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合集下载

社会形态的更替

社会形态的更替

社会形态的更替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所谓社会形态,就是指导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在社会基本矛盾的推动下,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依次更替、不断演进,形成了人类社会的历史.关于社会形态的演进顺序,马克思有两种说法.一是在1859年的《序言》中指出:“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码、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做是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就以这种社会形态而告终.”人们就依此概括出社会形态演进的“五形态”说,即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社会形态更替的选择性是指历史运动按规律行进过程中,历史主体有目的意识进行行创造、超越,体现出社全形态更替的跨越性、合目的性的一面,这是由社会基本矛盾中反作用一面,即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决定的.它使社会形态的更替符合人类的目的,表现出历史的选择性.一般规律:1.20世纪中叶在中国完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之后,中华民族选择了社会主义而超越了资本主义阶段.这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对历史必然性和本国特点以及国际环境的把握基础上,在历史发展的多种可能性中所做出的最佳选择,是一次伟大的历史选择.需要指出的是:历史的选择并不是对历史决定性的否定,因为人们通过历史选择活动而实现的对某种社会形态超越是有限度的,而无法超越在这种社会形态内形成的生产力.2.俄国二月革命实现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下一步怎么走?当时绝大多数人,包括布尔什维克党的多数领导人都主张继续搞民主革命.加米涅夫,甚至斯大林都曾主张支持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这不是偶然的.四月初列宁回国,在欢迎会上他喊出了“社会主义革命万岁!”的口号,这真是个晴天霹雳.对此各界人士有不同的反应,在最好的情况下也是表示不理解.记得那时党内就有人反对列宁提出的主张立即转入社会主义革命的“四月提纲”,《真理报》在发表“四月提纲”时声明:“至于列宁同志的总公式,那是我们所无法接受的,因为它的出发点是认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业已结束,指望这一革命立即转化为社会主义革命.”党内的反对意见姑且不提,那是个认识问题,包括加米涅夫在内的党内领袖不久都转变了立场.我要说的是象普列汉诺夫这样曾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著称的人物,他把列宁的主张称之为“梦话”,宣称“俄国历史上还没有磨出烙社会主义馅饼的面粉”.他是认为俄国尚未具备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经济前提吧!正是这样.他在五月二十日写道:“社会主义制度至少要以两个必不可少的条件为前提:一、生产力(所谓技术)高度发展;二、国内劳动居民具有极高的觉悟水平.”而俄国当时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另一个著名的孟什维克苏汉诺夫曾去车站迎接列宁回国,还参加了接着举行的欢迎会.他后来在《革命札记》一书中记述了这整个场面,并评论了列宁发表的讲话. 3.美国内战:Civil War,U.S.1861年4月~1865年4月,美国南方与北方之间进行的战争.又称美国内战.北方领导战争的是资产阶级.在南方,坚持战争的只是种植场的奴隶主,他们进行战争的目的是把奴隶制度扩大到全国, 而北方资产阶级的目的在于打败南方,以便恢复全国的统一.19世纪中叶,北部自由劳动制度与南部奴隶制度之间的矛盾发展到不可调和的地步,南部奴隶制度成为美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南北之间的斗争在西部土地的争夺中表现得最为激烈.19世纪上半叶在美国领土向西扩张的过程中,在西部接连成立新的州.但是每当新州成立之际,就发生在该州内容许或禁止奴隶制存在的斗争.北方资产阶级和农民主张在新州内禁止奴隶制度,要求把新州确定为自由州.南方奴隶主则力图把奴隶制扩大到西部,主张把新州确定为蓄奴州,奴隶主利用其在美国国会及政府中的统治地位,连续取得胜利,激起北方广大人民的愤慨.1854年在北方成立了美国共和党.同年,南方奴隶主企图用武力把奴隶制扩张到堪萨斯州,于是在堪萨斯州爆发了西部农民与来自自由州的移民反对南方奴隶主的武装斗争,斗争持续到1856年,揭开内战的序幕.1857年奴隶主又企图把奴隶制扩展到美国全部领土上去.从而导致约翰·布朗起义.特殊形式:例如,中国超越了资本主义阶段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但却无法超越自己落后的生产力,更无法超越资本主义社会所创造的生产力.因此,必须把发展生产力作为首要的根本任务.否则,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就无法巩固,社会主义建设就无法顺利进行.名言论证:列宁指出:“一切民族都将走到社会主义,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一切民族的走法却不完全一样,在民产的这种或那种形式上在无产阶级专政的这种或那种形态上,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速度上,每个民族都会有自己的特点.”因此,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从中国历史和现状出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既是历史的必然,又是中国人民的正确选择和伟大创造.总结: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社会形态更替的常规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常规性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特殊性则反映出不同国家和民族发展的特殊规律.两者之间不是截然对立的,而是互相补充的,由此推动整个人类社会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1. 什么是社会形态更替?社会形态更替是指人类社会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一个社会形态向另一个社会形态转变的过程。

社会形态一般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等。

2. 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是什么?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可以归纳为三个主要方面:(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由于生产技术的革新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必然会导致生产关系的变革。

(2)生产关系决定上层建筑。

由于生产关系变革会对社会关系、法律制度、政治制度、意识形态等方面产生影响,从而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

(3)新生产关系的出现,必须有相应的新上层建筑的出现,以维护新生产关系的存在和发展。

3. 社会形态更替的特殊形式有哪些?(1)革命。

革命是一种强制性的改动社会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过程,适用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矛盾尖锐、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之间矛盾激化的社会形态更替过程。

(2)改良。

改良是一种在保留原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基础上,通过改进生产方式和生产技术,利用新型生产力的优势优化旧生产关系的过程,适用于旧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矛盾不尖锐,但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之间矛盾存在的社会形态更替过程。

(3)复辟。

复辟是指一种原本被淘汰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再次得到复活的过程,适用于原来具有优越地位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被抛弃后,由于各种原因重新出现,以及新生产关系低于原来生产关系的情况。

(4)透支。

透支是一种社会形态更替的非正常过程,指某种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已经被淘汰,但由于各种原因一直维持下去,以至于造成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巨大负担和损失。

适用于未能及时淘汰落后社会形态的情况。

4. 社会形态更替的历史作用是什么?(1)推动社会进步。

社会形态更替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它推动了人类社会从无产阶级到奴隶主阶级、从封建主义到资本主义、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不断发展。

(2)促进社会变革。

社会形态更替是深刻社会变革的先导,它的到来意味着一种社会制度的消亡和新社会制度的诞生。

社会形态的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汇编

社会形态的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汇编

第三,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结底是人民群 众的选择性。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社会形态的更替,是历史的前进性与 曲折性的统一。
•1、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 主要是指五种社会形态 依次演进的基本趋势,是 从低级社会形态演进到高 级社会形态。社会发展过 程中的决定性、统一性表 明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 进的.
(三)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 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主要是指社 会形态依次更替的过程和规律是客观的,其发 展的基本趋势是确定不移的。
人们的历史选择性是指人们在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于某种社会形 态做出的历史选择。
“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包含三层意思:
第一,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造成了一定历史阶 段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为人们的历史选择提供 了基础、范围和可能性空间。 第二,人们的历史选择活动虽要受到自己目的的 驱使和制约,但是人们的历史选择活动又必须遵 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2、社会形态更替的曲折 性 表现为: 一是一种新社会制度 取代旧社会制度,往往 并不是从旧社会制度发 展较为充分的典型国家 开始,而更易于在旧制 度发展不很完善或者很 不充分的地方突破。 二是在社会进步发展 过程中,社会形态更替 的反复甚至倒退,是时 常出现的 。
前进性与曲折性பைடு நூலகம்统一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某 设想世界历史会一帆 种暂时复辟也是难以完全避 免的规律性现象,一些国家 风顺、按部就班地向前 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 发展,不会有时出现大 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 炼从中吸取教训,将促使社 幅度的跃退,那是不辩 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 证的,不科学的,在理 发展。因此,不要惊慌失措, 不要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消失 论上是不正确的! 了,没有用了,失败了。哪 列宁 有这回事! • ——邓小平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2015版教案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2015版教案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教学目的和要求:1、把握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及其重要意义。

2、要求学生全面理解掌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把握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其特殊形式。

3、要求学生了解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弄清阶级斗争、革命和改革、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4、向学生讲清历史的创造者是人民群众而非少数“英雄人物”,让学生掌握历史人物的作用和评价历史人物的原则。

重点:1、两种对立的历史观及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2、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讲清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决定与被决定、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讲清由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生产关系变革,导致上层建筑革命,社会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过程。

使学生认识到我国进行体制改革的客观必然性。

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难点: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与哲学基本问题的关系。

2、“第一生产力”与“先进生产力”的关系。

3、把握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的同时,还要理解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与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关系问题。

授课时间:4课时思考题:1、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需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和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

同时,我国自然资源十分有限。

环境污染较严重。

我国面临经济发展和保护环境的双重任务,面临开发资源和保护资源的矛盾。

结合实际,并根据你对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的理解,谈谈在利用科学技术方面我们应该怎样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2、试分析:既然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那么,为什么同一时代条件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却丰富多彩、差异很大甚至产生对立呢?搞清这些道理,对于提高自己思想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会有什么帮助?3、结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所有制结构有哪些变化?分配机制有哪些改变?4、结合我国社会存在着的一些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在实践中坚持群众观点,做到以人为本。

马原第三章《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马原第三章《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2.人类社会五种社会形态
社会 形态
原始 社会
共产主 义社会
资本主 义社会
奴隶 社会
封建 社会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1)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
重复性 常规性
列宁 社会发展道路的统一性,体现
了世界历史运动的总趋势、总 过程,它制约着各个国家、各 个民族的历史发展。
社会主义国家 各具特色
资本主义各不 相同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2)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辩证统一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2.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和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1)社会形态发展的必然性 社会形态发展的必然性是指社会更替的规律是客观的,确定的。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2)社会形态发展的历史选择性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会形态的内涵: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一般用社会制度代指。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社会形态的含义
社会形态是同生产力 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 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 体。
社会 形态
经济 基础
上层 建筑
生产力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的选 择性。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二、社会形态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
处死路易十六1793年
拿破仑帝国
波 旁



•法国大革命的曲折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的曲折的过程
1991年12月25日苏联降下红旗,苏联解体。
共性
统一性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简述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简述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简述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社会形态更替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规律之一。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不同的社会形态相互替代,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和特殊性。

本文将简述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社会形态的更替是指由一个社会形态向另一个社会形态转变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一般而言,社会形态更替遵循以下几个规律。

首先,社会形态更替具有历史的渐进性。

社会形态的更替是一个长期的演化过程,需要经历多个阶段和发展阶段。

每个社会形态的出现都是在前一社会形态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具有连续性和相互衔接性。

例如,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再到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兴起,每一次更替都是在前一社会形态的基础上逐步演进而来。

其次,社会形态更替是由矛盾和冲突推动的。

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中,社会内部存在着各种矛盾和冲突,这些矛盾和冲突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例如,奴隶制度下奴隶与奴隶主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这些矛盾最终导致了社会形态的更替。

第三,社会形态更替具有不可逆转性。

一旦一个社会形态的内部矛盾和冲突达到一定程度,新的社会形态就会产生,旧的社会形态很难再恢复。

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和客观性,它不是人为可控的结果。

除了以上的一般规律外,社会形态更替也有一些特殊的形式。

其中最重要的是革命和改革两种方式。

革命是指通过推翻旧的社会制度和建立新的社会制度来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方式。

革命往往伴随着剧烈的社会变革和激烈的社会冲突,它可以是武装革命,也可以是和平革命,但其核心是通过废除旧的制度和建立新的制度来推动社会的发展。

改革是指在旧的社会制度内部进行的一系列制度变革和调整,以适应新的社会发展需求。

改革通常是在旧的社会形态内部进行的渐进式变革,旨在调整和完善社会制度,解决社会矛盾,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社会形态更替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它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和变革。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笔记二、主要复习内容(一)概述题:概述教材某章节的部分内容,并选取其中一个要点谈谈自己的认识。

1、第一章第二节“事物的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联系与发展的普遍性、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①联系和发展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

②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③联系的特点:联系具有客观性;联系具有普遍性;联系具有多样性。

④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

发展的实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是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①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与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与其相互关系:矛盾普遍存在,但不同事物的矛盾又是具体的,特殊的。

③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与其相互转化④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和否定与其相互转化2、第二章第一节“认识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认识不但来源于实践,而且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深化的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1)从实践到认识:由感性认识能动地飞跃到理性认识的过程(2)从认识到实践:由精神到物质,由思想到存在的阶段(3)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与无限发展3、第二章第二节“真理和价值”: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的检验标准、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①真理的客观性是指真理的内容是对客观事物与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中包含着不依赖于人和人的意识的客观内容。

真理的客观性决定真理的一元性。

②真理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内容表明了主客观统一的确定性和发展的无限性。

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事物的客观过程与其发现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度的。

马克思主 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知识概括

马克思主 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知识概括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知识概括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包含了众多重要的知识,以下将为您进行重点概括。

一、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1、物质及其存在方式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物质的存在方式是运动,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2、事物的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和条件性。

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着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3、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二者相互联结、相辅相成。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包含共性。

4、质量互变规律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基本状态。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

5、否定之否定规律事物的发展是通过辩证否定实现的,辩证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发展和联系的环节,其实质是“扬弃”。

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二、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1、实践与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表现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和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能够指导实践取得成功,错误的认识会导致实践失败。

马原第三章《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马原第三章《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资本主义各不 相同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2)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辩证统一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2.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和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1)社会形态发展的必然性 社会形态发展的必然性是指社会更替的规律是客观的,确定的。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2)社会形态发展的历史选择性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二、社会形态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
处死路易十六1793年
拿破仑帝国
•法国大革命的曲折
波 旁 王 朝 复 辟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的曲折的过。
2.人类社会五种社会形态
原始 社会
社会 形态
奴隶 社会
共产主 义社会 资本主 义社会
封建 社会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1)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
列宁 社会发展道路的统一性,体现 了世界历史运动的总趋势、总 过程,它制约着各个国家、各 个民族的历史发展。
重复性
常规性
共性
统一性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的主要表现 第一,社会形态的演进和发展的 基本方向是统一的。 人类社会总是适应着生产力的 不断发展,由低级到高级,这 是普遍的总的趋势,任何国家、 民族概莫能外。 原始 社会
共产主 义社会 资本主 义社会 封建 社会
奴隶 社会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资产阶级改良主义道路
近代以来中国社 会发展道路
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
社会主义道路 历史 的选择
•康有为
•孙中山
•毛泽东

《马原》第三章社会发展规律

《马原》第三章社会发展规律

全 社 会 共 同 所 有 共产主义社会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决定人们在生产中 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和产品的分配关系
所有制形式
相互关系
分配关系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平等关系 全人身依附关系 半人身依附关系
平均分配 全部占有 贡赋、地租
资本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 共产主义社会
雇佣与被雇佣关系 平等互助关系
铁 器 适合 封建主义打破 奴隶社会
青铜器 适合 奴隶社会打破 原始社会
(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 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理解经济基础的内涵要把握两点:
a.经济基础的实质是社会一定发展阶段 上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制度化的物质社 会关系
b.经济基础与经济体制具有内在联系。 经济体制是社会基本经济制度所采取的 组织和管理形式。
(1)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 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作 用。
(2)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 的状况时,就会阻碍以至破坏生产力 的发展。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
生 决定


产 关
力 反作用 系
当生产关系适应生 产力状况时,对生产力 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当生产关系不适合 生产力状况时,对生产 力发展起阻碍作用。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包括 人们对一切社会生活过程和条件的观念 反映,例如,政治、法律、道德、文学、 艺术、宗教、哲学等意识形式和各种社 会心理。
社会意识形态指系统地、自觉地反映社 会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的思想体系,是 社会意识诸形式中构成思想上层建筑的 部分,表现在政治、法律、道德、哲学、 艺术、宗教等形式中。
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产生和存在的 基础,是一切其他社会活动的首要前提

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西方国家在封建社会末期,随着生产力的发 展和商品经济的繁荣,封建制度逐渐解体,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萌芽。
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 度确立
为了扫清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西方国家相继爆发 了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确立了资 本主义制度。
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快速 发展
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促进了 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使西方国家成为 世界上最强大的经济体。
多元化发展模式探索与实践
第三世界国家在发展过程中,积极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多元化发展模 式,包括经济多元化、政治多元化等,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
05 当代启示与意义
深化对社会形态更替规律认识
深入理解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和长期性
社会形态的更替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需要经历漫长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各国应该超越文明、种族、宗教、地域等差异,共同构建 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同发展和繁荣。
推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
要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加强 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实践
各国应该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实践,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贡献力量。同时,要加强与其他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共同 推动全球治理进程不断向前发展。
改良是指在原有社会制度基础上进行渐进式的改革和调整,以 缓解社会矛盾,推动社会进步。
02
改良道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具有一定作用,如缓解经济危机、
改善民生、推动政治民主化等。
改良道路需要统治阶级的自觉和主动,以及社会各阶层的广泛
03
参与和支持。
民族独立运动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影响
1
民族独立运动是指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人民争取 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的斗争。

社会形态更替

社会形态更替
组长 孙练波 组员 白怡琳 王余余 韩双鸽 冯海涛 白亮东 刘志超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 殊形式

马克思、恩格斯揭示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规律和经济基础与 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这些规律决 定了社会形态的更替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但是,由于社会发展的 复杂性和曲折性,社会形态更替在遵循一般规律的同时,也会表现出 一些特殊的形式。

陷落 阱后 的的 社社 会会 形形 态态 快 速 越 位

多 种 社 会 形 态 跨 越 式 发

集 中 社 会 形 态 跨 越 式 发 展

几 种 社 会 形 态 依 次 更 替ຫໍສະໝຸດ 一、社会形态的内涵
• 含义:社会形态是关 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 式,发展阶段和不同 质态的范畴,是同生 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 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 层建筑的统一体。 • 社会形态的内容包括:
①经济形态 ②政治形态 ③意识形态
三者之间的关系:三者是历史的、 具体的统一
经济形态是社会形态的基础,生产资料所 有制关系具有决定性意义; 竖立于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则是社会 形态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一定的社会形态要以一定的社会制度形式 呈现出来。
二、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 依据生产关系的性质, • 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 性: 社会历史划分为五种 社会形态: 五种社会形态一次更替, 原始社会 是社会历史运动的一 般过程和一般规律, 奴隶社会 表现了社会形态更替 封建社会 的统一性。 资本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
社会形态更替的多样性
先长 进期 转处 为于 长停 期滞 落状 后态 甚 至 有

2023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述知识点

2023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述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述绪论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旳, 为他们旳后继者所发展旳, 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旳旳科学理论体系, 是有关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旳科学。

马克思主义包括: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和措施论旳基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资本主义旳理论剖析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旳结论和归宿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中, 处在关键地位旳是科学社会主义二、马克思主义旳产生和发展(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旳产物1.资本主义经济旳发展为马克思主义旳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旳斗争日趋激化, 对科学理论旳指导提出了强烈旳需求(二)马克思、恩格斯旳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旳继承与创新(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停发展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形成了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马克思主义旳鲜明特性以实践为基础旳科学性与革命性旳统一是马克思主义旳基本特性, 也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旳特性(一)科学旳世界观和措施论1.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旳科学世界观和措施论2.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旳哲学基础(二)鲜明旳政治立场——实现最广大人民旳主线利益1.由马克思主义理论旳阶级性、革命性和党性决定旳2.由无产阶级旳历史使命决定旳3、与否一直站在最广大人民旳立场上, 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旳分水岭, 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旳试金石。

(三)重要旳理论品质——与时俱进1.是马克思主义旳理论本质旳反应2.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旳详细体现3.是理论创新旳内在规定(四)崇高旳社会理想——解放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实现共产主义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旳共产主义社会, 是马克思主义旳最崇高旳社会理想。

四、自觉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一)在理论与实践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1.学习理论, 武装头脑, 要努力在掌握理论旳科学体系上下功夫, 在掌握基本原理及其精神实质上下功夫, 在掌握马克思主义旳立场、观点和措施并用以指导实践上下功夫。

论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论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论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摘要:人类社会在其漫长的发展历程中蕴藏着其许多发展规律。

马克思基本原理从辩证的角度深刻揭示出一系列社会发展规律,为人们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历史及其发展趋势提供了科学的指导原则。

关键词: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社会形态马克思基本原理在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方面主要论述了以下三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这些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有着重要意义。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其中,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制约着人类的全部社会生活,决定了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及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了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二者的辩证原理是社会历史观革命性变革的基础,是揭示社会发展规律面矛盾的重要依据。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具有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作为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政治关系、家庭关系等其它社会关系都受到生产关系的支配和制约。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在社会生产中,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二者有机结合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变革,生产力状况是生产关系形成的客观前提和物质基础。

同时,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反之,则起阻碍作用。

简述理解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

简述理解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

简述理解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

社会形态更替是对社会发展深层次结构变革的过程,一般规律有四条,分别是:历史的波折性、发展的必然性、趋势的可逆性和总量的平衡性。

历史上任何一个社会都是呈现着复杂的曲折性变化的,尤其是在飞速发展的当下,伴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社会文化的转变,更多的前瞻变化以及对现有形态的改写,从而引发社会形态的更替。

发展是必然的规律,只要社会处于发展状态,就会发生社会形态更替,社会由
古老形态转变成新型形态,一系列改变也是必不可少的。

趋势是可逆性的,在发展过程中,有些先进的形态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衰退、
变质;同时,落后的形态得到一定的改善,成为新的基础。

可以说,社会形态的发展是曲折而不断的。

总量的平衡性,是指社会形态更替以及其社会发展变化,都是在一定的平衡点
上进行的;分层的社会组织或者说结构的稳定,在搅乱的情况下一定会回归平衡,这个过程可以是暴力的,也可以是和谐的。

综上所述,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是:发展具有波折性、必然性、可逆性和
平衡性。

在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不断出现着新的想法、新的发展理念、新的文明成果,这个过程就像是把原有的发展成果拆分、重新组合,最终达到发展的新境界。

马原第三章第四节、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马原第三章第四节、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的基本趋势是确定不移的。
社会形态更替归根结底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其中,生产力的发展具有最终的决
定意义。
历史选择 社会形态更替的规律也是人们
的结果,体现人们历史活动的能动性。
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造成了一定历史阶段 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为人们的历史选择提 供了基础、范围和可能性空间。
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也是一个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
人⺠群众 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结底是
的选择性。
前进性与曲折性
前进性 顺序性 、
是指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演进的基本趋势,其历史过程是一个“扬弃”的过
曲折性 跨越性 程,它不否认历史发展的


在社会进步发展过程中,有时会出现社会形态更替的反复甚至倒退现象。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的历史选择。Βιβλιοθήκη 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与多样性
生产关系 一般 依据
的不同性质,社会历史可划分为五种社会形态,构成社会历史运动的
过程和一般规律,社会形态更替具有统一性。
多样性 就某一国家或⺠族的社会发展的历程而言, 社会形态更替形式具有

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历史选择性
客观必然性 社会形态更替的
主要是指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过程和规律是客观的,其发展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决定了社会形态更替和 历史发展 的基本趋势。
社会形态
范畴 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 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 ,是同生产 力发展一
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社会形态包括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是三者历史的、具体的统一。

人类社会历史演进规律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之间的关系

人类社会历史演进规律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之间的关系

什么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答: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对这一规律的表述是这样的:“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象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历史规律是马克思通过考察分析资本主义社会这个现实蓝本得出的结论,在马克思看来,资产阶级社会是最发达的和最多样性的历史的生产组织。

“因此,那些表现它的各种关系的范畴以及对于它的结构的理解,同时也能使我们透视一切已经覆灭的社会形式的结构和生产关系。

资产阶级社会凭借这些社会形式的残片和因素建立起来,其中一部分是还未克服的遗物,继续在这里存留着,一部分原来只是征兆的东西,发展到具有充分意义,等等。

人体解剖对于猴体解剖是一把钥匙。

反过来说,低等动物身上表露的高等动物的征兆,只有在高等动物本身已被认识之后才能理解。

因此,资产阶级经济为古代经济等等提供了钥匙”。

[2]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 2版. 第2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P23)运用从具体到抽象的方法,马克思总结出了适用于一切时代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统一的辩证运动这个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

既然历史规律是思维抽象的结果,是一种历史理论,那么对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只能依靠人们的思维,人们不可能从各民族的历史发展现实中直接看到历史规律的存在。

马克思恩格斯揭示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这些规律决定了社会形态的更替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

但是由于社会发展的复杂性和曲折性,社会形态更替在遵循一般规律的同时,也会表现出一些特殊的形式。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精编版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精编版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复习提示】此模块需要重点掌握的考点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及其相互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及其相互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及其相互关系;社会形态更替一般规律和特殊形式。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理解;易考选择题)1.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与哲学基本问题相对应,社会历史观领域也有自己的基本问题,即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我们划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根本标准。

【考点: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唯物史观承认社会存在的第一性,把社会历史发展的本质、动力和决定性力量归结为物质和经济的因素;唯心史观则夸大社会意识的作用,把社会历史发展的本质、动力和决定性力量归结为某种精神要素。

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构成及作用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的历史观往往坚持唯心史观,有两大主要缺陷:第一,没有考察人们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原因,没有看到物质生产发展程度是这种关系的根源;第二,否定了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决定作用,坚持英雄史观。

【考点: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1)社会存在社会存在作为人类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指各种物质要素的总和,主要包括三大内容: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

【考点:社会存在的内容】其中生产方式是最主要的内容,也是对社会历史发展惟一起决定作用的社会存在。

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表现在:第一,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都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第二,无论是地理环境还是人口因素都能对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着加速或者延缓的作用。

但是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都不能对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决定作用,既要反对夸大人口因素的人口决定论,又要反对夸大地理环境作用的地理环境决定论。

【考点: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其中生产力是内容,生产关系是形式。

生产方式对社会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与前提。

第二,生产方式的性质决定了社会的性质和面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一)社会形态的内涵
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社会形态包括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是三者的历史的、具体的统一。

一定的社会形态总要以一定的社会制度形式呈现出来,社会制度也被视为社会形态的同义语。

人类社会是不断发展的,社会的根本性变革和进步就是通过社会形态的更替实现的。

(二)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依据生产关系的不同性质,社会历史可划分为五种社会形态:原始社会、奴隶制社会、封建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其第一阶段是社会主义社会)。

这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是社会历史运动的一般过程和一般规律,表现了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

(三)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与多样性,根源于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作为基础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性,从根本上决定了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

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包含三层意思:
第一,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造成了一定历史阶段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为人们的历史选择提供了基础、范围和可能性空间。

第二,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也是一个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

第三,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社会形态的更替,还表现为历史的前进性与曲折性、渐进性与跨越性的统一。

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渐进性主要是指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演进的基本趋势;曲折性指历史发展不是一帆风顺,会受到阻挠甚至短暂的向后倒退;跨越性指跨过中间一个社会形态,如西藏直接从奴隶跨入社会主义社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