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第十二章复习总结

合集下载

初中物理第十二章简单机械知识点大全

初中物理第十二章简单机械知识点大全

初中物理第十二章简单机械知识点大全第十二章是初中物理中的一个重要章节,介绍了简单机械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以下是关于简单机械的一些重要知识点:1.简单机械的概念:简单机械是由几个零件构成的机械装置,它们能够改变力的方向、大小或作用点的位置。

2.机械优势的概念:机械优势是指在简单机械中,输入的力与输出的力之间的比值。

机械优势大于1时,可以实现力的增大;机械优势小于1时,可以实现力的减小。

3.杠杆的原理和应用:杠杆是加固在支点上的一个刚体,可以改变力的方向和大小。

根据支点位置的不同,杠杆分为一类、二类和三类杠杆。

4.原理:一类杠杆的支点在力的中间,输入力和输出力在杠杆两侧,用于改变力的方向。

5.应用:剪刀、夹子等。

6.原理:二类杠杆的支点在杠杆的一端,输入力和输出力在支点的两侧,用于实现力的增大。

7.应用:蹬车、拨火棍等。

8.原理:三类杠杆的支点在杠杆的一端,输入力和输出力在支点的同一侧,用于实现力的减小。

9.应用:手臂、夹子等。

10.轮轴原理和应用:轮轴是由圆盘和固定在轮轴上的轴组成的。

通过旋转轮轴,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11.绳索原理和应用:通过拉动绳子,可以改变力的方向和大小。

12.摩擦力的概念:摩擦力是物体之间由于接触面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产生的阻碍运动的力。

13.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的区别:物体在静止时,摩擦力称为静摩擦力;物体在运动时,摩擦力称为动摩擦力。

静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间的接触面积、物体间的粗糙度和物体的压力有关。

14.塞5560与斯福韦茨定律的关系:斯福韦茨定律表明,静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和物体压力的乘积成正比。

15.斜面的概念和原理:斜面是一个倾斜的平面,可以通过减小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来实现力的减小。

16.水平摩擦力的概念和计算:当物体在水平表面上滑动时,所受到的摩擦力与物体的垂直压力成正比。

摩擦力的大小可以通过涂抹润滑剂来减小,或者通过增加物体与表面间的粗糙度来增大。

17.斜面摩擦力的概念和计算:当物体在斜面上滑动时,斜面的摩擦力是由垂直于斜面的力和平行于斜面的力合成而成。

九年级物理第十二章《运动和力》知识点总结.docx

九年级物理第十二章《运动和力》知识点总结.docx

第十二章《运动和力》复习提纲一、参照物:为研究物体的运动时,被作为标准的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1、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通常选择参照物以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

研究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常选地面或固定于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

2、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运动和静止的情况往往不同。

同一个物休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二、机械运动: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1、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白然界的一切物体都在不停的运动和发展中。

2、速度:⑴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⑵时间相同,路程长,运动快⑶路程相同,时间短,运动快⑷速度等于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3、匀速直线运动: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单位:国际单位m/s常用单位km/h,两单位中m/s单位大。

换算:lm/s=3.6km/ho 人步行速度约l」m/s,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人匀速步行时1秒中通过的路程为1.1m.(求某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必须找出该路程平均速度:及对应的时间)常见速度:人步行速度1」m/s,自行车速度5m/s,人型喷气客机速度900km/h客运火车速度140km/h高速小汽车速度108km/h光速和无线电波3乂10论人实验中数据的记录:根据需要就可设计出合理的表格。

练习中长跑测验中,小明跑1000m小红跑800m,测出他两跑完全程所用的时间分别是4分10秒和三分20秒,请设计记录表格,并将他们跑步的路程、时间和平均速度记录在表格中。

跑步路程时间平均速度小明1000m4分10秒4m/s小红800m3分20秒4m/s解:跑步路程时间平均速度小明1000m4分10秒4ms小红800m3分20秒4ms三、长度的测量:1、长度的测量是物理学的基本测量之一,长度测量的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4、长度估测:黑板的长度2.5m、课桌高0.7亦、篮球直径24cm、指甲宽度1cm、铅笔芯的直径皿、一只新铅笔长度1.75dm、手掌宽度迪1、墨水瓶高度6cm5、特殊的测量方法:A>、测量细铜丝的直径、一张纸的厚度等微小量常用累积法☆如何测物理课本中一张纸的厚度?答:数出物理课本若干张纸,记下总卷数n,用刻度尺测出n张纸的厚度L,则一张纸的厚度为L/n。

九年级物理第十二章(全)

九年级物理第十二章(全)

九年级物理复习资料第十二章《运动和力》复习提纲一、参照物1、定义:为研究物体的运动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通常选择参照物以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

如研究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常选地面或固定于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在这种情况下参照物可以不提。

3、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4、不能选择所研究的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那样研究对象总是静止的。

练习1、诗句“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其中“看山恰似走来迎”和“是船行”所选的参照物分别是 船 和 山 。

2、坐在向东行使的甲汽车里的乘客,看到路旁的树木向后退去,同时又看到乙汽车也从甲汽车旁向后退去,试说明乙汽车的运动情况。

分三种情况:①乙汽车没动 ②乙汽车向东运动,但速度没甲快 ③乙汽车向西运动。

3、解释毛泽东《送瘟神》中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第一句:以地心为参照物,地面绕地心转八万里。

第二句:以月亮或其他天体为参照物在那可看到地球上许多河流。

二、机械运动1、 定义: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 特点: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3、 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⑴比较同时启程的步行人和骑车人的快慢采用:时间相同路程长则运动快⑵比较百米运动员快慢采用:路程相同时间短则运动快⑶百米赛跑运动员同万米运动员比较快慢,采用: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实际问题中多用这种方法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物理学中也采用这种方法描述运动快慢。

练习:体育课上,甲、乙、丙三位同学进行百米赛跑,他们的成绩分别是14.2S, 13.7S,13.9S,则获得第一名的是 同学,这里比较三人赛跑快慢最简便的方法是路程相同时间短运动的快。

4、 分类:(根据运动路线)⑴曲线运动 ⑵直线运动Ⅰ 匀速直线运动:A 、 定义: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初中物理第十二章知识点总结

初中物理第十二章知识点总结

第十二章:简单机械知识点:一、杠杆:一、定义:在力的作用下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杠杆;说明:①杠杆可直可曲,形状任意;二、五要素──组成杠杆示意图;①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用字母O表示;②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用字母F1表示;③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用字母F2表示;④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用字母L1表示;⑤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用字母L2表示;三、画力臂方法:一找支点、二画线、三连距离、四标签;⑴找支点O;⑵画力的作用线虚线;⑶画力臂过支点垂直力的作用线作垂线;⑷标力臂四、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1、杠杆平衡是指:杠杆静止;2、实验前:应调节杠杆两端的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这样做的目的是:可以方便的从杠杆上量出力臂;结论:杠杆的平衡条件是: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写成公式F1L1=F2L2也可写成:F1/F2=L2/L1;注意:解决杠杆平衡时动力最小问题:此类问题中阻力×阻力臂为一定值,要使动力最小,必须使动力臂最大,说明:应根据实际来选择杠杆,当需要较大的力才能解决问题时,应选择省力杠杆,当为了使用方便,省距离时,应选费力杠杆;六、滑轮:1.定滑轮: ①定义:中间的轴固定不动的滑轮;②实质:定滑轮的实质是:等臂杠杆;③特点: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力但是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④对理想的定滑轮不计轮轴间摩擦F=G;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S F 或速度v F =重物移动的距离S G 或速度v G 2.动滑轮:①定义:和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可上下移动,也可左右移动②实质:动滑轮的实质是:动力臂为阻力臂2倍的省力杠杆;③特点:使用动滑轮能省一半的力,但不能改变动力的方向;④理想的动滑轮不计轴间摩擦和动滑轮重力则:F=21G 只忽略轮轴间的摩擦则,拉力F=21G 物+G 动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S F 或v F =2倍的重物移动的距离S G 或v G 3.滑轮组①定义:定滑轮、动滑轮组合成滑轮组;②特点:使用滑轮组既能省力又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③理想的滑轮组不计轮轴间的摩擦和动滑轮的重力拉力F=n1G;只忽略轮轴间的摩擦,则拉力F=n1G 物+G 动;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S F 或v F =n 倍的重物移动的距离S G 或v G ; ④组装滑轮组方法:首先根据公式n=G 物+G 动/F 求出绳子的股数;然后根据“奇动偶定”的原则;结合题目的具体要求组装滑轮; 七、机械效率:1、有用功:1定义:对人们有用的功;公式:W 有用=Gh 提升重物=W 总-W 额=ηW 总 斜面:W 有用= Gh 2、额外功:1定义:并非我们需要但又不得不做的功公式:W 额= W 总-W 有用=G 动h 忽略轮轴摩擦的动滑轮、滑轮组斜面:W 额=f L 3、总功:1定义:有用功加额外功或动力所做的功 公式:W 总=W 有用+W 额=FS= W 有用/η 斜面:W 总= fL+Gh=FL 4、机械效率:1 定义: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公式:滑轮组;η= Gh /FS 或η= Gh /=G /斜面:η= Gh /FL h : 斜面高 L :斜面长2有用功总小于总功,所以机械效率总小于1 ;通常用百分数表示;某滑轮机械效率为60%表示:有用功占总功的60% ; 5、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1增加物体的重.2减小机械自重、减小机件 间的摩擦; 6、机械效率的方法:① 原 理:②应测物理量:钩码重力G 、钩码提升的高度h 、拉力F 、绳的自由端移动的距离S ③器 材:除钩码、铁架台、滑轮、细线外还需 刻度尺、弹簧测力计;④步骤:必须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使钩码升高,目的:保证测力计示数大小不变; ⑤结论: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高低的主要因素有:A 、动滑轮重:个数越多则额外功相对就多;B 、提升重物越重:做的有用功相对就多;C 、摩擦若各种摩擦越大做的额外功就多;绕线方法和重物提升高度不影响滑轮机械效率; 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增加有用功,减少额外功,增大有用功与额外功的比值 7 怎样才算做功 ① 作用在物体上的力② 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了距离常见的几种看似做功而实际没有做功的情况1、 物体靠惯性通过了一段距离,如:推出去的铅球,投掷出去的标枪2、 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没有移动距离,如搬石头没有搬动3、 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也移动了一段距离,但力的方向与移动方向垂直或指向反方向;如:用手提着水桶水平运动、关闭发动机的汽车慢慢停下来η W 有用 W 总 =GhFS=。

九年级第十二章物理知识点

九年级第十二章物理知识点

九年级第十二章物理知识点物理作为一门自然科学,涉及到了我们周围的一切事物。

在九年级的第十二章中,我们学习了一些重要的物理知识点,下面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总结。

1. 光的反射与折射:光的反射是指光线在遇到表面时发生反弹。

光的反射遵循两个基本定律:入射角等于反射角,光线入射表面的法线上。

折射是指光线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改变传播方向。

根据斯涅尔定律,入射角与折射角之间有一个固定的关系。

2. 镜子的成像:平面镜和曲面镜是实现光的反射成像的重要器件。

对于平面镜而言,它能够产生等大、正立和虚像。

而曲面镜分为凸镜和凹镜两种,凸镜能够产生缩小、正立和实像,而凹镜则能够产生放大、倒立和虚像。

3. 光的色散:色散是光在通过介质时被分解成不同波长的颜色。

常见的色散现象包括光的折射、衍射和干涉等。

光的色散可以用棱镜实现,当光经过棱镜时,不同波长的光被分散成不同的角度。

4. 简单机械的力和功:力是使物体产生变化的推动或拉动作用。

力可以分为重力、摩擦力、弹力等。

在进行力的计算时,我们需要考虑力的大小和方向。

功则是力对物体作用,使物体发生位移时所做的功。

功的大小与力的大小和物体的位移有关。

5. 声的性质与传播:声音是一种机械波,它通过介质的震动传播。

声音的传播需要媒介,比如空气、液体和固体等。

声音的传播速度受到介质密度和弹性的影响。

此外,声音的频率决定了声音的音调,音量则与声音的强度有关。

6. 电的性质与电路:电是一种基本的物理量,它是原子或分子内部的电子运动形成的。

电的性质包括电荷、电流和电压等。

电路是指电流在电路中的传播路径。

电路可以分为串联和并联两种方式,根据欧姆定律,电流与电阻、电压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7. 恒定磁场与电流的相互作用:电流在磁场中会受到一个力的作用,这就是洛伦兹力的基本原理。

根据洛伦兹力的方向,我们可以确定电流所处的位置相对于磁场的位置。

在九年级第十二章的学习中,我们了解到了物理学在解释周围世界中起到重要作用的知识点。

物理12章到13章知识点归纳

物理12章到13章知识点归纳

物理12章到13章知识点归纳(一)第十二章简单机械。

1. 杠杆。

- 定义: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杠杆。

- 五要素:- 支点(O):杠杆绕着转动的点。

- 动力(F1):使杠杆转动的力。

- 阻力(F2):阻碍杠杆转动的力。

- 动力臂(L1):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

- 阻力臂(L2):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

- 平衡条件:F1L1=F2L2。

- 分类:- 省力杠杆:L1 > L2,F1<F2,如撬棒。

- 费力杠杆:L1<L2,F1 > F2,如镊子。

- 等臂杠杆:L1 = L2,F1=F2,如天平。

2. 滑轮。

- 定滑轮。

- 定义:轴固定不动的滑轮。

- 特点:不省力,但可以改变力的方向,F = G,s = h(F是拉力,G是物重,s 是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h是物体上升高度)。

- 动滑轮。

- 定义:轴随物体一起移动的滑轮。

- 特点:省一半力,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F = G/2(不计绳重和摩擦),s = 2h。

- 滑轮组。

- 特点:既可以省力,又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 省力情况:F = G/n(n是承担物重的绳子段数),s=nh。

(二)第十三章内能。

1. 分子热运动。

- 物质的构成: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

- 分子热运动:- 扩散现象表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

- 分子间存在引力和斥力,如固体和液体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间存在斥力,而两块铅块紧压后结合在一起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

2. 内能。

- 定义: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

- 影响因素:内能与温度、质量、状态等有关。

同一物体,温度越高,内能越大;质量越大,内能越大。

- 改变内能的方法:- 做功: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增加;物体对外做功,物体内能减少。

例如,钻木取火是通过做功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 热传递:热传递的条件是存在温度差,方向是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

热传递过程中传递的是内能。

初中物理知识点——第十二章

初中物理知识点——第十二章

第十二章电与磁一、磁场1、物体具有吸引铁、钴、镍等物体的性质,该物体就具有了磁性。

具有磁性的物体叫做磁体。

2、磁体两端磁性最强的部分叫磁极,磁体中间磁性最弱。

当悬挂静止时,指向南方的叫南极(S),指向北方的叫北极(N)。

任一磁体都有两个磁极。

相互作用规律:同名磁极互相排斥,异名磁极互相吸引。

3、磁化:使没有磁性的物体获得磁性的过程。

方式有:与磁体接触;与磁体摩擦;通电。

有些物体在磁化后磁性能长期保存,叫永磁体(如钢);有些物体在磁化后磁性在短时间内就会消失,叫软磁体(如软铁)。

4、磁体周围存在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能使磁针偏转,叫做磁场。

磁场对放入其中的磁体会产生磁力的作用。

5、磁场方向:在磁场中的某一点,小磁针静止时北极所指的方向就是该点的磁场方向。

磁场中某点的磁场方向、磁感线方向、小磁针静止时北极指的方向相同。

6、在物理学中,为了研究磁场方便,我们引入了磁感线的概念。

磁感线总是从磁体的北极出来,回到南极。

7、地球也是一个磁体,周围也存在着磁场,叫地磁场。

所以小磁针静止时会由于同名磁极互相排斥,异名磁极互相吸引的原理指向南北,由此可知,地磁南极在地理北极附近,地磁北极在地理南极附近。

8、地磁南极与地理北极、地磁北极与地理南极并不完全重合,中间有一个夹角,叫做磁偏角,是由我国宋代学者沈括首先发现的。

二、电生磁1、奥斯特实验证明:通电导线的周围存在着磁场,磁场的方向跟电流的方向有关,这种现象叫做电流的磁效应。

这一现象是由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在1820年发现的。

2、把导线绕在圆筒上,做成螺线管,也叫线圈,在通电情况下会产生磁场。

通电螺线管的磁场相当于条形磁体的磁场,通电螺线管的两端相当于条形磁体的两个磁极。

3、通电螺线管的磁场方向与电流方向有关。

磁场的强弱与电流强弱、线圈匝数、有无铁芯有关。

4、在通电螺线管里面加上一根铁芯,就成了一个电磁铁。

电磁铁磁场的强弱与电流的强弱、线圈的匝数、铁芯的有无有关。

九年级物理十二章知识点总结归纳

九年级物理十二章知识点总结归纳

九年级物理十二章知识点总结归纳在九年级的物理学学习中,我们学习了十二章的知识点,这些知识点对于我们理解和掌握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非常重要。

本文将对这十二章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和归纳,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这些内容。

第一章:力和压力1. 力的概念和计量单位:力是改变物体状态的原因,单位是牛顿。

2. 力的合成和分解:可以通过合力的概念将多个力合成为一个力,也可以将一个力分解为多个力。

3. 压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压力是单位面积上的力的大小,计算方法为压力=力/面积。

第二章:机械能1. 动能与功:动能是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功是力使物体发生位移时所做的功率。

2. 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物体在重力作用下具有的能量称为重力势能,物体由于形变而具有能量称为弹性势能。

3. 机械能守恒定律:封闭系统中,机械能的总和保持不变。

第三章:简单机械1. 杠杆原理:杠杆是一种用来放大力或改变力的方向的简单机械,可以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来分析杠杆力的大小和方向。

2. 滑轮组:滑轮组可以改变施力方向和大小,可以用来减小力的大小或改变力的方向。

3. 斜面与斜坡:斜面和斜坡是用于减小力的作用力的大小的简单机械。

第四章:流体静力学1. 压强和压力:压强是单位面积上的压力,压力是物体受到的力的大小。

2. 水压机和液压机:液压机利用液体的性质来进行工作,可以放大力的大小。

3. 浮力和浮力原理:物体浸入液体中时,在液体中所受到的向上的力称为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挤液体的重量。

第五章:热与温度1. 热量与温度:热量是物体之间的能量传递,温度是物体内部分子热运动的程度。

2. 热传递:热可以通过传导、对流和辐射的方式传递。

3. 温度计:温度计是测量温度的一种仪器,常用的有水银温度计和电子温度计。

第六章:传热和热量1. 热的传导:热的传导是指热在物体中传递的过程,可以通过热传导定律来计算传热速率。

2. 热对流:热对流是指热通过流体的对流传递的过程,对流传热速率与流体运动速度有关。

初中物理第十二章温度与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

初中物理第十二章温度与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

初中物理第十二章温度与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
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
一、温度
1、温度:通常把物体的叫做温度。

2、摄氏温度:把在标准大气压下的温度规定为0℃,的温度规定为100℃。

3、温度计
(1)原理:根据的的规律制成的。

(2)使用:
①使用时,要认请温度计的和,
②温度计的玻璃泡只与充分接触,
③待示数后再读数,
④读数时,视线要与液面,温度计仍与待测物体紧密接触。

4
二、熔化和凝固
5、熔化:物质从变成,熔化要。

凝固:物质从变成,凝固要。

6、熔点和凝固点:同一种晶体的凝固点和它的熔点。

7
8、晶体的熔化曲线与凝固曲线
(1)物质在AB段是态,热,温度。

(2)物质在BC段是态,热,温度。

(3)物质在CD段是态,热,温度。

(4)物质在DE段是态,热,温度。

(5)物质在EF段是态,热,温度。

(6)物质在FG段是态,热,温度。

(7)物质熔化用时,熔点是;凝固用时,凝固点是,说明同一种晶体的熔点和凝
固点是的。

9、装有晶体试管放入盛有水的烧杯中加热时,试管在水中的深度要适当,其“适当”的含义是:(1)(2)。

三、汽化和液化
10、汽化:物质从变为叫汽化,汽化有和两种形式,都要。

液化:物质从变为叫液化,通过和可以使气体液化。

12、水浴法加热的优点是:(1)(2)。

四、升华和凝华
13、升华:物质从直接变成叫升华,升华要。

凝华:物质从直接变成叫凝华,凝华要。

九年级物理上册第12章内能与热机单元总结含解析新版粤教沪版

九年级物理上册第12章内能与热机单元总结含解析新版粤教沪版

第12章内能与热机单元总结1、内能:把物体内所有的分子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2、单位:焦耳,符号J3、改变内能的方式:做功;热传递。

物体放出热量,它的温度( )A.一定降低 B.一定升高C.一定不变 D.可能降低也可能不变【答案】D【解析】物体放热时内能减小,温度不一定降低;如晶体在凝固的过程中,虽然继续放热,但温度是不变的,故选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选D。

物下例事例中,属于用热传递的方法改变内能的是( )A.地球外的陨石,坠入地球的大气层,成为流星B.炎热的夏天,西瓜在冷水浸泡后吃起来更加凉爽可口C.划着火柴,火柴燃烧D.锯木头时,锯条变得烫手【答案】B【解析】A.流星是由于陨石与大气摩擦,温度升高,达到燃点燃烧形成的,是做功改变了它的内能,A不符合题意;B.西瓜在冷水浸泡后温度降低,是由于西瓜与冷水之间发生了热传递改变了它的内能,B符合题意;CD.划火柴、锯木头,都是由于外界对他们做功内能增大,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1、同一个物体,它的温度越高,内能越大。

物体内能的大小,除与温度有关外,还与物体的体积、状态、质量等因素有关。

2、一切物体都有内能。

3、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物体的内能大小与物体内部分子的热运动以及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情况有关,是物体能量的微观表现;物体的机械能则与整个物体的机械运动情况及相对位置有关,是物体能量的宏观表现。

物体的内能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为零(因为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总有动能),而物体的机械能可以相对为零。

所以内能和机械能是两种不同形式的能量。

4、(1)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会增加。

①实验:如下图所示,在一个配有活塞的厚玻璃筒里放一小团蘸了乙醚的棉花,把活塞迅速压下去,可以看到棉花燃烧起来了。

这是因为活塞压缩空气做功,使空气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达到了棉花的燃点,使棉花燃烧。

②结论: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会增加。

(2)物体对外做功,本身的内能会减少①实验:如下图所示,大口玻璃瓶内有一些水,水的上方有水蒸气。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梳理第十二章-简单机械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梳理第十二章-简单机械

第十二章简单机械第一节杠杆知识点一:杠杆1、定义: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绕着固定点转动。

注:杠杆可以是直的/弯的,但要一定是硬棒(不能变形)。

2、杠杆的五要素:(1)支点:绕其转动的点;(2)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一般为人施加的力);(3)动力臂: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4)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5)阻力臂: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

注:a、支点一定在杠杆上,而力臂不一定在杠杆上。

b、动力和阻力的作用点都在杠杆上。

※寻找最大动力臂的方法:(1)当动力作用点确定时,该作用点到支点的距离即为最大动力臂;(2)当动力作用点未确定时,先在杆上找出距离支点最远的点作为动力作用点,该作用点到支点的距离即为最大动力臂。

3、力臂的画法:a、一定点(支点);b、二画线(力的作用线)c、三从点向线引垂线;支点到垂足的距离即为力臂。

知识点二:杠杆的平衡条件1、含义:在力的作用下,杠杆处于平衡状态:a、静止;b、绕支点匀速转动。

2、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公式:(阿基米德杠杆原理)注:多力下杠杆的平衡情况:3、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实验(1)实验操作:调节杠杆两端螺母,使不挂钩码时保持水平并静止,目的:①使重心落在支点上,消除重力对平衡的影响;②方便读取力臂。

在实验过程中,不可以再调节螺母,但是杠杆倾斜不影响实验结果,只是不方便读取力臂。

(2)结论:当杠杆平衡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知识点三:杠杆的分类类型力臂关系力的关系优点缺点实例省力杠杆省力费距离开瓶器、钳子、羊角锤费力杠杆费力省距离筷子、镊子、钓鱼竿等臂杠杆既不省力也不费力,但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天平定滑轮第二节滑轮知识点一:定滑轮1、本质:等臂杠杆2、特点:a、工作时轴不随物体移动;b、可以改变力的方向,但不省力;拉力(不计绳重和摩擦);c、不省距离;物体移动距离h绳自由端移动距离S=h。

注:使用定滑轮提升同一重物,沿不同方向的拉力都相等。

初二物理第十二章知识点归纳总结

初二物理第十二章知识点归纳总结

初二物理第十二章知识点归纳总结本文将对初二物理第十二章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初二物理第十二章主要涉及到电流与电阻的基本概念、电阻的测量方法、电功率以及平衡电桥等内容。

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梳理与总结,希望能够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部分内容。

一、电流与电阻的基本概念1. 电流:指电荷在导体中的流动。

电流的方向由正电荷的运动方向决定,单位为安培(A)。

2. 电阻:指对电流流动的阻碍作用。

电阻的大小与导体材料的特性有关,单位为欧姆(Ω)。

二、电阻的测量方法1. 串联电阻测量:将待测电阻与已知电阻串联,通过测量总电阻和已知电阻的值来计算待测电阻的大小。

2. 并联电阻测量:将待测电阻与已知电阻并联,通过测量总电阻和已知电阻的值来计算待测电阻的大小。

三、电功率1. 电功率的定义:指单位时间内电能的转化或消耗,单位为瓦特(W)。

2. 电功率的计算:电功率等于电流与电压的乘积,即P = I * U。

3. 电功率与电阻的关系:电功率等于电流的平方乘以电阻,即P = I^2 * R。

四、平衡电桥1. 平衡电桥的作用:用于测量电阻的值,通过调节电桥上的可变电阻使电桥平衡,从而得到待测电阻的大小。

2. 平衡电桥的原理:根据电桥平衡条件,当电桥上的电阻达到平衡时,电桥两边的电势差为零。

3. 平衡电桥的实验步骤:先接入电源,调节电桥上的可变电阻,观察电桥两边的电压差,直到电桥平衡为止,然后根据平衡条件计算待测电阻的大小。

通过对初二物理第十二章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电流与电阻的基本概念,了解电阻的测量方法,掌握电功率的计算方法,并了解平衡电桥的原理和实验步骤。

这些知识点是初中物理学习的基础,也是后续学习的重要环节。

希望同学们能够重视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为今后更深层次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结起来,初二物理第十二章的知识点主要包括电流与电阻的基本概念,电阻的测量方法,电功率以及平衡电桥等内容。

物理九年级十二章知识点

物理九年级十二章知识点

物理九年级十二章知识点第一节:力和运动1. 力的概念在物理中,力是指能够改变物体状态(静止或运动)的物理量。

力的单位是牛顿(N)。

2. 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一定律又被称为惯性定律,它表明,物体如果没有受到外力作用,将保持其原来的状态,包括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3. 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二定律是描述力和物体运动之间关系的定律。

它的数学表示为:F = ma,其中F是作用于物体上的合力,m是物体的质量,a是物体的加速度。

4. 牛顿第三定律牛顿第三定律也被称为作用-反作用定律,它表明,对于每一个作用力都会有一个等大但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

第二节:机械能与机械功1. 功的概念功是指力沿着物体的位移方向做功的能力。

功的单位是焦耳(J)。

2. 动能定理动能定理描述了物体动能和外力做功之间的关系。

它的数学表示为:W = ΔK,其中W是外力对物体做的功,ΔK是物体动能的变化量。

3. 功与机械能的转化当只有重力做功的情况下,根据机械能守恒定律可知,重力势能的增加等于物体动能的减少。

第三节:压强与浮力1. 压强的概念压强是单位面积上垂直于该面积的力的大小。

压强的数学表示为:P = F/A,其中P是压强,F是作用力,A是力的作用面积。

2. 浮力的概念浮力是指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受到的上升力。

根据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或气体的重量。

第四节:热与温度1. 温度与热量的概念温度是物体冷热程度的度量,热量是物体间能量的传递形式。

温度的单位是摄氏度(℃),热量的单位是焦耳(J)。

2. 热平衡与热传递热平衡是指两个物体处于相同温度状态时不存在热量交换。

热传递包括导热、对流和辐射三种方式。

第五节:光的反射与折射1. 反射的概念反射是指光线遇到界面时发生方向改变的现象。

反射定律表明,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2. 折射的概念折射是指光线从一种物质传播到另一种物质时改变传播方向的现象。

斯涅尔定律描述了光线在两种介质中的折射关系。

第六节:电流与电路1. 电流的概念电流是指单位时间内电荷通过导线的数量。

XX年初中物理第十二章节知识点复习(精华版)【DOC范文整理】

XX年初中物理第十二章节知识点复习(精华版)【DOC范文整理】

XX年初中物理第十二章节知识点复习(精华
版)
XX年初中物理第十二章节知识点复习
第十二章简单机械
2.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是杠杆。

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

3.杠杆的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即F1L1=F2L2
4.杠杆的应用:
省力杠杆:L1>L2F1<F2省力费距离;
费力杠杆:L1<L2F1>F2费力省距离;
等臂杠杆:L1=L2F1=F2不省力、不省距离,能改变力的方向。

5.定滑轮的实质是等臂杠杆,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动滑轮的实质是动力臂等于阻力臂2倍的杠杆,可以省一半的力。

6.使用滑轮组时,滑轮组用几段绳子吊着重物,绳子自由端的拉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

且物体升高“h”,则
绳子自由端移动“s=nh”,其中“n”为绳子的段数。

不计动滑轮和绳重及摩擦时,F=
不计绳重及摩擦时
一般用
7.机械效率:
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斜面的机械效率:η=。

初三物理第十二章总结

初三物理第十二章总结

十二章•地球及其他一切天体都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处于不停的运动和变化之中•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在物理学里,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说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看是以那个物体做标准。

这个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选择的参照物不同,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的情况就不同•我们常用地面做参照物•比较快慢的方法:通过相等的路程,时间短的人运动得快相等时间比较路程长短•速度的定义①.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②.速度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速度的计算:V=s/t•国际单位制中:米/秒(m/s)•换算关系:1m/s =3.6km/h——m/s是较大的单位•匀速直线运动——最简单的机械运动•匀速直线运动的定义: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运动方向不变、运动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即速度大小和方向保持不变)•在匀速直线运动中对V=s/t的讨论①.v与s不成正比、v与t不成反比.即v与s、t无关②. ∵v不变∴s与t成正比③.v只与s/t比值大小有关•常见的物体运动都是变速的•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常用单位: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 )、纳米(nm )•相邻单位换算关系:1km=10³m,1m= 10 dm,1dm= 10 cm,1cm= 10 mm,1mm= 10³μm ,1 μm= 10³nm•测量长度的特殊方法辅助工具法适于测圆、圆柱体的直径和圆锥体的高累计法适用于测纸厚,细丝直径•正确使用刻度尺会认:认清刻度尺的单位、零刻度线的位置、量程、分度值. 会放:零刻度线或某一数值刻度线对齐待测物的起始端,使刻度尺有刻度的边贴紧待测物体,与所测长度平行,不能倾斜。

会看:视线与刻度尺尺面垂直。

会读: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会记:记录的测量结果应由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组成。

初三物理第12章温度与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

初三物理第12章温度与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

第十二章温度与物态变化第一节温度与温度计1.物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三种状态.2.物态变化:物质由向的变化成为物态变化。

3.物体的叫温度.常用字母表示,单位,符号。

热力学温度用字母表示,单位,符号。

4.0℃: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纯净的的温度定位0℃。

5.100℃:,水沸腾时的温度定位100℃。

6.要准确判断或测量温度,就必须选用科学的测量工具是 .常用的液体温度计、、。

温度计内的液体多为、或等物质。

7.家庭和实验室常用的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性质制成的.8.体温计里装的液体是。

测量范围是;分度值是。

9.使用温度计的注意事项:(1)使用前要观察温度计的和。

估计被测温物体的温度是否在温度计的量程内。

(2)温度计玻璃泡要 _____ __ 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或。

(3)待示数后再读数。

(4)不能将温度计从被测液体中拿出来读数,看温度计是视线要与温度计内液面。

第二节熔化与凝固一、熔化与凝固:物质从态变为态的现象叫熔化。

物质从态变为态的现象叫凝固。

二、晶体与非晶体1、晶体、非晶体熔化时的特点:(1)晶体:固体物质熔化过程中,尽管不断,但温度却保持,即有固定的,这类固体叫做;常见的晶体有:等。

晶体熔化时的叫做熔点。

常见晶体的熔点(1个标准大气压):固态酒精,固态汞,冰,海波,萘,熔点最高的金属是。

影响晶体熔点的因素:或。

(2)非晶体:固体物质熔化过程中,只要不断,其温度就会不断,即没有固定的,这类固体叫做。

常见的非晶体有:等。

即:晶体的熔化条件:晶体的熔化特点:非晶体的熔化特点:如何区别晶体与非晶体:三、凝固凝固点:晶体凝固的条件:晶体凝固的特点:非晶体凝固的特点:第三节汽化与液化汽化:物质从变为的过程。

液化:物质从变为的过程(一)汽化-------沸腾、蒸发1)汽化的两种方式:和;出现了少许小气泡,随着水的温度升高小气泡逐渐,并开始上升,气泡在上升的过程中逐渐,还没有到达液面就消失了,同时听到吱吱的响声,到达一定温度后,烧杯底部出现大量,气泡在上升过程中逐渐,上升到破裂,里面的散发到空气中,这时水就沸腾了。

九年级物理第十二章知识点

九年级物理第十二章知识点

九年级物理第十二章知识点九年级物理第十二章主要讲述了电磁感应与电磁场方面的知识。

下面将为您详细介绍这些知识点。

1. 电磁感应电磁感应是指磁场中的磁通量变化会引起电场的感应,从而产生电动势和电流。

按照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磁场的变化速率越大,感应电动势就越大。

电磁感应的应用包括电动机、发电机和变压器等。

2.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描述了电磁感应现象。

它的数学表示为:感应电动势E=-dΦ/dt,其中E表示感应电动势,Φ表示磁通量,t表示时间。

该定律说明了感应电动势的大小与磁通量变化速率成正比。

3. 感应电动势的方向根据楞次定律,感应电动势的方向与磁通量变化的方向相反,以阻止磁通量变化。

根据右手法则,当导体通过磁场运动时,电流的方向垂直于导体和磁场的平面。

4. 电磁感应实验电磁感应实验可以通过改变导体的运动状态或改变磁场的强度来观察感应电动势的产生。

常见的电磁感应实验包括导体在磁场中移动产生感应电动势、通过线圈的磁场变化产生感应电动势等。

5. 电磁场电磁场是指由电荷和电流所产生的电磁力作用所形成的电场和磁场。

电场和磁场是相互耦合的,互相转换。

6. 磁场的产生电流在导体中流动时会产生磁场。

根据奥姆定律,电流的大小和导线的长度、横截面积以及电阻的关系为I=U/R,其中I表示电流强度,U表示电压,R表示电阻。

7. 线圈的磁场当电流通过线圈时,线圈内会形成一个磁场。

线圈的磁场强度由电流强度、线圈的匝数和线圈的形状决定。

8. 磁感应强度磁感应强度是指单位面积上的磁力线数目,用字母B表示。

磁感应强度的单位是特斯拉(T)。

9. 磁感应强度的测量磁感应强度可以使用霍尔电平计进行测量。

霍尔电平计可以测量电流流经导体时产生的磁场强度。

10. 电磁感应的应用电磁感应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应用。

例如,电动机、发电机、变压器等都是利用电磁感应原理工作的。

以上是关于九年级物理第十二章知识点的总结。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电磁感应和电磁场的原理和应用。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第12章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第12章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第12章第12章:声音的特性与传播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一种机械波,它是人类交流的重要方式之一。

在第12章中,我们将学习声音的特性与传播。

本文将对该章节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

以下是详细内容:一、声音的特性声音具有以下几个特性:1. 声音的音调: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音调。

它取决于声源振动的频率,频率高时音调高,频率低时音调低。

2. 声音的响度: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强度。

它取决于声音能量的大小,声音能量大时响度高,能量小时响度低。

3. 声音的音质:音质是指声音的音色特点,可以用来区分不同的声音来源。

不同乐器的音质就是不同的,例如钢琴的声音和小提琴的声音。

二、声音的传播声音通过介质传播,主要有以下两种方式:1. 固体传声: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速度快,传播距离远。

由于固体分子之间的作用力大,传播速度高。

例如,声音通过墙壁传到另一间房间。

2. 气体传声:声音在气体中传播的速度相对较慢,传播距离相对较短。

由于气体分子之间的作用力较小,传播速度较低。

例如,声音在空气中传播。

三、声音的反射与回声声音在遇到障碍物时会发生反射,并产生回声。

以下是关于声音反射与回声的重点:1. 声音的反射:当声音遇到平坦的障碍物时,会发生反射。

反射后的声音会沿着入射角等于反射角的法则反射回来。

例如,我们在大理石地板上拍手就会听到回声,这是由于声音发生了反射。

2. 回声:当声音反射后,经过一定时间后再次到达人耳,称为回声。

回声的产生取决于声音传播的速度和障碍物之间的距离。

四、共振与声音的增强声音在共振腔体内共振时会产生共振现象,从而使声音的强度增加。

以下是共振与声音增强的要点:1. 共振:共振是指当声波与物体的固有频率相同时,能使物体振幅增大的现象。

例如,当弹奏吉他时,琴弦共振会使声音更加响亮。

2. 声音的增强:在共振腔体中,声音的能量会不断积累,使声音的强度增大。

共振还可以改变声音的音质特点,使声音更加有色彩。

五、声音的利用与保护声音在生活中被广泛利用,同时我们也需要保护听力。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二章知识总结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二章知识总结

第十二章 运动和力1、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变化。

(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变化)最简单的机械运动:匀速直线运动。

2、参照物:被选做标准(静止)的物体。

参照物可以任意选取,但不能将研究的物体本身当做参照物。

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的运动状态可能不同。

3、判断物体运动情况①确定被研究的物体。

②选定参照物。

③根据被研究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发生变化来确定被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

4、怎样判断参照物?①确定运动的物体。

②确定运动的物体相对于哪个物体运动。

③这个物体就是被选定的参照物。

二:1、速度: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表示运动快慢的方式 1相同时间比路程(观众)ν=s/t 2相同路程比时间(裁判)ν=t/s3、公式ν=s/t s=νt t=s/ν4、平均速度:v=s 总/t 总s 1 s 2 ν=2121t t s s ++(总路程/总时间) t 1 t 2s s ν=21212v v v v + (相同路程)ν1 ν2 t t ν=221v v + (相同时间) ν1 ν2三、1、时间单位:年 月 日 时(h ) 分(min) 秒(s) 旬 一刻钟测量工具:时钟 手表 停表 秒表 日晷 沙漏 一炷香2、长度单位:光年 千米(km) 米(m) 分米(dm) 厘米(cm)毫米(mm) 微米(um) 纳米(nm) 埃 (À)测量工具:刻度尺 米尺 卷尺 米尺 游标卡尺 螺旋测微器3、误差:测量时,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误差不能消灭,只能减小。

减小误差方法: 1选用精密仪器 2 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4、刻度尺的正确使用:①使用刻度尺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零刻线、量程、分度值。

②使用刻度尺测量时,尺要紧贴被测物体,并沿着所测直线放置,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

③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记录时,必须写到分度值的下一位,且只写到分度值的下一位)④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估测 被测物体的温度,使待测物体的温度在_____ 量程 内。 ①_____ 被包围 在被测物体内。 ②测量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应_______
浸没 在液体中,不能接触 ③测量液体温度时,温度计的玻璃泡_____ 杯壁 和杯的_____ 底部 。 _____ 稳定 后再读数,且读数时视线与液面 ④待温度计内液柱的液面_____ 相平 。 _____
2.温度:
冷热程度 。 (1)定2)常用单位:___________
(3)摄氏度的规定: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将纯净的冰水混合物的 0℃ 水沸腾时的温度规定为______ 100℃ 。 温度规定为____,
3.温度计: 液体热胀冷缩 的原理制成 (1)原理:常用的液体温度计是根据_____________ 的。 (2)使用方法。
吸热 空气的温度_____, 降低 水蒸气_____ 液化 成小水珠悬浮在空气中, _____,
形成“白雾”。
(2)凝华。
气态 变为_____ 固态 的过程。 ①定义:物质从_____
放 热。 ②特点:凝华过程中___
凝华 形成的 ③实例:冬天的霜、雾凇等,都是空气中的水蒸气_____ 固体冰晶。
放 热。 ②特点:液化过程中___
降低温度 压缩体积 。 ③使气体液化的两种方法:a._________;b._________ ④现象:雾、露、冰棍周围的“白气”等的形成。
3.升华与凝华: (1)升华。 固态 变为_____ 气态 的过程。 ①定义:物质从_____ 吸 热。 ②特点:升华过程中___ 升华 从周围空气中 ③应用:如图,喷洒到舞台上的干冰迅速_____,
1.熔化与凝固: (1)熔化。 固态 变为_____ 液态 的过程。 ①定义:物质从_____ 吸 热。 ②特点:熔化过程中___
晶体 熔化时的温度。 ③熔点:_____ 熔点 吸热 。 ④晶体熔化的条件:a.温度达到_____;b._____
⑤固体的分类: 分类
区别
有无熔点
晶体 有 ___
非晶体 无 ___
不变 _____
表面积 、 液体的_______ 温度 、液面上方 _____ 空气流速 的_________ 降温致冷


温度变化

象 吸收 热量 汽化 现象,发生时都_____ 都是_____
相同点
沸腾 时的温度。 ④沸点:液体_____ 沸点 吸 热。 ⑤沸腾的条件:a.温度达到_____;b.___ (2)液化。 气态 变为_____ 液态 的过程。 ①定义:物质从_____
知识点3
全球变暖与水资源危机 能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
课标要求
现象。了解我国和当地的水资源状况,提高关心 环境和节约用水的意识。
1.全球变暖:
CO2 等多种温室 (1)原因:现代工业中大量使用矿物燃料,排放出___
气体,使太阳的热量聚集在地球周围。 (2)不利影响。
熔化 使海面上升; ①引起地球两极冰山_____, ②危及动植物生存、农作物产量与分布、人类健康等。
③两种方式:沸腾与蒸发的比较 方式









发生部位
温度条件 剧烈程度
内部、表面 在液体___________ 同时发生
一定 温度(沸点) _____ 剧烈
液体表面 只在_________ 发生
任何 温度 _____ 缓慢 _____


方式 异 同 内 容 沸 腾 蒸 发
影响因素

供热快慢
4.体温计:如图所示
35~42℃ 。 (1)量程:_________ 0.1℃ 。图中体温计的示数为_______ 37.8℃ 。 (2)分度值:______ 甩动几下 读数时可以_____ 离开 人体。 (3)使用:使用前要_________,
知识点2 课标要求
物态变化 经历物态变化的实验探究过程,知道物质的熔点、 凝固点和沸点,了解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和放 热现象。能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解释生活和自然界 中的有关现象。
成水;此过程
(3)水从屋檐上流下时,由于气温较低,水会
从而形成冰凌。
形成冰,
(4)有时,冰凌形成后,由于天气寒冷,背阴面的冰凌不见“开 化”,也会慢慢减小,这是 参考答案:(1)凝华 放热 现象。 (2)熔化 吸热 (3)凝固 (4)升

高频考点1 中考题眼
六种物态变化 ①物态变化过程的判断 ②判断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放热规律
④晶体形成的条件:
凝固点 a.温度降至_______; 放热 。 b._____ ⑤应用:如图,冬天储菜,在地窖中放几 放热 可防止 桶水,利用水凝固过程中_____, 菜被冻坏。
2.汽化与液化: (1)汽化。 液态 变为_____ 气态 的过程。 ①定义:物质从_____ 吸 热。 ②特点:汽化过程中___
节水技术 防治_______ 水污染 、_________ 植树造林 等 2.珍惜每一滴水:采取_________, 多项措施,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
(1)温度降低到0℃以下时,天空中的水蒸气会 从空中落下;雪的形成过程中 冷”。
形成雪,
,所以觉得“下雪不
(2)在太阳的照射下,房顶上的积雪会
中 ,所以觉得“化雪冷”。
第十二章 温度与物态变化
知识点1
温度与温度计
课标要求
描述固、液和气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列举自然 界和日常生活中不同状态的物质及其应用。说出 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 作原理,会用常见温度计测量温度。尝试对环境温 度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1.物态变化: 气态、液态和固态 。在一定条件下三种 (1)物质的三种状态:_________________ 相互转化 。 状态可以_________ 一种状态 向___________ 另一种状态 的变化。 (2)物态变化:物质由_________
温度达到熔点开始熔化, 由硬变软,最后变成液 熔化特点 不变 升高 但温度_____ 体,温度_____ 常见物质
冰、海波、萘、水晶、 各种金属等 玻璃、塑料、石蜡、松 香、沥青等
(2)凝固。 液态 变成_____ 固态 的过程。 ①定义:物质从_____ 放 热。 ②特点:凝固过程中___ 晶体 形成时的温度。 ③凝固点: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