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科学-PPT课件
合集下载
中医外科学PPT课件
5
膏药富有粘性,敷贴患处,能 固定患部,保护溃疡疮面。使用 前需要加温软化。趁热敷贴患部, 有助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一切外科病初起、已成、溃后 各个阶段,均可应用膏药。
6
膏药的应用同样需要辨证。 太乙膏:性偏清凉,功能消肿,清 火,适用于阳证,为肿疡、溃疡通用 之方。 阳和解凝膏:性偏温热,功能温经 和阳,化痰通络,适用于阴证未溃者。
消痔膏:内痔、赘皮外痔、血栓痔 等出血、水肿、疼痛之症。
13
注意点: 凡皮肤湿烂,疮口 腐化已尽,摊贴油膏,应薄而 勤换,药物过敏者,则改用其 他药。
14
(三)箍围药 古称敷贴。具有箍集 围聚、收束疮毒作用的药粉与液体调 制成糊状的制剂。可以促使肿疡消散, 疮形缩小,趋于限局,早日成脓和破 溃消肿。如金黄散、玉露散药性寒凉, 适用于红、肿、热、痛的一切阳证。
7
此外,膏药摊制的形式有厚薄 之所宜。如薄型的膏药,多适用 于溃疡,宜勤换;厚型的膏药, 多适用于肿疡,宜少换,一般5~7 天调换1次。
8
注意点 使用膏药,有时可能 引起皮肤过敏,形成膏药风、湿 疮,凡见此等情况,可以改用油 膏或其他药物处理。
9
(二)油膏 现称软膏。多用猪脂、 羊脂、松脂、麻油、黄蜡、白蜡、 凡土林等调剂药物而成。有柔软、 滑润、无板硬粘着不舒感的优点, 适宜病灶凹陷折缝之处,或大面 积溃疡的用药。肿疡、皮肤病糜 烂结痂渗液不多者,也为适用。
适应证:肿疡需要溃脓,或溃疡疮 口太小,引流不畅;或疮口僵硬,腐 肉不脱,或胬肉突出,妨碍收口。或 痔疮、瘰疬、赘疣、息肉等病。
26
如白降丹少许,水调和点放疮顶, 代刀破头;其他如赘疣点之可以腐 蚀枯落。平胬丹用于疮面胬肉突出, 掺药其上,能使胬肉平复。
27
膏药富有粘性,敷贴患处,能 固定患部,保护溃疡疮面。使用 前需要加温软化。趁热敷贴患部, 有助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一切外科病初起、已成、溃后 各个阶段,均可应用膏药。
6
膏药的应用同样需要辨证。 太乙膏:性偏清凉,功能消肿,清 火,适用于阳证,为肿疡、溃疡通用 之方。 阳和解凝膏:性偏温热,功能温经 和阳,化痰通络,适用于阴证未溃者。
消痔膏:内痔、赘皮外痔、血栓痔 等出血、水肿、疼痛之症。
13
注意点: 凡皮肤湿烂,疮口 腐化已尽,摊贴油膏,应薄而 勤换,药物过敏者,则改用其 他药。
14
(三)箍围药 古称敷贴。具有箍集 围聚、收束疮毒作用的药粉与液体调 制成糊状的制剂。可以促使肿疡消散, 疮形缩小,趋于限局,早日成脓和破 溃消肿。如金黄散、玉露散药性寒凉, 适用于红、肿、热、痛的一切阳证。
7
此外,膏药摊制的形式有厚薄 之所宜。如薄型的膏药,多适用 于溃疡,宜勤换;厚型的膏药, 多适用于肿疡,宜少换,一般5~7 天调换1次。
8
注意点 使用膏药,有时可能 引起皮肤过敏,形成膏药风、湿 疮,凡见此等情况,可以改用油 膏或其他药物处理。
9
(二)油膏 现称软膏。多用猪脂、 羊脂、松脂、麻油、黄蜡、白蜡、 凡土林等调剂药物而成。有柔软、 滑润、无板硬粘着不舒感的优点, 适宜病灶凹陷折缝之处,或大面 积溃疡的用药。肿疡、皮肤病糜 烂结痂渗液不多者,也为适用。
适应证:肿疡需要溃脓,或溃疡疮 口太小,引流不畅;或疮口僵硬,腐 肉不脱,或胬肉突出,妨碍收口。或 痔疮、瘰疬、赘疣、息肉等病。
26
如白降丹少许,水调和点放疮顶, 代刀破头;其他如赘疣点之可以腐 蚀枯落。平胬丹用于疮面胬肉突出, 掺药其上,能使胬肉平复。
27
《中医外科学》课件
展望中医外科学未来的发展方向,包括
技术创新、研究领域扩展等。
3
建设中医外科学学科的重要性和
必要性
探讨建设中医外科学学科对传统医学发 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参考文献
中医外科学相关专业书 籍
推荐几本与中医外科学相关 的专业书籍,供进一步学习 和深入了解之用。
中医外科学相关期刊论 文
介绍一些与中医外科学相关 的期刊论文,并指导学生进 行学术论文阅读和写作。
中医外科病证及其诊治
病证分类
探讨中医外科疾病的分类方法,帮助医生更好地进行病情判断和诊断。
诊断和治疗方法
介绍中医外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包括中药治疗和手术操作技术。
手术和操作技术
深入了解中医外科手术和操作技术,包括手术器械的使用和操作步骤。
中医外科学研究热点
中医外科与现代医学的交 叉研究
探索中医外科学与现代医学的 结合,研究二者之间的互补性 和发展方向。
中医外科学相关学术会 议论文
提供一些中医外科学领域的 学术会议论文,鼓励学生参 与学术交流和研究。
《中医外科学》PPT课件
欢迎来到《中医外科学》课程的PPT课件!在本次课程中,我们将深入探讨 中国传统医学中外科学的理论与实践。让我们一起开启这段精彩的学习之旅!
中医外科学概述
1 定义和历史渊源
探索中医外科学的定义、起源及其在中国传统医学中的重要性。
2 基本理论和临床应用
详细介绍中医外科学的基本理论,以及如何应用于临床实践。
基于证候分类的中医外科 治疗研究
介绍基于证候分类的中医外科 治疗研究,探讨其在疾病治疗 中的应用。
中医外科药物疗效评价研 究
研究中医外科药物的疗效评价, 推动传统药物在外科学中的应 用。
中医外科学中医外科学PPT课件
芎、桃仁、红花、地龙)加减。
9
3、祛寒活血法:适用于寒凝血淤证,其除 血说淤证外,局部或全身还有寒象(局 部苍白、怕冷发凉、症状得温则缓等); 方用阳和汤(肉桂、炮姜、麻黄、熟地、 鹿角胶、白芥子、炙甘草)合当归四逆 汤(当归、桂枝、白芍、大枣、甘草、 细辛、通草)加减。
4、清热活血法:适用于热蕴血淤证,其除
脉或小隐静脉属支分布区),也可见于 胸壁静脉。 二、局部表现:病变静脉处疼痛明显,呈 条索状红肿,按之较硬,压痛明显。经 治疗后,红肿减弱或消失,但仍有一硬 索条,经治疗2~3月后才能消散。 三、全身表现:急性期可有发热等症状。
18
青 蛇 毒
19
【治疗】 一、内治:同股肿。 二、外用药:基本同股肿。 【预防与护理】 注意静脉注射的护理。
(四)气血两虚证:主要见于三期久治不
愈伴有溃疡久不收口及一般气血两虚证
候者;治宜补养气血,活血通络,方用
十全大补汤加减,常规加用丹参、鸡血
藤、川牛膝等。
48
二、外用药 (一)一、二期: (二)三期: 三、针刺: 四、手术:
三、全身表现:坏死溃疡部位发生感染时, 可有高热等表现。
38
四、特殊检查 (一)肢体血流图:可了解血流通畅程度,
搏动性血流量的多少,血管壁本身状态 及神经对血管的作用等。其除可作为诊 断指标外,还能观察疗效。 (二)肢体多普勒超声检查: (三)动脉造影: (四)实验室检查:血脂、血糖等。 【鉴别诊断】
冷发凉为辨证要点;治宜温阳散寒,活 血通络,方用阳和汤合当归四逆汤(当 归、桂枝、白芍、甘草、大枣、细辛、 通草)加减。 (二)血淤证:主要见于二期,以持续性 静息痛为辨证要点;治宜活血化淤,通 络止痛,方用桃红四物汤加味。
中医外科学-PPT课件
初步形成
汉代至唐代的中医外科学发展 ,主要涉及疮疡、金创、烧烫
伤等病证的治疗。
成熟阶段
明清时期,中医外科学发展逐 渐成熟,形成了一系列具有代
表性的外科学著作。
现代发展
近现代以来,中医外科学在继 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吸收现 代医学成果,取得显著进步。
中医外科学的重要贡献
01
02
03
理论贡献
中医外科学的发展丰富了 中医的理论体系,为中医 临床各科提供了重要的理 论基础。
瘤、岩类疾病
总结词
瘤、岩类疾病是中医外科中较为严重的疾病类型,包括各种肿瘤和癌。
详细描述
瘤、岩类疾病通常由气血瘀滞、痰浊凝聚等因素引起,表现为肿块、疼痛等症状 。中医治疗瘤、岩类疾病的方法包括软坚散结、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等。
乳房疾病
总结词
乳房疾病是女性常见的外科疾病,包 括乳腺炎、乳腺增生等。
详细描述
病例三:皮肤癌的中医治疗
皮肤癌定义
皮肤癌是发生在皮肤的恶性肿瘤, 有多种类型,如鳞状细胞癌、基
底细胞癌等。
皮肤癌症状
局部皮肤溃疡、疼痛、出血等症 状,严重时可出现淋巴结转移。
皮肤癌中医治疗
中医治疗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 软坚散结为主,常用药物有白花 蛇舌草、半枝莲、丹参等。同时 可配合针灸、拔罐等中医治疗方
皮肤及性传播疾病
总结词
皮肤及性传播疾病是中医外科中常见的疾病类型,包括湿疹、尖锐湿疣等。
详细描述
皮肤及性传播疾病通常由湿邪、热邪等因素引起,表现为皮肤瘙痒、红肿等症状。中医治疗皮肤及性 传播疾病的方法包括清热解毒、利湿止痒等。
04
中医外科常用疗法
内治法
要点一
药物内治法
中医外科学-课件
中医外科学-课件
• 中医外科学发展概述 • 中医外科疾病分类与治疗原则 • 中医外科治疗方法与技术 • 中医外科护理与康复
01
中医外科学发展概述
中医外科学的起源与发展
起源
中医外科学起源于古代,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当 时的外科治疗方法主要基于针灸和简单的外科手术。
发展
随着中医理论的不断完善,中医外科学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独 立的学科。在明清时期,中医外科学的发展达到了巅峰,许 多著名的外科医家涌现,治疗方法也更加丰富和多样。
非药物治疗
要点一
总结词
非药物治疗是中医外科的特色治疗方法之一,包括针灸、 推拿、拔罐、刮痧等多种手段,通过刺激穴位和经络,调 节气血和脏腑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要点二
详细描述
针灸治疗通过刺激穴位,调和气血,平衡阴阳,达到治疗 疾病的效果。推拿治疗通过手法按摩,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和新陈代谢,缓解疼痛和不适感。拔罐治疗通过负压吸引 ,使局部皮肤充血、淤血,起到舒经活络、祛湿排毒的作 用。刮痧治疗通过刮拭皮肤,使皮下出血、淤血,起到清 热解毒、活血化瘀的作用。
中医外科学的基本理论
整体观念
中医外科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整体,人体的各个部位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因此, 在治疗外科疾病时,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整体情况,而不是仅仅针对病变部位 进行治疗。
辨证施治
中医外科学强调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制定个性化的治疗 方案。不同的病情需要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和技术。
中医外科学的特色与优势
特色
中医外科学的治疗方法多样,包括针灸、推拿、拔罐、刮痧等非药物疗法,以及 中药内服、外敷、熏洗等药物治疗方法。这些方法具有副作用小、疗效稳定、不 易复发等优点。
• 中医外科学发展概述 • 中医外科疾病分类与治疗原则 • 中医外科治疗方法与技术 • 中医外科护理与康复
01
中医外科学发展概述
中医外科学的起源与发展
起源
中医外科学起源于古代,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当 时的外科治疗方法主要基于针灸和简单的外科手术。
发展
随着中医理论的不断完善,中医外科学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独 立的学科。在明清时期,中医外科学的发展达到了巅峰,许 多著名的外科医家涌现,治疗方法也更加丰富和多样。
非药物治疗
要点一
总结词
非药物治疗是中医外科的特色治疗方法之一,包括针灸、 推拿、拔罐、刮痧等多种手段,通过刺激穴位和经络,调 节气血和脏腑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要点二
详细描述
针灸治疗通过刺激穴位,调和气血,平衡阴阳,达到治疗 疾病的效果。推拿治疗通过手法按摩,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和新陈代谢,缓解疼痛和不适感。拔罐治疗通过负压吸引 ,使局部皮肤充血、淤血,起到舒经活络、祛湿排毒的作 用。刮痧治疗通过刮拭皮肤,使皮下出血、淤血,起到清 热解毒、活血化瘀的作用。
中医外科学的基本理论
整体观念
中医外科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整体,人体的各个部位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因此, 在治疗外科疾病时,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整体情况,而不是仅仅针对病变部位 进行治疗。
辨证施治
中医外科学强调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制定个性化的治疗 方案。不同的病情需要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和技术。
中医外科学的特色与优势
特色
中医外科学的治疗方法多样,包括针灸、推拿、拔罐、刮痧等非药物疗法,以及 中药内服、外敷、熏洗等药物治疗方法。这些方法具有副作用小、疗效稳定、不 易复发等优点。
发—中医外科学ppt
放血疗法
其他特色疗法
05
中医外科学典型病例分析
病例一:瘰疬的中医外治疗法
中医外治疗法对瘰疬有显著疗效
总结词
瘰疬是一种常见的慢性淋巴结炎症,中医外治疗法可以通过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的原理,有效缓解病情,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治疗方法包括中药外敷、中药导入、针灸等。
详细描述
总结词
中医外治疗法对瘿有良好疗效
04
中医外科学治疗方法
口服中药
根据病情需要,采用辨证论治的原则,制定中药方剂,通过口服方式进行治疗。
外用中药
将中药制成膏、丹、丸、散等剂型,直接应用于患处,以达到消炎、止痛、化瘀、散结等作用。
中药治疗
针刺疗法
通过针刺穴位,达到调和气血、舒通经络、止痛消炎等作用。
灸法
采用艾灸或温针灸等方式,作用于穴位,以温通气血、散寒止痛。
中医外科学的治疗原则是以整体观念为指导,通过调理脏腑功能、改善气血循环、调和阴阳平衡等方式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治疗原则
中医外科学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内服和外用、针灸、推拿、拔罐等,每种方法都有其特定的适应症和禁忌症,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治疗方法
中医外科学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03
常见中医外科学疾病
疮疡
中医外科学是传统中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内科识
中医外科学的基本理论
要点三
发病机理
发病机理是指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是中医外科学研究的基础。
要点一
要点二
病机
病机是指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病理变化,是中医外科学理论体系的核心。
病理性质
病理性质是指疾病的性质,是中医外科学诊断和治疗的重要依据。
瘰疬分类
瘰疬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类型,其中原发性瘰疬指病变部位没有其他原发性病变,继发性瘰疬指病变部位存在其他原发性病变。
其他特色疗法
05
中医外科学典型病例分析
病例一:瘰疬的中医外治疗法
中医外治疗法对瘰疬有显著疗效
总结词
瘰疬是一种常见的慢性淋巴结炎症,中医外治疗法可以通过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的原理,有效缓解病情,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治疗方法包括中药外敷、中药导入、针灸等。
详细描述
总结词
中医外治疗法对瘿有良好疗效
04
中医外科学治疗方法
口服中药
根据病情需要,采用辨证论治的原则,制定中药方剂,通过口服方式进行治疗。
外用中药
将中药制成膏、丹、丸、散等剂型,直接应用于患处,以达到消炎、止痛、化瘀、散结等作用。
中药治疗
针刺疗法
通过针刺穴位,达到调和气血、舒通经络、止痛消炎等作用。
灸法
采用艾灸或温针灸等方式,作用于穴位,以温通气血、散寒止痛。
中医外科学的治疗原则是以整体观念为指导,通过调理脏腑功能、改善气血循环、调和阴阳平衡等方式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治疗原则
中医外科学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内服和外用、针灸、推拿、拔罐等,每种方法都有其特定的适应症和禁忌症,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治疗方法
中医外科学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03
常见中医外科学疾病
疮疡
中医外科学是传统中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内科识
中医外科学的基本理论
要点三
发病机理
发病机理是指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是中医外科学研究的基础。
要点一
要点二
病机
病机是指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病理变化,是中医外科学理论体系的核心。
病理性质
病理性质是指疾病的性质,是中医外科学诊断和治疗的重要依据。
瘰疬分类
瘰疬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类型,其中原发性瘰疬指病变部位没有其他原发性病变,继发性瘰疬指病变部位存在其他原发性病变。
中医外科学-课件
中医外科学-PPT课件
中医外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研究传统中医在外科领域的应用与发展。
中医外科学的定义
中医外科学是将传统中医的理论和技术应用于外科领域的一门医学学科。
中医外科学的历史
1
与中医整体理论相结合
2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医外科学逐渐融入
了中医整体理论,并形成了独特的外科
治疗方法。
3
古代外科技术
中医外科学的独特治疗方法
中医外科学独特的治疗方法包括针灸、推拿、拔罐等,以及中草药的内服外敷治疗。
中医外科学的未来发展方向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对中医外科学的更深入研究,未来中医外科学有望发展出更多新的治疗方法和技术。
总结和展望
中医外科学是一门有着悠久历史和广阔前景的学科,在临床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为患者提供了独特的 治疗选择。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就有医家开展 了一系列的外科手术和治疗。
现代中医外科学的发展
在现代,中医外科学得到了更多的研究 和应用,为临床外科提供了新的思路和 方法。
中医外科学的基本理论
1 阴阳平衡
中医外科学强调阴阳平衡的重要性,以维护人体正常的生理状态。
2 气血调理
通过调理气血的流动,促进身体组织的修复和康复。
3 经络通畅
通过舒通经络,增强身体的循环系统功能。
中医外科学的临床应用
创伤外科
中医外科学在创伤外科领域有着丰富的经验, 包括创伤处理和伤口愈合。
整形外科
中医外科学可以通过推拿和穴位按摩等方法, 改善面部和身体的整形效果。
骨科
通过中医的草药和针灸疗法,治疗和预防骨科 疾病。
肿瘤外科
中医外科学可以辅助传统肿瘤治疗,缓解治疗 副作用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中医外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研究传统中医在外科领域的应用与发展。
中医外科学的定义
中医外科学是将传统中医的理论和技术应用于外科领域的一门医学学科。
中医外科学的历史
1
与中医整体理论相结合
2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医外科学逐渐融入
了中医整体理论,并形成了独特的外科
治疗方法。
3
古代外科技术
中医外科学的独特治疗方法
中医外科学独特的治疗方法包括针灸、推拿、拔罐等,以及中草药的内服外敷治疗。
中医外科学的未来发展方向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对中医外科学的更深入研究,未来中医外科学有望发展出更多新的治疗方法和技术。
总结和展望
中医外科学是一门有着悠久历史和广阔前景的学科,在临床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为患者提供了独特的 治疗选择。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就有医家开展 了一系列的外科手术和治疗。
现代中医外科学的发展
在现代,中医外科学得到了更多的研究 和应用,为临床外科提供了新的思路和 方法。
中医外科学的基本理论
1 阴阳平衡
中医外科学强调阴阳平衡的重要性,以维护人体正常的生理状态。
2 气血调理
通过调理气血的流动,促进身体组织的修复和康复。
3 经络通畅
通过舒通经络,增强身体的循环系统功能。
中医外科学的临床应用
创伤外科
中医外科学在创伤外科领域有着丰富的经验, 包括创伤处理和伤口愈合。
整形外科
中医外科学可以通过推拿和穴位按摩等方法, 改善面部和身体的整形效果。
骨科
通过中医的草药和针灸疗法,治疗和预防骨科 疾病。
肿瘤外科
中医外科学可以辅助传统肿瘤治疗,缓解治疗 副作用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中医外科学幻灯课件
2024/2/6
消散药 提脓祛腐药 腐蚀药与平胬药 生肌收口药 止血药 清热收涩药 酊剂 洗剂
52
外治法
药物疗法 手术疗法 其他疗法
膏药 油膏 箍围药 掺药 草药
2024/2/6
53
外治法
药物疗法 手术疗法 其他疗法
切开法 烙法〔火针烙法、烙铁烙法〕 砭镰法 挂线法 结扎法
2024/2/6
54
切开法
外科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与气血、 脏腑、经络的关系极其密切。
局部的气血凝滞、营气不从、经络阻塞 是外科疾病总的发病机理。
2024/2/6
43
治法
内治法
消法 托法 补法
2024/2/6
外治法
药物疗法 手术疗法 其他疗法
44
内治法
消法
消法 定义——是运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托法 和方药,使初起的肿疡得以消散, 补法 是一切肿疡初起的治法总那么。
疡科 — 外科
疡医 — 外科医生
疮疡 — 广义是指一切体表浅显外科疾患的总称。 狭义是指感染因素引起体表的化脓性疾病。
肿疡 — 指一切体表外科疾病尚未溃破的肿块。
溃疡 — 指一切外科疾病溃破的疮面。
2024/2/6
7
外科疾病的辨病与辨证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四诊在外科辨病辨证中的应用 辨阴证阳证 辨肿痛痒脓麻木 辨溃疡的色泽、形态 辨经络部位 辨善恶顺逆
略腥而稠—顺证 腥秽恶臭—逆证
25
辨脓的注意点
辨真假 结合发病日期来辨 抗生素治疗者,化脓时间可延迟 肌肉深处的脓疡,应仔细辨别 根据波动冲击感来判断预后
2024/2/6
26
辨麻木
疔疮、有头疽坚肿色褐,麻木不知痛痒 —毒邪炽盛—走黄、内陷
中医外科学PPT课件
总结词
中医外科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研究人体外部疾病的病因、病理、 证候、诊断、治疗和预防。
详细描述
中医外科学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包括皮肤、肌肉、骨骼、关节、神经等各个 组织器官的疾病。它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 综合分析病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中医外科学的治疗原则
案例三:腰椎间盘突出的中医治疗
总结词
牵引、按摩、中药调理
详细描述
腰椎间盘突出在中医中多因劳累过度、跌仆 损伤所致。中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采用牵引、 按摩、中药调理等方法。牵引可减轻腰椎间 盘对神经根的压迫;按摩舒缓肌肉紧张,缓 解疼痛;中药则调理气血,促进康复。综合 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可有效缓解疼痛,改善 腰椎功能。
总结词
中医外科学的治疗原则主要包括扶正祛邪、标本兼治、内外兼治等。
详细描述
扶正祛邪是指通过调理人体的气血阴阳,增强机体正气,祛除病邪,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标本兼治则是指在治 疗疾病时,既要针对疾病的本质进行治疗,也要缓解疾病的表象症状。内外兼治则是指在治疗疾病时,要综合考 虑内治和外治两种方法,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THANKS
感谢观看
食物选择
饮食禁忌
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食物,如多吃蔬 菜水果、粗粮杂粮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 ,少吃油炸、烟熏、腌制等食物。
避免食用对身体有害的食物,如酒精、烟 草、毒品等,以及不洁、过期、变质的食 物。
05
中医外科疾病案例分析
案例一:痤疮的中医治疗
总结词
中医内外兼治,综合调理
详细描述
痤疮在中医理论中多因湿热内蕴、气血瘀滞所致。治疗上,中医采用内外兼治的方法,内服清热解毒 、活血化瘀的中药,外敷祛痘、消炎的药膏,同时配合针灸、拔罐等疗法,综合调理身体,达到治疗 痤疮的目的。
中医外科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研究人体外部疾病的病因、病理、 证候、诊断、治疗和预防。
详细描述
中医外科学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包括皮肤、肌肉、骨骼、关节、神经等各个 组织器官的疾病。它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 综合分析病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中医外科学的治疗原则
案例三:腰椎间盘突出的中医治疗
总结词
牵引、按摩、中药调理
详细描述
腰椎间盘突出在中医中多因劳累过度、跌仆 损伤所致。中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采用牵引、 按摩、中药调理等方法。牵引可减轻腰椎间 盘对神经根的压迫;按摩舒缓肌肉紧张,缓 解疼痛;中药则调理气血,促进康复。综合 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可有效缓解疼痛,改善 腰椎功能。
总结词
中医外科学的治疗原则主要包括扶正祛邪、标本兼治、内外兼治等。
详细描述
扶正祛邪是指通过调理人体的气血阴阳,增强机体正气,祛除病邪,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标本兼治则是指在治 疗疾病时,既要针对疾病的本质进行治疗,也要缓解疾病的表象症状。内外兼治则是指在治疗疾病时,要综合考 虑内治和外治两种方法,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THANKS
感谢观看
食物选择
饮食禁忌
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食物,如多吃蔬 菜水果、粗粮杂粮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 ,少吃油炸、烟熏、腌制等食物。
避免食用对身体有害的食物,如酒精、烟 草、毒品等,以及不洁、过期、变质的食 物。
05
中医外科疾病案例分析
案例一:痤疮的中医治疗
总结词
中医内外兼治,综合调理
详细描述
痤疮在中医理论中多因湿热内蕴、气血瘀滞所致。治疗上,中医采用内外兼治的方法,内服清热解毒 、活血化瘀的中药,外敷祛痘、消炎的药膏,同时配合针灸、拔罐等疗法,综合调理身体,达到治疗 痤疮的目的。
中医外科学-课件
中医外科学在历史上经历了多 个发展阶段,逐渐形成了独特 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
中医外科学的特点与优势
中医外科学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 论治,注重内外兼治和预防保健
。
中医外科学治疗方法多样,包括 中药、针灸、推拿、拔罐等,可 根据患者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
法。
中医外科学对于一些常见病和疑 难杂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尤其 在软组织损伤、骨折和关节脱位
其他外科疾病
总结词
其他外科疾病包括烧伤、冻伤、疮疡等,这些疾病的治疗也需要中医外科的参与。
详细描述
中医外科对于烧伤、冻伤、疮疡等疾病的治疗有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方法,如中药外敷、拔罐等,能够有效地缓 解症状和促进愈合。
CHAPTER
04
中医外科治疗方法
中药治疗
01
02
03
中药内服
根据病情需要,选择合适 的中药方剂进行内服,以 调节身体内部环境,达到 治疗目的。
详细描述
中医外科学的基本理论认为人体内部 脏腑和外部形态是相互关联的,人体 的生理和病理变化可以通过观察外部 形态和表现来推断。
中医外科学的基本方法
总结词
中医外科学的基本方法包括望、闻、问、切四诊,以及针灸、推拿、拔罐等治 疗手段。
详细描述
中医外科学的方法包括通过观察病人的外部形态和表现,询问病人的病情和症 状,以及通过切脉等手段来诊断疾病。同时,中医外科学也采用针灸、推拿、 拔罐等治疗手段来治疗疾病。
中医外科护理与康复的现代应用
临床应用
中医外科护理与康复在现代临床医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尤其在慢性病、老年病、康复期患者的治疗中发挥了重要 作用。
跨学科合作
中医外科护理与康复需要与现代医学的多个学科进行合作 ,如骨科、神经科、心血管科等,以实现优势互补和最佳 治疗效果。
中医外科学总论 PPT课件
宋代 国家出版的《圣济总录》提出了“五善七恶” 《太平圣惠方》完善了“五善七恶”学说,提出了 “五善七恶”的鉴别,创立了内消托里等内治方法。 《外科精要》由江西的陈自明所著,这是一部具有重 要意义的伟大著作,它强调了外科的整体观念,主张 内服和外用并重,强调对痈疽应辨证施治,区分寒热、 虚实,记载了多个托里排脓方药,至今仍应用于临床。 东轩居士的《卫济宝书》是一本论述医疗器械的专著, 书中介绍了灸板、消息子、炼刀、竹刀、小钩等。
医学 7
中医外科学发展概况
三、发展
晋代葛洪《肘后方》中记载了海藻治瘿,这是世界上 最早的用含碘的药物治疗甲状腺肿大的记载;疯狗脑 治疗狂犬病,开创了免疫疗法治疗疾病的先河。 晋末的龚庆宣所著的《刘涓子鬼遗方》是我国现存的 第一部外科学专著,其主要内容有:痈疽的鉴别诊断, 内外处方140余个,对鉴别有脓无脓较为详尽;提出的 外伤用止血、收敛止痛;痈疽用清热解毒;肠痈用大 黄汤,但脓成不可服用等。
医学
11
中医外科学发展概况
金元时期
朱震亨《外科精要发挥》 危亦林《世医得效方》,这是一本创伤 学专著,对中医外科的贡献也较大,他 继承了陈自明的观点,强调整体观反对 局部论,主张治疗疮疡必须先审阴阳虚 实,然后采取内外相结合的方法治疗。
医学 12
中医外科学发展概况
四、成熟
明代 汪机的《外科理例》本书以医案为主,提出了“治外 必本诸内”的学术思想,创立了玉真散治疗破伤风。 王肯堂《疡科准绳》、申斗垣的《外科启玄》、窦梦 麟《疮疡经验全书》都各具特色。 陈司成的《霉疮密录》是我国第一部论述梅毒的专著, 指出此病是由性交传染,且会胎传,主张用丹砂、雄 黄等含砷的药物治疗,是世界最早使用砷剂治疗梅毒 的记载。
最新中医外科学
中医外科学课件.ppt
第三章 病因病机
中医外科学课件.ppt
第一节 病因
一、一、外感六淫 二、感受特殊之毒 (一)种类:虫毒、蛇毒、狂犬毒、药毒、 化学毒、食物毒、疫毒等。 (二)特点:发病迅速;具有较大的危险 性;有的具有传染性。 三、外来伤害
中医外科学课件.ppt
(一)范围:高温、电、化学物品、放射 性、寒冷、金刃损伤、跌打损伤等。
(二)特点:多为慢性过程;多为虚证; 病位较深,多在肝肾、筋骨关节;多为 阴证。
(二)特点: 1、可直接造成皮下淤血或伤口,如血肿、
烧伤、冻伤等。 2、伤口可感受火热之毒,形成继发性感染; 3、伤口可感受风毒,发生破伤风等。 四、情志内伤: (一)机理:
中医外科学课件.ppt
(二)特点:是乳房疾病、甲状腺疾病等 的常见病因病机;是肿块性疾病的病理 基础;常发
生与肝经所循行的部位;是导致血淤、痰 凝的常见启动因素。
应指:指在手法辨脓时,如肿疡中有脓时, 检查者的手指就可获得液体冲击感,中 医把它叫做应指,西医叫做波动感。其 说明脓肿成熟。
痈:有内痈、外痈之分, 疽:有头疽、无头疽之分,
中医外科学课件.ppt
癣:中医之癣是指凡皮肤增厚拌有鳞屑或 渗液的皮肤病;西医之癣是指浅部真菌 感染性皮肤病。
疥:含义有二,一指疥疮,指由疥虫引起 的接触传染性皮肤病;一指全身性剧烈 瘙痒性皮肤病。
痰:外科痰的含义有三。一是指病因或病 机,如痰浊、寒痰;二是指体征,凡发 于皮里膜外、筋骨关节,软如棉馒,硬 如结核,按之有囊性感者;三是指病证, 主要包括疮痨性中疾医外科病学课、件.p囊pt 肿性疾病。
毒:在外科毒的含义较为复杂,其有四。 一是指病因,如火毒热毒,特殊之毒等; 二是指发病迅速,火热之象明显的疾病, 如丹毒等;三是指具有传染性的疾病, 如时毒等;四是指外科疾病中无确切病 名者,如无名肿毒、胎毒、痧毒等。
第三章 病因病机
中医外科学课件.ppt
第一节 病因
一、一、外感六淫 二、感受特殊之毒 (一)种类:虫毒、蛇毒、狂犬毒、药毒、 化学毒、食物毒、疫毒等。 (二)特点:发病迅速;具有较大的危险 性;有的具有传染性。 三、外来伤害
中医外科学课件.ppt
(一)范围:高温、电、化学物品、放射 性、寒冷、金刃损伤、跌打损伤等。
(二)特点:多为慢性过程;多为虚证; 病位较深,多在肝肾、筋骨关节;多为 阴证。
(二)特点: 1、可直接造成皮下淤血或伤口,如血肿、
烧伤、冻伤等。 2、伤口可感受火热之毒,形成继发性感染; 3、伤口可感受风毒,发生破伤风等。 四、情志内伤: (一)机理:
中医外科学课件.ppt
(二)特点:是乳房疾病、甲状腺疾病等 的常见病因病机;是肿块性疾病的病理 基础;常发
生与肝经所循行的部位;是导致血淤、痰 凝的常见启动因素。
应指:指在手法辨脓时,如肿疡中有脓时, 检查者的手指就可获得液体冲击感,中 医把它叫做应指,西医叫做波动感。其 说明脓肿成熟。
痈:有内痈、外痈之分, 疽:有头疽、无头疽之分,
中医外科学课件.ppt
癣:中医之癣是指凡皮肤增厚拌有鳞屑或 渗液的皮肤病;西医之癣是指浅部真菌 感染性皮肤病。
疥:含义有二,一指疥疮,指由疥虫引起 的接触传染性皮肤病;一指全身性剧烈 瘙痒性皮肤病。
痰:外科痰的含义有三。一是指病因或病 机,如痰浊、寒痰;二是指体征,凡发 于皮里膜外、筋骨关节,软如棉馒,硬 如结核,按之有囊性感者;三是指病证, 主要包括疮痨性中疾医外科病学课、件.p囊pt 肿性疾病。
毒:在外科毒的含义较为复杂,其有四。 一是指病因,如火毒热毒,特殊之毒等; 二是指发病迅速,火热之象明显的疾病, 如丹毒等;三是指具有传染性的疾病, 如时毒等;四是指外科疾病中无确切病 名者,如无名肿毒、胎毒、痧毒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后
2015-3-28
5
中医外科学发展概况
最早施行剖腹术。
晋代《刘涓子鬼遗方》—我国现存
汉代华佗—外科鼻祖,首创麻沸散,
的第一部外科专著。 明清—正宗派《外科正宗》 全生派《外科全生集》 心得派《疡科心得集》
2015-3-28 6
中医外科范围和疾病命名及分类释义
中医外科范围
生于人的体表、能够用肉眼直接诊察 到的、有局部症状可凭的所有疾病。
2015-3-28
1
中医外科学
广州中医药大学 第一临床医学院外科教研室 赵先明
中医外科学
上 篇 总 论
2015-3-28 3
中医外科学总论
中医外科学发展概况 中医外科范围和疾病命名及分类释义
外科疾病的辨病与辨证
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
治法
2015-3-28
4
中医外科学发展概况
起源于原始社会 形成于汉朝 发展于两晋南北朝、隋唐、宋元 时期 成熟于明清时期 全面系统化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
47
内 治 法
消法 托法 补法
托法
定义——是用补益气血和透脓的药物, 扶助正气,托毒外出,以免毒邪内 陷。 适应证——外疡中期 具体运用——透托法、补托法
2015-3-28 48
内 治 法
消法 托法 补法
透托法用于肿疡已成,毒盛正气不虚,
尚未溃破或溃而脓出不畅,多用于实证。 代表方透脓散。 补托法用于肿疡毒势方盛,正气已虚, 不能托毒外出,以致疮形平榻,根盘散 漫,难溃难腐,或溃后脓水稀少,坚肿 不消,并出现精神不振,面色无华,脉 数无力等症者。代表方托里消毒饮。
18
辨肿痛痒脓麻木
辨肿 辨痛
辨痒
辨脓
辨麻木
2015-3-28
19
辨 肿
以其外形来辨 以其成因来辨
局限性—实证、阳证 弥漫性—阳证、阴证 全身性—虚证 火、寒、风、湿、 痰、气、郁结、瘀血
以其部位和色泽来辨
2015-3-28 20
辨 痛
以其疼痛原因来辨
热、寒、风、气 化脓、瘀血
以其疼痛发作情况来辨 以其疼痛性质来辨
阴证
慢 筋骨 长 虚热证 溃后更甚 难消难溃难敛
2015-3-28
17
辨阴证阳证
皮肤颜色 皮肤温度 肿形高度 肿胀范围
肿块硬度
疼痛感觉 脓液稀稠
2015-3-28
阳证 红活焮赤 灼热 肿势高起 局限 根脚收束 软硬适度 溃后渐消 剧烈 稠厚
阴证 紫暗或皮色不变 不热或微热 平坦下陷 不局限 根脚散漫 坚硬如石 或柔软如棉 不痛或微痛 稀薄或纯血水
辨经络部位 辨善恶顺逆
2015-3-28 10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中医外科诊疗疾病的特点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先辨病,后辨证。 其中辨病在外科领域尤为重要。
2015-3-28
11
四诊在外科辨病辨证中的应用
局部病变 望诊
有助于辨病与辨证
有助于判断疾病的预后 提示病变之所在,有助于辨病 有助于辨证
12
2015-3-28 14
四诊在外科辨病辨证中的应用
望诊 闻诊 问诊 切诊 脉诊
浮 迟 滑 大
沉 数 涩 小
触诊
2015-3-28 15
辨阴证阳证
发病缓急 全身症状
皮肤颜色 肿形高度 脓液稀稠
病位深浅 预后顺逆
皮肤温度 肿胀范围
病程长短
疼痛感觉 肿块硬度
2015-3-28
16
辨阴证阳证
阳证
发病缓急 病位深浅 病程长短 全身症状 预后顺逆 急 皮肉 短 实热证 溃后渐消 易消易溃易敛
2015-3-28 29
外科疾病的辨病与辨证
辨溃疡的色泽、形态
辨经络部位
2015-3-28
30
辨善恶顺逆
五善 七恶 顺证 逆证
2015-3-28
心善、肝善、脾善、肺善、肾善 五恶 + 脏腑败坏、气血衰竭
红肿热痛、顶高根束 易脓易腐、易脱易敛 不痛不热、顶平根散 难脓难腐、难脱难敛
31
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
2015-3-28 38
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
外科疾病的致病因素与发病部位的联系
致 病 因 素
上部—— 风温、风热。风性上行
中部—— 气郁、火郁。气或多发于中 下部—— 寒湿、湿热。湿性趋下
2015-3-28 39
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
发病机理
外科疾病的发病机理
气血凝滞 营气不从 经络阻塞
2015-3-28 40
▲
六淫致病,风、寒、暑、燥均能化热 生火,外科疾病的发生,尤以“热毒”、 “火毒”最为常见。
《外科心法要诀》“痈疽原是火毒生”。
2015-3-28 33
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
致 病 因 素
二、 感受特殊之毒
虫毒 疯犬毒 食物毒
蛇毒 药毒 疫毒
2015-3-28
34
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
致 病 因 素
三、 外来伤害
外 治 法
切开法
药物疗法
手术疗法
其他疗法
烙法(火针烙法、烙铁烙法) 砭镰法 挂线法 结扎法
2015-3-28 56
切开法
药物疗法
适应证 具体运用
选择有利时机 切口位置 切口方向 切开的深浅 切口大小 操作方法 注意点
2015-3-28 57
手术疗法
其他疗法
外 治 法
药物疗法
手术疗法
其他疗法
2015-3-28 45
治 法
内治法
消法 托法 补法
2015-3-28
外治法
药物疗法 手术疗法 其他疗法
46
内治法
消法
消法
托法
补法
2015-3-28
定义——是运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和 方药,使初起的肿疡得以消散,是 一切肿疡初起的治法总则。 适应证——初期肿疡 具体运用——解表法、通里法、 清热法、温通法、祛痰法、理湿法、 行气法、和营法
浅部 肿块高突坚硬 中有软陷 皮薄 灼热 焮红 轻按便痛而应指
2015-3-28
深部 肿块散漫坚硬 按之隐隐软陷 皮厚 不热或微热 不红或微红 重按方痛而应指
26
辨脓的形质、色泽和气味
脓的形质
稠厚—元气较充 稀薄—元气多弱
脓的色泽
黄白质稠,色泽鲜明—气血充足 黄浊质稠,色泽不洁—气火有余 黄白质稀,色泽洁净—气血虚 绿黑稀薄—蓄毒日久 夹瘀血色紫成块—血络损伤
略腥而稠—顺证 腥秽恶臭—逆证
27
脓的气味
2015-3-28
辨脓的注意点
辨真假 结合发病日期来辨 抗生素治疗者,化脓时间可延迟 肌肉深处的脓疡,应仔细辨别 根据波动冲击感来判断预后
2015-3-28
28
辨麻木
疔疮、有头疽坚肿色褐,麻木不知痛痒 —毒邪炽盛—走黄、内陷 麻风患部麻木不仁,不知痛痒—疬气 客于经络,营卫不和 脱疽早期患肢麻木且冷—气血不运, 脉络阻塞
致病因素
外感六淫邪毒(热毒、火毒最常见) 感受特殊之毒(虫、蛇、疯犬、药、食物、疫毒) 外来伤害(跌仆损伤、沸水、火焰、冻伤) 情志内伤 饮食不节 房室损伤(早婚、房事过多、生育过多)
2015-3-28 32
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
致 病 因 素
一、外感六淫邪毒
六淫邪毒 —— 风、寒、暑、湿、燥、火。
2015-3-28
金黄散 玉露散 回阳玉龙膏 冲和膏
53
外 治 法
药物疗法 手术疗法 其他疗法
膏药 油膏 箍围药 掺药 草药
2015-3-28
消散药 提脓祛腐药 腐蚀药与平胬药 生肌收口药 止血药 清热收涩药 酊剂 洗剂
54
外 治 法
药物疗法 手术疗法 其他疗法
膏药 油膏 箍围药 掺药 草药
2015-3-28 55
2015-3-28
太乙膏 阳和解凝膏 千槌膏 咬头膏
51
外 治 法
药物疗法 手术疗法 其他疗法
膏药 油膏 软膏 箍围药 掺药 草药
金黄油膏、玉露油膏 冲和膏、回阳玉龙膏 生肌玉红膏、红油膏、 生肌白玉膏 疯油膏 青黛散油膏 消痔膏
52
2015-3-28
外 治 法
药物疗法 手术疗法 其他疗法
膏药 油膏 箍围药 掺药 草药
疼痛与肿结合起来辨
2015-3-28
卒痛 持续痛
刺痛、灼痛、裂痛、 钝痛、酸痛、抽掣痛、 啄痛
21
辨 痒
以其原因来辨 风胜 湿胜 热胜 虫胜 血虚
以其病变过程来辨
2015-3-28
肿疡作痒 溃疡作痒
22
辨 脓
辨脓的有无 辨脓操作方法 辨脓的部位深浅 辨脓的形质、色泽、气味 辨脓的注意点
2015-3-28
中医外科疾病命名
部位、穴位、脏腑、病因、症状、 形态、颜色、疾病特性、范围大小、 传染性
2015-3-28 7
中医外科疾病范围和疾病命名及分类释义
中医外科疾病分类释义
总纲类 疮疡类 皮肤病类 肛门病类 肿瘤类 其他类
2015-3-28 8
中医外科疾病范围和疾病命名及分类释义
疡 — 外疡,是一切外科疾病的总称。 疡科 — 外科 疡医 — 外科医生
23
辨脓的有无
有脓
按之灼热 按之痛甚 肿块已软 指起即复(应指) 脉数
2015-3-28
无脓
按之微热 痛势不甚 肿块仍硬 指起不复(不应指) 脉不数
24
辨脓操作方法
按触法 最常用的辨脓方法
透光法
点压法 穿刺法
2015-3-28
仅适用于指、趾甲下的辨脓
适用于脓液少的手指部脓肿 适用于深部脓肿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