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历史规律与社会形态的更替

合集下载

第七章 历史规律与社会形态的更替

第七章 历史规律与社会形态的更替

第七章历史规律与社会形态的更替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历史运动规律的特殊性及其实现途径,理解社会形态更替的决定性和选择性,统一性和多样性的辩证关系.教学重点与难点:本章的重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经济基础上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社会形态的更替的决定性和选择性,统一性和多样性.本章的难点:社会基本矛盾科学技术革命社会形态的更替及其多样性教学方式与课时安排:理论讲授:8 课时,课堂讨论:2 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历史运动的规律及其特殊性一、发展过程的自在形式和自为形式自然运动的发展形式是的自在形式,社会运动的发展形式是自为形式,它们的区别在于:第一,从发展的源泉看,自然发展是自然界各种因素自发的,育目的交互作用的结果;而社会发展则是有意识,有目的的人们交互作用的结果.第二,从发展规律的形成机制看,自然规律形成于自然界诸因素育目的交互作用的过程中;而历史规律在根本上形成于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以及物质和观念的变换的过程中.第三,从发展规律起作用的方式看,自然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是在自然界各种因素育目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自发形成的,自然规律也是通过这种育目的相互作用实现的;而历史规律得以存在并发生作用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则是人们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实现,它只有通过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才能实现.第四,从发展规律的表现形式看,自然规律更多的表现为动力学规律,历史规律主要表现为统计学规律.社会发展的自为性并不能否定社会发展的客观性.恩格斯指出,"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而由此产生出一个总的结果,即历史事变,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作用的力量的产物.因为任何一个人的愿望都会受到任何另一个人的妨碍,而最后出现的结果就是谁都没有希望过的事物.所以到目前为止的历史总是像一种自然过程一样地进行,而且实质上也是服从于同一运动规律的."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1 、唯物史观的基本方法:"两个归结"“是从社会生活的各种领域中划分出经济领域来,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生产关系来,并把它当作决定其余一切关系的基本的原始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七章-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精选全文完整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七章-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七章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第七章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一)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1.社会形态及其活动构成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内容和阶段。

(1)五种社会形态社会形态是一定生产力基础之上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是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观念形态的统一体。

到目前为止,人类历史已经形成了五种社会形态,即原始社会形态、奴隶社会形态、封建社会形态、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

(2)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把人类社会看做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是历史唯物主义对社会历史的唯物辩证本性的揭示。

这一思想表明,人类社会虽然有着与自然迥然不同的特点,但本质上同自然界一样,是一种物质体系,其发展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

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的主要含义是:第一,从人类社会的起源和存在的基础看,人类社会同自然界一样,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

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类社会的存在离不开自然界,其存在与发展的基础就是每日每时都必须进行的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活动,即采取一定的生产方式进行的物质生产活动。

第二,从人类社会的发展来看,人类社会同自然界一样,本质上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合乎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人类社会正是在这两对矛盾的推动下,依次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五种社会形态,这是一个不依任何个人、任何阶级以至整个人类的意志为转移的发展过程。

第三,社会现象尽管是不可逆的,但在不可逆的社会现象背后,历史规律却有着“重复性”。

只要具备一定的条件,某种合乎规律的现象就必然重复出现。

确认社会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只有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才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发展看做是自然历史过程。

这是因为:①生产力是整个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和根源。

社会形态的更替

社会形态的更替

社会形态的更替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所谓社会形态,就是指导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在社会基本矛盾的推动下,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依次更替、不断演进,形成了人类社会的历史.关于社会形态的演进顺序,马克思有两种说法.一是在1859年的《序言》中指出:“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码、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做是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就以这种社会形态而告终.”人们就依此概括出社会形态演进的“五形态”说,即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社会形态更替的选择性是指历史运动按规律行进过程中,历史主体有目的意识进行行创造、超越,体现出社全形态更替的跨越性、合目的性的一面,这是由社会基本矛盾中反作用一面,即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决定的.它使社会形态的更替符合人类的目的,表现出历史的选择性.一般规律:1.20世纪中叶在中国完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之后,中华民族选择了社会主义而超越了资本主义阶段.这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对历史必然性和本国特点以及国际环境的把握基础上,在历史发展的多种可能性中所做出的最佳选择,是一次伟大的历史选择.需要指出的是:历史的选择并不是对历史决定性的否定,因为人们通过历史选择活动而实现的对某种社会形态超越是有限度的,而无法超越在这种社会形态内形成的生产力.2.俄国二月革命实现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下一步怎么走?当时绝大多数人,包括布尔什维克党的多数领导人都主张继续搞民主革命.加米涅夫,甚至斯大林都曾主张支持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这不是偶然的.四月初列宁回国,在欢迎会上他喊出了“社会主义革命万岁!”的口号,这真是个晴天霹雳.对此各界人士有不同的反应,在最好的情况下也是表示不理解.记得那时党内就有人反对列宁提出的主张立即转入社会主义革命的“四月提纲”,《真理报》在发表“四月提纲”时声明:“至于列宁同志的总公式,那是我们所无法接受的,因为它的出发点是认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业已结束,指望这一革命立即转化为社会主义革命.”党内的反对意见姑且不提,那是个认识问题,包括加米涅夫在内的党内领袖不久都转变了立场.我要说的是象普列汉诺夫这样曾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著称的人物,他把列宁的主张称之为“梦话”,宣称“俄国历史上还没有磨出烙社会主义馅饼的面粉”.他是认为俄国尚未具备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经济前提吧!正是这样.他在五月二十日写道:“社会主义制度至少要以两个必不可少的条件为前提:一、生产力(所谓技术)高度发展;二、国内劳动居民具有极高的觉悟水平.”而俄国当时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另一个著名的孟什维克苏汉诺夫曾去车站迎接列宁回国,还参加了接着举行的欢迎会.他后来在《革命札记》一书中记述了这整个场面,并评论了列宁发表的讲话. 3.美国内战:Civil War,U.S.1861年4月~1865年4月,美国南方与北方之间进行的战争.又称美国内战.北方领导战争的是资产阶级.在南方,坚持战争的只是种植场的奴隶主,他们进行战争的目的是把奴隶制度扩大到全国, 而北方资产阶级的目的在于打败南方,以便恢复全国的统一.19世纪中叶,北部自由劳动制度与南部奴隶制度之间的矛盾发展到不可调和的地步,南部奴隶制度成为美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南北之间的斗争在西部土地的争夺中表现得最为激烈.19世纪上半叶在美国领土向西扩张的过程中,在西部接连成立新的州.但是每当新州成立之际,就发生在该州内容许或禁止奴隶制存在的斗争.北方资产阶级和农民主张在新州内禁止奴隶制度,要求把新州确定为自由州.南方奴隶主则力图把奴隶制扩大到西部,主张把新州确定为蓄奴州,奴隶主利用其在美国国会及政府中的统治地位,连续取得胜利,激起北方广大人民的愤慨.1854年在北方成立了美国共和党.同年,南方奴隶主企图用武力把奴隶制扩张到堪萨斯州,于是在堪萨斯州爆发了西部农民与来自自由州的移民反对南方奴隶主的武装斗争,斗争持续到1856年,揭开内战的序幕.1857年奴隶主又企图把奴隶制扩展到美国全部领土上去.从而导致约翰·布朗起义.特殊形式:例如,中国超越了资本主义阶段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但却无法超越自己落后的生产力,更无法超越资本主义社会所创造的生产力.因此,必须把发展生产力作为首要的根本任务.否则,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就无法巩固,社会主义建设就无法顺利进行.名言论证:列宁指出:“一切民族都将走到社会主义,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一切民族的走法却不完全一样,在民产的这种或那种形式上在无产阶级专政的这种或那种形态上,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速度上,每个民族都会有自己的特点.”因此,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从中国历史和现状出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既是历史的必然,又是中国人民的正确选择和伟大创造.总结: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社会形态更替的常规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常规性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特殊性则反映出不同国家和民族发展的特殊规律.两者之间不是截然对立的,而是互相补充的,由此推动整个人类社会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1. 什么是社会形态更替?社会形态更替是指人类社会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一个社会形态向另一个社会形态转变的过程。

社会形态一般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等。

2. 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是什么?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可以归纳为三个主要方面:(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由于生产技术的革新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必然会导致生产关系的变革。

(2)生产关系决定上层建筑。

由于生产关系变革会对社会关系、法律制度、政治制度、意识形态等方面产生影响,从而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

(3)新生产关系的出现,必须有相应的新上层建筑的出现,以维护新生产关系的存在和发展。

3. 社会形态更替的特殊形式有哪些?(1)革命。

革命是一种强制性的改动社会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过程,适用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矛盾尖锐、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之间矛盾激化的社会形态更替过程。

(2)改良。

改良是一种在保留原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基础上,通过改进生产方式和生产技术,利用新型生产力的优势优化旧生产关系的过程,适用于旧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矛盾不尖锐,但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之间矛盾存在的社会形态更替过程。

(3)复辟。

复辟是指一种原本被淘汰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再次得到复活的过程,适用于原来具有优越地位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被抛弃后,由于各种原因重新出现,以及新生产关系低于原来生产关系的情况。

(4)透支。

透支是一种社会形态更替的非正常过程,指某种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已经被淘汰,但由于各种原因一直维持下去,以至于造成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巨大负担和损失。

适用于未能及时淘汰落后社会形态的情况。

4. 社会形态更替的历史作用是什么?(1)推动社会进步。

社会形态更替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它推动了人类社会从无产阶级到奴隶主阶级、从封建主义到资本主义、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不断发展。

(2)促进社会变革。

社会形态更替是深刻社会变革的先导,它的到来意味着一种社会制度的消亡和新社会制度的诞生。

社会形态的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社会形态的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第二,人们的历史选择活动虽要受到自己目的的 驱使和制约,但是人们的历史选择活动又必须遵 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第三,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结底是人民群 众的选择性。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社会形态的更替,是历史的前进性与 曲折性的统一。
•1、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 主要是指五种社会形态
依次演进的基本趋势,是 从低级社会形态演进到高 级社会形态。社会发展过 程中的决定性、统一性表 明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 进的.
(三)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 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主要是指社 会形态依次更替的过程和规律是客观的,其发 展的基本趋势是确定不移的。
人们的历史选择性是指人们在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于某种社会形 态做出的历史选择。
“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包含三层意思:
第一,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造成了一定历史阶 段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为人们的历史选择提供 了基础、范围和可能性空间。
﹡有的国家在发展中超越了一个 甚至几个社会形态而跨越式地 向前发展
﹡有些国家在一定时期由较 为落后的社会形态快速跃迁 为先进的社会形态,而有些 国家的社会形态则长期陷于 停滞状况甚至由先进转为长
期落后
﹡有些国家在历史发展的一定阶段 上社会形态性质不够典型,甚至多种社 会形态特征交叉渗透;
﹡同一种社会形态,在不同国家也会显现出不同特 点
列宁
有这回事!

——邓小平
Thank you for your participation !~

2、社会形态更替的曲折 性
表现为:
一是一种新社会制度 取代旧社会制度,往往 并不是从旧社会制度发 展较为充分的典型国家 开始,而更易于在旧制 度发展不很完善或者很 不充分的地方突破。

简述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简述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简述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社会形态更替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规律之一。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不同的社会形态相互替代,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和特殊性。

本文将简述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社会形态的更替是指由一个社会形态向另一个社会形态转变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一般而言,社会形态更替遵循以下几个规律。

首先,社会形态更替具有历史的渐进性。

社会形态的更替是一个长期的演化过程,需要经历多个阶段和发展阶段。

每个社会形态的出现都是在前一社会形态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具有连续性和相互衔接性。

例如,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再到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兴起,每一次更替都是在前一社会形态的基础上逐步演进而来。

其次,社会形态更替是由矛盾和冲突推动的。

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中,社会内部存在着各种矛盾和冲突,这些矛盾和冲突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例如,奴隶制度下奴隶与奴隶主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这些矛盾最终导致了社会形态的更替。

第三,社会形态更替具有不可逆转性。

一旦一个社会形态的内部矛盾和冲突达到一定程度,新的社会形态就会产生,旧的社会形态很难再恢复。

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和客观性,它不是人为可控的结果。

除了以上的一般规律外,社会形态更替也有一些特殊的形式。

其中最重要的是革命和改革两种方式。

革命是指通过推翻旧的社会制度和建立新的社会制度来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方式。

革命往往伴随着剧烈的社会变革和激烈的社会冲突,它可以是武装革命,也可以是和平革命,但其核心是通过废除旧的制度和建立新的制度来推动社会的发展。

改革是指在旧的社会制度内部进行的一系列制度变革和调整,以适应新的社会发展需求。

改革通常是在旧的社会形态内部进行的渐进式变革,旨在调整和完善社会制度,解决社会矛盾,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社会形态更替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它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和变革。

历史规律与社会形态的更替

历史规律与社会形态的更替

理解: 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 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 为不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 务就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经济基础活跃易变
(1)矛盾产生的原因 上层建筑相对稳定 上层建筑完善需过程
同一性质的基础与上建之间 (2)矛盾的状况 不同性质的基础与上建之间
第七章 历史规律与社会形态的更替
第一节 历史运动的规律及其特殊性 第二节 历史规律的实现途径 第三节 社会形态的更替及其多样性
一、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与区别
1. 联系:都具有客观性
2. 区别:
自然规律自发盲目实现
①实现的方式不同
社会规律通过人的活动
自然规律的形式可完全相同
②重复性的
大小不同 社会规律的形式不会完全相同
四、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1.是什么 : (简称两对基本矛盾) 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社会基本矛盾

观念
会 上层建筑

政治- 社会结构
态 经济基础
生 生产关系

方 生产力 式
经济(广义)
2 .为什么是 (1)贯穿社会发展的始终,构成社会的基 本规律; (2)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基本结 构、基本性质、基本面貌、基本特征; (3)制约着社会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4)决定着社会历史的一般进程,推动了 社会向前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32-33页
方法论意义:
我们考虑一切问题必须把是否有利于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标准。
划清了科学社会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 的界限。
五、阶级斗争及其作用 1.阶级斗争:是经济利益根本冲突的对抗 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争。 2.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马原各章知识点总结

马原各章知识点总结

马原各章知识点总结马克思主义原理是一门具有深厚内涵和广泛应用的学科,下面为您总结其各章的知识点。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一、物质及其存在方式1、物质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物质的存在方式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

二、物质的统一性世界是物质的统一体,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三、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1、联系的特点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和条件性。

2、发展的实质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四、对立统一规律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3、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主要矛盾在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次要矛盾处于从属地位。

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次要方面对事物的发展有影响。

五、质量互变规律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状态。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六、否定之否定规律事物的发展是通过辩证否定实现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第二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一、实践的本质与基本结构1、实践的本质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

2、实践的基本结构实践主体、实践客体和实践中介构成了实践的基本结构。

二、认识的本质与过程1、认识的本质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2、认识的过程认识的过程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阶段,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历史规律知识点总结

历史规律知识点总结

历史规律知识点总结一、历史规律的基本概念历史规律是指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普遍存在的、反复出现的一定形式和规律。

历史规律反映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它表现为一系列经验总结、规律归纳,包括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

历史规律是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一定历史时期具有约束力和指导作用的普遍逻辑规律。

二、历史规律的内在联系历史规律具有内在联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相互作用、相互制约;2. 社会存在的一定发展形态和一定发展阶段之间各种规律的相互关系;3. 社会生产、政治、文化、国际关系等方面的规律相互作用、相互制约;4. 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律和各种历史具体事件之间的关系。

三、历史规律的基本特点历史规律具有以下基本特点:1. 普遍性:历史规律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性,是超出时间和空间的普遍性规律;2. 相对性:历史规律是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一定历史时期具有约束力和指导作用的相对性规律;3. 历史性:历史规律是在历史实践中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经验总结和规律归纳,具有历史性;4. 发展性:历史规律是随着社会历史发展而不断发展和完善的。

四、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是指人类社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变革中普遍存在的、重要的、起决定作用的规律。

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包括:1. 辩证唯物主义规律辩证唯物主义规律是指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包括对立统一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事物发展的阶段性规律等。

这些规律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本质和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辩证法特点。

2.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规律是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相互矛盾、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规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规律。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动力,而生产关系则是生产力的外部形式,两者之间的矛盾决定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方向和进程。

3. 社会形态的更替规律社会形态的更替规律是指人类社会在历史发展中由一个社会形态向另一个社会形态转变的规律。

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西方国家在封建社会末期,随着生产力的发 展和商品经济的繁荣,封建制度逐渐解体,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萌芽。
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 度确立
为了扫清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西方国家相继爆发 了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确立了资 本主义制度。
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快速 发展
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促进了 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使西方国家成为 世界上最强大的经济体。
多元化发展模式探索与实践
第三世界国家在发展过程中,积极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多元化发展模 式,包括经济多元化、政治多元化等,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
05 当代启示与意义
深化对社会形态更替规律认识
深入理解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和长期性
社会形态的更替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需要经历漫长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各国应该超越文明、种族、宗教、地域等差异,共同构建 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同发展和繁荣。
推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
要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加强 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实践
各国应该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实践,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贡献力量。同时,要加强与其他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共同 推动全球治理进程不断向前发展。
改良是指在原有社会制度基础上进行渐进式的改革和调整,以 缓解社会矛盾,推动社会进步。
02
改良道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具有一定作用,如缓解经济危机、
改善民生、推动政治民主化等。
改良道路需要统治阶级的自觉和主动,以及社会各阶层的广泛
03
参与和支持。
民族独立运动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影响
1
民族独立运动是指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人民争取 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的斗争。

自-617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试大纲

自-617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试大纲

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业务课考试大纲考试科目: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科目代码:617一、参考书目:李秀林等主编,李淮春等修订,高等学校文科教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五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二、考试内容范围:导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一节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1、哲学的二重性。

哲学与科学的联系和区别。

3、哲学的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及其关系。

4、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及其本质。

唯心主义产生的认识论根源。

5、我们应该如何科学地评价唯物主义者和唯心主义者?6、什么是科学主义?什么是人本主义?第二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基本特征1、如何理解“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2、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时代特征和社会矛盾。

3、为什么马克思主义哲学“把感性世界理解为构成这一世界的个人的全部活生生的感性活动”?4、简析物质实践中人与自然之间“否定性关系”的具体内容。

5、马克思是怎样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以及社会与自然的关系的?6、如何理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并不是两个不同的“主义”?7、为什么说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8、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及其统一性?第三节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和方法、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是什么?第一章物质与世界1、简述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内容和重大意义。

2、怎样理解劳动是人的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和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3、为什么说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并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4、如何理解意识就其反映的形式来说是主观的,就其反映的对象和内容来说则是客观的?第二章实践与世界第一节实践的本质和结构1、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范畴的含义。

2、如何理解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3、简述实践活动的三个基本特征。

第二节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作用1、实践主体能力结构的构成要素。

2、实践的主体和实践的客体的含义。

社会形态的更迭

社会形态的更迭

社会形态的更迭社会形态的更迭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科技的进步,不同的社会形态相继出现并演变。

本文将从史前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这几个方面来探讨社会形态的更迭。

史前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早阶段,在这个阶段,人类主要以狩猎和采集为生,生活方式简单粗糙。

人们生活在小部落中,社会关系主要以血缘和亲属关系为基础,没有私有制的概念,生产力水平低下。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分工的出现,奴隶社会应运而生。

奴隶社会以奴隶制为基础,奴隶被视为商品和生产资料,社会分为奴隶主和奴隶。

奴隶社会的存在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同时也加深了贫富分化和社会矛盾。

封建社会是奴隶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阶段,封建社会的主要特点是农业经济,封建主义和等级制度。

封建社会中,地主占有土地,农民缴纳租税,社会生产力仍然相对落后。

封建社会的存在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资本主义社会是工业革命后出现的社会形态,其基本特征是私有制和市场经济。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工人卖出劳动力换取工资。

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推动了生产力的飞速增长,但也加深了阶级矛盾和社会不公。

社会主义社会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革命性改造,其基本原则是公有制和计划经济。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生产资料归全体人民所有,实行按劳分配。

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不仅促进了生产力的全面提升,也实现了社会的公平和公正。

在社会形态的更迭中,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规律,但无论是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还是社会主义社会,都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经阶段。

通过对社会形态的更迭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把握社会发展的规律,为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社会历史发展规律》PPT课件

《社会历史发展规律》PPT课件

三、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 作用构成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生产力及其构成
生产力是指人类改造自然、获取生 活资料的能力,构成生产力的主要要素 有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
生产力的要素
劳动资料


劳动对象


生产力
劳动者
(三)社会发展的自为性并不能否定社会发展 的客观性
1、社会发展的现实,是“历史合力”运动的结 果,社会发展的总趋势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 转移的。
2、个人愿望与个人行动的冲突构成社会发展的 “合力”,并形成社会发展的客观性,因为:
A 他人活动制约某人活动,他人活动是制约某人 活动的客观条件;生产关系对个人活动的制约。
(4)物质生产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 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产生和存在的 基础,是一切其他社会活动的首要前提
工业
科技
商业
农业
军事
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产生和存在的 基础,是一切其他社会活动的首要前提
工业
科技
商业
农业
军事
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性质、结构和面貌
产关系的制约。 (3)地理环境只有通过生产过程或生产方式才能对人类历史发生作
用。
人口决定论
人口是决定社会性质和社会制度更替 的根本原因。

斯尔
人口是按几何

级数增长,生活
资料是按算术级
数增长。
点评:人口因素对于社会发展作用
人口因素的作用
(1)一定数量的人口是社会物质生产的必要前提。 (2)人口数量和质量能够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

(马哲)第七章 历史规律与社会形态的更替

(马哲)第七章  历史规律与社会形态的更替
第七章

历史规律与社会形态的更替
第一节 历史运动的规律及其特殊性 一、发展过程的自在形式和自为形式 1、区别——自在形式为自然发展形式;自为形式为社会发展形式。 (1)发展源泉不同——自然发展是自然界各种因素自发的、盲目的 交互作用的结果;社会发展是有意识有目的的人们交互作用的结果。 (2)发展规律的形成机制不同——自然规律形成于自然界诸因素盲 目的交互作用的过程;社会规律形成于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以及 物质和观念变换的过程。 (3)发展规律起作用的方式不同——自然规律通过盲目的交互作用 实现;社会规律通过人们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 (4)发展规律的表现形式不同——自然规律更多地表现为力学规律; 社会规律主要表现为统计学规律。 2、联系——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二、社会革命和改革:解决社会基本矛盾 的两种形式
1、社会革命的实质——先进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新 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 2、社会革命的基本标志——国家政权从反动阶级手里转移到 先进阶级手里。 3、社会革命的作用——是实现社会形态变更的决定性环节。 4、改革的含义——是一定社会制度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 是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和完善自己建立的社会制度而在社会各个 领域采取的新举措。 5、革命和改革的不同——革命是根本性的变化,是质变;改 革是局部性变化,是量变。
历史规律的实现途径
一、科学技术革命:生产力发展的突破口 1、科学和技术的含义 (1)科学——对客观世界规律的理性认识 (2)技术——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积累起来的并在实践活 动中体现出来的操作性手段、程序和方法。 2、科学与技术的关系——趋于一体化。 3、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的关系——双向运动。 4、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科技成为生产力的内在要素,直接影响生产力的其它要素。 (2)科技已经成为生产力发展的突破口或生长点。 (3)科学技术决定生产力的发展方向、速度和规模。 5、科技革命的发生及其影响 (1)科技革命的发生 (2)科技革命的影响——生产方式变化;生活方式变化;思维方式 变化;“双刃剑”效应。

社会形态更替规律

社会形态更替规律

社会形态更替规律一、引言社会形态是指在不同历史时期,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水平和特征的总和。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社会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再到现代社会的漫长历程。

在这个漫长的历程中,每一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特征和规律。

本文将探讨这些规律。

二、原始社会1. 定义:原始社会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一种社会形态,也是人类进入文明之前最为原始和简单的阶段。

2. 特征:原始社会没有私有制,生产力水平极低,生产方式以采集狩猎为主,部落间互相依存并且共同维护着自然环境。

3. 规律:原始社会中存在着“共产主义”的初级形态,即资源共享和劳动分工。

此外,在人口增长过程中出现了分工和交换,这为以后私有制的出现提供了基础。

三、奴隶制度1. 定义:奴隶制度是在私有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形态,生产力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2. 特征:奴隶制度下,劳动者被剥夺了自由和人格尊严,成为奴隶主的私有财产。

生产方式以农业和手工业为主,城市开始出现。

3. 规律:奴隶制度下,生产力水平得到了提高,但劳动者没有相应的权利和地位。

这种不平等关系最终导致了奴隶制度的瓦解。

四、封建制度1. 定义:封建制度是在中古时期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形态,代表着农业文明的高峰。

2. 特征:封建制度下,土地成为统治阶级的基础和财富来源,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

生产方式以农业为主,手工业也有所发展。

城市进一步发展,并出现了商业资本。

3. 规律:封建制度下,生产力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并且城市化进程加速。

但由于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导致了社会阶级之间的矛盾激化,在新兴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冲击下逐渐瓦解。

五、资本主义制度1. 定义:资本主义制度是在近代时期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形态,代表着工业文明的高峰。

2. 特征:资本主义制度下,私有制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巩固,生产方式以工业化为主导。

市场经济开始成为主流,城市化进程加速。

3. 规律: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力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并且科技进步和文化繁荣。

第七章社会历史运动的规律性

第七章社会历史运动的规律性

第七章社会历史运动的规律性一、现实的人是历史的前提1.何谓现实的人依据一定的物质条件从事实践活动的人。

在既定的历史条件下能动地表现自己的人。

2.以往哲学历史观的出发点是“抽象的人”⑴旧唯物主义——生物或物理意义上的“人”⑵诸唯心主义——思维或精神意义上的“人”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出发点是现实的人。

3.人与历史⑴现实的人既是历史的前提,又是历史的结果。

人是历史的结果,又转为新的前提。

⑵这种相互转化和持续不断,表现为历史的发展和人自身的发展。

二、历史是追求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1.历史本身不存在“目的”,只有人的活动才具有目的。

2.“目的”只是人的历史活动的主观动因,其背后隐藏着更深刻的“物质动因”。

3.以往历史理论的错误,在于:惑于表象(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未加深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利益动因)。

4.马克思主义主张:⑴人的活动的动机与目的,源于获取物质利益。

⑵“物质”包括食物、性对象、财富、地位、权力等。

⑶政治斗争是为了争取更大的物质利益。

思想观念冲突根源于物质利益冲突⑷物质利益是人行动的动力,是社会发展的真正动因。

《德国志愿者卢安克》1.怎么理解卢安克所说的“无目的的人”?2.基于卢安克案例,讨论物质、精神与自由的关系。

三、制约人的活动的基本条件1.自然条件⑴定义:或称“地理环境”,指一定社会存在和发展所必需的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大气层、地壳、江河湖海、土壤层、植物和动物界。

⑵地位和作用:①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永恒的、必要的前提。

②能够影响生产部门的分布和发展方向,进而影响人口与生活。

③对社会发展不起决定作用。

※地理环境决定论:地理环境从多方面控制人类,对人类生理机能、心理状态、社会组织和经济发展均有影响,并决定着人类的迁移和分布。

(拉采尔,辛普尔,赫特纳,魏格纳等)(1)自然环境的差异性、多样性和变动性都会人类文明产生影响。

人类愈是技术落后,愈依赖地理环境。

(2)地理环境必须通过生产力而对社会发展起作用。

第7章社会历史运动的规律性

第7章社会历史运动的规律性

历史规律 人的实践活动 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 变换以及物质和观念 变换过程 更多表现为统计学规 律
表现形式
历史规律与自然规律的本质区别:自然规 律在人的活动之外形成和实现,而历史规 律则通过人的活动形成和实现。
第三节 历史规律的作用方式
一、人类活动的合力作用 • 历史规律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并获得其 相应的表现,同样,历史规律的作用方式 也根植于人的实践活动中; • 历史规律是通过人的活动来实现的,其基 本的作用方式突出地表现为人类活动的 “合力作用”。
一、现实的人是历史的前提
现实的人——依据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 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是在既定的历史条 件下能动的表现自己的人。
以往的哲学,无论是旧唯物主义还是唯心 主义,其历史观的前提都不是“现实的 人”,而是“抽象的人”。
“抽象的人”: 一是被抽象成“纯粹意识”的人(唯心主义) 二是被抽象成纯粹自然物的人(旧唯物主义)
• 恩格斯的“合力论”: “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 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冲突中产生的,而其 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 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 无数个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 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 史结果,而这个结果又是可以看做一个作 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 的力量的产物。”
第一节 历史与人的活动
历史的实践基础和现实前提 历史、人、实践三者的“同构性”:
①人与实践的同构性: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②人与历史的同构性:“剧中人”、“剧作者”
[社会是人的社会(剧中人),人是社会的人(剧作者) ]
③历史与实践的同构性:历史是实践的展开形式(对象性存 在)。
结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是社会生 活的发源地,它以浓缩的形式包含了全部社会关 系(人与自然、与人、与自己的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展。
• 政治上层建筑影响和制约着思想上层建筑。
注意:上层建筑属于思想的社会关系。
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第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表现如下: • 首先,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 • 其次,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
质。 • 再次,经济基础的变化发展决定上层建筑
的变化和发展。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其次是服务方式。上层建筑为经济基础服务主要是通过对社 会生活,特别是社会经济生活进行控制而实现的。
再次是服务效果。上层建筑为自己经济基础服务的效果有两 种:促进作用和阻碍作用。
注意:从整个社会有机体的角度看,上层建筑对生产力和社 会有机体发展的作用究竟如何,取决于上层建筑所服务的经 济基础的性质。
第二,上层建筑能动地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本质上是一种服务作用。 这种服务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是服务方向。上层建筑为经济基础服务,有两个相互联 系的方向:一是用各种方式积极促进自己经济基础的形成、 巩固和完善。这是一种“为我”的方向。二是采用各种方式 同各种有害于自己经济基础的因素作斗争,其中包括旧的经 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残余,也包括威胁自己的新的经济基础 和上层建筑的萌芽。这是一种“排他”的方向。 “为我” 和“排他”相辅相成,其实质都是为经济基础服务。
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形: ➢ 一种情形是,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状况时,
就有力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 另一种情形是,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状
况时,就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
原始工具
青铜器
铁器
大机器
原始社会的 奴隶社会的 封建社会的 资本主义社会
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
第二节 历史规律实现的基本途径
主要内容:
一、社会基本矛盾的辩证运动:历史规律实现的 根本途径
二、科学技术革命——历史规律在现代社会实现 的重要途径
三、阶级斗争:历史规律在阶级社会实现的重要 途径
四、社会革命和改革:历史规律自我实现的两个 基本环节
五、人民群众:历史规律的实现者
一、社会基本矛盾的辩证运动:历史规 律实现的根本途径
4、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主要内容: 一方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 变化发展。 另一方面,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这种反 作用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反作用。
5、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的方法论意义
• 第一,它是观察和研究社会历史问题的基 本理论。
• 第二,它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路线、方针、 政策的哲学基础,是我国进行政治体制改 革的重要理论根据。
近代以来的三次科学技术革命
• 第一次发生于18世纪60、70年代,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广 泛应用为主要标志;
• 第二次发生于19世纪70年代,以电磁理论的突破为基础, 以电力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
• 第三次始于20世纪40年代,以相对论、量子力学、分子 生物学等基础理论的突破为基础,以六大科技群(微电子 等信息科技、原子能等新能源科技、超导等新材料科技、 人造卫星等空间科技、基因工程等生物科技及海洋科技) 的出现为主要标志。
征。
• 经济基础的实质是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基本经 济制度,是制度化的物质社会关系。
• 经济基础与经济体制具有内在联系。经济体制是 社会基本经济制度所采取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 是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
(2)上层建筑的概念: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
以及与之相应的制度、组织、设施等的复杂体系。它包括
• 二元论认为,在归根到底的意义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都起决定作用,这种观点实质上是夸大了上层建筑的作用。
• 多元决定论认为,社会结构中属于不同层次的各种成分,
包括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它们是相互决定的。这种观点 的实质和二元论相同,都是唯心主义。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
基本适合
基本不适合
基本适合
的生产关系
“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 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 资本家的社会。”
——马克思
“各个人借以进行生 产的社会关系,即社会 生产关系,是随着物质 生产资料、生产力的变 化和发展而变化和改变 的。”
——马克思
提 示:
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表现主 要有两种。一是生产关系落后于生产力的 发展;二是在生产力发展不充分的情况下, 人为地拔高生产关系,使生产关系脱离生 产力的实际状况而超前发展。
三、阶级斗争:历史规律在阶级社会实现的 重要途径
1、阶级斗争及其根源 阶级斗争是经济利益根本对立的阶级之间的
对抗和冲突。
阶级斗争的根源在于阶级之间经济利益的根 本对立。
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的直接 体现。
• 列宁说:“什么是阶级 斗争?这就是一部分人 反对另一部分人的斗争, 就是广大无权者、被压 迫者和劳动者反对特权 者、压迫者和寄生虫的 斗争,雇佣工人或无产 者反对私有主或资产阶 级的斗争。”
第七章 历史规律与社会形态的更替
主要内容: • 第一节 历史运动的基本规律 • 第二节 历史规律实现的基本途径 • 第三节 社会形态的更替
第一节 历史运动的基本规律
主要内容: • 一、历史规律的特殊性 • 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 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的规律
一、历史规律的特殊性
(三)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
科学技术的消极作用: • 当代科学技术的应用导致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日益
紧张。 • 当代科学技术的应用导致了人与人关系的日益紧
张。 科学技术的消极作用产生的原因: • 一方面是由于人们对自然规律和人与自然关系认
识不够,或缺乏对科学技术消极后果的强有力的 控制手段。 • 另一方面与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特别是社会制度 有关 。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基本适合
基本不适合
基本适合
3、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基本内容: 一方面,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但这种反
作用的性质和程度归根结底取决于生产力发展的 要求。
注意: 不能把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机械地理解为生产力的任何变化 都会引起甚至立即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不能把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中的 “适合”理解 为绝对适合。
第三,它们的运动过程所体现的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 基础)、上层建筑之间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构成社会历 史发展的基本规律。
2、两对社会基本矛盾的辩证关系
• 首先,生产力和生产关 系的矛盾决定着经济基 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 其次,经济基础和上层 建筑的矛盾又影响和制 约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的矛盾。
4、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 规律的方法论意义
第一,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 观察和研究一切社会历史问题的理论依据。
第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 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根 据,是中国共产党取得不断调整生产关系,深化 经济体制改革解放生产力的胜利的根本保证。
2、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第一,阶级斗争是实现阶级社会社会形态更替的 必要的关键的环节。
第二,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社会形态发生量 变的直接动力。
再次,阶级斗争是消灭阶级,实现由阶级社会向 无阶级社会过渡的必经途径。
注意:阶级斗争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它的作 用是历史的、变化的。
3、阶级分析方法
总体而言,自然规律具有自在性,历史规律具有自为性。
分析角度
历史规律特殊性的具体表现
自然规律
历史规律
从规律的形 自然规律形成于自然 历史规律形成于人与自然
成机制看 界诸因素的盲目交互 之间的物质变换及物质和
作用过程中
观念变换的过程中,即形
成于人的实践活动过程中
从规律起作 自然规律是通过自然 社会规律只有通过人的有
两个部分:观念(思想)上层建筑和政治上层建筑。
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的关系
• 政治上层建筑在上层建筑中占主导地位。 • 思想上层建筑是政治上层建筑的先导,它制约和影响着政
治上层建筑。 一方面,政治上层建筑是在一定意识形态指导下建立
起来的,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另一方面,思想上层建筑影响着政治上层建筑巩固和发
上层建筑 生产关系(经济基础)
生产力
3、两对社会基本矛盾的辩证运动是历史规律 实现的根本途径
• 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 总是从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从基本 不适合回到基本适合,如此基本适合—— 基本不适合——基本适合循环往复,以至 无穷,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由低级向高级 演进,从而使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得以实 现。
阶级分析方法: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和阶 级斗争观点去观察和认识阶级社会的社会历史现 象的方法。
怎样进行阶级分析呢? • 第一,要严格区分阶级矛盾和阶级现象与非阶级
矛盾和现象。 • 第二,必须分析各阶级的经济地位。 • 第三,要在分析各阶级的经济地位的同时,分析
各阶级的政治立场和思想倾向。 • 第四,要分析同一阶级中各阶层的差别和矛盾。 • 第五,要对阶级作历史的分析。
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1、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概念 (1)经济基础的概念
经济基础是指同社会生产力的一定发 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理解经济基础的内涵应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经济基础专指生产关系,不包括生产力。 经济基础是一定社会多种生产关系的总和。 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规定经济基础的性质和特
2、科学技术革命对社会历史发展的作用
(1)科学技术革命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 第一,科学技术成为当代社会的第一生产力。 • 第二,科学技术革命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