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发展的规律1要点
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的理解
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的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指人类社会在其发展过程中所遵循的普遍性规律和趋势。
这些规律以客观存在的形式影响着社会的运行和变革,是人类社会历史进程中的重要指导原则。
以下是对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理解,同学们可以根据这些主要内容进行再创作。
一、社会发展的规律性1.一般性规律:人类社会发展具有普遍性和一般性的规律性。
尽管不同国家、民族、时期的社会发展可能呈现多样性,但在各种多样性中存在着相对稳定的一般规律,例如社会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再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演进。
2.矛盾运动规律:社会发展的推动力来自于矛盾的存在和解决。
社会存在着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决定社会发展的方向。
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矛盾的运动和转化促使社会向前发展。
3.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的统一:社会发展既受到客观因素的制约,也受到人类的主观能动性作用。
主观能动性包括人类活动的创造性和社会主体的意志和权利的实现。
社会发展既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也取决于人类主体的积极努力。
4.循序渐进规律:社会发展一般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往往需要经历多个阶段和阶段之间的过渡。
每个阶段都是前一个阶段的发展和变革的结果,在此基础上产生新的矛盾和问题,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二、经济发展的规律性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
生产力的发展要求适应新的生产关系,而过时的生产关系又限制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通过各种社会革命和制度变革,人类社会一次次推翻陈旧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
2.发展不平衡和差异性:经济发展存在地域、社会群体和个体之间的差异性。
经济发展往往是不平衡的,一些地区和行业可能相对滞后,而其他地区和行业则取得了迅猛发展。
3.市场经济规律:市场经济的发展遵循着供求关系和竞争规律。
市场竞争能有效地分配资源,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
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是为市场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调整和引导经济发展。
第十一课-1框社会发展的规律
第十一课社会发展的规律使用说明:1.学案前三部分――学习目标、自主学习和原理总结供同学们在自主学习时间使用,时间15-20分钟。
第四、五部分――合作探究、当堂检测在课堂使用。
2.注重原理总结部分,自主学习和课堂巩固落实都要以此为依据。
一、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并熟记忆以下知识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2、过程与方法目标:形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看待社会现象、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形成正确认识社会发展的能力,对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有正确地认识3、情感目标: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德的基本立场;尊重社会发展规律,走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由之路,为社会历史的发展和人类进步是俄做出自己的贡献。
二、自主学习(对照讲义整体把握教材,自主分析,解决问题,用红笔标出疑难问题15分钟)(一)整体感知: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及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社会发展的规律总趋势—前进的、上升的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在实践中不断解决基本矛盾实现实现实现方式阶级社会中通过阶级斗争社会主义社会靠改革(二)自学整理,并理解记忆(时间:10分钟)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方法论要求:2、怎样理解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它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决定着社会形态的变革和更替。
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原理、方法论要求:4、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原理、方法论要求:5、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和普遍规律、方法论要求:6、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方法论要求:三、原理总结(以此为指导进行自学整理;强化记忆 5分钟)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原理:⑴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⑵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
1社会发展的规律
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含义 、 物质方面 物质方面——社会存在 方面——社会 社会存在 社 会 生 活
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还包括自然环境 人口因素等 自然环境、 还包括自然环境、人口因素等。
精神方面 精神方面——社会意识 方面——社会 社会意识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 法论,不仅要认识自然界的奥秘, 法论,不仅要认识自然界的奥秘,还要 追索社会生活的本质, 追索社会生活的本质,探究社会历史的 规律,寻觅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规律,寻觅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马
辩证唯物论 辩证唯物论
克 思 主 义 哲 学
认识论
联系
辩证唯物 主义
唯物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
a.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 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 先进的社会意识 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b.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 b.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 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
案例二: 案例二:称帝有理由 当年袁世凯之所以选择称帝, 当年袁世凯之所以选择称帝,其中一个并非无关 紧要的原因就是迷信。 紧要的原因就是迷信。 社会主义社会中,仍然存在封建主义落后思想; 社会主义社会中,仍然存在封建主义落后思想;
材料一:清明扫墓中,民间旧习俗要烧纸钱、纸车、 材料一:清明扫墓中,民间旧习俗要烧纸钱、纸车、 纸马等,好让死去的人在“阴间”也享受世人的生活, 纸马等,好让死去的人在“阴间”也享受世人的生活, 这种对所谓“阴间”生活的想象,无非是人们现实生活 这种对所谓“阴间”生活的想象,无非是人们现实生活 的一种折射,根源于现实的社会生活。 的一种折射,根源于现实的社会生活。 材料二:近年来,随着信贷消费的兴起, 材料二:近年来,随着信贷消费的兴起,“花明天 的钱,圆今天的梦”已成为人们新的消费观念。这种消 的钱,圆今天的梦”已成为人们新的消费观念。这种消 费观念的变化归根到底是由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有 归根到底是由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费观念的变化归根到底是由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有 了巨大的变化而引起的。 变化而引起的 了巨大的变化而引起的。
社会发展的规律
社会发展的规律随着世界各国的经济迅速发展,社会的变化日新月异。
由此我们发现,社会发展伴随着一定的规律。
这些规律反映了人类社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和进程,指引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和道路。
本文将探讨社会发展的规律,以及规律的基本特点。
社会发展的规律之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由生产力决定的,而生产力又决定社会发展的方向和速度。
生产关系包括物质生产关系和社会政治制度。
物质生产关系是指生产资料的占有与分配方式,而社会政治制度则是指国家及其政治系统的性质。
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不能再被现有的生产关系所适应,这时就需要通过社会制度和政治变革来推进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例如,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工业革命的发展改变了生产方法和生产力的性质,从而导致了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社会发展的规律之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并重在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一直相辅相成。
物质文明是指技术、经济、科学、教育、健康、环境等方面的发展,而精神文明则是指思想、文学、艺术、道德、法制等方面的进步。
这两方面的发展缺一不可,相互促进。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互相作用,推动了人类社会的上升。
社会发展的规律之三:社会形态的更替人类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而社会形态的变化是社会发展的本质之一。
生产力的发展带来了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关系的变革又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化,因此,社会形态呈现出孕育、兴起、衰落、更替的历史过程。
从原始公社到现代资本主义,这些社会形态的更替反映了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社会政治制度的发展变化。
社会发展的规律之四:人类社会是一个螺旋上升的历史过程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螺旋上升的历史过程。
无论在哪个历史时期,社会都有其固有的规律和特点。
,社会总是在各个方面不断进步和发展着,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这时候就需要通过改革和创新来适应新的情况和要求,实现社会的螺旋上升。
社会发展是一个历史的连续性过程,有着自己的发展规律和特点。
社会发展的规律(使用)
科技的发展还能够改善人类的生活质 量,提高健康水平,促进社会文明进 步。
科技的创新和应用能够推动产业升级 和转型,促进社会经济结构的优化。
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在阶级社会中,不同阶级之间的 利益冲突和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
的直接动力。
阶级斗争能够推动社会制度的变 革和进步,打破旧有的生产关系
社会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地理、历史、文化、宗教等因素存 在差异,因此社会发展的道路也具有多样性。
每个国家和地区都有自己的发展特点和优势,应该根据自 身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而不是盲目模仿 或照搬其他国家的模式。
社会发展道路的多样性是必然的,也是有益的。它有助于 丰富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交流 与合作,共同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03
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前提和基础,而多 样性是在统一性指导下的多样发展。没有统一性,就会导 致社会主义失去本质和方向;没有多样性,就会使社会主 义失去活力和发展的机会。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如果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 会导致社会矛盾加剧,阻碍社 会进步。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
01
经济基础决定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意识形态,上层建筑,当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时,
能够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
如果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会导致社会动荡和变革。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主体力量, 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推动社会 发展的根本动力,能够创造物质
财富和精神财富。
人民群众的利益和需求是推动社 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满足人民群 众的需求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
大班社会性发展的特点与规律
大班幼儿的思维特点3-4岁处于直接行动思维(思维依靠动作)这种思维方式有两个最突出的特点。
一个是:离不开思维的对象,东西不能离开,凭空不能思维。
第二:离不开操纵或摆弄实物的动作。
直接行动思维有个好处:它属于无意识思维,不太消耗能量,孩子不感到累.皮亚杰认为:若剥夺孩子的动作就会影响孩子思维的进程,思维的积极性就会降低。
动作对于幼儿的重要性:心理学有个简单的实验:在墙上挖个洞,洞后不断移过卡片,让你数数移过多少卡片。
如果要求你必须盯着它,什么都不做,你很快就数的出错了。
假如我给你一些豆子,数一个放一个豆子,或者用笔画一下,你就会发现正确率高多了,不容易出错。
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有动作伴随,注意更集中更长久。
所以动作对于小孩子很重要。
要想让幼儿注意保持集中就要围绕同一目标不断变化活动,一次活动时间不宜长,而且应让活动变化起来,在丰富的活动中,保持注意的集中和稳定。
4-5岁具体形象思维非常突出如果孩子大一些了,对事物的认识什么时候都离不开这些实际的东西,局限性就太大了,因为他身边能有多少东西,能玩多少东西?所以,不能只这样,若这样孩子就没有办法往前发展。
于是,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出现了,到了具体形象思维阶段的小孩子他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时就可以摆脱动作和动作对象,他们靠的是什么呢?我们把这个工具叫表象。
那么什么叫表象呢?任何一个事物都有它的形象,心理学上认为,就是当一件事物不在,拿走了,你眼前并不存在这个东西的时候,但是你的脑子里面留了一个它的形象。
我们把这种形象就叫做表象。
表象分两大类,一类叫实物表象;另一种叫情景表象。
什么叫情景表象呢?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把这些实物的关系联系起来,靠着一定的动作来完成一件事情。
比如,孩子上幼儿园,那么从穿衣服到出门、上汽车、下汽车到幼儿园等一系列的情景。
每天走一趟,若干趟以后他就会有一个从家到幼儿园印象。
因此,我们说具体形象性思维点型的特征就是:依靠表象的联想去思考。
这就给我们一个启发,在教育三至六岁的孩子时候,要给他们提供一个建立大量表象的机会。
高中政治必修4精品课件:11.1社会发展的规律
不断调整完善生育政策,可以有效应对和积极缓解人口结 构性矛盾的长期影响,保持合理的劳动力数量和结构,为转 变经济发展方式、培育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新优势,准备更为 有利的人口条件。
[问题探究] 结合材料,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我 国人口政策的演变历程。 提示:(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状 况的不断变化,人口政策也要做相应调整。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随着 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原来的人口政策已不 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不断调整完善生育政策,对于缓解人 口结构性矛盾、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 用。
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
小图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图示 如下:
(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_矛__盾__运__动__,体现了两 者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上层建筑一 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小提示:不能说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促进 生产力的发展。判断上层建筑是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关键 是看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还是为落后的经济基 础服务。
点,是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
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1.物质生活资料生产方式
(1)地位:_生__产__活__动__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作用:_生__产__方__式__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生产方式的变 革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
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1)生产力的状况_决__定__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 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__反__作__用__。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 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__推__动__作用;当生产关系 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__阻__碍__作用。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_矛__盾__运__动___,表明了生 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
社会发展的规律学案及答案(最新整理)
【课后拓展案】
1. 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说:“如果上帝的观念是鸟类创造的,那么上帝一定是长着羽毛
的动物;假如牛能绘画,那么它画出来的上帝一定是头牛。”该观点说明了
A.动物也有意识
B.上帝是人脑主观自生的
3
C.有什么样的上帝就有什么样的上帝观念
D.上帝观念是对现实世界的反映
2. 在 1978 年世界上第一例“试管婴儿”在英国出生时,整个世界争论不休,“不合伦理”
施,决定社会的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即经济基础决定____________。
(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
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体现了两者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
①善于听取他人意见,是促进认识发展的重要途径②避免重蹈他人覆辙,才能使自己在
生活中不犯错误 ③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决定人类社会历史发展 ④自觉总结历史
经验教训,有利于把握社会发展规律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5. 我国原有政府管理过多过滥,在一定程度上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2004 年 7 月 1
改革就是改变生产关系中同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环节和方面,使之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改变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环节和方面,使之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最终解 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 ③20 年来,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体制改革方面取得的成就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 和发展的体现。 【当堂检测】 1.A 2.A 3.D 4.B 5.B 【课后拓展案】 1.D 2.D 3.D 4.A 5.C 6.A
5
的联系,这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规律。
11-1社会发展的规律第二课时
(一)社会存在与 社会意识
(二)社会基本 矛盾运动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 3、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 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与实现方式
(三)社会历史 发展的总趋势
2.阶级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
3.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
【例题4】 左边“简表”反映了 建国后土地制度流变简表 ①社会主义本质的基本要求 1949 至 土 地 农 农 民 独 ②我国上层建筑的伟大变革 1952 民私有 立经营 ③我国农业生产力的变革 1952 至 土 地 农 集 体 经 ④我国农业生产关系的变革
以上材料体现了什么哲理? 1、体现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2、体现了: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 基础的发展。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 会推动经济基础的发展。 3、体现了: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 规律。
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人类社会的 基本矛盾 贯 穿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于 人 类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 社 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会 始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 终 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工业革命 壮大了资产 阶级的力量 要求变革分配 制度及生产资 料所有制
(生产力发展)
(生产关系变革)
推翻封建统治,建立资本主义制 度,制订法律,建立国家机器
(上层建筑变革)
小结:
社会发展 基本矛盾
阶级斗争
(阶级社会) 改革(社会主义的 自我完善自我发展)
(社会主义社会)
社会发展是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1、一个基础: 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①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 ②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 2、两大矛盾运动: 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②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3、两大是发展规律:
4-11-1社会发展的规律
第四单元
第十一课
第1框
成才之路 ·政治· 人教版· 必修4
(2)这两对矛盾及其运动制约着其他各种社会矛盾的存在 和发展,决定着社会的进程、性质和面貌,推动着人类社会 从一种形态向另一种形态转变。生产力的变化引起生产关系 的变化,导致整个生产方式的变化。经济基础的变化引起上 层建筑的变革,并导致整个社会形态的变化。
第1框
成才之路 ·政治· 人教版· 必修4
7.教材P91“探究问题” 提示:(1)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即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 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封建社会代替 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 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 总趋势。 (2)社会发展是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社 会基本矛盾的解决在阶级社会里,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 的,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第四单元
第十一课
第1框
成才之路 ·政治· 人教版· 必修4
4.教材P88“探究问题2” 提示:(1)从社会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入手,研究人们的社 会活动,才能揭开社会历史之谜。 (2)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它决 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
第四单元
第十一课
第1框
成才之路 ·政治· 人教版· 必修4
第四单元
第十一课
第1框
成才之路 ·政治· 人教版· 必修4
疑难突破
第四单元
第十一课
第1框
成才之路 ·政治· 人教版· 必修4
1.全面理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正确理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①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包括两方面内容:一 方面,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 映。另一方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 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 作用;落后的、反动的、非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 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社会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
社会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
社会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规律: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
这一规律表明,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中不断向前发展的。
2. 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发展规律:即社会主义经济从落后到先进、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规律。
这一规律表明,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经过多个阶段的发展才能实现。
3. 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发展规律:即社会主义政治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的发展规律。
这一规律表明,社会主义政治的发展需要实现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
4. 社会主义社会的文化发展规律:即社会主义文化从封闭到开放、从单一到多元的发展规律。
这一规律表明,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需要实现从封闭到开放、从单一到多元的转变。
5. 社会主义社会的社会建设规律:即社会主义社会从传统到现代、从二元到一体的转型规律。
这一规律表明,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需要实现从传统到现代、从二元到一体的转型。
总之,社会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是一个多方面的过程,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发展。
这些规律是指导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原则,对于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高二政治人教版选修三教案:11-1《社会发展的规律》
【教学目标】联系社会实际,说明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
联系我国调整生产关系的实际,说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教学重难点】两大社会基本矛盾。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教学方法】情景讨论法、小组探究法、分析讲授法、活动启发法。
【教学设计】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辨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把这种关系运用来观察社会历史领域里的问题,就表现为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1、以往社会历史理论陷入唯心主义的原因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在谈到私有制起源时这样认为,某人偶生私念,在私念的驱动下用木桩围起了一块土地,并当众宣布“这是我的”。
由于人们轻信了他的鬼话,于是便产生私有制。
假如当时有聪明人拔掉木桩,并向同类大声疾呼“勿信这个骗子”,则私有制根本不会产生。
在这里卢梭认为私有制产生是否具有必然性?是如何产生的?(不具有必然性,假如当时有聪明人拔掉木桩,并向同类大声疾呼“勿信这个骗子”,则私有制根本不会产生。
卢梭认为私有制是某个人的偶然的突发奇想,是个人主观意志的产物。
)历史上私有制是如何产生的?(生产力的发展导致剩余产品的出现,这部分剩余产品掌握在一氏族和部落首领手中,于是出现了经济利益相对立的阶级,私有制应运而生。
人们的私有观念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的公有制迈向私有制的转变不是由人的思想动机决定的,而是由社会生活的物质因素——生产力决定的。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人们可以认识自然界的规律,从而唯物主义地解释自然界,为什么人们不能认识到社会发展的规律,从而唯物主义地解释人类社会?(这是因为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没有意识,它们的发展变化完全是自发进行的。
社会历史是人们活动的结果,而人的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
由此便形成一种假象,似乎社会历史是由人们的动机、目的等决定的。
唯心史观认为人类社会发展要么是由人的主观意志,特别是少数杰出人物、帝王将相的思想动机决定的;要么认为是由天命、神、绝对精神决定的。
生活与哲学11.1 社会发展的规律(1)
√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a.各种各样的社会意识,归根到底都是对社会存在的 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b.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c.人的社会意识受社会环境决定,与个人的社会地位、 受到的教育、从事的职业密切相关;在阶级社会带有 阶级性。
√
√
5.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①这是一种用唯物主义观点 ②说明物质文明搞好了,精神文明就搞好了,是正确的 ③它强调了社会存在第一性,社会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 ④它科学的表达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①③ 6.“民生厚而德正”、“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解释的道理是 A.物质资料的生产包括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生产 B.物质资料生产的发展必然提高人民的道德水平 C.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D.社会的生产关系就是社会的道德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基本含义
A.社会存在——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包括自然地理环 境、人口因素,但最主要、最根本的是指物质资料的生 产方式。 B.社会意识——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它包括政治法律 思想、艺术、道德、宗教、哲学、科学以及风俗习惯等。
判断: ①劳动合同制度属于社会意识,劳动合同属于社会存在。 ②“炎热地区的人们像老头子一样懦弱”说明地理环境是最主要的社会存在。 下列事物属于社会意识范畴的有 ①生产关系 ②三权分立思想 ③生产力 ④《圣经》⑤敦煌艺术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⑤ D. ②④⑤
(唯物史观)
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社会发展的规律
高密五中 赵长荣
阅读课本86页探究,根据这则材料,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 特征?从哲学与时代的关系角度思考这两个问题。
政治人教版高二必修四:第四单元 第十一课 第1课时 社会发展的规律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明晰: (1)简政放权是生产关系的调整还是上层建筑的调整? (2)简政放权能激发市场活力是哲学观点吗?
提示:(1)上层建筑的调整。 (2)不是。
[答案] A
提示
答案
探究活动三: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情景:我国的改革开放,主要内容就是变革生产关系。从人民公社到家 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国有企业一统天下到多种所有制企业遍地开花,社会 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得到巨大改善。这些无不得益于改革开放。“从一 个较长的历史时期来说,改革会使人人受益”,但“改革不是一首田园诗, 它伴随着眼泪和痛苦”。
问题探究: (1)你能推测小鱼脑海中的奶牛形象及其生成过程吗?这一过程说明了 什么哲学道理?
提示:小鱼脑海里的奶牛的形象是由它自己想象完成的,当然也听了青 蛙的描述。这个故事说明人的意识的形成是要受到主观认知和客观实际制约 的。
提示
(2)请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知识,说明小鱼脑海中的奶牛形象产生的 原因。
特别提醒
社会基本矛盾与社会主要矛盾的区别与联系
2.某省常务副省长在省政府推进职能转变协调小组全体会议上曾强调, 各级各部门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进一步增强简政放权改革的紧迫感和责 任感,着力把简政放权、放管结合、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各项工作向纵深推进。 从哲学上看,这是因为( )
①简政放权是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规律的要求 ②事物的自我否定 是事物发展的根本途径 ③简政放权是解决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的需要 ④简政放权可厘清政府和市场关系,激发市场活力
第1课时 社会发展的规律
01 自主学习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含义
(1)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 □01 物质 方面,它的最主要的内容是物
《社会发展的规律》教案:发展战略与可持续发展
社会发展的规律是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实践历程中总结出来的基本经验,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的科学概括和总结。
在现代社会中,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都符合着这些规律。
社会发展的规律既是客观存在的,又具有主观性和可操作性。
只有深入研究这些规律,才能制定出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发展战略,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一、社会发展的规律及其核心特征社会发展的规律是指在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历史过程中,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发生的客观变化的基本规律。
这些规律不仅具有科学性、普遍性,而且也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本质特征,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其中,社会发展的规律的核心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历史性: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在长时间的历史演进中总结提炼出来的,具有历史性和现实性的双重特征。
2.科学性: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存在的,可以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全面详细的阐述和解释。
3.特殊性:每个典型的时代都有其自身的社会发展规律,因此,社会发展规律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和特殊性。
4.普遍性:社会发展的规律具有相对的普遍性,简单地,它可以适用于所有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之间的社会发展状况。
二、发展战略的主要制定原则制定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发展战略的主要原则包括以下几点:1.科学性原则:发展战略必须基于社会发展规律,并采取科学预测、科学规划、科学实施、科学评估等科学方法。
2.可持续性原则:发展战略应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目标,遵循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社会和谐等三个方面的基本原则。
3.统筹性原则:发展战略必须统筹兼顾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相互协调发展。
4.区域性原则:发展战略以地区为单位,因地制宜、特色鲜明,推动地区发展。
5.程度性原则:发展战略应符合现代文明程度和经济发展状况的不同阶段的不同需求。
6.群众性原则:发展战略须坚持从人民群众的最大限度寻求社会福利,让所有三方(政府、企业、群众)从发展中受益。
三、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与实现路径可持续发展是指经济、社会和环境的高度协调、符合人类长远福祉利益的发展模式。
4.11.1社会发展的规律课件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以往社会历史理论陷入唯心主义的原因
没有追溯到产生这些思想动机的物质原因——社会 存在(对社会历史的片面了解和物质生产实践的局限)
马克思之所以能够发现社会发展的规律 的原因,就是从实践出发认识人类社会,用 实践的观点考察人类社会,找到了以物质生 产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存在。
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基本含义
(在阶级社会里) 改革(社会主义 国家)
社会发展是在社会基本接动力; 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本框 总结
寻觅社会的真谛
社会存在
决定
社会意识
反映 、 反作用(阻碍、促进) 决定
生产力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通过 实践 不断解决 社会历史发展总趋势 前进的、上升的 实现 途径 反作用 决定 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 适应生产力 发展规律)
社会生活的本质 ——实践
一个人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既由它生活其 中的社会环境所决定,又与他个人所处的社会地 位、受到的教育、从事的职业等密切相关。 人们所处的社会经济关系不同、社会实践不 同,所形成的社会意识就不同。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 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是打开社会历史奥 秘的钥匙。
原理 总结
(上层建筑适 应经济基础发 展规律)
经济基础
反作用
上层建筑
阶级社会 —阶级斗争 社会主义 —改革 社会
过程是曲折 的
哲理小结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具有能动作 用,能够指导人们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正确的 意识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发 展起阻碍作用. (辩证唯物论) 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有反 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起促进作用,错误的认识 对实践起阻碍作用. (认识论)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 落后的社会意识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起促 进作用. (历史唯物主义) 都说明的是客观与主观的关系
新人教版必修高中政治第十一课第一框社会发展的规律
发展的基础。
现方式:阶级斗争、
4.阐释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并运 改革。 用这一原理分析我国社会生活中的具体事例。 三个辩证关系:社 5.阐述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性,运用生产 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系原理,分析说明我国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知识脉络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1)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具有不完全同步性。 虽然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但是,社会意识有时 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社会意 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具有不完全同步性,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 重要表现。 (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不同社会意识对社 会存在的作用不同。先进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 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存在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落 后的、不科学的社会意识,背离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存 在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
“经济全球化是大势所趋,顺之则昌,逆之必
衰”,强调规律具有普遍性、客观性,要按客观 √
规律办事
③
材料没有强调社会生活的本质是什么
×
④
材料没有涉及事物的性质问题
×
答案A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知识脉络
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和普遍规律 互动探究 近年来,我国通过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和减税降 费,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努力为激发 市场主体活力和创造力营造良好环境,增强了人民群众获得感。我 国经济不仅没有出现“硬着陆”,而且实现了稳中向好、结构优化、 就业扩大的目标。 (1)从社会基本矛盾角度看,上述材料涉及哪些方面的调整? (2)请运用社会普遍规律的知识,分析我国经济实现稳中向好、结 构优化、就业扩大的原因。
社会发展的规律PPT课件1
生产方式:
是获得物质资料的方式,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 自然界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体系。
生产力
是人类改造自然、 征服自然获取物质
生活资料的能力。
劳动者 劳动工具(生产力水平标志) 劳动对象
生产关系
指人们在物质资料 生产过程中结成的
既然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 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 的变化发展。
那为什么在我国这个先进的社会主义社会中还存在着封 建主义的落后、腐朽思想残余,为什么资本主义社会里能产 生先进的马克思主义?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农夫的想法很可笑,你能从哲学上说明产生这种想法的原因吗? 这说明个人的社会意识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3)人的社会意识受社会环境决定,与个人的社会地位、 受到的教育、从事的职业密切相关;在阶级社会带有阶级性
对于穷人来说:木材只有作为燃料和贩卖获取食物的作 用; 对于富人来说:木材可以制造精美的生活用品等诸多的 生活享受工具。 对于贩卖木材的商人:只看到木材的商业价值,而看不 到木材的美; 植物学家:它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和实用价值;画家:多 美的姿态和色彩,你就是一幅画卷;
马克思:“我们想要有所作为,首先必须活着,活着就需要吃喝 住穿等,也就是要有物质生活资料。”
由此得知,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什么?
生产活动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人与自然的关系(生产力)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生产关系)
物质资料的生产在社会存在和发展中起着 什么作用?
1.生产活动(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 和发展的基础,它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决定着 社会形态的变革和更替。(一个基础两个决定)
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什么
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什么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一般来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侧重社会的经济领域,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侧重社会的政治、法律及意识形态等领域。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是: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就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就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时,就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社会发展规律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内在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规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
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
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
社会意识是具体的、历史的。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状况、性质和形式。
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会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起到能动地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相适合时,它有力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时,它就严重地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
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二者的辩证统一构成了社会形态,揭示了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也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展20的21/2/7规律有关知识,分析允许国有、集体和2 非
寻觅社会的真谛(唯物史观)
考点扫描
专 社会发展的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的相对独
题 规律
立性
复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
习
的基础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特点:非对抗性
7
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1)内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2)特点:非对抗性的矛盾。 (3)解决的方式: 社会主义改革 ①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②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 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③改革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工作的强大动力。
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 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 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有利于国有资本放大功能、保值 增值、提高竞争力,有利于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 互促进、共同发展。允许更多国有经济和其他所有制经济 发展成为混合所有制经济。国有资本投资项目允许非国有 资本参股。允许混合所有制经济实行企业员工持股,形成 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利益共同体。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经济基础和
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这一矛盾运动遵循的规律就是上
2021/2/7 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规律。
6
人类社会的 基本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 解 经济基础和上层 关系的矛盾 决 建筑的矛盾
阶级社会
阶级斗争
阶级社会发展 的直接动力
2021/2/7
社会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改革
人
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民
(1)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 展的源泉;
群 众
(2)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 物质条件;
是 历 史
(3)人民群众还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
的
创
3.点 和群众 路线。
(1)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
2021/生2/7 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5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规律
◆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 促进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 础,阻碍经济基础
生产关系 的总和
上层建筑
反 作 用
决 定
经济基础
意识形态、 制度和设施
◆经济基础性质决定上 层建筑性质 ◆经济基础变化决定上 层建筑变化
注意:社会主义改革决不是从根本上改变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和政治制度,而是在坚持社会主义根本制度的前提下,对具 体制度的变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
2021/2/7
8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1)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 (2)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①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②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③认识具有反复和无限性
④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C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2021/2/7
11
近年来,洋节西风东渐,情人节、圣诞节等 等,正将它们所负载的价值密码和生活情趣 推而广之。社会正被这些新颖、另类的文化 所感染、浸润。这表明
2021/2/7
4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生产力状况决定生 产关系性质 ◆生产力变化会引起 生产关系变化
生产力
决 定
反 作 用
生产关系
劳动者、劳动工 具、劳动对象
◆ … 适 应 …, 推 动 …; ◆ … 不 适 应 … ,阻碍…
所有制、关系、 分配制度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生产力和生产关 系的矛盾运动,这一矛盾运动遵循的规律就是
高三政治专题复习 专题四: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2021/2/7
1
时政窗口: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的根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 要基础。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 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 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必须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
A.社会存在决定于社会意识 B.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C.不同的社会意识具有不同的性质 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D
2021/2/7
12
列宁有一句名言:“意识到自己的奴隶地位而与之作 斗争的奴隶,是革命家。不意识到自己的奴隶地位而 过着浑浑噩噩生活的奴隶,是十足的奴隶。津津乐道
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2)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
2021/2/7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9
知识小结:
(上层建筑 适应经济基 础规律)
2021/2/7
10
(2010年高考·安徽卷7)为了制定一个符合中国国 情和时代特点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 要(2010——2020年)》(简称《纲要》),政府有 关部门通过专题调研、网上征集意见、召开座谈会等 形式广纳群言、广集众智。《纲要》的制定体现的历 史唯物主义观点有
社会历史的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主体
群众观点和群众观点
20参21/2见/7 :《学科指导意见》、《2014年高考考试说明》
3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 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2)社会意识又具有“相对”独立性。 ①社会意识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会先于社会存在而 变化发展。 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社会意识的性质不同, 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也不同。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 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注意:(1)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 根本观点。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是历史唯心主义的 根本观点。 (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点是辩 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