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科学外治法-医学精品共55页文档
中医外治法及护理演示精品PPT课件
手法
1、温和灸:施灸时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 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约距皮肤2-3厘米 左右,进行熏烤。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 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处灸5-7分钟,至皮 肤红晕为度。对于昏厥、局部知觉迟钝的患 者,医者可将中、食二指分开,置于施灸部 位的两侧,这样可以通过医者手指的感觉来 测知患者局部的受热程度,以便随时调节施 灸的距离和防止烫伤。
颈肩痛: 肩髃、肩髎、肩贞 腰腿痛: 腰阳关、足三里、阳陵泉 胃脘痛: 中 脘、神 阙、足三里
SUCCESS
THANK YOU
2020/12/21
护理相关注意事项
1、要专心致志,耐心坚持 2、要注意体位、穴位的准确性 3、防火 4、要注意保暖和防暑 5、要掌握施灸的程序:如果灸的穴位多且分散,应按先
(六)泄泻 1.取穴:合谷、四缝、足三里 2.手法:揉法、按法
护理及注意事项
1、操作前修剪指甲,以免损伤病人皮肤。
2、病室内空气流通,温度适宜,注意防寒保暖。
3、操作时用力均匀、柔和、禁用暴力。初次接受治疗 的病人手法可适当轻些,腰、腹部按揉时,应嘱病 人先排尿。
4、按摩过程中密切观察病情,如病人出现头晕、目眩、 恶心、自汗等不适,应立即停止操作,做好相应处 理。
(一)头痛 1.取穴:印堂、头维、太阳、鱼腰、百会等头部穴位; 风池、风府、天柱及项部两侧膀胱经。 2.手法: 揉法、按法、拿法(一指禅推法)
(二)胃痛 1.取穴:中脘、气海、天枢、足三里;肝俞、脾俞、 胃俞、三焦俞;肩井、手三里、内关、合谷及两胁部 穴位。 2.手法:摩、按、揉、拿、抹(法搓、一指禅推法) 。
适应症
1 、骨伤科疾病 颈椎病 落枕 腰椎间盘突出症 肩周炎 梨状肌损伤综合征
2 、外科疾病 慢性前列腺炎 慢性阑尾炎 乳痈 3 、内科疾病 胃脘痛 心悸 失眠 头痛 感冒 久泻 中
中医外科学PPT课件
膏药富有粘性,敷贴患处,能 固定患部,保护溃疡疮面。使用 前需要加温软化。趁热敷贴患部, 有助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一切外科病初起、已成、溃后 各个阶段,均可应用膏药。
6
膏药的应用同样需要辨证。 太乙膏:性偏清凉,功能消肿,清 火,适用于阳证,为肿疡、溃疡通用 之方。 阳和解凝膏:性偏温热,功能温经 和阳,化痰通络,适用于阴证未溃者。
消痔膏:内痔、赘皮外痔、血栓痔 等出血、水肿、疼痛之症。
13
注意点: 凡皮肤湿烂,疮口 腐化已尽,摊贴油膏,应薄而 勤换,药物过敏者,则改用其 他药。
14
(三)箍围药 古称敷贴。具有箍集 围聚、收束疮毒作用的药粉与液体调 制成糊状的制剂。可以促使肿疡消散, 疮形缩小,趋于限局,早日成脓和破 溃消肿。如金黄散、玉露散药性寒凉, 适用于红、肿、热、痛的一切阳证。
7
此外,膏药摊制的形式有厚薄 之所宜。如薄型的膏药,多适用 于溃疡,宜勤换;厚型的膏药, 多适用于肿疡,宜少换,一般5~7 天调换1次。
8
注意点 使用膏药,有时可能 引起皮肤过敏,形成膏药风、湿 疮,凡见此等情况,可以改用油 膏或其他药物处理。
9
(二)油膏 现称软膏。多用猪脂、 羊脂、松脂、麻油、黄蜡、白蜡、 凡土林等调剂药物而成。有柔软、 滑润、无板硬粘着不舒感的优点, 适宜病灶凹陷折缝之处,或大面 积溃疡的用药。肿疡、皮肤病糜 烂结痂渗液不多者,也为适用。
适应证:肿疡需要溃脓,或溃疡疮 口太小,引流不畅;或疮口僵硬,腐 肉不脱,或胬肉突出,妨碍收口。或 痔疮、瘰疬、赘疣、息肉等病。
26
如白降丹少许,水调和点放疮顶, 代刀破头;其他如赘疣点之可以腐 蚀枯落。平胬丹用于疮面胬肉突出, 掺药其上,能使胬肉平复。
27
第十章中医外治法
第十章中医外治法中医外治法在筋骨病中的运用总论中医外治疗法:利用外敷的温热渗透作用,疏经通络,加速血液循环,从而治疗某些疾病。
1.蛋熨:取1只鸡蛋或鸭蛋放在水里加热。
温度适宜时,将蛋臵于病人腹部,背部,四肢等处,来回块速滚动(蛋凉了另换热蛋继续熨烫)。
每次10分钟。
适用于治疗寒湿腹痛,四肢厥冷,伤风感冒,腹泻虚脱等症。
2.谷糠熨:谷糠500克,干锅炒到极热(以不焦为度),加几片姜葱更佳。
再加米酒米醋适量,拌和均匀,以布包扎,熨肚脐,胁肋及全腹部。
可治疗胸肋痛,腹中痞块。
肠鸣腹泻等症。
3.麸皮熨:小麦麸皮500-1000克。
干锅炒至极热,用酒,醋烹后装入小布袋中,趁热熨胸肋和腹部。
适用于胸肋痛肠鸣腹泻等症。
4.茴香熨:茴香20克,粗盐500克,干锅炒热用布包好,熨关节痛处;或用小茴香250克,干锅内炒至微香时,用布包扎趁热熨关节痛处,可治疗关节痛和多种慢性神经痛。
5.盐熨:大粒粗盐(不用精盐)500克,于热锅中快炒热后,装入布袋,熨肚脐和全腹部。
适用于治疗急慢性胃肠炎,菌痢,痛经及过食生冷或刺激性食物所致的腹胀,腹痛等。
6.醋熨:将适量大粒粗盐炒热后,加入事先研成细末的香附30克,再加入陈醋适量,调和均匀,装入布袋,热熨手心,足心及腹部等。
每次10-20分钟。
可治疗四肢冰冷,寒湿气痛,脘腹胀满,淤血肿块,发热惊风等症。
7.酒熨:白酒250克,熨热,用棉纱球浸蘸自上而下的搓擦胸口。
适用于治疗心胸闷胀,心郁不舒。
8.姜熨:老姜,葱头各500克,桔子叶(或艾叶)50克,切碎,加酒50克炒热,布袋装好。
趁热熨疼痛的关节。
或用生姜葱头各等量,切细捣烂炒热,用布包裹熨患处,冷则更换,每日数次。
治风寒胃痛,关节酸痛。
第一节、穴位贴敷取穴:根据疾病诊断,穴位贴敷是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基础,通过辨证论治选取相应经络的腧穴或在病灶局部选择适当的阿是穴组方取穴贴敷,组方取穴宜少而精,一般不超过2-4穴,贴药范围勿大。
1.糖尿病:取穴:肺俞、脾俞、肾俞、胰俞、三阴交。
《中医外科学》5-2外治
(一)切开排脓法 切开排脓,从而达 到毒随脓泄,肿消痛止,逐渐向愈 的目的。 1.选择有利时机 确已脓成,此 时予以切开最为适宜。 2.切口位置 应选择在脓肿稍低 的部位。
3.切口方向 一般疮疡宜循经直开, 刀头向上,免伤血络;乳房部应以乳 头为中心,放射形切开,免伤乳囊; 面部脓肿应尽量沿皮肤的自然纹理切 开;手指脓肿,应从侧方切开;
关节区附近的脓肿切开,切口尽量 避免越过关节;若在关节区脓肿,一 般施行横切口,纵切口在瘢痕形成后 能影响关节功能。总之除了特殊情况 下,一般均采用纵形的切法。
4.切开的深浅 脓腔浅的,或疮 疡生在皮肉较薄的头、颈、胁肋、腹, 手指等部位,必须浅开;如脓腔深在, 或生在皮肉较厚的臀、臂等部位,可 以稍深无妨,但总以得脓为度。
5.止血药 :溃疡或创伤出血。桃 花散用于溃疡出血;圣金刀散适用于 创伤性出血。云南白药用于止血。 注意点 若大出血时,必须配合手 术与内治等方法急救,以免因出血不 止而引起晕厥之变。
6.清热收涩药 适用于一切皮肤病 急性或亚急性皮炎而渗液不多者。 如青黛散,以其清热止痒的作用较 强,用于皮肤病大片潮红丘疹而无渗 液者。
注意点: 箍围药敷后干燥之时, 宜时时用液体湿润,以免药物剥落 及干板不舒。
(四)掺药 将药物研末配伍成方, 用时掺布于膏药或油膏上或直接掺 布于病变部位的粉剂。古称散剂。 溃疡和肿疡,消散、提脓、收口等 均可应用。
配制时药品应研制极细(植物类宜 过160目筛以上),矿物类药品研至无 声为度,或水飞;否则用于肿疡, 药性不易渗透;用于溃疡,容易引 起疼痛。
(四)挑治疗法 挑治疗法是采用 三棱针挑断部分皮内纤维,刺激经 络治病的方法。 适应证:内痔出血、肛裂、脱肛、 肛门瘙痒、颈部多发性疖肿等。
中医外治ppt课件-中医经典ppt课件
护理及注意事项
操作前应修剪指甲,以防损伤患者皮肤。 操作时用力要均匀、柔和、持久,禁用暴力。 按摩顺序不能颠倒,力度要均匀。
Top6
针
灸
适应症
中风病、失眠、更年期综合症、 面神经麻痹、神经痛、肩周炎、颈、腰椎肥大、 腰痛、腰肌劳损、风湿性关节炎、 便秘、腹泻、胃痛、呃逆、尿潴留、 月经不调、痛经、落枕、皮肤搔痒、牙痛、慢性 鼻炎等各种急慢性疾病
禁忌症
部位禁忌:重要脏器部位不可针,大血管所过之处 应禁刺,重要关节部位不宜针刺 腧穴禁忌:孕妇禁针合谷、三阴交以及腹部、腰骶 部腧穴,小儿禁针囟会。 病情危重预后不良的禁针 大怒,大惊,过劳,过饥,过渴,醉酒等禁针
注意事项
过饥过饱不宜针刺 出大汗、大出血及年老体弱者,针刺手法宜轻 孕妇腹部、腰骶部不宜针刺 婴儿头部及局部皮肤有疤痕、溃烂者均不宜针刺 胸、背穴位应斜刺和浅刺,针刺时嘱病人不要转动 体位 不要吹凉风,忌食辛辣刺激食物还有牛羊肉,不要 用凉水洗治疗处
Top5
穴位按摩法
目 的
缓解各种急慢性疾病的临床症状。 通过穴位按摩,达到保健强身的目的。
适应症
扭伤,腰肌劳损,头痛,神经痛,四肢关节 痛,神经性呕吐,消化不良症,习惯性便秘, 慢性胃炎,失眠,遗精,以及妇女痛经与神经 官能症等。
禁忌症
各种出血性疾病、妇女月经期、孕妇 腰腹、皮肤破损及瘢痕等部位禁止按 摩。
Top2
拔罐法
适应症
缓解风寒湿痹而致的腰背酸痛、虚寒性 咳喘等症状 用于疮疡及毒蛇咬伤的急救排毒等
禁忌证
高热抽搐及凝血机制障碍者。 皮肤溃疡、水肿及大血管处。
孕妇腹部、腰骶部均不宜拔罐。
护理及注意事项
体位合理,选择肌肉较厚的部位。骨骼凹凸不平和 毛发较多处不宜拔罐。 罐口周围光滑,无裂痕。 棉球湿度适宜,动作要稳、准、快,起罐勿强拉。 使用过的火罐,消毒后备用。 ‘ 高热抽搐及凝血机制障碍者不宜。 皮肤有溃疡、水肿及大血管处、孕妇腹部及腰骶部 均不宜拔罐。
中医外治医学PPT课件
Top7
冬病夏治: 咳喘粉穴位敷贴
.
29
咳喘粉成份 杏 仁 白芥子 灸麻黄 制半夏 细 辛
.
30
作用与用途
平喘止咳化痰、主治急慢性支 气管炎、哮喘等。
.
31
Top8
中药足浴
.
32
适应症
风湿、类风湿、关节炎、肩周炎、 颈椎病、腰腿痛、头痛、面瘫、手脚麻木、 中风后遗症、 失眠、胃肠疾病、 便秘, 阳痿、盆腔炎、卵 巢囊肿及各种男科、妇科等疾病, 保健、美容、塑体、
.
5
Top2
拔罐法
.
6
适应症
缓解风寒湿痹而致的腰背酸痛、虚寒性 咳喘等症状 用于疮疡及毒蛇咬伤的急救排毒等
.
7
禁忌证
高热抽搐及凝血机制障碍者。 皮肤溃疡、水肿及大血管处。
孕妇腹部、腰骶部均不宜拔罐。
. 8
护理及注意事项
体位合理,选择肌肉较厚的部位。骨骼凹凸不平和 毛发较多处不宜拔罐。 罐口周围光滑,无裂痕。 棉球湿度适宜,动作要稳、准、快,起罐勿强拉。 使用过的火罐,消毒后备用。 ‘ 高热抽搐及凝血机制障碍者不宜。 皮肤有溃疡、水肿及大血管处、孕妇腹部及腰骶部 均不宜拔罐。
. 36
脐疗的注意事项
在脐疗法过程中发生药物过敏反应,应立即去药,并按过 敏性皮肤炎治疗。 小儿肌肤娇嫩,不宜应用刺激性较强的药物。 脐疗法为辅助性养生疗法,对于急性疾病,应以其他急救 措施为主。 平日就容易有皮肤过敏者,宜先将脐疗药物涂抹少量于手 肘内侧皮肤较敏感处30分钟后,观察其反应,如有痒、肿 、红、热、痛等发炎现象时,应禁用此药。 不宜饭后马上做或空腹施行脐疗法。
. 19
Top5
穴位按摩法
(完整word版)中医师-中医外科学-中医外科疾病治法
第四单元中医外科疾病治法细目一内治法(一)外科疾病内治消、托、补三大法则的应用与内涵外科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按照疮疡初起、成脓、溃后三个不同发展阶段,确立消、托、补三个总的治疗原则。
1.消法是运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和方药,使初起的肿疡得到消散,不使邪毒结聚成脓,是一切肿疡初起的治法总则。
2。
托法是用补益气血和透脓的药物,扶助正气,托毒外出,以免毒邪扩散和内陷的治疗法则。
托法适用于外疡中期,即成脓期。
补托法用于正虚毒盛,不能托毒外达,疮形平塌,根脚散漫不收,难溃难腐的虚证;透托法用于毒气虽盛而正气未衰者,可用透脓的药物,促其早日脓出毒泄,肿消痛减,以免脓毒旁窜深溃。
3.补法是用补养的药物,恢复其正气,助养其新生,使疮口早日愈合的治疗法则。
此法则适用于溃疡后期,此时毒势巳去,精神衰疲,血气虚弱,脓水清稀,肉芽灰白不实,疮口难敛.补法是治疗虚证的法则,所以外科疾病只要有虚的证候存在特别是疮疡的生肌收口期,均可应用。
凡气血虚弱者,宜补养气血;脾胃虚弱者,宜理脾和胃;肝肾不足者,宜补益肝肾等.但毒邪未尽之时,切勿遽用补法,以免留邪为患,助邪鸱张,而犯实实之戒。
(二)清热法、和营法、内托法的代表方剂及应用1。
清热法清热法是用寒凉的药物,使内蕴之热毒得以清解的方法。
在具体运用时,首先必须分清热之盛衰、火之虚实.实火宜清热解毒,热在气分者,当清气分之热,邪在营分者,当清血分之热;阴虚火旺者,当养阴清热.(1)代表方剂:清热解毒方,如五味消毒饮;清气分之热方,如黄连解毒汤;清血分之热方,如犀角地黄汤、清营汤;养阴清热方,如知柏八味丸;清骨蒸潮热方,如清骨散.(2)适应证:清热解毒法用于热毒之证,症见局部红、肿、热、痛,伴发热烦躁,口咽干燥,舌红苔黄,脉数等,如疔疮、疖、痈诸疮疡;清气分热适用于局部色红或皮色不变、灼热肿痛的阳证,或皮肤病之皮损焮红灼热,脓疱、糜烂,并伴壮热烦躁,口干喜冷饮,溲赤便干,舌质红,苔黄腻或黄糙,脉洪数者,如颈痈、流注、接触性皮炎、脓疱疮等。
中医外科学疾病治法
江西中医学院中医外科教研室—王万春
指用泻下的药物,使蓄积在脏腑内部的毒邪,得以疏通排出, 从而达到排毒导滞、逐瘀散结、泻热定痛、邪去毒消的目的。 外科通里法常用的为
攻下
润下
江西中医学院中医外科教研室—王万春
方剂举例: 攻下法,如大承气汤、内疏 常用药物: 黄连汤、凉膈散; 攻下药物,如大黄、芒硝、枳 润下法,如麻仁丸、润肠汤 适应证: 实、番泻叶; 。 攻下法适用于表证已罢,热毒 润下药物,如瓜蒌仁、火麻仁 入腑,内结不散的实证、热证。如外 注意点: 、郁李仁、蜂蜜等。 科疾病局部焮红肿胀,疼痛剧烈,或 严格掌握适应证,尤以年老体衰、妇女 皮肤病之皮损焮红灼热,并伴口干饮 妊娠或月经期更宜慎用。使用时应中病即止 冷、壮热烦躁、呕恶便秘、舌质红, ,不宜过剂,否则会损耗正气。尤其在化脓 阶段,过下之后,正气一虚,则脓腐难透, 苔黄腻或黄糙、脉沉数有力者。 疮势不能起发,反使毒邪内陷,病情恶化。 润下法适用于阴虚肠燥便秘, 若用之不当,能损伤脾胃,耗伤正气,致疾 如疮疡、肛肠疾病、皮肤病等阴虚火 病缠绵难愈。泻下药物虽然可以直接泻下壅 旺,胃肠津液不足,口干食少,大便 结之热毒,但在使用时可适当加清热解毒、 秘结,脘腹痞胀,舌干质红,苔黄腻 行气导滞之品,以增强清泻热毒之效果。 或薄黄,脉象细数者。
常用药物:
用温经通络、散寒化痰的药物,以驱散阴寒凝滞之邪,为治 疗寒证的主要法则。即《内经》所说“寒者热之”之意。 本法在外科临床运用时,主要有:
江西中医学院中医外科教研室—王万春
方剂举例: 温经通阳方,如阳和汤; 常用药物: 温经散寒方,如独活寄生汤。 温经通阳、散寒化痰药物,如 附子、肉桂、干姜、桂枝、麻黄、白 适应证: 芥子等; 温经通阳、散寒化痰法适用于体虚寒痰 温经散寒、祛风化湿药物,如 阻于筋骨,如流痰、脱疽等,患处隐隐作痛, 注意点: 漫肿不显,不红不热,面色苍白,形寒畏冷, 细辛、桂枝、羌活、独活、秦艽、防 小便清利,舌淡苔白,脉迟或沉等内寒现象。 症见阴虚有热者,不可施用本法 风、桑寄生等。 温经散寒、祛风化湿法,适用于体虚风 ,因温燥之药能助火劫阴,若用之不 寒湿邪侵袭筋骨,如痹病中风寒湿证、麻风病 当,能造成其他变证。临床上应用温 初起、红蝴蝶疮关节疼痛等病,患处酸痛麻木, 通法多配以补气养血、活血通络之品 漫肿,皮色不变,恶寒重、发热轻,苔白腻, ,能提高疗效。因为元气充足,血运 脉迟紧等外寒现象者。 无阻,经脉流通,阳气自然畅达。 上述两法之中,阳和汤以温阳补虚为主,多
71种中医外治法
71种中医外治法1.贴(帖)法是指用黏稠状膏药,或将药物调制成饼状,贴于患处。
如治风寒头痛及夹脑风,以川芎9g、南星3g、葱白适量,捣贴太阳穴,小儿贴囟门。
治小儿阴肿,捣芜菁薄上。
(按:黑膏药,古称“薄贴”。
)2.涂法是用较稀薄的药物于患处薄薄地涂上一层。
如治中风口眼歪斜,用白附子、蝎尾各15g,僵蚕30g共为末,酒调涂患处。
3.敷(傅)法是指用较浓厚的药物敷于患处或腧穴。
如治胃热痛,用大黄、玄明粉、香附、郁金各30g,滑石60g,甘草、黄芩各15g,研末,姜汁调敷中脘穴。
4.围(圈、箍)法与敷法相同,但要求药物敷在四周,中间留孔,是外科疮疡常用的一种外治疗法。
如铁箍散治痈毒疔疮,箍瘤膏治肿瘤。
5.封法与敷法类似,上药后不但要扎紧,而且必须经过一定时间才能揭开。
如治疔疮用拔疔丹。
6.覆法指用较浓药物,扣盖患处。
如治阳黄,用新鲜百部根捣烂覆脐上,以糯米饭一升、水、酒各半,合揉软,盖药上,包扎,一两日口内作酒气,水从小便出,肿自消。
也有用核桃壳、蚌壳装药覆盖患处及剖鸡或蟾蜍破腹覆胸的。
7.发泡法又称“冷灸”,是用对皮肤具有刺激性的药物,敷贴于皮肤,使之发生水泡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如治黄疸,南星捣置杯内,扣脐上,起泡挑去泄水。
8.摊法一般是用药末同黄蜡融化摊于患处,如治中风逆冷、惊悸,用南星、川芎各半,共为末,同黄蜡融化摊手足心。
(按:类似现在的蜡疗)。
9.熨法是采用药物粗末和适当材料,经过加热处理后,热熨于患部的一种治疗方法。
如治便秘,用枳实15g,麸皮500g,盐炒熨脐腹。
(按:借助现代化学发热剂或电热作热熨,更为方便。
)10.烧(焠)法将火焰或余烬直接点灼患处。
这种方法要严格掌握火力、时间、以防烧伤。
也有间接燃烧的。
如硫黄纸卷焠疣,治气闭耳聋。
用苍术削下尖上平式,插耳内艾烧之,耳有热气为度。
11.爆灯火与烧法基本相同,所不同的只是在受爆的皮肤表面发生爆炸,可以听到声响。
如民间常用灯草蘸油点燃,爆角孙穴治痄腮。
中医外科学外治法-医学精品
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外教室
中医外治法 主讲:郝平生讲师
二、外治法
用药物、手术、器械直接作用于体表局 部的治疗方法。
外治法在外科病的治疗占有重要的地位。 是中医学的宝贵遗产。 外治法必须辨证使用。
(一)药物外治法
按给药方式分: (敷、贴法;掺、搽法) 1、敷、贴法
根据药物不同剂型分为: (1)箍围药
焦碳 无烟煤 电炉
燃料
制备过程
1做胎 水银、火硝、明矾 2封口 4加火烧(先文后武)
碗
沙石纸 土膏条
药猛 加赋型剂 掺布
用法
成份
药物(如金黄油膏等的组成) 基质(猪脂、羊脂、松脂、麻油、黄腊、
白蜡、以及凡士林等)
适宜病灶凹陷折缝之处,或大面积溃疡的 用药。肿疡、皮肤病糜烂结痂渗液不多者, 也为适用
适应证
肿疡、溃疡 皮肤病亚急性炎症渗液不多者或表现丘疹
斑丘疹等 急腹症中炎性包块 肛肠科疾病
临床根据药效结合局部特点选用
金黄膏、玉露膏:清热除湿,散瘀化痰, 止痛消肿等。阳证、肛周脓肿。
冲和膏:祛风、消肿、活血散寒,可用于 半阴半阳证
回阳玉膏:温经活血、散寒化痰,阴证疮 疡
红油膏:防腐生肌用于一切溃疡。
生肌白玉膏:润肤生肌收敛,用于溃疡腐 肉已净,疮口不敛者,以及乳头皲裂、肛 裂等病。
以鸡子清调者,取其缓和刺激;以油类调者,取 其润泽肌肤。如上述液体取用有困难时,则可用 冷茶汁加白糖少许调制。阳证及半阴半阳证常以 凡士林调制成油膏使用。
用法
敷贴 根据疮疡局部表现的不同选用有效的敷法
盖顶敷 箍围药和调剂调和
纱布
留顶敷
中医外治法及护理 ppt课件
PPT课件
31
护理及相关注意事项
(一)操作中根据不同部位辨证用药,如头面部及某 些敏感部位,不宜选用刺激性太强的药物。
(二)熏洗过程注意室内避风,冬季注意保暖,防止
受凉。洗毕应及时擦干药液和汗液,暴露部位尽量 加盖衣被。
(三)熏洗操作必须严格掌握温度,以防烫伤。熏 蒸时一般以50~70℃为宜,药液加温至蒸汽上冲, 但也不可过热,尤其是眼部熏洗,组织、皮肤娇嫩 易发生烫伤;浸泡时,药液温度以不烫手或能忍耐 的程度为宜,一般控制在38~45℃;操作中应随时 询问患者感觉,耐心协助老人、小儿熏洗,避免烫 伤事故的发生。
(八)注意保护患者,必要时进行遮挡。所有物 品需清洗消毒,每人1份,避免交叉感染。
PPT课件
33
五、耳穴埋籽
耳穴埋籽法,是用胶布将王不留行籽准 确地粘贴于耳穴处,给予适度的揉、按、捏、 压,使其产生疫麻、胀、痛等刺激感应,以 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外治疗法。又称耳廓穴 区压迫疗法。
护理相关注意事项
8、注意施灸温度的调节:对于皮肤感觉迟钝者或小儿, 用示指和中指置于施灸部位两侧,以感知施灸部位 的温度,做到既不致烫伤皮肤,又能收到好的效果。
9、穴位艾灸顺序:古人对于艾灸的顺序,有着明确的 论述,就阴阳而言,如《千金要方》说:“凡灸当 先阳后阴,先上后下”。《明堂灸经》也指出: “先灸上,后灸下;先灸少,后灸多”。这是说艾 灸的一般顺序是 :先灸背部,再灸胸腹部;先灸上 部再灸下部,先灸头部再灸四肢;就壮数而言,先 灸少而后灸多,即由小逐渐增强;就大小而言,先 灸艾炷小者而后灸大者,每壮递增。
PPT课件
6
禁忌症
各种出血疾患、急性传染病、骨折移位 或关节脱位、内脏器质性病变、妇女月经期、 孕妇腰腹部、皮肤破损、瘢痕等部位。
中医外治法及护理
常见症状穴位按摩
(四)便秘 1.取穴:中脘、天枢、大横、关元,肝俞、脾俞、 胃俞、肾俞、大肠俞、长强。 2.手法:摩法、按法、揉法(一指禅推法)。 (五)失眠 1.取穴:睛明、印堂、攒竹、鱼腰、太阳、迎香、 风池、百会、神门、足三里。 2.手法:按、摩、揉法(推、一指禅推法)。 (六)泄泻 1.取穴:合谷、四缝、足三里 2.手法:揉法、按法
五、耳穴埋籽
耳穴埋籽法,是用胶布将王不留行籽准 确地粘贴于耳穴处,给予适度的揉、按、捏、 压,使其产生疫麻、胀、痛等刺激感应,以 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外治疗法。又称耳廓穴 区压迫疗法。
常用疾病及选穴
一、失眠 选择耳穴神门、皮质下、枕、垂 前、失眠(主穴);心、肝、脾、肾、胆、胃 (配穴)。 二、头痛 取耳穴脑、心、内分泌、神门、 交感 三、胆石症 取耳穴胰、肝、胆、脾、胃、 食道、贲门、内分泌、皮质下、交感、神门 等。
熏洗部位及用具准备
(一)四肢部位:盆内盛煎好的中药滤液、橡皮单、 治疗巾、浴巾。 (二)眼部:治疗盘、治疗碗(内盛煎好的中药滤 液)、纱布、镊子、胶布、眼罩。 (三)会阴部:坐浴盆内盛煎好的中药滤液,坐浴 架、毛巾、必要时备屏风。 (四)全身熏洗:药液、开水、水温计、活动支架 或小木凳、毛巾、肥皂、浴巾、拖鞋、衣裤。
穴位按摩其他手法
推法 一指禅推法 擦法(平推法) 搓法 振法 捏法 弹法 掐法
常见症状穴位按摩
(一)头痛 1.取穴:印堂、头维、太阳、鱼腰、百会等头部穴位; 风池、风府、天柱及项部两侧膀胱经。 2.手法: 揉法、按法、拿法(一指禅推法) (二)胃痛 1.取穴:中脘、气海、天枢、足三里;肝俞、脾俞、 胃俞、三焦俞;肩井、手三里、内关、合谷及两胁部 穴位。 2.手法:摩、按、揉、拿、抹(法搓、一指禅推法) 。 (三)腹胀 1.取穴:中脘、天枢、脾俞、胃俞、大肠俞等穴。 2.手法:摩、推、按、揉。
中医外治法
中医外治法外治法是运用药物和手术或配合一定的器械等,直接作用于患者体表某部或病变部位以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
外治法是指与内治法相对而言的法则。
《理瀹骈文》说:“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
所异者法耳。
”指出了外治法与内治法只是在给药途径上的不同,外治法使药物直接作用于皮肤和粘膜,通过局部吸收,从而达到治疗目的,这是外科独具而必不可少的重要治法,正如《医学源流论》所说。
外科之法,最重外治”。
外治法的运用同内治法一样,要进行辨证施治,根据疾病不同的发展过程,选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对不同的证候,采用不同的处方。
兹将常用的方法归纳为药物疗法、手术疗法和其他疗法三大类。
一、药物疗法药物疗法,就是用药物制成不同的剂型施用于患处,使药物直达病所,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
有膏药、油膏、箍围药、掺药、草药等。
(一)膏药膏药古代称薄贴,现称硬膏。
膏药是按配方用若干药物浸于植物油中煎熬,去渣存油,加入黄丹再煎,利用黄丹在高热下经过物理变化,凝结而成的制剂,俗称药肉;也有不用煎熬,经捣烂而成的膏药制剂,再用竹签将药肉摊在纸或布上。
膏药总的作用,因其富有粘性,敷贴患处,能固定患部,使患部减少活动;保护溃疡疮面,可以避免外来刺激和细菌感染;膏药使用前加温软化,趁热敷贴患部,使患部得到较长时间的热疗,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增加抗病能力。
至于具体的功用,则依据所选药物的功用不同,对肿疡起到消肿定痛,对溃疡起到提脓去腐、生肌收口的作用。
适用证:一切外科病初起、已成、溃后各个阶段,均可应用。
用法:由于膏药方剂的组成不同,运用的药物有温、凉之异,所以在应用时就有各种不同的适应证。
如太乙膏性偏清凉,功能消肿、清火、解毒、生肌,适用于阳证,为肿疡、溃疡通用之方。
阳和解凝膏性偏温热,功能温经和阳、祛风散寒、调气活血、化痰通络,适用于阴证疮疡未溃者。
千捶膏性偏寒凉,功能消肿、解毒、提脓、去腐、止痛,初起贴之能消,已成贴之能溃,溃后贴之能去腐,适用于痈、有头疽、疔、疖等一切阳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