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4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社会形态的更替
![社会形态的更替](https://img.taocdn.com/s3/m/2752f62a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9d.png)
社会形态的更替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所谓社会形态,就是指导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在社会基本矛盾的推动下,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依次更替、不断演进,形成了人类社会的历史.关于社会形态的演进顺序,马克思有两种说法.一是在1859年的《序言》中指出:“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码、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做是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就以这种社会形态而告终.”人们就依此概括出社会形态演进的“五形态”说,即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社会形态更替的选择性是指历史运动按规律行进过程中,历史主体有目的意识进行行创造、超越,体现出社全形态更替的跨越性、合目的性的一面,这是由社会基本矛盾中反作用一面,即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决定的.它使社会形态的更替符合人类的目的,表现出历史的选择性.一般规律:1.20世纪中叶在中国完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之后,中华民族选择了社会主义而超越了资本主义阶段.这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对历史必然性和本国特点以及国际环境的把握基础上,在历史发展的多种可能性中所做出的最佳选择,是一次伟大的历史选择.需要指出的是:历史的选择并不是对历史决定性的否定,因为人们通过历史选择活动而实现的对某种社会形态超越是有限度的,而无法超越在这种社会形态内形成的生产力.2.俄国二月革命实现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下一步怎么走?当时绝大多数人,包括布尔什维克党的多数领导人都主张继续搞民主革命.加米涅夫,甚至斯大林都曾主张支持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这不是偶然的.四月初列宁回国,在欢迎会上他喊出了“社会主义革命万岁!”的口号,这真是个晴天霹雳.对此各界人士有不同的反应,在最好的情况下也是表示不理解.记得那时党内就有人反对列宁提出的主张立即转入社会主义革命的“四月提纲”,《真理报》在发表“四月提纲”时声明:“至于列宁同志的总公式,那是我们所无法接受的,因为它的出发点是认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业已结束,指望这一革命立即转化为社会主义革命.”党内的反对意见姑且不提,那是个认识问题,包括加米涅夫在内的党内领袖不久都转变了立场.我要说的是象普列汉诺夫这样曾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著称的人物,他把列宁的主张称之为“梦话”,宣称“俄国历史上还没有磨出烙社会主义馅饼的面粉”.他是认为俄国尚未具备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经济前提吧!正是这样.他在五月二十日写道:“社会主义制度至少要以两个必不可少的条件为前提:一、生产力(所谓技术)高度发展;二、国内劳动居民具有极高的觉悟水平.”而俄国当时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另一个著名的孟什维克苏汉诺夫曾去车站迎接列宁回国,还参加了接着举行的欢迎会.他后来在《革命札记》一书中记述了这整个场面,并评论了列宁发表的讲话. 3.美国内战:Civil War,U.S.1861年4月~1865年4月,美国南方与北方之间进行的战争.又称美国内战.北方领导战争的是资产阶级.在南方,坚持战争的只是种植场的奴隶主,他们进行战争的目的是把奴隶制度扩大到全国, 而北方资产阶级的目的在于打败南方,以便恢复全国的统一.19世纪中叶,北部自由劳动制度与南部奴隶制度之间的矛盾发展到不可调和的地步,南部奴隶制度成为美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南北之间的斗争在西部土地的争夺中表现得最为激烈.19世纪上半叶在美国领土向西扩张的过程中,在西部接连成立新的州.但是每当新州成立之际,就发生在该州内容许或禁止奴隶制存在的斗争.北方资产阶级和农民主张在新州内禁止奴隶制度,要求把新州确定为自由州.南方奴隶主则力图把奴隶制扩大到西部,主张把新州确定为蓄奴州,奴隶主利用其在美国国会及政府中的统治地位,连续取得胜利,激起北方广大人民的愤慨.1854年在北方成立了美国共和党.同年,南方奴隶主企图用武力把奴隶制扩张到堪萨斯州,于是在堪萨斯州爆发了西部农民与来自自由州的移民反对南方奴隶主的武装斗争,斗争持续到1856年,揭开内战的序幕.1857年奴隶主又企图把奴隶制扩展到美国全部领土上去.从而导致约翰·布朗起义.特殊形式:例如,中国超越了资本主义阶段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但却无法超越自己落后的生产力,更无法超越资本主义社会所创造的生产力.因此,必须把发展生产力作为首要的根本任务.否则,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就无法巩固,社会主义建设就无法顺利进行.名言论证:列宁指出:“一切民族都将走到社会主义,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一切民族的走法却不完全一样,在民产的这种或那种形式上在无产阶级专政的这种或那种形态上,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速度上,每个民族都会有自己的特点.”因此,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从中国历史和现状出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既是历史的必然,又是中国人民的正确选择和伟大创造.总结: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社会形态更替的常规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常规性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特殊性则反映出不同国家和民族发展的特殊规律.两者之间不是截然对立的,而是互相补充的,由此推动整个人类社会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如何正确认识和把握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_整理大连理工大学2019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
![如何正确认识和把握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_整理大连理工大学2019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b2d0d410c850ad02de8041c9.png)
大连理JUNE 2021工大学2019年硕士研究生入整理人尼克知识改变命运大连理工大学2019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科目代码:635 科目名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试题分为概念解析和简答题及论述题,其中概念解析占30%,简答题占30%,论述题占40%,具体复习大纲如下:一、导论1.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与发展2. 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3. 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4. 自觉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二、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 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1.1 物质及其存在形态1.2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1.3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2. 事物的联系与发展2.1 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2.2 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2.3 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2.4 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3. 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3.1 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3.2 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3.3 学习唯物辩证法,不断增强思维能力三、认识与实践及其发展规律1. 认识与实践1.1 实践的本质与基本结构1.2 认识的本质与过程1.3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及其规律2. 真理与价值2.1 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2.2 真理的检验标准2.3 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3.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3.1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相结合3.2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3.3 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四、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1.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1.1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1.2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1.3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1.4 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2. 社会历史发展的功力2.1 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2.2 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3 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2.4 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3.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3.1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3.2 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五、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1. 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1.1 商品经济的形成和发展1.2 价值规律及其作用1.3 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1.4 科学认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2.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2.1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产生2.2 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2.3 资本主义所有制2.4 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2.5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3.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3.1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及其本质3.2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及其本质六、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趋势1. 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与发展1.1 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到垄断1.2 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1.3 经济全球化及其影响2. 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2.1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变化的新特点2.2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资本主义的矛盾与冲突3.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3.1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3.2 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七、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律1. 社会主义五百年的历史进程1.1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1.2 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1.3 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1.4 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2. 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2.1 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及其主要内容2.2 正确把握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3. 在实践中探索现实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3.1 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性3.2 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3.3 社会主义在实践探索中开拓前进八、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及其最终实现1. 展望未来共产主义新社会1.1 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论原则1.2 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2. 实现共产主义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2.1 实现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2.2 实现共产主义是长期的历史过程3. 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3.1 坚持远大理想与共同理想的辩证统一3.2 坚定理想信念,投身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参考复习资料:《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本书编写组,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修订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_在线作业_3--2016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_在线作业_3--2016](https://img.taocdn.com/s3/m/4aeef2cfd15abe23482f4d80.png)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_在线作业_3一、单选题1.(5分)∙A. 地理条件 ∙B. 社会意识∙ C. 人口因素 ∙D. 生产方式纠错得分: 5知识点: 3.1.1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展开解析 答案 D 解析2.(5分)∙A. 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能力的范畴∙ B. 人类改造旧的社会制度、创建新的社会制度能力的范畴 ∙ C. 人类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与外部物质世界能力的范畴 ∙D. 人类进行生产活动、政治活动和科学实验能力的范畴纠错得分: 5知识点: 3.1.2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展开解析 答案 A 解析3.(5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 )。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是标志( )。
∙A. 生产关系可以超越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B. 只有不断变革生产关系才能促进生产力发展 ∙ C. 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改变 ∙D. 生产关系是生产力的物质基础纠错得分: 5知识点: 3.1.2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展开解析 答案 C 解析4.(5分)∙A. 政权和政治法律制度∙ B. 政治法律制度与军队警察 ∙ C. 观念上层建筑和政治上层建筑 ∙D. 生产关系和政治制度纠错得分: 5知识点: 3.1.3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人类社会发展的另一个基本规律 展开解析 答案 C 解析5.(5分)∙ A. 意识形态的不同性质 ∙B. 生产关系的不同性质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对矛盾中,( )。
上层建筑由两部分组成,是指( )。
马克思主义把人类社会的发展划分为五种社会形态,这种划分法所依据的标准是( )。
∙ C. 生产力的不同水平 ∙D. 人的发展的不同状况纠错得分: 5知识点: 3.1.4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展开解析 答案 B 解析6.(5分)∙A. 先进与落后、革新与守旧之间的矛盾∙ B. 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 C.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D. 落后的社会生产与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之间的矛盾纠错得分: 5知识点: 3.2.1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展开解析 答案 C 解析7.(5分)∙A. 社会政治制度的性质∙ B.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 C. 社会经济制度的性质 ∙D. 精神文明的发展水平纠错得分: 5知识点: 3.2.1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 )。
社会形态的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汇编
![社会形态的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汇编](https://img.taocdn.com/s3/m/bee1cf6fe518964bcf847c23.png)
第三,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结底是人民群 众的选择性。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社会形态的更替,是历史的前进性与 曲折性的统一。
•1、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 主要是指五种社会形态 依次演进的基本趋势,是 从低级社会形态演进到高 级社会形态。社会发展过 程中的决定性、统一性表 明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 进的.
(三)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 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主要是指社 会形态依次更替的过程和规律是客观的,其发 展的基本趋势是确定不移的。
人们的历史选择性是指人们在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于某种社会形 态做出的历史选择。
“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包含三层意思:
第一,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造成了一定历史阶 段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为人们的历史选择提供 了基础、范围和可能性空间。 第二,人们的历史选择活动虽要受到自己目的的 驱使和制约,但是人们的历史选择活动又必须遵 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2、社会形态更替的曲折 性 表现为: 一是一种新社会制度 取代旧社会制度,往往 并不是从旧社会制度发 展较为充分的典型国家 开始,而更易于在旧制 度发展不很完善或者很 不充分的地方突破。 二是在社会进步发展 过程中,社会形态更替 的反复甚至倒退,是时 常出现的 。
前进性与曲折性பைடு நூலகம்统一
•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某 设想世界历史会一帆 种暂时复辟也是难以完全避 免的规律性现象,一些国家 风顺、按部就班地向前 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 发展,不会有时出现大 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 炼从中吸取教训,将促使社 幅度的跃退,那是不辩 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 证的,不科学的,在理 发展。因此,不要惊慌失措, 不要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消失 论上是不正确的! 了,没有用了,失败了。哪 列宁 有这回事! • ——邓小平
马原第三章《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马原第三章《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https://img.taocdn.com/s3/m/e7a3aef2f5335a8103d22025.png)
2.人类社会五种社会形态
社会 形态
原始 社会
共产主 义社会
资本主 义社会
奴隶 社会
封建 社会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1)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
重复性 常规性
列宁 社会发展道路的统一性,体现
了世界历史运动的总趋势、总 过程,它制约着各个国家、各 个民族的历史发展。
社会主义国家 各具特色
资本主义各不 相同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2)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辩证统一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2.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和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1)社会形态发展的必然性 社会形态发展的必然性是指社会更替的规律是客观的,确定的。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2)社会形态发展的历史选择性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会形态的内涵: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一般用社会制度代指。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社会形态的含义
社会形态是同生产力 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 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 体。
社会 形态
经济 基础
上层 建筑
生产力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的选 择性。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二、社会形态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
处死路易十六1793年
拿破仑帝国
波 旁
王
朝
复
•法国大革命的曲折
辟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的曲折的过程
1991年12月25日苏联降下红旗,苏联解体。
共性
统一性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社会形态更替的规律
![社会形态更替的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ede5afc6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d5.png)
社会形态更替的规律一、前言社会形态更替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它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的一个重要现象。
本文将从历史角度出发,探讨社会形态更替的规律。
二、社会形态的定义社会形态是指人类社会在不同发展阶段所呈现出来的不同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经历了原始公社、奴隶制、封建制、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五个阶段。
三、原始公社原始公社是人类最早的社会形态,也是最简单的一种。
在这个阶段,人们还没有私有观念,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都是共有的。
原始公社主要依靠狩猎、捕鱼和采集为生。
四、奴隶制奴隶制是指在这个阶段,奴隶成为了生产力的一部分,并且被视为商品进行买卖。
奴隶制主要依靠农业为生,在这个阶段,土地成为了最重要的生产资料。
五、封建制封建制是指在这个阶段,土地成为了贵族统治下农民劳动力和财产的主要来源。
在这个阶段,农业仍然是经济的基础,但是手工业也开始发展。
六、资本主义资本主义是指在这个阶段,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都被私有化了。
在这个阶段,商品经济和货币经济开始发展,并且工业成为了经济的主要力量。
七、共产主义共产主义是指在这个阶段,私有制被废除了,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都成为了全社会共有的。
在这个阶段,人们不再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互相竞争,而是为了共同发展而努力。
八、社会形态更替规律社会形态更替规律是指人类社会从一个形态向另一个形态转化的基本规律。
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化每一种社会形态都有其特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当这些方式无法适应新时代的需求时,就会出现新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2. 社会矛盾和斗争的激化每一种社会形态都存在着自己特定的矛盾和斗争。
当这些矛盾和斗争激化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出现新的社会形态。
3. 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推动科技进步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它可以改变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
当科技进步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促使社会形态更替。
4. 社会意识观念的变化每一种社会形态都有其特定的意识观念。
3.1.4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资料
![3.1.4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484c2d81b0717fd5360cdcd7.png)
资本主 义社会 封建 社会 奴隶 社会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B)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的主要表现:之二
第二,社会形态演进的基本次序是统一的。 欧 洲 各个国家和民族在没有严重外 来干涉的情况下,按其自然史 过程,一般都要经历大致相同 的发展阶段,即依次经历原始 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是它的低级阶 段)这五种基本的社会形态。
中国
朝鲜 越南 社会主义国 家
古巴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2)社会形态发展的多样性 就具体的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而言,其社会形态的演进发展的实 际过程,往往又不是简单地、刻板地依照这些基本的社会形态 的次序进行的,而是具有极为复杂的多样性。
中国社会
美国社会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A)社会形态发展多样性的表现:之一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5.划分社会形态的客观标准是生产关系即经济基础,而不是上层建筑 列宁:一分析物质的社会关 系(即不通过人们意识而形 成的社会关系:人们在交换 产品时彼此发生生产关系, 他们甚至没有意识到这里存 在着社会生产关系),立刻 就有可能看出重复性和常规 性,就有可能把各国制度概 括为社会形态这个基本概念。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社会形态发展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
社会形态是具体的历史的,任何具体的社会形态都是人 类发展史上的一个特殊阶段。
社会形态的更替和发展既受到普遍规律的制约,又受到 特殊规律的制约,是统一性和多样性、决定性和选择性、 前进性和曲折性的辩证统一。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社会主义国家 各具特色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3)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辩证统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271352fff78a6529657d53d9.png)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笔记二、主要复习内容(一)概述题:概述教材某章节的部分内容,并选取其中一个要点谈谈自己的认识。
1、第一章第二节“事物的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联系与发展的普遍性、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①联系和发展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
②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③联系的特点:联系具有客观性;联系具有普遍性;联系具有多样性。
④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
发展的实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是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①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与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与其相互关系:矛盾普遍存在,但不同事物的矛盾又是具体的,特殊的。
③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与其相互转化④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和否定与其相互转化2、第二章第一节“认识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认识不但来源于实践,而且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深化的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1)从实践到认识:由感性认识能动地飞跃到理性认识的过程(2)从认识到实践:由精神到物质,由思想到存在的阶段(3)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与无限发展3、第二章第二节“真理和价值”: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的检验标准、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①真理的客观性是指真理的内容是对客观事物与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中包含着不依赖于人和人的意识的客观内容。
真理的客观性决定真理的一元性。
②真理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内容表明了主客观统一的确定性和发展的无限性。
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事物的客观过程与其发现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度的。
马原第三章《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马原第三章《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https://img.taocdn.com/s3/m/ed19e50e227916888486d7dd.png)
资本主义各不 相同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2)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辩证统一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2.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和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1)社会形态发展的必然性 社会形态发展的必然性是指社会更替的规律是客观的,确定的。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2)社会形态发展的历史选择性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二、社会形态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
处死路易十六1793年
拿破仑帝国
•法国大革命的曲折
波 旁 王 朝 复 辟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的曲折的过。
2.人类社会五种社会形态
原始 社会
社会 形态
奴隶 社会
共产主 义社会 资本主 义社会
封建 社会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1)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
列宁 社会发展道路的统一性,体现 了世界历史运动的总趋势、总 过程,它制约着各个国家、各 个民族的历史发展。
重复性
常规性
共性
统一性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的主要表现 第一,社会形态的演进和发展的 基本方向是统一的。 人类社会总是适应着生产力的 不断发展,由低级到高级,这 是普遍的总的趋势,任何国家、 民族概莫能外。 原始 社会
共产主 义社会 资本主 义社会 封建 社会
奴隶 社会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资产阶级改良主义道路
近代以来中国社 会发展道路
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
社会主义道路 历史 的选择
•康有为
•孙中山
•毛泽东
314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314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https://img.taocdn.com/s3/m/96e260a2650e52ea5418985a.png)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1)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
? 列宁指出:“一分析物质的社会关系 ……, 立刻就有可能看出重复性和常规性,把各 国制度概括为社会形态这个基本概念。” 伟大的列宁同志
重复性 常规性
共性
统一性
? 这里所说的“重复性和常规 性”,主要是指各国社会历史 发展中的共性,亦即社会形态 发展的统一性。
? 正确把握社会发展道路的统一性 和多样性的辩证关系,对于马克 思主义政党把社会发展的普遍规 律同本国国情相结合,正确选择 自己的发展道路,具有重大的指 导意义。
?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是以此为 重要理论依据的。
本国 国情
本国 国情
社会发展 普遍规律
本国 国情
发展道路
本国 国情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2.社会形态发展的决定性和选择性
(1)社会形态发展的决定性 ? 社会形态发展的决定性是指社会形态的发展具有必然性、规律性。 ? 在1859年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第一次对社会
? 社会发展道路的统一性,体现 了世界历史运动的总趋势、总 过程,它制约着各个国家、各 个民族的历史发展。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A)社会形态社会形态的演进和发展的
义社会
基本方向是统一的。
资本主
? 人类社会总是适应着生产力的 不断发展,由低级到高级、由
简单到复杂地向前发展的,这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C)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的主要表现 :之三 第三,处于同类社会形态的国家和民族具有共同的本质。
中国
朝鲜
越南
社会主义国 家
论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论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9fb974c8da38376baf1faedb.png)
论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摘要:人类社会在其漫长的发展历程中蕴藏着其许多发展规律。
马克思基本原理从辩证的角度深刻揭示出一系列社会发展规律,为人们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历史及其发展趋势提供了科学的指导原则。
关键词: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社会形态马克思基本原理在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方面主要论述了以下三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这些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有着重要意义。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其中,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制约着人类的全部社会生活,决定了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及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了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二者的辩证原理是社会历史观革命性变革的基础,是揭示社会发展规律面矛盾的重要依据。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具有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作为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政治关系、家庭关系等其它社会关系都受到生产关系的支配和制约。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在社会生产中,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二者有机结合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变革,生产力状况是生产关系形成的客观前提和物质基础。
同时,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反之,则起阻碍作用。
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https://img.taocdn.com/s3/m/2195d629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268fd51.png)
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 度确立
为了扫清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西方国家相继爆发 了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确立了资 本主义制度。
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快速 发展
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促进了 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使西方国家成为 世界上最强大的经济体。
多元化发展模式探索与实践
第三世界国家在发展过程中,积极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多元化发展模 式,包括经济多元化、政治多元化等,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
05 当代启示与意义
深化对社会形态更替规律认识
深入理解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和长期性
社会形态的更替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需要经历漫长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各国应该超越文明、种族、宗教、地域等差异,共同构建 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同发展和繁荣。
推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
要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加强 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实践
各国应该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实践,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贡献力量。同时,要加强与其他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共同 推动全球治理进程不断向前发展。
改良是指在原有社会制度基础上进行渐进式的改革和调整,以 缓解社会矛盾,推动社会进步。
02
改良道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具有一定作用,如缓解经济危机、
改善民生、推动政治民主化等。
改良道路需要统治阶级的自觉和主动,以及社会各阶层的广泛
03
参与和支持。
民族独立运动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影响
1
民族独立运动是指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人民争取 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的斗争。
2013年军转: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
![2013年军转: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https://img.taocdn.com/s3/m/99b0ff7e8e9951e79b8927c9.png)
2013年军转:2012年军转干考试材料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关键词】军转网军转论坛军转军转干转业干部军转干考试军转干考试军转干部安置军转待遇军转干考试公告军转干考试大纲军转干考试成绩一.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1.社会存在社会存在属于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以及生产方式(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地理环境(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永恒的、必要的条件)和人口因素(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2.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
是具体的历史的。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具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势和规律。
主要表现在(1).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2).社会意识的历史继承性、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的相互作用性;(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性。
3.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与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是宣告了唯心史观的破产和它使对社会历史的研究真正成为科学。
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1.生产力生产力人们解决社会同自然矛盾的实际能力,表示人和自然的关系。
基本要素:(1).劳动资料即劳动手段。
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尺度,是区分社会经济时代的物质标志。
(2).劳动对象,是人们改造自然程度和生产力发展状况的标志。
劳动者——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
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生产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最基本的、决定性的,它构成全部生产关系的基础,是区分不同生产方式、判定社会经济结构性质的客观依据特点:客观性;是一种物质利益关系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二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2012年考研政治之马原重难点总结(四)
![2012年考研政治之马原重难点总结(四)](https://img.taocdn.com/s3/m/b68a5bb365ce0508763213f2.png)
2012年考研政治之马原重难点总结(四)万学海文2012年考研复习已经进入了冲刺阶段,对于这一阶段的复习考生们也越发紧张和重视。
对于考研政治来说,各个科目里面有很多重难点内容需要广大的2012年的考生们注意。
为了让大家更有针对性的复习,万学海文政治考研辅导专家们特别总结了这些科目的重难点,以供广大2012年的考生们参考复习。
一、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1.社会存在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①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无论是地理环境还是人口因素,都不能脱离社会生产而发生作用,都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和社会形态的更替。
②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这是因为:首先,物质生产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
其次,物质生产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
最后,物质生产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2.社会意识及其结构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意识具有复杂的结构,根据不同角度可以将意识划分为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以及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和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
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称为社会意识形态,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
它们从各自不同方面发挥独特的作用。
在阶级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文化,本质上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意识形态,因而具有鲜明的阶级属性。
3.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第一,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第二,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第三,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②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即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
社会形态更替
![社会形态更替](https://img.taocdn.com/s3/m/d8300b186edb6f1aff001f09.png)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 殊形式
•
马克思、恩格斯揭示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规律和经济基础与 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这些规律决 定了社会形态的更替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但是,由于社会发展的 复杂性和曲折性,社会形态更替在遵循一般规律的同时,也会表现出 一些特殊的形式。
陷落 阱后 的的 社社 会会 形形 态态 快 速 越 位
多 种 社 会 形 态 跨 越 式 发
集 中 社 会 形 态 跨 越 式 发 展
几 种 社 会 形 态 依 次 更 替ຫໍສະໝຸດ 一、社会形态的内涵
• 含义:社会形态是关 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 式,发展阶段和不同 质态的范畴,是同生 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 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 层建筑的统一体。 • 社会形态的内容包括:
①经济形态 ②政治形态 ③意识形态
三者之间的关系:三者是历史的、 具体的统一
经济形态是社会形态的基础,生产资料所 有制关系具有决定性意义; 竖立于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则是社会 形态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一定的社会形态要以一定的社会制度形式 呈现出来。
二、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 依据生产关系的性质, • 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 性: 社会历史划分为五种 社会形态: 五种社会形态一次更替, 原始社会 是社会历史运动的一 般过程和一般规律, 奴隶社会 表现了社会形态更替 封建社会 的统一性。 资本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
社会形态更替的多样性
先长 进期 转处 为于 长停 期滞 落状 后态 甚 至 有
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https://img.taocdn.com/s3/m/67f9d03714791711cd791709.png)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辨证关系
5. 正确而充分地发挥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有 赖于社会文化建设特别是先进文化的建设。
在人类历史发展中,先进文化是有效地解决人类社 会生存和发展中各种矛盾的精神武器,具有促进社 会进步和发展的作用。
保证书
一、“包产到户”要严守秘密,任何人不准对外说。 二、收了粮食,该完成国家的就完成国家的,该完成集 体的就完成集体的,粮食多了,要向国家多做贡献, 谁也不要犯罪。 三、如果因“包产到户”倒霉:我们甘愿把村干部的孩 子抚养到18岁。 签字人:严宏昌 严俊昌 严立学 严立富 严立华 严立 坤 严立昌 严学昌 严富昌 严家齐 严美昌 严国平 严家芝 严美中 吴灰江 吴庭殊 关友章 韩国云 1978年11月24日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构成两者的矛盾运动。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经济基础状况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方向,决定上层建筑相
应的调整或变革,而不允许上层建筑长时期落后于或不适 应自己的发展; 上层建筑的反作用,也必须取决于和服从于经济基础的性 质和客观要求,而不允许上层建筑脱离自己的发展道路和 水平。
即劳动手段、劳动对象和劳动者。
生产力具有复杂的系统结构。其基本要素包括:劳动资料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 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历史上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依据生产资料所
有制关系的性质区分为两种基本类型,即以生产资料公有 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和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 系。
简述理解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
![简述理解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b0ae174e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91.png)
简述理解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
社会形态更替是对社会发展深层次结构变革的过程,一般规律有四条,分别是:历史的波折性、发展的必然性、趋势的可逆性和总量的平衡性。
历史上任何一个社会都是呈现着复杂的曲折性变化的,尤其是在飞速发展的当下,伴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社会文化的转变,更多的前瞻变化以及对现有形态的改写,从而引发社会形态的更替。
发展是必然的规律,只要社会处于发展状态,就会发生社会形态更替,社会由
古老形态转变成新型形态,一系列改变也是必不可少的。
趋势是可逆性的,在发展过程中,有些先进的形态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衰退、
变质;同时,落后的形态得到一定的改善,成为新的基础。
可以说,社会形态的发展是曲折而不断的。
总量的平衡性,是指社会形态更替以及其社会发展变化,都是在一定的平衡点
上进行的;分层的社会组织或者说结构的稳定,在搅乱的情况下一定会回归平衡,这个过程可以是暴力的,也可以是和谐的。
综上所述,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是:发展具有波折性、必然性、可逆性和
平衡性。
在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不断出现着新的想法、新的发展理念、新的文明成果,这个过程就像是把原有的发展成果拆分、重新组合,最终达到发展的新境界。
马原第三章第四节、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马原第三章第四节、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https://img.taocdn.com/s3/m/b61befa10066f5335b812154.png)
的基本趋势是确定不移的。
社会形态更替归根结底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其中,生产力的发展具有最终的决
定意义。
历史选择 社会形态更替的规律也是人们
的结果,体现人们历史活动的能动性。
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造成了一定历史阶段 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为人们的历史选择提 供了基础、范围和可能性空间。
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也是一个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
人⺠群众 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结底是
的选择性。
前进性与曲折性
前进性 顺序性 、
是指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演进的基本趋势,其历史过程是一个“扬弃”的过
曲折性 跨越性 程,它不否认历史发展的
和
。
在社会进步发展过程中,有时会出现社会形态更替的反复甚至倒退现象。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的历史选择。Βιβλιοθήκη 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与多样性
生产关系 一般 依据
的不同性质,社会历史可划分为五种社会形态,构成社会历史运动的
过程和一般规律,社会形态更替具有统一性。
多样性 就某一国家或⺠族的社会发展的历程而言, 社会形态更替形式具有
。
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历史选择性
客观必然性 社会形态更替的
主要是指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过程和规律是客观的,其发展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决定了社会形态更替和 历史发展 的基本趋势。
社会形态
范畴 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 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 ,是同生产 力发展一
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社会形态包括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是三者历史的、具体的统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B)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的主要表现之二
第二,社会形态演进的基本次序是统一的。 欧 洲 各个国家和民族在没有严重外 来干涉的情况下,按其自然史 过程,一般都要经历大致相同 的发展阶段,即依次经历原始 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是它的低级阶 段)这五种基本的社会形态。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B)恩格斯的“合力论”论述
“社会发展史却有一点是和自然发展史根本不相同的。 在自然界中(如果我们把人对自然界的反作用撇开 不谈)全是没有意识的、盲目的动力,这些动力彼 此发生作用,而一般规律就表现在这些动力的相互 作用中。……相反,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 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 种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 图,没有预期的目的的。”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二、社会形态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
1.社会形态发展的前进性 2.社会形态发展的曲折性
3.曲折前进的特殊性 4.社会形态发展前进性和曲折性的辩证统一 5.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的曲折的过程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社会形态发展的前进性 社会的发展也像其他事物的发展一样,是旧事物的灭亡和新事 物的产生,是从低级到高级的运动,具有前进性。 首先表现在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的演进过程中。 其次,社会形态发展的前进性还表现在同一社会形态的内部发 展中。
资产阶级改良主义道路
近代以来中国社 会发展道路
资产阶级专政的道路
社会主义道路 历史 的选择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A)历史选择性的三层关系
第一,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造成了一定历史阶段社 会发展的基本趋势,为人们的历史选择提供了基础、 范围和实践活动的幅度、空间。 第二,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也是一个合目的性与合规 律性相统一的过程。 第三,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的选 择性。
共性
统一性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A)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的主要表现之一 第一,社会形态的演进和发展的 基本方向是统一的。 人类社会总是适应着生产力的 不断发展,由低级到高级、由 简单到复杂地向前发展的,这 是普遍的总的趋势,任何国家、 民族概莫能外。 原始 社会
共产主 义社会
资本主 义社会 封建 社会 奴隶 社会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2)邓小平的论述 “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 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 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的几百年间,发生过 多少次王朝复辟?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某种暂时复辟也是难以完 全避免的规律性现象。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 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收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 的方向发展。因此,不要惊慌失措,不要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消失了, 没用了,失败了。哪有这回事!” 处死路易十六1793年 拿破仑帝国 波 旁 王 朝 复 辟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5.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的曲折的过程 社会主义制度是一种全新的社会制度,它又建立在经济、文化基 础相对落后的国家,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也必然要 经历一个长期的曲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发生暂时的回复也是 可能的,甚至是难免的。
1991年12月25日苏联降下红旗
社会主义国家 各具特色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3)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辩证统一
列宁指出:“世界历史发 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 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 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 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 提的。”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A)多样性的辩证统一 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 性,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 统一性总是在多样性中实现的, 多样性 统一性是多样的统一;另一方 面,多样性又不能游离于统一 性之外,多样性是统一之中的 多样。 多样性 统一性 多样性
第一,在历史上,除了基 本的、典型的社会形态以 外,还有一些非典型的社 会形态。 非典型的社会形态的出现, 是由各种复杂的国内外条 件造成的。 像旧中国那样的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就属于这种非 典型的社会形态。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C)社会形态发展多样性的表现之三 第三,同类社会形态的国家和 民族又有各自的具体特点。 指处于同一社会形态的不同国 家和民族,在经济基础和上层 建筑的具体结构方面有着很大 差别。 造成同类社会形态的国家各有 其特点的原因是,由于各个国 家和民族的经济、政治和社会 意识结构的基础不同,自然环 境、人口因素、历史传统的不 同,所处的国际环境也不同等。
决定论
非科学的 决定论 非决 定论 黑格尔的历史哲学 宿命论的观点 旧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2).社会形态发展的选择性
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主体可以在社会发展的多种可能性中做出自 己的能动选择。 例如,五四运动以后,中国处于社会发展的十字路口,当时人们提 出了各种方案,中国人民最终选择了通过革命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 这一选择是既合乎世界历史一般规律又适合中国国情的伟大选择。
俄国 日本 中国 印度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C)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的主要表现:之三
第三,处于同类社会形态的国家和民族具有共同的本质。 主要是指处于同一社会 形态的不同国家和民族, 有着大致相同的经济基 础(生产关系)和上层 建筑。 正是根据这种共同的本 质,才能准确地识别一 个国家、民族所处的社 会历史阶段,才能把高 低不同的社会形态区别 开来。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4.社会形态发展前进性和曲折性的辩证统一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总方向看,曲折与倒退是暂时的,发展与进步 是它的主旋律和基本趋势。前进性与曲折性辩证统一。 在此问题上,我们既要反对历史发展的悲观论,也要反对形而上 学的循环论和直线论;既要对前进中的困难和曲折有足够的心理 准备,也要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未来有坚定的信心。 悲 观 论 错误 理论 循 环 论 直 线 论
历时态
前进性 共时态
纵向发展
横向发展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2.社会形态发展的曲折性 一种新社会制度取代旧社会制度,往往并不是从旧社会制度发展 较为充分的典型国家开始,而更易于在旧制度发展不很完善或者 很不充分的地方突破。这既体现了社会形态更替过程的曲折性, 又为社会形态更替的跨越性提供了条件和历史契机。 例如,资本主义制度是在欧洲而并非在封建制度高度发展完善的 中国等东方国家首先取得胜利,社会主义首先是在俄国、中国等 国家而并非在欧美各较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获得成功,都是明显的 例证。封建制取代奴隶制的过程也有某些类似的情况。
中国
朝鲜 越南 社会主义国 家
古巴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2)社会形态发展的多样性 就具体的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而言,其社会形态的演进发展的实 际过程,往往又不是简单地、刻板地依照这些基本的社会形态 的次序进行的,而是具有极为复杂的多样性。
中国社会
美国社会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A)社会形态发展多样性的表现:之一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一、社会形态的内涵
1.社会形态的含义
2.社会形态和社会经济形态 3.社会形态是具体的、历史的,而不是抽象的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社会形态的含义
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 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 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 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 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 筑的统一体。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3)社会形态发展的决定性和选择性的辩证统一
表现为:一方面,决定性是选择性的前提;另一 方面,选择性体现了决定性。片面强调其中一个 方面都是错误的。 社会形态发展的最终结果并不以单个人的意志即 选择性为转移,而是体现为无数个意志的最终 “合力”。这个“合力”正好符合并体现出社会 发展的决定性和规律性。社会规律是人们自己行 动的规律。
封建 主义 资本主义社会 小市民 意识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5.划分社会形态的客观标准是生产关系即经济基础,而不是上层建筑 列宁:一分析物质的社会关系 (即不通过人们意识而形成的 社会关系:人们在交换产品时 彼此发生生产关系,他们甚至 没有意识到这里存在着社会生 产关系),立刻就有可能看出 重复性和常规性,就有可能把 各国制度概括为社会形态这个 基本概念。
多样性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B)把握社会形态发展多样性统一的意义 正确把握社会发展道路的统一性 和多样性的辩证关系,对于马克 思主义政党把社会发展的普遍规 律同本国国情相结合,正确选择 自己的发展道路,具有重大的指 导意义。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是以此为 重要理论依据的。
社会 形态
经济 基础
上层 建筑
生产力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2.社会形态和社会经济形态
社会 形态
社会形态包括社会的经济形态、 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是三者 的历史的、具体的统一。经济 社会经 社会政 社会意 形态是社会形态的基础,生产 济形态 治形态 识形态 资料所有制关系具有决定性的 意义,因此,马克思、列宁经 常把“社会形态”与“经济的 社会形态”在同一意义上使用, 经济形态是社 说明“生产关系总和”是社会 会形态的基础 形态的本质方面。 经济 形态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1)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
列宁指出:“一分析物质的社会关系……, 立刻就有可能看出重复性和常规性,把各 国制度概括为社会形态这个基本概念。” 伟大的列宁同志 重复性 常规性 这里所说的“重复性和常规 性”,主要是指各国社会历史 发展中的共性,亦即社会形态 发展的统一性。 社会发展道路的统一性,体现 了世界历史运动的总趋势、总 过程,它制约着各个国家、各 个民族的历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