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九年级物理人教版电子教案-11.6 第十一章复习

合集下载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下册第十一章《物理学与能源技术》教学教案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下册第十一章《物理学与能源技术》教学教案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下册第十一章《物理学与能源技术》教学教案1.能量守恒定律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情景导入出示课件:五一假期,我们会去逛公园放松心情,而荡秋千图片便是其中的一个项目。

荡秋千时若不加外力自己会停下来,这是为什么?那么怎样才能使秋千越荡越高?从学生的交流、讨论中引入新课。

合作探究探究点一形形色色的能量展示教材图11 - 1 -2 ,让学生观察并寻找能量的足迹,并思考:这些过程中,能量都由什么形式变成了什么别的形式?它们遵循什么规律呢?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或者纠正。

教师:我们今天就要找出,在能量不断转化、转移的过程中遵循的规律。

学生观察,并展开积极讨论。

指出能量转化的过程中,能量的各种形式。

探究点二不同形式能量的相互转化1.能量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举出一些例子,如:太阳灶将太阳能转化为水的内能;人踢球,人自身储存的化学能通过人体做功,转化为皮球的机械能,等等。

要求学生回忆,并举出一些例子。

2.能量是可以转移的。

举出一些例子,如:打台球时,两颗台球之间发生了动能的转移;人们通过热水袋取暖,就是热水的内能转移至人体。

要求学生回忆,并举出一些例子。

教师:那么,大家就根据你们的理解,寻找能量的足迹吧!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图11 - 1-3 ,开展“能源转化的识别”活动。

对于这个活动,教师可以在课前提供一个表格,以供各个小组填写。

让小组代表回答本小组的讨论结果,并进行总结:能量是可以在不同的物体之间转移的,也可以转化成其他不同的形式的能。

学生思考,并抢答。

学生思考,并举出一些例子。

学生以四个人为一个小组,讨论分析图11 - 1 - 5中各种能量的名称。

并分析其中的转化与转移过程。

推举代表,表述本小组的讨论结果。

探究点三能量守恒定律首先,让学生自行阅读教材中的对话部分。

进而,配合多媒体,向学生简单介绍焦耳测定热功当量的实验。

并举一些别的例子,如荡秋千过程中,如果没有别的损耗,每次秋千总是能够回到原来的高度等等。

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复习课教案

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复习课教案

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复习课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功的概念,能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2、理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并学会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科学探究;3、会判断机械能守恒的条件,提高功、功率相关公式计算运用技巧。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知识竞答,培养动机、兴趣、情感、性格等非智力因素,增强学习自信心;2、经过小组合作探究、展示交流,训练解题方法、技巧,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3、结合身边实例,通过习题练习、交流、反思突显知识和技能。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乐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现象;2、培养合作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1、理解功、功率之间的区别;2、区分“物体能够做功”和“物体正在做功”;3、通过实例,探究物体的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4、会利用功和功率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教学难点】1、对“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理解;2、联系实际,培养探究物理问题的科学方法。

【教学过程】知识梳理一、功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2、不做功的三种情况:(1)有力无距离:“劳而无功”之一,如搬石头未搬动;(2)有力,也有距离,但力的方向和距离垂直:“劳而无功”之二,如手提水桶在水平面上走动。

(3)有距离无力:(“不劳无功”),如物体在光滑平面上自由滑动,足球踢一脚后运动;3、功的计算:物体上的力与力的方向上通过距离的乘积。

公式:W=FS=Pt各量单位——W:J(焦耳)F:N(牛)S:m(米)P:W(瓦特)t:s (秒)4、国际单位:将N·m称为焦耳简称焦,符号(J) 1J=1 N·m把一个鸡蛋举高1m ,做的功大约是0.5 J 。

5、公式应用注意:①分清哪个力对物体做功,计算时F就是这个力;②公式中的S 一定是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且与力对应。

③功的单位“焦”(1牛·米= 1焦)。

6、常见的功:克服重力做功:W=Gh克服阻力(摩擦力)做功:W=fs二、功的原理1、内容: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都不会少于直接用手所做的功。

九年级物理第十一章探究简单电路总复习学习学案.docx

九年级物理第十一章探究简单电路总复习学习学案.docx

九年级物理第十…章总复习知识点1:摩擦起电1.用使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

2.摩擦过的物体,有了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带了电荷。

3.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用摩擦过的带的电荷命名为正电荷,用摩擦过的带的电荷命名为负电荷。

4.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是:, o5.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用,它是根据的原理工作的。

6.摩擦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而是从…个物体转移到另…个物体。

练习1:把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和一个验电器的金属球接触后,验电器的金属箔张开了一个角度,将另一个摩擦过的物体也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结果,验电器的金属箔张角变小了,贝U,这个物体带电荷。

练习2:毛皮和橡胶棒摩擦后,橡胶棒带电,毛皮带电。

知识点2:电路及其联接方式1.最简单的电路由、、和四部分组成。

2.电路的三种状态:处处连通的电路叫;某处断开的电路叫;把导线不通过用电器,直接接在电源的两极上,叫o3.电路的连接方式:电路的连接方式有和两种。

练习3:如图所示,电冰箱门打开时发现电冰箱内灯泡发光,实际上电冰箱门框上有•个通过冰箱门来控制的开关,当冰箱门打开时,与开关相连的弹簧伸长,开关闭合使冰箱内的照明灯发光;当冰箱门关闭时, 弹簧被压缩,开关断开使冰箱内的照明灯熄灭。

下列符合要求的电路是()练习4:小轿车上都装有•个用来提醒司机是否关好车门的指示灯.四个车门中只要有一个门没关好(相当于…个开关断开),该指示灯就会发光。

图示的模似电路图符合要求的是:()B D知识点3:电流及其测量1 .电流是形成的02.物理学中规定,为电流的方向;在直流电源供电的外部电路中,电流的方向是从流向03.电流用字母表示;国际单位制中,电流的单位是,简称,符号是,还有、等,他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1A=mA lmA= )iA。

4.测量电流用o实验室用的电流表有个接线柱、个量程,较大的量程是,分度值为,较小的量程为,分度值为o5.正确使用电流表的规则有:①电流表要接在被测电路中使用;②要使电流从电流表的接线柱流入,接线柱流出;③为使被测电流不超过电流表的量程,要用选择电流表的量程;④绝对不允许把电流表;h [山〃尸练习5: 360)iA= ________ mA= __________ A; 0.2A= _____ mA = _________ |iA >练习6:如右图所示,该表是_____________ 表,由图可知,它有两个量程是02 I °4和 ,当选第1个量程时,指针所指的电流为A,选第2个量程时,« J 队指针所指的电流为 A.知识点4:电压及其测量1.电源、电压、电流三者之间的关系:电源是的装置,电压时使定向移动形成的原因。

2019-2020年九年级物理全册 第十一章 功与机械能复习教案 新人教版

2019-2020年九年级物理全册 第十一章 功与机械能复习教案 新人教版

2019-2020年九年级物理全册第十一章功与机械能复习教案新人教版教材分析本章内容共四节,其中第一节功,第二节功率,第三节动能和势能,第四节机械能及转化。

通过这一章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能量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互相转化,知道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或转移的过程。

本章教材围绕“机械能”的概念展开,重视学生生活经验的作用,而把“功”的概念放在相对次要的位置。

因此,要认真分析其特点,注意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分析目前学生是在认识力的知识基础上进行教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力的作用效果来进一步了解和认识功的概念,从而进入本章的内容,由于学生计算能力弱,而本章中涉及的计算较多,因此,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计算方法进行培养。

课题第一节功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思考和讨论,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情况下没有做功?(2)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含义,学会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3)学会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的物理规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物理规律,乐于参与观察、实验、探索活动。

(2)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功的概念。

2、难点: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以及做功的计算。

教学准备木块、木板、细绳、弹簧测力计、小车,杠杆和支架、钩码、滑轮、细线、刻度尺(两个)、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探究启发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插入PPT4提问学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功”的含义。

思考力学里所说的“功”含义。

演示实验:在水平长木板用相同大小的力分别拉一木块和小车。

在实验基础上引入本课内容。

二、进行新课1.由课前的演示实验引导学生总结出力学中关于“功”的确切含义: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并且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学里面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人教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下册第十一章 功和功率复习-学习任务

人教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下册第十一章 功和功率复习-学习任务
放,按老师指令完成相应的课上练习,学习环节主要有: 观看视频知道力学中功的概念
结合情景判断力是否对物体做功
总结做功的必要因素和典型的不做功情况
知道功的定义、单位以及计算公式
利用公式解决功的相关计算
通过实例引入做功快慢的比较
类比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得出比较做功快慢的方法
知道功率的概念、单位以及公式 运用多种方法比较做功的快慢 利用公式解决功率的相关计算
第十一章 功和功率复习 导学案
1.课题名称: 人教版九年级下学期物理——第十一章 功和功率复习
2.学习任务: (1)能够辨别不同场景中力是否做功。 (2)能够利用公式完成功的相关计算。 (3)知道功率的概念、单位。 (4)能够利用公式完成功率的相关计算。 3.学习准备:
准备一个笔记本、铅笔、橡皮、刻度尺和红笔。在视频学习过程中做笔记和计算。 4.学习方式和环节:

九年级物理第十一章第二节教案 新课标 人教版 教案

九年级物理第十一章第二节教案 新课标 人教版 教案

运动的快慢九年级物理第十一章第二节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掌握速度的概念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刘翔在雅典奥运会上夺冠,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引入新课】播放奥运会刘翔夺冠片断刚才的画面相信大家都熟悉了,这是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我国运动员刘翔夺得男子110米栏金牌的场面,他的成绩是12’91,平了世界纪录,打破奥运纪录,取得了我国男子田径项目的历史性突破,这枚金牌极大的振奋了我们的民族精神,这在中国乃至亚洲田径运动史上有着重要意义。

看完了录像,我要问大家一个问题,这些运动员的名次,也就是说,谁是第一名谁是第二名,是用什么方法比较出来的呢?(提出问题,学生无须回答)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运动的快慢。

【新课教学】一、速度: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在生活中,尤其是运动场上,我们经常要比较运动的快慢,那么具体来说我们怎样比较呢?我们再看一遍录像,大家一起分析一下,如何比较运动的快慢。

(再次播放刘翔夺冠片断) 好,我来找同学说说,你是怎样知道谁跑的最快的?(最前面的最快,先到达终点的最快)同学们说的很对,先到达终点的运动员跑得最快,是因为他用的时间最短。

而我们知道,运动员所通过的距离都是一样的(110米),所以,我们说,在路程相同的条件下,比较运动的时间,用时最短的,运动得最快。

这是比较运动快慢的一种方法。

那么还有没有别的方法呢?(学生讨论回答)(有,看看在相同的时间内,谁跑的最远)很好,我们还可以取一段时间,看看这段时间内谁运动的路程最长,路程最长的,运动的最快。

经过以上分析可以知道,有两种方法可以比较运动的快慢。

投影打出:第一,路程相同的情况下,比较运动的时间。

第二,时间相同的情况下,比较运动的路程。

运动的快慢,在物理学中,我们用一个新的物理量来表示,这就是“速度”。

什么是速度呢?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板书)。

这也是速度的物理意义。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一章《机械能及其转化复习》学习任务单(公开课导学案)及作业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一章《机械能及其转化复习》学习任务单(公开课导学案)及作业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一章《机械能及其转化复习》学习任务单及作业设计【学习目标】1.知道动能、势能和机械能。

2.知道影响动能、势能大小的因素。

3.通过实验,了解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

4.能够举例说明机械能和其他形式能量的相互转化。

【学习准备】准备一个笔记本、签字笔。

在学习过程中做笔记和计算。

【学习方式和环节】听课学习,按老师指令完成相应的课上练习,学习环节主要有:→知道物体能够对外做功,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具有能量→知道动能、势能和机械能→知道影响动能、势能大小的因素→通过实验,了解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知道机械能守恒的条件→能够举例说明机械能和其他形式能量的相互转化→进行本节课学习的总结→完成课后作业【作业设计】1.关于能量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挂在屋顶的电灯具有重力势能 B.太阳的光具有光能C.正在行驶的火车具有动能 D.挂在墙上的弓箭具有弹性势能2.如图所示,滑板运动员从高处平台的末端水平飞出,落在水平地面上,若不计空气阻力,则运动员在下落过程中()A.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机械能增大B.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机械能不变C.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机械能增大D.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机械能减小3.在探究“物体动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小丽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甲、乙、丙三次实验。

让铁球从同一斜面上某处由静止开始向下运动,然后与放在水平面上的纸盒相碰,铁球与纸盒在水平面上共同移动一段距离后静止。

(1)要探究动能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应选用______两图;实验中应控制__________相同,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所采取的具体操作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用甲、丙两次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实验是通过观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比较铁球动能的大小,从而得出结论的。

九年级物理 第十一章质量和密复习指导 人教新课标版

九年级物理 第十一章质量和密复习指导 人教新课标版

九年级物理第十一章质量和密复习指导人教新课标版课标要求1.知道固态、液态、气态的分子组成各有什么特点,2.能正确理解质量的概念,能熟练进行单位换算,3. 能正确理解密度的概念,能熟练进行单位换算,理解密度是物质的特性,会根据密度值进行物质鉴别,4.会用天平、量筒测物体的质量和体积计算密度,能准确测出液体的密度,5.会用图象法分析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6.能根据密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解决与密度有关实际问题,学习重点: 密度的概念,用天平、量筒测密度学习难点: 根据密度公式进行计算解决实际问题,重点知识梳理2.在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

其它常用单位还有。

换算关系:1 kg=g=mg教材内容剖析知识点一:宇宙与微观世界(1)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

(2)任何物质都是由极其微小的分子组成的,分子又是由原子组成的,与太阳系的结构类似,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原子核又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而质子和中子还有更细小的结构。

知识点二:质量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对于一个给定的物体,它的质量是一定的,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的变化而改变,例如一个4kg的铅球,无论它在山脚、山顶,还是月球、太空,质量是4kg不变,月球对物体的吸引力是地球的1/6指的不是质量而是力.例1、下列物体的质量最接近2kg 的是 ( ) A.一个苹果 B.一只公鸡 C.一本物理书 D.一张课桌解析:解决这类题目的关键是结合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实例,提高自己对物理量单位的感性认识,若给出的单位是其它单位,则可以换算为自己熟悉的单位,根据数值做出判断。

与2kg 最接近的为B 。

答案:B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身边物体质量的了解。

估测题和估计题是近年来各省市中考的热点题型,而且对物体的估测与估计在新课标中也上升技能水平要求, 知识点三: 密度(1)物理学中用密度来表示不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大小,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每种物质都有自己的密度,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这种性质表现为:在体积相同的情况下,不同物质具有的质量不同;或者在质量相等的情况下,不同物质的体积不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 题:第十一章复习和总结
两课时:
这一章我们学习完了,在这一章里,我们主要学习厂质量和密度两个物理量,质量反映了物质的属性,密度反映了物质的特性.本章共四节,第一节带领我们认识了浩瀚的宇宙是由各种各样的物质组成的.接下来课本中又讲述了物质的组成——分子,分子的组成——原子.从本课中我们在认识宇宙组成的同时也更加激发了我们研究探索宇宙的热情.第二节是质量,质量是初中物理的重点,课本中首先介绍了质量的概念.我们知道质量是物质的一种属性,同时在讲述质量的同时,课本中还向我们介绍了质量的测量,也就是如何使用天平,从天平的构造、使用方法上都作了详细的介绍.第三节学习了密度.密度也是一个重要概念,它表示的是物体单位体积的质量,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在奉节中还学习了密度的测量,对天平和员筒的学习有了更深的认识.第四节,我们在了解天平和量筒使用方法的基础上,进行了实际的操作,测量了一些物质的密度.通过本章的学习,我们对多彩的物质世界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同时也提高了学习的兴趣,锻炼了我们刻苦钻研的精神.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与技能
(1)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及其单位和换算.
(2)会调节天平平衡,会使用砝码,会用天平测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3)掌握密度的概念、公式和单位,能灵活运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
(4)会查密度表,记住水的密度.
(5)会使用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体积,会利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2.过程与方法:(1).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培养学生自己动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2)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
教学重点:1.质量的概念. 2.密度. 3.天平的使用.
教学难点:1.理解密度是物质的特性.
2.密度的应用和计算.
3.公式v
m =ρ的正确理解. 4.判断空心还是实心的问题.
教学方法:
1.观察法:会观察天平的构造及其作用,观察游码的初始位置,观察天平的最大称量和最小称量,观察砝码(每个砝码的质量).
2.实验法:会正确使用天平进行简单实验.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网络(板书)
多彩的物质世界
宇宙及其微观世界: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又由居于原子中心的质子和核外绕核高速运动的电子组成,原子核又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还有更小的夸克。

物质存在的状态:固体、液体、气体的微观模型。

质量:
概念:物体中所含物质的多少(m )单位:kg g mg t
测量:天平结构调节使用
密度:
定义:单位体积内某种物质的质量(ρ)
公式:ρ=m/V 单位:kg/m 3 g/cm 3
测量:规则固体:天平、刻度尺
不规则固体液体:天平、量筒
应用:求质量、求体积、鉴别物质。

二、典型例题
例1:某仓库有一捆铁丝,其质量为7.9 kg ,测得直径为1 mm .问这捆铁丝有多长? 分析:铁丝的长度可用刻度尺量,但是一捆铁丝,用刻度尺量很不方便,利用密度公式间接求出就方便了.解法如下:
例2:现有一台已调好的天平(配套砝码),一个盛满水的烧杯,只用这些器材(不使用任何其他辅助工具)测出一堆金属颗粒的密度,要求写出实验步骤和计算金属密度的数学表达式.
分析:从实验原理(v
m =ρ)来分析,要测出金属颗粒的体积才能解决问题,可是器材中没有量筒,
但有装满水的烧杯,能不能用排水法,通过质量与密度的知识求出金属颗粒的体积呢? 设想可测出盛满水的烧杯的质量(m 1),把颗粒加进烧杯,部分水(体积等于颗粒体积)溢出,再测出总质量(m2).若事先测出颗粒的质量(m 0),我们再来看看它们之间的关系. m 0→金属颗粒的质量; m 1→m 杯+m 水; m 2→m 杯+m 0+m 剩水· 则溢出水的质量 m 溢=m 1-(m 2-m 0)→可以求出V 溢=V 金,问题就解决了.
答案:实验步骤如下:
(1)调节天平,测出金属颗粒的质量,记为m 0
(2)测出装满水的烧杯的总质量,记为m 1.
(3)将金属颗粒装入烧杯中,让水溢出,等水面静止时测出金属颗粒、烧杯、剩下水的总质量,记为m 2.表达式:水
金ρρ)
(021m m m m v m -==
例3:有一架天平,没有量筒,要测出某种液体的密度,还需哪些实验器材?写出实验步骤并推导出计算密度的公式.
分析:除天平和被测液体外,还需要一个烧杯(或烧瓶)和足量的水,用等积法测出液体的密度.
实验步骤如下:
(1)用天平称出烧杯的质量m ;
(2)在烧杯中装满水,用天平测出烧杯和水的总质量m 1;
(3)把烧杯中的水倒出来,再倒满被测液体,用天平测出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m 2;
(4)计算液体的密度. 因为V 液=V 水 水水液液所以 ρρm m =,水液--即ρρm m m m 12= 水
液--得:ρρm m m m 12=.
三、课堂小结
四、布置分组作业: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后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