状、研究方法、技术应用、重点、趋势、学科建设、教育培养、国际影响、前景展望、挑战、机遇。
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当代中国,政治学的发展受到政府和学术界的共同关注和支持,政治学研究正逐渐走向专业化和国际化。
随着中国在全球政治舞台上的日益崛起,中国政治学的国际影响力也在逐步增强,为促进中国政治学的繁荣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机遇。
1.2 研究意义中国政治学的研究意义体现在多个层面。
中国政治学的发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政治的特点和规律,为政治决策提供理论支持。
中国政治学的研究可以促进学科内涵的丰富和深化,推动学科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中国政治学研究还可以促进学术交流和合作,推动中国政治学在国际学术领域的影响力和地位的提升。
中国政治学的研究也可以为国家的政治决策提供参考和借鉴,促进政治体制的改革和进步。
中国政治学的研究意义重大,对于促进学科发展、提高学术水平、支持政治决策、推动国际交流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2. 正文2.1 当代中国政治学发展现状一、学科发展动态:近年来,中国政治学领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政治学研究成果不断涌现。
在学科的内容范围上,不仅有传统的政治理论、政治制度、政治文化等研究领域,也涌现了新的研究领域,如网络政治、政治沟通、政治参与等。
这些研究方向的涌现丰富了中国政治学的研究内容,使其更加贴近国家现实和社会需求。
国内政治心理学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国内政治心理学研究的现状与展望张海青(东北大学文法学院110004)【摘要】政治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与政治现象两者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边缘性学科。
文章论述了政治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着重阐述了国内政治心理学的起始和现状。
并就现状对国内政治心理学的发展从几个方面作出了展望。
【关键词】政治心理学;现状;展望短暂的。
我国学者从八十年代初才开始关注政治心理学的发展。
最初就是翻译外国学者的有关政治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并在有关的刊物上发表,如在84 - 85 年期间《文摘》译载了美国学者多伊奇及其他学者的有关政治心理学研究的有关文章。
1985 年《, 国外政治学》第二期载文比较详细地介绍了美国著名学者威廉·F·斯通在《政治行为手册》中撰写“政治心理学”文章。
总之这些译载都是我国学者对国外政治心理学研究现状、领域、方法论的介绍。
从1986 年起,我国学者开始以独立的态度审视国外学者的政治心理学研究,并发表了一系列文章。
有对国外政治心理学研究状况综合评析的文章。
如1986 年,上海《学术月刊》发表的蒋云根的《一门有待开拓的新学科———政治心理学》。
郑永年的《浅谈当代西方政治心理学》等文章;也有是有关政治心理的独立研究文章,其中既有关于政治心理概念探讨的理论文章,也有分析改革大潮中社会心理因素的应用性研究文章,还有关于政治心态的实证调查。
如《政治学研究》1985 年第二期发表了吴开平的《试论社会政治心理》, 北京《学习与研究》1986 年第七期发表沈德灿的《要重视对改革中心理因素的研究》。
在这一时期,一些涉及大学生政治倾向、干部对政治体制改革的心态的调查研究报告在有关杂志上发表,这些表明我国政治心理学研究开始逐步进入实质性阶段。
而且这个时期有许多从事思想政治工作、共青团工作以及社会工作的人员,分别从思想政治工作和青年学角度,开展了诸如逆反心理、大学生学潮成因分析等带有政治倾向的青年心理研究,并且作了大量实证调查,这其实是当代中国政治心理学起始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青年大学生政治心理研究综述
青年大学生政治心理研究综述【摘要】青年大学生政治心理研究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围绕青年大学生政治心理展开综述探讨。
在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指出政治心理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其次阐明了研究意义,探讨了青年大学生政治心理研究对青年成长、国家发展等方面的积极意义。
在分析了青年大学生政治心理的现状、政治社会化的影响因素、网络时代下青年大学生政治心理特点,以及影响青年大学生政治心理的因素,同时介绍了青年大学生政治心理研究方法。
在探讨了政治教育、心理疏导与青年大学生政治心理的关系,总结了政治心理研究的启示,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
本文旨在为提高青年大学生政治素养和心理素质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青年大学生、政治心理、研究、现状分析、政治社会化、网络时代、特点、影响因素、研究方法、政治教育、心理疏导、启示、展望。
1. 引言1.1 研究背景青年大学生作为中国社会的未来接班人,其政治心理状况一直备受关注。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网络科技的飞速进步,青年大学生政治心理受到了更多的外部影响,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的特点。
在这样的背景下,对青年大学生政治心理进行深入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青年大学生群体的政治心理不仅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还受到个人成长经历、家庭背景、教育教育经历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了解和分析青年大学生政治心理现状,有助于揭示其形成机制,为青年大学生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提供依据。
结合社会化理论和网络时代特点,探讨青年大学生政治心理的特点和变化趋势,将有助于更好地引导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立场、丰富政治情感、提升政治参与意识。
在这样的背景下,对青年大学生政治心理进行系统综述,将有助于更全面地了解这一群体的思想特点,为提升青年大学生成为有担当、有责任感的时代新人提供科学依据。
1.2 研究意义青年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其政治心理状况对于国家的发展和稳定具有重要影响。
研究青年大学生的政治心理,有助于了解他们对政治的态度和行为,促进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政治信念和行为。
改革开放40年国内学术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发展现状研究述评
2019·5世纪桥改革开放40年国内学术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发展现状研究述评景晓旭(广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南宁530000)【摘要】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思想政治教育学与心理学交叉产生的边缘、新兴学科伴随着改革开放经历了大约40年的发展历程,对其发展现状的有效把握关系到自身学科的归属、完善、发展,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发展现状的深层次把握,既要坚持自身学科发展的整体性、系统性、独特性,又要以开放、包容的胸襟与思想政治教育学和心理学保持协调性、借鉴性、边界性,更要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性意义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话语体系,不仅解决其理论问题,更要解决实践、现实问题。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开放;述评【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0475(2019)05-0089-02【收稿日期】2018-12-20【作者简介】景晓旭(1993-),女,河南汝州人,广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实践经验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透视思想政治教育现象和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方法透视心理现象而产生的交叉学科。
”[1](P.32-38)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和探讨既是自身学科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需要,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需要,改革开放40年,作为一门新兴交叉学科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其体系已渐渐形成,学科理论内容得到丰富和发展,理论基础进一步完善和深化,领域逐渐拓宽,但属于本学科的话语体系、研究对象、学科归属等还未达成重要共识。
本文拟从国内学术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历史起源、研究对象、学科地位、等问题的研究进行述评,以期推动其理论研究深入。
大多数学者的研究是按照时间,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概念内容、历史起源、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关系、找寻规律、明确对象、巩固地位等问题,同时也需解决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实践问题。
当代中国政治心理的发展
当代中国政治心理的发展作者:李艾来源:《消费导刊》2009年第12期[摘要]政治心理是人们在长期的政治实践中形成的对政治事件的感觉、态度等。
我国的政治心理古已有之,它随着时代和环境的变化而有不同的表现。
本文首先对政治心理进行简要介绍,接着分析政治心理在当代的表现及其成因。
[关键词]政治心理社会转型和谐社会作者简介:李艾(1985-),女,安徽大学社会学系07级社会学专业研究生。
一、政治心理概述对政治心理的研究,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政治学盛行以后才开始的。
对政治心理的内涵,专家们有不同的看法。
其中,北大教授王浦劬的观点得到了较为普遍的认同,他认为“政治心理就是社会成员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对政治关系以及由此形成的政治行为、政治体系和政治现象等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的一种自发的心理反应,表现为人们对政治生活某一特定方面的认知、情感、态度、情绪、兴趣、愿望和信念等等,构成了人们政治性格的基本特征。
”[1] 政治心理是对政治实践的反映,因此政治实践的复杂性与多样性也决定了政治心理的复杂性与多样性。
概括来说,政治心理具有如下特征:(一)社会性。
个体的成长过程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其政治社会化的过程,每个人在社会上都自觉或不自觉地扮演一定的政治角色。
尽管有些人可能认为自己和政治无关,但其实每个人对政治事件都有自己的看法,或支持或反对或无动于衷,政治心理作为对政治生活的反映而被每个人所具有。
(二)互动性。
在政治生活中,政治个体相互影响、相互模仿、相互暗示,从而形成更多的主体共同的心理尺度。
没有政治心理上的互动与沟通,就形不成有较大力量的政治习俗、信仰和倾向。
这种心理互动时自发的,它缺乏组织与规则,因此常常相互矛盾和干扰,产生一定得波动[2]。
(三)差异性。
政治心理是对政治实践的反映,它随着政治实践的变化而不同,因此其差异性是十分明显的。
不同国家的民众政治心理不同,同一国家内部的不同地区的政治心理也有差异。
当然政治心理还有其他的特性,如自发性、潜隐性、波动性、相对稳定性等。
心理学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应用
心理学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应用【摘要】心理学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心理学可以帮助分析群众的心理状况,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心理变化。
通过心理学的指导,可以制定更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策略,更好地引导群众的思想观念。
心理学也有助于解决矛盾和问题,在处理复杂情况时发挥重要作用。
心理学还可以增强领导者的思想政治工作能力,提高领导水平。
心理学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促进社会稳定和谐发挥重要作用。
展望未来,随着心理学的不断发展,其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将进一步得到加强和拓展。
【关键词】心理学、思想政治工作、群众心理状况、策略制定、思想观念引导、矛盾解决、领导者能力增强、重要性、发展展望。
1. 引言1.1 概述心理学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性心理学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心理学的研究和应用,可以更好地理解群众的思想和情感,有针对性地制定思想政治工作策略,引导群众正确的思想观念,解决矛盾和问题,提升领导者的思想政治工作能力。
在当今社会,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各种挑战和复杂情况,必须借助心理学的专业知识和方法来应对。
心理学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人们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反应,从而更好地分析群众的心理状况。
只有深入了解群众的思想和情感需求,才能更加有效地进行思想政治工作,使工作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
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践也可以为制定思想政治工作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指导工作的具体实施过程。
通过运用心理学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群众的心理需求,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工作策略,提高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2. 正文2.1 心理学如何帮助分析群众心理状况心理学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帮助分析群众心理状况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群众心理状况的了解可以为制定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策略提供重要依据。
通过心理学方法和工具,可以深入了解群众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行为,从而更好地把握群众的需求和动向。
心理学通过对群众情感的研究,可以帮助分析群众对政策、领导人、社会事件等的态度和情绪。
当代中国政治学的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
当代中国政治学的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摘要】当代中国政治学在中国学术界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其研究对于了解中国政治制度的运作、政策制定和国家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文章通过对当代中国政治学的发展历程、研究方法、研究热点、学科建设以及国际地位的探讨,展现了其独特的特点和成就。
同时也指出了当代中国政治学在未来发展中面临的挑战,如如何更好地融入国际学术体系,提升研究水平和学科影响力等。
展望未来,当代中国政治学有望在政治文化、政府决策、社会治理等领域取得更大成就,为中国的政治发展和国际学术交流贡献更多智慧和经验。
【关键词】当代中国政治学、发展现状、前景展望、重要性、研究意义、特点、发展历程、研究方法、研究热点、学科建设、国际地位、未来发展趋势、挑战、前景展望。
1. 引言1.1 当代中国政治学的重要性当代中国政治学的重要性还在于其对于推进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作用。
政治学研究可以帮助我们分析中国政治体制存在的问题和矛盾,探讨改革的方向和路径,为推进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提供理论支持和学术依据。
通过政治学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中国政治现实,为中国的政治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理论指导。
当代中国政治学的重要性在于其对于理解中国政治实践、为政府决策提供支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等方面的作用。
只有深入研究和理解中国政治现实,才能更好地实现中国的政治发展和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1.2 当代中国政治学研究的意义当代中国政治学研究的意义在于深化对中国政治制度、政治体制和政治文化的理解,为中国政治改革与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政策建议。
通过对当代中国政治学现状的研究,可以更好地把握中国社会政治变革的脉络和规律,有助于解决中国政治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和矛盾。
对中国政治学的研究也有助于推动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与现代政治理论的对话与融合,促进中国政治学的理论创新和学术发展。
在国际上,当代中国政治学的研究不仅可以扩大中国话语权,还可以为世界各国提供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经验和智慧,推动中国政治学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地位。
政治心理学问题研究综述论文(共3篇)
政治心理学问题研究综述论文(共3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第1篇:政治心理学发展中需要澄清的几点问题政治心理学在西方已经有近百年的发展历史。
如今在欧美各国,政治心理学是政治学专业一门重要的学科之一。
但是政治心理学在中国却是一门新兴的学科。
中国学者对政治心理学的研究,最早始于台湾的马起华,他不仅出版了《政治心理学》的教材,而且对从古至今的一些政治领袖的人格进行了分析。
就大陆来说,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期,才有一些学者编写《政治心理学》的教材,但这些教材意识形态的色彩较浓,而且许多章节直接抄自于美国学者威廉·斯通的《政治心理学》,远远谈不上对政治心理学的研究。
进入90年代中期以后,大陆的学者开始对一些政治现象进行心理学的解释。
但是由于他们掌握的资料不够充分,因此经常出现对政治心理学误读的情况。
本文试图对政治心理学发展中中国学者经常理解的错误进行更正。
一学科定位问题政治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政治过程和心理过程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学科,它既注重心理过程对政治过程的影响,也注重政治过程对心理过程的作用。
政治心理学是政治学和心理学相结合的产物,它综合了政治学和心理学的一些概念术语和研究方法。
那么,政治心理学究竟是属于政治学还是属于心理学?政治心理学尽管强调政治过程和心理过程的互动,但两者之间却是有重点与非重点之分。
具体来说,用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对政治学进行研究是政治心理学研究的重点。
约翰A·克罗斯尼克()和凯瑟琳M·麦格劳()认为政治心理学者主要的兴趣在于为政治学的核心目标服务,从这个意义说,政治心理学应该是政治学的一个分支,并且它的突出特征是“政治现象的理论解释是根植于心理学的理解和概念”。
因此,他们指出,政治心理学称作心理政治学(Psy-chologicalPoliticalScience)更为确切、合适些。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综述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综述一、概述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既属于教育学这一学科,又不断借鉴和吸收心理学的方法来完善自身。
自诞生以来,教育心理学在学界的研究有所深化和发展,并初步建立了学科体系,但仍存在不成熟之处和争议,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结果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基础理论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教育心理学诞生十多年来,学界对其基础理论进行了深入的不懈研究,包括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基本范畴、内容体系、学科特点、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理论基础等。
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心理研究也取得了成果。
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心理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受教育者所接受的教育,而受教育者作为教育的接受者和践行者,其心理状态、心理特征、心理倾向对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影响。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还从信息传递过程、方法论等方面进行了心理分析和研究,以期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进程。
1.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背景与意义经济全球化与市场经济体制的挑战: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
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应对市场经济带来的物质利益多样化、就业方式多样化以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的滋生等问题。
世界格局多极化与民主法制建设的挑战:随着世界格局的多极化发展,民主法制建设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
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解决如何在世界多极化格局中发展民主法制建设,提高全民族的民主法治意识等问题。
科技发展与社会信息网络化的挑战: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社会信息网络化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
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应对网络社会带来的主流意识形态淡化、教育者权威性弱化以及网络沉溺等问题。
对外开放多元文化激荡与社会生活多样化的挑战:对外开放带来的多元文化激荡和社会生活多样化,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
当代中国政治学的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
当代中国政治学的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政治学既是一门历史悠久的社会科学基础学科,又是一门以研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的应用性学科,对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有重大价值。
因此,政治学在社会科学学科体系中有其不可替代的位置,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实际上,在欧美各国,政治学已发展成一门理论成熟、体系完整的独立学科。
就现代中国而言,本世纪前40年曾开展过以引进和介绍西方政治理论为中心的研究工作,但彼时的政治学毕竟未能摆脱西方政治学的窠臼,严格来说,学科性质的中国政治学并未形成。
而新中国建立后的相当一段时间,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政治学更一度被取消,政治学的教学和研究也随之而中断。
直到20年前政治学在改革开放这一大的时代前景下才得以重建并得到迅速发展,其研究成果灿然可睹。
本文拟对这20年中政治学的发展成就及不足作一简要总结,着重对其未来发展提出若干建设性意见,以推动中国政治学和中国政治的跨世纪发展。
一、中国政治学发展现状改革开放,特别是1979年小平同志明确提出“政治学要补课”以来,短短的20年中,中国政治学就经历了恢复和发展这两个历史阶段,其间虽多有曲折甚至反复,但成就十分显著:首先,开展了政治学理论的研究,初步建立了中国政治学的学科体系。
中国政治学在恢复之初,很大程度上是以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政治教育学科体系特别是科学社会主义学科体系为起点,甚至为基本框架的,这使得80年代前、中期出版的一些“政治学原理”教材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原理没有多少区别,缺乏鲜明的学科特色。
为改变这一状况,政治学界付出了艰苦的努力,80年代后期一些政治学者开始以政治学的理论逻辑和范畴体系思考政治学问题,出现了一批以《权力政治学》(李景鹏,1993)、《政治学基础》(王浦劬等,1995)、《政治学原理》(汪锡奎等,1997)等为代表的政治学力作。
中国政治学开始形成相当独立、自成体系的范畴体系。
政治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的学科地位已经无可动摇地确立下来,社会科学界已经普遍认同政治学具有自己独特的范畴、理论和方法,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作用和价值。
政治心理学在中国:成就、问题与展望
滞 。改革 开放 为哲 学社 会 学科 的发 展 提供 了宽松 的基 础 性条 件 ,邓 小 平 在 17 9 9年 3月 提 出 “ 政 治 学 、法 学 、社 会学 以及 世 界 政 治 的研 究 ,我 们 过去 多 年 忽视 了 ,现 在 也需 要 赶 快补 课 。” 自
[ 收稿 日期]2 1 — 3 1 0 0 0 一l
19 年写出了四本 ( 治心理 。中国台湾地区 94 敛 19 99年出版 的石之瑜的 《 政治心理学》 是颇具代 表性 的政 治心理 学教 材 。这些 论著对 政治 心理 学 的 基本 知识进 行 了介绍 ,但存 在 明显 生硬 照搬西 方政 治 心理 学 的痕迹 ,对 中国特 色政 治心 理 的深入 分析
科。
现代 意义 的政治 心理 学 自 2 纪 2 代 起在 西 方发 展 起来 。英 国作 家 G・ 0世 0年 沃勒 斯 ( 有译 也
为 G 华莱士)被认为是现代政治心理学的先驱之一。他在 ( ・ 政治 中的人性》 一书中,试 图将心 理学的研究成果应用于政治 ,主张政治要研究人的行为 ,探讨 了人的本能等因素对政治行为的影
一
政 治心理 学 的含义 、内容 、方法及 其 在西方 的发 展
、
我 国政治 心理 学 的发展概 况
政治心理学在我国的研究历史其实是比较短暂
的 。有学者 在对 孙 中 山的研究 中发 现 ,孙 中山领导
作了一定的介绍 ,以便人们初步了解政治心理学的 相关 知识 。 此 外 ,国内学 者王科 、朱 永新 、刘 松 阳 、蒋 云
当中。古希腊政治学家亚里士多德在他的 ( ( 政治
艺 复兴 时代 的意大 利政 治学 家 马基 雅 维利 在其 著作
中即论述 了人在政治中的作用。1 世纪文 5
政治心理学在中国_成就_问题与展望
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总第68期)政治心理学在中国:成就、问题与展望唐睿君(上海师范大学法政学院,上海200234)[摘要]政治心理学自20世纪20年代起在西方发展起来,在我国的研究则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的发展,政治心理学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仍存在着不少问题。
本文试图论述近三十年来政治心理学在我国的发展概况,并从学科定位、理论研究与应用以及发展条件这几个方面就政治心理学的学科建设做出一些思考。
[关键词]政治心理学;学科发展;学科建设[中图分类号]D09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6566(2011)02-0033-05对于政治心理的探讨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散见于一些思想家们对于政治(哲)学的论述当中。
古希腊政治学家亚里士多德在他的《政治学》中即论述了人在政治中的作用。
15世纪文艺复兴时代的意大利政治学家马基雅维利在其著作《君主论》里探讨了统治者的个性与动机的形成。
之后,霍布斯、卢梭等思想家的政治哲学论著也大多建立在对人性基本判断的基础上。
然而,这些研究始终没有形成科学规范与系统化的研究,更没能让政治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现代意义的政治心理学自20世纪20年代起在西方发展起来。
英国作家G·沃勒斯(也有译为G·华莱士)被认为是现代政治心理学的先驱之一。
他在《政治中的人性》一书中,试图将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应用于政治,主张政治要研究人的行为,探讨了人的本能等因素对政治行为的影响[1],从而开创了政治学研究的新领域。
与此同时,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运用精神分析法,尝试对社会政治问题作出解释[2]。
而最早将心理学和政治学这两门学科联系起来进行研究并具有一定影响的是芝加哥大学政治学教授查理·E·梅里亚姆(E.Merriam),他倡导用科学的方法对政治行为和政治心理进行详细调查和研究,而其学生、著名的行为主义政治学家哈罗德·D·拉斯韦尔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
国内政治心理学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国内政治心理学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张海青
【期刊名称】《知识经济》
【年(卷),期】2009(0)5X
【摘要】政治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与政治现象两者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边缘性学科。
文章论述了政治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着重阐述了国内政治心理学的起始和现状。
并就现状对国内政治心理学的发展从几个方面作出了展望。
【总页数】2页(P81-82)
【关键词】政治心理学;现状;展望
【作者】张海青
【作者单位】东北大学文法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0
【相关文献】
1.心理学视角下国内独处研究现状及展望 [J], 张译涵
2.心理学视角下国内独处研究现状及展望 [J], 张译涵;
3.改革开放40年国内学术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发展现状研究述评 [J], 景晓旭
4.国内高校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现状与展望——基于CNKI(2000-2020年)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J], 张剑宇
5.国外政治心理学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J], 张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总第68期)政治心理学在中国:成就、问题与展望唐睿君(上海师范大学法政学院,上海200234)[摘要]政治心理学自20世纪20年代起在西方发展起来,在我国的研究则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的发展,政治心理学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仍存在着不少问题。
本文试图论述近三十年来政治心理学在我国的发展概况,并从学科定位、理论研究与应用以及发展条件这几个方面就政治心理学的学科建设做出一些思考。
[关键词]政治心理学;学科发展;学科建设[中图分类号]D09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6566(2011)02-0033-05对于政治心理的探讨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散见于一些思想家们对于政治(哲)学的论述当中。
古希腊政治学家亚里士多德在他的《政治学》中即论述了人在政治中的作用。
15世纪文艺复兴时代的意大利政治学家马基雅维利在其著作《君主论》里探讨了统治者的个性与动机的形成。
之后,霍布斯、卢梭等思想家的政治哲学论著也大多建立在对人性基本判断的基础上。
然而,这些研究始终没有形成科学规范与系统化的研究,更没能让政治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现代意义的政治心理学自20世纪20年代起在西方发展起来。
英国作家G·沃勒斯(也有译为G·华莱士)被认为是现代政治心理学的先驱之一。
他在《政治中的人性》一书中,试图将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应用于政治,主张政治要研究人的行为,探讨了人的本能等因素对政治行为的影响[1],从而开创了政治学研究的新领域。
与此同时,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运用精神分析法,尝试对社会政治问题作出解释[2]。
而最早将心理学和政治学这两门学科联系起来进行研究并具有一定影响的是芝加哥大学政治学教授查理·E·梅里亚姆(E.Merriam),他倡导用科学的方法对政治行为和政治心理进行详细调查和研究,而其学生、著名的行为主义政治学家哈罗德·D·拉斯韦尔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
拉斯韦尔先后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著作,他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系统地运用到对政治行为的研究中,设定了其后政治心理学的一系列研究范式,因此他也被公认为政治心理学这门新兴学科的奠基人。
20世纪中后期,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带来的毁灭性灾难,现代极权主义的肆虐,大众传媒影响力的日增,人们迫切需要获得有关政治过程和心理过程相互关系的知识,以找到这些事件产生的原因和与之斗争的办法。
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的进展与当时社会的客观需要相融合,促使一些学者对政治心理学有关问题进行了研究。
由此,西方政治心理学的研究逐步发展并日趋成熟。
而此时,中国刚刚完成建国大业,之后的30年里,中国政治学的发展遭受一定的挫折,长期停滞。
改革开放为哲学社会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宽松的基础性条件,邓小平在1979年3月提出“政治学、法学、社会学以及世界政治的研究,我们过去多年忽视了,现在也需要赶快补课。
”[3]自[收稿日期]2010-03-11[作者简介]唐睿君(1986—),女,江苏镇江人,上海师范大学法政学院政治学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政治学理论、政治心理学、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等。
此,政治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得以新生,而政治心理学的研究也随之渐渐恢复与发展起来。
一、我国政治心理学的发展概况政治心理学在我国的研究历史其实是比较短暂的。
有学者在对孙中山的研究中发现,孙中山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对国民心理倾注了极大关注,他从“政治—心理”的视角出发,对其所处时代的政治实践以及政治活动中表现的心理现象及其与政治过程的相互关系,进行了概括和总结,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而丰富的政治心理思想[4]。
但从学科发展层面上来说,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政治心理学范畴的研究才逐渐引起学者的关注。
1984—1985年是我国学者对国外政治心理学研究的“介绍期”,其特征是了解该学科的现状与研究领域,初步了解该学科的研究方法[5]。
1986年,继上海《学术月刊》发表蒋云根教授的《一门有待开拓的新学科———谈政治心理学》一文之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将研究视野转向政治心理学,他们以独立的态度审视国外学者的政治心理学研究,不满足于哲学史的讨论,而把目光转向了行为主义及后行为主义的研究成果,并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及专著。
1999年《政治学研究》发表了蒋云根教授的《我国政治心理学在当前应该着重研究的若干主题》,该文指出了现今中国应当着重研究的政治心理学的几个方面[6]。
综合相关的研究文献,可以将我国政治心理学主要的研究议题和方向归纳如下:1.引介西方政治心理学研究成果,翻译国外论著专著方面,国内学者译介了国外学者的经典政治心理学专著,包括美国学者斯通的《政治心理学》(1987),路辛·派伊的《中国人的政治心理》(1988)和威廉·H·布兰察德的《革命道德———关于革命者的精神分析》(2004)、英国政治学家格雷厄姆·沃拉斯在1908年写就的《政治中的人性》(1995)、法国著名政治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的《革命心理学》(2004)及《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2005)。
论文方面,包括胡杰的《政治心理学:历史、范围和方法》(《政治学研究》,1988年第1期),袁振国、朱永新的《政治心理学和心理政治学》(《政治学研究》,1988年第5期),郑永年的《浅谈当代西方政治心理学》等文章。
这些论文主要对政治心理学的含义、内容、方法及其在西方的发展作了一定的介绍,以便人们初步了解政治心理学的相关知识。
此外,国内学者王科、朱永新、刘松阳、蒋云根、茅华英也分别于1988年、1990年、1991年、1994年写出了四本《政治心理学》。
中国台湾地区1999年出版的石之瑜的《政治心理学》是颇具代表性的政治心理学教材。
这些论著对政治心理学的基本知识进行了介绍,但存在明显生硬照搬西方政治心理学的痕迹,对中国特色政治心理的深入分析较为缺乏。
2.有关中国人政治心理的整体研究闵琦在《中国政治文化———民主政治难产的社会心理因素》(1989)中,对中国人存在的政治态度的开放程度较弱、具备政治宽容精神、政治合作意识差、法治意识淡漠、权威人格突出等进行了介绍,指出中国民主化进程中存在一些必须予以克服的政治心理问题。
张明漱的《中国“政治人”———中国公民政治素质调查报告》(1994)中,论述了中国人对政治“敬而远之”的心理,认为“敬”就是尊重政治、崇尚政治,对政治给予积极的价值评价;“远之”就是回避政治,不愿意参与政治,或在不得已参与时采取不认真、敷衍的态度。
这导致中国人政治行为两极分化,非常时期的参与狂热,平常时期的政治冷漠[7]。
上述两本书都是运用实证的研究方法,在大量调查资料的基础上做出定量的评价,沈传亮认为,此两本书基本反映了国人政治心理的总体特征[8]。
3.现代中国社会群体的政治心理研究黄建钢在《政治民主和群体心态》中,对中国存在的群体政治心态进行了总体性研究,认为“法不责众”、“急于求成”是群体政治心态两大基本特征;而淡化的政治意识、矛盾的政治行为则是群体政治心态的重要特征[9]。
这里社会群体主要是指农民、大学生、公务员、军人、知识分子等。
近年来,这类主题的文章主要有:2001年叶笑云的《浅论当前中国农民政治心理现代化》,2003年郭惠川的《浅析我国现阶段农民的政治心理变化》,2002年王钢的《试论大学生的政治心理与政治素质》,2001年王荣科的《中国社会传统政治心理探析》,2002年吴友发的《论社会转型时期我国公民的政治心理特征及其调适》等。
另外,从1993年开始出版的社会蓝皮书———《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已连续出了17年[10],在每册里都有专家就党政干部对社会基本形势看法的调查报告。
这些能基本上反映出部分公务员的政治心态。
值得一提的是,有关私营企业主群体政治心理研究成为近年来政治心理研究的新趋向。
研究特点是针对区域性私营企业主的政治心理进行问卷调查。
如有人对浙江私营企业主政治心理进行调查后指出:“浙江私营企业主的政治心理有较高的政治认知度,复杂多元的政治动机,强烈的政治情感,积极主动的政治态度四大特征,呈现出积极、主动、开放的发展趋向,参政心态正朝着民主型、公益性政治参与转变。
”[11]此外,国内学者还对工人群体、军人群体、知识分子群体的政治心理进行了少量研究,主要论文有《社会转型时期国民不同层面的社会政治心理分析》(《理论探讨》,1997年第4期),《优化军人政治心理的理性思考》(《军队政工理论研究》,1999年第4期),《论构建当代军人政治人格的合理途径》(《军队政工理论研究》,2002年第5期),《政治文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视角》(《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等。
4.个体层面的政治心理研究目前,国内对于个体的政治心理研究主要集中于政治领袖人物政治心理的研究,如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等。
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论文有王蓓的《孙中山政治心理思想研究》,《孙中山关于政治心理的思想探析》(《政治学研究》,1997年第3期),《论孙中山的政治心理思想》(《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4期),萧延中的《晚年毛泽东》、《巨人的诞生———“毛泽东现象”的意识起源与中国近现代政治文化》,朱志敏的《毛泽东与20世纪中国文化》(《中共党史研究》,2003年第6期)等。
另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还翻译出版了一些国外的学者也对毛泽东的研究专著,如由斯塔尔所著,曹志为、王晴波翻译的《毛泽东的政治哲学》(2006年),以及罗斯·特里尔所著,胡为雄、郑玉臣翻译的《毛泽东传》(2006年)。
王蓓的研究表明孙中山不仅对于政治心理的发生、特征及其功能有自己独到的阐释,而且还对国民传统人格中的负面因素如权力崇拜、等级依附的“奴隶人格”、“悲观心理”及“顾虑之念”、“畏难之心”太重、只有家族和宗族观念而无“国族”观念以及对国家和政治疏离无知等进行了分析。
孙中山还积极提倡树立新的现代国民人格观,包括树立新的国民道德、形成“科学互竞”良好智识、养成自由平等自主自治的主人人格、善于合作互助的精神以及以社会价值为核心的成就取向。
王蓓指出,孙中山博大精深的政治心理学思想对于重构中国政治文化具有比较重要的现实意义[12]。
美国学者威廉·H·布兰察德的《革命道德———关于革命者的精神分析》也辟专章对孙中山的革命政治心理进行了独到的分析。
朱志敏的研究表明毛泽东之所以成为伟人,与其家族及他本人希望成为政治伟人的政治心态有很大关系,“修齐治平”的传统心态对毛泽东成长也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13]。
著名政治学家路辛·派伊在《毛泽东:领导者》中根据毛泽东提及自己有猴性与虎性,对毛泽东具有中国革命领袖的政治人格进行了深入剖析,这一研究亦有浓厚的政治心理学背景[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