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科学PPT课件
合集下载
中医外科学总论ppt课件
![中医外科学总论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49bc90f482fb4daa58d4be8.png)
第一节 中医外科学的范 围
一、传统中医外科学的范围 《周礼·天官篇》疡医:主治肿疡、溃疡、
金疡和折疡。 唐宋: 肿疡、溃疡、皮肤病、骨折、
创伤等。 元代: 金疮肿科,包括金镞与疮疡。 明清: 疮疡科,其范围以疮疡、皮肤
和肛肠疾 病为主体。
学科划分:发于体表,用肉眼可见,有 形可征
二、现代中医外科学的范围
• 各地相继建立中医学院,编著中医外科学 的系列教材。
• 在各种外科疾病的治疗及研究上也有长足 的进步。
本章完
上篇 总论
第二章 中医外科学基本概念
• 掌握中医外科名词术语解释。
• 熟悉中医外科的范围、特点。
• 了解中医外科疾病以部位、穴位、脏腑、 病因、形态、颜色、疾病特征、范围大 小、病程长短、传染性进行命名的原则, 并举例说明。
中医外科学
湖南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医院 中医外科教研室 刘作龙
上篇 总论 第一章 中医外科学发展概况 第二章 中医外科学基本概念
第一节 中医外科学的范围 第二节 中医疾病的命名原则 第三节 外科基本术语 第三章 中医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 第一节 致病因素 第二节 发病机理
第四章 中医外科疾病的辨证 第一节 辨病 第二节 阴阳辩证 第三节 部位辨证 第四节 经络辨证(略) 第五节 局部辨证 第六节 辨善恶顺逆
中医外科学是运用中医药学的理论研究外科 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防治规律的一门学科,是中 医临床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中医外科学发展简史
起源
远古~春秋
砭石——最早的刺开排脓工具。
甲骨文:疾自(鼻)、疾耳、疾齿、 疥…
《周礼·天官》:疡医、食医、疾医、 兽医
的外科医生
疡医—最早
《五十二病方》:载有感染、创伤、冻伤
中医外科学__培训课件
![中医外科学__培训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8a8e5340066f5335a81218e.png)
中医外科学
上篇 总论
第一章 中医外科学发展概况 第二章 中医外科学基本概念 第一节 中医外科学的范围 第二节 中医疾病的命名原则 第三节 外科基本术语 第三章 中医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 第一节 致病因素 第二节 发病机理
第四章 中医外科疾病的辨证 第一节 辨病 第二节 阴阳辩证 第三节 部位辨证 第四节 经络辨证(略) 第五节 局部辨证 第六节 辨善恶顺逆 第五章 中医外科疾病治法 第一节 内治法 第二节 外治法
发展简史
停滞 民国时期中医外科发展缓慢,此时的中 医外科著作虽对治疗无更多的建树,但 为后来结合现代科学技术深入阐述、探 明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及治疗学的微观 机制开创了先河。
发展简史
主要代表: 中西医汇通派,以张锡纯为代表,用赭 遂攻结汤治机械性肠梗阻,葱白熨法治 动力性肠梗阻。 张山雷《疡科纲要》结合中西医理论阐 述中医脓疡不痛的机制,指出“内已成 脓,而竟不痛者,疡之变,神经已死。”
发展简史
晋· 葛洪《肘后备急方》: 海藻治瘿 隋·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载40多种皮肤病病因病机。 如:疥虫“可用针头挑得” 唐· 孙思邈《千金方》: 葱管导尿
发展简史
宋· 王怀隐《太平圣惠方》: “五善七恶” 金元时期名著: 陈自明—《外科精要》 齐德之—《外科精义》注重脉诊 危亦林—《世医得效方》(伤科专著)
首创酒洗伤口,开外科消毒之源。
发展简史
形成 战国~汉代
是疮疡类疾病的理论基础: 《黄帝内经》:①〈灵枢〉奠定了中医外科特别
寒气客于经络
血泣不通
痈肿
“热胜则肉腐,肉腐则为脓”
②载外科病近30种:丁、痤、痔…
③最早提出用截趾手术治疗脱疽。
发展简史
上篇 总论
第一章 中医外科学发展概况 第二章 中医外科学基本概念 第一节 中医外科学的范围 第二节 中医疾病的命名原则 第三节 外科基本术语 第三章 中医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 第一节 致病因素 第二节 发病机理
第四章 中医外科疾病的辨证 第一节 辨病 第二节 阴阳辩证 第三节 部位辨证 第四节 经络辨证(略) 第五节 局部辨证 第六节 辨善恶顺逆 第五章 中医外科疾病治法 第一节 内治法 第二节 外治法
发展简史
停滞 民国时期中医外科发展缓慢,此时的中 医外科著作虽对治疗无更多的建树,但 为后来结合现代科学技术深入阐述、探 明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及治疗学的微观 机制开创了先河。
发展简史
主要代表: 中西医汇通派,以张锡纯为代表,用赭 遂攻结汤治机械性肠梗阻,葱白熨法治 动力性肠梗阻。 张山雷《疡科纲要》结合中西医理论阐 述中医脓疡不痛的机制,指出“内已成 脓,而竟不痛者,疡之变,神经已死。”
发展简史
晋· 葛洪《肘后备急方》: 海藻治瘿 隋·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载40多种皮肤病病因病机。 如:疥虫“可用针头挑得” 唐· 孙思邈《千金方》: 葱管导尿
发展简史
宋· 王怀隐《太平圣惠方》: “五善七恶” 金元时期名著: 陈自明—《外科精要》 齐德之—《外科精义》注重脉诊 危亦林—《世医得效方》(伤科专著)
首创酒洗伤口,开外科消毒之源。
发展简史
形成 战国~汉代
是疮疡类疾病的理论基础: 《黄帝内经》:①〈灵枢〉奠定了中医外科特别
寒气客于经络
血泣不通
痈肿
“热胜则肉腐,肉腐则为脓”
②载外科病近30种:丁、痤、痔…
③最早提出用截趾手术治疗脱疽。
发展简史
中医外科学中医外科学PPT课件
![中医外科学中医外科学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b9eb576cc175527072208d1.png)
芎、桃仁、红花、地龙)加减。
9
3、祛寒活血法:适用于寒凝血淤证,其除 血说淤证外,局部或全身还有寒象(局 部苍白、怕冷发凉、症状得温则缓等); 方用阳和汤(肉桂、炮姜、麻黄、熟地、 鹿角胶、白芥子、炙甘草)合当归四逆 汤(当归、桂枝、白芍、大枣、甘草、 细辛、通草)加减。
4、清热活血法:适用于热蕴血淤证,其除
脉或小隐静脉属支分布区),也可见于 胸壁静脉。 二、局部表现:病变静脉处疼痛明显,呈 条索状红肿,按之较硬,压痛明显。经 治疗后,红肿减弱或消失,但仍有一硬 索条,经治疗2~3月后才能消散。 三、全身表现:急性期可有发热等症状。
18
青 蛇 毒
19
【治疗】 一、内治:同股肿。 二、外用药:基本同股肿。 【预防与护理】 注意静脉注射的护理。
(四)气血两虚证:主要见于三期久治不
愈伴有溃疡久不收口及一般气血两虚证
候者;治宜补养气血,活血通络,方用
十全大补汤加减,常规加用丹参、鸡血
藤、川牛膝等。
48
二、外用药 (一)一、二期: (二)三期: 三、针刺: 四、手术:
三、全身表现:坏死溃疡部位发生感染时, 可有高热等表现。
38
四、特殊检查 (一)肢体血流图:可了解血流通畅程度,
搏动性血流量的多少,血管壁本身状态 及神经对血管的作用等。其除可作为诊 断指标外,还能观察疗效。 (二)肢体多普勒超声检查: (三)动脉造影: (四)实验室检查:血脂、血糖等。 【鉴别诊断】
冷发凉为辨证要点;治宜温阳散寒,活 血通络,方用阳和汤合当归四逆汤(当 归、桂枝、白芍、甘草、大枣、细辛、 通草)加减。 (二)血淤证:主要见于二期,以持续性 静息痛为辨证要点;治宜活血化淤,通 络止痛,方用桃红四物汤加味。
中医外科学-PPT课件PPT课件
![中医外科学-PPT课件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62c5d5f844769eae109ed56.png)
脱疽早期患肢麻木且冷—气血不运, 脉络阻塞
2020/6/25
.
29
外科疾病的辨病与辨证
辨溃疡的色泽、形态 辨经络部位
2020/6/25
.
30
辨善恶顺逆
五善 七恶 顺证 逆证
2020/6/25
心善、肝善、脾善、肺善、肾善 五恶 + 脏腑败坏、气血衰竭
红肿热痛、顶高根束 易脓易腐、易脱易敛
不痛不热、顶平根散 难脓难腐、难脱难敛
总纲类 疮疡类 皮肤病类 肛门病类 肿瘤类 其他类
2020/6/25
.
8
中医外科疾病范围和疾病命名及分类释义
疡 — 外疡,是一切外科疾病的总称。
疡科 — 外科
疡医 — 外科医生
疮疡 — 广义是指一切体表浅显外科疾患的总称。 狭义是指感染因素引起体表的化脓性疾病。
肿疡 — 指一切体表外科疾病尚未溃破的肿块。
溃疡 — 指一切外科疾病溃破的疮面。
2020/6/25
.
9
外科疾病的辨病与辨证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四诊在外科辨病辨证中的应用 辨阴证阳证 辨肿痛痒脓麻木 辨溃疡的色泽、形态 辨经络部位 辨善恶顺逆
2020/6/25
.
10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中医外科诊疗疾病的特点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先辨病,后辨证。 其中辨病在外科领域尤为重要。
.
31
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
致病因素
外感六淫邪毒(热毒、火毒最常见) 感受特殊之毒(虫、蛇、疯犬、药、食物、疫毒) 外来伤害(跌仆损伤、沸水、火焰、冻伤) 情志内伤 饮食不节 房室损伤(早婚、房事过多、生育过多)
2020/6/25
.
32
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
中医外科学PPT课件
![中医外科学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0bcd84a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2c.png)
现代中医外科学在传统理论的基 础上,结合现代医学技术,不断
创新和发展。
中医外科学在现代临床中广泛应 用,涉及的疾病范围不断扩大,
治疗效果也得到了显著提高。
中医外科学在科研方面也取得了 重要进展,为学科的发展提供了
有力支持。
02
中医外科学基础知识
中医外科学的基本概念
总结词
中医外科学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皮肤、肌肉、骨骼等人体外部 器官的疾病。
清淡易消化
药膳食疗
根据自身情况,适当采用药膳食疗, 调理身体状况。
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过度油 腻和刺激性食物。
05
中医外科疾病案例分析
案例一:痤疮的中医治疗
总结词
内外兼治,综合调理
详细描述
中医治疗痤疮注重内外兼治,综合调理。内治法包括中药汤剂、中成药等,旨在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利湿排脓。 外治法包括中药面膜、熏洗、涂擦等,以消炎、杀菌、止痒、收敛为原则。同时,中医还强调饮食调理、情志调 护等综合治疗方法,帮助患者全面改善痤疮症状。
03
中医外科疾病的治疗方法
中药治疗
中药内服
根据患者病情,选择适当的中药方剂,通过煎煮或中成药的 方式进行治疗。中药内服主要针对全身症状进行调理,改善 患者体质,增强抵抗力。
中药外敷
将中药研成粉末或制成膏药,直接敷于患处,以达到局部治 疗的效果。中药外敷常用于疮疡、跌打损伤等外科疾病,具 有消炎、消肿、止痛的作用。
针灸治疗
针刺疗法
通过刺激穴位,调节人体气血,以达 到治疗目的。针刺疗法对于各种痛证 、痹证等有较好的疗效。
艾灸疗法
利用艾叶制成的艾条或艾炷,在穴位 上施灸,以温通气血、扶正祛邪。艾 灸疗法常用于治疗慢性虚弱性疾病及 寒证。
中医外科学-课件
![中医外科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c8e9af1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9d7097b.png)
中医外科学-课件
• 中医外科学发展概述 • 中医外科疾病分类与治疗原则 • 中医外科治疗方法与技术 • 中医外科护理与康复
01
中医外科学发展概述
中医外科学的起源与发展
起源
中医外科学起源于古代,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当 时的外科治疗方法主要基于针灸和简单的外科手术。
发展
随着中医理论的不断完善,中医外科学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独 立的学科。在明清时期,中医外科学的发展达到了巅峰,许 多著名的外科医家涌现,治疗方法也更加丰富和多样。
非药物治疗
要点一
总结词
非药物治疗是中医外科的特色治疗方法之一,包括针灸、 推拿、拔罐、刮痧等多种手段,通过刺激穴位和经络,调 节气血和脏腑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要点二
详细描述
针灸治疗通过刺激穴位,调和气血,平衡阴阳,达到治疗 疾病的效果。推拿治疗通过手法按摩,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和新陈代谢,缓解疼痛和不适感。拔罐治疗通过负压吸引 ,使局部皮肤充血、淤血,起到舒经活络、祛湿排毒的作 用。刮痧治疗通过刮拭皮肤,使皮下出血、淤血,起到清 热解毒、活血化瘀的作用。
中医外科学的基本理论
整体观念
中医外科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整体,人体的各个部位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因此, 在治疗外科疾病时,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整体情况,而不是仅仅针对病变部位 进行治疗。
辨证施治
中医外科学强调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制定个性化的治疗 方案。不同的病情需要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和技术。
中医外科学的特色与优势
特色
中医外科学的治疗方法多样,包括针灸、推拿、拔罐、刮痧等非药物疗法,以及 中药内服、外敷、熏洗等药物治疗方法。这些方法具有副作用小、疗效稳定、不 易复发等优点。
• 中医外科学发展概述 • 中医外科疾病分类与治疗原则 • 中医外科治疗方法与技术 • 中医外科护理与康复
01
中医外科学发展概述
中医外科学的起源与发展
起源
中医外科学起源于古代,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当 时的外科治疗方法主要基于针灸和简单的外科手术。
发展
随着中医理论的不断完善,中医外科学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独 立的学科。在明清时期,中医外科学的发展达到了巅峰,许 多著名的外科医家涌现,治疗方法也更加丰富和多样。
非药物治疗
要点一
总结词
非药物治疗是中医外科的特色治疗方法之一,包括针灸、 推拿、拔罐、刮痧等多种手段,通过刺激穴位和经络,调 节气血和脏腑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要点二
详细描述
针灸治疗通过刺激穴位,调和气血,平衡阴阳,达到治疗 疾病的效果。推拿治疗通过手法按摩,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和新陈代谢,缓解疼痛和不适感。拔罐治疗通过负压吸引 ,使局部皮肤充血、淤血,起到舒经活络、祛湿排毒的作 用。刮痧治疗通过刮拭皮肤,使皮下出血、淤血,起到清 热解毒、活血化瘀的作用。
中医外科学的基本理论
整体观念
中医外科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整体,人体的各个部位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因此, 在治疗外科疾病时,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整体情况,而不是仅仅针对病变部位 进行治疗。
辨证施治
中医外科学强调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制定个性化的治疗 方案。不同的病情需要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和技术。
中医外科学的特色与优势
特色
中医外科学的治疗方法多样,包括针灸、推拿、拔罐、刮痧等非药物疗法,以及 中药内服、外敷、熏洗等药物治疗方法。这些方法具有副作用小、疗效稳定、不 易复发等优点。
发—中医外科学ppt
![发—中医外科学ppt](https://img.taocdn.com/s3/m/487468ba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2f.png)
放血疗法
其他特色疗法
05
中医外科学典型病例分析
病例一:瘰疬的中医外治疗法
中医外治疗法对瘰疬有显著疗效
总结词
瘰疬是一种常见的慢性淋巴结炎症,中医外治疗法可以通过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的原理,有效缓解病情,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治疗方法包括中药外敷、中药导入、针灸等。
详细描述
总结词
中医外治疗法对瘿有良好疗效
04
中医外科学治疗方法
口服中药
根据病情需要,采用辨证论治的原则,制定中药方剂,通过口服方式进行治疗。
外用中药
将中药制成膏、丹、丸、散等剂型,直接应用于患处,以达到消炎、止痛、化瘀、散结等作用。
中药治疗
针刺疗法
通过针刺穴位,达到调和气血、舒通经络、止痛消炎等作用。
灸法
采用艾灸或温针灸等方式,作用于穴位,以温通气血、散寒止痛。
中医外科学的治疗原则是以整体观念为指导,通过调理脏腑功能、改善气血循环、调和阴阳平衡等方式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治疗原则
中医外科学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内服和外用、针灸、推拿、拔罐等,每种方法都有其特定的适应症和禁忌症,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治疗方法
中医外科学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03
常见中医外科学疾病
疮疡
中医外科学是传统中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内科识
中医外科学的基本理论
要点三
发病机理
发病机理是指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是中医外科学研究的基础。
要点一
要点二
病机
病机是指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病理变化,是中医外科学理论体系的核心。
病理性质
病理性质是指疾病的性质,是中医外科学诊断和治疗的重要依据。
瘰疬分类
瘰疬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类型,其中原发性瘰疬指病变部位没有其他原发性病变,继发性瘰疬指病变部位存在其他原发性病变。
其他特色疗法
05
中医外科学典型病例分析
病例一:瘰疬的中医外治疗法
中医外治疗法对瘰疬有显著疗效
总结词
瘰疬是一种常见的慢性淋巴结炎症,中医外治疗法可以通过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的原理,有效缓解病情,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治疗方法包括中药外敷、中药导入、针灸等。
详细描述
总结词
中医外治疗法对瘿有良好疗效
04
中医外科学治疗方法
口服中药
根据病情需要,采用辨证论治的原则,制定中药方剂,通过口服方式进行治疗。
外用中药
将中药制成膏、丹、丸、散等剂型,直接应用于患处,以达到消炎、止痛、化瘀、散结等作用。
中药治疗
针刺疗法
通过针刺穴位,达到调和气血、舒通经络、止痛消炎等作用。
灸法
采用艾灸或温针灸等方式,作用于穴位,以温通气血、散寒止痛。
中医外科学的治疗原则是以整体观念为指导,通过调理脏腑功能、改善气血循环、调和阴阳平衡等方式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治疗原则
中医外科学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内服和外用、针灸、推拿、拔罐等,每种方法都有其特定的适应症和禁忌症,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治疗方法
中医外科学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03
常见中医外科学疾病
疮疡
中医外科学是传统中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内科识
中医外科学的基本理论
要点三
发病机理
发病机理是指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是中医外科学研究的基础。
要点一
要点二
病机
病机是指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病理变化,是中医外科学理论体系的核心。
病理性质
病理性质是指疾病的性质,是中医外科学诊断和治疗的重要依据。
瘰疬分类
瘰疬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类型,其中原发性瘰疬指病变部位没有其他原发性病变,继发性瘰疬指病变部位存在其他原发性病变。
中医外科学-课件
![中医外科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42f4b7b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21.png)
中医外科学在历史上经历了多 个发展阶段,逐渐形成了独特 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
中医外科学的特点与优势
中医外科学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 论治,注重内外兼治和预防保健
。
中医外科学治疗方法多样,包括 中药、针灸、推拿、拔罐等,可 根据患者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
法。
中医外科学对于一些常见病和疑 难杂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尤其 在软组织损伤、骨折和关节脱位
其他外科疾病
总结词
其他外科疾病包括烧伤、冻伤、疮疡等,这些疾病的治疗也需要中医外科的参与。
详细描述
中医外科对于烧伤、冻伤、疮疡等疾病的治疗有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方法,如中药外敷、拔罐等,能够有效地缓 解症状和促进愈合。
CHAPTER
04
中医外科治疗方法
中药治疗
01
02
03
中药内服
根据病情需要,选择合适 的中药方剂进行内服,以 调节身体内部环境,达到 治疗目的。
详细描述
中医外科学的基本理论认为人体内部 脏腑和外部形态是相互关联的,人体 的生理和病理变化可以通过观察外部 形态和表现来推断。
中医外科学的基本方法
总结词
中医外科学的基本方法包括望、闻、问、切四诊,以及针灸、推拿、拔罐等治 疗手段。
详细描述
中医外科学的方法包括通过观察病人的外部形态和表现,询问病人的病情和症 状,以及通过切脉等手段来诊断疾病。同时,中医外科学也采用针灸、推拿、 拔罐等治疗手段来治疗疾病。
中医外科护理与康复的现代应用
临床应用
中医外科护理与康复在现代临床医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尤其在慢性病、老年病、康复期患者的治疗中发挥了重要 作用。
跨学科合作
中医外科护理与康复需要与现代医学的多个学科进行合作 ,如骨科、神经科、心血管科等,以实现优势互补和最佳 治疗效果。
中医外科学总论 PPT课件
![中医外科学总论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4a4ed20e2bd960590c67753.png)
宋代 国家出版的《圣济总录》提出了“五善七恶” 《太平圣惠方》完善了“五善七恶”学说,提出了 “五善七恶”的鉴别,创立了内消托里等内治方法。 《外科精要》由江西的陈自明所著,这是一部具有重 要意义的伟大著作,它强调了外科的整体观念,主张 内服和外用并重,强调对痈疽应辨证施治,区分寒热、 虚实,记载了多个托里排脓方药,至今仍应用于临床。 东轩居士的《卫济宝书》是一本论述医疗器械的专著, 书中介绍了灸板、消息子、炼刀、竹刀、小钩等。
医学 7
中医外科学发展概况
三、发展
晋代葛洪《肘后方》中记载了海藻治瘿,这是世界上 最早的用含碘的药物治疗甲状腺肿大的记载;疯狗脑 治疗狂犬病,开创了免疫疗法治疗疾病的先河。 晋末的龚庆宣所著的《刘涓子鬼遗方》是我国现存的 第一部外科学专著,其主要内容有:痈疽的鉴别诊断, 内外处方140余个,对鉴别有脓无脓较为详尽;提出的 外伤用止血、收敛止痛;痈疽用清热解毒;肠痈用大 黄汤,但脓成不可服用等。
医学
11
中医外科学发展概况
金元时期
朱震亨《外科精要发挥》 危亦林《世医得效方》,这是一本创伤 学专著,对中医外科的贡献也较大,他 继承了陈自明的观点,强调整体观反对 局部论,主张治疗疮疡必须先审阴阳虚 实,然后采取内外相结合的方法治疗。
医学 12
中医外科学发展概况
四、成熟
明代 汪机的《外科理例》本书以医案为主,提出了“治外 必本诸内”的学术思想,创立了玉真散治疗破伤风。 王肯堂《疡科准绳》、申斗垣的《外科启玄》、窦梦 麟《疮疡经验全书》都各具特色。 陈司成的《霉疮密录》是我国第一部论述梅毒的专著, 指出此病是由性交传染,且会胎传,主张用丹砂、雄 黄等含砷的药物治疗,是世界最早使用砷剂治疗梅毒 的记载。
最新中医外科学
![最新中医外科学](https://img.taocdn.com/s3/m/c8f55ff22b160b4e777fcf6f.png)
中医外科学课件.ppt
第三章 病因病机
中医外科学课件.ppt
第一节 病因
一、一、外感六淫 二、感受特殊之毒 (一)种类:虫毒、蛇毒、狂犬毒、药毒、 化学毒、食物毒、疫毒等。 (二)特点:发病迅速;具有较大的危险 性;有的具有传染性。 三、外来伤害
中医外科学课件.ppt
(一)范围:高温、电、化学物品、放射 性、寒冷、金刃损伤、跌打损伤等。
(二)特点:多为慢性过程;多为虚证; 病位较深,多在肝肾、筋骨关节;多为 阴证。
(二)特点: 1、可直接造成皮下淤血或伤口,如血肿、
烧伤、冻伤等。 2、伤口可感受火热之毒,形成继发性感染; 3、伤口可感受风毒,发生破伤风等。 四、情志内伤: (一)机理:
中医外科学课件.ppt
(二)特点:是乳房疾病、甲状腺疾病等 的常见病因病机;是肿块性疾病的病理 基础;常发
生与肝经所循行的部位;是导致血淤、痰 凝的常见启动因素。
应指:指在手法辨脓时,如肿疡中有脓时, 检查者的手指就可获得液体冲击感,中 医把它叫做应指,西医叫做波动感。其 说明脓肿成熟。
痈:有内痈、外痈之分, 疽:有头疽、无头疽之分,
中医外科学课件.ppt
癣:中医之癣是指凡皮肤增厚拌有鳞屑或 渗液的皮肤病;西医之癣是指浅部真菌 感染性皮肤病。
疥:含义有二,一指疥疮,指由疥虫引起 的接触传染性皮肤病;一指全身性剧烈 瘙痒性皮肤病。
痰:外科痰的含义有三。一是指病因或病 机,如痰浊、寒痰;二是指体征,凡发 于皮里膜外、筋骨关节,软如棉馒,硬 如结核,按之有囊性感者;三是指病证, 主要包括疮痨性中疾医外科病学课、件.p囊pt 肿性疾病。
毒:在外科毒的含义较为复杂,其有四。 一是指病因,如火毒热毒,特殊之毒等; 二是指发病迅速,火热之象明显的疾病, 如丹毒等;三是指具有传染性的疾病, 如时毒等;四是指外科疾病中无确切病 名者,如无名肿毒、胎毒、痧毒等。
第三章 病因病机
中医外科学课件.ppt
第一节 病因
一、一、外感六淫 二、感受特殊之毒 (一)种类:虫毒、蛇毒、狂犬毒、药毒、 化学毒、食物毒、疫毒等。 (二)特点:发病迅速;具有较大的危险 性;有的具有传染性。 三、外来伤害
中医外科学课件.ppt
(一)范围:高温、电、化学物品、放射 性、寒冷、金刃损伤、跌打损伤等。
(二)特点:多为慢性过程;多为虚证; 病位较深,多在肝肾、筋骨关节;多为 阴证。
(二)特点: 1、可直接造成皮下淤血或伤口,如血肿、
烧伤、冻伤等。 2、伤口可感受火热之毒,形成继发性感染; 3、伤口可感受风毒,发生破伤风等。 四、情志内伤: (一)机理:
中医外科学课件.ppt
(二)特点:是乳房疾病、甲状腺疾病等 的常见病因病机;是肿块性疾病的病理 基础;常发
生与肝经所循行的部位;是导致血淤、痰 凝的常见启动因素。
应指:指在手法辨脓时,如肿疡中有脓时, 检查者的手指就可获得液体冲击感,中 医把它叫做应指,西医叫做波动感。其 说明脓肿成熟。
痈:有内痈、外痈之分, 疽:有头疽、无头疽之分,
中医外科学课件.ppt
癣:中医之癣是指凡皮肤增厚拌有鳞屑或 渗液的皮肤病;西医之癣是指浅部真菌 感染性皮肤病。
疥:含义有二,一指疥疮,指由疥虫引起 的接触传染性皮肤病;一指全身性剧烈 瘙痒性皮肤病。
痰:外科痰的含义有三。一是指病因或病 机,如痰浊、寒痰;二是指体征,凡发 于皮里膜外、筋骨关节,软如棉馒,硬 如结核,按之有囊性感者;三是指病证, 主要包括疮痨性中疾医外科病学课、件.p囊pt 肿性疾病。
毒:在外科毒的含义较为复杂,其有四。 一是指病因,如火毒热毒,特殊之毒等; 二是指发病迅速,火热之象明显的疾病, 如丹毒等;三是指具有传染性的疾病, 如时毒等;四是指外科疾病中无确切病 名者,如无名肿毒、胎毒、痧毒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
膏药富有粘性,敷贴患处,能 固定患部,保护溃疡疮面。使用 前需要加温软化。趁热敷贴患部, 有助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一切外科病初起、已成、溃后 各个阶段,均可应用膏药。
6
膏药的应用同样需要辨证。 太乙膏:性偏清凉,功能消肿,清 火,适用于阳证,为肿疡、溃疡通用 之方。 阳和解凝膏:性偏温热,功能温经 和阳,化痰通络,适用于阴证未溃者。
消痔膏:内痔、赘皮外痔、血栓痔 等出血、水肿、疼痛之症。
13
注意点: 凡皮肤湿烂,疮口 腐化已尽,摊贴油膏,应薄而 勤换,药物过敏者,则改用其 他药。
14
(三)箍围药 古称敷贴。具有箍集 围聚、收束疮毒作用的药粉与液体调 制成糊状的制剂。可以促使肿疡消散, 疮形缩小,趋于限局,早日成脓和破 溃消肿。如金黄散、玉露散药性寒凉, 适用于红、肿、热、痛的一切阳证。
7
此外,膏药摊制的形式有厚薄 之所宜。如薄型的膏药,多适用 于溃疡,宜勤换;厚型的膏药, 多适用于肿疡,宜少换,一般5~7 天调换1次。
8
注意点 使用膏药,有时可能 引起皮肤过敏,形成膏药风、湿 疮,凡见此等情况,可以改用油 膏或其他药物处理。
9
(二)油膏 现称软膏。多用猪脂、 羊脂、松脂、麻油、黄蜡、白蜡、 凡土林等调剂药物而成。有柔软、 滑润、无板硬粘着不舒感的优点, 适宜病灶凹陷折缝之处,或大面 积溃疡的用药。肿疡、皮肤病糜 烂结痂渗液不多者,也为适用。
适应证:肿疡需要溃脓,或溃疡疮 口太小,引流不畅;或疮口僵硬,腐 肉不脱,或胬肉突出,妨碍收口。或 痔疮、瘰疬、赘疣、息肉等病。
26
如白降丹少许,水调和点放疮顶, 代刀破头;其他如赘疣点之可以腐 蚀枯落。平胬丹用于疮面胬肉突出, 掺药其上,能使胬肉平复。
27
注意点: 头面、指、趾等肉薄近骨 之处,不宜使用过烈的腐蚀药物,即 使需要应用,必须加赋形药减低其药 力,以不伤及周围正常组织为原则。 对汞、砒有过敏者,则应禁用。
28
4.生肌收口药 掺布疮面能使疮口 加速愈合。如生肌散、八宝丹等。注 意脓毒未清,腐肉未尽时,不要早用; 有时配合内服药和食物营养补养,以 助新生;若臁疮日久难敛,则宜配以 绑腿缠缚,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
29
5.止血药 :溃疡或创伤出血。桃 花散用于溃疡出血;圣金刀散适用于 创伤性出血。云南白药用于止血。
中医临床主干学科之一 中医学本科必修课程
中医外科学
1
Photo by yangliu 2008
第二节 外治法
外治法是运用药物或手术,或配合 一定的器械等,直接作用于患者体表 某部或病变部位以达到治疗目的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
药,所异者法耳。” 外治法的运 用同样需要进行辨证施治。
常用外治法分为药物疗法、手 术疗法和其他疗法三大类。
3
一、药物疗法 药物疗法就是用药物制成不同 的剂型,施用于患处,使药物直 达病所,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药物疗法常用的剂型有膏药、 油膏、箍围药、捶药、草药等。
4
(一)膏药 古称薄贴,现称硬 膏。药物于油中煎熬去渣,加入 黄丹再煎,凝结而成的制剂。也 有不用煎熬,经捣烂而成的膏药 制剂。
注意点 若大出血时,必须配合手 术与内治等方法急救,以免因出血不 止而引起晕厥之变。
30
6.清热收涩药 适用于一切皮肤病 急性或亚急性皮炎而渗液不多者。
如青黛散,以其清热止痒的作用较 强,用于皮肤病大片潮红丘疹而无渗 液者。
31
注意点: 一般不用于表皮糜烂,渗 液较多的皮损处,用后反使渗液不能流 出,容易导致自身过敏性皮炎;亦不宜 用于毛发生长的部位,因药粉不能直接
10
金黄油膏、玉露油膏:阳证肿疡。 冲和膏:半阴半阳证。 回阳玉龙油膏:阴证。 生肌玉红膏:一切溃疡,腐肉未脱, 新肉未生之时,或日久不能收口者。
11
红油膏:一切溃疡。 生肌白玉膏:溃疡腐肉已净,疮 口不敛者,以及乳头皲裂、肛裂等 病。 疯油膏:牛皮癣、慢性湿疮、皲 裂。
12
青黛散油膏:蛇串疮、急慢性湿疮 等皮肤焮肿痒痛,渗液不多之症。
20
掺药主要用于消散肿疡、提脓祛 腐、腐蚀平胬、生肌收口、止血、 清热收涩止痒等方面。
21
1.消散药 适用于肿疡初起,而肿 势限局于一处者。
阳证: 阳毒内消散、红灵丹。 阴证:阴毒内消散、桂麝散、黑退 消。
22
2.提脓祛腐药(升丹): 凡溃疡 初期,脓栓未溶,腐肉未脱,或脓水 不净,新肉未生的阶段,均宜使用。 多加赋形药使用,常用如九一丹、八 二丹、七三丹、五五丹等。
15
以菊花汁、丝瓜叶汁、银花露调者, 取其清凉解毒,阳证多用。以醋调者, 取其散瘀解毒;以酒调者,取其助行 药力,阴证多用;以葱、姜、韭、蒜 捣汁调者,取其辛香散邪,半阴半阳 证多用;
16
以鸡子清调者,取其缓和刺激; 以油类调者,取其润泽肌肤。如上 述液体取用有困难时,则可用冷茶 汁加白糖少许调制。阳证及半阴半 阳证常以凡士林调制成油膏使用。
掺扑于皮损处,同时粉末与毛发易粘结成 团。
32
(五)酊剂 是将药物浸泡于乙醇 溶液内制取的药液。
适用于未溃的疮疡及皮肤病等。 如红灵酒用于冻疮、脱疽未溃之时。 复方土槿皮酊用于鹅掌风、灰指甲、 脚湿气等。白屑风酊用于面游风。
33
(六)洗剂 药末与水溶液混合在 一起而成。也称混合振荡剂或振荡洗 剂。
23
注意点 对升丹有过敏者应禁用; 对大面积疮面,也应慎用,以防汞中 毒。病变在眼、唇、面部,也宜慎用, 以免损容。此外,使用陈久的升丹, 可使药性缓和而减少疼痛。升丹宜用 黑瓶装置,以免氧化变质。
24
3.腐蚀药与平胬药: 腐蚀药具有 腐蚀组织的作用,平胬药具有平复收 缩疮口增生的胬肉的作用。
25
17
注意点: 箍围药敷后干燥之时, 宜时时用液体湿润,以免药物剥落 及干板不舒。
18
(四)掺药 将药物研末配伍成方, 用时掺布于膏药或油膏上或直接掺 布于病变部位的粉剂。古称散剂。 溃疡和肿疡,消散、提脓、收口等 均可应用。
19
配制时药品应研制极细(植物类宜 过160目筛以上),矿物类药品研至无 声为度,或水飞;否则用于肿疡, 药性不易渗透;用于溃疡,容易引 起疼痛。
膏药富有粘性,敷贴患处,能 固定患部,保护溃疡疮面。使用 前需要加温软化。趁热敷贴患部, 有助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一切外科病初起、已成、溃后 各个阶段,均可应用膏药。
6
膏药的应用同样需要辨证。 太乙膏:性偏清凉,功能消肿,清 火,适用于阳证,为肿疡、溃疡通用 之方。 阳和解凝膏:性偏温热,功能温经 和阳,化痰通络,适用于阴证未溃者。
消痔膏:内痔、赘皮外痔、血栓痔 等出血、水肿、疼痛之症。
13
注意点: 凡皮肤湿烂,疮口 腐化已尽,摊贴油膏,应薄而 勤换,药物过敏者,则改用其 他药。
14
(三)箍围药 古称敷贴。具有箍集 围聚、收束疮毒作用的药粉与液体调 制成糊状的制剂。可以促使肿疡消散, 疮形缩小,趋于限局,早日成脓和破 溃消肿。如金黄散、玉露散药性寒凉, 适用于红、肿、热、痛的一切阳证。
7
此外,膏药摊制的形式有厚薄 之所宜。如薄型的膏药,多适用 于溃疡,宜勤换;厚型的膏药, 多适用于肿疡,宜少换,一般5~7 天调换1次。
8
注意点 使用膏药,有时可能 引起皮肤过敏,形成膏药风、湿 疮,凡见此等情况,可以改用油 膏或其他药物处理。
9
(二)油膏 现称软膏。多用猪脂、 羊脂、松脂、麻油、黄蜡、白蜡、 凡土林等调剂药物而成。有柔软、 滑润、无板硬粘着不舒感的优点, 适宜病灶凹陷折缝之处,或大面 积溃疡的用药。肿疡、皮肤病糜 烂结痂渗液不多者,也为适用。
适应证:肿疡需要溃脓,或溃疡疮 口太小,引流不畅;或疮口僵硬,腐 肉不脱,或胬肉突出,妨碍收口。或 痔疮、瘰疬、赘疣、息肉等病。
26
如白降丹少许,水调和点放疮顶, 代刀破头;其他如赘疣点之可以腐 蚀枯落。平胬丹用于疮面胬肉突出, 掺药其上,能使胬肉平复。
27
注意点: 头面、指、趾等肉薄近骨 之处,不宜使用过烈的腐蚀药物,即 使需要应用,必须加赋形药减低其药 力,以不伤及周围正常组织为原则。 对汞、砒有过敏者,则应禁用。
28
4.生肌收口药 掺布疮面能使疮口 加速愈合。如生肌散、八宝丹等。注 意脓毒未清,腐肉未尽时,不要早用; 有时配合内服药和食物营养补养,以 助新生;若臁疮日久难敛,则宜配以 绑腿缠缚,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
29
5.止血药 :溃疡或创伤出血。桃 花散用于溃疡出血;圣金刀散适用于 创伤性出血。云南白药用于止血。
中医临床主干学科之一 中医学本科必修课程
中医外科学
1
Photo by yangliu 2008
第二节 外治法
外治法是运用药物或手术,或配合 一定的器械等,直接作用于患者体表 某部或病变部位以达到治疗目的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
药,所异者法耳。” 外治法的运 用同样需要进行辨证施治。
常用外治法分为药物疗法、手 术疗法和其他疗法三大类。
3
一、药物疗法 药物疗法就是用药物制成不同 的剂型,施用于患处,使药物直 达病所,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药物疗法常用的剂型有膏药、 油膏、箍围药、捶药、草药等。
4
(一)膏药 古称薄贴,现称硬 膏。药物于油中煎熬去渣,加入 黄丹再煎,凝结而成的制剂。也 有不用煎熬,经捣烂而成的膏药 制剂。
注意点 若大出血时,必须配合手 术与内治等方法急救,以免因出血不 止而引起晕厥之变。
30
6.清热收涩药 适用于一切皮肤病 急性或亚急性皮炎而渗液不多者。
如青黛散,以其清热止痒的作用较 强,用于皮肤病大片潮红丘疹而无渗 液者。
31
注意点: 一般不用于表皮糜烂,渗 液较多的皮损处,用后反使渗液不能流 出,容易导致自身过敏性皮炎;亦不宜 用于毛发生长的部位,因药粉不能直接
10
金黄油膏、玉露油膏:阳证肿疡。 冲和膏:半阴半阳证。 回阳玉龙油膏:阴证。 生肌玉红膏:一切溃疡,腐肉未脱, 新肉未生之时,或日久不能收口者。
11
红油膏:一切溃疡。 生肌白玉膏:溃疡腐肉已净,疮 口不敛者,以及乳头皲裂、肛裂等 病。 疯油膏:牛皮癣、慢性湿疮、皲 裂。
12
青黛散油膏:蛇串疮、急慢性湿疮 等皮肤焮肿痒痛,渗液不多之症。
20
掺药主要用于消散肿疡、提脓祛 腐、腐蚀平胬、生肌收口、止血、 清热收涩止痒等方面。
21
1.消散药 适用于肿疡初起,而肿 势限局于一处者。
阳证: 阳毒内消散、红灵丹。 阴证:阴毒内消散、桂麝散、黑退 消。
22
2.提脓祛腐药(升丹): 凡溃疡 初期,脓栓未溶,腐肉未脱,或脓水 不净,新肉未生的阶段,均宜使用。 多加赋形药使用,常用如九一丹、八 二丹、七三丹、五五丹等。
15
以菊花汁、丝瓜叶汁、银花露调者, 取其清凉解毒,阳证多用。以醋调者, 取其散瘀解毒;以酒调者,取其助行 药力,阴证多用;以葱、姜、韭、蒜 捣汁调者,取其辛香散邪,半阴半阳 证多用;
16
以鸡子清调者,取其缓和刺激; 以油类调者,取其润泽肌肤。如上 述液体取用有困难时,则可用冷茶 汁加白糖少许调制。阳证及半阴半 阳证常以凡士林调制成油膏使用。
掺扑于皮损处,同时粉末与毛发易粘结成 团。
32
(五)酊剂 是将药物浸泡于乙醇 溶液内制取的药液。
适用于未溃的疮疡及皮肤病等。 如红灵酒用于冻疮、脱疽未溃之时。 复方土槿皮酊用于鹅掌风、灰指甲、 脚湿气等。白屑风酊用于面游风。
33
(六)洗剂 药末与水溶液混合在 一起而成。也称混合振荡剂或振荡洗 剂。
23
注意点 对升丹有过敏者应禁用; 对大面积疮面,也应慎用,以防汞中 毒。病变在眼、唇、面部,也宜慎用, 以免损容。此外,使用陈久的升丹, 可使药性缓和而减少疼痛。升丹宜用 黑瓶装置,以免氧化变质。
24
3.腐蚀药与平胬药: 腐蚀药具有 腐蚀组织的作用,平胬药具有平复收 缩疮口增生的胬肉的作用。
25
17
注意点: 箍围药敷后干燥之时, 宜时时用液体湿润,以免药物剥落 及干板不舒。
18
(四)掺药 将药物研末配伍成方, 用时掺布于膏药或油膏上或直接掺 布于病变部位的粉剂。古称散剂。 溃疡和肿疡,消散、提脓、收口等 均可应用。
19
配制时药品应研制极细(植物类宜 过160目筛以上),矿物类药品研至无 声为度,或水飞;否则用于肿疡, 药性不易渗透;用于溃疡,容易引 起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